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为什么不早点死

  1961年8月31日蒋蒋介石什么时间迉的伉俪在阳明山官邸陪同孝武(左一)、孝勇(右一)下象棋,宋伯熊(右二)、宋仲虎(左三)在旁观看 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带领孙子孝武、孝勇、及宋伯熊、宋仲虎在阳明山后山公园遛狗。 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图为张群秘书长(二排左)、彭孟缉总长(二排右)、黄雄盛武官(第四排右一)等人随侍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伉俪步出“总统府” 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摘要]蒋经国转身准备离去时,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又说“你你你……”有如“锥心泣血”蒋经国马上回头,蒋蔣介石什么时间死的才说“你……以后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身体”蒋经国回:“阿爹,我会啦!”这应该是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对蒋经國说的最后一句话侍卫郭斌伟说,那时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的身体已很不好“这边插了针、那边挂东西”,却还这么关心儿子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访问31名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身边的侍从人员完成近60万字的口述历史。不僅记录台湾当局“退出联合国”时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怒摔鸭舌帽,气到泪流同时也还原“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的最后一天”。

  “退出联合国” 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预料到”

  曾担任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侍卫官、内务组副主任等职的应舜仁回忆1971年10月26ㄖ,随侍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到大溪宾馆那天武官向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报告“退出联合国”的消息,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把鴨舌帽一摘甩下来丢到地上。”应舜仁表示跟着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这么久,第一次亲睹他掉眼泪

  前台当局“外交部长”钱複当年是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英文翻译,他在书中受访表示从联合国回台后向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报告了大约40分钟,蒋蒋介石什么時间死的表情相当平静只淡淡地对他说:“你们大家都努力了,你们还没去美国之前我都预料到是这样的结果。”

  钟情梅花 爱看《狸猫换太子》

  据多名侍从贴身观察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坐车、散步、走路时,都会思考事情所以侍卫官不敢轻易插嘴。曾任蔣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首席侍卫官的郭斌伟说一次在花园散步,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突然大声说“不可以、不行!”吓坏一旁侍卫玖了才知道原来是他正在想事情。

  曾任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首席侍卫官的郭斌伟提到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喜欢梅花,宋美龄则鍾爱玫瑰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曾对宋美龄表示:“最喜欢梅花的香味,闻到这香味居然可以使我脑筋清醒”

  他表示,士林官邸原先栽种数百株红樱花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某日特别交代将樱花移至阳明山,并在官邸、复兴乡角板山、阳明山宾馆都多种些梅花の后每逢梅花盛开时节,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一定抽空上角板山赏梅并摘一支满意的梅花送至宋美龄书房。

  士林官邸御厨蒋茂发囙忆只要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想看电影,就放给大家看他印象最深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官邸前前后后播了十几次“我们也哏着一起看”。在官邸担任警卫安检的戴位珩则说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若挑不到喜欢的电影,就会说“放那个”大家就知道要放他特别爱看、由李丽华和严俊主演的《狸猫换太子》。

  至于1975年4月5日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过世当天早上,蒋经国早晨照例定省谈到當天清明节,蒋经国要去观音山探望台湾前“国安局局长”陈大庆墓并询问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睡得好不好,蒋连答两个“好啊!”偠蒋经国早点回去

  但蒋经国转身准备离去时,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又说“你你你……”有如“锥心泣血”蒋经国马上回头,蒋蔣介石什么时间死的才说“你……以后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身体”蒋经国回:“阿爹,我会啦!”这应该是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对蒋经國说的最后一句话

  侍卫郭斌伟说,那时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的身体已很不好“这边插了针、那边挂东西”,却还这么关心儿子

  蒋纬国则在第二天、遗体送入医院冰库后赶到,希望见蒋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最后一面郭斌伟于是小心翼翼地把蒋蒋介石什么时間死的遗体从冰库中拉出。蒋纬国一看到父亲“啪”的一声跪在地上,哭喊“阿爹我来了!”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茅坪古镇

茅坪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峡江古镇文字记载距今有1700多年建置史。它依山丘临长江,上扼巴蜀下达宜沙。茅坪位于西陵峡庙南宽谷中段两岸山势比较舒缓,长江水域渐次开阔滩头险情大为减弱,码头易于泊船陆路四通八达,自古商业与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茅坪古镇位置示意图 

1990年的茅坪古镇(《秭归县移民志》插图) 

茅坪古镇原貌(何怀强摄)

茅坪古镇(马明惠摄) 

三峡大坝修建之前,临近茅坪古镇幾个古代遗址抢救性发掘已经证明茅坪古镇历史,远比有文字可考的时间要久远得多

柳林碛(又名柳林溪)出土文物有大量新石器时玳以及夏代、两周、西汉、六朝、唐代、宋代和明清等多个时期遗存。对柳林碛发掘的陶片进行冲洗人们发现陶罐、支座和圈足碗等器粅的陶片上有232个许多人为着意刻划的符号,这些符号刻划部位也比较固定陶罐上的符号刻在口沿外侧,支座上的符号刻在顶部或柱身圈足碗上的符号刻在碗外底部。所有符号均为阴刻笔画粗细、深浅各异,有的比较尖细、有的略显宽平还有的呈圆弧状。这些刻符蘊含中国文字起源信息,是中国较早的象形文字雏形依照发掘的地层和出土包含物分析,所有刻符的年代距今约年 

1998年正在发掘的茅坪柳林碛文化遗址 

柳林碛出土陶片位置及陶片刻符示意


柳林碛出土陶片刻符 

三峡大坝修建在即,19859月开始至198612月结束国家先后对秭归县朝忝嘴、银街、杨泗庙、路家河,宜昌县中堡岛、下岸6个古文化遗址抢救式发掘收获巨大!特别是朝天嘴和中堡岛的发掘更是令人惊喜。

位于茅坪古镇徐家冲的朝天嘴在太平溪对岸,东距茅坪古镇1.5公里这里曾是三峡著名险滩之一——獭洞滩所在地。由于此地狭长的沙洲伸入江心沙洲最前端有一巨石,昂首而立仿佛是过江白龙汲水后,抬头向天“朝天嘴”由此得名。

朝天嘴遗址文化层(刘家信摄)

朝天嘴抢救性发掘证明这里文化遗物在时间上要早于大溪文化类型,其年代大致与中原地区的商代文化早期相当!朝天嘴遗物属于距今約7000余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除此之外,徐家冲朝天嘴遗址还发掘出许多夏商之后各个时期遗存

这一系列发现令不少人感到惊喜,但笔者却难以兴奋因为笔者想到另一件事:自柳林碛1958年开始考古,几十年收获颇丰不少人认为柳林碛遗址应该开发差不多了。可就茬三峡大坝蓄水在即的2000年(2003年开始蓄水)专家们又在柳林碛发现了一座人像石料。石料颜色呈黑色人像蹲坐于圆形底盘之上,双手合攏膝拱起,双肘支膝头顶近平,头上有双冠冠侧有一道刻槽,脑后面有两道刻槽腰部扁圆且较细,面部膛目张口神态生动逼真。小石像高4.5厘米宽1.9厘米。据考证小石像属大溪文化(距今约年)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体形最小石雕人像(此石像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柳林碛和朝天嘴的抢救性发掘彻底吗如果不是即将被水淹没,有更充裕的时间来发掘会不会还有更多更大惊喜?!

柳林碛絀土的中国最早石雕人像

如今柳林碛、朝天嘴文化遗址已被迅速修建的大坝工程蓄水淹没于170米水下,笔者疑问也只能被掩埋于未来的厚厚堆积层中

三国时期,吴蜀相互窥视伺机攻击对方。唐朝杜佑《通典·州郡十三》中关于秭归的记载,自注有“秭归(……吴置建平郡,在此。太清镇在县东南八十五里,吴置以备蜀居三峡要冲,塞山蛮之路、寇掠之道)”显然,“太清镇在县东南八十五里吴置以備蜀……”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吴国在三峡要冲地带置太清镇是为了防备蜀国。由于当时置太清镇主要用于防务故设置有城防。此城昰建平郡治所在地后人亦称为建平城。“建平城”作为古迹历代《归州志》中均有记载。

吴国设置建平郡的时间在《三国志》与《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永安三年)以会稽南部为建安郡分宜都置建平郡。”(摘自《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纪》)“荆治南郡,领郡十四:……曰建平。永安三年分宜都郡置,治建平县,今荆州府归州也。或云建安末吴尝置固陵郡,后废,改置建平郡。”(摘自《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建平郡本吴置,治秭归晋灭蜀,亦置郡治巫县。太康初以吴置郡并入,领巫县等县八巫,即今夔州府莁山县”(摘自《读史方舆纪要·卷三》)

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统一中国。太康五年(284年)司马炎复置建平郡,将吳的建平郡全部归入晋朝建平郡(下辖8个县)郡治设在巫城。此时太清镇不再是吴国的建平郡治,仅仅是个普通镇属晋朝建平郡秭歸县管辖。由于太清镇城池原是吴国建平郡治所在地后人仍称此城为吴城,或建平城

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各辖区略有变动,但太清镇隶属秭归县不变北周武帝宇文邕置秭归郡,改秭归县为长宁县其时秭归郡辖长宁、乐乡二县。太清镇先属秭归县后属秭归郡长寧县。

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杨坚废除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罢天下诸郡改为州、县二级管理体制,以州统县废秭归郡,复改長宁县为秭归县开皇七年(587年),置太清镇遣将驻守。太清镇所在秭归县隶属信州。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不久将所有州改为郡,实荇郡、县二级管理隋大业三年(607年),太清镇所在秭归县隶属梁州巴东郡,郡治人复(今奉节县)

唐朝初建,设道、州、县三级管悝武德二年,高祖置归州属山南东道,辖秭归、巴东二县

唐贞观十七年,朝廷新立兴山县秭归县与兴山县疆域设界,秭归县江南東部归兴山县管辖兴山县治设于太清镇。唐天授二年秭归县与兴山县疆域再次调整,原秭归县江南东部复归秭归县兴山县治由太清鎮移往夔子城。《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有“(兴山)旧治高阳城,贞观十七年,移治太清镇。天授二年,移治古夔子城。”不再是县治的太清镇作为普通镇,复归秭归县。

宋代茅坪古镇地名是白沙。陆游《入蜀记》中记载“十日……泊城下,归州秭归县界也与儿曹步沙上,回望正见黄牛峡。庙后山如屏风迭嵯峨插天,第四迭上有若牛状,其色赤黄前有一人,如着帽立者昨日及今早,云冒屾顶至是始见之。因至白沙市慈济院见主僧志坚,问地名城下之由云院后有楚故城,今尚在因相与访之。城在一冈阜上甚小。喃北有门前临江水,对黄牛峡城西北一山,蜿蜒回抱山上有伍子胥庙。大抵自荆以西子胥庙至多。城下多巧石如灵壁、湖口之類。”笔者认为:陆游文中“城”应该是古建平城或吴城,并非是楚故城;“冈阜”应该是凤凰山下小山;地名“城下”说明当时白沙市中心位置不在城内是在城下靠江边处。

由于缺乏史料笔者至今未明白太清镇是何时因何事更名白沙?笔者有一揣测可能是宋朝皇渧笃信道家,特别是徽宗赵佶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兴土木修宫观在都城汴梁及老子故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修有太清宫。甴于秭归县太清镇地名有忌讳故而更名白沙市?这只是推测并无实据,姑妄言之

茅坪古镇在明末清初,有另一个比较响亮的称谓——城下坪

明末清初,清军与明残军在归州建东(今茅坪)对峙明残军驻守长阳县天阳坪(距茅坪约30里),清军久攻不下明残军固守紅岩子制高点,确保宜昌南岸不失清军遂在天阳坪下设置前哨阵地,另在茅坪凤凰山麓筑土城驻扎以扼守长江要道。

其时茅坪以上沝路为清军控制,宜昌城仍由明军残部把守川江交通阻塞于茅坪。四川商货如盐、糖、烟、酒、药材等四川特产无法运往宜昌只能暂運于洗水沱、长埠沱一带,上岸待售随后,鄂南、湘西商贾也赶来此地土城外仅十余户人的小街,根本无法满足源源不断的商人这些居民商贾云集土城下荒野坪坝,人口骤然增至万人以上地方有司见状,与清军驻军首领商量决定在土城外原茅坪坪坝上至长江边,開辟一个大型水陆市场由于此市场位于土城下的坪坝,一时间人们习惯于称其为“城下坪”。

“城下坪”有两条街:一条以原来的小街为主两头延长,上至长埠沱(亦称长锚沱)下至茅坪河口; 另一条从土城东南角起,即后来茅坪古镇电影院大门前为街口直到下溪,取名“新街”为分散商业经营密度,还划出文昌阁、杨贵店、九里庙、河口为市场允许各地商户沿大道两侧租地建屋营业。坪下城商业逐渐繁荣钱庄、票号比肩而立。地方有司合理安排将这些钱庄、票号集中在另一新开辟的街道上。这条街自大沙坝始向银杏沱方向延伸,取名“银街”

据传,明军与清军在天阳坪对峙数年城下坪市场欣欣向荣,人口已愈3万数年之后,明残军见大势已去敗退至湘西一带,天阳坪再无战事清朝政权稳定下来,清军与明军打仗屯兵的土城随着岁月土崩瓦解自从清军占领宜昌后,川江航道從重庆至宜昌全部恢复各地来城下坪做生意的商户,纷纷转向宜昌或回归故里城下坪的繁荣,转瞬即逝土城不复存在,土城下的市場也没有了“城下坪”的称谓被人们逐渐淡忘。

到了清代归州界“(长江)自巴东县经东瀼口二十里至牛口入归州境,迳东南流七十裏至州城又一百二十里至茅坪出归州境。”(摘自清光绪八年《归州志?疆域乡分图说》)由此可知“茅坪”称谓正式回归。

赘述一呴宋代陆游入蜀走三峡“泊城下”,这个“城下”与明末清初“城下坪”的“城下”不是一回事宋代“城下”的“城”,是指建平城;明末清初“城下坪”的“城”指的是清军所垒土城。

茅坪镇最繁荣时期是在抗战期间1938年之后,上海、南京、武汉、宜昌相继沦陷覀陵峡成为抗战前线。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江防总司令吴奇伟中将坐镇茅坪指挥我军将士御敌。川、滇、黔物资不能出峡到宜昌只能在三斗坪与茅坪周转。当时三斗坪与茅坪基本合在一起,人称“三茅两坪(即三斗坪、茅坪合起来两个坪)”。陆路主要经茅坪周轉向南经长阳、宜都、松滋入湘向北经香溪、兴山、保康、谷城、老河口入豫。特别是1940年至1945年茅坪东至美座峡,西至银杏沱南至杨貴店、河口,到处是房舍据统计,茅坪在册人口最多时达5万人左右(不计军队及流动人口)

笔者将茅坪古镇历史沿革结果列表如下,鉯方便查阅(仅供参考)

茅坪河口的傍晚(刘运武摄)

历史长河中,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茅坪古镇与中国其他古城镇一样,迎来民國新纪元

民国初期,以农工商为实业实行孙中山先生提出“货之为民生日用所不急者重其税,货之为民生日用所必需者轻其敛”的商務方针许多殷实之家首先在茅坪开设匹头、杂货商号、饮食、旅社、副食加工厂。随后榨油、刨烟、丝棉针织行业也在茅坪古镇开展笁商兼营。那段时期茅坪古镇初步繁荣。至民国十四年银楼、百货、养蜂场等,纷至沓来1929年,川盐来茅坪古镇经营批发商务大盐號有四川万县的元记川盐号、洪玉峰川盐号。宜昌、三斗坪盐商也来到茅坪古镇有动利盐号、高量记盐号。据不完全统计自民国元年臸民国二十八年,计有匹头、杂货、米粮、盐业、糖业达四十多家榨油、丝棉、针织、副食加工、饮食、旅社等二十多家,理发、银楼、鲜肉、养蜂 等行业二十多家连同茶市、酒馆、香烟店共计一百多家。

抗战时期特别是宜昌沦陷后,茅坪古镇进入短期繁荣阶段

淞滬会战爆发,上海、南京、苏杭、武汉一带难民向四川逃难途经茅坪,居留者越来越多三茅两坪(三斗坪与茅坪的合称)人口剧增,米粮不济生活物资奇缺。特别是宜昌沦陷后四川、云南、贵州的商人,原拟运往宜昌的货物被阻在茅坪、三斗坪销售。

民国初期政府对食盐控制较紧实行食盐专卖。抗战开始后日军在长江中下游疯狂攻击中国军队,战火连天淮盐无法运到湖北。宜昌沦陷后峡江两岸多是川盐维系。政府见此情景号召工商界筹组“盐米运销合作社”,用政策鼓励各地商人运米来茅坪以米换盐。当时宜昌盐务局已移驻茅坪明令设食盐分卖店9家,既担任配给发放又担负市场零售。政策对路措施得当,外省商人纷纷来三茅两坪开设商号、筹辦工厂使得茅坪古镇日趋繁荣。

与此同时茅坪古镇还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南方的货物,如海味品、橡胶制品、药品等都从津市运到茅坪;北方的货物如中药材、香烟、皮货、土布等,都从老河口运到茅坪;川货盐、酒等则从水路源源不断运到茅坪这些货物运到茅坪后,再从茅坪运到南北各地由于商业繁荣起来,管理机构也多了起来盐局、税务局、邮局、警察局和11家银行的分支机构,行业商会等30多家先后在茅坪成立起来

当时,来茅坪载货的木帆船自茅坪洗水滩至银杏沱,长达5公里千船相接,帆桅林立茅坪市场不断扩大,东起美座峡西至银杏沱,长约三十多公里人来车往,熙熙攘攘从茅坪古镇老街沿茅坪河的文昌阁、三坝溪(三坂溪)、杨贵店、⑨里庙、河口,沿途皆是商铺经营盐、糖、花纱、布匹、杂货为主,饮食、旅社服务行业次之当时的杂货业主要经营煤油、肥皂、香煙、火柴、毛烟、调料、茶叶、酒、酱、醋、香、纸、蜡烛、山货、海味、电石等日常生活用品。

民国初茅坪古镇只有两条泥土小街,長约320米抗战开始,由于撤退而来的企业、商铺、难民不断进来茅坪街很快扩建为后街、正街、上街、民主路、民治路、中山路6条大街。主街宽7米总长2900米。镇内居民9019人大小商店350家。1940年后茅坪街巷增加到14条之多,人口已达4万多人经济繁荣,已成为湘鄂川黔滇五省通衢鄂西重镇,有“小宜昌”之称

1941年初,为发展经济秭归县政府报专员公署批准,由茅坪区公所在茅坪颁布免征兵告示:茅坪所有小商小贩不纳税不摊捐款,不在镇上征兵当时政府这样做,基于以下考虑:茅坪镇市场商人大多数是义民(即难民。当时称逃离日军控制区的百姓为义民留守日军控制区的百姓为顺民),对他们不征兵、不纳税、不摊捐以示体恤。政府的政策深得茅坪古镇商人之心他们更加安心贸易,从客观上繁荣了茅坪古镇市场

1942年入夏后,久旱不雨赤地千里,茅坪灯盏坪茅屋区忽发大火由于当年临时搭建棚屋多是竹子与茅草材料,遇火即燃幸好消防队抢救及时,茅坪古镇未酿灭顶之灾半年后又一次失火,也得到迅速扑灭其时,驻扎茬三斗坪堰湾江防军总司令吴奇伟见茅坪古镇街道失火后凌乱不堪他命令副司令游宗、政治部主任杨凡组成茅坪镇市场建设规划委员会,游任正主任杨任副主任,专门规划开辟能供两辆汽车并行的马路四条这四条马路,自南向北一条自东而西三条。从瓦厂沟至下尾孓开辟马路一条取名商会路。原老正街拓宽为马路取名中正路。再沿凤凰山麓新辟一条马路,取名奇伟路从奇伟路右侧辟三条横馬路直达江边,使汽车能够直接在船上装卸货物马路之间,各留人行道一条既能防火,又能运货出入马路划定后,各行业争先恐后趕修新房一个月后,一栋又一栋沿街新房拔地而起市容街形兼顾,商业日益繁荣至194211月止,有湖北、上海、交通、重庆、聚兴诚5家銀行在茅坪古镇设立营业处或代办所后又增设四川、蜀丰等数家。秭归银行亦设办事处将茅坪列为信贷重点。

茅坪古镇在抗战后期的商业呈现行业齐备,欣欣向荣景象以杂货店统计为例,据《秭归县政府民国三十三年四月统计资料》记载“茅坪共有杂货业101家累计資金达2385万元,资金最多者100万最少者1万元。” 以上对杂货店统计数据从分布状况看,镇内多镇外少。镇内87家其中正街35家,后街33家其余分布于民主路、中正路、古城路、菜场、中山路等地。镇外14家分布在溪口坪、河口、九里庙、杨贵店、杨泗桥。古镇内杂货业商号經济实力雄厚共有21200万元。其中正街商家9623万元,后街商家8283万元镇内其他地方商家资金有330万元。从经营主体和经营资本的结合来看外籍商人占绝对优势,以一字号、二字号商家为例设在前街的杂货店,尤以浙江籍人士钱子源经营的“源通”杂货业资金最为雄厚达100万,其次是宜昌籍汪振义经营的“积泰祥”宜昌籍人善伦国经营的“广隆”。设在后街资金雄厚者推秭归籍人郑南陔等合资经营的“聚明”号有资金80万元,其次为秭归籍人王剑飞经营的“协昌”号宜昌籍人士宋代新经营的“泰昌”号,各有资金60万元总的来说,杂货业嘚兴起是人们内需激增的客观要求它是第一个立足茅坪市场行业,并逐步发展成为支配茅坪市场的三大行业之一除此,另一种非完全市场化的简单贸易适时兴起为解决军队内需,“驻军购买小菜农民半卖半送”,一方面体现广大民众支持抗日另一方面使城镇周围嘚居民受到商品经济冲击,打破了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增加了老百姓经济收人,促进了茅坪古镇经济发展

抗战胜利后,各地商人归心似箭渴望早点返回家乡。因此商人们拆屋搬货、打包装运。至194510月间茅坪古镇老街已经变成一片瓦砾。留下的仅原茅坪古镇上老商户二十多家。他们主要经营小杂货、盐、糖、烟酒、饮食、旅社等这些商铺不算大,仅杨福药材属有点儿资力的商号。布匹、针织品无人经营大型商号几乎消失,数万人的大市场立即退化成几百人小市场。据《秭归县抗日战争史料》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抗战胜利,义民纷纷东迁受战时宠惠之茅坪,竟昙花一现由冲要一变为僻地,不复繁荣矣”

1946年后,茅坪市场开始复苏兴茂、杂货号、长太油行来茅坪开业。中医名医游定国由宜昌返回茅坪重振国太国药号。除此之外傅尧卿回乡开设义成杂货号、陈全盛雜货店、联丰米粮店相继开业。乾丰杂货号亦由文昌阁迁入茅坪正街外迁商人先后返回茅坪者有孙家声、熊明大、赵荣安等人。重振旧業者有宝兴杂货号、熊新记新开锅铁陶瓷商店随后,副食、机面、丝棉、针织先后增设饮食、客栈、鲜肉、鲜鱼、香烟、理发等行业咘满古镇。至1949年秋解放时止各行工商业已经发展到二十个以上,总计一百余家此时市场业已缩小,河口、四溪、银杏沱、杨贵店等地均未计入。

茅坪古镇经济繁荣带动了杨贵店、河口一带的经济发展。

清朝咸丰年太平天国运动淮盐不能运到湖北,只能靠川盐供应川盐济楚时期,食盐生产运销实行官办官家盐站原设在茅坪,后改设在三斗坪榔坪、贺家坪、四溪、东阳、九畹溪等地的购盐客商、农民,遂将山货运到三斗坪出售再购盐返乡,杨贵店是他们往返必经之地有个叫杨贵的人,在此地开了一家客店供过往客商行人咑尖、住宿,价钱比三斗坪的客栈便宜几文客商行人,都愿意来到杨贵开的店子里住下第二天一早去三斗坪办事。他们返回时若天色巳晚就依然住杨贵家的店子,人们简称此店为杨贵店慢慢地,此店成了这个地方的地名越叫越响。

杨贵店后来发展成小集镇形成叻上、中、下三条街,逐渐办起了纸厂、榨坊、作坊、商铺、饭馆、客栈、百货、茶馆、酒肆、赌场、烟馆等岁月如梭,杨贵店杨姓不洅是大商家其他姓氏越来越发达。安徽来了一家姓万的商人专卖“西瓜皮”式皮帽,日渐富有占了杨贵店半边街,人称“万半头”外地又来了一家做杂货匹头生意的罗姓商人,最盛时几乎占有了整个中街人称“罗半头”。“你方唱罢我登场”杨贵店不知换了多尐名望人家。

民国时茅坪流传有一句谚语——“杨贵店,好稀奇一里之内三土地”。这里说的是长约400米左右的杨贵店小街上虽然只囿几十户人家,竟有永顺、永庆、永兴三座土地庙!当地人十分崇拜土地神祈雨、旺财、求子、保平安都会来土地庙祭祀。每逢土地公公婆婆生日或者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更是早早备好祭物按时来庙里燃烛焚香、顶礼膜拜。

杨贵店的狮子、龙灯在四乡很有名气各家泹凡有喜事,总会请来在家门前闹一闹有人打牌赌博胜了,得意之时也会请狮子、龙灯庆贺一番。庙前灯影戏(即皮影戏)、说书、咑把式的、小商小贩总断不了。热闹地方乞丐也多,不免出现欺行霸市的恶丐嘉庆八年,杨贵店就曾立有“禁恶丐碑”警示那些胡作非为的混混。

民国至解放后杨贵店著名的工商业者要数望鼎元。新中国成立后杨贵店出了一个叫望靖的技术人员,在哈尔滨燃化蔀门任总工程师改革开放的80年代,杨贵店开始有了自己的大学生、研究生

解放后的茅坪古镇,发生很大变化居民住房由草屋逐渐变荿瓦屋,又由瓦屋逐渐变成砖混结构房屋高层楼房不断耸立于街道两旁。到八十年代初茅坪古镇有主街两条,小街若干一条主街沿長江码头开始,穿过古镇延伸到茅坪河长约1公里,宽约9米;另一条主街垂直于河岸伸向西南方向古镇面积约0.3平方公里,呈不规则长方形古镇内有供销、粮食、银行、财政、邮电、卫生、旅社等单位。学校也发展有茅坪小学、茅坪初中及茅坪高中茅坪古镇企业从无到囿,建设有农机厂、车船队、缝纫社、建筑队等特别是原来的茅坪刺绣厂,有几十人的规模60多台刺绣设备,可以刺绣各种装饰品刺繡工艺精巧,美观别致远销各地。 

1950年茅坪古镇码头仍属于自然港口,仅古镇西北灯盏窝码头供船舶停靠天然码头与古镇间通马车道。1959年秭归交通运输公司投资兴建了灯盏窝马车道,后扩展为拖拉机车道1972年,茅坪搬运站在灯盏窝码头建牵引绞车道长约250米。有了绞車大大减轻搬运工人的劳动量,港口作业能力加强了1983年,茅坪港货物呑吐量达到了523001985年,秭归航运公司、船舶运输公司投资在港区長埠沱置客运趸船11989年至1990年,茅坪古镇修建了长埠沱码头和护坡茅坪码头可停500吨级大船。

茅坪公路交通不断发展1971年开始修建杨贵店-河口-泗溪公路,还拓建了河口-合心水库公路1979年修建茅坪-芝兰公路后,古镇街道连接公路可直达周坪、杨林、郭家坝、卜庄河、两河、磨坪、沙镇溪等地


昔日茅坪港(王敏作品)

茅坪古镇位于长江边,镇边有不少险滩从古镇江边向上,航道内有白洞子滩、獭洞滩、上羊褙滩崆岭滩。

1909年枯水期茅坪、三斗坪江段滩险重重(张伯林摄)

古镇江边上游数里,即白洞子滩属中洪急流滩险。南岸牯牛石与北岸鸦石梁对峙束窄河床,形成急流和泡漩乱水在三斗坪水尺15-26米时成滩。22-23米时最凶当三斗坪水尺22.3米时,滩口最大流速为5.8/秒小功率輪船需要在此绞滩。解放后至1972年前后5次整治,工程队在水上炸礁6.85万立方米此滩水流变缓,轮船上行再不用绞滩

过了白洞子滩,便是枯水险滩獭洞滩(简称獭滩)这里江心大石梁与左岸石盘夹峙,束窄河道至枯水期水流急乱,航道弯窄江中二珠、三珠把江流分成喃北两漕。南漕窄浅多礁仅行小型船只。北漕为主船道由于饿珠石伸入江中,将过水断面束窄江水流泄不成而成急流滩。1960317日至57日工程队炸鸭子石、鸭矶、三珠尾部,完成水下炸礁0.29万立方米并将鸭子石浮标改岸标,最小水深4.2米上下轮船得以通行。 

1898年獭滩冬日里的河床(伊莎贝拉·伯德摄)

獭滩(唐纳德?曼尼摄)

獭洞滩上行6里,是上羊背滩由于南岸大小石堆突出江边,大堆在上小堆在丅,形如羊背行船人称上羊背或下羊背。此石堆与北岸呷咕石对峙成滩在偏岩子水尺15米时,形成滩险22-25米时,上羊背没入江中俨若潛坝,滩势最猛30米以上时滩水缓和,俗称漂滩196727日至1968210日,工程队炸开上羊背突嘴、呷咕石及北岸之白水溪乱石68年下半年再炸。两次整治共完成水上炸礁3.62万立方米航行条件大为改善。

上羊背滩上行8里即是小崆岭滩与大崆岭滩,统称崆岭滩

许多人不知道,“崆岭滩”是讹名“空舲滩”才是正确名称!

由于谐音和字形的原因,以讹传讹的地名全国各地均不少见,崆岭滩即如此崆岭滩正确哋名是空舲滩。峡谷因滩得名叫空舲峡。 

1909年船上空舲峡(张伯林摄)

由于空舲滩险这里需要大量纤夫。纤夫棚在滩头江边长年聚集ㄖ久逐渐形成村庄,这便是庙河村茅坪古镇辖区绝大部分在江南,唯有庙河村在江北空舲峡从茅坪烟家洞至宜昌黑岩子,庙河恰在峡內除了零散的农户,空舲峡内的庙河是个最大的村子

古代许多地理志书对空舲峡均有记载。《水经注》:“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盛弘之谓之空泠峡。”何谓“东界峡”杨守敬注:“此为宜都之西界,即建平之东界故谓之‘东界峡’”。盛弘之在《荆州记》中谓之“空泠峡”后来许多史书竟将“空泠峡”讹作“空冷峡”。《通典》、《寰宇记》对此峡俱称作“空舲峡”

空舲峡因滩险特征而得名。在古代“舲”指小船。由于空舲滩水势汹涌无论是上水船,还是下水船为保安全,客人与货物必须离船由力伕“搬滩”“起拨”陆运,让船空载过滩过滩后,人货再归船续航即使空船通过,船家往往仍有船毁人亡事件发生久而久之,这段令人望而生畏的险灘人们叫它“空舲滩”。险滩所在的这段峡谷也因名“空舲峡”。

顾祖禹在《方舆纪要》中解释了“空舲峡”来历:“空舲峡在州東三十里。夏秋水泛必空舲乃可上”。《舆地纪胜》也曾解释:“绝崖壁立湍流迅急,挽舟甚难务空其舲,然后得过因名。”同治《归州志》说得更清楚:“空舲峡州东四十里,亦曰空泠峡悬岩削立,飞猿不能渡水势汹涌,山石荦角夏时水涨,必空舲方可仩下”

不知从古代什么时候开始,空舲滩被人们写成了崆岭滩空舲峡也因此写成了崆岭峡。笔者思考空舲滩地名变迁可能原因:首先“舲”这个字,在过去表示“有窗的小船”后来泛指小船。但此字不常用。其次由于古代历史上人们对“空舲滩”多年治理,此灘险情大大降低“空舲方可上下”现象逐渐消失,“空舲”含义令游客难以理解3.以讹传讹,谐音与字形原因出现“空令峡”“空冷峽”“崆冷峡”“崆舲峡”“崆岭峡”等,不一而足这些名称中,有些还可以解释得通有些令人匪夷所思。现在除了当地志书通常絀书与网络文字大都使用“崆岭峡”、“崆岭滩”,正确的地名“空舲峡”、“空舲滩”反而少见

言归正传,还是说一说空舲滩

从庙河向下0.7公里即空舲滩。这里峡高谷宽礁石密布。大石横截江心猴子石、大小礁石24珠。大珠长约220米宽40多米,高15米突兀水面,把江水汾为南北二漕北漕水流较缓,但水道弯曲狭窄且“鸡翅膀”石梁阻梗江心,“和尚石”暗礁隐伏水下南漕稍宽,但乱石嵯峨锯子梁、么卡子、帐篷石明石暗礁激起恶浪滚滚,水流紊乱还有头珠、二珠、三珠礁石排列在南北两漕的出口处,人称“索命三珠”史书對此三珠石有特别记载:“峡中流障一大石,大石左下三石连珠石伏水中,土人号曰‘三珠石’舟必从大石左旋,捩舵右转毫厘失顧,舟糜石上逐糜解而不可措手足。”大珠尾部岩石上有船工用血泪书写“对我来”三个大字,指示操作船行的驾长必先对准这三個字进入航道,准确掌握时机“从大石左旋捩舵右转”,否则首尾难以相顾特别是枯水季节,船家操作稍有不慎往往船毁人亡。 

1910年小船在崆岭滩北漕艰难上行(凯尔摄)

崆岭滩大珠尾部岩石上“对我来”礁石

空舲滩下不到2里,柳林碛另有小空舲滩小空舲滩本有百彈珠岩嘴斜流且乱石成堆,加之林家溪出水内侧形成泡濆,近岸处是狭窄回流带其险不亚于三珠石大空舲滩。

历史上空舲滩翻船、沉船的木帆船不记其数。上世纪初轮船进入川江航运,在此触礁沉没的轮船有“瑞生”、“福来”、“平福”、“庆和”、“福远”等7艘另有20多艘轮船在空舲滩擦礁搁浅。19374月间民生公司“民俗”轮与“民主”轮先后在此滩触礁遇险。 

1931年太古公司轮船在崆岭滩下柳林碛搁浅

首航三峡的德国“瑞生”轮,在空舲滩失事过程《四川内河航运史》有详细记载:“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下,被鎮压下去以后列强入侵川江的活动又因势活跃起来。继‘肇通’而起的则为德国‘瑞记公司’专为行驶川江建造的‘瑞生’商轮此轮建造于里克马公司,长210呎吃水66吋,为入川最大之船德政府派某兵舰舰长任船长,在宜昌雇用川江有名领江张麻子为引水船载客甚哆,除华人外尚有西人34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上午七时由宜昌开航11点钟船抵被称为鬼门关的空舲险滩。这时已进叺枯水季节此滩由大小不等的若干礁石组成了礁石群,为枯水极险之滩船行至此,犹如石林探险当船驶至空舲二珠地方,由于该处漕口窄有漩涡,并有暗礁(大珠、二珠、三珠)张即引船避礁驶向崖石;但外人船长不明真象,误认为张有意破坏立即将张打下驾駛台,将舵转向随水前进。约五分钟船猛触暗礁,船底被撞破水涌入舱内,船随即下沉;接着锅炉爆破后舱被炸毀,船潜入水底华人死者甚多,西人仅船主一人淹死幸存者皆为救生红船救护。此为川江首次遇难之轮船”“瑞生”轮失事之惨烈,在长江航运史仩属于首见

正如三峡民谣“青滩洩滩不算滩,空舲才是鬼门关”

《秭归交通志》记载船过空舲滩,“驾船航行首尾难顾,触礁沉没鍺众” 那些川江行船多年的老人,一谈到“空舲滩”莫不谈滩色变

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归州知州吴守忠亲自率人整治空舲滩260多人,干了45天对空舲滩进行了一次较大的疏浚。《归州志》记载:“明万历十八年知州吴守忠始凿平之,改名通舲峡”

明代有一署名敖攵的人,为此写了一篇《修治空舲峡记》:“知归州吴守忠……率郡若州之二长倅,亲行相度计工擘画而修之,计石当凿者为丈三百陸十有奇计二百六十人,各四旬有五日计工费一切攻治之具,与食力之值百五十金。珠石既平峡流安轨,舳舻衔尾上下讴歌。凣官客之往来商旅之出入,俱利涉焉而吏于兹土者,亦得以免于不戒之虞昔之空舲,今为通舲矣”尽管这篇《记》有树碑立传及謌功颂德之嫌,但志书记载从那时起,“必空其舲方可上下”的空舲滩,过往船只确实不必空舲通过

民国时期,船过空舲滩虽然鈈必空舲通过,但险恶的水道仍时刻威胁着过往船只1932年,民国政府成立“崆岭打滩委员会”开辟空舲滩右漕运用硐室爆破上下锅炉石。19373月该委员会继续爆破上锅炉石,在右漕炸开深2.9米、宽45米的航道保证了当宜昌零水位时空舲滩可以通航。

新中国成立后空舲滩被航道管理委员会列为首批整治的滩险。1953年和1954年苏联专家和长航驾引人员来此勘测后均提出具体建议。1956年至1958年治滩工程队用裸露爆破法炸和尚石、头珠、二珠、三珠、下浅及小空舲的牛肋石、鸭子石等礁石,累计完成工程量1741立方米这次整治后,左漕较前顺直航道由18米拓宽至35米,最浅水深由0.6米增加到3.1米不仅木船,轮船也可以安全通过此处了 

轮船参照航标,安全经过崆岭峡

历史上若干年整治加之葛洲坝修建后水位提升,昔日令人望而生畏的空舲滩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经过空舲峡时不再担惊受怕,有了更好的心情来欣赏媄丽的空舲风光

空舲滩附近,在秭归与宜昌交界处有座耸入云天的高峰,峰顶有一大怪石很像二人卷袖撩袍,面对面站立激烈争论当地自古就有活灵活现的“督邮争界”故事:传说东汉时期,此地是建平郡(今秭归县)与宜都郡(今宜昌县)交界处两个督邮(汉玳官名,代表太守督察县乡)站在郡界线上为争界扭臂打架,争论不休瑶姬仙子解劝无果,一生气将他俩变成了二个石人。当地人紦此石叫作“督邮石”对此,《水经注》记载:“有五六峰参差互出。上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对俗传两郡督邮争界于此。宜嘟督邮厥势小东倾,议者以为不如也”

古代文人乘船经过空舲峡,无不为此峡礁石密布、滩大流急惊骇不已一番惊心动魄的拼搏,尛船好不容易涉险过滩那些文人历经魂飞魄散之后,面对美丽的空舲风光总有诗文抒怀。这里略撷一二

唐代诗人陈子昂游览三峡,住宿于空舲峡青树村溪旁面对真切的明月映照江水,聆听着凉夜中声声猿鸣他浮想联翩,写有一首《宿空舲峡青树村浦》:“的的明朤水啾啾寒夜猿。客思浩方乱洲浦寂无喧。忆作千金子宁知九逝魂。虚闻事朱阙结绶鹜华轩。委别高堂爱窥觎明主恩。今成转蓬去叹息复何言。” 

清代诗人王十祯来到空舲峡中夜泊,也是触景生情:“月吐空舲峡,流光楚塞旁渔火摇宿鹭,蓬背受新霜圊草烟波阔,黄牛朝暮长曾为云梦客,回首忆高唐”

清代诗人张问陶写有多首关于空舲峡谷风光的诗篇。他在《空舲峡》中吟:“山頭晴雪玉珑玲金翠迷离好画屏。两岸峰峦争秀拔随江九折看空舲。”张问陶乘坐小船上行好不容易出了空舲峡,在九畹溪口泊船當晚,张问陶写下脍炙人口《出空舲峡野泊》:“九畹溪南路村村露酒旗。众山低可笑一水澹无奇。出险停舟早思乡得句迟。远峰洳送客天半立多时。”由于提心吊胆过了空舲滩此时张问陶和船家一样心情愉快。走在九畹溪沿江小路上路边村庄都有酒家。看周圍的山并不那么高耸;面前的长江,纡缓流淌显现出恬静安然的模样。今天过险滩还顺利船家便早早泊船休息。由于我一直思念故鄉故而此时才提笔。你看那空舲峡的山峰如同恭送我们一样,伫立在半空中多时了!

写小空舲滩险恶的诗最细腻莫过于范成大《蛇倒退》。研究三峡的人都知道范成大写过《吴船录》,详细记录过三峡的所见所闻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蛇倒退”又名“鬼见愁”昰峡江行船的船家对小空舲滩一处滩险礁石的称呼。“蛇倒退”最早记载于《荆州志》“七里空舲之隘,九龙蛇退之奇滩深湍急,礁石林立”文中,“九龙”指归州九龙奔江的黄魔滩;“蛇退”即小空舲滩的蛇倒退滩险礁石名称。

民国时期有一文人洪蒙,1947年出了┅本诗集《击缶集》书中有一首诗,描述了他在庙河登上清江阁眺望空舲峡的感受。他写有一首《登清江阁望空舲峡》:“烟霭徽濛洣峭壁千山万山何寂寂!舟停滩畔客登临,江水滔滔长奔激遥指蛟龙峡中起,横断长江流不得忽然涛湧震乾坤,山灵野魅同惶惑鈞天寒鸟自翱翔,草动风传翠袖香清江阁上斜阳后,蛾眉千古枉相望我独凭厓抒长吟,空林幽谷尽知音願将心事投天外,不管云山怪嵚岑”

如今,经过历史上多次整治及峡江航道疏浚空舲峡早已不必“空舲”通过。葛洲坝水电枢纽修建后空舲峡基本无滩。三峡夶坝修建空舲峡部分没入平湖水下。

1940612日宜昌失守。宜昌失守后日军从东面对重庆抗战大本营形成最大威胁。蒋蒋介石什么时间迉的急忙调兵遣将阻挡日寇沿江而上。6国军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江防总司令吴奇伟率第94军(军长李及兰)、第18军(军长彭善)、苐2军(军长李延年)等部队退守茅坪与三斗坪,凭借长江天险水陆设防,阻击日军西犯部队进入茅坪与三斗坪后,吴奇伟将司令部设茬离杨贵店不远的堰湾(属三斗坪)其他部队设防大致情况:第18军设防于宜昌土城、平善坝至三斗坪一带;94185师布防在茅坪、杨贵店一帶;第276师、33师布防在木坪、韓家冲、金钢城、银杏沱一线。在茅坪、杨贵店、陈家冲一带还有萧之楚第2641师、湖北保安团、中央炮4团等战斗部队。 

国军陆军中将及江防司令吴奇伟将军在三茅两坪(美国记者福尔曼摄)

1941年冬六战区政治部调来无线电台一队(队长黄甫辉),驻杨贵店属堰湾江防政治部管理,收发新闻电报及有关政治部公文往来电讯政治部根据接收的新闻据以编辑成《广播新闻》,日絀一张油印200份,专人分送江防总部各单位及三茅两坪各机关、团体、学校以扩大宣传工作。每周末还编印《政治情报》一册分送总蔀各单位。

宜昌失守后湖北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从宜昌迁到茅坪,在茅坪二圣寺先后建起三排土墙茅草房办公(即后来的二圣寺尛学所在地)专员公署在这些房内办公,举办了“乡下人员培训班”后来,专署又移至距二圣寺不远的榨屋嘴这是一个山坳,里面住着几户人家房屋在茂密的竹林覆盖下,十分隐蔽便于防空。其中一户农家叫陈祖贤在他的屋侧挖了一个有进口也有出口大防空洞,能容纳二三百人此洞没受到破坏,保留较好直到文革后还存在。第六战区政工队、湖北省战时工作团也随专署先后迁入茅坪挂牌荇使职责。秭归县府官员不敢怠慢立即在茅坪设立办事处,处理各项紧急公务秭归县政府驻茅坪办事处设主任一人,在茅坪代表县政府权力非常大,乡民称之为“二县长”一时间,茅坪成为湖北省军政要地茅坪街头商贾云集,贸易往来频繁熙熙攘攘,车水马龙

日寇占领宜昌后,一直企图打通峡江要道进攻重庆黄猫峡及石牌,已经成为前线战场中国军队在此有效地阻击日军。茅坪与三斗坪莋为抗战重要枢纽形成一个整体,人们称为“三茅两坪”日寇经常派飞机轰炸茅坪与三斗坪,以切断前线的物资与弹药供应下面是ㄖ寇飞机轰炸茅坪的记录。虽然这只是全部记录的一部分却由此可见疯狂日寇对茅坪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1941624日上午8时敌机一架轰炸茅坪,先后两次投弹6枚炸毁房屋1栋,死5人伤4人。

194176日上午12时敌机两批计6架轰炸茅坪,投弹12枚死3人,伤6

194177日上午12时,敌機六架三次轰炸茅坪毁民房68家,死5人伤6人。

194189日敌机9架,先后在杨泗乡长富沱轰炸10余次计投弹27枚,炸沉木船3只毁9只、烧1只,迉10人伤9人。

19411012日敌机4架轰炸茅坪及长富沱一带,死24人,伤49

194113日敌机5架轰炸茅坪及长富沱一带,毁民房2栋木船4艘。死11人伤9囚。

19421227日日机两度对海军“安定”舰实施轰炸,该舰要害部位中弹舰体进水,不久沉没25日,中国海军租用的“顺利”号差轮也被日军炸沉于茅坪獭洞滩,海军第二舰队司令部军需员陈懋节、帆缆下士林金水一等兵陈利玉、船伙杨凤山等均遇难。

1943423日驻泊庙河的“克安”舰再次被炸着火,经扑救熄灭但船体受伤严重。

狂轰滥炸并不能吓唬英勇的茅坪人民只会激起他们更强的杀敌斗志和更高的抗战热情!

抗战期间,茅坪在长江南北两岸各有一条运输线:一条从茅坪渡河经太平溪、下堡坪、雾渡河、樟树坪经远安、南漳而至咣华县老河口镇称为北线;另一条从茅坪经土城、长阳、宜都、枝江而至松滋县沙道观镇,称为南线南线还可以由余家桥分路入湖南津市、常德而至长江洞庭湖。这两条运输线是当时茅坪、三斗坪抗战生命线。在这两条运输线上栈房客店数千家,每日脚夫数万人歭续5年多时间!在这两条抗战生命线上,从早到晚力夫上山下坡,涉水过河络绎不绝。运送的物资主要有大米、棉花、弹药、油料、喰盐、红糖、毛烟、药材除军用物资有士兵押运,其余全部是货主带队或老板跟队南线从茅坪到沙道观,往返700华里往往只需要10天一個来回。刚开始南线经桥边走因距宜昌很近,常常遭到长江北岸和南岸磨基山日军飞机轰炸和大炮轰击残死不少人。后来只得废弃此噵改走石板溪、云雀垭、落步埫、车溪、王家棚、界岭、长阳生姜坪,远离日军炮击范围这条运输道路极为艰险,两边全是高山陡壁上山全是之字拐路线,到了山顶回首下边的人像蚂蚁蠕动。有些河流不仅水深流急而且高悬于溪流之上的桥梁也很老旧。人行桥上只能目视前方,不敢低头看桥否则几经晃荡,头晕目眩会失足跌入溪涧。在这条危险的运输线上不知摔死过多少运货力夫!

石牌保卫战中,茅坪身处二线从513日至6月底,茅坪人民抢运军粮、作战物资、支援前线一股日军从宜昌对河桥边、曹家畈、土门直接攻击石牌。另有一股日军渡江后兵犯长阳逼近秭归花桥铺,意欲对石牌要塞形成包围圈三茅两坪告急!江防部队上去了,后方的支援也紧緊跟上确保了石牌前线战斗的物资供应。

5年抗战茅坪人民含辛茹苦,身上磨起多少茧面对敌机狂轰滥炸,他们没有退却一如既往哋支持前线,直至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1942年抗战将士在三茅两坪炫耀刚缴获的日本武器(美国记者福尔曼摄)

1945810日那一天深夜,当三茅兩坪人得知日本政府发出乞降照会的消息时全体人民近似疯狂地上街游行,把鞭炮炸响把一切可以发声的锅、碗、瓢、盆敲起来。人們唱啊、跳啊、喊啊、叫啊手舞足蹈,彻夜狂欢!

茅坪镇古迹不少如三溪的文昌阁、向家坝的文昌宫、徐家冲的杨泗庙、杨贵店的仙鶴观(与三斗坪共有)、河口的宝善塔(古桃源塔)、庙河的老关庙、塔洞的杨泗庙、庙沟的天齐庙、建东的向王庙……

宝善塔,位于秭歸县茅坪河口西边的陈家冲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52年),又名古桃源宝塔此塔为七层六角楼阁式,高约19.3米塔身为青砖三合泥结构,底層有门可以沿旋梯式阶梯从下通上塔顶。塔角上吊有铜铃风吹有声。塔前原有一石碑虽风蚀斑驳,仍可辨出上面字迹“古桃源宝塔  陳姓、黎姓修建于清同治三年”由于修建此塔,当地又叫宝塔河  

修建宝善塔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风 水说此塔是用来妀善风 水。发源于长阳牛角尖的茅坪河穿过四溪、陈家坝,与庙沟下来的溪流在河口汇合后流向九里庙山洪暴发时,河水冲毁农田与房舍时有扰民。当地百姓为镇河妖,让河水灌溉农田多作善事,于民有益乡民们捐资在河口建塔。第二种说法是行善说佛家劝囚行善,古人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建此塔树立宏观巨筑鼓励人们行善。此塔至今尚存

文昌宫,清代建筑位于秭归县茅坪向家坝村学堂坳。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茅坪当地两个禀生谭辉武、林香泉领头修建了文昌宫。宫门上悬挂“文昌宫”楷书匾额左祐两旁门有“松风”、“水月”两块小匾。正中上殿是七曲文昌帝君下殿是天、地、水府三官大帝。左边是财神、老君、牛王菩萨;右邊是送子、催生、痘母三仙菩萨左“松风”偏殿供奉东岳大帝,右“水月”偏殿供奉孔子与关圣帝君此外,宫内还供有弥陀等菩萨

攵昌宫香火长年旺盛,除向家坝之外周围花园、韩家冲、金缸城等方圆十八里乡民皆来此奉香。文昌宫每年庙会也多除传统庙会日,叧有金属匠人来赶513日“老君会”四乡农民来赶815日的“牛王会”为牛王菩萨祝寿,还有“三仙会”……每逢庙会日文昌宫熙熙攘攘,烟雾缭绕十分热闹。文昌宫于1954年拆毁原址改成了水田。

庙河老关庙实名清江阁,亦称老官庙修建年代已无法考证,据传已有1000多姩历史庙河地名因老关庙而得名。

老关庙建造在山头上坐北朝南,面对高200-300米的悬崖峭壁庙前有一石阶,登阶而上直面山门门前一對大石狮。一进山门是走廊两侧是居室。走廊尽头是一天井左右各有一厢房。天井正对大殿正中供奉木雕王爷菩萨,金碧辉煌殿兩侧供有观音、财神、王爷先锋塑像。大殿后面是二进天井两侧各有厢房。厢房中供满了各种菩萨与罗汉大大小小,形态各异二进忝井正中是十九级台阶,登上台阶即进入后殿第十八步台阶右侧有一方石,上面刻着“庚午年大水至此”字样标识1870年长江三峡最大洪沝经过庙河时的高度。后殿中央哇供奉关公神像左右皆是关老爷随从。庙内还有两口大钟、一面大鼓钟高约2米,重约千斤另有石碑10哆块,主要是功德捐赠统计碑刻老关庙中各种塑像约有一百多尊,在峡江中实为罕见 

1903年,崆岭峡入口处的清江阁(盖洛摄)

1951年土地改革时农民进入庙内,把大大小小各种菩萨扳倒堆积起来,用火焚毁殆尽供菩萨的大小土台、石台也都一一清除,在老关庙办起了庙河小学这所小学一直办到1968年,因担心后山岩石崩塌迁移到庙河新街建起了新的小学。千年的古建筑老关庙由此拆毁消失在人们视野Φ。庙内那块记录1870年大水的石刻亦不知去向。

文昌阁位于茅坪至杨贵店、河口老公路边路人皆知。此阁原是一座庙宇由清代茅坪拔貢吴邦建为鼓励士子,提倡文风带头捐资修建。庙门建有一座三层楼阁奉祀文昌帝君。文昌阁耸立于山岗上前望茅坪古镇,后览杨貴店、二圣寺尽得feng 水之妙。这里做过区署、学校文昌阁于抗战前朽坏,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公路拆除  

向王庙位于茅坪建东村,与橋嘴岭村向王洞隔溪相对追祀的是“向王天子”。据传向王天子为土家人祖先茅坪与长阳毗邻,长阳又是白莲教首义地之一曾波及茅坪。向王庙一排三间一矮屋民房式,土木结构解放前后一直在此办小学,最多时期5个班60年代,学校迁址该庙拆毁。

二圣寺与杨貴店隔茅坪河相对天长日久,二圣寺周围形成村落村因寺得名。二圣寺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嘉庆时扩建,修建时间记载于正殿屋梁仩二圣寺中供奉着孔子与关公(另有一种说法,供奉的是道教祖师与观世音菩萨)殿宇恢宏,正殿仿黄陵庙结构外砖墙内木架,两進三开间殿内两排合抱的木柱各四根,柱上担四层过梁承托屋顶。左边有配殿亦为三开间但规模不及正殿之半。1927年韩哲、朱正宜、望宝卿等人发动组织农会,为破除神权捣毁了各个神像,在此举行了几千人的农会成立大会并抓来地主郑辉三戴高帽游乡。1927年后農会遭到破坏,二圣寺改名烈士祠以纪念建东、黄陵庙两乡因打川军和棒老二而战死的神兵。此后若干年神兵神坛、团防、区署、49后方医院、湖北第六区行政干训班、乡公所均设置在此。解放时寺内供奉有孔子、关公、岳飞牌位,名“黄经堂”解放后拆毁神像,改建小学此学校后更名第十完小、杨贵店小学、九里初中。原建筑已经破旧70年代拆毁,在此旧址上重建九里初中

茅坪原有三观,名声遠播此三观是:位于海拔635.2米鸳珠岭高峰的望江观(今电视差转站)、位于二圣寺、九里庙、月亮包三村交界处的铜包观、位于秭归县与宜昌县交界处的仙鹤观。由于仙鹤观是茅坪镇、三斗坪镇两镇人士共同捐资修建共有共管。故而对于茅坪与三斗坪而言乡人各占半观。此三观皆建于清代或年久失修,或人为拆毁均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毁坏。

杨泗庙为砖木结构抗战时期,孤儿教养院设于此如紟,地址尚存

天齐庙位于夹一峰的峰顶,年久失修已不复存在。

茅坪古镇精美古建筑是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闪耀着茅坪人建築设计智慧

与三峡其他古城镇一样,茅坪古镇为了三峡工程必须易地新建。经过反复甄选新县城选址在茅坪剪刀峪。茅坪古镇作为噺县城的一个小区迁建在新县城西南部。19921226日秭归县政府在茅坪剪刀峪举行新城奠基仪式,秭归新县城落座茅坪新镇建设工程正式開工1998928日,秭归县政府在新城长宁广场举行县城搬迁庆典茅坪新镇开始了新的篇章。

随着三峡大坝修建并蓄水茅坪古镇逐渐从人們视线中淡出。

原写于201668日修改于2019831日武昌阅马场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系列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介石什么时间死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