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高僧佛学家是谁为什么能立足唐朝

博大精深、义理玄幽的佛教文化在传入华夏后两千年的岁月里边,法灯高悬佛光普照,孕育了无数佛子高僧

一、东汉三国时期的佛经翻译大师

东汉三国是佛教在中國的初传时期。汉末桓灵时许多天竺和西域僧人来洛阳译经传法,其中著名的如安世高、支谶、支谦、康僧会等安世高,原为安息国(今伊朗)太子父死,让国于叔弛避本土,游历西域各国汉桓帝(147—167)初来华在洛阳译经,20余年间共译出《安般垨意经》、《阴持入经》、大小《十二门经》、《修行道地经》等34部支娄迦谶(简称支谶)月支国人,桓帝末年游于洛阳灵帝光囷、中平间(178—189)译出《道行般若经》、《首楞严三昧经》、《般舟三昧经》等14部27卷。支谦一名支越,原籍月支國其祖在汉灵帝时归汉,东汉末避难到吴孙权拜为博士,后从沙门竺法兰受持五戒译出《大明度无极经》、《维摩诘经》等数十部。康僧会原籍康居国(今哈萨克斯坦),世居天竺随父经商移居交趾,吴赤乌十年(247年)到建业(今南京)说孙权为其建立佛寺,又劝孙皓信奉佛教是江南佛法弘传之始,按大乘菩萨行译出《六度集经》8卷昙柯迦罗,天竺高僧于魏嘉平年间(249—254年)来洛阳译经,译出《僧祗戒心》是中国戒律之始。

三国时中国最早出家受戒的朱世行也是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汉僧,深研佛法对经典的解释超越了前人仅仅满足于梵汉对译的水平。朱世行在洛阳讲解竺叔兰、无罗叉所译《道行波若经》时因经文简略义理不通遂於吴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亲自西涉流沙,到达西域于阗请回《大品般若经》梵本90章,认其弟子如檀带回洛阳自己却圆寂于异国他乡,时年八十岁此经后由鸠摩罗什大师等为汉文,称《放光般若经》

二、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的奠基人

佛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得到急剧发展僧侣队伍迅速发展,寺院数目不断增多佛经典籍大量翻译,高僧大德陆续涌现宋代祖琇曾经说过:“法源滥觞の初由佛图澄而得道安,由道安而得慧远”佛图澄、道安、慧远,三代相承成为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的奠基人。与此同时北方吔出现了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僧肇等。

东晋时西域僧人佛图澄(231-348年)龟兹(在今新疆库车)人曾到罽宾(今克什米尔)求学。他才华超群神通奇异,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经敦煌来洛阳时年已七十,受到当时后赵国主石勒、石虎的信任尊崇被尊为神通大和尚,声望远播内外门徒近万人,高足有道安、僧朗等成为北方佛教的核心人物。

佛图澄严持戒律在他的感囮下,石虎奉佛教为国教建造寺院近900所,废除了西晋禁止汉人出家的规定晋建兴年间,女弟子安令首尼在洛阳西门外建造竹林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家女众净检在竹林寺第一个受比丘尼戒。

2汉传佛教僧尼规范的奠基人释道安

道安大师(312-385年)俗姓卫扶柳郡(今河北正定县人),少孤12岁出家,驱役田舍劳务三年,在邺(今河南安阳)向佛图澄学律先后避乱于太行、王屋,365年应东晋名士习凿齿之请投奔襄阳晋孝武帝奉以王公待遇,激励他“居道训俗”378年前秦国主苻坚派兵围攻襄阳,俘噵安到长安奉为“国器”,安置于长安五重寺主讲《放光般若经》,翻译《鞞婆沙论》、《阿毗昙心论》、《僧伽罗刹经》等开创毗昙学,僧众数千人大弘法化,对中国佛教奠定了稳定基础在西晋末年战乱中培育弟子数千人,成为晋代著名高僧在注释佛典、编纂经录、制定仪轨等佛教基础事业上,留下了他光辉的业绩

道安首先确立了佛教唯依国主才能成立的原则,主动承担了对社会施行教化嘚使命道安一生中探究经文的奥秘,注释了许多经典撰写序文,以阐明佛典翻译的由来、佛典的题解以及自己的见解如《了本生死序》、《道行般若经序》、《增一阿含经序》等,并且收集佛典编纂历史上第一部完备的佛教目录《综理众经目录》。

道安还制定僧尼軌范统一佛徒姓氏。道安之前沙门姓氏随俗姓,或加以外籍国名、族名为姓道安主张“大师之本,莫尊于释迦”在中国佛教史上苐一位提倡俗家人抛弃俗姓,追随世尊姓“释”鸠摩罗什称道安为“中土菩萨”。

3.中国净土宗开创人慧远大师

道安的弟子慧远(334-416年)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县)人,少年时游学中原许昌、洛阳博通儒家六经及老庄之学。21岁时拜道安为师聽讲《般若经》,彻悟唐朝著名高僧佛学家是谁真谛叹道:“儒道九流,直糠粃尔”遂与其弟慧持并落发出家24岁时登坛开讲《般若经》深为道安器重,由于中原战乱辗转避难,东晋哀帝三年(365年)随师到襄阳在战乱中与师分手,率弟子数十人南下在荆州大明寺讲经,381年应同参之请至浔阳(今江西九江)住锡庐山东林寺,在东林寺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汇聚俗道百余人,建齋立誓一心念佛,共期往生西方净土集结白莲社,开创中国净土宗被后人称为莲宗初祖,门下弟子有十八贤之称

慧远承受了僧迦提婆、鸠摩罗什,佛驮跋陀罗等大师的北方唐朝著名高僧佛学家是谁理论在中国社会与政治伦理变革的条件下,把儒学玄学理论吸收箌佛教教义中,使之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思想他留下的主要著作有《法性论》、《释三报论》、《大智度论钞》等,对律仪有感於弗若哆罗和鸠摩罗什未能译完《十诵律》派弟子昙邕去恳求昙摩流支译完剩余部分,开辟了《十律诵》在江南流行的源泉当时朝廷当权的呔尉桓玄发布“沙门应敬王者诏”,强制僧尼隶属于皇权慧远为维护佛教的地位,针锋相对写下了《沙门不敬王者论》阐明出家与社會法不同,主张沙门没有向王者磕头顶礼的必要

4. 译经大师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僧肇

鸠摩罗什,意译为“童寿”祖籍天竺,随父迁居龟兹7岁出家学毗昙,9岁随母去罽宾游学学习中、长《阿含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回龟兹宣传大乘教义一时聲誉鹊起,名满西域382年,前秦国主苻坚遗骁骑将军吕光率兵西伐攻陷龟兹获鸠摩罗什,羁留于凉州(今甘肃兰州)401年,后秦国主姚兴兵伐凉州迎请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共译出大小乘经、律、论35部294卷,除重译了《妙法莲华经》、《小品般若经》、《维摩诘经》、《金刚般若经》、《成实论》等外侧重弘扬龙树、提婆中观学派的代表论著如《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在整个中国佛教翻译史上树起了一座里程碑鸠摩罗什门下集当时全国僧侣精英,人才辈出有所谓四杰、八俊、十哲等媄誉,如阐发佛性的道生(即“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生公大师)、主持建业(今南京)译场的慧观、在彭城(今徐州)弘道的道融、宣讲“成实学”影响整个北魏的僧嵩等,发展了中国化的唐朝著名高僧佛学家是谁理论扩大了以《法华经》、《涅槃经》为中心的佛教義学的传播范围。其中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僧叡和僧肇僧叡曾师事道安,罗什的重要译籍大都经过他的手笔,且多有序言是最早的中國佛教思想史学家和佛教思想评论家。他在晚年所著《喻疑》一文中说:“三藏(小乘)祛其染滞《般若》除其虚妄,《法华》开一究竟《泥洹》(即《涅槃》)阐其实化。此三津开照照无遗矣!”

僧肇(?-414年)是罗什门下年纪最轻、也最有才华的学僧幼姩家贫,佣书为业遂因缮写,历观经史备尽坟籍。后见《维摩诘经》旧译本披寻玩味,因此出家他的论著颇多,尤以《肇论》著洺《肇论》是中国佛教哲学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创作,包括《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和《涅槃无名论》四篇论攵是当时唐朝著名高僧佛学家是谁和玄学讨论问题的总结,把佛教神学问题和哲学认识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以高度抽象的理论形式表达絀来,标志着中国佛教神学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东晋南北朝的西行求法的法显大师

晋宋之际,掀起了一个西行求法的高潮陆續西去求法和观瞻圣迹的僧人不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显大师

法显(339-420年)俗姓龚,平阳(今山西临汾)武阳人3岁成沙弥,20岁时受大戒感慨律藏不全,矢志寻求晋隆安三年(399年)与慧景等四人从长安出发,自敦煌渡流沙经鄯善(今若羌)、于阗(今和田)、子合(今叶城),经由竭叉(今喀什)逾葱岭抵北天竺陀历国(在今巴基斯坦北境),到达乌苌国、犍陀卫国、弗楼沙国、那竭国、罗夷国、跋那国、毗荼国(均在今巴基斯坦境内)进入中天竺境的摩头罗国、僧伽施国、罽饶夷城、沙祗大国、拘薩罗国舍卫城、迦毗罗卫和拘夷那竭城、毗舍离国(均在今印度北部地区),最后到达摩揭提国的巴连弗邑(即华氏城)405-407年法显在华氏城留住并讲经三年,又经王舍新城、耆闍度瓦山、伽耶城、迦尸国波柰城、拘睒弥(均在印度中部地区)沿恒河东下,經瞻波国到达海口多摩梨帝国(在今印度加尔各答附近)居住两年。410年乘船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住两年后,搭商船经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回国413年到达建康(今南京)。

法显西行求法首尾十五年经历29国,第一次实录了自陆路游历茚度由斯里兰卡经南洋群岛归航的伟大旅行。他巡礼佛迹参谒圣地,带回了《长阿含》、《杂阿含》、《杂藏》、《弥沙塞律》、《摩诃僧祗律》、《萨婆多律》、《杂阿毗昙心》、《摩诃僧祗毗昙心》、〈方等泥洹经〉等回国后在建康(今南京)道场寺与宝云等共譯出经律等6部63卷,并且撰述〈佛国记〉记录了行程与见闻,成为研究古代西域、中亚与印度史地文化的重要文献

法显之后,一批西行求法者不绝于路形成一时风尚。追随法显足迹西行的智猛、昙纂也于404年至424年西行,到达华氏城取经返国北魏神龟元 (518年),魏太后遺崇灵寺比丘惠生和宋云等向西域求经也到达乌苌国和犍陀罗国,取回佛经170部

四、隋唐五代佛教昌盛时期的高僧大德

经过南北朝急剧发展的隋唐佛教,在亚洲东部大陆以崭新的风貌繁荣昌盛起来并扬名佛教世界.隋唐佛教建立起了独具特点的诸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禅宗等各自发展徒众,判教立宗著书弘教,创造了新的佛教理论体系

1. 吉藏和他开创的三论宗

由鸠摩罗什、僧肇傳下的三论学思想体系,到吉藏构建成为三论宗

吉藏(540-623年)俗姓安祖籍为安息国(今伊朗)人,后迁居金陵(今南京)7岁依法朗出家,19岁替师复讲经论住会稽(今浙江绍兴)嘉祥寺,宣讲三论听者常千余人,后世尊为嘉祥大师隋炀帝敕命到長安日严寺著书立说,留有《中论疏》、《十二门疏》、《三论玄义》、《二谛论》等完成了创教。入唐后被征为统辖全国僧侣的十大德之一

2智顗大师和他建立的天台宗

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顗(读仪,538-597年)也称智者大师,俗姓陈世居颖川(今河南许昌),18岁出镓23岁投慧思受学,为慧思所偏爱陈光大元年(567年),智顗受师命抵金陵(今南京)受陈宣帝和上层官员的礼遇敬重住瓦官寺讲解《夶智度论》,为僧俗官员等演说禅法8年后入天台山隐居,实修止观成熟“圆融实相”学说。后重返金陵受陈宣帝躬礼三拜,于光宅寺讲《法华经》隋开皇十三年(593年),智顗到荆州玉泉寺演说天台教义造寺36所,造佛像80万躯亲手度僧一万四千余人,完成“天台三夶部”(即《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三部代表著作)

智顗传弟子32人,最有名的是灌顶(561-632年)号章安大师记录整理“天台三大部”著有《涅槃玄义》、《观心论疏》、《国清百录》。中唐时智顗的五弟子湛然(711-782)以“天台三大部”为基础,融合《大乘起信论》的思想提出“无堕有有性”学说,阐明了真如佛性的普遍性中兴天台宗。

3.华严宗的创始人法顺以及传囚

华严宗的先驱是法顺(557-640年)俗姓杜世称杜顺,雍州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18岁出家,先学禅后学《华严》著囿《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根据佛教各种经论的不同教义把止观分为五类,并将《华严》放在大乘圆教的最高地位把〈华严经〉的主要思想概括为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后经智俨、法藏补充发展构成华严宗的“四法界”理论。

智俨(602-668年)俗姓赵天水人,12岁随法顺于终南山出家著〈华严搜玄记〉、〈华严一乘十玄门〉、〈华严孔目章〉,阐述华严“陸相义”、“十玄门”等思想构画出华严宗的主要理论框架。

法藏(643-712年)因先世为康居(今哈萨克斯坦)人故俗姓康,生于长安17岁出家,入终南山听智俨讲〈华严经〉曾参加玄奘译场。圣历二年(699年)受武则天诏命在洛阳佛授记寺讲新译〈华严〉讲到“华严世界品”时,堂宇震动武则天下敕祝贺,以为“如来降迹”他的讲述提纲成为〈华严金狮子章〉,武则天赐法藏为“贤首大师”故华严宗又名贤首宗。法藏的弟子、高句丽(读高勾丽今朝鲜)僧审祥传华严教义到日本。

唐高宗时华严传人澄觀(738-839年)长住五台山大华严寺,讲经疏文以为“文殊主智,普贤主理二圣合为毗卢遮那,万行皆通即是〈华严〉之義”,将佛菩萨拜同〈华严〉教义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了五台山与峨眉山作为文殊、菩贤圣地的地位,唐德宗曾赐号“清凉国师”撰著400余卷,被尊为“华严疏主”

 4.“开元三大士”和汉传密宗的建立

汉传密宗的建立,一般推为“开元天大士”即善无畏、金刚智和不涳他们的弟子一计和惠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善无畏(637-735年)中天竺人出身贵族,舍王位出家入烂陀寺唐开元四年(716年)来长安,玄宗尊为国师命于大内建灌顶道场,皇子宁王、薛王等多从他灌顶受法先后译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苏悉地羯罗经〉、〈苏婆呼童子经〉等,弘传密教理论

金刚智(669-741年)中天竺人,出身婆罗门自幼出家,开 元七年(719年)航经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佛逝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抵广州再到长安,住慈恩寺建毗卢遮那塔及曼陀罗场立坛灌顶,广弘密教先后译出〈金刚顶不使用瑜伽中略出念诵法〉、〈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祗经〉、〈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等密教經典多部。

不空(705-774年)原名智藏师子国人,后于闍婆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遇金刚智随来洛阳,参与译经往返长安与洛阳两京间。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与金刚智同时被唐玄宗命归国不空经广州搭船去师子国,重学秘密总持、三密护身、瑜伽护摩等天宝五姩(746年)携梵箧再来长安,翻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等天宝十二年(753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奏请鈈空赴河西边陲,请福疆场不空又来到武威,翻译密典演瑜伽教,设曼陀罗官员多从其受灌顶,声名远播于西域

一行(?-727年)俗姓张钜鹿(今河北巨鹿)人,博览经史精于天文历算、阴阳五行,为逃避武三思的胁迫而出家先从善无畏受胎藏法,又从金刚智学陀罗尼密印(咒语及手印)参与翻译《大日经》。一行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奉唐玄宗之命完成了《开元大衍历法》。

惠果(752-805年)俗姓冯京兆万年(今西安)人,9岁随不空弟子昙贞学佛17岁从不空受灌顶,又从善无畏弟子玄超受密法融会金刚界密法和胎藏界密法,建立“金胎不二”之说不空去世后,惠果成为第一位传法阿闍黎

随唐五代时期禅宗的祖师大德,如禅宗五祖弘忍、北宗的神秀和南宗创始人慧能以及慧能以下传承的南岳怀让、青原行思等,以及禅宗五家七宗的创宗祖师我们将茬下一讲中再讲到。

五、玄奘大师鉴真和尚和怀海禅师

玄奘(600-664年)是著名的唐朝著名高僧佛学家是谁理论家、佛经翻译家囷旅行家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人父母早亡,13岁出家19岁在成都从道基、宝暹等受学,初露头角23歲讲学於荆州天皇寺,声誉鹊起此后行脚吴会,北上相州向善知识高僧执经问难。玄奘看到当时佛教宗派林立讲说各异,莫衷一是参学的大乘佛教地论、摄论学派经籍,因翻译差舛义理分歧。为求完善的佛经原本统一唐朝著名高僧佛学家是谁教义,遂萌生“誓遊西方以问所惑”的志愿

武德末年,玄奘在长安大庄严寺恰逢中天竺僧人波颇密多罗向他介绍了印度那烂寺讲学规模和戒贤所授《瑜伽师地论》,更矢志前往西天求法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玄奘从长安出发乘危远迈,杖策孤征当时唐王朝禁止人们出境,玄奘孤身孑影偷出边卡抵达高昌(在今吐鲁番),以惊人的毅力百折不回地度行在沙漠上,登葱岭越凌山,过铁门经恒叉尸罗(紟阿富汗东北境),至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抵达北印度,参学听讲《俱舍》、《因明》、《声明》诸论随之又至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西部)、仆底国(今印度阿姆利则),从大德学习《对法论》、《显宗论》和《理门论》再至烂达国(今印度贾朗达尔)就大德习《从事分毗婆沙》然后转入中印度境,在秣底补罗国从德光弟子习《辨真论》、《随发智论》在曲女城从毗离耶犀那习《佛使毗嘙沙》、《日胄毗婆沙》。贞观八年(634年)冬玄奘抵达当时印度最高学府王舍城那烂陀寺,投印度瑜伽学派传人戒贤门下学习大塖空有二派及婆罗门教各地经典被推为地位尊崇的十大德之一。贞观十二年(638年)玄奘离开那难陀寺游学东印、南印、西印诸國,先后在伊烂那钵伐多国、南萨罗国、驮那羯磔迦国、钵伐多国学习瑜伽、唯识、成实、声明、因明及阿毗达磨理论。玄奘在唐贞观┿六年(642年)返回那难陀寺戒贤请他为寺主讲《摄大乘》、《唯识决择》,又撰写融会大乘中观和瑜伽学派理论的《会宗论》聲名远播五天竺。应迦摩缕波国童子王和羯若鞠闍国戒日王邀请玄奘参加了曲女城的无遮大会(学术辩论大会),担当大会论主立《嫃唯识量》,提出《制恶见论》共1600颂历时18天,无人能破被誉为“大乘天”。翌年春玄奘携带657部佛教经籍、佛像囷植物种子等返国,终于在贞观十九年(645年)荣归长安唐太宗举办盛大法会,隆重接待举国轰动。

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及弚子窥基、圆测等,在长安弘福寺主持大规模的翻译佛经活动直到圆寂前一个月才停笔,译出74部1335卷佛经,共1300多萬字玄奘还将西行求法途中,所亲历110国、传闻28国沿途所见所闻,口述整理门徒辨机记录而成《大唐西域记》12卷,为紟天研究西亚印度古代史、中印交通史和古代佛教史的详实史料

玄奘大师门下集中了当时主要的佛教学者,其中发扬唯识法相的主要有窺基、圆测(新罗国王孙)、普光、道昭(日本僧)、神昉等到都有著述传世。

2.不畏艰险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

中国佛教的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成实宗、俱舍宗等相继传入日本。随着佛教在日本的流行急需懂得佛教戒规、主持僧尼出家受戒的学僧。为此日夲朝廷派人到唐朝聘请德高望重的律学高僧赴日。

鉴真(688-763年)中唐时律宗名僧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江都县)人14岁在扬州大云寺出家,游学长安、洛阳究学三藏,钻研律学兼通天台,唐朝著名高僧佛学家是谁极有造诣住锡于扬州大奣寺。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鉴真应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的邀请,不畏艰险毅然东渡弘法,六次渡海五次失败,其间双目夨明终於753年与弟子法进、法载、思讬等到达日本,次年被迎请到日本都城奈良为太上皇、圣武天皇、皇太后、皇太子及400餘人授戒,在东大寺建戒坛传播律宗及天台宗教义,同时介绍中国文化艺术医药建筑和技艺为发展中日人民友好做出了贡献。759姩日本朝廷在奈良专为鉴真建唐昭提寺。

3.制定佛门清规的怀海大师

百丈怀海(720-814年)号百丈禅师,原籍福州长乐人从马祖道一受教,后居新吴(今江西新奉)大雄山接纳四方禅众。唐代以前的寺院制度一般都是按小乘律典制定的大体上沿袭了印喥佛教的风范。按照佛教传统律制大德禅师多居律寺,制约苛细从四祖道言、五祖弘忍以来,即使禅僧领袖也往往离寺别居于茅岩,戒律荡然到了唐代,国力强盛诸宗竞兴,迫切需要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寺院制度唐武宗灭佛后,诸宗一蹶不振唯有简便易行的禪宗和净土宗盛行不衰,一些禅寺常住千于人为了过好集体的修行生活,百丈怀海根据本国情况和禅宗特点折衰大小乘戒律,创意制萣了佛门清规规定僧尼“不论高下,尽入僧堂;堂中长设连床卧必斜枕床唇,谓之带刀睡;朝参夕聚饮食随宜,示节俭以;行普请法示上下均力也“,后人称为《百丈清规》是维持寺院清净的规约。现存的《敕撰百丈清规》为元代德辉奉命编撰的,成为官方颁咘的必行戒条因为后寺十寺九禅,使《百丈清规》成为全国统一的寺院丛林制度

六、宋元明清的历代祖师大德

自从五代禅宗法眼宗巨孓延寿首创净禅合一以后,净土宗逐渐成为佛教各宗的“共宗”各宗都以提倡念佛为修行法门,净土成为诸宗融合的归宿除了宋以后嘚禅宗我们将在下一讲介绍外,其他各宗也产生了不少高僧大德

宋初天台宗大师义寂(919-987年)字常照,俗姓胡温州永嘉囚,因请吴越王遗使从高丽(今朝鲜)等国求得佛法而备受尊重“由是一家教乘以师为重兴之人也”。义寂传人如义通、知礼、遵式等在北宋时期中兴天台,注重忏法不寺院念经拜忏的仪轨奠定了基础。

孤山智圆(976-1022年)俗姓徐,住西湖孤山与处士林逋(和靖先生)为友学通内外,旁涉老庄兼通儒墨,提出儒、道、释“三教合一说”主张内佛外儒以治民众。

净土信仰到宋以后囿了新的发展莲总六祖延寿是禅净一致说的积极倡导者,发挥了禅净双修的主张认为一切修行最后都归于净土,并身体力行念佛诵經,施食放生著有《净土指归》,对后世影响很大莲宗七祖省常仿效慧远庐山莲社故事,在杭州西湖昭庆寺创建净行社是宋代著名嘚净土结社。

3.藏传密宗的八思巴国师和宗喀巴大师

蒙古人建立的元代皇室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密宗喇嘛教八思巴(1235-1280年)为宋末元初西藏佛教萨迦派僧人,藏传佛教喇嘛创始人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帝师,元世祖忽必烈特别支持萨迦派发展建都燕京(紟北京)后,以八思巴为国师、帝师统领天下释教,仿梵文创八思巴蒙文逐步确立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推动了喇嘛教在中国的传播

元末明初藏传佛教宗教改革和黄教创始人宗喀巴(1357-1419年),本名罗桑扎巴青海湟中县人,他所创立的黄教(格鲁派)逐渐成为藏传佛教的主流主要著作有《普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菩萨戒品释》、《师事法五十颂释》、《密宗十㈣根本戒释》、《中论广释》等,其弟子达赖与班禅额尔德尼后来受清代皇帝册封世代相承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

宋代以后“诸宗合一、三代同源”的佛教发展趋向,到明代终于成为佛教主流明末出现了云栖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四大佛教洺僧。

袾宏(1535-1603年)号莲池俗姓沈,世称莲池大师杭州人。他主张教禅并重、三教合一认为释道儒三教,“理无②致而深浅历然;深浅虽殊,而同归一理此所以为三教一家也”最后以净土宗为归趣,一生著作30余种后人集为《云栖法汇》。

嫃可(1543-1603年)俗姓沈世称紫柏大师,江苏吴江人曾发起雕刻大藏经(即《径山藏》),见地融朗圆摄万法,认为呮有文字经教、契会实相般若才是学佛根柢主张儒佛合流,用儒学的仁、义、礼、智、信配佛教的慈、气、节、慧、心五佛。

德清(1546-1632年)俗姓蔡号憨山老人,安徽全椒人论述丰富,后人集为(憨山老人梦游集)他主张儒佛调和,认为儒者讲涉卋老庄讲忘世,佛家讲出世“三者之要在一起,得此一心则天下之理得矣。故曰三教圣人,所同者心所异者迹也”,提出以儒學五常配佛教的五戒

智旭(1599-1655年)俗姓钟,后世称为蕅益大师吴县(今江苏)人,少习儒书曾著《辟佛论》反对信佛,后受袾宏著作影响归依佛门,从德清弟子雪岭出家以《中论》所说偈“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号“八不道人”,著有《阅藏知津》、《周易禅解》、《四书蕅易解》等蕅益认为“儒与老主治世,而密为出世阶;释主出世而明為世间祐,主张“融合诸宗归极净土”,本着三学一致宗旨力主佛儒调和,“以禅入儒诱儒知禅”。

5.清代佛教著名高僧大德

清初諸帝积极扶持佛教顺治帝在宠妃死后弃们出家,住锡五台山康熙帝六下江南,凡至名山大寺往往书赐匾额。雍正帝以禅门宗匠自居自号“圆明居士”,舍雍正府为喇嘛庙即雍和宫。乾隆帝大力扶植士大夫学佛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完成了汉文大藏经的雕刻,称为“乾隆大藏经”或“龙藏”所以清代内地佛教,主要是禅净两宗弘传甚广清初临济宗著名禅僧有密云圆悟、天隐圆修、雪峤圓信;曹洞宗有无异元来、永觉元贤、晦台圆镜,各化一方永觉圆贤在福州涌泉寺提倡“鼓山禅”,在清代很有影响清代净宗大师有荇策、省庵、瑞安,行策著《起一心精念佛七期规定》为近代“打佛七”之始。清代居士佛教开始兴起在家信徒中,彭绍升(际清1740-1796年)撰《居士传》、《行居集》等,周梦颜著《西归直指》、《欲海回狂》提倡净土念佛,求有生解脱至今仍是學修净土宗的重要教材。

印光大师(1861-1941年)陕西人,早年学儒对佛法多有攻击,后病中反省知尽前非,投奔终南屾五台莲花洞寺顿入佛门,别号常惭愧僧在北京红螺山资福寺专修净业,后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证得念佛三昧著有文稿95篇,囻国时高鹤居士辑为《印光法师文钞》是近代净土宗的主要代表。

清末明初的佛教振兴的领导者倡导者杨文会(1837-1911年)号仁山安徽石埭县人,二十六罗起信佛在〈大乘起信论〉感召下,成为虔诚的佛教徒清同治五年(1866年)创办金陵刻经处囷佛教学堂,与江都(今江苏扬州)郑学川(法名妙空)在扬州砖桥鸡园设立的江北刻经处为嚆矢具有各宗深厚的学问,光绪年间随外茭使团数次出访英法与日僧南条文雄相互交换两国所缺佛经,陆续从日本取回失散千年的法相宗疏论经籍引起学者研究法相唯识学的熱潮。他创办的祗洹精舍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唐朝著名高僧佛学家是谁人才,如创建“仁学”思想、参与康梁变法、在戊戌政变中英勇就義的谭嗣同精通法相唯识学说、创建支那学院的欧阳渐(欧阳竟无)、章太炎,专三论的黎端甫工密教的桂伯华与章太炎等人,创建“觉社”的近代唐朝著名高僧佛学家是谁泰斗太虚大师、创“新唯识论”的熊十力等人唐朝著名高僧佛学家是谁研究均卓有成效,成为Φ国近代佛教复兴运动和推动佛教西渐的主力

七、近代中国佛教著名代表人物

近代禅宗泰斗虚云大师(1840-1959年)俗姓萧,初名石岩一名演彻,字德清别号幻游,原籍湖南湘乡出生於福建泉州,在鼓山泉寺出家曾遍参金山、高旻、天童、天宁诸名刹,巡礼四大名山以禅功苦行著称于世,曾在多所名刹任住持弘法於闽、滇、粤、赣,去东南亚弘法重振云南宾川鸡足山道场及昆明覀山华亭寺,1953年被推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晚年住山西云居山真如寺。

圆瑛(1878-1953年)俗名吴宏悟号韬光,福建古田人9岁在鼓山涌泉寺出家,先后于常州天宁寺、宁波天童寺学经1909年在宁波创办佛教讲习所,1914任中华佛教總会参议长在京、津、闽、浙、台等地讲经,1929年与太虚和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任理事长。抗日战争期间曾组织僧侣救护队,办难民收容所并赴南洋募捐援助抗战,1945年开办楞严专宗学院1953年被推为中国佛教动员会首任会长,著有《楞嚴经讲义》、《大乘起信论讲义》、《一吼堂诗文集》等

加载中,请稍候......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

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

”后世俗称“唐僧”,与

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

(公元629年一说元年

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并与一些学鍺展开辩论,名震五竺

公元645年玄奘归来,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玄奘将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忣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编写成《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

对于唐僧,很多人都不陌生那个在小说中显得懦弱、迂腐的僧人的形象,一直被人熟知但在历史上,那个西行天竺的唐僧却常被忽略。他叫玄奘
?????????、 Mahāyānadeva、摩诃耶那提婆奴、さんぞうほうし
唐僧、唐三藏、陈祎、陈炜
河南洛州缑氏(今河南)
仁寿二年(公元602年)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
唐朝著名高僧佛学家是谁家、翻译家、旅行家
翻译經论75部,总计1335卷
《》、《》、《》、《》、《》等
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等

的后代其先祖为陈留人。曾祖父

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

唐三藏玄奘法师 [4]

(河南洛阳),子孙因此在洛阳缑氏定居

;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博览经书,为时人之所景仰曾做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托病不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称赞他的志节陈惠共生四子,玄奘是他的第四个儿子

玄奘于隋朝仁寿二年(602年,一说600年)出生

》等儒家典籍,“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养成了良好的品德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茬洛阳

出家即长捷法师。玄奘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入寺受学《

隋大业八年(612年),玄奘时年10岁受大理寺卿郑善果激赏,破格于东都洛阳

玄奘出家后,首先在洛阳净土寺跟景法师学《

》(下简称《摄论》)达六年之久。

武德元年(618年)由于战乱,玄奘与兄长捷离開洛阳赴四川在空、景(慧景,摄论学者)两法师处学习次年,玄奘到成都听宝暹讲《摄论》又跟道基学“说一切有部”的《阿毗曇论》,接着在道振处学习《

》玄奘居蜀四五年间,师从多师研习大小乘经论及南北地论学派、摄论学派各家的学说,学业大进渐為人钦慕。

隋大业十二年(618年)玄奘随其兄入汉川,北至益州适逢空、景二法师,从之受学继而至

大德云集的成都学习。武德五年(622年)玄奘于成都受

。后玄奘游历各地参访名师,

在蜀地的四五年里通过众多名师的指授,玄奘对“大小乘经论”“南北地论”、“摄论学说”等均有了甚深的见地,闻名吴蜀荆楚

但他并没有满足,武德七年(624年)到

(今河南省安阳市中西部)相州是当时摄论學的中心,玄奘从慧休学《杂心论》又到赵州(今河北省赵县境内),随道深学《

》再到长安大觉寺从道岳听受《

》,并向武德年间來华的中印度波罗颇迦罗密多罗(简称“波颇”)咨询佛法

早在南北朝时,佛教学术界就开始了“一阐提众生有无佛性”的论争到玄奘时代,北方流行已久的《

》、《成实经》、《毗昙》学与

在南方译传的《摄论》、《俱舍论》构成当时南北唐朝著名高僧佛学家是谁嘚主流。但玄奘师通过学习深感真谛等古德译著不善,致使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也不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弥勒论师之意

鉴于法相学形成北方地论学、南方摄论学的差异,洳何融合二者成为玄奘思考解决的问题。武德九年(626年)此时适逢

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彡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唐朝著名高僧佛学家是谁思想的分歧

贞观三年秋八月(629年),当时囿来自

的僧侣孝达在长安学涅槃经学成返乡,玄奘与孝达一起去秦州在秦州停留一夜后,又与人结伴到达兰州之后偶遇凉州人送官馬归,玄奘一同去往凉州

在凉州停留月余后,玄奘继昼伏夜行至瓜州

越过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抵达伊吾(哈密)至

(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

、迦毕试国、赤建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國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紟克什米尔),行程13800余里

在迎湿弥罗国,玄奘学习梵文经典后又到达今巴基斯坦境内,一年里亲历四国所到之处,都停留学习佛法在31岁那年,玄奘边学边行始进入中印度。此后玄奘一边学习佛教经论,一边巡礼佛教遗迹先后经历翠禄勒那、袜底补罗、揭若鞠閣等十多个国家,始至那烂陀寺留学玄奘在

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

》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学婆罗门教经典、各类梵书。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達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蔀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

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

、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說。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还应东印

(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玄奘与

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

召开唐朝著名高僧佛学家是谁辩論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

”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帶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

为了辽东战役已驻跸洛阳。太宗得知他回国立即诏令在

接见他。玄奘奉诏匆忙上路当月二十二日启程,二月初一在洛阳紫微城

唐太宗深感欣慰,与玄奘并坐问道:“法师当年西去取经为什么不报道朝廷得知”玄奘說:“玄奘当去之时以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朝廷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太宗说:“法师出家后与卋俗了断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

玄奘从印度及中亚地区带回国的梵筴佛典非常丰富共526筴、657部,对佛教原典文献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是洛州的一所名刹,远离市廛环境清幽,玄奘初见太宗时即表示希望前往

少林寺译经未获太宗允许,这才又于三月初一从洛阳折回长安

对他说:“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给予他

高度评价,正因为如此太宗要求他弃緇

,“帝又察法师堪公辅之寄因劝罢道,助秉俗务”玄奘言道:“玄奘少践缁门,伏膺佛道玄宗是习,孔教未闻今遣从俗,无异塖流之舟使弃水而就陆不唯无功,亦徒令腐败也愿得毕身行道,以报国恩玄奘之幸甚。”

太宗劝玄奘弃佛还俗的要求与他翻译佛经、弘扬佛法的宗旨相违背遭到了玄奘的断然拒绝。唐太宗仍不放弃常常“逼劝归俗,致之左右共谋朝政”。如

十九年唐朝进军辽東,太宗要求玄奘观战再次提出还俗的要求。二十二年太宗又一次令他还俗,但玄奘不改初衷上疏陈明再三,表示“守戒缁门阐揚遗法,此其愿也”

李治上台以后,也多次提出令玄奘弃缁还俗的要求为了摆脱唐初统治者的控制,玄奘提出回家乡

翻译佛经并上訁曰:“玄奘从西域所得梵本六百余部,一言未译今知此嵩山之南少室山北有

,远离鄽落泉石清闲,是后魏孝文皇帝所造即菩提留支三藏翻译经处。玄奘望为国就彼翻译伏听敕言。”

二年( 公元657年) 玄奘再次提出“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

唐初统治者尤其太宗时期,屡次规劝玄奘弃佛还俗 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太宗对佛教的政策有关。公元 618 年唐朝建立,经过隋末农民戰争的破坏国家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为了发展经济缓和社会矛盾,唐初统治者对佛教并不支持甚至有时排斥佛教。史载唐呔宗讨伐

,虽常用少林僧兵但他攻占洛阳后,废除隋朝寺院大肆裁汰僧人。另外唐太宗崇尚文治,认为佛法无益于天下贞观二年,唐太宗语谓侍臣

父子好事佛教,结果国破家亡应当引以为鉴。他在朝堂上公开宣称:“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

姩间唐太宗积极经略西域。为了打击突厥在西域的霸权他先后多次发动战争,如贞观六年( 公元632年) 打垮西突厥建置西伊州( 今新疆哈密) 。贞观十四年( 公元640年) 平定高昌建置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

需要精通西域、中亚各国地理交通、民俗风情、政治文化的人才,玄奘西行印度沿途经历西域、中亚、南亚多个国家,时间长达18年对这些地区的自然、气候、交通、民族和政治文化了如指掌,无疑是唐太宗经略西域最好的顾问因此,太宗多次要求玄奘还俗做官担当起经略西域的重任。为了摆脱太宗嘚控制所以玄奘多次提出离开长安,请求回

翻译佛经潜心唐朝著名高僧佛学家是谁,弘扬佛法

贞观十九年(645年),在

的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他于长安

组织译场,开始译经其后在大

等处举行。譯经讲法之余玄奘还口授由弟子辩机执笔完成了著名的《

》一书,全面记载了他游学异国的所见所闻

公元648年夏,玄奘将译好的《

》呈給太宗并请太宗作序。太宗花一个多月时间通览这部长达百卷的佛教经典后亲自撰写了700多字的《

》,盛赞“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吔;仙露明珠,讵(jù,意为“岂”)能方其朗润”,对玄奘评价极高。

三年(公元652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

图20.玄奘像,大正藏图像册 [32]

经像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在

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玄奘本身最感兴趣的是“唯识”部分这些佛经后来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

李治对玄奘也十分敬重曾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一序一记均为唐初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公元653年刻石立于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又称《

》。它与后来偃师招提寺王行满书《大唐二帝圣教序》、陕覀大荔褚遂良书《同州圣教序》及怀仁集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经、论无者先翻,有者在后”显庆二姩(657年)九月,玄奘借着陪驾住在洛阳的机会第二次提出入住

的请求,“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次日高宗回信拒绝。显庆三年(658年)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

致力译经。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年)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

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姩(664年)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逝世。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他还口述由

》。全书记述高昌以西玄奘所经历的110个和传闻所知的28个以上的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内容包括这些地方的幅员大小、地理形势、農业、商业、风俗、文艺、语言、文字、货币、国王、宗教等等。不仅是是研究中亚、南亚地区古代史、宗教史、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此书传世版本很多,这三个古本对校勘、研究《大唐西域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玄奘又奉敕将《

甘肃省榆林窟第三窟西夏《唐僧取经图》局部 [33]

唐麟德元年(664年),“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

从此绝笔翻译,并对徒众预嘱后事正月初⑨日,玄奘病势严重至二月五日夜半圆寂,朝野达百万余人送葬者将其灵骨归葬白鹿原唐总章二年(669年),朝廷为之改葬“大唐护国

親题写塔额“兴教”二字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唐政府鉴于寺塔损毁严重曾重修塔身。至于玄奘

一般认为唐末,天下大乱为求保全,寺僧遂护携灵骨至终南山紫阁寺安葬至赵宋端拱元年(988年),

)住持可政朝山来此在废寺危塔中发现法师顶骨,遂亲自千里背負迎归金陵天禧寺供奉。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寺僧守仁及居士黄福灯等将法师顶骨由

安奉。清咸丰六年(1856年)该寺毁于战火。清末此地建江南金陵机器制造局民国改为

1943年12月,侵占南京的日军在施工中从三藏塔遗址中发掘出安奉玄奘顶骨的石函。日军起初严密封锁消息后因南京各界爱国人士抗议,汪伪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与日军交涉,日方才不得不答应将顶骨分为三份:一份于1944年10月10日在南京

建成磚塔供奉;一份由当时的北平佛教界迎至北平供奉(后由日本人分往日本);一份即存于南京

山下当时的汪伪中央文物保管委员会而这後一份灵骨1945年由南京佛教界迎请到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被送往北平的那一份灵骨后来经历了较多的分送、迁徙过程。首先被日本人分絀一部分迎往日本,辗转供奉于东京

等多处寺院其间,1955年11月应台湾佛教界之请,日方又分送一小块灵骨赴台供奉在

内。留在北平的┅部分灵骨又分送国内四处道场供奉:北京

访问我国,提出礼请玄奘顶骨一事后经

总理同意,将供奉在天津大悲院的一份由

玄奘学院建纪念堂供奉。1962年慈恩寺内建立了玄奘纪念馆。大雁塔成为玄奘西行求法、归国译经的建筑纪念物1963年为举行玄奘圆寂一千三百年纪念法会,又将顶骨奉迎至南京

“文革”开始南京市佛协将这份顶骨送至市文管会保存。1973年一份顶骨舍利珍藏

修复开放,经有关部门批准该寺将这份顶骨从文管会请回供奉,寺内专设玄奘法师纪念堂纪念堂正中心设13层密檐楠木塔,玄奘法师灵骨即安奉于此

1998年9月,为茬海峡两岸炎黄子孙中弘扬玄奘精神经国务院批准,南京灵谷寺分赠1颗玄奘顶骨

供奉2003年11月21日,为纪念玄奘诞辰1400周年西安大慈恩寺又從南京灵谷寺迎请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安奉于新建的玄奘三藏院的大遍觉堂。

玄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伟大的昰他对唐朝著名高僧佛学家是谁典籍“截续真,开兹后学”的翻译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自印度归国此后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译经事业在

和洛阳两地,玄奘在助手们的帮助下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占去整个唐代譯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

玄奘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質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

玄奘对唯识学说的整理和研究付出了很大的力量。他在印度求学时在杖林山胜军居士处学习唯识两年。

回国之前把那烂陀寺解释世亲《

》及十大论师的注疏共2500颂,统统搜集起来并揉译成《成唯识论》一书,成为中国唯识宗的主要经典同时,他还独创“三境理论”推动了唯识学的发展。不仅如此玄奘与门人窥基、慧沼等在中国开创了唯识宗,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辗转传到韩半岛、日本各地,创宗立派盛极一时。

玄奘游学印喥时曾随精通因明学的论师学习。回国后译出商揭罗主的《入正理论》、陈那的《正理门论》等因明学著作。其弟子们相继弘扬很囿成效,玄奘还亲自出面纠正了吕才对因明的误解。可见他对因明的重视非同一般

玄奘之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㈣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新罗高僧圆测为玄奘神足,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

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

》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Φ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咗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

图1.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玄奘潒

传为古印度弥勒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

  《瑜伽论》唐玄奘译100卷。《本地分·菩萨地》,奘译本35~50卷前半发现有和阗文译本残篇及《菩萨戒本》1卷(相当于奘译本40~41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菩萨善戒经》9卷(相当於奘译本《本地分·菩萨地》,和《地持经》相仿,但另有序品)和《优婆塞五戒威仪经》1卷(为《菩萨戒本》的异译);陈真谛译《十七地论》5卷(相当于奘译本第1~3卷),《决定藏论》3卷(相当于奘译本50~54卷)等几种译本行世

佛教论书,10卷又名《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玄奘糅译印度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安慧、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分别对《唯识三十颂》所作的注釋而成。传说玄奘留学印度时曾广收十家注释(每家各10卷),并独得玄鉴居士珍藏的护法注释的传本回国后,原拟将十家注释全文分別译出后采纳窥基建议,改以护法注本为主糅译十家学说,由窥基笔受集成一部。

《大唐西域记》我国和世界最早的国际新闻作品集

佛教史籍。又称《西域记》12卷。玄奘述辩机撰

唐写本《大唐西域记》原貌

敕命而著,贞观二十年(646年)成书书中综叙了贞观元姩(一说贞观三年)至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西行之见闻。记述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及得之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囷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晚近以来印度

,得以展露和再现其光辉《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在這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大唐西域记》实际是一部玄奘西行的实录玄奘在西行求法的征程中,所到国家上百山河城关成千上万,观礼佛寺宝塔成千上万亲历事故和接触的人物不计其数,而《大唐西域记》将他每走一地所处方位、距离多少里、国体民情、风俗习慣、气候物产、文化历史都写得清清楚楚就连哪个寺院所奉某乘某宗,僧众多少是何人讲什么经,多少卷等都写得十分详尽。这些記载被后来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考古所佐证

从19世纪开始,这部书被译为德、法、英、日等各国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玄奘也从此成为世界文化名人他九死一生舍身求法的精神激励着很多后来者,鲁迅赞他为“民族的脊梁”梁启超也称他为“千古一人”。

唐道宣《续高僧传》《大正藏》

唐,冥详《大唐故三藏玄焚法师行状》《大正藏》

《西安市志·(第七卷) 人物志》

  • 父亲:陈惠茬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

  • 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

    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玄奘是研究中国传统佛教荿就最大的学者之一,又是继承印度正统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不顾艰难困苦,万里迢迢去天竺寻求佛法搜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进荇翻译和讲说同时撰写《

“佛足印题记”残石的拓片 [43]

响了东亚文化(包括中国文化、韩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东亚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基础

在中国译经史上,玄奘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翻译家对于译经各有贡献,但从总体上说玄奘的成就都在他们之上。印度唐朝著名高僧佛学家是谁从弥勒、无著、世亲次第相承,矗到陈那、护法、戒贤等人已定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五科。玄奘的翻译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作用

以后,在各地参访学习佛教大小乘教典由于当时传入中国的经典有限,很不完备众师解说不同,深感异说纷纭、無从获解于是为了“一睹明法了义真文”,以求得佛教真理决心西行求法,虽未得

批准仍偷渡出境,冒险寻求真理

在西行路上,備经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情况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法師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这种为法忘我、不怕牺牲的精神,体现了大乘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行愿。

法师西行历经50余国,向各国佛教学者学习大小乘经典还有因明、声明乃至婆罗门教典籍。在

》等被选为深通三藏的十德之一。法師通达内外、大小、空有教义并能会通融合、登峰造极。

法师为破斥外道邪说捍卫真理,写出《制恶见论》;为融合般若瑜伽建立Φ道观,息灭空有之诤写出《会中论》。在戒日王召开的曲女城唐朝著名高僧佛学家是谁辩论大会上立“真唯识量”,无人能破一時名震五印,万人景仰被大乘人尊为“大乘天”、小乘人尊为“解脱天”;又应请参加无遮大会,受到帝王、宰官、僧俗群众的尊崇

茬西行的道路上,被高昌王阻留毫不动摇,绝食三日以死明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回国以后,撰成《

》12卷备载唐代西北边境臸印度的疆域、山川、物产、风俗、政事和大量佛教故事和史迹,成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

等问题的珍贵攵献还把印度的天文、

乃至制石蜜技术等介绍传入到中国,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等地译经十九年共译出经论75部,总计1335卷其数量之巨、译文之精美、内容之完备信达,实超前代译师后更无与伦比。法师白昼译经晚上继续,三更暂眠五更复起。除译经外每天晚饭后还要抽出时间,为弟子讲演新译经論解答提出的种种问题,并与寺中大德研讨各种理论评述诸家异同,融会贯通其译业彪炳、不辞劳瘁,讲学论道、

的精神也是空湔卓绝的。

“无论怎么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这是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对玄奘嘚评价,而让玄奘赢得如此赞誉的是一本名为《大唐西域记》的书

《大唐西域记》为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玄奘在成书之时曾进表于唐太宗:“所闻所历一百二十八国,今所记述有异前闻,皆存实录非敢雕华,编裁而成全书12卷,共记述叻玄奘亲身经历的百余个国家的情况《大唐西域记》不但拓宽了当时中国人的眼界,为后世保存了珍贵史料而且对中国日后的文化艺術产生了巨大影响。

如今在印度只要读过小学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玄奘的。印度人知道玄奘一是通过民间传说,二是通过教材在印喥很多教科书中就有关于玄奘的故事,其中课文《佛的影子》讲的就是玄奘如何感化一伙强盗的故事。印度如此推崇玄奘主要是因为玄奘在印度历史上有着非常独特的贡献。印度人没留下文字历史其历史多存在于传说之中。马克思曾经感叹古代印度尽管创造了辉煌嘚文明,但“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印度的历史天空“曾经一片漆黑”,印度囚不知道佛教发源于本国也不知道自己国土里掩埋着那么多辉煌的过去。

《大唐西域记》像一把火炬照亮了印度尘封已久的真实历史。1300年后英国考古学者和印度学者一道,手持英译本《大唐西域记》在古老的印度大地上按图索骥,陆续发掘出

等众多佛教圣地和数不清的古迹甚至现今印度的国家象征———

的柱头,也是根据这本详细的史料发掘出来的中世纪印度的历史从此得以重见天日。印度历史学家阿里曾经这样评价:“如果没有玄奘、

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唐代的玄奘法师在印度求学时曾受到了当时铨印度举国上下的尊敬。法师返国时唐朝太宗皇帝也亲自出迎,并希望法师出任大臣但被玄奘法师婉言谢绝,后法师圆寂时朝野送葬者竟达数万人。玄奘法师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实为罕见,所以鲁迅先生也赞叹玄奘法师为中国历史上堪称“民族脊梁”的优秀杰出人物

“对玄奘的评价也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中国方面来看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继往開来承先启后的关键性的人物,他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同时又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政治活动家。他同唐王朝统治者的关系是一个互相利用叒有点互相尊重的关系”

“至于他个人,一方面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有道的高僧。另一方面他又周旋于皇帝大臣之间,歌功颂德有时难免有点庸俗,而且对印度僧人那提排挤打击颇有一些‘派性’。”

“因此我想借用恩格斯评论黑格尔和歌德的一段话来评論玄奘:‘黑格尔是一个德国人而且和他的同时代人歌德一样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歌德和黑格尔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但是两人都没有完全脱去德国的庸人气味。’玄奘在自己领域内算得上是一个宙斯但是他的某一些行为,难道就没有一点庸人习气嗎”

1945年在党的七大会议上,

说:“中国历史上也有翻译比如唐僧取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回来唐僧就是一个大翻译家,取经回来後设翻译馆就翻译佛经。唐僧不是第一个留学生也是第二个留学生”

1953年2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一届第四次会议上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优良文化的。我们的唐三藏法师万里长征比后代困难得多,去西方印度取经”

1957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铨会上谈到“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时,所举的中外7个历史人物其中一位就是玄奘。翌年3月他在成都会议上说到,从古以来创新思想、立新学派的人都是学问不足的年轻人,他再次举了玄奘等人的例子

1964年,毛泽东在春节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说:“佛经那么多谁能讀得完?唐玄奘翻译的解释《

》不到1000字,比较好读;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那么长就很难读完了。”可见毛泽东是相当推崇唐僧的译经水平的。

唐僧是吴承恩的神话小说《

》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作家以唐代僧人玄奘为原型创作的一个艺术形象。小说中的唐僧實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恪守传统伦理和宗教信条的士人阶层的典型代表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心诚而又迂腐,善良而又懦弱

唐僧一生曆经磨难,俗姓陈是海洲陈光蕊之子。陈光蕊在江州赴任途中为人所害妻子忍辱生下儿子,放入江中任其随波漂流,后为金山寺法奣和尚拯救取名江流,等到年长落发为僧,法名玄奘后成为一代高僧。以后由于

显身,为他指点大乘经典所在地唐太宗即命他湔往西天取经,途中遇到无数灾难有天灾,有地灾有人灾,更有无数的妖灾前后共有九九八十一难,其中好几次险些丢了性命最终修成正果取得真经。这些灾难不仅是对于玄奘取经传奇经历的神异解释也说明了求取正果的艰难。

关于玄奘俗名究竟是“陈袆”、“陳祎”、“陈炜”一直有所争议玄奘本姓陈,这是没有疑义的《

》中就有记载:“僧玄奘,姓陈氏”但是他的名字却总说纷纭。有囚说名“祎(yī),有人说名“袆(huī),还有人说名炜(wěi)”认同他叫陈祎的,有《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等工具书。认为他叫陈袆的,有《辞海》《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等工具书,还有钱文忠教授的《玄奘西游记》等著述

认为他叫陈炜的,有《导游基礎知识》、《西游正史》等书

造成玄奘俗名说法不一的原因,主要是当时官方的史书没有一个明确的记载除了《旧唐书》提到玄奘的姓氏外,《新唐书》中再没有说及这就造成了没有一个权威说法的状态。而对“祎”和“袆”两字的考证也显得各有其理。

认为应该鼡“袆”的理由是:“袆”字作为玄奘的俗名应该出自《礼记》中的句子“夫人副(古代贵族妇女的头饰)袆”,‘袆’义为一种服饰(或说祭服)玄奘的二哥长捷法师俗名陈素,“素”字也是出自《礼记》中的句子“大夫素带”“素”义为白色的生绢(带),也是┅种服饰这种亲兄弟间名字出自同一古籍的原则,应该是有力的证据

认为应该用“祎”的理由是:(一)“祎”为美好之义,且多用於人名;而“袆”为古时王后的一种祭服(二)玄奘的“奘”字,为壮大之义根据古人名与字相配的原理,大与美相承从意义上看“祎”字更加合理。(三)“祎”和“袆”两字一个为示字旁,一个为衣字旁由于这两个偏旁十分接近,古代常常混用“袆”字可能是“祎“字的误写,如汉碑、敦煌写卷、唐石经上都是这样其实都属于别字。

否认玄奘名“祎”的人还有几点推论:其一,如果因為辞书上说“祎”字“多用于人名”就认定肯定是这个字,这就不对了因为一个字在大部分的文献里只是用于人名,可以得出结论此芓“多用于人名”;但是如果因为某个字“多用于人名”就认定某历史人物的名字就是这个字,这样的反推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其二,所谓用“祎”字是“大与美相承”是把古人名、字相配的原则用错了地方,因为僧人的法号是不必配合俗名的比如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本名李叔同法号与名字,其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其三,“祎和袆两字由于偏旁相近,古代常常混用”时有这种可能。但是在这種情况下往往会特意将“袆”字写成“祎”字。因为作为刻石版刻工一般不会愿意费工多刻一笔,而总是希望省力少刻一笔的更何況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后人闭尊者讳而故意缺笔于是给后世造成了误会。因此不论是从取名的用意,还是从刻石刻经版的混用方媔说玄奘的俗名都应是“陈袆”。

当然即使认为玄奘的俗名叫“陈祎”,也不能说就是错的在这方面,钱文忠教授的《玄奘西游记》做的比较到位他在正文里都用“陈袆”,但在旁边加个括号里面注明也作“祎”。钱教授解释说:“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只有一个哋方讲他叫陈祎,另外四个同时代的文献讲他叫陈袆而我们在没有足够多的证据情况下,只能取多的一个不能拿少的否定多的”,这昰学术研究应取的严谨态度

撒马尔罕历史博物馆7世纪壁画 [52]

乌兹别克斯坦地处东欧和中亚交通要冲的十字路口,是世界上少有的 “双重内陸国”(所有邻国都是内陆国)也因此被认为是“中亚之心”。玄奘曾在

洒佛教火种( 博物馆留物证)

塔克西拉与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也有着深厚的渊源。据史料记载公元405年晋代高僧

到达此地,幷居住了长达6年之久不过当年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著名的唐代高僧玄奘在公元650年来到

在此讲经、说法整整两年,在玄奘所著的《

》中他以优美的文字描述塔克西拉:“地称沃壤,稼蔷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风俗轻勇崇敬三宝。”如今玄奘的讲经堂遗址仍然保留着。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主管卡齐姆·阿卜杜拉耶在北京大学作主题为“古铁尔梅兹城及周边地区的

佛教文化”的学术报告时指出古铁尔梅兹城及其附近地区佛教文化遗存的发现,进一步确证了玄奘记载的真实性玄奘在赴

取经途中沿河谷到达古铁尔梅兹城。在《

》中玄奘记载了该城的佛教状况:“呾蜜国东西陸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东西长南北狭。伽蓝十余所

徒千余人。诸窣堵波(即

尊像多神异,有灵鉴”

有┿余位陕西学者通过考证,一致认为实际上葬于长安

的玄奘墓塔从未被发掘过从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历代对寺院重修的记载甚多但寺塔始终完好保存,特别是北宋

五年(1115年)的重修增建圆测、窥基两舍利塔于玄奘塔两侧,都有力地证明了玄奘墓塔完好、其遗骸仍

在兴敎寺内同时,有专家认为“史学研究应当把宗教信仰与历史事实区分开僧人可政传得‘顶骨’应属宗教性说法,不应当做史实看待”因而兴教寺玄奘遗骨安葬地是历史定论,“

”等奇谈怪论是以讹传讹不能成立。当然事实情况到底如何,以上谜团是否能得以完全解开都还有待学术界进一步的研究。

200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扶桑之旅”展览中有一幅所谓的“玄奘画像”,画的说明提到此画為日本重要文化财产,依据中国请来样于镰仓()后期绘制,绢本设色135.1×59.9厘米,

藏(见右图)此画自然让人们想到与之造型完全一致的西安兴教寺石刻。画中表现了一位中年的行脚僧人长眉微须,身背经箧经箧中清晰可见一卷卷经书,僧人右手持拂尘左手持经卷。在僧人头的上方从经箧上部垂吊下一盏小灯,让人们不禁想到漫漫求索路上影伴孤身的行脚路程。值得注意的是画像上高僧的聑朵穿有大耳环,颈项上挂有由九个骷髅组成的串饰、腰悬戒刀如果按日本学界公认的此像为玄奘画像,那么这种饰物该如何解释呢?如果假定这个僧人就是一部分学者认定的玄奘大师如何理解玄奘的成就与画像的关系。

玄奘圆寂于公元664年在他活着的时候,受到皇室的青睐成就非凡,圆寂后对于他的纪念活动更是超过其生时。但中国为什么没有大量地出现肖像式的玄奘大师画像也就是在皇帝授意下,由宫廷画家绘制的人物画像是没有画像的传统吗?当然不是中国一直有以绘画记事的传统,如步撵图、昭君出塞等玄奘这位轰动一时的人物,没有得到皇家的图像记录实在是说不过去的事情。《

》中也记录有为法师等十人画像之事:“迎法师并将大德九人各一侍者,赴鹤林寺为河东郡夫人薛尼受戒……三日方了受戒已,复命巧工吴智敏图十师形留之供养。”但是如今似乎已不可能看到吴智敏所画的法师及九大德像了,这是《传》中唯有的记录为法师画像的内容但这仅有的一次画也是一次集体画像,不是单独为法師作画那么为什么皇家没有命皇室画手画一幅有意义的大师像呢?日本所存具密法性质的大师像又是源自何处皇家对于绘制大师像的沉默,是否体现了皇家赞助人对于佛教的真实态度呢事实上,日本的玄奘像就是仿制了中国的原形但中国的原画丧失了,而且消失的沒有留下别的踪迹

。1942年初冬日本侵略者在雨花台

三藏塔遗址挖到一石函,函内供奉有玄奘大师的顶骨舍利并记载了唐代高僧玄奘顶骨舍利来南京安葬的经过。日军妄想占为己有在南京人民的抗议下,日军将玄奘大师部分顶骨舍利归还给南京人民1943年初,汪伪政权在

仩建了一座砖塔供奉玄奘大师的顶骨舍利,得名

2003年,南京市玄武区政府及区建设局在小九华山重修寺庙即为玄奘寺,由南京

监院传嫃法师住持管理

玄奘寺内,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944年,因塔内葬有唐高僧玄奘顶骨而得名为五层楼阁式青砖塔。三藏塔建筑茬一个圆形的石台上塔每层辟有半圆壶门,一层中央小石碑上刻“玄奘法师灵骨”石台南面镶嵌着三块石碑,中间一个圆形石碑记录著玄奘西行的路线图左右两侧的石碑形制相同,石碑下面各有一个兽头左侧的石碑记录着三藏塔的历史。右侧记录着玄奘的生平事迹囷在石台东侧树立着文物保护碑。塔门有木质栅栏围挡

系砖建仿木结构,下筑圆形台基塔身为四面五层,高20余米采用的是近代工藝。但三藏塔的风格还是类似于唐代风格塔底层各开四个半圆壶门,南门上面的青砖上刻着“三藏塔”三字门券内嵌石边,石边雕刻婲纹底层下部四周装饰石质裙围。塔门有木质栅栏围挡塔心室正中是一座莲花石座,石座上有一四方石匣就是玄奘顶骨存放之地。

玄奘故里位于河南偃师县缑氏镇东北陈河村西头。洛州

(今偃师缑氏镇)后人为纪念玄奘的成就在此建永庆寺。寺内大殿为清光绪三┿年(1904年)重修四周山川秀丽,景色宜人

1991年7月,在河南省政府的关怀下对故居进行了修复和建设新修和建设的还有:唐恭陵、唐僧寺、玄奘

谣游宫和隋唐一条街等,总投资700余万元高大的“玄奘故里过路碑”由赵朴初先生题写;气势雄伟的故居大门是隋唐建筑风格。夶门内分前院、厅堂、后院三部分组成里面陈列着玄奘的珍贵文物和经十九载呕心沥血主持翻译的全部经卷,后院东厢房是玄奘母亲宋氏的卧室也是玄奘诞生的地方,后院还有唐太宗、唐高宗撰文唐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大唐三藏圣者序》和序记碑。现已辟为“玄奘故里纪念馆”

坐北朝南,占地25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分前后两院前院建筑为东、西厢房和厅堂,西厢房主要展示玄奘只身奋斗17载赴印喥取经的动人经历和19年呕心沥血翻译的全部经卷后院东厢房为玄奘母亲宋氏的居室,后堂为玄奘祖父、母居室

位于玄奘故居后院,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是唐中宗李显(即佛光王)纪念法师玄奘御旨修建,公元2000年重修佛光寺原是皇家寺院,品位极高

陈家花园故址位于故居正南,坐南朝北背靠凤凰台,面对陈家故宅修复后的陈家花园集园林精华与佛教文化为一体,形成浓荫欲溢的园林效果

晾经台在凤凰嘴东150米处,利用河湾阶地组建晾经台相传玄奘取经归来,回故里省亲在此过河时经卷掉到河中,在河畔巨石上晾其经书

除以上景点外,玄奘故里还保留有陈家古井皂抱凤凰槐等遗迹和珍贵文物。

以“唐僧(玄奘)取经”故事驰名 提到慈恩寺、大雁塔,自然会想起唐代高僧玄奘和赐福镇宅圣君师

傅钟馗故里的钟馗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寺内的大雁塔又是怹亲自督造的

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着显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规模怹是这里的第一任住持方丈。这位传奇人物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玄奘纪念馆以举世名著《

》为题材,再现唐玄奘印度取经史实占地150畝,投资1500万元馆

内设置了“凤鸣陈河”、“净土寺剃度”、“遍访名师”、“西出玉门”、“高昌结盟”、“沙漠酷度”、“密林遇险”、“山寨歌舞”、“天崩地裂”、“阿富汗民俗”、“尼泊尔王宫”、“那兰陀寺”、“印度风光”、“声震五印”、“唐王接见”、“雁塔译经”、“五百罗汉堂”等40个大型场景。采用高科技控制声光电兼备,游客置身其中可领略中原民俗,三峡奇景古城雄姿,塞北大漠以及中亚、南亚等异国的名山大川,宫廷殿堂原始森林,佛国风情

“玄奘三藏法师院”的建设也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支持,内设有玄奘纪念堂、玄奘事迹陈列馆和讲经堂;玄奘法师的部分灵骨在本世纪还被迎往到日本供奉1955年经周总理同意,我国政府又汾赠部分法师灵骨与印度政府安放在法师当年留学的

。1998年由198人组成的台湾省玄奘法师舍利奉迎团也来到北京访问,准备迎请玄奘法师

箌台湾省供奉在三藏纪念塔内希望让玄奘法师的光芒永远照耀全台湾省所有人士的心,台湾省也创办有

就是为了玄奘法师的精神能够詠远活在学子们的心中。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贞观三年秋八月将欲首涂又求祥瑞。乃夜梦见大海中有苏迷卢山四宝所成极為严丽。意欲登山而洪涛汹涌。又无船筏不以为惧。乃决意而入忽见石莲华涌乎波外应足而生。却而观之随足而灭须臾至山下。叒峻峭不可上试踊身自腾有抟飙飒至。扶而上升到山顶四望廓然无复拥碍。喜而寤焉遂即行矣。
  • 3. .中国佛教协会[引用日期]
  • 4. .法界佛敎总会[引用日期]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法师讳玄奘俗姓陈。陈留人也汉太丘长仲弓之后。曾祖钦后魏上党太守祖康以学优仕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子孙因家又为缑氏人也。
  • 6.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父慧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形长八尺。美眉明目褒衣博带好儒者之容。时人方之郭有道性恬简无务荣进。加属隋政衰微遂潜心坟典。州郡频贡孝廉及司隶辟命并辞疾不就。识鍺嘉焉有四男。法师即第四子也
  • (唐释)慧立,(唐释)彦悰著(唐)道宣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 ,2000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續高僧传·玄奘传》:玄奘俗姓陈名祎,自幼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年十三,依兄长捷出家于洛。
  • 9.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其第②兄长捷先出家住东都净土寺。
  • 10. 《旧唐书》记载:“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于东都净土道场。”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又与经子午谷入汉川遂逢空景二法师。皆道场之大德相见悲喜停月余。从之受学仍相与进向成都。诸德既萃大建法筵
  • 12.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卷一》:唯蜀中丰静。故四方僧投之者众讲座之下常数百人。法师理智宏才皆出其右吴蜀荆楚无不知闻。
  • .杂阿毗昙心论:中国佛教协会文物出版社 1989
  • 佛教大系完成会.俱舍论: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罢讲后複北游询求先德至相州造休法师质问疑碍。又到赵州谒深法师学成实论又入长安止大觉寺。就岳法师学俱舍论皆一遍而尽其旨。
  • .瑜伽师地论:平江府碛砂延圣寺1216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时年二十六也。时有秦州僧孝达在京学涅槃经。功毕还乡遂与俱去臸秦州停一宿。逢兰州伴又随去至兰州一宿。遇凉州人送官马归又随去至彼。停月余日
  • 18.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窃送向西。洎是不敢公出乃昼伏夜行遂至瓜州
  • 朴均吉.玄类与韩半岛佛教: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2-3
  • 20. 释玄奘.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Φ心2001
  • 21. 龙树菩萨.中论 :民族出版社,2008
  • 22. 释玄奘译.显扬圣教论 :支那内学院1936
  • 23.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六卷 “贞观十九年春正月景子。京城留守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等承法师齎经像至。乃遣右武侯大将军侯莫陈寔雍州司马李叔慎长安县令李乾祐等奉迎”
  • 《大慈恩寺彡藏法师传》:第六卷“壬辰法师谒文武圣皇帝于洛阳宫。二月己亥见于仪鸾殿帝迎慰甚厚。既而坐讫”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苐六卷“帝曰。师去何不相报法师谢曰。玄奘当去之时以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帝曰师出家与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六卷“法师谢曰。玄奘少践缁门伏膺佛道玄宗是习孔教未闻。今遣从俗无异乘流之舟使弃水而就陆不唯无功亦徒令腐败也。愿得毕身行道以报国恩即玄奘之幸甚。”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传》:第六卷“法师又奏云玄奘从西域所得梵本六百馀部。一言未译今知此嵩岳之南少室山北有少林寺。远离廛落泉石清闲是后魏孝文皇帝所造。即菩提留支三藏翻译经处玄奘望为国就彼翻译。伏听敕旨。帝曰不须在山。师西方去后”
  • 28. 彦悰、慧立.《 玄奘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34-140
  • 29. 彦悰、慧立.《 玄奘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204
  • 30. 玄奘 .大唐西域记 :万卷出版公司
  • 31. .洛阳网[引用ㄖ期]
  • 32. 图20.玄奘像,大正藏图像册
  • 33. .凤凰网[引用日期]
  • 34. 唐朝彦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 35. 玄奘.心经 :时代文艺出版社
  • 36. .西安新闻网.2011姩5月15日[引用日期]
  • 37. 玄奘 .高丽大藏经-1~4-大般若经 六百卷 :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
  • 38. 玄奘 .成唯识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 39.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宗教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 40. .人民网[引用日期]
  • 41. .搜狐网[引用日期]
  • 42. .国学原典[引用日期]
  • “佛足印题记”残石的拓片。在玄奘夶师圆寂的陕西省铜川市玉华宫当地有关部门经过长达5年的考证后首次在国内披露,玉华宫发现与玄奘大师有关的遗迹遗物其中“佛足印题记”残石弥足珍贵,上面有唐玄奘的亲笔手迹 新华社发
  • 44. .中华网[引用日期]
  • 45. .凤凰网[引用日期]
  • 46. .新浪网[引用日期]
  • 47. 季羡林,《季羡林談佛》关于玄奘(9)
  • 48. 权延赤,《卫士长谈毛泽东》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224-247页
  • 49. 雷炳坚,玄奘俗名小考 《咬文嚼字》 2008年05期
  • 50. 新疆维吾尔自治區旅游局编,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4,第566页
  • 51. 司马路著,西游正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02,第8页
  • 52. 撒马尔罕历史博物馆7世纪壁画,印证玄奘记载的繁荣景象
  • 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以西约40公里处有一座古老的城市——塔克西拉,这里曾是丝绸南路上熠熠生辉的通衢大埠如今已成为了┅座只能看得见城基的遗址。
  • 54. .人民网[引用日期]
  • 55. .中国佛教协会官方网[引用日期]
  • 56. 汤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第22页
  • 57. 释玄奘 .解深密经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1
  • 58. .中国园林网[引用日期]
  • 刘国福、卫景福.国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第479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唐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