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5章 为什么要如何写小篆篆

    林轩眉毛微扬目光如电,扫视遠方随后冷声说道:“你是谁?有什么话”

    虚空快速拨动,一道雄伟的身影出现这是一个中年人,虎目狮鼻样子分威严。

    这道人影一出令狐长老等执法堂的人赶紧惊呼:“拜见城主。”

    下方那被控制的古元见到这一幕,也是放声大喊:“城主大人赶紧救我!”

    城主冷哼一声,没有理会之前古元跪地求饶,丢了南荒古镇的面子他怎么可能会救对方。

    而且他这次出手可是为了救下修罗尊者,于是他快速的说道:“你不能杀他”

    “废话,我当然知道他是修罗堂的堂主但是这可不是不能杀的理由。”

    修罗堂堂主则是声音狰獰:“小子你真的感动我动手?”

    “到时候恐怕第三法也护不了你,圣教绝对不会放过你的!”

    “花无风你听到了吗,赶紧放了修羅尊主一切都还好说,千万不要酿成大错”

    “这就是你要说的话?看来你也说不出什么别的理由了既然这样你赶紧滚吧!”

    从来没囿人敢这样对他,然而他还没有发怒便愣住了,因为前方林轩手臂挥动那道剑光直接斩落,将修罗尊者劈成两半

    修罗堂堂主被人斩殺,尸体跌落到地上鲜血染红了长空。

    那可是修罗堂的堂主啊是极其重要的人物,就算四大护法也不敢轻易斩杀

    然而现在,一个二┿岁的青年竟然杀了修罗堂堂主,这是要捅破天的节奏啊!

    现在根本不需要修罗堂的人报仇单单是黑龙教就不会放过林轩的。

“篆刻”这个称谓比起“印章”偠晚得多篆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名称是在元明文人印章兴起之后的事情。我们常常说秦汉玺印和文人篆刻二者是有差别的。文人刻茚逐渐盛行之后明清直至我们所处的时代,称印章为篆刻的多

整个印章体系,分为两大系统:

一为实用系统主要是元代以前的官印私印。这里面有战国玺印秦汉玺印和唐宋官印。这几个时期的作品主要是因实用而产生流行的同时也取得了后世堪为学习楷模的极高嘚艺术成就;

二为文人艺术系统,则为元以后的文人艺术活动为主其功用在于雅玩怡情,元明清的文人篆刻繁荣发展流派纷呈,而且藝术水平逐渐提高至清代成为印章发展继秦汉以后的又一个高峰。

严格来说文人印章兴起以后的印章称为篆刻更为妥帖。文人印兴起の前的作品称为玺、印或印章等

书画印章我们常称为篆刻,篆刻由篆写和刻制组成是一个综合的工艺。那么为什么叫做篆刻这是因為书画印章的入印文字以篆书为大宗,篆书最为常见因统称为篆刻,以篆刻为名称统领其余然就入印文字而言,翻阅古今印谱不难发現楷书隶书皆有入印的先例,而且现当代还有探索以简化字入印的总之除篆书外其他书体也可入印。因此又不可只理解字面意思

为什么以篆书入印为大宗,这个问题值得细细探讨

印章起源和盛行的时代(实用系统)社会通用或官方认可的入印文字是以篆书为基础的。

战国古玺是经过印化后的印章专用文字而秦代摹印篆则是经过规范后印化处理的印章专用文字,汉代印章用字则是在摹印篆的基础上進一步规整方块化而形成的

此三者都是印章的专用文字,无论是在大篆(指金文)还是小篆的基础上进行印化处理都没有离开篆书这個系统,没有离开古文字的系统这是大的文化背景。一个主要生长于篆书环境的事物篆书和印章的搭配自不必说是最为合适的,有其怹文字无法取代的先天优越性这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

不仅如此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发展和优化,經过前人的发挥、创新以及归纳总结已经形成了一套针对篆书印化的特殊模式因此后世篆刻家在借鉴前辈经验的时候,就显得尤为方便洏驾轻就熟这是直接的运用而不是另起炉灶。始于模拟而终于变化有着极丰富的资源

而文人篆刻兴起之后走的是一条“印宗秦汉”的複古道路,因此元明清的文人篆刻家专注的仍是前代已有的印章形式以继承为主,虽有发展却无根本突破,从根本上说绝大多数篆刻镓没有想着去突破这个模式或许是由于唐宋时期印章发展的衰落导致了后来者不得不复古以续上秦汉印章的脉络。这也导致了入印文字主要还处在学习和借鉴古人作品的阶段因而没有突破篆书的大框架,其心思在继承而非创新

此外崇古的思想在篆刻的用字上也起过一萣的作用,篆刻作为文人雅事自然需要保持其作为一种技艺的神秘性和难度,这是一种标榜篆书在宋元以后退出实用范畴,属于古的東西因古而雅,文人们还掌握着这一古雅之事因之越发重篆书入印而轻其他文字。

篆字工具书的普及和金石文字的丰富导致了篆书嘚面目丰富,而不是单一的一方面规范限定了入印文字,另一方面又开拓了篆法的取法范围使得印人们沉浸其中,心无旁骛在这样嘚情况下,其他文字入印必然无人顾及也无暇顾及,更不用说去开发探究了

再来看看篆书入印的优越性:

印章的形制以方正为主。选擇与自身外形的方相匹配篆书字体更为合适它的装饰性和可塑性极强。篆书所特有的排叠装饰手法短者伸之、长者缩之,笔画少者盘曲排叠以补空白,曲直疏密斜正倚侧可以随心所欲,增强了篆书的装饰感在视觉上造成一种精巧平稳、整齐均匀的美,同时篆书还囿省笔减笔处理手法可以删繁就简。而且篆书写法繁多造型多变,可资选择的余地大这些其它书体所无法比拟的。

篆书用笔简单筆画精炼而首尾转折处无过多动作,线条凝练匀一用笔相对简单,重结构而轻用笔结体精整匀美,多左右对称结体方整。这些都导致了印文书写的方便

在探讨入印文字的时候,也要考虑为什么其他书体难以最为入印文字或者说即使用以入印而无有多大成果

首先,篆书精整匀一的线条可以随意改变线条的方向以适应篆刻那“方”的形制。而隶书、楷书、行书等字体的美主要集中在起收笔和转折处线形丰富变化多端。笔画具有极强的规定性和方向性每一种笔画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固有形态,任何一种笔画的方向和形状的改变都将破坏由不同形状的笔画所构架的字形的美。

其次篆书以外的书体入印的探索,相比较而言显得用力不够。历代有以隶书楷书入茚的但尝试者太少,未成一种风气作为一种艺术的探索,审美经验需要经验的积累同时得有人欣赏和运用,这样才会有个长期的发展在长期的探索中还需要将其雅化,元押在当时不可谓不盛行然元以及元以后的篆刻家不甚重视,这是为什么推测其原因就在于元押不够古雅,制作草草虽有奇趣却难以俘获文人雅士们的芳心。

事物是发展变化着的篆书入印虽是主流,然要想有所发展或创新必須破而后立。不破不立有坚守传统者,有锐意创新者对于二者我们无可厚非,传承和创新都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在书法篆刻纯艺术化嘚当代,无需太多拘泥应该多一些大胆的尝试,即使失败也是值得的比如,楷书入印在现当代探索者不少而且也能刻得古雅而有趣菋。并非只有篆书入印才能把印章刻好楷书印或其他文字入印,如果有很多人参与实践假以时日的积累,相信也能取得一些成就

研讀沙孟海先生的《印学史》你会发现:

印章的起源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最初是作为信用凭证,为了保证货物的安全转移或存放洏存在早期的印章称为玺,人人通用而无差别

以下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印章

到了战国时期,印章大量使用官方和民间大量使用,有官璽私玺之分其所用文字为当时使用的金文但经过特殊的印化处理,而这种用于官私玺的文字有一个专称“玺文”玺文属于广义上的大篆系统。古玺结体错落奇肆疏密有致,极生动又不失典雅之态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规定“玺”为天子专用臣下只能用“印”。连称印章则要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

而到了秦汉时期,入印文字有了变化秦印逐渐改用“摹印篆”入印,这种文字和陸国文字相比规范而方整用于刻印平稳而安详,同时秦印文字还非常有自然的风趣,虽整齐但不呆板还没有发展到汉印用字的那种極端程度。

摹印篆大抵和权量诏版的书法风格无二致熟悉后者的大底无需多言即知。

此时的印章还是比较灵活多变富有趣味。到了汉玳普遍使用汉印的专用文字有秦代的“摹印篆”发展成为“缪篆”这种篆书字形方整,易曲为直以直线为主,呈方折之势空间均匀,适合汉印分格均匀布局汉印也有官私之分,官印一般来说大气古朴私印则多小巧精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印章基本沿袭汉印没有哽多的发展。

古玺和汉印的兴盛时候印章是权利和身份的象征,人们有随身佩带印章的习惯同时,古人重印印信印信,有印则有信在我国现在依然有重印的传统。重要的文件都需要盖印

唐宋是古印衰落时期,同时文人篆刻尚未兴起所以能看到的多是唐宋官印九疊篆屈曲盘绕风格类的大型官方用印,水平不高运用不广,私人用印传统中断九叠篆是以秦代小篆作为基础的,印文屈曲填满笔画偅复折叠。这与印章尺寸加大印面空间多有一定的关系。另外这样的写法还有一定的防伪作用

唐宋官印 中书门下之印

元代是相对独特嘚时代,元代多用“押”元押是元代的大宗,以楷书或巴斯巴文等少数名族文字入印也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并且值得后世的篆刻家学習和借鉴

参考书目:沙孟海《印学史》

朱天曙《书法的“工艺”——谈篆书对篆刻艺术的影响》

陈岩《“非篆书”入印何以无果?——從张燕昌创制“飞白印”说起》

原标题:教你怎样写篆书

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 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幾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

(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

(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

(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

(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關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下弧偠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邊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写方弧时,无论长方或正方的弧形都偠圆转行笔,化角为弧四角要对应,接笔处不留痕迹方圆要和谐。

小篆的曲画变化多难度大,要视其圆转程度顺势而写最好是一筆完成,一笔完不成就用两笔或三笔搭接笔方法加以完成。转折处注意调整袄笔锋或略捻动笔管并与手脘的内转动作相配合使笔锋顺勢转过。

篆书的许多笔画看似一笔完成实则靠若干搭接笔而写成的,要使接笔处不留痕迹主要是前一笔的尽处无须回锋,后一笔势插叺两笔重合正好将搭接处掩藏于笔画之中。搭接笔是篆书笔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环掌握了这一环节,就能使字舒畅婉转遒劲自然。

筆顺是写好篆书的关键之一合理的笔顺有助于字的结构安排,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因此,掌握篆书的笔顺对初学者来说,也是入門的一把钥匙

篆书的笔顺和汉字笔顺规则基本相仿,如先横后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这些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重要的是囷汉字不同的笔顺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篆书笔顺的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把握好篆书的结体,做到匀称匀衡

对称均衡是篆字的特点。对于有中心竖线的篆字应先写中间竖笔或中间部位的笔画,中间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他笔画。

对于有中心长弧(一般为撇、捺笔)的篆字应先从中间长弧写起,再写左右对称的笔画

对于有字框的笔画,一般应写出外框的笔画随后再写框内的部分。这样鈳以控制篆字形体的大小避免整体不一致。

对于篆字中有主笔曲画的字宜先写主笔后写副笔。

篆字当中个别有主笔曲画并起支撑的莋用的字,应先写副笔后写主笔以便更好的掌握重心。

对于笔画较为复杂的篆字笔画要求并不过分强求一致,只要顺手可以灵活运鼡,做到分布均匀就可

掌握篆书的结构是写好篆书的重要环节。小篆在《说文解字》中有9353字现在常用的的也有3至4千字。每个字都各自構造各有形态。要想在一幅作 品中协调一致达到统一,就要对字的结构进行分析根据前人关于书法结体布白的论述,结合篆字构造鉯及自己的亲身体会可将篆书分为几种结构类型来阐述。 供初学者参酌在联系中准确把握。

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结构的字没有偏旁,独立而自成体势篆字的独体结构一般分直势和曲势两种。直势形正而骨涵其中,要不偏不倚严整端稳;曲势和婉而字形美观,要掌握好重心稳而得势。

篆字中有内抱和外抱之分弓之背向外,弦向内者指内抱,谓之“相向”;背向内弦向外,指外抱谓の“相背”。两者各有体势不可等而视同。相向者虽向内抱但两部分皆有独存之势;相背者虽向外分,但两部分皆存联络之形

有的篆字由于自身的特点,两部分的字都朝向一个方向安排不好,极易歪斜这就要求对字作出相对的提升左侧或提升右侧的安排,彼此相讓以达到和谐统一。

有的篆字存在有主有次的情况也就是说字的一部分附于另一部分,两者不可偏离这类字一般是以曲附正,字的囸势要写得端庄凝练而旁附的另一部分要写得多姿多态,这样才会静中有动风神飘逸。

这类字属上重下轻者状如顶戴,欲得其势應注意上下对准,不可偏倚更不可头重尾轻。

这类字多半是上轻下重者状如生长之草木。承上部分要耸起地载之笔要托住。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幅作品中,地载结构的字最下面一画要略高于有垂脚篆字的底线

字的左右为排,上下为叠称排的字,书写时要有收有放宽狭得所,自成体势;称叠的字要消纳停匀蹙缩得当,连接紧密

包裹结构都有围包着的体势。上包下、右包左的字宜阔要围中有缺,有舒展秀劲之气;下包上、左包右和四包围的字宜收使外围而不死,有静穆之感;使内布置爽然内外有呼应之势。

“字之间架洳人之骨相,务使长短相称骨肉调匀,左右整齐前后舒泰”(陆维钊《书法述要》)。篆字结构千变万化必须善于随形布置。随体赋形丝毫马虎不得,布置得当才能使字字生动有趣,整篇血脉贯通

根据一本字帖去阐释篆书的技法、所列字例因其字数的有限,不一定佷有针对性难免存在附会之弊。初学者叫可择其技法要领通临原帖,做到精熟后再从王福庵的其他作品中去体会运用。汲取真髓茬此基础上,博研众家之长.自然会登其堂奥水到渠成。 “写篆容易识篆难”习篆者大多数有这样的休会,初学者更是见篆 生畏实際上篆书虽属于古文字,但它和现代汉字—脉相承、是现代汉 字的源头并不是孤立而存在,是有规律可循的全赖用心研求,知难 而进当然,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途径下面试谈个人的几点体 会:

(一)以《说文解宇》(以下简称《说文》)为根本。

《说文》是东汉许 慎撰写的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 在中国语言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尛篆 因此,它是我们学习和掌握篆字的首选工具书也是通解甲骨文、金文 绝不可少的阶梯。查检《说文》大多数人感到难以释读,這主要是不明 其体例所致《说文》首创汉字部首,按“分别部居”、“据形系联”的原 则排列汉字同此,部首是打开《说文》的钥匙熟悉《说文》部首,利 用部首记忆篆书的结构有益于我们查检篆书的归属。从部首入手再了 解其说解。《说文》的说解是给小篆所作的注释,言其“某也某也”是 诠释字义;言其“象某形”、“从某从某”、“从某某声”是分析字形;这 两部分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嘚言其“某声”、“读若”、“某某切”是字 的标音,这是全书的基本体例姚孝遂著的《许慎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出版)详尽介绍了《说文》的有关内容、体例和部首等,初学者可与《说 文》对照参阅对于理解和掌握《说文》一书的内容会有所帮助的。《说 文》的版夲要以中华书局1964年、1977年新印本即以清陈昌治据孙星衍 本为底本改刻的缩印本最为恰当

对初学者还须指出,查篆字切忌仅仅翻看《说文》单纯地对号入座, 只取形体不顾音义这样很难说出准确程度。清代素有“说文四大家”之 称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筠的《说攵释例》、《说文句读》桂馥 的《说文义证》,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都是研究《说文》的总结, 各有所侧重最好的注本是段玊裁的《说文解字注》,形音义三者并重 是《说文》相佐的工具书。对读通《说文》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初 学者要深入得法,尚須参阅上述专著才能真正弄通、弄懂篆字。

(二)以“六书”理论为指导

“六书”是古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 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絀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 声、转注、假借”。它的意义主要依从《说文》所举字例的说法从《说 文》中了解篆字的形、音、义,首先必须了解“六书”的原理通过“六 书”的提示,可以提纲挈领从根本上达到识篆的目的。学习篆书要掌 握“六书”重要的不是这个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而是要了解篆 字的结构以及组成部分弄清这些问题,绝大多数的汉字篆法就自然获 得解決有关“六书”的基本原理可参看唐兰著的《中国文字学》(上海古 籍出版社)及裘锡圭著的《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三)强记特殊的篆法

篆书中有许多字的篆法独特,和楷字形体相 距甚远是识篆的最大障碍。为辨别楷篆的正误防止杜撰臆造,前人 针对篆楷字形的差異和用字等情况编过不少口诀,如元应在编撰的《篆 法点画辨诀》、清朱之蕃的《篆书偏旁歌诀》清沙青岩的《篆法百韵歌 诀》(收入《说文大字典》)等都是极为适应习篆入门的参考书。读之上口 易于记诵。初入门者不妨在诵读之余加以理解逐渐掌握篆字形体,排 除障碍

(四)以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习篆。

古文字学是一门比较艰深的学 问往往开始容易深入难。关键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比如从《说 文》中查出某个字的形体,知道了这个字的音义还要了解这个字的形体演变过程以及这个字和同时代其它字的横向关系(这里只指特殊情况下 的字),重要的是把它放到所写内容中看看是否文义贯通这样似乎不易, 但是日积月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唐兰先生曾为占文字研究设了 六条戒律基本要略是:1.戒硬充内,行2.戒废弃根本;3.戒任意猜测;4. 戒苟且浮躁;5.戒偏守固执;6.戒驳杂纠缠很徝得我们遵循和借鉴,详 细内容可见李学勤著的《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出版)

识篆是一门学问,绝不可草率从事只有坚持正确的方法,掌握篆 字并不是难事为了帮助初学者准确无误地识篆和书写,开列书目如下

《说文解字》 [汉]许慎撰 中华书局

《说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注 上海古籍山版社

《清代书家篆隶字集》 [日]北川博邦 西泠印社

《小篆疑难字字典》 王同愈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篆通假校补》 王福庵著 ㈣泠印社

其它工具书及有关文字学书目可视其文中介绍以及入门程度逐步增 置

《邓石如篆书弟子职》、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六屏》

吳让之篆书四条屏《粱吴均与朱元思书》

杨沂孙篆书《道德经》、《金人铭》

《赵之谦书汉铙歌真迹》

赵铁山《和铭真迹》(见上海《书法》2001年第7期)

附:篆书范例《王福庵书说文部首》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签约作家或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写小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