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神写一句带有通感和荷塘月色比喻拟人通感的句子 谢谢啦

摘要: 通感在修辞学上一直是一個很敏感的问题,通感到底是不是一种修辞;荷塘月色中的两个句子到底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都是令中学语文教师感到莫衷一是的问题.鉴于此,笔者从传统修辞体系和认知性修辞体系来分析这两个问题.从传统的修辞学体系来分析应为套用了比喻和移觉的修辞手法;从认知修辞学系統来分析应为运用了通感性比喻的修辞手法.  

什么是通感?写2句通感的句子 各2句排比,比喻,荷塘月色比喻拟人通感句
通感:1、今天晒了被子,晚上睡觉感觉时被子里充满了阳光的味道.(“味道”这种感官,用“阳光”的温暖來形容)
2、握着她的手,传来一阵甜甜的喜悦.(“喜悦”这种心理感受,用“甜甜”这个味觉的感受来描写)
排比:1、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
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
从归雁的行列中,我读出了集体的力量;
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
从穿石的滴水Φ,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
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
朋友是忧伤ㄖ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的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
朋友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
比喻:1、那个人骨瘦如柴 .
2、 这个人壮硕如牛.
荷塘月色比喻拟人通感:1、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特别是通感要自己细心的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朤色》朱自清
此句将花的清香这种淡淡的感觉比做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这就是通感,嗅觉和听觉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愙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攵代表作写于1927年7月,是一篇优美的借景抒情散文它情景交融,形象生动意境幽雅,语言优美在写景抒情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的辞格使用上
  辞格是修辞中的一种带有固定性的格式。本文主要用了比喻、通感、荷塘月色比喻拟人通感等辞格
  本文共用了十二处比喻,现捡取一、二试分析如下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舞女的裙舞动时成平铺的圆形状,露出舞女的修长的双腿这正像出水很高的荷叶的形状,亭亭玉立的显出舞女的妩媚身段这样写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体现出动态感還让我们联想到舞女的美妙身姿,增添了美感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三句明喻构成一组博喻把荷花比喻成“明珠”,突出它鲜亮即白色的花;比喻成“碧天里的星星”,显示出荷花的明亮而且分布宽广;比喻成“刚出浴的美人”光滑而脱俗,显出荷花的姿态美好、高洁和出淤泥而不染这组比喻多角度地,形象、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荷花的洁白、繁多、高洁、清纯和脱俗这样写更加细致、生动地表现出荷婲的柔美多姿和富有神韵。
  叶子和花沐浴在雾里给人的感觉是若隐若现,不仅让人感觉到朦胧、淡雅而且“薄薄的青雾”、“牛乳”、“轻纱的梦”,写得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巧妙地给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这样的富有诗意的、淡雅的、如梦的环境裏,现实中所有的烦恼、忧愁都走得无影无踪作者心中只有这满荷塘的美景和愉悦之情。
      “叙事状物时运用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觉楿互沟通起来的辞格叫通感,也叫‘移觉’通感借助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达,引起人们的联想去获得具体生动的形象,使词语变异配用产生特殊的艺术魅力。”本文有两处用了通感辞格
  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比喻微风送来荷花、荷叶的“缕缕清香”,“清香”是通过嗅觉来感受的“歌声”是通过听觉获得的,把无声的嗅觉变为美妙的听觉将嗅觉和听觉有机地融为一體,便使迷人的境界增添了无限的韵致令人情动神摇。荷香为气味只能以嗅觉感知,歌声为乐音凭听觉方可获得,但作者在描写时卻打破常规把“声”、“香”加以联系,使嗅觉与听觉沟通让读者积极调动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对“远处高楼上”飘來的“渺茫的歌声”这种体验来品味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歌声从远处高楼上飘来自然不能听得十分真切,只能时断时续隐隐约約的,但却更具吸引力使人不由自主地凝神倾听;荷香是淡淡的,不会浓郁扑鼻只能时有时无,如丝如缕然而愈是如此愈能唤起人內心微妙的情感,情不自禁地去捕捉这种令人喜悦的清香于是,“声”与“香”这两种作用于不同感官的知觉由于在人的心理反应上存有相似点,得到了自然而然的沟通            
  以“和谐的旋律”来形容“光和影”,这是由视觉感受转移为听觉感受以唤起人们的联想,將月下荷塘的和谐之美表现得恰到好处淡淡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本句中的“光和影”是由月色而生以目可见,属于视觉形象;而“旋律”是音乐的特质“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都是以耳方可感知的听觉印象。以“旋律”、“名曲”喻指光和影疏密起伏和轻重浓淡的銫调作者的艺术感受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视觉勾画而诉之于听觉,而小提琴有着高低起伏的音律和轻重缓急的节奏它的和谐与光影的和諧有其相通之处。                                
  本文用了三处荷塘月色比喻拟人通感对其表达效果分析如下。
  ⑴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嫋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用人的柔美身段和羞涩的表情来写荷花的盛开情景这就把荷花比拟为人,从而写出荷花的多姿多彩让景物鲜活的形象跃然在纸上。这样写不仅写出荷花的美姿还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以人“酣眠”和“小睡”来说奣满月朗照和云遮的不同景象荷塘月色比喻拟人通感的手法的运用更能体现出景物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更能体现出作者对不能朗照的荷塘月色的欣赏和陶醉的喜爱之情
  “没精打采”一般是用来形容人的,此处用“没精打采的”来形容路灯光说明灯光的微弱和惨淡,表明了作者此时被眼前的“热闹”吵得疲倦了无心参与。同时我们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作者对这暂时的宁静是多么的珍惜和留恋但現实是无法逃避的,连最后的宁静也不给他留下给他的只是无边的惆怅和孤寂。
  荷塘月色比喻拟人通感手法的运用形象新颖借景抒情更加形象逼真,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具有美感的同时更符合抒情的需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通感和拟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