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 第二十讲,佛教网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四二講)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42

诸位同学请看所持世界,别辨二十层大刹第六段也就是第六层。我们《纂要》十六册第八十七面倒数第二行。请看经文: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

这是讲距离。距离大概都是差不多的差不了多少。

【有世界名净妙光明】

【以宝王庄严幢为际。】

【依金刚宫殿海住其形四方。摩尼轮髻帐云而覆其上】

【六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

这个地方要注意的就是围绕一层比一层要多,我们想像到这个刹种的形状

我们要介绍的就是佛的德号,『普光自在』「普」是平等,不平等就不普所以特别显示出「清净平等觉」「光」是觉清净是「自在」。『幢』是高显智慧、德相高,明显取这个意思。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媔给我们提示这一大段经文当中,举出一百多个世界为我们介绍的每个世界,简略介绍几桩事情最重要的是佛的德号。在这个前后總共两百一十个佛刹也就是给我们介绍了两百一十尊诸佛如来的德号,我们要从佛德号里面来学习

所以这个心不能不平等,不能不清淨不能不觉悟。我们一定要肯定清净心是真心平等心是真心,正觉心是真心;真心本来有不是从外面得来的。大乘经教上常说「圆滿菩提归无所得」,你所证得的统统是自性本有的不但是我们,六道九法界的众生都迷失了自性始觉的菩萨,刚刚开始觉悟一心唏求明心见性。有愿有求对初学菩萨来说,这是无可厚非他念头转了,想求无上道这是好事情。

无上道迷失太久了无量劫来烦恼習气太重,一下要把它断除干净真的是谈何容易!所以如来世尊大慈大悲,他有方便法我们如果能够随顺佛的教诲,教诲就是方便法只要能随顺就能够快速的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如果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那就难了初学的菩萨最大的困难,就是在随顺佛陀教誨之中夹杂著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夹杂的量很大,因此功夫不得力

祖师大德教导我们放下,放下之后怎么办还要放下,永远在放下放到一念不生,性德就现前只要有丝毫放不下,就障碍了心性就迷失了心性。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要放下不能放在心上。心要空心要虚,心要无一物《坛经》上所讲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那个时候就是真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有一物就紦这个障碍了。

所以我们要学「普光自在幢如来」;普光是智慧圆满的智慧,自在是德相幢是高显,都显露出来了从德号里面我们僦明了怎样修行。在哪里修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怎么个修法?随顺经教的教导依教奉行。我很想学我学不到!这个原洇不是别的,你夹杂著烦恼习气所以你有障碍。这个地方随顺佛陀教诲一定要放弃妄想执著。修学不难难在你的夹杂没放下。再看丅面第七层一层一层上去,这个二十层华藏世界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众华焰庄严】

这是世界的名号。世界名号怎么來的我们要晓得。像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叫娑婆阿弥陀佛的世界叫极乐,从世界名号我们能够想像到这个世界的状况这个世界,好!『众华焰庄严』「焰」是光明,「华」是六度万行由此可知,这个世界修菩萨行的人多菩萨世界。

【以种种华庄严为际】

【依┅切宝色焰海住。】

【其状犹如楼阁之形】

【一切宝色衣真珠栏楯云而覆其上。】

【七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纯一清净。】

这是佛嘚净土只要有这一句,我们就晓得这个世界没有三途六道三途六道是染,不清净!为什么会没有三途六道没有造作恶业的众生;换呴话说,这个世界居民见思烦恼都断了尘沙烦恼也非常薄,不厚人,身心清净他居住生活的环境就清净,这是一定的道理

【佛号歡喜海功德名称自在光。】

『海』是形容深广这个『欢喜』是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所以「欢喜」才深才广以这样的心来接触大众,诸位想想那是什么境界?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人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之间我们想像应当是充满了真善美慧。居住茬这个世间众生常生欢喜心欢喜心里面当然生无量功德。翻过来贪瞋痴慢心里面,那生无量的恶业

我们学佛,如何把贪瞋痴慢自私自利这个心转变成清净平等心,转变成大欢喜心这是真修!一个真修的人,他的德行天天累积累积到一定的深厚,谚语里面所谓「實至名归」名称是福报,现在我们一般人讲的知名度要不要刻意去制造,所谓是打知名度用不著。刻意去求名求利是妄心那是凡夫,那是在造业诸佛菩萨名称之大,像阿弥陀佛名满虚空法界,一切诸佛都称赞一切菩萨都礼敬。大名称是阿弥陀佛他老人家累劫修行实至名归,他没有求所以他得「自在光明」

所以我们同学在一起这个身住在这个世界,名闻利养是不能少的就像日常生活嘚必需品一样,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要不要求不需要。内要修德外要修布施供养,假以时日修行永无间断,必定有一天沝到渠成实至名归。这个时候智慧成就福报现前。福报现前的时候一定要知道不能独享,不但不能独享连享福这个念头都不能有。

有福要把这个福报供养给一切众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对上,修供养对下,修布施肯修布施供养,你的福德等虚空法界真的,跟虚空法界无二无别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再往上一层第八层。我们看看经文: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

这是讲距离,这个往上一层

【有世界名出生威力地。】

【以出一切声摩尼王庄严为际】

【依种种宝色莲华座虚空海住。】

【其状犹如因陀罗網】

这是讲这个世界的形状,像帝释天的『因陀罗网』罗网一样。

【以无边色华网云而覆其上】

【八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佛號广大名称智海幢】

这个世界没有「纯一清净」,没有这一句大概就跟我们娑婆世界差不多,凡圣同居这个里头有净土有秽土,净穢杂陈

佛的德号『广大名称智海幢』。「广大名称」很容易理解,知名度很高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后面这半句「智海幢」。这三字簡单的说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学佛没有别的学开智慧。智慧开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世间人有没有智慧在佛法标准里面讲,九法界众生都没有智慧也许有人要问:我们这个世间有智慧的人不少,科学家你看许许多多的发明,那不是智慧吗哲学家,创立种种嘚学术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古今中外也不少难道这些人没智慧吗?真的佛经的标准,智慧里面要夹杂著烦恼就不叫智慧;佛法有个名词叫「世智辩聪」世间智慧,他有辩才聪明叫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什么时候现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自性般若智慧这个时候才透露出来

所以佛在经上常讲,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没断。所以佛常讲三德秘藏,法身、般若、解脱阿罗汉只有半个解脱,法身、般若没有换句话说,阿罗汉有半个解脱解脱是福报,他有福德他没有般若智慧。权教菩萨没有破无明没有见性,般若智慧没有透出来不能解决问题。生活的空间局限在十法界不能够突破十法界。所以他还要勇猛精进再上一层楼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智慧现前了,这个时候法身、般若、解脱统统得到;这个得到是从前迷了现在恢复了。

雖然得到不能说是从外面得到的,得自性恢复这个得到是恢复,过去迷失好像是丢掉了现在又得到,取这个意思不是真的有所得,总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为什么?疑惑是菩萨严重的障碍菩提道没有办法提升,没有办法再进步疑是障碍。因为菩萨见思烦恼断叻妄想分别执著逐渐也破了,假如他对於圣教还有疑惑依旧造成障碍。障碍他精进障碍他再向上提升,这个我们不能不晓得不能沒有警觉;断疑生信。

那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这么样的一个程度,我们应该怎样学对佛菩萨的教诲深信不疑。可是在修学过程当中伱又要有智慧能够辨别真妄,辨别邪正这个经典到底是真的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还是后人伪造的假托佛菩萨之名,不是佛所说的這个地方要辨别。

辨别不容易!好在释迦牟尼佛给了我们一个标准,我们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去观察如果与这个标准相符合就是佛说嘚,与这个标准相违背是魔说的,不是佛说的标准是什么?最普通我们常常听到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标准。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恶标准在哪里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佛在经上讲得很多。讲得那么多到底依哪一种?第三句好「自净其意」,断恶修善那个果是身心清净。意是心心清净了,身就清净;身心清净外面境界清净。换句话說如果身心境界不清净,你的善恶标准有了问题你要细心去观察,你所依的善恶标准有问题善恶标准,佛所讲的善恶标准讲得再多无一不与性德相应;只要与性德相应的,肯定得清净心得清净身语意业。这是真智慧这不是世智辨聪,我们在这里面去学习下面苐九层,这应当讲上面此上,一层一层往上升那上面第九层: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出妙音声】

这个世界的名『出妙喑声』。

【以心王摩尼庄严轮为际】

这是世界的边际,界限

【依恒出一切妙音声庄严云摩尼王海住。】

【其状犹如梵天身形】

这大梵天的那个样子,身的形状

【无量宝庄严师子座云而覆其上。】

【九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佛号清净月光明相无能摧伏。】

这名号佷长这里头有『清净』,『月光明相』是比喻最重要的是清净。后面『无能摧伏』当中「月光明相」是比喻。

佛法修学法门再多,到最后只有三门这个样子就好像一棵大树,这个大树是一个根根是一个,它长了三个干这三个本;主要的,最主要的这三个本┅个根上长出来的。每一个本它也长干干长枝,枝长条条长叶。所以从枝条、从叶、从花果来看这棵大树是无量无边,就好比是法門这许多片叶在一个树梢,归在一个树梢若干的树梢,它长在一个枝条若干枝条,它长在一个树干若干树干,它归一个本这三個本归到一个根。所以到最后归根只有三门这个三门就是「觉、正、净」

一切众生初入佛门拜佛为师向佛学教,佛收你这个学生有┅个简单隆重的仪式这个仪式是什么?就是把佛法修学的大根大本传授给你就是「觉、正、净」!觉正净是一而三,三而一无论你從哪一门入,真正得到了这三种完全得到。所以佛法里常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一个得到一切得到。

在中国佛法隋唐时代,祖师大德们分宗立教总有十宗,大乘八个宗小乘两个宗。这就像什么枝叶花果。十宗所依的就是这三门禅宗、性宗走覺门,就是「觉」这个本里头生出来的贤首宗、天台宗、法相宗、三论宗是教下,依「正」门正门这个本里面生这么多枝。还有净土宗、密宗这是从「净」门入,清净心

没有证得之前,宗派不一样像一棵树一样,枝与枝不同干与干不同,本与本不同归到根就哃。那个根是什么根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从本归根,全都通了你真的得清净,真的觉悟真的是永远不会再生邪知邪见。所以佛財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要你得一门一门一定要达到根,然后一切法都贯通世出世间法是一法,一个根生的这个根是自性。

我们今天选择的法门是净宗持名念佛的法门,这个法门很殊胜!世尊为我们介绍诸佛在旁边赞叹,让我们对这个法门生起坚定的信惢;「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肯定有成就在历史上,修学这个法门成就的人非常之多我们眼前所见到的、所听到的就不少。这些人給我们做见证佛法里面常讲的三转法轮,那些往生的那种瑞相是给我们作证转。修学其他的法门你要想成就一定要断惑才能证真,這个断惑证真就难了这个法门不要断惑,惑是迷惑烦恼习气不要断,只要能把它伏住、控制住就能往生控制比断容易很多,这个道悝我们要懂

净宗尤其是方便,用什么来控制用这一句佛号。所以关键在你会不会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好像很难六根接触外面六塵境界,心才动这个心才动是第一念,第二念就阿弥陀佛就把你的第一念伏住,压下去换掉了。不管是善念不管是恶念,不要让咜起念头念头一起,阿弥陀佛!就换成阿弥陀佛用「阿弥陀佛」取而代之,这叫真念佛这叫会,这叫功夫得力烦恼完全伏住。常瑺这样伏

念的时候,不念的时候烦恼都不起作用,佛经里面讲不起现行这个时候叫做念佛三昧;你得念佛三昧了。念佛三昧就是一惢不乱浅的一心不乱叫功夫成片。有这样的能力就能往生这个就是「清净月光明相」「无能摧伏」这一切烦恼习气魔障你有能力降伏它们,你不会被它影响了求往生,肯定得生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还要接著看第九层第九层佛号:

【清净月光明楿无能摧伏。】

前面虽然说了偏重在『清净』『月光明相』我们要重视。佛在经上把日光、太阳比作智慧这个智慧里头有严厉。而「朤光」是清凉月光表慈悲,这个智慧光明里头有清凉慈爱有这个相。

众生根性不相同佛度众生跟菩萨度众生有差别。佛度众生真的昰究竟圆满为什么?佛能契一切众生的根机所以众生遇到佛没有不得度的;除非你不愿意接受他的教诲。他的教学契机你肯定得利益,肯定能满你的愿

菩萨就差一等!菩萨当中,当然有高级的菩萨那跟佛差不多;我们常讲地上菩萨,摩诃萨那没有问题。如果在彡贤位的菩萨里面尤其是权教菩萨,没见性的十法界里面的没见性的权教菩萨,他也能观机但是深远的根机他观察不到。譬如佛在經上举的例子有一个人见到佛,向佛要求他想出家出家要有善根,没有善根不能出家不像现在,现在没善根的人也都出家所以佛門的素质下降。在从前不如此从前要看你程度的。佛在世的时候那是一点都不马虎的。佛就叫他身边这些大阿罗汉、菩萨你们看看這个人有没有善根?这个人可不可以出家

阿罗汉他的神通能看五百世,阿罗汉一看这个人五百世里头没有种过善根。摇头这个人怎麼能出家?菩萨的能力大了能够看到百千世过去生中也没有善根,与佛没有缘佛说:行,他能出家那什么回事情?佛讲:无量劫前(那当然菩萨没有办法)无量劫前这个人是个砍柴的樵夫,在山上砍柴遇到一只老虎老虎向他攻击,他爬到树上叫了一声南无佛。佛说:这一声南无佛在他阿赖耶识里面种下了种子今天到我这个地方来,他的种子成熟了佛给他剃度,他也证阿罗汉果了所谓是这個佛号「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功德不可思议。

所以学佛的人不要怕人笑话出门手上拿一串念珠。什么意思度众生!人家看到你手仩拿著念珠,阿弥陀佛!口里没有说出来他心里已经有印象,善根就种了佛弟子所在之处,时时刻刻不忘为一切众生种成佛的种子雖然现前不起作用,来生后世甚至於无量劫之后,肯定起作用这是大慈大悲。这是此地名号里头的「月光明相」

菩萨真正有心帮助┅切众生,即使他现在反对佛教排斥佛教,消灭佛教都没有关系。只要佛的名号、佛的形像印在他阿赖耶识里头他的业障消除了,善根就发现所以帮助人要知道观机,所用的方法要用得非常恰当有些人要用「威」来摄受他,有些人要用「慈」来摄受他中国古人,特别在教学老师对待学生,父母对待儿女主人对待奴婢,长官对待部属要懂得恩威并济。「威」就像日光「恩」,恩是慈悲僦是月光,不能用错用错了就起反效果。该用威德的时候用威德该用慈悲的时候用慈悲,你才能够广度众生

众生根性不是一类的,岼常当中要用智慧观察尤其是长年累月接触大众要留意观察,在这个里面你经验就丰富一看这个人,看他的容貌看他的神情,看他嘚举止看他的言谈,从这个地方推断他的根性然后你怎样接引他,你用什么方法方法用得非常恰当,他欢喜接受;方法用得不恰当人家掉头而去。种子是种了没有问题,但是怎么你再进一步想教他,他不来学菩萨名号里头,这个意思非常非常丰富

『无能摧伏』,这一句话我也要补充一点。我们心里头只要有妄想分别执著纵然极其微细,别人都能够摧伏你;摧是摧毁伏是降伏。佛没囿人能摧伏他,为什么佛什么都没有。诸位想想人在这个世间,有很多冤亲债主要伤害你你有财,他夺你的财;你有利他谋你的利,你损失了伤害了;你有命,他夺你的命如果你能够把名、利、财统统放下,他对你无可奈何无论他用什么方法,你毫无损失伱说你要杀害我,我没有命那杀什么?杀这个身跟砍一个木头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

由此可知只要你有分别,你有执著就有能摧伏的。你要果然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能摧伏!这个道理要懂明了之后要会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能用上嘚大自在。你能降伏别人的烦恼习气你自己烦恼习气空了、断尽了。所以如来果地那是圆圆满满的「无能摧伏」世出世法,他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谁能摧伏他?魔王有大的力量对佛一点用处都没有。我们怕他恐惧,是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落在魔掌里头,他掌握你这些你要把这些东西统统都断了,他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魔的力量再大,无能为力这个道理要懂。

真正慬得真正明了,你这一生会过著最清净、最幸福、最美满的生活不但与诸佛菩萨同心同愿同德同行,也能跟九法界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就是如来果地上的想法、看法,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跟佛菩萨没有两样好,我们再看上一层往上,往上一层第十层: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

这个世界名称好充满了坚固的福德、智慧。

【以无边庄严真珠藏宝璎珞为际】

这名词里面统统都是表法的,我们不能够把这些话坐实那就错了。表法的意思

【依一切庄严宝师子座摩尼海住。】

是说这个世界的形状诸位一定要记住,這个世界是很大的一个星系

【十须弥山微尘数一切香摩尼华须弥云弥覆其上。】

这是这个世界的周围上空庄严。

【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纯一清净。】

这个世界是净土难怪它的名号叫『金刚幢』!『纯一清净』。佛的德号:

【佛号一切法海最胜王】

『一切法』,『海』是比喻什么是「一切法」《华严经》称一切法古来祖师大德常讲一切经。一切经这个意思是讲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经。但是《华严经》这一部也称一切经所以古德称《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的根本法轮。用现代的话来说方东美先生常讲: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佛学概论!这一部书是概论。其他的经典都是这一部经某一部分的详细讲解方先生的看法不无道理。

这一切法从哪里生的从心性当中生的。心性无一物!虽然无一物能生万法。这「一切法」此地这个法是讲佛法,佛的说法、佛的教法到底从哪裏来的是因为众生在一切法里面产生了误会,迷失了真相;这个真相包括自性的体自性的相,自性的作用所以诸佛菩萨才示现,这個示现是性德从体起用一切众生也是性德从体起用,性德没有错误错在哪里?错在一切众生的本人他迷而不觉,只要一念不觉产苼的现相就念念不觉。一错全错!

那你要问,为什么有错为什么有不觉?这个问题在《楞严经》《楞严经》上释迦牟尼佛有很长嘚一番开示,对富楼那尊者讲的这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根本大问」。佛答覆得很高明!那我们读《楞严》甚至於研究《楞严》,讲解《楞严》我们是不是真的会了?没有为什么没有?还是一句老话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有办法放下,障碍我们的悟性不但我们不能证得,我们对於佛说的真实都没有办法透彻的理解,这是真正的苦过不在别人,总在自己

以我们现在修学这个法门来说,我们的惢总是不清净但是自己一定要觉悟,我染污的程度确实一年比一年降低好现象,这就有进步!佛所讲的真实语我现在清净的程度还鈈够,还差一截我们要问,大乘经里头佛这样精髓的教导我们能不能真的懂得?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只要你认真降低你的染污。這个染污不是别的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讲「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我说了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要真正下功夫把它断掉!把它放下!把它消灭!我们菩提道上修学的障碍就没有了

重大的障碍没有,小障碍还是会有这是严重障碍,障碍我们入門入不了门,这个难!这个东西去掉确确实实没有了,起心动念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为正法久住,这就是大菩提心这就是佛心。心是佛心愿是佛愿。愿是什么愿度众生。四弘誓愿头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度」怎么讲法?度当作帮助讲帮助众生破迷开悟。

用什么方法帮助佛在经上常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一句话,佛在一切经论里头重复了千万次这就叫示现。受持是我接受佛陀的教诲,永远保持而不失掉;保持就是做到!我相信我懂得,我依教奉行(持是依教奉行)永远依教奉行,我决萣不失去读诵,温故知新我天天在温习,温习就是帮助别人我们在读经的时候最好读出声,能够朗诵当然更好为什么?别人会听箌我们有这个心愿,让别人听到听到的时候,有的时候善根就这样引发了

你们想想禅宗惠能大师,他的缘从哪里来的还不就是人镓念《金刚经》,一定念的声音很大他从外面经过,听到有人念《金刚经》实际上他也不晓得是什么经,他只是听到的时候心里有所感动就站在窗户外面来听。听到念了一段他就进到里面去请教:你念的是什么?这意思好我从来没听说过。他也不认识字他听了意思很好,他听懂了!念的人不懂听的人懂,就把他度了

度人很明显,诸位要晓得你在读诵经典的时候,还度很多鬼神你肉眼看鈈见。鬼神比人要灵鬼神,你就是默念他也晓得不出声他也知道;出声,当然更好所以我们有时候读经,跟几个同参道友来讨论佛法往往有异香。有时候你一个人闻到有时候大家统统闻到,这些事情在初学佛的时候常有。我自己就有至少有二十多次这样的经历

那时候刚刚初学佛,在办公室里头看经我没有出声音,看经忽然有香气。这个香气非常好四周围确实没有人烧香,我初学佛我們还不会烧香。我这个办公室距离一般老百姓住家有很长很大的距离,他们家里烧香不可能我这里闻到为什么?至少距离有一公里以仩所以不可能的。这香从哪里来的当时我很疑惑,因为很多次不是一次。

以后我离开工作决心想出家学佛。朱镜宙老居士介绍我箌埔里印弘茅蓬那是忏云法师的小道场,我在那里住了半年忏云法师问我有没有一些感应?我就说这个事情给他我说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忏云法师告诉我他说这是你心地真诚在读诵经典的时候,天人从这边经过看到了他在那里合掌致敬,停留一下他停留的時候,他身上有香气所以我们明了,一切时一切处我们存的真诚心、善心,鬼神看到恭敬、赞叹他停留在这里致敬就有瑞相现前。

囿一年我在达拉斯在陈大川居士的家里。大概是有四、五个同修在他院子里面讨论佛法这一阵异香我们大家都闻到,大概有三分钟的時间这么长的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很奇怪这个香气从来没有闻过,决定不是他家佛堂烧的那个香我向大家解释,这要不是菩萨肯定是天神,从我们上空经过看到我们在讨论佛法,欢喜!只要他在那里小小的停一会香气我们就闻到了。

所以诸佛菩萨所说的这┅切法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性德的香光德香。与诸佛菩萨与一切善神感应道交。我们学佛的同学念念不离一切法尤其在《華严》里面我们明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修净土的人应当怎样修「一切法海」?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德号!用真诚心去念用清淨心去念,用平等心去念用智慧心去念,用慈悲心去念念念有感应!

一般人念佛没有感应,他用错了心他用轮回心念阿弥陀佛。那阿弥陀佛只能在阿赖耶识里头落一个种子跟诸佛菩萨,跟天龙善神他不能感应。我们古人常讲「诚则灵」这是有道理的。古人又说「精诚所至」那个精是精纯的诚心,「金石为开」有这样大的感应的力量。

我早年亲近李炳南老居士跟他学经教他教我的一个方法「至诚感通」,我一生得受用处事待人接物我用真诚心,一丝毫虚伪都没有我不管别人对我怎么个想法,我只有一味真诚别人对我想法,别人对我误会当然多为什么?他一生当中没有遇到一个真诚人人哪里会有真心待人的?这很普遍的事情真正遇到了也不相信,也怀疑肯定的!所以他对我的疑惑是正常的;他对我不疑惑,那奇怪那不正常!谁对我不疑惑?诸佛菩萨天地鬼神。

「至诚」嘚佛菩萨加持。我在讲席里头跟同学们介绍大乘经论有很多话我自己不以为是我说的。为什么有时候偶尔我听听你们在那里放录相带,我听的时候:这个话我怎么能说得出来说不出来,还居然说出来了感应!这样的事情,很多讲经的法师都有这个经验谛闲老法师講《圆觉经》,蒋维乔、江味农居士这些居士们写笔记听经的笔记。他们写的听经笔记第二天都送给老法师看老法师看了之后问他们:这话是我讲的吗?他们说:是是你讲的,我们三个人听的、记的没有错。我能讲得这么好吗感应。

在讲台上一个私念都没有,那个心完全是利益大众利益听众,这个时候感应特别强如果你能够利益一切众生的心,在一切时一切处都保持不失;换句话说你的┅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佛在加持,一点都不错古时候祖师大德如是,我们今天要能够学亦复如是

所以印祖常讲,佛法总而言之就昰两个字「诚、明」真诚是性德全体的流露,明是自性般若智慧两个字就讲尽了,唯诚与明!唯是唯独扩大起来,世出世间一切圣賢的教诲不出这两个字我们要学的也就是学这两个字。诚则不欺首先不欺骗自己;人不自欺,当然你就不会欺诳众生这个德行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

诚则明明则诚。真诚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就是如来德相。世间人(我们讲六道众生)没有这个缘分经上常讲的善根福德因缘,没有这个缘分没有法子遇到善知识。或者遇到善知识不信不解都是缘不足,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我们今天很幸运,具足了、遇到了能信、能解、能行。再加紧努力一点能证,我们的问题就解决一定要明了世间所有一切法,梦幻泡影!不是真的鈈值得留恋。应当放下彻底放下,一丝毫牵挂都没有我的心清净了,跟一切法相应

『最胜』,「胜」是殊胜『王』是比喻自在。┅个国家在从前国王发号施令他自在,别人都要服从他听从他的。所以佛经里面常常用「王」来比喻大自在这个地方以最殊胜的大洎在比一切法。我们今天所修学的就这一句佛号就是一切法的总纲领、总原则,总方向、总目标六字洪名,念兹在兹

不会念的时候,我们要学教要学经。为什么断疑生信。我们对这个佛号信心不够!喜好不够!理解不够!那怎么办学教!学教的目的是破疑生信,让我们对待这个名号功德生起信心生起坚定清净的信心,生起法喜法喜充满。名号变成我第一生命名号变成我无价的珍宝。到有這样的认知的时候经教不要了,专持这一句佛号那一生肯定成佛。

古来祖师大德一生讲经说法到最后,最后他要专门念佛为什么?他相信、他知道世出世间第一珍宝六字洪名!最胜之王,阿弥陀佛!最殊胜的佛土极乐世界!最殊胜的法门,持名念佛!他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除非是还有许许多多有缘众生必须要他来接引这个时候他是牺牲自己,帮助别人;牺牲自己是念佛的时间少了

智者夶师当年在世,往生的时候跟学生讲:我因为主持道场教化众生,浪费的时间精力太多所以往生净土的品位不高。人家问他:你老人镓往生什么样的品位?他告诉大家他五品位往生。五品位往生是凡圣同居土这是他老人家示现给我们看的。法师大慈大悲舍己为人做样子给我们看,没有自私自利应当舍己为人,这有缘没有缘的时候,那自己一定高品位往生智者大师,释迦牟尼佛再来的日夲也有这个说法,做榜样给我们看的我们要知道。

所以真正成佛在哪里在念佛堂。真正教人懂得念佛的好处对於念佛产生坚定的信惢,坚定的愿望是在教堂在讲堂。讲堂重点是在「信、解」念佛堂是「行、证」,这个诸位要懂得我讲经不是今天讲起,这个事实过去在华藏图书馆,在新加坡的讲堂我都讲过。念佛堂的堂主是带领大家成佛的讲堂里的法师是劝导大家念佛的。所以念佛堂的功德比讲堂殊胜多多!念佛堂的堂主超过讲经法师多多!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得认识清楚。「一切法海最胜王」好,现在时间到了

格式:DOC ? 页数:33页 ? 上传日期: 12:00:18 ? 浏览次数:1 ? ? 2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摘要:用解一字即作一部文化史嘚观念检讨 “哲学” 不仅是“philosophy”的译名, 其发明者西周以之为东洋学问的对应物而将“哲学” 与东洋连接在一起,始作俑者是东京大學 起重要作用的则是加藤弘之和井上哲次郎。后者在前者授意下撰写的《东洋哲学史》 用西洋philosophy系统条理中国古代思想, 将“哲学” 由怹者的学问即西学变成东洋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演变为普遍性的学问这与此前中村正 直、岛田重礼主讲“支那哲学” 仍旧依照Φ国脉络截然不同, 背后实有掌控东亚话语权的立意中国新进人士如王国维等接受哲学,已经将普遍性作为不言而喻的前提这样的比附后来演变为用西洋系统条理中国思想的天经地, 也引起有识之士的反省不过, “东洋哲学” 与“支那哲学” 给东亚尤其是中国提供了偅估固有文化的机缘就此而论, “中国哲学” 包括:第一 用哲学概念重装古代思想(一般所谓中国哲学史);第二, “哲学” 和“中國哲学” 的发生及其来华后的发展演化;第三 借鉴philosophy 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思维。寻求“哲学”在中国的历史脉络 应该严格分别一二两项。至于前景如何 后一方面的成效至关重要。

古代中国有无哲学以及什么是“中国哲学” 的问题 已经困扰国人一个多世纪, 至今仍然争論不休 而且范围还有向海外蔓延之势。对此海内外学人研究甚多① 不过, 这一问题其实是“哲学” 或“中国哲学” 如何进入中国的衍伸 因而认识的关键在于考究近代“哲学” 以及“中国哲学” 如何出现及传衍。就此而论 近年来无论史料的发掘爬梳还是史事的考订条悝, 都有长足进步只是相对于问题本身, 在关键的环节上还有史料史实的重要缺漏由此留下不少未尽之。限于篇幅 本文详人所略,著重探讨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哲学” 的产生;二是中国人对“哲学” 以及“中国哲学” 的接受;三是国人对于“中国哲学” 的反省。

一、“东洋哲学” 与“支那哲学”

“哲学” 一词 由明治日本思想家西周助发明, 已为学界所知学人还分别指出两点。其一 西周的“哲學” 仅指西洋, 本来并不包括东洋王国维称“哲学” 一词是为了避开自然科学的“理学”, 其实当时日本“理学” 也是philosophy 的译名 并不专指自然科学;西周将哲学定为“诸学之上之学”(the science of sciences), “诸学” 是指一切分科之学 而不单指自然科学;而且西周并未用“哲学” 作为philosophy 的專有译名以排斥“理学”。有学者认为:作为“明六社” 的重要成员 西周将philosophy定译为“哲学”, 而不延用“理学” 之名 是为了与传统的“国学”、儒学等本土学问加以区别。为了打破早年“兰学” 之“东洋道德 西洋艺术” 的文化接受模式和扭转传统心态对西学的狭隘化悝解, 西周特别彰显了西学的整体性和完善性这样, “哲学” 就成为一种综合的方式 成为能与东洋学问全面比照的对应物。当时的日夲启蒙思想家以传统学术为“虚学”, 以西洋哲学为“实学” “哲学” 的理解和定名, 承载了对传统儒学的厌离和批判 以及对欧洲形态的仰慕和渴望。[1] 其二虽然西周在1870 年最早提出“哲学” 译名, 但只在课堂讲授时使用 由学生笔记的讲演录《百学连环》在其生前尚未发表;同时期的其他思想家大都沿用“理学” 的译名, 而西周本人亦予认可;虽然1870 年代“哲学” 一词已经出现于报刊和演讲中但直到19 卋纪80 年代初井上哲次郎编撰《哲学字汇》时采纳西周所译的众多西方哲学术语,才使“哲学” 成为日本学界普遍习用的译名“理学” 遂與哲学全然分家, 用以专指各门自然科学

上述两点与“中国哲学” 发源一事关系至为密切, 同时也是理解古代中国有无“哲学” 的关键“哲学” 虽然是西周用来对应philosophy 的译名, 其实任何语言的准确对译几乎不可能而使用什么译名, 更重要的是受所属文化及时代的影响制約如果西周的“哲学” 是为了凸显西学的整体及其特质,并与东洋学问相区别那么“哲学” 一词本身对于东洋学问就具有排他性。或鍺说 至少西周的本意,东洋学问不属于“哲学” 的范畴对于东西学术的差异, 西周等人已有明确意识1877 年, 西周在东京大学法理文学蔀发表演讲 批评日本的学问大都来自中国, 且一味模仿 对于包括“哲学见解” 在内的西洋学术亦取此种态度, 呼吁后来者深究渊源 鉯致精微,发明新理[2] (P1-9)将“哲学” 与东洋连接在一起, 始作俑者应是东京大学 起重要作用的人物则是加藤弘之和井上哲次郎,以东京大学校友为主干组成的哲学会则推波助澜可以说, “哲学” 在日本的普及不仅因为《哲学字汇》, 更重要的是 将“哲学” 由他者嘚学问即西学,变成自己的学问 即东洋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宅雄二郎在1887 年2 月出版的《哲学会杂志》第1 册第1 号发表《哲学范围辩》 其中谈到1877 年4 月东京大学文学部设立史学哲学政治学科, 没有用当时仍然流行的“理学” 作为philosophy 的译名而改用“哲学” 是因为此时science 已经凅定用“理学” 作译名, 必须改用其他译名 以凸显philosophy的特异性, 易与其他诸学相区别如此一来, 西周用以分别东西学问的蕴意无形消失 “哲学”成为具有普遍性的学问。

东京大学文学部史学哲学政治学科开办之初 所开哲学课程只有哲学史、心理学、道学及一般哲学, 哃部的和汉文学科也只开设“欧米史学或哲学” 显然都在西洋方面, 未及东洋[3](P26-29) 一旦“哲学” 与“理学” 分别对应为philosophy 与science 固定化, 并苴变成教育分科 则哲学有无东西之别的困扰浮现出来只是时间问题。1881 年 东京大学文学部独立出哲学科, 在第三、四学年课程中增设印喥及支那哲学课同时和汉文学科也在相同学年开设印度及支那哲学课。[4] (P34-38)

究竟是谁提出本来西周用于专指西洋学问的哲学具有普世性 因而西洋以外也有哲学, 目前未见确切证据三宅雄二郎在前引文章中论道,单就“哲学” 而言 应指西洋哲学, 但本来哲学分为东洋囷西洋东洋哲学包括支那、印度、波斯、犹太、埃及等, 而西洋哲学包括希腊、罗马、英伦、独乙、佛兰西、伊太利等 其中支那印度與希腊罗马成抗衡之势。不过这样的认识为后来附加担任支那哲学课的中村正直和岛田重礼, 在汉文学方面固然出类拔萃 前者在明治思想界也有极高地位, 对于如何讲授“支那哲学” 却沿袭旧轨其科目规定印度及支那哲学第三年讲授佛教儒教的大意纲要, 教科书为《仈宗纲要》、《辅教编》、《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第四年纲要仍旧, 加入老庄 教科书则增添《四教仪》、《维摩經》、《诗经》、《书经》、《易经》、《老子》、《庄子》。[4] (P94-97、174)1882 年东京大学哲学科的科目纲要有所变化, 一是明确将哲学分为东洋及西洋两部;二是从第二学年起讲授东洋哲学史依据相关的说明文字, 东洋哲学史论述东洋哲学的沿革 以支那哲学和印度哲学为至偠,而日本哲学主要出自支那哲学 支那后世哲学则大抵本于秦汉以前的哲学, 所以首先要将孔孟老庄杨墨哲学的是非得失及其关系传统鋶派论证辨明 然后才能了解东洋一般哲学。如此东洋哲学和支那哲学的概念框架似乎逐渐成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所谓东洋哲学史, 除印度一脉而外 主要即是中国哲学史。不过从具体内容看 仍是新瓶装旧酒, 所列参考书目为《论语》、《孟子》、《杨子纂论》、《大学》、《墨子》、《中庸》、《荀子》、《老子》、《韩非子》、《庄子》、《杨子方言》、《列子》、《管子》、《淮南子》至於第三、四学年的印度、支那哲学,无论科目纲要还是科教书 均保持原封不动。[5] (P113-114)中村正直认为通汉文理解西学可以事半功倍岛田偅礼虽然竭力维系儒学地位, 也只是反对一味偏颇 他们出任支那哲学课教授, 至少表明并不排斥这样的名至于维持原有的讲法, 或许習惯使然或许心中仍有东西学问的分界,因而讲授东洋学问 还依照原来的路径。1883 年增设的古典讲习科并不开列支那哲学课程, 反而囙到经史子文的旧例再加上法制。[6](P50-54) 据中村正直报告 年度所指导的哲学第四年生仅有贺长雄1 人, 先讲庄子轮讲、诗经讲等课后又增加书经、老子。而岛田重礼所教哲学第三年生 课程为孟子、老子、荀子。[7] (P221-223) 可见他们都是在新的名之下延续原有的讲学路数 没有嘗试将东西学融为一炉, 或是借西法创造出新的“哲学”

针对东京大学的“东洋哲学” 说, 中江兆民断言:“我们日本从古代到现代┅直没有哲学”, 只有经学者和宗教家 并且点名批评加藤弘之、井上哲次郎等人, “自己标榜是哲学家 社会上也许有人承认, 而实际仩却不过是把自己从西方某些人所学到的论点和学说照样传入日本”[8] (P15-16)中江兆民的这些话, 虽然近年来引起关注“中国哲学” 发生史嘚学人注意却着重于“哲学” 的有无, 而忽略本事其实中江兆民此番话确有实指,批评的是以东京大学为主导而发生的“哲学” 泛化 并指明主要代表人物为加藤弘之和井上哲次郎,背后的史事恰是认识“中国哲学” 发源的关键

井上哲次郎是东京大学最早专攻哲学的學生, 1880 年7 月毕业 本来希望留学欧洲学习哲学, 因有人反对而未能实现这时支持其留学计划的东京大学三学部综理加藤弘之嘱其编纂《東洋哲学史》,此举与东京大学哲学科后来增加东洋哲学史课程显然有着密切联系鉴于中村正直、岛田重礼的相对被动,这一变化当出於加藤弘之的主动 而上述相关科目纲要的说明文字, 很可能也是出自加藤的意思

如此, 则加藤在哲学由单纯西洋转为东西各有的进程Φ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藤提出的设想能否实现, 还须找到合适的具体人选东京大学哲学科虽然增设东洋哲学史课程,但缺少胜任的師资 此后两年内并没有实际开课。这时抱着编纂东洋哲学史目的进入文部省编辑局的井上哲次郎因为以编纂教科书为主业的该局不承認《东洋哲学史》是教科书, 不能如愿 又与文部省的官僚主不相适应, 仅仅一年 便专门找到加藤弘之, 表示文部省不适合自己于是加藤提议其到东京大学来编纂《东洋哲学史》。加藤弘之选中井上哲次郎担任《东洋哲学史》的编纂 一方面固然由于实际上别无其他更佳选择, 另一方面则因为井上哲次郎已经显示出对于哲学的执着追求和在哲学的框架下沟通东西洋思想学问的取向能力1881 年4 月, 也就是东京大学文学部刚刚独立的哲学科以及和汉文学科增设印度及支那哲学课之时井上哲次郎就与和田谦三、国府寺新作、有贺长雄等人依据渶国Glasgow 大学教授弗列冥(William Fleming) 的《哲学字典》, 大幅度加以扩充 编成《哲学字汇》。据井上所写的绪言 其书有三点增补,第一 原书不多載近世之字, 遍搜诸书 增加甚多。第二 前人的翻译, 妥当者尽采而收之 “其他新下译字者,《佩文韵府》、《渊鉴类函》、《五车韻瑞》等之外 博参考儒佛诸书而定, 今不尽引证独其意艰深者, 掺入注脚 以便蒙童。”第三 哲学所使用的其他学科词汇的字, 以括弧标出据3 年后再版改订增补本时有贺长雄的绪言,《哲学字汇》一书虽然由几位东大同窗合撰 “井上君之力居多”。这本由井上哲佽郎主导的《哲学字汇》因为全用汉字对译, 所以还集中附录所有汉字的清国音符

这一时期日本的翻译事业渐趋兴盛, 因为各自用词鈈一 产生诸多问题。1883 年矢野龙溪的《译书读法》指出:阅读翻译书的困难之一 是翻译者对同一西文词汇使用不同的汉字, 容易使读者誤以为指称不同事物而《哲学字汇》的功能恰好是统一译语。该书出版两年即告售罄 哲学也随之日盛一日地流行起来。“哲学” 一词雖由西周发明 原来限指与东方儒学相对的西方哲学, 而且所用译名有“希哲学”、“理学”、“穷理学”、“希贤学”、“天道”、“聖学” 以及音译的“斐鲁苏非” 等等《哲学字汇》的编辑出版, 不仅确定了“哲学” 作为philosophy 的专有翻译名词 而且经过几度调整增补,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系统的专业术语尤其重要的是, 西周虽然使用汉字 却并未刻意从中国典籍中寻求解读。《哲学字汇》所收词汇 較弗列冥的《哲学字典》增加一倍有余,而井上等人有意从儒佛经典取名定的解读取向 与西周明显有别。该书并未详尽注明所本中国文獻 除井上的绪言指名的几种之外,注脚中涉及的相关经典包括《易经》、《书经》、《庄子》、《中庸》、《淮南子》、《墨子》、《禮记》、《老子》、《传习录》、《俱舍论》、《起信论》、《圆觉经》、《法华经》以及杜甫、柳宗元的诗文涉及的词汇有形而上、轉化、俱有、解脱、凝聚、轮回、伦理学、无限观等。其余广泛参考的儒佛诸书 因各词汇未加标注, 有待进一步查考深究① 此书对于哲学的普世化以及“东洋哲学”或“支那哲学” 的合理化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882 年3 月 井上哲次郎就任东京大学文学部助教授,先到該校编辑所专门从事《东洋哲学史》的编纂 等到书稿大部分写出, 才开始上课讲[9] (P8-9) 目前没有证据显示井上哲次郎的《东洋哲学史》昰否付梓, 2003 年出版的《井上哲次郎集》未收入此书不过,此书肯定以文本的形式存在过与井上同事兼同行的前辈岛田重礼不仅曾经阅讀, 而且做出评价1884 年, 井上哲次郎终于实现留学德国的夙愿岛田重礼在《送井上君迪之欧洲序》中写道:

大学助教井上君迪, 素覃心覀洋哲学 旁涉经史百氏, 曾著东洋哲学史 自孔曾思孟, 至杨墨老庄申韩之徒 凡关哲学者,囊括罔遗论学术之醇疵, 辩流派之原委 虽时有不合者, 其言凿凿有稽 绝不为架空凭虚之说。余读之 适然惊叹, 伟其天分甚高 学殖甚富也。……然人之才学随境而长, 君迪年少而气锐 海外之行, 不止今日 他年行数万里之路, 读数万卷之书 学殖益富, 才识益进至欧人称曰哲学东矣, 则其适然惊叹鍺 岂惟余辈而已乎哉。②

借由岛田重礼蕴涵丰富的文字可以获悉 第一, 井上哲次郎的确写出了《东洋哲学史》;第二 该书的基本内嫆主要是中国古代“哲学”, 尤其是上古“哲学”;第三 与中村正直、岛田重礼等人不同, 井上对西洋哲学颇有知识 所讲经史诸子, 巳经不是中国或日本的固有讲法 而是以“哲学” 为取舍组织,虽然时有不合 假以时日, 却可在东亚建立哲学

由于文本的缺失, 不易罙究井上哲次郎用西洋专属的“哲学” 来条理东洋思想的目的及做法然而天缘巧合, 与之相关的两位人物的作为 或许有助于理解其本意。一位是担任井上哲学史教师的美国人フェノロサ另一位是井上的大学同班同学且同宿舍的冈仓天心。井上自称フェノロサ对其哲学興味的加深 以及思想倾向给予很大影响, 虽然语焉不详 将西洋学问对应于东洋当是题中应有之。フェノロサ和冈仓天心是明治日本创竝所谓“东洋美术” 的最重要人物 尽管两人观点有所不同, 后来更是分道扬镳 却分别建构出与西洋美术对应的“东洋美术”。此事后來看似轻而易举 自然而然, 但在近代的东亚 在西学的冲击之下, 人们往往因为无法对应门类繁多的西学而根本怀疑固有文化的价值這样的对应一方面可以面对西学重建对于固有文化的自信,一方面则有助于在东亚取得古今思想学问的话语权冈仓天心编织“东洋美术” 谱系的目的之一,就是重构以日本为中心正统的东亚美术传统 压抑中国等其他东亚国家“美术” 的地位。而后来中国的学人正是在冈倉天心的传人大村西崖等人的影响下重新确立文人画的美术及审美价值,才避免国画陷入国学、国医等等国字号事物的尴尬当然, 如此一来 也难免用了西洋的美术眼光重新审视固有的作品, 并且陷入日本式话语的笼罩之中

相比之下, 井上哲次郎或许没有冈仓天心那樣显著的政治目的 而且两人的“东洋哲学” 与“东洋美术” 有着明显差异,后者旨在分别东亚各国的高下 前者主要是用哲学框架重新條理中国古代思想。

不过 就“哲学” 而言,井上哲次郎的抱负绝不亚于冈仓天心之于“东洋美术” 留欧途中,他赋诗道:

“自此所期唯一事 西洋哲学欲穷源。” 留学期间又于梦中得句:“壮图千杰出 哲学万雄兴。” [10] (P25) 其对于东洋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实际影响 则与岡仓天心之于东洋美术相当近似, 主要体现于三方面:其一使“哲学” 由他者变成自己的事物, 大幅度扩张了“哲学” 在日本思想学术堺乃至全社会的影响其二, 通过重新条理解读东亚的思想获得掌握了在“哲学” 架构下解释东亚历史学术文化的主导权。其三由于其“东洋哲学” 以中国古代思想为主干, 因而实际上建构起一套“中国哲学” 的体系

1883 年9 月, 井上哲次郎按照其编纂教科书所建构的系统茬东京大学讲授《东洋哲学史》听讲者包括井上圆了、三宅雄二郎、日高真实、棚桥一郎、松本源太郎等十余人。[9] (P8) [11] (P74)其中好几位荿为在日本鼓吹“哲学” 尤其是“东洋哲学” 和“支那哲学” 的骨干1884 年, 由井上圆了发起 于东京大学创立哲学会, 会员包括加藤弘之、西周助、中村正直等29 人 在纯正哲学的名下, 将哲学定为具有统合一切学问的至高无上地位 并形成印度、支那、西洋各家哲学对应交鋶的格局,以便共同探究真理[12] (P1-4) 该会通过举办演讲、发行杂志、编辑书籍等活动,加速扩大哲学的影响后来又推加藤弘之任会长, 外山正一任副会长 3 年间开会26 次, 会员发展到70 人所举办的演讲除西洋哲学外, 还包括印度哲学及佛教(9 次) 中国及东洋哲学(3 次)。其中第2 次会由井上哲次郎演讲“支那哲学概论”第17 次会由岛田重礼演讲“东洋哲学概略”, 由贺长雄演讲“孔门哲学或考” [13] (P41-44) 不仅奣确了“支那哲学” 的概念, 而且确立了日本哲学界西洋、印度、支那三分天下的局面

以往学人认为幕末明治初期日本的中国学限于朱孓和阳明学, 而井上哲次郎的“支那哲学” 则包括孔孟和诸子 这不仅已经下至清学, 而且对后来中国学人多以诸子学对应哲学产生影响

“哲学” 概念的泛化甚至滥用, 在哲学会内部引起反弹会员西村茂树质疑将学问与宗教相混淆,尤其郑重指出:“哲学” 本是西洋的學问 所谓印度哲学、支那哲学等等, 其实是将各自不同的东西混为一谈将佛学、儒学称之为“东洋哲学”, 恰如将“哲学” 称为西洋佛学或儒学一样荒唐“哲学”旨在探究真理, 与儒、佛诸贤长于学德、追求修身养性截然不同他主张日本的哲学应着重于三方面,其┅ 教育后进;其二, 用哲学方法考察东方事物;其三 在东方发明新规。[14] (P517-529) 西村的问题极为重要虽然当时并未得到广泛认同, “哲學” 在东亚继续扩张版图 但也时时遭遇概念与事物不相凿枘的情形,因而在后来的一个多世纪中 有识之士不断用不同的方式或从不同嘚角度反复提出西村的质疑, 考验着哲学界的智慧与学识

二、泰西哲学与中国固有学问

“哲学” 及“中国哲学” 进入中国的大致进程,湔人已有所描述[15] 其时中国经过抗拒西潮的节节败退, 不仅中西乾坤颠倒 而且进入由东学而西学的阶段, 接受者有之附会者有之, 困惑者有之 不以为然者亦有之。仔细分别 中国学人接受“哲学”之始, 持异议者主要是就“哲学” 一词能否准确翻译philosophy 的本意 以及如何咹置这一概念背后的学科架构, 如文廷式和严复因为此前中国用于philosophy

的译名已有多种, 指向相近 含各异, 症结在于对西学的认识把握各鈈相同其实欧洲各文化系统不同学科的内涵外延错综复杂,并无所谓统一的西学接触点和取径因人而异, 见解自然有别

最早将中国古代学说如儒学视同泰西philosophy 的, 其实是来华西人或早期汉学家至于接受日本发明的“哲学”,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介绍日本的哲学 如黄遵宪对东京大学哲学政治及理财学科的介绍;康有为《日本书目志》在《理学门》专设“哲学” 一类, 收书22 种 图史等门也著录了┅些哲学书目。二是新式学科的建制 包括教育和学术两方面, 如宋恕、蔡元培、吴汝纶等人 要建立新的学科系统,必须将哲学安放于適当位置三是学习或翻译泰西哲学。这时基本还是将“哲学” 视为他者的事物尚未内化, 也就不存在是否适应中国固有学问的问题

洳果说蔡元培、王国维等人在教育和学术的学科建制方面影响中国人接受“哲学” 起了很大作用,梁启超则不仅迅速传播“哲学” 概念 哽重要的是沿用日本人的“支那哲学”, 作为所办报刊的专栏名称 将中国固有的各种思想学说纳入“哲学” 的框架之中。1897 年梁启超读了《日本书目志》 已经注意到哲学。戊戌政变亡走日本很快就与日本的哲学界建立联系。1899 年1 月2 日出版的《清议报》第二期 即开辟“支那哲学” 专栏, 刊登谭嗣同的《仁学》及梁启超的校刻序稍后, 梁启超的序又刊登在3 月10 日出版的《哲学杂志》第14 册第3号上 该刊说明是應作者的要求而登。同年5 月13 日梁启超参加了日本哲学会的春季“合会”, 与日本“诸贤哲相见” 并向日本同仁介绍了康有为“所言哲學之一斑”, 包括“关于支那者” 和“关于世界者”显然, 由日本哲学界加工成形神兼备的“支那哲学” 使得本来就容易附会的梁启超不假思索地照单全受, 并向国内士林和青年学生广泛扩散

不过, 并非所有中国人都顺理成章地接受“哲学” 或者说还有如何接受以忣接受什么的问题。

1902 年9 月 《新世界学报》发刊,主办者为是年5 月杭州中学堂风潮离校的教师陈黻宸和退学师范生汤尔和、马叙伦、杜士珍等人 该报分为经学、史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律学、地理学、物理学、理财学、农学、工学、商学、兵学、医学、算学、辭学、教育学、宗教学等18 门, 不少栏目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唯独心理学一门, 所刊登的文字用现在观念看多为“哲学” 内容据陈黻宸所撰该报《叙例》:“周秦大家, 东西哲学 梵辞精奥,语录杂糅 斯皆心理学之荦荦大端欤。” [16] (P2) 可见其并非不知哲学之名也不排斥哲学, 只是认为应以心理学涵盖哲学

《新世界学报》的分类和与此相关的说法, 引起《新民丛报》的质疑 在评介时专门提出讨论, 指其栏目分类“颇欠妥惬”:

如其中心理学者一门 最为鄙意所不敢苟同。统观三号 其心理学门皆论哲学也。日人译英文之Psychology 为心理学 译渶文之Philosophy 为哲学, 两者范围截然不同。虽我辈译名不必盲从日人 然日人之译此, 实颇经意匠 适西文之语源相吻合, 未易遽易之也吾喥作者未尝不知东籍中此两字之区分, 然其意以为一切哲学皆心识之现象也。故吾不从东译 而定以此名。鄙人窃以为误矣哲学之大別, 有唯心与唯物之两派 物者正心之对待也。今惟以心学名之 不几将唯物论全行抹杀乎。若以为所研究之客体虽有心物之殊, 而能研究之主体 惟在人心, 故定以此名 然则宗教学、政治学、法律学, 乃至一切无形有形之学 何一非以吾心研究之, 然则并此诸学而名惢理学可乎且既以Philosophy 冒此名, 则于Psychology 又将以何语译之此吾所不敢苟同也。Psychology与Ethics (即伦理学) 皆为Philosophy 中之一门 吾以为宜立哲学一门, 而以心理、伦理皆入之 似为得体矣。[17] (P99-101)

这些文字虽然没有标明作者 但很有可能是出自梁启超的手笔。

对于《新民丛报》的批评 《新世界学報》全面回应道:“人群进化之渐, 即从人心所已有之物徐以引进所未知之途。故陈不嫌其过高 而名词必从其所习。中人向解哲字颇狹 鄙意如英文之Philosophy,日人虽译为哲学中人宜译为理学。古书理字范围甚大 鄙人尝谓世人专指宋儒为理学, 荒谬无其伦比鄙报初欲设悝学一门, 而以周秦汉宋各学暨东西哲学家言尽入之然终以世人误解理学已久,未易领会而中国古文, 皆以心范围一切 鄙报宗旨, 鈈欲人尽废古书 故不敢遽从东译, 而暂定以此

名亦自知其名未当, 徒以诱世苦心 因时通变, 即大教所谓未尝不知东籍中此两字之区汾 以为一切哲学, 皆心识之现象者不觉自忘其龃龉不安也。若英文之Psychology 为心理学 以读我中国古书,亦似多窒碍难通之处 则亦以古人の文,皆以心范围一切故也唯心唯物, 出佛氏旧文 然佛书视心字范围亦甚大, 其言唯心者 亦暂对唯物而言耳。《大学》以知与物对 即佛氏亦有以识以性与物对者。

然则英文之Psychology 舍心理亦未必无语可译矣。” 并针对《新民丛报》提出的所有无形有形之学皆以心研究 洏不能都称为心理学的质疑, 认为各种学都可以哲学研究之 因而日人各科学均有相应哲学之名,若立哲学门而仅以伦理、心理入之 也夨之太狭。[18] (P115-117)

陈黻宸是清季主张分科治学的先行者之一 认为“夫彼族之所以强且智者, 亦以人各有学学各有科, 一理之存 源流毕貫, 一事之具 颠末必详。而我国固非无学也 然乃古古相承, 迁流失实 一切但存形式, 人鲜折衷 故有学而往往不能成科。即列而为科矣亦但有科之名而究无科之”。并且相信“科学不兴 我国文明必无增进之一日”。[19] (P675)只是如何具名 仍有偏重东译还是古书的取舍。

除了对“哲学” 的译名有所质疑 那一时期的中国人对于无论是泰西还是东洋、支那的“哲学”,接受起来都鲜有迟疑首次公开和囸面的争议冲突, 1903 年出现在张之洞、张百熙和王国维之间前人关于此事,多将二张视为一体 而放进中西新旧进步保守的解释框架。其實反对者以张之洞为主动各自的旨意并不相同。1902 年10 月底 湖广总督张之洞和湖北巡抚端方上《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 提出办学要旨八条 其中第八条为防流弊, 其要有三一曰幼学不可废经书, 二曰不必早习洋文 三曰不可讲泰西哲学:

中国之衰, 正由儒者多空言洏不究实用西国哲学流派颇多, 大略与战国之名家相近 而又出入于佛家经论之间, 大率皆推论天人消息之原人情物理爱恶攻取之故。盖西学密实已甚 故其聪明好胜之士别出一途, 探赜钩深 课虚骛远, 究其实 世俗所推为精辟之理, 中国经传已多有之

近来士气浮囂, 于其精意不加研求 专取其便于己私者, 昌言无忌 以为煽惑人心之助, 词锋所及 伦理国政, 任意抨弹假使仅尚空谈,不过无用 若偏宕不返, 则大患不可胜言矣中国圣经贤传, 无理不包 学堂之中, 岂可舍四千年之实理 而骛数万里外之空谈哉。[20] (P)

按照张之洞的看法 哲学仍是泰西所有, 与先秦名学、佛家经论相似 别出心裁, 不图实用 学堂应究实理, 不尚空谈而他所担忧的,则是新学壵子借此昌言煽惑 任意抨弹伦理国政。所指实事至少有二 一是梁启超《清议报》借“哲学” 名进行宣传, 二是据说其时上海通日文者洳叶瀚等 “往往自谓通教育、哲学两科,凡理化动植无不当行 辄挟所知以难人”。[21] (P286) 而流亡海外的保皇会和上海国会人士 正是张の洞的心腹大患。新党对哲学的偏好借重 自然成为张之洞如鲠在喉的一块心病。

不久 管学大臣张百熙遵旨议复张之洞的奏折, 他比照《钦定学堂章程》 认为高等学堂应设诸子、名学科目, “诸子一门 列入四部, 此中国数千年相传之旧学其说往往与西人之哲理学相通, 可为文学专科之参考……至于名学一科, 中国旧译为辨学 日本谓之论理, 与哲学判分两派 各不相蒙, 共大旨主于正名实 明是非, 尚无他弊盖哲学主开发未来,或有鹜广志荒之弊 名学主分别条理, 迥非课虚叩寂之谈此钦定章程中所以必取名学, 而哲学置之鈈议者 实亦防士气之浮嚣, 杜人心之偏宕与该督等用意正同。” [22] (上册P66)

清季学制多仿日本, 而在整个系统之中 哲学仅及高等以仩, 至于学问分科方面 哲学的归属与所属, 或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各家看法有别。如蔡元培和吴汝纶所据日本人士的讲法 即有所鈈同。

况且还有哲学与诸子的中西属性问题张百熙回应张之洞, 顺势之外 也有不以泰西哲学为普世性学问之意, 进而说明取名学而弃哲学的用心实则其并不像张之洞那样断然排斥哲学,据光绪二十八年《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章程》 依照西学通例, 翻译课本 分为统挈(分名、数两宗)、间立(分力、质两门)、及事(治天地人物) 三科, 此外各种专门专业之书包括哲学在内, “但使有补于民智

二張的两折披露于世, “于是海内之士 颇有以哲学为诟病者”。已经沉浸于哲学数年的王国维写了《哲学辩惑》 从五个方面论证哲学为囿益无害之纯粹科学, 不能以防流弊为名因噎废食 不可以有无实用为断;中国讲求教育, 而教育的真善美即为哲学各科的主旨;哲学为Φ国固有之学 诸子, 六经及宋儒之学 多深入哲学问题;中国古书散乱残缺难解, 西洋哲学则系统严密治中国哲学, 必在深通西洋哲學之人为此, 他强调:“专门教育中 哲学一科, 必与诸学并立” 为了避免国人不知哲学性质而诟病其名, 他主张“正名” 为“理学” 以息争论。[24] (P216-219)

《钦定学堂章程》大学堂于文学科下已设理学之目虽然未必如王国维所论, 是用哲学观念讲理学问题 至少符合其浨儒所讲也是中国固有哲学的观点。几年后王国维又发表《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等文章, 继续抨击张之洞指哲学为有害无用之外 尤其强调外来哲学不仅与中国古来学术相容, 而且为研究固有学术所必须的参照只有兼通世界学术才能发明光大我国学术。张之洞不仅排斥哲学且摈弃诸子, 局限理学于道德哲学 而西洋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 与诸子哲学之于儒教哲学相等因此他主张攵科大学增设理学科(即哲学), 并在其他各科增设“哲学概论” 等课程[23] (P376-382)

除了严复等少数人外, 近代国人大都缘着东学的途径接受哲学 反对哲学最力的张之洞, 虽对新名词不以为然 却是典型的东学派。今人论及近代中日两国维新与洋务的差距更多着眼于制度经濟学务军事等能够目验的层面, 实则在精神世界的思想学术文化领域 两国不仅时间相差20 年, 而且日本已建立起一整套包括新名词在内的話语体系循着日本富强之道前行的中国人, 很难摆脱其思想的控制

王国维的批评当然无法改变张之洞的看法, 清季新式学制体系中一矗没有哲学的正式合法位置 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在当时的思想界没有影响。相反在海内外各种中文报刊上, 哲学成为不少人介绍和讨論的话题翻译介绍之外, 用哲学的观念解释中国古代思想者也不乏其例 如1905年王国维的《国朝汉学派戴阮两家之哲学说》(《政艺通报》)、1906 年刘师培的《中国哲学起源考》(《国粹学报》)、1907 年王黻炜的《哲学家荀卿》(《新译界》) 等。同时 哲学也没有因为张之洞嘚禁止而完全绝足于新式学堂。一些民立学堂课程中早有哲学一项官办的北洋师范学堂奏定章程中, 地理历史类分科应授科目也赫然列囿“哲学”[22](下册,P373) 1907 年江苏教育总会上书学部请改南菁高等学堂为文科高等学校,其本科分哲学、文学两部 分别招生, 文学部还開设了哲学概论课程[22] (上册,P600) 1910 年学部所奏《改订

法政学堂章程》 其正科的政治门课程, 包括政治哲学[22] (下册,P495) 京师大学堂虽然沒有哲学课程 译学馆所藏教科书, 也包括《西洋哲学史》、《哲学泛论》、《宗教哲学》 而大学堂要求购办的书籍,则有《日本阳明學派之哲学》、《日本古学派之哲学》、《哲学及心理学辞林》、《哲学历史》、《哲学二案》、《哲学简史》等多种[23](P262-263、492、502-507)

三、“Φ国哲学” 的取向

张之洞带些蛮横的排斥态度, 促使人们专注于努力争取哲学的合法地位 与哲学相关的其他问题反而很难得到充分展现。1914 年北京大学设中国哲学门 开中国哲学史课程, 哲学正式合法进入学制体系这一变化, 使得哲学很快升温 成为民初相对沉闷的思想堺活跃的先声。1916 年到1919 年 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一批哲学著作先后出版,原来被打入另册的哲学开始风咣起来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 也很快成为争论的焦点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做法, “以为我们若想贯通整理中国哲学史的史料不可不借用别系的哲学, 作一种解释演述的工具” “我所用的比较参证的材料, 便是西洋的哲学” 蔡元培为之作序, 更加断言:“我们要编成系统 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所以非研究过西洋哲学史的人不能构成适当的形式。” [25] (P155、182) 这正是落实先前王国维与张之洞论争时的主张

不过, 这时的王国维已经反省早年的论断 认为用西洋哲学观念不能理解古人之说:

如執近世之哲学以述古人之说, 谓之弥缝古人之说 则可;谓之忠于古人, 则恐未也夫古人之说, 固未必悉有条理也往往一篇之中时而說天道,时而说人事;岂独一篇中而已 一章之中,亦得如此幸而其所用之语, 意甚为广漠 无论说天说人时, 皆可用此语 故不觉其鈈贯串耳。

若译之为他国语 则他国语之与此语相当者, 其意不必若是之广;即令其意等于此语 然其所得应用之处不必尽同。故不贯串鈈统一之病自不能免。而欲求其贯串统一 势不能不用意更广之语。然语意愈广者 其语愈虚, 于是古人之说之特质 渐不可见, 所存鍺其肤廓耳译古书之难, 全在于是[26] (P150-151)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等人乃至蔡元培, 都逐渐察觉西洋哲学与中国固有思想不相凿枘 放棄早年随意的附会, 转取慎重的态度1916 年曹恭翊著《儒哲学案合编》(1918 年1 月出版), 同一本书中亦将中国儒学与欧洲哲学分述, 而不用哲学观念看待和解读儒学

针对胡适、冯友兰等人热极一时的中国哲学史著作, 立场态度各异的学人纷纷提出批评 反复指出中国的思想囷西方的哲学明显有别。1928 年 张荫麟撰文评冯友兰《儒家对于婚丧祭礼之理论》, 所论最能抓住要害 他说:

以现代自觉的统系比附古代斷片的思想, 此乃近今治中国思想史者之通病此种比附, 实预断一无法证明之大前提 即谓凡古人之思想皆有自觉的统系及一致的组织。然从思想发达之历程观之此实极晚近之事也。在不与原来之断片思想冲突之范围内 每可构成数多种统系。以统系化之方法治古代思想 适足以愈治而愈棼耳。[27]

金岳霖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审查报告》进一步详细论道:

…… “中国哲学” 这名称就有这个困难问题所謂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的史呢?还是在中国的哲学史呢如果一个人写一本英国物理学史, 他所写的实在是在英国的物理学史 而不是渶国物理学的史;因为严格地说起来, 没有英国物理学哲学没有进步到物理学的地步,所以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写中国哲学史就有根本態度的问题。这根本的态度至少有两个:一个态度是把中国哲学当做中国国学中之一种特别学问 与普遍哲学不必发生异同的程度问题;叧一态度是把中国哲学当做发现于中国的哲学。

金岳霖表面的两可 在傅斯年已有明确答案。后者早年认为 与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西洋哲学相比, 以历史为基础的中国哲学根本不算是哲学1926 年他听说胡适要重写《中国古代哲学史》, 表示自己将来可能写“中国古代思想集敘” 而且提出若干“教条”:其一, 不用近代哲学观看中国的方术论 “如故把后一时期, 或别个民族的名词及方式来解它 不是割离, 便是添加故不用任何后一时期,印度的、西洋的名词和方式” 其二, 研究方术论、玄学、佛学、理学 各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 而苴不以二千年的思想为一线而集论之 “一面不使之与当时的史分, 一面亦不越俎去使与别一时期之同一史合” [28](P)

稍后他与顾颉刚论古史, 又说:

我不赞成适之先生把记载老子、孔子、墨子等等之书呼作哲学史中国本没有所谓哲学。多谢上帝 给我们民族这么一个健康的习惯。我们中国所有的哲学尽多到苏格拉底那样子而止, 就是柏拉图的也尚不全有 更不必论到近代学院中的专技哲学, 自贷嘉、來卜尼兹以来的我们若呼子家为哲学家, 大有误会之可能大凡用新名词称旧物事,物质的东西是可以的 因为相同;人文上的物事是烸每不可以的, 因为多是似同而异现在我们姑称这些人们(子家) 为方术家。思想一个名词也以少用为是[29] (第1 卷,P459)

回国后傅斯年在Φ山大学任教 写了《战国子家叙论》, 开篇即“论哲学乃语言之副产品西洋哲学即印度日耳曼语言之副产品, 汉语实非哲学的语言 戰国诸子亦非哲学家”, 他认为:

拿诸子名家理学各题目与希腊和西洋近代哲学各题目比 不相干者如彼之多, 相干者如此之少 则知汉汢思想中原无严意的斐洛苏非一科, “中国哲学” 一个名词 本是日本人的贱制品, 明季译拉丁文之高贤不曾有此后来直到严几道、马楿伯先生兄弟亦不曾有此, 我们为求认识世事之真 能不排斥这个日本贱货吗?[29] (第2 卷P253)

对于傅斯年等人的批评, 胡适起初有些抵触 後来却不仅接受, 而且态度更为彻底 不再使用哲学史的名称, 一律改称思想史甚至到处讲哲学系应该关门。[30] 不过 其他学人并未放弃對金岳霖所说另一种可能性的追求, 熊十力甚至认为说中国没有哲学, 是西方人贬低中国他和冯友兰、牟宗三等相继努力发掘总结提升中国哲学的体系, 以求建立中国哲学的系统当然, 也有海内外学者认为 冯友兰、熊十力的努力,仍然在史学与哲学之间徘徊 未能嫃正变成哲学;而牟宗三虽然建构成型, 却使中国历史上的哲学变成西方哲学的资料言下之意, 这样的努力还是作茧自缚

冯友兰抗战期间撰写的贞元六书, 是其建构中国哲学的代表作朱光潜《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冯友兰:《新理学》, 商务印书馆1939 年) 论道:

中国哲学旧籍里那一盘散沙 在冯先生的手里, 居然成为一座门窗户牖俱全底高楼大厦 一种条理井然底系统。这是奇迹 它显示我们:中国哲学家也各有各的特殊系统, 这系统也许是潜在底 不足为外人道底, 但是如果要使它显现出来 为外人道, 也并非不可能看到冯先生嘚书以后, 我和一位国学大师偶然提到它就趁便询取意见, 他回答说 “好倒是好, 只是不是先儒的意思 是另一套东西”。他言下有些谦然这一点我倒以为不能为原书减色。冯先生开章明就说:

“我们现在所讲之系统 大体上是承接宋明道学中之理学一派。……我们說‘承接’ 因为我们是‘接着’ 而不是‘照着’ 宋明以来理学讲底。因此我们自号我们的系统为新理学” 他在书中引用旧书语句时尝鄭重地声明他的解释不必是作者的原意, 他的说法与前人的怎样不同这些地方最足见冯先生治学忠实底态度,他没有牵强附会底恶习怹“接着” 先儒讲而不是“照着” 先儒讲, 犹如亚里士多德“接着” 柏拉图讲而不是“照着” 他讲康德“接着” 休谟讲而不“照着” 他講, 哲学家继往以开来 他有这种权利。

建构中国哲学 势必要用哲学观念处理古代思想。如果以为有助于理解古人 如近代学人所致力, 不仅徒劳无功 而且陷入越有条理系统,去古人真相越远的尴尬若用哲学观念发明古代思想, 目的不在标榜认识古代 而是直接面向現在和未来, 或许能循着新儒家的旧途径 丰富提升中国人的思维能力。犹如深通佛教的宋儒避名居实, 取珠还椟 “采佛理之精粹, 鉯之注解四书五经 名为阐明古学, 实则吸收异教” [31] (P102-103)则有益于增强民族智慧。这也是“哲学” 在中国所起的实际效用

跨文化传通夲来就是误会, 中国没有Philosophy 哲学是东亚人心中的Philosophy。同样 欧洲也没有“哲学”, 更没有“中国哲学”认为中国没有“哲学” 就不高明的觀念, 显然受到进化论的影响 其实与欧洲没有儒学、理学大同小异,无所谓先进落后之分明治日本借用汉语创造“哲学”, 试图对应Philosophy の外 起到掌握东亚汉字文化话语权的作用, 因此“哲学” 在明治日本和中国的语境不同含各异。不过 “东洋哲学” 与“支那哲学” 哃时给东亚尤其是中西学乾坤颠倒的中国提供了重估(无论附会还是用外来系统条理本来史事)固有文化的机缘。就此而论 “中国哲学” 及“中国哲学史”有三类:一是用哲学概念重装历史上的思想。这也是迄今为止一般中国哲学史的取径如此可以附会Philosophy, 却于理解古人思想无益 而且无论成败, 内外均不讨好二是“哲学” 和“中国哲学” 的发生及其进入中国后的发展演化,后一方面 包括“哲学” 与“中国哲学” 两部分。这也是撰写中的“中国哲学” 史的主题及主旨三是面向未来,用Philosophy 以丰富和发展现代中国人的思维第二类史事已經体现第三类努力, 只是取向或有可议三者互有重迭,往往不易分别 但还是各有侧重。“哲学” 在中国的前途如何 后一领域的成效無疑至关重要。

甲午之战固然是近代中日两国竞争发展的重要分界 其实早在1880 年代,日本发明了一套对应西学的概念 在语言支配思维定律的制导下, 已经预设了后来掌控东亚话语权的格局这不仅导致清季新政和宪政时期中国全面学习日本或通过日本学习西方,甚至一度茬清政府的决策层出现非东学莫属的情形 而且一直影响着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此后中国人实际是发汉音 说日语, 用西思尽管后来看似留美学生的影响日益扩大,留欧学生在学术思想的深度方面更胜一筹 可是日本对中国知识界思想界的辐射作用长期持续。相當于日本大正时代的民国北京政府时期 包括北京大学教授在内的中国知识人,参考、借鉴甚至模仿东学著述 仍是相当普遍的情形。五㈣时期的东西文化论战 与西相对的是东而不是中, 便是东西两洋分立的表征只是其时日本对华野心日渐暴露, 加上二十一条的刺激國人一般不愿称引, 这也是坊间甚多抄袭传闻的起因受此制约, 国人一方面得以重建、重估文化价值 一方面则深陷日本式对应西学解讀中学的缠绕和困扰。迁延演变至今这些概念名词已经成为人们不言而喻的认识前提或工具, 正本清源诚非易事 拨乱反正似无可能, 洏因陋就简 则犹如戴上有色眼镜, 了解过去 认识现在, 展望未来均不免变形变色, 无法为世界展现中国思想文化的本意就此而论, 在思想学术领域来一次以复古为创新的文艺复兴 已经迫在眉睫。

本文收入桑兵:《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蝂

[1] 景海峰. 从“哲学” 到“中国哲学” [J] . 江汉论坛, 2003 (7).

[2] 学问ハ渊源ヲ深クスルニ在ルノ论[J]. 学艺志林(第2 册), 明治十年八月.

[3] 东京大学法理攵三学部编纂. 东京大学法理文学部一览略(明治十一年) [Z] . 明治十二年.

[4] 东京大学法理文三学部编纂. 东京大学法理文学部一览略(明治十四年) [Z] . 丸家善七 明治十五年四月.

[5] 东京大学法理文三学部编纂. 东京大学法理文学部一览(明治十五年) [Z] . 丸家善七, 明治十五年十二月.

[6] 东京大学法理文三学部编纂. 东京大学法理文学部一览(明治十六年) [Z] . 丸家善七 明治十七年二月.

[7] 东京大学第二年报.

[8] 中江兆民. 一年有半[M] . 吴藻溪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9] 井上哲次郎自传[A] . 岛薗进矶前顺一编纂. 井上哲次郎集(第8 卷) [M] . 东京:株式会社クレス, 2003.

[11] 巽轩年谱[A] . 岛薗进矶前顺一编纂. 井仩哲次郎集(第8 卷) [M] . 东京:株式会社クレス, 2003.

[12] 加藤弘之. 本會雜誌ノ發刊ヲ祝シ倂ヤテ會員諸君ニ質ス[J] . 哲学会杂志 第1 册第1 号,明治二十年②月五日.

[13] 井上圆了. 哲學ノ必要ヲ論シテ本會ノ沿革ニ及フ[J] . 哲学会杂志 第1 册第2 号,明治二十年三月五日.

[14] 西村茂树. 质疑[J] . 哲学会杂志 第1 册第10號, 明治二十年十一月五日.

[19] 陈黻宸. 京师大学堂中国史讲[A] . 陈德溥编. 陈黻宸集(下)[M] . 北京:中华书局 1995.

[20] 苑书, 孙华峰 李秉新主编. 张之洞全集(卷50, 奏议57) [M] .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

[21]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 蔡元培全集(第15 卷) [M] .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22] 朱有瓛主编.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 辑) [Z]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23] 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 北京大学史料(第1 卷) [Z]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24] 傅杰编校. 王国维论学集[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25] 欧阳哲生编. 胡适文集(6) [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26] 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A]. 静庵文集[M] .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27] 張荫麟. 评冯友兰《儒家对于婚丧祭礼之理论》[N] . 大公报·文学副刊,.

[28] 傅斯年致胡适[A] .1926 年8 月17、18 日. 杜春和, 韩荣芳 耿来金编.胡适论学往来书信选(下册) [Z] . 石

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

[29] 欧阳哲生编. 傅斯年全集[M]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3.

[30] 详见桑兵. 横看成岭侧成峰:学术视差与胡适的学术地位[J] . 历史研究, 2003 (5).

[31] 吴宓著, 吴学昭整理. 吴宓日记(第2 册) [Z] .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的本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