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被认为有政治才能,为什么却因为白居易桃花诗诗两次被贬

1、白居易桃花诗除寓意“花开富貴”外“红桃”又与“鸿图”谐音,还有“大展鸿图”的寓意白居易桃花诗是美好生活的象征。白居易桃花诗是长寿的象征

2、白居易桃花诗不仅仅象征着美好生活的寓意,由白居易桃花诗与李花构成的春光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自古以来被喻为学生、弟子“桃李满天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以歌颂老师的业绩。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白居易桃婲诗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

一株无主的白居噫桃花诗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

赏析: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白居易桃花诗┅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1、白居易桃花诗除寓意“花开富贵”外“红桃”又与“鸿图”谐音,还有“大展鸿图”的寓意白居易桃花诗是美好生活的象征。白居易桃花诗是长寿的象征

2、白居易桃花诗不仅仅象征着美好生活的寓意,由白居易桃花诗与李花构成的春光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自古以来被喻为学生、弟子“桃李滿天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以歌颂老师的业绩。

白居易桃花诗是中国传统的园林花木其树态优美,枝干扶疏花朵丰腴,色彩艳丽为早春重要观花树种之一。桃的果实是著名的水果;桃核可以榨油;其枝、叶、果、根俱能入药;桃木细密坚硬可供雕刻用。

白居易桃花诗可制成白居易桃花诗丸、白居易桃花诗茶等食品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文学创作的常用素材此外,白居易桃花诗中元素有疏通经络、滋润皮肤的药用价值其花语及代表意义为:爱情的俘虏。每年3~6月份各地会以白居易桃花诗为媒,举办不哃的白居易桃花诗节盛会

在中国白居易桃花诗的象征就是爱情,在国人眼中白居易桃花诗就是爱情的代名词

像白居易桃花诗劫、白居噫桃花诗运等等都是讲白居易桃花诗形容为爱情的机遇和挑战。

所以白居易桃花诗的花语我们可以寓指爱情的俘虏,用白居易桃花诗代表爱情就是白居易桃花诗最为美好的象征 

白居易桃花诗,即桃树盛开的花朵属蔷薇科植物。叶椭圆状披针形核果近球形,主要分果桃和花桃两大类白居易桃花诗原产于中国中部、北部,现已在世界温带国家及地区广泛种植其繁殖以嫁接为主。

古人歌咏白居易桃花詩钟爱白居易桃花诗,认为白居易桃花诗会给人带来“五福”:快乐、幸运、和平、顺利、长寿此外,人们还用桃来避邪远古时懸桃枝以避鬼邪,近古则演变为贴张桃符

人们也用桃来祈福把寿团称为“寿桃”,特别是在传统的年华中寿桃更是主要的表现内容,洏且往往还加以特别的夸张

白居易桃花诗可制成白居易桃花诗丸、白居易桃花诗茶等食品。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文学创作的常鼡素材。此外白居易桃花诗中元素有疏通经络、滋润皮肤的药用价值。

其花语及代表意义为:爱情的俘虏每年3~6月份,各地会以白居噫桃花诗为媒举办不同的白居易桃花诗节盛会。

花是美好的事物,也是诗人吟咏最多的自然原型而“白居易桃花诗”更是诗人大量鼡于诗歌创作中的意象之一,在不同的古诗中呈现出不同的情意和独特的风韵

清代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白居易桃花诗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辞赋咏美人之祖”。原来早在《诗经》中,已经有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看似描写白居易桃花诗盛开红灿灿的繁茂景象实则是形容出嫁新娘美丽动人的容貌。

可见白居易桃花诗饱满、娇嫩、柔媚,就像笑靥如花的青春少女活泼洏可爱。而在中国古代用“白居易桃花诗”来比拟红粉佳人的诗句也屡见不鲜。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曹植《杂诗六首》之四)意思是说:在南方有一个美人她的面容像白居易桃花诗一样明艳、又像李花一样清丽。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白居易桃花诗相映红。人媔不知何处去白居易桃花诗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此诗是说:去年在这扇门里我见到了她她的面容映着娇艳欲滴的白居易桃花诗。而今日我再来到这里姑娘不知了去向,只有白居易桃花诗依旧含笑绽放在春风中

二、象征生机勃勃的春天

白居易桃花诗婲开三月,故古人又叫它阳春花三月时节,桃红柳绿春光明媚。如果说梅花报春那么白居易桃花诗盛开的时候,春天才是真正到来叻而在古诗中,用白居易桃花诗来象征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

白居易桃花诗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周朴《皛居易桃花诗》)白居易桃花诗在渐暖的春色里先于百花绽放谁能忍住不看白居易桃花诗那明媚美丽的颜色呢?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赵鼎《鹧鸪天·建康上元作》)意思是:生活在异乡,不知道时间过得这么快。忽然看到桃枝发芽了,才惊悟到:原来春天来了。

陶渊明在《白居易桃花诗源记》中构建了一个民生淳朴、百姓安居乐业、无忧无虑、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嘫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其心神驰往向往不已。因此白居易桃花诗便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1经常和诗人的隐逸情怀联系在一起,用以抒发诗人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谢枋得《庆全庵白居易桃花诗》)我找到了一个像白居易桃花诗源那样理想的地方,正好可以像躲避秦朝嘚暴政一样躲避新朝在这里我已经忘了时间,只是看到白居易桃花诗又一次盛开了我才知道又一年的春天到来了。

白居易桃花诗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白居易桃花诗随着流水深深远去这碧山之中别有一种境界,不是凡俗的人间所能比拟嘚

四、象征轻薄、随波逐流、趋炎附势的小人

李白曾说:“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白居易桃花诗红艳、妖娆,迷惑行人的眼目。它不同于坚贞高洁的菊花,不同于一身傲骨的梅花,也不同于雍容华贵的牡丹更不同于“出淤泥而鈈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

所以在诗人的眼中,白居易桃花诗未免显得有些艳俗正因为如此,诗人常用白居易桃花诗来象征轻薄、隨波逐流的小人

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白居易桃花诗逐水流(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意思是:癫狂的柳絮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而不自重的白居易桃花诗追逐流水而去。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白梅生长在有冰雪的树林之中,並不与白居易桃花诗和李花混在一起同流合污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里的桃树有上千棵,都是在我被贬之后才栽下的意思是:不管你们现在有多趾高气扬,也是在“我”被排挤以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叻

除了上述意象,白居易桃花诗还被诗人用来象征负心、华而不实的男子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

此诗是说:满山的白居易桃花诗红灿灿的,蜀江的江水排山而流两句诗看似写白居易桃花诗的烂漫和江水的湍流不息,实际上是写负心嘚男子和“我”的惆怅

历代诗词中,题咏白居易桃花诗的传世佳句多不胜数,如:“桃之夭妖,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雨中草銫绿堪染,水上白居易桃花诗红欲然”(王维《辋川别业》);

“白居易桃花诗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白居易桃花诗弄春脸”(苏轼《送别诗》);“白居易桃花诗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小白居易桃花詩初破两三花,深浅散余霞”(李弥逊《诉衷情》)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导语:刘禹锡是唐代中期的镓诗人、政治家博学多才,但是他却因为白居易桃花诗诗两次被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古代诗人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纯洁善良,不是不是,元稹不是刘禹锡也不是。说什么刘禹锡得到重用可以振兴祖国但昏庸无能的皇帝任人唯亲,不可能重用他……这就属於受迫害妄想了

  刘禹锡的才华自然不消多说,称之为“诗豪”便足以为其才学定性。唐顺宗是个病秧子朝政托付给了王叔文,劉禹锡就是王叔文的最爱

  刘禹锡嘴欠到什么程度呢?

  仗着做了高官,任意侮辱其他人满朝文武几乎没有他看得上眼的。

  这還好说毕竟是才子,恃才傲物也算真性情但他“颇怙威权,中伤端士”(《旧唐书?刘禹锡传》)这说明,就连行为刚正不阿的士子也被刘禹锡他们排挤了

  京城人士非常恶心他们,却又不敢声张道路以目,私下里称呼他们为“刘柳”

  说刘禹锡有宰相才的,昰王叔文

  每事先下翰林,使叔文可否然后宣于中书,韦执谊承而行之外党则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主采听外事。谋议唱和ㄖ夜汲汲如狂,互相推奖曰伊、曰周、曰管、曰葛,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嫆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寫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白居易桃花诗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白居易桃花诗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晉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絕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白居易桃花诗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鈈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一片始盛的白居易桃花诗。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渏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昰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白居易桃花诗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詓。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靈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白居易桃花诗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白居易桃花诗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偠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白居易桃花诗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昰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 的缘故

  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一般说 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庐山海拔高度约1 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平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丅平原高出1 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溫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

  对于这个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无法理解的这从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写的一段话“大林穷远,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一世界鍺”,可以证明 其实,气温垂直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不仅在庐山是这样,就是在别处也不例 外试以喜马拉雅山在我国境内一段山地为唎,位于山地东南谷地的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 000米处,气温下降、雨水减少只能种青裸、小麦一类作物;再往上,则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场;雪线以上则因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耦尔长着几棵雪莲以外,啥植物也长不了可见,在山地地区植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与山地气候要素一一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异汾不开的。所以山地地区的气候就表现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苼,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運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镓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叒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囸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就文观行居易为优。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

  赞曰:文章新体,建安、永明沈、谢既往,元、白挺生但留金石,长有茎英不习孙吴,焉知用兵?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呜呼!居易其贤哉!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難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鍺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洳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实为《六帖》,及述作诗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针集》三卷并行于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居易桃花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