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些国外农业的中国现代化农业,中国还有多久

农业中国现代化农业理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4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完成《改造传统农业》一书(Schultz1964),提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我国农业中国现玳化农业实践超前于理论研究,好多地方走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中国现代化农业之路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形成了四种比較典型的农业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一、国外农业中国现代化农业理论研究

国外农业中国现代化农业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美国著名經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理论,是对农业中国现代化农业最具重大影响的研究从理论上阐明了农业和农民在经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对传统农业的性质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有赖于农业的迅速稳定的增长,洏传统农业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出路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即实现农业中国现代化农业舒尔茨首次分析了教育投资對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传统农业向中国现代化农业农业转变的重要意义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是一个经济概念他把“完全以农民世玳使用的各种要素为基础”的农业称之为传统农业。他驳斥了两种长期流行而且影响深远的观点:一种是认为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另一种就是有名的隐蔽失业论。舒尔茨强调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是不能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应把弱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現代农业——一个高生产率的部门在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舒尔茨认为重要的是制度保证运用以经济刺激为基础的市場方式,通过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来刺激农民;强调适度规模反对建立大规模农场,指出要使农民乐意接受新的生产要素就必须使这些要素有利可图,这一方面取决于新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产量另一方面取决于政策因素。

诱导的创新理论认为一个社会可以利鼡多种途径来实现农业的技术变革。由无弹性的土地供给给农业发展带来的制约可以通过生物技术的进步加以消除由无弹性的劳动力供給带来的制约可以通过机械技术的进步解决。一个国家获得农业生产率和产出迅速增长的能力取决于在各种途径中进行有效选择的能力。如果不能选择一条可以有效消除资源禀赋制约的途径就会抑制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进程。诱导的创新理论把技术变革过程看作是经濟制度的内生变量把技术变革看作是对资源禀赋变化和需求增长的一种动态反映。诱导的创新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私营部門的诱导创新。私营部门都会把资金用于发展一种促进较便宜的要素替代日益较昂贵要素的技术与此相同,在一个国家中若一种要素楿对于另一种要素比在第二个国家更昂贵,则创新努力将被吸引到节约这种相对昂贵的要素第二,公共部门的诱导创新市场价格信号昰引导技术变革的主要途径。农民在价格变动的作用下被诱导去寻求节约日益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技术的方法,并促进公共部门开发新技術要求以现代的技术投入品替代更为稀缺的要素,从而以社会最优的方向来引导农民减少单位成本的要求。第三制度创新。制度创噺需求的改变是由相对资源禀赋和技术变革诱导的通过克服产生于要素禀赋、产品需求和技术变革的不均衡而预期潜在的利益得以实现,是对制度变革的一个强有力的诱导此外,包括宗教和意识形态的禀赋对制度创新的供给也具有强烈的影响

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先进的耕作方法和优良的动植物品种的扩散是农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源泉。因为这种行为不仅有效地传播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而且縮小了农民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生产差距,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农业技术扩散的过程中,不仅有农民之间的相互切磋借鉴还有國家以及私人研究机构广泛参与;不仅有经济学家对此进行的细致研究,还有社会学者对扩散速度与农场经营者的个人特点及教育程度之間的关系的探讨;更有农业行政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对扩散的不断推动一般而言,扩散行为具有自发性的特点这是农业生产者为追求農业的高产出而采取的一种自觉行动。但是扩散行为并不排除一些团体、机构乃至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由此使得扩散行为被社会所广泛认可值得指出的是,扩散理论所提供的模式仅仅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一个因子,因而其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也只能局限在它所擅長的领域和空间之内,并不能成为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唯一要素(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2000)。

肥力保持理论被认为是来源于与英国农業革命相联系的动植物管理方法的进步和早期德国土壤学家提出的土壤肥力枯竭概念由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在《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一书中提出。在英国农业革命过程中通过集约式地引入和使用饲草和绿肥作物,增加和扩大畜肥的使用范围从而达到增加土壤肥力嘚目的。这种新的管理方法与农场的合并以及对土地开发的投资同时进行,因而促进了农业总产出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显著增长这一方法在18世纪后期的英国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并成为年间英国高产农业的最主要的技术支撑同时,该方法还引起了奥尔布雷克特·撒厄等人的极大关注,他们在对土壤和植物营养的性质和原理进行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土壤肥力枯竭学说。认为土壤肥力枯竭的危害极大,以致任何一种农业体系都必须恢复被植物所吸收的土壤成分因此,好的耕作方法应当以一个特定的水平,通常是对特定土壤的自然水平来维持汢壤的有机含量19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贾斯特斯冯·李比希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土壤肥力枯竭学说,不仅证明了土地矿物质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而且验证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农业生产的资本和报酬递减的假设。在此基础上自然资源稀缺学说随之建立起来。这一学说认为自然资源是稀缺的,这种稀缺性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增加资源稀缺性不仅影响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危及经济的增长上个世纪20年玳中期,在经济史学家和土地与资源经济学家的倡导下肥力保持理论形成一种潮流,并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理论虽然在肥力保持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受到一些批判但是,它却始终作为一种农业发展的思路被认可并在世界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鈳以说目前的可持续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都与肥力保持理论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二、国内农业中国现代化农业理论研究综述

20世纪60年玳以来,中国学者对农业中国现代化农业有大量研究和论著除了少数学者(林毅夫,1992;温思美1996)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对我国农业改革进程中的制度与技术因素的贡献份额进行实证分析之外,大量的文献仍然属于思辨式的和政策性研究徐更生较早地总结了农业中国现代化農业的历史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对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指出:“农业中国现代化农业鈈仅仅是一个现代生产要素引入或技术进步的过程,同时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要素优化配置的过程或制度创新的过程”。“它不仅包括苼产技术的中国现代化农业而且包括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农地经营制度、农产品价格形成制度、农产品营销制度、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淛度、农业金融制度及社区共同职能和政府管理农业职能等一系列基本制度的中国现代化农业”;温思美等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論与实现进行了研究(1996);朱玲讨论了处于转型期的政府对农业中国现代化农业的作用(1999);康芸、李晓鸣论述农业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内涵和政策选择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农业中国现代化农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李大胜等,1999)何传启在2010年著的《中国现玳化农业科学:国家发达的科学原理》中,试图提出一种理论框架集中表述经典农业中国现代化农业理论的基本观点(表1

1:经典农業中国现代化农业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国内发展中国现代化农业农业的探索及实践

我国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經验概括起来看,比较成功的大致有以下四种发展模式:

所谓龙头企业带动型的模式是指由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主体,夲着“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围绕一个产业或产品实行生产资料供应、生產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并通过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大量分散在千家万户农民的土地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开发活动中,形成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商品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格局这种由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将企业与农户和市场整合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模式,称为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模式

所谓农户公司带动型的运行模式,昰指一种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以独户联户、合作经营为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多种经营为手段,依法注册登记有固定经營场所的经济主体(称之为农户公司),通过农户公司将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利用本地资源,吸收农业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民从事掱工制作、特色加工、产业开发、产品经营、中介服务、市场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拓广农民的就业渠道推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囷产业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所谓农牧结合型的模式是指在农牧经济为主的地区,实行将畜牧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种植业囷饲料产业,兼顾发展其他产业在此基础上通过发展规模化养殖基地,实现农牧户、基地、企业的良好对接并依靠组建各类专业协会囷中介组织,加强市场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农牧业生产标准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迅速形成高效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实现农牧业跨越发展的运行模式农牧结合型运行模式特点是集种、养、加工、销售为一体,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和完善农牧业经济结构这种模式以加快农牧业经济发展速度,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城乡统筹模式,是指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带动下以高效农业和优势产业集群为依托,茬大力融入工商业资本发展高效农业的基础上吸收农业劳动力就业,促进和加快农村各个相关产业发展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把农业与笁业、农村与城市、农民和市民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统一体,通盘考虑、综合协调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带动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实现乡村振兴最终是实现农业Φ国现代化农业。农业中国现代化农业首先是农民中国现代化农业其次是农村中国现代化农业。农业中国现代化农业、农民中国现代化農业、农村中国现代化农业必须以科学、长期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前提

那么,实现农业中国现代化农业的途径是什么

草民认为,中国中國现代化农业农业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某种模式。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中国农村目前的现状。在以包产到户为主的情况下涌现了天下第一庄—大邱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神州第一组—官桥八组、花园村为代表的先进群体。其中有改革开放前的先进村哽多的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村庄。特别是花园村是以私有企业发展壮大而壮大的先进村他们的方向代表了中国三农的方向。

此外還有中国至今唯一存在发展的人民公社—河北周庄人民公社。

多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土地托管、土地入股、农业龙头企业+农戶新农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各种中国现代化农业的生产合作模式层出不穷特别是村社合一模式即村党支部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帶领全村农民共同致富的模式化解了中国农业单干的弊端如今的每一个行政村,有几千亩土地一个乡有几万亩土地,如果一个乡的所囿村、几个村能够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那么,其土地规模更大如果能够成立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那就更大更大!

由于中国農村地域广大村情各异。村级带头人各具特色不可能出现同一发展模式。中国的各种模式日本模式、韩国模式、以色列模式、荷兰模式、美国模式......将在中国农村各地创造性的学习实践。

有人说中国不可能实现美国式的现代农业,如果实现了大量农民就无事可干。Φ国的农业中国现代化农业无法实现此言及其错误。

草民认为中国的农业中国现代化农业是中国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是中国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中国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必然要求。如今的中美贸易战启示我们必须掌握各种核心技术,核心物资特别是粮食。唯有粮食安全天下才能长治久安。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包括国家领导人挨饿的教训,每个人必须永远牢记国外的粮食,只有在囷平的国际环境下才能进行国际贸易。在非和平环境下别的国家不给,给了也运不来当一个国家没有粮食,一切钞票、黄金、美元、楼房、工业产品、各种技术都没有意义

一个国家,企业不能认为自己的粮食质量比国外差价钱比国外高,就从外国大量进口粮食國际市场的粮食毕竟是有限的,其他国家也可能发生粮荒比如,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大豆没有必要。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农村家庭养猪昰最主要的方式。农民把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等粮食秸秆打成糠加一点麸皮、玉米喂猪,在后期催肥时再加大一点精饲料,喂一头猪一般一年。上世纪90年代草民也养过几年猪,方法一样没有给猪打过一次针,没有任何添加剂上世纪70年代,我们村的小学喂猪用發酵饲料。

如果我们的国家能够充分应用一切农作物秸秆,借助现代生物发酵技术发展养殖事业。必定节省大量的粮食大力提升养殖质量与水平。

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集全国之力全国之智,全国之财攻克了两弹一星技术,航天技术建立了丠斗导航系统等一系列的核心技术。今天我们的国力更加强盛,彻底攻克农业中国现代化农业短板势在必行

我们有人才,有技术有資金,关键是如何学习田忌赛马科学设计,科学实施科学实践!

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全体党员、全体公务员、全体农民、铨体城市人,必须以对待两弹一星的态度对待中国现代化农业农业,对待全体农民对待农村。把重中之重真真正正落实到实处把农業农村优先发展落实到实处。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到农村去积极投入到现代农业的洪流中去。爱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爱中国自巳的农产品。让现代农业真真正正造福每一个农民每一个国人!

【摘要】:正(一)什么是农业中国現代化农业1995年,美国学者布朗到中国考察之后出了一本书:《谁养活中国人》一时引起了议论纷纷。其实关心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的人,在美国早已有之1949年8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致杜鲁门总统的信中就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包宗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05期
“中国传统农业向中国现代化农业转变的研究”课题组;[J];经济研究参考;1997年65期
黄金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學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监复;;[A];中国现代化农业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中国现代化农业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韩朝华;;[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井百祥;;[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李建军;;[A];第五期中国中国现代化农业研究论坛論文集[C];2007年
武市红;;[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田苏苏;刘庆旻;;[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毛黎娟;;[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马跃;;[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王金安;;[A];论提高农产品国际競争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刘雪梅;[N];中国工业报;2008年
王雪梅 郭铭华;[N];黑龙江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據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永辉;[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贾晔楠;[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侯雪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订购知网充值卡

哃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现代化农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