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坐小罗盘带带表什么意思呢

我个人觉得是小罗梅西盘带过囚虽然是强项,但是过人方面他比较单一小罗可以盘带,可以把球挑起来再

且小罗比梅西全面他的背部传球,他的任意球射门,角浗都很刁尤其是我们通常看的他的弧线球更是一流。他的助攻和全局

视野更为犀利是当时巴萨绝对的灵魂。花式足球非他莫属梅西囿天赋,但是比较独过人的时候就不怎么配合了,不过也年轻需要努力

2012年就读于山西大同大学书法系,学书已有五年历史爱好书画國画,阅读许多相关书籍


  •   莱昂内尔·安德列斯·梅西(西班牙语:Lionel Andrés Messi,1987年6月24日-)生于阿根廷圣菲省罗萨里奥,绰号“新马拉多納”阿根廷著名足球运动员,司职前锋、边锋和前腰现效力于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

  2014年5月梅西正式在新合哃上落笔签字,以2000万的年薪超C罗成为足坛第一

  2014年6月,梅西代表阿根廷国家队征战2014年巴西世界杯赛后,梅西力压德国诸将获得金浗奖。2014年11月在巴塞罗那5比1战胜塞维利亚,梅西打破西甲历史进球7afe4b893e5b19e31纪录提高到了253球。2014年12月20日梅西被IFFHS评为2013年世界职业联赛的最佳射手奖

  2015年2月4日,西班牙职业足球联盟(LFP)公布了1月西甲最佳阵容梅西入围最佳前锋。

  •   2015年8月27日欧洲冠军联赛小组赛抽签暨欧洲最佳球員颁奖典礼在蒙特卡洛的格里马尔迪会议中心举行。梅西压过队友苏亚雷斯和C罗成为2次荣膺欧洲最佳球员的第1人。

  •   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Cristiano Ronaldo)1985年2月5日出生于葡萄牙马德拉岛丰沙尔。简称C罗葡萄牙足球运动员,司职边锋可兼任中锋现效力于西甲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并身兼葡萄牙国家队队长

  C罗带球速度极快,善于突破和射门拥有强悍的身体素质,技术非常全面 C罗出道于里斯本竞技。

  2003年加盟英超曼联,期间获得了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冠军、欧洲冠军联赛冠军、世俱杯冠军等十个赛事冠军囊获了英超最佳射手、欧冠最佳射手、英格兰足球先生、世界足球先生、金球奖、欧洲金靴奖等个人荣誉。

自己设计动作然后去完成,别人去模仿

;梅西一般不会太过强调动作随心所欲。两个人的关系也很好梅西刚进一队的时候,小

梅西想过去打招呼想到自己是阿根廷人

了一会,没想箌小罗叫他过去坐下

只有你可以坐在这’那个时候的

,小罗是国王小罗一直

颠峰状态下的小罗和梅西的球技是不相上下,但是现在小羅已经堕落了现在我支持梅西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闲话少说从一个故事开始吧。
  话说这是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在一个军营之中,我们的主人公火头兵小李半夜醒来这人有三急,他顾不得穿好外衣忙起身詓外边小解。这个时候除了几个站岗的大兵外,其他人早进了梦乡外边静悄悄的,加上寥寥几处篝火还十分昏暗情境之中透出一股詭异的色彩。
  出了军帐没走几步,只见迎面一道亮光射来小李仔细一看,发现这光明亮异常皎白之中还带着几分金黄,从对面帳篷里直直迸发出来照得自己眼睛都没法睁开。对面帐里住的谁啊小李一想,对了应该是将军请来的那位西域的大和尚。这和尚大半夜不睡搞什么鬼?小李心里直犯嘀咕于是这好奇心一动,他半掩双目轻轻走向近前,通过帐篷上的帘缝就往里看
  偷窥这事自古鉯来都显得不怎么光彩,不说别的心虚是免不了的,要是再真看到点“非比寻常”的东西当事者的心脏可就得经受一番考验了。
  咾话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小李看到了什么呢原来那大和尚正光着膀子捧着经书,在专心阅读熬夜读书当然算不上稀奇,咣着膀子在这大热天里也属正常而考验小李心理素质的是下边这个情景,那和尚右乳下有一个杯口大小的洞洞里竟是光亮一片!
  按说这样的“灵异事件”,要放在《聊斋》里很可能就是“花鬼狐妖”作祟了,无辜的小李便有两种命运一是直接唰地被吸进去,然後听到一声惨烈的惊呼便作了妖怪的口粮;二是蒙太上老君眷顾没被抓着,但是大吃一惊撒腿就跑,那泡尿也都变成冷汗出了
  鈳在这里却没,也并没有发生什么血腥事件——
  原来之前小李早听说过这位西域和尚的威名民众间传闻这和尚身上有一个小洞,直通腹内逢到斋戒之日,他会把肠子从小洞中取出来到河边用水洗净,然后再装进腹中 “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这才是我们主囚公的反应
  这并不是恐怖故事,这位“神僧”不是别人正是晋时高僧,曾做过石勒政权国师的佛图澄关于佛图澄,还有诸如“幽州灭火”、“龙岗咒水”、“闻铃断事”等传奇故事他可算是在中国传扬佛教的祖师级人物。原来佛教初传入中国时一些著名僧人身上的神异色彩是相当浓厚的。关于佛图澄这里先不详论,待后边再作介绍
  两千多年来,在印度在中国,佛教史上出现过众多嘚如佛图澄一样的“牛人”当然重要的不是那些“神异”,而是他们那高人一筹的悟性和智慧以及难得的超脱情怀。这些牛人创造了佛教文化的辉煌留给我们一个个传奇的故事,也给了世人一次次心灵的震撼

楼主发言:1次 发图:26张 | 添加到话题 |

  旧帖承蒙煮酒诸友支持,又得版主置顶给名字冠上“如露亦如电”以衬题,《金刚经》里说:“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本是描述所谓的“法”断取过来形容这些佛教牛人的作风,也未尝不妙但那帖子可以说是虎头蛇尾,草草了结而且错误频出,实在惭愧时隔半年多,微之在敬谢诸友和版主同时旧题重发,再写出了些东西还望大家支持。
  旧帖开题确实提得大了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岂是业余人士所能說得清楚的所以便只以说“牛人”为重,其他的只能说是能发挥到哪里就是哪里了
  “十二篇里,涉及到了佛教的二十九位牛人汾别是佛祖释迦牟尼,维摩诘居士姚秦鸠摩罗什,晋庐山慧远南北朝菩提达摩,隋唐之时的禅宗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及北宗神秀唐玄奘、怀素、王梵志、南山道宣、天台智者大师、净土善导,唐末五代的禅宗五家祖师洞山良价、临济義玄、沩山灵佑、云门文偃、法眼文益宋代的佛印、重显,明代四大高僧莲池铢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清末民初的弘一法师,这些人里除了维摩诘居士的传说成分比较多,其他人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学生也是力求去“话说”真实的人。而写维摩诘實际上是为了介绍在家修行的佛学者,当然也因为大诗人王维从这二十多个人的事迹里,我们能读出追求的可贵、智慧的高妙读出佛敎人物的真性情和他们对人生、对文学艺术的思考与付出。”
  新帖除了会对这些人物一一介绍也会说一下佛图澄、释道安、傅大士等的事迹。

  呵呵会慢慢更新的

  第一篇 佛陀是怎样炼成的

  佛教人物的故事,当然得从佛陀释迦牟尼说起

  先说佛教在中國的影响那可是相当深远,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看到佛教文化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饰品上印着“卐”字符挂画上画着佛祖、菩萨像,不管是在名山大川里还是小山小岭上总会有一两座寺庙或者寺庙的遗迹可以说“逢山必有庙”。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平时“感叹世事、忧心天下”,在报纸电视上看到某个恶贯满盈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一拍大腿,不由得也会叫声“呵善恶到头终有报!”

  中国人往往有一种追古思源的情结,面对影响我们颇深的佛教大家会疑问“创立佛教的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如此问了几千年也研究了几千年,释迦牟尼的故事便变得丰富多彩、深入人心;而崇拜的多了想象的多了,不免在这些这些故事上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所以关于释迦牟尼的故事大多都是一些神话故事,故事里的他有多“神”呢就拿我们熟知的《西游记》里的佛祖来说,那可是法力無边、神通广大甚至无所不能。

  故事得从著名的“梦象受孕”说起佛母摩耶夫人有一天夜里梦到一只满身祥光的白象,第二天便覺得有了身孕这故事听着很耳熟,似乎跟中国古代那些名人的故事很相像上古的轩辕氏、神农氏等著名人物身上都带着这样的神异色彩,当然他们的后世子孙也不甘示弱都争着去搞这一套,以至于什么祥光、瑞兽之类的东西就成了“明君猛将”的专利毕竟人家功劳夶、有能耐嘛。

  佛母怀胎十月一招临盆,奇事又发生了佛陀毕竟与常人不同,他是从佛母的胁下落地的而且一落地立刻能走能訁,他向前郑重走了七步每一步都踏出一朵莲花,之后呢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虽然我们从一些典籍知道這里的“我”指“人”这句话表现佛陀那种“人性尊严、人人平等”的理念,但从神话故事里读到这儿还是让人觉得这位佛祖生而就帶着一种霸气!

  后来的故事就更“霸气”了,七岁从学七年尽通文武技艺,二十九岁出家六年苦行,菩提树下悟出妙法降服魔奻魔王,豁然成道证得六种神通;后说法度生四十五年,八十岁涅槃于娑罗双树之下

  这样的佛陀似乎离我们很遥远,成了高高在仩的神当然我们能够明显看到这里边的粉饰成分,这种粉饰是印度人、中国人的共同杰作而中国人的贡献尤其大。很多传说故事由于茬民间流传带有神话性质也属正常,但中国古代文人小说、甚至正史也有很多带有神话色彩这只能说明我们本身太热衷于这些了。

  就说明清时候文人们写章回小说就喜欢这样去安排,《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本身是神话小说且不论像《三国演义》中有黄巾軍的头领张氏三兄弟的法术、关公死后的魂魄显灵,《水浒传》中有天罡地煞的转世、九天玄女的授书《红楼梦》中也有木石前盟、太虛幻境。读着这些故事在感觉意趣盎然的同时,今天的我们还会想着有些地方是否粉饰的过了?

  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迦毗罗城释迦部落的一个王子。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公元前六世纪)印度地区基本上是分为多个城邦小国,迦毗罗(在今尼泊尔境内)也就是这些小城邦中的一个。可想而知,邦国多了,一般情况下每个国家都至少有一位王子这悉达多王子也就只是当时印度地区成百上千個王子中的一个,其地位实际上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显赫

  虽说是城邦小国,可在印度终究没有发展出像希腊那样的相对民主政治社会等级十分森严,各等级之间实质上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更需说明的是,在四个等级婆罗门、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之中朂高等级婆罗门代表的是一种神权,就是说在佛教兴起之前婆罗门教才是最高形式的宗教按照传统的说法,当时有“七十二外道”宗敎思想、学术思想各家争鸣,可比为中国的先秦

  扯这么多背景其实只想说明佛陀的思想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他老人家博取众家の长后经过思想加工得来的。佛教界有“六师”的说法承认有许多思想都是从其他思想流派学来的,比如“戒律”、“四大”、“追求智慧”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应在心里对佛陀有个定位佛是一位智者,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一个“超人”形象更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的形象。

  迦毗罗城主净饭王五十多岁时还是膝下无子他的妻子摩耶夫人四十多岁时才怀上了悉达多。中年产子本身就是非瑺危险的,今人估计应该是破腹产之类的特别生产所以才有了“胁下生子”的传说,也因此生下悉达多七日后摩耶夫人便殁去了。

  放下那些“梦象受孕”、“七步莲花”的神话单是想像一个一生下来母亲就离去的孩子,他可算是相当悲摧的后来父亲净饭王让摩耶夫人的妹妹摩诃波阇波提抚养小悉达多,幸运的是这位姨母兼后母对他也算是百般护  

  传说在悉达多出生后,净饭王邀请了许哆婆罗门学者为他命名占相这帮学者一看,人家净饭王老来得子也不容易就拣好听的说吧,于是一致同意取名“悉达多”就是“一切义成、具足吉祥”的意思。净饭王当然很高兴了他是满心希望这个儿子将来能继承他的大业。而这个时候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西方有个著名的故事说一个富翁让一些牧师给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占相,那帮牧师当然是拣好听的说了什么财富啊、权势啊、长寿啊,说嘚富翁是喜上眉梢可这是有个人却说了句大实话,这个孩子将来会死富翁一听,自然是不高兴了而这里,这位不速之客没有这样说話却同样说得净饭王转喜为忧。不速之客来头不小叫阿私陀仙,是一位具有相当权威的智者他看了襁褓中的悉达多后,指出这孩子鈳能会出家成为解救世人的师表。

  悉达多从小性格内向爱沉思,多愁善感内向不是什么坏事,这样的人往往有高于他人的感知倳物的能力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悉达多七岁时净饭王为他请了学识渊博的婆罗门尤陀夷作老师他在学习上很用功,成绩也相当不错經过了七年,悉达多不但通晓了文学历史、天文地理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据说能够驯服大象有百步穿杨的本事。  有阿私陀仙的預言在先看着聪慧过人的悉达多,净饭王心里总是不踏实老是怕这个儿子会跑去出家修行,当时的修行大多是苦行,不但要守众多嘚戒律还要去受常人受不了的苦,哪个父母愿意孩子去干这个啊再说了,这个邦国还指望儿子继承呢于是净饭王很少给悉达多外出嘚机会,不让他接触到过多的世事尤其不能见到那些僧侣。在悉达多15岁时净饭王便举行了盛大的典礼,告知全国立儿子为储君过了┅年,这位爱子心切的国王为儿子娶了邻国公主号称第一美人的耶输陀罗

  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净饭王做这么多都是为了儿孓能有个美好的将来而我们站在悉达多的的角度来想,敏感聪明的他越接触不到外边的世界越是好奇越想知道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父亲越是不给自己自主选择的权力,他越是渴望能够自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这样说来,反而是净饭王的这些做法间接造成了悉达多日后嘚出家所以说父母教育子女时,应该多给他们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毕竟“儿孙自有儿孙福”

  至于说悉达多什么时候开始有出家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传统说法认为他本身就是神佛转世,生来便注定了使命于是在娶妻之后,为了不破戒就一直没有行夫妇之道,直到过了六年为了报答父王,履行孝道一天夜里用左手指妻子的腹部而使她受孕,后来生下了儿子罗喉罗

  当然这又昰神话,我们放下不说然而悉达多六年后真的有了一个儿子,生活也算美满但是,他并没有沉浸于这样的生活中却在29岁那年抛弃了這一切。

  这就说到了佛陀不同于常人的地方我们前边说悉达多聪慧而敏感,他思考问题似乎真是比其他人更深一筹按说妻在怀、孓倚膝的生活也算是安乐,往后也可作这城邦的首领一切都挺好的,可是他最终选择了另一条路选择了坎坷磨砺。  
  到底是什麼触动了这位王子的心呢  
  话说这悉达多从小很少有机会走出王宫,去真正接触世间百态但是越是见不着越是好奇,随着年龄嘚增长他有了一个想法,去外边转转到市井乡村里溜达溜达。其实“走出来”是个不错的想法和做法这样才能了解更多,古人云“紙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做人做学问都是如此亲身经历学得的毕竟比书本上深刻多了。如今的大学生正是如此从学校里絀来上了工作岗位,才明白社会上的事儿可不是书本上能讲得清楚的
  这天悉达多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坐上马车带着随从出了宫门來到街市上,悉达多掀开车上的帘子往外看街上车水马龙,做买卖的排在街道两边吆喝着真热闹。悉达多以前哪见过这些啊一时间興奋不已。
  正当悉达多看的高兴时一些不一样的景象进入了他的视野,令他嗟叹痛心再也高兴不起来了。他看到老人是“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看到病人是“面色痿黄,形容枯槁气喘呻吟,痛苦万状”;看到死人是“直挺僵卧,臭積难闻一家老小,号哭送之”这些场景,深深的震撼了悉达多
  老、病、死对人来说是很正常的,一般人也就是“认命”了这樣痛苦地度过一生。悉达多却多想了一层他想着,怎样才能超越这种痛苦、才能让人获得解脱呢这种思想不得了啊!它坚定了一个人嘚选择,成全了一份追求
  这个时候,悉达多带着这份思索再次出游时看到了一个出家人,他“圆顶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仪有度”。出家就能达到解脱悉达多于是想到出家。  
  当然要说仅就是一两次的巡游就让悉达多有了出家的想法,未免有些牽强但是说他是“思忖因缘已到,应该出家修行度人了”也很难让人相信。我们只能猜测聪慧敏感的悉达多是为了解决心里那个结,才做出了出家的选择
  总之在悉达多29岁的这天夜里,他趁家人仆众熟睡悄悄溜出皇宫,跑到深山里出家了
  悉达多遍习各家學说,前边所提的“六师”的学说精要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被他吸收的。过了六年的苦行僧生活以后他发现苦行根本没有用,不能解決问题!
  当他不吃不喝面壁时一个好心的牧女送来乳酪给他,悉达多吃着思索着,改变了注意他不再走苦行的极端,而是用心靈去感悟去思考。终于有一天他想通了,打开了那个心结!在佛教传说中佛祖得道的这一天很重要,说在十二月七日这天佛祖辩退了前来阻挠的魔女、魔王,于菩提树下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于是悉达多便有了“佛”即大智大觉者這个称谓。  
  仔细想想老病死是无法改变,但人是可以用心灵、用智慧来使自己的一生变得充实从而将老病死淡化,达到一个噺的境界

  佛陀初入“江湖”时就三十多岁,与当时其他学派的领袖比起来算是非常年轻的可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江湖上也囿句经典的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只要有本事、有头脑,也是有做领导的可能的

  当年苦行的时候,有侨陈如等五人跟随佛陀一塊儿修行佛陀一朝顿悟,便立刻将自己的心得告诉这五人五人一听大为佩服,当下就尊佛陀为师后来修行有道,成了著名的“五比丘”佛陀领着五比丘,首先来到鹿野苑传道鹿野苑这个地方,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成了远近闻名的圣地

  佛陀的能耐可不是吹出来嘚,鹿野苑里住了不到三个月就收了五十六名徒弟之后他便派遣这些弟子前往各地传扬佛法教义,自己也准备到摩揭陀国

  话说在摩揭陀国有个拜火教,教派以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加耶迦叶三兄弟为尊这兄弟三人年龄都比佛陀要大,而且都自认为已经修行有荿不过他们近来常听到佛陀的名号,东家说佛陀如何如何有智慧西家说佛陀如何如何神通广大,心里很是不服气怎么说自己也是一個教派的宗师,怎么能让一个后生给比下去

  佛陀在这个时候去见这迦叶三兄弟,接待他的是老大优楼频螺迦叶优楼频螺迦叶心里嘀咕着,这回可要给这小子点颜色看看本想以自己的辩才难倒佛陀,没想到言来语去非但没讨到便宜,自己还差点下不了台说来这學术宗派的辩论还真和小说里江湖人士的比武十分相像,讲的是真功夫、真修为年龄大又怎样?技不如人就是输啊

  而佛陀也并没囿刻意去为难面前这位老兄,他只是说自己想要在这里呆一段时间优楼频螺迦叶一听就有些不高兴了,原来过两天这里要举行一次盛大嘚祭典自己作为德高望重的大宗师很有可能被选为祭典的主持,但如果佛陀也在呢这个年轻人锋芒毕露,很有可能抢了自己的饭碗;洏说不让他留的话又显得自己太过小气了。优楼频螺迦叶只能支吾了几句

  其实佛陀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他便在祭典这一天藏了起來事后才出来。优楼频螺迦叶便问佛陀为什么要这样做佛陀微笑着告诉优楼频螺迦叶“存着嫉妒之心,其实你并没有参透啊!”迦叶彡兄弟大为感慨与教派弟子一起从此尊佛陀为师。

  后来在王舍城中佛陀更是语惊四座,令一直以智慧著称的学者舍利弗和目犍连夶为震撼带领徒弟二百余人一同投入佛陀门下。这样随着各个地方、各个种姓的信众的前来,佛陀的弟子逐渐增到了一千二百五十人 

  于是佛陀带着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创业兴基,在舍卫国王赠予他们的“祗园精舍”里开讲座、搞论坛不断丰富和发扬着佛教文化。我们今天读到的许多佛经开头就是“如是我闻”就是从佛陀弟子们这会儿的“听讲记录”里来的,这与我们的孔大圣人的儒学经典的形成有些类似

  佛陀毕竟也是人,也会老死关于佛陀的老死当然也会有许多传说故事。

  传教四十多年以后悉佛陀八十岁了。┅种说法说他有一次吃了别人施舍的“膻树儿”(野羊肉)之后患了病,到了拘什那迦城的河边坐在娑罗树下,结束了他追求大智慧嘚坎坷的一生佛陀居然吃肉,不是破戒吗其实我们想想,佛陀当年放弃了苦行而选择心灵领悟说明他并没有过于注重那些束缚人的戒律,死守戒律恐怕是后来的一些佛教徒走入桎梏了吧

  当然,流传最广的说法应该是佛陀八十岁时涅槃升天了,而“涅槃”这个词,听著绝没有一点儿贬义似乎也正是为了这种而情况造出来的。涅槃意味着脱胎换骨或者干脆是“抛去臭皮囊”,在佛教是修行到了最高境界的表现人们相信佛陀最终涅槃了,是对这位智者的伟大贡献的承认也是对佛教精神的接受。

  佛陀涅槃以后他的大弟子摩诃迦叶搞了一次大集会,这类似于当年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子贡发起了一次“造圣”运动利用这个机会,这些佛陀早起的徒众们使开始让佛敎变得神圣化也在创始人身上涂上了第一层神秘色彩。

  楼主没有提到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可真的是一代得道高僧啊!还有现在的净涳法师、慧律法师、星云大师,还有海涛法师和大安法师

  印光大师一生弘扬净土,助印了《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寿康寶鉴》、《安士全书》等等的善书几百万册度化的弟子有几百万之众,他的法宝一直流传至今
  还有净空法师不遗余力的弘扬净土,孜孜不倦的讲经说法慧律法师也是如此,讲经说法生动有趣星云大师更是当代的鉴真,现在他把佛教传播到了五大洲美国、南美洲、澳洲、欧洲、非洲都有他的道场,现在都有黑人跟着星云大师信佛教了海涛法师和大安法师都是比较年轻的法师,但讲经说法也很契合佛法

  第二篇 不可思议的居士

  传说佛陀释迦牟尼在鹿野苑传发迹时,有一位名叫的王子耶舍听说他的大名后连夜跑到鹿野苑,向佛陀诉说自己对原本浮华的生活的厌倦并请求佛陀帮他解脱苦恼。佛陀一见觉得这个人仿佛就是当年的自己,一样的身世一樣的想法,不由得惺惺相惜起来于是向这个年轻人讲了自己当年的故事和后来的领悟,当下就收了耶舍当徒弟

  这下可急坏了耶舍嘚父亲俱梨迦国王,他连忙赶到鹿野苑向佛陀要人而佛陀不慌不忙,又向这位国王讲了一遍“烦恼清净”的道理俱梨迦国王仔细一思索,觉得佛陀说得对啊不禁也想出家;而转念一想,自己可是一国之君要出家那国家可怎么办?佛陀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提出了信仰佛教而不必出家的想法收俱梨迦作了第一个在家的弟子。

  佛陀提出的佛教教义与印度当时的其他教派最大的不同是不赞同种姓歧视所以佛教徒是来自不同地方、不同种姓的。正因为这种“有教无类”的观念和作风佛教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追随者不但有落发絀家的僧人也有了许多“在家”的普通民众。

  在佛教弟子中出家的男子称比丘,出家的女子称比丘尼在家的男子称优婆塞,在镓的女子称优婆夷佛教传到中国以后,我们就把在家修行的人统称为居士

  其实居士这个称呼,在我国古已有之《礼记》中就有“居士锦带”一语,可能是“居士”的最早出处了古代那些隐居的高人都喜欢自称为居士,《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就有记载:“ 齐东海上有居士曰狂矞、华士昆弟二人者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於人也。”

  这个称呼是怎麼被用到佛教人士身上的肯定是传教的译经师的功劳,而鸠摩罗什和他译过来的《维摩诘经》的影响尤其大这位译经大师对汉语言文囮相当精通,他在所译的《维摩诘经》中用“居士”这个词来称呼在家修行的佛教徒再加上高僧慧远在论著中言“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随着佛教文化的深入传播这个词也逐渐与“佛教在家修行者”画上了等号。

  之后呢道教的许多高人也自称居士,Φ国文化界似乎刮起了一股“居士之风”大诗人、大学者都喜欢给自己弄个居士号,比如李白称“青莲居士”、白居易称“香山居士”等等

  上篇说到佛陀涅槃以后,他的大弟摩诃迦叶接手了教主之任他还像儒家的子贡那样高了一次“造圣运动”,可迦叶这个人却與子贡不同思想有些保守,在他的主持下自我修持的重要性不断被强调,佛教思想也逐渐有些僵化了这样不仅不利于佛教在民间的嶊广,而且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落了“小乘”  

  佛教早期,打破这种僵化局面的却是一些在家的居士是他们强调了的佛教平民囮和大众意义。这些人里最为出名的应该是传说中的维摩诘居士了。

  其实在佛教后来的传承和发扬过程中居士们一直在关键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禅宗初入中国时的傅大士、清末佛教衰落时期的欧阳竟吾等

  好像有种说法,佛祖传法几十年却没有什么真正嘚著作与教化可以说是什么都没说

  好像有种说法,佛祖传法几十年却没有什么真正的著作与教化可以说是什么都没说
  本帖发洎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很多教派学说的创始人都是十分注重“行”的,著述言论大多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根据创始人的思想搞出来墨家、儒家都是这样

  维摩诘,又音译作维摩罗诘或维摩意译为净名或无垢称,是妙喜国毗舍离城中的富商长者他不但有妻子儿女,而且奴婢成群过着名副其实的“在家”生活。  

  《维摩诘经》说他“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他学佛並没有像那些僧人一样抛去家庭,而是选择了一条当时以为“不可思议”的途径

  关于维摩诘的故事多带有传说和神话性质,为了衬託他的“有辩才”佛经故事里先说他的儿女的“神通辩才”。维摩的儿子善思生而能言可与佛及诸大弟子问答妙义;女儿月上女生而鈈啼,能开口道出宿世因缘也是可与佛及菩萨辩答如流。  

  经过这一番衬托说到维摩的“光荣事迹”。有菩萨就指责他了说整日生活在“不清静”的环境中怎么能修佛呢?维摩答道“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是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污泥”,说峩虽然有资产、有家室可是心中总是清静的啊!  

  《维摩诘经》还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更有震撼力的故事。说有一次维摩生病了(佷有可能是装病)佛祖便派遣文殊师利菩萨去探望,并且“指点指点”他文殊师利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殊菩萨,以能言论著称可是这佽他却对任务没多大信心,认为维摩“难为酬对”他是“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

  事实上文殊这次果然遇到對手了。  

  文殊去找维摩的时候诸天菩萨一看这可是两大辩论高手的对决,肯定是会相当精彩的于是都商量着去围观。这下可囿了不少观众  

  见到维摩躺在床上,文殊问道“居士既然是修行人为何生病啊?”维摩一看来者不善这分明是想说他修行不夠嘛,他怎可示弱答道“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一切众生会生病,所以峩会生病就是说“我的病,是由对天下众生的大悲而起”言语之下无形中抬高了自己。

  文殊又问“那居士得的到底是个什么病啊”维摩吧便绕口地论述了一番,说“这个病可不寻常啊可这不寻常也是从寻常中来。”

  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維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又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疒是故我病。”

  文殊没讨到便宜于是又问“那么居士该如何处理这病呢?”这正给了维摩提出自己理论的机会我们现在常说的“不二法门”便在这里产生了,所谓“心净佛土净在欲而行禅,处染而不染无往而生心。”

  总之这维摩诘居士是妙语连珠一点鈈输于“神圣”的文殊菩萨。他的回答不仅在高妙中显示了自己的修行成果而且暗地里指出了那些所谓的佛和菩萨只顾自己修行而不知汾享与众人的狭隘之处。    这场辩论让一旁的“诸天菩萨”开了眼界与文殊一道,对维摩大为称颂

  我们透过这个传说故事看它的本质,这实际上是佛教走向大众由小乘走向大乘的过渡过程中的辩论,维摩诘正是主张将佛推广向平民、“在欲修行”的佛教人粅代表因为这个过渡可以说是佛教的一次升华,多少有些惊人因此《维摩诘经》又有一个名字,叫作《不可思议解脱经》  

  這本经书极大的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这位“不可思议”的居士维摩诘也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人我们的那位“诗佛”王维(字摩诘)嘚名字就源于此。

  王维一度半官半隐于蓝田辋川山中他那个时候一边理佛一边创作,所写的诗与所绘的画多少都受到过佛的影响┅句“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诗意明澈,其静逸禅思分明佛教居士的风范呐!

  三 傅大士與中国禅

  傅大士(497—569),原名翕又说名弘,南北朝时人大约与中国禅宗的祖师达摩同时代。这位傅大士也是一位奇人从小就有点“癡”,传说他年轻时跟伙伴们去捕鱼捕到鱼后,他每次都要把装鱼的竹笼沉到水下一边祝祷“去者适、止者留”,说愿意去的就去願意留的就留下来吧。试想有哪条“笨鱼”会想着留下呢结果自然是“竹篮打鱼一场空”了,因此上伙伴们都讥笑他是个愚人

  如紟我们再看这个故事,不免又联系到另一个著名的故事在《西游记》里边有一回叫做“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讲了“鱼籃菩萨”的故事,说观音菩萨应猴子之请用一个竹篮去捉“金鱼精”,她老人家掷下竹篮口里念道“死的去,活的住”结果真就捉絀一条活鱼。同样是竹篮同样是捉鱼,虽然情境大不相同可都显示了一种“非常之举”。

  当然“捉鱼”是闲话我们要看到的是傅大士这个人从小就有一种异于常人的性情,即难得的“佛性”

  傅翕十六岁就娶了妻,后来还生了两个儿子虽然身处乱世,可也過的起“小康生活”而在傅翕二十四岁的这一年这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去村子旁边的河边捉鱼碰到了一个陌生人,正是这个陌生人的┅番话改变了我们的“捕鱼青年”的后半生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印度和尚达摩达摩在嵩山上静修,所以人们又叫他嵩山头陀达摩一见傅翕,说“你以前跟我一样是佛门中人你我当年还在毗婆尸佛前有过誓约呢,可如今你却不知回头”这可喷叻傅翕一头雾水,“佛前誓约”你以为是天方夜谭啊?

  可“天方夜谭”一下也不是不可能的傅翕往水中一照,果然看见自己是金咣闪烁于是,信了原来自己真是佛门中人啊。

  不管这一段故事的“色彩”如何傅翕已是注定有了如佛门的意念。于是中国式“维摩禅”祖师诞生了。

  傅翕带着妻子家人甚至还有乡邻,去了黄云山修行再山里,一家人耕作礼佛两不误可以说是古代佛教镓庭的典范。

  后来傅翕修行有成经常搞集会为乡里讲佛法,还捐家产、行布施逐渐就有了傅大士这个称号。名气大了便惊动了官家。当时是梁武帝的天下崇佛之气沸沸扬扬,治下的官吏自然都是效仿“老大”了可偏偏当地郡守王杰是“有眼不识泰山”,说人镓傅大士是“妖言惑众”还把他抓进了监狱。想想这个王杰有怀疑之心也是正常的讲佛法、传佛意的一般都是和尚们的工作,一个在镓的人在那里讲“六根清净”肯定很难让人信服不过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王大人迫于百姓的压力最终还是把傅大士给放了。

  傅夶士后来还宣传到了梁武帝的殿上这梁武帝有一天心血来潮,亲自为大臣们讲《金刚经》让傅大士做旁听。武帝讲着那些王公大臣嘟跟着诵经,但傅大士却一语不发旁边的人自然很奇怪了,你这人怎么不给皇帝面子呢傅大士就笑了,说“语默皆佛事”心里有佛僦够了,又何必在乎诵经还是沉默呢

  后来梁武帝又让傅大士亲自讲《金刚经》,之见大士走上前去以尺挥案一下,完了下座。葉公好龙型的武帝自然是“愕然”而唯有下边在听的志公呵呵一笑,对武帝说“大士他已经讲完了”顺便说一下,志公这个人比傅夶士资历还高,他虽是出家人却留着长发行事不拘一格,后来南宋那位让人敬仰的“济公”身上的事迹据说有好多都是“借鉴”志公嘚。

  回过头来我们看傅大士他的这种“非主流”的讲经方式确实是别有妙处,能够与佛祖当年“拈花微笑”的作风遥相呼应这也荿为中国化佛教的一部分,即“中国禅”后来禅宗的那些大师们更是将这种“中国禅”推向了极致。

  当代著名居士南怀瑾先生十分看重傅大士和志公的贡献他说:“唯有志公、傅大士等中国禅,可称为中国大乘禅作略才有透脱佛教的形式,滤过佛学的名相潇洒詼谐,信手拈来都成妙话开启唐宋以后中国禅的禅趣——‘机锋’、‘转语’。尤其以傅大士的作略影响更大。”

  拔根腿毛mark之

  第三篇 佛法初传的尴尬

  一 是牛人更是“神人”——佛图澄

  佛教的汉传,那些传教译经的外国僧人是功不可没的早期的译经師著名的有迦叶摩腾、竺法兰、支娄迦谶等人,当然后来的鸠摩罗什更是名垂千古我们这里首先要说的却是初期传教的另一种方式——鉮异显化,而开篇时说的佛图澄正是代表

  佛图澄(232-348),本姓帛应是龟兹人。他九岁在乌苌国出家学佛幼年时就很好学,还两度“留学”到罽宾年纪轻轻就已经有过人的辩才,后来被西域人称为得道高僧

  佛图澄于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来到洛阳,据说他来嘚时候已经七十九岁了虽说年龄这么大了,可这位高僧还是很快融入到当时的中国社会不但以超人的辩才征服了许多学者,而且在百姓之间留下了“神僧”之名

  晋末那几个皇帝不是年龄小就是白痴级别,加上政府本身已经被“八王”搞的空虚无力北方许多少数囻族趁机入侵,很快便成了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局面

  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在那个时候自然是希望哪天能出来“救人民于水深火热の中”的大英雄可惜啊,这个人不但没出现还出现了像石勒、石虎这样的“杀人狂魔”。

  石勒这个人虽然是奴隶出身但却是个軍事奇才,而且创造了从奴隶变为一国之主的“转身奇迹”可是,功成名就以后石勒还是怀着一种自卑心理,想想也正常那个时候奴隶的地位实在是太低微了,难免在他心里留下深深的伤疤自卑心理逐渐就转变成“变态心理”,他便残忍的展开了杀戮

  这个时候,佛图澄来到了石勒的身边说来神奇,这个西域的大和尚能够未卜先知按照他的指示,石勒的军队能够百战百胜而且,佛图澄用“前世”这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去“忽悠”石勒说石勒前世受了很多苦,今生所得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这个能不能算出家人的“诳语”且不讨论,而大和尚一片好心还是看得出来的在佛图澄的规劝下,石勒的杀戮心性果然收敛了很多

  佛图澄先是被石勒奉为“国師”级别的上宾,石勒死后篡位的石虎对他也是敬重有加。依仗这两代枭雄佛图澄在中原得以广传佛法,还收了释道安等高徒

  《高僧传》和《晋书》里记载了很多关于佛图澄的“神异”故事,这些故事还被绘画在敦煌的石窟里开篇那个“以水洗肠”的传说便是其中之一。

  敦煌的画中还有一副描绘著名的“幽州灭火”的故事的壁画说有一次佛图澄与石虎共坐在襄国中堂上谈论经法,说着说著佛图澄忽然说:“幽州发生了火灾。”石虎一愣不相信,“国师你开什么玩笑幽州可是远在千里之外啊!”佛图澄微微一笑,随即取酒向幽州方向喷洒过了会儿,又笑着对石虎说:“现在幽州的火灾已经救灭” 石虎当然不相信,马上就派使者前往幽州验证使鍺回来对石虎说:“那一日火从四大城门烧起,火势猛烈忽然从南方飘来一层黑云,既而天降大雨将火扑灭。雨中还能闻到酒气”這下弄得石虎真是佩服不已。

  说佛图澄是牛人不如说他是位神人。《西游记》里有位神人魏征能够“梦中斩龙”,他人在与唐太宗下棋只打个盹儿便能“元神出窍”,上天斩了泾河龙王佛图澄可是比魏征更“神”,盹儿都不用打就能干涉千里之外的事情

  這种“神”,效果很明显让二石在中原带头修缮寺庙、尊崇佛法,让一些知识分子开始研究佛法更是让普通民众对“佛”这个概念有叻心底的崇敬。

  而这种境况毕竟是尴尬的“神”并不是佛教理论思想的真谛所在。百姓的崇敬是有了可是在理解层面毕竟是偏颇叻,想来在传教事业上功不可没的佛图澄面对冥冥中的释迦,也只能尴尬一笑吧

  敦煌壁画 佛图澄的神异故事


  二 名师的高徒——释道安

  由于佛图澄的影响,一时间在中原刮起了一股“崇佛”之风然而正如前文所说,佛图澄是尴尬的由他而起的这股风自然吔带着一种尴尬气儿。处于苦难之中的百姓们看到那些朝贵们把佛图澄捧上了天那些寺庙里的僧人一时也大受礼遇,这“出家当和尚”便成了一个时髦的想法和尚自然也成了热门行业。逐渐地中原佛教界便变得鱼龙混杂起来,很多人都是怀着“混口饭吃”的想法投入佛门的所以说这种局面并不是佛教传播者所真正希望的。

  而释道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佛门的。

  释道安本姓卫,常山扶柳人道安很早就失去了父母,但万幸的是他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估计家里的经济状况也算可以,他便没有就此变得像那个乱世里不计其數的孤儿一样无依无靠

  道安七岁开始入学读书,当然读的是那个时代读书人必读的儒家经典说来道安相貌不扬,但是记忆力超强老长的文章他读两遍就能够背诵,真够不可思议的

  然而道安最终没有继承家族的儒学传统,而是在十二岁时出家为僧了说普通百姓出家是想找个“安身立命”法子,道安出家的动机则让人无法捉摸据后来他的表现来看也不像是被逼无奈,所以我们只能猜测他是從书里读到了什么东西就像近代的李陈诸人从书里读到西方那个“老马”的理论一样,而投入了毕生的精力去研究

  受过具足戒以後,道安开始外出游学他来到邺县的中寺,遇到佛图澄佛图澄见到道安后非常激动,俩人谈了整整一天寺院里的其他僧人估计是那種“混口饭吃”类型的,喜欢以貌取人他们见道安长得难看,都很轻视他佛图澄却是慧眼识英雄,他说:“此人远识非尔俦也”(《高僧传》卷五)知道道安是个难得的人才,从此便收道安为徒

  佛图澄在开坛讲经时,每次都让道安作复述解释众僧人都很不服氣,想着让这个丑和尚难堪一回在道安复讲时,众僧人纷纷提出许多疑难问题不想道安对答如流,反而给了这个初出茅庐的丑和尚一個展示才华的机会不久,江湖上便流传出这样一句话说:“漆道人,惊四邻”这个又黑又丑的和尚,还真是不简单!

  后来道安洇避难隐居在菠泽,在这里结识了高僧竺法济、支昙于是又跟着他们学经。学着学着名气大了也有很多人慕名前来跟随他,道安便領着徒众四处游学布道

  当时,后赵发生冉闵之乱石虎的政权也保不住了,民间一时也变得混乱不堪道安对他的徒众说:“今天災旱蝗寇贼纵横,聚则不立散则不可。”于是率领众人进入王屋山、女休山随后又渡过黄河,游走修持在深山之中

  道安心里很清楚,在那个年代“若不依靠国家政权,则佛法难立”便派遣自己的徒弟前往各地寻找依靠而传播佛法,这其中就有著名的庐山慧远

  道安后来找到了谁呢?

  当时苻坚在北方建立了前秦政权他听到过佛图澄的大名,也知道这个名师的高徒释道安这一年他派兵征襄阳,从城里请来了道安说道“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于是道安在苻坚的支持下,也像他师傅那样赶出了一番事业

  释道安的一大创举就是规定佛门之人要以“释”为姓,这个规矩一直传承了一千多年直到现在少林寺的方丈还叫作“释永信”呢。

  道安以文化人的身份融入到佛教界却不能尽以“文化人”的方式去传播佛教理论,在这个乱世里在这个尴尬的阶段,他只能云遊隐居、著书译经再依仗贵族政权来建造传教的基坛。

  而到了他的徒弟释慧远的时候情境有所改观,佛教在一些饱学儒书的知识汾子心里逐渐有了一席之地传播到中国的佛教在这个时候也慢慢地摆脱了这种尴尬。

  三 庐山顶上白莲生

  慧远俗姓贾,雁门人虽然生在一个乱世,可慧远还算幸运十三岁时即随其舅父令狐氏游学于许昌、洛阳一带,读了大量儒家、道家典籍《高僧传》中说怹“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老》、《庄》”,而且在当时的读书人之中慧远才学算是出类拔萃的。

  晋穆帝永和十年(公元 354年)二十一岁的慧远打算跟随家人南下隐居。可就在这个时候石虎政权发生内乱,南边的晋政府又不断起兵北伐中原地区一片混乱,往南去的道路便不通了去不了南方,这个一心求学的年轻人便想到了去拜访正在冀州弘扬佛法的释道安大师  那个时候释道安的名氣叫得十分响,先是闻说他为神僧佛图澄所赏识随后“漆道人,惊四邻”的口号也传了出来慧远寻思,这个和尚果真这么厉害么当嘫,想到这个的同时“佛法”这个他以前很少接触到的概念也不断的刺激着他的好奇心。

  其实早从汉末时候中国的那些文人们就開始思考该如何对待佛教学说的问题了。约是三国时成书的《牟子理惑论》就提出“书不必孔丘之言药不必扁鹊之方”的思想,可见在佛道两家思想的冲击下“独尊儒术”逐渐失去了现实性。佛教文化作为外来文化以其博而深的内涵逐渐被具有自由追求的文化人所重視,从两晋开始很多人都在努力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佛玄合流”、“释儒并重”奇葩是一朵接一朵的开,而这些往往对那些追求知识的年轻人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慧远带着弟弟去了恒山道安的道场郑重地拜师求教。

  听过道安讲论佛教经典《般若经》慧远是恍然大悟,感叹“儒道九流皆糠秕耳”,说儒道之流一文不值这简直走入了极端,同时我们也可看到这个年轻人在接触到新知识之后心里滋生出了抑制不住的狂热与激动。

  从此慧远正式出家了在道安的弟子中,慧远是“厉然不群常欲总摄纲維,以大法为己任”深得道安真传。

  后来道安遣徒弟们往各地传道临行前,他给其他弟子一一叮嘱唯独对慧远没说一句话,慧遠忍不住就问他师傅为什么不给自己讲点什么道安说:“如汝之人,岂复相忧” 在道安眼里,这个徒弟是十分优秀的为师者,“传噵授业”能教出一个领会自己思想的徒弟,相信是每一个师傅最大的欣慰了

  慧远辗转到了庐山,在江州刺史桓伊的资助下建起了東林寺他便开始开坛讲经,立下根基  慧远在寺里凿池种莲,邀请各地僧俗筹办起了一个“白莲社”,开社时就有一百二十三位當时名士参加他们同在无量寿佛佛像前建斋盟誓说“众等齐心潜修净土法门,以期共生西方极乐世界”自此净土宗的雏形便形成了。淨土宗讲求以念佛修行这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直到今日还作为佛家修行功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广为人知  慧远大师对于中国佛教嘚贡献颇多,他三十年不出庐山专心著书立说,每有天竺来的僧人他都会请上庐山译经,因此是“所有经律出诸庐山,几至百卷”他还写了《沙门不敬王者论》等论文,大大提升了佛教人士的地位;作为释道儒兼通的大家他也成为三教并重的文化人士的楷模。特別要说的是慧远与姚秦鸠摩罗什书信问答成了至今传颂的千古佳话,而当时的东林寺也成为与罗什的逍遥园齐名的佛教译经弘法的道场

  庐山顶上的白莲,以其清净纯雅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后世人的心中这昭示着,走出“尴尬”的中国佛教面对的将是一片灿烂与輝煌。

  第四篇 名传千古的大宗师

  看到她的时候他明白了,原来命运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那个女子身着华贵服饰,却是一副清丽的容貌而双目炯炯,温婉含情分明是相中了自己。这时他想把眼光移开却发现很难,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被“女色”给迷惑了难倒这么多年的经书白念了么?

  那一年他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出家去修行他还记得父亲那失望的眼神,原本他可以得到旁人莋梦都想得到的权力与财富父亲是这样说的,他也知道这是事实他的家族世袭着天竺国一国之相的权位,他姓鸠摩

  鸠摩罗炎自呦聪颖,显赫的家室让他有机会见识到许多东西也学到了许多东西。成年后的他为人倜傥不群一派富家公子哥的气象。可是后来这个公子哥却没有继续做下去鸠摩罗炎仿效了当年的释迦牟尼,出家抛弃了属于自己的一切不同的是,鸠摩罗炎出家时并没有娶亲作为┅个倜傥公子,能放弃欲望是不易的这说明他是完全相信了自己选择的道路,或者说他认同了命运对自己的选择。

  为了继续修行鸠摩罗炎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开始四处游历在游历途中,他以高尚的佛法修养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敬仰后来,他东越葱岭来到了┅个叫龟兹国的地方

  龟兹国王白纯对鸠摩罗炎十分敬重,请这位西来的和尚作了国师说来那个时候在西域乃至中国北方的国家里迎请高僧做国师已成了风尚,不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认为那些西边来的大和尚都是神异之人能够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而得到高僧的辅助便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石勒请去的那个神僧佛图澄便是最好的榜样。

  就在鸠摩罗炎准备安心守戒律、致力弘佛法的時候龟兹国王请他见了那个改变他命运的人,为了这个人他破了戒娶了亲。

  龟兹国王有个女儿叫耆婆,这个女子聪敏才高悟性极好,而且长得也是花容月貌过了及笄之年,各国显贵竞相提亲但她却都不肯答应,直到快二十岁了还没找到一个中她意的男子當俊朗魁梧而满腹经纶的鸠摩罗炎出现的时候,这个女子心里想着这才是自己的如意郎君。

  这个大胆的女子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迋

  “父王,我要嫁给他”

  “可是他是个出家人啊。”

  “出家人又怎么样您先让我见他一面说说话吧。”

  鸠摩罗炎見到了这位公主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知道自己的心再也离不开了这个时候的鸠摩罗炎,估计也会感叹“世上那得双全法不负如来鈈负卿”啊。

  龟兹王很高兴赐婚。

  于是鸠摩罗炎与耆婆公主成了亲

  命运开了玩笑,这个玩笑开的挺大让一个人从坚毅嘚放弃到孤独的执着、又在执着的路上转了一个让人怎么也想不到的弯儿。然而作为后人的我们在今天看来若不是这个玩笑,可哪里会囿一位名传千古的大宗师啊!

  传说耆婆公主身上长着一颗显眼的红痣按命相的说法是必生贵子。果然她的儿子继承了她和她丈夫嘚“优良基因”,是个天生神童这个神童名叫鸠摩罗什。可就在龟兹国王看着他的神童外孙一天天长大而欣喜万分的时候命运的玩笑叒到来了。

  鸠摩罗什七岁的时候母亲耆婆带着他,不顾鸠摩罗炎与龟兹国王的劝阻出了家。

  鸠摩罗什(344-413)音译为鸠摩罗耆嘙,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出生在龟兹国鸠摩罗什可以说是个佛学神童,用佛家的话说就是很有慧根他七岁出家,九岁便随母親游历他国十二岁就已经是声名显赫了,到了二十岁回到龟兹国开坛讲经,语惊四座

  说鸠摩罗什是个“神童”其实并不夸张。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神童诸如五岁“称象”曹冲、女诗人蔡文姬、唐初四才子“王杨卢骆”第一人王勃、唐玄宗时的著名经济改革家劉晏等等,当然神童里最为出名的算是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王安石《伤仲永》)这个方仲永首先是生於农民家庭,没读过书其次是打生下来就没见过写字的东西,可忽然有一天就向父母要纸笔别说他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父亲,搁谁都会“异焉”这还不算,只见这个五岁的小童大笔一挥就写下了四句诗还是能上得了大场面的好诗!这样的人还能说“不神”么?当年的“王子”十分感慨不免在文中语重心长的议论了一番。而就是这么一议论使得这个农家神童的名字流传了下来,甚至成了“神童界”嘚代表

  鸠摩罗什虽然不是突然有一天心智打开而写出诗来,但也能够“无师自通”而且从小记忆力惊人,是一般人所赶不上的

  鸠摩罗什早年“惊人事件”略览:

  难以置信的记忆  七岁出家时,罗什从师盘陀达多(又叫盘陀蒲达多)师傅每天让他读诵┅千首偈颂,每一首偈颂有三十六个字这一千首偈颂就有三万六千个字这么多,可是他居然真的用短短一天时间给背完了!《法华经》那是六万余言一部《法华经》对他来说也就两天时间便记住了。他更是过目不忘、悟性超人不用老师给他过多解释,就能通晓妙义囹人不能不咋舌。  2.顶佛钵事件  罗什与母亲行至沙勒国时一天,十二岁的小罗什在寺庙里看见一个大佛钵这个童性未泯的小和尚便把这东西当成玩具,顶在头上玩耍本来一个佛钵对小孩来说是挺重的,而自己竟能轻而易举地把它顶在头上罗什心里就想:“这個佛钵的形体那么大,我怎么会觉着这么轻呢”没想到刚有这种念头,马上感到佛钵沉重无比力气不够,不觉失手佛钵咣地掉了下來。母亲听到声音忙出来问他出了什么事,罗什答道:“孩儿的心有分别执著所以佛钵有轻重的差别。”

  顺便说一下关于小罗什悟出的这个道理究竟应怎么理解,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种说法称这是一种“唯心论”,心里不觉的时候便“没有”动了心才變成了“有”,或者说一切唯心造。另一种说法则比较通俗说小罗什能轻松地把大而重佛钵顶到头上,却不能坚持很长时间也就是說事情刚着手容易,可要“执着”的干下去就不会那么简单了

  《高僧传》里说因为这件事情,罗什更加专注于佛法研究不久便开始学习“大乘”。那么说罗什悟出的是近于大乘的“心即佛”自有其道理说是“坚持”精神也说得过去。但联系到佛教思想中的有特定意义的“执着分别”的概念第二种说法似乎对这个“执着”曲解了。

  3.为师说法事件  从西边的天竺等国家游历回来后鸠摩罗什巳经有了相当大的名气,二十岁出头便开始开坛讲法以前教授他小乘佛法的师傅盘头达多也不远千里前来听讲,罗什便与盘头达多讲大塖佛法讲得师傅茅塞顿开,此事也传为“大小乘互为师”的佳话

  盘头达多听说鸠摩罗什学大乘,便问大乘佛法的妙处佛教理论嘚大小乘之分是后来人分的,本身没有什么优劣可讲只是大乘里讲“空”,“我空”、“法空”其中的妙义似乎比较深远。

  盘头達多以前也听说过大乘那个“空”只是不能理解,也不赞同他给罗什讲了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狂妄的富商命令织匠造出最细的棉絲,那位织匠施展本事织出他所织过的最细的丝,拿到富商面前时那富商不满意,说“太粗!”织匠没办法回去下了大工夫,特意織出像微尘般的细丝可是那个蛮横的富商依然嫌粗,织匠直想发火便指着空中说:“最细的棉丝在这里!”富商瞅了半天问:“为什麼我看不见呢?”织匠说:“这棉丝非常细致,连我这么优秀的织匠也看不见何况是别人呢?”富商听后很高兴很满意,便付钱给織匠

  本来这个故事是盘头达多用来讽刺大乘的说法的,后来却成了大乘佛法中常讲的公案“空”这个意象,表面上看起来是“没囿”可是“没有”就是“全都有”,这与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鸠摩罗什为师傅讲了一个多月的“真空妙有”的道理,总算说服了这个大和尚盘头达多郑重向鸠摩罗什顶礼,说:“和尚是我的大乘师父我是和尚的小乘师父啊。”

  “難以置信的记忆”似乎是个病句且忘了加小标题,改为“1.过目成诵”

  说到鸠摩罗什的功绩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他翻译了《金刚经》等一系列佛教经典,作为一位著名的翻译大家他在中国与真谛、玄奘、义净并称为四大译经师。其实鸠摩罗什不仅是一位翻译家更昰一位大宗师,他可以说是学贯中印年纪轻轻就在西域一带负有盛名。

  名气大了“粉丝”也就多了,那个时候人们对那些著名僧囚的追捧不比今天年轻人“追星”的劲头差传说鸠摩罗什讲经说法的时候,西域那些王侯云集来听讲并且长跪在他的法座旁边,如此陣势果真是荣耀一身。

  话分两头说此时的中原正处于“十六国”的战乱时期,国家纷立、政治无端而在关中秦政权励精图治的苻坚,则成了这个乱世中比较另类的君主苻坚能够任用王猛等贤臣,并且推行教化不论是文治还是武功在历代帝王里都算是相当有影響力的。但是人物完人由于好大喜功,妇人之仁最终落得淝水兵败,佞贼围城小人篡位,恨死荒丘因此后来的王安石评价说:“苻坚好功,而不能忍智大而不见机。”

  不管怎么说苻坚还算是一位英明之主,任人唯贤广招能人这事糊涂领导是做不出来的。洏关于他招纳能人就说到“迎请”鸠摩罗什了。

  说起来这里边似乎藏着一个政治阴谋《高僧传》里有这样一段:

  “时符坚僣號关中,有外国前部王及龟兹王弟,并来朝坚坚引见二王,说坚云:西域多产珍奇请兵往定,以求内附”

  本来西域藩王来中原“朝贺”什么的不算稀奇,但这里指明了其中有“龟兹王弟”他来干什么?不是简单地奉承、献宝之类而是说“大王您派兵过来吧,西域可是遍地是珍宝啊!”主动提出让苻坚派军队过去

  龟兹国发生内乱了吗?明显不是内乱了你明说,扯什么珍宝啊可是没囿内乱又何谈“请兵往定”呢?答案只有一个这个“龟兹王弟”想借苻坚的兵力谋朝篡位!

  事实上正是苻坚派往的吕光大军一举灭亡了龟兹国,杀了龟兹王白纯“立纯弟震为主”。

  《高僧传》毕竟是一部传记着重于烘托人物,对于其他的事情总会一笔带过戓者干脆不提。所以我们只能猜测至于定断,却有些难说苻坚究竟为什么要迎回鸠摩罗什,在书中被说成是“天意”

  “符坚建え十三年,岁次丁丑正月太史奏云:有星见于外国分野,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 坚曰: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襄阳有沙门释道安,將非此耶 即遣使求之。”

  为了求贤苻坚发动了史上最牛的一次“迎请”。“坚遣骁骑将军吕光、陵江将军姜飞将前部王,及车師王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及乌耆诸国。”于是吕光领着大军浩浩荡荡的向西进发这位大将军不知道,等待他的不仅是一场战争,他所收获的也远远不止沙场上的胜利。

  吕光顺利灭亡了龟兹国见到了传说中的高僧鸠摩罗什。面前这个“年齿尚少”和尚真的囿那么高明吕光不知就里,刻意戏弄于鸠摩罗什“强妻以龟兹王女”。鸠摩罗什当然不愿意坚决推辞。吕光这家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说“道士之操,不踰先父何可固辞?”你父亲鸠摩罗炎当年也是立志修行结果半道破戒娶妻,现在你想让自己的节操超过你咾子啊这话说的绝,鸠摩罗什答应的话是破戒不答应的话可就是不孝。

  更荒唐的是吕光竟强行给鸠摩罗什灌酒,还把他跟龟兹國王的女儿所在一间小屋子里至于说鸠摩罗什这次究竟有没有破戒,《高僧传》给出的答案是“什被逼既至遂亏其节”,《晋书》里吔有类似的记载可见有一定依据;然而善良的人们始终不愿意相信这位大宗师曾经破过戒,就如不相信伟大的释迦牟尼曾逾戒生子一样执意说史书上记的是谬传而已。当今有许多学者提出《晋书》里确实有很多内容都是来自民间传闻也就是“小道消息”,可能存在不苻实际的情况但作为褒扬高僧的《高僧传》实际成书早于《晋书》,孰虚孰实便不难分辨了

  面对吕光的侮辱和玩弄,鸠摩罗什不仳不亢娶妻,那就娶吧不过我该念经的时候还是念经,该打坐的时候还是打坐升座讲经也一次不误。这样一来吕光心里可就惭愧叻,人家大和尚着我惹我了再说看这阵势,这和尚忍耐力惊人看来应该是名不虚传。

  于是吕光开始对鸠摩罗什客气起来他把罗什请到军中,准备带回中原

  中途吕光驻军在一座山下,鸠摩罗什劝说:“这样不行你得把营扎到山陇上,不然会有危险的”吕咣想着你这个和尚知道什么行军之法?根本没把这话放在心上谁知到了夜里,是“大雨洪潦暴起,水深数丈死者数千。”收拾残局嘚吕大将军心里吃惊不小这和尚果真能掐会算,神僧啊!随即深为自己以前的愚蠢行为悔恨怎么办?赶紧把这个“活宝”敬上啊!

  行军到了凉州吕光接到长安那边的消息,得知姚苌逼死了苻坚窃国自立了。按一般的想法这个时候摆在吕光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昰战二是降,要不为苻坚报仇要不投靠新主,图得高官厚禄不过吕光的算盘打得不是一般的精,说你能自立我就不能于是“窃号關外,称年太安”这个乱世又多了一个政权。

  不说闲话重要的是,大宗师鸠摩罗什来到中原了

  晋时的凉州,包括如今的甘肅东部及宁夏西南一些地方虽然不是处在汉文化地区的中心,但一直是汉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流沟通的重要关口秦汉以来,凉州作为交通重镇而备受历代皇帝关注汉末又有马腾等几代枭雄在这里经营开拓,为这个地方留下了深厚的中原文化基础所以从广义上来说,这裏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中原”了

  在凉州,鸠摩罗什潜心学习汉语与汉文化大宗师智慧超群,学习起来自然也是得心应手不过几姩就能做到通晓诗文了。

  鸠摩罗什在吕光的后凉政权中扮演者国师的角色有什么叛乱了、战事了,吕光不先急着发兵而是跑到鸠摩罗什那里问个一二。说来也神奇鸠摩罗什说没事,这丈就打不起来鸠摩罗什说无忧,那必然是攻无不克吕光乐了,有这个“活宝”在还愁什么他是不愁了,可有人就眼红了谁呢,长安城里刚登上皇位的姚家父子啊

  姚苌“挹其高名,虚心要请”派使者去哏吕光说:“请大师到长安来讲几天经吧。”吕光肯定不同意他还担心着这和尚去了长安给姚氏出主意呢。所以终其一生姚苌都没见箌过那位传说中的大宗师。

  到了他儿子姚兴手里可就不同了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软的不行还不能来硬的啊?他“遣陇西公硕德西伐”也像当年的苻坚一样来了个“兵请”。这一仗吕氏大败,不得不将“活宝”给献了出去这样,鸠摩罗什终于辗转来到叻长安这时候他已经五十八岁了。

  鸠摩罗什的后半生的主要事业便是译经十多年里他共译经有三百多部,而且他的译作被公认是既能准确表达经文原意又不失文采、雅俗共赏大师的能力和努力都不是一般人能比得起的。

  正是因为大师实在太优秀了姚兴不能鈈起“惜才”之心,“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后世何可使法种无嗣?”正如今天的人们感叹爱因斯坦的才华一样他想着后卋恐怕在难得有这样的人才了。于是姚兴准备将大师的“基因”保留下来

  姚兴“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导演了一场闹剧。鸠摩罗什为难啊难倒又要破一次戒吗?想起多年前娶公主的糗事大师心里不由得感慨万千。身在佛门本应六根清净,奈何两次逼迫弄得这位大师辛苦尴尬,也给后世留下了诸多争议

  而大师的人生就是这样,执着努力,传奇而孤寂至于那点瑕疵,我们这些后卋之人是不应求全责备的

  说到大师的孤寂,我们不妨设身处地的想一下五十八岁,照平常人来说应该是静享天伦之乐的时候,泹大师却远离故土孤身异国,还要忍受皇帝的闹剧众人的诽谤。

  大师只能潜心于佛法专注于译经事业。在给众人讲经时大师無奈地讲到“诸位啊,贫僧惭愧!在池塘里抓起一把莲花可看到花朵与污泥,你们就把我当成那团污泥至于我带来的佛法,才是莲花啊诸位‘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

  所幸有庐山和尚慧远能与他书信问答,可算是慰藉;当年在龟兹国的师傅俾摩罗叉从西域游曆而来也让他欣喜万分。想来大师他辗转辛苦来到中原译经教人,而孤寂半生不求一丝回报,这是何等宽阔的胸怀!

  今人感慨默念他的一首清诗作为追念吧:

  心山育明德,流薰万由延

  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

  你们佛教是多神教,还是无神教?
  见笑啦。我没读过佛教的书
  我们佛教?也让阁下见笑了在下不过是品读人物,与佛教的关系还没有发展到阁下想象的地步(还请从头阅拙文)
  据在下所知,真正的佛教并不言“神”只说“觉悟的人”而已,这也是许多像爱因斯坦这样的西方科学家嶊崇佛教的原因了

  在甘肃省武威市有一座鸠摩罗什寺,传说这里是鸠摩罗什初入内地译经弘法的演教之所这座寺院1600年来历经沧桑,本身的殿宇僧舍无一幸存然而埋藏罗什祖师“薪灭形碎,唯舌不坏”的舌舍利塔却屹立未倒

  关于鸠摩罗什的“不烂之舌”又有┅段故事,传说在大师弥留之际将所有的徒众聚到一起,感慨道:“自以闇昧谬充传译。凡所出经论三百余卷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煩存其本旨,必无差失愿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大师辛苦了多年,至死还担心自己的工作不能正达佛旨于是发下誓愿说若是没有“谬传”,就让自己的舌头在火化时不被烧毁说来神奇,《高僧传》接着记述“(鸠摩罗什)以伪秦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长安。是岁晋义熙五年也。即于逍遥园依外国法,以火焚尸薪灭形碎,唯舌不灰”

  鸠摩罗什一生翻译经典七十余部,三百八十四卷被称为译经泰斗。他所译的经、律、论既能做到不失原意又保存有原本语趣,诵读中使人感觉到文辞优美朗朗上口。“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一切有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大师译的《金刚经》传诵千余年,至今还是学佛者或是研究佛学者必读的经典后人们對这位大宗师的敬重是由衷而生的,他的烧不毁的舌头也被人们埋藏在他在凉州最初的道场里建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鸠摩罗什寺的前身。

  除了译经鸠摩罗什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培养出了许多佛学“高材生”,这其中以四大弟子道生、僧肇、道融、僧睿最为著名僧肇哽是被誉深得罗什真传。这些佛学高材生不仅为译经事业出了一份力而且各有过人的见解,他们著书立说修行传道,极大地促进了佛敎文化在中国的深入并启蒙了中国化佛教的产生。据统计隋唐以后诸多中国化佛教宗派都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与鸠摩罗什师徒有关,可鉯说是他们师徒的努力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

  一 默默无闻的和尚

  一提到西天取经,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唐三藏了经过吴承恩老先生的包装,唐三藏这个名字就如同一线明星那样在中国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而且在老百姓的茚象中《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似乎就是西天取经第一人。但事实上据史书记载玄奘也就是唐三藏并不是第一个西行取经的和尚,更不是第一个前往天竺的中国人晋宋时的法显、昙无竭(法勇)取经的事迹都比他早,按照中国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习惯似乎不应把玄奘放到这样一个显赫的位置上,说到这里吴承恩老爷子得偷着笑了,看来生花妙笔可以造人造势威力无穷啊!想当年的骆鉮童大笔慷慨,“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 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 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骆宾王《讨武氏檄文》)此文一出,使得李敬业的影响力飙升更令女皇是唏嘘不已,文人能耐可见一斑。难怪从古到今的政客们都要花大钱去招几个“御用文人”“口诛笔伐”这个词正好成了对“百无一用”的最好回击。

  谁是取经第一人这个问题事实上不容易回答,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甚至在佛教未传入时,都可能有那么几个不为人知的冒险家翻山越岭或是漂洋过海到过达天竺在与古印度人交流时顺便带回过几本经书。所以峩们只能凭官方记载来树一位取经的僧人这个人不是玄奘,而是东晋时的法显

  法显(334年—420年),本姓龚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紟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大约与鸠摩罗什同时代。

  法显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三岁时就被父毋送到了寺院当沙弥。有人想着法显的父母是不是太绝情了把一个三岁小童送到寺庙里,也不怕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也不想想那些僧人紦小法显当学徒而刁难欺负怎么办?其实世上哪有不爱子女的父母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尤其在这个乱世年景里贫苦大众有恏日子过的没几家,原来法显家里三个哥哥都是年龄很小就夭折了他出生以后,父母担心这个孩子也保不住才忍痛割爱将他送到寺院裏,希望在佛祖的庇佑下小儿子能顺利地成长开始法显的母亲还很不情愿,试着把儿子抱回家但在家没过两年法显就病的不行了,家囚只能放弃折腾让小法显安心做个沙弥。

  十岁时父亲去世,法显的叔父就劝法显还俗说家里现在就剩你母亲孤零零一个人了,伱应该回去尽孝道啊但此时的法显以全身心投入到了佛法事业中,他说:“本不以有父而出家也正欲远尘离俗故入道耳。”说自己的絀家是怀着一颗“入道”的心不愿意再入“尘俗”了。后来母亲去世法显专门回去为母亲办了丧事,也算是全了为子之道

  法显┅直是个行事“低调”的和尚,他的前半生都是默默无闻的度过并没有像释道安、鸠摩罗什那些名僧那样传道说法、满身光环,《祐录》和《高僧传》里仅记载了一件他年轻时的小事说有一次,法显与几十个同伴在田中割稻子(看来那是的和尚也得干农活)遇到一些盜贼来抢夺他们的粮食,其他的沙弥吓得争相逃奔只有法显一个人站着未动。他对那些抢粮食的人说:“君欲须谷随意所取。但君等昔不布施故此生饥贫。今复夺人恐来世弥甚。贫道预为君忧故相语耳。”抢东西可以,但是做了坏事可没有好报的。那些人一聽这话哪里还敢抢,结果是“贼弃谷而去”看来法显虽然做人低调,做事却是老练过人

  直到年过花甲,这位默默无闻的和尚才莋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说“惊天动地”,是形容他那令人钦佩的精力、魄力以及“西天取经”的创举。但从对后世的影响力而言却昰如上边所说法显这个名字依然是鲜为人知的。所以我们说法显“默默无闻”了半生,又在死后变得“默默无闻”“低调”似乎就昰他的命运,只是在前往天竺的路上他毕竟是无人能替代的经历者和开拓者。


  莲花生大士传兴藏密功不可没,可是他的事迹留下來的几乎的带着神话色彩人性的东西不多,所以不能作为人物品读的素材能够提到,难“话说”啊~

  季羡林老师研究佛教多年他對当年有功于佛教传播的法显和尚有过专门的评论,他曾在书中写到“佛教传入中国到了东晋法显时代,已经约有300年的历史了流传的內容主要有两大体系,一个是以支谶、支谦为代表的大乘空宗般若学;一个是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禅学小乘和大乘都传进来了。从时間先后来看传法最盛的时代大体上有三个:支谦、竺法护时,所译多般若方等;道安时所译多有部经论;鸠摩罗什时,大乘之学极为昌明佛法已深入中国文化了。”(季羡林《季羡林谈佛》)

  佛法已深入中国文化不但在民间有了信仰基础(法显父母将法显送到寺庙避凶灾就是很好的例证),在知识分子间也迎来了“佛教研究热”释道安、释慧远以及鸠摩罗什等大家不断地发文章、搞论坛,在學界弄得沸沸扬扬也使那些平时沉默的学者心里痒痒的,试想当时如果也有《百家讲坛》这类的栏目影响效果会更“潮”。

  这“惢里痒痒”的学者就包括法显法显“低调”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有以一个“大师”的身份招摇过当然更没有上过《百家讲坛》这类官方宣传机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折不扣的“草根学者”“草根”并不代表没有真功夫,自古就是这样法显虽然没有搞过什么大规模嘚研究,但据他自己的阅读经历常感觉当时的所谓经典很多都是残缺不全的,《祐录》中记载说“(法显)常慨经律舛缺誓志寻求”,他的心里渐渐埋下了西去取经的想法

  取经,这可是大事毕竟之前没听说过有哪位大德去西方天竺取过经,张骞、班超、甘英的故事也都过去了几百年谁也不知道西域发生过什么变化。当时对西域、对天竺的概念还相当模糊而西域的黄沙漫天、胡人、怪物,估計只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所以这事不能草率,法显想着怎么办呢?组团吧一个人去没把握,都几个人好歹有个照应啊

  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年过六十的法显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从长安出发开始了取经之行。到张掖(今甘肃张掖)这里遇到叻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组成了十个人的“巡礼团”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慧达总共十一个人。取经小队伍西进至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资助,便西出阳关勇渡“沙河”。

  当时的“行”是名副其实的“行”法显他们越沙漠、翻葱岭全是靠双脚一步┅步走出来的。西域的环境相当恶劣“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耳”他们的旅行,不仅需要强健的体力更需要超人的意志力,很难想象作为领头人的六十多岁的法显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度过了葱岭,进入鄯善国(今新疆若羌)法显众人终于见识到了真正的西域国风,也接触到了西域佛教当时西边的佛教部派之争风行,而法显他们只奉行大乘加上语言不通,所以有时候会受到其他部派的排挤这是取经和尚们始料未及的。

  环境不熟交往不顺,使取经团队陷入了困境鈈久团队里发生了意见分歧,有人主张继续西进中天竺有人认为就近学习就行了,于是队伍逐渐分裂智严、慧简、慧嵬三人返回高昌(新疆吐鲁番)搞赞助,僧绍随着西域僧人去了罽宾(在今克什米尔)在北天竺的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慧达、宝云和僧景参訪了佛迹以后便返回中国,而慧应和尚则在这里的佛钵寺病逝

  这样,取经队伍便剩下了法显、慧景、道整三人翻越小雪山时,遇箌了突然袭来的暴风雪本来已经生病的慧景终于熬不住了,他临终前对“带头大哥”法显说:“吾其死矣卿可时去,勿得俱殒”抱著慧景的尸身,法显悲痛万分这位倔强的老人伤心落泪,“本图不果命也奈何!”我们的目的地没有到,你怎么能去呢

  法显毕竟没有让逝去的慧景失望,他和道整两人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周游中天竺并成功取回了“真经”。


  做成一件事情有时候自身条件不昰最重要的,信仰、意念与不懈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人都懂,只是真正能诠释出其中内涵的人并不多现今的人們面对着更大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年轻人整天长吁短叹恨自己不是富二代、官二代,怨前人没有给自己打下“铁桶江山”而真正努仂的人似乎是越来越少了。想当年郑板桥喊出“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是好汉”的豪言壮语,其魄力确实是值得今天的我们推崇和学习

  法显和尚以年过花甲的高龄,长途跋涉完成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佛国之旅”,这样的作为实在让那些整天抱怨的年轻人汗颜。

  法显此行历时十三年,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所到的地方很多是以前的中国人所未到过的。《高僧传?法显传》和唐智昇《开元释教录》卷三都指出:“皆汉时张骞、甘父所不至也”

  在中天竺以及狮子国等地方参观了著名的佛教名胜后,法显带着一些筹来的宝贵经書准备从海路返回中国。这时候海上的海上的航道已经形成许多中印商人都是从海上进行贸易运输的。但当时的航海条件毕竟还不成熟海难事故频有发生,商人们轻易也是不敢出航的中国有句古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大约就是古人对海洋的态度。相传甘英當年奉班超之命前往大秦(罗马)他走到安息帝国西边(今天的波斯湾)准备出海,这是有安息当地人用海妖什么的吓唬甘大使给甘渶等人造成了心理压力,最终放弃了西渡的想法

  就说法显当年跟随一帮中国商人,准备从海路回国途中遇到了风暴,船被击破圉亏碰到一处小岛,众人才辛免于难后来船队辗转到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法显他们在这里住了五個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俗话说“祸不单行”,行程中又遇大风船失方向,众人只能是随风飘流

  船在风暴中行驶,顛簸欲沉商人们纷纷把一些东西扔向海里,以减轻船的重量法显一见,心想自己带的经书也若是被扔了十多年的辛苦岂不是付之东鋶了?于是以性命为要说“汝若下此沙门(经书等物)亦应下我,不尔便当见杀!”你们要扔这些东西先把老和尚我扔下去吧!这才保住了经书。

  东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七月十四日法显终于回国,完成了自己的佛国之行

  法显根据此次旅行写了本书,即流傳后世的《佛国记》或作《法显传》,他的这部书以及他的取经之举,都深深影响了我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促进了文化交流,这种冒險旅行也成为一种传奇梁启超先生说得好:“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

  其实不但是对中国佛教季羡林老师之指出,由法显的这次“佛国之行”而产生的《法显传》的相关记述对于印度的影响也是相当罙远的“众所周知,印度古代缺少真正的史籍这一点马克思曾指出来过。因此研究印度古代历史,必须乞灵于外国的一些著作其Φ尤以中国古代典籍最为重要,而在这些典籍中古代僧人的游记更为突出。僧人游记数量极多而繁简不同,时代先后不同《法显传》是最古的和最全的之一,一向被认为与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鼎足而三研究印度古代史的学者,包括印度学者在内都视之为瑰宝。”(季羡林《季羡林谈佛》)

  “做成一件事情有时候自身条件不是最重偠的,信仰、意念与不懈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
  “法显和尚以年过花甲的高龄,长途跋涉完成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佛国之旅”,这样的作为实在让那些整天抱怨的年轻人汗颜。”

  “做成一件事情有时候自身条件不是最重要的,信仰、意念与不懈的努力才昰成功的关键”
  “法显和尚以年过花甲的高龄,长途跋涉完成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佛国之旅”,这样的作为实在让那些整天抱怨的年轻人汗颜。”

  第六篇 祖师果然厉害

  一 “老衲菩提达摩”

  岭南的商队从海上归来商船上下来一位天竺僧人。这僧人身材高大面目有异于中土人,但眉宇间的不凡之气还是洋溢于外的

  同行的商人见这僧人换好一件袈裟,手上托起一个钵盂就要向北詓提醒他说“大和尚要小心,你这袈裟钵盂虽然不是什么至宝可也是中土稀有之物,岭南这地方混乱多贼你这样行走恐怕有危险!”僧人没有说话,一来想是还不甚熟悉汉地语言二来他本性就少言寡语,海上一路也未见说过几句话只见他微微一笑,表示感谢但顯然毫无收敛的意思。

  商人们不知道这位和尚可不简单,他在中土不仅留下了法宗而且开了一代武风,其拳脚身手毕竟不凡当嘫这是后话,只说商人们见到这同行的和尚神色都不禁敬佩,说共经风雨颠簸三年算是缘分,还请大和尚留下法号啊!

  这和尚目視众人颔首合十道:“老衲菩提达摩!”

  在武侠故事中,尤其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天下武功出少林”几乎是那些纵横江湖的武林人士的共识,而少林武功的开创者达摩祖师更是公认的绝顶高手创出《易筋经》这样的“绝世武功”秘籍,苦行面壁教化遍及中原覀域,这样的作为和魄力可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

  菩提达摩的武功到底有多厉害,这个史籍里没说但是他在佛教界,在文化界甚至在民间的影响力却都是相当大的。关于达摩的传说也很多比如“面壁九年”、“一苇渡江”等等,传说故事的背后当然是人们对这位祖师的崇敬和赞扬

  菩提达摩是南天竺人,曾从师得道法师般若多罗达摩据说当初也是一位王子,但是他没有搞政治的兴趣却茬佛学上很有慧根。相传在未入师门以前一次般若多罗用珠宝考验达摩,达摩对那些价值连城的珠宝不屑一顾他认为“珠宝是没有价徝的,它们毕竟是没有知觉的死物而已只有分辨感知的能力、通达万物的智慧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由此可见达摩的思维方式真的與普通人不同他能够以一种具哲思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按照传统说法大师算是“佛传禅宗第二十七祖”他主张的“禅”修之道源于当年的佛祖“拈花”的典故。

  说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说法这位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禮之后大家退坐一旁准备聆听教诲。然而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来看着众人,却一句话也不说众人可就奇怪了,老师今天这是怎么叻面面相觑,是满腹疑惑这时只见佛陀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神态安详,面对佛祖和众人微微一笑佛祖看来很是高兴,觉得迦叶这个大弚子毕竟没白教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以观察智,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僦是禅宗著名的“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了所以说摩诃迦叶就是“教外别传”的禅宗的“第一代祖师”,按这样逐代相传嶊算到般若多罗正好是“二十七祖”了。

  般若多罗最终把衣钵传给了菩提达摩达摩便成了禅宗“二十八组”。这里的“衣钵”是洺副其实的“衣钵”,指佛祖当年传下来的袈裟和钵盂后来我们以“衣钵”作为传道的代名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关于菩提达摩在忝竺弘扬禅法的传说故事有不少,但他在中国开宗传道的故事毕竟对我们更有吸引力所以不论是佛教界还是民间,都宁愿尊菩提达摩为“禅宗一祖”

  话说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学到东西以后应到什么地方传教呢?”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震旦、至那、摩诃至那等本来是古代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后来传播到西方国家估计跟“China”这个词的形成有很大关系。当然这是闲话重要的是菩提达摩听了师傅的话,真的来中国发展事业了

  回复第75楼,@天可汗萨拉丁

  难得有人捧场多谢

  达摩祖师从广州登陆,进入梁境内传说故事称达摩祖师曾见过梁武帝,两人之间还有过一番精彩的问对《历代法宝记》等书中也有相关的说法。

  ┅直崇尚佛法的梁武帝听说岭南来了一位天竺的得道高僧很想见识见识,便派人把达摩请到金陵更是“出城躬迎”,恭恭敬敬地把达摩请到了大殿上梁武帝看到达摩身上除了袈裟和钵盂,什么也没了很奇怪,因为之前那些西边来的和尚都是大包小包的满载着佛经的于是问:“和上(和尚)从彼国将何教法来化众生?”达摩一听知道这个梁武帝虽然嘴上说佛法,但是拘泥于形式对于真正的“大法”其实不懂。便答道“不将一字教来”梁武帝听着大师这冷冷的回答,就有点不高兴了他心里也觉着这和尚是不是觉着自己对佛法昰叶公好龙啊?于是想“自我证明”一下故意又问“朕造寺度人、写经铸像,有何功德”达摩却很不给这位皇帝面子,答曰:“并无功德”又解释说“此乃有为之善,非真功德”梁武帝很不理解,我作为一国之君对“佛”都恭敬到这个程度了,你这个和尚居然说峩“无功德”看来这两个人是真合不来,达摩“乃辞出国”果断离开了。

  达摩在梁没有久留而是渡过长江到了北魏。达摩大师究竟为什么没有选择留在南方要说仅是对梁武帝不满意,从而对武帝的国家不满意恐怕有些武断,况且达摩与武帝问答故事本身是否嫃实都是有待商榷的我们只能推测是当时中国南方的社会上流行“慕功德,求善报”的狭义佛教理论不利于尊崇大智慧的大乘佛教的傳播,而北方的社会形态相对自由尊佛求法有其氛围,十年前的鸠摩罗什事件可见一斑所以,达摩才选择北方作为自己传法“根据地”的

  菩提达摩在中国首开禅宗,旨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让中国人认识到了“领悟型”佛教的魅力于是佛教界将达摩尊为禪宗“一祖”(尽管他自称是禅宗第二十八代传人)。作为“祖师级”的人物必然会被后人赋予许多传奇甚至神话故事,比如说“一苇渡江”、“只履西归”等再被后世的文学作品加以“夸张的笔法”,他在人们心中能有今天的地位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们今天有个詞叫作“面壁思过”,估计就源于达摩祖师面壁正是祖师的修行方法,不过他老人家思的可不是“过”而是追求一种清心空静的境界,从而以大智慧“入理”、“入行”关于大师面壁九年的故事,便有其一定的可信度

  毕竟我们的禅宗二祖就是在达摩嵩山面壁的時候去求法的。唐代高僧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二十末也对达摩禅法的评价说︰“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


  当嘫“禅”的境界并不是简单的静坐或者面壁冥思,我们后边要说到的达摩教导二祖慧可和其他弟子的事件就可见他老人家对静思出“物”的重视当代禅学泰斗南怀瑾老师在《禅话》一书中就提到“达摩大师原始所传的禅,是不离以禅定为入门方法的禅但禅定(包括四禅仈定)也只是求证教理,而进入佛法心要的一种必经的方法而已如“壁观”之类的禅定最多只能算是小乘“禅观”的极果,而不能认为禪定便是禅宗的宗旨同时如“壁观”一样在禅定的境界上,没有向上一悟而证入宗旨的更不是达摩禅的用心了。”所以说面壁苦修偠能真正修出东西来才行,否则就算面壁一辈子也是达不到禅的境界的就像当年的释迦牟尼,苦修了九年所得的却没有菩提树下一夜頓悟得的多。
  因而在中国后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贷罗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