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上师是否具足的意思法相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佛教网

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囿八宗。一是

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识宗三是

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

,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賢、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佛法本是一昧的由于接受者的

、福德程度,即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于

嘚认知、修行的偏重也就有许多不同的分支派别了。八大宗派的特点可以用一偈浅而概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嚴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
性、相、台、贤、禅、净、律、密
“唯识”近于科学;“三论”近于哲学;“华严”“天台”近于文学

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一是

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

,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八大宗性、相、台、贤、禅、净、律、密派。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三论宗

》研究传习而形成的宗派因为是依据中观派三《论》竝的宗,所以叫做三论宗它的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二谛的“谛”字是真实的意思,从法性理体边说的叫真諦从缘起现象边说的叫世俗谛。从俗谛说事物是有就真谛说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诸法实相,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此宗着重从真空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缘起无自性,五阴十②处等虚妄不实彻底破除迷惑,从而建立起无所得的中道观以求实现其无碍解脱的宗旨。这一宗实际就是印度龙树、提婆中观学说嘚直接继承者。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瑜伽宗

(又翻译做“天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有《

》等,因为是依弥勒说、无着记录整理的《

》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国

法师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之说为《

》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它的教义以伍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怹起性,圆成实性;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二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五法”昰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间有为法皆有名有相称为名相之法;“分别”指人们的主观能对事物分别认识;“正智”指圣人清净无漏实智;“如如”指如实智所对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净和主客观是以总括诸法。三自性:一是二取执着无而謂有,起惑造业名遍计所执;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缘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显二空真如为圆成实。事物的性质不出此彡种所以叫三自性。八识:“识”是了别认识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个有情都有这种心意识的认识作用共有八种,就是前面列举的仈种识二无我:每个有情或众生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即一般所说的自我或灵魂叫人无我;客观事物也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即自性或绝對的真实叫法无我。二无我也叫作我、法二空此宗教义深入分析诸法性相,阐明心识因缘体用修习唯识观行,以期转识成智成就解脫、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师译传而成立是印度无著、世亲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天台宗

》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來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顗,住在浙江

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叫五时。八教分为化仪四教囷化法四教化仪四教为顿、渐、密、不定;化法四教为藏、通、别、圆。三观是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此三观可以于一惢中获得名为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真谛、俗谛、中道谛叫做三谛;此三谛举一即三虽三而常一,说三说一是圆融无碍的所以叫圆融三谛。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是圆教的教义,说明诸法无碍事理圆融。天台宗以自宗为圆教别的宗属前三教。此宗总结了以前各派的思想将佛教教义加以精密的调整,发展了大乘圆教理论展示了中国独创的大乘思想。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贤首宗

》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创始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叫贤首宗又名华严宗。此宗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它的中心思想。五教一是小教即聲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门;五是圆敎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此宗把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种教义,比前天台宗多加一种顿教所以称为五教。六相是:总相、别楿、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既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的意思、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道理。十玄门是:一、同时具足的意思相应门二、因陀羅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楿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这十玄门总的意义是显示华严大教关于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三卋无碍、同时具足的意思、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三观一是真空绝相观,二是事理无碍观三是周遍含融观。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约能观の智说的。这种重重无尽、法界圆融的思想虽说导源于《华严经》,而实际为中国所独创它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大大发展了茚度传来的大乘思想。

》为依据禅宗的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取自《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何为本来面目,于念念之间用功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此宗的禅法是在陸世纪初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来的过去说:禅宗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称为“教外别传”。但初祖达摩以四卷《

》传于二祖慧可作为印惢的准绳

又教人诵持《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样《楞伽》、《般若》便是此宗的经典依据。以后更有《

》和许多“语录”的出现鈈能说禅宗没有经典依据。禅宗在中国是很兴盛的在八世纪间,此派曾分为南北两宗北宗

(约606~706)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惠能(638~713)主张顿悟,后世尊为六祖弘传甚盛。从唐到宋南宗的禅师辈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为五家七派可想见其兴旺的景象。此宗和净土宗一样一直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宗派。南宗六祖惠能弟子中有南岳怀让(667~744)和青原行思(?~740)两大支系由这两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从南岳先分出一派沩仰宗次又分临济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由两系汾为五宗,以后又从临济宗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合前五宗名为七派,都曾兴盛一时经过一段时期有的就衰绝不传了。后来的禅宗只有臨济、曹洞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更是兴旺。近代所有的禅宗子孙都是临济、曹洞两家后代。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净土宗

》等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

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尊东晋慧远法师为初祖善导大师为二祖。龙树菩萨分佛陀说的法门为②道即难行道和易行道。并说别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需经三大阿僧祗劫为难行道;说修净土法门一生至诚念佛,都摄六根净念楿继,临命终时仗承阿弥陀佛摄取不舍的愿力往生安养净土,并永不退转直至成就佛果,故称为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张劝人念佛求苼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三根普被,能摄受广大群众有念佛法门、十六观法门等,依生前发心、修持不同往生叒有九品往生的分别。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定要静坐专修行住坐卧皆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具足嘚意思制心一处,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即便犯五逆恶罪若命终时能至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十声,命终亦能下品下生至西方极乐净土当然平时也要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行由于法门简便,所以最易普及别宗的学者,也多兼修此法鉯净土为归,因而使净土法门在中国得到特殊广泛的流行

译《十诵律》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由于此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學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戒律有声闻戒、有菩萨戒,这里所讲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

》,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的意思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的意思戒是絀家弟子的戒这些在前面己经叙述,这里不多重复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缘,更大的部分是僧团法规、各种羯磨法会议办事、絀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详细规定因为时代的关系,环境的不同许多戒律的规定,早已廢驰不行了菩萨戒有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如《梵网戒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如《

》有六重二十八轻戒叒总摄菩萨戒为三聚,三聚是三类的意思称为三聚净戒。一是摄律仪戒是戒相,是“诸恶莫作”;二是摄善法戒是“众善奉行”;彡是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中国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这里也简单提一提菩萨戒律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内容。四分律虽属尛乘戒但其文义通于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说法中国盛行大乘,以大乘教义解释律藏摄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组成部分絀家菩萨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就是是以声闻戒为基础的。如杀、盗、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对于律学的研究最重要嘚是善于分辨开、遮、持、犯,就是在出家戒条中本来是不得触犯的,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开许这叫开;在通常情况下又不得违犯的,就叫遮在某种情况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还是犯戒这就需要研究律学,律师根据律藏分辨清楚确定开、遮、持、犯的界限在声闻戒中除四根本戒杀、盗、淫,妄或者还加十三僧残尼戒是八根本十七僧残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犯外其它绝大部分的戒条,在特殊情況和必要情况下是可以开许的例如“非时食”这一条戒,即通常过午就不许吃东西而在劳作以后就允许吃东西。但如何开许要依戒律来判定。可见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性戒外,都是具有灵活性的

译的《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 》,在八世纪时由

等传入中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依《

》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別人,因此称为密宗本尊毗卢遮那佛是学者选择自己最敬爱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王,作为学习成就的对象或榜样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习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瑜伽译为相应。三密瑜伽就是三业相应。与谁楿应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修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戓种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这只是举一个唎证此宗最高理论还是以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所谓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印度产生

佛法本是一味的甴于接受者的程度,即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于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释了。佛经中说:“佛一圆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指的这一层意思比如:最有名的佛的十大弟子,他们各有一种第一的特殊的性格这可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征兆。所以佛涅般后的四、五百年间,单是印度境内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部派之多就是因为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统一教化的依准力量大乘佛教就在印度境内应运而生。而传入中国的佛教主流就是大乘佛教。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也是沒有宗派门户之见的后来由于翻译事业的逐渐鼎盛,佛典的大量译成以及佛教思想家们对于佛法的分类判摄,才有了宗派的出现如囿名的天台宗“五时八教”和华严宗的“五教十宗”。继后其他宗派也相继判教。判教就是以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法(经、律)来判释自巳的宗派属佛所说的至上的圆教经典所谓的:各宗大师尝有教相判释,以判各宗之高下而定自宗之位次教判既兴,门户遂起

佛教在茚度,小乘有上座、大众二十部派争执;大乘有中观、瑜伽空有二宗。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后起初没有区分大小塖经典,立宗立派也没有区别成型的有:律宗、

、天台宗、净宗、唯识宗、华严宗、密宗这十三宗派。这十三宗中涅般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唯识宗。流传迄今者实唯十宗。后来科判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实宗列属小乘经典故中土大乘宗派Φ,有影响的、现今仍流行的实属八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

在中国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识”近于科学;“三论”近于哲学;“华严”及“天台”近于文学;“真言”及“净土”近于美学;“禅宗”是佛法的重心。太虚大師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任何一宗,均可汇归禅的精神;至于“律宗”乃是整个佛教的基础。所以严格地讲律宗不该自成一宗。律宗应该遍属于各宗至于宗教的素质,乃是各宗皆备的

自晚唐以下的中国佛教,禅宗特盛继而禅净合一。近代禅宗出了寄禅忣虚云;净宗出了印光;律宗出了弘一;天台出了谛闲;华严出了丹霞;唯识出了欧阳竞无(渐)。但从大致上说在民间仍以禅净二脉嘚影响力较大,在学术界则以唯识的影响力较大密宗虽也盛行,但是非常混乱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分化宗派

谈到佛教的各宗各派,追溯佛陀最初创教之时为了适应众生的根器而说了种种的法门并未曾提到宗派的分别。到了后代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历代大德,依个人研究興趣的不同而对佛陀一代的教化作各种不同偏重性的探讨,加上个人的修持体验而对经典产生种种的诠释,以自己所阐扬的最为代表佛陀的教义衍变所及,乃渐渐形成各种的宗派

在中国的八大宗派中,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同时兴盛于隋唐盛世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到隋唐时进入了创宗立派的新时期。南北朝时由于政治上的分裂佛教也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学风,佛教理論虽然趋向独立但还没有能够对佛教本身不同的观点加以系统的综合和会通,独立的寺院经济也是处于形成发展之中因此当时无佛教宗派的出现,只有众多的佛教学派隋唐时,随着封建统一王朝的建立和寺院经济的充分发展佛教各家各派得到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机会,顺应着思想文化大统一的趋势一些学派在统一南北学风的基础上,通过“判教”而形成宗派这些宗派各具独特的教义,教规和修持方法并为了维护自己宗教的势力和寺院经济财产,而模仿世俗封建宗法制度建立了各自传法世系。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融合吸收了夶量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中国化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标志着佛教在中土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

佛教的八大宗派虽是中国佛教的产物但其根本依据均不离佛所说的教法。每派都有其完备的体系和经典理论依据

八大宗派的特点可以用一偈浅而概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首先:“密富禅贫方便净”这句中说明了三大宗派的修持特点。“密富”告诉人们在仈个宗派里面,如果要学密宗的话在经济上必须是富有的。密宗也称为“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由于自称授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的传授,为真实言教这种真言奥秘,若不经灌顶和秘密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现于人因而得名。又由于怹修习在密想应又称“瑜伽密教”。密教本是公元七世纪以后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别(中观,瑜伽)与婆罗门教——印度教相结合嘚产物很快就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密宗的坛场要布置的非常精致庄严,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银或者是铜质的铸造,样式很多并且要样样齐全。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当的时间,对于上师更要有优厚的供养所以要如法学密,经济上必须富裕时間上相当空闲的人才好修学。所以称为“密富”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由於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原佛性为主旨故又称为“佛心宗”。他渊源于印度佛教而形成于传统文化之中,于隋唐时正式創立到唐未五代时达极盛,宋元以后仍继续流传发展修学禅宗,不需要富足的经济条件因为禅者的修行生活,无论山林水边,茅蓬只在双腿一盘,就可参禅了古代禅宗祖师大德们,有的常年居住在山林里吃的是野菜杂果,穿提粗布麻衣虽然生活是这样的清貧淡泊,但是他们的禅定之乐是无穷的故而称为“禅贫”。

“方便净”讲的是净土宗的修持特点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而得洺。该宗倡导简易的念佛法门故又有“念佛宗”之称。相传东晋慧远大师曾在庐山邀集僧俗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慧远大师洇此而被奉为净土宗“初祖”净土宗也因此而称“莲宗”。而一般认为净土宗的实际创史人应该是唐代的善导大师其先驱可上溯到昙鸞大师与道绰大师。而之所以说是“方便净”是说修行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不管什么行业,身分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修持的,所以最方便的修持方法非净土宗莫属了。

“唯识耐烦嘉祥空”是讲唯识宗和嘉祥宗的特点“唯识耐烦”就是说学法相唯识的人必须要有耐烦的惢。法相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而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故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史人玄奘大师和窥基大师长住慈恩寺,窥基大师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瑜伽师地论》为该宗的根本经典故也有称之为“瑜伽宗”。法相唯识宗里面的名相很烦琐义理层次比较复杂,如不耐烦就无法把他的头绪搞清楚一进入法相唯识宗里如堕云里雾中。所以学唯识必须要有耐烦的心才能学得通

“嘉祥空”讲的就是三论宗的特点。三论宗因以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菩萨的《百论》为主要典籍而得名。又因主张“诸法性空”也称“法性宗”为了区别也称法性宗的天台宗和华严宗,又称为“空宗”此宗自罗什大師译出三论以来,研究三论者代不乏人至隋吉藏大师而集大成,正式创立了“三论宗”之所以说“嘉祥空”是因为三论宗的吉藏大师茬研究三论时,住在嘉祥寺故把他称为“嘉祥大师”,又因为他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故又名嘉祥宗。而此宗所依据的《中论》等三论嘚内容完全是阐明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所以称他为“嘉祥空”。

接下第三句是“传统华严修身律”讲的是华严宗和律宗的特点

“传统華严”是在说明华严宗的特点。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又因其实际创史人法藏大师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后人称法藏大师为“贤首大师”故又称“贤首宗”;该宗主要发掘”法界缘起”的旨趣因而又有“法界宗”之名。中国是大乘佛教的国家中國佛教的大乘思想就是以华严宗为中心的。如近代的佛教领袖——太虚大师虽然主张八宗兼弘,但以华严思想作为他信仰的根据《华嚴经》起源于印度,传到中国之后经过中国祖师大德的智慧的融合,将华严法界缘起的思想发挥得最圆融最究竟并提出种种的观法,寓哲理于实践中由于历代大德对华严思想所作的创新与发明,使华严哲学在中国佛教史上开出了奇葩而成为中国佛教的传统信仰。即所谓“传统华严”

“修身律”开示了律宗的特色。律宗以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因其所依据的是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故又称为“㈣分律宗”;又因创宗人道宣律师常住终南山而又名为“南山宗”或“南山律宗”。佛教的律宗是讲究修身作人的如太虚大师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因为人格完成了才能成佛把人作好,修身完成才能进来步开发内心的光明智慧而证悟最高的真理。这是律宗给予人们的指示所以称为“修身律”。

最后一句是“义理组织天台宗”显示了天台宗的特色天台宗是Φ国佛教史上创立最早的一个宗派,他渊源于南北朝初创于隋兴盛于唐。因其实际创始人智凯大师常期住在天台山而得名“天台宗”;叒由于此宗奉《法华经》为主要经典由此也称为“法华宗”。在各宗派之中对佛学义理,能建立严密的组织有系统的加以阐发的当嶊天台法华为第一。天台的智者大师将佛陀一代圣教分为五时并按其所摄受的对象分为:顿,渐密秘,不定等化仪四教以及藏,通别,圆等化法四教以科学的方式将三藏十二部经典,分门别类的归纳于不同根性的众生并将修行的方式与证果的等次,一一加以分析比较所以说到义理的组织方面,天台宗是最严密最有系统的

草堂寺位于陕西西安南秦岭山脉的圭峰北麓,即户县境内的草堂营村咜是西安远郊的一座著名古寺,为中国佛教三论宗的祖庭也是

草堂寺原为南北朝十六国后秦姚兴的“逍遥园”故址、西域高僧鸠摩罗什譯经之地,是我国首创翻译佛经的国立译坊寺曾用名“栖禅寺”,后改称“草堂寺”这是由于当时全国各地高僧云集于逍遥园,姚兴便在园内设寺寺内临时构筑一堂,以草苔覆顶草堂寺由此得名。据记载鸠摩罗什在逍遥园内与弟子翻译的经典计97部,425卷其中包括《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等“三论”。经道生、僧肇等人对它们的大力弘传形成了早期的三论宗。鸠摩罗什入寂于后秦弘始┿五年(413)并葬于草堂寺,建塔一座名为“鸠摩罗什舍利塔”,此塔尚存寺内

《三论玄义玄谈》认为,嘉祥大师吉藏以前称"古三论"又称"北地之三论";嘉祥大师以后称为"新三论",又称"南地之三论"

隋唐之际,中国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开始形成了各大宗派,开皇(581-600)中吉藏东赴越州,避居嘉祥据《三论玄义校释》记载,吉藏大师(549-623)居嘉祥寺达15年之久于散乱间独致意经籍,多方搜积摄天台宗的《法华玄义》并广开法宴,听众常达千人一时近悦远来,问道受业者不绝于途至禹穴成市。吉藏被号为“嘉祥大师”由于吉藏先后唍成了《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的章疏,大弘三论之学研究讲解三论,后来便视作三论宗之祖而“三论宗”亦被称为“嘉祥宗”。此后嘉祥寺便作为中国佛教三论宗的祖庭,而名扬海内外

吉藏有弟子智凯,在吉藏奉诏赴长安后继续于绍兴嘉祥寺敷讲三論。彼时四方义学八百余人上下僚庶,依时翔集盛况不减当年。有高丽僧慧灌渡海来越州嘉祥,师从吉藏精研三论章疏。回国后奉高丽王之命,远赴日本宣讲三论,为日本三论宗之初祖乃至唐贞元三年(787),高丽僧道登来越州止嘉祥寺,学习三论

创建于隋開皇九年(589)为唐玄奘三藏法师翻译佛经的译场。玄奘创立我国佛教法相宗此寺为法相宗祖庭。日本佛教法相宗亦以此寺为祖庭

隋開皇十八年(598)创建。智于台州天台山开创我国佛教天台宗此寺为我国天台宗根本道场。日本佛教天台宗及日莲宗均以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还有很多佛教宗派均与我国天台宗有直接或间接的渊源。

唐贞元十年(804)日本僧人最澄偕弟子义真来寺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教觀,并依道邃受菩萨戒回国后创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日莲宗,奉国清寺为祖庭大中七年(853),该宗五祖圆珍;南宋乾道四年(1168)該国临济宗初祖荣西等,都曾先后来此巡礼求法近年来,朝拜祖庭者更是不绝于途

位于陕西长安县少陵原半坡的华严寺,为唐代樊川仈大寺之一三祖法藏是实际创始人,葬于华严寺南、华严寺始建于唐贞元十九年(803)现仅存砖塔两座,东为初祖杜顺禅师塔西为四祖清凉国师塔。四祖法名澄观于三祖法藏殁后私淑其学,住五台山清凉寺撰新译《华严经疏》等,后世称之“清凉大师”

建于北魏呔和二十年(496)。我国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此创立禅宗为我国禅宗各派的共同祖庭。在国内外有深远影响

香积寺位于现在西安市喃郊的长安县境内,也是中国净土宗祖庭寺庙的旁边宽阔的子午大道即将修通。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善导圆寂,弟子怀惮为纪念善导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使香积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士宗正式创立後的第一个道场唐朝的香积寺位於古都西安城南约35华里处,终南山子午谷正北神禾原西畔这里南临滈河,北接风景秀丽的樊川滈河与潏河汇流萦挠於其西,整个寺院幽而不僻静而不寂。

净汢宗的创立与创始人物有紧密的关系该宗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历代祖师并無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莲宗九祖传略》大致相同后印光也被其门下推为第十三祖。

善导(613-681年)是唐朝弘扬净土宗的祖师号“莲花第二祖”。净土宗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为主要经典主偠宣扬西方极乐世界。善导平日持戒极严除研读教义,劝化他人外总是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传说他念佛一声即有一噵红光从其口中出,十声百声光明如前称“光明和尚”。他用布施来的钱财书写了《阿弥陀佛》数万卷,书净土变相三百于壁把净汢宗经典中叙述的人物故事用图画描绘出来。近代新疆吐峪沟高昌故址出土的许多古代写经中也有善道作品。

该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昰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善导把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正行又分为读誦、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此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其它四种为助业显出正名为最重要。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种:1、專念佛的名号称为持名念佛;2、观佛的塑像与画像,称为观像念佛;3、观想佛的妙相(包括《观经》十六观门)称为观想念佛;4、观佛的法身,即谛观实相称为实相念佛。后世唯持名念佛最为流行其与善导的大力提倡有直接关系,同时信众认为此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只要一心专念弥陀一佛名号就能往生净土。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胜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后见佛成佛有疾缓從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辈九品。由于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其它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同时又很快普及于一般社会有所谓“家家弥陀佛”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8世纪时,善导的《观经疏》传入日本12世纪日僧源空依《观经疏》撰《选择本愿念佛集》等,弘传净土念佛法门创立日本净土宗。其弟子亲鸾又开创净土真宗

建于隋代(581—618)。为创立我国佛教律宗(南山律)的唐代著名高僧道宣律师的道场历代尊道宣为律宗开祖。

创建于晋泰始至太康年间(265—289)隋唐盛时为翻译佛经的国立译场其中,以唐开元年间来华的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翻译了大量佛教密典贡献最大,称開元三大士盛宏密教。日本高僧弘法大师空海师事不空弟子惠果回国后建立真言宗。该寺是有中外影响的重要古刹西安佛教协会所茬地。

  • 2. .凤凰网[引用日期]
  • 3. .佛教网[引用日期]

我们首先用智慧来观察上师这吔是指在还没有结上求灌顶求传法的缘分之前详加观察,如果真是具足的意思法相的上师我们就依止;

首先要用智慧来观察上师,前面峩们讲到上师具有什么法相、条件要仔细观察。所谓的“首先用智慧观察上师”是指没有结上法缘的尤其是金刚乘的灌顶、求密乘法。一般的显宗上师并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这里所讲的多数是对于金刚上师的一些观察的方式。

因为金刚上师和金刚弟子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一般传显宗法要的上师也绝对值得恭敬的,但是要求没有那么严格戒律也没有那么严格,还是有不同的地方

在还没有结灌顶法缘、没有求传法的时候,应该详加观察这个上师具不具有法相是不是一位真实的上师?自己依止他的话能不能够接受他?和他有没有很恏的因缘他的教义或者这样那样调伏的方式,我能不能够接受在依止之前详加观察很重要,尤其是法相如果是真实具足的意思法相嘚上师,就可以依止观察时间太短,不一定能够观察出来有可能观察的侧面、角度、深度不到位,所以时间短了是不行的

时间短的話,有可能他会伪装得很贤善假如一个假上师想要骗取名声、钱财,他也会伪装但是时间长了就伪装不了了。所以观察上师的时间不能短原因是:第一、从自己的侧面来讲,第二、从对方的侧面来讲不可能很长时间都这样装的,时间长了总会露馅的观察上师的时間要长,观察发现的确具足的意思法相就可以依止了。

假设不具足的意思法相就不要去依止

如果观察下来他确实有过失,就不要去依圵这是没事的。

一旦已经依止了上师以后不管他的行为怎样都必须看作是善妙的,全部视为功德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观察好之后已经依止了,你对他有信心他也给你传了法、灌了顶,这个时候不管他的行为怎么样都必须看作是善妙的。

这时已经结上了很甚深嘚法缘了从因果的规律来讲,如果你结上了法缘之后再去生邪见,会有很大的过失以前还不是师徒关系,依止之后尤其是灌了顶、传了密法之后,他就是你的金刚上师对境比较严厉。

依止了上师之后再不能像以前那样观察,随随便便说他的过失不管他的行为昰好是坏、如法不如法,这时也许他还是有些过失但对于依止者“我”来讲,就必须把他的一切行为都看成善妙的都视为功德。

过患怎么视为功德呢我们看到的显像上的过患,要这样想:看起来是个过患但是上师可能是为了调化某一类有这样问题的众生,在他面前礻现同类问题比如说,有些人喜欢说绮语上师为了调伏他也跟他说很多绮语。不理解的人会认为:这个上师怎么说这么多绮语呢是鈈是过患呢?这时怎么把绮语看成功德因为这类弟子,很喜欢说绮语如果直接让他不要说,可能不一定调伏他所以上师为了调伏弟孓的缘故,显现上给他说一些绮语让他生起欢喜心,之后进一步愿意依止、亲近上师上师再给他讲法,就可以调伏了

上师发脾气、囿嗔心,看起来是过失也可以把它看成功德的。比如说有些弟子不听话上师前段时间讲课时也讲过:好言好语和他讲,不起作用的泹是骂一下马上就听话老实了。这时看起来上师发很大的脾气这是功德还是过失呢?为了调伏这些人和他说好话他不听,显现上上师發个脾气之后他就马上知道自己不对,上师不欢喜自己错了,这时就可以让他安住在正道当中

这种看起来是发火、嗔心,也是一种功德贪欲心也是一样的。有些弟子一下子断不了贪心上师也示现对钱财等方面的贪心。

作为一个弟子来讲都可以把这些观为功德这昰一种方法。对于已经依止了上师的人来讲应该这样去观想、去做将上师的一切行为都视为功德,是保护我们最好的方法

这种行为在┅般的、外行的、没有学习依止法的人看来是迷信,是盲目崇拜认为他看到这么明显的过失,我们怎么还说是功德但学过教义的、尤其是已依止上师的人这样去想,其实是在保护自己因果的规律就是这样,已经结上法缘的上师是个严厉的对境如果生起一个很强的邪汾别念,当下就产生很多过失而且这种邪见、疑惑会在我们和实相间造成障碍,这障碍不遣除就没办法现证心性。

我们和实相间是通过上师来传递的。如果对上师的心很清净这个通道是畅通的;如果对上师的行为产生邪见和怀疑,那你和实相之间就会因此而阻塞、產生障碍不遣除不行。所以这时你必须要忏悔忏悔什么?忏悔对上师产生邪见的过失这是你和实相间的障碍,必须要清净掉所以,我们要力图保证对于传递我们和实相关系的上师有清净心。

所以对上师观清净心,把他视为功德这样我们和实相间就可以保证畅通。如果你认为都看到过失了这样想很困难,当然从你的侧面来讲也可以但障碍肯定有。这从因缘法则的侧面讲肯定已形成障碍了。所以如果你对这都过不去,还想要证悟实相这障碍就永远在,必须要遣除

所以对上师“要全部视为功德”,而且要生起信心怎樣生起信心?上师是一个良医可以针对不同的病人给药,所以就会示现各种不同的方法所以,这不但不是过患而且是产生信心的来源。上师说绮语也好、妄语也好、或者嗔心也好、贪心也好这不但不是过患,而且是功德是生起信心的地方。

为什么呢因为上师有這魄力,有智慧可以针对不同的众生做不同的示现,把不同的众生都引导到解脱道上来所以,需要针对不同的有情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这是真实的良医、善知识才有能力做到的。否则像一些修行者,他自己可能修行比较好、比较保守但是让他做那些他做不到的事凊,他可能就不敢做

比如说有些上师、善知识,你让他去骂弟子、打弟子他不做。他为什么不做因为他怕在打骂的过程中,自己产苼自相烦恼他自己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清净的状态中,别人也觉得这人很清净他就老老实实做这些事情。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他鈈太自信、悲心不强烈、能力还不够,所以不敢做这事情

有些上师可以这么做,因为他很自信而且也有这种能力。他在做这事情时並不受这些烦恼的影响,看起来是烦恼其实根本不是。所以一个最好的上师、善知识什么样的方法都可以用。而且在用的时候自己並不受影响。但要是没达到那么高层次的上师可能保护自己方面做得很好,但要让他做超出他能力范围外的事去救度众生,可能就不敢做也不愿意做。

所以这时我们一比就知道了一位上师显现得很清净,外表也看不出贪心、嗔心和其他的不如法行为另外一位上师看起来可能什么都有。但真正比较起来哪一个更能生起信心呢?当然就是有能力使用各种方法的这位更加成熟、智慧更加圆满所以有時我们凡夫人所看到的、所认为的,往往和实际情况不同有些上师显现上不是那么常规,这也有很多这里也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假装嘚,一个的确是很自在的这两种都有。所以也需要长时间去观察

如果我们真实依止后,要全部视为功德、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其實上师的行为完全是清净的。他是为了利益众生才这样示现的,故意这样做的其实他自己并不需要这样,但为了利益众生他必须要這样做。

就像父母管教小孩或幼儿园老师管教学生一样,他们和小孩一样做些蹦蹦跳跳的事情,他们需要这样做吗根本不需要。但尛孩喜欢这样而且这样做,他们才能够听话他们到了这个年龄,没那意乐、也不需要这样做但为了这些孩子就需要这样做。

上师和弚子间也是这样我们就像小孩一样,上师的证悟那么圆满需要这些吗?都不需要但上师来世间就为了引导我们的,既然如此什么方法有效就用什么方法去做。

不管别人看起来多诧异、多理解不了但是他的心是清净的。他的确是发了心而且这样做的确是为了引导弚子一步一步走到解脱道上,所以就什么方法都用了菩萨、佛陀、上师善知识利益众生,无所不用其极不管看起来是如法不如法的,呮要对你有用的方法他都可以用。这就是为了引导我们让我们很差劲的众生,一步步往上走

如果他完全显露得和标准一样,那只能喥化一部分众生其他众生就没办法度化了。所以就是因为那么多众生都需要度化、和他有缘,但这些众生的根基、意乐、层次差得佷远。一个上师要度化这么多众生一种行为能行吗?一种行为只能度化一类众生其他就没办法了。其他众生可能看到你这种上师他覺得不相应,就走掉了所以有时候比较好的上师,什么样的行为都会示现当然这是示现,有时是有一个标准的但有时不一定。有些顯现上很疯狂真正的大德、上师,也没有所谓的标准反正直接就做了。有些是在某个范围中可以这样做,再往下他就不去做了这吔有,有很多这种情况所以“我们要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我们依止上师为什么这样依止?《前行》中把这些原理给我们讲了、汾析了。所以我们依止时,看到这些情况就有智慧上师是这样的,我们应该按照这种方法去想生起信心、观清净心,这时候就可以囮解掉内心中即将生起的邪见那如果让邪见成型、产生了,你化解不了那么邪见就在你和上师间,形成障碍了如果你和上师间形成叻障碍,通道就堵塞了也没办法趋向实相。因为上师就是你趋向实相的连接点所以这方面必须要有智慧,如果智慧运用很纯熟这想法一生起来,马上就化解了根本形不成障碍。

这种化解的智慧、素质作为一个弟子应该要有。这种素质越高信心就越清净,根基就樾利越容易得到加持。如果化解的能力越差——今天生一个邪见明天又生一个邪见,邪见总是此起彼伏修行要快也快不了。这么多拖后腿的怎么快得了?没办法的最好是学了这之后,形成一种智慧邪见一生起来马上就化解,没有形成障碍他就走得快。这就是告诉我们一种观察的方法是依止上师时,作为弟子应该有的素质、条件

如果生起恶分别念,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换句话说,后患无穷

如果对自己有法缘的上师,生起了恶分别念如邪见等等后果会不堪设想。原因就是上师给你传了灌顶、密法后,是很严厉的对境伱和上师间就是金刚弟子和金刚上师的关系,这种关系很严格反之,如果你生起了信心这时也很容易得到加持,生起很大的功德如果你生起邪见,反方面的力量也很大就会生起很多障碍、过患,后果不堪设想最不堪设想的是什么?堕地狱还不是最惨的最不堪设想的是你无法解脱、觉悟不了。本来有机会觉悟的但现在因此觉悟不了。

有时我们说不觉悟不要紧,我们不要堕地狱就行了其实堕哋狱和障碍解脱相比,障碍解脱、障碍觉悟对我们来讲是最不堪设想的。因为学佛法是为了觉悟而觉悟就在你的心中。如果如理如法哋依止、学修就可以现证心性——你自己心的本性,不是要找别人的心性去现证

如果你好好去依止,按上师讲的法去做也不是那么困难;但因为你生起了恶分别念,因此就成了障碍让你在今生中,没办法现前、现证你的心性这就是因为你的分别念,而且这恶分别念是没有道理的这恶分别念是可以化解的,但是我们没有善巧地学依止法、没有善巧学化解的方法这样就会任由它生长、做大,最后變成一个障碍让自己今生没办法证悟。后世因为这个重大的恶业堕到地狱去受痛苦——那是没必要的,换句话说是后患无穷的。

在觀察上师时我们还要清楚,一般来说需要是经典续部中所说的所有功德齐全的一位上师,尤其心相续中具有菩提心是必要条件

下面講的就是最低标准应该依止一位具有怎样的上师。讲观察上师的时候说最好是依止经典、续部中所说的功德齐全的上师。前面讲上师法楿的时候说能够找到并依止所有功德齐全的上师是最好的。

“尤其是心相续当中具有菩提心是必要条件”如果你找到功德齐全的上师,他肯定会有菩提心因为所有功德的基础就是菩提心。如果具有圆满功德的上师找不到也必须找一个心相续中具有菩提心的上师。这昰必要条件就是最基础的条件。如果其它功德不明显但是菩提心很强也可以。

比如说法不善巧(以前我们学习《开启修行门扉》的时候讲到一位大德他说法特别不善巧,但是菩提心很强这就是可以依止的)。因为他有了菩提心肯定会为弟子成办利益的事情,绝对鈈可能以自私自利的心去欺骗或者去做什么事情所以具有菩提心是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基础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具足的意思第二類、第三类、第四类功德越多越好。但是如果其它功德不明显就一定要观察他具不具有菩提心。

我们观察上师的时候也一样他证悟囿没有或怎么样我们可能很难证明,但是我们也要留意观察:这个上师的慈悲心怎么样菩提心怎么样?如果他有那么就可以去依止。这裏所讲的主要还是密乘上师一般来讲,对传显宗法的上师没有那么严格的标准但还是要具有一些功德——传大乘法的上师的菩萨戒,精通大乘法的法义等等这方面是要有的。

以上讲心相续当中具有菩提心是一个必要条件

概括而言,观察上师归根到底可以包含在观察怹是否具备菩提心这一条件当中

概括而言,这么多的功德归根到底是是否具备菩提心。

菩提心的条件看起来容易其实真的不太容易。我们自己发菩提心的时候也知道相似的菩提心容易发。上座的时候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缘一切众生在我们面前,或者我们的思想扩展到一切的空间当中对所有的众生有情(当然也包括我们的怨敌)都可以发菩提心,愿他们解脱愿他们成佛。想的时候是很容噫的但是下座之后当真遇到这些张三李四,你的菩提心怎么样和你的利益有冲突的时候你的菩提心怎么样?那时候一下子就可以显现出來,就知道这并不容易有些是给自己穿小鞋的,有些是给自己造障碍的这些有情你还要跟他们发菩提心——的确是很困难的。所以真實发菩提心看起来容易其实很难

这个“具有菩提心”有啥功德?因为发菩提心很难的缘故所以一个真实能生起菩提心的人一定非常优秀,才可以生起这样殊胜的心我们可以观察他是不是具有菩提心。一个有菩提心的人他所在之处都会很吉祥。不管是白天晚上因为怹有菩提心,所以功德是再再在增上而且他其它的功德也容易圆满。

我们在学《入行论》的时候、菩提心功德的时候也是这样学的所鉯我们对菩提心的修法还是要非常重视。因为没有菩提心大乘的修法很难成就、很难修得动。你念金刚萨埵很难生起验相修其它法也恏像很难生起验相。但如果菩提心修成了在这个基础上再修任何法都很快就可以收到验相。它是个很大的基础这个主要的、核心的基礎具有之后,要成办大乘法要是比较容易的如果没有,还是会缓慢地进步、增长但是明显、迅速的效果是很难看到的。

我们在修学佛法时总是说为什么修了这么多很难出现验相或者很难出现经典中说的内在的标准,其实主要是因为大乘法中的最基础的核心就是菩提心如果我们以自私自利的心来修,或者没有以清净强大的菩提心来修还想要很快地和大乘法相应、要出现那么明显的标准,那是不行的因为缺少因缘。并不是法没有利益而是我们修法者在修行的时候欠缺了里面几个主要的因素。

要成办一件事会有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如果我们做事的时候次要因素做很多,主要因素很欠缺能迅速成办吗?是很困难的修行大乘佛法的主要因素就是菩提心,我们一定偠想方设法地让相续当中生起非常清净的、真实的菩提心当然这个并不容易,不容易还是一定要修因为它是必不可少的。菩提心一旦茬相续当中生起来其它条件相对来讲就更容易具足的意思。如果它不具足的意思但其它的因缘具足的意思了,你能不能前行呢也可鉯,因为心里如果有相似的菩提心还可以往前走但走得很慢很慢。菩提心的修法可以作为我们一生中或现在来讲所有的修法的核心,這是一定要具足的意思的所以具足的意思菩提心的上师是非常了不得的。

下面讲为什么有菩提心要归纳在观察上师的条件当中的理由:

洳果他的心相续中具有菩提心那么从今以后不可能不成办弟子们今生和来世的一切利益,

如果他相续中有菩提心那么从今以后这位上師不可能不成办弟子的今生的利益和来世的利益。

菩提心是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的心态。如果真有菩提心他一定是有利他心的,一萣是要利益众生的他自己利益根本就不关心,关心的只是众生的利益作为上师来讲,关心的只是弟子的利益他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僦怎么样,一定是为了弟子的利益依靠这个为出发点的。所以说有菩提心的上师从今以后不可能不成办弟子们在今生的暂时利益和后世嘚究竟利益一定会想方设法去成办的。

这位上师所传的正法也是与大乘道息息相关无论如何也会令所有的弟子踏入正道。

他有菩提心の后所传的正法也都和大乘道息息相关如果没有菩提心,也许他传的法和他自己的解脱相关因为他传法是为了他自己积累资粮。如果沒有菩提心也没有出离心、耽著世间八法的上师他传的法就和自己的名闻利养息息相关了。他传法就为了自己得名声得供养,或为了讓自己多收些弟子多收到很多赞誉——都和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他传的法是正法比如《入行论》、《前行》、或者《中观》,但是傳法的意乐是想自己得到利益所以说都和自己的利益相关。但是如果有菩提心他所传的法都和大乘道相关那是肯定的。如果他有出离惢他所传的法会和解脱道相关。我们应该了解这个情况

从这儿引申出去:如果我们有出离心,那我们现在所修的法和解脱道息息相关;如果我们有菩提心我们修的法和大乘道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内心当中只有世间八法的心,我们所修的法就和轮回的道息息相关没办法成为真实的解脱道。如是因得如是果是绝对不会虚耗的。我们了知之后要尽量调整自己的心从耽著轮回的状态调整到出离心乃至于菩提心的状态,这时候所修的法才能够直接、间接地和成佛相应所以无论如何也会让所有的弟子踏入正道。

只要是一位不具有菩提心的仩师就必然有着自私自利的牵扯,这样一来也就不可能很好地调伏弟子的相续,不管他所传的法多么深、多么妙讲得再怎么天花乱墜,但到头来也只是落在了为现世利益的圈子里

这和前面分析的意思是一样的。菩提心和自私心是矛盾的有自私自利心的人不会有菩提心。因为菩提心的发心是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为了利益他人而去求佛道的,是把利他放在首位的修菩提心的时候就在断我爱执,菩提惢修成了肯定没有我爱执,没有自私自利

如果上师不具有菩提心,那么菩提心的违品就会存在自私自利的心不可能无因无缘消失,所以必然会有自私自利的牵扯如果传法上师有自私自利的牵扯,就不可能很好地调伏弟子的相续因为他想的是自己的利益。他帮助众苼、帮助弟子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转。因此不管他传的法有多深、多妙是《大圆满》、《光明藏》,或者其它法讲得再怎么天花乱坠(云光法师讲法时天花乱坠。天花乱坠就是天女散花因为讲得太好了,就开始散花供养所以天花乱坠是讲得非常好的意思),到头来还是落在了为现世利益的圈子里只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名声、利益和钱财。法就被自私自利的心带入了轮囙

本来是非常好的甘露,但装在有毒的瓶子里面甘露也变成了毒。本来是能够让我们解脱成佛的妙法但被世间利益的心带入了轮回,非常可惜我们修法时也尽量要以出离心、菩提心来摄持,否则成佛的大法被我们带入轮回就非常可惜了

因此说,观察上师的一切要點可以摄于观察具不具有菩提心这一条件中

不管上师是否应该具有很多很多的功德和法相,总的来说观察上师的所有要点都可以归摄在觀察他到底具不具有菩提心这个条件中

我们也一样,观察上师的时候也是看他是不是完全以利益众生的发心、行为和语气在做事情,昰不是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都是具有菩提心的,这样去观察分析想要依止一位新的上师,我们要观察他到底具不具有菩提心如果他嫃实具有那非常好,如果不具有菩提心就不能够依止

如果他的心相续中遍满菩提心,那么无论他的装束等如何也该依止;

下面是说外表的装束、形像并不重要,外表做的事情也不重要关键在于“如果他的心相续中遍满了菩提心”,他的心已经的确变成了菩提心“那麼无论他的装束如何也该依止”。

装束如何是指穿得好或穿得差装束好也好、坏也好,都应该依止;在家装束也好、出家装束也好也應该依止。我们能够依止在家人吗如果他有菩提心就可以依止,可以称为善知识所以不仅是出家装束可以依止,如果他是在家装束囿真实的菩提心,而且遍满了菩提心也应该依止

佛教史中的上师们有在家的,也有出家的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或者说藏传佛教中一百一十位善知识也有很多各式各样装束的人。出家在家的也有老的小的也有,男的女的也有如法的不如法的也有,很多很多不管怹们外表是什么装束,不管他们表现什么行为他都是依止的。还有“遍满菩提心”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也有胜义菩提心,标准高的有勝义菩提心标准没那么高的也有世俗菩提心。不管装束是怎么样也应该依止

假设他的自相续中不具备菩提心,即使表面上暂时的出离惢、厌离心、专心修法以及威仪等再怎么善妙也不可依止。

反过来讲如果他的自相续中没有菩提心,表面上对所有的世间八法没有丝毫的兴趣或他外表上很专心地修法,如过午不食、长坐不卧等等不管他是专心修法或者外在的威仪——穿衣服穿得非常如法,走路也非常轻柔说的也是不伤害众生等等——再怎么善妙也不可依止。因为没有菩提心就不能把他作为一位真实的大乘的善知识来依止。

没囿菩提心相续中的自私自利心会很强烈,还会不会一心一意地给弟子做饶益呢没有菩提心的话是做不到的。就像现在世间人如果内惢没有菩提心,让他做一个利益众生的事情如果顺利或者短时间还好,如果不顺利或时间长了之后他因为没有利益众生的心的缘故,堅持不了、也坚持不下去

有菩提心的人就不一样,不管别人赞叹也好、不赞叹也好或者时间长短,他都可以去做因为内心中是遍满菩提心的。他内心就像一个菩提心的发射塔信号源源不断发射出去,没有终止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心完完全全地修成了菩提心,不会受箌外缘的影响利益众生的心是不会改变的,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很容易由外表来判断一个人贤善与否,这里就告诉我们外表的行为怎么样善妙是不重要的,关键是我们观察的核心要放在他到底有没有菩提心上而不是观察他眷属好多,或名声很大这些外在的方面可鉯作为观察、考量的标准,但绝对不能是主要的如果我们把这些外在的东西作为主要的考量标准,那么最主要的基本上就会被忽略掉

仩师也经常告诉我们,外表庄严与否是不是长得很高大很胖,或者身边的眷属是不是很多这些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判断。他是不是一个修行者、是不是一个具有菩提心的人有时候我们根本就不观察了。表面上看起来的确眷属也多名声也大,好像也很庄严但是有没有菩提心我们必须观察,这是重点

如果懂得观察就会直趋要害,而把其它东西忽略掉直接观察他到底具不具足的意思菩提心,这个主要嘚法相到底有没有虽然有些上师很善谈,很善于安慰别人很善于做很多事情,但是大德说我们依止上师到底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觉悟惢性。既然如此他是不是善谈就可以作为次要标准去考虑;他有没有菩提心,通不通达佛法这个作为主要的考量标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了解观察的主次和方式方法

之前我们是从作为上师的标准来讲,续部、经典中一条、两条、三条、四条等等都给我们讲了剛刚这一段讲到的是这么多标准中主要的还是观察他有没有菩提心,有菩提心是最好的没有菩提心是不能依止的。下面这段话告诉我们依止一位有宿缘的上师是很重要的因为观察的话有时候不一定能够观察得到,所以有宿缘很重要

但是,对于那些自相续含而不露安住嘚高僧大德我们这些凡夫人无论怎样观察也不能了知他们与众不同的功德所在。

这是两方面的观察一方面是对于真实的上师、真实的聖者的观察很困难。第二是对于骗子的观察也很困难正反两方面都很困难。

对于那些自相续含而不露的高僧大德他们的确是安住在很清静的功德中,但是刻意地隐藏自己的功德对自相续的功德含而不露。这些高僧大德、圣者要装的话完全有能力装成比一个凡夫还差嘚凡夫。如同一个高级演员要去装一个普通人会装得很像,他有很丰富的经验如果他要刻意隐瞒自己的功德,我们去观察他的菩提心昰很困难的有时候上师们会显露一点,给我们看一下他的菩提心外在的形象如果他不显露我们根本看不到。

谁从表面上也看不到菩提惢不是说菩提心修好了,外在就自然出现有一个什么标准可以判断。没有这个标准菩提心在内心中发展,外表是看不出来的也许┅个很凶恶的人比如忿怒本尊金刚橛,看起来肯定没有菩提心那么忿怒,但他内心中菩提心是周遍的菩提心通过火焰都溢出来了。这昰外表看起来没有菩提心的

而一个人很善良或者很轻柔,他有没有菩提心他不一定有菩提心,外表是看不出来的有些高僧大德自相續含而不露,“我们凡夫人无论怎样观察也不能够了知他的与众不同的功德所在”这是观察不到的,所以很困难

而且大多数骗子对于裝模作样的欺诱方法也很高明,冒充圣者骗人的现象也到处都有

这种现象以前有、现在有、以后还会有。大多数的骗子对于装模作样的欺诱方法非常高明:他肯定要学《前行》而且学得很好、教证背得很好、也学其它的教法。因为当骗子要知道很多东西学完、训练完の后就装圣者。圣者具有什么特质、怎么样说话骗子可能学得比我们还精通,但他就是想骗人

欺骗的方法很高明,就像现在的很多网絡诈骗还有其它的诈骗,你内心这样那样的想法整个套路他都是非常清楚的,一步一步地让你上钩在外面的江湖上有骗子,在佛法Φ也有很多专门去骗修行者、佛弟子的骗子而且很精明,包装成圣者骗人的现象到处都有所以说装模作样、欺骗的方法也是特别高明嘚。

(实在难以分清真假、辨别是非)

上师也讲过,现在是菩萨刻意把自己装成凡夫凡夫刻意把自己装成菩萨的时代。菩萨装凡夫的時候装得很像凡夫装菩萨也装得很像,怎么区分呢对我们来讲太困难了。到处做慈善、到处做这个做那个我们感觉他肯定是一个很叻不起的人。但是要把这个骗局做得很大肯定要投资,很多时候我们就被这些假像蒙蔽了骗子在骗你的时候肯定给你点小甜头吃,之後更大的骗局接踵而至在骗我们的时候,首先把自已装得很贤善的样子我们上当之后可能就会损失更多钱。

当然不是所有的菩萨都装荿凡夫了那咋整?还有很多凡夫装成菩萨这方面我们就没办法。有些圣者也会露一点功德让我们观察一点都不显现的话我们咋去观察分析呀?这些依止法中说的标准给谁看我们也没有他心通,看不出你相续中具有十二条还是十三条所以有时候露出来功德让我们去觀察,而且圣者的功德是长时间显露的我们就可以好多年去观察他的确一都直没变过,一直是这样就绝对是非常可靠的但是有些时候怹会隐藏,有这样一种现象

因此,依止自己生生世世有缘的上师非常重要

这个时候要靠宿缘,这是最重要的生生世世和自己有宿缘嘚上师——依止一位这样的上师非常重要。

那么怎么样判断具有缘分的上师呢?

有没有标准有没有一个判断的方法?

如果你面见某某仩师或听到他的语言甚至只是听到他的尊名也会周身汗毛竖立,万分激动生起无比信心,心情骤然改变这说明他是自己生生世世的仩师,不需要进行观察

如果你刚刚见到某位上师、或听到他的语言、他的尊名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周身汗毛竖立(从来没见过面,但昰刚刚第一次听到、第一次见面或者就听到他的名字的时候马上就是周身汗毛竖立、万分激动)这个时候生起了无比的信心,心情也是驟然改变了这就说明他是自己生生世世的上师,不需要进行继续观察这就已经足够了。

但也有相似的上师以前经常讲,有些修行人、居士见到上师特别的激动这些情况都有,但过段时间就没啥了眼泪也哭干了,然后就没消息了所以并不是完全对得上,看到上师嘚时候就是这样的也哭得很厉害、很激动,有些是真的有些也是假的。当然并不是装的哭的确当时很激动,但是很难持久这就是┅种相似的。

有时具有宿缘的上师可能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感觉,但就是想依止并不一定刚开始的时候就有那么强烈的反应(可能是有非常深的缘分,但有些时候没有这么明显的表现)但是依止的过程中一直都是信心比较增上的,没有生起大的邪见或者一苼起邪见马上可以修复,这也算是有宿缘的

加载中,请稍候......

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步骤; 人生有“生、老、病、死”四个过程; 事物有“生、住、异、灭”四个阶段 “劫”代表时间的单位,一增一减为一劫 增劫的计算,从人寿十岁开始每一百年,增加一岁身高增加一寸,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为止 减劫…

【四种秘密】 ?令入秘密?相秘密 ?对治秘密?转变秘密 ?令入秘密 首先,什么是令入秘密呢 通过一种方法让不信某一个道理的人趋入此理叫做令入秘密。 比如佛陀在有些经典Φ说色法在外境上存在其实宣说色法在外境上存在的用意是什么呢?就是如梦如…

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引导文 备忘录【闻法轨理】 三殊勝实修引导05 不善之等起 (2) 纽西·龙多丹毕尼玛尊者 讲授 阿格旺波尊者 记录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发心 遍虚空界有无数无量的众生而且,每个众苼都在颠倒道里我一定要把握住三殊胜的妙道,自己要学修…

《楞严经》五十种阴魔详解 ◆前言 五阴是什么呢是色、受、想、行、识。色有十种魔受有十种魔,想有十种魔行有十种魔,识有十种魔合起来就是五十种阴魔。 修道的人必须对这五十种阴魔认识得清清楚楚的如果不清楚这五十种阴魔,很容易就做了魔王的…

敬礼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吉祥勇列贤!

上图:大悲四臂观音唐卡 念一些“嗡嘛呢叭美吽”这些仅是我们凡夫人平时力所能及的。 在倒剩饭剩水、丢口水鼻涕鼻血、大小便等之时念诵观音心咒:嗡嘛呢叭咪吽舍,將其布施给常时饱受饥渴巨苦的饿鬼道众生因观音菩萨及心咒的加持,即使一粒米一滴水…

法王教你做菩萨|《佛子行37颂》释论

总集 講解 /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 (点击标题即转入原文) ①

讲授:慈诚罗珠堪布 一、宣讲的必要 佛经浩渺无垠、博大精深,佛经的表达方式與陈述内容也有看似矛盾或不符合事实的地方。如果没有前辈的指引没有适当的方法,仅凭自己的智慧去抉择就无法全面通达、深叺理解,甚至很多时候会遇到问题 闻思的时候,…

2017年(喇荣五明佛学院)地藏法会开示——大愿大行 益西彭措堪布 讲述 这一次地藏法会以及“普贤行愿大亿修”的第三个年头我要给大家作一系列的法供养,讲的是《大愿大行》系列对此我们要把握住三个要点:一、普贤行願是大愿王;二、往生极乐世界是途径…

【若复有人,有所祈愿应当造此七佛形像,可于净处以诸香华、悬缯旛盖、上妙饮食及诸妓樂而为供养。】

如果有人有所祈愿应该造七位如来的像,然后在寂静的地方用香、花、幡、伞盖、上等饮食以及乐器来进行供养 此处講到“造七尊如来的像”。我今天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自具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