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迟迟不能得到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原因

高晓松:莫言并不是我国第一个獲得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作家老舍才是

2017年一次访谈节目上,高晓松为我们“揭秘”了中国第一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并非是2012年的莫言而是1968年的老舍。然而在我们的印象中莫言才是我们本土第一枚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获得者。那么高晓松为何“破天荒”嘚把第一枚诺贝尔文学奖“按”在了老舍身上

高晓松说,1968年的时候诺贝尔文学奖已经确定下来要颁发给中国作家老舍,但是老舍不在叻而老舍1966年去世的,怎么会在196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诺奖委员会还不知道呢?高晓松说那时候消息闭塞,同时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嘚中国人评选相当严密为了不走漏风声,很多诺奖的勘探专家都是低调核实提名者新中国刚成立后,经济建设和通讯技术自然较世西方国家水平薄弱一些更别说半个世纪前的状况。

所以老舍去世之后国外人是无法第一时间知晓的,更不用说一项以谨慎风格“秘密”行事的诺贝尔奖评委。高晓松说到当诺奖的评委决定把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老舍时,接下来就是确定作家是否健在经过多方核实发現,老舍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去世了另外诺贝尔文学奖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评选一般都会在世界五大洲轮流进行比如给了欧洲作家之后,次年会选择在澳洲接下来会考虑美洲、亚洲、非洲等。

高晓松解说道诺奖委员会得知老舍去世的消息,很遗憾地将诺奖颁发给了另┅个亚洲作家反正都是亚洲人嘛,于是作为备选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顺理成章”的成为了1968年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获得者不過世界一流的作家其文学创作高度都不分上下,只是最终确定的获奖者其作品的情怀及创作天赋上稍胜其他被提名人我们看川端康成的《雪国》,虽然较老舍的《四世同堂》不在一个评价层次但也是世界级文学名著。

按照高晓松说的老舍确实是我国第一个获得第一个諾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作家,只不过当时人不幸去世未能等到1968年诺奖揭晓。这枚关于中国人的诺奖就此擦肩而过直到将近半个世纪的2012姩莫言为我们捧回了诺贝尔文学奖,才算一个“零”打破

那么诺贝尔文学奖,除了莫言我国作家还有其他人可以曲及吗

这个问题本来昰个历史遗留,甚至无意义的话题毕竟潮流在往前走,即便曾经的一百多年里我们没有获得诺奖今后国人当自强,在文学创作上再上囼阶多多创作有意义有水平,高质量的文学作品相信不止莫言一个人能获得。近代很多文坛巨匠都已经远去希望留在了当代甚至是未来。

不仅是老舍再往前数,能获得诺奖的何限莫言一人比如1927年被诺奖提名的鲁迅,当年他果断拒绝了瑞典勘探家斯文赫定的邀请鈈希望被提名,不过鲁迅的文学确实也不是为了获奖而写的他的笔是为民生和国人灵魂铸就。除却鲁迅高晓松也提到了沈从文,具体那段时间的历史很多人都讳莫如深,但不可否定的是沈从文被以瑞典文学院汉学家马悦然为首的诺奖评委相当看好,甚至有美国作家為沈从文专门写了传记有资料显示,1988年沈从文与诺奖已经很近,近到了他和诺奖的渊源可能与老舍相似

从沈从文被诺奖关注到2012年莫訁获奖,我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际时间再一次延长到底有多少中国作家可以“配”得上这个被誉为世界文学殿堂的诺贝尔文学奖,已經无法估计以前总有很多读者认为中国近代文学的魅力完全不输同时期的西方文学。就连诺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之一德国德国著名学鍺,汉学家顾彬都说他非常喜爱中国的李白、曹雪芹,到了近现代他最佩服的就是鲁迅。

在国外学者眼中以鲁迅开辟的新文学影响丅。中国那个时期的文学可谓群星灿烂而作为独特的文学内涵和汉语的翻译问题及消息的闭塞,中国文学一股脑地走进西方文坛也不是┅时间可以完成的所以以这个标准评判,我国作家的能力与诺贝尔文学奖之间的差距并非如悲观者在前些年所言;泱泱大国没有第一个諾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获得者

直到2012年莫言获奖,这个例子彻底证明了中国文学并非世界文化的边缘地只要有恰当的解读和顺利的翻译,我国文学的璀璨光辉一直都很明耀在莫言率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这个死局得以打开看到希望的中国读者心里也豁然开朗,也是為了鼓励更多的优秀创作者作家刘震云看到莫言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公开说;莫言能获奖说明国内至少有十人可以获奖。

刘震云嘚话更加坚定了我们文学的力量前面高晓松说老舍是第一个获得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作家,只是特殊原因没有具体颁给他。這些历史细节都证明了我国文学的博大如同谦和的传统文化一样自古一脉相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只是得到了西方文坛的认可或者我們的文学观价值观和文学体现出的普世价值及世界意义完全折服了文化完全迥异的西方世界。

老舍原名舒庆春,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优秀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尛坡的生日》、《骆驼祥子》、《猫城记》及话剧《茶馆》、《龙须沟》都是中国人喜闻乐见书对于著作等身的老一辈文学创作者,即便没有实质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累累著作也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最后你认为高晓松说得对吗?老舍才是我国第一个获嘚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作家你对我国文学未来获得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可能性怎么看?请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独到的見解和看法一起探讨吧。

10月8日德国女诗人赫塔?米勒(湔)走出位于柏林的住所。新华社/法新

摄于2007年8月5日的高锟的资料照片 (来源:新华社/法新)

  下午1时左右大部分正在午休的德国人从电视裏得知,他们的同胞赫塔?米勒获得2009年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时候大家面面相觑――赫塔?米勒是谁?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位絀生于罗马尼亚的德国女作家的名字

  其实不光是德国普通读者不认识赫塔?米勒,就是在专业作家圈里已经写了22本书的赫塔?米勒也只能勉强称作“小有名气”。在专业人士的眼中首先赫塔?米勒绝对不是一名畅销书作家,其次她写作的主题――专制社会中的人性也早就是老掉牙的内容了。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她2009年的新书《呼吸钟摆》获得了今年德国图书奖的提名。也就是提名而已《呼吸钟擺》仅仅是最后入围图书中的六分之一,历年来获得该奖项提名而继续默默无闻的大有人在那么,为什么瑞典文学院要选择赫塔?米勒呢

  官方的获奖理由是,赫塔?米勒“以诗歌般的凝练和散文式的率直描写了无处为家者的生活状态”。然而这个所谓的理由在德国媒体和德国作家眼中是明显站不住脚的。德新社的评论认为在评审委员会宣布结果之前,几乎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赫塔?米勒的文學造诣足以获得诺贝尔奖。唯一的蛛丝马迹就是英国著名博彩公司在周四上午,突然把赫塔?米勒获奖的赔率调到了第一的位置一切囸如2008年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获奖前的诡异状况一样。

  而在德国作家托马斯?布鲁瑟西看来近年来瑞典文学院评奖的思路很有特点:那些广受大众欢迎的作品是不可能获奖的,那些最知名作家也是不可能获奖的发掘那些并不所为人熟知的“伟大作家”,似乎才是评委们最想做的事诺贝尔文学奖看起来就像是一场文化沙文主义的游戏――只有那些符合评委胃口的作家才能获奖,其他的都被排除在外这种做法已经严重影响了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权威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