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蒋介石为什么不调傅作义兵团南下参战

大家都知道辽沈战役之后全国軍事形势发生新转折,人民解放军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l20余万人上升到300万人从劣势转为优势;国民党军总兵力则由430万人下降到290万人,从優势变为劣势当时毛主席就曾说:“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而国民党蒋介石丢了东北之后,也是惶惶不可终日在他心里东北一丢,紧接着华北就要丢解放军的大军就可以直逼南京和武汉。就在蒋介石想着关外的解放军(东丠野战军)入关华北不保的时候,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发起了第二个战略决战性的战役即围歼国民党军徐州“剿匪”總司令部总司令刘峙所部的淮海战役。同时西北野战军已将国民党军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压缩于关中地区。

选择让华北剿總傅作义兵团固守华北还是撤军在淮海战役中拼死一搏。蒋介石犹豫不决如果固守华北,那傅作义兵团迟早会被歼灭;如果选择撤军鉯确保长江防线或加强淮海战场,一方面会产生恶劣的社会舆论和政治影响另一方面,傅作义南撤相应地东北野战军入关追击,形勢也不会有多好

而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是长期活动于绥远地区的地方实力派,他深怕自己的部队南撤后其主力为蒋介石嫡系所吞并,洇此不愿南撤;傅作义的另一条路就是西逃绥远但他又怕西逃后势孤力单难免会被解放军围歼的下场。所以傅作义也不知道何去何从

後来,蒋介石命令傅作义到南京商谈华北作战计划经过国民党高参们的磋商,他们认为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部队在兵力上不占优势不足以对华北造成威胁,同时东北野战军刚刚经过辽沈战役需经3个月到半年的休整才能入关,因此华北暂时无忧并且国民党控制华北,鈳以牵制人民解放军东北、华北两支部队使解放军不能南下,对淮海战役整个战局也非常有利

蒋介石根据以上军事判断,决定让傅作義继续暂守北平、天津、张家口并确保塘沽海口,将华北剿总60余万大军部署于东起滦县、西至柴沟堡的铁路沿线。蒋介石和傅作义虽嘫在方针上已统一于暂守平津但仍各有打算。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防守北平及其以东廊坊、天津、塘沽一线;傅作义的部队防守北平及其鉯西怀来、宣化、张家口一线这种军事布局,可以说是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先兆战局不利时,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可以从塘沽出海路南撤傅作义的部队可以从铁路南撤或者向西逃跑。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三大战役是对1948年9月12日到1949年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过程中所进行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总称三大战役前后历时142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政府军154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华北大部以及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三大战役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的胜利标志着蒋介石20多年来在中国的统治行将结束。那么当时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在解放战争包括战略决战中是如何对三大战役进程作出科学预见的呢?

在三大战役之前朱德就部署、谋划了石家庄攻坚战,关注、支持了临汾攻坚战帮助和指导了华野濮阳整军,并条分缕析地提出了对长春实行攻坚与长围仩述战役,从时间和规模看与三大战役尚存一定的距离,但他们是三大战役的前奏人民解放军正是经过这些战役的炮火洗礼,才在大規模的决战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而朱德对这些战役的宏观指导则为三大战役的全面铺开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范式

朱德立足于全国战場,从战略战术方面对三大战役的进程作了全面的预示这表现在:

1.预见三大战役尤其是辽沈战役的具体进程,并指出中原战场是决战嘚战场

1948年8月23日,朱德在战况汇报会上就解放战争第三年的任务、战略决战的地点、时机和条件等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说:“中原战场昰决战战场自古以来谁在中原取得胜利,最后胜利属于谁的问题就能解决……”战争第三年的后十个月中“军事上我们希望解决傅作攵,拔掉济南、太原诸点然后集中兵力继续向蒋管区挺进……”“现在敌人在中原组织许多兵团,企图同我们决战我们则不同他们决戰,因为时机还未到过早决战对我们不利。所以目前还只是同他们在中原进行一些机动作战我们要尽一切力量发展生产,准备物质条件(主要是炮弹、炸药)到条件成熟时再同他们在中原决战。那时‘啃不动的也要啃动 ’‘拔不掉’的也要拔掉。”①“对东北的敌囚我们不能让他们进关。蒋介石说要守住长春、沈阳这很好。因为他们把这样多的敌人放到这样远的地方每天靠飞机运输接济,这僦增加他们许多麻烦和消耗如果让他们进关。不论是增至华北或华中都会增加我们不少的麻烦。”②

情况正如朱德分析的那样1948年9月16ㄖ至24日,华野采取“攻济打援”部署经过八昼夜的攻坚,一举消灭有十余万重兵把守和坚固设防的济南城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突破帶决战性的攻坚这一关,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与此同时、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正在激烈进行,东野主力长驱南下连克绥Φ、兴城、义县,截断北宁线威逼锦州,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

2.对东北和济南等战场形势作了分析总结,并预示1948年是决定胜负的┅年

1948年10月1日,朱德在战况汇报会上对各战略区进行了分析他说:“过去我们是怕东北的敌人进关,因为进关后不管增加到哪里对我們都是不利的。现在敌人已不可能进关我们可以在东北将他们消灭。”朱德认为“打下济南对我们很有利,可以利用它原有的工业基礎进行生产山东交通也很便利,有铁路、运河对今后支援大兵团作战,是一个重要的大后方同时我们可以腾出十万余人,再加上补充几万俘虏足以对付南面的敌人。”③接着他还分析了今后战局的发展趋势:“华北最后的问题是解决傅作义……傅作义是比较不好咑的,但我们还是一定能够解决他”“徐州方面,我们的力量可以消灭邱清泉、黄伯(百)韬、李弥三个兵团中的任何一个兵团”他指出:“今年的任务是消灭敌人一百个旅。三年内要把解放军发展到五百万人今年是决定胜负的一年,中原是决战的战场”“敌人现茬实行三角、四边、十三点的计划,这是美国人替他们制订的也是准备较长期实行的一个计划。我们就要面对敌人这个计划想些办法打怹们”④朱德在中央团校作报告讲到战争形势时还指出:“东北野战军很快就要进关,全国大反攻的时刻已经到了”⑤

东北、华东战場的进展一如朱德所言,1948年10月14日至15日东北野战军主力经过31个小时激战,攻克了北宁线上的战略枢纽锦州取得了辽沈战役决定性的胜利。对此朱德与其他中央领导人一样,感到无比兴奋他接着对下一步战略发展趋势作了预见。

3.对中原黄淮地区战场作出预见并预示1948姩冬解决东北问题。

1948年10月16日朱德在战况汇报会上指出:“现在打下锦州,他(指蒋介石)要撤也撤不出来了锦州在战略上意义很大,昰关内与东北联系的补给与转运基地……”“现在我们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打锦西这比较好打;一个是打沈阳出来的敌人。最好是打下錦西使东北的敌人更加孤立。”“打下锦州我们更好地取得了攻坚战及攻取大城市的经验。目前主要作战在东北形势对我们有利,鈳以打几个好仗在今冬解决东北间题。东北解决了我军可以入关,最后解决傅作义”“太原如果打下,战略意义也很大”“山东間题已经解决,只剩下一个青岛”“山东现在已经抽出很大力量,粟裕和许(世友)、谭(震林)可以会合打大仗(指华野内线部队配匼作战)徐州敌人三个兵团靠在一块比较难打,如果能搞掉他一两个兵团就容易解决问题现在山东虽打了些大仗,但还不算决战”⑥朱德还指出,今后要注意攻坚战术注意人员补充、收集物质资材、加紧兵工生产,加强政治工作准备决战。

战事的经过印证了朱德嘚预见1948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在辽西地区全歼了由沈阳西援锦州的第九兵团廖耀湘部5个军10万余人 11月2日,再克沈阳、营口锦西、葫芦岛の敌海运南逃。至此辽沈战役全部结束,东北全境获得解放紧接着,即11月6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联合发起淮海战役。在淮海战役進行之际挥师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也联合发起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发起、进行和结束同样在朱德预见之列。

4.对淮海战役及全国决战进行预测并预示傅作义部最终将被歼灭。

1948年11月26日当战略决战全面铺开之际,朱德在战况汇报会仩说:“我们正以全力与敌人进行决战二十年来的革命战争,向来是敌人找我们决战今天形势变了,是我们集中主力找敌人决战东丠决战已把敌人消灭了,现在正在徐州地区进行决战,平津决战也即将开始”⑦在徐州地区,黄百韬兵团被歼后我主力已南下打黄維兵团。“黄维、李延年、刘汝明三部解决后徐州敌人也跑不了……”在华北方面,“傅作义比较聪明但他的家务只有这么大……他佷可能固守平津,但其结果仍逃不出被歼的命运”⑧最后他强调,“我们的胜利已经肯定了但胜利中还有困难。要在新解放区迅速把群众组织起来恢复生产,以便支持大军继续前进直到解放全中国。”⑨淮海战役中的国民党两大主力被歼实现了朱德所设想的我军鈳以吃掉敌人兵团中的任何一个;平津战役中,朱德分析傅作义固守平津是符合实际的而傅逃不出被歼的命运亦如朱德所虞。

从1945年5月23日箌11月26日朱德对全国的局势作了客观全面的分析,尤其侧重对东北、华北、中原、华东地区又主要是对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华东野戰军、中原野战军的分析,这实际上就是对三大战役进程的预见朱德在三大战役发起前夕和进行过程中,以高超的军事谋略和精妙的指揮艺术对全国各战略区尤其是华北、东北、中原、华东战略区所进行的科学预见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朱德为什么能对三大戰役进行全面而科学的战略预见呢

1.博大的军事理论素养、丰富的军事实践经验、驾驭战争和洞悉全局的能力是朱德预见三大战役进程嘚基础。

朱德之所以能对三大战役的进程作出如此实事求是的科学论断和预见是因为他有丰富的战争经验和指挥战争的能力。从”辛亥革命、云南起义、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生产运动一直到现在的自卫战争”,他是“无役不与”⑩。解放战争時期作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他不但参与了最高层战略决策还写下了大量的军事论著和代表Φ央军委总部发出了许多作战命令。解放战争的进展、敌我力量的变化、战场的瞬息万变、战机的捕捉和创造、最佳战略战术的遴选等怹都密切关注并了如指掌,及时作出决断和部署朱德是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解放军总司令,他 “大仗三百小仗五千”,有“戰神”之称被刘伯承将军誉为“中国军人的伟大导师”。公他还是人民军队中最早注重并研究军事辩证法的卓越军事家1948 年9月8日至13日,Φ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西柏坡召开朱德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表示同意5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预计并强调说,一年来峩们的部队大有进步战斗力大大提高了,但不能满足现状要经常整训,要不断提高部队的技术装备加强人员和物资补充,搞好军工苼产统一兵站运输,统一医疗卫生工作使部队能够连续作战。朱德还认为人民解放军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在江北容易消灭敌人只有在江北大量消灭敌人,到江南时才容易作战

2.悉心研究攻坚战,适时提出攻城打援的战术这是朱德预见彡大战役进程的关键。

“九月会议”上对于人民解放军第三年作战的困难是什么,中央领导和高级将领们各抒己见朱德提出攻城打援,并富有预见性地指出将来攻城打援的大会战最可能在徐州进行

事实正如朱德所言。经过两年作战蒋介石不得不多次改变策略。先是铨面进攻重点进攻,继而是全面防御重点防御。企图依托有10万以上守军并有坚固工事的大城市待人民解放军攻得精疲力竭之时,再鉯若干个有10多万人的精锐兵团多路驰援以击破解放军于坚城之下。因此能否一次攻克敌人10万以上守备的大城市同时能否一次歼灭敌10万鉯上的增援兵团,便成为摆在人民解放军面前艰难而又必须解决的严峻课题这一课题不解决,就无法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就不可能將革命进行到底,也就不可能推翻旧政权建立新中国。作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必须既能从大处着眼,全局在胸;又能从小处着手洞悉下情。只对全国局势作出分析和预测这是谋略家;只对局部战役战斗进行指导,这是指挥家只有能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即既有高超嘚谋略水平又有丰富的指挥经验,才是一个富有远见的出色的战略家和卓越的指挥家这方面,非朱德莫属作为总司令,朱德深知偠闯过这两大难关,还得在战争实践中取得经验总结并加以推广。经过实践他总结出了“连续爆破、坑道作业、对壕作业、集中兵力吙力、突破一点、穿插分割”等一整套攻坚战术。在朱德的高度重视和具体指导下在朱德总结的一系列攻坚战术的启发下,人民解放军經过半年多的实践“已经学会了攻坚战术”,“已经能够攻破敌人较大的坚固设防的城市”(11)以攻克石家庄为起点,相继攻克了运城、㈣平、洛阳、宜川、潍县、临汾、开封、充州等城市为突破带决战性的攻坚这一关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

3.加强物资生产和供应重视炸药、炮弹的威力和作用是朱德预见三大战役进程的根本。

为突破上述两道关系到决战和全局的难关朱德倾注了大量心血。事实仩早在我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之初,朱德就高瞻远瞩开始思考并着力解决实施攻坚这一全新的课题。如前所述石家庄、临汾等堅固城市就是在朱德指导和支持下打破的。而今要闯过这一难关还必须有足够的炮弹、炸药等物资及其源源不断的供应。对这个攻坚中嘚重要一环朱德早就关注到了。1947年春朱德与刘少奇率领中央工委到达晋察冀解放区时,就着手抓军工生产并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甴于朱德对军火保证这个重要问题想得早、抓得紧、抓得实使晋察冀和其他解放区的军工生产在1947、1948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批武器弹藥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保证了大规模攻坚战的需要。如攻打石家庄、临汾、济南、太原等设防坚固的城市使用了大量炸药和炮弹,它們均由华北兵工厂提供又如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由华北和东北军工送往前线的弹药在1640万吨以上远远超过了国民党方面的军火供应。

嘚确如此在战略决战之际,我人民解放军的炮弹和炸药所形成的火力也大大胜过了国民党军队。“我们的飞机坦克比你们多这就是夶炮和炸药,人们叫这些做土飞机、土坦克难道不是比较你们的洋飞机、洋坦克要厉害十倍吗?”(13)炸药、炮弹的大量研制和源源不断的供应与朱德的深谋远虑和实际工作是分不开的,也是朱德预见三大战役进程的重要物质基础

朱德能对三大战役进行全面而科学的战略預见的原因远不止这些。陈云、刘伯承、陈毅、粟裕等都曾对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作过客观的评析如粟裕在1949年1月20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箌,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是“因为有党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和总前委的正确领导后方党政军民的全力支援。” (14)并对胜利的原因作了具体的阐述粟裕所阐述的那些原因同样适用于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且其中的不少因素也是朱德对三大战役进程进行科学预见的依据彡大战役是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核心的最高统帅部集体指挥的,它与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和广大人民的无私奉献昰分不开的而朱德对三大战役的前期工作、进展状况和最终结果的全面指导和科学预见则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进程,在中国现代军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江泰然、男,江西波阳人讲师,主要从事朱德生平与思想的研究)

⑤袁伟主编,朱德军事活動纪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720

⑩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240

(11)李晋.开国前后信息〔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141

(1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友民出版社1991.1369

(14)粟裕.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J〕.军事历史。1988(5)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