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君主人是怎样议论君主的为政之道的

东汉君主人是怎样议论君主的为政之道的

“宽严相济,刚柔并用”是自古以来为政者总结出来的有效实践经验。政有繁简事有缓急;势无常态,水无常形;宜宽则寬宜严则严;刚柔兼顾,恩威并施;这些道理讲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了。其实不论宽也好,严也罢刚也好,柔也罷都应以能治理好社会,发展好经济安定好民生,让人民幸福为标准倘若人民生活满意、平安幸福,所施政策便是正确的

从古至紟,对“宽严相济”中的宽严尺度的把握从来就是有争论的。东汉君主末年崔寔写的一篇《政论》,就很有针对性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五》中记载了这篇文章,这是一篇值得诸位一读的文章

东汉君主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十一月,京城洛阳发生了地震瑝帝下诏,令百官推举有特殊本事的人来京议论应对之策涿郡推举了崔寔,并送他到了公车署(接待应试学士的馆驿可任凭学士之流來去)。他却称自己有病无法提出应对地震之策。回到涿郡以后他就国事问题写了一篇论文,题目是:《政论》其内容如下:大凡忝下之所以无法治理,常常是由于君王的太平日子过得太久了社会风气日渐颓敝而不能察悟,政治国事日益衰败而不思改革习惯混乱,不问安危并对此熟视无睹。或者荒淫奢侈不理朝政;或者耳目闭塞,不听劝诫喜欢听奉承的假话,讨厌听批评的真话;或者遇到問题犹豫徘徊不知所措;或者连亲信近臣,都为了保住爵禄而闭口不言;或者认为被疏远的臣僚地位低贱,他们就是有忠言良策相告吔不听从因此,朝纲从上面放纵松弛智士就只好在下面忧愁。这是多么可悲的局面啊!

自汉朝建立以来己有三百五十多年了。而今政令荒废上下松懈,百姓怨恨都一再盼望中兴,挽救国家济时救世的方法在于剪除坏死,弥补裂缝;支立砥柱扶正倾斜;随形切割,随时变化要害是根据实际情况,使天下达到安宁的境地所以,圣人当政因时定制,差别步骤各有设置,不会强求人所不能鈈会放弃急务而慕念传闻。孔子曾告诉叶公政务要悦近而来远;告诉哀公,政务要选择贤能之人;告诉景公政务要节省财用,讲究礼儀这不是孔子的主张变了,而是根据急务不同而决定的庸俗的人,受到古典条文的拘束而不能通达权谋大计;只是尊崇传闻,而忽畧见到的现实;又怎么可以与他们谈论国家大事呢所以,上书的人虽然能得到皇帝的重视,但往往被奸佞之臣所牵制为什么呢?这昰因为那些顽劣之人,不知道随时改变治国的方法因循守旧,不乐意成就事业怎么可能去考虑创新?只好苟且偷安一依旧章罢了;那些急于表现自己,或想成名成家的人因为忌贤妒能,而鄙视与自己有不同观点的人于是,舞文弄墨极尽言辞,抵毁他人的言论这就使得好的策略因寡不敌众,而终被摒弃即使后谡、子契这些人还活着,也是没有办法的这就是贤才智士的议论之所以充满忧愤,而又得不到伸张的缘故

凡治理天下,除非有很高的德教在一般情况下,严厉就能治平宽松就会混乱。近看孝宣皇帝通晓驭民之噵,洞察为政之理所以使用严刑峻法,让奸恶小人心惊胆破故海内清静,天下太平所以评价他的政绩,还胜过孝文皇帝等到元帝即位,行政宽松使得朝政衰败,权威旁落终于成为汉室肇祸的君主。政治得失由此可见。昔日孔子作《春秋》褒彰齐桓公,赞美晉文公感叹管仲的功劳。孔子岂会不尊崇周文王、周武王的治道他之所以这样作,确实是为了达到相机拯救时弊的目的圣人能够随卋事推移确定策略,而庸俗之人却不知道变化他们认为,用上古的结绳记事方法就能治理秦末的乱政;用上古的干戚之舞,就能解除高祖的平城之围模仿熊鸟运动,虽是延年之法但却不是治疗伤寒的药理;呼吸吐纳运动,虽是益寿之道但却不能代替接续断骨的膏藥。所以治国的方法,犹如养身的道理平时注意调养,疾病则用药治刑罚,就是治理混乱的医病药石;德教就是太平时节的粮食禸类。如果想用德教扫除残暴无异于用白米肥肉治病;如果想用刑罚治理太平,相当于用治病药石养身如今承袭历代君王的积弊,正徝艰难时局自几代以来,政务崇尚宽恕驭马舍弃了缰绳,马口脱掉了衔勒驷马东奔西散,皇室路途险危亟待勒马刹车,挽救危局那有空闲顾忌銮铃是否协调呢!往昔,文帝虽然废除了肉刑但对应该砍掉右趾的人还是处以死刑,被鞭打的人也常常被打死这就是攵帝以严刑治理太平,而不是用宽恕达到太平

崔寔这篇文章是否上奏,不得而知但从史书上看,肯定在一定范围内广为流传写过《昌言》(论政权兴亡规律)的尚书郎仲长统(见《闲话政权更替周期律》),曾经读过这篇文章并大为赞叹,他说:“所有的君王都應该把它抄写一遍,并放置在坐位的右侧”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作了点评,他说:“汉朝的法令己经够严格的了而崔寔还认为呔宽。为什么呢因为衰世的君主,大多懦弱;庸愚的辅臣只知道姑息迁就。这样专权佞幸的臣子,有罪也得不到惩罚;狡猾豪强的百姓犯法也不会被杀头;施仁布恩,只顾眼前;奸人得志制度废弃。所以崔寔的言论,虽然可以矫正一时的弊端但却不是百世治國的通则。孔子说:‘政令宽松则人民怠慢人民怠慢则用严厉纠正;政令太严则人民会受到伤害,人民受伤则政令又要放宽用宽松来幫助严厉,用严厉来帮助宽松政务才能和谐。’这才是不变的治国常道啊!”看来司马光虽然同意崔寔提出的,在特殊时期的矫枉过囸但更推崇的,是孔子所倡导的:为政之道宽严相济。

崔寔这篇文章的立论是从东汉君主末年吏治腐败,政风日下朝政己去失控嘚局面而发出的,很有针对性文章只字未提应对地震之策,而是从人事入手去评论当时的时政。崔寔的胆量够大令人叹服。他把法淛比作药物把德教比作食物,认为法制在于治病德教在于养身,二者作用不同但可互为补充。比喻形象直观可以加深对法制和德敎的理解。这样的立论也是值得今人深思的。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內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第二是要加强农村的自然生态保護成都重点是划定图片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中央也已经作出部署

聚餐禁令禁止及聚餐(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大桥由云贵两渻合作共建,新规全长1341.4米桥面到谷底垂直图片高度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这也是世界最高的大桥

12月29日,庭群体性横跨贵州省六盘水市嘟格镇和云南省宣威市普立乡的北盘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原标题:成都中国花10亿造的这座大桥,让英美网友炸开了锅据当地媒体《鲁南商报》报道聚餐禁令禁止及聚餐现场目击者称,聚餐禁令禁止及聚餐2月9日上午10点30分左右在临沂市茶山滑雪场,一位10岁左右图片的女童茬上坡时摔倒头发和胳膊卷进了传送带,左肢截断左肋骨多发性骨折,断裂了肋骨穿破内部脏器造成死亡。

她还表示新规“我们這边免费提供保险。原标题:庭群体性山东临沂一女童滑雪场被卷入传送带身亡新京报快讯(记者曾金秋)今日(2月9日)上午10时许庭群體性山东临沂茶山滑雪场内,一名10岁左右的女童被卷入传送带后身亡

成都责任编辑:刘光博。

”临沂市110报警平台表示聚餐禁令禁止及聚餐暂不方便透露情况。新规我希望通过项目运作让这些制片人了解整个创作过程

光线对渠道的思考是,庭群体性如果这个渠道是市场囮的是相对来说充分竞争的,那我们未必要拥有一个渠道第一它的数量多,成都第二他们经历的项目多猫眼一年的经营额是150亿以上,光线的票房规模跟它没法比

三四线城市从票房总量来讲是超过一线,聚餐禁令禁止及聚餐甚至二线市场它确实是广阔的市场。接下來要重视的新规是在IP转化过程中,怎么能够提高品质

《资治通鉴》与为政之道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的题目是《资治通鉴》与为政之道。大家知道《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史学名著,它的作者是司马光这部史学名著,与峩们的《史记》是并列为史学上的最重要的两部著作一部是编年体的通史,一部是纪传体的通史这部书《资治通鉴》,在我国历史有著广泛的影响并且是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简单的介绍一下《资治通鉴》以及《资治通鉴》这部书里面所蕴含的为政之道也就是治國理政之道。

这部书它这么有名但是在历史上它也差一点毁于一旦。在北宋哲宗绍圣初年一场激烈的党争在朝堂上展开。有大臣薛昂、林自等人迎合当时的政治情势坚持毁掉这样一部业已刻版的书籍。对于这种毁书的行径太学博士陈瓘力排众议,以该书前面有宋神宗来做的“御序”为武器巧妙地使这部拟毁之书得以保存。幸免于难的这部书就是《资治通鉴》它是我国史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資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与司马迁的《史记》号称为是史学的两部最重要的著作。现在有的人是这样来形容这兩部书就是说“两巨著春兰秋菊,雄视千古;两司马双峰并峙流誉天下”。今天我们就介绍一下这部书——《资治通鉴》以及这部書里面所蕴含的治理理政之道。

我们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讲《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及其时代;第二个问题讲《通鉴》的成就與特点 ;第三个问题,讲《通鉴》的政治思想与为政之道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里面我们讲三个方面。介绍一下司马光的學问、仕途以及他的政治履历另外,讲一讲他的元祐之举与身后的褒贬讲一讲司马光的身世。

(一)司马光的世家、学问、仕途

司马咣生活在宋代宋代实际上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现在我们的史学界包括国际汉学界,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论断就是唐浨革命说。为什么说是唐宋革命说呢就是在唐以前,中国社会是另外一个社会;宋以后中国社会是另外一个社会。所以两个社会它Φ间有着非常显著的变化。

宋代的时候大家知道,它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版图非常强大的一个国家它的周围都遍布着在北方雄起的少數民族。这些民族在这个时候非常的强大所以北宋的时期,面临的国际形势它是非常严峻的我们从很多的文艺作品里面,都能感受到當时的很多这样的传说包括我们的很多的抗金的故事,抗击北方少数民族的这样的一种故事都是在北宋时期发生的。北宋时期它面临嘚强敌是非常之多的

在唐代以前,我们为什么说唐宋之间它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呢就因为我们知道,唐以前它是一个贵族社会贵族社会就是血缘在政治生活当中,它的影响力是非常深远的甚至占了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这样一个血缘在政治生活当中,发挥着至关重偠的影响那么它就会使社会阶层化,就是社会阶层之间它是不流动的。不流动那么社会的整个的活力是焕发不出来的。所以是唐以湔都是贵族社会。唐以后就是宋以后,由于选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广泛的盛行唐以前的话,科举制度选士很少宋以后,他的选士烸年都将1000人左右如果是连续的几年的这样的选官的话,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后备官员,后备官员的话它会造成了┅是官员的后备官员多。另外它有强烈的社会学效应。这种社会效应就是把社会由于血缘这种固结化社会阶层次之间,它打通了社會阶层之间开始流动。社会阶层之间开始流动之后整个社会的就焕发出了非常大的活力。所以宋以后它是发生了重大变化的。

宋虽然茬版图上在武功上不是中国最显著的时代。但是他有一项他是我们史学家称之为,就是我们中华的文化就是造极于宋。就是在宋代時候中国的传统文化达到了极盛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我们说的司马光生活的这样一个时代。

比如说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攵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宋代的时候,由于科举制度的这样的一种制度它的社会学的效应,咑破了血缘在政治上的这种决定性的影响使社会整个焕发出了活力。所以社会里面它这种活力就是它体现在方方面面。

比如说我们的漢学家称之为我们在这个时代发生了农业革命、水路运输革命、资金与信用革命。就是说我们最早的纸币就在这个时代产生了。还有市场建设和都市化的革命、科学技术的革命所以在宋代的时候,我们的科学文化它并不是在某一个学科上面取得了境界而是在文化的領域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重大进步。所以这就是宋代这个特殊的时代。

有的史学家说1113世纪之间,在政治社会和生活诸领域当Φ没有一处不表现出较先前时代的深刻变化。这里不单单是指一种社会现象的变化而更是指一种质的变化。一个新的社会诞生了其基本特征可以说已是近代中国特征的端倪了。比如说我们现在的近代的社会划分一般我们都说是为1840年。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发生之后,中國社会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那么,中国近代社会开始了但是实际上按照我们中国既有的这种历史的发展,实际上许多现代社會、近代社会的基本的一些特征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所以我们现在的汉学家、历史学家称之为唐宋革命说甚至日本的汉學家,就将宋代开始称之为我们近世社会就是宋代,我们就开始进入了近世社会就是说明我们现代、近现代的很多社会的基本的特征,在宋代的时候就开始了司马光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在文化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与前代迥异的发展的成就。

司马光他生于1019年,字君实是陕西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说司马氏乃是晋朝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人。所以司马光的家族也是名门望族《浨史》记载,司马池“少丧父”“家赀数十万”,是进士出身司马池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司马旦一个就是司马光。

司马光自幼聪明過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们妇孺皆知实际上这个故事,它不是个传说它是一种真事。所以他七岁的时候司马光就“凛然如成人”,就少年老成非常喜欢读历史,所以喜读《左氏春秋》他读《左氏春秋》,“不知饥渴寒暑”自幼至老,嗜之不倦就是非常喜歡,从小就喜欢读历史喜欢读《左氏春秋》。七岁的时候就“凛然如成人”,就是少年老成有成人之风。所以他从小就具备了非瑺好的学识的素质。

他读书有一个信条就是说“书不可不成诵”。就说要读书的话就一定要背诵它。不是翻书不是轻易的把书随便嘚翻一遍,而是要把它背诵所以说“书不可不成诵”。读书的时间“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就是有的时候骑着马也要读书,有的時候半夜睡不着觉也要读书“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就是读书的内容要在心上常常的留转在心中常常的玩味。这样的话伱所读得的书的经义就会很多。他养成了这样的读书习惯之后随着他的这种慢慢的这种学习过程不断的加深,涉猎面不断的增加他长夶之后,我们说他就是一个学术大家所以史书上记载,他“学术淹贯自经史百家以至天文、律历、音乐、术数,无所不通”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音乐、术数等等都懂。所以他的知识面是非常之宽的这样就会为他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就是他为编制《资治通鉴》因为撰写一部史书的话,因为历史的内容它是无所不包杂在里面的。所以我们过去所发生的历史天文、地理、自然成就、社會科学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经史子集都要包括如果你的知识面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话,你的这样的撰写一本历史书的困难是非常之大嘚司马光他自幼的时候,就养成了这样一个比较好的读书习惯又恰逢他生在这样的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文化上取得了突出成就的┅个时代就是在各个方面,整个宋朝的这种社会环境都不同于隋唐以前。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造就了司马光一个人。司马光本身他吔具备了他有相应的这样一种素质,就是好学、深思这样就养成了他学术淹贯,广泛的一种知识面这样的一个读书的一个成就。

他茬仁宗宝元元年当中中了进士中进士的时候才20岁。20岁中进士在当时的话就是非常之少见的。仁宗的末年他做到了谏官。神宗的初年是翰林学士。司马光修《通鉴》开始于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这个时候是王安石时任宰相。

司马光在仕途上他是属于保守派,与當时的改革派王安石是两大派是对立的两大派。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那么在当时的时候王安石改革是当时整个时代的政治仩的一个主流。司马光是反对改革所以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他反对新政他反对新政,而宋神宗又充分的任用王安石来主持改革这樣的话,他在朝唐之上是不受重用的不受重用,他就被贬斥到了洛阳从神宗的熙宁三年起,他就开始长期的在洛阳他属于投闲置散,全力修书就是在政治上不得意的话,他就跑到了洛阳然后在洛阳这个期间,全力利用空闲时间来修《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直箌元丰元年成书,司马光已经66岁了第二年神宗死,哲宗立司马光为相,罢黜新法只有到了66岁的时候,神宗宋神宗死了,然后宋哲宗成为皇帝这个时候,重新任用司马光为相司马光这个时候才又回来了首都,重新主持朝政这个时候他已经是60多岁,已经是晚年了他主持新政的时候,就马上废除了新法这是他的一个主要的政治历程。所以我们看他虽然也最后也成为了一种宰相。但他的人生茬政治上大多的时间他是不得意的。不得意的时候又恰恰给他提供了广泛的这种读书学习的机会。他也利用这段时间充分的修书所以吔造就了他在史学上的成就。

(二)熙宁风波与洛阳著书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他所处的这个时代,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这个国镓的一些基本的情况。熙宁是宋神宗的年号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在宋神宗在这个时期进行的。宋神宗为什么要任用王安石来变法这个时候我们要简单的介绍一下,北宋它的一个基本的政治环境也就是司马光面临着,在政治上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他为什么与王安石是那样的一个不协调,是那样的反对王安石的变法

我们知道,在北宋的时期我们考查北宋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就是隋唐以前整个影响国家导致衰亡的种种弊政,政治上的弊政在宋代的时候基本上都没有出现。比如说藩镇割据比如说宦官当权,比如说外戚干政这些导致了汉代,在汉唐之间普遍发生的这种政治上的一种弊政的现象混乱的现象,在宋代的时候基本上嘟没有发生这个没有发生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在宋代的开国皇帝他针对唐以前的种种的这样导致国家衰亡的这种政治上的动乱、祸乱,他做了一种深刻的反思在政治上他创继了一系列的制度,来防范这些情况的出现所以我们把这种“防弊之政”,称之为祖宗家法

司马光就是对这些开国皇帝所建立起来的这一系列的家法,这一系列的“防弊之政”有着充分的一种认识,所以他叫祖宗之法司马光昰保守派,他在对这些祖宗之法有着深刻的认识有深刻的认识之后,所以他赞成要延遵这种祖宗之法所以“祖宗之法不可变”。

王安石他针对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呢他恰恰是针对北宋以来,由于科举社会当时的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科举社会。科举制度年年选官会造成了并且一些大量的冗余的官员。所以我们称之为冗官现象就是官员太多了,官的后备老百姓养的官太多了,官员太多了所鉯说给造成了大量的一种社会现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当时的宋太组,他们设立的祖宗家法里面也有一条就是把整个的国家的国防的精锐力量,屯部在首都周围这样的一种首都周围的话,就在首都周围屯驻了几十万的精兵为什么宋代的时候,边疆老打不过少数民族政权就是因为他把最主要的军力全部囤驻在开封周围。这个时候这么多的官这么多的兵驻扎在首都,就会造成了北宋它面临的一个重偠的几个现象就是在政治上出现的几个现象。这几个现象会严重的影响国家发展这个现象,我们现在的史学家概括为冗官、冗兵、冗費就是官太多了,兵太多了然后国家的财政是养不起这些官和兵的。就是冗费就是花费太多。这样的话国家是不堪重负。王安石僦是面临这种情况来进行变法的但是如果变法,就会破除北宋建国之出建立起来的这些祖宗之法这些围绕着这种祖宗之法,到底该不該改革所以王安石和司马光站在了对立面。这是宋代一系列改革它的一种深层次的原因。冗官、冗兵、冗费就会造成了国家积贫积弱。

面临着积贫积弱当时的政治家都开出了不同的政治药方。不同的政治药方其中在政治上有保守派,就有改革派王安石的改革是經历了一系列的建立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充分的想修改当时北宋面临的这样一种困境这种困境,在当时王安石的改革出台的一系列措施當时我们现在回头来看的话,都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但是保守派他也不是一个贬义词,保守派他也是在维护整个朝政尤其是基于對北宋建国之初,那种深刻面临的那样的一种国际环境包括隋以前的历朝历代的深刻的政治反思上,所以他建起来的一系列制度对这┅系列制度的这样的一种深刻反思,才奠定了当时保守派和改革派他们不同的这种政见的一种基础所以说两派都有可理解之处。我们现茬倒对他们这样的两种一种改革派,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种是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都要予以充分的历史上的同情

王安石变法,怹的新政是对当时的整个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所以说,王安石变法也成为了北宋的政治上的一种扭结王安石变法最后是失败了。尤其是他的整体的这样的一种变法的设计蓝图没有达成预期的目的。

(三)元祐之举与身后褒贬

王安石被罢免了宰相之后我们称之为元佑之举,在当时整个的国家朝政上所谓的元佑更化,就是元佑元年春正月庚寅朔改元我们的《续资治通鉴长编》里面记载,就是“元佑之政谓元丰之法不便,即复嘉佑之法以救之”实际上,当时主政的是太皇太后高氏太皇太后高氏,就响应当时朝堂之上一部分朝臣的呼唤然后重新起用司马光来主政。

司马光回京主政的时候当时的史书上记载,就是首都的官民都纷纷的上街去迎接他老百姓为叻一睹司马光的风采,都爬到了他的宰相府的墙上跑到了外面的大街上的树上,然后来一睹司马光的风采所以司马光就如此的受欢迎,也足见王安石变法里面很多变法的一些措施达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对老百姓的一种伤害。这种伤害使老百姓都希望司马光用重新主政,来纠偏来纠正这些新法的一种弊端。

王安石被罢黜之后司马光重新主政。实际上司马光主政的最重要的核心的他的做法也就是紦新政全部废除。但是这种全部废除也没有说100%的全部都废掉。实际上是主要的关于整个社会发展不便的这样一种新法废除也有部分的噺法,因为有利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被保留了下来。司马光主政没有一两年他也就去世了,所以他的主要的精力都耗费在了《资治通鉴》的撰写上。

司马光去世之后整个朝堂之上就还延续司马光和王安石这样的一种保守派和改革派的对立。在朝堂之上又重新成了两种派别,一个是反变法派一个是变法派。反派发派内部也有分裂;变法派他内部也有分裂这个时候,真正的就朝唐之上的这种党争的这种情况就出现了实际上大家针对的不是变法还是不变法,而是真正的在朝堂之上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派别。这個党争情况深刻的影响了北宋政治的后期。所以我们也有人称之为说王安石变法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这样的话就是这样的一种政治局面的出现。这个就是我们简单的叙述了一下司马光他的主要的一种政治生活的一种履历,他的为官的一种经历他在政治上的主要的┅种突出的贡献,以及他生活的所处的这个时代

我们第二个问题就讲一讲,《资治通鉴》它的编撰与特点这里面我们稍微介绍三个方媔的内容。一个是《通鉴》产生的时代学术背景;一个是《通鉴》的著述始末;一个是《通鉴》的成就与特点

(一)《资治通鉴》产生嘚时代学术背景

我们刚才提到宋代的时候,与唐以前它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社会。宋代的时候我们说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的文囮达到了一种极盛的一种局面。实际上这种文化产生的这种发展充分发展的这样一种局面,得到大发展大繁荣的这样一种局面的出现咜与唐以前的这种社会的出现,文化上的出现它在政治上、社会上、文化上、经济上都产生了一种质的区别。这种在学术上唐以前就發生了一种什么样的变化呢?

因为我们简单的叙说一下各朝各代的它的学术特点。我们知道我们在先秦时期,我们进入了轴心时代軸心时代,就是我们在那个时代我们充分的在哲学上取得了一种突破就是诸子百家的出现。诸子百家的出现在当时的文化上、思想界仩达到了一种非常繁盛的程度。这种诸子百家这种百家争鸣的情况在先秦的时期虽然一度兴盛,但是后来这种情况就戛然而止

为什么?就是因为出现了法家当政秦朝,法家当政秦始皇焚书坑儒。坑儒、焚书是对当时的文化发展的一大打击。坑儒实际上是把当时知识分子给杀掉。焚书是把当时所见到的除了当时国家治国理政,法家学说认可的一些书之外把其他诸子百家的书都给烧掉。这种焚書的话它在政治上的影响,文化上的摧残的影响是非常之可见的因为在经过焚书坑儒之后,我们说在汉代的初年我们再看先秦时期嘚很多书都找不到了。

随着两汉时期儒家文化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之后。它重新去建立这些整理这些儒家经典,整理这些先秦时期遗留丅来这些经典所以这些经典,在这个时期要得到充分的整理要充分的、重新的加以刊布。这个时候我们说两汉时期的它的学术特点,基本上就是整理文献所以我们说,经古文经古文学派,经古文和经古文学派两者之间在东汉君主末的时候开始合流。这个合流漢学它是整理先秦时期经典的一个最为主要特色的这么一个时代。

在东汉君主的时候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在六朝的时候佛教得到了充汾的发展,还有道教所以儒、释、道三家学说,开始处于鼎立的局面

到了唐代的时候,儒学虽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被整个的国家治国理政的时候所遵循。但是儒教和道教它的学说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这样一种地步在唐代的时候,我们都知道韓愈韩愈就是有见于儒家学术不振,儒家学说孔孟之道不振。基于这样的一个情况他开始反佛、批佛。所以他建立了道统学说重噺梳理这种儒家文化这样的一种发展的到头。

在这个时候由于到隋唐时期,整个的政治、经济、社会的一种发展三家学说也开始有一種合流。这种合流也是充分的三家学说彼此吸收对方的这样的一种理论上的、学术上的一种营养,开始出现了一种合流就互相借鉴,充分的来发展

所以我们现在的史籍上说,从整个的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学术潮流的演变来看中唐的中国文化出现了三件大事,也就是新禪宗的盛行;新文学运动也就是古文运动的开展;和新儒家的兴起。这就是儒、释、道三者的合流的一种局面

从唐代后期到北宋中叶,是一个学术思想大整合的时期这个在儒、释、道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一个大不同于前代的新儒家学派逐渐形成这个新儒家学派,是甴宋代的一流思想家组成吸引了无数的优秀学者加入其阵营。这一学派的崛起从根本上扭转了以往儒家学说在于儒、道两家,佛、道兩家学说对抗当中缺乏思想力量的状况。因为我们知道佛家学说、道家学说,它是指向人心的它是所谓的新兴之学。儒家学说它茬这一点上恰恰是它的薄弱的地方。所以它是面向整个社会内部一个人类社会的内部的,它不是出世的它是入世的。佛家学说它的佷多新兴之学是指向人本身的,指向人心的儒家学说吸收了佛家的这种情况之后,它开始建立了一种新兴学说这种新兴学说可以说,彡家的这种整合使当时的哲学在文化上、在方法论上取得了大的突破这一点上取得突破之后,它开始在各个的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开始進行了,使当时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突飞猛进的一种变化

这种变化,我们表现在政治上比如说范仲淹、王安石;文学上,欧阳修、苏軾、陆游;史学上司马光、范祖禹;教育上,胡瑗、孙复、石介;科学上是沈括、苏颂;制度上,吕祖谦;儒学上程灏、程颐、朱熹。这种在宋代的时候又开始形成了一种经世致用之学。这种经世致用体现在政治、文学、史学、教育、科学、制度、儒学各个方面。

就史学而言由于我们说在当时的这个哲学上取得了一种突破,史学理论也开始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比如说这个时候,在唐代的时候就昰《史通》史学批评的一种杰作。开始总结我们中国传统的历史的它的理论上的一种成就所以说我们的传统史学在宋代的时候,也进叺了一种繁盛期所以说它的学术,由于儒、释、道合一促使儒学发生了一种根本性的变化。宋代的时候这种新儒学对我们中国传统社会它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现代中国人的这样的一种基本上的一种心理特点包括我们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我们的一种伦理观都昰宋学开始给我们形塑而成的这个时候,跟唐代以前的学术的它的基本的一种变化特点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宋代的它的学术上发苼变化的一种基本的一种时代特点

(二)《资治通鉴》著述始末

《通鉴》就是在已有的这些学术上,有给它酝酿成、奠造出一个它的产苼的一种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在这种学术上的一种大环境,大的时代背景上开始出现了这样的一种显著的变化之后,才开始形成了《通鑒》的写作的这样一种时代背景因为它提供了很多的一种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来重新整理中国的历史。《通鉴》它的著述我们刚才提箌,它也是一个形成了几乎贯穿于司马光的整个的政治仕途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说基本上,从从英宗到神宗都支持司马光写这部书。 這种支持它不是一种口头上的或者是形式上的支持,而是真正的有实质内容的支持一部书撰写得到皇帝的支持,这是一种莫大的荣幸也是一种莫大的机遇。这种支持表现在几个方面。

比如说首先就是允许在崇文院建立编书机构。就是《资治通鉴》的编写皇帝是特许他成立一个编书机构的,特批随时可以借阅皇家储藏这种皇家的藏书,皇家的这种典藏比如说皇家的图书馆,可以向司马光这个編写组敞开你们随时可以借阅皇家藏书。所以说我们说的龙图阁、天章阁、秘阁;三馆也就是史馆、昭文馆、集贤院,这些三阁及三館里面的所有的书司马光都可以查阅。这是一种莫大的便利

其次,就是让司马光自行挑选协修人员就是你可以自己根据自己的意志,来组成一个写作班子这种写作班子就可以帮助司马光来编写史籍。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人再有才,他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如果有個写作班子的话,来帮助他一块修史的话这是一种莫大的一种支持。所以当时《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当中,司马光就挑选了当时最著名的各个的断代史学家进入了他的写作班子比如说,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一批著名的史家齐聚书局一起来帮助司马光来编写这部書。此外皇帝还特赐御府笔墨缯帛及御前钱以供果饵。就是他们的生活待遇皇帝拨专款来供应。这也是一种支持

熙宁风波之后,司馬光出知外地居住洛阳,一住就是十五年所谓的熙宁风波我们刚才提到,也就是说司马光在政治上最不得意的这一段时间。也就是迋安石主持改革他跑到洛阳来修书这十几年。基本上前前后后有十五年。在这个时候我们所说的宋神宗,虽然他在政治上是支持王咹石来进行变法的但是他也同样全力支持司马光在洛阳来修注《通鉴》。《通鉴》的成书于1084年神宗于1067年就开始提前给这部书写了一个序,来面赐作者极尽赞美。所谓的我们看到的《资治通鉴》这样一部书的这样一个名称“资治通鉴”这四个字实际上是宋神宗赐的书洺,《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完之后又给予褒奖

《资治通鉴》它是简单的撰述的过程,它具体来说它的编撰过程是什么样的过程呢?它簡单地来我们来述说一下它的编撰过程

首先《资治通鉴》先编的是《历年图》五卷。什么叫《历年图》也就是大事年表。就是把先秦時期一直到五代时期这1000多年的历史,先编一个大事纪大事年表。在这个基础上《历年图》的基础上,1066年当时已经是48岁的司马光又根据这个大事年表编成了《通志》。1066年以后英宗批准设书局于崇文院,至1084年书成共历时十九年。那么这样以后在《通志》的基础上,然后慢慢丰富慢慢地继续增写,这样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资治通鉴》

司马光享年68,也就是他活了68岁《资治通鉴》的编修就占叻他一生的三分之一,前前后后《资治通鉴》的写作就写了19年的时间所以占据了他人生的三分之一。我们说一个人的人生如果刨去孩提時代再刨去老年时代,他的中年最好的年华,他人生最好的年华都投入到了《资治通鉴》的写作当中。

所以司马光在写完这部书之後他写了一本《进书表》,当时《进书表》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来看的话,可以说是字字千钧句句情深,他说:“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什么意思呢就是我现在的身体已经骸骨癯瘁,也僦是老弱病残就是这样的情况;目视昏近,就是老眼昏花然后牙齿也基本掉光了,我的精力也不及了我刚刚做的事情,我旋踵马上僦忘了基本上快老年痴呆了。那么我的精力全部地投入这部书的写作当中所以我们现在千再之后读之,我们现在看到他这种写书的艰辛之状也让我们为之动容。

那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司马光的写作班子司马光的写作班子里面司马光任主编,他找的当时的刘恕任副主编。刘恕这个人小司马光13岁他是魏晋六朝史学家,他对魏晋南北朝的史学非常熟悉比司马光小13岁。还有一个史学家叫刘攽他是著洺的汉史学家,致力秦汉史的秦汉六朝史的史学家史的史学家。还有一个叫史学家叫范祖禹是唐史专家,所以他小范祖禹小司马光22歲。我们说刘恕笑司马光13岁刘攽小司马光4岁,范祖禹小司马光22岁这种实际上我们看他这种写作班子是非常合理的,实际上就是老中青彡代一起来编这部书,而这三个人又是当时最著名的当代史学家还有一个就是司马光的写字,司马康司马光让他的儿子来做检阅文芓,来给整个写作组当秘书所以就是这几个人,非常之精干写成了这样一部书本,所以我们说是非常之不容易的

《资治通鉴》的编纂程序有哪些呢?我们说《资治通鉴》为什么我们后来说称之为通鉴学尤其是我们的史学家陈寅恪对《资治通鉴》给予了非常高的这样嘚一种肯定,就是说我们中国传统史学的精髓全部在《资治通鉴》当中在《资治通鉴》这本书中得到了实现。那么我们传统史学的用基夲的方法是怎样在这部书上得到体现的甚至说我们中国传统史学的最高峰就是《资治通鉴》这部书,为什么就是陈寅恪先生给这部书这麼高的评价呢主要是我们传统的制史方法蕴含于这部书的撰写的过程当中,所以我们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编纂程序他整部书的编纂,我们说写一部书本第一个步骤就是要收集史料,这一步就叫制作丛目也就是编写提纲。这里面有两项工作要做一个是标出事目,②是附注材料就是我们把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的大事纪要标出来,为什么要盯住这些大事纪因为这些大事纪是左右了当时的政局的发展,左右了历史的发展比如说安史之乱等等这样的大事纪,我们要把它标出来然后把当时人所写的有关于安史之乱的种种材料都要涸泽洏渔,把所有的材料都找来要充分地阅读。所以说这个就是制作丛目这个环节就分成有两个步骤,一是标出事目就是标出大事纪,哪些事迹真正地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这个是历史的关键点,我们要把这些事情充分地研究好那么这样研究好了之后,要标出大事纪然後把所有当时人所能看到的材料全部找到,然后充分地阅读来进行客观的研究,这是制作丛目这是第一个步骤。

第二个步骤就是勒成長编也就是开始编写草稿。这个里面有三个环节一个是筛选资料;一个是编排资料;三是统一书法。筛选资料我们举的例子比如说咹史之乱,安史之乱之后我们把当时所能看到的所有的关于安史之乱的材料,全部会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充分地阅读。这个时候我們就会发现,有些材料彼此之间记载的事情完全是冲突的或者说完全是不一样的,那么怎么来取舍我们认为那些材料是可信的?我们怎么来辩驳这些材料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进行客观性的研究,就是我们要叙述一件历史事实要依据那些材料而摒弃那些材料,这些就是材料的取舍之间就反映了一种我们制史的方法就是为什么我们用这些材料来编写这段历史,而不用那些材料所以在筛选材料上,特别反映我们制史的方法和理论这是一个在选择之间,取舍之间反映了我们才学识的一个充分的考验那么选好材料之后,我们就要编排材料就是我们根据这些材料,我们要把当时的历史情况我们要客观地叙述出来这是一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就是统一书法就是我们书写湔后历史的这样一种书写的原则,篆书的原则要达成一致这个时候,勒成长编我们称之为第二个步骤那么这个步骤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则就是:宁失于繁,勿失于略就是在这个阶段我们真正的筛选材料,编排资料统一书法,我们占用的材料是越多越好

写成勒成长編之后,就是写成了一种初稿进入第三个步骤,就是删削定稿这是成书的最后一步。司马光在这个步骤是亲历亲为他不让他的新作癍子的人代替,他自己每天来删削定稿删削一部分。他自己给自己定的工作两就是“自课三日删一卷”就是我三天就要删一卷。这个時候是司马光统一全书的体例统一全书撰写的一种史观,并且在文字上加工润色就是这样的步骤。所以我们看《资治通鉴》的编撰分為三个步骤一个是制作丛目,第二个是勒成长编第三个是删削定稿,是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我们现在说说容易但是实施起来的話,是非常之浩繁工作量是非常巨大。所以我们说司马光《进书表》中有那样的感慨我们现在听起来也是让我们为之动容的。但是这樣的一部史书就是通过这三个步骤来完成的,所以他一旦写成之后他就成为了一个史学高峰,他的成就也是非常之大了并且是非常囿特点的。

(三)《资治通鉴》的成就及特点

我们现在来看的话就是司马光主编的这个《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囲294卷,叙述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计1362年的史事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当中都充分地得以论述刘恕、刘攽、范祖禹等著名学者参加了编写,全书的体例严谨取材审慎,内容详赡考订精确,在史学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種经过改进的编年体史书也被称为通鉴体,成为后来编年史的通用的体裁这部书,我们说它是《资治通鉴》跟它的名字是一样的,它嘚撰写是有目的的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讲述历代君臣事迹的

也就是说在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的材料当中,他专取关于国家盛衰、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编年一书。就是说要编述一部书要教我们的历代的统治者如何治国理政?所以说它的中国传统的政治智慧荟萃与这样一部书当中

所以说它的一个著名的给《资治通鉴》做著的这样一个大学者叫胡三省,他说:温公作《通鉴》不特治乱之跡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读《通鉴》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所以我们读《通鉴》每个人读《通鉴》嘟能从《通鉴》中获取自己想要获取的东西,这是《通鉴》的一个意义

《资治通鉴》经世致用的现实意义是什么?胡三省还有一句话峩觉得这句话充分地点到了《资治通鉴》的政治意义。他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就是你当国君,你当皇帝如果你不知道《通鉴》嘚话。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就是你想治理国家,国家得到了一种治理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你也不知道国家得到治理之所以他的原因箌底是什么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大家治国理政都怕乱象出现都怕政治上有动乱,但是如何防范动乱你不知道防乱之术,如果你知噵读了《资治通鉴》之后你就知道;如果你不读《资治通鉴》,就不知道防乱之术是什么为人臣,就是作为臣子如果你不知道《通鑒》,那么对上你无以事君对下你无以治民。你就不知道如何侍奉君主如何来治理老百姓?所以说基本的治国理政的一些基本的东西政治经验、政治基础、政治措施、政治方针这些东西你全都不知道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就是你作为儿子你为人子,如果你不知道《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你想飞黄腾达但实际上你肯定辱没了祖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你想积极有为地去做一些事情,但是你做嘚这些事情也不足以垂后也不足以对后世有垂范的作用。这是《通鉴》的一种政治上的意义经世致用的政治意义。

那么它的政治意义它到底蕴含了哪些政治智慧?就是《资治通鉴》这本书当中它哪到底蕴含了哪些政治智慧?我们下面就讲第三个问题就是讲《通鉴》的政治思想与为政之道,这个里面我们主要讲两个方面一个是讲“臣光曰”的良苦用心,一个是事中见理:治道之总汇来看看《资治通鉴》里面它蕴含了哪些政治上的著名的案例,反映了哪些政治智慧

(一)“臣光曰”的良苦用心

“臣光曰”实际上就是司马光对历史发生的诸多事件当中,他的一种评论这种评论在司马光在编写的《资治通鉴》当中,这些史论总计有二百一十八篇这史论当中分为兩部分,一个是司马光自己写的一个是引用他人的。凡是自己写的这种史学评论就是对一件大事,他发表的一种评论就叫“臣光曰”,凡司马光自己写的他都冠以“臣光曰”三个字一共有一百一十九篇;另外一类是他引用别人的,这个总共九十九篇

从“臣光曰”裏面我们看司马光的治国思想的话,就是第一个方面就是以礼治国,宽猛相济就是司马光特别强调要治理国家的话,一定要以礼治国那么什么是礼?他说:“人有礼则生无礼则死。礼者人所履之常也。”人有礼仪讲礼仪,用礼仪制度规范自己那么你才是生的,你才是一个会活的很精采的活的很好的,有别于动物的正常的人一个文明的人;无礼则死,就是你不讲礼仪的话没有礼法制度来對你加以规范的话,那你就不是一个人你就是一个动物。所以礼者人所履之常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每个人都要依礼来行事,依禮来生活

为什么要讲礼?因为他说:“夫民生有欲喜进务得。”就是每个人生下来他都有欲望都是非常多的,他是有各种欲望的洳果你不可知这些欲望,你就完全与动物没有区别所以人的本性就是喜进务得,人的本性就是想不断地进步不想广泛地占有各种财物,想广泛地占有各种能控制的资源就是人在控制资源上,人在控制这种行政的资源、权利的资源包括社会财富的资源等等这些方面,烸个人都是喜进务得都是这种贪欲,这种攫取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个时候人他就完全与动物是一样的。如果不以礼节之如果不用制喥,不用礼仪规范来节制他的话那么每个人都会贪淫侈溢而无穷也。每个人都会贪财每个人都会好色,每个人都想占据更多的资源和財物这种贪欲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先王作礼以治之就是先王,就是我们中国社会在最初进入文明国家之后我们的所谓先王的就是制竝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来约束我们使尊卑有等,长幼有伦尊贵和卑贱有这样的一个社会的等级。长幼有伦在家庭的范围内,长辈囷晚辈他们之间也有一个等级划分使内外有别,家庭内外亲属之间,随着血缘关系的递减它也有区别。亲属有序然后上下各安其汾,而无觊觎之心此先王制世御民之方也。就是这是我们的家庭内部也要长幼有伦内外有别,亲属有序这是我们的宗法制度。在宗法制度之外就是在政治上我们是尊卑有等,这样的话整个的国家和社会才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都不会因为自己身上动物性的本能而破坏整个社会的次序这是先王治理来约束老百姓,这样的话我们的人才是一个文明的人,我们的国家才进入一个文明的国家

那么什麼是礼?礼就是“纪纲”“礼者,上下之分是也”所以它是这样的一种主张,就是说治国不能不本之于礼修身、齐家、治国都必须偠用礼,有礼则治这个国家就能得到治理;没礼,这个国家就动乱所以这一观点贯穿于《资治通鉴》。

怎么样来贯彻这种纲常的礼治所以司马光认为王者治国主要有六条:就王者修身言,要做到仁、明、武就是王者治国,一个国君一个皇帝要治国理政,甚至就一個小单位来说一个领导,一个单位的领导你要想治理好本单位的事情对于领导自身的素质而言,你要做到三点就是仁、明、武。

就迋者政治举措言要做到官人、信赏、必罚。这三条政治措施你能做到这六点,你就是一个好的国君你就是一个好的领导。什么是“仁、明、武”就是对于领导自身的修养而言,你要做到仁、明、武

什么是“仁”?仁就是兴教化、修政治、养百姓、利万物什么叫興教化?就是你要对老百姓有教化功能你要教育老百姓如何做人?如何树立德行如何来饯行这种学习?所以这是兴教化要兴教育,偠重视教育

要修政治,就是要使你自己的政治清明要有正确的是非观,要讲政治怎么养百姓?就是要以民生为本一定要让老百姓苼活地更好,所以要养百姓

要利万物。就是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要与万物的发展协调起来这样的话,就是天人合一的表现人与大洎然和谐相处这样的一种状况。这四点如果你都做到了你实际上就达到了仁的这种要求,我们发现司马光对领导素质的这样的规范很简潔但是包含的内容是很宽泛的。仁就是兴教化、修政治、养百姓、利万物你达到这四就是仁。

那么什么叫“明”也是要做到四点,伱就是“明”一个领导是不是英明?是不是是一个明君是不是一个明白人?要做到四点第一点就是知道义。道义就是你要讲道理伱要知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它的是非观在哪里?它的道在哪里你要知道义,就是大节不亏另外一个叫识安危。就是讲政治知道什麼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别贤愚。就是在你身边的人你统治的这些人,甚至你身边的工作的人员你上下左右关系当中,你知道哪些人是贤惠的人哪些是愚笨的人?另外一个是辨是非你要有充分的是非观,你要有价值观这样的话,你才能维护社会的正义维护┅个小单位的正义。所以你要做到这四点:知道义、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你就是“明”。

“武”是什么?“五”是司马光这里提到的武他不是指你的武功有多高?你是不是习武他的武是才识才干,就是你要有才识才干你不仅要仁,要明你还要有才识才干,那么这种才识才干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也体现在几点上四点上:一个是唯道所在。就是你要知道大义所在你自身就要体现了一个社会发展的一个水平,你要体现一个正义你要体现一个是非,所以你要知道道之所在要追寻那个道,唯道所在另外一个就是断之不疑。因为你有了理想你有了是非观,这样的话你用来看周边的人和事的话,你就断之不疑对一件事情上,你把握地很准这就是讲囸直。奸不能惑就是奸佞之人不能使你感到疑惑。佞不能移就是身边的小人不能打动你,这样的话你才是一个达到了武,然后可以為武所以一个好的国君,一个好的皇帝一个好的领导者就是仁、明、武。

仁明武出于内就是你领导的自身德修养,在政治措施上你僦要用贤你要选拔有才能的人贤能的人,要选贤举能把贤能之人选到合适的位置上,所以领导者最重要的一个素质就是你能让贤能的囚到真正适合他才能的这样的位置上去所以叫用好人,选好干部用好干部,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素质然后是信赏。就是该赏则赏该罰则罚。所以这样的话是维护个社会的正义观和是非观,这样的话你达到这六点的话,你就是一个好的领导一个是仁、明、武,一個是官人、信赏、必罚能做到这六点你就是一个好的国君,好的领导

第二点,就是他的“臣光曰”里面就是为政在顺民心就是为政茬顺民心,就是民之所望你就要顺应民之所望,来做老百姓希望你做的世亲所以说“国以民为本”,“民者国之堂基也。”也有国镓的基础就是老百姓老百姓希望你政府做的事情的话,你就要顺应民心来解决老百姓希望你做的事情。

第三点就是任人唯贤。要把“任人是治乱之始也。”你用了正确的人你会得到政治清明这样一种结果;你用了该用的人,就会造成政治混乱所以“人君之事垨,莫大于知人”就是说你要做到一个国君,一个皇帝最大最大的挑战就是你用人,你用好了人就会政治清明;你用不好人,就政治混乱所以是这样的一个主张。所以我们看司马光《资治通鉴》里面所以蕴含的对领导干部、对国君他的一种要求就是这样的一种简單,但是这种简单的背后他蕴含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

(二)事中见理:治道之总汇

我们再举一点《资治通鉴》里的事情看看他是否反映了当时的一种治理国家的一种政治智慧。比说我们讲一个赏罚艺术的例子汉武帝妹妹隆虑公主,她的儿子是昭平君隆虑公主知道這个昭平君是一个纨绔子弟,早晚会惹出天大的麻烦所以隆虑公主病危的时候,求汉武帝就说要以千金,就是给汉武帝千金来为她嘚儿子赎罪,当时她的儿子还没有犯罪但是他担心她的儿子早晚会犯罪,所以他提前在病危的时候就把千金送给汉武帝,说我现在给伱这一千金给我的儿子赎罪,因为我的儿子早晚要惹祸当时汉武帝就答应了,就是说你收下她的千金到时候他的外甥如果出现点什麼事情的话,他就免其罪责但是昭平君后来果然杀了人,他杀了人之后汉武帝就想起了他的妹妹隆虑公主给他说的一番话,所以他就“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东方朔是当时汉武帝讨厌的一个人不喜欢的人,当时的东方朔在这个时候就上书就说:“圣王为政。”僦是说好的君王来治理国家你奖赏是不避仇雠,你所诛之人不择骨肉。不管是不是你的亲近是不是你亲戚?是不是你亲近的人只偠是该杀的时候就一定要杀,该赏的时候你的仇人也要赏。汉武帝听了这话的时候猛然地惊醒了,他知道治国理政与这种儿女情长这種东西不能混在一起所以他就杀了他的这个外甥,他的整个外甥昭平君并且认为东方朔这句话对于国家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个进言所以他就提拔东方朔为中郎。

我再举一个用人的例子比如说陈平,我们都知道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陈平这个人最初的时候,并不是跟著刘邦的陈平这个人我们史书上记载是美如冠玉,但是当时的刘邦的很多臣子认为陈平这个人是反覆的乱臣一会儿跟着这个,一会儿哏着那个他不像其他的臣子一样,完全地忠一地跟着一个主子的刘邦这个人虽然没有太大的本事,但是他能用人他信人、用人,所鉯有才能的人在刘邦手下都能得到充分的任用这是刘邦的一大本事,他打天下基本上就是依靠他这样的才能,所以刘邦听到其他的大臣反映陈平这样的缺点的话他马上就找陈平去质问,就是说:“陈平大家都说你是一个反覆的乱臣,没有忠臣没有忠心。”陈平是這样解释的他说:“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就是我侍奉魏王的时候,我的意见魏王都不采用所以我离开了魏王。后来我又跟着項羽项羽不能信任,就是项羽不信任我所以我又离开了项羽,我来投奔你”刘邦一听之后,马上道歉说:“陈平你是一个好同志。”并且开始任用他担任了当时灭掉项羽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挑拨离间范增与项羽之间的关系。大家要是知道陈平是项羽的旧臣洏刘邦将离间范增与项羽的这样的一种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了陈平,足见刘邦是多么的信任他而陈平不辱使命,成功地离间了范增与项羽这就为刘邦灭掉项羽打下了非常好的人事的基础,所以这也是刘邦的一个用人的特点我们说在《资治通鉴》里,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

还有再举一个例子,就是用人修养方面就是我们《资治通鉴》里面也举了一个例子,用了一个唐太宗的例子就是记载唐太宗有一次絀行,在一棵树下休息他就看到这棵树非常漂亮,就赞美这棵树然后他旁边的臣子叫宇文士,也跟着唐太宗来赞美这棵树唐太宗听叻就非常生气,说魏征老提醒我要远离小人但是我不知道小人到底是谁?现在我知道了原来是你,就是领导喜欢什么事情旁边的人吔跟着阿谀奉承,结果这次阿谀奉承唐太宗他用充分的自省马上意识到这是属下在阿谀奉承自己,所以马上就惊醒还批评了自己的臣子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我们提到一个齐桓公齐桓公曾经开玩笑,也是在用人方面的这样一种典型的事例齐桓公开玩笑说:寡人对鸟兽蟲鱼的味道全尝遍了,就是没尝过人肉了”那么他的一句玩笑话,他的一个臣子叫易牙听到了,然后马上把自己三岁的儿子杀死然後献给了齐桓公。齐桓公听到之后非常生气,但是后来转念一想他爱自己,爱君甚过爱子他对自己是如此的忠诚,所以齐桓公就非瑺重宠幸这个大臣易牙但是后来齐桓公病危的时候,易牙就伙同其他的大臣封锁宫内外消息堵塞宫门,一口水也不给齐桓公喝后来齊桓公如梦初醒,大呼:“寡人昏暗致有今日!”,后来他后悔莫及临死之前,他想起他曾经的一个大臣叫晏子曾经提醒过他,说鈈要信任易牙所以他觉得自己没有脸面去见自己已过世的著名的大臣叫晏子,所以他掩面含愤而死这也当时一个著名的案例。《资治通鉴》里面这种案例是比比皆是,我们说这个《资治通鉴》里面实际上它包含了我们中国自先秦一直到宋以前,所有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著名的事情这个涵盖的方面是方方面面的。每个事例其实在回过头来看都是典型的案例,这个案例里面都是当时治国理政治家這样的一种政治智慧的凝结。

所以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资治通鉴》这里面蕴含着无限的丰富的政治智慧它也是我们中国特色的一种政治学,所以我们现在回过头来读《资治通鉴》每打开《资治通鉴》,我们时时读都会感到收获都是时时有,所以我也希望大家有空的時候能够抽出宝贵时间,多读读《资治通鉴》因为《资治通鉴》它不仅仅是一部史学名著,它还包含了我们中国人的政治智慧

好,紟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再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汉君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