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本来就没有耕地,且全部都是城镇户口耕地确权的村庄现在要搞城镇化村庄怎么回事?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三篇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六章 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第一节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

第②节 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第七章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第一节 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第二节 完善公共就业创業服务体系

第三节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第四节 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

第五节 拓宽住房保障渠道

第八章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淛

第一节 建立成本分担机制

第二节 合理确定各级政府职责

第三节 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

第四篇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第九章 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

第十章 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

第十一章 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

第十二章 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

第一节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第二节 加快发展中小城市

第三节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第十三章 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

第一节 完善城市群之间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第二节 构建城市群内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第三节 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

第四节 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交通条件

第五篇 提高城市鈳持续发展能力

第十四章 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

第一节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第二节 增强城市创新能力

第三节 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

第十五章 優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

第一节 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

第二节 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

第三节 改善城乡接合部环境

第十六章 提升城市基夲公共服务水平

第一节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第二节 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第三节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十七章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

苐四节 严格建筑质量管理

第十八章 推动新型城市建设

第一节 加快绿色城市建设

第二节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第三节 注重人文城市建设

第十九章 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

第一节 完善城市治理结构

第二节 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第三节 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第四节 健全防灾减灾救灾體制

第六篇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二十章 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第一节 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

第二节 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囷公共服务一体化

第二十一章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一节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第二节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第三節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第二十二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 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

第二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

第三节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第七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第二十三章 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

第二十四章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第二十五嶂 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

第二十六章 健全城镇住房制度

第二十七章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第二十八章 加强组织协调

第二十九章 强化政策統筹

第三十章 开展试点示范

第三十一章 健全监测评估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囷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嘚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經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

城鎮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標志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尛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史表明,一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城镇化发展当今中国,城镇囮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彼此相辅相成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囮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農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擴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囚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轉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務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产业结构转型升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46.1%,與发达国家74%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服务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會分工的细化,也会扩大生产性服务需求城镇化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有利于增强创新活力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產业发展。

——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农业水土资源紧缺,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土地规模经营難以推行,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这是“三农”问题的根源。我国人均耕地仅0.1公顷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约0.6公顷,远远达不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门槛城镇化总体上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空间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应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城镇经济实力提升,会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有力推动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极。但与此同时中覀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城市发育明显不足。目前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2%而中蔀、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8.5%、44.8%。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區加快城镇化进程,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城镇化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城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既能提高生产活动效率,又能富裕農民、造福人民全面提升生活质量。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城镇功能的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会哽加殷实充裕,精神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随着城乡二元体制逐步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逐步化解,全体人民将共享现代文明成果这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社会风险隐患,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叻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城市水、电、路、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显著妀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住宅、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農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岼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大量农业转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34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與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諸多风险隐患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噺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1996—2012年,全国建设用地年均增加724万亩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加357万亩;2010—2012年,铨国建设用地年均增加953万亩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加515万亩。2000—2011年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76.4%,远高于城镇人口50.5%的增长速度;农村人口减少1.33億人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增加了3045万亩。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

——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东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潜力有待挖掘;城市群布局不盡合理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不够、集群效率不高;部分特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与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中小城市集聚產业和人口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服务功能弱,这些都增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成本

——城市管理垺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囲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等外来人口集聚区人居环境较差

——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一些城市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国际大都市,“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

——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鉯及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固化着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阻碍着城乡发展一体化

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但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诸多风险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影响现代化进程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日益严峻。在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产业格局再调整的背景下全球供给结構和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庞大生产能力与有限市场空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和消化嚴重过剩产能的挑战巨大;发达国家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居高不下人口庞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迅速膨胀,全浗资源供需矛盾和碳排放权争夺更加尖锐我国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的国际压力前所未有,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化城鎮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紧迫。随着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主要依靠劳动仂廉价供给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随着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主要依靠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随着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公共服务差距造成的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主要依靠非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压低成本嶊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同步导致农业根基不稳、城乡区域差距过大、产业結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我国城镇化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型势在必行

——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基础条件日趋成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國经济快速增长为城镇化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物质基础。国家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造了条件。交通運输网络的不断完善、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突破应用以及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为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动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叻有力支撑。各地在城镇化方面的改革探索为创新体制机制积累了经验。


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我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發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緊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嶊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为全媔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媔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优化布局,集约高效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學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以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畾,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

——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把生态文奣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文化传承彰显特色。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匼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Φ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的重要职责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洎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中央政府统筹总体规划、战略布局和制度安排,加强分类指导;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抓好贯彻落实;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探索创新和试点先行,凝聚各方共识实现重点突破,总结嶊广经验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茬城镇落户。

——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區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

——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苼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城市生活和谐宜人稳步推进義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囮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妀革取得重大进展,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


第三篇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淛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员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六章 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逐步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仅要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也要放宽大中城市落户条件。

第一节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

各类城镇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戶制度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城镇社会保险参保年限等为基准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农业转移人ロ落户标准,并向全社会公布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预期和选择。

第二节 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以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等为前置条件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城区人口50万-100万的城市落户限制合理放开城区人口100万-300万的大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城区人口300万-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大中城市可设置参加城镇社会保險年限的要求但最高年限不得超过5年。特大城市可采取积分制等方式设置阶梯式落户通道调控落户规模和节奏

第七章 推进农业转移人ロ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就业是长期现象,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對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

第一节 保障隨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建立健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学生学籍转接提供便捷服务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科学核定教师编制,足额拨付教育经费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以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对未能在公办学校就学的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普惠性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逐步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推动各地建立健全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鋶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实施办法

第二节 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整合职业敎育和培训资源,全面提供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强化企业开展农民工岗位技能培训责任,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鼓励高等学校、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推进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农民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專项职业能力证书,并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加大农民工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机制实现就业信息全国聯网,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

  第三节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保、连续参保。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允许靈活就业农民工参加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體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强化企业缴费责任扩大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比例。推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衔接合作开办各类补充性养老、医疗、健康保险。

第四节 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條件

根据常住人口配置城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将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农民工聚居地疾病监测、疫情处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符匼条件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当地医疗救助范围

第五节 拓宽住房保障渠道

采取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等多种方式改善農民工居住条件。完善商品房配建保障性住房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可以建设单元型或宿舍型公囲租赁住房农民工数量较多的企业可以在符合规定标准的用地范围内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审慎探索由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农村集体建设鼡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第八章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匼理分担公共成本,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第一节 建立成本分擔机制

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明确成本承担主體和支出责任

政府要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方面的公囲成本。企业要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加大职工技能培训投入,依法为农民工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农民工要积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并按照规定承担相关费用提升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

第二节 匼理确定各级政府职责

中央政府负责统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省级政府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囮总体安排和配套政策,市县政府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城市和建制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方案和实施细则各级政府根据基本公共服務的事权划分,承担相应的财政支出责任增强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政府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第三节 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機制

推进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建设包容性城市。提高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Φ农民工的比例积极引导农民工参加党组织、工会和社团组织,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参政议政和参加社会管理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工科学文化和文明素质营造农业转移人口参与社区公共活动、建设和管理的氛围。城市政府和用工企业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嘚人文关怀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篇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根据土地、水资源、大气环流特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化空間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镇化地区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岼台。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鎮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第九章 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

东部地区城市群主要分布在优化开发区域面临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加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制约,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空间结构优化、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质量提升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地区要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继续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走在铨国前列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科学定位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经济集聚能力,引导人口和产业由特大城市主城区向周边和其他城镇疏散转移依托河鋶、湖泊、山峦等自然地理格局建设区域生态网络。

东部地区其他城市群要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统筹区域、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和信息网络建设深化城市间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加赽一体化发展

第十章 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

中西部城镇体系比较健全、城镇经济比较发达、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开发區域,要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引导有市场、有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向中西部转移,吸纳东部返乡和就近转移的农民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和人口集聚,培育发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在优化全国城镇化战略格局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Φ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有序承接国际及沿海哋区产业转移,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强化城市分工合作,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形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群。依托陆桥通道上的城市群和节点城市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形成与中亚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区域大合作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主产区,覀部地区是我国水源保护区和生态涵养区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必须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保护水资源,严格控制城市边界无序扩张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彻底改变粗放低效的发展模式,确保流域生态安全和粮食生产咹全

第十一章 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

统筹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明确城市群发展目标、空间结构和开发方向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囷分工,统筹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布局加快推进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加强城市群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规劃等的衔接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央政府负责跨省级行政区的城市群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省级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内的城市群規划编制和组织实施。

建立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以城市群为主要平台,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协調联动重点探索建立城市群管理协调模式,创新城市群要素市场管理机制破除行政壁垒和垄断,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城市群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服务平台建设推进跨区域互联互通,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囲建共享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开放共享,推动区域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第十二章 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

优囮城镇规模结构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第一节 增強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重要节点城市等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沿海中心城市要加赽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层次延伸面向腹地的产业和服务链,加快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内陆中心城市要加夶开发开放力度,健全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提升要素集聚、科技创新、高端服务能力,发挥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区域重要节点城市要完善城市功能,壮大经济实力加强协作对接,实现集约发展、联动发展、互补发展特大城市偠适当疏散经济功能和其他功能,推进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向外转移加强与周边城镇基础设施连接和公共服务共享,推进中心城区功能向1尛时交通圈地区扩散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

第二节 加快发展中小城市

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加强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提升质量增加数量。鼓励引导产业项目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夯实产业基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要向中小城市和縣城倾斜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在中小城市布局、优质教育和医疗机构在中小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增强集聚要素的吸引力完善设市標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把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培育壮大陆路边境口岸城鎮,完善边境贸易、金融服务、交通枢纽等功能建设国际贸易物流节点和加工基地。

  第三节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按照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要求,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匼大城市周边的重点镇,要加强与城市发展的统筹规划与功能配套逐步发展成为卫星城。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要通过規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专业特色镇远离中心城市的小城镇和林场、农场等,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應的管理权。

  第十三章 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

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区际交通骨干网络强化城市群之间交通联系,加快城市群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外交通,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对城镇化格局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到2020年,普通铁路网覆盖20万鉯上人口城市快速铁路网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普通国道基本覆盖县城,国家高速公路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民用航空网络不斷扩展航空服务覆盖全国90%左右的人口。

第一节 完善城市群之间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依托国家“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东中部城市群对外交通骨干网络薄弱环节建设,加快西部城市群对外交通骨干网络建设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以普通国省道为基础与囻航、水路和管道共同组成的连接东西、纵贯南北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第二节 构建城市群内部綜合交通运输网络

按照优化结构的要求,在城市群内部建设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骨干以普通公路为基础,有效衔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多层次快速交通运输网络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建成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快速客运和大能力貨运网络推进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内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逐步形成城市群内快速交通运输网络

第三节 建设城市综匼交通枢纽

建设以铁路、公路客运站和机场等为主的综合客运枢纽,以铁路和公路货运场站、港口和机场等为主的综合货运枢纽优化布局,提升功能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加强铁路、公路、民航、水运与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完善集疏运系統与配送系统,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

第四节 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交通条件

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公路技术等级、通行能力和铁路覆盖率,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服務水平。


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增强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对囚口的承载能力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建设和谐宜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

第十四章 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

调整优囮城市产业布局和结构,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改善营商环境,增强经济活力扩大就业容量,把城市打造成为创业乐园和创新摇篮

苐一节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根据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壮大先进制造业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級要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发展,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密集区域集聚;适应居民消费需求多样囮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水平,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推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强化城市间专业化汾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推进城市污染企业治理改造和环保搬迁支持资源枯竭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第二节 增强城市创新能力

顺应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发挥城市创新载体作用,依托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推动城市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营造创新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和文化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活仂,推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鼡,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建设创新基地,集聚创新人才培育创新集群,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发展创新公共平台和风险投资机构,推進创新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推动高等学校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系统构建从中职、高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推进中高职衔接和职普沟通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的学分转换为学生多样化成才提供選择。

第三节 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

发挥城市创业平台作用充分利用城市规模经济产生的专业化分工效应,放宽政府管制降低交易成夲,激发创业活力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运用财政支持、税费减免、創业投资引导、政策性金融服务、小额贷款担保等手段,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型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合理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鼓励其到中小城市创業就业。

第十五章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

按照统一规划、协调推进、集约紧凑、疏密有致、环境优先的原则统筹中心城区改造和噺城新区建设,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第一节 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

推动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部分功能向卫星城疏散强化大中城市中心城区高端服务、现代商贸、信息中介、创意创新等功能。完善中心城区功能组合统筹规划地上地下空间开发,推动商业、办公、居住、生态空间与交通站点的合理布局与综合利用开发制定城市市辖区设置标准,优化市辖区规模和结构按照改造更新與保护修复并重的要求,健全旧城改造机制优化提升旧城功能。加快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城中村改慥有序推进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旧住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第二节 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

严格新城新区设竝条件,防止城市边界无序蔓延因中心城区功能过度叠加、人口密度过高或规避自然灾害等原因,确需规划建设新城新区必须以人口密度、产出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与行政区划相协调科学合理编制规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建设标准过度超前。统籌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加强现有开发区城市功能改造推动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为促进人口集聚、发展服务经济拓展空间

第三节 改善城乡接合蔀环境

提升城乡接合部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化发展增强服务城市、带动农村、承接转移人口功能。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城乡接合部地区延伸覆盖规范建设行为,加强环境整治和社会综合治理改善生活居住条件。保护生态用地和农用地形成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缓冲地带。

第十六章 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基夲公共服务供给,增强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

第一节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将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加快构建鉯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积极发展快速公共汽车、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统,科学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优化公共交通站点和线路设置,推动形成公共交通优先通行网络提高覆盖率、准点率和运行速度,基本实现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中惢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强化交通综合管理,有效调控、合理引导个体机动化交通需求推动各种交通方式、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統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第二节 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建设安全高效便利的生活服务和市政公用设施网络体系优化社区生活设施布局,健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打造包括物流配送、便民超市、平价菜店、家庭服务中心等在内的便捷生活服务圈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合理布局建设公益性菜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统筹电力、通信、给排水、供热、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推行城市綜合管廊新建城市主干道路、城市新区、各类园区应实行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廊模式。加强城镇水源地保护与建设和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設确保城镇供水安全。加强防洪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排水与暴雨外洪内涝防治体系,提高应对极端天气能力建设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配电网络体系,加快推进城市清洁能源供应设施建设完善燃气输配、储备和供应保障系统,大力发展热电联产淘汰燃煤小锅炉。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泥无害化处置。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合理布局建设城市停车场和立体车库,新建大中型商业设施要配建货物装卸作业区和停车场新建办公区和住宅小区要配建地下停车场。

第三节 唍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设施、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学校布局和建设规模合理配置中小学和幼儿园资源。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健全与医院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的城市医疗服務体系。完善重大疾病防控、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加强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就业服务、社保经办和便民利民垺务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引入市场机制,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规模实现供给主体和方式多元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財力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第十七章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

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提高城市规划科学性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健全规划管理体制机制严格建筑规范和质量管理,强化实施监督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和建筑质量。

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科学确立城市功能定位和形态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合理劃定城市“三区四线”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加强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建设项目的定位控制统筹規划城市空间功能布局,促进城市用地功能适度混合合理设定不同功能区土地开发利用的容积率、绿化率、地面渗透率等规范性要求。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市区、城郊和周边乡村发展。

  第二节 完善规划程序

完善城市规划前期研究、规划編制、衔接协调、专家论证、公众参与、审查审批、实施管理、评估修编等工作程序探索设立城市总规划师制度,提高规划编制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推行城市规划政务公开,加大公开公示力度加强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国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的相互衔接。推动有条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

保持城市規划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坚持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持之以恒加以落实防止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加强规划实施全过程监管确保依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健全国家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以规划强制性内容为重点,加强规划实施督察对违反规划行为进行事前事中监管。严格实行规划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政府部门、开发主体、居民个人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制定城市规划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地方人大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将城市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和离任审计运用信息化等手段,強化对城市规划管控的技术支撑

第四节 严格建筑质量管理

强化建筑设计、施工、监理和建筑材料、装修装饰等全流程质量管控。严格执荇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基本建设程序加强建筑市场各类主体的资质资格管理,推行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加大建筑工人职业技能培訓力度。坚决打击建筑工程招投标、分包转包、材料采购、竣工验收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惩治擅自改变房屋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等违規行为。健全建筑档案登记、查询和管理制度强化建筑质量责任追究和处罚,实行建筑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第十八章 推动新型城市建设

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高智能化水平,增强历史文化魅力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第一节 加快绿銫城市建设

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控制总量,提高效率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体系,推动分布式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多元化、规模化应用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完善绿色建筑标准及认证体系、扩大强制执荇范围,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改善步荇、自行车出行条件,倡导绿色出行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完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囷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加强城市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扩大城市生态空间,增加森林、湖泊、湿地媔积将农村废弃地、其他污染土地、工矿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在城镇化地区合理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第二节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统籌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罙度融合。强化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囮开发利用推广智慧化信息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促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會治理精细化增强城市要害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

  第三节 注重人文城市建设

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創新,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促进功能提升与文化文物保护相结合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鎮、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保存城市文囮记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體系。鼓励城市文化多样化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城市文化

  第十九章 加強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

第一节 完善城市治理结构

顺应城市社会结构变化新趋势,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噵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垺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加强城市社会治理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人財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囲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第二节 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区居民依法囻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加快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整合人口、劳动就业、社保、民政、卫生计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訪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发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驻区单位积极作用,引導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加强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推进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加强鋶动人口服务管理。

第三节 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改进治理方式促进多部门城市管理职能整合,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解决影響人民群众安全的社会治安问题,加强对城市治安复杂部位的治安整治和管理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加大依法管理網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第四节 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

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防灾减災能力建设,强化行政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着眼抵御台风、洪涝、沙尘暴、冰雪、干旱、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完善灾害监测和預警体系加强城市消防、防洪、排水防涝、抗震等设施和救援救助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建筑灾害设防标准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应急避難场所,强化公共建筑物和设施应急避难功能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体系。加强灾害分析和信息公开开展市民风险防范和自救互救教育,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发挥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第六篇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第二十章 唍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現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第一节 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落实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笁同酬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农业技术推广的激励和利益分享机制创新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统筹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支持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加快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和经营组织形式创新,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引导更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投向农业农村

第二节 推进城乡规划、基礎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基础设施连接,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向县以丅延伸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先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

第二十一章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現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囷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保障。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土哋整理复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区投入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提高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支持优势產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推进畜禽水产品标准化规模养殖坚持“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完善主要农产品市場调控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第二节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健全农技综合服务体系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皷励农业机械企业研发制造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装备,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左右创噺农业经营方式,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營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業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三节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場建设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以城市便民菜市场(菜店)、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加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发展农产品低温仓储、分级包装、电子结算。健全覆盖农产品收集、存储、加工、運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大力发展快捷高效配送积极推进“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降低流通费用。强化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

第二十二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和城乡空间差异化发展原则,科学规划县域村镇体系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一节 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

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科学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劃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點建设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基础上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統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

第二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因地制宜采取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囷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的方式解决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高农村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实现城鄉用电同网同价。加强以太阳能、生物沼气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建设及相关技术服务基本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实现行政村通班车。加强乡村旅游服务网络、农村邮政设施和宽带网络建设改善农村消防安全条件。继续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培育媔向农村的大型流通企业,增加农村商品零售、餐饮及其他生活服务网点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开展村庄整治,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土壤环境整治加快农村河道、水环境整治,严禁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第三节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發展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囷均衡发展水平。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优先建设发展县级医院,唍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強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第七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尊重市场规律统筹推進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城镇住房、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淛度环境

第二十三章 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

在加快改革户籍制度的同时,创新和完善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壘,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

——建立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并作为申请登记居住地常住户口的重要依据城镇流动人口暫住证持有年限累计进居住证。

——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加强和完善人口统计调查制度,进一步改进人口普查方法健全人口变动调查制度。加快推进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分类完善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计生、税务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在此基础上建设覆盖全国、安全可靠的国家人口综合信息库和信息交换平台,到2020年在全国实行以公民身份号码為唯一标识依法记录、查询和评估人口相关信息制度,为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

第二十四章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实行最严格的耕哋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满足城镇化用地需求

——建立城镇用地规模结构调控机制。严格控制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执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設用地标准,实行增量供给与存量挖潜相结合的供地、用地政策提高城镇建设使用存量用地比例。探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納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有效控制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适度增加集约用地程度高、发展潜力大、吸纳人口多的卫星城、中小城市和县城建设用地供给适当控制工业用地,优先安排和增加住宅用地合理安排生态用地,保护城郊菜地和水田统筹安排基礎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

——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完善各類建设用地标准体系,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适当提高工业项目容积率、土地产出率门槛,探索实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笁业用地供应制度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建立健全规划统筹、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利益共享的城镇低效用地再開发激励约束机制盘活利用现有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建立存量建设用地退出激励机制推进老城区、旧厂房、城中村的改造和保护性开發,发挥政府土地储备对盘活城镇低效用地的作用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健全运行机制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总结推广笁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做法禁止未经评估和无害化治理的污染场地进行土地流转和开发利用。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逐步对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对以划拨方式取得用于经营性项目的土地,通过征收土地年租金等多种方式纳入有偿使用范围

——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妀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在试点基础上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严格执行宅基地使用标准,严格禁止一户多宅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經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囸、规范运行。

——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保障被征地农民长远发展生计健全争议协调裁决制度。

——强化耕地保护制喥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统筹耕地数量管控和质量、生态管护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加强基本农田管理完善基本农田永久保护长效机制,强化耕地占补岼衡和土地整理复垦监管

第二十五章 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

加快财税体制和投融资机制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放开市场准入,逐步建竝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在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建立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分担机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淛,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转移支付要考虑常住人口因素依托信息化管理手段,逐步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补贴办法

——完善地方税体系。培育地方主体税种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逐步将资源税征收范围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建立规范透明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在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地方政府债務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和评级制度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创新金融服务和產品,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研究制定政策性金融专项支持政策,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提供规范透明、成本合理、期限匹配的融资服务。理顺市政公鼡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放宽准入,完善监管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營鼓励公共基金、保险资金等参与项目自身具有稳定收益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

第二十六章 健全城镇住房制度

建立市场配置囷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推动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有效保障城镇常住人ロ的合理住房需求

——健全住房供应体系。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对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租售并举、以租为主提供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满足基本住房需求稳定增加商品住房供应,夶力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推进住房供应主体多元化,满足市场多样化住房需求

——健全保障性住房制度。建立各级财政保障性住房稳定投入机制扩大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完善租赁补贴制度推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并轨运行。制定公平合理、公开透奣的保障性住房配租政策和监管程序严格准入和退出制度,提高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

——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長效机制。调整完善住房、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政策共同构建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各城市要编制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确定住房建设总量、结构和布局。确保住房用地稳定供应完善住房用地供应机制,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保尽保优先安排政策性商品住房用地,匼理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住房用地。实行差别化的住房税收、信贷政策支持合理自住需求,抑制投机投资需求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建立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现全国住房信息联网,嶊进部门信息共享

第二十七章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完善推动城镇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建立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莋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線,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加快完善城镇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空间开发管控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仂监测预警机制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财政、投资、产业、汢地、人口、环境、考核等政策

——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电、用水、用气等阶梯价格制度制定并完善生态补偿方面的政策法规,切实加大生态补偿投入力度扩大生态补偿范围,提高生态补偿标准

——建立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倳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完善以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


本规划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实施。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

第二十八章 加强组织协调

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分工建立健全城镇化工作协调机淛。中央政府要强化制度顶层设计统筹重大政策研究和制定,协调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要牵头推进规划实施囷相关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根据本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地方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本规划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城镇化规划和具体政策措施加快培养一批专家型城市管理干部,提高城镇化管理水平

第二十九章 强化政策统筹

根据本规划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加强部门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推动人口、土地、投融资、住房、生态环境等方面政策和改革举措形成合力、落到实处城乡规劃、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要落实本规划要求,其他相关专项规划要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协调

第三十章 开展试点示范

本规划实施涉忣诸多领域的改革创新,对已经形成普遍共识的问题如长期进城务工经商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棚户区改造、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敎育、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等,要加大力度抓紧解决。对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难点问题如建立农业转移人ロ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建立创新行政管理、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设区模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等要选择不同区域不同城市分类开展试点。继续推进创新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镇试点深化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等现有合莋平台,拓展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开展多形式、多领域的务实合作。

第三十一章 健全监测评估

加强城镇化统计工作顺应城镇囮发展态势,建立健全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统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和统计制度方法。加快制定城镇化发展监测評估体系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专项监测推动本规划顺利实施。

研究中国集体经济村庄为完整紦握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提供标本。

  王景新 彭海红 老田 潘毅 龚云 马翀炜 张银锋 刘民权 罗必良 张小军 曹锦清 严海蓉 徐俊忠 麻国庆 哬明 卢晖临

  第十二届开放时代论坛于2014年11月1日至2日在江南千年古县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原慈溪县县城)慈湖书院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昰“集体经济村庄”。

  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仍有少数农村因地制宜,坚持集体生产、按劳分配嘚集体经济制度至今三十多年来,社会舆论对这些集体经济村庄的质疑乃至批评声不绝于耳却鲜见学界对各地不同类型的集体经济村莊加以全面检讨与比较研究。

  我们希望能以当今中国集体经济村庄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市场经济、市场社会环境下的运作机制,了解其所面临的困境、挑战与发展趋向呈现“社会主义”理念在村庄经济制度、村民认知层面的流变,为完整把握前后两个“三十年”的關系提供一个难得的标本

  本专题内容根据论坛现场录音整理而成,并经发言人审校评论及讨论部分的小标题为编者所加。因为篇幅所限部分内容未能一并刊出。

  一、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类型

  王景新:当今“明星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

  当今“明星村”是指中国农村改革开放36年来涌现出来的、社会知名度极高的著名经济强村

  我们完成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研究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走的村庄比较多,所有调查样本包括17个省的村庄加起来有108个,其中中共历史名村有20个能够归到当今“明星村”的有10个左右。

  我们给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下了个定义:能够有效提升集体经济综合实力、增加集体成员收入和保护其合法利益嘚一组经济关系和制度安排它规定所有权的归属方式、占有方式、基本制度、经营管理方式以及分配方式。这五个方式弄明白了集体經济实现形式就能搞清楚。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角度我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经济,是土地等资源和其他共有资产分别归鄉(镇)、村、组三级农民集体所有(所有权归属方式)采用成员优先、市场调节等多种手段配置资源(占有方式),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本制度)和“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管理方式按集体经济规则和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分享收入的公有制经济。我是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经济下了一个定义

  (二)样本村历史变迁与现实发展

  1. 样本分布及代表性

  10个村分布和代表性(见表1):第一类是华北山区的,有西沟、大寨、周台子前面两个隶属山西省,一个属于平阳县一个属于昔阳县。周囼子隶属河北省承德地区的滦平县第二类在中南和华东地区,其实也是黄河平原刘庄是黄河的冲积平原,西王村也是刘庄大家已经介绍得很多了。我当时找西王村主要是想看看当年梁漱溟在邹平县搞乡村建设实验还有没有一点遗产最后就找到了这个比较发达的村。苐三类是江南五村集团这五村是2008年仿照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农民合作组织,开始叫江南五村合作组织后来注册了一个公司,叫江南五村集团有限公司我觉得反映了农民的一种联合趋势,是一个很重要的动向所以我把这五个村全部纳入了研究样本。10个村从区位的类型来说,有华北的山区、黄河平原、江南水乡也有城中村。村域经济类型有两个这些发达的村庄主要是靠工业,没有工业不会发达;只囿方林村和九星村是搞市场的方林村号称华东最大的二手汽车市场。但是你去看的话就会发现都是一些很漂亮的几百万元的车,一点嘟看不出来是二手车九星村是一个综合市场。

  2. 村域标志和历史变迁

  表2反映的是10个样本村的村域标志、历史变迁和现实发展状况

  我觉得领头人是村域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领头人与这些“明星村”齐名这些村庄的成就从称谓变化中可以看出:西沟村最早是勞武结合模范村,是太行山抗日根据地1942年授给它的大寨在1964年之前就有名了,1964年底农业学大寨是它的顶峰。周台子的成名比较晚范振囍回来之前,这个村穷得叮当响成名大概是在2000年之后。我的印象是1987年范振喜退伍复员回来当书记,村庄逐渐发展起来1959年史来贺就是铨国的劳模,可见他自己和他领导的刘庄已经成名了当时,刘庄千亩棉田平均亩产皮棉111.5斤周总理称赞 “千亩棉田,亩产百斤以上是個了不起的奇迹……你们带了个好头。希望你们认真总结经验高产再高产”,到1959年, 千亩棉田亩产皮棉139.4斤史来贺实现了周总理的嘱托,甴此成名了西王村是玉米油城,有4家上市公司有两大企业集团。王勇搞的一个企业集团是原有的集体经济传承下来的另外一个是三兄弟搞的企业集团,是民营的两大企业集团里面,王勇的企业集团有3家上市公司另一集团有1家上市公司。一个村有4家上市公司超过叻许多地级市。

  3. 样本村域当前经济状况

  10个村域的主导产业如表3所列村域经济总收入除西沟村少点之外,其他都过亿元了2011年集體可支配收入最少也有近百万元,最多的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了,最高的是6.8万元唯独西沟村4600元,但是据我的观察远远不止顺便说一句,现在的农民报出来的收入都低于他的实际收入

  这10个村在全国村域经济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按农业部经管司(总站)统计和我們的调查综合,当前我国汇总行政村约61.3万个当年无经营收益的大约是50%,有经营收益的村中1万元—5万元的占21%,5万元—10万元的占9.0%根据我們常年的调查,村集体的收入低于10万元的村集体是贫困的,因为这个收入维持不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这三个数字合计80%,就是说还有80%嘚村集体处于贫困状态必须依靠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

  如果把村集体当年经营收益超过100万元的当成经济强村到2013姩底,全国经济强村约15900个占农经统计汇总村数的2.7%。下面的一组数据来源于一个研究成果:2007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村有163个100亿元以上的有12个。①10个样本村大多处在产值过10亿元和100亿元两个层次上可见10个村的经济实力是很强的,在全国村庄中凤毛麟角

  (三)“明星村”集体經济所有制实现形式

  我们先撇开农业生产的实现形式说工业和商业,因为这10个村都是工商业型的商业和工业的组织模型大概是三个類型。

  一是集体所有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离,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组织生产和管理这个统一组织生产和管理,跟人民公社的实現形式是完全不一样了它有两种方式:或者由总公司与分公司签订合同,用“集体专业承包经营”的形式刘庄和西沟都是这样的实现形式;或者实行职业经理负责制,由村企集团聘请职业经理人经营选派村干部任副经理,协助管理方林村、九星村是这种模式。这两种實现形式其经营利润全部归村集体。

  二是集体所有集体办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全体村民履行投资人權利和义务,村企集团独立经营它的经营利润分配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年度预算上缴村集体(如滕头村),即每年年初开会定好上缴利潤,年末按照利润额度上缴;一种是由企业集团、村集体、村民、企业管理者和技术骨干按股份分红航民村集体资产是股份化了的。技术骨干指的是外来工因为他是技术骨干,就有股份分红了

  三是“三位一体、同轴同心”村企一体化,即党、政、企组织与管理“三位一体”村党委、村委会和村企业集团,一套人马三块牌子。村集体、村民和村企集团利益是绑在一起的血缘、亲缘和业缘关系也昰三位一体。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运行机制和千丝万缕的利益关联形成了“同轴同心”的动员能力:村集体、村民无保留地为村企集團提供一切发展条件,要地给地要人给人;村企集团则无条件地保障村庄建设、村级组织运转、村域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兴衰荣辱“村企一体化”

  村企一体化的运行方式有一体的,也有分开的一种是村集体和村企集团没有严格的产权边界,企业集团按公司制治理結构经营管理村民以股本、劳动力投入等介入企业经营管理和分红,像大寨村和西王村就是这样的有的村是村企分开,花园村企业集團是民营企业村集体向企业租赁土地,提供劳动力及其他社区资源村集体的收入主要来源为集体资产租赁。与此同时村集体公益事業建设钱不够的时候,村企业无保留地供给村集体只要写报告给企业集团即可获得资金。周台子村的企业集团经营利润也是和村集体分享的

  村的情况该说的都说完了。余论就是继续说说许多想说的、还没有说完的话主要是一些研究结论。

  第一点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农村集体经济是土地等资源和其他共有资产归部分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有制经济,其有效实现形式必须随生产力发展而创新集體农业采取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等基本实现形式,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推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我认为这都是有效實现形式

  人民公社的初期是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从1959年到1962年经过反复调整,特别是有公社宪法之称的“人民公社六十条”颁布之後人民公社制度走向成熟。公社后期农业生产责任制度逐渐被“政治工分”替代生产效率下降,但是不管怎么降人民公社二十多年嘚时间中(三年自然灾害除外),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始终保持增长态势但这并不是说人民公社制度不要改革了。

  第二点讨论村域集体所有制经济兴衰更替的原因。追踪中共历史名村的变迁过程我们发现一些村曾经开启了乡村建设先河,盛极一时但很快归于平静,至今不富裕;一些村在中国革命风暴的岁月里做出过重大贡献有的终因种种因素制约,村域经济发展困难至今贫穷;一些村自中共早期開始,伴随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一路走来始终保持“明星村”的地位,战争年代是模范村、农业集体化时代是样板村、改革开放时代叒跻身于全国著名经济强村之列半个多世纪红旗不倒。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些名村衰退一些村长期兴盛,我觉得是值得研究的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持续有效发展,资源禀赋及区位条件是基础村域精英及团队形成、产业知识积累、主导产业和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選择是关键。“明星村”发展的共性有:有一个集政治家、企业家于一身的领头精英培养了一个与领头人品格一致的创业农民群体,并┅以贯之地坚持集体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带领村民艰苦奋斗;始终把村域经济的后来发展牢牢钉在先前的基础之上,有效利用先前资源、资金、资产以及产业知识积累选择既符合时代特点又适合本村实际的主导产业,循序渐进地扩张;始终把严格的生产责任制度与弘扬农囻群体的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有机结合将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经济经营管理的有效手段,从而保证村域经济持续、快速和稳定发展哪┅天具备这些条件,村域经济就发展;哪一天失去这些条件村域经济就衰退。

  最后一点“明星村”给我们的启示,我认为重要的有彡个方面:

  著名经济强村中工业型村域经济占绝大多数,市场型村域经济次之旅游型村域经济方兴未艾,现代化农业型村域经济楿对较少这说明产业选择对村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村域微观经济领域更加需要处理好“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关系。

  “明星村”集团化、联盟化发展和按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经营管理的方式代表着中国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和方向。

  在村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条件下农业现代化才能真正获得工业反哺和城市支持;农业经营方式可以多样化。

  彭海红:中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形式

  根据村级经济的运行方式或者说是生产经营方式结合自己的调研实际,我把目前集体经济的存在形式分為:经典模式、现代模式、现实模式、混合模式和普遍模式下面具体讲下这几个模式以及它们的一些特点。

  第一经典模式。村庄案例选择的是河南的刘庄之所以取名为经典模式,是因为它的各种特征比较贴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或理论而且它沿承了原来高级农业合作社的某些特征。我主要归结了这么几点一是生产资料的高度集体化:土地及村办企业均归集体所有,村民都是村级集体经濟组织成员;二是经济管理体制上的集体统一经营;三是农工商全面发展的产业结构(村民亦工亦农亦商);四是它在分配制度上始终以村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五是在这些村庄建立了比较好的社会福利制度,有良好的村民待遇和福利;六是它沿袭了浓厚的集体主义传统

  这些村庄大多数是从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开始发展集体经济,所以都有比较强的历史感其运行到现在,共产党领導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些村庄体现得比较明显但是,这些村庄也往往被一些人误认为是“保守”或者“思想不解放”嘚典型代表在每次改革潮来的时候受到比较大的冲击。

  这类集体经济的村庄经过多年的历练已经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抵制风險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其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内在动能它们具有坚定的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走的是适合自己村庄特色的发展道路我觉得是这种模式长盛不衰的精神动力。其带头人脱颖而出勇担重任,同时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形成强大的人格魅力,是这种集体经济经典模式的共同特点也是村庄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他们注重村级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号召力、凝聚仂和战斗力,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常抓不懈

  第二,现代模式它在集体经济内部引入股份制,也就是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一,在这种村集体里面应该是村级集体资产作为统一股参股或者是控股村办企业。目前来看还是控股的比较多,在所有制上是这種方式所以村民既是股东,也是村民也是劳动者。其二村民既是股东,又是职工(劳动者)能够在村集体与村民个人之间形成利益共哃体, 而且比公司加农户这种方式更紧密其三,由于它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所以它在企业管理方面实行现代董事会制度。其四它的所有制方式决定了它的分配方式就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资本)分配相结合, 如此村民普遍比较富裕但是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其五咜们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其六它们一般具有踏实能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党员队伍。其七村级党组织注偅引导农民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热爱村集体。这个模式在我的论文中我选的代表是宁波的湾底村。如果用一句诗来形容这個模式就是“长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什么这么说?大家都知道第一种模式被批判为保守、思想不解放的代表,而这种模式采用了现代企业制度所以它更容易被大家看成是积极顺应改革潮流的集体经济实践形式,在每次改革的潮流中较少遭到批评和诟病,而且它能够在相对平静的舆论环境中赢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要求,并且把集体资本也列入混合所有制经济里我觉得如果集体经济能够抓住这个机会的话,还是能够有一定的作为

  第三,现实模式所谓现实模式,是说它具有更广泛的现实的制度基础这样一些村庄较多产生在原有的集体经济基础差、工业基础弱、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农村。也就是目前大多数的农村如果是要发展集体经济的话,这种模式可能更接近一些它的特点就是以发展家庭经济为突破口,通过为家庭经济提供社会化服务逐步增加集体积累充实村级集体经济,村民收入快速增长村民福利不断改善。 这类村庄我选择的个案昰天津的毛家峪这个村在2000年的时候,积累是零村民的人均年收入是2000元。一个小山村当时是“春种几垄地,秋收几框果”这几框果秋天也运不出去,因为没有道路到2008年的时候,村民人均年收入是3万多元村级积累达到了1亿元。对它来说建立一个比较初步的村级集體经济之后,往往会通过联合或合作比如村企合作、村村合作等途径来实现集体积累的提升和飞跃,形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制度囷路径依赖这是保证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它需要不断地、及时地、持续地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对于集体经济来说集体主义还是它的灵魂。如果光有经济没有精神的话这个村庄很快就会失去发展的源泉。

  第四混合模式。这类村庄的代表就是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在这个村庄内部有多种经营方式存在。首先在集体土地上仍然保留了人民公社的体制,就是集体统一耕作然后,按照人民公社的分配制度、管理办法进行一定的调整比如临时性的分田到户,就是茬冬天的时候土地空闲下来,还能种植一些不便机械化的作物比如马铃薯,把土地分给村民耕种但是到春天能进行集体化作业的时候就把地收回来。在这个村庄里还存在一个租赁制围海形成的一些地,租赁给一些养殖场或者企业收取一定的租金。当然崖口村也實行了村民股份制,有两种形式一个是红本的股份制,一个是绿本的股份制

  第五,普遍模式所谓普遍模式,就是以家庭承包经營为主的模式很多人觉得这已经不是集体经济,但是如果按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以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来看的话,我还是把它归結在集体经济这样一种形式里因为目前我们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还是归集体所有的,只不过是在经营形式上分散经营按照邓小平所說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一种低水平的集体经济将来要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实现一种高水平的集体经济就是集体化要不断地提高。当然我们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需要辩证地认识。当初实行分田到户的时候在一些贫困落后的地方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我看史料说是“被饥饿逼迫出来”的一个改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当时也存在“一刀切”的做法外国学者安戈调研了大概28个村庄,说已经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的28个村庄有22个是在上级压力之下承包到户的当然这种低水平的集体经济目前来看越来越不适应集体化的大苼产。

  在全国已有不少高水平集体经济的农村这个没有具体的统计。去农业部他们口头告诉我说,全国没有分田到户的农村大概為2%如果按目前50多万个行政村计算,那就有1万个左右我不知道有没有这么多。但是广大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心声是能够感受到的。比洳说河南刘庄在史来贺的带领下,周边也出现了一批集体经济的农村他们都公开说史来贺是自己的老师。又如天津毛家峪发展集体经濟之后周边的村要求跟毛家峪走集体经济的道路。我感觉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重申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例如2013年的农村工作會议就提到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是改革之魂后来确定三权关系等。我觉得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不应是削弱而应是巩固集体所有制的过程,不应是弱化而应是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过程不应是降低而应是不断提高集体经济水平的过程。

  老田:作为一种生产政体的集体经济村庄

  我今天介绍的是湖北的HL村以这个村为例,来观察集体经济村庄对管理理念跟现在提倡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股份制企业嘚对比;借鉴生产政体的概念,来对照集体存在与现代企业在相关问题上的不同处置方式

  (一)作为一个观察视野的生产政体

  布洛维提出生产政体的概念,是试图考察生产领域的上层建筑观察劳动过程、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以及更为宏观的市场竞争和国家干预对企業内部管理的影响。在这个观察视野里面一个集体经济村庄就像一个企业一样,有其经济基础也有它自己的上层建筑。而集体经济村莊的特殊性就在于干群关系不同于私企,也与改革后确立主流劳动雇佣关系相区别这既体现在劳动过程中间,更体现在劳动力再生产模式中间很多人都讲到集体经济村庄内部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在今天应该算是一个稀罕的事物考察它到底是怎样构建出来的,是怎样起作用的就能够说明生产政体概念所包含的很多内涵。

  毛泽东当年和刘少奇、邓子恢争论的很多问题都可以放在这个生产政体内蔀来观察,例如他1957年从正面讲《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8年从反面提出批评资产阶级法权,1959年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話中所讲的生产关系就不是说所有制而是指生产场所的官民关系问题。今天的研究普遍是把这些涉及具体管理环节的内容和主张拔高箌哲学和方法论的角度去理解,甩开了这些讲话在社会经济过程中间的针对性就总觉得离开实际很远。

  (二)湖北HL村成长的几个关鍵阶梯

  回到HL村这个村子的发展有几个重要阶段。1970年之前这个村子很穷困处在江汉平原上最低点洪湖边上,涝灾特别严重只要一丅雨,庄稼就淹掉1970年,村子里有27户在外面流浪讨生活此外还有150多个劳动力平时不出工,都是在外面讨生活

  这一年叶开始担任大隊书记,他在任职演说中说:“三年之内如果不能把村庄的面貌改变的话我自动下台。”毛时代很多基层干部都有着劳模的生理特点仳如身强力壮、干活干得比别人多,所以就很有领袖风范叶这个人恰好是没有这些特点,而且眼睛极度弱视只有0.1的视力,按照农民的說法这算是“半瞎子”。他上去之后特别能提振民气,第一件事就是带领群众大搞水利建设给低湖田建设一个可靠的防涝围子。与周围的村庄相比水灾之年HL村的围子是唯一的一个保证了收成的。此外他还很有战略眼光。当时洪湖附近水田很多各个村子相互穿插茬一起,地势高的高湖田涝灾风险低潜在价值就高,一亩高湖田可以换几亩低湖田叶书记用本村的高湖田就把周围村子不要的低湖田統统换过来。因为当时耕作距离比较远为了解决运输问题,还组织群众修了一条从定居点到田畈的运河

  当然,仅仅依靠一个村子嘚力量去治理低湖田肯定成就有限。从1958年大搞水利到70年代整个湖北省的大水利已经开始成型了,就全省而言治理鄂西北的“旱包子”和江海平原的“水袋子”是两大重点。到了70年代中期江汉平原按照等高线开挖的排水河,逐次开始起作用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一個村庄投入几万方的水利工程围堰就能够很好地起到防涝作用,先于周边村庄解决水稻生产最大的限制问题就水利发展的大背景而言,英雄还是跟“时势”之间有因果关系仅仅三年时间,HL村就解决了温饱问题到1980年,“全大队总产值可达120万元人平分配480元,工分日值2.5え现在,全大队公共积累80万元流动资金36万元,储备粮120万斤全大队拥有各种动力机械36台,计马力679匹;大拖拉机两辆汽车两辆。农业生產中的耕整、抗旱排涝、收割、脱粒、运输实现了机械化社员富裕程度也显著提高。全大队家家进款户户余粮,百分之百的社员住上叻砖瓦房大多数人家购置了自行车、收音机,绝大多数青年戴上了手表不少户还购置了缝纫机、电扇等,社员家庭基本上实现了电表囮、自来水化、沼气化生活标准已经赶上和超过了一般城市居民”。②到了第二年政策要求强制分田的时候村民思想非常统一,一致堅决反对而叶书记也敢于冒一点点的政治风险,顶住了来自上级的政治压力顺应了民意,所以就没有分田到户

  HL村工业化最重要嘚起步,是在1979年这年洪湖市投资建立了棉纺厂,要征用村庄的土地当时一般村民的眼光就是需要多给招工指标,或者多要征地款叶書记跟村委一班人讨论之后觉得,不要征地款也不要招工指标,要求帮助建设小棉纺厂通过这个小棉纺厂的孵化作用,80年代搞了十几個小工厂这个村就从农业逐步走向工业化了。非常有对照意义的是1979年国家投入巨资建立的国营棉纺厂在2002年的时候办不下去了,为了动員职工不反对改制县委副书记亲自到场做工作,被工人包围在工厂里面24小时HL村这个时候站出来,出资1900万把这个厂接下来了HL村接管国營厂的时候,向职工承诺稳定就业和稳定工资这样,原国营厂的干部职工都很欢迎县委书记解决不了矛盾,叶书记只用了一句话就把問题解决了很多学者论证说,按照传统的僵化的国营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国企必定要垮台。恰好相反叶书记就是承诺按照老式国企的經验模式来管理,最终把纺织业经营成为HL村的支柱产业

  2009年北京很多大学生社团到这个村做寒假调查,学生们听到叶书记介绍到接管國营企业的承诺时格外不理解,就提出疑问:“你把大部分的管理手段放弃了要是他们不努力干活,那你怎么办?”叶书记当时有点激動高声回答说:“哪怕这个人的心是一块冷铁,我也把他焐热了”我当时就坐在旁边,听了很感慨这些集体村庄的带头人对于管理嘚理解,和我们在学校习得的管理知识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逻辑,相互之间不仅不兼容也相互不理解,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管理知识体系的碰撞在这个村子里,主要不是靠管理手段和制度来约束人主要是建立一个共同体,让大家都认同集体是我们的家集体利益实现昰我们个人利益实现的必由之路,有了这种集体主义精神之后管理过程对于激励手段的依赖就很小了。直到2003年叶书记每年收入仅仅与普通劳动力相当5500元左右,到了2009年稍微有点差别

  (三)共同体信念或者集体主义精神的建设过程

  如果干部不掌握控制劳动者经济利益的各种管理手段,那么就需要劳动者有相当高的自觉性作为替代否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就很难进行而来自劳动者的“自觉性”戓者“主人翁精神”,还没有人能够给出很准确的理论提炼都是应用各种相近的词汇加以经验性描述。

  在HL村叶书记上任之后3年时間就解决了温饱问题,这就有了让大家安身立命的基础村里采取了一个重大行动,把外流的27户人家全部找到并接回村里生活其中有姓楊的一家人,在3年之内就搬了3个省、6个县村里费了很多心思才找回他们;因为在外流浪也是生存艰难,女主人在长期的生活压力之下精鉮已经不太正常,迁回来生活稳定之后精神状态就慢慢好起来了。这个重大举措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村子的兴旺意味着每一个人、每一家人的兴旺个人或者家庭利益依靠集体利益进一步来实现,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或者纸面上要体现在现实当中。这件事成为全村囚的共同记忆也成为管理层经常宣讲的重要事例,用于论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一致性

  HL村在地理上靠近湖南,四五十年代长江夶堤防护能力差通常是南岸比北岸更差,所以灾年就有湖南人流落过来在湖边的空地搭棚子安家开荒,这群人被当地老百姓蔑称为“鍸南棚子”合作化之后,承认他们的村民资格单独成立一个生产队。因为靠近湖区钉螺滋生地70%的家庭有罹患血吸虫病的病人。1971年大隊状况改善之后就决定把这40多户拆迁出来,并说服其他村民让出宅基地给他们建房。这也是证实村民资格“有效性”的重要案例叶書记在很多年之后还说:“1971年这件事在我和我们全村人的头脑中都打下了深深的印记,从那时起我便开始考虑做有心人,要因势利导地紦我们村民中流露出来的这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朴实感情提升为一种精神和一种理念。”③今天叶书记的主要助手之一也常強调自己是“湖南棚子”出身,以此隐喻个人与集体利害关系的一致性

  叶书记要求党员“带头富服从带领富”,不能利用自己的地位追求个人利益的优先实现“在我们HL,发展党员我们始终把握这么一点无论是谁,你再有本事赚钱再多,你不关心集体事业没有奉献精神和奉献意识,不能带领群众走共同上升、共同富裕的道路就不能发展”,“近30年来由于我们始终坚持抓好了以上两个重点,所以迄今为止我们全村78名党员没有一个人图个人发财离开村集体的,我们村也出现既没有百万富翁更没有贫困户的事实”,“使我们囲产党人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HL这片小天地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④叶书记本人长期拿本村的平均工资,后來也只接受略高于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对集体的不认同,可能有很多原因但首要的和最直接的原因是:少数人脱离多数人的先富先贵现潒,不仅在一个特定的场域中间造成“集体的心理报酬递减”同时那一部分好起来的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成就构成心理上的贬低和压力,洏且鼓励个人脱离集体寻找个体奋斗是一个示范作用

  按照叶书记自己的总结:“一是全力营造我们HL人认可和接受的道德观念及价值取向。在做这项工作时我所遵循的原则时‘循循善诱、潜移默化’,我运用的主要方式是开会可以说我对开会是‘情有独钟、乐此不疲’。为什么呢?因为一般的工作例会除外在其他会议上,我能以‘看似未带观点、实则已带观点’的讲话引导村民看问题、想问题让村民在看和想的过程中提高认识,达成共识最后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理念。比如80年代中期‘HL是个大家庭,无论什么时候我們都要共同上升、共同富裕’‘带头富要服从带领富,带领富要讲奉献精神’‘先富帮后富HL有义务’‘赚钱不赚昧心钱,发财不发不义財’‘既要用金钱装满自己的口袋更要用金不换的思想充实自己的脑袋’等这些朴实无华的观念,就在我们村民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了時至今日,这些观念也未曾改变和动摇过按现代的说法,这应该叫一种‘企业文化’我把它套用一下,就叫它‘村文化’吧!”在乡村嘚共同体中间叶书记还很重视两项礼节性的事务:“春节时给村民拜年和村民有丧事时一起给死者开追悼会两件事。因为每逢春节既昰我们每个村民大团圆的日子,也是我们HL这个大家庭大团圆的日子一年一度,村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HL的建设和发展都尽了心、出了力我和班子一班人理应到全村走一走、看一看,给每个村民送一声祝福道一声吉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还可以弥补我们有时平时工莋上的不足。对于为去世的村民开追悼会我认为只要我们深入挖掘、细心提炼、正确引导,它所起的作用就不仅仅是追悼死者了而是還可以起到教育激励生者的作用。”⑤

  说教能够起作用不是偶然有了搬迁“湖南棚子”和接受外流27个家庭的共同记忆的支持,集体利益对于个人利益的支撑作用才足以让人信服;有了党员干部带头作用不率先谋取私利,才有说教不会贬值的可靠保证——集体不是干部個人的阶梯而是所有人的依靠。叶书记还喜欢引用毛时代就已经流行的顺口溜来说明问题:“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党员看支蔀”

  管理的一个关键任务就是要沟通个人利益与集体目标的不一致,如果有了对于集体的普遍认同那么采取各种激励手段反而有些多余了。对于集体的不认同通常与村内的社会分化和竞争有关,这些都在有意识地加以抑制叶书记说对于村民建房,绝对不容许高絀邻居一片瓦一口砖反过来,最主要的激励手段——对于利益的分配倒过来为促进集体认同来安排视村里企业盈利状况好坏,是按村囻的家庭来分配企业红利的三口人的核心家庭就分一份红利,与长辈一起过的四五口人的家庭则按1.5份分此外,得益于集体经济的支持村里提供很多福利,例如吃水和用电不要钱为所有老人购买了社保,村卫生室已经升级为卫生院免费治疗村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對于外来务工人员设立成员资格获得年限,例如工作达到7年之后经本人申请可以享受村民资格待遇

  我多次去这个村庄调查,由此形成了对于管理的认识:只有在认同彻底瓦解的结构中激励才需要管理手段,制度建设相应地上升到管理的第一位

  较为平均的利益分配,在不同的群体中间引起的主观评价是不同的对于底层劳动者而言,均衡分配是一种增进认同的手段但对于那些处于技术和管悝高级职位上的群体而言,这是一种增进不认同的方式在大的社会背景中间,较高的管理、技术和销售职位上所积累的个人经验和关系網络通常要给予较高的收益,特别是周边存在吸引高层职位的高收益时这种外部压力就不能忽视。

  南街村、华西村和HL村一样都承认村民的成员资格,以及由成员资格所规定的分享企业红利的权利不同的是,南街村通过70%的按需分配来实现红利共享华西村则是在承认职务差别的情况下让每一个村民都得到记账红利,HL村则每年年底按户分配红利

  有一点很清楚,集体经济村庄内部干部的权力佷少来自于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所带来的控制权和强制性,大多数来自于村民自下而上的赋权干部对于村民的影响力主要源于认同而不是控制权的集中。但是干部较少运用强制性的管理手段,并不意味着权威的低下在HL村,村民告诉来访者叶书记的权威比公检法的权威偠有效一点,法院判决解决不了的纠纷叶书记可以调处。另外在乡村中间,计划生育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执行难度很高但在HL村没囿大的障碍,三十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效果非常好人口增长数量远低于周围村庄。自下而上的赋权高到一定程度之后使得社区囿潜力接管国家机器的部分镇压职能。近年来复活的“枫桥经验”(今天只强调矛盾就地解决把上访最小化),在毛时代的实践中是由社区組织接管公检法机构的镇压职能:对于那些需要服刑的镇压对象改由社区组织监督改造近三十年来,毛时代的单位制熟人社会网络彻底瓦解之后对于国家介入的要求就日益迫切,公检法这样的镇压性国家机器的扩张就很快但是,这种社会管理方式不仅成本高也远远滿足不了秩序要求,很多地区黑恶势力的抬头就是明显的标志

  在村庄企业的职工队伍里面,由于承诺稳定就业村民还额外拥有分享企业利润的资格,这样就形成稳定的熟人社会网络在这样的网络中间,群众的风评对个人的影响很大人们倾向于自我调节和自律,需要干部进行强制性的管理、制裁和纠偏的事务反而很少

  (四)村庄与国家的一致与不一致

  在布洛维那里,生产政体除了劳动過程和劳动力再生产模式之外还要与外部的大环境发生关联,市场竞争的压力要对企业内部的生产政体起作用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干预吔是明显的。相比较而言绝大多数企业内部的权力机制,不能够与国家政策和法律环境相冲突:微观政体与宏观政体的关系是协调一致嘚而集体经济村庄的特点,显然在于不合政策大环境的要求这种微观与宏观的不一致,给村庄带来很大的压力

  今天市场经济的夶环境中间,每一个集体村庄经济状况都依赖于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补偿水平南街村和HL村不是那么富裕,关键在于村庄支柱产业的荇业价格补偿水平较低HL是以纺织业为主导,而南街村是以方便面和啤酒为主导国内相关行业处于过度竞争状况,相应的价格补偿水平僦低;而华西村(冶金等)和河南刘庄(制药)的企业产品行业竞争弱一些,价格补偿水平较高因此,村民的分配水平和富裕程度就较高内部政体与外部的不一致产生很多困扰,南街村提出“坚持外圆闯商海坚持内方治南街”,但是外圆和内方毕竟是两套截然有别的逻辑,楿互之间的冲突很难彻底消除村庄内部的党建和红色文化活动,也只能够部分抵制和消除外部的影响

  依托战争年代的政权建设经驗,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低成本的农村三级政权农业合作化或者集体化事业的推进,完全依赖于乡村政权组织的两大特点:低成本和高执行力一个低成本的乡村政权,其主要特点就是干部“不脱离群众”和“起模范带头作用”低成本的执行力水平高低,主偠不是与各种激励手段运用和规则制度建设相关联的而是与干部得到群众自上而下的拥护程度关联在一起的,认同建设比制度建设更具優先地位今天的集体经济村庄,确实延续了一些集体农业时代的管理现象干部起带头作用,村民拥有成员资格干群关系上政治和经濟差距较小。

  在农村建立一个低成本、高执行力的政权历代王朝都做不到,国民党也做不到当然今天的政府也做不到。在建设年玳共产党能够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也是依赖于能够建设一个低成本、高执行力的三级政权如果把毛的很多讲话降格到面对面的管理層次来理解的话,实际上跟毛心灵相通的知音都在民间史来贺他们写的纪念毛主席文章,我就觉得跟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员写的是截然不哃南街村内部的党建活动,依然含有毛时代晚期的“反修”功能目的是防止内部产生瓦解集体经济的力量。集体经济组织和集体主义精神之间的关联问题也很模糊。莱斯利·怀特在研究文化变迁的时候强调对环境能量的开发效率的进步,同时也关注社会系统和意识形態系统他设想社会系统的组织要有利于技术和工具效率的发挥,而意识形态系统则要对之进行表述和维护

  以集体经济村庄而论,其社会系统——组织形态内部的官民关系和社会关系——不同于外部而外部的意识形态表述对村庄运作造成很大的干扰,村庄内部不得鈈设法抵御外部意识形态的瓦解作用一个村庄不可能完成其实践的意识形态建设,只能沿袭过往的成就南街村大唱红歌、学毛著等等,目的是要实现对自身实践的肯定

  民国初年有一个美国人叫马罗力,他到中国访问写了一本书叫《饥荒的中国》。他看到中国的沝旱灾害十分严重抗旱除涝的潜在效益非常高,同时劳动力巨多工资非常低,他希望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改善抗旱除涝条件。到底有┅个什么样的中介能够引导大量剩余劳动力投入抗旱除涝工程建设呢?毛时代的合作化,是通过强化农村基层三级政权把中国剩余劳动仂结合进潜在的抗旱除涝的效益目标。从这个角度去反思和对照所谓的制度创新,或者说按照怀特所说的寻求有效开发环境能量的方式需要就资源和潜在利益目标建立起有效的中介,这个中介他称为社会系统毛时代的实践,是通过基层政权建设在社员资格稳定的基礎上肯定成员的长远利益,以此激励劳动者的高水平努力华西村就是在短时期内密集投入活劳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单产水平;大寨嘚先进性就在于把“七沟八梁一面坡”改造成水平梯田提高了耕地的生产率;HL村就是投入大量活劳动修筑围堰,改善低湖田的除涝能力實现保收。这个方面倒是很符合怀特的观察充分利用既有的资源,有效地开发了环境能量而所需要的社会系统或者组织形态,倒是不┅定需要全部按照公社、大队和小队三级来设置像河北的周家庄,它从来都不是搞三级所有它一开始就是大队与农户结合,自称是大集体、小自由乡一级统筹机械化等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管理,农户承包一定数量的田间管理任务按时按质完成

  土改的潜在影响很夶,基本上在农村社区重新分配了话语权我老家的合作社长告诉我,土改之后中农以上的家庭基本上不怎么敢讲话了相应地,过去那種通过向邻居放贷收租的利益实现路径不仅没有了在新的意识形态中也完全不合法了。潜在地各种通过个人努力追求自身利益的优先實现,也都丧失了合法性土地公有之后的优势群体是干部,“四清”运动否定干部多吃多占这种方式否定优势群体的利益多占,在很夶程度上构成一种实际的意识形态界线今天在集体经济村庄实践中间,依然是维护集体认同的关键即便是地处发达的苏南地区的华西村,尽管受到外部压力不得不对高管给予更多的利润分享但依然没有彻底剥夺村民的成员分配资格,这与那些实现了乡镇企业私有化的村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生产政体角度看,集体经济村庄有着不同的管理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组织形态和社会关系样式,同时吔需要一种不同于主流的意识形态来配合它的实践,追求一种不同的生产领域的上层建筑按照怀特的视野,集体经济村庄需要一种不同嘚社会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在这个新的系统中间,管理效率的方向是以认同建设为中心管理效率的障碍就不是被管理者的懒惰或者不努力,而是来自于管理者追求利益先占而带来的认同瓦解效应国内很少的集体村庄实践,恐怕还远远够不上新文明其实践中间提出来嘚问题虽然与主流企业管理结构有异,恐怕也够不上威胁主流制度实践的力量南街村王宏斌回顾南街村历史时说:作为一个农村组织,茬起步阶段都缺乏技术、资金和人才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壮大,必须寻求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农村,做正规化的管理是不可能形成管悝机构方面的优势的反过来,在认同建设方面的潜力就比较大对企业经营而言,管理机构也好生产政体也好,都关联到企业成员如哬付出高水平努力的功能性管理要求在宏观制度一致的情况下,能够发现很多问题只有在面对面的管理层次里面才能建设和完善起来朂终见到成效。

  麻国庆:“集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社会结构的发展和变迁并不意味着传统乡土社会结构性轉型,在某种意义上应该说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延续的过程,即使在社会运动最激烈的时期传统中国的文化元素也一直保留下来。这种傳统的延续对重新反思今天中国社会的“割裂”等问题是有帮助的同样集体经济离不开社会的延续,社会发展到今天不是一种断裂而昰有结构性的延续。这种结构性的延续如何来理解和看待?

  从文化的延续和社会发展的两种视角里我们如何重新反思集体经济?或者说,反思一种“集体”的概念更加重要透过集体经济的存在,深化讨论“集体”这一概念在革命和改革这一当代历史与现代社会中的话语意义、现实状况也应该是我们此次会议的意涵之一。

  我感觉这里面精神力量很厉害很关键的词出来了,这就是我们要思考的“集體”的文化概念传统中国农村有一套自身的组织方式,谁能领导组织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这里面包含了宗族、人情等一系列很复杂的洇素。农民的这套认同体系与现在讲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不一样它更能展示农民的切身利益和行为活动。集体经济的背后是集体的认哃“集体”作为文化现象,更容易理解领头人也好、能人也好都变成一个表述“集体”的符号,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载体的对象峩觉得这个给我的启发是很大的。另外老田后面说到另一条道路,其实也不是另一条道路因为它本身就是存在的,只是我们反过来看咜如在陕北,陕北人民很早前就给毛主席建了个庙毛留下来什么遗产,陕北老百姓不一定去追根但毛的精神一直存在,这就是文化認同也就是精神认同。所以我觉得这个讨论很有意思,连人类学新进化论的代表怀特的能量理论都有所涉及这正说明我们今天的讨論是正能量。

  张小军:集体经济是一种文化秩序和编码

  彭海红的研究是一个很全面的、概况性的成果在她讲的集体经济的实践形式中,有几点是比较有意思的首先,我觉得也是值得讨论的就是人民公社和集体经济遗产与今天的连接问题。如果说集体经济是遗產如何理解它在今天集体经济村落的连续性,尤其是在体制方面的延续性?连续性肯定是有的我不是批评说没有。这里面有没有一些内苼的动力?如果仅仅是一种历史的遗产而没有一种内生的动力,那我觉得对它在今天乃至以后的持续性都要打个问号如果我们讲今天的集体经济有一部分是历史的延续,不管是在精神还是在其他的层面更重要的恐怕还是要看它内生的动力是什么。海红的分析很好提出叻不同的集体经济类型,但怎么去思考这些不同的类型?其实不管我们怎么分类都会涉及生产的层面,或者说土地的层面后面我还会提箌,是不是仅仅把生产方式或者土地作为集体经济的一个标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海红分析的不同类型中,土地都是集体的其实按照《土地法》,中国乡村土地的所有权没有不是集体的能否说它们都是集体经济?我们可以去思考,乡村有什么是不集体的如果土地嘚所有权都是集体的,只不过我们在经营上、使用权上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例如包产到户,或者混合所有制那么她所举的例子,不管昰公加私的还是私加公的,从中我们会看到一个丰富的图景——你可以把集体村庄看成一个公司、一个股份制也可以是集合家庭的经濟,那么中国当今的集体化到底是什么形态?我觉得这与我刚才提到的要把内生的动力提出来思考是有联系的。如果这些东西不弄清楚呮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各种说法变成一锅粥就很难把集体化和集体经济讲清楚。

  海红还提到我们现在这种家庭承包是低水平嘚集体,有一种走向高水平集体的必然性什么叫做高水平的集体经济?这种必然性存在吗?如果我们未来看到这样的集体经济存在越来越少,越来越顶不住私有经济越来越是混合经济,是否可以把各种各样的混合经济就看成集体经济?我觉得随着这个论坛的深入可能会有比較好的研究。至少我们应该知道当今中国维持集体经济继续存在下去的动力在哪里。

  我们看待集体经济不能只看土地刚才老田也舉了一个例子,仅仅从土地的经济层面有的集体经济村庄里面土地就不是那么重要。老田讲的生产(工厂)政体是从管理的层面,升高看僦是认同层面集体性到底是什么集体性?集体经济里面涉及很多方面,我们认知集体经济如果有生产政体的话,那么就有管理层面的集體经济也可以是混合的。我的意思是其实可以有很多个“集体”,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生产的集体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生产里面的汢地集体。如果我们从集体的概念扩展出来不同的个案比较出来的集体性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跳出狭窄的“集体”可以看到集体生產也可以是带有股份制、带有私有特点的一种生产,但是可以在分配领域变通为集体化分配可以很集体,很公平虽然是股份制企业,泹是资源只要在全村按照集体主义的方式分配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两种结合或者混合:分配领域的集体和生产领域内的不那么集体

  中国的村庄,对市场经济有一种适应自身有这样一种能力,可以把这些不同的东西都收进自己的体系当然我们对这个体系到底是什么并不清楚,可能是一种很复杂的文化逻辑我觉得对文化的强调很重要,文化的概念十分简单它就是人类行为的“软件”,也就是┅套套的编码体系刚才老田用了人类学家怀特的几句话,我觉得在新进化论里面怀特告诉我们的重要观点之一是“文化是一种能量”。我们过去忽视文化秩序忽视了文化体系或者是文化结构,由于过多的是“社会”的实体思维忽略了形成社会秩序背后的那些逻辑和意义的体系。集体经济不是一些简单的东西例如土地,它首先是一种文化秩序和编码需要我们去解码。

  老田讲到布洛维的生产政體其实有很多学者已经告诉我们生产的运行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有政治、意识形态和伦理等因素老田提出共同体认同为主的集體管理方式,我觉得还是要看认同的背后是什么不能停留在认同上。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和我们的家庭经济是类似的。过去家庭經济也就是熟人网络、熟人社会东西都是大家的,有大家共有的认同集体经济就好像是中国家庭经济的某种放大。把一个村庄当成是┅个大家庭有事一块做,家长的权威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一种经济文化。而生产政体是另外的概念跟我们可能没有太大的关系,因為无论什么生产政体骨子里恐怕还是这套经济文化在起作用。集体经济的核心是什么?不在于土地是谁的甚至不在于经济的生产方式和汾配方式的不同,集体经济的核心是它的文化例如按照什么逻辑和编码体系组织起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生产和分配构成集体经济嘚灵魂是什么。

  谈到国家的问题和毛时代的联系我觉得讲到国家层面,倒是可以看格尔兹(C. Geertz)的《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怹在人类学里面提出了一种有意思的国家形态——“剧场国家”。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文化国家”的概念,就是国家可以以文化的形态囷方式存在和约束人们在中国社会里面,国家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国家的形态文化国家的形态避免了我们简单地把“国家”悝解成集权等这样一类简单概念化的东西。在政治学里面常常将国家简单地看成是一个集权的、独裁的或者是自上而下的统治方式文化嘚国家形态是特别值得关注和思考的。

  曹锦清:讨论集体经济并不等于对过去的怀念

  王景新老师调研了108个集体化村庄我也没有調查得那么细,即使是10个样本村我也没有调查得那么深入。我觉得王教授作的报告非常好对集体经济发展的几个条件概括得也很好。據我所知这是国内概括得最全面和最好的。但是我认为核心还是你讲的能人的因素——德才兼备的能人现象。我调查的大大小小的还囿集体概念的村庄都有一个德才兼备的能人。当然区位选择、产业选择、内部责任制的落实等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但最关键的是有一個德才兼备的能人这里的“德”和老田讲的就有点关系了。他承担了整个组的成本然后就产生了巨大的利益,就把利益分配给集体怹自己主要是获得了乡民对他的尊重而不是直接的收益。当然按照他们的说法还有一种收益,就是各级领导对他们的肯定总而言之是┅种荣誉吧。他们努力工作带领着他们的精英团队不在分配领域以占领优势地位分配为动机,这个叫“德”还有“能”,这个与经营農业的、工业的和商业的不一样总而言之,向市场转轨过程中的各种能力这两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兼备。市场呼唤的就是自己利益嘚最大化而且现在在我们整个官方媒体都认为个人和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天经地义的。

  市场经济活动的动机和集体经济企业里面帶头人的动机是不一样的具有集体经济带头人的动机和能力的人可遇不可求,因而这种集体经济都面临着“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大问题这样的一种动机,是怎么形成的?第一确实有沿承传统的人民公社,资格老他们一般都采取终身制,退不下来

  集体经济组织的解体是因为市场的分化作用,还是由于政治上的某种决策?1982年的分田到户就上海郊区的情况而言,大体上我调查过原来的公社三分之一不想分,凡是原来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都不愿意分凡是集体经济搞得不好的地方都愿意分。大概三分之一愿意分三分之一是无所谓的,后来有强制性的所以政治干扰是有的。杜润生要实现最后的心愿他是主张把地还给农民的,地本来是农囻的估计他通过某种政治,因为他的理由讲得比较冠冕堂皇然后土地可以流转了,可以规模化经营了人民可以放心了等等。如果土哋变成私有会对未来的中国产生什么影响?这种基本的土地制度一动的话,就等于什么都动了那么完全有可能出现农民的城市化,城市囮的农民则拖着沉重的小土地尾巴把大量的地租带到城市,使得现代的农业高地租运行这个地租的成本到底由谁来支付?是由城市消费鍺来支付还是由政府买单,抑或是经营者?由经营者支付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大问题。不过我还是倾向于是市场本身的主导力量导致集体經济解体

  马恩对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批判要远远多于对敌人的批判。《共产党宣言》第三章是批判社会主义的是对封建社会主义嘚、小资产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早期是批判蒲鲁东的后期是恩格斯代他批判杜林的。蒲鲁东和杜林面临的问题是整个市场的转型工人的失业和农民的失地在那个过程中,他们提出的主要是反私有制而不是反市场的他们建议集体所囿制加市场经济。这类似于我们现在要搞的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来是以集体和公有为主体的现在向私有化方向变动了,社会主義这一块几乎是不存在了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成了一个不符合实际经济情况的描述。那么要求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版本的,像杜林他实际上是市场经济加集体经济。恩格斯说这种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私有化违背了政府的法律,单单货币的力量就会把它們摧毁这就解释了我们前30年为什么对集市贸易、货币设置作用,但是没有设置到整个改革开放就是从这个领域开始的。所以我们现茬讨论的集体经济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的讨论。我们在这个大背景下讨论市场的力量确实是极大的,我们对市场的认识也不过二十幾年市场某种意义上要比产权更加重要,产权的清晰其实也是市场引动的西方也有这样的规律,中国也有所以,我们不能把讨论集體经济看成是对过去的一种怀念如果要论社会主义经济有效的运行形式的话,我觉得要结合市场的研究

  王景新:“明星村”并非鈳以长盛不衰

  这10个村庄都有发展的困难,比如这些村庄的高福利如何维持下去欧洲福利国家都维持不下去。“明星村”虽然从来没囿讲过这个问题但是,我跟他们座谈时能够感觉到高福利的维持是很难的还有就是产业发展困难,国家宏观经济都有衰退的时候例洳老田的例子,国有企业被村改制为集体企业后发展也同样面临困难。是不是“明星村”就可以长盛不衰?显然不是它们也存在这样那樣的问题。如果要研究10个衰落的村农业集体化时代的名村中就有不少案例,我争取把这种衰落村庄也纳入研究

  严海蓉:是政息人亡而非人亡政息

  我想就集体经济村庄中的能人问题再讨论一下。我们跟学生开学习会的时候往往一讨论到集体经济,他们的眼睛就盯在“能人问题”上仿佛集体经济是因能人而生。我认为这是颠倒了历史的逻辑并不是有能人才有今天仍然存在的集体经济,而是人囻公社时期催生了一批农村基层带头人后来人民公社解散的时候,其中有少部分能够保住集体经济使得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集体村庄嘚存在,看到能人的存在因为种种原因,当时大部分集体经济保不住像山西的张庄,即韩丁笔下的长弓村在压力之下,这个集体村莊没有保存下来它的基层带头人王金红也是个能人,但靠个人之力也没有办法解决分散的小农问题就没有所谓的能人问题了。所以這就使我们重新考虑能人和集体经济的历史逻辑关系。原来的集体体制和集体文化能够产生这样一批来自于集体、带动集体、为集体谋福利的能人这些能人中少部分今天之所以受到关注,也是因为他们的集体经济有幸得以保存;而在集体经济没有得以保存的地方能人当然吔有,但是没有了集体经济就没有了所谓的集体经济的能人问题,可以说是政息人亡大概是这样的历史逻辑关系。而今天的市场经济能产生的能人是大户和先富的农村精英温铁军称之为“精英俘获”的、截留国家下放资源的精英,但是几乎产生不了集体带头人今天嘚集体经济都面临接班人的问题。我们这样的时代产生不了德才兼备的能人所以反过来可以说,能人问题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

  潘毅:“能人”为谁服务

  其实我有段时间跟海蓉搞过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据我的理解是如果我们走进正规的村庄,“能人”一般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是能人是为谁服务而已。怎么会没有能人?只不过现在农村的能人被吸引到了城市所以,我并不认为能人的存在是特殊性的问题你刚才说市场是很重要的。我的担心是像今天这么好的十几个村庄,很有可能是因为今天的市场经济在资本全球化的凊况下越来越生存不下去。到底是市场为集体村庄提供了一个前提的条件还是说市场的存在让其倒下去的机会更大?如果我们把集体经济放在全球体系下考虑的话,如果集体经济村庄要和富士康等企业来比拼肯定会出现问题。富士康这种企业根本就是通过剥夺工人来获得資本积累所以对于市场能够提供一个保护的作用,我是有点怀疑的

  王景新:集体经济和主义是没有关系的

  我很赞成张小军老師对市场和集体经济相结合的思考。曹锦清老师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集体经济的发展要和市场接轨,市场肯定是一个大的趋势现在集體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其实都与当年承包到户对集体资产的分割程度有关联。分割彻底的地方现在一般都很穷当年分割的时候,确实在集體资产积累比较好的地方都是不愿意分割的当时集体资产分割不彻底的地方就发展比较好,赶上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浪潮有些地方異军突起了,另一些地方的发展就受到了制约——“市场锁定”的制约例如温州桥下镇,占据了全球75%的纽扣市场市场锁定之后,你再來生产纽扣就没市场了所以,先发地区抢占了市场先机

  有关村域精英的作用,确实很重要不用怀疑。我是搞区域经济学的为什么有的区域发展有的区域不发展,用传统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不顶用:你说资源禀赋不同甲乙两村就隔一条路、一条沟,没有禀賦差异;你说文化传统不同华西村、花园村就文化传统深厚,它们旁边村的文化传统就不深厚?你说区域政策不同村域之间不仅都在一个國家、一个县、一个乡,政策完全一样区域经济学所有的关于区域差异的解释,用在村际差异的解释上都说不通到底是什么不同?其实僦是领头人不同。刚才有人说得对哪里都有精英,但是精英的行为偏好很重要有的精英赚了钱愿意回来为集体做点事,这是他的行为偏好问题产业积累很重要,改革的起点也是发展的条件精英一定是个重要因素,但绝不是唯一的因素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集体经濟,是人民公社传下来的、社区型的、一个村一个组的全体成员都参与的这个集体经济重要的特点,除了土地公有化之外就是它具有雙重职能。它不仅要承担经济职能还要承担大量的社会职能。这是中国特色的集体经济我认为集体经济和主义是没有关系的。中国传統社会就存在集体经济:一个宗族有祠田和庙产这是不是集体经济,当然是宗族共有的集体经济中国上古社会的井田制、原始社会的血缘家族公社,也是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家族和群落中的人被野兽咬伤了谁来养?孩子谁来教育?共同需求要求有集体经济,与“主义”没有關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村集体经济只是集体经济在当今社会的一种形式。

  老田:所谓集体经济的“人亡政息”问题乃是一個歧视性的问题

  集体经济的“能人”现象或者说集体经济会不会跟着能人而人亡政息,这是一个歧视性的问题当然,一个企业的苼存能力确实是问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经济与私人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有起有落,这无可厚非从企业的生存性指标來说,集体经济的表现是相当好的全国工商联2005年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能迉亡10万多家有60%的民企在5年内破产,有85%的在10年内死亡其平均寿命只有2.9年。”⑥这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使再能干的资本家都是把握鈈了自己命运的,集体经济的生存当然也要遭遇市场竞争的残酷考验在所谓的能人现象背后,有着管理结构与竞争生存方面的普遍性问題美国研究西方企业成长史的钱德勒教授就指出: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进行成功的三重投入,厂房设备方面的投入、销售网络方面的投叺以及管理结构方面的投入他使用的管理结构概念,在功能上相当于生产政体以及集体企业中间被强调的能人现象在所有的企业中间,都需要一个经理班子把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整合起来进行生产和营销活动,获得利润并得以生存钱德勒还认为,管理结构投入有┅个十年左右的成长周期这个周期大于设备、厂房投入周期和销售网络的建设周期,从一个新产品技术的成熟到市场上出现第一批领导型企业一般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如果一个企业十年之内不能完成管理结构的成功投入的话领导企业在市场上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の后,机会之窗就会关闭很明显,管理结构对于企业的成功是很关键的不过,学者喜欢把集体企业的管理结构想象为一个带头人的绝對主导作用然后说,如果推测没有了这个人集体企业以后就会怎么样其他地方没有这个人所以就怎么样。这样来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就是歧视集体企业,对于这种观察视野很有反思的必要所有的企业,不管是公营还是私营企业都会碰到管理结构与市场竞争的适应性问题。在企业经营中不管是劳动过程还是管理过程,基本的逻辑就是分工协作许多人合作,同时每个人都完成自己的事而且还要茬自己选择的水平上付出自己的努力,集合起来的努力成果才会有企业的成功,这是不需要讨论的单独提出集体企业的带头人与集体企业生存的关系,未必合乎事实这可能仅仅是一种把集体经济村庄的管理机构等同于带头人的学术想象力。

  二、集体经济村庄:个案研究

  我与北大的师生从2007年开始一直都在研究建筑工人的问题,到了2010年由于富士康工人的自杀,我们就研究富士康问题我们团隊的出发点就是想要思考农民工的出路问题。特别是从中国女工到现在第二代新工人他们是临近四五十岁的人,城市里留不下必须选擇回乡。这个选择不是自我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不同的春节要不就跟着不同的农民工回家。我们一直在思考如果说第二代奻工或者第二代工人要重新回乡的话,到底这个基础还在不在还有没有可能。带着这样一种关注和思考我们去集体村庄看看集体经济昰不是能处理农民工的出路问题。

  我们去周家庄是2009年是老田带我们去的。那一次我就对周家庄印象很深刻回来就和卢晖临讨论能鈈能通过北大社会学系的一些关系网,比较深入地扎进这个村庄做研究虽然老田带我走过南街村,也走过湖北的HL村比较下来,我比较傾向于周家庄主要有这么几点原因:一是这个村庄并没有突出它的意识形态,甚至是有意淡化共同经济背后的意识形态非常朴实,除叻共同富裕的口号外;二是每次进入这个村庄都很困难使我更加有兴趣。我带的这批研究生都是受主流影响认为人民公社或集体经济村莊是一个不好的东西,是一个专制主义留下的东西或者专制文化留下的东西,里面都是养懒人吃大锅饭。后来由于富士康事件我们嘚研究精力又转移走了,留下研究生在里面住了一个多月。我们研究队伍前后去了三次住在村里面。现在研究过三年富士康的我们洅回来审视周家庄,反而能够看清楚一些争论以及这些争论到底意义在哪里。

  主要有这么几点我进入富士康,一个直觉就是进富壵康的人都想要逃跑想要离开。富士康的转工率是非常高的一个普通工人撑上半年就很不错了,如果能撑住一两年就是基层管理人員了;可当2009年我进周家庄,它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没有一个外出的打工妹也没有外嫁女。这个对比很明显我当时就很好奇,为什么周镓庄能留下人没有制造外出打工的问题。我就更想深入研究它这样一个制度的特殊性它跟我原来印象中的专制主义的东西,一个家族壟断的体制生产的效益非常低出现了碰撞。我们必须有个比较的视野今天走进周家庄,我们的很多学生问:“其实你离北京很近就彡个多小时的路程,为什么不外出打工呢?”那些村民不是跟你讲他在那里日子过得挺好的他就跟你说他很省心,不愁呀我的总结就是,周家庄将按需分配和按劳分配两个制度结合在一起所谓的按需分配就是每个人生活在周家庄,你的口粮不管你参不参与劳动,基本仩都分下去了按劳分配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农业生产一部分是工业生产,农业生产采取记工分的生产方式我们碰到村民,特别昰妇女就更对我讲很省心,她说她年轻的时候在工厂,等她生完孩子也可以选择回工厂没有太多担心,等她老的时候比如35岁之后,她就会给安排到农场他们这边没有退休的问题,没有一个人感觉会被淘汰就是说能干到老,不同的工种有不同的分配方式我还是偠理解他们的脉络,以及今天主流如何理解他们再跟我们富士康的研究对比。

  我认为重点就是他们能够处理城乡的矛盾和阶级的矛盾城乡的矛盾和阶级的矛盾从我做农民工研究角度而言是最根本的问题。富士康的发展也是到人家的土地上面去一般是在城市周围的村庄,一下子把农村的土地都征走了十几条自然村两三年时间就给破坏掉了,农民失地又失业富士康要的就是16岁到30岁这个年龄段的工囚;而周家庄有工农结合的部分,不存在城乡二分的现象城乡矛盾本身在周家庄消化掉了,因为一个家庭一定有人在农场里面也一定有囚在工厂里面,也有小部分人在牧羊场里面就是说以一个家庭为单位的话,它不是纯粹的农民家庭也不是纯粹工人阶级的家庭,这种堺限模糊掉了从空间的思考方面,我就看到他们其实比较能处理城乡之间的矛盾不像富士康这种模式到了一个地方去,你的自然村庄你的社会关系,你的社会网络根本就没有了。富士康引进一大批外来的农民工再制造出一个巨无霸的工业区,破坏环境破坏土地資源。对我讲这就是比较具体的案例。虽然我们经常讲生产效率和市场机制可是我看起来,我们要看在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底下它会淛造出什么样的市场机制,市场不是一个中立的东西就像我们讲国家,国家不是铁板一块国家也是在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底下,服务谁嘚问题市场对我来讲也是一样。富士康就是利用了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市场机制我都没有办法讲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机制,富士康的任何一个环节根本就没有一点社会主义的内涵在里面它拥有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一系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商品化了,在商品化底下讲市场它就是一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市场,它就鼓励竞争、媲比、垄断富士康如果不垄断,它能生存吗?周家庄经常被批评说昰一种家族垄断周家庄肯定出现了垄断的问题,对我来说这个问题是如何处理的问题。家族垄断的问题说到底是社会主义出现了一個新阶级,一个官僚主义的问题处理官僚主义的问题,是采取富士康这种发展方式来处理垄断问题还是说我们建立一个基层民主制度來处理我们官僚主义的问题?如果你采用富士康发展模式来处理官僚主义的问题,其实是你把你的产权、所有权让渡到私人市场当中去或讓渡到几个大的老板那儿去。富士康老板不是独裁、不是个垄断的人物吗?如果不独裁他如何能够在大陆管控140万工人?他如何能够在中国30多個城市占领数个超过10万人的工业园区呢?可是今天作为富士康的工人,是不能思考官僚主义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没有合法性。工人我不满意我就走,我跟你是一个契约问题你给我3000块,我不满我就走我没有办法说你这个老板是官僚的,进而对你提出监督的問题所以不存在监督的可能性。今天我们在思考集体经济村庄的管理成本极高因为监督非常困难,因为社员本身要么就很省心要么僦是吃大锅饭,这种情况下涉及生产成本的问题,我是比较能够理解这个问题的

  富士康管理制度跟周家庄有某些共同的地方,比洳13级的劳动周家庄把所有的劳动分为13级,把工种分为372个通过这种科学管理的方式来处理生产、管理的矛盾,避免了养懒人的问题我們生活在农民家里,问他们为什么不窝工农民回答说:“为什么我要窝我自己的工呢?”因为整个都是分配好的,只存在队长分配公平不公平的问题不存在窝工的问题,窝工是窝自己的工我把工作分给你了,如果你偷懒人家三点钟回去,你就五点钟回去或者你今天幹不完,你明天还干再说富士康有13层的管理,是个金字塔的等级制度为什么富士康需要13层的管理呢?因为底下的140万工人跟你一点认同感嘟没有,你的劳动是异化的劳动所以你需要生产管理,也需要车间管理车间有大陆的干部,大陆的干部上面还有台干台干上面还分恏几层,一层一层地管到基层的生产基层的生产工人动不动就跟你闹情绪,闹了就走人这种管理成本极高。而我们走进周家庄的几家企业包括印刷厂、阀门厂,他们也有监督队伍但管理非常轻松,没有一级一级压下来到底哪一种生产效率高呢?从理论上来讲,我们看到这种制度反而比富士康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有优越性周家庄的工人或者农民,没有说我干多的话被国家拿走农民生产多少,就留下哆少工厂里面生产有多少,就留下多少

  另一点,我们今天在谈论集体经济村庄的问题还是缺少全球化的视野。如果我们有这种視野就会看到周家庄的工业竞争力是有问题的。周家庄的产值百分八九十来自工业百分之十才是来自于农业,工业都靠外部的市场商品才有出路。周家庄优越的地方是在于跟小农经济来比较一个农场和工厂肯定比小农经济做得好。可是如果说大资本下乡或者说富壵康要把周家庄的工厂打下去,太简单了周家庄的工厂都没有博弈的机会了。工业资本卷入全球化的竞争当中是通过剥夺我们廉价的勞动力和土地资源来生产和制造出剩余财富。周家庄的价值生产是什么呢?他们是没有用农民工或者外来工的他们的经理跟你讲他们今年囿几个需要登记留下来劳动的,他们就去接多少订单来做订单够了,就不接了它整个生产的逻辑是为了就业的逻辑,而不是为了资本擴张在全球资本竞争的逻辑下,它摆明是很危险的但是周家庄今天还是有竞争力的,我认为主要是有农业的支持周家庄的农业一点問题都不会有,就算今天的资本下乡可能需要十年八年跟它才有可比性,主要是因为它从50年代一直没有分田到户土地都是机械化生产,小麦都是留种的质量非常好,小农经济不可能跟它有可比性的这种情况下,村民或者公社成员就没有危机感工业不行就退到农业,农业能养活这13000多人还能有剩余,拿到市场中去卖它的整个福利制度跟王景新老师研究的其他的村庄差不多,教育、医疗、养老都有

  回到全球化垄断和民主问题上,如果说垄断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部分那么周家庄的问题其实是同样的,也就是今天老田所讲的所谓的歧视问题我认为是双重标准问题,就是说我们不会对郭台铭要求民主可是我们希望在周家庄有民主。我们肯定希望有民主只昰我认为必须是在一种公有制基础底下的实践,才有可能讲民主才有可能提出官僚主义的问题。如果在富士康这种私有经济底下提都鈈可能提出来,也没有条件提

  另外,我认为效率不是一个问题大锅饭也不是一个问题,全球大资本新一轮扩张到农村集体经济洳何回应这个问题才是我们今天需要真正讨论的问题,初步的建议就是必须联合起来富士康通过打倒几千个小的电子工厂,变成一个大嘚垄断的电子工厂进而成为今天苹果唯一的生产商,资本在全球大环境下必然走上这条道路。我们今天谈论集体经济村庄如果我们沒有办法让它们联结起来,甚至结合起来去对付外面的市场从全球资本的逻辑去理解,它们迟早也会倒下我们今天是不是可以让不同洎然条件、不同产品生产的集体经济村庄联合起来,实现生产联合体之间的交换才能让这样一个共有致富的基础存活下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理解曹锦清老师今天所讲的市场这个市场就非常有可讨论的地方了。

  龚云:黑龙江兴十四村

  兴十四村是一个移民村茬齐齐哈尔甘南县,1956年才组建的这个村的书记付华廷跟陈永贵非常相似,是个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基本是在北大荒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1972年开始当书记他现在还是书记,当选过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届党代表现在是全国人大代表。

  兴十四村当年也没有分田下去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个关于阳关道与独木桥的很著名的对话,意思就是走集体经济是阳关道分田到户是独木桥。当时的黑龙江省委书记楊易辰就跟当时的胡耀邦总书记反映说我们黑龙江这种大平原不适合搞家庭经营。后来杨易辰调到最高人民检察院当检察长的时候,怹跟兴十四村书记付华廷说:小付呀现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希望你们能够坚持下去杨易辰离开黑龙江的时候,黑龙江还有5个村没有分畾到户只有兴十四村扛到现在。杨易辰后来在回忆录中说在当时的大背景之下,他没有顶下去实际兴十四村走的就是集体致富的道蕗,跟刘庄、华西村很相似基本上是从办企业走过来的。它被称为黑龙江第一村原来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说“南有华西,北有兴十四村”他们的做法是农业规模化和企业化经营。他们为什么没有分地呢?

  付华廷说当年要是分了的话,那些农业大机械怎么办?一家一户茬黑龙江那个北大荒的地方恐怕真适应不了。实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胡耀邦跟刘庄党委书记史来贺打过电话,因为史来贺是典型原话我还记得,意思大概是这样胡耀邦说:老史呀,你是代表你带头,河南省都跟着你学史来贺就说:总书记,我们刘庄有自己嘚基础别人分我不管,但是我们村还是要继续走下去为此,史来贺也付出了代价他兼任的新乡领导职务被免掉。华西村的吴仁宝也昰这样吴仁宝的江阴县委书记也被免掉。兴十四村付华廷同样如此他坚持不分,所以他的人大代表被免了付华廷说,再免也免不了怹的农民身份

  兴十四村现在搞现代大农业,包括农业机械水利化、电气化等靠的是集体统一经营的力量。这个村跟美国有点相似2%的人种地,98%的人转业他们做的就是以工补农,光靠农业没有出路我们去年三农补贴是11000多个亿。我到过日本问日本人为什么要把农業补下去,他们说农业本身效益很低公益性很强,可见兴十四村完成了发达国家走过的这个过程兴十四村跟刘庄一样,办了很多企业农业产业化,现在面临的困境是农业产业加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受到冲击他们现在发展第二、三产业,包括物流、旅游、培训等他們也搞建筑业,有一个建筑公司在哈尔滨成为村集体收入的重要来源。他们搞房地产开发盖了几十栋楼房面向周围农村售卖,希望吸引周边农民到村里入住黑龙江省委为了支持他们,把音河镇政府搬到他们村里一些公共机构全跟过去。它原来叫兴十四村现在叫兴┿四镇。它想成为农村城镇化的典范但实际上还构不成一个镇,只有4000多人为什么呢?没有雄厚的产业支撑。

  我们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曆史的认知存在污名化人民公社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不能因为那些问题就把从1958年到1983年这25年几亿人的实践给遮蔽了对集体经济的认知,我们学者一提就是过去时就是负面的东西,一些政府官员也认为集体经济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走不通的邓小平90年代初提出社会主义农業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体制第二次飞跃是发展高水平的集体经济。邓小平的这个提法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今天社會上很少有人再提这个问题。邓小平是一个大战略家他思考的都是大问题。社会主义农业如何实现第二次大飞跃这关系到中国农村发展的方向,也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最终实现伟大复兴我们应该从理论到实践,好好研究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农村发展也到了如何通过發展新集体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第二次飞跃的时候了

  最后我讲发展集体经济的主体是谁。在我看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該是发展集体经济的主体共产党得担负起这个使命,否则仅靠农民自身是无法实现集体经济大规模发展的个别人、个别村可以做,大哆数农民、大多数村是要靠中国共产党的带动、教育。一句话现在需要中国共产党把农民再次组织起来。

  马翀炜:云南大营街

  大营街位于云南省红塔区大营街社区在历史上它有大营街大队、大营街居委会等各种名称,地处玉溪坝子西南部距玉溪市区5公里,國土面积2.6平方公里2012年底,总人口为5502人2012年,大营街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128.44亿元我想这个收入跟今天王景新教授讲的“明星村”相比一點也不逊色。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个村被称为“五难村”,就是“吃粮难、喝水难、住房难、行路难、娶媳妇难”但是到了1992年,由於乡镇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营街的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亿多元吧到了199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一举突破10亿元大关荿为云南省首个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10亿元的村(居)民委员会。在这一年云南省的乡镇企业总局就给他们送了一块牌子,叫 “云南第一村”2012年,大营街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128.44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亿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万多元

  关于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原因,大体上來讲有国家政策、市场及集体土地所有制国家作用、市场作用大家都一样,为什么这个村就做得特别好呢?我觉得可能下面这个因素非常偅要就是通过将包产到户的土地转为集体使用这一策略来改变土地使用方式。土地收归集体使用也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是一个不断推进嘚过程,也是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完成的我们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年山地收归集体使用。这一年开始兴建更多的工廠,没有地就去收山地山地也没有出产有多少经济价值的东西,所以收回相对简单山地要盖工厂,盖工厂大家就有钱了所以老百姓說OK,盖吧第二阶段:1994年,部分耕田收归集体使用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发展,不断有新的工厂出现老的一些工厂不断扩大,而这时候山哋没有了只能占用一些村民的土地。但是占用村民土地可能就出现一些麻烦就是有一些家被占了,有一些家没被占这个不好评估,仳方是你们家的被占了你们家是不是得到更多的补偿,刚开始这么做后来发现矛盾很多,有些人说你们来我们家建吧所以最后大家說,不要说用了谁家的地干脆居委会将总的地再平均一下。到 2000年所有的地,剩余耕地都收归集体使用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是,将汢地集中使用通过改变土地的使用方式,具体来说办工厂、办企业包括第三产业,使相对廉价的土地大为增值办工厂是要投入的,對乡镇企业来讲在这个阶段就节省了土地成本。

  下面说一下大营街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些社会条件前30年的发展对后30年的发展到底铺設了什么基础?共和国最初30年的各种制度建设及变迁所提供的社会条件对于大营街最近30余年的变化有着实质性影响。共和国前30年发展中“鉯粮为纲”是基本政策,但也强调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并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像1958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題的决议》,提出人民公社大办工业实现“公社工业化”。社队企业一哄而起这段时间社队企业不一定办得特别好,但是起来了一些到70年代初,国务院提出了农业机械化的奋斗目标也提到了“五小工业”。再到1979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 这些对大营街来讲也有很重要的意义为什么这样说呢?1964年大营街生产大队成立了第一个集体企業——大营街建筑队。大营街建筑队为后来大营街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及人才方面的基础 资金的基础很好理解,人才的基础做一點解释后来一直到现在的大营街乡镇企业里面的主帅们基本上都来自这个建筑队,他们的代表人物任新明是当时的队长他们现在都成為企业家了,而当时都是建筑队的一些小领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大营街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1983年、1984年開始分地,他们是分了地但是集体企业没有分,建筑队没有分因为大家觉得分了以后就没有办法干,保留着还可以挣点钱建筑队在1985姩进入发展高潮期,职工队伍一下子到了390人年纯收入达到了40万元,职工工资也达到了200—400元的水平就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开始办红砖厂用土来烧砖,还有芝麻片厂、铝合金厂、玉溪水松纸厂、玉溪卷烟厂滤嘴棒分厂等企业

  下面再讲第三个方面的问题,维护集体主義的社会建设及文化符号建构毫无疑问,在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大营街的社会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再像原来一个队一個队的都打散了,你到这个厂他到那个厂,大家就不像在原来传统的社区而是更像在一个城镇化的工厂区,有很多工厂一家子可能妻子在这个厂,丈夫在那个厂为了使这种集体主义能够延续,大营街在进行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也在努力进行社会及文化方面的建设社会建设方面可以说就是福利方面的,总体上讲他们希望努力实现“少有所教、壮有所为、老有所养”的目标在1990年,大营街已经有一些錢了就筹资100万元,建起了一所幼儿园年满3岁的孩子即可免费入园,每年配4套衣服1989年大营街投资101万元,对大营街中心小学拆旧建新┅直到后来就有了对中学生的补助,对高中、中专以上也进行了补助从2000年开始,大营街居委会还保证所有的拥有大营街户口的劳动力都囿工作现在还实行了退休制度,凡54岁以上的退休老人每月可领取养老金最低250元,最高660元现在大概有1100多人领取养老金。他们特别提倡孝文化每位老人每年生日可领取200元的生日蛋糕和日用品,94岁以上老人居委会发放5万元长寿奖,100岁以上老人居委会发放10万元长寿奖。當然100岁的老人去领的很少但是94岁以上老人是领过的,这是个导向2008年居委会统一为全村人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51230元,还专门为村民投了1600多万元的保险金2000年大营街还设立了自己的环卫站。1985年开始大营街居委会开始了第一轮居民住宅拆旧建新工程,统一建造居民住房也就有了第一批小洋楼。到2003年底大营街人均居住面积达到50平方米。2012年大营街投资10亿元启动了民居改造和商业中心建设计划。按照计劃到2015年底,全社区1700户每家都将有一幢310平米的连体别墅、一个40平米的车库。当然大营街居民每户也要支付20万元的建房成本。文化建设方面文化符号建构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很特别的是他们1995年建了个有线电视台,按照宣传部的规定一般村一级是不准弄的,但是怹们跟上面的关系搞得好所以到现在还在办。这个电视台在我看来实际工作重心有一些变化,最开始是解决当地百姓看电视难的问题现在主要是在完成播放通知的任务以外,让村庄和村里的领导人在媒体频频出现不断强化“云南第一村”形象,以及强化居委会领导囚的权威之类的工作成了重点所以我的理解是,在一个“自由”的村庄空间内凭借电视传媒这种权威性资源的掌握,来建立社区领导鍺能够控制的社区秩序或组织秩序

  最后,讲一下集体名义下的产权不明晰以及值得思考的问题可能是做人类学的原因吧,我比较關注普通老百姓对这样的发展是怎么理解的怎样感受的。我们做入户观察和访谈比较多得出如下结论:总的来讲,产权不够明晰所导致的普通居民对企业发展决策没有发言权以及对收益分配等问题的不满是困扰大营街发展的主要问题。具体来讲其一,2000年之后在全國钢铁行业越来越不景气的情况下居委会巨额投资建设汇溪金属铸造制品有限公司,一直到现在好像效益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村民们對此也有看法实际上村民越到后边越被它拖累,村民的福利没有增加村民就说主要是他们领导干的这个事情不民主,也不科学最后搞了个烂摊子。其二大营街居民会因在不同的企业以及不同的岗位上班而在工资待遇上存在差异,他们也会有意见就说我不去那边上癍不是因为我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你们没有给我这个岗位当然这还是小的矛盾,比较大的矛盾是普通居民收入与企业领导层收入反差巨夶他可能也有小轿车,8万元或者10万元一辆但是领导可能是一两百万元一辆,或者领导子女是四五百万元一辆当然他们的收入比起其怹村的村民来说还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优势不像前期那样明显别的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镇户口耕地确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