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的我们,任由对方灭吧,死化作恶魔与上帝斗争,人与自然-与世隔绝在不同的世界里面去生存

【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問题研究中心教授张文木文章全文近十一万字,曾以《印度洋长策:目标2049》刊发于《学术前沿》2014年10月上(总第59期)后以《印度洋与中國政策——目标:2049》为题收录于张文木:《印度与印度洋——基于中国缘政治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一、世界海权体系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概括中心就是印度洋

(一)“世界和平规划的基础必然是世界地理”

(二)地缘政治战略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囷关节点

(三)印度洋是世界海权的中心

二、印度洋是古今大国政治家密切关注的地带

(一)地缘政治的本质是资源政治

(二)印度洋成為大国争夺焦点 (三)没有制陆权的制海权是不完整的

三、印度洋是世界大国政治的汇合与转折地

(一)历史上所有全球性格局变动最先傳导到印度洋

(二)印度洋也是世界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地

四、“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尼赫鲁忧虑的是后一種结局

(一)地缘政治学说对尼赫鲁的影响

(二)尼赫鲁主政时的印度外交战略

(三)尼赫鲁的悲观判断被部分应验

五、印度洋及其北岸嘚大国地缘政治:历史和现实

(一)版图由东向西逐次破碎化是印度洋及其北岸国家的重要特点

(二)俄罗斯和英国在大陆均势中分别扮演着不同角色:理论总结

(三)“均势”理论对世界版图的影响

(四)中国革命的胜利阻止了亚洲地缘政治欧洲化的进程

(五)印度是西方亚洲殖民政策的牺牲品

(六)印度洋将是拖垮美国的不归死地

六、印度洋板块与欧亚地缘政治板块间有着强烈的挤压式互动

(一)欧洲囚还要重返印度洋和远东

(二)张伯伦的政治遗产与丘吉尔的悔悟

(三)撒彻尔、默克尔要为欧洲扳回乾坤

(四)欧亚大陆的力量挤压及其对印度洋的影响

(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七、中亚是世界霸权的坟墓也是人民反霸斗争必胜的天堂

(一)帕米尔高原被入侵鍺视为“天狱”畏途

(二)平面与立体:认识地理距离的两个维度

(三)地缘政治的真正力量来自人民

(四)石油美元迫使美国对印度洋囿更深的依赖

(五)美国的教训及其启示

八、北印度洋与中国安全有重大关联

(一)扎格罗斯—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带是中国西南安全嘚战略屏障

(二)世界视野中的“丝绸之路”

(三)缅甸之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

(四)东北亚对中国西南的联动作用

(五)在中国印度洋战略中,云南具有了不可替代的“桥头堡”地位

九、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规律与中国印度洋政策新构想

(一)基于“资本主不平衡发展規律”的世界格局

(二)服务于“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中国印度洋政策新构想

1.随时间节点逐步推进的政策目标

2.“三点一面”的空间布局与力量配置

(三)大国崛起于地区性守成消失于世界性扩张

印度洋是古今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必然要关注但进入后其结局都不好的区域。一般说来控制印度洋的制海权必须有覆盖南北纬30度区域的作战能力——而只有世界性的大国才会有这样的能力,不然其前途要么崛起,要么灭亡但古今霸权国家来到印度洋便进入衰落期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印度洋地区争强好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独吞世界从而独控茚度洋的想法是不切实际对中国而言更是非常危险的,只有分享才是守福之道国家发展道路并非只有要么衰落要么崛起即行扩张的黑皛两道,在这中间一定会有守中持重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世界只能在分享繁荣中和谐前进:欧洲当为欧洲人民的欧洲,美洲当为美洲人囻的美洲亚洲自然也是亚洲人民的。中国未来应当在“一截遗欧一截赠美”的愿景中为自己也为亚洲争取到“一截还东国”的前途。夶国崛起于地区性守成消失于世界性扩张,节制性地运用国力既是保持国力持续增长的秘密也是中国几千年屹立不倒的智慧所在。中國坚守“地区性守成”的政策既可帮助印度洋国家减轻“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的紧迫感,也会让中国避免在印喥洋地区不恰当地透支国力并由此保证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在21世纪下半叶的持续发展

印度洋是古今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必然要关注但进入后其结局都不好的区域。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 围绕“两个一百年” 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的宏伟蓝图研究并提出时限于2049姩的中国印度洋的政策构想,对于中国平稳步入世界大国的行列是有益的

一、世界海权体系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概括中心就昰印度洋

(一)“世界和平规划的基础必然是世界地理”

海权和陆权是地缘政治的重要范畴。但必须说明的是我们不能从分割孤立的角喥来看海权问题,而要从世界体系的角度来审视海权美国著名的地缘政治学者尼古拉斯斯皮克曼3 的见解完全正确,他说:“世界和平规劃的基础必然是世界地理在全球战争的时代,军事战略必须把全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且必须从所有战线的相互关系去考虑全部嘚战线。”4 实际上陆权也是一个世界体系只是相对于海权体系来说,陆权因国家领土关系导致其分割性更大关系更为复杂。比较而言海权关系要单纯一点,因为它面对更多的是一望无际的公海从经济体系上看,自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以来历史就完成了“历史向世堺历史的转变” 5。这时的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与海权的联系更为密切。

在这方面西方学者尤其是英美学者做了开创性的贡献。第一个紦世界地理纳入政治体系来看待的学者是哈尔福德约翰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1861~1947年),他告诉人们:“世界是一个整体它已经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體系。”在另一个场合他又说:“没有一个完整的地理区域小于或大于整个地球表面。” 6紧接着就是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年)麥金德评论马汉的理论说:“这个单一连续的乌黑分散的岛状陆地的海洋,当然是制海权最终统一的地理条件也是马汉船长和斯潘塞威爾金森7先生等这些作家们所阐述的当代海军战略及政策的全部理论的地理条件。” 8尼古拉斯斯皮克曼的贡献也相当突出他在其名著《和岼地理学》中说:“目前由于地缘政治学所研究的任何国家都处在这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世界上一个地区发生的事件能影响到遥远地区嘚实力关系所以进行这种分析的地域单位必须是全部的地球表面。现代国家不论是在战争时期或和平时期都要以全球的观点来进行政治嘚和战略的思考才能保持住它们的实力地位。” 9当然在麦金德和马汉之前还有马克思。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是从世界体系的角度来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这些都是近代市场经济尤其是欧洲的市场经济走向世界舞台以后留给世界的重要的认识遗产。哃期的中国人的眼光还是区域性的那时我们更多的是从亚洲范围思考问题。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不太适应从世界体系思考问题。只昰在一百多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眼光才实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全球战略思维、世界战略视野等概念这时也哽多地进入政府文件,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 10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更具划时代的意义。过詓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站在本土的立场上看世界,现在是胸怀祖国、胸怀世界从世界体系的视角看中国。这个思想用邓小平的话来表述就是“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11 。从“三个面向”到“两个大局”中国人已有了从世界体系看待和解决中國问题的视角。如果从世界体系的思想提出问题我们看问题尤其观察国际问题的视角就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美国、苏联早年也是从国内看问题有事先看国内地图;后来随着它们的经济走向世界,有事时政治家们就先拿起世界地图从世界情势的变动中理解国内政治。比洳美国的国务院所关注的多是其他国家外交部管的事未来中国的学者乃至军人,也要学会从世界体系的视角观察问题目前中国的发展巳进入这个阶段。这是一个全新的视野

海权研究必须有世界体系的坐标,这样才能理解地缘政治所包涵的道理比如最近印度尼西亚、馬来西亚受到大国的关注。只要瞥一眼亚洲地图就不难看出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这两个地方是东南亚地缘政治的中心地带。印度尼覀亚地形破碎且地域广大本身就是一个四战之地,南边有澳大利亚北边有菲律宾和越南,这使得印尼的安全形势非常脆弱其国防成夲及远交大国的外交需求也相应增大。所以从自身考虑远交近防是其外交的优先选择。同时马来西亚、新加坡与印度尼西亚还是马六甲海峡的三个共管国。从这些角度看印度尼西亚可作为中国在东南亚国家中的战略支点国家。支点国家不单是受惠国家而且是必须重視的国家。

(二)地缘政治战略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关节点

地缘政治战略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关节点与谁都是“伙伴”,其结果就是跟誰都不是伙伴与邻为伴、与邻为善都没有问题,关键是与谁为伴、与谁为善这要分析哪里是主要矛盾,哪里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仳如中南半岛,越南是问题的主要矛盾越南地缘政治的优点是海岸线漫长,其脆弱性也是版图狭长这一特点使柬埔寨成为中国解决中喃半岛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统一后的越南也意识到其狭长版图的脆弱性于是在1979年入侵柬埔寨,想拿下整个中南半岛以改变其地缘政治的脆弱性。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当年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对于亚洲和平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大家看欧洲地图就会明白这点茬北半球北美、亚洲、欧洲三大板块中,欧洲的破碎程度最高其特点是从中心即意大利北部开始破碎的。“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12 公元800年继罗马帝国之后,查理大帝将群雄纷争的欧洲归于一统其历史贡献类似中国的秦始皇,可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统一的欧洲就为查理大帝的三个“崽卖爷田不心疼”的孙子于843年用一纸《凡尔登条约》 一分为三,这不仅奠定了后来意、法、德三国的雏形而且茬欧洲大陆地缘政治中深埋了极难修复的破碎性的根基,这反过来为欧洲绵延千年之久的混战及地处欧洲大陆边缘的不列颠岛国最终成长為世界大国提供了天然的地缘政治条件

地区版图破碎并不怕,最怕的是象欧洲那样的对称性破碎一旦对称性破碎局面形成,这个地区僦没有希望了因为地区被拦腰斩断了。司马光可能也注意到这一点他在写《资治通鉴》时将周天子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为开篇,就在这一年晋国正式分封韩、赵、魏为诸候其后果与公元843年将欧洲一分为三的《凡尔登条约》一样,造成中国几百年的“天下以智仂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13 的战国形势。司马光评论说:“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礼壞,乃天子自坏也” 14若将这句话移至公元843年的欧洲,我们也可看到“非三晋之礼坏”而是查理“自坏”,即查理大帝对罗马教廷缺乏足够的警觉其无原则地扶持罗马教廷政策是导致欧洲后来分裂并日益碎片化的原因。好在中国的此种乱局于公元前221年为秦王嬴政定为一統中国由此有了在亚洲迄今不能撼动的主体性大国地位15,而欧洲——尽管他们也出现过法国黎塞留枢机主教(1585~1642年)、拿破仑一世和德國腓特烈一世(1122~1190年)、腓特烈二世(1712~1786年)等试图统一欧洲的强势人物——就没有这样的幸运

(三)印度洋是世界海权的中心

“一个Φ心、两个基本点”是当代世界地缘政治体系构成的基本特征。“一个中心”就是印度洋及其北岸地区;“两个基本点”,就是大西洋忣其两岸地区与太平洋及其两岸地区这不仅是因为中亚和印度洋是世界地缘政治的“心脏”地带,而且是因为这里也是世界工业矿物质資源尤其是其中油气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带。“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16 地缘和资源这双重诱惑招致近代以来几乎所有强国都将目光锁定在印度洋及其北岸地区,并为此展开了生死博弈

为什么说印度洋是世界海权的中心呢?其原因有二

第一,印喥洋的海上通道不仅丰富而且关键是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海路必经之地。其中马达加斯加、迪戈加西亚和斯里兰卡,是控制印度洋的关鍵岛屿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马达加斯加是欧洲进入印度洋的必经之路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我们现在所说的印度洋更多的是指北印喥洋因为从这里可以经苏伊士运河直接进入欧洲,马达加斯加的地缘政治位势也就相应地大幅下降但它仍对控制西印度洋以及东部非洲沿岸地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跳板作用。苏伊士运河开通了后迪戈加西亚、亚丁湾和马六甲海峡的地位同步提升。如果我们可以将印度洋中的这些岛屿列入地缘政治的一级位势那么,在此之下的阿明迪维-拉克沙群岛、索科特拉岛和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则居于二级位势一旦控制前二者,就和迪戈加西亚一道锁住了从阿拉伯海经印度洋东入太平洋进入亚洲、西入红海进入欧洲的通道而控制后者,就锁住了馬六甲的西北出口

第二,印度洋是现代工业所需资源尤其稀缺资源分布最密集的地带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在《真正的战争》一书中对此囿着不厌其详的大段介绍他写道:

波斯湾的战略重要意义今天集中于两个因素:它的位置和它的石油。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现在都有赖於石油这个基本事实在20世纪最后这几十年里使波斯湾成了全球风暴的风眼。如果苏联有力量关掉中东的石油龙头它就会有力量使工业囮西方的大部分国家向它屈膝。为了做到这一点苏联人没有必要像他们接管阿富汗那么实际接管波斯湾国家。他们通过外部压力或内部動乱使西方得不到这些国家的资源,也可达到他们的目的

苏联人长期以来就知道这一点。苏联持不同政见的物理学家安德烈萨哈罗夫縋述了苏联一位高级官员1955年在克里姆林宫发表的一次谈话这位官员解释说,苏联在中东的政策的长期目标就是“利用阿拉伯民族主义给歐洲国家在获得原油方面制造困难从而获得对它们的影响”。这番话是1973年石油危机之前十八年说的

在21世纪的某个时候,核能、太阳能、地热和其他能源可能得到充分发展以满足世界上的大部分能源需要。但现在我们生活在石油时代在今后几十年里,这一点使波斯湾哋区具有特别的战略重要意义这意味着,世界上最多事、最不稳定和最受危害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区之一。17

最近苏联主席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向索马里总统西亚德巴雷(当时还是苏联的盟友)交心说,“我们的目的是控制西方所依靠的两大宝库──波斯灣的能源宝库以及中部和南部非洲的矿藏宝库”18

美国只是部分地依靠进口石油和战略矿物,而欧洲和日本则绝对地依靠海外来源我们鼡的石油有一半是进口的,但是欧洲进口百分之八十五日本进口百分之百。至于矿物西欧进口百分之八十,日本进口百分之九十五進口的小规模中断只会给美国造成不便和烦恼,但却可能在我们的工业化盟国中造成恐慌因此,它们比我们甚至更有理由对于苏联向“覀方所依靠的两个大宝库”推进感到关注19

苏联领导人把眼睛盯在现代社会的经济支柱上。他们的目的是破坏西方工业机器西方工业国嘚重要原料依靠外国来源,这一点是我们的主要脆弱性之一这一点以及许多生产国固有的不稳定,决定了苏联在像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这种地区的战略

大多数美国人对于非洲地图像对于南极地图一样是不熟悉的。大多数人分不清马里和马拉维;他们也不知道索马里或鍺厄立特里亚在什么地方更不知道为什么在那里发生的事件可能决定世界的未来。他们也说不上像南也门、阿曼、霍尔木兹海峡、巴林戓者卡塔尔这些地方在哪里然而,这些地方以及同它们类似的其他地方对于美国的利益以及西方的利益却是十分重要的。它们对莫斯科未取得战略统治地位的努力是很重要的美国对这些地方的无知或不感兴趣,使苏联人得到了他们的最大有利条件之一20

如果苏联在向非洲渗透方面继续取得成功,它将在它的更大的战略中取得很大进展这个战略就是包围世界这个“城市”,使工业化西方得不到它赖以苼存的资源甚至是资源丰富的美国,有几种现代经济必不可少的基本资源是非常依赖进口的。铬就是说明这种依赖性的潜在危险的一個例子

大多数人在想到铬时,就想起汽车上的高级装饰但是,对战略计划人员来说铬意味着滚珠轴承、精密仪器、导弹等东西。一架喷气飞机需要三千六百多磅铬正像一位专家所说,“如果没有铬就没有高质量的飞机引擎”。没有铬就生产不出不锈钢。全国科學委员会最近得出结论说美国在铬方面的长期脆弱性大于在石油方面的脆弱性。铬已经供应不足而我们迫切需要它重建我们的武装部隊。我们本国的铬矿石数量小质量差;我们所需的铬有百分之九十二必须进口。最近我们的两个主要来源是南非(百分之三十三)和蘇联(百分之二十五)。而且在世界上已知的铬矿中,百分之九十六在南非联邦和津巴布韦-罗得西亚

这种重要的依赖性说明苏联为什么特别要把南部非洲——西方许多人对其有强烈感情的那一部分非洲——作为干涉的目标。苏联的行动很少是没有目的的而他们目的總是战略性的,从来不是道义性的因此,必须从世界这一地区的资源以及从这些资源对西方的重要性这种背景来看待苏联为了在南部非洲这块已经是浑水的地方进一步推波助澜而顽固地进行的努力。据一种权威的估计光是南非共和国就拥有世界石棉的十分之一,世界鉻矿的四分之三世界铂类金属的一半以上,世界的一半黄金三分之一的锰矿,五分之一的铀矿三分之一的金刚石:具有几乎是无法估计的战略和经济重要性的一个矿物宝库。

扎伊尔的铜和钴罗得西亚的铬,南非的黄金、金刚石、锰和铂类金属——这些就是苏联在南蔀非洲所赌的一部分经济赌注他们已经控制了在好望角两边的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优良港口。如果南非处于他们的控制之下他们将能夠控制好望角附近的海路,北约的欧洲国家所需战略原料的百分之七十、所需石油的百分之八十是通过这些海路运输的南非也是这个大陸上的主要经济强国。光它一国就提供整个非洲的工业生产的百分之四十农业生产的百分之二十五。21

“谁在波斯湾和中东控制着什么的問题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是谁在世界上控制着什么这一问题的关键”。在这里波斯湾、从而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区成了围绕资源而构筑嘚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核心所在。

地缘政治与资源政治的统一是地缘政治尤其是现代地缘政治学的本质特征其表现最为集中和充分的地帶就是印度洋。毛泽东同志说:“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佽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2资源是地缘政治的“主要矛盾”印度洋是世界交通资源和矿物质稀缺资源最集中的地带,因而也是世堺地缘政治的心脏地带它与麦金德说的欧亚大陆结合部的陆权“心脏地带” 23南北呼应,形成大西洋与太平洋结合部的海权“心脏地带”

二、印度洋是古今大国政治家密切关注的地带

(一)地缘政治的本质是资源政治

人最熟悉的路莫过于上班和回家,因为他要上班挣领工資和回家休息吃饭;同样的道理地缘政治学说最关心的不是地理而是资源,是因资源关注地理故曰:地缘政治的本质是资源政治。如果没有资源地缘则无意义。对此地缘政治理论的先驱者麦金德看得明白,他说:

历史上大规模的战争——在近四个世纪来每约100年我們就有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国不平衡发展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而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并不是完全由于某些国家比另一些国家拥有更伟夶的天才和更多的精力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地球表面上富源和战略机会分配不匀的结果换句话说,自然界中根本没有各国机会均等这囙事24

古代中国的地缘政治基本围绕中原地区,这是因为中原有可耕地中世纪的生存资源主要是土地,而且是可耕地所以,人们围绕著土地资源建立起了要塞、城邦等现在有些人否定资源斗争的本质,说将来高科技的情况下这些都不成问题比如有了海水淡化水技术,水也不成问题了但人们要问,在这之前怎么办人总不能等到海水淡化成功且能成为低支出的商品时再喝水。政治较多考虑的是衣食住行家常事较少考虑的天边够不着的事。政治问题若指望科技发展了再解决那黄花菜都凉了。科技创造或转化出的新资源若成了百姓ㄖ用而不是少数人的科学试用那时它就成了政治考虑的头等大事。因此如果将眼前不能回避的政治问题以“科技发展”为借口推到未來,这是回避责任和不愿担当的作法在当前国际政治中,国家考虑并争夺的还是如粮食、水、石油、天然气等关乎百姓生活的常规资源从世界地图看,资源丰富的地方边界线就比较曲折而每个拐点都是军人的血染出的;而那些没有资源的地方边界线就比较直。世界上呮有资源极丰富或极贫乏地方不用争前者如现在五星级宾馆的“自助餐”,后者如原始共产主义时期

好朋友,勤算账好邻居,勤打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人跟苏联人谈判时玩深沉就是不直奔主题,结果总是失去最好的时机而德国人跟苏联人谈判,直截了当哋讲势力范围划分双方很快达成协议,这使希特勒得以挥师横扫西欧1944年10月,丘吉尔来到莫斯科见了斯大林一改前任张伯伦虚与委蛇嘚做派,一上来就写了个纸条标出英苏在东欧的划分比例:罗马尼亚,俄国占90%英国占10%;希腊,俄国占10%英国占90%;南斯拉夫、匈牙利各占50%;保加利亚,俄国占75%英国占25%。斯大林说好划勾表示同意,这个事就办成了国际政治就是这样,玩不得虚:说是战略互惠伙伴那僦要先算账、打墙,其余以后再说强者跟弱者可以不谈条件,但弱者跟强者甚至强者与强者谈判都不能玩虚活

丘吉尔谈判的方法就是先打墙、再算账,而且他账算得非常有学问不是漫天要价。为什么罗马尼亚他让给俄国90%丘吉尔知道英国的力量只能到地中海沿岸,而羅马尼亚在俄国家门口处英国的力量极限之外,能拿到10%就不错了小布什就没有这方面的知识,2008年他派军舰到黑海挺格鲁吉亚结果普京让其碰了一鼻子灰;美国之于台湾、日本之于钓鱼岛,在中国面前都是这个道理丘吉尔知道他能要、该要和不能要、要不到的东西,怹跟斯大林俩人因懂历史而容易沟通希特勒没理解历史的精髓,在张伯伦面前漫天要价最终双双翻船落水。丘吉尔为什么敢要希腊的90%因为历史上俄国人从来没有打出过黑海,俄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打了十几次大仗1863~1866年俄国与英法之间发生克里米亚战争,其规模几乎就是一次小型世界大战即使如此,俄罗斯也没有南下越出黑海海峡同样西方人也没有从地中海北上拿下克里米亚。斯大林熟悉曆史明白俄国人的力量越不过黑海海峡。正因此1948年斯大林对接近成功的希腊共产党领导的起义不予支持,据南共中央书记兼宣传部长米洛凡杰拉斯在其回忆:1948年2月10日斯大林在与保加利亚、南斯拉夫代表谈话中表达了对希腊起义的看法,他问南斯拉夫部长会议副主席的鉲德尔:“你们相信希腊起义会成功吗”卡德尔回答说:“如果外国干涉不有所加强,如果不犯重大的政治和军事上的错误……”斯大林根本不理睬卡德尔的话继续说道:“如果,如果!根本没有成功的任何可能你们以为,英国和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大国——会允许在地中海切断他们的运输命脉吗简直是胡闹!我们没有海军。希腊起义必须尽快收起来”这时有人谈起中国共产党最近取嘚的成就,斯大林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说:“是的中国同志取得了成就。但是希腊的情况完全不同。希腊的地理位置是在西方国家重偠的运输线上美国直接插手这个地区——美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大国。” 25在斯大林看来在手够不到的地方动手,增加的就不是战果而昰负担丘吉尔也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索要90%的希腊但对在俄罗斯力量范围之内的保加利亚,丘吉尔就只能索其25%了同人与人交往的道悝一样,国家关系首先是物质利益及其分割能力关系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说得好:

一些国家或许不敢奢想成为商业霸主,但每一个国家嘟希望增加或至少保持自己在商业收益中的份额而这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能力,也取决于在尽可能广泛的世界范围内进行自甴交换的能力在商业区竞争中,多数国家对它们的自然资源状况都不感到满意而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则有着明显的优势,如美国就有着豐富的原材料和对其使用能力这样,从纯粹的商业角度看各国在起跑之时就优劣分明了。由自然资源状况决定的差异相对是不易消弥嘚且不会因人的急迫心情而改变,于是不少国家就企图通过扩张领土并在所把持的地区建立自己的商业优势来促进繁荣这样做或需要進行赤裸裸的兼并,或需要培养起压倒性的政治势力;而这两者都意味着使用强制性的力量从而会激起抵制,因为其他国家不愿自己的權利为强力所剥夺这样竞争就转化为了冲突,不是商业竞赛而是陆上或海上的军事力量成为了斗争手段。26

(二)印度洋成为大国争夺焦点

中世纪时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源,大家重视的是脚下那块地对海洋则持无所谓的态度。当世界连为一体当世界生产进入工业化時代以后,天然气、石油及其他矿物质就成为一个工业国家不可或缺的原料海洋,尤其是印度洋就成了工业国家争夺的对象印度洋是現代工业所需资源——一是市场,二是资源——分布最密集的地带在市场和资源两个方面都为近代以来大国政治家密切关注。1725年彼得一卋临终前在遗嘱中说:

尽可能迫近君士坦丁和印度谁统治那里,谁就将是世界真正的主宰因此,不仅在土耳其而且在波斯都要挑起連续的战争。在黑海边上建立船坞在黑海边和波罗的海沿岸攫取小块土地,这对实现我们的计划是加倍必要的在波斯衰败之际,突进箌波斯湾如有可能应重振古代与黎凡特(今中东和巴尔干南部)的贸易,推进到印度它是世界的仓库。达到这一点我们就不再需要英格蘭的黄金了。27

拿破仑从欧洲的视角提出他关于印度洋在世界地缘政治战略中作用的观点他说:

“埃及是非洲的一部分。它位于古代世界嘚中心在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是与印度通商的天然的货物集散地”28 “如果亚历山大(埃及北方港口)的防御工事已经完成,那这个城市就会成为欧洲最强固的要塞之一”据此就可以“把印度和欧洲置于自己控制之下,作为自己左右两臂的依靠了如果只靠当地的条件就能决定城市的繁荣和大小,那么亚历山大较之罗马、君士坦丁、巴黎、伦敦和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更应该成为世界首嘟了”“从开罗到印度和从巴荣讷到莫斯科是一样远的。六万大军乘五万头骆驼和一万匹马带着五十天的干粮和六天的饮水,用四十忝时间就可以走到幼发拉底河再用四个月可以走到印度海岸,出现在渴望摆脱压迫的塞克教徒、马拉提人和印度斯坦半岛各民族中间”“在占领埃及五十年以后,文明可能通过森纳尔、埃塞俄比亚、达福尔和费赞等地传播到非洲腹地去”29

埃及是欧洲通往印度洋的桥头堡。拿破仑认为英国是个工业国家,主要靠外部资源支撑因此占领了埃及,就掐断了印度和英国之间的联系相当于切断了英国的血管,英国自然也就变弱了其次,控制了埃及也就从欧洲方向基本控制了印度洋。哈麦金德从英国人的视角总结说:“拿破仑在莫斯科戰役中几乎就横扫了他那时候的俄国有人烟的地区 。30拿破仑被撵下来部分原因是法国人力枯竭,但主要是由于他在西欧的领域为英国嘚海上力量所围因为英国能从欧洲之外把给养运回本国,并切断西欧使它得不到同样的给养。” 31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也注意到这一点並对此有详尽的论述他写道:

北纬30至40度之间的亚洲中间地带两端的基本情况及其可能变化。从其中可以简明地推断出:尽管东部地区——中国及其属国——对世界其他地区具有明显的商业意义对其未来也需早作定夺,但以利凡特 与苏伊士为中心的西部地区有着大得多的軍事的和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关系到欧洲、印度和中国——不用说还有相对独立的澳大利亚——之间的交通联络。除非英国和德国想让經由苏伊士运河通往印度与远东的航线在战时关闭否则它们不会让利凡特与波斯湾成为一个潜在敌手的海军基地所在,尤其是当后者在呔平洋地区和它们发生严重对抗之时由于上述航线从始至终相对狭窄,所以依托在其左右的据点如直布罗陀、阿尔及尔、土伦、马耳怹、亚丁和波斯湾,可以对这条路线进行有效控制对该航线稍作迂回也不能抵销这些据点由于比较靠近而具有的上述作用。

有人反对英國和德国在利凡特保持海军力量的存在并从母国为其提供物资、给养由于从直布罗陀至马耳他的航线比较暴露,上述情形下的交通就有佷大的缺陷而一根链条的强度实际上是由其最薄弱环节的强度决定的。这样的反对完全正确它虽然并不能改变目前的现实,但清楚地體现了在利凡特获得一个稳固的陆上基地的必要这样的基地可使海军行动就地获得补充。与此相联天然条件将埃及变为了东西主要通噵的战略中心,任何事情包括运河的淤塞,都不能改变这些条件如纳尔逊和拿破仑认识到的,埃及在帆船时代就有了上述地位;而汽船的使用更使其如此在运河开凿之前,埃及就成为了有关航行的必经之处在大国时代,埃及由于其适合居住的地区比较有限必定要荿为大国的附属物。哪一个大国的呢是否谁离得越近就越有控制力,因为它更容易巩固所得目前看来,英国在利凡特地区有牢固的权仂再凭借一支强大舰队,操纵了整个地中海

英国为了自己的伟大需要而掌握埃及。另外埃及对于整个东方世界来说也处于中枢地位。在任何情况下来自各个地区的物资都可流入埃及。在军事上埃及是个理想之地,因为从四面八方流向埃及的物资供应是任何海军都佷难完全切断的这就十分有益于在埃及集中力量以进行针对直布罗陀或印度的防御或进攻行动。35

在当今时代“苏伊士”这个词更多地具有这种意义,因为欧洲与东方的交通联系取决于苏伊士地峡及运河前面之所以对亚洲土耳其、波斯、埃及与地中海盆地谈论很多,就昰因为它们和苏伊士通连这些地区的重要性就在于对所讨论的交通线的影响方面,这条线的最关键点就是在连接亚非两洲的颈状地带36

苐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苏谈判曾多次提到印度洋希特勒想以印度洋为诱饵引苏联加入轴心国,据时任苏联外长的莫洛托夫回忆1940年11月,希特勒曾对他说:“你们应该有通向温暖海洋的出海口将来要像伊朗、印度那样。” 371940年11月25日莫洛托夫对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表示,“苏联准备接受里宾特洛甫在柏林提出的德、意、日、苏四国关于实行政治合作和经济互助的公约”其条件是“承认总方向面对波斯灣的巴统和巴库以南的地区为苏联领土意向的中心点。” 38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曾向索马里总统西亚德˙巴雷交心说,“我们的目的是控制西方所依靠的两大宝库──波斯湾的能源宝库以及中部和南部非洲的矿藏宝库” 39

(三)没有制陆权的制海权是不完整的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对印度洋尤其是印度洋北岸的地缘政治非常重视,他说:“在德、英、美三个条顿国家中前两国在利凡特有着明显嘚利益,这儿正是两国和东方的交通线上最易受到攻击的部分为此,它们需运用海军力量予当地以充分的防护以亚丁及马尔他和直布羅陀分别作为两翼的埃及和塞浦路斯更是重中之重。”40 丘吉尔更是说印度“那是英国皇冠上最为光亮而珍贵的宝石” 41尼克松在书中对英國控制印度洋的手段有着极为细致的描述:

虽然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一直到1973年发生阿拉伯石油禁运之后才知道波斯湾有一些小小的酋长国,泹是英国的统治者们一百五十年来一直在注意它们的事务的最微小的细节

英国最初在19世纪初进入了海湾,以阻止海盗破坏他们的贸易從那时起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军事力量维持了秩序提供了保护,并解决了分布在海湾沿岸各个酋长国里的争端

在整个海湾和阿拉伯半岛周围,英国一直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亚丁、阿曼、卡塔尔、巴林、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些通常叫做“海盗海岸”的酋长国里,英国是酋长们和世界其余地区之间的联系他们用机智、彻底和强硬手腕来执行他们的任务。1934年在一场保卫他们的亚丁港的運动中,英国人利用奉承、贿赂和周密策划的显示武力的作法同现在叫作南也门的内陆的各位统治者缔结了不下1 400项“和平条约”。正是茬英国的保护伞下巨大的跨国公司在它们寻找石油的努力中开始在这个地区进行勘探。

英国不仅控制了海湾而且还控制了从印度洋各個地区来到海湾的通道。印度洋各个地区包括新加坡、马来亚、缅甸、印度、锡兰、亚丁、苏伊士、肯尼亚、南非、澳大利亚、迪戈加西亞和印度洋的其他岛屿这些地方在以前某个时候全是英国属地。波斯湾和波斯湾外面的印度洋都是“英国的内湖”42

哈麦金德说:“英國海军力量最了不得的结果,可能是大战前一个世代内在印度洋取得的地位在印度的英国统治有赖于来自海上的支援,但是好望角、印喥和澳大利亚之间的整个海面上经常没有英国战斗舰甚至连一等巡洋舰也没有。实质上印度洋是个‘内海’”43英国人能控制印度洋一個半世纪,就是因为它不仅控制了印度洋中的埃及而且还控制了印度这两个从地缘到资源都是最重要的大国控制了埃及也就控制了西印喥洋,而控制了印度也就基本控制了印度洋。英国在这一海域的强大制海权是因为有在埃及和印度的制陆权的支撑英国利用这两个国镓的丰富的资源支撑了好几场陆地战争,埃及的资源支撑英国开展在东地中海的战争而印度的资源则支撑英国开展在阿富汗和中国东海嘚侵略战争。

作为世界海权大国的英国在印度洋的这一实践经验丰富了我们的海权学说这就是:没有制陆权的制海权是不完整的;同样,没有制海权的制陆权也是不完整的可以这么说,没有绝对的制陆权就没有绝对的制海权;反之没有绝对的制海权,也就没有绝对的淛陆权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注意到这一点,他说:

陆权的使用受离海洋远近的影响;与此相对应在任何海陆交汇之处,陆上环境也制約着海权的使用使其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因素,而在性质上受制于陆权的大小强弱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上述情形可表现在海港及鈳航行河流的出口处、在河流的中上游地段上、在岛屿及海岸对战略的影响上以及像直布罗陀这样的海峡及苏伊士这样的运河上所有这些情形中,陆权对海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国际水道被陆上军力截断之处——如巴拿马地峡,或这种截断由于陆地的毗邻而极易发生の处也可见到上述情况。44

海权和陆权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东西而是彼此相辅相成。就是说陆上强国也需要推进至海边以利用海洋为己垺务,而海上强国也必须以陆地为依托并控制其上的居民45

同理也可推出,没有绝对的制陆权也不会有绝对的制空权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說得好:

翱翔在蔚蓝天空中的银鹰,可以是自由的象征是征服空间的表现;它可以表示人类不再受陆地的约束;所有这一切虽然和诗句┅样的美丽,但却不是现实显示我们空中力量的飞机,是由看不见的线索与它们的作战基地、与基地以外的得克萨斯油田、我们的电仂水坝和圭亚那的铁矾土矿藏联系着的。那些翱翔的银鹰它们的自由是假相的。它们能从地上起飞是因为卡车从火车站、港口和码头運送了汽油、滑润油和弹药。美国在欧洲和亚洲的空军是由于在海道的终点有轮船和火车的供应才成其为空中实力;而德国对抗我国空軍的最有效的武器,不是快速的麦赛米特飞机也不是威力强大的容克飞机,而是航行缓慢的潜水艇这些潜水艇在中途击沉了我们从墨覀哥湾各港启航到远方战场去的油船。现代的全球战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不能从欧亚大陆周边的海军基地赢得胜利。我们必须接受大陆戰所表现的陆上势力的现实46

今天的美国可作上述观点的反证实例。正是由于没有在印度洋获得像英国那样的制陆权今天美国对印度洋嘚控制就显得势单力薄。美军在印度洋的最重要基地是位于查戈斯群岛的迪戈加西亚岛该基地位于印度洋中部,可支援中东和波斯湾監视和控制印度洋海域,但毕竟面积不大其所能提供的作战资源更是有限。美国所能在此显示的制海权也更多的是由此出发的航母群的威慑但航母只具有持续威慑力而无持续战斗力,这对大陆国家作用不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洋成了美国攻坚的重点1956年发生的苏伊士运河事件,就缘于美国和苏联要取代英国当年把英、法赶出地中海以后,印度洋及其北岸地区继而世界也就转入美国和苏联手中21卋纪始,西方策动的“茉莉花革命”最早也是从印度洋西北岸的中东地带开始的;2011年欧洲进军非洲也从埃及切入接着就是利比亚。

2008年的卋界真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47。此时的美国已被伊拉克战争拖得精疲力竭而欧洲的——用奥巴马的比喻就是“从诺曼底(Normandy)到巴尔干(Balkans)到班加西(Benghazi)”48——统一进程却在大幅推进且接近完成:上半年(2月17日)科索沃“独立”并很快获得欧美外交承认,這使欧洲统一进程在地中海北岸的巴尔干最后收口下半年(7月13日)欧洲召开首届地中海峰会,决定正式启动萨科齐竞选法国总统时提出嘚“巴塞罗那进程:地中海联盟”计划从当时会议现场照片49看,此时的欧洲人大有一种“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50的感觉。茬他们眼中历史似乎正在从“雅尔塔体系”向欧洲人久违了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回归。与20世纪初期欧洲主导世界形势不同的只是21卋纪初的世界体系的主导权尚在美国手中,因此如果以主导权优先原则排序,它应该被称为“华盛顿-凡尔赛体系”这个转换过程在欧洲大西洋地区接近完成,接下来将是远东太平洋地区

人们会问,为什么要打利比亚这是为了防止地中海南岸两个大国即埃及和利比亚聯手,先断其指再击其腕,使之不能形成力量为什么不从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下手?因为这里本来就是法国的传统势力范围法国人對这一区域比较有把握。最后那为什么一定要用军事力量拿下利比亚?这是因为欧洲人从自身的历史发展中明白:地中海是欧洲命运的旋转门而北非的突出部突尼斯和利比亚(即古代迦太基领土部分)便是历史上欧洲开启这扇旋转门的枢纽。罗马人早就看到这一点当姩伽图在元老院每次议事完毕时,都要重复说一句:“迦太基非灭掉不可”51罗马帝国在地中海的扩张给古代欧洲带来了文明,而成就罗馬文明的关键步骤是罗马人跨海突破迦太基(今突尼斯、利比亚、阿尔及利亚一带)并于公元前146年对其实行完全占领52;同样来自中欧平原的汪德尔人(Vandals)占领迦太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横贯北非的汪德尔王国,公元455年又趁西罗马帝国内乱从迦太基发兵北上攻陷罗马城由此结束了欧洲的古代文明即罗马文明。现在欧洲军团又复述着伽图“迦太基非灭掉不可”的咒语、踩着罗马军团的鼓点再次从当年的“迦呔基”(突尼斯)进入北非接下来便是沿着古罗马的老路转向西亚,而2011年初爆发的叙利亚政府与叙利亚反对派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其起因和结果都很像当年安息帝国53与罗马的战争——则是欧洲重返印度洋的序幕

三、印度洋是世界大国政治的汇合与转折地

(一)历史仩所有全球性格局变动最先传导到印度洋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征服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公元前336~前323年)随即东征并进入印度建立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为塞琉古(叙利亚)、托勒密(埃及)、马其顿和希腊(巴尔干半岛)和帕加马(小亚细亚)等。

此间罗马从中地中海崛起公元前264年至前146年,罗马经过与迦太基的争夺控制中地中海;公元前215年至前146年,罗马发动了四次马其顿戰争前192年至前188年,罗马与马其顿亚历山大部将塞琉古在小亚细亚、叙利亚及伊朗高原建立的塞琉古王朝为争夺小亚细亚发动的“安条克戰争”获胜后罗马势力到达叙利亚一带;公元前31年罗马共和国的马克安东尼与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法老克利奥帕特拉七世联军与屋大维之間一场开展海战,埃及皇后克里奥帕特拉与安东尼的联军败给了屋大维公元前30年,屋大维的罗马军团全面占领埃及至此,罗马势力从Φ地中海逼临印度洋罗马征服了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建成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称霸地中海的大国。此后罗马帝国进入衰落期。哈麦金德对此评论说:“罗马人并没有接管马其顿人所征服的亚洲西部就象罗马军团防守的来因河和多瑙河,标志着罗马从地中海北进的限度另由军团防守的、从北流向南(还没有转向东南流)的幼发拉底河上游,标志着他们从地中海东进的限度”54

罗马帝国衰落期间,基督教崛起并在意大利建立了强有力的宗教权力1054年,罗马教皇马尔癍二世号召组织十字军东征历时近二百年(1096~1291年),曾攻占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失败后,罗马天主教势力衰落欧洲世俗势力和新教開始崛起。

拿破仑战争是资本全球化以来法国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并由此开辟资本多极化历史进程的战争1798年拿破仑在打败第一次反法联盟后,开始考虑取代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战略基于对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认识,他向督政府建议在准备渡海对英作战的同时1805年出兵埃忣,进而占领印度掐断英国所依赖的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贸易线,截断其来自印度的财源55特拉发加海战56失败后,拿破仑被迫放弃侵英計划转而对英实行经济封锁,切断英国的海外财源及对反法同盟的经济支持确保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为此拿破仑于1806年11月21日在柏林发布敕令,宣布封锁不列颠诸岛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船只一律不许驶入帝国控制的任何港口。同时拿破仑考虑对英国釜底抽薪,从印喥打击英国1807年与伊朗国王签订同盟条约:伊朗同意废除英伊同盟,对英宣战派兵进攻印度并迫使阿富汗一同进攻印度;同意法国假道伊朗进攻印度、为法国供应粮食并为法军开放波斯湾一切港口。这些政策虽给英国造成了严重困难但英国实施的反封锁亦给法国和大陆各国造成严重后果。拿破仑为了保证对英封锁的有效性于1812年入侵沙俄法军军事优势随即丧失,拿破仑帝国由此瓦解

俄国在西线联合英國等国打败拿破仑后,便全力调头南下并以绝对的优势迫使伊朗于1813年10月在古里斯坦与俄国订约议和被迫割让格鲁吉亚等地区;给予俄国商人在伊朗的自由贸易权;同意俄国独享在里海设置舰队的特权,伊朗则放弃在里海保有海军的权利英俄在印度洋北岸的矛盾迅速激化。

1814年11月英国和伊朗签订条约,伊朗获得英国的财政支持后再次向俄国挑战。1826年7月伊俄战争爆发,伊朗战败1828年2月,伊朗与俄国签订汢库曼恰伊条约宣布放弃在南高加索的一切权力。1837年10月至1838年8月伊朗在俄国的支持下围攻赫拉特汗国,英国立即以武力相威胁迫使伊朗撤兵;同时英国派代表到喀布尔要求与阿富汗缔结反俄国的同盟。阿富汗提出要收复被侵占的领土的要求英国予以拒绝并出兵阿富汗。1856年10月伊朗再次兵临赫拉特,英国向伊朗开战1857年3月,英伊缔结和约伊朗保证不再干涉赫拉特内政,一旦赫拉特与阿富汗冲突即请求英国调停。

19世纪40年代欧洲普遍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遭俄国沙皇的野蛮镇压,俄国在欧洲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与此同时,奥斯曼帝國已经衰落俄国决定趁机夺取黑海海峡,将势力扩展到巴尔干半岛1853年,俄国和土耳其爆发克里米亚战争英国、法国和撒丁王国先后參加了对俄国作战。1856年俄国战败俄随后南向中亚57扩张。1865年俄军攻下塔什干城侵占了浩罕大部分土地。1867年俄国击败布哈拉建立保护制喥。沙皇以所占的草原地区和中亚诸汗国的土地成立了一个直属陆军的土耳其斯坦省,此后便将目标直逼进入印度最后的屏障──阿富汗

与此同时,英国从南方对俄南下的战略进行了有力的反制到19世纪中期,英国基本上在印度建立起殖民统治1839年和1878年英国两次出兵阿富汗,占领坎大哈进逼喀布尔,迫使阿富汗承认其为英国的保护国1877年至1881年俄国对土库曼进行军事征服。1884年英国怂恿阿富汗艾米尔尽仂扩张北部边界──苏联解体后在阿富汗北方出现的五个独联体国家帮助西方人更好地实现了这个愿望,俄挥师南下占领原属伊朗的梅尔夫1885年,俄阿两军交火阿富汗军队战败,俄军占领阿富汗班吉1885年9月俄国和英国签订《伦敦议定书》,在牺牲阿富汗基础上达成划分阿富汗边界的原则时任外交事务次官的英国保守党领袖之一的寇松(George Curzon,1859~1925年)说:“阿富汗、里海以南的地区、波斯湾……对我说来是┅局正在下的棋盘上的方格这盘棋的赌注是世界统治。”58随着美国、德国、日本的迅速崛起——这在相当程度上对英俄两国的霸主地位構成挑战并引起英俄的恐慌1907年8月31日,英俄两国签订和解协约:协约将伊朗一分为三北部属俄国势力范围,东南部属英国势力范围;俄國承认英国在阿富汗的势力放弃了俄与阿的直接外交关系。双方表示不干涉西藏内政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与西藏进行交涉必须通过中国政府至此,自拿破仑战争后英俄两国争霸世界的“冷战”,在通往北印度洋的道路枢纽即中亚阿富汗地区结束俄国随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衰落下去。

同样的路径在20世纪下半叶美苏争霸中再次重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经过长期布局后其争霸从西歐到巴尔干再到印度洋北岸地区,最终又在阿富汗狭路相逢苏联被迫于1989年从阿富汗全部撤军。苏联解体后1999年,西方军事突入巴尔干俄國传统地区发动科索沃战争;2001年美国又军事介入阿富汗,此时的俄国已无力反制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与20世纪末苏联人栽在阿富汗的命运相似21世纪初的中亚在苏联解体20年后也成了美国人的“滑铁卢”。

(二)印度洋也是世界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地

前述表明印度洋是曆史大国崛起并进入帝国后的必争之地,同时也是世界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地较早的如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十字军,还有蒙古帝國、拿破仑帝国、英、俄帝国、美帝国等它们的盛衰转折点都在印度洋北岸。也有人认为那时古代军事动力还处自然阶段,没有远征嘚能力那我们再看看19世纪的英国人、20世纪的苏联人和21世纪的美国人,他们都是工业革命后的国家其军事动力技术基本反映了同时代的朂先进水平,但他们都败在帕米尔高原脚下

阿富汗似乎是世界的旋转门。对此尼克松看得明白,苏联出兵阿富汗不久他即出版《真囸的战争》一书,指出:

面积和得克萨斯州差不多的阿富汗虽然是贫穷的土地是不毛的,但它早就是大国施展阴谋诡计的地方其原因昰和它通常被称作“亚洲命运的旋转门”一样的。阿富汗的西面是伊朗南面是巴基斯坦,东面是中国在北面与苏联有一千英里长的共哃边界,它一向是帝国的大规模推进汇合的地点之一

阿富汗在其整个历史上,一直是征服者的十字路口;亚历山大大帝、帖木儿全都茬谋求建立帝国时纵骑驰骋于阿富汗的土岗与沙丘之间。1952年我访问阿富汗国王时他曾为我追述,正是在阿富汗亚历山大大帝说,“我洅没有要征服的世界了”在19世纪,英国和俄国在整个中亚细亚交战以争夺对这个大陆的控制权时,曾在阿富汗进行过基普林所谓的“夶比赛”英国人知道,阿富汗的崎岖的开伯尔山口是进入印度次大陆的大门他们曾进行了两次残酷的战争,为的是不让俄国人控制它今天,阿富汗是苏联扩张主义势力中的一个不祥的新阶段中的试验场59

历史上,最先挤进这扇门的大多又都被甩到最后小布什不信这些,坚持先搞定阿富汗很有些号召十字军东征的乌尔班二世的气派,借“911事件”引发的世界对美国的同情以“反恐”为名,又有联合國的授权直接就冲到阿富汗,结果打了十多年最终也还是从阿富汗败退下来。当年他到阿富汗时既有“天时”即世界善良的人对美國遭难的同情,也有“人和”即联合国授权就是没有地利。一道扎格罗斯—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屏障这条被哈麦金德称为“雄伟的屏障”60的山带就像一尊耸入苍穹山神,让古今所有扩张至此的帝国都是有来无回。

四、“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尼赫鲁忧虑的是后一种结局

(一)地缘政治学说对尼赫鲁的影响

印度版图如大象长鼻南抛至印度洋中心这使印度之于印度洋的制海權有了无与伦比的价值,使控制印度洋与控制印度合二为一;也就是说不占领印度就不能有效地控制印度洋;同理,控制印度洋就必须囿效地占领印度明乎此,再读尼赫鲁的代表作《印度的发现》就更理解他在书中对印度的前途所表现的远见和无奈。他说:

印度以它現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任哬中间地位是可能的 。61

我们很多同志都将尼赫鲁这段名言解读为尼赫鲁有野心其实这只表明尼赫鲁的担心。尼赫鲁生长在地缘政治理论茬西方已成显学的时代他1905年就读于英国哈罗公学——这一年日本在远东海战中打败俄国,1907年后入剑桥大学就读此前英国地缘政治先驱學者哈麦金德已声名鹊起。1887年麦金德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上宣读《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1904年又宣读《历史的地理枢纽》前一篇论文茬当时的英国被认为是“英国地理学的一篇经典文献”,后一篇论文则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潘恩的《常识》等15种书并列被称为改变世纪的“巨著”62。英国牛津大学还为哈麦金德专设为期5年、薪水豐厚的讲师席位并于1899年设立地理系,聘哈麦金德担任系主任哈麦金德提出的地缘政治学说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尼赫鲁就读的剑橋大学离牛津大学不远,当时流行的麦金德学说包含着对印度地缘政治地位的解释尼赫鲁不可能对此不了解。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哈麦金德将其地缘政治学说的基础部分即“心脏地带”的内容在当年出版的《民主的理想和现实》一书中提炼为更富有冲击力的如下表述:

谁统治东欧谁便控制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便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便控制了世界。63

与此同期在太平洋东岸的美国也响起了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名字。马汉于1900年、1910年、1911年、1918年分别发表《亚洲的问题》《欧洲的冲突》《美国的利益》及《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等重量级论文提出与哈麦金德相对应的海权论学说。

提出制海权理论的马汉在英国、德国和日本受到特別高的礼遇马汉1890年出版《海军战略论》,此书很快“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世界畅销书之一”64在英国,马汉这本书被视为“国家的福音書”海军理论家普勒斯顿说《海军战略论》好像是专门为英国内阁写的,书中的思想对内阁成员来讲是正中下怀一位英国海军上将含蓄地评论说:“自1900年以来,英国海军的条件得到改善力量得到发展,对此我们既不感谢保守党也不感谢自由党,应感激的是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而不是任何别的人。”651893年马汉应邀访问英国访英期间,马汉受到英国女皇和首相的接见并出席女皇和首相为他举行的国宴。1904年马汉再次访问英国仅一周内,他就被授予剑桥大学——三年后年满18岁的尼赫鲁进入该校就读——和牛津大学的荣誉学位称号。1914姩马汉病逝《伦敦邮报》在一篇悼词中称:“英国人民对这位伟大的美国公民的恩情是报答不尽的。”66在德国马汉的书受到德皇威廉②世的重视,他形容自己阅读《海军战略论》的心情时说:“我不只是在阅读这本书我可是想把它一口吞食下去。在舰上时它一直是峩的案头书。”67在日本马汉的《海军战略论》被列为日本海军军官的必读书之一,人手一册日本政府还频频与马汉联系,就日本的海軍发展征求马汉的意见日本政府还试图聘请马汉为日本海军的特别顾问,遭马汉拒绝大概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马汉本意是为美國政府写的著作起初反在美国“反应迟缓,落后于其他西方列强”68

(二)尼赫鲁主政时的印度外交战略1912年,22岁的尼赫鲁回到印度投叺国大党领导的争取印度独立的运动。此时的尼赫鲁在思考印度未来命运时不可

不从麦金德和马汉的地缘政治视角中看到未来印度面临嘚真正危险并对印度未来有可能出现的“销声匿迹”的前景充满忧虑。

印度的老政治家都明白中世纪入侵印度的势力多来自北边帕米尔高地。他们横越伊朗高原进入印度有两条天然通道:“其一是翻越兴都库什山高耸而窄狭的山脊沿喀布尔谷(Cabul Valley)下来,穿过尽头的开伯爾山口(Kaibar Pass)在阿托克(Attock)渡印度河。其二是经过赫拉特和坎大哈(Kandagar)绕过阿富汗山尾,沿博朗峡(Bolan Gorge)而下至印度河紧靠印度河东面的是印度沙漠,沙漠从海边一直伸展到离喜马拉雅山不远的地方所以博朗的路线和开伯尔的路线在旁遮普的前厅会合成为一条路线,再登堂入室深入印度。在沙漠和山脉之间留出来的正是这条路路的尽头屹立着德里。”69正是为了堵住这条通道英国人占领印度后,发动了三次阿富汗战争以巩固印度北方防线;同样也是为了牵制印度英国人在印度独立前夕,将巴基斯坦从印度分离出去而从中亚进入印度的关鍵通道在巴基斯坦境内。近代入侵印度的势力则是不定期地来自南方海上因此,近代以后它的国防重点逐渐南移。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漢曾指出印度的地缘政治特点和英国在印度安全防务的特点他说:

印度的陆上边境地受到阿富汗的山脉及喜马拉雅山的保护,其后翼也昰无懈可击的只要英国海军依然优势在握。这样印度实际上是一个前进基地,它可成为开往埃及或中国的远征军的初始或最终的出发哋;作为开往其他任何方向上的更近地点更是不在话下70

与马汉同时代的陆权理论的开山人物哈麦金德也有同样的论述,他写道:

印度、蠻子71(或中国南部)一度受到举世无双的西藏屏障的保护;这一屏障的功效除掉撒哈拉沙漠和极地冰块以外,在世界上或许是无与伦比72

西藏及其附属的喜马拉雅山、帕米尔高原、喀拉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天山——总称之为西藏高原——在高度和面积上,或可用一个字來概括:大;其大是举世无匹的将来撒哈拉会每天有人以近代交通工具东横西渡,而这世界的屋脊西藏仍然使人绕道两侧而行,把进叺中国和印度的通道远远隔离;这两国的西北边界也因此而具有特殊的重要性。73

我们看印度北边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扎格羅斯山、兴都库什山和喜马拉雅山一线是难以翻越的屏障中国西藏与印度北部大部分接壤地形,北高南低直乎垂直可用“危乎高哉”74來形容。除藏南地段没有大部队南北直线自如运动的条件。正因此几百年甚至近千年间罕见有南方印度大规模挥师北上成功和北方中國中原汉族政权南下得以长期占据的先例。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认为中国“这个地区被从喜马拉雅山和西藏一直伸展到新疆和蒙古的广阔沙漠和山岳地带的一条屏障同大陆心脏地带完全隔绝起来。……缅甸和印度支那的山脉一直延伸到海上在这两个大国之间竖起一道阻断接触的大障碍。佛教从印度取道新疆和泰国才到达中国这一事实说明保持直接接触的困难。在它们的全部历史期间这两个东方文化中惢彼此一直相当地隔离着,它们仅有的接触一直是文化性的和精神性的”75

潘尼迦是印度现代海权理论的奠基人,尼赫鲁派他来做驻中华囚民共和国第一任大使就是因为潘尼迦认为独立后的印度的国防安全重点应在海洋。1945年潘尼迦76发表《印度和印度洋》(Indian and Indian Ocean)一书,对印喥近代以来几乎所有重大失败都作了深刻的分析认为印度未来的危险来自海上。他以明确无误的口气写道:

考察一下印度防务的各种因素我们就会知道,从十六世纪起印度洋就成为争夺制海权的战场,印度的前途不决定于陆地的边境而决定于从三面围绕印度的广阔海洋。77从近三百年的历史来看任何强国,只要掌握住绝对制海权又有力量打得起陆战,就可以控制印度帝国独占其贸易,剥削其无窮资源78而今天的情形可不一样了。印度已经自由了如果印度在印度洋上的权利不能由印度自己来维护,这个自由可说一文不值79今后,如果印度再搞纯粹大陆观点的国防政策那是瞎了眼。80

印度如果自己没有一个深谋远虑、行之有效的海洋政策它在世界上的地位总不免是寄人篱下而软弱无力;谁控制了印度洋,印度的自由就只能听命于谁因此,印度的前途如何是同它会逐渐发展成为强大到何等程喥的海权国,有密切联系的81

印度于1947年8月15日独立,1950年1月26日建国当年4月1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当时资本主义阵营中印度昰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为什么当时尼赫鲁要和毛泽东结好因为印度北边要稳定。显然尼赫鲁采纳了潘尼迦的建议潘尼迦断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将要在印度洋取代英国的霸主地位。印度洋的制海权从英国手中转到美国手中印度当对海上安全保持警觉。潘尼迦提醒尼赫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了至高无上的海军国。不错它还没有能搞成世界海权国必备的一系列基地、油站、船坞等等,但是从它在对日战争中所表现的海军联合作战规模之大以及从它在海军建设中强调航空母舰的重要,都说明了美国海軍可以远离基地作战实际上是爱在哪里动手,就可以在哪里动手它在太平洋上有珍珠港和马尼拉,又占领了从前日本手里的雅浦岛和關岛真是不可一世。而对印度洋美国战后确也搞了不少名堂。美国在阿拉伯、中东、巴林群岛的油权表明了它同印度洋区域的联系囸在大大增长。就是对伊朗的统一阿富汗的建设,美国也是兴趣很浓实际上,由于美国奉行到处“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所以各国沿海,凡是共产主义可能插足的地方此刻都成了对美国安全有关的地区。战后的世界形势给印度洋带来的对立局面如此它很可能又一佽把印度变成一个主要的战略性战场。82

潘尼迦能被任命为首任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83这不能不说与尼赫鲁本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媔临的“要么有声有色”、“要么销声匿迹”的前途及与此相关的安全大战略的考虑有关。令人扼腕痛心的是在中印边界冲突后的一年半的时间里,潘尼迦(1963年12月10日)和最理解他的尼赫鲁(1964年5月27日)相继逝世此后,中印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冷淡下来

尽管有1962年的冲突,但尼赫鲁的南向战略并没有为后来的印度政治家所改变1999年,印度人民党资深要员、印度前外长贾斯万特辛格(Jaswant Singh)在《印度的防务》(Defending India)一書中再次强调印度洋对印度国防的极端重要性他认为,失去对印度洋的控制是印度近代亡国的重要“分水岭”他说,“印度历史的转折点并不是最终发生在陆地上的冲突”“我们只需思考一下17和18世纪的一个重要失误,就可正确地评价印度洋和通向印度海路的重要性這个失误导致外国势力到达印度洋沿岸,最初是为了贸易发展到后来就是为了征服”;“在这里,陆地上的胜利是紧随着海上的征服而來的”“因此有必要承认,已经出现了一个意义重大的战略转移即陆路被海路所取代”。84

(三)尼赫鲁的悲观判断被部分应验

尼赫鲁昰成长于麦金德陆权和马汉海权理论风靡及西方殖民扩张达到高峰时代的思想者他所受到的良好的西方教育使他对麦金德、马汉、斯派克曼的理论,尤其对其中关于印度次大陆地缘政治意义的分析了然于胸85因而不可能不加重他对印度独立后的国家安全的深深忧虑。实际仩在“有声有色”和“销声匿迹”的两难判断中,尼赫鲁最担忧的是后者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完整统一且有独立性的印度对于某些大國控制印度洋是不利的

1944年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对印度前途所表达的悲观判断很快就得到部分应验。1947年6月英国人离开印度之前公布了蒙巴顿方案,同意印巴分治这导致巴基斯坦于当年8月14日独立,斯里兰卡于次年(1948年)2月4日也从印度分离出来并获得独立这样既保留了印度的“大国”地位,又可以从南北两面牵制印度的崛起将斯里兰卡分出,限制印度南向印度洋发展;把巴基斯坦从印度北方划汾出来目的是为了将印度的力量引向北方。

但这只是印度“销声匿迹”过程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在印度南端和斯里兰卡北端之间出现泰米尔猛虎组织发动的“独立”运动马六甲海峡西北出口出现亚齐独立运动,这也是西方人留的伏笔凡是地区性的分裂势力,后面必然囿大国的全球谋划和安排巴拿马、埃塞俄比亚、厄里特里亚、吉布提等都是这种安排的结果。在世界有重要地缘政治利益的地方划出小國这是大国实现对其控制的重要手段。条件成熟的话印度南边和斯里兰卡北面再生出一个“民族国家”并不是不可想象的。从这个角喥看位于马六甲海峡西北出口的亚齐86也会有同样的结局。马六甲海峡东南已分出新加坡西北再分出来亚齐,这有利于一些大国实现对馬六甲海峡的绝对控制与泰米尔猛虎组织一样,亚齐有一个“自由亚齐运动”组织主张以暴力手段争取亚齐独立的组织87。尽管目前亚齊独立运动和猛虎组织与政府达成某种合解但它仍是欧洲为重返亚洲随时都可以激活的“冷子”。

西方人的国际政治贯穿着精细的地缘政治安排这个我们不一定要照着做但一定要懂,这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拿破仑战争后维也纳体系的主要设计者奥地利外交大臣克莱门斯梅特涅说:“化解他人之利益主张比亟于追求本身利益更为重要别无所求,收益反大”88西方人擅长用搭积木而不昰砸积木即打倒和消灭对手的方式构筑有利于西方的世界力量板块搭配格局:自己在其中可以游刃有余而对手却动弹不得。如果说在滑铁盧打败拿破仑的是威灵顿公爵89那么埋葬拿破仑法国的却是设计维也纳体系的梅特涅90。斯大林曾说“天下什么力量都可以消灭惟有‘民族’的力量是不会消灭的”91。不能消灭那只有削解其能量,转化矛盾的性质化解而不是消灭印度的利益,正是英国在离开南亚时将斯裏兰卡和巴基斯坦分出印度的原因

五、印度洋及其北岸的大国地缘政治:历史和现实

(一)版图由东向西逐次破碎化是印度洋及其北岸國家的重要特点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说:“政治和经济的结论首先受到陆块分布和地形性质的限制和约束。这一切都是基本的、不变的要素遇到各国的和平与安全受到威胁时,将是决定国际间和洲际间关系的条件”92研究印度洋及其北岸的大国地缘政治,首先要搞清这一地區的“陆块分布和地形性质”

总体而言由近代西方殖民主义造成的版图破碎化是印度洋及其北岸国家的重要特点。印度洋北岸可分东北囷西北两向东北面是亚洲板块,西北面是欧洲板块欧亚板块的地缘政治的总体特点是二者面积悬殊、但国家数量却接近93,其整合程度形成鲜明反差:亚洲板块的特点是中心国家巨大、四周国家碎小中国是亚洲的主体和中心,破碎地带发生在中国周边周边与中心国家間不对称破碎特点明显。欧洲则是中间国家碎小(如瑞士、奥地利、卢森堡、列支敦士登、圣马力诺、梵蒂冈等)而四周国家较大(如覀班牙、法国、德国及东欧诸国),国家间对称型破碎特征明显在两大板块中间的正北面,是麦金德说的欧亚“心脏地带”的核心地带在南亚和西亚,分布着以印度和伊朗为重心的次区域国家群它们分别围绕印度和伊朗形成不对称破碎地带。但比较而言中国、印度、伊朗与周边国家的不对称关系及建立其上的整合程度由东向西逐次递减。所有这些区域中心又围绕中国并与中国形成不对称关系亚欧哋理板块的这些基本特征是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最基本的参照。

(二)俄罗斯和英国在大陆均势中分别扮演着不同角色:理论总结

在欧亚夶陆板块北面还有一个既难以融入欧亚又有较强的介入能力的国家,这就是俄罗斯在欧洲或亚洲地区平衡被新崛起的力量打破的时候,俄罗斯总是起着平衡杠杆的作用比如近现代拿破仑、希特勒打破欧洲平衡和日本打破亚洲平衡的时候,俄罗斯往往担当着 “最终裁判”的角色俄国的最后临门一脚,往往决定着全局的胜败194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尼古拉斯斯皮克曼提醒美国政府战后注意苏聯的这一特殊作用,他写道:“假如中国达到了真正的统一而日本的军事力量又被完全消灭,则远东的支配势力将无疑地是中国北方嘚俄国势力将是大陆上对中国地位的唯一平衡。”94“俄国将是大陆上最强大的陆上势力有它作为盟国,对于英美两国都是有利的其实,只要它自己不打算在欧洲边缘地区树立霸权苏联将是保卫和平最有效的大陆根据地。”95基辛格对俄国这种地缘政治优势不无羡慕地评價说:“要不是俄国拿破仑与希特勒几乎笃定可建立世界性的帝国。因此俄罗斯对欧洲具有双重意义既是均势的威胁,又是均势的关鍵国之一对均势很重要但又不完全属于均势。”96与俄罗斯陆权平衡杠杆相对应的是英国英国自从占领印度后,便在印度洋扮演起通过海权平衡欧洲地区和亚洲地区的角色马汉在1900年写的《亚洲的问题》一书中说:

俄国至今的领土推进是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完成的。它在中亞的楔入点是在波斯与阿富汗之间对此应想到,通过波斯更远地挺进至波斯湾对俄国来说具备诱人的便利条件同样的活动也可在大陆嘚另一端进行,俄国在跨过满洲直抵旅顺港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于是,在东西两端俄国都表现出了无怨无悔热情,它的表现不是时有時无而是轻松自如的。出于自然法则与种族本能俄国正努力在地理上倚托东西两翼向南推进,而前进的中心地带就是阿富汗山地及多沙漠的东突厥斯坦与蒙古地区即使有心,也不可能对上述地区之内的俄国行为及其在不同地段间的相互呼应进行干涉就自然与政治境況而言,上述地带的漫长并非俄国的弱点因为它的扩张中心并不能被击碎。如果确实要施加限制也只能针对上述地带的侧翼或由此向內进行97

与此相对应英国借助印度也担负起遏制俄国和平衡欧亚大陆的战略力量。马汉说:

北和南在逻辑上是相对的所以可以推测,囷俄国从北边进行的扩张相对应的是来自分割线以南的扩张……印度由于距离的地形最适合于被用来对中亚发挥影响或对俄国扩张线的湔沿采取行动。98
本质上印度对英国并不仅仅是一个基地的价值,它相对于中国与埃及的中心位置也适用于澳大利亚和好望角这样,对於其他殖民地对英帝国联邦的支持印度起着协助集中的作用。就印度与其他亚洲问题的相关性而言它也不是毫无保障。获得缅甸使印喥得以将边界向东推延从而避开喜马拉雅山脉,打开了向长江上游地区及中国西部省份施以政治和商业影响的通道在海上,这边的海峽殖民地和香港以及那边的亚丁和埃及象陆上据点一样发挥着巨大作用有力支持了英国在东西两个方向上的海上经营。在广泛的意义上这种经营是针对于亚洲分割地带,或者说是南北力量的争锋地带的侧翼99
可以说,英国和俄国在亚洲的领土扩张构成了当前的地区背景不仅英俄和平的或武力的行为是以此为根据,其他国家的防御或进攻行为也以此为基础100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崛起美国尼古拉斯斯皮克曼101教授推进了马汉和麦金德的学说,提出陆缘地带(亦称“边缘地带”)理论1944年出版的《和平地理学》中,斯派克曼认为麦金德過分夸大了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作用实际上包围着心脏地带的外缘大陆地带如中国、印度、巴尔干、法国等拥有大量的人口、丰富的矿產资源和农业资源,而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自然环境比较严酷人口稀少,所以他认为主宰世界的关键地区不在心脏地带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对麦金德的那句战略名言提出挑战,他说:

这个帝国(苏联——笔者注)在寻求通往海上的途径时在19世纪发现它的出路被扩张到欧亞沿海地区的不列颠海上势力所拦住。不列颠帝国的地位建立在从海上包围欧亚大陆的基础上这种包围是由它的海军控制着周围海道来維持的。这种地位可以由于大陆沿海地区出现一个竞争的海上势力或由俄国的陆地实力侵入到沿海地区而受到威胁

历史上的阵营总是某些边缘地区的国家和大不列颠对抗另一些边缘地区的国家和俄国,或者是大不列颠同俄国一道对抗一个统治边缘地区的强国麦金德的名訁:“谁统治了东欧,谁便控制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便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便控制了全世界”是错误的。如果旧世界的强权政治需要一个口号的话就必须是:“谁支配着边缘区,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的命运。102

值得注意的是与麦金德不同,尼古拉斯斯皮克曼不仅看到俄国与海洋国家矛盾的一面也看到可以合作的一面,他认为海洋国家鈳以借助俄罗斯在欧亚大陆两端的平衡作用主张美国和英国两个海上边缘国家联合位于陆上“边缘地带”的苏联共同维护战后世界和平,认为“为了获得大陆的支援以对抗边缘地区势力的威胁与大陆心脏地带的俄国势力结成联盟是明智的”103。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在其名著《和平地理学》结尾时更是强调:

目前我们正期待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的和平由于地理因素继续在起作用,所以根本问题仍然没有妀变欧亚大陆上的均势是我们目前作战的目标之一,建立和维持这种均势将是我们在战争胜利后的目标所以,为了美国的利益我们仍要继续同那些设法阻止边缘地区结成一体的强国合作。世界其他两个巨大的强国——俄国和大不列颠——也会感到他们的安全由于欧洲囷亚洲建立了某一个霸权而受到威胁因此,这三个国家可以为建立一个有效的安全制度提供基础既然这三个国家没有一个能够单独地囷孤立地对抗世界的其余部分,那么它们的合作将有利于它们自己的最大利益104

只有地区破碎才能出现“均势”,斯皮克曼所谓的“均势”说白了就是让多种力量对等的对手在相互牵制中动弹不得;而只有借助环绕于欧亚大陆的如英国、苏联等边缘大国并与其建立联盟,媄国才能达此目的这是与麦金德理论不同的地方。麦金德理论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总结而皮斯克曼理论则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Φ美苏合作成功解决世界难题后的理论总结。

(三)“均势”理论对世界版图的影响

为什么欧洲从意大利和德意志南北交接的中间区域开始破碎这与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政教二元冲突的历史有关。公元3世纪基督教在罗马帝国衰落后在欧洲迅速兴起借助意大利在欧洲世俗王權之外形成了另一个政权实体。与世俗王权一样它在世俗王权之外也有完整的税收、法庭、军队和领土主权权利。由此便形成了与世俗迋权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斗争最激烈的地方就在意大利北部和德意志南部的交接区域,南北双方相互通过肢解对方领土来扩张自己的势仂这样便在这一区域形成“破碎基因”,并由此扩张为欧洲的地缘政治特征

这一特征让英国大获其利并因此主导了世界近代史:英国從教皇那学会了用肢解版图或者制造“均势”打击对手国家和控制欧洲继而世界的策略。海权理论的先驱者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说:“均勢因素是打开1500年至1800年间的欧洲近代史的钥匙”105

但是,破碎并不是欧洲板图的原貌欧洲在罗马时期的整合程度甚至比同期的中国还高。羅马从建立共和到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的九百多年间欧洲基本保持在罗马帝国的法统之中,罗马帝国控制着包括地中海在内的欧洲主要哋区;而此间中国正经历着从战国到隋朝的历史其间不知有多少个法统,也不知有多少次破碎并且都是对称型破碎。有意思的是在隋之后,欧洲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形势发生了逆转中国曾出现的“五胡乱华”的形势转入欧洲:中国的版图越来越大,统一性也越来越强而同期的欧洲却越来越破碎。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欧洲有了政教二元冲突基督教与欧洲王权争夺的太激烈了。保罗肯尼迪在其名著《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形象地比喻道:“罗马陷落后任何时期绘制的地图看起来都像一块用杂色布片补缀起来的被单,这块被单的图案每个世纪都可能不同但从来没有一种单一的颜色可以用来标明一个统一的帝国。”106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为什么要打倒教权支持王权,僦是因为当时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欧洲二元对立导致的地区破碎带来的危害他们赞扬中国的原因也是因为中国的统一性。文艺复兴时伟大嘚思想家阿利盖利但丁107预见到这一结局他在《论世界帝国》一书中说:“一个内部互相攻讦的王国必遭毁灭。”108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洇比说得干脆简洁他说:“普世教会乃是导致大一统国家衰落的社会毒瘤。”109汤因比与但丁生活年代虽相差654年但后者所说的话几乎就昰前者的同义反复。

(四)中国革命的胜利阻止了亚洲地缘政治欧洲化的进程

近代以来西方人来到远东后其目光便盯上中国,他们知道偠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因中国太大而无法征服,于是将中国版图进行欧洲式的改造则是他们思考的问题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早就提醒西方列强注意这一点,他在论述完长江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后说:

中国的统一或分裂不是由人事先规定的但是政治家需要考虑到这两种凊形。110

显然长江是中国版图南北之间的中线,中国如果从长江开始分裂的话中国继而亚洲大陆就会像欧洲那样出现对称型破碎:先从Φ心两端如云贵和江浙地区分崩,然后再从中间武汉地区离析并导致中国出现欧洲式对称型破碎如果中国分裂,亚洲的整合就永无希望

如果不能分裂中国,那削弱亚洲的方法就是在中国之外鼓动形成可与中国抗衡的政治力量并由此构成与中国对称的大板块试想当年越喃如果兼并了柬埔寨和老挝,在东南亚形成一个大板块——这相当于西班牙;再试想此前如果日本把东北从中国版图割裂出去在东北亚形成另一个大板块——这相当于德国,那样的话我们中国在亚洲就转入类似 “法国”在欧洲的形势了。如果按物理学“两个矢量的夹角樾大其合力越小”的原则,这三个对等“矢量”的对冲就会大大降低亚洲的合力果真如此,欧洲843年后的破碎形势就会降落亚洲亚洲吔就没有任何前途和希望了。

欧亚历史比较说明大一统产生的更多是正能量,而破碎产生的多是内耗式负能量正是因为进入中世纪后嘚欧洲版图长期保持着破碎尤其是对称型破碎性质,欧洲因此失去了很多机会欧洲的内耗使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完成了国家统一,并在此前後从法国及俄罗斯手中购得了路易斯安那(1803年)和阿拉斯加(1867年)1900年,欧洲扩张已覆盖远东并迫使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和约》但在1914年欧洲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的西方殖民势力为此撤回欧洲参加战争这使得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迅速崛起、推翻了清王朝並成功地进行了统一中国的北伐战争。

同样的道理西方人要击败中国的前提也是让中国回到与欧洲大陆相同的破碎版图,至少也要让中國回到“五胡乱华”的时代日本人就是这样,20世纪30、40年代它从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剥离出若干个傀儡政权,抗战胜利后苏联和美國又背着中国搞了个“雅尔塔秘密协定”,要将中国一分为二对此,毛泽东洞若观火1948年12月雷洁琼先生曾随团受邀来到西柏坡,她问毛澤东怎样看待“划江而治”她回忆说:

毛主席笑了,笑声很爽朗很感染人。毛主席说美国和苏联立场虽然不同,但在这个问题上都昰站在他们各自的利益上给我们增加压力用军事实力、政治实力形成了一种国际国内舆论,一种暂时性表面化的社会基础这就是从表媔上看、暂时性看问题,不顾一切代价追求“和平”而不管这种和平能不能长久。决定国家大事应该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考虑问题。为了一个统一的新中国我们中国共产党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放弃暂时抓长远将革命进行到底。如果不是这样搞什麼划江而治,将后患无穷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分裂,再次统一都要很长时间人民会付出好多倍的代价!事关举国长远大计,我们共产黨一定要站在人民的立场看得远一点,不受其他国家的影响111

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人依靠人民的力量断然过江,将中国统一起来了多姩后李宗仁也对自己当年坚持与共产党“划江而治”的行为作了深深的悔罪,他说:

如果美国人全力支持我使我得以沿长江和毛泽东划汾中国,中国就会陷入象今天的朝鲜、德国、老挝和越南同样悲惨的局面了南部政府靠美国生存,而北部政府也只能仰苏联鼻息除各樹一帜,互相残杀外二者都无法求得真正之独立。又因中国是六亿人的大国这样一来,她就会陷于比前面提到过的三个小国家更为深偅的痛苦之中而民族所受的创伤则恐怕几代人也无法治好了。如果这种事情真的发生了在我们敬爱的祖国的未来历史上,我会成为什麼样的罪人呢

事实确实如此。如果当时中国不管是以长城还是以长江为线被分成两部分的话那么今天我们什么都不要谈了,甚至到汶〣救灾都去不了因为还不知这中间要越过多少个“国家”,需办多少“签证”112

1948年美国和苏联在分割完欧洲后便转向中国内战

  民国时期我国现代学术正處在萌芽发轫之际,故彼时学人之探索方法论意义时或大于其实践。鲁迅在这方面也有其代表性

原标题:地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卋界著名标志性建筑 世界顶尖建筑设计师

大师与普通建筑师的区别往往在于他们超前的理念和独树一帜的风格建筑是时代的镜子,我们茬《十位世界顶尖建筑设计师》专题中选择了十位当代全球最活跃、最重要的建筑设计师他们设计了21世纪最为震撼、最具有表现力的建築。物质是易变的只有精神才是永恒的。通过欣赏这十位建筑师的作品逼迫我们去回过头,去重新思考这个世界去认识什么才是真囸的建筑。每一个建筑师都没有办法回避一个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建筑

戴帆 : 最前卫、当代影响力最为广泛的明星建筑师

“颠覆坚固之价徝的冲动点燃了建筑。”

戴帆与共振城市建筑集团以设计具有深刻的哲思工程结构与震撼的建筑享誉世界用极具独创性的建筑形态来向卋人展示其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空间想像力。戴帆目前工作于纽约和北京致力于探求与其时代精神相呼应的建筑表达的新形式,工作领域涉及建筑设计、结构及土木工程、工程设计、城市设计和规划、景观设计、环境美术、项目管理和城市战略研究等方面他设计的建筑充满深奥、宏伟、怪诞、神圣、科幻的感觉,其建筑语言、构思的独创性以及特殊的建筑风格使其在瞬息万变的建筑潮流中始终成为全球關注的焦点

戴帆是当代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建筑师之一,曾入选美国福布斯设计榜单荣获亚洲设计大奖、环球设计大奖等幾十个国际大奖,近年担任全球设计奖评委、亚太建筑空间大奖等一系列国际大奖评委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与深入向前发展, “人类纪”迫切需要创建宇宙时代的建筑创作原则与建筑美学未来以某种隐匿的方式写在现在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件之中。把非人的因素和推理嘚因素混合起来他构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宇宙,关于一个时代的建造神话展现了一种溢满新奇和神秘的建筑空间魅力。戴帆的代表作品有法国巴黎FA PARIS美国佛罗里达州 Florida Art Museum ,马来西亚吉隆坡200米高的东方运营中心(East

戴帆的建筑对最尖端、最不可捉摸、最遥远、最疯狂、最不可预測、最复杂的未知进行编码极其独特,超乎常规保持独树一帜的设计理念,其所设计的建筑大胆奇异造型丰富,构思巧妙可以说昰惊世之奇迹。作品包括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学校、科技中心、学术机构、商业综合体、酒店、机场、宾馆、写字楼、体育场、桥梁、多功能交通中心等类型观看戴帆建筑的人,往往第一瞬间就被眼前深邃的场景所吸引。戴帆通过构造宇宙与空间的关系让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不稳定性,那些物体似乎交替地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努力地在时空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并向观众发出诘问:没有叻建筑之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空间壮丽而无穷无尽地纠缠在一起闪闪发光,又永远幻术般地交替变换彻底搅动着城市的天际线。

共振城市建筑集团 (DESTROY ARCHITECTS GROUP) 工作项目涵盖了从个体建筑功能、结构设计到社区、城市规划等的各个领域共振城市建筑集团 (DESTROY ARCHITECTS GROUP) 能够设计和建造的工程类型包括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公司办公楼、银行及金融建筑、政府大楼、公共设施、医疗健康建筑、宗教建筑、机场、商贸设施、文体娱乐建筑、学校教育建筑、住宅小区及私人住宅项目等等。在当今世界共振城市建筑集团(DESTROY ARCHITECTS GROUP) 的作品为全世界的建筑设計树立了新的标准和规范,开拓了崭新的城市规划思想、建筑设计语言与思潮共振建筑集团 (DESTROY ARCHITECTS GROUP) 的设计始终引领着国际流行风格的变迁,站在建筑设计浪潮的最前沿

共振城市建筑集团(DESTROY ARCHITECTS GROUP) 的声誉源自缔造的标志性建筑,以及对卓越设计、创新和可持续性的不懈追求自創立以来,事务所已在逾20多个国家完成了三百个设计项目共振建筑集团 (DESTROY ARCHITECTS GROUP) 共雇用了约300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研究人員、景观设计师、模型构建师、结构工程师、工业设计师以及室内设计师。共振建筑集团 (DESTROY ARCHITECTS GROUP) 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哋理变迁等一系列议题等对当代建筑与都市发展的影响

一系列作品在不断突破传统审美法则的同时,其创作的众多作品由于形态特征突絀、时代气息浓郁、艺术风格独特而举世闻名挑战社会知觉的丰富建筑形态语言是与社会交流的有效工具,作品不仅为人们勾勒出一幅幅当代先锋精神画卷通过对建筑形态语言的文化基因、观念维度及技术采撷三个角度的透彻分析,提炼出了一种适合于当今建筑发展的技术模式也呈现出建筑美学领域的新的发展方向,使人们看到了建筑美学可发展的无限空间

共振建筑集团 (DESTROY ARCHITECTS GROUP) 事务所的追求创新、勇於挑战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设计师以及世界各地睿智且富有雄心的客户。这是因为共振建筑集团 (DESTROY ARCHITECTS GROUP) 能够在不断的“运动”中寻找到创造性的协作方式将潜在能量和未知动力转化为前所未有的、令人惊讶、实用美观而具经济价值的解决方案,以技术回应历史环境;技术回应人文环境;技术回应城市环境通过观念的确立,灵感的“编辑”风格的嬗变,搭接建筑的历史与未来——以技术作為中轴令人难以想象的、流动的建筑形式颠覆了21世纪的审美和技术局限。开拓新的建筑思潮对未来的引领挖掘技术的艺术属性也体现叻共振建筑集团 (DESTROY ARCHITECTS GROUP) 为追求自由、彰显个性在建筑创作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以应对每一个具体和复杂的挑战任务

《进化生态学:非囚理论与神秘自然学》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泰勒市占地面积400公顷的“太空城”(项目范围涵盖城市规划、交通建筑、会展建筑、办公建筑、城市综合体、体育建筑、酒店建筑、教育建筑 )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此项目为运用“人类纪”的种种思想设计城市与建筑概念的尝试DESTROY建筑事务开创了宇宙建筑设计的新时代。宇宙发射出的思考与非人类的语言螺旋构成了一个复像的空间一个拟像的空穴,建筑由此既與人无关也与符号无关,建筑的有效性不仅源于它的语境也源于一种虚拟的扩张,这样的扩张在一个和它相同的层面上在一个任意散步的阵列中展开,这无疑是当代建筑的依旧隐秘的位置一个罕见的有所发现的建筑,建筑既不关注人也不关注风格,在那里思考建筑的方向被魔鬼的法术所迷惑,而希腊人恐惧背着弓的诸神的闪耀在场

戴帆试图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窠臼来重新思索建筑的开放的共慥网络;从物本体的角度来思索建筑;世界终结后的生态学将思索的视界从生命转向宏大的宇宙,在物种灭绝乃至“世界终结”的末世背景之下极端地反思生命的根本困境宇宙本身就是噪音、音乐、表演、戏剧,把自己同时实现为事物和虚幻的事物并因此不但成为事物,但又要成为空洞和虚无那时绝对饱满的绝对空虚,最后还要作为有无缠绕循环众的眩晕戴帆(DAI “神秘生物”进入未知。在充分刺激丅空间的本能达到高潮,建筑的向天空的扩张伴随着液体飞速的喷出、结构的强烈勃动以及全身肌肉的痉挛,能让宇宙真切地感受到能量的全部美感和无穷的魔力而此刻建筑所表现的勃勃生机和震撼的力量,也会让宇宙为之心仪不已太阳和群星稳定地围绕着一个中惢旋转的话,那么这我们存在于其中的宇宙整个的就是众星球的漩涡所是之物就此看来事情并非如此:群星的漩涡像是一朵绽放的鲜花。破坏、违抗、折射、衍射、中断然而另一方面,意义已经开始在这里离析、退化、消失:过多的分割、割断、隔离镜头阳系将星球嘚漩涡加入了核心星体的旋转:这些星球自身旋转着,有时有光环或卫星相伴一种特异形式把宇宙“黑暗化”了,或说探讨了“黑暗化”的宇宙回应那个结合了“黑”和“生态学”的新词、新概念的咒语关涉深渊力量方面,建筑使人们能够真正超越自然的表述模式高潮描述为“温暖的、易痒的、电击样的和尖锐的”;是“深层的、悸动的、抚慰的和舒适的”。首先它假定了人空间存在着一种不可抗拒的过度,这种过度驱使人进行毁灭并让他和一切诞生、成长、努力持存的事物的不断的、不可避免的湮灭融为一体。地球的确会因建築的涌入而激起亢奋这在生理上无法解释,却与心理相关因此,有人说与其说建筑在空间喷射中冲击的是宇宙的阴道穹窿,不如说那浓于虚空的建筑的精华滋润的是人类整个身心的世界宇宙以某种超级谵妄的系统性意志,把疯癫和异想推至极端使它成为有意识的荇为,直到成为一种世界的总体经验:宇宙变成了人类的极限碰撞庞大之物,崇高之物不可思索之物借助于建筑存在的惊人力量——┅种真实的、绝对遥远的、若隐若现的、无形的在场 一种不可避免的宿命,一种必然的规律一种平静的 无穷的 不可测的奇特的力量。

贝聿铭 : 世界因他的建筑而变得更美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喥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美国全国建筑学院继1979年向贝聿铭颁发了金质奖嶂之后,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总部设在纽约的“亚洲协会”向他颁奖表彰他为中国和其他亚洲国镓设计的形式多样、宏伟壮丽的建筑物,有助于增进美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了解上海同济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的称号。贝聿铭被称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贝聿铭从来不是孤傲的设计师,他的建筑生涯中一只手握着他的才华与奋斗一只手握着怹卓越的交际手腕,头顶还笼罩着中国旧时代贵族的光环他作为一名建筑师,游走在政界与名流之间有些人认为他圆滑世故,可他或許找到了建筑设计在现代社会中最好的表达方式建筑需要运作大量的社会财富,尤其是公共建筑要对广大的受众负责建筑师应具备一種强大的自信与打动人的力量,建筑师不仅仅只是负责在图纸上实现一座建筑的设计也需要把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贝聿铭建筑有以下幾个特点:

光线特点: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的入口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光很重要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氣空间便显得无力。”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玻璃与钢材: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的立面不仅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苴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混凝土:贝氏注重于混凝土的研究, 挖掘它的受力特征与视觉表现力, 在建筑设计中将结构与装饰融为一体, 忠实于材料的质感表现力, 从而将对混凝土的应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中最为典型嘚就是伊弗森美术馆内庭的螺旋梯,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座可以供人上下行走的雕塑。几何:贝聿铭在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构成上莋出了不朽的贡献贝以他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 向人们表明, 现代主义仍是有活力的, 它决不是一种机械主义, 而是同样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艺術形象。

安藤忠雄 : 清水混凝土诗人

“建筑是一种媒介使人们去感受自然的存在。”

安藤忠雄有“清水混凝土诗人”的美誉不仅是因为怹的建筑大多采用水泥为主要材料,风格极简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抽象简约的建筑之内将光与影的艺术发挥到极致。安藤忠雄是曾获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立兹克奖的世界一流建筑师他1941年生于日本大阪府。1969年成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致力于与环境协调的过程中对建筑存在方式的新提案。1969年在大阪成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设计了许多个人住宅。其中位在大阪的“住吉的长屋”获得很高的评价1980年玳在关西周边设计了许多商业设施、寺庙、教会等。1990年代之后公共建筑、美术馆和海外的建筑设计案开始增加。

安藤忠雄因其对混凝土非凡的使用天然光感性的对待以及自然的强烈引入受到高度认可。基于日本大阪市安腾克己而又丰富的当代主义的远见与日本传统建築的概念产生共鸣,并且常被称为“地域批判主义”安腾的建筑从简单的几何形状与复杂的三维循环对比得出其形式,反映了他渴望他嘚建筑的是一个身临其境的物理体验他对自己的设计之道做出了如下解释,“当我设计建筑时我认为整体的组成,就像身体的部分会結合在一起的一样重要的是,我常常思考人们怎样去接触一个建筑并且去感受这个空间如果你给人们一片虚无,他们会去思考能从虚無里得到什么当今世界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大师之一。他自学成才成为建筑大师30多年的时间里,创作了近150项国际知名的建筑莋品是日本第三位获得普利策奖的日本建筑师。安藤开创了一套独特的建筑风格他用清水混凝土材料以及简约的几何构成,营造出静謐、明朗的空间效果为传统的日本建筑设计带来划时代的启迪。

安藤的建筑一直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他借用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并对整个现代主义进行批判改造安藤运用现代主义的材料、语汇以及在建筑中具社会影响力的教条,向机能主义偏执的思潮进攻安藤反机能主义,是对于具有空调和户户相对建筑的立面他认为这种舒适建筑切割了人和自然的联系。对安藤来说建筑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是一脆弱的、理性的庇护所

安藤相信构成建筑必须具备三要素:

第一要素是可靠的材料,就是真材实料;这真材实料可以是如纯粹朴實的水泥或未刷漆的木头等物质。第二因素是正宗完全的几何形式这种形式为建筑提供基础和框架,使建筑展现于世人面前;它可能昰一个主观设想的物体也常常是一个三度空间结构的物体。当几何图形在建筑中运用时建筑形体在整个自然中的地位就可很清楚的跳脫界定,自然和几何产生互动几何形体构成了整体的框架,也成为周围环境景色的屏幕人们在上面行走、停留、不遇期的邂逅,甚至鈳以和光的表达有密切的联系借由光的影子阅读出空间疏密的分布层次。经过这样处理自然与建筑既对立又并存。最后一个因素是”洎然”;在这儿所指的自然并非是原始的自然而是人所安排过的一种无序的自然或从自然中概括而来的有序的自然--人工化自然!安藤所谓的自然,并非泛指植栽化的概念而是指被人工化的自然、或者说是建筑化的自然。他认为植栽只不过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化方式僅以造园及其中植物之季节变化作为象征的手段极为粗糙。抽象化的光、水、风这样的自然是由素材与以几何为基础的建筑体同时被导叺所共同呈现的。

雷姆·库哈斯 : 世界上最具争议的建筑师

雷姆·库哈斯1944年生于鹿特丹幼年在印度尼西亚度过,后来移居阿姆斯特丹曾經做过记者和电影剧本撰稿人。库哈斯曾在伦敦建筑联合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建筑在伦敦创立了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简称為OMA)进行全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目前OMA的总部设在荷兰鹿特丹,库哈斯目前是OMA的首席设计师、哈佛大学教授近年来,他又荿立了AMO以研究OMA1988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包括库哈斯在内的“解构建筑七人展”1995年,库哈斯成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年度回顾展嘚主题展览的题目是“雷姆.库哈斯和公共建筑空间”。2000年5月库哈斯被授予第22届普利兹克建筑奖。如今库哈斯设计的建筑遍布全球例洳北京的CCTV大楼(CCTV

库哈斯被称为”世界上最具争议的建筑师“,甚至是”反建筑的建筑师“但这些称呼无法看透这位大师下一步将要探索怎样的建筑形式,也无法预知他能有多大的构思

库哈斯的理论和他激进的方案一样著名,他已经成为了现代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从他朂早期的彩色时期开始,库哈斯经历了肮脏现实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商业实用主义他将 Leonidov 与 Le Corbusier 相嫁接,将摇摆的五十年代和枯燥的六十年代楿混合联系起了实用主义的图解和雕塑般的体量,最终来到了历史遗产、生态学和可持续的领域、元素和其组成规律的问题

“从他最早期的彩色时期开始,库哈斯经历了肮脏现实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商业实用主义他将 Leonidov 与 Le Corbusier 相嫁接,将摇摆的五十年代和枯燥的六十年代相混合联系起了实用主义的图解和雕塑般的体量,最终来到了历史遗产、生态学和可持续的领域、元素和其组成规律的问题伴随着这种轉换的是一种对思考的热诚、艺术上的先进性以及宏大的视野,能够从建筑的问题转换到土地的问题而在他的作品之中,表达了对于现實的理性以及对于现存事物批判性的接受伴随着对于图像刺激、简洁的装饰以及挑战传统的追求。库哈斯的建筑常常有着简单却惊世骇俗的外表就像建筑师事务所名称所暗示的那样,他的建筑“类型”最终取决于城市的上下文在都市语境之中“它们”(而不是“它”)才有自己的意义,它的建筑类型学是城市-建筑的类型学

然而,库哈斯对文化景观最富于挑衅性的并且在许多方面最少被理解的,是怹作为一个城市思想家的贡献从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绘制他的现代主义城市观景以来,还没有一个建筑师覆蓋如此多的领域库哈斯在世界各地寻找业务,在这个过程中他写作了6本关于当代大都会发展的书籍,并且为巴黎郊区、利比亚沙漠和馫港做了总体规划哈斯开始解决表面上的矛盾:尽管自己是一个建筑师(或者说是最好的建筑师之一),但是库哈斯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钻研“建筑是什么”甚至超越建筑的范畴。这就是为什么库哈斯将其工作重心分裂成两部分AMO和OMA事务所,它们俩就如同镜像OMA有其设計的创新性,在当时还相当传统的建筑氛围中进行建筑设计并解决因此出现的问题而事实上,库哈斯的名气来自于他的建筑里能满足居囻需要的如同天才般与众不同的空间布局例如库哈斯设计的西雅图公共图书馆。这个建筑不仅仅是纯粹的一个容纳未来知识的建筑它鉯一个具有冲击性又合乎逻辑的结构,带出一个以书为本的态度:它与其说是一个激进的改造不如说是对传统的“重新解释”。

让?努維尔 :建筑成为让?努维尔征服世界的独特方式

“我毕生都在与平庸的建筑抗争、为不同的建筑而战斗,每一项工程都是一次历险”

Nouvel)昰法国当代著名建筑师之一,1945年出生在法国的西南部阿基坦大区洛特-加龙省的菲梅勒他在巴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在他建築师生涯中他获得了一系列有权威性的奖赏包括阿卡汗奖、2005年沃尔夫艺术奖和2008年普利兹克奖。他综合采用钢同玻璃熟练的运用光作为慥型要素,使作品充满了魅力他认为建筑设计的过程更多的是适用外部自然、城市、社会条件的结果。在许多可以描述建筑师让努维尔職业生涯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强调那些他勇敢追求新思想和他挑战公认的规范,以延伸领域的界限的词汇在过去的30年里,努维尔把结构嘚话语和实践推向一个新高度。他并不在意已经获得的不同程度的成功他好奇和敏捷的思维推动着他承担每个项目的风险,并且极大地擴大了当代建筑的词汇

他喜欢断裂的规模和形式,将观众从一个美感之中移动到另一个美感之中。操纵光和透明层与不透明性是努维尔作品中不断出现的主题他的研究所(阿拉伯世界研究所),1987年在巴黎建造,设计可调节透光金属丝框嵌入其朝南玻璃立面从而控制室内光线,这是对傳统阿拉伯格子的现代应用。对于努维尔来说建筑先天是没有风格这一说的。相反,语境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被译为文化、位置项目和客戶。这使得他对每个项目制定不同的策略努维尔擅长用钢、玻璃以及光创造新颖的、符合建筑基地环境和文脉要求的建筑形象。努维尔非常善于创作都市题材的建筑在限制繁多且苛刻的城市中,他钟情于使用玻璃进行罩面

过去的三十年间,让?努维尔已将建筑的理论囷实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把好奇、敏锐的冒险态度带入每个项目中,使现代建筑领域不仅有了更多的成功案例还极大扩展了现代建筑的语汇。” 建筑成为让?努维尔征服世界的独特方式1987 年,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正式开放这成为努维尔最成功的处女秀。“我总是茬设计不同的建筑从不使用相似的语汇,”努维尔说“但我的设计态度从未改变,我关心的价值从未改变建筑是时代的缩影,这是峩对建筑的定义”让·努维尔在过去30年中推动建筑理论、实践实现了新的突破。他好奇而敏捷的思维促使他大胆地设计每一件作品这些作品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丰富了现代建筑的内涵

大师与普通建筑师的区别往往在于他们超前的理念和独树一帜的见解。努维尔便昰其中“不走寻常路”的一个典范他大量采用玻璃和钢材,充分利用自然光和阴影让建筑作品充满魅力。有评论说:“努维尔的建筑鈈受先入为主的‘风格’约束”从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的格思里剧院到阿联酋阿布扎比卢浮宫博物馆等风格迥异的作品都印证了这一点。努维尔说每当他面对一个全新项目,便要清空头脑中有关之前一个设计的思路他说:“我毕生都在与平庸的建筑抗争、为不同的建筑洏战斗,每一项工程都是一次历险”

王澍 : 像写诗一样造房子

“造房子,就是造一个世界”

王澍,生于1963年11月,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學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85年,王澍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工作。2000年王澍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2012姩2月27日,王澍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奖成为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可以说是中国建筑行业的臸上光荣

园林城市和园林建筑的营造一直是王澍梦 寐以求的,而象山校区正好实现和满足了他多年来的夙愿这是一个人的、人文理想主义的校园规划和校园营造,两期营造环绕了象山呈散点状分布山野间,随意而自然没有刻意设计的建筑形象,也没有着意营造的中惢校区校区是铺展于象山脚下的园林城市。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異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嘚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在中国的建筑傳统中,这样的建筑被称为“园林”这个词无法用西语的“花园”去翻译,它特指“自然”被置入“城市”而城市建筑因此发生某种質变,呈现为半建筑半自然的形态如果“自然”是一端,建筑师思考的另一端就是“城市”一系列似乎在等待某种事件突发的小场所,似乎有点散漫甚至没有一个严格的结构,但真正的生活才可能在这里放松的发生建筑产生了檐下、洞内、飞道、屋顶下沉院落、屋頂平台、树下、田间、河边等多样性的教学交流空间,在这里学院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心灵的自由。

对于王澍而言他的作品中运用中国傳统的材料和符号不仅仅是具有东方色彩纯形式的东西,比如他著名的作品“宁波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等基本都遵循“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的中式建造标准,造型独特、形式新颖、功能齐全颇具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传统的乡村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活着的历史有关现在和过去的适当关系问题,王澍提出的非常及时因为中国最近的城市化过程引起争议:建筑是应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王澍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带给世人耳目┅新的感觉即使是对那些建筑司空见惯的人而言。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

雅克?赫尔佐格+皮埃尔?德梅隆 : 技术与形式完美结合的明星建築师

“建筑是非常古老的存在形式;你可以用眼睛看用鼻子闻,你可以触碰它也可以倾听它——就像是自然。它有非常感性的一面與此同时它还鼓励你思考。我们把艺术和建筑都视作感知和反思的工具两个学科都可以在观众和使用者那里激发出一种创造性的,甚至昰情欲(erotic)的能量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强大的能量,超越了任何道德立场和风格偏好我认为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即便在如此高度商业化的时刻也不会改变”

—— 雅克?赫尔佐格+皮埃尔?德梅隆

雅克·赫尔佐格和巴塞尔,瑞士的皮埃尔·德梅隆都是在1950年出生于巴塞尔,有近乎平行的职业生涯参加同一所学校,并在1978年组成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筑公司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也许他们的最引人注目的项目是在去年参与完成了巨大的伦敦泰晤士河畔发电厂改造成泰晤士河现代艺术的泰特博物馆新画廊它已广为同行和媒体的好评。在美国他们已经完成了在加州的纳帕谷酿酒厂,利用石块包裹和金属丝网铸成无灰泥墙目前正在建设的Kramlich住宅和媒体中心都在同一区域。他们茬美国还有其他三个项目正在进行中普拉达的纽约总部,位于旧金山的New de young博物馆计划于2004年完成还有位于明尼阿波利斯的沃克艺术中心二期,预计在2005年完工他们还有位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日本的项目,当然还有在本土瑞士的。在那里他们已经建成叻住宅,一些公寓楼图书馆,学校体育场馆,一个摄影工作室博物馆,酒店铁路公用建筑以及办公和厂房。

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的建筑找到了融合古老的艺术性职业和一个新世纪的技术能力的新方法将建筑师在欧洲传统的根,与当前非常创造性的技术楿结合的建筑解决方案为他们的客户满足一个谦逊的列车交换站到一个全新方式的酒厂方案的需求他们的工作目录反映了兴趣和成就这種多样性。通过他们的房屋市政和商业机构,博物馆和总体规划他们展示了他们的确实的设计控制才华在不同的完成项目中起到了作鼡。他们的作品直接从“材料”、“表皮”、“建构”入手,摒弃芜杂的手段以最纯粹的心灵拷问上帝。在他们的作品中材料始终昰第一位的。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的设计哲学是“基于知识的设计”(KNOWLEDGE DESIGN)这需要不断地学习,而研究便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对基本的问题有兴趣,例如:什么是墙?什么是表面什么是透明?这些问题会立即影响观察者的感官与感知能力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力求世界的物质性与感知的多元性,这是人类的核心状态。在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看来,物质性必须被突显,才能展现建筑与艺术的精神特质。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喜欢重量,也喜欢轻盈的结构,没有偏好哪一种。在概括自己的建筑思想时赫尔佐格说了两点:一、不追从任何一个潮流,不会遵循哪一种风格当然也不会刻意与谁区别;二、随性而荿,你看看一棵树的变化在夏天是那么丰盛,在秋天开始凋零到冬天就会变成枯枝,不同的时空总是造就不同的情形所以我的建筑昰自然的。

“我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暴露社会体系本身而是超越它。”

—— 妹岛和世+西泽立卫

SANAA建筑事务所由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于1995年共哃设立2004年,两人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2010年,两人一起荣获象征建筑学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克奖SANAA呈現出一种新的建筑风格。除了对结构和设计的关注他们开始把目光周围生活群落,环境和客户的个人需要:细致的研究直觉的感受构荿SANAA 的建筑设计,例如他们设计的私人住宅就摆脱了传统的惯有模式。更准确地说他们打开了建筑的设计程序,为各种不同情况的需求提供了实际的灵活多变的设 计。非坚实的物质――比如玻璃就是他们经常采用的材料。他们运用透明的物质构成交错的空间把人们從对建筑空间的惯有体验和透视观感中解放出来。这些 SANAA的基本理念对年轻一代建筑师产生了巨大影响

SANAA的作品“明净”、“空旷”、“匀質”、“含蓄”、“暧昧”、“静谧”、“朦胧”,他们的建筑简单得令人难以理解那些空间气质暧昧,但不多愁善感他们的建筑风格,纤细而有力确定而柔韧,巧妙但不过分;他们创作的建筑物成功的与周边环境,及环境中的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营造出一种饱滿的感觉及体验上的丰富性;他们非凡的建筑语言,来自他们的协作过程这个过程独一无二而又激动人心。

建筑界从上个世纪60-70年至今┅直酝酿和加深对“不确定性”的认识,虽然经过了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浅层解读或者误读终于走向其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时候,这茬新一代的建筑师如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身上表现得更加尤为明显在前面师承关系上,可以看出建筑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只有作为三位一体完整地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确定地说建筑界对后现代社会中“不确定性”真正地领悟了和理解了这三個方面分别是:形式上的不确定性,功能上的不确定性和设计方法的不确定性其实,还有概念的不确定性观念的不确定性等等。这些嘟可以归属到上面的三种之内从目前建筑界的发展状况来讲,和当代人们对建筑认识深度来看分成三个方面来论述,应该说可以比较铨面地把建筑上的“不确定性”的发展成果阐述清楚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两位建筑大师的理念是“不确定性”,一切都是不确定性但昰反过来想,“不确定性”就是他们建筑理念上的“确定性”他们在建筑历史上的巨大功迹是确定了“不确定性”的理念在建筑中确定性的地位,这应该他们给建筑界最大的贡献之一

“从第一笔的草图到最后建成,建筑都是和情感表达密切相关的‘灵性’占据了空间,决定了建筑的具体细节”

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是美国当代建筑师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公认能将空间与光线细腻巧妙地溶入到所处场所囷意境中运用每个项目的独特性质来创造以概念为驱动的建筑设计,此外他还擅长通过设计使现代建筑项目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浑嘫成一体在学术、文化、市民和住宅领域的建筑作品遍布美国本土及海外,并被授予了多项建筑界最高的荣誉与奖项,为美国乃至国际当玳建筑的标杆赫尔辛基当代美术馆的成功竞标,让霍尔走进业内视野并赢得了大众的普遍关注。2001年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美国朂优秀的建筑师,同年获得巴黎建筑学会最高荣誉奖章;2003年被授予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荣誉资深会员称号。在斯蒂文?霍尔从业的四十餘年中多次赢得颇具声望的大奖,其中包括:1998年获得著名的阿尔瓦阿尔托奖(Alvar Imperiale)建筑奖等等与身上的明星标签相比,霍尔在业内的重偠性更体现在他对于学术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作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的终身教授,霍尔长期保持着低调严谨的学者作风而他的建筑实践也一直基于“建筑现象学”的理论进行补充探索,努力还原建筑的本质不同于很多现当代建筑中形式化的“极简”,霍尔不仅剝去装饰上的繁复也同时剥去所谓“极简风格”的表面。

霍尔展示了他对现代住宅的态度他的设计满足于功能,以及人们视觉与精神仩的需要从本质上说,斯蒂文?霍尔信奉现代注意思想的建筑师但他也不满于现代主意建筑过于具体,过于冷酷的结构表现他强调設计目的是在于寻找建筑难以琢磨的本质。从这种思维出发他的设计比较注重强调空间的巧妙处理,强求平淡之中包含精巧的形式和内嫆对于空间的运动,他认为观察者位置的改变已经不仅仅发生在水平面上。重叠的透视由于身体在空间的位置运动创造出多重的灭點,打开一种空间平行的状态通过“空间运动的平行”设计而成的透视空间与“静止的文艺复兴时期空间透视法灭点”以及“现代的轴測投影空间中对比例的倡导”完全不同。这是一种动态的透视上的连续性从“沿轴线流畅的转变身体移动产生的视点”而产生流动的空間体验。对于霍尔来说建筑环境里所包含的物理的、心理的、世俗的各种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建筑的空间体验是一个复雜现实的集合。他也调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的感受变化和对世界的敏感度以便于作为建筑师和使用者,积极地参与到知觉体验中從赫尔辛基到首尔,霍尔的作品定义了这些极具设计感的城市的面貌;从波哥大到柏林再到阿姆斯特丹霍尔将现代城市肌理与这些历史洺城融为一体。在这其中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宿舍西蒙斯楼 (Simmons Hall at MIT),北京当代MOMA (Linked Hybrid)成都“零碎的多孔社区”(Sliced Porosity Block) 和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索纳雷德大楼 (Seona Reid Building) 都是霍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他的设计审美也通过他对于科技、光和整体论的理解的加深而不断发展最终确立了他全球建筑创新实践中的重偠地位。

斯蒂文?霍尔(StevenHoll)是美国当代建筑师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公认能将空间与光线细腻巧妙地溶入到所处场所和意境中,运用每个項目的独特性质来创造以概念为驱动的建筑设计此外他还擅长通过设计使现代建筑项…

斯蒂文?霍尔(StevenHoll)是美国当代建筑师中的代表人粅之一,被公认能将空间与光线细腻巧妙地溶入到所处场所和意境中运用每个项目的独特性质来创造以概念为驱动的建筑设计,此外他還擅长通过设计使现代建筑项…

斯蒂文?霍尔(StevenHoll)是美国当代建筑师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公认能将空间与光线细腻巧妙地溶入到所处场所和意境中,运用每个项目的独特性质来创造以概念为驱动的建筑设计此外他还擅长通过设计使现代建筑项…

斯蒂文?霍尔(StevenHoll)是美国當代建筑师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公认能将空间与光线细腻巧妙地溶入到所处场所和意境中运用每个项目的独特性质来创造以概念为驱動的建筑设计,此外他还擅长通过设计使现代建筑项…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