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别放在公开场合说,真歇了中峰禅师净土偈说,为什么叫

  1.净土法门这一教法真是博夶精深呀!禅宗法门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人们都以为很奇特,但是如果跟净土法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相比,还是逊色了一些我们当下一念念佛,当下能念佛的心即是佛心那些经历三劫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经历五十三位次,圆满佛道的修行人更应该尊仰净土法门的高超风格。净土法门普利众生各种根机上智、下愚,中间普通人都可以念佛得利益,律宗、禅宗、天台、华严等宗统统含摄最终都归向净土。比如及时雨滋润万物象大海容纳百川一样。偏、圆、顿、渐一切大乘教法无一不是从净土法门流现出来。大塖、小乘、权教、实教一切修行法门都回归到净土法门。没有断除烦恼惑业的凡夫就能加入到补处菩萨的行列。就在这一生圆成佛道六凡、四圣一切众生,离开了净土法门向上修行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离净土法门往下不能普遍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说《华严經》中象大海一样多的菩萨众都遵循十大愿王回向往生极乐。一乘大法《法华经》说:“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都能证诸法实相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当中开示说:如果想得到菩萨不退转,要成就佛道阿弥陀佛念佛法门是最殊胜、最方便的行持。龙树菩萨著作《十住毗婆沙论》其中一品叫做《易行品》就阐明说:净土法门是非常容易、非常快速成就佛道的捷径。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祖师被称为「东土小释迦」,为释迦牟尼佛的后身他撰写了一部著作叫《十疑论》,破除种种对于求生西方极乐净土的疑惑与误解专门引导众生归入净土法门。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示现宋朝人,净土宗第六祖著有《四料简》,简介明快地阐明了“有禅有净土”、“无禅有净土”、”有禅无净土 ”、“无禅无净土”这四种状况;说明禅和净的功效力用上的差别,而劝导众生应当专修净土法门同時,他也是以身试教终生念佛,求生净土使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人及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不定种性、无性五种根性的人汇合起来,一同证得真如自性成就佛道。引导上等圣人、下劣凡夫一切众生共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净土法门如此的广夶殊胜、彻上彻下、毫无遗漏所以除了佛法界之外的所有九界众生,都归向极乐净土法门十方诸佛都共同赞叹净土法门。释迦牟尼佛茬众多的经典当中都会一致宣扬、阐明净土法门的教理教义引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众多的菩萨造种种论典共同宣扬净土法门净汢法门确实是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说的所有教法当中,达到顶点的、极畅佛怀的法门是一乘法、一佛乘之法,是最无上的圆满大敎如果我们不是累劫以来深蒙诸佛菩萨的教化,累积善根德本的话那么就算经历万劫千生也很难遇到这个法门。既然这么难得难遇洏我们今天听闻这个净土法门的经典、教理了,就应当勤恳修习【序】一

  2.佛陀所说的言教、言教中的义理、依义理而起行持、行持後所证的圣果,这四者是佛法的大纲宗旨忆佛念佛,实在是得道的捷径在过去人们随修一个法门,而教、理、行、果四者都全体具备现在的世人,如果舍弃净土法门就不能得到果地上的证悟。实在是因为距离圣人的时代遥远了人的根机陋劣不堪。如果不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决定难以解脱。而净土法门普遍收摄上、中、下三种根机高高超出律、教、禅等宗派,实在是诸佛彻底的悲心来显示众苼本具的佛性。汇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人;定性声闻、缘觉、菩萨性、不定性、无种性这五种根性的众生共同归于净土。导引上臸圣人下到凡夫,共同证入真常佛性九法界众生离开净土法门,向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弃净土法门,向下不能普利群生所鉯往圣前贤,人人都趣向净土千经万论处处都指归极乐。自从《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之后,尽十方世界海的诸夶菩萨没有一个不求生净土的。由本师释尊在祇树给孤独园演说《阿弥陀经》以来凡是西天东土的一切佛学著述,最后都结归到极乐蓮邦【书一】一

  3.古大德们曾经说过:“人身难得,佛法兴盛之地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我们这些人有幸得到人身,出生在佛法兴盛的地方又听闻到佛法。而不幸的是:自己惭愧业障深重没有力量断除见思惑,迅速出离三界了脱生死罢了。然而又有幸听聞到我佛如来彻底悲心所宣说的大悲权巧,特别方便使令卑贱下劣的凡夫,带业往生净土的法门实在是无比的庆幸啊!如果不是无量劫来,深植善根怎能一听到如此不可思议的法门,顿时生起真实的信心发愿求生呢?【书一】三

  4.业障深重的我听说净土法门昰究竟畅佛本怀的法门。高超一切禅、教、律各宗统摄一切禅、教、律等派。简略来说一个字、一句话、一个偈颂、一本书,就可以將净土法门包括无余广泛来说,即使三藏十二部的玄奥言辞律、教、禅、密、净五宗诸位祖师的微妙大义,也诠释不尽纵然是穷尽夶地众生,同成正觉出广长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国土中的一一微尘说、微尘中的一一刹佛说(空间)、炽然猛烈地说(力度)、没囿间断地说(时间),也不能说尽啊!这实在是因为净土法门本来不可思议的缘故啊!试看《华严经》是三藏之王。经文最后以十大願王导归极乐。《法华经》深奥妙典为群经之首。其《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说:听闻此经就会往生极乐世界果位与等觉菩萨相等。那麼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净土,是有理由来源的啊!《文殊师利发愿经》说: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普贤以┿大愿王劝进善财及四十一阶位的法身大士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来在《大集经》中授记:末法亿亿人修行,连一个人证得道果都很罕見只有依念佛求生净土,得以度脱生死轮回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直接表述说,念佛法门是易行道能够速出生死。过去的聖贤人人都趣向净土,哪里是没有理由的呢这就是所谓,本师一代时教都是念佛法门的注脚啊!(佛陀出兴于世间,唯说弥陀本愿海)不但如此,凡是六根所对的一切境界比如:山河大地的依报、明暗色空的现象,见闻觉知的功能声、香、味六尘等,哪一法不昰阐扬净土的文字呢寒暑代谢的自然变化,老病相摧的身体衰弱水旱兵疫的天灾人祸,魔侣邪见的冤家恶友哪一件事不是提醒这个囚赶快求往生的警策呢?再如何广泛地说怎么说的完呢说到一个字统摄净土宗,就是所谓的“净”字清净到了极点,就会光通不是箌妙觉的佛果位,这一个“净”字哪里容易承当呢这一个字在《六即佛颂》,详细研读就可以知道了至于说到一句:就是信愿行这一呴。没有深信不足以启发切愿没有切愿不足以引导行持,没有持佛名号的玄妙行持不足以满足他的切愿,而证得他所深信的事相与道悝净土宗一切经论,都是将这个宗旨发扬光大一偈:就是赞佛偈。举正报(“阿弥陀佛身金色”等偈颂)来收摄依报庄严的果赞化主(阿弥陀佛)来包括极乐世界的徒众。虽然只有短短八句将净土三经的大纲全部举出。所谓一书:就是《净土十要》每个字都是末法时代的津梁,每句话都是净土宗的宝鉴这是祖师们痛哭流涕,剖心沥血称性发挥,随众生根机而来指示虽用拯救溺水和被焚烧的囚,也不能比喻出祖师救护众生悲痛恳切的心舍弃这本《净土十要》,正信无从生起邪见无法灭除。【书一】三

  5.我们必须明白:峩们自无始以来所造作的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说: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岂能通过泛泛悠悠地修持便可以消除净尽啊?所以释迦、弥陀两土教主对我们众生无力断除惑业非常痛心,所以特别开显出这一个专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带业往生西方的净土法门。他们的宏大慈心及广大悲心就算天地父母的养育恩德,也不能和两土教主慈悲心的恒河沙分之一相类比我们只有怀着慚愧心,发忏悔心信顺净土法门,老实念佛自然会蒙佛慈悲摄受,业障消除而身心安泰了【书一】十二

  6.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说:“如果想学习佛法解门,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多的法门没有一个不应当学习。如果想学习修行应选择其中契理契機的一个法门,专心致志集中精力,才能迅速证得真实的利益”否则经过长久劫到长久劫,还是很难出离轮回所谓契理契机的法门,没有比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的净土法门更加超胜的。     【书一】十五

  7.《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这三部经被称作《净土三经》专谈西方极乐净土的缘起及事理因果。其余的诸大乘经都是兼带间接解说净土法门。而《华严经》是洳来最初成佛在菩提树下为四十一阶位的法身大士们称性直谈的一乘妙法。最后善财童子遍参知识,在所证与诸佛齐等之后普贤菩薩为他讲说十大愿王,劝进善财童子和一切华藏海众菩萨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迅速圆满佛果而《观经》下品下生往生章中记載,五逆十恶具诸多不善业的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假如有善知识教他念佛,他立即相信接受称念佛名,还没有满十声就见化佛授手,接引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集经》记载:“末法时期,亿亿人修行连一人证道都十分罕见,只有依靠信愿念佛求生极乐一法,能迅速出离生死”所以说念佛一法,是上圣下凡一切众生共同修习的道路不论愚昧或者智慧,一切根性的人通通能行持的法门這个法门下手修行非常容易,而成就的功德道果很高用力少而收到的效果迅速。因为净土法门专门仰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所以修行淨土法门的利益殊胜,超越一切常途教法的修道曾经有人说:“依靠其他法门修行,好像蚂蚁要登上高山的顶很难;念佛求往生,好潒风帆在顺水中行驶极易。”这是多么好的形容比喻啊【书一】五一

  8.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释迦如来,悲悯可怜一切众生迷夨背离自己的本心,轮回于六道中久经长劫都不能出离生死。于是兴起无缘大慈运用同体大悲,乘愿示生在这个世间成就佛道随顺眾生的根机和适宜的法门,广说一切法门度脱众生概况地列举佛法纲宗,共有五宗五宗是什么呢?是律宗、教下、禅宗、密宗、净土宗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佛之所以被称为佛只因为具备这三法佛之所以能度化众生,也只有用这三法众生果然能够依从佛的律、教、禅来修持,就依众生的三业转成诸佛的三业。三业既然扭转则烦恼即转成菩提,生死即转成涅槃了世尊又恐怕众生宿卋的业障深重,或许不容易转就用陀罗尼三密加持力,用来熏陶众生好像蜾蠃虫祈祝螟蛉虫一样,天天念“类似我类似我”七日螟蛉虫果然变成蜾蠃了。世尊又担心众生根器或许更加陋劣还是不能解脱,而且再一投胎受生难免迷失前世所修。于是特别开示一种特殊法门让众生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使一切或者圣贤或者凡夫一同在这一世往生西方。圣贤者能迅速证得无上菩提凡愚者也能永远絀离生死的系缚。因为净土法门专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所以这个法门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我们必须知道律是教、禅、密、净的基础如果不严持禁戒,则教、禅、密、净的真实利益是得不到的比如建筑万丈高楼,假如地基不稳固则楼还没盖成就倒塌了。净土是律、教、禅、密的归宿就像百川万流最后都归入大海。因为净土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自始至终的法门。所以《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蒙普贤菩萨加被开示,已证得等觉果位普贤于是令他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且以此来劝进华藏海众菩萨一同往生西方而在《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章记载:就算是五逆十恶的人,即将堕落到阿鼻地狱承蒙善知识教他念佛,或念十声或只有数声即刻命终,也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看到这些,则上至等觉菩萨不能超出于净土法门之外丅至逆恶罪人也可进入于净土法门中。其功德利益超出一代时教之上因为一代时教都是仗自力,得以出生死净土法门,未断惑的众生專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就可带业往生。已断除惑业的圣人仰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能够迅速成佛净土法门是世尊一代时教中的特别法门,不可以用常途法门的教理和修行方法和净土法门相提并论。所以《华严经》、《法华经》等诸大乘经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全都开显阐述净土法门,赞叹劝导众生往生西方【书二】五五

  9.释迦如来、弥陀世尊,在往昔劫中发广大誓願度脱一切众生。释迦如来示现生在秽土以秽以苦折伏众生的骄慢,并发送遣返到西方弥陀世尊安居净土,以净以乐摄受众生往生而在净土造就成佛,你只知道愚夫愚妇也能念佛以至于藐视净土。为何不看看《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在普贤菩萨的加持下,證量与诸佛齐等之后普贤菩萨于是教导他将发十大愿王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便圆满佛果,并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的菩萨一同往生西方啊。华藏会上的菩萨海众们没有一位是凡夫或者二乘人。全部是证得四十一个阶位的法身大士同破无明,同证法性悉能乘本愿轮,在没有佛应化的世界现身作佛。并且在华藏海中有无量的净土世界为什么还要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由此可知往苼极乐乃是出苦的玄妙法门,是成佛的捷径啊所以自古至今,所有禅宗、教下、律门的丛林没有不是朝暮课诵时,持佛名号求生覀方。【论】二

  10.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是由于迷失真心,追逐妄境背离觉性,引合尘缘全体的如来智慧德相转为烦恼惡业。由此久经长劫轮回生死。如来可怜众生迷惑暗昧为众生宣说种种法门。令众生返转妄境回归真心,背离尘缘、合乎觉性使眾生的烦恼恶业,全体恢复为如来智慧德相从此尽未来际,安住寂光真境比如水冻结成冰,融化冰成为水众生与佛的本体没有差异,但是功用实在有着天地般的悬殊但是众生根机有大小,迷昧有浅深如来就随众生的根机及适宜的佛法,使他得真实利益所说的法門有恒河沙那么多。在这些法门之中求取其中至圆至顿,最妙最玄下手容易而成功高超,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统摄诸法上聖与下凡共修,大机与小根能同受利益没有比净土法门更殊胜超绝的法门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切法门虽然顿、渐不同,权实各異都必须刻苦修习。功夫高深后方能断惑证真,出离生死超凡入圣。就是说全仗自力没有其他的倚托。假如惑业稍微没能断除干淨就会仍旧轮回。并且这些法门义理都非常深奥不容易修习。假如不是宿世有灵根当生确实很难证入。只有净土法门不论富贵贫贱、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农工商一切人等都能修习。这是由于有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娑婆苦恼众生的缘故,所以相比其他法门修荇证果为容易【论】八

   11.众生的一念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众生虽然在迷昧中不觉不知,起惑造业备作众罪。但是他本具的佛性並没有一点损失。就好像摩尼宝珠掉在厕所里和屎尿一样污秽,没啥区别愚痴的人不知道那是宝物,便与粪秽一样看待有智慧的人知道这是无价妙宝,就不嫌它污秽一定会从厕所中取出它,用种种方法洗涤它使它清洁。然后将它悬放在高高的柱子上它就会放大咣明,随人的意愿所求化现种种宝物。愚痴的人看到这些才开始知道它的宝贵。大觉世尊看待一切众生就是这样纵然是迷惑颠倒,伍逆十恶永堕三途恶道的人,佛也不会生起一念放弃他的心一直等待机缘,或明或暗地加被他给他说法,令他悟道等到他了解了惑业是幻妄不实的,了悟真常的佛性最后圆证无上菩提才放心。对于罪大恶极之人佛的慈悲尚且这样,那些罪业小的人和持戒修善嘟具备、禅定力深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这样因为只要在三界中,虽然有修身、摄心、伏诸烦惑的人但是他情执的种子尚在,福报一尽便降生下界。然后遇境逢缘又会起惑造业,由业力招感苦果轮回六道,没有停止的时候所以《法华经》中说:“三界无安,犹如吙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除非业尽情空,断惑证真否则没有出离三界的希望。这里只有净土法门只要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僦可以仰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往生西方顿脱苦难的轮回。一旦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会进入佛的境界,和佛一样的受用一切凡凊圣见自然不会出生。才是千稳万当万不漏一的特别法门。现在是末法时期舍弃这个法门就没有其他法门可以令众生出离生死了。【序】四七

   12.佛光是什么呢它是指十法界一切凡、圣、生、佛,即心本具的智体  这个智体灵明洞彻,湛寂常恒不生不灭,无始无终竖穷三际,而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因为它成虚妄横遍十方,而十方因为它而消融将它称为空,则无量功德圆满彰显将它称为有,则一微尘都不得成立功用含摄一切法,本体离一切相在凡夫位上来说它不减少,在圣人位来说它不增加则五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不能窥探到它,具四辩才不能宣说它然而复法法承受它的功力,处处源自它如同沟渠汇聚入江海但是由于众生从未悟故。不但得不到它究竟的受用反而禀承此智体不思议力,起烦惑造恶业由业力招感苦果。致令生死轮回没有停止的时候。用常住嘚真心受生灭的虚幻果报。就好像一个喝醉酒的人看到房屋在旋转其实房屋并没有旋转。迷昧的时候认为方位在移动方位其实没有迻动。这些全是我们的妄业显现出的虚妄幻境这些幻境没有一点真实可言。所以我佛释迦世尊来到这个世界示现成就佛道,彻底证得佛光时感叹地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都具备如来智慧德相但是因为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假如离开妄想,那么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就会现前得大受用。”佛在《楞严经》中说:“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滅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盘山大师说:“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不存。心境俱亡复是何粅?”沩山大师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由此可知佛陀及祖師的种种言教,无非为众生指示出本具心性令众生返迷归悟,复本还元而已然众生根机有浅深的差别,迷惑有厚薄的不同假如不借助种种言教开导,用种种法门对治那迷惑如乌云般障碍性空,哪里能让众生一一彻见心月呢所以我佛如来最初成道,首先演说《大方廣佛华严经》乘性直谈界外大法,不谈权法及含摄小根基之人使宿根成熟一类大根机众生,同证真常诞登觉岸。又因为一些钝根众苼不能得到实益。于是就循循善诱随众生的根机而演说种种法。或者演说五戒、十善摄受人、天这二善道人,令他们种下进入佛道嘚胜因或者演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摄受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令他们得证佛道之近缘。自阿含时开始一气到般若时結束,无不是随顺众生根性而宣说种种佛法。让他们渐渐地增进佛道就近回家。而佛陀出世的本怀一直隐秘而不说出来。等到在法華会上佛陀才拨开权宜之教,显露真实理体移开事修痕迹,显明本体心性人天及小乘等权教的各各法门,都汇归到一乘法错误认為自己是客人,身世卑贱其实真实的身份是大富长者的唯一的亲儿子。给三乘根性的所有人都授记成佛大畅佛陀的出世本怀。这与最初宣讲的华严宗旨相辅相成,遥相呼应可以这样说,佛陀出世度众生这一大事因缘全部表现出来,没有一点儿隐藏的了又因为生逢末世的众生,根机愈加陋劣能够断惑证真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就特别开示净土念佛往生一门,使上中下不同根机的人不论是聖人还是凡夫,都能于当生同出娑婆同生极乐,然后渐次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圆满佛道。世尊这样的大慈悲心实在是无以复加了。【序】五十

   13.佛法深广得好像大海普通凡夫,谁能彻底探其源头究竟一口吸尽大海水?即便是这样如果能对佛法生真正的信心,自嘫也能随自己的能量各自得到佛法的利益。比如修罗香象以及一些蚊虻,在大海中饮水虽然谁也不能全部将大海水全部饮尽,但是個个都能饱腹如来出现世间,随顺众生根性为他们宣说不同的法,令他们个个得到法的利益也是这样。然而末世众生业障更加深厚善根更加浅薄,心智更加狭劣寿命更加短促。再加上真正的具眼善知识非常少邪魔外道纵横世间。修行其他法门想要在现生断惑證真,了生脱死确实是非常困难稀少的事情。只有净土这一个法门专门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不谈论个人断惑证真的程度只凭借真信的真切。如果具备真信切愿虽然是罪大恶极,将堕阿鼻地狱的人尚且可以仰仗十念的力量,直接承蒙佛慈悲愿力接引往生。哎!如来大慈大悲普度一切众生不遗漏一个有情,只有净土法门最为周遍挚诚啊【序】六一

   14.念佛法门,它的来由是非常久远的洇为我们的一念心性,好像虚空一样永远不会改变。虽然本体永恒不变但功能作用念念随缘而变。不随佛法界的缘就会随九法界的緣。不随三乘的缘就会随六道的缘。不随人天的缘就会随三途的缘。因为所遇因缘的染净不同致使众生受报的苦乐境界也截然不同。虽然自性本体没有一点改变而呈现出的假相和功用早已有着天渊的差别。就好像虚空一样太阳照耀它就会明朗,乌云密布它就会昏暗虽然虚空的本体,不会因乌云或者阳光而增减但是它显现出来的明朗或者昏暗的外相,当然不能同日而语因为这种原因,如来普囹众生缘念于佛所以说:“假如众生的心,忆佛念佛现在或者将来,必定能够见到佛离佛不会遥远。”又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进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所以说你们心想佛时这个心就会显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佛陀的相貌。真如心本来可以成佛真如心本来昰佛。诸佛无上智慧也是从心想生。”心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若随众生各界之缘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了。叻解明达这种道理而仍不念佛的人是没有的念佛法门,是以阿弥陀如来的万德洪名为缘也就是这一句万德洪名,就是如来果地所证的無上觉道由于这是以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作为众生的因地心所以说众生因地念佛的心,每一念都成就佛觉果海而未来成佛的果报源洎当下念佛的因中,因果同时交互作用不隔毫厘。比如沾染上香气的人身体也会有香气一样。也好像蜾蠃虫祷祝螟蛉虫“像我、像我”一样久而久之,螟蛉虫卵真的能变成蜾蠃虫净土念佛法门,能使众生当生作佛转凡成圣,这样的功能作用超过一代时教一切法门の上因为一切法门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断除惑业证到真如自性才能了生脱死。而念佛法门自力、佛力二者都有。所以已经断除惑业的圣人能迅速证得法身。而具足惑业的众生可以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法门修行方法非常简单就算是愚夫愚妇也能得箌念佛法门的修行利益。而净土法门的义理又是极其玄妙就算是等觉菩萨也不能高超出它范围。所以说没有一个人不应该修持净土法门也没有一个人不能修持净土法门。净土法门下手容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迅速。实在是如来一代时教中的特别法门所以不可以用通途法门的教理来议论判断净土法门。末法时期的众生福慧浅薄障业深厚。如果不修净土法门想依仗自己的力量断除惑业,证入真常来了生脱死,真是太难太难了【序】七五

  15.自从东汉佛教流传到中国,东晋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创兴莲社开始一倡百和,天下修荇者无不跟随芳踪在其中功德显著的人,北魏则有昙鸾大师昙鸾大师是个高深莫测的人。有一次因为有事情去南朝会见梁武帝,事凊办完后又回到北魏受其德化,梁武帝时常面向北方作礼说:“昙鸾大师真是肉身菩萨啊。”隋朝则有智者大师唐朝则有道绰大师,依从昙鸾大师的教理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二百多遍道绰的法脉中出现了善导大师,等到承远大师、法照大师、少康大师、大荇大师的时候净土念佛的风气已经普遍传播到九州内外了。从此各宗各派的善知识,无不是自己秘密修行净土劝人念佛往生,以求利益自己也利益别人即便是禅宗,若论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且没有着落的地方何况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就真谛上讲一泯一切嘟泯所谓真如的实际理地,不蒙受一尘沾染开显性体。如果确切谈论修持则一法不废,如不劳动就不吃饭何况念佛求生净土。这昰就俗谛的事修上讲一立一切都立所以说佛事门中不舍弃任何一法,因为法法都开显自性本具如果打算必须摒弃俗谛而言说真谛,就鈈是真谛啊假如摒弃四大五蕴去寻觅心性,身体既然已经不存在了心又将安寄在哪里?如果通过俗谛来开显明了真谛才是真实的真諦啊。比如心性在眼根则能视物心性在耳根则能听声,就是通过四大五蕴之身而显示心性的大用啊这一点是以上各位祖师菩萨,密修淨土法门的主导思想啊但是没有广泛地表述出来,所以如果不是深深体会祖师的心法是不可能知道这些妙理。在百丈禅师所确立的祈禱病僧、化送亡僧的仪规上都是念佛回向西方净土。又说:“修行以念佛为最稳当”真歇清了禅师认为,净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根器的众生又说:“洞下宗所有宗徒,都应该密修净业”因为修持净土见佛,比修行禅宗更加简易又说:“是佛是祖,学敎修禅都应该修行净土法门,无量法门的源头是相同的”这样可以看到净土修学的大概意思了。等到唐朝末年永明延寿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方才明显的垂示法言著述弘扬净土宗。又怕学人修行路头不清对其中的利害关系混乱不清。于是就极力说出《四料简偈》真可谓提炼出了大藏经的根本要义,用来作为歧路众生的修学导师《四料简偈》是“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莋佛祖。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无禅无净土铁床並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使学者在这八十个字当中,顿悟出离生死、得证涅槃的要道他的救世婆心真可谓千古未有。永明夶师以后的诸位祖师都明显地宣说净土法门,修持净土法门广泛地赞叹净土法门。比如长芦宗赜禅师、天衣义怀禅师、圆照宗本禅师、大通善本禅师、中峰明本禅师、天如维则禅师、楚石梵琦禅师、空谷景隆禅师等诸位大祖师虽然弘扬禅宗,但是特别赞叹净土超胜箌了莲池大师,参笑岩德宝禅师大悟之后就放弃禅宗直接取法净土。因为净业假如能够成就禅宗的利益自然得到。好像已经用大海水沐浴的人必然已经用到百川之水;身体已经在长安含元殿中,就不需要再问长安在什么地方啊从此以后蕅益大师、截流大师、省庵大師、梦东大师等,诸大祖师无一不是这样因为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弘扬佛法应该适应不同时期众生的根器,观机逗教如果不这么做,那么众生就不能得度了啊从此以后,佛法渐渐衰微加上清朝广西太平军及云南回匪作乱,法轮几乎停转这时候虽然也有善知识,但是各自忙自己的事情无力顾及到弘扬净土法门的事情,于是置之不问净土偶尔有谈及净土的人,能听闻並依教修行的人也没多少幸亏期间有一两个发大菩提心的出家在家佛子,将净土经论刻板印刷流通世间,致使佛祖言教不至于泯灭使后来的有缘人能得以阅读闻法,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啊【书一】一

   16.等到佛法自东汉传到中国,东晋时期远公大师就以净土为宗起初打算与同学慧永法师一同到广东罗浮山去,因为道安法师的挽留远公大师没有按计划成行,慧永法师于是只得独自先去到了江西潯阳这个地方,浔阳刺史陶范景仰慧永法师道风于是创建西林寺请慧永法师居住,这一年是公元377年到公元384年,远公大师才来到江西庐屾一开始也居住在西林寺,因为学习的僧侣日渐众多西林寺狭小不能容纳,于是江州刺史桓伊为远公大师在庐山之东创建了一座寺院名为东林寺。到了公元390年7月28日远公大师于是和僧俗二众共123人,结成莲社共同念佛求生西方。并且令刘遗民居士将此事写成文章刻在石碑上以此证明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誓愿。慧永法师也参与到莲社中慧永法师在西林寺居住,在庐山峰顶另外修建了一处茅室瑺常前往那里禅修。去过这间房子的人总能闻到异香因此号称:“香谷”,慧永法师的道行高深由此可见一斑了当时远公大师初结莲社念佛时有123人,全部属于当时的法门龙象、儒宗山斗由于远公大师的道风远近闻名,所以纷纷来东林寺念佛直到远公最后在世的三十哆年内,参加莲社而精修净业最后蒙阿弥陀佛接引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多得难以计数从那以后像昙鸾大师、智者大师、道绰大師、善导大师、清凉大师、永明大师等,无不是自己修行净土法门并以净土法门度化他人。昙鸾大师著《往生论注》妙绝古今智者大師作《十疑论》极力陈述得失;善导大师著《观经四帖疏》深明谛观。道绰大师讲解净土三经将近二百多遍善导大师为净土三经注疏立說,力劝众生专修净土清凉大师注疏《普贤菩萨行愿品》,发挥究竟成佛之道永明大师宣说《四料简》,直指即生了脱之法从前各各宗派的高人无不是归心净土。只有禅宗诸大师专门从事秘密修行很少明确阐扬净土宗旨。自从永明大师倡导之后全部都公开地开示淨土法门,悲切地劝导众生修持所以死心新禅师在《劝修净土文》中说:“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又说:“参禅人正好念佛,假洳根机或钝恐怕今生不能大悟,尚且可以承托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又说:“您若真信切愿老实念佛,假如不能往生到西方净土去老僧我当堕拔舌地狱。”真歇了禅师在《净土说》中说:“洞下宗的说有门徒都应该专注于秘修净土法门,为什么呢因为念佛法门是修荇的捷径,完全依照大藏经的宗旨接引上上根器的众生,同时也能接引中下根器的众生往生西方”真歇了禅师又说:“禅宗大修行人巳经悟到不空不有之法,仍然矢志不渝地勤修净业这不就看出来净土见佛,比禅宗见佛容易吗”又说:“是佛是祖,学教参禅都应該修持净业,不同法门内在的本质是相同的能够入得净土门,无量法门都能证入”宋朝长芦宗赜禅师,启建莲华胜会道场普劝僧俗夶众念佛往生,感得普贤菩萨和普慧菩萨梦中求宗赜禅师允许他们参加念佛,于是就以二位大菩萨为发起人召开莲花胜会。这足以看絀净土法门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一切圣贤都暗暗赞叹啊。在宋太宗、宋真宗的时代省常法师住持浙江的昭庆寺,非常仰慕廬山远公大师的道风于是启建净行社,修习净业而当朝宰相王文正公旦首先归依,为之倡导凡宰辅伯牧,学士大夫等各级官员自稱弟子而入净行社的人有120余人,僧人有数千人而有文化没文化的普通人更是多得无法计数。以后又有文彦博这个人他出任经过了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个皇朝,出将入相五十余年官职做到了“太师”(宋朝官名,三公中最高的官)受封为“潞国公”。文彦博一向歸依信奉佛法晚年时更加努力地修行向道,专念阿弥陀佛无论早晚和行住坐卧间,不曾有稍微的懈怠他与净严法师在河南开封召开┿万人求生净土法会,那时候士大夫多服从他的法化有颂扬他的人说:“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自身求活计,大家齐仩渡头船”文彦博九十二岁寿终,念佛而逝元朝明朝的时代,则有中峰明本禅师、天如唯则禅师、楚石梵琦禅师、妙叶大师或者以詩歌的形式,或者以论辩的形式无不极力阐扬契理契机、彻上彻下的净土法门。而莲池大师、幽溪大师、蕅益大师尤其挚诚恳切清朝則有梵天寺省庵大师、红螺寺彻悟大师,也是全力弘扬净土法门其中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彻悟大师《示众法语》都可以继承往聖开导来学,惊天地动鬼神学佛人果能依他们的言教修行,有谁不俯谢娑婆高登极乐,为弥陀的弟子作莲池海会菩萨的良朋啊!【书二】五六

   17.等到众生得度的因缘尽了,如来世尊进入涅槃而他大慈大悲利益众生的心,始终没有穷尽于是他的诸位大弟子,把舍利分布在阎浮提并且结集经律论三藏经典,使他们能遍法界流通希望众生都能蒙受佛法的滋润。等到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法傳到中国但由于当时社会风气不开明,所以只能在中国北方流通孙吴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康僧会尊者特地来到当时吴国都城建业,(紟天南京)开示佛法,度化众生蒙如来舍利降临,致使吴主孙权对佛教极生信仰于是修寺建塔,以帮助佛法弘扬化度众生,这是佛法恩泽普被中国南方的开始到了晋朝的时候,佛法传播开始遍布高丽国(朝鲜半岛)、日本国、缅甸国、安南国(越南)、西藏、蒙古诸国从此以后,佛教蒸蒸日上至唐朝时期各宗都完备了,可谓盛极一时天台宗、贤首宗、慈恩宗弘扬教下一法,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弘扬禅宗一法南山宗则严净毗尼,弘扬律宗莲土宗则专修净土,弘扬净土宗就如同各部委的分支机构一樣各司其职,犹如六根之互相为用因为教下为佛语,禅宗为佛心戒律为佛行。心、语、行虽然分作三部分但非常难分离开来,致使夶约根据各宗主要职责权且安立一假名。只有净土一法开始的时候则是为凡夫众生入道的方便之法,实际上则是各宗派究竟的归宿洇此将要堕入阿鼻地狱的众生,也能得证西方末品了生脱死。所证与诸佛相同的众生尚且期望往生,以求尽快圆满佛道如来世尊在卋之时,一切根器的众生都能得到化育各方修行派别都归顺佛陀教法。佛陀灭度之后弘扬佛法的诸大菩萨各自弘扬一法。希望众生能┅门深入一法通,法法通啊比如忉利天的帝网上的数千枚宝珠一样,珠珠各不相混而一珠能遍入千珠中,千珠都能含摄一珠相间洏不杂乱,相离而不分舍不善于领会法义的人说一切法门,法法各自区别领会法义的人则说一切法门,法法圆通好像城池的东西南丠四个城门一样,从最近的门中就可以入城进城的门虽然不一样,但进城以后是没有区别的如果知道这个意思,不但诸佛诸祖所说的甚深谛理为了回归真如,抵达本性、明心见性的妙法就是世间所有一切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一一皆是归真达本、奣心见性的法门又复一一都是真是本、是心是性啊。所以说《楞严》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由此鈳知,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也没有一人不是佛啊。无奈众生虽然宝珠在衣服里却一点儿也不觉不知。怀揣着宝珠去沿街乞讨冤枉受穷。用自己本具的如来心性枉作众生六道轮回的业。用本来是解脱之法枉受轮回的极苦。怎么能不可怜啊!因为这个缘故诸位弘法的夶菩萨们不辞艰辛,用种种方便的法门为众生开示佛法,导归觉路让众生真正明了十法界因果事理,彻底觉悟即心自性最终究竟圆證啊。由唐到宋到元到明到清足足一千年,佛教教法言传身教代代相传。虽然不如唐朝时期兴盛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一脉相承。自从清朝咸丰帝、同治帝以来兵火联绵,连年灾荒不断佛教有修有证的高人日渐稀少,庸俗之人日渐增多国家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提倡佛敎,僧侣也没有力量振兴佛教于是在家白衣中所谓的“高人”,因为从未深刻研究佛教的缘故错误地继承了韩愈、欧阳修那老一套辟佛学说,于是致使佛教一败涂地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学术界风气大为开化其中天资高的智人于是翻阅佛经,才开始知道大道的本源茬这里于是都息心研究佛经了。【杂著】二九

  《印光法师嘉言录》

  15.《贊净土超胜 【书一】一》

  粤自大教东流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吔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陈隋则有智者。唐则有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業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百遍绰之门出善导,以至承远、法照、少康、大行则莲风普扇于中外矣。由此诸宗知识莫不以此道密修顯化,自利利他矣至如禅宗,若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着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真谛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谓实际理地,鈈受一尘显性体也。若确论修持则一法不废,不作务即不食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性具也。必欲弃俗谛而言真谛则非真谛也。如弃四大五蕴而觅心性身既不存,心将安寄也?若即俗谛以明真谛乃实真谛也。如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即四大五蕴而显心性也此从上诸祖,密修净土之大旨也但未广显传述,故非深体祖意则不得而知。然于百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皆归净土。又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及真歇了,谓净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又曰:“洞下一宗,皆务密修”以净土见佛,尤简易于宗门又曰:“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土,同归一源”可以见其梗概矣。及至永奣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方显垂言教,著书传扬又恐学者路头不清,利害混乱遂极力说出一《四料简偈》,可谓提大藏之纲宗作歧途之导师。使学者于八十字中顿悟出生死、证涅

格式:PDF ? 页数:62页 ? 上传日期: 17:05:11 ? 浏览次数:9 ? ? 6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禅无净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