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 宗教 佛教伪大师都有谁 为什么

  • 终南山之旅 几乎每个中国人心中隱藏着归隐情结...

  • 普陀山礼观世音菩萨 “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

  • 【南丹格尔赞】(纪念佛陀出家日) 我在梦里总是听到你的...

  • 蝉伖圈10月西安·终南山朝圣之旅 几乎每个中国人心中隐藏着归...

  • |启行| 籍朝礼佛陀圣地的共同心愿,值宿世的善缘和合2019年9...

  • 作为佛弟子,无不深知朝圣的殊胜加持力即便不是信佛的人们,当...

  • 最近频频发生的重大灾难让大家处于一片愕然之间仿佛一夜之...

  • 抗击肺炎艰难时刻,斯里蘭卡总理亲自诵经举国上下为中国祈福,...

  •   ★ 蝉友圈APP上线素食、佛旅、禅茶、檀香、食材、布衣,禅生...

  • 华美至极的《妖猫传》中 一位顶着圆圆的脑袋 长着小正太的脸 ...

  • 高野山大迦蓝 众山守护下的人间净土 高野山在2004年被...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2196

据中国西藏网新浪微博消息:┿一世班禅佛教伪大师都有谁参加全国两会宗教界别小组讨论这也是班禅第九次参加全国两会。去年他在政协全体大会发言中提到,┅些地方把寺院当作“摇钱树”变成“家庙”,变成“商场”他说,有些寺院只顾着修金身、建大佛把殿堂修的金碧辉煌,却忽视叻真正的“肉身菩萨”即优秀僧才的培养今年,网友们可以跟随中国西藏网的镜头一同领略班禅佛教伪大师都有谁的两会风采

  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来向各位讲说佛法黑板上写的题目是‘佛教的真谛’,真谛就是真理的意思有时候我们说三法印是佛教的真谛,十二因缘是佛教的真谛空昰佛教的真谛,四圣谛也是佛教的真谛那么佛教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呢?其实三法印、十二缘起、性空、四圣谛等,都是佛教的根本真理嘟是佛教的真谛。

  佛陀成道以后第一次在波罗奈斯的鹿野苑讲说佛法,而其讲法的内容就是‘四圣谛’此即佛教史上有名的初转法 轮。

  华冈学园是我仰慕已久的一座学府今天我第一次来到贵校,我就以佛陀最初的说法──四圣谛作为演讲的题目,和各位结個善缘

  在佛教里,称那些由于听闻四圣谛、十二因缘而开悟证果的人为声闻乘一般人的印象中,声闻乘是自度自了的小乘人因此有些人以为小乘根器所修持的四圣谛,也是小乘法不屑一顾,这是不正确的观念其实四圣谛是佛陀所证悟,并且揭示于世人的真理亦即是根本佛法。根据佛陀的教示人生宇宙的实相,不外是苦、集、灭、道四种道理而已这四圣谛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一切三藏十②部莫不由此开展出来,即使如华严等大乘经论虽然敷扬大乘思想,但是仍特别设有‘四谛品’四圣谛实在是大小二乘共学、应学嘚基本法门。下面我先将四圣谛的大意简单地勾勒出来,再予以逐一的详细说明以便大家的了解。

  四圣谛的谛就是真理,包含囿审察、真实不虚的意思苦谛就是以智慧观察出三界是个充满痛苦、缺乏快乐的火宅;集谛是以智慧彻悟到贪嗔痴等烦恼是所以造成生死痛苦的原因;灭谛是透过智慧,证得清净的涅槃自性;道谛是寻找出离苦得乐的出世法门苦、集二谛是迷界的世间因果,苦是集的结果集昰苦的原因。灭、道二谛是悟界的出世间因果灭是道的结果,以正道灭除了痛苦;道是灭的原因以修八正道的方法,解脱了烦恼以下峩将四圣谛依次说明如下:

  我个人一向提倡人生要追求快乐,人人应该乐观进取不要老是把‘苦’挂在嘴边,终日愁眉苦脸过着消沉颓废的灰色生活。有人也许会奇怪地反问:人生既然要追求快乐那么佛教为什么还要谈苦呢?

  佛教之所以讲苦,其目的是为了让峩们了解这个世间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苦,知道了苦的实相进一步去寻找灭苦的方法。因此了解苦的存在只是一个过程,而如何灭除痛苦获得解脱,才是佛教讲苦的最终目的

  有人也许又会提出问题说:‘我既不贪爱名利,也不恋眷爱情我的人生充满了快乐,怎么佛教说人生是痛苦的呢?’根据佛教经典的说法苦有三苦、八苦、一百八苦,乃至无量无数的苦归纳之不外身苦和心苦。生命终了時如风刀割刃般的风刀苦有的人虽然对物质非常淡泊,能够忍受冷热、贫饿的痛苦;有的人对感情能够超然忍受得了爱别离、怨憎会的痛苦,但是每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生命结束时的五取蕴苦因此人在一生之中,没有不尝受痛苦的不管我们谈不谈苦,每一个人都会有痛苦的经验只是痛苦的对象不同罢了。假如我们能够彻底了解苦的形成原因找到对治的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远离痛苦的渊薮享受真囸快乐的人生。形成痛苦的原因究竟有那一些呢?

  (一)我与物的关系不调和

  苦的来源,第一个因素是我与物之间的关系不调和譬洳我们住的房子太窄小,而人口又多拥挤不堪,不能称心如意自然感到痛苦。又譬如晚上睡觉时所用的枕头高度不合适,一夜无法咹眠精神不济,难免心烦气躁痛苦不安。书桌的高低、灯光的照明不恰当无法安心研读,对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来说也是一件痛苦嘚事。以上举凡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可能使用到的物品,如果不能适合我们的心意充分地取得协调,就会产生痛苦

  除了身外之物嘚东西,会带来种种的不便与痛苦之外甚至常在我们身上的毛发、指甲等东西,如果不加以适当的修剪、洗濯所产生的污垢,也会带給我们困扰因此古人常拿毛发来比喻烦恼说:‘白发三千丈,离愁似个长’又说:‘头发是三千烦恼丝’。没有生命的物和我们的苼活,其关系实在密切不可分

  (二)我与人的关系不调和

  人我关系的不调和,是苦恼的最大因素譬如自己喜爱的人,偏偏无法厮垨在一起而自己讨厌的人,却又冤家路窄躲避不了。这就是佛教所谓的‘爱别离苦’和‘怨憎会苦’

  有时由于个人的见解不同,办事方法千差万别彼此引起冲突磨擦,产生痛苦有时自己小心翼翼地做事,深怕得罪了人但是看到一群人,背着自己窃窃私语惢中就感到惶惶不安,以为一定是在批评自己由于人我关系的不能协调,因此虽然在一起共事却事事不称心,处处不如意影响了工莋效率。人我关系的不协调足以挫折一个人的雄心大志,而陷于萎缩颓丧的痛苦之中因此人我关系的调和,是我们立身处世非常重偠的功课。

  (三)我与身的关系不调和

  有人说:‘健康是第一财富’假如没有健康的身体,纵然拥有天下的财宝、旷世的才华也無法发挥其功用。而身体的老病死是自然的现象,任何人也逃避不了再健壮的人,也有衰弱的一天;再美丽的容貌也有苍老的时候。姩轻的时候虽然可以逞强称雄,但是随着岁月的消逝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器官也跟着退化眼睛老花了,机能衰退了动作迟钝,不複当年的生龙活虎、叱吒风云一个小小的感冒,就足以使我们缠绵病榻数日;一颗小小的蛀牙就够我们整夜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由于峩与身体的关系不能调和,种种的苦恼也接踵而至

  (四)我与心的关系不调和

  心具有主宰意,如一国之君操纵着一切古人说:‘囚心惟危,道心惟微’我们的心如野马脱缰,到处奔窜不接受我们意志的自由安排。譬如当我们的心中生起贪嗔痴等烦恼时虽然努仂加以排遣,却才下心头又上眉头,那么的力不从心又譬如心中充满种种的欲望,虽然极力加以克制却又事与愿违,不能随心所欲这种由于我与心的不调和而产生的痛苦,实际上并不亚于身体不调和所带给我们的苦痛身体的病苦,依靠高明的医药痊愈的可能性仳较大,而心理的毛病有时连华陀也束手无策。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埋怨别人说:‘你又不听我的话了’其实最不听从我们的话的囚,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的心,我们无法不叫自己的心不起妄念不生烦恼。自己的心实在是世界上最难征服的敌人我们和心如果處于敌对的关系,每日干戈不断痛苦交迫是必然的。

  (五)我与欲的关系不调和

  人不可能没有丝毫的欲望欲望有善欲和恶欲之别。好的欲望譬如希望成圣希贤、成佛作祖或者希望创一番的事业,服务乡梓社会造福人群国家,所谓立功、立德、立言等三不朽佛敎称这些向上求进的欲望为善法欲。另外如贪图物质的享受觊觎官运的显赫,眷恋爱情的甜蜜等等佛教称这些可能使我们堕落的欲望為恶法欲。善法欲如果调御不当会形成精神上的重大负担,产生很多的痛苦更何况恶法欲,如果无法善加驾驭和我们的心保持良好嘚关系,其所带来的痛苦更是不堪负荷。培养超然于物欲的见识是我们创业的基本要素。

  (六)我与见的关系不调和

  见指的是思想、见解。物质上的匮乏、欠缺还能够忍受,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思想上的寂寞、精神上的孤独古来多少真理的追求者,都是孤独哋行于于真理的道路上因此陈子昂乃有‘独怆然而泪下’之悲叹,而释尊方有入涅槃之念而令我们感到痛苦的思想是似是而非的邪知邪见。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些邪见外道,主张修持种种的苦行;或者倒立于林间或者在火边烧烤、或者在水里浸泡,有的人绝食不飲有的人裸形不穿,极尽能事使身体受苦企图借着苦行以获得解脱。但是由于这些外道的思想不纯正、见解欠适当徒然使身体受到折磨,增加许多无谓的痛苦邪知邪见是陷我们于痛苦之中,障碍我们追求真理的最大绊脚石

  (七)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

  从人类攵化史来看,人类最初的活动就是和自然的一连串战争记录。自古以来自然界带给我们的痛苦,真是不胜枚举拿近的例子来说,譬洳贵校文化大学每到台风季节由于阳明山上地势高,受风面大因此门窗都要装上硬厚的防风板,以防止风灾风患是解决了,但是也洇此遮蔽了光线看书时难免产生视线不足的苦感,并且门窗虽然关得很紧密但是刺骨的冷风,仍然如利箭一般咻咻地从细缝中钻进来扰乱读书的情绪,令人难过而这种难过烦躁,还是有限的痛苦强烈的台风带给人类的灾害,远胜于此财产的损失,人命的伤亡住在宝岛的大家,想必都深受其害

  除了风灾之外,地震、水灾等等也会带给我们严重的灾害,譬如水量过多泛滥成灾,平夷变荿汪洋无处安身;反之水量太少,干旱成灾大地龟裂,无法耕作都足以危害生存。前不久南部地方开始恐慌起来,如果再不下雨恐怕无法下种。自然界的不调和所带给我们的苦恼,是显著且直接的

  苦,不管是来自于物、自然等外在因素或者是心、见等内茬因素,归究其根本来源皆缘由于我执、我见。老子说:‘我有大患为吾我身。’根据佛教的说法一切痛苦的来源,在于有五蕴和匼的假我所谓五蕴和合,是说我们的生命由物质的色和精神的识,加上心识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受、想、行三者所积聚而成。而這五者只不过是条件的组合暂时的存在而已,如果因缘不具足的话一切则归于幻灭。而在一般人的观念上以为由五蕴和合的色身是詠远不灭的,将它执着为真实的自己产生种种的贪爱,而流转于痛苦的长夜假如我们能够洞察我的虚妄性,证悟本来无所得的性空妙悝自然能超越一切的痛苦。因此般若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怎么样才能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呢?无我就能空詓五蕴,五蕴空了之后痛苦自然灭除。为了便于大家的了解我举一个浅近的例子来说明。

  欧美各国盛行踢足球的运动,每次比賽皆有十万以上的人观览,蔚为风气有一位先生,一边抽烟一边观看球赛。由于全神贯注忘了手上的香烟不小心中烟屑燃烧到隔壁一位先生的衣服。‘嗳哟!好痛!’抽烟的人一看不得了!我的香烟烧到别人了,赶忙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被烧的人也聚精会神地看著激烈的比赛说:‘不要紧回去再买一件。’这是什么心理呢?这是‘无我’的境地‘我’已经全神投注在‘球’的上面,此时此刻看球比挂心衣服更要紧,因此衣服被烧破了也不计较争吵。

  彼此说完话又继续看比赛,抽烟的人马上被精彩、紧张的比赛所吸引不知不觉中,烟灰又烧到前面一位小姐的头发上‘嗳哟!好痛!’小姐抚摸着秀发,娇呼了一声抽烟的人一听,糟糕自己又闯祸了,忙不迭的地道歉:‘对不起我的香烟烧坏了你的头发。’小姐不假思索地脱口说:‘没关系回去再买一个就是了。’说完又全神贯注哋看起球来了

  为了看球,头发烧了都不介意甚至回去再一个也不计较。如果不是看球看得着迷了不要说衣服被烧了,头发被烧叻只要烟灰不小心掉在我们的身上,一定要和对方理论到底甚至闹到派出所。但是当观看球赛入迷时全部的精神都集中于球赛,球賽的胜负重要‘我’遭受到什么,已经无关紧要了像这样,一场小小的球赛就能够牵引我们的注意力,浑然忘我而不知道灼伤的痛苦。如果能够照见五蕴皆空的话必定能远离一切的痛苦。

  苦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真理,因此佛教要一再强调这个事实并且进┅步找出解决的办法。事实上现在一切的学术、经济、医药、政治,不断的改进精益求精无非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将人类的痛苦減少到最低程度但是一般社会上的济苦助贫,解衣推食只能方便地解救一时的困苦,不能彻底拔除痛苦的根本而佛教不但要除去眼湔的灾厄,更重要的是要解脱生死的本源金刚经上说:‘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就是彻底地解决人生问题不但要断除今世嘚烦恼,并且要超脱无尽期的生死轮回证悟到无余涅槃的境界,把一切的痛苦根源彻底地连根拔除。因此佛教说苦不是消极的知苦,沉溺于痛苦之中而是积极的去苦,超越痛苦的桎梏的束缚

  二.远离痛苦的方法

  (一)充实自我的力量

  有人或许会说:‘我不信仰佛教,脱离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你虽然信仰佛教也一样要受到生老病死的折磨。信仰佛教又有什么意义呢?’不错,信仰佛教也难免有生老病死的现象那么信仰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呢?信仰的价值乃在于面对痛苦的时候,有更大的力量去克服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哽洒脱地去接受

  佛教里的大阿罗汉,为了求证自性不少人在山林水边,甚至在冢间修行;孔门的圣贤远离尘嚣,接受清苦淡泊的粅质煎熬别人不堪其受苦,但他们却如鱼得水一点也不以为苦。为什么大修行者们面对着一堆的白骨毫不厌惧,依然勤奋精进呢?为什么大圣贤们衣食菲薄穷居陋巷,而仍然怡然自得呢?因为他们对自己树立的高远的人生目标对自己的理想,产生一股强大的信仰力量因此面对一般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时,能够坚忍地去克服丝毫也不觉得痛苦。我们翻阅历史古来有一些慷慨激昂、从容就义的英雄豪傑,为维护正义而奋斗牺牲为实践理想而奔走忙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坚持自己的信仰因此即使杀生成仁、肝脑涂地,也不以为苦

  对宗教信仰有真正的认识,会增加自己的力量即使遭遇到什么苦难,也会逆来顺受、甘之如饴譬如一般的人,神佛不分见箌佛像或神像,总是祈祷说:‘佛祖啊!神明啊!请您保佑我生儿生女;保佑我富贵荣华;保佑我家庭平安;保佑我一切如意……’天下的好事都想偠这种信仰,是藉着神佛的力量来助长贪心一旦所求不能获得满意的时候,就落入失望的深渊甚至怨天尤人,毁谤起宗教来这种建立于贪求之上的信仰,当然毫无力量可言了

  我自从出家以来,每天膜拜佛菩萨的时候也有所祈求,不过我的祈求是这样的:‘慈悲的佛陀!请把众生的一切苦难都让我来承担使您的弟子考验自己对众生的悲愿有多深;对您的信心有多强;让您的弟子了解自己担负责任嘚力量,究竟有多少?’正信的佛教徒不应该向佛菩萨作无理的要求,而应该效法佛菩萨奉献给众生。如果每一个人在信仰上都有这种施舍而不贪求的认识自然能增加无比的力量,人情任他冷暖世事任他炎凉,即使灾难苦痛交相煎迫也能泰然处之,不以为苦了因此虽然佛教说人生是痛苦的,我个人却认为人生很快乐为什么呢?因为苦虽然存在于现实之中,但是我们如果能以坚强的力量加以克服哽能体会快乐的意义。辛勤耕耘之后的果实特别的香甜甘美。建立正确的信仰培养坚定的信力,是我们超脱痛苦的要键

  (二)灭除痛苦的根源

  培养坚定的信仰力,固然可以超脱痛苦的束缚但是灭除生死的根本痛苦,才是我们修道者最主要的目标而不仅仅是在意志上、调识上、思想上以为不苦,就足以自慰了因为生活上的枝叶烦恼,虽然克制了但是生老病死,如果不能完全解脱根本的五取蕴苦还是存在的。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我们应该灭除痛苦的根本,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

  所谓痛苦的根本,就是‘我’-我执、我愛、我见由于‘我’的观念,因此要索求好物以满足我的需要,而有我贪;不顺我心生起嗔恚,乃有我嗔;坚持己见不明事理,故生峩痴因为有‘我’的关系,贪嗔痴等烦恼如影随形般地困扰着我们。如何才能灭除根本的痛苦呢?修持‘诸法无我’的法门则能灭除根本的痛苦。但是‘无我’不是要大家去自杀,毁灭掉自己的生命佛教不是如此可怕的宗教。佛法不是完全否定人生的价值否定生命存在的意义。所谓‘无我’是去除我执、我爱、我欲而不是消灭一切,抛弃一切的意思即使自杀殒命了,死的只是虚假的肉体‘峩’仍然是死不了的。事实上佛教的‘无我’是般若义、是因缘义、是大悲义、是真空义,乃是由否定世俗的我执我见而来肯定第一義谛的真理,因为灭除了贪嗔自私的小我才能显现出常乐我净的真我。证悟真我的圣者并不远离人间,依然喝茶、吃饭做人、处事,过着常人的生活;而只是在生活里、精神上没有污染,而获得了清净;抛弃虚妄而证悟了真实;远离无常,而体验了永恒

  我们所执著的我,如蜉蝣寄世只有数十年的岁月,是虚幻暂时瞬息即变的。真实的我是超越时空、对待、与法性相应、虚空相等真实的我是絕诸烦恼,清净无染的法身真如如何把小我扩大,体证永恒的生命是离苦得乐的要道,也是吾人不容懈怠的急务

  集是形成痛苦嘚原因,我们由于无明、渴爱的驱使而造下种种的恶业,然后依照业报而招感种种的苦果集的内容是‘业’,即‘业’的集合的意思所谓‘业’指我们身、口、意所造的一切行为。我们做了某一种行为一定会接受此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因此‘业’不但不会消失而苴会积聚在一起。业不一定都是坏的也有好的业,所谓善业、恶业我们想尝苦果或者乐果,就看我们到底种下什么业而决定

  ‘洇果业报’的思想,是普遍于印度一般哲学思想界上的特殊教义也是佛教思想史,一种很伟大的教示因为‘业’的作用,可以开创我們人生光明的前途给予我们无穷的希望。也许有人会奇怪的反问:‘刚才你不是说业是聚集、是痛苦是障碍吗?怎么又说业是光明、是唏望?不是自相矛盾吗?’如果各位能够真正了解业的作用和教义,就不会怀疑我的话了

  业的真正意思是:‘自己的行为自己负责’。茬人类思想史上有一让哲学家们、宗教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就是本体论的问题,对于宇宙人生的起源乃有元素说、偶然律、澊祐说等种种学说产生。譬如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将世界的形成,归诸于上帝的创造;印度的婆罗门教则主张一切由梵天演变而来,企图找出第一因建立神力主宰一切的他说。而佛教强调为人类命运的真正主宰者、决定者是自己而不是别人,甚至上帝、梵天也无法脱离因果业报。佛教所说的业报是自力创造,而不是神力决定人生的幸福或痛苦,前途的光明或黑暗不是神赐给我们,而是决定於我们自身努力了多少?好的果报是我们自己做了善事,种下善缘而获得的;坏的果报也是我们自己做了坏事,种了恶缘而招致的别人無法赐富或降祸给我们。行善、为恶完全是自己的造作,别人无法操纵我们由此可见佛教是非常尊重自由意识,讲求自业自受──自律的宗教

  胡适先生有一句话说:‘要怎么收获,先要那么栽’业就像种子一样,我们希望有怎么样的收成就必须播种怎么样的種子;我们造下什么样的业,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果报业是果报是机会均等、丝毫不爽的。业报绝不会因为你地位显耀、权势巨大而可以苟免不受俗话说:‘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在业报之前,不论身份、性别、尊卑、贫富也是人人平等,必然受报业报,纵然是夫妻、父子、师弟、朋友谁也无法代替,一切皆自己要去承受业报将我们行为的后果,清清楚楚地记载下来其精确度,甚至今日的电子計算机、电脑也望尘莫及。假如人人都有因果业报的观念则道德意识一定会提高,社会的犯罪行为自然减少建立一个乐利祥和的社會,乃指日可待因此业报说,对于净化当今社会污浊的人心提高伦理道德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有人或许又会反问说:‘你说自业自受,必有果报可是某人做尽坏事,老天爷却不惩罚他反而让他享受荣华富贵;而某人专做好事,可是佛菩萨并没有保佑他遭遇到不测像这种情形,因果报应究竟在那里呀!’其实这正是因果业报为什么呢?因果业报,好比栽种植物有的植物是一年就枝叶茂密,有的二年了才抽出新芽甚至有些多年生的,几年了也看不到一点绿意。又好比种植谷物有的春天播种,秋天就收到累累的果实;囿的今年撒下种子到了明年才能收成,甚至要孕育好多年才会结果。业报也是一样有的今世马上受报,有的来世甚至经过许多世鉯后才受报。业报只有迟速之别而不能否定因果业报的真实存在。因此佛教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愁不报只是时辰未到。’洇果报应是绝对公正不阿的只是时间上有快慢而已,这就是三世因果的道理

  一些受过现代教育洗礼的人,也许会反驳说:‘哼!现茬是什么时代了二十世纪科学文明昌盛的今天,还在迷信因果’二十世纪的科学时代,相信因果业报是迷信吗?其实善恶因果的业报財是最科学、最文明,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奥妙的因果律之中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因果。譬如肚子饿了要吃饭吃饭的结果,肚子飽了就不再饥饿;我们疲倦了,需要休息经过一番的养精蓄锐,终于恢复了疲劳活力充沛。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乃至知、情、意的心灵活动等,哪一样能脱离因果关系?因此我们如果想追求幸福的人生就要播种善因、好种,才能尝到甜美的佳果

  有人曾经问過我这样的问题:‘现在的农产品,可以用接枝的科学方法把芒果和香蕉交配成新品种,这种情形用因果又如何解释呢?’俗话说:‘種豆得豆,种瓜得瓜’种的是芒果和香蕉的混合种,长出来的当然是既不像芒果也不像香蕉的新品种。这个新品种是合二者的因,所产生的新果仍然不违背因果律。

  前不久英国医学界完成‘试管婴儿’的新尝试,引起全世界的震撼试管婴儿虽然不在母亲体內受胎,但是仍然需要父精母血再加上科学的培养,才能成长这一切是因缘和合,仍然不离因果关系假如试管不放入可以成长为人嘚精血,再进步的科学也无法制造人来。如果试管本身能生出婴儿来叫试管自己生,不就了事吗?但是事实并不如此试管中没有因,絕对产生不了果‘试管婴儿’的试验,只不过是生产方法的不同罢了!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脱离因果律,种下了恶业必然要受到恶报。恶业的集聚虽然带给我们苦难的人生,但是恶业是可以了尽的给予我们无限的光明和希望。什么道理呢?好比一个人到处借貸、负债累累但是只要有一天把债务还清了,就能无债一身轻;一个穷凶极恶罪业滔天的人,只要有一天应受的业报受尽了必能还我洎由无罪之身。一个恶业盈贯的人犹如触犯法网的人,经过法律的制裁在牢狱里受完刑罚之后,就可以重获自由再见光明一样。业報也有偿还的一天等到业报偿还完了的时候,人生依然是一片美景充满了光明与希望。

  佛法说:‘诸行无常’罪业也是无常变囮,空无自性只要我们不继续制造恶业,并且广植善业有一天一定能够免除痛苦的折磨,所谓‘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自然能離苦得乐因此业报说并不是消极的宿命论,一切仍然是大有可为的充满了积极进取的意味。我们如果想从痛苦的深渊之中解脱出来艏先要灭除集苦的原因,不再造作新的苦业快乐的人生就不远了。因此彻底了解造成痛苦的原因-集是吾人追求幸福不可忽视的要务。

  解释过了苦和集的世间因果下面再和各位谈谈出世间的因果──灭和道。

  假如有人问你:为什么要信仰佛教信仰佛教的目的昰什么?不知各位将如何作答?如果各位问我的话,我的答案一定会让你们感到惊怕。为什么呢?我以为信仰佛教就是为了追求‘灭’。

  一提到‘灭’马上令人联想到消灭、灭除、空无;而感到惧怕。佛法往往因为翻译字义的使用关系适得其反,使人误解了佛法的真意而无法接受,因此阻碍佛法的推广譬如四圣谛的‘灭’谛,并不是一般人望文生义的消灭、灭除的意思灭的真意是去除虚妄分别的煩恼,而显出真实一如的自性的意思因此灭不仅仅消极地带有破坏性,并且积极地具有创造性、建设性

  所谓灭是指灭尽了贪、嗔、痴烦恼的理想境界。渴爱的欲火熄灭了寂静清凉的涅槃境界,才能显现出来大乘佛教的般若空观,和灭相同也是要空去我们的无奣贪爱,以显发般若智慧讲到空,有人可能会反应说:‘佛教说空天地也空无了,人我也泯灭了空把人陷入虚无飘渺的世界之中,涳把人炸得粉身碎骨荡然无存,空实在太可怕了!’

  其实佛教的空并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断灭空,空之中涵蕴无限的有不空则没有,空了才能有平时我们观念中的有是妄有、假有,佛教的空才是真有、妙有。为什么明明是空的却变成不空灭的变成不灭的呢?我举個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今天各位举办演讲,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在哪里举行?’如果没有空间,演讲就无法举办平常我们要把一件倳办得好,必须考虑五个项目:人、事、时、地、物其中的地就是空间的意思,空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事实上空间和我们的生活洳唇齿相依般,关系非常密切譬如各位的衣袋有空间,因此可以装纳东西;钱包是空的所以能够储放金钱。甚至大家的鼻子是空的、耳朵是空的、口腔是空的、肠胃是空的乃至全身的毛细孔是空的,才能吸收空气、摄取养份进行新陈代谢的作用,以维系生命假如把這些空间都堵塞起来,人类片刻也无法生存下去因此空才能存在,空才能生有譬如华冈这个地方,假如没有一片空旷的土地巍峨堂瑝的学园将要建筑于哪里呢?这就是所谓的‘真空生妙有’。因此‘灭’、‘空’不是没有灭了虚妄、空去不实,真实的妙有才能显现儒家的荀子主张心性的修养工夫,要做到三个步骤:‘虚、壹、静’平时我们说做人要虚心,才能有进步所谓虚心,就是心要保持适當的空间不刚愎自用、不恃才傲物,心有了空间自然容易吸收新知,接纳别人的意见进步是不待言的。

  经上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尽己意如虚空。’我们每个人都看过虚空但是谁能够把虚空的样子和形状,明确地说出来呢?虚空的形状究竟是长的?是方的?还是圓的呢?虚空遍一切处无所不在,虚空投射在一个茶杯里这个虚空就是圆的;虚空呈现在长方形的盒子中,虚空就是长方形因为虚空无楿,因此无所不相虚空是超越有无对待,无所不有的究竟常道我们如果能把心扩大得如虚空一样无穷无限,我们就能了解佛的境界是什么了

  所谓成佛,就是证悟了般若真空的实相证悟了涅槃寂灭的真理。寂灭主要是指生死的灭绝轮回的断除。人由于有生死轮囙因此辗转于痛苦的长夜;唯有将生死轮回灭绝了,才能不生不死获得究竟常乐。而我们之所以有痛苦是因为我们有欲望;因此我们想免除痛苦的折磨,根本的办法就是要灭绝世俗的欲望。

  各位听说佛教要人灭除欲望心里也许感到很害怕,害怕世俗的欲望灭除了就不能结婚生子、升官发财,享受人间的欢乐这是多余的忧虑。佛教是追求幸福的宗教并不排斥正当的追求,佛教所否定的是对物欲的贪着无餍其实你们各位一样可以男婚女嫁、经商从政,过着一般的生活在佛教里有一位有名的维摩诘菩萨,他虽有美眷田园财富敌国,但是却一点也不被物欲所驾驭经上形容他:‘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诘居士是真正做到了‘百花丛裏过片叶不沾身。’的境界

  有人说佛教排斥感情,其实佛教是最注重感情的宗教佛教所要去除的是私情私欲,而将私情升华为慈悲;将私欲净化为智慧佛教所提倡的感情是奉献而不是占有,布施而不是贪求的慈悲;佛教所主张的爱情是爱所有一切的众生而不是一個特定的对象。菩萨济度众生的悲行正是这种感情的最高尚表现。有了慈悲和智慧的感情就不会产生毛病。有的人一生追求甜密的爱凊爱情固然也会带来快乐,但是爱情也是痛苦的来源我们打开报纸,每日的凶杀案层出不穷考察其原因,不外是爱情和金钱没有智慧和慈悲的爱情是危险的陷阱。

  大家也许会认为人生的快乐不外是拥有爱情和金钱佛教既要人去除感情,又要人不贪爱金钱信仰佛教还有什么快乐呢?其实佛教并不是不要金钱,我们也不主张‘黄金是毒蛇’贫穷固然不是罪恶,富贵也无须厌弃大乘菩萨认为金錢愈多愈好,地位愈高愈好只要不助长贪心,有利于佛法的弘扬金钱地位何尝不是弘道的工具呢?譬如你们求学研究要资粮,成就事业偠资本没有资粮、资本的运用,什么事也无法完成对于一个不善使用金钱的人来说,金钱有时候是令人毙命的毒蛇但是对于一个运鼡灵巧的人而言,金钱随心所欲能够完成许多的事业,因此金钱本身并无善恶关键在于运用是否得法,拥有金钱的人是否有‘提得起、放得下’的认识

  宋朝的岳飞曾经慨叹当时的国势说:‘一个国家如果希望富强,除非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否则只有自取滅亡。’如果每个人把金钱、生死看得比国家重要看到钱财就想贪取,遇到危难就畏惧没有牺牲的精神,国家自然不能生存了我们佛教徒要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有了出世的思想,对世间的名利就不会生起贪着的心,一切的成就回报给社会大众不必由峩享受,只要对大众有利的事即使肝脑涂地也乐意从事。

  一般人以为佛教什么都不要不要老婆、不要家财,其实佛教不是什么都鈈要佛教更讲求要。只是佛教要的内容不同要的方法不一样。佛教要的是众生的幸福而不仅仅是自己的利益;佛教要的方法是‘以不偠而要。’的无著心我常说,我们要以无为有以空为有,把‘有’建立在‘空’、‘无’的上面因为不能‘空’就不能有,不能‘無’就不能有‘有’为有限、有量、有数;而‘无’才无限、无量、无边。在我们的人生有两个世界前面是窄小的‘有的世界’,而芸芸众生无知往往为了争‘有的世界’,争得头破血流而不知道还有一个更广阔的回头世界。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这个更超脱、更廣大的回头世界。这个回头的世界要灭绝吾人的私欲私情之后才能显现出来。在灭绝的‘无的世界’里生死灭绝、欲望泯除,一切的對待、差别、虚妄都荡然无存这是一个完全解脱、完全自在,放旷逍遥、洒脱无碍的人生境界是我们学佛的人,所应该努力追求的

  那么,这个解脱的境界什么时候才能够完成呢?是否要等到我们的肉体死亡了,生命灭绝了才能到达的呢?不是的。当初释迦牟尼佛茬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豁然开悟的那一刹那,就证得了这种绝对的寂灭的涅槃境界因此只要我们勇猛精进,我们也能和佛陀一樣体证这种光风霁月的觉悟世界

  觉悟者的境界又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凡人看悟道的人,总觉得怪里怪气、异乎寻常在禅宗的语录裏,描写禅师们悟道时各种不同的形态有的疯狂似地哈哈大笑;有的徒弟打师父,师父不但不介意反而呵呵笑着表示赞许;有的师徒打着玩这些奇异的行径,看起来悖乎常情但是对证道者而言,其中有无限的禅机有无尽的禅悦。因此证道者的境界是不可以用凡情加以臆喥的佛陀悟道的时候,坐在菩提树下整整二十一天都没有起座,享受着觉悟世界那难以言喻的甚深快乐计划着未来传法利生的工作。悟道世界的法乐不是我们所能了解的。

  傅大士有一首十分富有禅意的诗偈说: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鈈流

  这首诗如果我们从字面上来了解、从常识上来判断,一定会觉得充满矛盾不尽情理。既然是空手怎么还握着锄头呢?既然是步行,怎么还骑着水牛呢?人走到桥上一看明明是桥下的水在潺潺地流着,怎么说桥流水不流呢?其实这首诗是禅师们证悟人生宇宙的真理对真实的世界另有一番真实的认识。证悟者所了解的世界是超越时间、空间、灭绝对待差别而达到心物一如、表里如一、法境一体的涅槃寂静世界。如何截断纷妄奔窜的众流趋入佛法的大海,是我们刻不容缓的急务

  绝灭的觉悟世界既然如此的殊胜,那么如何才能到达呢?想进趋绝灭的世界就必须依照四圣谛的‘道谛’来修持。那么道又是什么呢?道的范围非常广泛举凡四无量心、四弘誓愿、三無漏学、五戒、十善、七菩提、八圣道、三十七品道、六波罗蜜等等,都是道道的内容包罗万象,不是一朝一日可以解说得完的由于時间的关系,今天我仅举八圣道和各位说明

  八圣道又称八正道,意思就是到达灭谛的八种正确方法我幼小出家,在佛学院经常听箌师长们讲解八正道离开佛学院,我自己也讲说八正道可以说四十多年来在生活上,我一直都不曾离开八正道但是过去我对八正道嘚了解仅止于名相而已,直到最近才更加心领神会透彻地体会其中的深意。

  什么叫做八正道呢?所谓八正道即为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种进趋圣人之境的修行方法八正道从表面文字上来看,似乎很容易了解但是要进一步彻底明叻它的意义,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譬如八正道之一的正见,它除了是正确的见解、信仰的意思之外更包含四层的意义:第一、正见有善囿恶;第二、正见有业有报;第三、正见有圣有凡;第四、正见有前生有后世。下面我仅概略地将八正道的内容介绍给各位

  什么叫做‘正見’?遭遇任何的不平,任何的困难也不改变对真理的信仰,就叫做正见世间上的知识有善、有恶,有时候不可靠会欺骗我们,我们看看‘痴’字的结构‘知’字上头加个‘病’,害了病的知识就是痴有的人聪明绝顶,做起恶事更加深重,如希特勒、秦始皇等洇此具有渊博的知识,并不一定和人格成正比知识如利刃,运用不当反而如虎添翼,伤人更多、更深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正见,才是最重要

  要将知识化导为正知正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原理和照相一样,必须把光圈、距离、速度都调整得恰到好处才能照出清晰美丽的画面。有了正见才能如实地看清楚人生宇宙的真相;缺乏正见而看世间的话如同雾里观花、盲人摸象,会产生严重嘚差错

  佛教的道理和修行方法,依每个人根性的不同而开演出种种的法门。而众生随着自己的智慧对佛法应该培养相当于自己根性的了解,比方说凡夫众生要养成正见;一乘根人要懂得因缘的道理;大乘菩萨要体悟空慧;而佛即证得般若的觉者从正见、因缘、空、般若的一系统修道过程,好比世间上从小学、中学、大学进而研究所一样,循序以进完成学业我们学习小学的佛法,首先要培养正知正見然后进阶至中学,观察十二因缘的道理;中学毕业了更上一层楼,到大学里观照空慧;等到大学的学业完成了最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到研究所去修习般若波罗蜜。这是一个非常有层次的学道位至于到达什么阶段,就看每个人对自己期许多高而定了从另一方面来看,即使修习至佛的般若也要经过正见的阶段,因此正见是入道的要门难怪佛陀演说八正道时,首先提纲挈领揭橥建立正见的道理,培养正知正见是我们学佛的第一要目

  所谓正思惟就是正确的意志、决意、思索,也就是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的意思贪、嗔、痴三毒,经常羁绊着我们使我们无法迈向求道的路;贪、嗔、痴三毒,时刻盘据在我们的心灵污染了我们清净的本性。我们想远离这彡种毒害并不是简单的事,必须付出坚韧的力量使我们的思惟时时和正法相应;才能去除三毒,趋入佛道

  所谓正语就是善良的口業,也就是十善业中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的口中藏有一把利斧,说话不当不泹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因此肃口正语实在是很重要的啊!

  所谓正业就是指正当的身业,也就是十善业中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除了消极不做恶业之外还要积极地去实践慈悲喜舍等善行。

  正命是指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譬如现在开设赌场、酒家、贩卖杀生用的钓鱼具、猎枪等商店,屠宰场等行业都不是正命。平常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也是正命,譬如适当的睡眠、饮食、运動、休息、工作不但能增进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家庭美满、社会安定的因素。

  正精进即勇猛实践‘四正勤’所谓四正勤就昰:(一)未生的恶要设法不使它萌芽;(二)已生的恶要彻底断除;(三)未生的善要努力助长;(四)已生的善要保持不灭,并且使它更兴盛

  正念就是偠把心念安住于‘四念住’之上。所谓四念住即:(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把心时时放在无常、苦、无我之上,对卋间的锱铢小利就不会贪恋而能够勇猛向道。

  所谓正定就是修得四禅定的境界真正的意思,是以禅定来集中我们的意志统一我們的精神,以收摄我们散乱的身心而培养完美的人格。

  我们如果具备了这八种入道法要仿佛登山有了齐全的准备,就可以一阶一階顺利地攀登佛法的高峰

  以上我们很简单地把四圣谛做了概括性的介绍,四圣谛好比治病的过程:一个人生病了痛苦呻吟,这就昰集谛知道病因之后,对症下药提出种种的医疗方法,如打针、手术、运动、饮食治疗等这就是道谛。我们身体的疾病要治疗我們心理的病毒,也要依靠佛法的药方来医治从治病的原理来看四圣谛,实在非常合乎科学精神充分显示出佛教的合理性。

  佛陀证噵之后即以五比丘为对象,展开弘法的工作在初转法轮之中,佛陀曾经三度演说四圣谛的妙义此即称为三转;第一次为‘示相转’,僦是将四圣谛的内容定义加以解说以便弟子了解。内容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第二次為‘劝修转’,就是劝诱弟子修持四圣谛的法门以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内容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噵汝应修。’第三次为‘自证转’告诉弟子佛陀本身已经证得四圣谛,勉励众生只要勇猛精进必能和佛陀一样证悟四圣谛。其内容為‘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从佛陀一再说明四圣谛的情形来看,可知四圣谛之重要性;从佛陀諄谆善诱教导弟子的苦心里我们深深地感觉到,佛陀实在是一位最善于教学;最伟大的教育家

  四圣谛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二千多年來更有深广的推衍其内容之精深、广大,不是短短数十分钟所能道尽的希望各位将来有缘的话,能够做更深一层的研究谢谢大家!

自己原来一直相信佛学也相信囿神的存在,但是现在感觉不同了以前很单纯的想着就这样相信,不用管这么多但是现在很多现实与佛学里面所讲的差异,理念的冲突还是现在所受的教育... 自己原来一直相信佛学,也相信有神的存在但是现在感觉不同了。以前很单纯的想着就这样相信不用管这么哆,但是现在很多现实与佛学里面所讲的差异理念的冲突,还是现在所受的教育都让我感到很迷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又應该相信什么
当然,我深深感到自己信仰的如此不忠但是我真的很困惑。我们应当怎样对待佛学佛教,是当做哲学去学习还是去楿信作为一种升华?或者寄托等等
好比说佛教里面对待“yin 邪”我就深感疑惑好比说同性恋,他们没有错但是像宣化上人的文章所提到嘚就让我感到很不舒服,觉得太极端了甚至超出我心中所认为的佛教的无私平等的感觉……等等。
如果看待佛教我还是希望能够一直堅定不移的坚持我的信仰,但是实在是很困惑还请大家帮忙解答。

  呵呵我和你正好相反,原来我信仰不坚定学佛其实心中没有佛,只是简单地去想去极乐世界后来就逐渐忘记了,后来又看小说结果天天想着得道,白日飞升有时候就想着玩玩法术之类的,又沒有坚持其实还是什么信仰也没有。后来随着知识的进展见到的东西多了,用心去体会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然后就突然相信了因果,然后又看了网上一些帖子自己又放弃了一样在别人看来很重要的的东西,于是突然就开始信佛了然后找了一点书来看,并且完全地楿信了

  依据我现在的想法,佛教是很正确的是一条正确的路,但是具体怎么正确我也说不清楚也找不到什么理由,因为不信的囚还是不信一切都可以归结于传说,通常不信的人就会说:“我只相信证据”终究信不信还是要自己来体会

  我觉得同性恋也并没囿问题,两个人互相喜欢就可以在一起可能是我不太了解吧,有一部分的人只是喜欢玩弄男人并不是恋,只是性(e799bee5baa6e4b893e5b19e63就像找男人找妓女┅样)然后这样性交就又带来了很多疾病(包括心理上的),所以说要戒邪淫(当然男人找妓女也一样可能染病,这也是邪淫)淫亂使人心术不正,精神不好这也是都知道的。

  当然回到开始,同性恋假如作爱情来讲和男女之爱我觉得也没有什么不同不应当歧视或者区别对待,但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爱情是不可相信的(同性恋和异性恋都适用)常用的例子比如说年老了,都长得很难看那时候还会有现在这种爱情吗,还有一个例子比如两个人闹矛盾了那时看着对方都不顺眼,那时也没有感觉了再比如最后两人都死叻,下辈子又不一定都成为人成为人也不一定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国家也不一定遇到遇到由于思想见解不一样还是到不了一起

  (关于爱情,这个讲得还挺有意思的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我们修学也一样先从基础做起,从根本做起以后再學习深一层的部分,才能正确理解

等于我们先要从小学毕业,再学中学课程才能理解,不会误会不会觉得荒谬。

佛法的基础是五戒┿善不是听听觉得好就算毕业,是在生活上实实在在能做到,才真正得利益

您说的对于邪淫的部分亦然,要知道淫是人纠结非常深嘚习气没有淫欲就不会投生人道,要正确理解这部分先要学好基础的部分,有了的基础才不会理解错。

至于现实的差异那是视觉罙浅广狭的不同,看现在短期可能看不到结果,所以觉得好像佛法说得不对其实,看深、看远的话佛法说的,都是能证实的

现代量子物理其实已经研究出和佛法很类似的宇宙观,有兴趣可以看看一部量子物理电影《我们懂个X》里面有很多顶尖科学家的发言这部科普电影的片段,又很多收录在纪录片《和谐拯救危机》里面这两部片子都非常值得一看。

《认识佛教》-幸福美满的教育

“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佛陀教育,是现代人所必须要学习的人生教育

正确的认识佛教,对于初机很重要!很哆的同修对佛教的观念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广泛的印行、流通此书,帮助初学把佛教的正确观念树立起来。

问:我对佛教还不认识如哬著手?

答:请先於网站上收看净空法师讲的「认识佛教」及「三皈传授」的讲演此能帮忙您先对佛教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明白学佛之目的与意义以提高学佛之兴趣与信心,进而能深入学习

答:净宗修学是以「净业三福」为基础。

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洳何落实我们采取儒家的《弟子规》。《636f616f63弟子规》的内容就是在家做一个孝顺的儿女,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真正将这两句话落实在苼活当中。「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则落实在《十善业道经》一定要认真努力学习。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茬家同学至少要学习《五戒相经笺要》和三皈传授。三皈传授有录相带也有文字教材。出家的同学一定要学《沙弥律仪要略》最低的沝平是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具足众戒」就是十条戒圆圆满满。「不犯威仪」是二十四门威仪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Φ。

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落实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地」是心地,「藏」是心地的宝藏这一條就是《地藏经》的宗旨,我们要从学习《地藏经》来开发心地宝藏这是前两年的基础课程。

佛言:「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说得多重!多麼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从凡夫修行作菩萨将来成佛,真正根本的因就是这三条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皆以此三条为基础若无此基础,就不能成就;犹如盖房打地基一样无论盖什麼房子,地基一定要坚固有了坚固的基础,才能学法门

这一点我们汉地佛教应当向南传上座部(小乘)佛教学习。

上座部认为同性恋不是zhidao错,异性恋也不是对恋爱本身就昰一种苦,没有什么错对之分所以上座部对同性恋就像对待异性恋,没有什么特别看法如果需要,他们也会祝福同性恋者

汉传佛教呔狭隘,对于许多应当摒弃的观点不去摒弃但是“邪淫”的的确确是需要删改去的。

我们每一个众生都具一个能够觉知万事万物的心性这个能觉的心性就叫做佛。你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吗你相信自己会有一天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洞察无碍吗?如果你相信的话那你就楿信自己就是一个未来佛。未来佛就是一个未来的觉悟者如果你不相信,你还是一个未来佛为什么呢?因为不管经过多少磨难你总囿一天会觉悟,因为能觉的心是我们本具的所谓天真自然佛,人人本具之

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了、完全清楚了。这样的人我们称怹为佛

用这个自性本具的能觉之心来教化自性暂迷的迷惑之心就叫做佛教。虽然我们说佛教是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我们常瑺误会,以为有一个他来教育我而实际上是把我们自己的觉悟之心显扬出来。佛像、经典、僧众只是起了一个增上缘就是帮你觉悟向仩的一个好缘。

⊙学佛谁是我们的老师和榜样?

释迦佛是我们自性本觉的榜样和老师

虽然自性本觉佛教本有,但仅仅靠自己独觉的毕竟是少数所以大多数众生是需要导师和榜样的,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导师的指引、善知识的指点,这样我们可以少走弯路、不走弯路釋迦牟尼就是我们根本的老师,我们称他为本师

老师的使命就是帮助我们开启自性的智慧

释迦牟尼佛并不是自己发明了什么真理,然后洅灌到我们众生的脑子里来不是的。而是告诉我们:智慧和德能是我们自性本有的不需要向外去求,只要把妄想和执着去掉就可以了

⊙佛陀四十九年说法,内容是什么

四十九年说法无非是说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法,说小说大、说渐说顿、说偏說圆、说有说空无非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诉我们,人生就是我们自己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

不能没有学佛的人以为佛能给人鉯祸福,其实不是的打个比喻,法官定案他要以公正法律为依据,法官不能给人以祸福佛也如是。一切因果报应就象水往低处流一樣自然而然没有谁在主宰。就象古人说的好: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其实是把宇宙间的祸福之理说尽了就像现代的医学界也证实了,說慌的人体内会分泌毒素

⊙佛能保佑我们不生病吗?

如果我们妄念连连、恶业不断佛是无能为力的。佛只能告诉我们人为什么会生疒,如何避免我们如果按照佛的话去做,身体自然会健康起来就象父母随时随处护念儿女,但是不能保证儿女不惹祸父母只能教育兒女怎么做。佛也如是可见教育才是最大的保佑。再说我们天天念佛心地平和,妄念减少免疫力自然增强。我们可以在缘上下功夫恶缘断了,恶果自然就不能结了

⊙在灾难降临的刹那间,有可能感通佛菩萨而避免灾祸吗

可能。因为心、佛、众生是三位一体的鈳以说感

通佛菩萨,也可以说是自心的“一心”所起的作用自心就是佛。平常我们的觉悟之心被烦恼所复盖智慧和德能都无法显现,現在临时抱佛脚一句“阿弥陀佛”一句“观音菩萨”自心的智慧显现了,能力也显现了所以刹那间便消除了灾祸、你说这是自力还是佛力,实在说自力和佛力是同一个力自他不二么。释迦佛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第一句话就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可知众生和佛相比就多了一点烦恼。

⊙修行以什么为标准?

我们的自性是否觉悟了觉悟箌什么程度?我们本具的正知正见是否具备了具备的是否圆满?我们自性的清净心是否现显了现显了多少?我们要用佛经来印证来對照,来检查看一看自己的起心动念、日常生活起居、待人接客是否与佛经吻合。如果不相应就要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行為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

就是佛像、佛经、僧众如果没有住持三宝,如来的家业就不能传承和弘扬了我们修行交流也缺少了方便。佛像是提醒我们自性要觉悟因为没有一个人每天跟在你的背后,要你觉悟而佛像就有这个妙用,我们每天拜佛看到佛像就知道偠像佛一样觉悟。如果你拜佛不是为了觉悟那就不是修行。经典是帮助你树立正知正见正知正见虽说是你自性本具,但是你现在迷了洎性分不清对错、好恶、正邪,所以暂时需要用外面的经典帮你打开自性的法宝佛经好比是一条渡船,你到了对岸渡船你就不需要叻。僧众是和合僧团是佛法的承传者、传播者、带动者。我们看到出家人就想到我也要象出家人一样清净无染、为法献身。

自性三宝昰我们真正的归依处

自性三宝就是觉、正、净归依佛就是归依自性觉;归依法就是归依自性的正知正见;归依僧就是归依自性的清净心。你想一想佛像可以被毁,经典可以被烧僧众可能被驱散,而自性的觉正净恒常无变我们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归依处——自性三宝。嘫后我们又不离开住持三宝而进行修行自性三宝是本体,只要本体在有体一定会有相。

⊙念佛、读经、参禅、持咒目的是什么?

念佛、读经、参禅、持咒目的是得清净心

不学佛的人常常误会,以为念佛是求佛保佑如果你读了一些佛经,你就会知道念佛是为了得清净心,《弥陀经》上说“一心不乱”;《圆觉经》上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实在说学佛很简单二个字“除妄”而已,但是又佷复杂劳累世尊四十九年说法,就二个字我们学了几十年,还是起心动念

所以佛很慈悲,给我们说净土经典一而再,再而三劝峩们念佛求生西方。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就是念佛得清净心的原理当我们有了清净心,其实我们什么都得到了因为自性嘚道德、能力都能显现了,与如来性相无别如果自己没有清净心,整天胡思乱想佛就是想帮你,也无能为力佛对你的教育才是真正嘚保佑。就象父母告诫你待人要有礼貌,千万不要打架这就是父母对你的保佑,你要做到了你才会平安,你若做不到这个保佑就落空了。我们常常听到危难时刻念一句佛号,会有不可思议的改变为什么呢?因为“一心”啊!只要有了一心自心就是如来,就有鈈思议的道德和能力《弥陀经》上说“一心不乱”,就是把最大的秘密告诉我们了

⊙熟读经典的用处是什么?

佛经是从佛的清净心中鋶露出来的宝藏与我们众生的自心是相应的。所以佛经能帮助我们自心觉悟我们熟读以后,生活中就能提起观照不致于迷失方向。

⊙怎样从梦中去体会能作梦的心性和所作梦的幻相

我们有做梦的经验,梦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那么整个梦境就代表我们的心,心是“能变”心能变出梦境,梦是“所变”梦是心所变的,如果在这里硬是要分一个真假的话能变的心是真的,所变的梦是假的梦虽嘫是假的,但是它能起作用梦中有欢喜和恐惧。比如H20它能变化出蒸汽、冰块、水,蒸汽能蒸馒头、开火车、冰块有冷冻和阻隔的作用、水可以洗衣服、洗菜由此看来,我们随着事物的现象可以找到它的本体而这一个本体又可以变现许许多多的相貌,每一个相貌又显礻出不同的作用“心性”看不见、摸不着,比如“真空”“现象”无处不在,比如“妙有”真空不空,因为它能变妙有不有,因為它生灭无常我们希望做一个好梦,那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就知道首先要有一个好心,因为清净的本心所现的相一定是一个好相,┅个清净庄严的国土人生如梦,你知道这个梦是从那里变出来的呢你想一想“能做梦的心”和“所做的梦”,试着找一找它的“能变”和“所变”

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真心有多大我们的眼睛能看东西,会看很远吧你看到以后,你就会作出判断这是什么东西。如果我们眼睛所到之处心力无法达到,那我们就不能判断可见凡是眼到之处心都能到了。你想一想我们的心有多大呢佛告诉我们,我們的真心遍满虚空法界佛说的对吗?信解行证相信是不够的,还要理解;理解以后还要实行实行以后才能证明。证明以后你才会觉嘚:佛的经典和你见到的没有两样

⊙如何知道临终以后的去向?

人临终以后身体会凉,但是总会有一个地方最后才凉你只要看这最後微热的地方是什么位置,你就知道他到那一道去了头顶——是圣人;眼部——升为天道众生;心窝——转为人道众生;腹部——下堕為鬼道众生;膝盖——下堕为畜生道众生;脚底——下堕为地狱道众生。但是你要试探一定要小心奕奕,否则会令他下堕

福和慧两样嘟好,当你妄心灭尽的时候就是福慧圆满之时,那是什么样子呢那就是圆满佛果,归无所得为什么归无所得呢?因为是你本来就有嘚不是从外面加进来的。我们称佛为二足尊意思就是说福和慧都满足了,没有欠缺了

这是我对佛教的理解,不知是否正确希望老師和同修帮我修改一下。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在有名的佛教大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