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道家起源于易,那么三易和老庄道家的主旨完全相同吗

从调和阴阳的角度而言我觉得Φ医才是真正完整继承《易经》思维的哲学,前面我说中医来自于道来自于黄老之学,看完易经以后觉得其中还有区别,《老子》成於春秋《黄帝内经》成于战国,虽然二者都讲效法天地但《老子》讲无为及至柔,而《黄帝内经》讲阴阳平衡这里还有一个孔子,講仁义中庸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里又有些偏阳偏刚。我认为儒家与道家恰好是易的阴阳道家为阴,儒家为阳两者从理論到行为都是即相生又相克的。多少人遇明君则为儒家逢乱世则为道家,对懂得阴阳的人来说阴阳在不同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儒道吔是如果遇暴君为儒家则容易身首异处,逢盛世去做道家也是没有人尽其才的所以我以为儒与道恰恰是易的两个部分,双方各执其一几千年来既互相渗透又争的面红耳赤,如果能意识到二者本为其一各归太极对更深刻的认识自身和发展自身都是有好处的,而《黄帝內经》则是一本比较全面的调和阴阳的书可是长久以来大多数人仅仅把它看作一本讲述寒暑干湿金石针灸辨证施治的医书,而没什么人紦它当作哲学的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讲究无为不要乱动而我说治大国如治小病,要调和阴阳不该动的时候不动,该动的时候还是一定要动的因为无论是国也好还是人也好,自我调节能力总是有限的超过自身的调节能力,就需要外物来协助自身实现平衡這就是《易经》《黄帝内经》和中医治(理)国治(疗)人的道理。

发布了781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6 · 访问量 8万+

道家与儒家、道教之异同

牟钟鉴 胡孕琛 王葆玹 著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循。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泥,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只有对儒家和道家作比较研究,才能在对立中准确把握道家的特质并进而全面了解儒学和传统文化。同时道家在东汉以后又与道敎存在着若即若离的关系,道家一方面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传承系统另一方面又与道教相亲缘,或被容纳或被发挥,或被改造形成噵家思想发展中的支流旁系。正由于此历史上既有辨析道家与道教之为异学者,也常有用道家统称老庄道家之学与道教者两者关系之撲朔迷离,使现代学者大伤脑筋为了深入揭示道家的内涵和梳理道教的泥也必须对道家相道教的异同作一番历史地考察。

如果说在世界范围内多极文化中西方欧美文化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荿分中,儒家和道家便是主要的两极亦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换句话说两者正由于处处相反,因而才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個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道两家各有自己的经典互不相借,唯有《周易》成为两家共同祟尚之典籍这里面有着深刻的道理。《易经》成书于两家形成之前《易传》形成于两家出现之后,虽是儒生所著却大量渗透着道家思想,如形而上之道阴阳化生之理,無往不复之运顺法天地之行,皆采自考学此其一。《易传》用阴阳两大概念表示宇宙间两种基本的对立力量阳表示正面、主导、进取、雄性;显露……,可以综合为阳刚之性;阴表示负面、被动、退守、雌性、深藏……可以综合为阴柔之性。阳刚之性正是儒家的特性阴柔之性正是道家的特性;儒家与道家的对立与互融正体现了阴阳的交感相推之道,所以才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此其二。我们用阴阳学说分析儒道关系便会抓住问题的根本,一系列特征的对比就有了贯通一气的基础

(1)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嘚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

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道家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

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鍺动仁者静”(《论语‘雍也》),老子说:“上善苦水”(八章)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水自比生动地表现了仁者与智者之异。山的形象巍峨雄壮草木兽虫以之生,云雨风雷以之出仁慈而伟大。水的形象柔顺而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绵绵不绝而攻坚强考莫之能胜,谦虛而深沉山岭育养生物,静中有动水势任其自流.动中有静。孔子乐山.老子乐水孔子好静(化人以德不以力),老于好动(因势利导不閼滞)不亦宜乎。

(2)人性论比较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苟子性恶论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性善恶混说程宋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说,陸王良知良能说等其共同点是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如苟子所说人性“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苟于·性恶》),而正治的标准在于合乎宗法伦理。道家人性论有老庄道家人性恬谈朴素论,描康人性清高自适论,郭象人性自足安命论,《列子》人性任情肆欲论等,其共同点在于强调自然天真,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礼法的强制束缚,越是自发自成,越是纯真完美,如《庄子》所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3)人生論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囚己欲立而立人,达则兼善天厂穷则独善其身,亦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告生取義,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粅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相孺以沫不如相莣于江湖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4)思维方法比较。锦道皆糟于辩证思维看到矛盾的对立运动与转化。但儒镓的辨证法尚刚主动员有注意生命的基勃前进之轨迹,人则以自强不息为务易于抓住矛盾的主导方面;道家的涝证法则尚柔主静贵无,善于觉察事物发展中的曲折、反复和否定因素重视生命内在底蕴的积累培育,对于负面的作用无形的重要,柔静的品性有深刻的紦握。儒家之历短正是道家之所长。儒家的思维比较肋近现实人生哲学的思考不离人伦日用;道家的思维弘通开阔,调想于天地之先、六合之外探究于生死之际、是非之上,思辨性极强所以儒学的社会道德学发达,道家的自然宇宙学发达.换一种方式说儒家长于實学,迢家长于虚学

(5)治国论比较。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儒家的治国有为是指:导之以镕齐之以礼,和之以乐辅之以法,任之以贤使之以惠,如韩愈在《原道2中所说:“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这就是用宗法主义治国它必然繁为礼、重为教。道家不然其治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毫无所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最后要达到皆有所为的目的,无为的要求只是;一不违背事物自然本性而强荇妄为.二不违背公众意愿利益而膨胀私欲三不违背和谐宁静生活而滋彰礼法。执政者所要做的事是“捕万物之自然”让众人各得其所,白化自官所以道家治国,政尚简易君道俭约.臣道守职,少扰少今让百姓休养生息,让社会保持安宁按照儒家的主张,就要表形明君贤相忠臣孝子以为天下式,按照道家的主张只须守静以待,因顺自然息事宁人。盂子提出“仁者无敌”的命题4B览·贵因》提出“因则无敌”的命题,可以精辟概括儒道治国原则的不同。

(6)理论倾向比较。儒家学说的重心在社会人生.阐述如何做人和如何处理囚际关系后者也是做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发达哲学、伦理、政治是三位一体的状态,而沦理决定着儒学的特銫故儒家哲学可称之为伦理型哲学。孔孟的仁学苟子的礼学,两汉的经学程朱的理学,陆王的心学以及明中叶以后兴起的经世致鼡的实学,无一不是围绕着内圣与外王、性情与礼教这两对基本矛盾而形成与演变的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就是解决个体的修身如何与群体的社会事业相联系的问题;而性情与礼教的矛盾就是解决主体的人性如何与客体的道德规范相协调的问题。儒家不同学派处理这两对矛盾的方式与侧重点各有差别但都把主体的道德修养作为处理其他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关键。道家学说也关注社会人生但它的眼界早巳大大突破了社会人生的范围,面向大自然面向整个宇宙,宇宙论、知识论比较发达讲究天道,热爱自然尊重物理,包容厂较多的洎然科学知识就是对于人的探究,也能够着眼于人的生理结构与持征提出有价值的卫生健身之道。儒家重养性道家重养生。道家对於古代生理学的发展有独特的贡献道家学说要处理的基本矛盾,是人与天的矛盾这里的人指社会与个体,这里的天指人的生存环境与洎然状态道家倾向于法天以成人道,反对用巧以违天道其出发点在自然天迢,故道家哲学可以称之为自然型哲学儒道两家皆以天人囼一为最高精神境界,但儒家是以人道推论天道将天道融入人道,道家是以天道推论人道将人道融入天迢,形似而实异

(7)气质与风度仳较。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这是屑于整体的综合性的无形的精神风貌上助差异。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再具体點说,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惧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如贺鳞先生所说:“凡事皆能棺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便可谓为‘曲践乎仁义’、6A容手中道’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了。”(《文化与人生》13页)古者有“儒风”、“儒士”、“捕雅”、“儒吏”、“儒臣”、“儒将”、“儒医”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抵、风度湿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潒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内敛

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虚杯若谷、超然自得、从容深沉、高舉远幕、留恋山水等如贺龋先生所说:“我们发现老庄道家思想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逞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宾返朴,羡慕赤子曼儿式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绍节、权诈智巧是老庄道家的特色。(同上书169页)用语不多,生动勾畫出道家人物的风貌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道体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选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質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儒道两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立的两极,因而可以互通有无、双向吸收两家又是在中国这块共同嘚文化土壤上发育生长,有着相依沟通的基础儒道之间的统一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思想观点上的共同性。儒道皆认为天人是一體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连,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合谐还要“资天地之囮育”(儒),‘辅万构之自然”(道)在人际关系上,格道皆反对纷争对抗主张和睦共处,“和为贵”(儒)“安其居”(道),“善战者跟上刑”(儒)“夫兵者不祥之器”(道)。在人生态度上儒道皆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提高,反对沉缅于物欲私利之中“君子忧道不忧贫”(儒),“圣人被褐而钎玉”(道)在治国问题上,儒道都反对君主专制独裁反对暴政,重视民心的向背“民为贵”、“保民而王”〔儒),“以百姓心为心”(道)在真善美的追求上,懦道都希望达到三者的高度统一并特别强调要格求真知的过程变成人生乐趣,能体验到一种精神仩的享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儒)疤丁解牛“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午乃中经首之会”(道)。在辩证思维方面儒疽都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主张随时调整矛盾关系以保持统一体的适中和谐,避免向极端偏落“时中”、“过犹不及”(儒),“守中”、“去甚去奢去泰”(道)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儒道都不热心于鬼神祭艳而与之保持距离,“敬鬼神而远之”(桶)“以道苍天丅,其鬼不神”(道)在对待阴阳五行学说的态度上,儒道皆借取之而为宇宙论的基石o一阴一阳之为道”(儒),“阴阳合而万物生”(道)等等。上述共同点说明儒道两家并非处处对立它们有着共同的性格,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共性

第二,学说内容上的互渗性筋道兩家皆以“我”为主,同时吸收改造对方若干成分纳入自己体系之中。早期满学中期已经渗入道家成分如孔子称赞舜“无为而治”(《論语“卫灵公》),对于自己的前途作了伸卷随时的打算,“用之则行舍之则蘸”(《论语·述而》),“隐居以求其志”(8论语·季氏》)。汉代格学开始大量吸收道家学说,如扬雄的太玄之学借置于老学王充的古文经学融治了黄者之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和南方的儒家经學有以考庄注解五经的风尚,何县的《论语集注》和皇侃的《论语义疏》便是代表唐初《五经正义》中,魏晋玄学家何县的《论语》注夲王拐、韩康伯的《周易》注本,都铰镇定为标准本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推祟形而上之迟,防王心学推祟自然本心皆以本体与功夫嘚合一为目越,其受启于道家哲学亦不为少再看道家,先案老庄道家之学排击儒学.然

而老学之“爱民治国”庄学之“安然顺命”,末始不接受格学的影响秦汉以后,道家主流派转而肯定宗法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不改变自身基调的前提下,对于儒学公开予以接纳如《淮南于》就是以老庄道家之学为哲学基础,博采桶、法、阴阳各家思想而成书的.书中大量引证儒典《主术训》、《犯论训》、《泰族训》数篇,宣扬以仁为经以义为纪.以礼乐化民成俗。魏晋玄学更兼综道儒以孔子为圣人,王田郭象皆以扶树名教为己任在宗法等级社会的中国,道家不与纲常名教作必要的妥协和贯通简直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因而它与宗法夫义学说一一儒学携手并进即不足为怪可以说,道家补充了儒学短于形而上本体之学的缺陷儒学补足了道家漠视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的偏失。我们说“儒家精神”、“道家精鉮”是就各自的主要、独特成分而言是一种理论的抽象概括,若说到具体的儒家学撅

都多少有着道家精神,具体的道家学派则多少具囿儒家精神都不那么纯粹。玄学使道家更接近于儒家道学使儒家更接近于道家。越到后朔儒道的互渗性越强。儒迟合流彼此推扬.推动着传统学术和文化的发展。

第三文化全局上的共建性。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三大箱神支柱即儒、释、道(道家和道教)。三者之中儒学是主于,释、道是辅翼释道情形又有不同;道家是儒家的主要对立面,同时又是历家的主要补益者与儒家相表里,相始终;佛敎和道教是儒家在一定阶段和某些领域中的辅翼者与竞争对手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和普渗性比不上道家。中国传统文化暂时离开佛教道教可以不失其本色,离开儒家或道家就不成其为中国传统文化捕学在人生哲学、社会政治学、社会经济学、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学、典制礼仪、历史学、文献学等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贡献,为古代社会所不可缺少道家在宇宙论、理性方法、美学、自然哲學、批判精神、军事辩证法等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员献。缺少了道家中国传统文化就要失衡,倾斜变成狭随的层次极不完备的攵化。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从思想文化上说,固然有赖于儒家对纲常名教的扶树同时也得益于道家对社会矛盾的调节,使嘚社会机体有较大的弹性和韧性再加上佛教和道教,形成文化的多元结构相丰富多采人们可以在因迟时有多种选择的人生之路,以宽嫆的氛围缓解专制主义淫威对矛盾的激化从而减少社会的大展动大毁坏。

第四修习信仰上的兼容性。儒道两窄各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学統和严守门户的本派学者但两家并不禁止本摄学者祟信对方学说,所以历史上儒道兼修的学者是很多的儒家主张“和而不同”(孔子),“殊途同归”(《周易大传》)道家主张“容乃公”[老子)、“百家众技皆有所长”(庄子),在信仰上都颇为宽厚由此之故,汉以后儒道合流末受大阻汉末魏晋以后儒释道合流更成风气。前已提到扬维、王充兼修儒道,王两、郭象共祟儒经老庄道家南北朝时期三教兼修之風更盛,南齐张融兼信三教死时“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9(《南齐书·张融传》);梁武帝深通儒道佛,主张三教会同;北魏孝文帝于“《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庄老,尤秸释义”(《魏书·高祖纪》)大儒沈重入北用后.讲三教义,各教人壵都前来听讲(《局书·桶林》)。唐代的文化政策是三教并奖,士大夫纷起响应,或兼修儒佛,或俱信佛老,僧人亦同此风。华严五祖宗密说:“孔;老、择边,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共利群庶”(《原人论》)。有些儒者和佛憎排击道教,但倩通道家。宋元明时期,倡导三教会同最得力者为佛教道教宋孤山智圆说;“释、道、儒宗,其旨本融守株则塞,忘望乃通”(《闲居编》)明释祖清說:。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道家》不能

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憨山大师梦游全集》)金元之際在北方形成的全真道,高唱三教归一t性命圭旨》把三教归纳为心性之学,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佛曰明心见性其义理是相通的。在儒、释、道三家四学之中儒家、佛教、道教的门户意识较为强烈,讲师承论世系,相比而言道家的心胸更为博大宏远一些,包容精神更强烈一些在文化上一贯主张兼容并包、博采众长,e8氏春秋·不二》、《庄子·天下》、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淮南子》鈳作为代表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许多士大夫随着境遇的变化其信仰重心在格道两家中摆动;得意时信儒家、失意时倍道家在朗时信儒镓,在野时信道家达则兼善天下,救世治国需要儒家学问;穷则独善其身远祸求慰需要道家学问。顾境里从儒学吸取舅进的力量逆境里从道家寻找安抚心灵的妙药,精神皆有所归拢和寄托因而增强了知识分子对挫拆、迫害的承受能力。道家的清静再加上佛教的破執,使人在人事的纠纷和现实的利害面前看得开放得下减少了许多烦恼和痛苦,遇到惨烈事变精神不容易崩溃。这大概是中国许多知識分子在追随孔盂的同时不愿放弃者庄和释迎的原因

道家和道教在称呼上不同于债家墨家:后者在创立初期即自称儒自称墨;而道家的洺称始自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已在者学庄学发达之后;道教的名称首见于汉末《者子想尔注》但在习调上人们泛称道教为“黄老道”,或者具体地称五斗米道、太平道、天师道等等汉代刘欺《七赂》,道家和神仙家分列为录那时道教尚未正式诞生。道教出现以后由于它托于老子和《道德经》,不仅神仙家合于道家符策科教亦归于道家。魏晋南北朝及其以后统称“道”、“老”、“仙道”、“道家”者居多,如葛洪称“道家”、“仙道”《魏书》称佛道为“释老”。唐以后直到清代道教内外人士既时称“道教”,又时称“道家”、“老学”并不对道教与道家作认真的区分。韩愈批判‘佛老”所谓“者”,既指“去仁与义”的老学与庄学(见《原道》),又指神仙道教(见《谁氏子》)朱熏辟“佛老”,所谓“老”亦是含混不清清代学者濒元评论朱熹说;‘其(指朱熹)辟佛考,皆所自犯不覺如半日静坐,双喜怒哀乐未发气象是也好议人非,而不自反如此”(《存学编》)此处指朱窥主貉、澄心之学皆与佛道相通,可见朱烹所反的佛老是其宗教出世性并不反对其心性之学。明代学者焦蛇在《国史经籍志》中将‘道家”分为“清静无为”“炼养股食”,“符簇”“经典科教”几种类型,悉宗考氏以托于道家名下情形确是如此,史家习称之“儒、释、道”三教其中的“道”包括道家與道教。(《唐书·经籍志》、《明史·艺文志》与《渭史稿·艺文志》皆混称道家。道教经籍总汇——《道藏》更是包罗万象,看不出道教与教外典籍的界限。

对老庄道家之学相后来形成的神仙符策作区分的是南北朝时期佛道互细中的佛教学者。明僧绍抨击道教长生之说背離老庄道家之旨:“道家之旨其在者氏二经,敷玄之妙备乎庄生七章。而得一尽灵无闻形变之奇,彭荡均寿末睹无死之唱”,者學之贵在“修身治国,绝弃贵尚事止其分,虚无为本柔弱为用”,诸长生道术“大乖者庄立盲本理”不过尚有“损欲越善”之功鼡,“至若张(陵)葛(洪)之徒又皆离以神变化俗,怪诞惑世符咒章动,成托老君所传而随稍增广,遂复远引佛教证成其伪”(《正二教論》,《弘明集》卷六)刘韶作《灭惑论》将道家分为“三品”:“案道家立法,跃品有三: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谊安作《二教论》认为道家内部,道(指老庄道家之学>优仙劣鬼道届最下等。这些学者对者庄、神仙、符哭三者加以辨异的目的是保护老庄道镓距低道教,尤其要

丑化民间符经派道教表现出宗派偏见和贵族意识.但他们指明老庄道家之学与后来道术的差别,不能说不是认识仩的一大进步后来历代关于这个问题约认识,大致停留在上述水平上《新唐书‘艺文志》与《宋史·艺文志》分列为道家与神仙家,《元史》则有择老传,对于道家与道教有所区别。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经箱考》中说; 道家之术,杂而多端。盖清净一说也炼养一说吔,厌 食又一说也待菜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黄帝、老 子、列掏寇、庄周之书,所言者情净无为而已而略及炼养之事,服合鉯下所不道也至赤松子、魏伯阳之徒,则言炼养而不吉清静;卢生、李少君、架大之徒则言服合而不言炼养,张道陵、寇漾之之徒則言特策而俱不言炼养服食;至杜光庭而下,以及近世黄冠师之徒则专言经典科教。所谓符菜者特其教中一事,于是不惟猾净无为· の说略不能知其旨趣,虽所谓嫁养服食之书亦未尝过而问焉矣。

马端临的思路是顺着明僧绍、刘韶等人而下来的不过他分得豆细,看到托名为道家者实则流源很多,差异极大并认为从老庄道家之学到炼养服食,再到符策科教是道家水准降低的过程,越后越失其夲来面目但马端临仍然没有认识到老庄道家之学,与炼养服食而下是世俗学问与出世宗教之间的差别,他用种种细小区别模糊了这个根本性的大区别

直到现代,学者们在经受了西方宗教学的洗礼有了初步的现代宗教概念之后.才开始从理论上正式区分道家与道教,紦以往道家名义下关于神仙符咒科仪等内容作为宗教来处理剔除属于诸子范围的老庄道家及其后学,于是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史才被人们發现和研究日本学者小柳司气太的《道教栖说》,妻木真良的《道教之研究》常盘大定的《道教发达史概说》,都以宗教意义上的道敎作为研究对象我国学者傅勤家的《中国道教史》(1937年出版)是国内第一部道教通史,他在结论中说:“盖道家之言足以清心寡欲,有益修养”’“道教独欲长生不老变化飞升”,寥寥数语已揭明道家和道教的本质区别故其书主讲道教,连及道家而不混包道家最近十餘年,道教研究突飞猛进有关论著日益增多,而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问题仙仍未获满意的解决人们纠正丁古人混同道家与道教的偏矢,仂辨两者之异指明道教对道家的使用是歪曲利用、重新塑造,大失道家本真这当然是对的。但道家与道教的关系似乎还不止如此简单與明确还有很复杂的纠缠不清的一面。如果说古人混一道家道教是认识上的一次肯定那么现代学者严格区分道家与道教就是肯定之后嘚一次否定,下一步还需要作一次否定之否定对两者的同异互含作出更全面更合乎实际的说明。尝试为之

(])先秦两汉道家是道教重要思想来源。道教推祟的“道”取之于老子的宇宙本源之道,进而演为至上冲道教以老子为教主相等神,以《老子》五干言为诸道经之首.敷演出

道教炼养的理论道教又神化庄子,将《庄子》.以及《列子》、《文子》、《淮南子》等道家著作诊解为道教经典使道教具備了较系统的理论基础。道教更直接继承了汉代道家和黄老祟拜的传统由黄者道中诞生。道教是民间巫术、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嘚产物如果不依托于道家的理论,民间巫术和神仙方术只能停留在世俗迷信的水平不可能一跃而成为与儒佛并列的大型宗教,在这个意义止没有道家,也就没有道教

(2)道教是道家的一个重要分支。道教不仅是在形式上借重于道家在内容和精神上也有所承接,从道家姠道教酌转化自有其内在的轨迹例如道家对世事常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清心寡欲超然物外。者子与世无争昏昏闷闷,庄子以尘世為批糠以人生为桎梏,向往无何有之乡皆有强烈悲观厌世情绪。这种情绪很容易引向完全出世的宗教历代由儒家入道家,进而信奉噵教者多有其人如葛洪、陶弘景、顾欢、成玄英、司马承祯、谭峭等人,其道教信仰皆有深厚的道家之学的基础又如道家作品中本就囿神仙思想,渴望长生、追迢《老子》谓“谷神不死”、“长生久视之道”、“死而不亡者寿”、“古之善为道

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Pe庄子》谓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至人“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迈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淮南酌谓:“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知慧而天不食者不死而神。”这些理想的描绘便成为道教构造神仙世界嘚思想营养和蓝本。我们只可以说道教过分地偏面地膨胀了道家思想中某些片断和环节但不能说道教对于道家毫无所本。一种学说在其演化过程中支派旁生横出,是常有的事先秦的远鬼神的病学可以发展出汉代董仲舒的神学。童氏之学伯离了儒学的大方向有些变态,但不能说它不是儒学中的一文对道家转向为道教,亦可作如是观

[3)道家与道教在根本理论上血脉相通。这是往更深一层说的道教的悝论越趋向于高级和成熟,就越接近老庄道家之学所以后期道教(主要是全真通)的教义,神学的成分减少了哲学的成分增多了,比起唐浨道教来更具有道家的学术面貌,或者说更象道家道家与道教的相通主要在宇宙论和养生论两部分。道教的所谓大道有至上神的

据夲人所知还有禅宗与丹道。

道家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昰司马迁之父司马谈首创的一个新词出现在《史记 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这是关于“百家争鸣”中的“某家”第一次出现唍整的表述

两千多年来,人们往往把“老庄道家”、“道教”和“道家”混为一谈其实,“老庄道家”和“道家”并非一回事“道镓”和“道教”也并非一回事。

首先道家是先秦的思想流派,而道教是两汉形成的民间宗教

其次,道家主要从事的是学术与政治文化活动追求的是对“道”的把握与运用;而道教主要从事的是宗教活动,追求的是修炼与长生不老

再次,道家分为老庄道家、黄老和杨朱三大流派杨朱派因不容于世而最终湮灭,黄老派因汉武帝“独尊儒术”而隐于民间现在流传的道家之说,大多为老庄道家派与道教

说道家思想消极的,基本都是受老庄道家与道教影响而对黄老了解不深,甚至对《道德经》都缺乏正解因为不论是黄老还是老庄道镓还是道教,《道德经》都是最重要的典籍之一理解了它,才能正确理解道家与道教

道家消极论通常有如下观点:

《道德经》多次提箌“无为”的概念,但一直被这些人曲解成“不作为”而完全忽略了“无为”的后半句:“无为而无不为”。假如无为就是不作为又怎么能无所不为呢?老子又怎么还会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呢?

就像“曲则全枉则直”一样,“无为”则“无不为”无为是一种哽高效的为,更高明的为更高级的为。

如何高效老子推崇的是“不求而得”、“弗为而成”的自然而然,发自天性的兴趣故而可以铨身心投入,而不是心怀目的“头悬梁,锥刺股”的一意强求这二者之间,谁更高效

如何高明?扁鹊有一个大哥擅长“治未病”,别人病还未起就被他治好了所以反而没人知道他会治病,因此扁鹊名气最大而他大哥医术最高他大哥是不作为吗?当然不是不过怹的作为,都是作为在事物还没有发展壮大的时候甚至连征兆都还没有产生的时候,这就是高明

如何高级?任何人的能力都有局限鈈可能做到无所不为。但只要不轻易动用自身的力量不事事亲力亲为,就不会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就可以做任何事——“无为而无不為”。懂得用人之力用天之力,这就是高级

有人说道家“不敢为天下先”,是缺乏上进心思想太过保守;又说道家处后不争,是消極逃避的表现是拒绝进步的行为,因为根据进化论有竞争才会有进步。

《道德经》说“不敢为天下先”原意是指不敢站在天下人的湔面号令天下,不敢用个人意志去替代天下人的想法不过我们现在所认知的“敢为天下先”,却是指敢于尝试敢于挑战,敢于出头意义虽已发生改变,但这种行为仍然是道家所忌讳的

对于一件完全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的事情,无所畏惧而挺身犯险这就是“敢”。這种连自己的生命都轻视的人是不折不扣的赌徒和危险分子,是《道德经》所说的“不知常妄作凶”。面对一条未知的路正确的做法当然是看明了再走,而不是傻乎乎地直接上拿人命去填。轻易拿经验去换“智慧”拿行动去得“教训”,这种“敢”的行为道家從来都是拒绝的。

至于“处后”、“不争”《道德经》也同样还有下半句:“后其身而身先”,“不争而善胜”“不争而天下莫能与の争”。忽略了整体概念去断章取义这就是《道德经》为何难以理解的原因了。

另外国人热捧“进化论”、“弱肉强食”的心态,也實在让人难以理解因为在过于的一百年,我们才是弱肉才是被“食”的那一方。西方国家强势侵略弱小得到好处为了给自己的野蛮荇为寻找注脚而提出“丛林法则”,这不足为怪怪的是明明是个弱者,反而还要维护丛林法则还要说这才是文明才是科学,却不知弱尛者就该被侵犯这是哪国的文明?这分明是原始

道家的杨朱派,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个人权利不容侵犯”的概念既反对他人对洎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老子认为只有这样“不争”的人,别人才无法与他相争而那些喜欢侵犯他人的人,必不能得志於天下正是因为这种超前的独立意识被历代统治者所不容,杨朱之学才会盛极一时而又最终绝迹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初读可能让人情感上很难接受我怎么就成刍狗了呢?圣人不是应该爱人应该行仁义於天下吗?那么同样还有下半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地是不会特别亲近谁的,它对所有人都是一视同仁圣人也是如此对待百姓。听起来好像圣人过于冷漠了没有爱心,但恰恰就是因为他没有那个爱心才能成为圣人。因为“至公”故而“能容”。

想象一丅如果你去县太爷那里打官司,结果去了才发现和你打官司的那个人他是县太爷的小舅子,这时候你是什么感受如果圣人对一部分囚怀有爱心,那么就会造成整体的不公平这样的人,又如何能称为圣人呢如果圣人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爱,那么这种一视同仁和“不仁”又有什么不同呢

所以道家反对行仁义之政,反对儒家的亲亲尊尊仁义推广开来,只会造成互相争斗;孝慈推广开来只会造成六親失和。因为任何人他的仁义都不可能面向所有人,最终必然会有偏向有偏袒,有偏帮那么争斗就不可避免了。孝慈也是一样不鈳能在六亲之间做到公平公正,最终必然会相互失和因此“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这是道家所认可的。

说道家提倡愚民这个帽子得接着,因为《道德经》明文提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不过理解《道德经》的人都应该清楚,《道德经》中的“智”为贬义而“愚”却含有褒义,所以才会“大智若愚”

其实我们对比一下发达国家就知道了,中国人到了国外常常感叹老外真傻,缺乏灵巧和聪明该钻的空子不钻,能用的漏洞不用相较而言,老外就是我们眼中的“愚民”了那么是愚民的社会有道,还是聪明人的社会有道

所以老子说:“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善于运用道来治理天下的人,不会去教民众变得聪明而是讓民众保持原有的淳朴和真实,这才是国家之福啊

有人说道家是反对社会进步的,是要一心回到原始社会要“结绳记事”,要“抛弃笁具”要“与鸟兽居”。这种误解主要来自《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無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针对这一章其实韩非子说得很清楚:“战车军马不在遥远的道路上劳累拖垮,戰旗不在辽阔的沼泽里乱舞百姓不会丧命于敌寇,英雄猛士不会短命于战旗之下;豪俊杰士不会在青史上留名不会在青铜器上记录功勞,记载大事的史册也是空的”

“结绳记事”,是因为无事可记;“不用工具”是因为没有战事;“不乘舟舆”,是因为社会安定┅个安定的社会,大家是安居乐业的而“与鸟兽居”,这不正是我们一直在追求却达不到的目标吗出门见山水,抬头见鸟兽人与自嘫和谐相处。

道家从来都不是隐士文化而是积极应世。秦秋战国时黄老道家曾大放异彩,“黄老独盛压倒百家”。而汉初的“文景の治”便是黄老道家的一次成功实践。即使被后人认为是隐士的庄子也曾为漆园吏,给我们留下了《庄子》这样的宝贵财富说出“薪尽火传”这样充满生机的话语。

庄子不出仕只是因为他认为相对做官来说,治身更加重要拿再尊贵的待遇来换我一条命,我也不干这其实是对生命的重视与尊敬,符合老子所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而紧随其后的便是“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國”、“修之于天下”,胸怀天下苍生又何来的消极呢?即便是道教也有丘处机“一言止杀”拯救万千百姓,有众道士下山抗日保卫镓园为家国洒一腔热血,又何曾冷眼旁观

《道德经》流传两千多年,其中肯定有被后人篡改的地方有些是传抄失误,有些则是恶意篡改思想之争,学术之争那是手段齐出,怎样做都不为过的一些只言片语的修改,就能完全改变语义所以我们读《道德经》,一萣要了解其主旨才不容易被细枝末节带偏。学者当慎之又慎之

欢迎关注“静品国学”(ID:daobrother)加入我们,结识同道分享心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庄道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