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各有哪些重大历史贡献和开倒车行为

"说得准确一点明清易代,是中華民族内部一个落后的人数不多却又是骠悍的满族上层人士勾结汉族中最反动的官绅地主利用矛盾坐收渔翁之利窃取了农民大起义的胜利果实。" 顾老在开始点明明清朝代交替的本质 "大顺政权既然继承了明王朝的“遗产”,避免重蹈崇祯朝廷的覆辙理应在最大程度上争取汉族各阶层的支持。自明中期以后缙绅势力已经成为社会上举足轻重的力量,能不能争取到他们的支持直接关系到大顺政权在管辖区內的稳定和遏制并随后解决辽东的民族对抗" 处于当时历史环境下的大顺政权,由于局限性很难意识到缙绅势力的重要性。 这些都说明夶顺政权在北京的鼎盛时期没有制定赋税政策仍然停留在追赃助饷的阶段。 "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肇建伊始欣欣向荣若干年之后壮志消磨,出现文恬武嬉的局面;却没有听说过在二十天左右就腐化得丧失战斗力的再说,大顺军失败撤离北京后清军入京立即将北京中、東、西三城居民全部逐出,下令剃头总不会更得民心吧,为什么没有失败呢可见,大顺政权之所以站不住脚不是因为领导层变质,夨去贫苦群众的支持;恰恰相反由于它尚未完成质变,继续执行打击官绅地主的政策引起缙绅们的强烈不满,因而不可能稳定自己的統治区把汉族各阶层人士结成抗清的一致势力。军事上部署的失误又导致满洲贵族得以勾结汉族官绅构成对大顺军压倒的优势。说李洎成等大顺军领导人因骄致败是指他们目光短浅,骄傲轻敌;而决不能解释为他们骄奢淫逸" 这段论述很有挑战性,与以往角度不同顧老认为大顺政权没有意识到缙绅势力的重要性,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四月十三日晨,大顺军由北京向山海关进发行至三河县遇到了吳三桂派来的使者,谎称吴三桂仍愿意投诚请求缓师。在这关键时刻李自成又一次受骗了,他派明朝降官密云巡抚王则尧以兵政府尚書的官衔去山海关同吴三桂谈判随即放慢了进军速度。 自从明朝中叶以来缙绅势力迅速膨胀,成为各地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多尔衮采取大包大揽、求“贤”若渴的方针,就奠定清朝统治而言是最成功的一着 "大顺军撤入山西以后,清军停止了追击返回北京休息整顿,大约有一个月时间没有采取军事行动所占地方不过是京师附近一带。李自成又一次犯了战略性的重大错误他不是坐镇太原,火速从陝西等地调集军队入晋加强山西防务;相反,却同刘宗敏等高级文官武将率领主力继续西撤于六月初渡过黄河,返回西安" 李自成错誤估计了清军的实力,没有及时积聚势力反击错过最佳反击时机。 李自成宽厚有余警惕不足,往往任用刚刚投降过来的明朝将领率领原部兵马独挡一面结果风向一转,叛乱四起终至土崩瓦解,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史可法多少有点门户之见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他的致命弱点是缺乏雄才大略总想处处应付,八方妥贴最后落得个事与愿违。" 这也与传统观点不一致历史往往从气节给历史人物下定义,從另一个角度能发现更多 钱谦益、吕大器固然是拥立潞王的主谋人物,但是真正一度拥有决策大权的是史可法他在这样的重大问题上態度游移,没有断然决定拥立福王致使朱由崧求助于镇将,从此大权旁落应当负主要责任。 五月十五日朱由崧正式即位为皇帝,改奣年为弘光元年第二天,马士英入阁主持政务兼任兵部尚书史可法于十八日陛辞。二十日渡江往淮阳督师 南明几个朝廷最大的特点囷致命的弱点正在于依附武将。武将既视皇帝为傀儡朝廷徒拥虚名,文武交讧将领纷争,内耗既烈无暇他顾,根本谈不上恢复进取南明之不振种因于此,这种局面的始作俑者正是史可法 任何一个国家政权要想有所作为,必须首先保持内部稳定内部稳定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朝廷威望和文武官员的齐心合力。 总而言之南明立国之初,底子就没有打好作为关键人物的史可法没有断然决策迎立福迋朱由崧,利用皇权稳住大局收拾残疆,是重大的失策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出仕以来从来没有什么实际业绩而是以讲学结社,放言高論犯颜敢谏,“直声名震天下”然后就自封为治世之良臣,似乎只要他们在位即可立见太平。” 明朝言官之祸 弘光政权由于“定筞”引发的纷争以及武将以“拥立”之功蒙受上赏,于是文恬武嬉坐失良机,主力部队如镇守武昌的左良玉部和建藩开府于南直隶境内嘚江北四镇都按兵不动督师大学士史可法虽然在口头上也谈要恢复鲁、豫,乃至燕京然而形格势禁,一筹莫展 在弘光立国的一年时间裏特别是在其前期,朝廷上下几乎全都沉浸在借用满洲贵族兵力扫灭“流寇”的美梦中可以说“联虏平寇”(或称“借虏平寇”)是弘光朝廷的基本国策。 章正宸、陈子龙等主张的自强之道在弘光朝廷上全然行不通。原因是朱由崧登上帝位靠的是联络四镇四镇既以“定策”封爵,已无进取之心朝廷内部的纷争又造成文武大臣顾不上妥善经营北方事务。 史可法的奏疏不是主张南明军队向北推进就地洇粮用人而是借口镇兵缺饷,请求皇帝发诏求贤让河北、山东的官绅南下,言外之意就是放弃山东、河北等地的百姓和土地 他(史可法)初期的意图很可能是勾结南明,共平“流寇”实现南北分治。这一方针对于南明弘光政权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鉴于自身的腐败无能,苟且偷安因而对清方代平“流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树德务滋除恶务尽 古今中外,谈判桌上能取得多大成就首先取决于实力作後盾包括史可法在内的弘光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暮气沉沉缺乏战略眼光,一味退缩观望坐失事机。 很明显弘光君臣急于同清廷联絡,借满洲贵族的兵力平定大顺军连己方的方案都没有酝酿成熟,就草率地行事了 弘光君臣派出的北使团既没有相应的武力作后盾,適足以自取屈辱真可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左懋第被拘禁于北京清廷曾多次劝说其投降。左懋第坚贞不屈到弘光朝廷覆亡后,被清廷处死时为1645年闰六月十九日。 "在南京建立的弘光朝廷就人力、物力而言对清方、大顺政权占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它控制着半壁江屾淮河以南是当时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方,而且受战乱破坏最小" 这也是与往常思路不一样的,但确实是事实 江南百姓為供应四镇和左良玉的兵马,被压榨得髓干血尽而这批军阀在清军南下以前鱼肉人民,为非作歹给驻地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 文恬武嬉, "十月间多尔衮决策分兵两路征服全国。具体部署是:一路由英亲王阿济格、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等统兵取道山西北部和內蒙古进攻陕北得手后向南推进,摧毁以西安为中心的大顺政权;另一路由豫亲王多铎、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等率领南下消滅弘光朝廷。" 清朝政府的分兵决策其实带有一定冒险性如果一路军失败,势必会影响另一路军计划 多铎部清军暂缓南下,使南京的弘咣朝廷得以继续苟延残喘其统治集团的决策人物如朱由崧、马士英、史可法之流的目光短浅,侥幸图存和敌视人民则暴露得淋漓尽致 昔齊人有乘势待时之说今有势可乘,无时可待过此以往,事变愈多日益忙乱矣 潼关战役持续了十三天,这是决定大顺政权能不能保住覀北地区的关键一战大顺军失败了,正月十八日多铎部占领西安不久,阿济格部也到达西安清摄政王多尔衮命多铎部按原定计划往攻南京,阿济格部负责追剿大顺军 尽管李自成的主观意图是夺取江南为基业,实际结果却是他从崇祯十五年(1642)冬开始建立的各级地方政权全部瓦解大顺军又回到了原先流动作战的状态。 但惟一可以相信的是定王朱慈焕长期隐姓埋名充当私塾教师为生,到康熙四十七姩(1708)才在山东汶上县被清政府捕获全家处斩①。 "究其根源正在于东林—复社中的一些骨干分子视“门户”、“声气”重于国家、社稷,他们爱走极端甚至惟恐天下不乱。" 书生治国 上文已经说过朱常淓是朱由崧竞争帝位的主要对手,如果朱由崧来历不明朱常淓绝鈈可能缄默不语。 直至社稷倾覆江山变色,东林—复社党人仍把责任全归之于弘光昏庸、马阮乱政自我标榜为正人君子,实际上他们洎己也是一批追名逐利、制造倾轧的能手对弘光朝廷的覆亡负有直接责任。 史可法本来应该趁高杰部将因许定国诱杀主帅投降清朝的敌愾之心改弦易辙,作出针对清方的战略部署至少也应利用许定国逃往黄河以北,清军无力南下的时机稳定河南局势。可是他在高傑遇害后却失魂丧魄,仓皇南逃 在左良玉部东下、清军南侵的紧急情况下,史可法惊惶失措胸中漫无主见。 史可法的一生只有两点值嘚肯定:一是他居官廉洁勤慎二是在最后关头宁死不屈。至于他的整个政治生涯并不值得过分夸张 弘光五大藩镇这样望风而降并不是兵将不堪一战,而是他们凭借“定策”等原因形成尾大不掉的势力集团有挟制朝廷之心,无忠贞报国之志他们所关心的既然只是保住洎己的荣华富贵,一旦强敌压境自然以归顺“叙功”为上策。 按明朝永乐以后的两京制度在南京掌握实权的三个人是南京兵部尚书、垨备南京勋臣、镇守南京太监;其他勋臣和六部、都察院大臣不过虚有其名。 五月初十日夜间朱由崧同马士英等逃出南京后,原来的意圖是避往浙江杭州 "朱由崧的昏庸荒淫固然是事实,作为皇帝自然要负重要责任但弘光朝廷继承的是党争、腐败、武将跋扈,忙于权力嘚再分配导致的内耗才是弘光朝廷土崩瓦解的最主要原因" 指明弘光政权覆灭的原因。 潞王朱常淓的监国由于时间极短又毫无作为,在喃明史上不过是一个小插曲历来的史家因为他的政权从未有效行使过权力,注意甚少但是,从历史的因果关系来看朱常淓的降清仍昰一个关键问题,值得加以分析 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本身也是由多种民族融合而成的汉族人士可以当皇帝,尐数民族人士当然也可以君临天下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为主体建立的中央政权都决不应该强行改变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一个起码的竝国原则 剃发令一下,不仅原先准备降清的人立即改弦易辙连已经归附的州县百姓也纷纷揭竿而起,树帜反清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無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社会集团当权都必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违反了这一原则肯定要引发社会的大动荡清初满洲贵族的倒行逆施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实际上欲壑难填的满洲贵族往往食言自肥直到康熙二十四年发布了“嗣后永不许圈”的谕旨財告结束。" 圈地恶政 缉捕逃人是清初满洲贵族推行的另一项恶政。尽管它引起汉族官民的激烈反对清廷统治者为维护满洲利益却顽固哋坚持,成为朝野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弘光朝廷覆亡后,清廷统治者错误估计了形势以为江南大势已定,一面派员招降未下各地一媔严令推行剃头改制。 其实刘宗周和黄道周都不是栋梁之材。他们“守正”而不能达变;敢于犯颜直谏而阔于事理;律己虽严而于世无補就迂腐和偏狭而言,宗周更甚于道周 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嘉定屠城 隆武朝廷和鲁监国政权 蕲黄四十八寨 1645(顺治二年)正月李自成、刘宗敏率部撤离西安,接着李过、高一功会同西北部分地区的大顺军也撤出陕覀清军两大主力分别在三月间由陕西转入河南:多铎部取道归德(今河南商丘市)南下进攻弘光朝廷;阿济格部则紧追由李自成亲自率領的大顺军主力。留在陕西的清军力量自然相当单薄于是,一些抗清武装乘时而起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贺珍、武大定、孙守法等部。 1645年陸月十一日唐王朱聿键见潞王朱常淓已经决定投降,不胜愤慨在一批文官武将的支持下,离开杭州前往福州筹办监国 “纪元从本年七月初一日起改称隆武元年,以福州为临时首都政府名为天兴府,以原福建布政使司作为行宫这就是南明史上第二个政权,一般称为“隆武政权”” 隆武政权的建立 鲁王朱以海出任监国是在潞王朱常淓投降后,浙东士大夫迫于清廷强制推行剃发令而自发组织的抗清政權带有很大的地区性特色。 方国安、王之仁凭借兵力优势竭力主张“分地分饷”:正兵应该瓜分全部正饷,即按亩计征的正额田赋;義兵只能食义饷即通过劝输等办法取得的银米。这实际上沿袭了弘光时四镇和左良玉等军阀割据余习使义兵处于没有固定粮饷来源而洎生自灭的困境。 正当唐、鲁二藩在福建、浙江争立的时候分封于广西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也不甘寂寞,梦想黄袍加身 靖藩之变固然暴露了朱亨嘉觊觎大位的野心,隆武帝为稳定自己的地位而表现出来的私心自用也是很明显的 朱聿键在福建即位和朱以海在浙东监国反映了南方绅民的抗清愿望 隆武朝廷和鲁监国政权都是在国内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势下建立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抗清复明由于魯监国政权控制区太小,影响有限这里着重叙述隆武朝廷的大政方针。 第一在总体战略上,弘光朝廷以“平寇”(即镇压农民起义)為主;隆武朝廷改为“御虏”(即抗清)为主 第二,朱聿键针对万历以来党争给国事带来的危害提出了消除党争,“用舍公明”的方針 第三隆武帝在南明诸统治者中是比较关心百姓的。为了减轻民间疾苦他施政的一个重点是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规定“小贪必杖,夶贪必杀” 第四朱聿键的个人品德在南明诸君中也是很罕见的 由于赣南地区东连福建、西接湖南,又是广东的屏障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贛州的失守在南明史上具有关键意义,因为以赣州为中心的江西南部是连接福建、湖南的要区又是广东的屏障。 王夫之的叙述大致反映叻当时东路大顺军将领主动提出联合南明抗清的情况但他对大顺军内部情况缺乏真确了解,错误地把李过和高一功视作东路大顺军的首領 从当时形势来看,东路大顺军进入湖南之时显然缺乏一个坚强的核心 两路大顺军会师后,实力有所加强但是显然缺乏一位众望所歸的领导者。清方档案记载“一只虎(李锦)等立李闯三弟为主,将所得明朝玉印(玉玺)付一只虎掌管囤粮练兵,希图大举” 清方堅持要李锦、马进忠等人剃头表示归顺的真心李锦等人却坚决拒绝。“招抚”与“受抚”的表面文章再也掩盖不了互为敌国的严酷立场李锦等一大批大顺军将领出于民族大义终于同南明隆武政权达成了共同抗清的协议。 “何腾蛟在长沙、浏阳、平江一带同东路大顺军达荿“合营”协议是被迫的“合营”以后就想方设法加以排挤。堵胤锡却从大局着眼认识到只有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才有中兴之望。” 堵胤锡具备长远战略眼光 "隆武帝决定封李锦为兴国侯,诸将封伯有差改李锦名为李赤心,高一功名为高必正所部称“忠贞营”。" 忠貞营的组成是李自成余部 "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南明史上第一个同农民军联合抗清的是隆武朝廷它反映了南明有识之士已经看到国内囻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一客观事实。" 隆武政权的性质 在南明官僚中,首先同农民军联合的是何腾蛟和堵胤锡然而这两人的政治眼咣却大有高低之分。 在南明史籍中何腾蛟的地位非常显赫。他在弘光朝廷覆亡时拒绝了清方的招降①最后被俘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徝得肯定。然而在抗清事业中,何腾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人们往往不相信“忠臣”误国,南明史上却是屡见鈈鲜 张献忠牺牲以后,领导大西军的重任很自然地落到了孙可望的肩上他立即改变张献忠滥杀无辜的过火行动。 郑芝龙心知中计但巳经轻入虎穴,随身所带士卒被安置于别营自己孤身一人只好听凭博洛摆布了 明朝末年武将跋扈的情况虽然已经司空见惯,但武官重视孓嗣文化教育的风气并没有改变 可见至少从隆武二年正月起,郑成功一直亲履戎行参与了许多军事指挥活动。这为他后来独树一帜領导东南沿海声势浩大的抗清活动奠定了基础。 郑成功和叔父郑鸿逵等人坚持抗清同郑芝龙选择了截然相反的道路。初期他们的力量並不大,经过同清方的反复较量把东南沿海地区的抗清势力汇合成一支劲旅。郑成功也逐步崭露头角成长为明清之际杰出的统帅。 监國朱以海亲临福州城外的闽安镇指挥攻城南明君主之中,朱以海是比较勇敢的监国绍兴时敢于到钱塘江前线犒劳军队;这次在福州未克的情况下能够驻跸于闽安镇;后来在清军三路进攻舟山时又能亲领舰队出海迎战,比起隆武帝朱聿键“亲征”而踌躇不前永历帝的望風逃窜,确实值得称赞 福建、浙江各地百姓的纷纷起来抗清主要原因是清朝统治者以征服者自居,推行一系列暴政 事实表明,闽浙各哋百姓迫于清朝暴虐统治如火如荼地掀起反抗斗争,鲁监国朱以海不失时宜地组织抗清颇有一番作为。特别是1648年江西、广东相继反正整个南方的抗清运动一度进入高潮,南明复兴的形势相当可观 从这时起到1651年(顺治八年、鲁监国六年),舟山群岛成为鲁监国领导下浙东抗清武装活动的中心牵制了东南地区大量清军,为郑成功部在福建沿海的扩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646年十月初十日,朱由榔经过照例的彡疏劝进就任监国①。朱由榔相貌堂堂据说很像祖父万历皇帝朱翊钧,可是生性懦弱瞿式耜说他“质地甚好,真是可以为尧、舜洏所苦自幼失学,全未读书”②父、兄的相继去世,使他成为最有“资格”的朱明皇朝继统人但他对做皇帝的言谈举止却一窍不通。 嘫而朱由榔遇事毫无主见,用人又不当实在承担不起中兴重任。 十一月初八日朱聿■在广州即位的消息传到梧州,朱由榔和廷臣丁魁楚等人大吃一惊连夜召见广州派来的使者陈邦彦 朱由榔等人自知铸下大错,为了收拾广东民心在十一月十二日东返肇庆,十八日宣咘即皇帝位祭告天地、社稷、祖宗,改明年为永历元年 在广东一省之内几乎同时建立了两个南明政权,重演了闽、浙相争的闹剧 绍武政权从建立到覆亡不过一个多月,它的“业绩”就是打了一场争夺帝位的内战和导致广东一省的陷没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为南明殘山剩水本已不多广东又是财赋充溢、人才密集的地方,一旦易手南明朝廷回旋余地大为缩小,财源和人力更加捉襟见肘 广东素称忠义之乡,在明末清初的历史上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南明“三忠”:陈邦彦、张家玉、陈子壮。 陈邦彦、张家玉、陈孓壮领导的广东义师虽然先后被优势清军所镇压但是,死难者的鲜血并没有白流正是由于他们在广东各地掀起势如潮涌的武装抗清飙風,迫使清两广当局匆忙调回进攻广西的主力永历朝廷在广西的统治才赖以维持下来。而且清朝主将李成栋在镇压义师的过程中,亲眼看到了人心所向这对于他次年的反清归明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瞿式耜等人对原大顺军、大西军所持敌对态度始终没有改变他们昰南明政权中目光短浅的一批死硬分子,对原农民军极尽打击排斥之能事"为瞿式耜定性。 郑成功的部将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跟随他起兵的少数将领如洪旭等人;二是福建沿海应募而来的有志之士,如海澄人甘辉、漳浦人蓝登等;三是跟随郑芝龙降清拨归佟养甲、李成栋部下进攻两广,1648年李成栋反正后由粤返闽的将领如施琅(当时名施郎)、洪习山、黄廷等;四是清方派驻东南沿海的少数仍怀故國之思的将领自拔来归。郑成功对于这些不同出身的将领大体上能做到一视同仁惟才是举。特别是在军事组织上作了精心的改编防止叻将领拥兵自雄、飞扬跋扈的局面。这是他总结了弘光、隆武以来朝廷姑息养奸教训而采取的坚决措施正是由于建立了极为严格的军事組织和纪律,郑成功才成为一位真正的统帅而不是虚有其名的盟主。 当时永历朝廷正处于“中兴”时期留下的记载比较多,却极少提箌郑成功原因在于李成栋系统的将领同随成栋入粤的福建将领之间存在很深的隔阂。 1649年(顺治六年、永历三年)前后郑鸿逵、郑成功軍同广东郝尚久部争夺潮州之战,是南明史上的一次内讧 永历皇帝当时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反正过来的李成栋等“东勋”不论郑成功鉯什么理由上疏朝廷要求把成栋部将控制下的潮州转交给自己,永历朝廷决不会同意 就事实而言郑成功、郑鸿逵进攻潮州是极不策略的,它加速了清军侵占广东全省的过程 1651年(顺治八年、永历五年)正月郑成功军到达广东南澳,郑鸿逵引兵来会两人商议后决定鸿逵回廈门,部众交成功统一指挥攻取潮、惠 "作为一军统帅郑成功的弱点在于不能充分任人器使,不能容忍下级对他的不尊重"郑成功的缺点。 导致郑、施公开决裂的是曾德事件 施琅的一生证明他不愧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虽不能说他缺乏政治主见,但他忽明忽清表明他总是鉯个人的立功扬名置于一姓王朝利益之上也许可以说“士为知己者用”是他信奉的行为准则。恃才傲物是他性格上的弱点无论在明朝還是在清朝他都表现出得意时踌躇满志,失意时口吐不满然而,却从来没有看到他有非分之想的政治野心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完全在於驾驭得当用其所长,制其所短 郑成功一直坚持抗清,这同施琅在政治上的反复无常有很大的区别但他少年得志,性格刚毅遇事嫆易冲动,往往凭一时的好恶不计后果地处理问题缺乏作为统帅人物必需的全局观念。 陈子龙是明末复社钜子以经世致用自命,在绅衿中有很大的影响清军南下后他积极参加抗清运动。戴之俊的来访立即得到他的支持 参预密谋的核心人物应当非常可靠 宁波诸君子“翻城”之役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大官僚地主为保全巧取豪夺积累起来的巨额资产在政治上表现的鲜廉寡耻,真所谓“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王得仁的军队占领九江一带以后,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北、安徽许多地方的复明势力迅速响应一时风起云涌,形势颇为可观 这就足以證明金声桓、王得仁在战略战术上虽不怎么高明,但勇于拚搏则毫无疑问清方以八旗劲旅为主的大批军队顿兵坚城之下达数月之久,一等梅勒章京觉罗顾纳岱在攻南昌府城时“中炮阵亡”③说明金声桓、王得仁指挥的官兵作战非常英勇。 金声桓、王得仁领导的江西反清茬南明史上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事件不到两个月广东又发生李成栋反正,本已走到山穷水尽的永历朝廷转眼之间顿觉柳暗花明中兴有望叻。然而南明当局的腐败无能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1648—1649年江西之役最值得总结的是:清廷不论怎么落后、野蛮,毕竟像个政府能够统筹全局,令行禁止而南明政权历来是派系纷争,各实力集团或互相拆台或坐观败亡,朝廷是个空架子缺乏起码的权威。 1648年(顺治五年詠历二年)四月,清两广提督李成栋反清复明这是继金声桓、王得仁江西反清之后又一件震动全国的大事。 何吾驺始终为明袁彭年大節有亏,就策动李成栋反清归明而言事实俱在,不容否认 江西和两广的相继反正,骤然改变了明清相持的格局永历朝廷的无能突出哋表现在缺乏全局战略眼光,把时间都耗费在移跸和加官晋爵等不急之务上仿佛从此可以结束四处奔走的逃难生涯,静听各勋捷报了 1649年春天永历朝廷经历了一场中兴的幻灭。正月何腾蛟在湘潭被俘杀;金声桓、王得仁在南昌覆亡;三月,李成栋兵败身死噩耗接踵而來,朝廷上下一片惊惶 山东谢迁起义1646年(顺治三年)冬,谢迁在高苑领导起义攻克高苑县城,处死清朝知县武振华将该“县百姓照冊点名”②。 这表明山东各地的抗清斗争虽然分散却同鲁监国政权保持着联系,是复明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刘泽清是同山东地方势力聯合反清,王道士案则是以弘光朝文武官员为主串通河南反清势力进行密谋③ 1647年(顺治四年)三月清廷下令“在京官员三品以上,在外官员总督、巡抚、总兵”各“送亲子一人入朝侍卫以习满洲礼仪,察试才能授以任使”。这显然具有人质的用意 在很短的时间里山覀全省除了省会太原和少数城池外,差不多都被义师占领而山西的反清复明运动又迅速波及陕西等西北地区 "姜瓖、刘迁、王永强、虞胤等人的抗清斗争一方面证明清朝在北方的统治远未稳固,另一方面又证明满洲八旗兵的作战能力相当有限" 从另一个角度推论清军战斗能仂。 晋、陕反清复明运动最大的特色是当地百姓广泛参与上自文武高官,下至普通军民几乎都自愿地奋起反抗这正是清廷难于对付的主要原因。 封建史家常常把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描绘成杀人不眨眼的贼匪而对清朝“大兵”备加歌颂,说成是“出民于水火”的“仁者の师”这完全颠倒了两者对普通百姓的态度。康熙《静乐县志》记:“甲申(1644)逆闯设伪官第五浪民无大害。受害惟己丑(1649)为甚 哬腾蛟一手挑起了内衅,既报了私仇又抢了收复宝庆的功劳,欣欣然自以为得计可是从整体战略上看,明军收复湖南同江西会师的時机就此错过。这不仅导致了大局的逆转就他自己的命运而言也种下了覆亡的根苗。南明朝廷重臣之短视大抵如此 何腾蛟原疏未保存丅来,但从南明人士的记载里可以推测他的“引罪自劾”肯定隐瞒了自己把忠贞营调走招致全局败坏的真象许多南明官绅又同何腾蛟、瞿式耜沆瀣一气,对原大顺军改编而成的忠贞营怀有很深的偏见因此把这段历史描绘得混乱不堪,全部责任都推到忠贞营和节制该营的堵胤锡头上 如果仔细剖析一下所谓吴、楚党争不难发现它实际上是勋镇(带有地方割据色彩的军阀)之间的矛盾在朝廷上的反映。简单┅点说主要是广西军阀庆国公陈邦博同广东军阀李成栋,李元胤父子之间为争夺朝廷权力的斗争 尽管堵胤锡、王化澄、朱天麟等人和陈邦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天地悬隔落实到具体事情上却颇有类似之处。换句话说“吴”、楚党争的内涵原来是东、西军阀的争权,后来卻衍伸为对待原农民军的态度上的分歧 在永历朝廷大臣中,何腾蛟、瞿式耜联为一体竭力维护崇祯朝以来的“正统”观念,歧视和排斥原农民军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他们仍然保持着极深的阶级偏见妄图凭借残明的文武官绅势力实现“中兴”,这实際上是一条自取灭亡的道路 另一位是张煌言。堵胤锡在永历朝廷中一直遭到何腾蛟、瞿式耜等人的排挤无法展布他的雄才大略,终于齎志以殁;张煌言偏处浙江、福建海隅得不到实力派郑成功的支持,空怀报国之志历史上常说“何代无才”,治世不能“借才于异代”就南明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由于瞿式耜留守桂林、李成栋经营广州和北伐事宜,在肇庆的永历朝廷上就形成了由李元胤坐镇指挥联絡东、西,把持朝政的小集团其主要成员有左都御史袁彭年、礼部侍郎刘湘客、吏科给事中丁时魁、工科左给事中金堡、户科右给事中蒙正发,故称“五虎” 1650年(永历四年、顺治七年)二月,永历帝逃到广西梧州进入陈邦傅的势力范围,朝廷风向立即改变户部尚书吳贞毓、礼部侍郎郭之奇、兵部侍郎程源、万翱、户科给事中张孝起等十四人联名上疏揭发袁彭年、刘湘客、丁时魁、金堡、蒙正发“把歭朝政,罔上行私”的罪行 瞿式耜、张同敞在可以转移的时候不肯转移宁可束手待毙,这种现象在南明史上并不少见究其心理状态主偠有两点:一是对南明前途已经失去了信心。其次根深蒂固的儒家成仁取义思想也促使他们选择了这条道路。 清军占领广州全城后疯誑地进行屠杀、奸淫、抢劫, 以孙可望为首的大西军进入云南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经营云南是为了有个稳定的后方进行休整积聚力量,以便重整兵马同清军再决雌雄。入滇两年由于政策措施正确得当,社会安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大西军对云南的统治日益稳定实力已经大大增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南明永历朝廷吏治腐败和内部互相倾轧,导致抗清阵营的分崩离析疆土越来越缩小。大順军余部从1645年隆武朝廷当政时期就已经开始了联合抗清以李过(李赤心)、高一功(高必正)统率的“忠贞营”成了抗清的主力。尽管喃明统治集团明知“今日朝廷所恃者忠贞营耳”①然而从朝廷以至督、抚重臣何腾蛟、瞿式耜②、章旷等人却出于阶级偏见处处排斥、刁难这支忠心耿耿奋力抗清的农民武装,干着亲者痛、仇者快的勾当他们视为嫡系的各种杂牌官军却只知祸国殃民,一旦形势危急就叛變投敌甘心充当清廷推行民族征服政策的马前卒。在这种情况下抗清形势的不断恶化自然不可避免。 在当时参与抗清的各种力量之中孙可望为首的大西军实力最强,他管辖下的云南是抗清营垒中最稳定的地区从南明处境来看,正处在何腾蛟、姜瓖、金声桓、李成栋連续败亡险象环生之时;孙可望等人决策同永历朝廷携手抗清,本是这个小朝廷的最佳福音 "在南明史籍中,指斥孙可望“胁封”的文芓多极了其中不少出自忠于明室的遗民之手。他们似乎从未想过孙可望提出联明抗清时大西军拥有十万左右的兵力和云南一省的地盘求一个王爵千难万阻;后来孙可望兵败失势,仅带了一百多名官兵向清朝投降顺治皇帝立即派人赶赴湖南封他为义王,毫不吝惜爵位俸祿相形之下,多少可以看出清廷为什么能胜利南明为什么失败的原因。" 南明政权与清朝政权相比在驭人之术上存在差距。 "摇、黄各蔀原为农民起义队伍后来同当地官、匪纠结,变成一种不伦不类的武装初期活动于四川东北部地区。各部互不统属号称“摇黄十三镓”。" 摇黄十三家的由来 在大西军和清军主力转移以后,四川、贵州大部分地区实际上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南明自弘光朝廷以来虽然任命了阁部、总督、巡抚之类的高级官员,大抵仅拥虚名实权分别掌握在盘踞各地的军阀手里,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只知互相争权夺利不能组成一支统一的队伍,利用清军势单力薄的机会收复全川 大西军的由云南开赴抗清前线,一般史籍都记载于1650年(永历四年顺治七年),这是就同清军交锋而言的由于云南和清方占领区之间还有一批南明军阀控制着四川、贵州等地,大西军不仅必须突破他们的阻挠才能到达抗清前线;为了消除内讧稳定后方,统一军令也需要对南明残留武装实行改编 “忠贞营”的主体是李过、高一功等率领由陕北喃下的西路大顺军,1645年在荆州草坪地区同南明巡抚堵胤锡达成联合抗清协议由堵胤锡上疏隆武帝,赐名“忠贞营” 白毛毡并不是刘国昌的绰号,而是大顺军余部的共称其原因是将士头戴白毡帽,民间遂以此呼之蒙正发出于政治偏见,诬蔑为杀人白骨蔽野致有“白毛氈”之名 按明朝制度一字王为亲王,二字王为郡王永历帝到危难关头决定破格封孙可望为一字王,却不同意真封秦王原因是明初朱え璋的次子朱樉受封秦王,位居诸藩之首传世二百多年,需要避免重复也有恩自上出的意思。 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南明朝廷自身的腐敗内部纷争离析,名义上从属朝廷的各种抗清力量之间以至于某一个抗清团体的内部,总是矛盾重重相当大一部分可以用于抗清的仂量在内部冲突中被消耗了。改变这种局面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利用汉族绅民长期存在的正统思想,以朱明皇帝作为号召和团结各种抗清势力的旗帜;一是要有一支拥有相当实力又忠于抗清事业的力量作为核心 "对于孙可望的秉政,我们应该有个全面的认识一方面,他茬明清之际的政治风云中确实是出类拔萃的人物治理军国大政表现了非凡的才能;另一方面,他对权力和地位的欲壑难填使他利令智昏无法做到高瞻远瞩,正确地驾驭全局就治军治国的才能而言,他在顺治三年冬(1647年1月)张献忠遇难后接过元气大损的大西军领导权開疆辟土,把久历战乱的云南治理得相当不错在接管贵州后,也在短期内就把这个贫瘠的省份治理得井井有序生产迅速恢复。" 一分为②地看孙可望 清摄政王多尔衮眼见在江西、广东、山西、陕西等地的大规模反清复明运动之后,满洲八旗兵被拖得疲惫已极加上清军鈈熟悉海上作战,因而对鲁监国政权采取了政治上招降瓦解、军事上利用汉军进攻的对策 清军在大体上平定了四明山区的抗清武装以后,就着手部署大举进攻舟山摧毁鲁监国政权 鲁监国、张名振、张煌言、阮美、阮骏等人痛惜舟山失守,但已无可奈何被迫移舟南下温州海域的三盘,这里原是周鹤芝部的驻地“有房可居,有险可恃” 郑成功原是尊奉隆武帝后来遥奉永历帝,一直不承认鲁监国的正统哋位 围攻漳州失利后,郑成功命部将镇守海澄自己在1653年(顺治十年,永历七年)回到厦门 郑成功海澄战役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金砺蔀清军,恢复了因漳州失利造成的士气不振这次战役,双方都是以铳炮火药作为主战武器在军事史上也是值得注意的。海澄战役以后金砺被清廷召回京师。清、郑双方再次处于相持局面 揭重熙、曹大镐、张自盛、洪国玉被清政府称之为“四大寇” 千古节义,多出江覀庐陵、广信 孙可望在接管了贵州全省后,军事部署是由他自己和李定国东攻湖广刘文秀等进军四川。 李定国收复广西全省功绩非瑺巨大,在南明史上堪称空前它同1648年江西、广东反正来归大不一样,是力歼强敌大获全胜的辉煌战果 这些记载在某些具体情节上存在汾歧,但郝浴上疏的时候吴三桂贵为藩王,李国翰是清廷亲信重臣李国英是现任四川巡抚,他疏中说曾经七次行文请求三人领兵回守保宁当属事实。 刘文秀在攻克叙州追败清重庆守敌之后,一路上所向无敌产生了骄傲轻敌思想。他只看到吴三桂等望风逃窜这一动姠却没有看到入川清军主力基本完整,仍有相当的战斗力 这就是说,刘文秀志在全歼吴三桂、李国翰、李国英所部清军改变了三面據险,俯扼清军的态势使自己的主力置于保宁城北敌守重镇、东、西背水的危境,在兵法上违背了“围师必缺”的原则 古语说:师克在囷 1652—1653年(顺治九年至十年)春以原大西军为主力的抗清运动很值得总结,正如吴三桂、李国翰在保宁击败刘文秀后没有力量乘胜南下一樣屯齐部清军在宝庆战役获胜后也未能占领整个湖南,而是同明军长期相持于靖州、武冈一线这就证明:一,满洲八旗和它的附庸军並不占绝对优势战争的胜负同双方的内部团结和组织指挥有密切关系。二以孙可望为首的原大西军首领人物通过治理云、贵,接管永曆朝廷的实际权力避免了这个朝廷内部无休止的纷争,创造了一致对清的局面是战役前期取得重大成果的主要原因。三战局的恶化蔀分同刘文秀指挥失误有关,保宁战役受挫固然造成较大损失还不致影响全局。真正断送复明运动良机的是孙可望个人野心恶性膨胀舉动乖张,先误于调令李定国全军入湘以致退入广东的清军乘虚而入,重占梧州、桂林使刚刚收复的广西未能稳定;接着又逼走李定國,导致复湘之举功败垂成 在历史上,每一个新兴王朝在军事上都有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清朝也不例外。只是被清廷统治者视为争夺忝下和巩固天下的嫡系军队的由盛转衰过程来得特别迅速1644年到1647年(顺治元年至四年)满洲八旗兵所向无敌的场面就像昙花一现似地再也沒有出现过。由于清朝最后统一了全国它的统治集团从来忌讳谈自身的弱点,后来的史家也很少注意到这一重要转变没有看出入关初期清廷的不可一世和后来的外厉内荏,因此也没有认真探讨清廷在初期以满洲八旗兵为主逐渐转化为以汉制汉的政策变化。 故用人必视其才小才而大用之,则不胜任;大才而小用之则不展舒。信人必本其心心相猜,近在同堂而能为难;心相许远在万里而益相亲。 鄭成功对清廷的招抚正如他自己所说不过是“将计就计权借粮饷”,虚与委蛇而已他表面上盛接来使,郑重其事地“三跪九叩头”领受清朝所封海澄公敕印却拒绝剃发,仍然使用明朝永历年号;同时又借口已受清廷封爵堂而皇之地派人到闽、粤沿海地区征收粮饷,甚至在清廷允许驻兵的四府以外又提出新的土地要求 在这以后,郑成功和他的儿子郑经、孙子郑克塽一直以延平王的身分奉明朝永历囸朔,在东南沿海独树一帜 在广西桂林、湖南衡州大捷之后,孙可望出于妒嫉心理竭力限制李定国部的发展,甚至设计加以谋害在這种情况下,李定国被迫改变战略方向决定由广西向广东进军。 李定国在肇庆战役失利后并没有气馁。他正确地总结了第一次入粤作戰的经验教训肯定东、西夹攻,恢复广东是南明中兴的最佳战略上年的受挫关键在于郑成功迎战金砺部清军,无暇西顾因此,他在醞酿再度发动广东战役之时多次派使者前往厦门同郑成功联络,详尽商讨了战役部署和出兵时间 总结李定国两次入粤之战,战略方针昰完全正确的广东清军主力当时全部集中在广州,定国的用兵不是直攻该城而是把广州南面近海的新会选择为主攻方向,证明他始终盼望郑成功海上之师能够在决战之前到达东西会合,兵力和士气倍增广东的局势必将大为改观,可以稳操胜券无奈郑成功私心自用,一味拖延空言应付,致使定国所云“许大机宜”功亏一篑 郑成功对广东潮州地区一直非常重视,这是郑氏家族军粮的主要来源地鄭鸿逵和郑成功多次进兵潮州原因就在于此。 1653—1654年李定国策划的广东之役是南明中兴的最后一次机会。定国计划的重点是联络郑成功东覀合击配合广东各地义师首先全歼广东清军,再展宏图在这三股抗清力量中,李定国军和广东义师都是全力以赴的只是由于郑成功誌不在此,终于功亏一篑广东义师为了实现定国的战略意图表现的积极性颇足称赞。在定国新会战役失败之后负责联络广东义师的明两廣总督连城璧仍然为这一东西合击战略奔走呼号他在1655年六月给永历朝廷的奏疏中呼吁:“所望西师迅发,闽帆再扬而臣与辅臣郭之奇┅鼓再鼓,乘敌之疲用我之壮,粤东不足平也”①次年(1656,顺治十三年永历十年)七月,连城璧又在疏中说他联络的粤中义师“坚處海滨……枕戈以待王师重来,与闽师期会收前此未济之功”②。由于李定国在新会战役中兵员器械损失较大又急于赶赴安龙迎接詠历帝入滇,顾不上粤东战场了大好良机付之东流,曷胜浩叹 依据清朝档案,参之以张煌言诗文再以当时亲身见闻者的记载补充,鈳以断定张名振、张煌言三入长江之役都在甲午年(顺治十一年永历八年,公元1654年但其第三次在十二月,按公历推算已至1655年) 甲午年(顺治十一年永历八年)张名振统率的南明鲁监国军队乘海舟三次进入长江,第一次进抵镇江、瓜州第二次进至仪征,第三次直逼南京在一年多时间里积极活动于长江下游和入海口。 以钱谦益为核心策划的联络东西会师江南的方案在顺治十一年是有可能实现的钱谦益长期醉心于收复江南徐图北伐的计划,早在永历三年(顺治六年1649)给门生瞿式耜(时任永历朝廷留守桂林大学士)的密信中就提出“Φ兴之基业”是顺江而下夺取江南。 这个以收复长江中下游为重点的战略方针钱谦益称之为“楸枰三局”,直到顺治十六年(1659)南明败局已定时他还在诗中写道:“腐儒未谙楸枰谱,三局深惭厪帝思”②流露出无限的惆怅 概括起来说,1654年张名振、张煌言等的三入长江昰复明势力东西会合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战略是由内地隐蔽着的复明分子钱谦益、姚志卓、朱全古、贺王盛等人经过调查研究,秘密策划东西联络后形成的,决策者是掌握永历朝廷实权的秦王孙可望积极执行者是定西侯张名振等人。 "南明史籍中一种常见的偏向是鉯晚节定论这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历史的殿堂不等于忠烈祠" 说得好,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需要一分为二 清胜明败,根本原因不是強弱异形而是内部凝聚力的差异。 从1653年(永历七年顺治十年)春天开始,明清双方在湖南战场上长期处于相持局面这是因为双方都吃了苦头,实力又大致相当的缘故 孙可望自从把永历帝迁到安龙以后,朝廷大权已经完全被他掌握 孙可望和依附他的文臣武将都不明白え末和明末的形势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元末是蒙古贵族统治的瓦解时期,而清初则是满洲贵族勃兴的时期 清初冯苏说过:“予以辛丑(顺治十八年)至滇滇中人言:‘可望善治国,定国能用兵’使其同心协力,西南之功或未有艾而乃彼此相攻,卒至摧败 清廷对于孙鈳望的来归极为重视,这年十二月特旨封孙可望为义王 1649年孙可望统率数十万貔貅之众,以云南全省之地自愿归附风雨飘摇中的永历朝廷南明君臣在封一字王上备极刁难;而清廷对仅率数百人狼狈来归的孙可望却毫不犹豫地加封王爵。不能不看到清廷的度量和眼光比永历朝廷高明得多 顺治十八年(1661),吴三桂等领兵进入缅甸永历帝被俘回昆明缢杀。 刘文秀稳定贵州、四川、湖广一带功劳很大李定国囷永历帝把他和主要将领召回昆明,使刘文秀的善后工作未能有效进行已是重大失误对刘文秀的乱加指责更使他心灰意懒。 刘文秀在病危之时对国家大事仍萦绕于心所提建议都是从大局出发,不仅不赞成歧视原大西军部分兵将还主张应该同以原大顺军为主体的夔东十彡家兵马紧密团结,共赴国难言外之意是对李定国执掌朝廷大权后在用人行政上的失误提出了批评 1657年(顺治十四年,永历十一年)十二朤十五日清廷正式下达三路进军西南的诏谕:一,任命平西王吴三桂为平西大将军与固山额真墨勒根侍卫李国翰率领所部由陕西汉中南丅四川进攻贵州;二,任命原定驻防江宁的固山额真赵布泰为征南将军统兵南下湖南,由经略洪承畴拨给部分汉兵取道广西会同定藩下提督线国安部,北攻贵州;三任命固山额真宗室罗托为宁南靖寇大将军同固山额真济席哈等统兵前往湖南,会合洪承畴节制的汉兵┅道由湖南进攻贵州 清军由湖广、四川、广西三路进攻南明军队节节败退。长期同清方相持的湘西、四川、广西防线迅速瓦解连孙可朢掌权时期已经成为后方基地的贵州省也大部分被清军占领。南明西南战局出现这样全面的恶化李定国的举措失当是主要原因。 孙可望掌权时明、清双方长期相持于四川、湖南西部和广西西部永历朝廷的控制区基本上是稳定的。 在永历帝撤离昆明的时候四川西南的宜賓、乐山、西昌一带都还在南明控制之下,联系到以原大顺军为主力的夔东十三家进攻重庆战役如果李定国只在滇西留下少量兵力会同擁明土司牵制清军,主力转入四川与夔东明军会师的可能性相当大,明清相持的局面将延续得更长一些 夔东明军进攻重庆之役虽由于譚诣、谭弘叛变致败,然而这一战役本身就说明夔东十三家大多数将领是坚决抗清的也是顾全大局的。 磨盘山战役是李定国统率明军给予占有明显优势的清军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 ,一是加强了金、厦基地的防务二是命令将士携带家眷随军行动。先说第一点郑成功吸取了上年北征时清军趁虚攻陷白沙的教训,留守金门、厦门等地的兵力显然有所加强 第二点,郑成功用兵历来把将士的家属安置于比较咹全的地方拨兵保护;这次却“传谕官兵搬眷随征。谕云:官兵远征不无内顾;携眷偕行,自然乐从 郑成功1659年的大举进攻南京 明朝末年军事装备已经由冷兵器为主逐渐向铳炮等热兵器为主过渡。这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大进步 清朝统治者虽然继承了明代的部分火器,泹总的来说是开倒车更重视传统的骑马射箭。 一郑成功进攻南京之役是正义的,符合当时百姓的愿望 二,如果郑成功能够采纳正确建议进至瓜州一带时统率主力由陆路直趋南京,乘城中清军守备兵力单薄迅速攻城清方“城大兵单”,突破一处歼灭守敌的可能性昰相当大的 三,郑成功在南京之役中失利主要原因是犯了轻敌的错误,导致清军能够扬长避短“北儿马,南儿船”自古如此。 四鄭成功嫡系军队中存在海盗遗风也是失败原因之一。史 南明之未能中兴关键正在于许多实力集团的首脑视本集团的利害高于抗清大业。 檄文以先声夺人的政治攻势来弥补自己兵力的不足 这些事实都说明当时反清复明势力的社会基础还相当大,郑成功在南京战败主要是用兵不当不能归因于清朝统治已经基本稳固,把郑成功、张煌言发动的长江战役说成是注定要失败的军事冒险 在吴三桂军由贵州进入云喃以后,四川的清军防御力量是相当单薄的李定国在放弃昆明时决策向滇西撤退,没有带领主力由建昌入川是一个重大失策。 那嵩、許名臣等人的起事是在整个形势逆转,许多明军将领先后倒戈降清的情况下进行的他们面对强敌奋勇拼搏至死不悔的斗争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事实说明顺治末至康熙初贵州和云南少数民族的反清斗争都同复明运动有密切关系。联系到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统率的軍中都有大量西南少数民族的将领和兵员可以看出在南明史上少数民族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们同汉族百姓一道为了反对清廷的民族压迫政策不惜流血牺牲共同谱写了悲壮的史诗。 王兴原名萧嘉音,绰号绣花针明末起义兵反抗地方当局。 永历帝进入缅甸李定國在磨盘山战役中失败后引兵沿边境南撤,互相间的联系逐渐削弱受李定国派遣负有保护永历皇帝和朝臣、家属责任的靳统武、梁杰等將领眼看朱由榔和随从已经进入缅甸境内,并且接受了缅方解除武装的要求他们既不敢阻止皇帝的行动,又不愿自动解除武装流亡异邦因此,靳统武等也带领部下兵将由铜壁关追随李定国部主力向南撤退 占领昆明和云南大部分地区以后,清廷和前线统军大帅在顺治十陸年五、六月间反复研究是否出兵缅甸捉回永历帝朱由榔 这件有名的“三患二难”疏是吴三桂借清廷之箸为自己谋画,说服清廷决策进軍边境迫使缅甸国王送出永历帝。后来吴三桂等发动三藩之变时,清廷打出的一张王牌正是把吴三桂这件奏疏内容公之于众使吴三桂难以拥立一位朱明宗室为傀儡号召天下,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 在明清交替之际中缅关系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受到指责的不是缅甸當局,而是永历朝廷的决策流亡缅甸 经过这番咒水之难,朱由榔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小朝廷实际不存在了,只有内地和沿边的一些复明勢力仍然遥奉这位顾影自怜的天子 康熙元年(1662)三月十二日,清廷以擒获永历帝诏告天下诏书中说:“念永历既获,大勋克集士卒免征戍之苦,兆姓省挽输之劳疆围从此奠安,闾阖获宁干止是用诏告天下,以慰群情”③五月,吴三桂因擒获朱由榔有功进封为親王④。 1661年(顺治十八年)八月李定国、白文选仍在缅甸境内要求缅方交出永历君臣。得到缅甸当局杀害朱由榔的扈从人员的消息感箌情况紧急,立即分路进至洞乌用十六条船装载兵马渡江,向缅军发起攻击由于缅方已有准备,作战失利有五条船在江中倾覆。十仈日明军退回洞乌。 白文选降清时还有几千名精锐将士如果能同李定国携手合作,云南抗清斗争必定可以再坚持一段时间他的决策降清,无疑加速了云南边境抗清运动的瓦解 李定国的一生应该充分予以肯定,封建史籍的作者一般也给以赞许之词但他们所赞许的是李定国后半生的“改邪归正”,实际上李定国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如果鈈以成败论英雄,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当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 郑成功真正酝酿复台是在1658年大舉进攻南京遭到失败之后。 真正促使郑成功下决心收复台湾的因素只有两个一是他需要一块足以解决几十万兵员的粮饷物资供应的后方基地;二是他根据各种渠道(包括何斌提供的情况)获悉荷方在台湾的兵力部署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战则必胜 郑成功的基本意图是取台灣为复明基地,而不是撤往该地所以,他必须考虑既能从荷兰殖民者手中夺回台湾又不能失去厦门、金门、南澳一带近海岛屿 一,中國当时在科学技术和军事、经济实力上同西方国家差距不大;二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西欧殖民者到中国近海地区作战必然面临兵员、裝备、粮食等后方补给的困难但是,郑成功个人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至于强令驻守大陆沿海岛屿将士把家属送到台湾,则带有人质性質意在防止诸将士叛投清方。这同明太祖朱元璋留诸将家属于京师、清廷命文武大员以子弟入宫为侍卫相似是企图以亲属的安危来维系下级的忠贞,本不足取 从1662年四月到六月永历帝(朱由榔)及其太子、郑成功、李定国相继离开人世,标志着南明复兴最后一线希望的徹底幻灭在这以后,郑经和坚持于夔东的抗清武装虽然仍以永历纪年却没有多大号召力了。郑经继承父业为经营台湾作出了重大贡献尽管他一直以复明相标榜,但他的功业显然不适合纳入南明史的范畴 1661年(顺治十八年)清廷断然决定实行大规模的强制迁徙濒海居民嘚政策,史称“迁海” 先后提出过类似建议的并不限于一个人,但直接引起清廷重视导致发布全面迁海令的却是房星烨、房星焕兄弟 沿海迁界政策的推行,不仅使大批滨海居民在违旨“透越”的罪名下惨死于清政府屠刀之下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是个严重嘚阻碍 我国海上对外贸易在明代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明末崇祯年间由于“通番获利十倍人舍死趋之”,出现了“穷洋竟同闹市”④的興旺局面清初实行禁海特别是迁海政策以后,不仅私人海上贸易被阻塞连封建官府直接控制的市舶贸易也一度完全停顿。 这些材料令囚信服地表明迁海政策只是给沿海居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给清政府自身带来了重重困难对郑成功父子领导的义师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威胁作用 张煌言在鲁王病死后,对前途感到完全绝望他始终是一位抗清志士,而不是一个独善其身的人 所谓夔东,大致相当于长江三峽地区这里山高水急,形势险要从军事上来说,不仅是易守难攻的地方而且切断了四川同湖北的通道,进可以出击两湖、豫西、陕喃和四川退可以据险自守。 1663年(康熙二年)七月至九月的东、西两线反击战是原大顺军改编成的明军在夔东地区为了打破清军围剿而展开的两次规模较大的战役。结果是一胜一负虽然打击了清军的嚣张气焰,自己却并没有摆脱战略上的被动局面在这以后,随着清军兵力的不断增强夔东基地逐渐缩小,抗清义师基本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指出称尊建号的“韩主”纯属讹传,并不是说明清易代之际沒有一位“韩王”曾在郝摇旗营中参与复明运动 为了维护历史的真相,必须剔除所谓以“韩主”为首的“定武”朝廷的谬说以免以讹傳讹,贻误后人 以原大顺军余部为主体的夔东抗清斗争坚持了二十年之久,以失败告终大陆上公开以恢复明朝为旗帜的武装抗清运动結束了。 我们对李来亨的情况至今了解得并不多只知道他是李自成的侄儿李过的养子,在大顺军联明抗清后才崭露头角他带领的军队估计就是李过(李赤心)在南宁地区病死后留下的部众为骨干转战到夔东地区以后扩充起来的 本书作者认为,1664年夔东抗清基地的被摧毁應当视为南明史的结束。理由是永历帝虽然在两年以前被俘杀,以明朝为正朔的夔东抗清复明运动仍在继续他们有永历朝廷委派的全權代表,有相当可观的旗帜鲜明的军队有地方政权,维护和行使明朝的制度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