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变成回忆简意是什么意思词

【带卡+缘结神】红线、世界和你7

┅时兴起的联文……我是被绑架来的第七棒写得又臭又长,嘤嘤嘤!

简介:可爱的缘结神穿越到了火影世界竟然发现了一对绝赞缘分夫夫!他们就是卡卡西和带土!在缘结神的助攻下,卡卡西和带土的缘分会发生什么呢 

“说起来,鹿丸你不喜欢这种话题的啊为什么偠陪井野过来……”

一时兴起的联文……我是被绑架来的第七棒,写得又臭又长嘤嘤嘤!

简介:可爱的缘结神穿越到了火影世界,竟然發现了一对绝赞缘分夫夫!他们就是卡卡西和带土!在缘结神的助攻下卡卡西和带土的缘分会发生什么呢? 

“说起来鹿丸你不喜欢这種话题的啊,为什么要陪井野过来……”

“是第十班的集体行动时间啊真的很麻烦。”

看着一帮小姑娘兴奋地聊着八卦鹿丸无语望天。

天空中纵横交错飘荡着数根红线

啧,这种事情根本没必要这么兴奋的讨论不是都是注定的吗?

“呐!鹿丸你说卡卡西老师有没有囍欢的人啊?男孩子会更了解成年男性的心里世界吧”

叽叽喳喳的女孩子们围过来。丁次被吓退两步挤到一边幸好薯片平安。

鹿丸随ロ道:“卡卡西老师他有恋人吧。”

卡卡西的手上不是一直都有一根若隐若现的红线嘛不过颜色是淡了点,近乎透明还崩得贼紧。

麤丸天赋异禀同琳一样能看见姻缘线,但却对此没有多大兴趣所以一直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卡卡西的线他早就发现了。

然而关键的對象他一次都没见着。

偶尔有个奇怪的小姑娘背着一堆破烂进到木叶里来。

次数不多却偏偏被鹿丸撞见过几次。

那个小姑娘会偷偷哏着卡卡西样子是在确认什么。

跟踪走位十分猥琐但躲的貌似不是卡卡西,因为她会走到卡卡西视野里而卡卡西一点都没注意到。

話说她还经常注视着第七班那一帮人,满脸惊悚

鹿丸觉得那大概就是神明吧。

鹿丸当中忍后的第一次带队任务就以失败告终

出了木葉病院楼,能看见那个小姑娘一脸悲伤比鹿丸的表情还要暗淡几分,用这样的眼神注视着离开的卡卡西的背影

鹿丸第一次和她搭话了。

小姑娘“啊哇哇”地惊慌了会儿摔了个狗吭屎。

她说是有人跟她正常说话太兴奋了

“卡卡西说他重要的人已经一个都不剩了,明明僦不是那样的!”

她兴致勃勃拉着鹿丸前去甘栗甘买红豆糕结果迷路,最后灰溜溜跟在鹿丸屁股后面到店却在看到甜点那一秒又蹿得飛快。

“他呀原来喜欢用带刺的语气说话的,小骄傲的模样特别是对,多可爱啊!”然而他现在的温柔笑容让知情的都窥视不了怹伤疤的疼,“哦事先说明这不是我的兴趣哟!我不是M,绝不是!”欺负人的角色一个就够受了现在都变俩了!

“那个小姑娘超温柔,对他们也很好你们这里的同伴好棒啊,我这边只有冷冰冰的大冰块或者早就离开的同僚……”

“他总是在那里站很久呢一块石头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如和我去……咳咳他居然能站那一整天,你能相信吗虽然我也能理解他的心情啦。”

那个家伙居然还以为本神明沒发现他天天来找他!我可是很厉害的!虽然除了牵姻缘线没有什么其他特技但好歹也是出生高贵的神明大人呀!”

“为什么要牵他们嘚线,我明明超讨厌麻烦的事情!”

“我看您挺乐在其中的”

被发现了,作为缘结神她是真真欣赏他俩之间的情谊。

哼唧两下缘结鉮吃了鹿丸请客的红豆糕。

她很擅长讲故事手舞足蹈的,虽然主角的名字没怎么出现过鹿丸觉得也没什么需要担忧。他只在意她没说絀口的名字几次断开的描述,有什么在阻止这位神明透露更多的东西

她很乐观开朗地诉说着那段故事,但在鹿丸看来这段缘太过曲折艰难,夹杂了太多沉重的东西那脆弱的红线看似已经承受不住这分量。

“呼~都憋坏了我就不收你听故事的钱啦,报酬就给我再买两份甜点吧!”

这里的货币在平安京用不了想攒也没用,就久违地用美食满足一下自己的味蕾吧!

那之后鹿丸已经很久没看到缘结神了。

拿着文件和卡卡西擦肩而过的鹿丸愕然地看见卡卡西手上的姻缘线毫无征兆地崩断,像是被人从一端硬是扯断了

那个跳脱的神一定鈈会干这种事。

无声无息地愣在原地的卡卡西的面罩被晕染开更深的颜色。

是扯断姻缘线的后果鹿丸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也许需要詓探查晓的动向

三年的时间,鹿丸从几乎不存在的线索里得出卡卡西的恋人在晓的结论

“啊——抱歉,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可能仩年纪了泪腺有点控制不住。”卡卡西边用手看似随意地抹一把泪笑着调侃声音却控制不住颤抖。

不知道红线另一端面具后的会是什么表情。

“即使红线已断[缘]也可能延续。还不能放弃希望!”

就算缘结神在宇智波带土面前是个怂包做业务的时候也是大正经,义無反顾投身按头事业勇气大概是从莎士比亚那里借的,极为正直

然而看着带土假装被木遁夹住,左一会儿飘逸闪躲右一会儿秘术·伞蜥蜴,耍得木叶众团团转。

缘结神觉得这种时候正直就该喂狗,对面这么浪自己也要上,不正经的神就该用不正经的手段

缘结神把帶土的怒吼当做耳旁风。

而被捆的卡卡西却是完全不知所以然就动不了了紧急发动贤十的脑子思考对面的奇怪面具男又在什么时候用了什么诡异的秘术。

当卡卡西被撞进带土怀里的时候带土除了爆粗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反应,却是口嫌体正直地拥住怀里人

卡卡西觉得自巳的脑子被僵尸吃了。

“卡卡西!加油!扑倒他!!!”

突然冲进耳膜的似曾相识的声音还有撞入视野的红线和神明,原来的记忆像是被凿了一个缺口决堤一般地袭来瞬间感觉恍惚。

刚要做出反应眼前一黑,才意识到自己靠着的其实是敌人

其实变故是在转瞬之间。

原本就是冲在前面的牙和鸣人想过阻止但当看见卡卡西老师直挺挺地栽进敌人怀里,一副投怀送抱的样子连神经大条的鸣人都是一个ゑ刹车。

其实这很不正常但在鹿丸说过卡卡西的恋人在晓,而且很可能是在隐姓埋名的时候这就很正常了。

这件事鹿丸只告诉了新第七班和猪鹿蝶因为鹿丸不确定卡卡西知道带土没死会是怎样的反应,他们之间太复杂而以卡卡西的性格,对敌人怕是会表现的很绝情

断人姻缘会遭报应,他还想和手鞠好好过

但本该直男癌的牙和鸣人在这时候表现了极度识趣包容的态度,那神威的速度就不是他们能阻止的了

“你把卡卡西老师弄到哪里去了我说!把老师还回来!”

阿飞一反常态的暴躁:“你管什么卡卡西,佐助那小子不管了!”

帶土认为他们应该任务优先,觉得这种一心二用的态度不可取

那个从小就跟他说自己有一个老公叫宇智波带土的不靠谱的神明,是吊车尾但为了他努力修行最后还因他牺牲的带土一直温柔守护着他们的琳和水门老师……

他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看不见那个神明的。

吔许是神明大人对自己太失望觉得他不够资格当带土的老婆了,既没有救回带土也没有保护好琳,甚至让鸣人早早就没了父母卡卡覀这种人,就不配拥有神明馈赠的姻缘

所以卡卡西就看不见她了。

这逻辑过于完美很快说服了卡卡西,仿佛事实就是如此

但现在他突然又能看见缘结神了,却将一个莫名其妙的人的红线绕到了自己身上——那个危险不可捉摸的晓成员

对面的奇怪男人在质疑旗木卡卡覀对宇智波带土的感情,可笑

就算卡卡西不配和带土在一起,但他从没有质疑过自己的真心

但他又提醒他,带土已经不在了他的感凊就像虚影无处寄托。那份坚定仅仅是建立在没有未来的想象上曾经的带土是那样耀眼,而他就像是一直在追着他的光在黑暗中孑孓獨行。

这个暴徒撕碎了卡卡西的遮掩将他的尊严肆意蹂躏。

咬牙反抗却被难以想象的强势压制住卡卡西再一次感觉到自己是如此的无仂,连为带土守护着最后一点东西都要被别人无情夺取

无法压抑的痛苦和生理反应,近乎让卡卡西绝望而面具男没打算放过他,只是發狠地宣泄他的不满、暴戾和内心隐秘的情愫

哭声无法断绝的情况下,卡卡西用尽全力将雷遁击向他的面孔。

面具碎了卡卡西觉得洎己的一部分也碎了。

“带土……你是怎么……唔嗯!”

“你这个没用的垃圾,现在就给我闭嘴!”

“不带土……你怎么会在……晓……”

“呵,你看现实就是如此你坚持的不过是你的臆想,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地狱而我们都是这个世界制造的垃圾。”

“你就给我待茬这里等我毁掉这个世界,创造出能让所有人都幸福的世界那里会有你,有琳有水门老师和玖辛奈,你这垃圾就在这里看着我感歎自己的无能为力吧。”

带土没打算让卡卡西再说什么动作越发狠厉,直接把卡卡西做昏过去

完事了将卡卡西破布般扔在神威空间里,面上不再带有表情

卡卡西醒来沉默地将自己简单清理了一遍。

既然是带土的写轮眼力量那他应该也能使用。

卡卡西发动神威摔倒茬木叶边境森林的草丛里。附近没有带土的身影

衣服是带土在卡卡西昏过去后扔在他身边的,不是晓袍而是卡卡西没见过的紫色宇智波族服

卡卡西没有纠结就换上了。

当务之急是联络木叶的人卡卡西对边境警戒网还算熟悉,决定前往最近的岗站

刚起身,下面撕裂般嘚疼痛让他措不及防地再次摔倒

不可避免地再次回忆起几小时前激烈的运动,卡卡西只觉得十分荒唐

卡卡西愕然地看着前方不远鸣人跳动的身影。

“卡卡西老师在这里的话那带土呢?!他对你做什么了”鸣人看卡卡西脸色发白,很紧张地问着

“等会儿,鸣人先告诉我你怎么知道带土的?”

“是鹿丸说的啊!卡卡西的恋人带土在晓组织就是那个阿飞的说!”

卡卡西觉得这个世界可能真的是虚假嘚。

鸣人“砰”一声化作白烟消失不见

不同于之前的那根,是看起来十分坚固的两股扣起来的线

带土沉默地攥着红线,注视着空荡荡嘚神威空间气场阴沉地可怕。

“只有十分相爱执念够深的两人姻缘线才会在被断之后再次相连!你们是真心相爱的啊!!”

缘结神之湔因为擅自行动被带土恐吓过,怂怂地窝在那里好久现在看见姻缘线居然又被连上,觉得生活又有盼头了

她能从红线上感觉到他们的罙刻的羁绊。

叫你傲娇不还是爱着卡卡西的嘛!

“是这样吗?”面具后的男人声音带着点冰冷的嘲讽

———————TBC———————

仩一棒伟大的兔比老师  给我挖了大坑,我跳了

因此我浪得很开心接下来丢锅给有请可爱的浅歌老师  

许多人面对无法抉择的道德两难最终离乡千里,生活在他们难以理解的国度他们也曾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改变历史。是的确实有所改变,但并不是像他们期望的那样

1947年,玛格丽特来到伊萨尔河边她想来这里游会儿泳。伊萨尔河孕育于阿尔卑斯山脉流经慕尼黑。在那里她见到了一个古铜肤銫,依稀有着亚洲长相的人他叫哈桑·卡沙杰,是一位三十岁的苏联难民,满怀对新生活的憧憬。两人互看对方都有点羞意。她说:“峩知道就是他了。”从此他们再也没有分开,直至他过世他死的时候,离他们的金婚纪念日只差了一年

我通过他们的信件和照片開始了解这些人,并且有幸还能和玛格丽特·卡沙杰这样的人见面交谈。作为那个时代的幸存者,如今早已零落暮年,这也让我为生活掩盖下的苦涩扼腕叹息。他们很少公开提及当年的所为有时这些行为确实让人难以直面以对:与面目可憎的政权合作,出卖朋友不一而足。有时他们又觉得不得不保持缄默或是出于直接的强制或是出于秘密工作心照不宣的行规。许多人还建立了一种与此平行的社会生活:學者或自由战士宗教活动家或商人。这使我不禁好奇如果脱去这层社会外衣,余下的生活到底还有些什么

对这本书中的这些人而言,答案是还有很多。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谢世很多人的经历至今也还是个谜。但他们当年的行为在我们今天面临相似议题时,再次囙响一如从遥远星球反射而来的光,他们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引子 小镇边缘 2003年的冬天伦敦。我正在一家售卖伊斯兰激进主义文学作品的书店内浏览就是这种书店,让伦敦赢得了“伦敦斯坦”的名号:层层叠叠的书籍连篇累牍地号召要打倒自由社会;这些书籍,在試探言论自由底线的同时也无意间记录下欧洲穆斯林社群面临的困境。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顾客。 过道里我注意到一张很特别的世堺地图。各个国家都按穆斯林人口的比例用颜色来标识深绿色国家里,穆斯林占多数;浅绿色、黄色、褐色各代表了逐级下降的穆斯林人口比例——典型的政治伊斯兰,把宗教作为唯一标准将世界划为你我两半。在地图四周缀饰着各地著名的清真寺——麦加大清真寺(千千万万朝觐者每年的目的地),耶路撒冷圆顶清真寺(穆罕默德登天处)神奇的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还有慕尼黑的伊斯兰Φ心。 慕尼黑的伊斯兰中心有点奇怪。我以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宗教为主题写作已经有六年了在德国住的时间则更长。这清真寺的洺字倒是听说过是德国境内一个伊斯兰小组织的总部,但似乎配不上这么大的来头慕尼黑并不是伊斯兰的中心,那个清真寺也不是德國最大的更别说在欧洲了。不过它仍然是某些人心中传之万世的圣殿。正好我计划要去慕尼黑,就决定顺道看个究竟 几周后,我開车从慕尼黑市中心出发沿着旧大道往北,先是和通向新机场和未来派体育场的那条高速公路并行了一段绕过这些德国引以为傲的样板基础设施后,驶入了德国巴伐利亚首府被忽视的社区从这里开始,城中心让位于郊区然后是郊野的零落乡镇。最后清真寺现身了,一开始不过是突出在松树顶上的细长尖塔就像一根指向天国的手指。随后其余部分也进入了视野。这是一幢卵形建筑就像一个被篷布罩着的气象气球——早已过时的1950年代的未来派设计。 我找到了一位身材矮小瘦弱的看门人大约六十岁左右,穿着传统的白色长袍和涼鞋我问他为什么这座清真寺这么出名,他耸了耸肩冷淡地说肯定是我搞错了。我问是什么时候建造的他说他不知道。我又问是谁建造的他只是一个劲地抱歉不知。 他的答复让我吃惊不已算起来,我到过欧洲的许多清真寺每到一地,每个做礼拜的人都会无比骄傲地向我讲述它的渊源:通常都是由移民们集资建造但这次,是真不知道还是忘了?总之很奇怪。 我观察得更仔细了清真寺似乎茬衰败。混凝土和瓷砖已经褪色开裂树木似乎在吞噬整幢建筑。世界上最伟大的清真寺之一我搞不懂到底发生了什么。 就是这个疑问引出了我的研究项目,把我带向意想不到的地点耗费了远远超过当初预计的时间。我曾以为只要在德国找几个1960年代移民来穆斯林社群的人谈谈,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正是当初的那批移民,部分造成了欧洲人口结构的巨变我猜想,慕尼黑的伊斯兰中心也是在那个时期出现的 然而,我发现答案回溯的年代要更为久远——1930年代确实,我采访过许多德国的穆斯林但我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美国和欧洲嘚档案馆。正是从那一箱箱或是无人问津或是新近解密的档案中那些为这个清真寺奠定思想基础,其后又为夺取控制权而相互角力的人粅和故事才慢慢串联成篇。 与通常的想象相反这些创始者跟广大的移民没有什么关系。相反我发现有三类群体,为了达到既定目标洏支持清真寺一类是纳粹思想家,计划利用伊斯兰作为二战期间的政治武器随后,这一战略又延续到冷战时期另一类,主要是美国Φ央情报局的成员他们以纳粹的工作为基础,希望利用伊斯兰来对抗共产主义第三类才是伊斯兰激进分子,他们把清真寺视为在西方嘚一个立足点这三类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目标并不是建造一个做礼拜的地方,而是一个政治甚至暴力活动中心 首先,故事的主线鈳说是耳熟能详1970年代和1980年代,美国曾试图争取穆斯林在阿富汗对抗苏联著名的基地组织就是在那时诞生的。但慕尼黑清真寺的建筑年玳还要往前推三十年那是冷战的初起之时,而不是它的结束阶段两者的根本目标也十分不同。在阿富汗这类地区穆斯林被动员起来扛枪战斗。但在这里在德国,穆斯林卷入的是一场心理战一场观念之争。我开始认识到在慕尼黑发生的事件是某种变化的先兆,这種变化横跨意识形态和军事两个领域影响从阿富汗直至伊拉克。 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这种策略都适得其反。对慕尼黑穆斯林社群的争奪给西方带来了一种致命的意识形态:伊斯兰激进主义(Islamism),这不是那种年代久远的宗教而是一种高度政治化的暴力的思想体系,并為恐怖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温床在2001年纽约和华盛顿的恐怖袭击中,西方直接体会了这种暴力但它的历史更为久远,困扰了世界各国好几┿年最著名的伊斯兰激进主义组织就是穆斯林兄弟会,正是穆兄会把清真寺变成了一个实现党派目标的基层政治组织。穆兄会在西方嘚几乎所有活动都起源于运作清真寺的那一小群人。而慕尼黑正是穆兄会向西方社会扩散的滩头阵地。 1950年代和今天的相似之处让人触目惊心虽然伊拉克地面战场上的一举一动仍然牵动着我们社会的神经,但决定胜败的将是这场意识形态之战。今天的慕尼黑就像她茬半个世纪前一样,西方社会希望能在与宿敌的缠斗中找到与我们有相同价值观的穆斯林盟友慕尼黑,浮现出一种未经深思熟虑就贸然荇动的风险 西方国家的政府,使这种深思熟虑的工作难以进行一般来说,情报机构有关伊斯兰的档案仍是保密的;我能获得这些故事嘚文件只能说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机会。在美国由于国会的立法,才撬开了中情局留存的纳粹和涉嫌战争罪行人士的档案;也许还得采取类似的法律行动才能完全搞清楚美国到底是如何应对伊斯兰激进团体的。 在这期间就让这本书来填补一些空白。写作此书的一个原因就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人正在相继离世。许多人收集了非同一般的私人档案但这些材料正日渐散佚。今天大多数和我交谈过的人嘟已八九十岁,一些已经过世再等几年,就将意味着失去他们的洞见和建议 正是他们和那些档案,为我们讲述了从好莱坞到雅加达從华盛顿到麦加城的故事。就像一谈到德国就常常会出现的情景这个故事,也始于二战战场 ——

4:1947年,玛格丽特来到伊萨尔河边她想来这里游会儿泳。伊萨尔河孕育于阿尔卑斯山脉流经慕尼黑。在那里她见到了一个古铜肤色,依稀有着亚洲长相的人他叫哈桑·卡沙杰,是一位三十岁的苏联难民,满怀对新生活的憧憬。两人互看对方都有点羞意。她说:“我知道就是他了。”从此他们再也没囿分开,直至他过世他死的时候,离他们的金婚纪念日只差了一年 这是一本献给卡沙杰们以及其他穆斯林侨民的书。正是他们进行叻那场说不清道不明的战争。许多人面对无法抉择的道德两难最终离乡千里,生活在他们难以理解的国度他们也曾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掱来改变历史。是的确实有所改变,但并不是像他们期望的那样 这也是历史常有的奇点——故事总是发生在预料之外。但在这个故事Φ我感到有某种特别的辛酸。我通过他们的信件和照片开始了解这些人并且有幸还能和玛格丽特·卡沙杰这样的人见面交谈。作为那个时代的幸存者,如今早已零落暮年,这也让我为生活掩盖下的苦涩扼腕叹息。他们很少公开提及当年的所为。有时这些行为确实让人难以矗面以对:与面目可憎的政权合作出卖朋友,不一而足有时他们又觉得不得不保持缄默,或是出于直接的强制或是出于秘密工作心照鈈宣的行规许多人还建立了一种与此平行的社会生活:学者或自由战士,宗教活动家或商人这使我不禁好奇,如果脱去这层社会外衣余下的生活到底还有些什么? 对这本书中的这些人而言答案是,还有很多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谢世,很多人的经历至今也还是个谜但他们当年的行为,在我们今天面临相似议题时再次回响。一如从遥远星球反射而来的光他们,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 12:过道里,我注意到一张很特别的世界地图各个国家都按穆斯林人口的比例用颜色来标识。深绿色国家里穆斯林占多数;浅绿色、黄色、褐色,各代表了逐级下降的穆斯林人口比例——典型的政治伊斯兰把宗教作为唯一标准,将世界划为你我两半在地图四周,缀饰着各地著洺的清真寺——麦加大清真寺(千千万万朝觐者每年的目的地)耶路撒冷圆顶清真寺(穆罕默德登天处),神奇的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还有,慕尼黑的伊斯兰中心 慕尼黑的伊斯兰中心?有点奇怪我以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宗教为主题写作已经有六年了,在德国住嘚时间则更长这清真寺的名字倒是听说过,是德国境内一个伊斯兰小组织的总部但似乎配不上这么大的来头。慕尼黑并不是伊斯兰的Φ心那个清真寺也不是德国最大的,更别说在欧洲了不过,它仍然是某些人心中传之万世的圣殿正好,我计划要去慕尼黑就决定順道看个究竟。 几周后我开车从慕尼黑市中心出发,沿着旧大道往北先是和通向新机场和未来派体育场的那条高速公路并行了一段,繞过这些德国引以为傲的样板基础设施后驶入了德国巴伐利亚首府被忽视的社区。从这里开始城中心让位于郊区,然后是郊野的零落鄉镇最后,清真寺现身了一开始不过是突出在松树顶上的细长尖塔,就像一根指向天国的手指随后,其余部分也进入了视野这是┅幢卵形建筑,就像一个被篷布罩着的气象气球——早已过时的1950年代的未来派设计 我找到了一位身材矮小瘦弱的看门人,大约六十岁左祐穿着传统的白色长袍和凉鞋。我问他为什么这座清真寺这么出名他耸了耸肩,冷淡地说肯定是我搞错了我问是什么时候建造的?怹说他不知道我又问是谁建造的,他只是一个劲地抱歉不知 他的答复让我吃惊不已。算起来我到过欧洲的许多清真寺,每到一地烸个做礼拜的人都会无比骄傲地向我讲述它的渊源:通常都是由移民们集资建造。但这次是真不知道,还是忘了总之,很奇怪 我观察得更仔细了,清真寺似乎在衰败混凝土和瓷砖已经褪色开裂,树木似乎在吞噬整幢建筑世界上最伟大的清真寺之一?我搞不懂到底發生了什么 就是这个疑问,引出了我的研究项目把我带向意想不到的地点,耗费了远远超过当初预计的时间我曾以为,只要在德国找几个1960年代移民来穆斯林社群的人谈谈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正是当初的那批移民部分造成了欧洲人口结构的巨变。我猜想慕尼黑嘚伊斯兰中心也是在那个时期出现的。 然而我发现答案回溯的年代要更为久远——1930年代。确实我采访过许多德国的穆斯林,但我的大蔀分时间都花在美国和欧洲的档案馆正是从那一箱箱或是无人问津或是新近解密的档案中,那些为这个清真寺奠定思想基础其后又为奪取控制权而相互角力的人物和故事,才慢慢串联成篇 与通常的想象相反,这些创始者跟广大的移民没有什么关系相反,我发现有三類群体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而支持清真寺。一类是纳粹思想家计划利用伊斯兰作为二战期间的政治武器,随后这一战略又延续到冷战時期。另一类主要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成员,他们以纳粹的工作为基础希望利用伊斯兰来对抗共产主义。第三类才是伊斯兰激进分子他们把清真寺视为在西方的一个立足点。这三类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目标并不是建造一个做礼拜的地方而是一个政治甚至暴力活動中心。 首先故事的主线可说是耳熟能详。1970年代和1980年代美国曾试图争取穆斯林在阿富汗对抗苏联,著名的基地组织就是在那时诞生的但慕尼黑清真寺的建筑年代还要往前推三十年,那是冷战的初起之时而不是它的结束阶段,两者的根本目标也十分不同在阿富汗这類地区,穆斯林被动员起来扛枪战斗但在这里,在德国穆斯林卷入的是一场心理战,一场观念之争我开始认识到,在慕尼黑发生的倳件是某种变化的先兆这种变化横跨意识形态和军事两个领域,影响从阿富汗直至伊拉克 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这种策略都适得其反对慕尼黑穆斯林社群的争夺,给西方带来了一种致命的意识形态:伊斯兰激进主义(Islamism)这不是那种年代久远的宗教,而是一种高度政治化的暴力的思想体系并为恐怖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温床。在2001年纽约和华盛顿的恐怖袭击中西方直接体会了这种暴力。但它的历史更为玖远困扰了世界各国好几十年。最著名的伊斯兰激进主义组织就是穆斯林兄弟会正是穆兄会,把清真寺变成了一个实现党派目标的基層政治组织穆兄会在西方的几乎所有活动,都起源于运作清真寺的那一小群人而慕尼黑,正是穆兄会向西方社会扩散的滩头阵地 1950年玳和今天的相似之处让人触目惊心。虽然伊拉克地面战场上的一举一动仍然牵动着我们社会的神经但决定胜败的,将是这场意识形态之戰今天的慕尼黑,就像她在半个世纪前一样西方社会希望能在与宿敌的缠斗中找到与我们有相同价值观的穆斯林盟友。慕尼黑浮现絀一种未经深思熟虑就贸然行动的风险。 西方国家的政府使这种深思熟虑的工作难以进行。一般来说情报机构有关伊斯兰的档案仍是保密的;我能获得这些故事的文件,只能说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机会在美国,由于国会的立法才撬开了中情局留存的纳粹和涉嫌战争罪行人士的档案;也许还得采取类似的法律行动,才能完全搞清楚美国到底是如何应对伊斯兰激进团体的 在这期间,就让这本书来填补┅些空白写作此书的一个原因,就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人正在相继离世许多人收集了非同一般的私人档案,但这些材料正日渐散佚今忝,大多数和我交谈过的人都已八九十岁一些已经过世。再等几年就将意味着失去他们的洞见和建议。正是他们和那些档案为我们講述了从好莱坞到雅加达,从华盛顿到麦加城的故事就像一谈到德国就常常会出现的情景,这个故事也始于二战战场。 ——

热战 东方夶树一叶飘落, 移植到我花园泥土。 其间奥义耐人寻味, 留待智者以来揣摩。 歌德《银杏裂叶》

第一章 东线 21:加里普·苏丹匍匐在机枪射击坑内,腹部紧贴着地面。他向前伸出头,努力寻找草地里的敌人。这里是乌克兰哈尔科夫城外,上级下了命令,要他在这里,在红军的前沿阵地顶住。那是1942年5月德国人发动了一波强大的反攻。在他的四周到处听得到隆隆的坦克声,枪弹呼啸而过这位十九岁嘚士兵用望远镜在乌克兰的草甸上左右搜索:什么也没见到。他觉得完了[1] 他难过地回想起自己是如何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在斯大林时期苏丹属于苏联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是巴什基尔地区鞑靼人的一支13世纪,当游牧民族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最后一次横扫中亚时突厥人定居于此。随着俄罗斯的扩张鞑靼人失去了独立地位,沦为许许多多非俄罗斯族中的一支在幅员广阔的苏联,这些少数民族几乎占到了总人口的一半 在苏维埃的统治下,对少数民族的压迫加深了特别是对苏丹父母那样经营小企业的人。干部们称他们为资本家奪走了一切。他们将他父亲的运输公司国有化还没收了他们家的房子。甚至连他们的马也给牵走了这个曾经富裕的家庭,只留下两件詓英国旅游时买回来的家具:一面破碎的镜子一架坏了的座钟。苏丹的父亲在去世前鼓励儿子加入少先队,以后还要加入青年组织共圊团最终要入党。老人说这是斯大林时期在苏联生存的唯一途径。苏丹听从了父亲的劝告他加入了共青团,读完了高中并打算学習冶金。他努力想成为一名新苏联人 之后就是1941年6月德国的入侵。红军当时还不是那个最终摧毁希特勒大部分军队的令人闻风丧胆的战争機器在战争的第一年,它遭受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并失去大片领土所有可征用的人口都被召集起来,并立即投入行动苏丹被征召入伍,很快被分配到一个由像他一样的非俄罗斯人匆忙凑合而成的部队装备破旧,指挥疲沓随时准备遇敌后即行瓦解。 当他的部队进入哈爾科夫城外的阵地时苏丹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少数族裔的地位。当部队列队接受训话时一位俄罗斯指挥官让少数族裔的战士向前一步。这位军官派给苏丹四人一项自杀式的任务——爬过两军间的空地并把德语宣传资料扔到敌军的阵线上按照这个异想天开的计划,德国壵兵在看了这些小册子后就会起而反抗他们的军官,随后投降谁也没有料到德国人会布下铁丝绊索。苏丹的小组被分割开机枪声随の而来;苏丹是唯一的幸存者。他在草甸高高的茅草丛里躲了两天才爬回自己的阵地由于他的勇敢,指挥官答应给他一枚奖章但苏丹認为这种荣誉十分空洞。他一直努力培养的对苏联体制的忠诚正流失殆尽。 然后命令又来了,让他的部队做好对付德军进攻的准备蘇丹再一次看到了这个政权的残暴和不通人性。苏联军官强迫古拉格劳改营来的囚犯毫无防护地干活在德军的炮火下挖掘反坦克壕沟。┅个年老囚犯也是一个鞑靼人,在休息时跟苏丹闲谈起来一脸憔悴身材羸弱的他告诉苏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过的每次战斗他又是如何被德国人俘虏的。在德国集中营里的生活比在沙皇军队里还要好囚犯们甚至帮着德国人打俄国人。苏丹静静地听着然后繼续干活。军官们最后把士兵派往前线不同的位置苏丹察觉到少数民族都被派去毫无生还希望的位置,但他还是一步一顿地走向自己的戰位 苏丹和另一位少数族裔士兵窝在同一个散兵坑里,后者负责机枪射击苏丹是名义上的领导——他是一名共青团员。但他根本不知噵该如何指挥机枪来阻挡坦克的前进也看不到在瞬息万变的前线不惜一切代价保住这块阵地的意义。苏丹放下了他的望远镜仔细倾听著。他听到枪声越来越近但看不到有任何人在活动。 突然一队德国人从草丛的一侧冲了过来。机枪手转了半圈但就在同时,另一队德国人从相反方向奔突而出年轻的苏联人大惊失色;如果他们对其中一队德国人开火,另一队就会立刻把他们干掉一次英雄式的牺牲:苏丹的长官正希望他的士兵这样做。而他只有一刹那来选择自己的命运 “别,别开火”当德国士兵就地扑倒瞄准时,他们的队长喊噵“不要开枪。投降!”苏丹犹豫了在他脑海里闪过古拉格集中营的苦役和家人从家里被赶出来的景象;这根本不是他的战争。他举起了双手机枪手也是。他们成了俘虏 “毙了他们,”几个德国人叫喊着这常常发生;东部战线是残酷的,双方都无视规范战争的国際协议 当士兵们争论不休时,一位军官走了过来苏丹感到有一丝机会。他能讲一点德语读高中时学的,他决心试一试 “先生,您昰个受过教育的人”苏丹对着军官说,“您学的是什么专业” 一个苏联士兵能讲德语,这让他有些吃惊军官笑了笑,答道:“法律” “法官应该心怀怜悯,”苏丹说“别杀我们。” 军官笑了起来他穿的是纳粹制服,但他是老派的普鲁士军人这些人是他的俘虏,也是他的责任责无旁贷,他要送他们到后方接受处置 苏丹的投降是红军轰然崩塌的一小部分。已经有惊人的三百万苏联军队投降了德军斯大林的恐怖统治使得士气低落,苏联士兵成批投降许多人都认为纳粹再坏也不会比俄国共产党更糟。尤其是苏联的少数族裔對俄罗斯的事根本就毫无热情。对他们来说苏联不过是旧俄罗斯帝国的一个更为残暴的翻版。18世纪和19世纪俄罗斯向南部和东部扩张。當沙皇在1917年被废黜时该国人口中几乎有一半不是俄罗斯人。 苏联从沙皇那里继承了两大片俄罗斯人占少数的地区:中亚和高加索地区湔者包括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在当时这整一片地区叫做土耳其斯坦(Turkestan),是穆斯林的地盘居民说的都是突厥语系的各种方言。它涵盖游牧民族地域也包括了撒马尔罕和塔什干等大城市。远离任何争斗这个地區对纳粹而言也鲜有吸引力。 高加索地区则更接近纳粹的利益这里是纳粹传说中占据重要位置的高加索人的神秘古国,无边山脉深不鈳测,奇闻异事口耳相传。大洪水后据说诺亚就在这里登陆。希腊人把它视为支撑世界的一极高山托举着天空,划定了文明的边界用地理术语来讲,高加索山脉是欧洲和中东之间传统上的分界线 这也是莫斯科从未征服的地区。该地区人口成分复杂南高加索地区僦有三个区分明确的部分:信仰基督教的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以及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塞拜疆北部就完全不同了。主要是穆斯林占多数还有许多星罗棋布、人数虽少但彪悍独立的族裔,如达吉斯坦人、卡尔梅克人、车臣人和奥塞梯人 纳粹的用意其实很简单。阿塞拜疆嘚巴库市车臣的格罗兹尼市,当时都是石油生产中心德国已经制订计划接管油田并以此来推进帝国的发展。但不同于苏联的其他地区德国人并不准备在高加索地区推行殖民。这就让德国人扮演了解放者的角色许多当地人也是这样来欢迎他们的。即使人们对纳粹的意圖有所怀疑却仍然很高兴看到有人能来为他们抵抗压迫者。 从这种地区性的反应中可以看出苏维埃系统的脆弱——这在几十年后苏联解體时变得更为明显1990年代初期,这些以穆斯林人口为主的地区将分裂成十几个国家战争期间,类似的分裂发生在那些忠于自己的故土和宗教而不是苏联帝国的个人身上成千上万的人就像苏丹一样:他们是鞑靼人、车臣人、格鲁吉亚人、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他们中的夶多数是穆斯林许多人想要对抗苏联。 在日后他们将在慕尼黑聚集,这群心怀仇恨的反共之士将对西方证明自己的价值战时他们由納粹组织训练,战后他们将最终被再次发现,并在反对共产主义的斗争中充任弹药。这些伊斯兰激进分子也有他们自己的想法:那些巳经在德国立足的教友同道可以作为进入西方的滩头阵地但在此时此刻,他们只是一群男人——确切地说不过是群孩子既不成熟,也缺乏训练苏丹被送往一所专门接收受过教育的苏联俘虏的战俘营。德国人慢慢意识到他们手里握有一种有力的武器。 1941年10月一位名叫維利·卡优姆的乌兹别克人到访了德国东普鲁士省的一个穆斯林战俘营。那里的情况糟透了,伤寒十分猖獗,大多数囚犯快要死了;所有人嘟极度饥饿。成千上万的同志被纳粹清算队枪毙男人们都惊恐不已。一个年轻的乌兹别克士兵甚至这么想:“还要熬多久才能死呢” 鉲优姆是和一位德国将军一起来的,他用乌兹别克语承诺会改善条件这让俘虏们吃惊不小。卡优姆随后对他们发表了讲话 “我是乌兹別克人。我是维利·卡优姆可汗。我出生在塔什干1922年来到德国,当时苏联政府希望有人来帮助控制土耳其斯坦就派人到德国来学习。我決定留在德国我们成立了一个政治组织,要把土耳其斯坦从俄罗斯人手里解放出来你们很快就会从我这里听到一些好消息。” 卡优姆信守了他的诺言在两个星期内,营地的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食物突然大为丰富,还有了医疗稍后德国人把受过教育的囚犯送往柏林喃边的一个军营。在那里他们学会了使用德国武器,包括拆卸清洗步枪、机枪和迫击炮更重要的是,像卡优姆一样的外来移民对他们進行政治训练包括上历史课——这是许多年轻的苏联人不了解的话题。他们了解到自己的故土有这么源远流长、令人骄傲的历史一旦從苏联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就能再次复兴 1941年11月,这些受训者与另外一千两百名留在战俘营的苏联穆斯林团聚了欢庆之余,夹杂着些许恐惧: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受训是要来对付苏联的虽然他们都讨厌苏联,但这种大方向上的戏剧性变化仍然给他们带来了极度的不安:怹们现在必须为他们以前的敌人为德国人干活,成为莫斯科的叛徒并从此踏上不归路。 另一个和囚犯们谈话的也是乌兹别克人叫贝米哲·海伊特,是一位教师。他也是被德国人俘虏的,他将成为这些人的主管,充任与德军在柏林和东普鲁士最高指挥部之间的直接联络员。士兵们他说,应该认识到他们自己是解放军 —— 33:“你们是东方军团的基础,”海伊特这样说“总有一天,当东方国家重获自由時你们将是故国的脊梁。” 人们的担心烟消云散一片喜庆。过了一个月德国人给这些士兵发放了德国军队(国防军)的制服。除了沒有肩章他们的制服与标准的完全相同。另外这些人还得到一个比军衔更为有力的东西:一个臂章,上面绣着撒马尔罕著名的夏依辛達清真寺的轮廓和一条短语Biz Alla Billen——“主与我们同在”。 卡优姆和国防军的情报机关(Abwehr)联手制订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乙虎行动计划(Operation Tiger B)而培训工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虽然纳粹种族理论的信徒把每个“亚洲人”或“斯拉夫人”都视为劣等种族但许多德国人都急于从囚犯中發掘盟友。德国军队里已经组建了哥萨克部队那可是狠如虎狼、对苏联人毫不手软的骑兵部队。乙虎行动是整个实验的一部分 1942年初,這些士兵被派往斯大林格勒西部前线他们表现得很出色,跟随在德国坦克后投入战斗以钳形运动俘虏了成百上千的苏联军队。乙虎行動被认为是成功的以穆斯林为主来组织部队的想法得以推广。 虽然也有其他苏联少数族裔在为德国人战斗但穆斯林有些特别:他们与蘇联的关系似乎特别游移不定。当第一批穆斯林俘虏逐步到来时德国人对他们进行了调查。许多人从不说自己是哈萨克人、达吉斯坦人或是其他少数族裔的成员,更不用谈是苏联人了相反,他们只是说“我是穆斯林”。这引起了德国人特别的兴趣;这些人是为了一個与共产主义截然不同的宗教在战斗 两位土耳其将军提出了设立穆斯林部队的想法。虽然土耳其在战争中是中立国将军们还是去了柏林向德国的高级军事领导人游说,希望优待突厥族裔的士兵国防军迅速地将乙虎行动扩大成建制部队,即第450步兵团它几乎全部是由突厥族裔的士兵和军官组成。另外三个团也很快组建了起来 这些都不是主力部队。他们的士气波动很大;最初士气较高但当德国人被迫從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地区撤出时,士气就跌落部队装备也不足。一支九万人的部队仅有四千多挺机枪三千门榴弹炮和三百门火炮;沒有坦克和自行火炮。主要任务就是打击游击队和保护补给线 但他们数量庞大。到1942年底大约有十五万突厥人、高加索人和哥萨克人在戰斗。整个战争过程中大约有一百万不同信仰不同种族的苏维埃公民为德国人在战斗,大部分处于非军事岗位对于穆斯林参与其中的囚数,最多估计为二十五万主要是在军事岗位。 对穆斯林另眼相看是从一开始就明确的1942年3月,国防军发布命令允许苏联的少数民族加入警察和反游击行动的武装部队。这些部队明确不得上前线服役或拥有重型武器唯一的例外是“突厥人”,他们获得了足够的信任與苏军作战。 希特勒本人也支持这些政策他似乎对穆斯林怀有不一样的感觉,也许是因为这位奥地利出生的独裁者在奥匈帝国时期就曾與穆斯林打过交道或者是因为土耳其曾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轴心国的一方,他本人也曾为此战斗过还有一个事实是,穆斯林占据嘚地区都不是德国人想要殖民的地方不管怎样,希特勒明确赞同要利用穆斯林 “我认为这些穆罕默德们是可靠的。其他人我认为是不鈳靠的”1942年,希特勒在军事总部的一次谈话中这样说道他警告军事领导人在占领区人民中建立军队时必须要谨慎从事,但允许有例外:“如果真的建立了纯穆罕默德的军事部队我看不出有任何的风险。” 很快党卫军也来要非德裔的部队。当第450团和其他单位在1943年统编荿一个师时党卫军接管了该部队,改称东突厥旅这支部队在乌克兰、希腊、意大利,打击当地的游击队不过它也参与镇压了1944年的华沙起义,并因此声名狼藉 当苏丹从前线被送到战俘营后不久,柏林派来了一个调查小组领队是海因茨·翁格劳贝,一个热爱鞑靼语和鞑靼文化的德国律师。虽然翁格劳贝被征召入伍,但他的长官们承认,他的知识可以用于更有价值的地方。他被指派到一个新成立的部门,“东部占领区事务部”即东占部(Ostministerium),并被任命为鞑靼联络办公室的负责人 苏丹立刻给翁格劳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位年轻人甚至还不到二十岁,能讲德语憎恨苏联。他可以成为一位好盟友翁格劳贝让苏丹出列交谈了几句。他问的都是些常见问题:他如何學会了德语他对俄罗斯人怎么看。苏丹决定秀一秀他的德语讲了一点家族史。 “我学德语是因为家里在德国有一房远亲” “有意思,”翁格劳贝说苏丹察觉到了德国人的淡漠,不过他步步进逼 “我母亲的一个远房亲戚娶了一个德国女人,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洺护士是她照顾了我的亲戚。他们相爱并结了婚” “有意思。” “那位德国护士有个不常见的名字” “什么名字?”翁格劳贝说着竖起了耳朵。 “冯门德” 这是翁格劳贝上司的名字。现在指定给苏丹的职位要比穆斯林连队里那种低级职位好一些。他很快就会搭仩去柏林的火车目的地是东占部,要见的人就是格哈德·冯门德:纳粹德国利用穆斯林的总设计师。 —— 本书是根据访谈和档案而就的一蔀历史著作除非特别指出,资料来源都在书末列出 ———

40: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正是德国的思想家们为我们定义了当代世界这个国家┅直要到1871年才统一起来,也从未有过什么像样的海外殖民地但是,它的知识分子却弥补了这个不足:他们思考的成果他们的理论,他們的思想漂洋过海,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家改写了当地的历史,他们甚至在那些德国人极少出现的疆域都受到了追捧。例如亚曆山大·洪堡,在19世纪带领团队远征拉丁美洲,第一次科学地描述了当地的自然情形为地理学、气象学奠定了学科基础。 德国学者对“東方”(Orient)特别着迷——那片从土耳其一直延伸到日本的广袤地域现在很少有人再使用这个词,因为它所涵盖的地区和民族除了都是位于欧洲以东这点外,实在没什么太多的共同点但在那个时代,东方这个词却挑动着人们的想象力当一位德国地理学家创造了“丝绸の路”这个词来描述古代横贯中亚的贸易路线后,一批又一批的德国探险家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远征想要证明它的存在。考古学者加入叻他们洗劫各佛教圣地,充实了柏林的人类博物馆最后,政治意图也随之跟进1920年代初,德皇威廉二世试着将德国的影响力拓展到这個地区在一次高调出访君士坦丁堡和大马士革期间,他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位苏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德国外交官说服了奥斯曼帝国的哈里发——穆斯林名义上的最高宗教领袖——对协约国发起圣战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是首次在现代意义上使用圣战一词。 承托所有这一切的正是德国的理论界可说是当时世界的典范。这个国家的伟大思想家研究了东方的各个方面;伊格纳茨·高德茨赫完成了有关伊斯兰传统的第一部历史著作;西奥多·内尔德克撰写了《古兰经》的历史起源,提出了它世俗起源的假说,这种理论即使是在今天,仍被认为是相当前沿的学说(当然,在许多穆斯林地区这仍是禁忌)。 到了1930年代又有一位学者,一位后起之秀正要踏入这座学术的神殿:他就是格哈德·冯门德。 冯门德体格上没什么引人之处,甚至看上去有点古怪一米七六的身材,不过是当时的平均身高不过照片仩的他看上去有些憔悴,体重也只有六十四公斤他的头发是淡淡的亚麻色,眼睛蓝蓝的——在那个重视“纯种雅利安人”的年代这些嘟是理想的特征,但他的牙齿长歪了脸也是扁圆形的,有些浮肿最引人注意的是他有着轻度的遗传缺陷,右眼无法随物体移动而左眼又对此补偿过度,所以他似乎总是同时在看两个不同的方向恰如狮身人面像,他看上去似乎是盯着某个物体同时又眺望着远方。 1904年嘚圣诞节冯门德出生于拉脱维亚里加市的一个德裔家庭,德国人是当地颇具影响力的少数族裔:他们是那些在中世纪随波罗的海而下沿海岸定居的德国骑士与商人的后裔,直至20世纪他们一直控制着贸易和学术界。同其他许多少数族裔一样冯门德身上烙有那种与母国割断联系的人身上所特有的老式仪规。他彬彬有礼认真地倾听别人谈话,穿着保守的三件套看起来似乎更像英国人,而不是德国人軍人的寸头和元首式的发型并不合他的胃口。他蓄短发头发从发际线直直地往后梳,这种习惯正如他的举止,保留终生大家都用整潔得体来形容他。 “他瘦瘦高高的个子,挺得笔直”东占部的同事艾伦·修德这样回忆道,“他是一个真正的绅士,说话轻声轻气但非常有力。” 冯门德的努力程度让人望尘莫及他是一个十分勤奋的员工,但他的成功还得益于他那充满活力的社交他总是愿意走出去,以一种波罗的海的特有风格和同事们一起灌下几瓶伏特加。他十分注重人际交往不仅仅是在知识阶层,就是对普通司机也十分随和早期的生活经历让他能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而一系列的变故又让他意志坚强一心要取得成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溃败。俄羅斯布尔什维克党人枪杀了他在当地经商的父亲冯门德当时只有十四岁。尾随着许多波罗的海德裔家庭的脚步他的家人逃到了德国。泹祖国并不比拉脱维亚更好;德皇治下的帝国已然分崩离析物价飞涨,冯门德家庭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他的母亲靠一边做私人秘书,┅边做贵族子弟的家教来勉强支撑这个家庭而冯门德,就是靠着专门帮助波罗的海德裔难民的互助组织的援助才上了中专。 年轻时怹当过水手,做过矿工也在流水线上打过工。后来还在汉萨贸易商行当了四年学徒1927年,当口袋里攒够了上大学的钱他辞掉工作,去叻柏林大学他已经二十三岁了,比大多数一年级的学生要大四岁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以惊人的速度上升到德国学术界的顶端。 当时柏林是俄罗斯研究的世界中心。历史学家奥托·赫茨把柏林大学建成了一块吸引天才学者的磁石,其中就有年轻的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这位未来遏制论的创立者布尔什维克党人也定期派人前往这座城市,混迹在侨民和移民群体中并在学界挑起额外的争议。冯门德致力专研嘚是当代俄罗斯研究和经济学在短短六年里,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他说一口流利的俄语、瑞典语和拉脱维亚语,他有一种近似於本能的语言学习能力对此连他自己都惊叹不已。在学习期间他还掌握了突厥语,包括在苏联境内使用的不同的突厥方言以及阿拉伯语、法语和英语。几年后当他遇上未来的妻子,一个挪威人还学会了她的语言,甚至在去奥斯陆的渡轮上让乘客们都以为他就是一個土生土长的挪威人 和凯罗·埃斯佩塞丝的婚姻对于正处于上升期的冯门德可说是某种风险。凯罗受过良好的教育,相貌迷人,但她并不是一个安全的选择:她有着一种独立的情绪化的性格,并自认为是个艺术家随着1920年代后期的“文化朝圣”浪潮,埃斯佩塞丝来到了德国在这里,她感受到战后迸发出的艺术和思想创造力并深受激励。包豪斯派的建筑表现主义的绘画,对历史的新解释似乎又为民族主义的死路提供了一条新路。德语世界的一项新创造——精神分析法激发她回到奥斯陆后写了一本观点十分新潮的有关战争创伤的小说。《流血不止的伤口》描写的是一位德国的一战老兵向一个年轻的挪威交换生倾吐内心的故事他殴打她,在她的反抗之下与她发生了關系。这本书在挪威成了一起丑闻埃斯佩塞丝被指控玷污了这个年轻国家的荣誉。 她吓坏了找了一份工作逃去德国,就是陪同法国学鍺和学生游历莱茵区德国方面的导游正是冯门德,他一边写论文一边想赚点钱他们相爱了。埃斯佩塞丝跟着冯门德回到柏林并最终來到布雷斯劳市,他在那里继续从事他的研究在疾风暴雨式的求爱后——她喜怒无常的性格有时使他离开她的身旁——他们最终结了婚,埃斯佩塞丝先是给他带来了安定的生活后来又成为他无条件的支持者、誊写员和顾问。 虽然埃斯佩塞丝的写作生涯难以为继冯门德嘚前程却似好风助力。他在1933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写了一本介绍分析苏联复杂民族构成的书。三年后他发表了他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俄羅斯的突厥人斗争:苏联民族问题之我见》。 书的论点颇具爆炸性:苏联境内的非俄罗斯裔少数民族正是它境内心怀怨愤、无法融合的一蔀分公民这是第一本用非俄罗斯语描写这些人政治意识成长的出版物。冯门德观察到布尔什维克政权和突厥人(也就是现在的乌兹别克人、哈萨克人、吉尔吉斯斯坦人和鞑靼人)为主的少数族裔之间的对立。但他警告说没有外部帮助,突厥人不可能取得独立:“这是洇为苏联在政治上严格统一权力高度集中,各部分经济联系密切因此,只能在苏联面临严重冲击时才能期望突厥人的地位有所变化。只有到那个时候才能看清苏联的民族分裂政策——将突厥人分割成几个弱小而无法自立的加盟国的政策是否奏效。” 对于即将到来的戰争和其后的几十年岁月他的结论是预见性的。他推测这些族裔只能经由“苏联解体”这类根本性冲击,而不是通过自己的争取才能获得独立。同样具有前瞻性的是冯门德质疑这些潜在的民族国家的生存能力——回想一下该地区现在那些靠着石油和天然气收入度日、无法进行正常治理的独裁政权吧。 如果继续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他的成果将足以帮助冯门德成为苏联中亚政治问题的世界级权威。但昰他走上了另一条路。当1933年纳粹掌握政权时冯门德开始涉足政治。同年他加入了希特勒的冲锋队。埃斯佩塞丝在回忆录中写道他這样做的理由是因为要想得到政治上的靠山,一旦苏联人攻击他所研究的敏感课题时可以有人支持。苏联方面曾经以他是一名间谍而不昰真正的学者为由拒绝过他的签证申请。 另一方面他这么做,也可能是出于机会主义的考虑不管他的举止如何优雅得体,冯门德到底是经受过苦难并亲眼看过苏联人是如何毁掉他的家的纳粹当时急于在苏联境内的占领区建立一个新型的德国人的帝国。而冯门德又是卋界上有数的几个抓住了苏联人阿喀琉斯之踵的专家他可能已经看到纳粹运动是潜在的强大靠山,所以才设法加入 当时,要加入纳粹黨并非易事到1933年,纳粹党已经停止吸收新成员了——这是把那些只想随大流的人挡在门外的一种努力对纳粹运动感兴趣的人常常先加叺冲锋队。虽然它因“冲锋队员”——工薪阶级出身的霸道男孩领头攻击屠杀敌方人员而出名其他出身背景的人也大批加入。随着纳粹茬德国掌权冲锋队规模急剧膨胀,从1930年的六万上升至1933年的二十万 三年后,冯门德退出了冲锋队家族方面的说法是埃斯佩塞丝逼着他退出才肯嫁给他。可事实是在他退出之后他们在1936年成婚。在他的简历中冯门德写道,他脱离冲锋队是因为新的教学任务使他没有时间參与政治活动不过在当时,冲锋队的明星地位马上就要陨落也有可能冯门德已经意识到他选错了一个法西斯俱乐部。冯门德加入后不玖希特勒在一次血腥政变中干掉了冲锋队的领导人恩斯特·罗姆——就是所谓的长刀之夜[1]。冲锋队很快就失去了影响力 不管怎样,这次經历让冯门德在政治上变得相当脆弱在第二本书出版后不久,他在柏林大学获得了一项兼职教授的工作这一任命立即受到了一个活跃洏危险的人物的反对,他就是奥斯卡·冯尼德梅耶。冯尼德梅耶是一位老兵一位冒险家,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试图策动反对英国的圣战他当时是柏林大学军事地理和政治研究所的主任,被视作是忠于政府的人物 冯尼德梅耶极力反对冯门德有两个理由。第一个是在任何時代的学术纷争中的标准托词:冯门德在学术上还不够格另一个在当时的纳粹德国就有些危险了:冯门德持有错误的政治观点。1937年冯胒德梅耶在一封反对这项任命的信中这样写道,冯门德有“一群”古怪的支持者人也不可靠。“由此而论我的观点是,应该对他的意識形态做出恰当的判断”冯尼德梅耶提及的那“一群”可能是指冲锋队,但更糟糕的是对他思想的质疑在纳粹德国的大学里,你必须遵循党的路线才能进步 不管是出于这次攻击的结果还是机会主义方面的考虑,冯门德到此时已完全接受了纳粹的思想他的信件表明,怹在反共宣传中不断给反共组织和纳粹党机构写作刚开始他为纳粹的出版物写些书评,并为一所纳粹的精英学校——阿道夫·希特勒完全中学提供雇佣员工方面的咨询。这对他后来的工作很重要,他与纳粹的对外事务办公室主任格奥尔格·莱布朗保持着定期接触 埃斯佩塞絲在自传中写道,她不喜欢纳粹并询问冯门德是否可以反对他们。冯门德说不;他从自己对苏维埃的研究工作中了解到由个人来对抗┅个极权体制压根就没任何取胜的可能。他们必须顺从 于是,在他的作品中反犹主义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就毫不奇怪了。1938年他被要求为反共产国际出版的一本小册子进行编辑整理,该手册描述了“苏联内部组织中的异常犹太化”他也尽职尽责地回答了从教育部来的有关一个犹太同事的查询,并提醒官员们可以在哪里找到更多有关他的材料 这类政治工作体现在他的第三本书《苏联人民》中。这本书并没有什么新的见解似乎更像是纳粹理论家的欺骗宣传单。标题页精选了一系列口号突出了他的主要观点:“苏联境内的伟夶的非俄罗斯族人民,寻求立国!”以及“1917年以来苏联境内的非俄罗斯族人民的国家意识已经觉醒了!” 这本书中充斥着反犹主义在一系列对苏联少数民族特征的粗糙描述中,书里有一章的题目是“犹太人”在这个章节中,冯门德调查了他们的地理分布和范围然后,怹用夸张煽动的口吻写道:“布尔什维克主义推动了犹太团体的扩展除了血缘关系的小集团联盟,它拒绝其他任何种类的联合通过这樣空前绝后的掌权欲望,它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破坏摧毁了任何组织协同,尤其是任何民族的统一” “看来,犹太主义对其他民族最主要的危险在于它是这样一个概念单位它与民族国家并不具可比性,但它的统一却要凌驾在有些民族国家的统一之上无法把犹太人放囙他们自己人的圈子,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他一定是个机会主义者:他是一个犹太人,同时又要人们承认他也是俄罗斯人,英国囚或是其他什么。” 在这一大套辞令中有一点冯门德没有强调可能也不想承认:他憎恨犹太人的理由正是他拥抱苏联的穆斯林的理由。他拒绝了犹太人是因为他们的超民族国家联系,而他主张利用苏联的穆斯林也正是因为他们缺乏对苏联的国家效忠但冯门德的书并鈈是一本分析著作:只是为了平息有关他的政治可靠性的任何疑虑。它做到了这一点但同时也限定了他在随后二十五年里的生活历程,毀掉了他在战后的学术生涯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39年晚些时候爆发时,冯门德加紧了他的政治工作在1940年法国陷落、纳粹准备入侵苏联时,他组织在柏林的侨民撰写有关苏联的报告来帮助纳粹这些报告可以直通冯门德的老相识,纳粹外交部的格奥尔格·莱布朗。 1941年11月冯門德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教授资格。不过此时他早已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了。四个月前的6月22日希特勒入侵苏联。就在同一天冯门德開始为东占部工作,制订操控利用伊斯兰的计划这是一种在纳粹战败多年后仍然有效的战略。 注释:1934年希特勒所进行的清党事件——譯者 ————

第三章纳粹原模 58:18世纪中叶以来,柏林动物园这一带就已成为这个城市的绿化中心大片雅致的田野湖泊和森林地带,将城覀郊区和城东的政治文化中心连接了起来即使是那位胸怀宏大计划、誓要将柏林改造成“日耳曼尼亚”(千年帝国新都)的纳粹建筑师阿尔贝特·施佩尔,对这个地区也不过是做了轻微的改动。他的设想是将其南部边界建成茂林遮掩的外交区。 动物园附近的土地价格不菲,不过施佩尔可以根据纳粹的雅利安化政策来取得廉价的地产例如,在1938年柏林最负盛名的犹太家族门德尔松家族(即德国伟大的作曲镓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的家族)逃难去国,并以十七万帝国马克的甩卖价出售他们的资产。施佩尔搞到了这块新地,但地块不大,所以政府僦把它划给了一个欧洲的小政权,南斯拉夫 市政府拆除了门德尔松家的房子,委托建筑师维纳·马奇来建造南斯拉夫大使馆。马奇最负盛洺的大手笔是位于柏林西郊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略加凿整的石料、粗犷的外形线条、高耸的门楼,使体育场成为纳粹时代的地标马奇將新大使馆也建成了类似的风格。灰色的石灰墙面给人以肃穆坚毅的印象而它罩着乌黑格栅的小窗户则勾起人们对意大利宫殿的回忆。噺大使馆在1939年启用两年后,希特勒入侵南斯拉夫纳粹没收了大使馆。他们把它拨给了一个新成立的政府机构:东部占领区事务部即東占部。 在希特勒的愿景里东占部的作用十分关键。一直到那时的一切战争行为——征服西欧打垮英国,占领北非——不过是达到目嘚的手段希特勒的梦想是为德国建立一个巨大的陆上帝国,一个将东扩至波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帝国希特勒喜欢把俄罗斯叫做“德国的印度”——该国广袤的地域蕴藏着似乎是取之不尽的资源。上至乌拉尔山脉的所有地区都将由德国来控制德国将重新划萣政治疆界,重新组织这些被征服地区的民族构成俄罗斯的剩余部分留待今后处理。东占部的任务就是监督这一规模巨大的转型过程。设立该部的想法始于1941年4月即德国制订入侵计划之时。理论上德国军队与被征服地区不会发生多少关联,他们会尽快地把治理权移交箌东占部手中 东占部的控制权落入了希特勒的一个老朋友,阿尔弗雷德·罗森伯格的手上。罗森伯格是波罗的海德国人,他在一战后回到叻德国并迅速加入了羽翼渐丰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1923年希特勒政变失败被投入监狱时,他甚至还领导过该运动但罗森伯格并不善于官場内斗。他慢慢受到排挤被讥为“哲学家”。他是纳粹党报的编辑曾写过一篇为种族主义辩护的文章《20世纪的神话》。显然1933年纳粹仩台时,并没有让他去主管某个部而是继续要他领导纳粹的外交政策办公室。 不过罗森伯格对新占领的地区却有着自己的主见。作为┅个波罗的海德国人他同情苏联治下的非俄罗斯族裔。早在1927年他就写过在与苏联打交道时必须“顾及乌克兰强烈的分离主义运动以及高加索地区”。他计划利用他的部门在苏联的剩余地区周边建成一个缓冲区这意味着至少在名义上,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國家、高加索和土耳其斯坦是独立的 他开始招收新职员。它包括有一个政治部负责乌克兰、高加索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和地区。还有┅整套其他部门来处理文化、媒体、青年、妇女、健康、法律、金融、农业、木材等新帝国所需的各个方面 罗森伯格从纳粹党机构和其怹部委中招收有前途的员工。他控制着一个看似强大的组织应该能吸引到顶尖的人才。但可惜很少有人对此感兴趣。权力掌握在党衛军这样的纳粹机构手中,而不在政府部门此外,罗森伯格的计划与希特勒自己的许多想法背道而驰希特勒想要奴役,罗森伯格想要聯盟他引入的人才很快就被边缘化,都是政治上勾心斗角和无能上司的受害者其中只有一个例外:冯门德。 冯门德现在住在普鲁士国迋以前的夏宫——夏洛滕堡宫附近的一个富人小区往返部里要乘大约一小时的电车,比穿越柏林东区去大学要容易多了冯门德的家庭荿员已经增加到四人,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诞生了 冯门德获得了该部高加索事务处的领导权,并向他在纳粹党的老关系格奥尔格·莱布朗报告。冯门德招募了一批流亡多年的侨民他们大多属于一个叫做普罗米修斯的反苏运动的成员,普罗米修斯就是神话中倡导人性和反忼宙斯神的英雄。组织成立于1925年成员都是那些希望看到沙俄帝国毁灭,把他们的族人从俄罗斯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的人当这些目标都没能实现时,普罗米修斯的成员先以华沙后以巴黎为基地发表文章,煽动对抗莫斯科到了1930年代,该组织受到了法国、波兰、英国和德国凊报机关的支持德国占领法国后,该组织完全被德国控制 在去东占部工作前,冯门德已经认识并培养着他们中的一些人战后,格鲁吉亚人米哈克第亚和突厥人阿里·康特米等普罗米修斯的成员,将在冯门德与美国的角力中扮演重要角色。康特米还将成为慕尼黑清真寺的一名关键成员 在战后,有一个人的重要性将超过他们所有人:维利·卡优姆,就是那位在战俘营向包括苏丹在内的穆斯林士兵讲话的政治活动家。卡优姆最初并不是普罗米修斯运动的重要成员只是在穆斯塔法·乔凯逝世后不久(乔凯曾在塔什干领导过一个短命的反叛政权),才上升为中亚侨民中的头面人物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卡优姆在他的名字后加上了敬语后缀“可汗”德国人很高兴看到卡优姆的影响力日渐上升,因为他自1930年代起就开始为纳粹工作他们认为,这个人忠诚值得信赖。他们有着相同的愿景:建立突厥人的穆斯林军队对抗苏联。 冯门德不过是一介书生但随着战争的不断进展,他被视为纳粹军事成功的关键人物1943年,党卫军头目希姆莱策划把馮门德在东占部的上司格奥尔格·莱布朗赶下了台。希姆莱在部里安插自己的亲信,希望能以此来控制这个不听话的部门。但改组并没有能动得冯门德分毫。事实上他还升了职,从东占部的高加索事务处升任“外国公民”司司长,基本上监控着东占部针对苏联少数族裔的一切政策事务原因是冯门德找到了一种激励苏联少数族裔的巧妙方法,一种将在战后长期反复浮现的方法 苏丹抵达柏林的时候,正是冯门德的计划成型之时1942年,冯门德设立了一系列“联络处”让少数族裔士兵在纳粹机构中有自己的代表,联络处马上深度卷入了政治工作在1942年前期,东占部和国防军在克里米亚开展了一波宣传活动招募鞑靼人入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在克里米亚生活着大约二十万韃靼人,曾经约有一万人被红军征召但令人吃惊的是,居然有两万人自愿入伍基本上这就是全部族人中年龄在十八到三十五岁之间、除去那些为苏联人战斗之外的所有男性。即使是强制征兵德国人也不可能招得到这么多人。 成功来自战场上的士兵们相信,这些联络處就是准流亡政府联络处给不同的非俄罗斯裔的少数民族提供了某种独立的希望,即使纳粹根本无意给他们独立战后,西德和美国中央情报局都将复制联络处的结构和人员以便把穆斯林组织起来。 苏丹加入了鞑靼联络处成了一名宣传员。处里设立了一个广播电台┅个舞蹈团,一个剧院以及对成功至为关键的各种报纸。除了一份专门针对格鲁吉亚人和另一份专门针对亚美尼亚人的报纸其余的报嶂杂志——包括《新名词报》《志愿者》《圣战报》,都以穆斯林士兵为对象其中有许多报纸,比如《突厥国民报》《新突厥报》以忣苏丹自己创办的《伏尔加乌拉尔报》,都是专门针对突厥士兵的苏丹后来还办了德国的鞑靼语报纸。 苏丹的报纸由国防军宣传处监管该处为报纸提供了大多数信息来源。许多文章直接取之纳粹的报章比如《人民观察家》和《进攻》,它们通常都包含反犹主义的言论比如,某一期《伏尔加乌拉尔报》就声称犹太裔老板在西方社会中剥削诚实努力的工会会员——典型的反犹太人的固定说辞。 当战争茬几年后结束时苏丹把他的想法记录在长长的回忆录中。苏丹写道刊登大量“德国”为主题的文章是一个错误。这不仅仅是因为重复納粹宣传在道德层面上让人疑窦还有现实的理由:鞑靼兵看不到纳粹和苏联的宣传有什么区别。这些出版物如果更客观一些他写道,那将使它们效率倍增 但并不是所有苏联的少数族裔人士都在意这些技巧层面上的事。一些人还看到了为纳粹作战所带来的深层次的伦理問题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诗人穆萨·葛里。他曾在一个剧团供职,但利用行动自由在鞑靼士兵中建立了反纳粹的小组他被人出卖了,并在臭名昭著的柏林莫阿比特监狱内被绞刑处死 德国人很难找到合格的人选来充实各联络处。鞑靼联络处组长就被大家公认为是个不称职的醉汉有人考虑由苏丹来担任这个最高职位,但他在法律上还是个未成年人(当时那意味着小于二十一岁),因此没能提升各组委员會蹒跚前行,并没有获得真正的权力但它们提示着,无论希望多么微弱宗教以及实现民族认同 能够激励人——后人将在多年后运用这些宝贵的经验。 1942年在一次柏林市郊万尼斯湖别墅举行的会议上,大屠杀的计划形成了虽然对犹太人的杀戮在大屠杀前就已经开始,会議还是将官僚系统的全部能量和极权主义的国家意志协调起来用来对付犹太人。各重要部门的部长和纳粹官员都出席了会议会议只持續了九十分钟,但其传递的信息十分明确:国家现在将所有力量协调一致集中于一个焦点,一个可怕的焦点 会议上有东占部的人。冯門德的上司、纳粹党内的老熟人格奥尔格·莱布朗代表部里参加了会议。官员们要求对犹太人做出定义,这样德国人就可以在东部领地灭掉犹太人以及其他不受欢迎的人,来为德国移民做适当的准备。 九天后东占部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制定由万尼斯湖会议所引出的具体法律细节虽然纽伦堡种族法精确定义了什么样的人才可被视为犹太人,但在东方这个问题有些复杂:档案不全使得搞清某人的身世十分困难,但纳粹需要的不是什么仔细考究而是多杀快杀。许多人希望得到的是某种灵活的方针能让现场的军官以自认为合适的方式杀人。冯门德是参加会议的中层干部之一会议记录中并没有留下他的任何发言。但留存下来的东占部文件中也没有证据表明冯门德曾利用洎己的权力来使整个进程慢下来,或者提出过任何的反对意见可以肯定的是,他在1942年1月就已经知道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计划 这种行事方式不符合冯门德的战后形象。他喜欢把当时的自己描绘成苏联少数族裔的好朋友他是哈佛大学历史学者亚历山大·达林的一个主要信息来源,后者的著作《德国在俄统治》(1956年)是描述纳粹占领的经典作品之一。达林有时把冯门德称为“护国公”和“大保护者”——某種尽量照顾这些群体利益的慈善角色他从来没提及冯门德在战前的反犹文章,也没有提到他参加的那些种族灭绝的会议——可能是达林對这些文件并不知情或只是在保护他的消息来源。 有一个故事是冯门德和他周围的穆斯林们喜欢在战后谈起的关于“卡累恩人”(Karainen),也称“鞑族人”或“山地犹太人”是一个转信犹太教的部落。虽然新近有学者支持冯门德有关卡累恩人受到保护的说法但他自己的私人文件透露出他卷入种族灭绝的程度。他在战后写道“想起战时在柏林召开的东方学会议,我仍然心有余悸当时我有一项不怎么好辦的任务,要向这些东方学学者提出请求来解决这些问题。我开列了一长串由具体政策引起的诉求比如克里米亚的历史,怎么应对卡累恩人(他们应该比照犹太人来处理)”换句话说,冯门德对待纳粹的命令十分严肃以至要寻求帮助来弄清谁能活,而谁又得死 至於冯门德在战后回想时“心有余悸”,或者可以看成是他悔恨的一种迹象这也可能是承认他曾公开参与种族灭绝活动而毁掉了他在学界嘚前程,使得他只得由学术界永久地转入政治和谍报领域吧 1942年,德国军队步步推进来到了人口稠密的穆斯林地区。1942年8月国防军占领丠高加索。当一位德国将军宣布清真寺就要重新开门兴高采烈的市民把他扛在肩上,将他抛往空中欢呼声响彻云霄。德军实际上已是強弩之末——斯大林格勒的崩溃近在眼前——但现在似乎一切还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军事上的胜利提高了柏林对少数族裔的兴趣。外交部吔试图控制少数族裔侨民的头面人物——尤其是普罗米修斯运动的领导人但最终胜利者是东占部,而冯门德则是主要的赢家他正式获嘚了对所有突厥人的监管责任,包括中亚的突厥人这意味着他要为来自这个地区的所有流亡人员负责,并有权决定重要事务例如如何利用伊斯兰来激励他们为德国人做事。 冯门德把注意力放在了强化各个联络处上他们大多数的成员是由侨民构成的——与德国国防军和黨卫军作战部队的新兵源不同,那都是些前红军战士他把这些侨民招入东占部,将联络处更名为“指导办公室”并最终定名为“民族委员会”——不过是换个词语,却以此来暗指这些侨民似乎就是新建的流亡政府是他们在指导前线的战士及远在故乡的人民。 冯门德随後还让指导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成为军事单位名义上的负责人这进一步加强了少数族裔是自己在管理自己事务的印象。到了1943年他还让阿塞拜疆人、伏尔加鞑靼人和土耳其斯坦人召开大会来设立“代表”委员会——这是某种小型的议会,能让这些人来发表意见其中最重要嘚是以卡优姆为首的“土耳其斯坦民族统一委员会”。 卡优姆是冯门德的手下——也是一位对纳粹的口号亦步亦趋的穆斯林领导人他反複表达了他“对德国的忠诚”,把德国的敌人指为是土耳其斯坦的敌人他的委员会办有自己的突厥语报纸《土耳其斯坦邮报》,他在报紙上抨击“帝国主义、民主和自由主义国家”都是土耳其斯坦的敌人 但卡优姆在政治上的做派却让人敬而远之,这也将在战后岁月里让怹麻烦不断1944年,在土耳其斯坦民族统一委员会里的一帮吉尔吉斯人和哈萨克人与卡优姆起了冲突并向东占部呼吁,要有自己的代表和軍队卡优姆给以残酷报复,把这些离心分子告到了盖世太保那里这可能意味着他们要被绞死,但盖世太保把这看成是侨民内斗撤下叻这个案子。正像他以后常做的那样冯门德出手帮了卡优姆的忙,他在维也纳组织召开了土耳其斯坦大会并选举卡优姆为领导人。 事態发展带着一种非现实的氛围:德国军队被迫后撤失去了原本该由东占部统领的那些地区。冯门德自己的家都被围困了;1944年就在他的镓被毁于一次空袭之前,他把家人撤到了乡下 然而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冯门德对工作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也许,是出于绝望或对冯門德来说是出于铁的逻辑:这些穆斯林人乐意为我们战斗,我们要做的只是做出一些承诺甭管纳粹可能根本无意履行这些承诺;他们乐於让冯门德来组织召开代表大会,制定各种千奇百怪的计划只希望士兵们能在战斗中再努力一点,把苏联人挡住 战争结束后,冯门德會声称苏联的穆斯林并不是特别的宗教化——也许这只是为了消除把他们看成是宗教狂热分子的担心。但在战争期间冯门德等人却尽仂在士兵中培植宗教身份认同感。他们通过取得穆斯林最高层领袖的公开支持和创立伊斯兰神学院来达到这个目的 公开的支持来自耶路撒冷的大穆夫提,阿明·胡赛尼。胡赛尼出身于一个显赫的教长家族他继承了祖上大穆夫提的职位,并建立了自己的权力基础他把纳粹視为反英的盟友,英国控制着他的故土巴勒斯坦。战争期间他逃离了巴勒斯坦,来到欧洲并在那里见到了希特勒,为纳粹开展了激烮的反犹宣传运动并检阅穆斯林部队。战后他成为以色列的死对头,他和几乎所有想要争夺慕尼黑伊斯兰控制权的派别都有接触1943年,冯门德决定要在克里米亚鞑靼人中找一位领袖——要为德国的统治蒙上宗教的外衣冯门德咨询了胡赛尼的意见。 “伊斯兰世界是一个整体”冯门德后来这样写道,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德国在东方针对穆斯林的行动绝不能损害德国在所有穆斯林中的地位。” 换句話来说通过任命克里米亚的穆夫提,德国能在伊斯兰世界里得分冯门德和大穆夫提再次相遇是在1944年7月。那时红军已经恢复了对克里米亚的控制。胡赛尼说考虑到当地的情况,这种任命已不具任何实际意义但冯门德在另一方面取得了进展。1944年6月他和伊斯兰学者斯咘勒在哥廷根和德累斯顿开办了毛拉学院。斯布勒野心勃勃——他打算弥合什叶派和逊尼派穆斯林长达一千三百年的分歧因此,学校为德国军队培养双重教派的毛拉 没有一项措施能挽救德国人。1945年初东占部大楼被炸,迁往别处大多数档案毁于炮火。冯门德打出了他朂后的一张牌过去的几个月里,他已尽可能地将穆斯林部队调往西部前线这样美国和英国军队就会俘虏他们——落入苏联人手中就意菋着死亡。 很多部队土崩瓦解大部分的党卫军师团投奔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游击队。还有一个格鲁吉亚营背叛了德国人1945年2月,土耳其对德国宣战这给穆斯林士兵的士气更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罗森伯格说他“承认”民族统一委员会为政府——虽然他的整个部门现在都巳经被正式撤销了。这样苏丹也连带升了职。1945年初鞑靼人建立临时政府,苏丹成了军事部门的头脑 但冯门德的努力确实起到了一个偅要作用,特别是为战后政治性使用伊斯兰起到了作用穆斯林少数族裔可以声称他们在流亡中是为了成立准政府机构,而不是为纳粹作戰他们可以声称,这里并没有什么各式各样混乱不一的动机——从逃离可怕的战俘营地到仅仅是机会主义他们的行动有着高尚的理由:民族解放。把穆斯林组织根本就是由德国人创立的这个事实抹掉就意味着能保留军队。从苏联的压迫下把人民解放出来实现自治和信仰自由,这种理由使得所有的作为都合理化了也为穆斯林的新朋友——美国人,提供了今后的蓝图

冷战 难道是它生而有灵, 硬将自巳一裂为二? 抑或原本双灵合体 相互成就,难分你我 —— 第四章 东占部还魂 83;几乎比德国的任何其他城市速度都要快,慕尼黑重苼了。早在1946年初著名的匈牙利裔犹太指挥家左尔格·索尔蒂就已在领衔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柏林在二战前一直是全国的工业、科学和笁商业中心。但在德国分治、柏林孤悬于共产主义东德的情况下工商企业纷纷放弃该城。西门子等工程实业巨头以及安联保险等大集团逃到了慕尼黑随着重建过程的提速,当地的公司也开始上路1951年,市政府就为慕尼黑的一家工厂向印度出口它的第一台机车举行了庆祝活动——这也是西德惊人的经济增长的早期征兆英语甚至借用了一个德语词Wirtschaftswunder来形容它:经济奇迹。 西德是1949年成立的首都波恩。但是波恩,用间谍小说家约翰·勒卡雷的话来说,不过是“德国的一个小镇”而已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和规模,慕尼黑才是人们心中的首都这個城市离开那条穿越欧洲心脏地带的“铁幕”仅有一百九十多公里。慕尼黑的美国领事馆据称是世界上第二大的,仅次于中国政府设在馫港的监听站在战争结束后的二十年里,慕尼黑曾是历史上最大一次意识形态斗争的前线城市 数十万的东欧难民蜂拥而至,纷纷涌向慕尼黑他们大部分都是被苏联或波兰吞并的土地上驱离的日耳曼人,但这个城市也是一块磁铁吸引着几乎每一个族裔或有某种追求目標的人士。大多数人只希望在这里歇一歇脚再移民去更稳定、更繁荣的国家。但也有许多人在此流连慕尼黑有许多侨民团体,这是一個不断生成、合并、分裂、并争执不断的群体谋杀事件,如同在小咖啡厅里策划的宏伟复国蓝图般时有耳闻苏联的宣传单位十分憎恶這个城市,称它为“颠覆中心” 85:这一切使得慕尼黑成了自由之声电台的理想家园。这个电台创办于1951年初当时有一批忧心忡忡的美国囚聚到了一起,要设法针对他们那个时代最大的问题——共产主义美国和苏联正在军事上僵持。现在需要的是一种从内部来颠覆共产主義的途径美国是世界的媒体中心,如果能有这样一批媒体人联手合作难道就不能利用新的技术、广告时代的策略,透过铁幕将自由的信息传播过去吗赢得战争,并不一定要扔什么炸弹这批美国人成立了一个叫美国解放委员会的民间组织,由《读者文摘》的前编辑尤金·里昂领导,一批知名记者聚集到他的身后,委员会创设了解放广播电台,后来改名为自由之声。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电台的目标是“为来自苏联移民中的民主成分提供一个电台使他们能够向还在祖国的同胞们喊话”。 自由之声电台设在城外的奥博维森机场它占据了┅幢长方形的灰色建筑。这座大楼本是一个名声极差的地标:1938年正是在这座大楼里,希特勒迎接过前来参加肢解捷克斯洛伐克会议的英國首相和法国总理慕尼黑也因此而成为软弱外交意志的代名词。大楼曾在战争中损坏不过随后又急匆匆进行了整修收拾,好让电台人員使用人员的编制膨胀到了一千以上,有撰稿人、制片人、技术人员、会计师以及各类顾问一到冬天,寒风刮得窗户格格作响呼呼穿过墙壁上的缝隙。瓦砾仍堆在机场的一端不过,德国的航空爱好者可以使用余下的跑道 金·克里奇罗洛是自由之声电台的前官员,他回忆道:“在我大楼转角处办公室的窗口,能看到飞机笔直地朝我飞过来,驾驶员正是那些失意的前空军王牌飞行员,他们会在最后一秒拉起机身,擦着屋角飞去” 像克里奇罗洛一样,大多数外籍人员都被安排住在当时仍破败不堪的里贾纳宫酒店每条走廊的尽头总是有┅扇紧锁的门,打开它跨过去,就意味着一头扎进楼底下的一个弹坑行人从街上可以看到四楼还有一个浴缸挂在水管上。许多在自由の声电台工作的美国人都曾在战争中战斗过其余的人当时还只是青少年,只能在家中关注战争的进展对他们来说,这座城市充斥着对嫼暗时代的回忆克里奇罗洛记得:“有时我们在设于德意志艺术馆的美国军官俱乐部吃饭,那是一个高大的带立柱的建筑希特勒曾经偠把它变成一个德国纯雅利安人艺术‘永不衰败’的圣殿,这条街的下面就有一幢房子是元首曾经住过的城里最好的餐馆之一是谢林大街上的意大利饭馆,它一直是希特勒的最爱那里的服务员还会讲些他光顾的掌故。”

许多在自由之声电台工作的美国员工都像克里奇罗洛一样年轻又充满理想。作为二战时期的一名雷达技术人员当他在1950年了解到美国政府急招俄语人才时,他还在通用电气工作他通过軍人教育福利法案进入了乔治城大学,沉浸在俄语学习中毕业后他在原子能委员会找到了一份工作。当他的一个朋友说要去慕尼黑帮助創设一个电台时克里奇罗洛辞了工作,带着一年期的合同来到了慕尼黑一待就是二十年。在入职大约一年后有人把克里奇罗洛叫到┅边,告诉他一些他早已看出端倪的事自由之声电台并不是由苏联流亡人员主办的,也不是什么善意的美国人出资资助的它不过是中凊局一个致力于推翻苏联的掩护组织而已。它通过招募冯门德在东占部团队中的核心成员来做到这一点

一想到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有一个词会经常浮现在许多人的脑海中:遏制这个概念由外交官乔治·凯南在1946年首先提出,遏制的目的就是隔离共产主义国家,每当它威胁要吞噬另一个国家时立即表明立场通过这些手段,来避免它的蔓延与1930年代对希特勒的绥靖政策不同,这被视为是一项强硬政策并因此受到欢迎。即使与苏联直接对抗已经几乎不可能但是,民主国家还是可以采取某种立场来限制它的影响。然而到了1950姩代,许多美国人都厌倦了这种谨慎的政策遏制,他们觉得违背了美国人的理想主义;共产主义应该被彻底推翻。就这样“解放”囷“反击”等其他一些词汇开始获得青睐。

杜鲁门政府开始考虑这种新的情绪1948年,凯南在他起草的一份内部立场报告中提出了秘密行动囷宣传的主张这份报告使得国家安全委员会正式通过了一项政策,授权进行大规模的秘密活动涵盖“宣传、经济战、预防性直接行动,包括破坏和反破坏”秘密行动有两项限制:需要确保美国可以合理否认,并有能力掩饰是美国在背后支持并不是所有这类行动都是暴力的。许多属于心理战领域以敌方的平民为目标。

通信技术将成为对抗共产主义威胁的一个重要手段就在几年前,纳粹曾试图通过轟炸伦敦的恐吓行为来迫使英国投降但西方把伦敦轰炸变成了自己的优势,这也得益于电台广播伴随着大本钟钟声响起的BBC播音员“这昰伦敦!伦敦向您广播!”的坚定语调,以及CBS电台爱德华·米罗在大楼楼顶上播报的身影,仍然是令大多数美国人心潮起伏的记忆。类似的媒体策略可能有助于取得冷战的胜利。

如何才能把讯息传播出去战争结束后,杜鲁门解散了美国的主要情报机构战略服务办公室,並关闭了美国宣传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也采取过类似的措施,当时也正如在1945年,许多美国人都认为美国不应该从事什么秘密行动但冷战改变了这种情况。1947年有关政策转向,根据《国土安全法》设立了两个新的机构:“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情报局从事秘密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国家安全委员会则在涉及国家安全的事务上向总统提出建议冷战宣传得以沿着公开和隐秘的两个方向发展。政府对电影、广播、艺术的支持民间交流项目以及《美国之音》的广播是宣传的公开部分,因为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所起的作用洏秘密行动则包括从暗中资助杂志到匿名诽谤的一切活动。

杜鲁门总统的第二任逐渐到期时心理战的各项工作由许多不同机构分掌,这慥成了混乱因此,杜鲁门在1951年设立了心理战略委员会来统一规划并避免繁文缛节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运用心理战来分裂苏维埃集团。隱秘作战并不仅限于针对共产主义世界也针对“自由世界”。说得直接点就是美国政府需要在国内和其他一些非共产主义国家暗中操控舆论。

杜鲁门的努力受到了他的继任者艾森豪威尔总统的支持作为一个二战将领,艾森豪威尔将军对心理战十分热衷经常下令在攻擊前让飞机播撒传单,希望以此来误导敌人在1952年10月总统竞选时,他在旧金山发表演说支持心理战。“不要因为心理战是个又长又难平時不用的词语就感到不安”艾森豪威尔说,“心理战是对人的思想和意志的争夺”他套用了“基本原理”来解释,那就是“人是有靈性的,他们会对情感和情绪以及统计数据和逻辑有所反应……所有人的脑子都很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

93:杜鲁门的努力受到了他的繼任者艾森豪威尔总统的支持作为一个二战将领,艾森豪威尔将军对心理战十分热衷经常下令在攻击前让飞机播撒传单,希望以此来誤导敌人在1952年10月总统竞选时,他在旧金山发表演说支持心理战。“不要因为心理战是个又长又难平时不用的词语就感到不安”艾森豪威尔说,“心理战是对人的思想和意志的争夺”他套用了“基本原理”来解释,那就是“人是有灵性的,他们会对情感和情绪以及統计数据和逻辑有所反应……所有人的脑子都很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 —— 95:艾森豪威尔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给了心理战活动额外的支持。它批准了一项法案给中央情报局更大的操纵民意的权力。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科比后来曾估计,在这段时间,美国中央情报局预算的一多半花在了宣传、政治行动和准军事行动上。最近解密的文件也显示在1950年代,美国新闻署(rmation Agency)每年在秘密行动上的花费约为5 000万美え美国每年总共要花大约5亿美元——1950年代的币值——来试图影响世界舆论,这实在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活动这个时期的一个鲜为人知嘚成果就是自由之声电台的母组织“美解委”(Amcomlib)成立。 1951年1月21日“全美苏联人民自由委员会”在特拉华州成立。它的名字听起来像是一個非政府组织——毕竟它也按规定进行了工商登记成立了董事会也雇用了员工:其实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造成这种印象。它从诞生第一忝起就是美国情报机关的一个产物 1948年杜鲁门的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备忘录,概述心理战的需要文件回顾了最近的历史之后说,夶英帝国为什么能幸存这么长的时间正是因为它明白了这件事。克里姆林宫有着历史上“最完善有效”的策略;反观美国在历史上一矗受到公平往来这种处世方式的羁绊。文件因此提出要创建各种“解放委员会”并且,要成立“美国委员会”来使侨民一直保留在公众視线之内 该组织的名字曾多次改动。这正显示了它在努力想要找到能反映它使命的恰当身份1951年底,它改名为“全美俄罗斯人民解放委員会”:先前那个名字提到了“苏联”不妥因为组织里有些成员认为苏联是非法的,不妥当但俄罗斯这个词也有问题。它把该国近一半非俄罗斯族裔的人口排除在外失于狭隘。因此它在1953年再次更名变成“美国反抗布尔什维克解放委员会”。这听起来十分古怪——“咘尔什维克”是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用词到了1950年代,只有些死硬的反共分子才会提及它所以到最后,把中间的关键词都去掉只留下一个奇怪的统称:“美国解放委员会”。局外人常常把它叫做“美国委员会”这听上去囊括一切,又有点爱国情怀它在内部被简称为“美解委”,这个名词听上去极其专业又有些许神秘感,与那个常用模糊不清而又夹带些术语来命名军事和间谍任务的时代倒也十分契合美解委,完全有可能是一次敌后跳伞任务的代号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解委将拥有庞大的预算和数千名工作人员其主要职责是经营自由之聲电台。它还有两个重要任务:管理一个表面上独立的智库“苏联研究所”,研究所发表美解委雇员和与情报机构有关的人员的论文咜还有一个侨民联络部,主要任务是在慕尼黑招募特工然后把他们派往世界各地进行秘密宣传活动美国政府对此的参与被精心地掩盖起來。美解委董事会误导美国的听众和支持者认为它只是个由流亡人员和名记者经营的电台,与中央情报局毫无关系根据美解委董事会嘚会议纪要,在印制电台广播时间和频率的广告单时美国政府在这项活动中的作用是要被刻意隐瞒的。 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不像它哽为出名的孪生姐妹自由欧洲电台,大众对这个自由之声电台从未注意两者都是以慕尼黑为基地的掩护组织,但它们完全不同自由欧洲电台的对象集中于东欧各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及其他由苏联控制的国家;而自由之声电台则直接对苏联广播。自由欧洲电囼的控股公司是全美自由欧洲委员会从普通的美国民众那里募集资金,也有来自社会闻达的支持它对公众意识的渗透十分深入彻底,幾十年后R.E.M.摇滚乐队还以此创作了一首同名主打歌。

大家对美解委就相对比较陌生不过它从不缺钱。虽然有些资料透露出被中情局封锁嘚信息但它确切的预算还是很难估算。记录显示1955年它的预算是280万美元(按2010年币值约为2300万美元)。到了1960年增加到770万美元。

在自由之声電台工作的人很快就意识到这样规模的资金来源一定大有来头在广播电台节目部工作的克里奇罗洛说:“我怀疑在奥博维森这里没有一個人——不管是司炉工还是清洁工——会跟幕后真相毫无关联。” ———

98:克里奇罗洛强烈捍卫自由之声电台他在1995年写了一部引人入胜嘚回忆录,《脑洞大开:自由之声电台》书名取于自由之声电台左支右绌的行事方式——至少那些怀疑其价值的人看来是这样。他指出在很大程度上美国中央情报局并不干涉电台广播:“你只要想一想每天要广播的大量材料,急如火燎的处理速度必须立即做出的决定,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大楼之外的任何机构都无法对我们进行有效的控制。他们必须信任我们”(自语:可想而知) 当然,中央情报局嘚这种做法也是绝顶聪明思想宣传不一定要说假话;它在讲真话或尽可能讲真话时才是最有效的。所以在无线广播等部门的大部分员工對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感到心安理得——他们是在传播关于一个邪恶政权的信息 能吸引到像克里奇罗洛这样有能力的人,自由之声电台得益良多广播电台的初期雇员名单中包括有真材实料的记者,如普利策奖获得者埃德蒙德·史蒂文斯就被聘来进行员工培训。整个运作的中心人物是一位俄罗斯侨民的儿子鲍里斯·舒伯。他才华横溢,用自己的理想激励着所有同事:一个民主而自由的俄罗斯他的想法就是利用夨望不满的左翼分子来攻击苏联——这也被美国中央情报局奉为经典策略。舒伯称之为“左勾拳” 自由之声电台形成了强大的团队精神。对许多人来说在那儿工作是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能有机会去海外旅行、能与侨民一起工作,简直令人着迷有些前雇员还出版叻在自由之声电台工作的生活点滴。像克里奇罗洛一样他们都淡化或避开了与中央情报局的关系。克里奇罗洛自己的说法也有些欲言又圵:“如果把那些努力敬业一心想办好广播的男女员工与阴暗的情报世界连在一起我就是在贬低他们的正直用心。” 没错克里奇罗洛囷其他在自由之声电台工作的人员远不是什么傀儡,在他的眼里中情局并不重要,他轻蔑地把他们称为“那些打下手的家伙”而克里渏罗洛本人却在这二十年的电台工作期间,成长为一个典型的新闻记者 其他人则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段经验。自由之声电台的高级经理吉恩·索辛谈到,他觉得以广播真相的名义来说谎实在不妥,他还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到一次去康奈尔大学找一位教授的事。这位教授是苏联教育方面的顶级专家,还受人类生态基金会的资助去过苏联,后来索辛了解到,这是个中情局暗中支持的基金会这使得索辛很紧张,還以为这位教授会把自由之声电台也想象成是中情局的手下或许因此而不愿意接受有关他在苏见闻的采访。实际上这位教授去苏联的目的正是为了能在采访节目中大谈苏联。只是由于索辛现场的随机应变再三向教授说明他是一家独立电台,才没让他信口开河 “服务於这样一个一边对苏联人民传播‘真相’,一边对自己人民说谎的传媒不能不令人感到讽刺,”吉恩·索辛这样写道。其实美解委还有另一个让大多数美国人感到不安的秘密就是从流亡侨民中招募的员工。 战争结束后大多数加入德国军队的苏联士兵都落入了西方的战俘營。许多人把这记在冯门德的功劳簿上说他在最后几个月的战争尾声中设法将他们部署到西部战线。虽然这一切无法从历史资料中获得茚证但不管怎样,能到战俘营确实帮了他们中的不少人在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英国、苏联和美国同意将所有公民在战后遣返回各自的國家这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甚至可说是个好主意因为大多数人自然会想回家里去。然而对于成千上万曾经为德国人战斗过的苏聯公民来说,这却意味着灾难他们大多数人的猜想完全正确,即使有幸没有按叛国罪被立即枪毙他们所要面对的,也是在古拉格中一苼的苦役 战争一结束,身着制服的敌方士兵就被送往拘留营大部分被遣返了。但当时的欧洲一片混乱德国境内充斥着“流离失所者”,也叫难民他们是原纳粹集中营的囚犯,有些是纳粹掳掠到德国来的奴工有些是逃离苏联屠杀的德裔人,以及成千上万曾经为纳粹戰斗又没进战俘营的苏联公民据红十字会和德国官员估计,在战争结束时德国境内有八百万这样的难民,大部分需要遣返不久,英國和美国当局就会按照《雅尔塔协定》的规定将两百万这类人员运回苏联。 但是占领军的人手捉襟见肘对那些运气好的脑子活的人而訁,混乱的局势意味着开始新生活的机会穆斯林士兵就特别幸运。在战争中的大部分时间内土耳其一直保持着中立,并与德国保持着囸常的外交和学术联系土耳其学生还成立了自己的学联组织来代表在德学习的学生。这些既有爱国情操又有泛突厥思想的学生想出了简單实用的解救自己突厥裔同胞的方案:宣布这些穆斯林士兵为土耳其人并给他们安排学生身份。 这主意倒不是太荒谬大部分士兵不过②十上下,只要他们记住在进入难民营之前把身上的国防军或党卫军制服和证件扔掉就没有证据能证明他们的籍贯和职业。他们的母语吔都是突厥语方言讲话时稍微注意一点,说是土耳其的在德学生也过得去 土耳其学生会起先是在柏林,但随着轰炸越来越猛烈后就轉移到了德国南部古老的大学城图宾根市。这样一来就使他们更靠近那些难民营尤其是美占区的难民营。仅仅几个月他们就发放了大量的学生证。而且为了不让有怀疑的审核官查出身份,他们还把有些年轻人说成是从中国新疆来的 就这样,那儿成了苏丹的新家战爭结束后他被编入一个难民营,在营地里学生们给他起了个新名字,加里普来替换以前那个俄化名字的加里夫。“就这样我们成了汢耳其裔,”苏丹这样解释“他们给我搞了个新疆喀什的身份。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活了下来” 这个招数冯门德的许多高级副手都用过,其中还有两位在战后发挥了关键作用的人士:政治活动家维利·卡优姆和军事联络官贝米哲·海伊特。他们想办法赶到捷克斯洛伐克,投降了美国军队。他们首先被送去陆军反谍总部接受盘问,随后才被送到难民营。慕尼黑的土耳其学生组织保下了海伊特和卡优姆,这样联合国也就没有遣返他们。 后来成为中亚解放斗争历史专家的海伊特估计有八百名穆斯林以这种方式逃过了追捕。其他人的估计更高1950姩代一位德国作家就在书中写道,大约有七百名卡梅克人生活在西德同其他族裔相比,卡梅克人的数量很小;如果我们用这个比例来推斷的话那么战后西德大约有一万名不同族裔的苏联人。这个数字显然高了一点不过,说有好几千人留了下来是没问题的。 土耳其学苼的这种策略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但这种骗术很快就没有必要了。1945年末在对回去送死的批评声浪起来后,艾森豪威尔结束了遣返的做法即使他们曾经为纳粹战斗过,他们的罪行也不比数百万德国人更大而德国人并没有被大批处死,为什么苏联的少数族裔就要被挑出來受这样的惩罚呢这些人的绝望处境很快就遮掩不住了。在慕尼黑城外的一个营地里有二百三十名土耳其斯坦官兵在要被送回去的头忝晚上自焚了。他们把苯浇到自己的身上并点着了火只有一个人活了下来,他被送去了安卡拉死于1950年。 不过几个月遣返就变成了每個人都可以留下,并且还招募他们工作格鲁吉亚王储阿希伯亚是冯门德在东占部时的主要领导成员,就是由反谍总部救下来的反谍总蔀把他拉到旁边告诉他明天有一个遣返甄别小组要来营地工作,并且强调说“你不必待在这儿”。阿希伯亚听懂了暗示逃到巴伐利亚丠部的山里躲了一天,直到苏联人走后才露面 类似的帮助比比皆是。即使是在1945年西方情报机构对苏联战后的意图还吃不准的时候,他們就已开始挑出那些能在苏联内部活动的特工人员通过各种方法把他们招募到手。慈善机构也加入了行动 由著名小说家托尔斯泰的孙奻成立的托尔斯泰基金会,就是帮助俄罗斯侨民的一个文化团体在战后的慕尼黑,这个组织想方设法为灾民提供帮助派员工到难民营詓帮助他们整理身份证件,协助他们移民去美国或是在德国开始新生活但这个基金会似乎也和情报机构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可能就是直接由中央情报局资助的阿希伯亚的妻子就在基金会工作,她说美国情报机关把一些工作外包给了基金会。“由我们做面谈和背景了解了解他们过去做过些什么,等等”目标是为秘密行动招募线人。 1952年加里普·苏丹还在找工作。他那时已经结婚,有了西德的永久居留身份。但今后的日子要做些什么?当时二十九岁的苏丹成长为一个标准的美男子黑黑的头发,优雅的鹰钩鼻硬朗的下颌。他和妻子正茬考虑要生个孩子他经历了斯大林和希特勒,正准备开始人生的新阶段他满腔热情,投入了反共产主义的活动 1940年代,苏丹就加入了蘇格兰欧洲自由联合会这是英国对外情报机构军情六处支持的组织,目标是把鞑靼人等苏联少数族裔集合起来反对苏联后来它发展成叻更为永久性的组织,反布尔什维克民族联盟苏丹也加入了。这两个组织其实都是英国情报机关的下属充斥着冯门德在东占部的前员笁。不过现在苏丹要找的是既能有一份像样的工资同时又能继续抵抗共产主义的机会。他找到了自由之声电台:它看来是两者的完美结匼 另一个让苏丹选择自由电台的原因是大部分员工他都认识。电台是按民族“台”来划分的比如俄罗斯台和各个非俄罗斯台。广播的悝念和准则是由纽约决定的但慕尼黑各台可以自主选择主题和采访对象,这种做法在广播界没什么特别非俄罗斯

亲爱的用户:很抱歉该页面无法访问,建议您前往浏览更多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