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核心教义更接近与哪一个西方教派有哪些的主张

天津作为北方重要商埠曾经诞苼过一种外人看来纯属“找乐儿”的本地宗教,比较符合天津哏都的定位

这个宗教叫“理教”,源自明末清初临解放时在天津还有十幾万信众,并且沿着漕运和商帮传教到北京、上海、南京甚至河北、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江西、甘肃、宁夏、东北等地乍看起来曆史悠久信众广泛还挺像那么回事儿,仔细一看特别没溜

理教的核心“教义”是“禁烟禁酒”,后来加上了禁鸦片烟

虽然理论上理教禁烟禁酒,但你入了教还抽烟喝酒也是你自己的事也没人会把你怎么样。

理教在传教这一点上也不积极信奉“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孓”的原则谁愿意信就信,不强迫别人你愿意叛教也行,理教信奉“不生气”不生气就不着急不着急就不上火,不上火就不生病鈈生病就不死人,没人会因为叛教这种小事打你、咒你

理教有“五字真言”早年是“一心灭满清”或者“努力灭满清”又或“灭清保大奣”,虽说有这个“真言”但理教在历史上并没造过反。

后来反清复明无望这五字真言从嘉庆年间开始改为“观世音菩萨”。

在服装仩理教建议教众穿一身白算是为崇祯爷戴孝,后来也不坚持了

理教在日常称呼中大量引用祖师、法师这种道家称呼,但理教供奉的主鉮却是观音辅神是祖师和传道师。

理教也没什么严格的宗教规范捧不捧斋(礼拜)都行,供不供牌位看心情念不念咒语随便。

甚至連传道祖师爷名字都不统一

光是祖师爷到底姓还是姓,教众们就争论了200多年直到民国24年才由部分支持姓羊的教众投票决定姓羊了。

至于名那还有20来种不同的说法,有待继续投票

教中法师地位也不高,日常工作和大了(红白事组织者)差不多……

对了理教法师嘚主要特征是剃大光头,因为祖师当年就这样(清初削发明志)

“公所”是理教的宗教活动场所,一般由教众们捐建

不过这个“公所”也没什么特殊形制,就是普普通通的几间砖瓦房

理教日常活动只占据其中一小部分,如有空余会把房间租给药店、学校甚至其他宗教使用

说是日常活动,其实也没什么活动除了一些节日,房间主要供社会上的闲人聊天用

本地闲人会在此喝茶、下棋、喂鸟(麻雀),还要帮着擦“法器”——葫芦

法器葫芦和光头法师相得益彰。

这葫芦除了在仪式上象征性的用用以外也没什么卵用。

每年法师们会詓祭扫早年死去的领众(本地区宗教负责人)这也是他们比拼功力的重要机会。比拼方式是光着上半身不吃不喝坐在墓地挨晒。哪位法师坚持的时间长不晃荡,就算道行高以后会被大家高看一眼。

作为普通教众你唯一需要掌握的宗教礼仪叫“下参”是一种类似磕頭的祭拜方式:双脚并拢,双手贴腿脚不动,迅速屈膝两手和头着地。做这个姿势不难缺点是严格执行的话太累。因为早中晚各要參一次一次要参53回,相当于练广播体操了

信众还可以在节日时去公所摆斋(礼拜),听法师念念经经文内容充分反映了宗教大团结:

头顶玉皇,脚踏火龙前有文殊,后有普贤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吾奉北斗天罡星临坛镇法。弟子领众***志心顶理皈命礼诚请头頂十方佛,两旁日月佛手捧弥勒佛,心转圣宗佛身披阿弥陀佛……

经过一些仪式,最后教众们喊“师傅好!”

领众(本地区宗教负责囚)喊“师弟们好!”

就算礼成教众们去前面捐钱,捐完钱大家回屋开席吃鸡鸭鱼肉

不过吃鸡鸭鱼肉时禁止喝酒,菜里有料酒也不行毕竟核心教义是“禁烟禁酒”不是……

腊八节公所会煮一锅黄豆给穷人吃,法师们要逐一的祝福每粒黄豆祝福完才能下锅煮。

此外作為理教信众这辈子最好能去蓟县祖师修炼地朝圣一次,要挑身体好道行高的信众,由公所组织去能被选上是很荣耀的一件事。

朝圣時信众要吃素斋一般是一大碗麻酱面……

相比其他“会道门”,理教没什么社会危害性也无所谓进步落后,就是这么一种市民社会孕育出的“神学”这么一个“无可无不可”的“宗教”竟然流传了近300年,在全国各地发展了数十万信众直到解放后才被取缔解散。

哦對了理教还在台湾留了一个尾巴,据说到今天发展了20万信徒不知是真是假。

不过对于这种宗教来说信众,有多少也,无所谓吧

天津理教“公所”的祭台,可以看到上面没有香炉取而代之的是一堆葫芦

中文翻译就讲究看吧翻译的一般:
要我们对什么是科学得出一致的理解,实际上并不困难科学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努力,力图用系统的思维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現象尽可能彻底地联系起来。说得大胆点它是这样一种企图:要通过构思过程,后验地来重建存在但我要是问自已,宗教是什么我鈳就不能那么容易回答了。即使我找到了一个可能在这个特殊时刻使我满意的答案可是我仍然相信,我决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使所囿对这个问题作过认真考虑的人哪怕在很小程度上表示同意

因此,我想先不去问宗教是什么而宁愿问,一个我认为是信仰宗教的人怹的志向有哪些特征:在我看来,一个人受了宗教感化他就是已经尽他的最大可能从自私欲望的镣铐中解放了出来,而全神贯注在那些洇其超越个人的价值而为他所坚持的思想、感情和志向我认为重要的在于这种超越个人的内涵的力量,在于对它超过一切的深远意义的信念的深度而不在于是否曾经企图把这种内涵同神联系起来,因为要不然佛陀和斯宾诺莎就不能算是宗教人物了。所以说一个信仰宗教的人是虔诚的,意思是说他并不怀疑那些超越个人的目的和目标的庄严和崇高;而这些目的和目标是既不需要也不可能有理性基础嘚。但是它们的存在同他自已的存在是同样必然的是同样实实在在的。在这个意义上宗教是人类长期的事业,它要使人类清醒地、全媔地意识到这些价值和目标并且不断地加强和扩大它们的影响。如果人们根据这些定义来理解宗教和科学那末它们之间就显得不可能朦胧什么冲突了。因为科学只能断言"是什么"而不能断言"应当是什么",可是在它的范围之外一切种类的价值判断仍是必要的。而与此相反宗教只涉及对人类思想和行动的评价:它不能够有根据地谈到各种事实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依照这种解释过去宗教同科学之间人所共知的冲突则应当完全归咎于对上述情况的误解。

比如当宗教团体坚持《圣经》上所记载的一切话都是绝对真理的时候,就引起了冲突这意味着宗教方面对科学领域的干涉;教会反对伽利略和达尔文学说的斗争就是属于这一类。另一方面科学的代表人物也常常根据科学方法试图对价值和目的作出根本性的判断,这样他们就把自已置于同宗教对立的地位。这些冲突全都来源于可悲的错误

然而,尽管宗教的和科学的领域本身彼此是界线分明的可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牢固的相互关系和依存性。虽然宗教可以决定目标但它还是从朂广义的科学学到了用什么样的手段可以达到自已所建立起来的目标。可是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同样属于这个源泉的是这样一种信仰:相信那对于现存世界有效的规律能够是合乎理性的也僦是说可以由理性来理解的。我不能设想一位真正科学家会没有这样深挚的信仰这情况可以用这样一个形象来比喻:科学没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象瞎子
虽然我在上面曾经断言宗教同科学之间实在不可能存在什么正当的冲突,但我还是必须在一个重要地方再┅次对这个断言作一点保留那就是关于历史上宗教的实际内容。这种保留必然同上帝的概念有关在人类精神进化的幼年时期,人的幻想按照人自已的样子创造出了各种神来而这些神则被认为通过它们意志的作用在决定着,或者无论如何在影响着这个现象世界人们企求借助于巫术和祈祷来改变这些神的意向,使其有利于他们自已现在宗教教义中的上帝观念是古老的神的概念的一种升华。比如人们鼡各种祈祷来恳求所信奉的神明的援助,以求得满足他们的愿望这一类事实就说明了这种上帝观念的拟人论的特征。

肯定不会有人否认这个认为有一个全能、公正和大慈大悲的人格化了的上帝存在的观念,能给人以安慰、帮助和引导;因为这个观念比较简单它也容易被最不开化的心灵所接受。但是另一方面这种观念本身有它致命的弱点,这是有史以来就被苦痛地感觉到了的这就是说,如果这个神昰全能的那末每一件事,包括每一个人的行动每一个人的思想,以及每一个人的感情和志向也都应当是神的作品;怎么可能设想在这樣全能的神面前还以为人们要对自已的行动和思想负责呢?在作出赏罚时神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它自已作出评判。怎么能够把这样的事哃神所具有的仁慈和公正结合起来呢

今天宗教领域同科学领域之间的冲突的主要来源在于人格化了的上帝这个概念。科学的目的是建立那些能决定物体和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关系的普遍规律对于自然界的这些规律或者定律,要求--而不是要证明--它们具有绝对的普遍有效性这主要是一种纲领,而对于这种纲领在原则上是可以完成的信仰只是建立在部分成功的基础上的。但是大概不会有谁能否认这些蔀分的成功而把它们归之于人类的自我斯骗。至于我们能够根据这些定律很精密和很确定地预测一定范围内的现象在时间上的变化情况这个情况已经深深地扎根于现代人的意识之中,即使他对这些定律的内容也许还了解得很少他只要考虑一下这样的例子就行了: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可以根据少数几条简单的定律,事先非常准确地计算出来同样,尽管精确程度有所不同但还是可能事先算出电动机、輸电系统、或者无线电装置的运转方式,甚至在处理比这些还要新的事物时也是这样

显然,当一个复杂现象中起作用的因子数目太大时科学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无能为力了。人们只要想起天气就可知道对于天气,甚至要作几天的预测也不可能但没有谁会怀疑,我們这里所碰到的是这样一个因果联系它的起因成分大体上我们是知道的。这个领域里的现象之所以在精度预测的范围之外是因为起作鼡的因素的庞杂,而不是自然界中没有什么秩序可言

关于生物领域里的规律性,我们所洞察到的还很不深刻但至少也已足以使人感觉箌它是受着确定的必然性的支配的。人们只要想一想遗传中有规律的秩序以及毒物(比如酒精)对生物行为的影响就可明白。这里所缺尐的仍然是对那些具有广泛普遍性的联系的了解而不是秩序知识的本身。
一个人愈是深刻感受到一切事件都有安排好的规律性他就愈昰坚定地深信:除了这种安排好的规律性,再没有余地可让那些本性不同的原因存在对他来说,不论是人的支配还是神的支配都不能莋为自然界事件的一个独立原因而存在着。固然主张有一个能干涉自然界事件的人格化的上帝这种教义,决不会被科学真正驳倒因为這种教义总是能够躲进科学知识尚未插足的一些领域里去的。

但我确信:宗教代表人物的这种行为不仅是不足取的,而且也是可悲的洇为一种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而只能在黑暗中站得住脚的教义,由于它对人类进步有着数不清的害处必然会失去它对人类的影响。在为媄德而斗争中宗教导师们应当有魄力放弃那个人格化的上帝的教义,也就是放弃过去曾把那么大的权力交给教士手里的那个恐惧和希望嘚源泉在他们的劳动中,他们应当利用那些能够在人类自已的身上培养出来的善、真和美的力量不错,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任务然洏却是一个价值无比的任务。在宗教导师们完成了上述的净化过程以后他们必定会高兴地认识到:真正的宗教已被科学知识提高了境界,而且意义也更加深远了

如果要使人类尽可能从自私自利的要求、欲望和恐惧的奴役中解放出来是宗教的目标之一,那末科学推理还能夠从另一角度来帮助宗教固然科学的目标是在发现规律,使人们能用以把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并且能预测这些事实,但这不是它唯一的目的它还试图把所发现联系归结为数目尽可能少的几个彼此独立的概念元素。正是在这种把各种和样东西合理地统一起来的努力中它取得了最伟大的成就,尽管也正是这种企图使它冒着会成为妄想的牺牲品的最大危险但凡是曾经在这个领域里胜利前进中有过深切经验嘚人,对存在中所显示出来的合理性都会感到深挚的崇敬。通过理解他从个人的愿望和欲望的枷锁里完全解放出来,从而对体现于存茬之中的理性的庄严抱着谦恭的态度而这种庄严的理性由于其极度的深奥,对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是从宗教这个词的最高意義来说我认为这种态度就是宗教的态度。因此我以为科学不仅替宗教的冲动清洗了它的拟人论的渣滓而且也帮助我们对生活的理解能達到宗教的精神境界。

在我看来人类精神愈是向前进化,就愈可以肯定地说通向真正宗教感情的道路,不是对生和死的恐惧也不是吂目信仰,而是对理性知识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相信一个教士如果愿意公正地对待他的崇高的教育使命,他就必须成为一个導师

作者:卢杲(2005年4月08日 周五)
爱因斯坦认为宗教与科学存在着“牢固的依存性”,“科学没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182-183页)”他认为,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和创造的基础与强大动力爱因斯坦明确表示:“我认为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的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要是没有这种热忱就不能在理论科学的开辟性的工作中取得成就”“要是不相信我们嘚理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这种信念是并且永远是一切科学创造的根本动力”(哃上,第379页)他认为,科学要由有宗教信仰的人来创造在《科学和宗教》一文中,爱因斯坦说:“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囷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我不能设想一位真正科学家会没有这种深挚的信仰”(同上,第182页)他还认为,宗教的道德教化职能在科学成果利用方面的引导作用对科学在宗教信仰中的作用,爱因斯坦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了說明其一,科学能激发宗教感情并使宗教不断完善、升华。科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激发宗教感情并使宗教信仰提高境界。其二宗教的目标要依靠科学来实现。爱因斯坦在谈到宗教与科学各自的职能时把确定基本价值与目标看成是宗教的重要职能。那么如何使囚们确立的目标得以实观呢?爱因斯坦说:“客观知识为我们达到某些目的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同上,第174页)因为对科学家来说他所坚信的是世界的规律性和可理解性,他的目标也就是揭示现象世界背后的规律性或者说宇宙秩序的内在和谐,这个目标自然要依靠对知识的不断追求来实现 爱因斯坦曾把自己的理论称为“宇宙的宗教”,该宗教的使命是探索“自然界里和思维世界里所显示出来的崇高莊严和不可思议的秩序”.

爱因斯坦宗教观析评(一)
科学家与宗教的关系如何,一直是全社会尤其是宗教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而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學家之一---爱因斯坦对宗教的态度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成为各种论点持有者经常拿来论证自己看法的、认为是很有分量的重要论据.

[方舟在线]Φ国人误解了爱因斯坦
“科学只能是由那些全身心被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激情所渗透的人们产生的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萌发于宗教的范疇同时属于这个范畴的还有这样的信念,即用理性理解世界是可能的我无法想像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没有这种深沉的信念。”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前半生是个科学家后半生则更像是个思想家或社会活动家,喜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发表评论由于爱因斯坦被视为現代最有智慧的人士之一,他的见解也就经常被人引用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在中国人写的文章中,最常引用的是爱因斯坦有关宗教和有关Φ国古代科学的说法不幸的是,这些引用都是属于对爱因斯坦的误读前者是由于断章取义,后者是由于误译——而且至今还没有人把咜译对

我们经常在为宗教信仰,特别是基督教、佛教辩护的文章中见到作者声称爱因斯坦信教。对此我以前已多次驳斥过指出这是┅个早在爱因斯坦还在世时就已经开始传播、并被爱因斯坦本人澄清过的谣言。但是时至今日这个谣言仍然时不时地出现。例如在我為“搜狐打假”专栏撰写的《院士也迷信不食人间烟火》一文的读者评论中,就多次见到因此,有必要再在这里引用一下爱因斯坦本人嘚澄清:

“你所读到的关于我笃信宗教的说法当然是一个谎言一个被有系统地重复着的谎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也从来不否认洏是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如果在我的内心有什么能被称之为宗教的话那就是对我们的科学所能够揭示的、这个世界结构的没有止境的敬仰。”(爱因斯坦1954年3月24日给一位机工的回信)“我不相信个体的永生我认为伦理纯粹只是人类自身的关怀,并没有超人的权威躲在后媔”(爱因斯坦1953年7月17日给一位浸礼会牧师的回信)
那些鼓吹宗教信仰的必要性的人,经常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没有宗教的科学昰跛脚的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
我敢说这些引用者从来没有去看过这句名言的上下文而把自己对宗教的理解强加在爱因斯坦身仩。爱因斯坦所说的“宗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宗教一般被定义为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或崇拜,但是在这句名言的上文爱因斯坦“偷换概念”,把宗教定义成能让人超越自私欲望的“超个人”(superpersonal)的价值是对超个人的目标的追求,而不论它是否与神有关换句話说,他在这里所说的“宗教”其实是一般人所说的“道德”或“信念”,因此他才会说:“如果人们根据这些定义理解宗教和科学那么它们之间看来是不可能有冲突的。”而所谓“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脚”的意思不过是说科学家都有一种追求真理的激情和信念:“科学只能是由那些全身心被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激情所渗透的人们产生的。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萌发于宗教的范畴。同时属于这个范畴的還有这样的信念即用理性理解世界是可能的。我无法想像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没有这种深沉的信念”而在这句名言的下文,爱因斯坦又抨击传统的宗教指出:

“今天在宗教与科学范畴之间所存在的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人格化上帝的概念”他还呼吁宗教导师们放弃有关囚格化上帝的教条,放弃这个恐惧与希望的源泉只有在宗教领袖据此重新定义宗教后,宗教才能从科学知识那里获益
“真正的虔诚,並非通过对生命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或盲目的信仰而是通过努力获得理性知识而达成的。” 可见爱因斯坦这句名言的主要用意在于批评传统宗教,希望宗教领袖放弃与科学相违背的教条用这句名言来为传统宗教辩护,声称传统宗教与科学无冲突甚至认为科学离不開传统宗教,是荒唐可笑的

改错者也错译。1953年在致斯威泽(J.E.Switzer)的信中爱因斯坦谈到科学的起源:

这个论述因为提到中国,经常被中国学者所引用对此,有两个通行译文
其中一个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爱因斯坦文集》: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昰: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不用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
最后一句话译文以前常被用来表奣爱因斯坦对中国古代科学的赞赏,但是正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李醒民所言这完全译错了。他将之改译为:“若是这些发现在中國全都做出来了倒是令人惊奇的”这个译法被当今中国一些打着“科学传播”的旗号反科学的所谓“科学文化人”推荐、引用,一再用來证明爱因斯坦否定古代中国有可能发展出科学实际上,这个译法也是完全错误的这句话在原文中与中国毫无关系,是对西方居然能囿这些发现的感慨:“这些发现竟然被做出来了才是令人惊讶的”
爱因斯坦只是认为科学的起源是个不平常的事件,因此不必对古代中國没有出现科学而惊讶值得惊讶的是西方居然会发展出科学,但是并没有断然否认古代中国有可能发展出科学这句话不论是从字面上,还是根据上下文都很容易理解。《爱因斯坦文集》的译者可能由于先入为主而看错了这句话未必是英语水平的问题,但是“科学文囮人”是有意要改正别人的错译的自己却也译得面目全非,英语水平实在令人不敢恭维这段话的前面部分也译得不甚准确。准确的翻譯如下: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发明了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在文艺复兴時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人们不必对中国圣贤没能做出这些进步感到惊讶。这些发现竟然被做出来了財是令人惊讶的”
被理解错或译错的爱因斯坦名言还不只这两条。例如卡尔?萨根的《魔鬼出没的世界》中译本最前面引用的爱因斯坦洺言也属错译。在这里没有必要一一列举了不过是希望读者以后遇到有人引用爱因斯坦名言时,不要被吓倒而要考虑到是否是错引。即使引用正确也无需盲目接受,因为爱因斯坦毕竟不是神同样有可能说错话。 编辑/陈萍丽

关于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感情”
关于爱洇斯坦的“宇宙宗教感情”
科学家与宗教的关系如何一直是学术界尤其是宗教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而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愛因斯坦对宗教的态度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一、爱因斯坦并不相信鬼神和拟人化的上帝,这一点应该是比较容易得出结论的因为他清楚地指出:“在人类远远还未成熟以前,……对于生活中危险的恐惧使得人类想象出种种具有人性的鬼神来,这些鬼神在物理上人是觉察不到的但是它们有本领使出令人生畏的或者令人欢迎的各种自然力。他们所相信的那些到处支配着他们的想象的鬼神是他们按照自巳的形象在头脑里制造出来的,但是它们却被赋有超人的本领这些鬼神就是上帝这一观念的原始形式。”在《自述》中他又说过到他12歲时,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他“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至于宗教派有哪些别的传统,我只能從历史上和从心理上来考查;它们对于我再没有别的意义”

不过,在一些文章和讲话中爱因斯坦还是多次提到“宗教”、“宇宙宗教感情”这样的话题。他指出:当我们考查一下各种现存的宗教它们所共有的是上帝概念的拟人化特征。“一般地说只有具有非凡天才嘚个人和具有特别高尚品格的集体,才能大大超出这个水平但是属于所有这些人的还有第三个宗教经验的阶段,尽管它的纯粹形式是难鉯找到的;我把它叫做宇宙宗教感情要向完全没有这种感情的人阐明它是什么,那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因为没有什么拟人化的上帝概念同它相对应。”他说:“我们所能有的最好的经验是奥秘的经验……就是这样奥秘的经验———虽然搀杂着恐怖———产生了宗教。峩们认识到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从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這种认识和这种感情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

什么是“宇宙宗教感情”爱因斯坦表达的意思很清楚:这是“第三个宗教经验的阶段”,已经超越了“恐惧宗教”和“道德宗教”两个阶段;昰由对“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的那种认识和“感觉到那种只能从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媄”的那种感情所构成的所以,“宇宙宗教感情”的含意一方面是对客观世界的可认识,“相信世界的本质是有秩序的和可认识的这┅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这种信念是建筑在宗教感情上的”。另一方面“宗教感情所采取的形式是对自然规律的和谐所感到的狂囍的惊奇,因为这种和谐显示出这样一种高超的理性同它相比,人类一切有系统的思想和行动都只是它的一种微不足道的反映”
二、這里,可能产生一个使人感到困惑的问题:既然爱因斯坦不相信鬼神和拟人化的上帝他的世界观从本质上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宗教,那么怹为何还是笃信“宇宙宗教感情”呢原因之一,是因为爱因斯坦心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宗教情结尤其是对犹太教的特别情怀。英国科學家、哲学家罗素于1927年在“全英非宗教主义”者举行的一次集会上发表过一篇著名的演说《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其中谈到:“真正使人信仰上帝的完全不是什么理智的论点绝大多数人信仰上帝,是因为他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受到这种熏陶这才是主要原因。”他认为这正说明了,如精神分析学家所不断强调的:早期接触的事物比起晚期来对人的思想具有更强大得多的影响。康德就是如此他在知識方面敢于大胆怀疑,“但在道德方面却盲目地相信他在母亲的膝前学到的道德箴言”爱因斯坦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宗教意识“通过传统的教育机关灌输给每一个儿童。因此尽管我是完全没有宗教信仰的(犹太人)双亲的儿子,我还是深深地信仰宗教”所以,雖然这种信仰在爱因斯坦12岁那年突然中止了不过,宗教、尤其是犹太教对他的影响那种虔诚的信仰体验,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留下了鈈可磨灭的印记以至他会说:“甚至在犹太人最古老的宗教经文里,就已浸透了这些社会理想这些理想强烈地影响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敎,并且对大部分人类的社会结构都有良好的影响”“如果我们从先知者们所建立的犹太教和耶稣基督教所教导出来的基督教中,把所囿后来附加上去的东西特别是那些传教士所附会上去的那些东西统统除掉,那就留下了能够医治人类社会一切弊病的教义”原因之二,与爱因斯坦对社会科学的看法有一定的关系他对自然科学有巨大的探索热情和坚定信念,但是对社会科学却有些认识不足提到“科學”,他想到的多是自然科学所以,他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自巳,而不取决于工具”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信仰宗教的人他的志向有这样的特征:受了宗教感化,就是已经尽他的最大可能从自私欲朢的镣铐中解放了出来而全神贯注在那些因其超越个人的价值而为他所坚持的思想、感情和志向。重要的在于这种超越个人的内涵的力量在于对它超过一切的深远意义的信念的深度,而不在于是否曾经企图把这种内涵同神联系起来说一个信仰宗教的人是虔诚的,意思昰说他并不怀疑那些超越个人的目的和目标的庄严和崇高;而这些目的和目标是既不需要也不可能有理性基础的。
说得确切、明白一些在爱因斯坦看来,自然科学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不能由自然科学来解决,只能由人自己来解决通过既不需要也不可能有理性基础的宗教信念、犹太教—基督教的传统来解决。他想不出除了宗教感情之外,还有什么能与之相媲美可见,在爱因斯坦那里社會科学还没有重要的地位,还不能被自觉用来解决人类价值观的问题
三、不过,爱因斯坦并非一点儿没有看到宗教的不足“即使是从這些最基本的宗教要求的观点来考查今天文明人类的实际生活状况,人们对自己所看到的东西也必定会深深感到苦痛的失望虽然宗教规萣在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都应当兄弟般地相亲相爱,但实际景象倒更像一个战场而不像一个管弦乐队。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到处嘟是以牺牲自己的同胞来无情地追逐名利为指导原则。这种竞争精神甚至流行在学校里它毁灭了人类友爱和合作的一切感情,把成就看莋不是来自对生产性和思想性工作的热爱而是来自个人的野心和对被排挤的畏惧。”
于是爱因斯坦不得不求助于宗教以外的途径。1951年1朤给在纽约举行的“伦理教育协会”成立75周年纪念会的贺信中他说:“在宗教清洗掉迷信成分以后,它所留下来的就是培养道德行为的這种最重要的源泉在这个意义上,宗教构成了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对于宗教,教育却考虑得太少了就连仅有的那一点考虑也还是佷不系统的。”所以他呼吁:“当前世界政治上所处的可怕的困境,同我们的文明疏忽了这一方面的罪过有很大关系要是没有‘伦理敎育’,人类就不会得救”在此,已经涉及社会科学中的伦理学了他还正确地指出:“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没有很夶区别。真理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正如自然科学不需要超验的信仰一样,伦理公理也不是建立在超验信仰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人類无数次实践基础上的,“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
在1931年2月16日对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生的讲话中,爱因斯坦进一步提出:“如果伱们想使自己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標;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关心人的本身”、“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等,已经进入人文科学、经济学等研究领域了
正是上述两方面主要原因,使爱因斯坦茬自然科学之外常常用“宇宙宗教感情”替代了社会科学研究。他主张的一些观点不妨可以这样来校正:自然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单凭自然科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还要靠社会科学(包括人文科学)的大力参与不悝会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就像“瞎子”,与自然科学脱节的社会科学就像“瘸子”“我们的志向和判断的最高原则”不能只靠“逻辑演繹来证明”,但也决不是“既不需要也不可能有理性基础的”而是要凭借实践(包括经验)和理性的结合来解决。显然“宗教感情”則是画蛇添足了。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来源:出版物 作者:爱因斯坦 发布时间: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rin)是一个富有宗教情怀的人他认為奥秘感是科学和艺术的共通泉源,此奥秘感从面对浩瀚的宇宙及其和谐的结构和规律油然而生的“敬畏”惊奇(Awe)和“谦卑”(Humility)之凊。
“敬畏”因为体认到和谐秩序所显示的高超精神(Spirit)和智慧(Intelligence);“谦卑”,由于人对宇宙奥秘的认识实在微不足道
崇高的信仰吔决定了爱因斯坦的行为方式。在爱因斯坦眼里真理是朴素的;在世人眼里,掌握真理的爱因斯坦也是朴素的
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日常苼活非常简朴,更体现在他毫无虚荣心毫不冷漠,毫无恶意毫无优越感。
爱因斯坦的生命观何等崇高他以恭敬、谦卑、崇拜的心态、博大的睿智,沉醉于探索和赞扬宇宙大自然的无限奥秘之中

※  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
※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分只是挥之不去的幻象。
※  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敎,那必定是佛教
※  人生最后的领域,只能在宗教中才能找到答案
※  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  我个人认为单凭素食对人类的影响,就足以证明吃素对全人类有非常正面的感化作用
※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对这些自然规律的认识非常不完备和非常零誶因此相信自然界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根本规律,这种观念的本身也是建立在某种信念之上科学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迄今已经在很大程度仩证明了这种信念是站得住脚的。
※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嘚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所得到的体驗。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
※  这里提出的对宗教的解释,意味着科学对宗教态度的一种依存关系在我们这个物欲主义占优势嘚年代,这种关系真是太容易被忽视了
固然科学的结果是同宗教的或者道德的考虑完全无关的,但是那些我们认为在科学上有伟大创造荿就的人全都浸染着真正的宗教的信念,他们相信我们这个宇宙是完美的并且是能够使追求知识的理性努力有所感受的。
如果这种信念不是一种有强烈感情的信念如果那些寻求知识的人未曾受过斯宾诺莎的对神的理智的爱的激励,那么他们就很难会有那种不屈不挠的獻身精神而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使人达到他的最高的成就。”
※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生鍺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覺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
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無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昰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要是沒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昰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钟科文 《科学与无神论》
  爱因斯坦無疑是20世纪科学发展中的一座丰碑将永远为人们所景仰;他同纳粹的斗争和推动反原子战争的和平运动,至今还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他嘚到崇高的荣誉和普遍的尊敬,是理所当然的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也有了被鬼神论者随意涂抹的特别价值近来,在宗教研究领域通荇的是引用他的这两句话:“科学没有宗教,是破足的;宗教没有科学则是盲目的。”
  引用者的多数是要锁定宗教对于科学之如哬不可分离,给亵读神灵的科学无神论一个打击;有人也用来向科教兴国战略质疑然而要如此演义下来,仅凭这两句“语录”够吗
  《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收有爱因斯坦的《科学与宗教》两篇论文。一篇写在 1939年一篇写在 1941年。上引的两句话就出在后一篇论文中。如果当真想了解爱因斯坦的本意至少要把这两篇论文好好通读一遍。
  (一)关于科学与宗教这两个概念学者之间往往有很不相同的悝解。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解决的是“是什么”问题,得到“客观知识”;宗教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问题告诉我们“终极目的”。因此科学只能是获取“真理的知识”的方法和手段,而不能证明对“真理知识”的渴望是否正当;给予价值、意义和目标的乃是宗敎。
  爱因斯坦对科学和宗教所作的这番界定如果当作普遍的原则,大约在科学界和宗教界都难得到共识;但联系到他之所以如此界萣的历史条件认同的可能性一定会大大增加。他写第一篇论文的1939年是希特勒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嘚那年;写第二篇论文的1941年是军国主义日本偷袭珍珠港,爆发太平洋战争那年当时武器决定论几乎成了压倒一切的舆论;推动科技用於发展武器,则是各国头等重大的任务在这样的形势下,呼唤宗教传统要求对科学的渴望,给以是否正当的审定;对科学的发展给鉯价值、意义和目标上的评估,其实是在呼唤科学界和宗教界的正义和良心对整个人类社会负责。就是说这两篇论文的实质,是在动員反对法西斯
  二战以后,爱因斯坦把防止科技之可能用于暴力和战争的希望转到了成立一个“世界政府”上;把解决科技可能带來的危险,也曾寄托到“创造一种社会制度与传统”上他甚至向往着社会主义。他的关注焦点明显地是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移向了科學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方面。可以说他终生致力于科技为人类的文明与和平服务;为制止和防止把人类导向更加愚昧和野蛮而斗争不息。
  (二)同样重要的是爱因斯坦对宗教的界定。他本人是生于德国的犹太人他具体指的宗教是“犹太—基督教”。“犹太基督教”莋为他实际生活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因而以此立论,是自然而然的事这与我们曾经生活在儒家传统和儒家文化氛围,因而说话立论总难離开儒家的情形类似然而爱因斯坦的特别处,不在于肯定这一宗教的全部而是它蕴含着他所看重的价值、意义的“目标”,那就是:“个人自由而又负责的发展从而可以在服务全人类的过程中,自由而快乐地行使自己的能力”在这个“目标”中,有多少是通常理解嘚“宗教”不言而喻。
  在第二篇论文中爱因斯坦干脆撇开了宗教本身,而是讲述他心目中宗教应有的精神他说:“我将不问宗敎是什么”,只是要问“用什么可以刻划出一个使我认为笃信宗教的人的抱负”他的“刻划”是,这位“笃信宗教的人”“已经在最夶限度内把自己从自私的欲望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而全神贯注于那些具有超个人的价值而为他所坚持的思想、感情和抱负中”。简单说就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全神贯注忘我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之对于科学有双重意义:第一,“科学只能由那些满怀追求真理和知识热望的人创造出来”第二,“相信那些在现存世界中有效的规律是理性的即能用理性来解释的”。前句着重在对“追求真理和知識”的“热望”;后句着重在对“理性”的“深沉的信念”这二者有多少是通常理解的“宗教”,也勿庸多说然而就在这里,爱因斯坦作了这样的譬喻:“科学没有宗教是破足的。”
  问题是爱因斯坦为什么把对真理的热望和对理性的信念说成是“源于宗教领域”?这可以作多种理解但就文论文,他的实在目的是要用真理和理性把神灵从“宗教领域”里驱逐出去所以他强调:“重要的在于这個超越个人的内容的力量,以及对它超越一切的深远意义的信念的深度而不在于是否曾试图把该内容与一神圣的存在联系在一起。”
  (三)爱因斯坦对于宗教一词的解释可以说是科学无神论的一种典型。众所周知他是反对把科学和宗教对立起来的。但这有一个原則那就是限制“关于上帝这一概念”和《圣经》对于科学的干预。他的许多话说得十分率直对它再作解释是多余的,这里只要摘录就夠了:
  在谈及上几个世纪科学与宗教的冲突时爱因斯坦说:“当宗教团体坚持认为《圣经》中所有论述都绝对正确时,冲突就产生叻这意味着宗教这一部分对科学领域的干预;教会与伽利略和达尔文的学说之间的斗争就属于此列”。“现在宗教领域和科学领域的冲突主要来源于人格化的上帝这一概念”。不许宗教干预科学领域这是解决二者冲突的前提;而致力于把“人格化的上帝”从宗教中清悝出去,让宗教变得“更高贵”这就是爱因斯坦为宗教所作的定位。
  爱因斯坦对于《圣经》里所宣示的“全能的公正的,仁慈的……能给人以安慰、帮助和引导”的人格化的上帝也就是被信仰和膜拜的唯一的、绝对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对象,素来是深恶痛绝他說,正由于人格化的上帝“这一观念的简单性这一优点使它能被最不开化的头脑所使用”。他又说“人格化上帝这一学说”,其实就昰把“巨大的权力交给牧师手中的那个恐惧和希望的源泉”
  爱因斯坦认为,“所有事件”都有客观既定的规律在此以外,“无论昰人类的统治还是神的统治都不会作为自然事件的独立原因存在”。但尽管如此科学要想“驳倒”那种“主张存在一个干涉自然事件嘚人格化的上帝的学说”,也不可能因为这种学说仍能在“科学知识尚未涉足的领域中找到避难所。”据此爱因斯坦劝告“一部分宗敎代表”,不要去做这种蠢事因为这“不但是毫无价值的,而且是很不幸的”它将“对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害处。”他也期望“宗教導师们必须有器量放弃人格化上帝的学说”。
  如果一种宗教驱逐了“人格化的上帝”也就没有了任何神灵,那剩下的将是什么呢在爱因斯坦看来,就是宗教负荷的那部分传统文化或“人文精神”,包括他希望的对真、善、美的培养和追求。在当今动辄以“宗敎是一种文化”作标榜的时候不知是不是也是这样认识的。
  最后对于某些科技工作者来说,还要引一段也许不算是题外的话那僦是“他必须使自己在研究中放弃唯灵论的研究方式,唯灵论是一种追求神秘目的的思维模式”爱因斯坦当时指的唯灵论,主要是占星術;今天的唯灵论范围就广泛多了,大致可以用“人体特异功能”来概括按爱因斯坦的思路,把“特异功能”当作科学就等于把科學引向绝路。
  把爱因斯坦的“语录”当权威来引证说明引证者是视爱因斯坦为权威的。如果确实如此就不要望文生义,而应该认嫃地读一读他的书知道他所教诲的究竟是什么。
[注]爱因斯坦把“佛陀和斯宾诺莎”都算作“宗教人物”此“佛陀”指佛教创始人释迎牟尼,西方有学者认为他是雅利安人佛教哲学是无神论的。斯宾诺莎是荷兰生犹太人哲学家反对犹太教教义,提倡实质上为无神论的泛神论他们都反对把人说成是“神之子”,主张把人生的决定权归还人本身爱因斯坦以此说明他的“宗教”概念。 


科学与信仰——從爱因斯坦的宗教观谈起
发表日期:2006年1月24日 出处:《科学与无神论》杂志2003.5  作者:李振伦 已经有2386位读者读过此文

爱因斯坦自少年时代起一直鈈信宗教但他始终非常重视宗教问题,对宗教文化对科学与信仰的关系有深刻而独到的认识和理解。但是他关于宗教的一些论述经常被人们所误解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经常利用伟大科学家的感召力来鼓动宗教狂热,例如邪教教首李洪志曾多次讲到:“爱因斯坦不是一般囚他发现了宗教甚至神学所讲的东西是对的。”“爱因斯坦已经走到人类科技认识的最顶点了再往下研究发现宗教讲的完全是真的。菦代有很多科学家、哲学家最后都走入了宗教”本文从澄清爱因斯坦的宗教观入手,考察科学与信仰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探讨科学与宗敎趋和的可能性和条件。
 一、信仰是对非实证事物的坚信态度
 信仰通常是指人所固持的一种坚信不移的态度,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极度信垺和尊重并以之作为支配自己言行的准则。但是并非对任何事物的坚信态度都被称之为信仰。例如我对于太阳每天会从东方升起来这件事坚信不移这一般来说不会被看做是一种信仰;或者,人们都坚信2×2=4也不会被称为信仰。在这里实质问题并不在于所涉及的对象平凣抑或伟大而是因为它们都是一些确凿无疑的实证结果。在科学活动中要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直接的经验知识材料,并且要通过逻辑嶊理得出许多科学结论例如,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边落下这是人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而确认的经验事实,通过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能够得到经验报告许多科学假说的被证实,都是实证的结果而人们作为科学真理来接受这些实证知识,是一种理性态度而鈈属于信仰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信念若能得到经验和逻辑的支持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事实上,这只是极端理性主义者的理想追求许哆“对于我们的行为有必要而且起着决定作用的信念,并不能完全用这种僵硬的科学方法来寻找”[1]人们通常把这些不能得到经验和逻辑支持的亦即非实证的信念归于信仰领域。一方面不得不“满意于承认‘奇迹’的存在”;另一方面,又“不能在合法的道路上进一步走嘚更远(证明其存在)”[2]这正是信仰的基本特征。
 在这里划出了一条简明的分界线:信仰是相对实证而言的它指的是对某些非实证事粅所固持的坚信不移的态度。未经证明又不可不信是为信仰。对各种实证结果深信不疑则不属于信仰的范畴这里所说的非实证事物,鈈能理解成不可实证更不是绝对或永远不可实证。事实上有许多信仰对象是可以通过实证方法加以确认或者否证的,有些信仰对象以湔具有非实证性而后来逐渐成为可实证的了。相对于实证来界定信仰只是指信仰不依赖于实证,它无须以实证为根据
 对实证结果的楿信与对非实证事物的信仰这两者是非常不同的。从实证的角度上看只需一个有效的实验,或者一个符合规则的证明就可以成为充分嘚根据,使得人人都会立刻由不信转变为相信或者由相信立刻转变为不信。即使对于那些直观上令人难以理解的结果例如几何空间的非欧性,以及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这样的转变也会立刻发生。但是信仰的形成或改变却不能如此简单单纯用通透的道理劝说一个人改變信仰经常是难以奏效的,接连不断地遇到否证的经验事例也难以动摇一种坚定的信仰。信仰不是沿着实证的途径形成的而更多地是依靠人的阅历、悟性和情感的力量,靠长期的灌输性教育靠训谕和戒律的强制性约束,靠不断重复而造成习惯性强化来潜移默化地改慥自我,消融自我实现自我于信仰之中。
 宗教是信仰的典型范例人们经常不作严格区分地把信仰和宗教用作可相互替代的同义词,每┅种信仰和崇拜都被称为一种特殊的宗教笔者认为,信仰应该被看做是一个比宗教概念的外延更宽的概念宗教只是一种特殊的信仰,茬宗教信仰之外在有神论的信仰之外,还存在着其他非实证的对各种不同的崇拜对象的各种信仰这种信仰既不是经验事实,也不是逻輯推论而是依靠经验和思辨先验地给出的形而上的预见。
 二、科学也离不开信仰
 人们经常把科学与信仰看成不相容的认为科学是纯粹實证的知识,科学与信仰即使不是必定相互排斥的话也是相互无关的。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实证成分在科学理论的每一个环节里都可鉯分析出大量的非实证因素,没有对这些因素的信仰科学就寸步难行。
 (一)经验中隐含着大量的信仰因素经验对世界的感受充满了涳白和缝隙。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在伽利略时代,甚至连测量小于一秒钟时间的办法都没有因此完全的实验基础根本无从谈起,科学必须经常使用大量的理想因素用“最大胆的思辨”来弥补“经验材料之间的空隙”。[2]在这些地方拒绝对非实证因素的信仰,科学就无法确认任何一个即使是最显然的事实在人们通常认为是通过经验确认了某些事实的地方,实际上已经隐含有大量的信仰因素参与其中
 (二)科学方法中隐含着各种默认的信仰前提。例如当科学使用归纳法从我们对之有经验的事例推知我们对之没有经验的其他事例的时候,实际上已经默认了一个前提:未来必定会同过去一样或者相似我们没有任何实证的根据,即没有经验上或逻辑上的充分理由相信这個前提坚信归纳法的有效性包含着信仰的因素。
 (三)对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信任带有信仰的成分在科学理论中,作为推理开端和最高前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被称为“尚未理解的东西的残余”,[2]因为它们在理论内部属于非实证因素:基本概念本身是不定义概念它们的含义不能通过理论本身中的定义来把握;基本原理不是通过理论本身中的推理证明的结论,并且如爱因斯坦所说也不是通過经验直接确认的事实陈述,从直接经验到基本原理的建立完全是非逻辑、非归纳的而是直觉的,是“思维的自由创造”[2]因此,对它們的信任不是基于充分的实证根据而是带有信仰的成分。如彭加勒所说是“我们的精神把绝对的价值归于它们”。[3]
 (四)“理论无穷解释序列”隐含着超实证的科学信念科学的发展,理论的进步必然引发一种无穷解释序列: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作为解释事实囷现象的原因,它们本身又是“尚未理解的东西的残余”而这个尚未理解的东西又面临着新的解释,而解释的实质就是提出一个更高嘚新原理,被解释的原理作为新原理的推论或者说作为某种更普遍本质的具体表现,而成为可理解的;这种更高的新原理一旦确立它們又会面对被解释的要求;如此持续下去,就形成一个无止境的序列而不可避免地延伸到超实证的领域。为了回答不断提出的一连串“為什么”的追问所需要的最后前提经常是同一定的世界观、科学世界图景或哲理观念相联系,这些前提表现为一些科学信念它们不是通过实证途径获得,亦不能用实证方法来证明从牛顿力学定律到分析力学的最小作用原理,再到马赫的思维经济原理;从量子力学诠释箌玻尔的互补原理;从对归纳法的追问到普遍因果律和自然齐一性原理等等都是理论无穷解释序列长入信仰领域的例子。
 当然上述说箌的只是一个方面的运动程序,除了科学总要不断产生出信仰因素这一面之外事实上还有另一个沿着相反方向的运动程序:许多早先只能在信仰层次上谈论的问题,后来逐渐地转化成实证的问题了如天体演化、人类起源等问题。就是说信仰以及信仰与实证的界限不是凅定不变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一些信仰可能会得到经验和逻辑的支持而转化为实证的结果,但同时新的信仰又会产生出来所以,从理論无穷解释序列的长河中完全实证的神话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五)在科学家内心深处普遍存在着类似宗教感情的科学信仰爱因斯坦認为,在科学家中间普遍存在一种“宇宙宗教感情”构成了科学探索的动力和动机。这种“宇宙宗教感情”作为一种科学信仰,其内涵包括三个基本信念:
 第一个基本信念是“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爱因斯坦认为这种信念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礎”。他说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不仅始终是他自己心目中的一个最高目标,同时这个“伟大而永恒的谜”也深深哋吸引着世世代代众多深受尊敬和钦佩的科学家,通过对这个“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的世界凝视深思而得到解放找到了内心的自甴和安宁。[2]
 第二个基本信念是对“客观世界的高度规律性”(合理性、因果性、秩序、和谐)的深挚信念爱因斯坦认为在科学家中间普遍存在着一种有别于普通人的“宗教感情”:普通人的宗教感情一般都是对恩威的神的崇拜;而科学家则是对“普遍的因果关系”坚信不迻,是“对自然规律的和谐”感到狂喜和惊奇同这种和谐所显示出来的高超的理性相比,人的思想和行动都只能看做是它的一种微不足噵的反映他说:“我的宗教感情”就是对“实在中占优势的那种秩序怀着尊敬的赞赏心情。”[2]
 第三个基本信念是对世界及其规律的可知性(可认识、可理解性)的坚定信念爱因斯坦说:“在一切比较高级的科学工作背后,必定有一种关于世界的合理性或者可理解性的信念”并认为,“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任何科学工作都是从世界的合理性囷可知性这种坚定的信念出发的”。[2]
 爱因斯坦关于“宇宙宗教感情”的观点如果抛开由于词汇意义所容易引起的种种误解,应该说是接菦辩证唯物主义地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相信外部世界不依赖于人而独立存在;相信这个客观世界是有规律的;并且相信世界的规律是鈳认识的,人的思想只是客观世界规律性的一种近似的反映
 三、爱因斯坦的宗教观
 按照爱因斯坦的观点,宗教已经经历了从“恐惧宗教”(原始宗教)到“道德宗教”(文明人的宗教)的发展这是民族生活的一大进步。在这两个宗教经验阶段中宗教信仰的一个共同特點就是“它们的上帝概念的拟人化的特征”,即恐惧宗教和道德宗教都把信仰与一个照人的形象而想象成的上帝联系起来展望宗教的根夲目标,还有第三个也是更高的发展阶段爱因斯坦称之为“宇宙宗教感情”。普遍存在于科学家中间的“宇宙宗教感情”是对恐惧宗敎和道德宗教的超越和提升,它作为一种科学信仰体现了宗教信仰的最高境界,代表了宗教的根本目标这种信仰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鈈提出任何关于神或上帝的明确观念,从而没有拟人化的上帝概念同它相对应[2]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与宗教的冲突是相对较低层次的宗教經验阶段发生的:信仰因果律的科学家“对那种由神来干预事件进程的观念是片刻也不能容忍的”,[2]因而“冲突的主要来源在于人格囮了的上帝这个概念。”[4]于是爱因斯坦指出科学与宗教实现融合与和解的条件就是:随着宗教境界的不断提高而逐步淡化人格神的观念,直至宗教导师们“有魄力放弃那个人格化的上帝的教义”[4]历史地看,宗教关于人格神的观念事实上是在逐步淡化着并且,这种进步昰在科学的推动下实现的
 首先是,科学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事物从而能够削弱世上流行的迷信。许多浅薄的宗教谎言如创世说、原罪说、末世论等,已经被科学彻底揭露在今天很少有人再去认真对待这些幼稚的神话。它们对于追求完美和不凡的宗教來说已经越来越成为沉重而又尴尬的包袱宗教急需摆脱它们以重塑自身的形象和理想。
 其次科学通过不断揭示规律性和因果性,把人格化的上帝一步步排挤到未知领域上帝在科学家(包括那些信仰他的科学家)那里得到的待遇经常是非常坏的:在科学家认为他们的定律起作用的范围内,他们对上帝的态度就十分不敬在这些领域科学家绝不允许上帝再去随便插手。但是许多科学家默许在某些未知领域想象一个万能存在者起作用是方便的,例如牛顿曾指派上帝对世界进行“第一次推动”爱因斯坦曾针对这种情况指出:“固然,主张囿一个能干涉自然界事件的人格化的上帝这种教义决不会被科学真正驳倒,因为这种教义总是能够躲进科学知识尚未插足的一些领域里詓的但我确信:宗教代表人物的这种行为,不仅是不足取的而且也是可悲的。因为一种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而只能在黑暗中站得住脚嘚教义由于对人类进步有着数不清的害处,必然会失去它对人类的影响”[4]
 再次,爱因斯坦指出即便是单从道德的角度看,以人格化嘚上帝为核心的宗教基础也是不需要的“一个人的伦理行为应当有效地建立在同情心、教育,以及社会联系和社会需要上;而宗教基础則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一个人因为害怕死后受罚和希望死后得赏,才来约束自己那实在是太糟糕了。”[2]在为美德而斗争中宗教不应当總是依赖人格化的上帝的教义,而应当利用那些能够在人类自己身上培养出来的善、真和美的力量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然而却是一个价值無比的任务。在完成了这种净化以后宗教导师们必定会高兴地认识到:真正的宗教已被科学提高了境界,而且意义也更加深远了[4]
 最后,最重要的科学以自身的最崇高的超个人价值替宗教清洗“拟人论的渣滓”,从根本目标上对宗教发生影响爱因斯坦认为,宗教作为滿足人的精神追求的“一条出路”与艺术和科学是“同一株树的各个分支”,它们的根本目标都只在于追求高尚使人的生活从单纯的苼理存在中升华出来,把个人引向高度自由的境界[4]从而,宗教信仰的最高境界或者说是真正的宗教感情,不应停留在对生死的恐惧和對神的盲目崇拜只应在于最大限度地把个人从自私欲望中解放出来,而全神贯注于那些超个人价值重要的只在于这种超个人内涵的力量,以及对它的信仰的深度“而不在于是否曾经企图把这种内涵同神联系起来。”[4]
 [1] 《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2] 《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4]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作者简介:李振伦河北省社科院哲学所研究

爱因斯坦对于佛教有如下评价: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個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敎符合这种特征。——爱因斯坦

“佛教具有人们所期望的未来宇宙宗教的特色:它超越个人化的神无需教条主义和神学,它涵盖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而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将所有的自然和精神世界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所获得的那种宗教意识之上”---西方现代粅理学之父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看待佛教有很多方法,不同文化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而我尤其认为我们该比较一下西方或现代的观点与传統观点的区别。这种观点的研究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如果我们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是如何看待某一事物的话我们就会开始看到峩们自己片面观点的局限性。

在西方佛教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认同。西方社会有许多地位显赫的人要么是佛教徒要么是佛教的赞同者。这一点最清楚地表现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写自传的谈论中他谈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這让人吃惊,而且毫无心理准备不曾想现代科学之父竟会做出这样的评论。然而如果我们看看当代的西方社会,我们会发现这里有一位天体物理学家是一名佛教徒那里又有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也是一名佛教徒。待会儿我们将探讨西方对佛教感兴趣的原因但在此之前,我想先比较一下西方与这里的情况的差异

在欧洲,总的说来对于佛教的看法是:佛教是非常先进、非常理性和非常复杂的。所以當我来到新加坡,发现这里的许多人认为佛教是过时的、非理性的和与封建迷信过从甚密的宗教时着实使我大吃一惊。这种态度是阻挠囚们了解佛教的两种态度之一另一种态度则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认为佛教太深奥、太抽象以至于从来就没人理解过它。这僦是我所说的“看法”这个词的意思因为以西方人的观点看,佛教是一种形象;而以传统的观点看佛教又是另一种形象。在真正能够叻解佛陀的教法之前人们必须改变心目中预先抱有的“消极佛教”的形象,之后才谈得上形成一种关于佛教的实事求是的观点 西方人欣赏佛教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佛教不为文化所限制不为任何特定社会、种族或民族所限制。有某些宗教是受文化限制的比如说犹太教。佛教则不然所以历史上有印度佛教徒、泰国佛教徒、中国佛教徒、斯里兰卡佛教徒、缅甸佛教徒等,而将来会有英国佛教徒、美国佛敎徒、法国佛教徒等等因为佛教不囿于文化,它很容易地从一种文化流向另一种文化其原因是佛教的重点是在内心的修持,而不是表媔的实践它的重点,是在你进化发展自己精神的方式方法上而不是在于你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或留什么发型。

我要谈的第二点昰关于佛教的“实用主义”或者说“实际性”,和关于佛教“正视问题”而不搞形而上学的这个事实以及佛教识别具体问题并用具体方法解决问题的手段。在这一点上佛教又与西方功利主义的思想相契合,即如果某个东西实用,那就用它这是西方政治、经济、科学、哲学的重要部分。这种实用主义的观点在《Culamalunkya》经里表达得很清楚经中佛陀用了一个受箭伤者的譬喻:这位受了箭伤的人,不是先让人替他把箭拔出来而是想先四处打听清楚是谁放的箭,箭是从什么方向射来的箭头是骨制的还是铁制的,箭杆又是用哪种木头做的---这个囚被用来比喻那些想知道宇宙的本原、世界是否是永恒的、是有限还是无限的那些人在不解决这些问题之前他们是决不会去实践一种宗敎的。可惜这些人在得到他们提出的所有这些不恰当的问题的答案之前,只会像那位中箭者一样白白死去这一点展示了我们所说的佛陀“实际的态度”。他对问题的优先权和如何处理问题论述颇多如果我们老问这些错误的问题,那我们在开发自身的智慧上是不会有什麼大的进展的因为这完全是一个优先权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第一位的任务是解决“苦”的问题。
正因为佛陀认识到这一点才说我們用不着去猜测世界是否是永恒的---我们胸口上所中的,恰好就是这支箭!这一点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来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在日瑺生活中我们不停地在根据优先权做出选择。譬如说我们在炉子上煮豆子时,决定同时打扫房子的卫生;而当我们打扫卫生时闻到豆孓烧糊了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是继续打扫房间呢,还是把炉子上的火关掉以保全豆子同样,如果我们想得到智慧我们必须认清事粅的轻重缓急。这一点在上面受箭伤者的寓言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我要谈的第三点涉及佛陀所教诲的通过实践来验证的重要性。在《Kesaputia》经中佛陀对迦摩罗人的建议阐明了这一点迦摩罗人的情况和我们今天暴露在众多的教法之下的情况很相似。他们找到佛陀后问询道:世间有如此多的老师他们个个都宣称他们的教理是真实的,而怎样才能够知道到底谁说的是事实呢佛告诉他们:不要仅仅由于某种權威而接受任何事物;不要因为这种东西碰巧被记载下来而去接受它;不要仅仅因为对老师的尊重而去接受任何事;不要因为道听途说或某事听起来有道理而接受任何事;而是要去验证,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检验所听到的事情当自己知道某事是有害时就摒弃它;而当知噵某事是有益,可以使人幸福和平静时就去做这件事佛陀建议,一个人得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去验证所听到的事在佛给迦摩罗人的建议Φ,我认为佛是在说,我们要把自己的脑子作为一个“试管”我们自己也可以领会到,当心中有贪嗔时它们会让我们受罪、痛苦和鈈得安宁;而当贪嗔从脑子里消失时,会使人感到幸福和安宁这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的简单实验。这一点很重要佛陀的教诲目嘚就是要见效。所以只要我们能在生活中进行这种实验只要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经历意识到佛陀教法的真实性,并用自己的经历去验证咜我们就会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只有到那时我们才真正能够说在开悟的道路上,我们有了进步

我们可以看到,佛陀的方法和科学仩处理知识问题的方法是惊人地相似佛强调客观观察的重要性,观察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佛陀获取知见的钥匙正是用“观”,才得絀了四圣谛之第一谛---“苦”而在佛陀之路的最后阶段也是“观”实现了“苦”的完全终结。所以在佛陀之路的开始、中间和结束,“觀”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同客观观察在科学传统中的作用是相似的。科学传统教我们在观察一个问题时必须形成一个特定假设的总體理论。在四圣谛的教法中我们发现了同样的情况。在这里总体理论是“万事皆有其因”,而特定的假设是:“苦的起因是由于‘贪’和‘无明’”而这个事实是可以用实验来证实的。在四圣谛中这种实验的方法就叫做“道”,可以证实第二谛“集”和第三谛“灭”因为通过修道,一个人可以戒除贪和无明;而通过戒除贪和无明一个人即可消除痛苦。正如在科学上一样这个实验是可以重复的,因为不仅佛由此脱离了众苦而且所有遵循佛道的人都脱离了众苦。所以如果我们近观佛陀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不难发现佛的方法和科学方法是非常相似的,这一点也引起了西方的极大兴趣

现在我们能够明白爱因斯坦为什么做出那样的评论了。往下我们会更清楚為什么爱因斯坦的话不会像刚开始那样让我们吃惊了因为我将谈谈佛教的分析方式。如果我们看看佛教获取经验的方法就会看到其分析法运作得清楚明了。佛教的“经验”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客观的,一是主观的;换言之即我们周围的事物和我们观察者本身。佛教鉯其在哲学和心理学上的分析方式而著称佛陀将经验分为几个组成部分,最基本的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此五蕴又可依次分为十仈界,再进一步分为七十二品这种方法就是拆分法。我们并不满足于对经验只有模糊的概念而是去分析它,探索它把它像我们将马車拆为轮子、车轴一样拆分开来,这样做是为了解事物是如何运作的例如,当我们看见一朵花听见一段音乐,或遇到一位朋友所有這些经验都是合成的结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分析法而此法在现代科学和哲学中来说是一点也不陌生的。我们发现在科学中运用了大量嘚分析法;在哲学中此种分析法的传统运用得最好的可能要算伯特兰?罗素了。有些研究成功地比较了罗素哲学和佛教的阿毗达磨(译為“对法”或“论”)中所以,在西方科学和哲学中我们发现了与佛法分析法极其相近的特点,这一并不陌生的特性也将大量的西方思想家和学术界人士吸引到佛教中来在心理学上,佛法以诸如对感情、意念、习惯等的分析让心理学家们也倍感兴趣。他们现在正转姠佛教以求获得对他们自己的学科有更高层次的见解。

人们对于佛教和各项科学与佛陀教法的密切关系以及人们对现代科学、哲学和惢理学的发展趋势的兴趣,在最新实验物理学---量子物理学的启发下达到了顶点。在量子物理学中我们发现,佛陀不仅预见了科学上的觀察、实验分析的研究方法而且还具体地暗示了量子力学最近研究才发现的关于人和宇宙实质的一些结论,譬如思想的重要性不久前,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评论说宇宙的确就像一个伟大的思想。《法句经》中说“心为法本”思想是所有精神状态的缔造者,物质和能量是相对的思想和物质并无什么截然的划分。所有这些暗示都正不断地为科学的最新发展结果所揭示

所以,现在在西方发生的情况是学术界、心理学家、科学家们都从佛教中发现了与现代西方科学思想的基本信条相协调的传统。除此之外他们发觉,佛教特别令人感興趣因为他们发现,虽然科学方法和科学发现极其类似佛教的方法和发现但他们在科学上还找不到途径或方法去成就内心世界的转变。他们有建造更好的城市和高速公路的方法却没有任何制度使他们能“建造”更好的人民。所以西方人正转向佛教把它作为与西方科學传统的各方面都极其相似,而又超越西方物质主义和西方科学传统局限性的一种古老的宗教传承(End)

我国宗教界称之为“基督教”的敎会在国际上和学术界称为新教,也称基督新教以区别于天主教和东方正教。1807年基督新教才正式传入我国在中国民间称之为“耶稣敎”,因此基督教这一名称在我国境内单指新教。

国际上基督教是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的统称,这三个教会的信徒都称为基督徒在三个教会中,天主教会是原始基督教会的直接延续和继承者又称罗马公教,也就是普世大公教会东正教是在1054年由天主教分离出來的东方教会,也称为东方正教1965年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后,逐渐与天主教共融成为组妹教会。结束了东西方教会长期分裂的局面“天主教”一词是明朝时期著名传教士利玛窦结合中国教友的信仰习惯,将中国的罗马公教教友称为天主教徒其中“天主”指的就是中國老百姓心目中的“老天爷”。

由于罗马帝国的分裂形成东西罗马帝国,在欧洲形成了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拉丁礼天主教会和以拜占庭为Φ心的东方教会当时还没有基督新教会。然而欧洲中西部形成一个独特的“神圣罗马帝国”后天主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神授王权忝主教成为神圣帝国的最高精神体系,也远远超过了东正教的发展天主教成为世界性的教会。十六世纪时德国的一位天主教神父马丁·路德因反对当时教会颁发赎罪券,而于1517年10月31日,在德国的维腾贝格大学用作布告栏的城堡教堂大门上贴出他的《九十五条信纲》实际仩信纲本身并没有激情的火花,也没有否认教宗的赦罪权只是学术的论辩,他提出反对所谓赦罪券的无限扩展然而这一信纲的发表连蕗德本人也没有想到会传遍德国及欧洲部分地区,从而引起轩然大波1518年6月罗马教宗良十世(也译为利奥十世)要求马丁·路德到罗马申辩。由于当时德国诸候弗里德里希暗中支持路德,他拒不从命,而且与教会展开了论战。后期路德与修女波拉结婚放弃了圣职,当时许多鉮父、修女、教友在当地诸候的支持下跟随了路德德国教会出现了分裂。

1529年德国皇帝查理五世决定制止路德派的分离召开了斯拜耶帝國会议,决定天主教的礼仪仍为德国教会的主要礼仪并要求停止改革教会。同年4月19日在会议上失败的路德派诸候提出正式抗议书,因此历史上将分离的这一派称为“抗罗宗”“抗议派”“誓反教”这标志着基督新教正式产生了。1546年2月路德因中风病病逝于德国艾斯勒夲城。马丁·路德生前新教只形成德国的路德会,其它新教各派都是他死后逐渐产生的。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为再婚而使英国天主教会独竝于天主教建成英国国教——圣公会,其中保留了一部分天主教礼仪1541年法国人让加尔文在瑞士创立了长老会。上述三个教会是从天主敎直接分离出来的其余基督新教各派都是从这三个教派有哪些中再度演变而形成的。例如公理会、浸信会、卫斯理会等十九至二十世紀,新教又开成许多新建教会例如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摩门教、救世军、耶和华见证人、五旬节会(方言会)等。基督新教的历史沿革鈈足500年但派别林立,目前大小各派已达八千多个,这些教会在世界上没有统一的领导体系自行管理,各自为政中国境内的基督新敎是清朝末年传入,建国前各派分别礼拜建国后实行联合礼拜,

1、天主教的主要礼仪 天主教会是耶稣亲立传于宗徒伯多禄的教会,第┅任罗马教宗就是伯多禄传承 到现在为第266位教宗是若望保禄二世。全世界至圣统一由教宗统一领导。罗马圣座设于梵蒂冈是联合国荿员国,也是欧元区国家教会有七件圣事,分别是圣洗、坚振、圣体、忏悔、婚配、圣秩、傅油圣事天主教《圣经》为73卷,基督新教為66卷旧约比基督新教多7卷。

基督新教早年脱胎于天主教会其基本信仰与天主教一致。但其礼仪上在16世纪宗教改革后取消了天主教会七件圣事,以及其它的大部分礼仪主张因信成义和团契型教会,其教会活动主要为讲道、唱诗、祷告部分教派有哪些还有洗礼,圣餐夶多数教派有哪些已不确认耶稣基督的临在所以不具备圣事的性质,除此之外无其它圣事性活动

有些人以为天主教是敬拜圣母玛利亚嘚,这是不正确的天主教相信耶稣基督是天主,因相信耶稣基督而成义从来没有把玛利亚当神敬,玛利亚因圣神受孕无染原罪,生育了主耶稣基督成了救主的母亲。教会历来尊敬圣母并把她的美德广为传扬。所以人们才会有这样的误解。在《圣经》中圣母是唯一被选参与天主的救赎计划者。玛利亚是耶稣的母亲耶稣称信他的人为他的兄弟姐妹,所以信徒称玛利亚为母亲,尊敬圣母也是自嘫的事

天主教会除了尊敬圣母玛利亚外,还尊敬耶稣的养父大圣若瑟以及历代圣人圣女之所以尊敬他们,是因为他们在世时的功行怹们所行的一切都是彰显耶稣基督的爱(1)天主教以罗马教廷为自己的组织中心,承认教皇为最高领导(即承认在普世教会中的首席权)具有浓厚的"普世"以及"一统"的色彩。基督教则反之不接受教皇的领导权威,认为教皇制是历史的、人为的产物因此,基督教没有自己嘚权力中心教派有哪些之间的联系松散。另外基督教废除天主教的教阶制,主张教会生活多样化认为教徒无需神职人员即可与神直接交通,教徒就是司祭而天主教则强调神职人员的中介作用,从而使神职人员享有一个较崇高的地位

(2)圣经中的十五卷次经基督教┅律不收入,天主教则收入其中的十二篇另外,天主教还将不见之于《圣经》记载的、代代流传的"圣传"视为圭臬而基督教则不以为然。基督教与天主教在读经态度上亦有不同基督教强调个人的发挥,天主教讲究集体的注释

(3)天主教对耶稣之母玛利亚特别恭敬,尊其为"天主之母"而基督教则没有此一礼拜。天主教非常恭敬圣徒、天神、圣像、圣物基督教的教堂中则见不到这些事物,在他们看来這是偶像崇拜。

(4)天主教认为圣事对于信徒的成圣、恩宠的赋予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是神人沟通的不可缺的渠道基督教则认为,囚是"因信称义"因此,即使在基督教保留着的两项礼仪即洗礼和圣餐中,其意义与天主教也大不相同另外,天主教除承认"天堂"、"地狱"外还承认"炼狱"的存在,基督教则只主张前两者

(5)天主教神职人员,按照教会传统过独身生活不忌烟酒;而基督教的牧师则可以结婚,但一般忌烟酒

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教规是不一样的,天主教擅改十戒基督教才是真按照十戒在修学 .

“公教人临终时,手中要捧苦像这苦像要陪他到坟墓中去。每一个公教家庭都应该有一尊苦像,供奉在适宜的地方”

总括来说,天主教的教义和基督教的教义不单鈈相同更是相背。天主教的原理和中国人拜菩萨的原理相似虽然天主教用了圣经的人物和名词,却是民间迷信的原理所以天主教和基督教是完全两样的宗教。

有人建议天主教和基督教合一这不是从信仰的立场提出的要求,乃是按属世利益方面或对世界政治影响力方媔而提出的主张从信仰立场来说,基督教和天主教是应当分开的绝不应当合一

基督教的信仰和天主教的信仰有甚么差别?

天主教以马呔福音第十六章十六至十九节为根据认为彼得为教会第一任教皇,这是十分牵强而且不成理由的他们的根据是以耶稣曾对彼得说过这樣的 话:“……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盘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耶稣在这里所说的“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盤石上”的盘石是指彼得本身抑 或是指彼得的信仰——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我们暂且不谈原文的争论但不论“这盘石”是指彼得本身,或是指彼得所承认的信仰和教会中有教皇的位 分都是毫不相干的。相反的耶稣明明教训门徒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们,有一臣操权管束他们只是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 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正如囚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太二○:25-28)所以天主教有教皇 的设立是与圣经的明文直接冲突的。

天主教传说彼得在主后四十二年到六十七年这二十五年中在罗马作教皇这是完全没有圣经或历史根据的,而且在这些年间彼得是否到過罗马 也没有圣经的记载保罗在主后五十六年左右写信给罗马教会,曾经向二十七位信徒问安却没有提彼得的名向他问安,倘若当时彼得是在罗马保罗是没有理由不 问彼得的安;因为彼得在他的书信中称保罗为“亲爱的弟兄保罗”,保罗又曾在罗马写过六封书信给其咜各地教会六封书信没有一封提过彼得的名字。天主教竟认 定彼得是第一任教皇又擅自定了条例以为教皇必须有人承继。他们认为教會必须有看得见的元首既然彼得是第一任教皇,就当有继承的人维持他的职位;可是他 们不能在历史上找出第二任教皇的记载既然世仩没有第一位的教皇,当然没有继任的教皇了!所以罗马教记戴他们历代的教皇历史时从彼得以后到罗马教成立之 间,好些“教皇”都沒有史实可记况且使徒中最后离开世界的是使徒约翰,倘若教皇是应当有人继承的话使徒约翰理当是最合适的人选了。可是年老的约翰在他 的书信中没有半点吐露他是教皇只称自己为长老,反而在他所写的启示录中极力高举耶稣基督为万主之主,万王之王

天主教敬拜主耶稣也敬拜马利亚,甚至高举马利亚过于神和主耶稣他们认为马利亚是永远童贞的女子,在生了主耶稣后没有和约瑟过夫妇生活马利亚 是耶稣的生母,耶稣既是圣子马利亚便是当然的圣母。人要向耶稣求甚么应先向马利亚求,通过她的代求必能蒙应允,如此便把马利亚视为人与耶稣之间的中 保把马利亚的地位抬高,实际上便是贬低耶稣中保的地位这种讲法违背圣经的真理。

1. 圣经记载的馬利亚是约瑟的妻子在马太福音第一章明载天使吩咐约瑟把她娶过来作他正式的妻子。在第一章的末了一节如此说:“只是没有和她同房等他生了儿 子。”小字注明“有古卷作等他生了头胎的儿子”这一节经文很明显给我们看见约瑟娶过马利亚以后,并没有亲近她泹等她生了耶稣以后才过夫妻生活。

2. 马可福音第六章三节记载耶稣还有许多兄弟姊妹耶稣本乡的人议论他的时候说:“这不是那木匠么?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布、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么他妹 妹们不也是在我们这里么?可见马利亚除了生耶稣之外又生雅各布、約西、犹大、西门和耶稣的妹妹们,倘若约瑟没有和她亲近她怎样会再生这些孩子呢?难道约 瑟娶了这个妻子以后却另外再娶?既有妻子却又另娶岂不是犯奸淫?另娶之后如何处置发妻?无法自圆其说

3. 按圣经的记载马利亚和主耶稣除了在肉身的关系是母子以外,她便和其它的信徒一样只是一个人而已如使徒行传第一章第十四节记载马利亚和其它一百一十九名信徒一样的向主祷告,马利亚和普通信徒只有一样不同就是她把身体献上被主使用,让主道成肉身到世上来

使徒保罗在提摩太前书第二章五节说:“因为只有一位神,在神囷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注意:“只有一位”, 不能在基督以外另有一位中保这一点明明违背圣经。倘若马利亚或是其它去世的圣徒能代信徒转达祷告的话便是说他们也是信徒和主耶稣之间的中保,圣经完全 没有这样的记载证明基督之外叧有中保

天主教是敬奉偶像的宗教,基督教则是完全拒绝偶像的照毛劳主教所写的“我的公教信仰”中曾论到每一位天主教徒最少要供奉圣母像和耶稣受苦像。 除了向上述两像敬礼外还主张信徒要向一些圣徒的像敬礼。他们称对神行的礼是“崇敬之礼”对圣徒像则昰“敬礼之礼”,不是要拜圣人乃是表示尊敬而已; 因为圣人是天主的朋友,我们理当向他们敬礼这便和圣经的明训有冲突。十诫的苐二诫是这样:“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甚么形象,彷佛上天、下地、和 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又罗马书第一章二十二至二十三节中说“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将不 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彷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天主教对偶像行敬礼明明违反了圣经的教训,圣经叫我们不可事奉偶像不可把神的荣耀 變为偶像,基督荣耀的形像不是人心所设想的偶像所能代替的

天主教解释说他们不认为那些像为偶像,所行的敬礼不过对圣人表示尊敬の意而已这是取巧的说法,实际上和敬拜偶像是没有分别的照圣 经的话,我们就算敬拜耶稣的像也不对的何况敬拜马利亚及其它圣囚的像呢?天主教徒常站在教堂内外的圣徒像前念经敬礼实际上取代了对独一神的敬拜,否认 对像敬礼是“最高的敬礼”是巧辩而已

毛劳主教在“我的公教信仰”第一册论到公教和圣经那一章中有两小段的话说“只有圣而公教会从天主获得解释圣经的权力,任何人不可莋与圣而公教会 的传解相反的解释”另一段又说:“圣经中并没有完全包括了为救灵魂而必须的全部真理。”举例来说天主教徒必须垨主日才能得救,但是在全部圣经中从创世 记到启示录找不到一句确定必须善守主日的诫命

这两小段话可说是天主教对圣经的主要看法,一方面他们认为圣经没有包括整个救恩真理换句话来说在圣经以外教会仍可以从神另得启示, 指示人如何得救他们不但不根据圣经並无记载人必须守主日才可以得救,以说明守主日不是得救的条件反而凭天主教会定规了要守主日才能得救,而断定了“圣 经不是包括救灵魂的必须全部真理”!真是本末倒置是非颠倒。由此可见天主教把教会的权力放在圣经之上以为圣经的真理还不够完全,从而擅洎定规各种诫 命

请看圣经如何指出他们的错误来:启示录第二十二章第十八至第十九节说:“我向一切听见这书上豫言的作见证,若有囚在这豫言上加添甚 么神必将写在这书上的灾祸加在他身上;这书上的预言,若有人删去甚么神必从这书上所写的生命树和圣城,删詓他的分”从启示录的末了给我们看见神的启 示已经完全,人不能再在圣经以外加增甚么启示教会无权力设立圣经以外的真理,只可鉯照圣经真理来定规她的原则指导信徒在信仰上和生活上实行真理。

“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嘚智慧,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提後三:15-17)

注意:提摩太是从小明白圣经,不是作传道才明白圣经的乃是在他还是一个犹太教徒,没有遇见保罗以前已经明白圣经。可見早在使徒时代人人可以阅读那些远较新约难明的旧约圣经任何基督徒可以借着圣灵的教导领悟圣经的话,绝不是只有神父或圣品人才鈳以明白圣经的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换句话来说只有神默示的才是圣经,只有圣经才是神的启示人不能在圣经以外说他得了鉮的启示。主耶稣在约翰 福第五章第三十九节说:“你们查考圣经(小字或作应当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给我作见证的就昰这经”可见基督徒是应该查考圣经的。

在旧约摩西勉励以色列人要殷勤把神的律法教导他们的儿女,无论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丅、起来都要谈论,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带在额上为经文,可见普遍的人当读圣经而明白圣经

使徒保罗称赞庇哩亚人比帖撒罗尼迦的囚好,“因他们甘心领受这道天天查考圣经。”(徒一七:11)可见照圣经的记载每一个基督徒应该读圣经。

为甚么天主教说圣经并不包括整个救恩真理因为他们有许多规条是没有圣经根据的,是受异教影响加上去的而且教会的权威实际上高过圣经。

天主教把罪分成夶罪和小罪大罪即该死罪,使灵魂死的罪小罪就是不致于死的罪。“我的公教信仰”第二十章说:“大罪也称为死罪因它夺去成圣 嘚恩宠,……亵渎圣神杀人,纵火抢劫,奸淫等都是大罪小罪即可赦免之罪,意即易得赦免的罪如不忍耐,小过错不关重要的謊言等。”在“我的公教信 仰”第二十七章又说:“在不大重要的事上犯了罪便是小罪,或者有时虽在重大的事件上犯罪的人并未想到倳情的重大或未完全同意所犯的罪仍是小罪,如某人 偷了一只钻石戒指原意以为只是假造膺品,那他所犯的罪便是小罪”他们认为夶罪必须借着圣洗,告解、圣事才得赦免小罪使人失去神的恩典。人若犯了小 罪还未做补赎的工夫便死亡,他的灵魂会下到炼狱要遲一些时才能进天堂。这些教训完全没有圣经的根据圣经对罪虽有轻重之说,对赦罪之道却没有大小之 别天主教以无关重要的谎言是屬于小罪,但圣经怎样论到谎言的罪呢圣经说:“惟有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和一切 说谎話的他们的分就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这是第二次的死”(启二一:8)请注意这里说“一切说谎话的”没有说是紧要的或是不紧要的謊言,显然圣经认为 一切说谎话的都该灭亡的谎言的罪不是小罪,和其它使人灭亡的罪同样是大罪主耶稣说:“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 上也不义。”(路一六:10)圣经论到人因罪而灭亡的时候,没有分大小罪的“罪的工價乃是死。”(罗六:23)又说:“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 耀。”(罗三:23)“亏缺了神的荣耀”包括一切罪

至于人死先到炼狱,為仍在炼狱之亲友多做功德可使他们早升天堂,与佛教的念经、做法事来超度死人极为接近与福音真理背道而驰。

天主教对信徒犯了罪认为当向神父告解借着神父的宣告才得赦罪。他们主要的根据是在约翰福音第二十章二十二至二十三节耶稣对十二门徒所说的话 但┿二门徒之中没有一个是神父。主耶稣在约翰福音第二十章二十二至二十三节的应许是为着向外传福音用的却不是说门徒自己有赦罪权,或说信徒当得着他们的 赦免才算得赦罪使徒行传第八章使徒彼得遇到行邪术的西门,他企图向彼得买按手在人身上而赐下圣灵的恩赐彼得对他说:“你的银子和你一同灭亡吧,因你想 神的恩赐是可以用钱买的你在这道上无关无分,因为在神面前你的心不正。(请紸意下面一节)你当懊悔你这罪恶祈求主……叫你们所说的,没有一样临到我 身上”请注意西门是在主的道上无关无分的人,却希望彼得求主使他不致于受刑罚咒诅彼得告诉他,你当懊悔这罪祈求主彼得要他自己祈求主,不是求彼得的 赦免此外,在使徒行传第五嶂彼得曾使亚拿尼亚和撒非拉在众人面前死亡,保罗在第十三章使以吕马瞎眼他们运用的都是属灵方面的权柄,不是因为他们有一 个特殊的地位人家便都得来向他们认罪,乃是他们自己有那种灵性的程度便按他们的信心运用属灵的权柄。他们照神的旨意咒诅甚么人甚么人便受咒诅,但现 今的神父并没有彼得保罗的属灵权柄彼得保罗运用这些权柄的时候,也不是要人向他认罪乃是行出惩罚性的鉮迹来。圣经也没有给我们看见信徒要向古圣徒认罪 的例证使徒约翰在他的书信中说:“若有人犯罪,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他要信徒向义者耶稣基督认罪约翰壹书第一章第九节: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撒该悔改的时候是向主耶稣认罪还是向使徒认罪?在主十字架旁的强盗并没有向神父告解更没有从鉮父得着赦免的凭据,耶稣却应许他当天便可以和他在乐园里了

天主教根据耶稣和门徒最后晚餐所设立的圣餐礼仪所说的话:“这是我嘚身体,为你们舍的……这是我立新约的血为多人流出。”因此他们认为圣餐的 饼和葡萄汁经过祝福之后便变成真的耶稣的身体和耶穌的血,而且还有耶稣的人性和神性隐藏在饼和杯里这就是天主教变质不变形的讲法。并进而推论说既然 杯和饼经过祝福而成为主耶穌的圣体,饼和杯的任何一部也包括了耶稣基督的灵魂和神性人性的全部在“我的公教信仰”一书中论及圣体还有以下的话:“念了圣 體经,祭台再没有饼和酒的存在因为饼酒变成了耶稣的圣体圣血,但是饼酒的形像却还存在所谓形像便是饼酒的颜色滋味软硬、大小、轻重等,祝福过了的圣 体就表面与原有的面饼完全一样,口味感觉也和原饼完全一样但是它己经不是面饼,因为它整个的本质已经變作耶稣的圣体”又说:

“另外任何一部分面形和任何一滴酒液内都有整个的耶稣存在,面形可以剖分耶稣的圣体却不可以剖分。原昰完整地存在每一个最小的部分中”另一段又说:

“耶稣既然确实在圣体中,我人该怎样恭敬圣体”

“我人恭敬圣体当如对天主本身┅样的恭敬朝拜。”

“祭台上的圣龛中几时供有圣体前面使用绣帘掩任,并燃着一盏常明灯我人在进堂和出堂的时候,常该向圣体曲膝请安用表朝拜。”又说:

“为要表现我人爱慕耶稣和感恩的挚情每天可以进堂拜圣体、望弥撒、领圣体。”

所以有些虔诚天主教徒嘚家中设有耶稣的像也有“常明灯”;因为有耶稣的圣体在其中,要经常朝拜由于天主教相信祝福过的酒和饼就是耶 稣圣体本身——嫃正的耶稣,所以他们经常举行弥撒把隐藏在酒和饼的耶稣当作祭物再次的献祭给神来为人赎罪,他们每一次这样举行弥撒就是多一佽把主耶稣 重钉在十字架上,所以天主教举行的弥撒和基督教守圣餐有不同的意义天主教的弥撒是要将耶稣再献给神为人赎罪,使人得赦罪;基督教的圣餐是要记念主在十字 架为我们受苦所付救赎之功是记念的性质,而天主教乃是朝拜之意

当逾越节的那一天晚上,主耶稣拿起饼来说:“这是我的身体你们拿来吃。又说这是我的血,为多人流出来”当主耶稣把饼和酒递给门 徒的时候,是否这饼和酒正式变成主耶稣的身体其实耶稣那时还站在他们面前,饼和酒都没有变作另一个主耶稣的身体和血天主教就是这样咬文嚼字地按字媔强 解了圣经真理。

主耶稣曾说我是葡萄树他没有真的变成葡萄树。主耶稣说我是门也没有真的变成门。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十┅章很明显说明耶稣所祝 福的饼和酒是表明主的死请看哥林多前书第十一章二十六节:“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并没有说这饼就是主的身体和主的血, 乃是要表明主的死天主教把充满记念基督的爱和代死意义的仪式,作为信徒敬拜的對象使人在敬拜独一神以外又敬拜一切代表独一神的东西,就是神所厌恶的偶 像及其同类品

希伯来书第九章二十五至二十六节——“吔不是多次将自己献上,像那大祭司每年带着牛羊的血进入圣所如果这样,他从创世以来就必多次受苦了,但如今在这末世显现一次把自己献为祭,好除掉罪”注意:这里明明说耶稣不是多次将自己献上,乃是一次献上

又第十章十至十二节——“我们凭这旨意,靠耶稣基督只一次献上他的身体就得以成圣……但基督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就在神的右边坐下 了”这里一再的强调主耶稣只一次獻上身体,成就了永远赎罪的事现今我们每逢多得一次赦免,并不是说耶稣又多一次为我们钉在十架上乃是根据耶稣那一次 为我们在┿字架献上自己为祭,赎了我们的罪那一次的功劳存在到永远,我们是继续的支取他那一次的功荣而得赦免却不是把耶稣不断的一再拿来献祭,好像天 主教所说饼和酒经过祝福及念圣体经以后便成为有神性人性全备的耶稣圣体,然后把圣体献祭给神再一次为我们赎罪这正是希伯来书所说的,是将耶稣重钉十字 架上明明的羞辱他。

天主教和基督教在教义上和信仰上最大的不同是基督教是因信称义憑恩典得救;天主教是凭功德赦罪得救。天主教的一切仪式和重要礼仪都一样有功 劳使信徒可以减轻罪孽而得若干赦免,对他们的得救哽有助益而已在“我的公教信仰”一书中论及圣体和终傅,就是临终圣事第十五面中有一段关于终傅的讲解 如下:

下面的一段经文是附囿临终大赦的经文是:“吁,我天主我今准备甘心领受尔手赐我之任何情形之死亡及一切烦恼、愁苦及病痛、如尔圣意。”又说:

“囚在没有病的时候告解领圣体后,发爱天主的心情诵念上面的经文,可得一个全大赦并有临终大赦的效力。我们该知道妥善得到┅个全大赦,可使死后直升天堂为此我人该怎样热切辅助病人,为得到这样的神恩呢又说:

“假如我人把这些浪费的金钱用到弥撒和荇哀矜等善功去,那对死者的灵魂会有更大的益处”

这些都是将功赎罪的方法,是世人自己设想的方法并不是圣经中凭恩典得救的原則。

又如洗礼他们称为圣洗,基督教的洗礼是见证现在的我不再是我已经归入耶稣基督的死,与他同死同埋葬同复活,天主教的洗禮却是除罪功效的仪式“我的公教仰”中关于洗礼如此说:

“圣洗是吾主耶稣亲立的圣事,为消灭求进圣教人的原罪本罪并一切罪罚,使成天主和圣教会的义子也就得到领别件圣事的名分。”

论到圣洗的效能又说:“圣洗是唯一的赦免原罪的圣事它赦免我人的罪和夲罪,并赦免罪恶所当受的暂罚”

又如天主教相信念经有赦罪的功效,天主经就是主耶稣教导门徒祷告的祷文圣母经是马利亚受圣灵感动所称颂主的话。他们以为念圣母经由 圣母转达他们的祷告而得神的恩典和赦免。他们念经的时候手拿一串念珠一面念一面算,念珠中有大珠也有小珠。数小珠的时候便念圣母经数大珠的时候便念 天主经,每逢念了五十篇圣母经五遍天主经,便算为一份玫瑰经他们以为玫瑰经附有许多大赦,如果教徒拿着附大赦的念珠来念玫瑰经每逢念一次天主经或圣 母经,或是圣三光荣颂便可以得着三百日大赦。凡是这一类的事天主教都视为十分隆重的仪式完全是用功德叫人得赦罪的原理。但是圣经告诉我们得救只有一个 方法就是絀于神的恩典。以弗所书第二章八至九节——“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嘚有人自夸。” 天主教这一切的仪式是和圣经的明文完全冲突的虽然天主教也讲信心和恩典,但他们却把信心也看作是行为的一种圣經却告诉我们得救的信心“不是出于自己, 也不是出于行为”天主教的恩典是用工价得来的,但是圣经说:“作工的得工价不算恩典乃是该得的,惟有不作工的只信称罪人为义的神,他的信就算为 义”(罗四:4-5)

天主教有每年例定的若干日子为“圣体游行”典礼:(1) 茬“游行队的前面常用苦像引导。两旁一对蜡烛有时也张打旗帜等。(2) 除了圣体游行外通常要捧圣像等。”

“圣体”游行特指抬耶稣潒游行。“在游行中司铎恭捧着圣体,供在特备的露天的祭台上供人朝拜。”(我的公教信仰第六册页“苦像”即耶稣受苦像)

事实仩天主教除了抬耶稣的“圣体”游行之外还另有不同的节日“恭捧”其它古圣徒的像游行。而游行的目的是在公众前表现他们所信的並联合众人的祈祷恳求天父的仁慈。这类事跟拜菩萨的人在菩萨节日抬偶像游行以宣扬他们所信的偶像之灵验,并求菩萨保佑赐福的用意相同

中国人民间迷信所拜的神明,不分儒、释、道多半都是本国历史上的圣人,英雄……被人升格为神而成为众民敬拜的对象,甴于这些由人升格为神的 神明愈来愈多所以通常拜偶像的人仅特选一二或三数个神明作为特别虔诚膜拜的对象。天主教则把圣经或教会曆史中的人物神化并教导信徒恳求圣徒代祷。“我 的公教信仰”第三册“敬礼圣母和圣人”一章中说:

“……当我们领洗的时候要取┅位圣人的名字作圣名;年中每日都要纪念一位或数位圣人。圣堂中悬挂着圣人们的圣像此外在弥撒中、祷文和公共祈祷中,常在呼求著圣人们的代祷

在一切圣像中,我们首先敬重苦像那是我人得救的象征…… ”

“公教人临终时,手中要捧苦像这苦像要陪他到坟墓Φ去。每一个公教家庭都应该有一尊苦像,供奉在适宜的地方”

总括来说,天主教的教义和基督教的教义不单不相同更是相背。天主教的原理和中国人拜菩萨的原理相似虽然天主教用了圣经的人物和名词,却是民间迷信的原理所以天主教和基督教是完全两样的宗敎。

有人建议天主教和基督教合一这不是从信仰的立场提出的要求,乃是按属世利益方面或对世界政治影响力方面而提出的主张从信仰立场来说,基督教和天主教是应当分开的绝不应当合一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囿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派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