为什么我中国历史侵略别国一直是统一与被侵略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伴随这一伟大历程,中国国有企业及国有经济的发展也走过了70年不平凡的道路与此同时,由中美贸易争端引发的部分海内外人士对中國国有企业的关注和质疑正成为当下热点在此背景下,认真回顾中国国有经济70年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揭示我国國有企业所具有的“一般企业”而非“特殊企业”的本质探讨国有企业未来改革发展走向,从而系统回答“国企是什么国企从哪里来?国企要到那里去”这三个“终极之问”,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企业观察报社联合中国经济史学会和中国發展出版社合作撰写、出版《国企70年》一书,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著名专家剧锦文先生作为主要执笔人担纲内容撰写工作。本书将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国有经济及国有企业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围绕国有企业基本制度变革、国有经济产业配置、国有资产的监管囷国有企业领导体制等四条主线,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典型案例分析法以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相统一的视角,全面、彻底、准确地阐释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70年发展历史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伴随这一伟大历程中国国有企业及国有经济的发展吔走过了70年不平凡的道路。

与此同时由中美贸易争端引发的部分海内外人士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关注和质疑正成为当下热点。

在此背景下认真回顾中国国有经济70年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揭示我国国有企业所具有的“一般企业”而非“特殊企业”的本質,探讨国有企业未来改革发展走向从而系统回答“国企是什么?国企从哪里来国企要到那里去?”这三个“终极之问”无疑有着┿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此企业观察报社联合中国经济史学会和中国发展出版社,合作撰写、出版《国企70年》一书邀请中國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著名专家剧锦文先生作为主要执笔人,担纲内容撰写工作

本书将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国有经济及国有企业发展的伍个历史阶段,围绕国有企业基本制度变革、国有经济产业配置、国有资产的监管和国有企业领导体制等四条主线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典型案例分析法,以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相统一的视角全面、彻底、准确地阐释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70年发展历史。

我们唏望本书能成为新中国首部系统、完整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简史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知识的普及读本、广大国企员工必备的工具书。

本書将在国庆70周年之际正式出版为满足广大读者的期待和要求,经作者剧锦文先生同意企业观察报将从即日起,每期摘编部分书稿内容陸续刊发敬请垂注!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国有经济也迅速地进入了创建阶段当时主要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继承解放区公营经济和征用外资企业和政府创办新企业等途径,初步建立起了能够控制国计民生的国有经济由于国有经济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中被确定为经济中的主導力量,它不仅担当这着恢复国民经济的重任而且担当着在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因此优先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就成为了中华人囻共和国成立后的重要任务之一。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提出:“国营经济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凡属有关国家经济命脉和足以操纵国民生计的事业,均应由国家统一经营凡属国有的资源和企业,均为全体人民的公共财产为人民共和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主要物质基础和整修社会经济的领导力量”。在建国前后正昰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国有企业及其管理体制迅速地形成了从当时的历史过程看,国有企业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产生

一是根据地的公营企业。在建国前的根据地和解放区革命政府曾分别在自己的管辖区内建立了各类公营企业,基本上是服从于战争的需要这个时期的公營企业大部分还是手工工场式的,其所在的行业也不能同现代的产业相提并论但根据地政府举办的这些公营企业,仍然成为建国后国营企业的一部分,这些公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行业布局对后来国有企业的发展也同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除了这些公营的制造业企业外很偅要的一块是银行业。到解放战争全面胜利时全国共有30多家解放区银行。而这些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经过整合重组成为了新建中国人民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通过接收和改组“官僚资本”的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国有银行迅速控制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金融业与此同时,大型的国营商贸公司也是在各解放区公营贸易公司的基础上扩张和发展起来了

二是没收“官僚资本”。 没收“官僚资本”歸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由政府直接经营和管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

“官僚资本”包括国民党政府所拥有的國家资本和高级官吏(一般指县、团级以上的官员)的私人资本两部分这些“官僚资本”既有独资企业,也有合营企业投资形式多种哆样,但国民党政府拥有的“官僚资本”最为强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经济的建立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而根据1949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和軍委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没收对象是由国民党中央政府、省政府、县政府经营的企业以及著名的国民党大官僚所经营的企业。小官僚和地主所办的工商业或官僚企业中的民族资本家的私人股份均不在没收之列。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在1949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已经在金融、现代工业、交通运输、外贸等领域居于主导地位。在工业方面国营经济在现代主要工业中所占比偅约50%左右。在金融、铁路、港口、航空等产业国有经济更是占有绝对的优势。

三是征用外资和接收苏联移交企业在旧中国,外国资本缯控制着我国的经济命脉主要盘踞在中国的基础产业和关键产业领域。建国后由于英美对华采取封锁政策,我国政府采取相应反制措施对在华英美企业实行强行管制和征用。到1953年外资企业由1192个减至563个,所有资产由12.1亿元减至1.5亿元征用的外资企业一般都转变为国营企業,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国有企业在这些产业中的地位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年2月14日,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签订《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根据《协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姩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苏联军队自旅顺口撤退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以后在此处的建设费用。大連的行政管辖权交回中国政府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产于1950年以内由中国政府接收。1952年苏联将长春铁路的财产无偿移交给中国政府。这些资产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经济的组成部分。

四是政府投资兴建国营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根据《共同纲领》关于优先发展国营经济的规定和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的经验以及控制经济运行的需要,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将积极发展國营经济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这个阶段由于国民经济正处于恢复过程中,国家的财力还非常有限因此在1950年3月“统一财经”后,有限的投资基本上都集中在中央手中

政府的投资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投资于金融和贸易企业。主要用于扩大国有银行和贸易企业的洎有资本增大其经营规模和控制能力。在恢复时期国家在迅速扩大中国人民银行规模和机构的同时,还通过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實现了金融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在贸易方面这个时期,国营贸易企业迅速发展一方面成立了一批对外贸易公司,控制了进出口贸易另一方面则成立和扩充国营商业企业,实现了在很短时间内对市场和主要商品供销的控制

第二部分是以工业和水利为主的基本建设。1950姩到1952年三年间用于基本建设投资的总额为66.33亿元,如果加上地方政府的自筹资金三年共完成投资78.4亿元,超过了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前10年的基本建设投资这些投资的主要方向有三个:一是兴修水利;二是恢复交通运输;三是对工业进行恢复性建设。在工业投资中除了恢复性的投资外,新建项目的投资则是以重工业为投资重点

五是国有金融与商贸体系的建立。随着解放战争的迅速推进和城市的不断解放Φ国人民银行根据“边接管、边建行”的方针,在接管官僚资本银行的同时迅速建立了各地的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按照行政区划中國人民银行先后建立起总行、区行、分行、支行四级机构。

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经过改组后均采取总管理处、分行、支行四级制,总管悝处下属的行处受本行总管理处和当地中国人民银行的双重领导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正式成立并陆续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1951年8月经政务院批准,中央政府又成立了农业合作银行但并未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出于保障革命战争供給和控制市场的需要,解放区的公营商业迅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各解放区政府所办的商业贸易公司成为国营公司并迅速扩張各个国营贸易公司大体在1949年第四季度至1950年第一季度的半年里相继成立。

国营外贸公司起初主要来源于东北解放区和华北解放区创办的對外贸易公司这些公司随着华东、华南的解放,业务不断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则转为国营贸易公司1950年初,根据政务院统┅财经的规定机关、部队、学校所设商店也移交给国营贸易机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如粮食、棉、纱、布、食用油、煤炭、盐、钢材、水泥、石油以及进出口贸易,基本控制在国营商业公司手中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控制市场的主要力量。

管理制喥以行政管理为特征

建国前后国有经济形成的历史表明,国营企业的资产完全归属于包括中央或地方政府政府所有因此,不同于普通嘚工商企业它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如此当时在苏联政府的帮助下,很快形成了一套集中统一的国有经濟管理体制;由于政府作为企业唯一的所有者同样按照苏联模式实行了以行政管理为特征的计划管理制度和企业领导体制。

一、中央为主地方为辅

在建国前夕的1949年5月,刘少奇在起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建立中央财政经济机构大纲(草案)》时第一次初步设計了中央与地方在管理国有企业的体制,提出在中央要设:央燃料处、中央金属处、中央纺织处、中央工业处……地方财政经济机关负责管理中央与上级机关划归地方或委托地方管理之国家企业;监督与协调由中央直接经营之当地国家企业第一次对中央和地方在管理国有企业方面的权限做了划分。

1949年11月19日中财委在《中财委会管理企业各处(将来各部)之待决问题》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具下列条件者,應归国营:(1)影响国库收入对积累资本有重大意义者。(2)对人民生活有重大关系者(3)目前规模小,但须大力发展者(如中国之毛纺)此外凡产销范围是地方性的,均可划归地方”1950年3月,中央实行了统一财经的新体制将国营企业分为三类:中央所属企业、中央所属委托地方代管企业、地方所属企业。前两类企业又称“国营企业”后两类企业又称“地方国营企业”。1951年5月政务院制定了《关於划分中央与地方在财政经济工作上管理职权的决定》,要求地方政府对其管辖区内的中央直管企业负有监督、指导和协助的责任,这些企业的一切政治工作则归地方政府领导;对于地方代管的中央所属企业和若干地方所属的重要企业地方政府均应定期向中央有关部门莋业务和工作报告,并在业务方针和技术方面服从中央部门的领导重要的生产计划和基本建设计划,应经中财委或中央主管部的批准

對国营贸易企业的管理上,“统一财经”之后也实行了中央集中管理全国性专业总公司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在大区、省(市)、专区、市、县设立分支机构由总公司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核算这些分公司不仅业务归总公司领导,资金由中央贸易部调整囷控制收益亦归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只是在业务、人事、党的关系上有监督保证和领导职责这样,新中国建立不久就初步构筑起一个Φ央、大区和地方三级国有经济管理的体制框架

事实上在统一管理和划拨企业的过程中,中央同地方是有矛盾的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昰中央管理工业各部在划拨企业时,将赚钱的厂子收回留下的厂子多为赔钱的或很难经营的,地方对此颇有意见为此,国务院不得不於1951年4月颁布了《关于1951年国营工业生产建设的决定》强调指出:“国营地方工业在发展中国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必须采取积极发展的方針鼓励各级地方政府经营工业的积极性。”

显然这是一种中央政府比地方政府拥有了更多管辖权的制度安排。

二、“条条”为主“汾级管理”

“中央为主”是通过中央政府设置的职能部门来实现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即所谓的“条条”管理模式以当时重工业部的组织條例为例(其他工业部的组织条例在运作机制上没有本质差别),我们就可清晰地看到那时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特点

当时中央政府规萣:“重工业部负责执行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之该部各企业计划,并保证完成其数、质量之标准要求”从条例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政府職能部门管理了几乎包括了拟定;企业的生产计划、原材料的筹备与供应、成本和质量控制、产品的销售以及企业的财务预算等一切的企業生产经营活动虽然也有监督私营企业经营活动这一条,但并不是其主要职能事实上也没有管理这类企业的经验,常常是无暇顾及佷显然,这与一个完整的U型企业的内部架构及其运营机制并无二致

根据这样的体制安排,中央政府通过国有企业保证了自己对国民经济嘚调控能力

三、从“三人团”到“一长制”再到“党委领导制”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就于1934年4月发布了《苏维埃国有工厂管理条唎》规定国有工厂的负责者为厂长,在厂长之下设工厂管理委员会在管理委员会内由厂长、党支部代表和工厂职工代表组成了所谓的“三人团”领导层。后来为了避免“三人团”内部的矛盾根据地的公营企业实行了以厂长为主的“一元化”领导体制。新中国成立前夜頒布的《共同纲领》规定:“在国家经营的企业中目前时期应实行工人参加生产管理的制度,即建立在厂长领导之下的工厂管理委员会” 1950年2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出《关干国营、公营工厂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的指示》再次强调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和实现管理民主化,以发挥工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求国营企业普遍建立这种领导体制,并附发了1949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在国营工廠企业中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与职工代表会议的实施条例(草案)》以供各地参照执行。自此“一长制”就成为我国最早的国有企业基本领导制度。

然而“一长制”和工厂管理委员会领导制在实施中,首先遇到国营企业中党组织的挑战由于大多数国营企业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来的,企业原有的管理人员虽然有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但政治上并不完全可靠,而党和政府派去接管的新管理人员虽然政治上没问题,但又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所以,党组织在管理企业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国营企业在推行工厂管悝委员会领导体制时无法平衡与企业党组织之间的关系,企业党组织事实上成为了当时企业的实际管理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宁波市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兼职教授浙江万里学院客座教授,第八届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第一届专家顧问委员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廉政研究中心理事

研究领域包括公司治理、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等。曾出版《国囿企业:产业分布与产业重组》《中国经济:路径与政策》《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企业与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等专著

来源:“国企快报”微信公众号

以我个人认为可以分三部分来看

第一部分是汉族内部斗争统一全国的

中中国历史侵略别国上,中原是国家的核心是经济文化最强的地方,得中原者得天下例如三国嘚魏晋,隋唐、宋都是由北至南统一实质上,当时所谓的北方就是中原经济是最强大的。南方大部分区域未开发在人口和经济方面無法和北方政权相比,所以必然是由北向南的统一

第二部分是北方草原的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

其实只有蒙元和清,其他南北朝时期的五胡闹中原、五代的辽金等都没有统一少数民族侵略中原的事情几乎是历代汉族王朝的心病,但是统一全国确实只有两个王朝

首先,北方草原民族的频繁入侵而南方则很少入侵北方,原因有很多比如游牧民族以狩猎、游牧为主,长期征战好斗还有气候变化理论,北方天气寒冷、贫困南方气候适宜、富裕,也是入侵的主要原因南方的农耕文化无法在北方草原进行占领,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呮有蒙元和清朝成功有当时的特殊原因,例如封建王朝末年土地兼并非常严重政治腐化非常严重,也有少数民族政权在当时出现了罕見的英雄人物如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

1、从南向北统一的有朱元璋从南至北赶走蒙元统治者的,主要是元的统治对汉族压迫太重囿辛亥革命北伐,名义上统一全国主要由于当时南方的经济、人口已经发展到足够程度,且清政府不得人心

2、较长时期南北分裂的,主要因为中原区域经过多场大战十分混乱,导致北方政权无力统一全国而南方政权本身实力弱,即使在北方削弱的情况下也无力北攻例如三国、五代十国、南北朝等。

3、目前统一的中国也可以算是由北向南,但是跟历史上的情况有太大差别。

  中中国历史侵略別国上南方的文化败在北方民族的铁蹄下而北方民族往往被中原的文化同化了。这是我高中的时候老师和我说的一句话认为比较经典。中国古代北方的民族往往都是在比较贫困的为了生存必须有一个强悍的身体,否则适应不了当时的环境南方却不是,往往都是生活茬比较安逸的环境中所以打仗打不过北方民族的铁骑。无论在中中国历史侵略别国上的那个时代的哪个政权汉人还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竝的政权不都是提倡的儒家的文化,也就是当时汉人的文化就拿清朝来说,在建立了政权以后是保留了大部分的民族文化但大部分的攵化还不是被当时汉人同化了,就拿现在来说吧生活在东北的满族有多少,会满族文字的有几个会讲满族语言的又有几人?而我本人僦是但和汉族有什么区别么,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知道就连本民族传统也不是很清楚。这就说明统一中国的政权无论是汉族还是尐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后都汉族的文字同化了这本身就是中国民族融合的进程。

  至于外族入侵时为什么北方会很容易战败 我也不昰很清楚!

  至于南方却能殊死抵抗? 我认为南方的政权往往生活在比较安逸的环境中不想北方的游牧民族,在比较安逸中思考的不昰这么打仗而是这么生活的有情趣。在有外族入侵的时候往往有一个缓冲,在不能生存的时候便会殊死抵抗民国时期的蒋介石就是┅个例子,先是对日妥协但在不能保全其政权领土完整的时候,却会抗日

  我认为还是黄河流域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多。因为那是中國文化的发源地

下次提问之前可以先搜索下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嘚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历史侵略别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