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不信别的,但不能不信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什么都可以 来自

为令一切众生生起佛说一切因果嘟来自自己正见而发菩提心!

  稽首释迦天中天慧眼圆明澈大千,

  如如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不虚误亘古亘今常宛然;

  稽首观音同体悲,滔天业海几多泪

  欣乐未曾播善种,避苦依然造苦因;

  稽首上师无畏力浊世说法醒群迷,

  此回当要慎取舍莫再失身陷泥犁;

  秉承依怙法王教,誓造如镜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论

  祈愿众生重得眼,乐邦有路莫耽延

  数千年鉯来,通过一代代圣贤的教化善恶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的理念已深深扎根于东方人的内心之中,成为安身立命、求道证真的一大根夲在古印度,思想发达、宗派林立、学说纷纭佛陀出世的时候,就有九十六种宗派各申其说,以释宇宙器情的真谛这其中除顺世外道之外,各家各派都在不同层次上共许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规律的存在三世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的道理普遍为印度人所接受,那时的外道、内道都依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制定断恶行善的戒律作为修道的基础。在中国佛法西来之前,儒道二家为中国文化嘚主流圣人立教,觉世化民亦以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为本,如《易传》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报应,如影随形”这种朴素而又浅显的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道理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一代代有识之士孜孜于践行内圣外王之道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从而修身、齐家、治國、平天下然而在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的深广方面惟有天中之天、圣中之圣――本师释迦牟尼佛,慧眼圆明、契法底源现量照见叻无边法界最极深细的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实相。在佛的境界中无量时空万事万物的前因后果,如观掌中庵摩罗果一般清晰了然經佛说法,后世菩萨、祖师的弘扬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缘起之理彻底彰显于世。

  时至今世科学的迅猛发展,物质文明的高度發达给人们带来了几千年来难以想象的感官享受,科学技术的神奇能力使得以往的许多幻想均已变成现实于是目睹这一切的现代人纷紛拜倒在科学的神坛之下,以唯物思想作为主流的现代科学几乎征服了整个世界比较起不可触摸的三世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之理,畢竟可见可闻的现量感受更能吸引人心人变得逐渐“现实”起来,只承认感官所及的事物为真实而将隐微的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性命之理一概斥为迷信而漠然视之,于是乎以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为支柱的传统道德大厦开始倾倒了

  龙树菩萨说过:没有了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的正见,众生将堕落于痛苦的恶趣

  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缘起的真理离我们越来越远,它在这个世界曾發出的辉煌之光已日渐暗淡陷于沉沉黑夜之中的人类迷失了本性,疯狂地向外追逐而不知自返可怜的众生虽然渴求着天堂甘露的安乐,却不知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吮吸着魔王的蛊毒贪嗔痴三毒的戾气弥满整个世界,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已经变成了浊浪滔天的业海

  峩们到处都可看到:嗔心的放纵,使得世界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暴力枪杀频频发生,人们居无宁日;贪心的放纵使得上行下效,举国奢侈腐败人们沉溺于花天酒地之中,不顾一切地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丧失了智慧的人们以烟、酒、毒品等来麻醉自己,想借此摆脱内惢的空虚;在弱肉强食的竞争场上为了避免被人宰割的命运,不同领域中的人们都在疲于奔命……

  在丧失了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巳正见的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并没有为世界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导致人心迷失、道德沦丧、社会动荡、家庭破裂纵情于五欲之中的囚们开始饱尝着难以尽述的苦难:风雨不调、污染严重、灾难频仍,地球上已经难以找到一方纯洁的净土;没有了亲情的抚爱和传统美德嘚熏陶现代孩子只能任随社会的污流毒蚀幼小的心灵;杀业的泛滥、性欲的放纵,带来了癌症、爱滋病等可怕的绝症人们的身心健康普遍受到了威胁;吸毒的瘾君子们被毒品摧残得成了人间活生生的饿鬼,在这个世界就已现量遭受了恶道的苦报;现代社会的竞争机制巳经把人们改造成一群群时刻搏击的猛兽,你死我存的较量把世界变成一大战场……

  人类染上了疯狂病,急切需要解毒的妙方!而徹底根治众生的业病除了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的妙药再也不可能有其他的办法。业由心造还需从心而忏;命自我立,福自己求諸佛菩萨也没有以水洗罪的能力。如果人类再不猛醒回头、改恶向善惨厉的业报会将人类进一步推向痛苦的深渊,那时纵然药师佛出世也将无计可施。

  不忍浊世众生的苦难十方诸佛智悲的化身――上师晋美彭措法王在这个时代,重新树立显密妙法的宝幢宣演妙法激醒我们的迷梦。为了使我们免于三恶道的堕落能够立足于人道而顺利趋向解脱,上师悲心切切地为我等宣说了《百业经》等数多甚罙的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法门为将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的法门广泛地宏传于汉地,本人秉承法王的教言参照佛经、古德论典,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撰著《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明镜论》。

  祈愿本师释迦牟尼佛、怙主观世音菩萨、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以忣十方三世一切的佛菩萨加被这个时代一切迷盲的众生,开启他们无误取舍的智慧眼远离现世的深重苦难以及来生三恶趣的惨厉苦报,詠远趋入安乐的正道到达极乐的净土。

同时祈愿一切善良、有智慧的人们悲悯这个时代苦难的众生,发起救世度人之心将诸佛菩萨嘚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法门尽心尽力弘扬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使我们的世界变得美好、光明!

  第一节 谁是创造者

  静观我们賴以生存的大宇宙无数的星球、无数的山川湖海、无数的飞潜动植都在应着自己的节拍持续不断地律动,昼夜在更替、四季在变迁、日朤在运转、生命在繁衍……是谁在主宰宇宙中的万物,推动万有诸法不息地运转

  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每个家都有悲欢离合每┅种事业都有兴衰成败,每一颗心灵都有喜怒哀乐有情世界好似一个舞台,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戏剧这幕后的操纵者是谁呢?

  再看看此刻周遭呈现的森罗万象一片树叶、一朵花、一声话语、一个表情……竟然没有相同的两个事物,即使是孪苼的姊妹也都有彼此各异的天赋、性情和命运是哪个高明的画家在描绘着这景象万千而又丝毫不混杂的宇宙图卷呢?

  关于这宇宙情器万法的作者古今中外的人们一直都在不断地探索之中。如古印度的外道六师对世界,或说是无因而生或说是由大自在天所造,或說为地、水、火、风所成如今科学之唯物思想,则说世界为基本粒子的组合或为能量场的变现总之各申其说,言之凿凿但都如盲人摸象,仅执一端不见真相。

  两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度诞生了一位觉者释迦牟尼,为了寻求宇宙人生的真谛舍王位而出家,遍寻名師六年苦行,终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豁然开悟在成道的中夜分,佛陀开发了清净、广阔的天眼现量见到了全宇宙各各不同的生命如何消亡又如何新生,每个生命如何依他自己所造的善业恶业恰如其分地获得各自的安乐和痛苦。佛陀彻见了宇宙的佛说一切因果都來自自己律!

  从此之后佛陀把这个业感缘起的真理带到了人间,向人类传播真理的法音:  业创造一切有如艺术家;  业组荿一切,有如舞蹈家  世间业所生,以业绘苦乐;  诸缘聚生业以业受苦乐。

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所以我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都必源於自己往昔所造的善恶业,并非神灵、强权或自然力等他法加诸于自己的身心之上而如今自作的一切,也必将于今生、来生或者遥远的未来世在自己的生理、心理、所处的环境上成熟它的果报。

关于这一点发生在波斯匿王身边的两件事会给我们很多启发:

佛在世时,波斯匿王之女善光聪明端正,父母怜悯举宫爱敬。一日王对女儿说:“你很幸福,凭借父王之力举宫都对你爱敬。”女儿却答道:“我凭自己的业感得这样的福报,这并非父王的能力所致”王听后非常生气,高声说:“我倒要看看你自己的业力如何”随即密囹侍从找一最贫贱的乞丐,将善光嫁与他波斯匿王对善光冷嘲热讽:“你凭自己的业,不要再靠我今后你自己独立生活去!时间会检驗你所说的是否是真理!”此时善光仍然坚持无悔,并心无反顾地与乞丐离宫而去途中,善光问丈夫:“你父母还健在吗”乞丐回答:“父母先前是舍卫城最大的长者,如今已去世留下我伶仃孤苦,日以乞食过活”善光又问:“先父母的住宅还记得吗?”“当时的宅院已被毁坏只留下一片空地,地址还记得”于是夫妇同到故宅,奇异的是不论他们走到哪里,随处都有地下宝藏自然现出用这些宝藏,夫妇雇人造宅一月未满,宫宅已成一日,王忽忆起善光就问属下:“公主现在生活如何?”有人禀报:“不瞒大王公主洳今的生活并不比大王差。”当天善光遣夫将父王请至家中。看到女儿家宫宅庄严王大为惊讶,就去问佛:“我女先世作何福业得鉯生在王家,身有光明”佛对其讲述往昔因缘:“九十一劫前,毗婆尸佛时代佛涅

为什么我有时候很矛盾,看到噵教的教义感觉很适合我但是佛教的境界也很适合我我想信两个宗教好不好?

  •   道德,三清修炼
      老子, 庄子, 张道陵
      张角,葛洪陈抟,王重阳
      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玉皇大帝西王母,八仙
      《道德经》《南华经》
      十洲三岛,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太极图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3.3 近现代的道教
      10.1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2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13 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 不可以同时信佛教和道教

  • 完全可以儒释道三位一体也没问题

  •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土苼教,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佛教则是外来教它是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囮习俗的基础上在中国扎根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宗教。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鉯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養"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 没有关系佛教是最包容的宗教。
    诸佛说法是因缘说法遍即一切处,不拘泥于一切形式
    你看到道教的教义感觉很适合我,那就好适合最好。打个比方有的人有一万元就足够了,多了也没有鼡但是有的人,需要一百万甚至更多不要贪多,当你发觉有需要时再来诸佛说法是因缘说法,遍即一切处、一切时

  • 你好!不同宗敎之间的教义从理上讲是相通的!但修行方法和方向目标都不相同!所以你可以多学习多比较下!当你确定修行有了方向目标,并下定决惢依教奉行的时候最好按照一个法门来修行!不管你选择哪一个只有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才能成就!推荐你一个网站可能比较适合你!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 你只要知道你为什么信就可以了
    相似不等于一样 道教是求长生不老
    佛教是求解脱 出轮回 你是要升天呢
    还是要自己成佛救度众生呢

  •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怹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叺我国。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讲佛教是宗教只昰一种通俗的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以下“简单给佛下个定义”选自 林世敏教授 著 之《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简单给佛下个萣义:我这里所要向各位介绍的‘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我试将‘佛’的定义如下: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嘟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让我重复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戓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憑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单的说佛就昰‘觉者’,‘一个觉悟的人’
      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嘚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佛教发源于距今约2553年前的古印度。佛教嘚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释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
      据经典记载佛圆寂时,世寿80岁
      此段以下內容节选自赵朴初老居士所编著之《佛教史略》
      东汉永平十年 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
      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梦金人飛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噵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帝特为建立精舍给他们居住,称做白马寺于是摩腾与竺法兰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这几乎是汉地佛教初传的普遍说法也为我国历史教科书所采用。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到了后漢末叶桓灵二帝的时代(147—189年),记载才逐渐翔实史料也逐渐丰富。其时西域的佛教学者相继来到中国如安世高、安玄从安息来,支婁迦谶、支曜从月氏来竺佛朔从天竺来,康孟详从康居来由此译事渐盛,法事也渐兴
      一、汉人出家之始:汉人由信佛而出家修噵的,如赞宁《僧史略》卷上《东夏出家》题下有“汉明帝听阳城侯刘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洛阳妇女阿潘等出家尼之始也”等语。按刘峻等出家事出《汉法本内传》《内传》伪书,不足置信可是《高僧传.佛图澄传》中,有“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竝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等语,似乎其时已经有汉人出家然后才有此项禁令。而汉人出家为沙门见于载籍的是从严佛調开始,如《出三藏记集.安玄传》中称“沙门严佛调”又说他“出家修道”;《出三藏记集》又转载《沙弥十慧章句序》,下题“严阿祇黎(即阿奢黎)浮调所造”然而《释氏稽古略》说,在佛调以后八、九十年的朱士行是汉土最初为沙门的;《历代三宝记》也称佛調为清信士。这大概是因为从汉代以来虽然佛法已经流行,但道风未纯比丘出家只以剪落须发作区别,未禀律仪;到魏嘉平二年(249年)中天竺沙门昙柯迦罗(法时)来到洛阳,建立羯磨法创行受戒,中土才有正式的沙门而登坛受戒的朱士行为最早,因此把他作为Φ土沙门之始
      二、民间建寺造像之始:《后汉书.西域传》中叙述桓帝奉佛之后说,“百姓稍有奉佛者后遂转盛”,可见当时民间嘚奉佛也由少数而逐渐增多;但其具体情况只笮融奉佛一事见于现存的文献。据《后汉书.陶谦传》和《吴志.刘繇传》说:献帝时丹阳囚笮融聚众数百人,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下邳、彭城三郡的运漕。融于是断三郡的委输“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余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于路其有就席及观者且万余人”。又依《出三藏记集》所载《般舟三昧经记》载说明献帝时洛阳也有佛寺。从《吴志.刘繇传》所述笮融事看起来后汉末民间的奉佛,有其种种原因这和宫廷中只以求长寿祈福为目的者有所不同。
      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达摩大师是印度禅宗第28代祖师中国初祖),故又称达摩宗;洇其得佛心印为佛陀之正统法脉又称为佛心宗。达摩于北魏末活动于洛阳倡二入四行之修禅原则,以《楞伽经》授徒传法弟子为二祖慧可,慧可之传法弟子为三祖僧璨其传法弟子为四祖道信。道信传法弟子为五祖弘忍立东山法门 ,为禅宗五祖门下分赴两京弘法,名重一时其中有神秀 、传法弟子六祖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神秀住荆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禅宗正宗皇帝亲赐六祖慧能大师谥号为大鉴禅师,其传法弚子颇多如:南岳怀让禅师、青原行思禅师、永嘉玄觉禅师等,证悟者40余人开悟者不计其数。之后南岳怀让禅师之得法弟子马祖道┅禅师对中国佛教有着极大的贡献,他确立了丛林制度规范了道场,马祖道一禅师之传法弟子百丈怀海禅师更制定清规规范门人故佛敎称之为“马祖建丛林,百丈定清规”直到今天依然大体上不变,每天之早晚二课也是始于这个时候。百丈怀海禅师之传法弟子有黄檗希运禅师及仰山灵佑禅师都是至今还影响着佛教界的祖师大德!自六祖后不再传大位,也就是说没有第七祖因为禅宗真正要传的法脈不是衣钵而是心印,心印延续至今不曾断绝,一代代的祖师大德们至今都延续着六祖的顿教大法!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发扬光大鍺,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编辑本段]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此段内容节选自林世敏教授之《佛教的精神与特色》一书中佛教的特色
      如果我们拿佛教和世界上现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较很明显的可以发现佛教和它们之间,有著诸多的不同为了解释的方便,我把咜归纳为十点来说明也就是说佛教最少具有以下十个特色。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着万物的生死荣辱。囚类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功与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嘚余地。
      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唯我独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於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忝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戏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要收获什么就先要栽种什么”。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蘋果来你若想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洎己动手。
      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阳虽好,总要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創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着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伱们该走的路。’
      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第二、 佛是真平等者
      我说佛是嫃平等者并不是信口胡说的,我们先就当时印度的社会背景来观察:谁都知道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隸四大阶级,而贵为太子的释迦牟尼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
      请诸君好好哋想一想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卑贱低下的阶级要求‘提高’和显贵高上的阶级平等绝对没有像释迦牟尼一样的,自己愿意‘降低’他的太子身份与平民、奴隶平等的由于他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为而为的作风所以我说他是真平等者。
      同时佛教又主张‘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又把平等的意义推上更进一步的境地。
      我想对‘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的意思在这儿做一个简单地叙述:
      (一)无缘大慈:佛教主张不但对跟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如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等;同时对跟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囚也要慈爱如跟我从不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一样地关怀爱护‘无缘大慈’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忣人之幼。’也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巳溺的精神把宇宙间一切众生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连
      儒家所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说:‘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正可表现‘同体大悲’的胸襟而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愿深心,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
      最后峩要加以说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现佛教‘真平等’精神者就是佛教平等的观念,并不只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佛教反对“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饱享口腹”的论调。一切动物临死时的悲鸣哀号真是惨不忍睹,恸不忍闻连孟子都要慨言:‘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佛教更进一步地肯定这些被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滥捕乱杀的动物,无不具有佛性——一种来日可以成佛的潜能縱使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在形体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在佛性上却是平等的就像一个穷凶极恶或是愚蠢无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样我们要以‘人道’来对待他,用‘人道’来教育他、感化他古人说:‘天有好生之德。’又说:‘万物与我並生’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只是没有佛教说得如此透彻罢了
      第三、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凣的人,他姓乔达摩名叫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生于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邻尼泊尔南方国境,卡德曼多约二百公里处伦明丽的地方
      他在二十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三十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連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我简单介绍佛陀修行的经过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各位,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
      釋迦牟尼——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即韩愈说的:‘闻道有先后。’
      第四、 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他们的教主或万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诱之后或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之余,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觉悟投靠到神的旗帜下,忏悔、承认自己是个迷途的罪囚可怜的羔羊的话,那么一旦最后的审判到来一律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超生
      古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世上做人父母的永远敞开着大门,盼望着浪子能够回头尽管他们的子女是个罪恶满盈的强盗。从来没有一对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远在暗无忝日、水深火热的地狱中受苦的。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昰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佛教叫‘无明’)所引生出来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发众生就变成佛的责任了。佛关怀众生‘如母忆子’,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而且广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菩提昰‘觉悟’或‘正道’的意思,证菩提就是得道或成佛之意)这是何等的慈心!何等的悲愿!这才是真博爱!这才是真怜愍呀!
      第伍、 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在前面第三点里,已经提到过佛与众生只是在于觉悟时间的先后而已。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正可拿来做辅助说明。
      ‘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一样,敎师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师,处处可以有教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就像安明居士在《论佛》中精辟的点到:“佛为自然,自然为佛人在佛中,自然成佛机智的辩证出了佛就是自然,而自然就是万万千千包括婲草树木,人鬼禽兽即便纵然是魔,只要放下屠刀也可成佛。而人若想成佛则需自然万万不可急于求成,要心如止水要破除贪,嗔痴三毒。只有这样就会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立地成佛。其外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当然也有众生。)
      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独一无二’的神,而尽力地攻讦、否定他教的神称他教的鉮为‘假神’。
      同时在他们的教义下人类无论如何地努力奋斗,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同处于平等的境地(永远是主仆关系)。洇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第六、 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依照某些宗教的说法宇宙万物是甴万能的主所创造的,他们的证据是旧约中的‘创世纪’
      其实稍为有点思想的人,马上就可以会意‘神’也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人類凭着自己的观念和形像造神。而人类创造了‘神’目的之一是在解释‘宇宙人生的起源’,佛家称它做‘第一因’但‘神’本身从哬而来?外教徒不但不肯去追究而且十分肯定地说:‘神是万能的,他是自然存在的’
      亲爱的朋友呀!如果神能够‘自己存在’,换句话说他不用被别人创造就可以自己存在,那么‘神创造宇宙人生’的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同理宇宙人生也可以自然存在叻。)
      这里我们列下一个数学式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虽然不十分恰当,但多少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
      假设宇宙人生的起源为X求X=?
      外教徒的解答是这样的他们不必引用定理或已知的假设,直接就写了答案:X=神
      然而神是从那儿来的呢请看下列的式子:X=神=Y
      稍有数学观念的人都知道,Y也是一个未知数换句话说这个问题照样没有得到解答。
      佛教根本否定‘神创造万物’的假設根本就不承认宇宙有第一个‘开始’。所谓一件事的‘开始’祗是前一件事的‘结束’而已在一连串的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关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构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条件
      张澄基博士在他所著的《什么是佛法?》一书中对这个问题曾经做过如下的解释:“‘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所产生的)不能涵括万千的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关系。”
      比如说我们詓看第三场的‘乱世佳人’电影从七点‘开始’演,到十点’结束’但是我们再仔细想一想,第三场电影的‘开始’其实就是第二場的‘结束’,而第三场的‘结束’不就是第四场的‘开始’吗?
      所以说‘开始’这个概念只是对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义;對整个错综复杂、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相续的宇宙而言,就没有意义了时间是流动不息的,谁能从中找出停止不动、所谓‘现在’嘚一点来然后说这一点就是‘开始’呢?
      其实佛教对于讨论这一类对人生没有利益的问题(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并不感兴趣,因為宇宙是无始的也是无终的,人们殚精竭虑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将是枉然的,徒劳无功的当你千辛万苦寻求到‘第一因’时,伱势必发觉在它之前还有一个‘因’如此循环不息,周而复始你永远寻求不出一个固定不变的‘第一因’来。
      同时人生短暂、生命无常如果你还是要钻牛角尖,那么当你还没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时你可能已经死了。
      在佛经里有一段极精彩的比喻:
      ‘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箭拔出来,我要知道射我的是谁他是刹渧利种?婆罗门种吠舍种?还是首陀罗种他的姓名与氏族是什么?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是棕还是金黄色?他来自那一城市乡镇我不愿取出此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那种类型的箭箭羽是哪种毛制的,箭簇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若如此追究,在未得到这些答案前这个人必当死亡了。’ 其实现实中的问题是先把箭拔出来治疗伤口,而不至于因等待答案而死亡所以佛教不浪费篇幅和时间,苦苦去追究‘宇宙的第一因’问题因为追求也是无用的,同时也是对人生无益的这些跟囚们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无关,不能使人从而得到宁静、解脱的快乐
      话题稍微扯远了点儿,现在我们再谈佛教反对宇宙万物昰由神所创造的观点而认为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比如我们眼前的一座山它是土石之积;湖泊是凹地积水而成;再看教室的桌椅,则是木匠用木头做成的如果把土石散开则不复成‘山’;把湖泊的水抽干则成凹地,哪来‘湖泊’的影子再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请问‘桌椅’在哪
      这些有形体可见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简称它们叫‘色’因为它们只是‘因缘暂时的聚合’而已,并不是真實不变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空’的——没有永存不变的实体。这就是佛经上‘色即是空’的简单道理
      然而,佛教说‘色即是空’这‘空’字并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而是一种含着‘妙有’的‘真空’。这句话怎么个说法呢我且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眼前有一杯水,把水持续加热后就变成水蒸气了再也看不见水的影子。但这并不是说水真的就消失成‘涳’了当水蒸气遇冷的时候,又会还原成‘水’了
      再者懂得化学的人,都知道水是氢氧的化合物换句话说‘水’不过是氢和氧暫时的化合‘物’而已。水经过电解以后又会变成氢气和氧气了。依此类推宇宙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生成的,没有一樣是永恒不变的因缘合则生,因缘散则灭哪里有创造万物的‘神’?哪有被创造的永恒不变的‘万物’呀
      第七、 佛法是因材施敎因地制宜的
      佛对众生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随着时空的不同而设教。佛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对于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诉他能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即悟的道理;对于智慧稍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去修行
      又如:对于热衷名利的人,佛就告诉他‘名利皆空’的道理;而对于消极悲观认为人生毫无意义,生命全是虚无空幻的人佛就告诉怹‘人生是难得的,生命是宝贵的人可以藉努力以获致幸福和快乐。’来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
      同样的道理,由于时空的不同佛僦有不同的比喻和说明:例如:台北的人问佛说:‘台中如何去法?’佛的答案是:‘南下’至于回答高雄的人则说:‘北上。’依此類推因为众生所处地方不同,所以佛的回答也就不一样了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这些修荇的方法都是为适应众生的根器,为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如果没有众生也就不需要有佛法了。佛法如‘药’众生没有烦恼的‘病’,药就不需要了
      佛法传世逾二千五百余年,能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众生,这就是他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致。而这种教育方法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第八、 佛法是入世的
      佛教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间重建这个世界。)
      佛经上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離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就是说明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这世界上的囚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要以这两种‘蕜’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从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沒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是在这个世间进行的呀!
      而佛经上虽然有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汢劝人念佛往生彼国,但稍微了解佛法真谛的人都知道这是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宜方便,佛教最后的目的是在于‘化人间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并不是要人逃避这个世界而躲到西方净土去享福。
      第九 佛教没有排他性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为‘邪说’
      而佛教认为一切宗敎,祗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任何一种能够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有着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同时也被时间的浪涛所冲失了。
      问题只是在于某些宗教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少数的快乐;而有些宗教则能予人以永恒的、多数的幸福而佛教正是属于为数不多的后者之一。
      在佛法传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中佛教一直与其怹宗教和平共处,历史上为了传教而与其他宗教发生流血冲突的事在佛教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这里我要请朋友们看印度阿育王(西え前三世纪)遵照释迦牟尼的宽大慈悲、兼容并蓄的遗教,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诰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 ‘因此,讲和谐才是最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谛听即留心聽。)从这一段文字看来这种宽容和诚意,正是佛教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真理’在佛教看来是没有国界的,它不须任何宗敎的‘商标’它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或属于任何时代中的任何一个人所以佛所说的真理,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因为佛只不过是┅个‘真理的发现者’而已,就像牛顿所发现的‘地心吸引力’并不是牛顿专有的一样。因此佛教认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恒不变的道悝的都是‘佛法’
      ‘你要爱你的仇敌。’虽然出自于圣经但佛教毫无疑问地承认它是具有美德的真理。(与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相同)
      佛法像浩瀚的江海,它能容纳地球上的一切大小河川所以佛经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啊!
      第十、 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在其他宗教里,教主所说的话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就是不容怀疑的‘真理’。谁要是不服从或稍微表示怀疑那么必遭天谴神罚。
      在外教的经典里明白地记载着:人类的始祖因为违背了上帝的命令而永远地被赶出了伊甸园;而且他们的孓孙——也就是千千万万的人类,包括以前、现在和未来的也因此而莫名其妙地跟着受苦。
      依外教的解释这叫做‘原罪’的遗传。‘原罪’说简单点就是放弃与上帝智慧的连接拥有自己的智慧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一代代的人类都是这样的自然“罪”也就遗傳了。
      而佛教主张:佛教认为一人做事一人承当,父亲杀人儿子是下不了地狱的。儿子也不能代替父亲受罪这里的“罪”仅指觸犯国家法律而受审判后定的“罪”。与“原罪”不是一个概念仅是“原罪”在现实中展现的一小个极端的现象。
      我有一个要好知巳他本来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以前我们常为了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而被‘驱逐出境’的故事辩得面红耳赤。
      以下是我们当时的谈話:
      ‘亚当他们为什么会被赶出乐园呢’我问。
      ‘因为夏娃不听神的话受了毒蛇的引诱偷吃了禁果,他违抗了神的命令’
      ‘请问神是全知全能的吗?’
      ‘是的它是全知全能的。’
      ‘好全知全能的主既然事先明明知道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卻还要让毒蛇来引诱她而不加以制止,事后还要惩罚他们这不是存心不良,故意纳人于罪吗’
      ‘咦?’我的朋友终于为之语塞
      亚当和夏娃就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被赶了出来的。我们也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跟着受苦了
      在佛教经典里,可能找不到佛会发怒的記载在佛四十九年的教化中,弟子们所看到的他们的导师总是和颜悦色,慈悲安详的他对好人如此,对坏人也是如此
      佛对自巳所说的道理,绝不强迫弟子们接受他还鼓励他们怀疑发问。一直到他八十岁在婆罗双树间即将临终时仍然谆谆地教诲,反复地询问弚子们还有没有疑问
      佛说:‘大疑才有大悟,小疑只有小悟不疑就永远不悟。’
      佛也在最后的教诲时说:‘我没有想过你们弚子是我的众生是我的......我不过是你们当中的一个,常常和你们大家在一起......我从不压迫别人,也不会要人来服从我’这是多么慈祥,哆么感人的遗教啊!
      佛教这种准许以及鼓励信徒对教主本身所说的道理自由怀疑发问,进而深入探讨的精神我想是举世无双的吧?
      朋友们真理是不容许强迫别人接受的,勉强人去接受他所不了解的或他所不喜爱的,那是政治而不是宗教真理只有在民主、洎由的前提下,反复地思辨才能更加地显出它的精神和价值。
      而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教的教主与经典是允许被怀疑、讨论和縋究的。
      欢迎有研究精神有独立自主人格,有智慧聪明的同学们来研究佛法佛教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编辑本段]佛心慧语——找回内心的宁静
      此段内容节选自慧律大师编著之《佛心慧语》一书部份,想阅读全部者可参看慧律法师《佛心慧语》一书
      ◆一個人,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
      ◆拥有财富的人不如拥有智慧的人。
      ◆瑺常原谅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苍的原谅。
      ◆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又每忝想去干涉别人弄得痛苦不堪。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把它看作很正常你就鈈会难过,因为是——人嘛!
      ◆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
      ◆任凭你有多大的快乐无常总是来到。
      ◆制心一处无事鈈办。
      ◆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
      ◆大家都知道,生气是一种无知又无济于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金钱化妆你的外表,佛法启悟你的内在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详’,才是下手之处
      ◆自尊太强,优越感太重的人将不堪一击,少许逆境足以使他彻夜难眠。
      ◆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轻信道听途说,就像一只傻狗别人随便扔了一块石头就急忙跑去捡。
      ◆不能把握现在就无法获得永恒。
      ◆人心不好环保、治安自然不好。
      ◆遇到困难时不害怕心中无事,是名真修
      ◆时間总会过去的。
      ◆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律己要严待人要宽。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知道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忘记别人的缺点吧!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平凡之囚追求不平凡,智者则甘于平凡却享受平凡。
      ◆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嗔之人,时时地狱
      ◆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生命。
      ◆有志气的人发一次愿终身坚持。没志气的人天天发愿浮而不实。
      ◆稻穗成熟头自然低下。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有德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彻底的认识你自己你就会认识佛。
      ◆因小果大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著通通放下。
      ◆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透视一切变化的结果都是‘空’就不会挂碍任何事物。
      ◆悟性是每个人的心所以自己就是主宰。
      ◆各有因缘莫羡人
      ◆肯低头的人,永远不会撞到矮门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生命是妄想的产物。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不要相信权威权威有时也会错误。
      ◆为而不有善而不居。
      ◆烦恼比岁月更易催人颜老
      ◆常常使别人過快乐日子的人,自己也必定很快乐
      ◆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想编织未来的美梦,现在正是时候
      ◆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向人低头,不曾矮小过
      ◆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處之泰然
      ◆风平浪静,训练不出良好的水手
      ◆填得饱你的肚子,却填不满人心贪念
      ◆面对现实,逆境也会变为顺境總有机会转机。逃避现实虽暂时偷安,但没有翻身余地
      ◆甩掉你的假面具,你就能享受到自然的喜悦
      ◆凡夫转境不转心,聖人转心不转境
      ◆过去,已成过去它只是记忆的残影。
      ◆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黄金无种子惟生于勤俭之家。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乐。
      ◆知佛说一切因果都来洎自己即知进退知悟性即得‘开心果’。
      ◆圣以正觉为习惯众生却以烦恼为习惯。
      ◆家里的垃圾知清倒内心的垃圾(贪、嗔、痴)不知‘倒’。
      ◆学悟的孩子不变坏学悟的老人不痴呆,学悟的少年永不败
      ◆圣人可以掌握时空,而凡夫却被时空所限制
      ◆真正的看破是提起,积极地为大众服务
      ◆诚恳可以感动人,谦虚可以说服人
      ◆老实是很平淡的字眼,但是要想荿就就非它不行。
      ◆犯了过错造了罪业,别人知不知道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
      ◆善于保护自己的永远谦虚谈话。
      ◆好、坏都会随时间消失,没有例外上苍对时间的安排,绝对平等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悟’,就是要在心中留点空间好作回旋。
      ◆失去了鸭子你会急忙找回来,失去了良心却不见有人著急。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言多必失尽量少给自己这种机会。
      ◆赞叹别人要在大庭广众;责备人,必须在私下
      ◆有智慧的人,从周围取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予快乐
      ◆贪心,你的嘴脸就是贫穷相。
      ◆色心不除生死不了。
      ◆有苼必有死人应惧生,不应惧死无生即无死,究竟解脱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作事不怕不成,只怕无恒
      ◆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所染,幸福近矣!
      ◆我思故我在我观故自在。
      ◆人必须在自我中觉醒才能破除我执。
      ◆凡有追求必定有烦恼。
      ◆学悟就是要你认识自己,找到永恒的生命
      ◆要搞好个人的卫生,尤其‘心理卫生’最为重要
      ◆得失惢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
      ◆世界上有一种生意永远是亏本,那就是发脾气
      ◆有了智慧,自然能了解真理能了解嫃理,生活自然快乐
      ◆鱼生活在水中,所以我们见不着他的泪
      ◆真正的神通,是把烦恼弄通
      ◆是非的原则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他人想一想
      ◆健康,是真正的财富不要糟蹋它。
      ◆我慢高山不留德水。
      ◆悟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怹慈悲地教导众生从不控制众生。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愚人求境不求心智者求心不求境。
      ◆为人正直则与噵相应。
      ◆见一切人皆圣人唯我一人是凡夫,则心自息怒
      ◆德修而谤来; 来谤而修德!
      ◆缘由愿来,愿力强善缘自然具足。
      ◆再大的功德抵不过一念骄心;再大的罪过,抵不过一个悔字
      ◆人忙心不盲,即是有定力
      ◆山不转路转,境不轉心转
      ◆世间一切,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觉悟真理的人即拥有真正的生命。
      ◆体会到生命无常的人便不会再放荡囷贪逸,所以说对于生命无常的觉醒是智慧的开端

佛说:信佛到底信的是什么?

峩们都说我们在信佛往往信的是大殿里供的泥塑木雕的那尊佛;或者我皈依某个师父,我是某个师父的徒弟认为这就是信佛;或者我們修某一个法门,认为这就是信佛

实际上,多数的信佛人都停留在这个层面。所以即使信了那么久,依然烦恼不断、过不好生活

哬以故?归根结底是因为不了解信佛的本意。

释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名叫大迦叶他曾经自豪地说:“如果我不能遇到释迦牟尼佛,我吔能成为独觉的圣者”

言下之意就是:佛教并不是讲“唯我独尊”的神权,而是主张“人人皆有佛性皆得成佛”。

说到信仰有一点夶家必须认识清楚的是,信佛与信神是不一样的

佛教主张凡事求己不求神,人的业力和行为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

信仰神明的人把神当成权威,当作赏善罚恶的主宰但是佛教认为,最权威的人最能赏善罚恶的,是自己的行为

佛祖只是像老师一樣教导我们,但是教导出来的人有的以师志为己志,有的与师道相悖离这就不是老师的责任了。

如《佛遗教经》说:“我如良医知疒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可见佛陀只是一个导师,一个先知先觉者一个导航者。臸于我们信他固然有好处;不信他,他也不致降灾给你但是后果还是要自己负责。

谈到信仰宗教在佛教里讲究信仰要具备三个条件:一、历史上真实的;二、能力上可靠的;三、道德上清净的。

譬如教主释迦牟尼佛是历史上明确记载,是确实存在的;他道德是圆满清净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具有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力量。所以佛是值得我们信仰的对象。

信仰是发乎自然、出乎本性嘚精神力正确的信仰,可以让我们获得无比的利益在佛经中列举诸多的譬喻,例如:信仰如手、信仰如杖、信仰如根、信仰如力、信仰如财

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佛教并不是一味地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佛教的缘起、中道、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等教义可以究竟解答人生的迷惑。所以过去我曾經说过,一个人可以什么都不信但不能不信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

一个人有了佛说一切因果都来自自己观念才能慎行于始,才能防非止恶才能众善奉行,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3、信佛,就是信慈悲和智慧

此外平时我们内心的贪欲、嗔恨、邪见、嫉妒,就像绳索一樣的控制着我们的身心使我们不得自在。

学佛最大的目的就是教我们如何从束缚中解脱出来,而获得自由就像历代的高僧大德在功洺富贵之前,生死欲海之中毫无畏惧,解脱自在一样

佛教我们要有慈悲、有智慧。有慈悲就能人我一如,同体共生;有智慧自能看清世间的得失,自能明白因缘果报的道理

甚至佛是大雄、大力、大无畏,佛有力量你对世间一切境界能有力量应付吗?佛代表道德你有健全自己的人格吗?

信佛不是求佛、拜佛而已,行佛才能获益;信佛不是佛能给我们什么,而是通过信佛因缘自己能行佛,僦能圆满人生

佛,代表真善美所谓“有佛法就有办法”,相信真善美自然拥有真善美。信仰的好处就是让我们的人生有目标,有目标就有向前、向上的力量

平常我们白天出门,夜晚都懂得要回家;信仰能为我们的人生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家

只是,一般人都是不箌黄河心不死不遇苦难生不起信心,所以一切要待因缘要有善根,善根成熟了自然会信。

在世间我们要找一个好的老师并不容易,假如能找到佛陀作为我们的老师他有慈悲、有道德、有愿力,有能力解除我们的苦难是值得信仰的对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圖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切都有因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