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文化自信征途中为公司发展贡献力量自己的力量

以文化自信构筑中国力量
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更应树立文化自信,凝聚起团结向上的人心力量。
  挖掘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岁月和时代的变迁中传承着自己独有的精神气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积淀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包含着“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理想精神,传承着“爱国如家”“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发挥文化的强大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迎来新的改革创新与繁盛时代,我们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强大支撑与精神动力。
  拓展文化的世界影响。一个有着大国的自信、包容与豁达的中国,在当今的世界舞台上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力量。“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周”、对外交流文化节等活动,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兼收并蓄的中国,塑造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大国形象。面对全球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我们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更要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强自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作者:朱艳秋 北京市东城区委组织部)
欢迎关注思客微信(sikexh),随时查看我们的最新消息。
位网友推荐了本文
1135&次阅读&&&&0&次回应
所属数据库
最新鲜,最热辣的时事评论。无惧冲突辛辣,只忧平庸逐流。
您还能输入&300&字
以文化自信构筑中国力量
您可以添加如下代码,然后复制粘贴到你要引用的网站下
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更应树立文化自信,凝聚起团结向上的人心力量。
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更应树立文化自信,凝聚起团结向上的人心力量。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还没有思客帐号?
登录或创建一个账号
还没有思客帐号?
邮箱格式不正确
验证码不正确
扫码关注思客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还没有思客帐号?
登录或创建一个账号
还没有思客帐号?
邮箱格式不正确
验证码不正确文艺学习│增强文化自信,文艺大有作为
文艺学习│增强文化自信,文艺大有作为
 来源: 
  惟有自信可致强,只有自信能信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文化自信愈发显得重要,这也是一种更为基本、深沉、持久的力量。只有文化自信了,我们才能更加自觉、更加从容和更加坚定地推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在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文艺始终起着独特的作用;在进一步提振文化自信的征途上,文艺仍将发挥特有的影响。增强文化自信,文艺家、文艺创作、文艺事业和产业都将有更大的作为。
  确立文化自信
  一个必须正视的现象是,许多人对传统文化有自信,对当代文化却不自信,或者不很自信。
  中华文化曾在世界文化史上尽得风流,确实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人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维。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我们有理由因此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失去生命的历史文物,它仍然存活于当今人们的生活实践和心灵世界里;它也不是只需原封不动地传下去的历史遗产,而是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既要不断从中汲取文化滋养,而且也要努力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这份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肌体的重要内容。
  文化发展虽有阶段之分,但文化是一个整体。当代文化也是从传统文化发展而来的。不能不看到,传统文化自近代以来曾在封建制度中根芽枯萎,在西方思潮冲击下花叶飘零。扭转这一困局、实现中华文化浴火重生的,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毛泽东同志曾满怀信心地宣示: “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 ”自那时起,经过数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信心倍增。
  文化自信既要体现在对待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态度上,更要体现在对待本民族文化当下发展及其前景的态度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民族自信,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诱惑和侵蚀,就必须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打上一层坚实的底色和赋予新的亮色。这个底色,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的文化自信;这个亮色,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文化自信。
  而无论在传统文化中,还是当代文化中,文艺都曾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和同学期间,特别指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古诗文经典中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他古代艺术也是如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地渗入到中国文艺的各个方面,而中国文艺也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得到广泛而深入的传播。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通过大量事例,来说明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 《说难》 、 《孤愤》 ; 《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正是在这样一种人文精神的激励下,中华民族在无数的艰难坎坷中始终奋力前行,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辉煌。其中诗经、《离骚》等中国文艺的原初作品,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发愤图强的精神,直接参与确立起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令世世代代中国人为之自豪。
  在后来的岁月里,中国文艺不断以新的创造、新的成就,进一步确立和拓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书写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灿烂篇章。
  介入文化自信
  在中华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文艺都更加自觉地、更为主动地直接介入到文化自信的建构,在其中饰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这里我们着重谈一下“红色经典文艺” 。这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主导、指导和影响下创作出的文艺作品,近百年来也涌现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我们不妨来看几部具有广泛深远影响,并至今活跃着的代表性作品。
  出自1935年国产电影《风云儿女》中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之前,已经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并传唱到海外。几十年来,其激越、雄壮的旋律已传遍世界各地,成为新中国的重要象征。作于1939年的《黄河大合唱》交响乐,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背景,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罪行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塑造出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号角,至今听来依然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上世纪40年代的歌剧《白毛女》作为解放区文艺的标志物,在土改运动和解放战争中充分发挥了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白毛女》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它以中国革命为题材,表现了中国农村复杂的斗争生活,反映了民族的风俗、习惯、性格、品德、心理、精神风貌等。同时,它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借鉴了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在秧歌剧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为民族新歌剧的建设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此作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显然,这些艺术经典堪与古代艺术经典相媲美,它们不仅极大地激励了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而且自身也成为当代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曾经数次引用斯大林1941年11月的红场演讲。面对兵临城下的敌人,斯大林自豪而坚定地号召苏联军民奋起抗击,其中讲到:“这一群丧尽天良、毫无人格、充满兽性的人恬不知耻地号召消灭伟大的俄罗斯民族,消灭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普希金和托尔斯泰、格林卡和柴可夫斯基、高尔基和契诃夫、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列宾和苏利柯夫、苏沃洛夫和库图佐夫的民族!……德国侵略者想对苏联各族人民进行歼灭战。好吧,既然德国人想进行歼灭战,他们就一定会得到歼灭战。 ”在这里,斯大林自豪地提到了俄罗斯由古代到当时的重要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以及文艺家,将他们视为民族的化身,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文化自信啊!而我们中华民族的圣贤、英豪们,不也让我们充满着自豪与自信么?
  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几代文艺家也做出过积极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就高度重视对传统文艺的抢救、整理与改造,尤其在戏曲改革方面成就卓著。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先后成立了戏曲领导机构“戏曲改进局”和由43位专家和艺术家组成的、顾问性质的机构“戏曲改进委员会”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由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提出了被概括为“改戏、改人、改制”的戏曲改革基本方针。1952年10月,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全国23个剧种的37个剧团、 1600多名演员为大会演出了82个剧目。这次盛会第一次集中地展示了中国戏曲文化的优秀遗产。从《指示》发布之日至1956年底,全国挖掘出传统戏曲剧目51867个,记录下14632个,整理改编4000余个,上演剧目达10000余个。这一时期,戏曲改革的成就和经验是十分显著的。
  上世纪50年代戏曲改革最为杰出的成果,是昆剧《十五贯》的改编和演出。60年代起重点转向现代戏的创作,从1964年至1976年间,有关方面将一批已经出现在舞台上的现代戏剧目,通过精心挑选,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创作出了一批“革命样板” ,虽然有浓重的历史烙印,但它集中了一批戏剧文学、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的拔尖人才,主要运用传统艺术形式表现新的社会内容,对我们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
  提升文化自信
  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为的是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创新创造能力,继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文艺理应也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以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历史的接力棒,从先贤和前人那里传到了我们手中,我们也要奋发努力,做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今天,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财富之后,要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国家硬实力得到迅速提升之后,要着力补齐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个短板。文艺在这些方面都大有可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面临的十分重要的时代课题和历史使命。文艺家不仅要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更主要的还要成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而传播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就是其创作的作品和所开展的活动。
  文艺家之所以成为文艺家,而不同于哲学家、实业家甚至政治家,就因为他们不仅具有思想的穿透力,而且拥有形象的感染力。因此,文艺家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和特长,以更有效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文艺家自己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自己的血肉,渗入自己的灵魂,从而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乃至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楷模。其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的感情融为一体,与自己笔下的形象融为一体。价值观说到底是思想层面的,相对比较普泛和抽象,要通过鲜活、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真切地、感性地加以体现出来,这样才能获得更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认和接受。
  还有,我想特别强调一下:要重视用我们优美、生动的民族语言,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各门艺术也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像国画、书法、音乐、舞蹈等的语汇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时代,我们务必要注重运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语言和艺术语言,来传达和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补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短板,就要格外注重原创,文艺创作、文艺事业更是如此。我们务必要将文艺原创力的提升,放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文化制高点的高度上来认识和对待。原创性的程度,实质上是一个民族创造力的体现,是国际综合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砝码。原创性的文艺作品,不仅深刻地改变着当今人们的心灵和感觉,而且往往能影响一代又一代后人,并能给其他民族和国家今天和往后的人们以滋养和启迪。
  坚定文化自信并不是要固步自封、闭关锁国。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增进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借鉴吸纳世界各国文化的优长,以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此,费孝通先生主张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价值观可以作为一种优选思路。这种思路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支撑,这就是古代经典《中庸》等所主张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这种文化价值观的本质是和而不同,也是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应坚持的一个基本理念。
  与此同时,我们要理直气壮、信心十足地继续讲好“中国故事” 。既要讲好历史,也要讲好现实,还要讲好现实与历史的必然联系,做到“四个讲清楚” 。讲述我们中国自己的故事,当代中国的文艺家理所应当责无旁贷,并应身体力行,讲好、讲活、讲得引人入胜、讲进人们心中去。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经历了从强烈失落自信再到坚定回归自信的曲折过程。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正站立行进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怀揣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更为豪迈地迈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更为自信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进。[责任编辑:张璋]
介绍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主要亮点和看点,突出此次论坛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听声音,识代表委员,看新时代。这些在两会代表委员通道上亮相的代表委员,你能猜出几个?
该游戏剪辑2018两会数次“部长通道”中部长们关于各领域民生相关的经典发声,让网友在听声音、猜部长。
3月5日上午,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
光明网版权所有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如何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所谓文化自信,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甚至妄自菲薄,建设文化强国就无从谈起.当前,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紧文化输出,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持我国文化发展的自主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加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x0d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应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贡献了众多泽被人类的发明创造.古代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和人文科学等许多领域,都曾领先世界.进入近代,中华文化的发展虽然缓慢了,但其独特性仍为世界所称道,在世界上仍具有重要影响力.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时就认为:“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同时,中华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鲜明特征.这一鲜明特征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多元竞争发展格局中能够博采众长而生生不息.可以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就能使中华文化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这是我们培养高度文化自信的深厚底气.\x0d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应深刻认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始终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对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作了全面总结.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我们党长期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对我国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只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紧紧抓住当前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具备的各方面有利条件,就一定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我们培养高度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x0d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大,不是要排斥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这是我们在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时需要着力把握的.(中南大学教授 欧阳文风)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文化自信,无穷的力量_地方要闻_人民论坛网
文化自信,无穷的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文化&一词共出现了79次,足见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种自信带来了非凡的吸引力,它不仅来自现实,更来自于从未中道断绝的历史传统、来自于不断积淀的精神内核。
中国人要有&文化自信&,自信来自何处?王蒙谈道:&当今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取得举世瞩目成绩不可或缺的要素。面对这样的文化,我们更应坚定自信,从传统中汲取营养,结合时代继承创新,为其注入新的生机,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文化是昨天沧桑的历史,源远流长,记忆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辉煌灿烂的文明。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以儒释道为代表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三国志》等历史文献浩如烟海,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古典文学瑰丽璀璨,少数民族史诗《格尔萨》《江格尔》《玛纳斯》和组曲《十二木卡姆》等沁人心脾,还有百花竞艳的戏剧艺术、笔墨造化的书法绘画、栩栩如生的雕塑造型和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伟大的&四大发明&等等,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这些文化交织在一起就是绚丽多彩的华章。
我们翻看历史这本厚重的书,发现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就不可能有新中国,就不可能找到重新树立文化自信的道路。如果中国仍然保持旧的社会和旧的制度,中国就不可能是现在的中国,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文化自信的底气。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当家做了主人,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我们不屈不挠民族精神,靠的是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滋养。&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遵义是历史转折之城,遵义会议、苟坝会议&&都是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我们要引以为荣,坚定文化自信,让其成为遵义拼搏奋斗不朽的力量。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于历史、实践和民族之中,具有物质难以匹敌的力量。中华文明之所以几千年来得以延续、传承,永不枯竭并充满生机,就因为有了文化这个能超越时空的穿透力量。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其&知行合一&、&致良知&对我们今天加强道德修养仍有重要指导作用,他的&天人合一&思想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提供创造的土壤和环境,提供创造的勇气和精神,提供创造的力量和源泉,没有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就没有创造,创造是在深厚的文化积累中孕育的,是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实现的。
文化是今天繁荣的基石,砥砺奋进,凝聚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量,一个国家的分量,一个社会的体量。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富起来,人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文化撬动了经济的发展,知识的力量功不可没。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民族的独立和振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人民的幸福和安康,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是历史的又是当代的,是潜在的又是现实的,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我们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力量、提升中华文化的力量。
我们捧读今天中国这本有故事的书,既生动精彩,又荡气回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砥砺前行,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这些科学理论蕴含着巨大的真理力量,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指引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文化能感国运之变化,复兴必伴文化繁荣。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文化自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在党的十九大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讲话对我们是莫大的鼓舞,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指明了方向,必将开启贵州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赵楠]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的原动力
&&&&□闫德亮&&&&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积极实践,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发展希望,是国家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首次把“四个自信”并列提出,把“四个自信”作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根本遵循和重要基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主和文化自觉,对于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夯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注入了强大动力。&&&&文化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文化不仅渗透到人们活动的方方面面,也渗透到道路、理论和制度中。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远,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坚持文化自信要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根本的原因是其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与崇高价值追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保证民族的持续健康发展。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与根基,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构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坚持文化自信要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历史的、科学的观点和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切实把握、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融入当代的精神理念,对其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吸收、发展与创新,不仅能够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脚步前进得更加坚实,也能够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示其更雄厚的魅力和生存与发展的智慧。&&&&坚持文化自信要探索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和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于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道路,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坚持文化自信要探索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正确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播正能量,使人民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源头,中原文化是我们的重要精神资源,是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是对中原文化精髓的提升与凝炼,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中原文化价值体系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理念,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秉持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原文化沉淀形成的反分重合的国家观、以人为本的人学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谐共处的社会观、重德守信的伦理观、知行并重的求知观、仁义诚信的道德观、尚俭节用的经济观、开放包容的文化观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原人民在努力改变河南贫穷落后面貌的同时,还创造了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移民精神,这些成为当代中原人精神气质的精炼概括与重要内容,成为河南精神内核的生动展现和总结,是中原优秀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和特征的具体体现。&&&&坚持文化自信要将中原文化精髓转化为富民强省的精神动力&&&&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使中原文化的内在特质转化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重要精神力量。首先,要不断提升对中原文化的认知。认知是认同的前提,是凝聚发展共识的基础。不断增强对中原文化的认知,可以进一步增强中原人的自豪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对文化的认知水平越高,越能够保持文化自信,就越能够激发、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形成昂扬向上、同心同德的精气神,在实现梦想蓝图的征程中激发奋斗创新的勇气。其次,要继续加强人文精神主题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河南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革命资源,开展相关的人文精神主题教育活动。要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教育活动融入公民道德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新时期河南涌现的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将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与和谐精神融入群众性文化活动之中。再次,要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要不断开拓人文视野,扩大思想容量,创新宣传手段,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当代中原人文精神进行融合创新,落实到最广大的河南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与生产生活中去。要充分整合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提升舆论引导力水平;要鼓励文化领域的创新发展,打造相关文艺精品,用更多充溢正能量的文化产品教育人、感化人,从而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最后,要着力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文化自信能使理论自信更有理性、道路自信更有行动、制度自信更有保障。坚持文化自信,要发挥河南哲学社会科学用发展理论指导发展实践的重要作用。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⑩5&&&&(作者系省社科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社长、研究员)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贡献力量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