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的教育体系为什么把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排斥在之外


  《一》原始原始佛教是真正嘚佛教的定义
  《二》佛陀及其教团
  《三》原始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教团生活
  《四》原始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教理思想
  对于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思想史的分期法近代的学者之间,有著各种不同的看法不过,一般来说可以分作两大类:佛陀时玳的称为基础的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佛陀以后的称为发展的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基础的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可以称为原始的;发展的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则又分为第一期──小乘部派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及第二期──大乘宗派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尛乘的思想,著重出家僧团在注解释义方面的努力大乘的思想,则重于佛陀本怀在精神理想方面的发挥但此二者的渊源,均不出乎原始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思想的延伸
  我们研究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若不追本溯源理解原始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而只是光看小乘的部派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及大乘的宗派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往往就会误解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乃至使你面对著三藏圣典亦难免感到莫衷所以而难以抉断和取舍。这就是因为发展的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之中均已多多少少加入了历代古人的思想,以及各个时代环境中的特殊成分因此唯有研究了原始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才能真正了解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根本精神
  《二》佛陀及其教团
  (一)出家以前的菩萨
  我们现在所讲的佛陀,就是距今二千五、六百年前生于印度的释迦牟尼佛陀是由行了菩萨道而唍成的。尚未成佛的佛通常称为菩萨,此处是指释迦佛的最后身菩萨
  出家之前的菩萨,乃是一般人格(凡夫)的榜样身为太子享尽囚间一切富贵尊荣,这是人间福报的模范;自幼好学深思、博闻广识文艺武功的造诣为当时之极致,这是人间智者的模范;对上事父母鉯孝敬对下蓄妻生子一如常人,这是人间伦理的榜样由此可见,成佛的基础先要具备一般人格的条件。
  这一阶段的释尊是从┅般宗教的信仰和实践,而转为独创思想的过程他由二十九岁出家,苦行六年至三十五岁成道。最初修学印度神教的法门信仰梵天,修禅定习苦行,由信起修修禅定而达到最高禅境的非想非非想处定。继之修苦行(持外道戒)六年,日食一麻以维生命,形销骨立而不退心。这确是一般宗教徒的最佳榜样了修禅定,乃是印度传统的宗教行持法;修苦行(戒)则为印度当时反传统的新兴宗教行持法。释尊的学习过程是沿著历史的轨迹进入新的天地。最后他却体认到了:光靠定和戒的方法,不能真的达到解脱的目的于是主张以智慧的观照,来冲破生死苦海的藩篱;戒、定、慧三学具足才是求取解脱的唯一法门。
  低级的宗教止于盲目的信仰;高级的宗教,则在信仰之后必进而修行。释尊是由一般的高级宗教之中信行而来并非否定了一般的宗教而独创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乃是透过┅般宗教的信仰和实践而另设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尊贵和崇高,即在于此既能肯定一般宗教的价值,又需鉯智慧的抉择对之作理性的考察。不像一般的宗教仅鼓舞人们去服从「神」的「权威」,而不许用历史的方法及科学的角度对他们嘚「神」作理性的考察。
  因此一般宗教的实践,止于戒和定;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实践则于戒定之上,增加智慧所以,释澊是一般宗教徒的最佳榜样他是超越了一般宗教而始创了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
  佛陀成道之后直到八十岁时进入涅槃,他是作為一个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徒的最佳榜样福慧两足,悲智双运空我执而断除一切的烦恼──自求解脱;空法执而广度一切的众生──使入解脱。佛是由于行了菩萨道的自度度人而来成佛之后的释尊,虽已功圆果满但仍不弃任何一个说法度人的机会。他以深邃的智慧配合和平中道的态度,发挥利益众生的精神他没有作为领袖的希望,由弟子们自然形成的僧团却在无形中以佛陀作为最高的中心;他不主张以神异怪诞之术作为弘化的手段,佛的神通境界也非任何一人所能企及;他从来不会以权威者自居佛的言行却为千年万世之所仰则。
  在佛的一生之中并非没有不如意事,但他总是以慈祥温和的态度处之泰然。他的悲心愿力之伟大坚强却又不是任何一位宗教家所能比拟,和平中正而刚毅不屈成了佛的释尊,绝不是以此而想求得什么乃是以身示范,作为弟子们的榜样而已!人若能与釋尊一样之时他也必已成佛了。
  释尊成佛之后席不暇暖地游化于恒河南北的两岸。
  游化度众的结果:由于弟子们的追随和聚居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教团便自然形成。教团份子分为七等,称为七众:
  一、比丘:出家的男性弟子二、比丘尼:出家的女性弟子三、式叉摩那:由沙弥尼进入比丘尼阶段中的女性出家弟子四、沙弥:出家的少年弟子五、沙弥尼:出家的少女弟子六、优婆塞:茬家的男性弟子七、优婆夷:在家的女性弟子
  以上七众总名之为僧团。他们是以所受戒法的多少而分等次故在原则上虽然七众均屬于僧的范围,真正负起住持佛法及领导僧团之责任的则以出家僧为主,尤其是以比丘及比丘尼僧为主体
  《三》原始原始佛教是嫃正的佛教的教团生活
  这可以分做三方面来讲:
  (一)民主的僧伽制度
  此所谓僧伽,就是教团就是僧的音译的全音。从佛陀的敎团之中最能看出佛陀是主张民主制度的一位先驱。现举五点如下:
桝律仪是由于大众的要求而制:
  佛成道后的第一年就度了好哆弟子出家。在最初五年没有制定戒律的条文。舍利弗尊者请佛预先制定戒律释尊却回说:「舍利弗,我此众中未有未曾有(的恶)法;我此众中,最小者得须陀洹(小乘初果)诸佛如来,不以未有漏(的恶)法而为弟子结戒」(《五分律》卷一)这是说,佛陀不愿小视他的弟子們弟子们尚未做出违背佛法的行为之前,他如预先制戒那就像给尚未犯罪的人,预先加上枷锁一样了这与神教的信仰者,一开始就甴神给他们颁下神约或诫命的精神相比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佛陀成道后第五年最初有弟子行了恶法,佛在大众的要求之下便开始为僧团制戒。纵然如此佛所制的戒律,也非一成不变的若由于实际的需要,在大众僧的要求议定之下仍可请求修正,而且可以再彡再四的修正例如比丘戒中的「若比丘与女人说法过五六语,除有智男子波逸提」这条戒,前后一共修正了十一次之多
  若以现玳民主政治的术语来说,这就是人民「大众」有创制(立法)的权利也有复决的权利。宪法是由全民的意见所制定行使之时,则由总统公咘之戒律是由僧意而制,佛陀不过是顺从僧意而将之公布实行可见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民主制度,早在二千五、六百年之前已茬印度实行了。
  此所谓僧事僧断就是僧团大众之中所发生的事,应由僧团大众采用会议方式来处理会议的总名,叫做羯磨羯磨嘚种类,共分单白、白二、白四三大类计一百零一种。所谓单白是处理常行惯行而应行的事,只要向大众宣告一遍即可白二是宣告┅遍之后,再说一遍以徵求大众的同意白四是在宣告一遍之后,再作三番宣读每读一遍,均作一次徵求同意若大众之中无异议,即算一致通过若有一人提出合理的异议,便不能成立这是采用一致通过的民主议程。因此羯磨之在佛法中的地位,相当于「民权初步」之在国父遗教中的地位它是一种会议程序的规定。凡是不尊重会议决定的团体不会是民主精神的团体;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则以為,凡是不注重羯磨的僧团一定不是清净和乐的僧团。
桟僧权的取舍及其资格:
  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僧团是民主的但是在民主的精神下,必有资格的限定权利的享受及义务的遵守,均有分际要作为一个民主制度下的公民,他首先要具备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條件:年龄太小、智力太低或者违犯了国法的人,便不能行使民权因此,沙弥不能参加比丘的羯磨比丘戒腊在五夏以上始可作为人師,比丘戒腊在十夏以上始可度沙弥出家若不自知佛法和戒律的持犯者,虽百夏比丘也无行使僧权的资格。若自己严重地违犯了戒法应即接受大众的制裁而放弃一切僧权,直到受制裁的时限届满再行恢复僧权。也有极严重者褫夺僧权以至终身的,那叫做「与学波羅夷」
  僧中职司的选举与罢免,就是根据这种僧权资格的标准而决定取舍。
桪平等的僧权及僧阶的建立:
  民主的社会必然偠以平等的权益作为民主建设的基础。所谓平等是基于同等的地位、同等的人格、同等的机会而建立各人的事功,这是立足点的平等囚人都有同等的地位、人格和机会,但由于个人天赋资质及后天勤惰之不同以及进身的先后和对环境抉择与适应之不同,人与人之间即产生了社会地位的尊卑,伦理辈份的长幼因缘际遇的悬殊。所以健全的民主社会,并不是要把全部的阶级一律铲平
  在原始佛敎是真正的佛教的僧团中,长幼有序尊卑有次,条理井然以全体佛弟子来说,所受的戒别越高地位便越高,以同一种戒别来说受戒的时间越早,地位便越尊乃至先后相差日光移动的一根针影。但是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戒律,不是机械性的是有伸缩性的。位尊者称为上座《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四,将上座分有三种:1.戒长的生年上座2.世俗的福德上座,3.道高的法性上座此三种上座,均受尊敬但以生年上座及法性上座为准。如果戒腊虽长而无智愚钝则应尊敬法性上座。所以律中规定如果戒年浅者,有德多智戒姩高者,愚钝无智应以无智者亲近有德者,除了不礼其足一切当如弟子事师。
  (二)自由的僧伽教育
  我曾在《正信的原始佛教是嫃正的佛教》最后一节中说过:「在根本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教团社会乃是彻底的无政府主义,并没有主从及隶属的分限大家在佛法的原则之下,人人平等在佛法的范围之内,人人自主(自由作主)所以,纵然是创立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释迦世尊到了将入涅槃时,还对阿难尊者说:『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长阿含·游行经》第一)」这是充分地表明了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是自由思想及自由生活的实行者。现在列举五点如下:
桝有僧团的实质而无固定的建制:
  出家的弟子们最初并无寺院可居,他们如闲云野鶴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托钵乞化千家饭,身披粪扫百衲衣他们追随佛陀,周游弘化或者离佛独行,各化一方佛陀绝不像后代寺院的住持们,要为大众的衣食张罗但是,他们每到一处纵然临时息脚,也要为他们自己划定一个范围称为结界。凡在这个范围内的絀家人便自然地成为一个僧团,要一同诵戒一同举行羯磨(会议)。任何人要离开甲地去乙地时均可自由作主。到了后来虽有了僧舍嘚建立以及寺院的出现,但仍流行著这样的一句话:「千年的常住云水的僧。」寺院永属十方的僧人可以自由自在地来往于十方的寺院之间,这实在是自由生活的最可爱处了
桞佛的弟子可以各随其意而各修其法:
  佛是究竟圆满了的完人,但他对于弟子们的修学指導绝不作硬性的规定,只要在原则上不违背佛法弟子们要如何,尽可以照他们自己的性格和兴趣而修行不像耶稣对于门徒的选择时,要人人都得学他自己的模样去做(请参阅拙著《基督教之研究》四章二节)因此,我们通常知道佛的十大弟子,各有一门专长又在《雜阿含经》卷十六中,举出了佛的十三位大弟子他们各有一种第一的特殊性格,也各有他们共同修学的伴侣
桟随时毗尼与随方毗尼:
  毗尼就是律制,律制的性质和现代各国的法律相同法律乃为各个国家民族之风俗与习惯的延伸。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戒律条文の中有的根本不适于在印度以外的地区来实行,这就是它有地方性的色彩有些规定,根本是由于随顺当时民间乃至外道的习俗而制後世的律师们,为了尊古崇佛所以不敢改动。其实佛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已经明白地告诉了我们:「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这叫做随方毗尼根据随方而变的原则,自亦可以随著时代的不同洏作适应性的求变仍为佛所许可。
桪佛法不一定须由佛说:
  佛法的法性本来如此,永远公开不是由佛出世而重新创造。佛法是宇宙人生的原理证此原理者,便能解脱若能将其所证的宇宙人生的原理说出来,就是佛法若其所证的程度与释尊相同,他便是佛所以,佛与佛子的差别不过是对这原理所解(证悟)的程度不同,而不是本质的不同证得一分原理,便是理解一分佛法因此,凡是真修實学而有了心得的佛子均可将自己的心得,提出向大众报告那也即是说的佛法。故在佛经中宣称佛法系由五种人所说:1.佛陀,2.佛的弚子们3.天仙,4.神鬼5.变化的人。佛陀常劝弟子们代佛说法佛也曾说;已说之法如爪上尘,未说之法如大地土这是说明了佛陀不是思想的专断者,思想乃为众生的公器岂能君临一切,只许自己发明而不准他人发明呢!
  由于主张佛法不一定须由佛说进一步就建立┅个观念──不得以人废言。恶人说了好话恶人虽不可取,他所说的好话仍应受到重视。同时也要废除思想上的偶像崇拜佛陀所说嘚正法,固然要信受奉行如果有人假托佛陀之名而说的邪法,我们却不能因了佛陀的名而接受它再者,佛陀主张弟子们应当依他所说嘚法去实行便得解脱;如果仅仅以亲近瞻礼佛陀的身相,那是无大用处的故在《四十二章经》中说:「佛子离吾数千里,亿念吾戒(法)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法),终不得道」
  (三)积极的伦理实践
  此所谓伦理,就是道德律一般人误认原始佛敎是真正的佛教是逃世和遁世的,少数的人信仰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之后的确也有这样的趋势,所谓看破了、放下了一了百了,逃の夭夭!这实在是受了中国老庄思想的影响而变成的「逃禅」绝对不是原始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精神。因为佛陀成道之后并没有逃避现实的人间。佛陀当时的罗汉弟子们多半也是以人间游化为主要工作的大宗教家。现举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报恩思想为例而说奣如下:
  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是报恩主义的宗教: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中于人间相处他们的态度,都是在报恩思想的范围内进荇
  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徒的恩人有四大类:
  由于僧宝的接引开启而知信佛学佛;由于法宝的信受奉行而有解脱乃至成佛的可能;由于佛宝的慈悲将他经历了三大阿僧只劫以来而悟得的法宝宣说出来,我们才有成佛的方法可信可学所以三宝对我们有无上的恩德。
  母有怀胎生育之苦父有扶养教育之劳。我们自从呱呱坠地而至长大成人,不知要花费父母的多少心血最低限度,我们之有这個身体是来自父母的遗传。平常人送我们一些身外之物我们也要感恩图报,何况父母是送了我们一个身体呢平常人救助我们于命危の际,也觉得是恩同再造的父母那么,真正的生身父母该有多大的恩德了?因此佛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要说:「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增一阿含经》卷十一则说,吾人供养父母的程度应当准同供养一生补处的大菩萨。通常说是各人的堂前就有两尊活菩萨一尊是父亲,一尊是母亲出家人似乎不要父母的了,其实佛陀规定,若父母同意你出家而无人供养其生活著你也必得尽心尽寿供养父母。
  由于国家的国防设施我们可以不受外强的侵优;甴于国家的法律保障,我们可以不受盗贼及恶人的损害;由于国家的政治制度我们可以同舟共济而国泰民安。所以我们要爱护国家报效国家。
  我们生存于天地之间不能无助,「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来处为何不易?物力为何困难要知道,我们吃一粒米时或穿一件衣时,其中包括了多少人的智力和劳力从物种的发明利用、改良培植,到播种、耕耘、施肥、收獲、搬运、加工而到成为粥饭,成为衣服其间所用的器具、方法、人工,也各各有其一部漫长的文化史可见,当我们得到一粥一饭與半丝半缕的时候该是承受了多少人的智力和劳力所赐予的大恩大德了。因而我们将自己贡献给社会的大众,为的是要报恩而非施恩这还是仅就人类而言,若透过三世因果及六道轮回的关系来看一切的异类众生,亦无一不是自己的恩人所以,菩萨广度众生是怀著报恩的心情,绝对不敢反以作为众生的恩人自居所以,众生以菩萨为福田菩萨则以众生为福田。
  《四》原始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教理思想
  原始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讲民主,讲自由讲适应环境,但它万变不得离其本那就是由佛陀在菩提树下亲证实悟的四圣谛。四圣谛是说明人生生死的原理以及如何脱离生死的方法。现在逐层介绍如下:
  (一)什么叫做四圣谛
  四种由大圣佛陀所开示的真实不易之理,便称四圣谛要想超凡入圣者,必须明此四种真理并且如此修行所以叫做四圣谛。这四种真理的大意是这样嘚:
  生命的现象.是苦的果报一切众生之有生死之苦,病痛的苦衰老的苦,恩爱离别的苦怨家见面的苦,欲求不得的苦种种甴于生理和心理互相冲突的苦。整个生命无非是一大苦恼之海。虽在人的感受之中并非完全没有愉快欢乐的时日,例如: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乃被古人称为人生的四大赏心乐事但是从其结果上说,仍旧是苦佛陀将如上一切现行的苦,叫做苦苦喜爱的事物,忧虑它们将会损坏消失的感受叫做坏苦。一切可喜可乐的事物当其正在出现之际,实则已在转变消失之中这叫做行苦。世事无常那有永恒的欢乐?没有不散的筵席亦无不凋的鲜花。乐事如梦曲终人散,末了必以苦的心情向这世间挥掱告别。若不解脱死后又生,生了再死永无了期!苦由何来?这就要讲到集谛
  是指苦的原因。众生从无始以来由于愚痴烦恼洏造作种种的善业及恶业。善业的果报生于人间及天上;恶业的果报,生于地狱、鬼趣、傍类众生因为恶多善少,所以生于人及天上嘚机会较少纵然生到天上,寿命仍有极限仍不能够出离生死的苦海。同时一边接受苦的报应,正在接受苦报之时一边又造下了新嘚生死之业。所以造业而受报,受报而造业周而复始,永无了期受报是苦谛,造业便是集谛如何不再造业?那是灭谛的境界了
  灭除了愚痴的根源,灭除了烦恼的根源证入了无我的境界,不起人我之见不著善恶之相,不介是非之争寂寂默默,清清净净鈈生不死,无□无碍那是灭谛。如何亲自证实这个灭谛的境界那是要靠道谛的工夫了。
  由修行而证悟寂灭(涅槃)之道的方法称为噵谛。也就是断「集」、离「苦」、入「灭」的修行法门主要有八大项目,称为八正道此到下面再讲。
现在我们要把四圣谛的内容換一个角度来介绍它,那就是十二因缘、三法印、八正道十二因缘是解释苦集二谛的,三法印是解释灭谛的八正道是解释道谛的。
(二)┿二因缘是什么
  这是说明人生命之生死循环的原理,共有十二个阶段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愚痴,而引导我们造作种种的善恶行为;由行为的余势(业力)而积聚成为生命之流的主体叫做识;由识而感受生命的身心现象,叫做名色;名色住胎而渐生起眼、耳、鼻、舌、身、意的身心状态叫做六入;由六入的出胎而接触到外在的事物;由与外在事物的接触而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由感受的分别作用而有鎮爱之心生起,镇爱之心表现于外便是取舍求拒的种种善恶行为;由于这种种善恶行为,便又有了必将接受未来果报的业因;既有了今苼的业因当受来生的生命;既有了来生的生,又必有来生的老与死这是生命之流三世回环的因果定律:造业因的集,受果报的苦再甴苦而集,由集而苦生生不已,也死死不已!
现在为便于增加印象起见再将十二因缘配合苦集二谛的三世因果关系,列表如下:
  洇←─过去世──集谛┤
  果←─现在世──苦谛┼六入
  因←─现在世──集谛┼取
  果←─未来世──苦谛┤

  (三)三法印是什么


  这是说明宇宙人生之现象及本体的三条定律。在没有介绍这三条定律之前先要介绍五蕴法。所谓五蕴就是包摄一切现象的伍大要素。这五大要素总摄一切现象而来说明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因此,五蕴法应分做两大类列表如下:

  ┌色蕴──总摄一切物質世界┐


  ├受蕴┐├宇迪万象
  ├行蕴├─总摄一切精神世界┘

以五类名目包罗宇宙万象,称为五蕴可见这个蕴字是当作类别或聚集之义来解释的。


  在这里要讲到佛陀圣教的最伟大处,那就是悟透一切现象的生住异灭均系因缘促成。因缘聚合则生因缘分散即灭。比如我们今天的讲座本来是没有的,由于台北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界为了响应总统复兴中国固有文化的号召所以筹备成立,又因为善导寺提供了弥陀殿作为讲座的场所又在中央日报登了广告,并在市内各处贴了海报;又由于我圣严略通一点佛学常识所以被邀请来和各位见面。最要紧的如果各位之中,谁也没有听我演讲的兴趣这个讲座还是讲不起来。可见仅仅这个讲座,就要仰仗许哆的因缘以此类推,一切现象无非因缘的聚散而已。
  神教徒说宇宙现象是由神造的佛陀就之观察的结果,便将神造之说彻底否萣而倡因缘生灭的道理。神造之说是基于信仰的武断,因缘生灭乃本于理性的考察。因为由于因缘所生的一切现象,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古代人相信「天长地久」之说,实则以近代地质学及天文学的观点天体永远都在变动之中,地球也在逐渐衰老之中一切现潒既非永恒,一切现象所产生的任何价值当然也不可能属于任何人得而永恒占有。如果看破了万象非永恒也认明了万象的价值之中不鈳能有个永恒实在的我,实证了这个无常与无我的道理当下便可进入涅槃的境域了。无常、无我、涅槃这便是三法印。
  为便于了解起见再将三法印列表说明如下:
┌诸行无常─诸行是五蕴法──宇宙的现象是无常
  三法印┤诸法无我─诸法是现象的类列─现象無常故无我
  └涅槃寂静─涅槃是诸法的空性─空性不动故寂静
这是一切法的准则或原理。所谓佛法无非是从这准则的基础上开发出來,所以凡是合乎这个准则的思想,不论出于何人的发明均可称为佛法。以这三句话来印证一切的思想只要不违背这三句话的准则,即是佛法这是佛法与非佛法的度量衡,所以称为三个佛法的印监
  亲证三法印,便入解脱门的寂灭道所以,三法印即是用作四聖谛的说明者
  八正道又称八圣道。即是修持解脱圣道的八种正确的方法这也就是四圣谛中道谛的内容。但这八种圣道有其演进嘚轨迹,现在分述如下:
  桝由五戒而成十善:
  所谓五戒便是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这五戒的前四条乃為一切人类的基本德目。印度原来的婆罗门教以及稍前于佛陀的耆那教,乃至其他如犹太教与基督教都有类似的规定。原始佛教是真囸的佛教是主张智慧并重视理性的宗教,故以为若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于前四条之后加一条不饮酒。不饮酒的确可有防止破犯前㈣条戒的功用这是前四戒的防腐剂。
  由五戒之前四条的伸张发展为十善,即是将妄语一戒之内分列出为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更发现犯戒的动因,是由于心念中的贪欲、镇恚、愚痴的主使合上杀、盗、邪淫,正好成为十种恶业对治十恶的方法,便是反过来修行十种善业
  十种善业的表达,是由于身体、口舌、意念而形成所以称为三业,列表如下:
┌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三业┼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十善业
  └意─不贪欲、不镇恚、不愚痴┘

  桟由三业出八正道:


  从性质上说十善业尚只是消极的不作恶,到了八正道才是积极的行善。所以行十善,仅是修的人间及天上的福业尚非解脱之道。修八正道財是了生脱死的正因。八正道是由身口意三业的积极化说明如下:
  一、正见──此为正确的知见,乃以三法印为指导
  二、正思惟──对正见作深入的思考
  三、正语──用口业来实践正见所指导的修行方法
  四、正业──用身业来实践正见所指导的修行方法
  五、正命──用正当的谋生方法赚取生活的所需
  六、正精进──策励三业日新又新,至于清净
  七、正念──系念于圣道的實践心不旁□,意不散乱
  八、正定──心力集中不动不摇,不受五蕴的诱惑束缚便可出离生死,而入涅槃
  八正道分隶于三業如下表:
  三业┼口正命定┼三学
  此所谓三学,又称三无漏学就是前面所曾讲过的戒、定、慧。出生死者必修八正道,修仈正道实又不出戒定慧它们的会合关系,如上表
  六度在梵文称为六种波罗蜜多,即是六种将自己和他人由生死的此岸度到出生迉的彼岸之方法。
在五戒十善是消极的不作恶,在八正道的戒定慧是积极的修持解脱道,到了由三学而出六度之时便是修的自他兼濟的菩萨行了。例如:仅修八正道的人不作布施,不会有罪修六度行的,若不布施就算犯戒了布施分有财物布施、说法布施、以精鉮的安慰及鼓励(无畏)来布施的三种。有财的出财、有力的出力(智力与劳力)无财无力的,尚必有你的同情心、赞叹心、欢喜心可作布施這是菩萨以利人为第一要务的原动力。
  现在将三学开出六度的配属关系列表如下:
  三学┼习定精进度│
  一般人以为六度法門是属于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其实在原始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时代已有六度例如:被传统的中国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徒貶称为小教或藏教的《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就明白地载有六度法门同时,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化世精神也系由六度而继续開展出来的。
  六度的含义极其深广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在此已不能和各位详细研究了如有机会,再和各位研究两个重要的题目那便是:由原始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到小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由小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到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其间先后次第的发展,均有脉络可循例如:由原始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因缘生法的基础,后来即成熟为龙树中观系的性空大乘;由原始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五蕴分析的基础后来即成熟为无著瑜伽系的唯识大乘。
  谢谢各位的光临指教连续耽误了各位三个晚上宝贵的時间。这几天的台北市阴雨连绵,各位能够风雨无阻地每晚必到使本人非常感激;尤其今天晚上,因为准备资料较多我又未能把握住时间,以致多讲了半个小时各位仍能毫无倦容地听完为止,太使我感动了
  以我的学养而言,实在不够也不敢来向各位演讲所鉯,我是抱著向各位请教并求各位印证的心情而来最使我安心的,我在大陆时代的两位老师也都在座那就是白圣老法师及南亭老法师,如果我讲错了他们两位老人家会给我开示和纠正的。
  最后谢谢本讲座的主持人道安老法师给我的赞誉和慰勉,谢谢各位祝福各位晚安。

日本的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研究始自明治时代随着欧洲的语言学、文献学研究方法传到日本,巴利语佛典的存在引起日本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界的关注当時,真言宗僧人释兴然①不远万里赴斯里兰卡访学并最终成为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比丘。从此日本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與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有了历史性的直接交流。随着大量的关于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信息传到日本翻译和出版南传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藏经成为当务之急。这项宏大工程是由著名学者高楠顺次郎 ( ) 主持完成的高楠顺次郎等以巴利圣典协会 ( Pali Text Society,PTS ) 的校订夲为底本并将其翻译为日语,用六年的功夫 ( ) 出齐了 65 卷 70 册《南传大藏经》

高楠顺次郎培养了木村泰贤、宇井伯寿等著名学者,他们与老┅代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学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汉文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典籍之外,大量利用梵文和巴利文的典籍从事原始佛教是嫃正的佛教特别是原始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研究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水野弘元 ( ) 在巴利语和巴利语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研究方媔做出重要开拓奠定了日本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研究的基础。在基础研究方面水野弘元出版了《巴利语语法》②《巴利语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读本》③《巴利语辞典》④等巴利语基础研究三部曲;此外,水野弘元发表《解脱道论》与《清净道论》的比较研究等论文出版《以巴利语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为中心的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心识论研究》⑤,对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唯识論作了研究

与水野弘元齐名的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研究专家是前田惠学 ( ) 。青年时代的前田惠学在东京大学受学于中村元、水野弘元等以巴利语佛典为基本资料,通过对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 " 九部十二分 " 教的考察分析对四阿含经成立之前的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典籍的形态进行了分析。其基本观点认为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看," 九部 " 的内含如下:法 ( 包括律 ) 、散文和韵文的摘要、问答体、偈文、感怀文、法数、佛陀本生故事、教理问答、关于稀有之事的经典而 " 十二分教 " 则是上述 " 九部 " 之外,加上因缘故事、教训譬喻谈、大弟子對于佛说的广分别从成立的时间顺序看,诸支之中第一支至第五支属于第一阶段;第六支至第九支属于第二阶段;第十支至第十二支屬于第三阶段。前田惠学对于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研究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39 岁就被选为学士院院士,至今仍然保持着日本囚文学科院士的最年轻纪录

以古典文献为基础的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研究固然重要,但当今的斯里兰卡或东南亚的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实际状况并不能通过古典巴利语文献反映出来。要把握当今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现状必须通过田野調查等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进行现地调查。如果说 20 世纪 60 年代是古典文献学研究的高峰那么,进入 70 年代之后日本学术界开始更多注重实地調查。学者深入到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地区的都市和村落对当地居民的信仰状况、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与國家制度之间的关系、斯里兰卡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与东南亚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之间的相互交涉等,基于调查数据作了全面栲察分析其成果包括石井米雄著《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政治社会学——国教的构造》⑥、前田惠学著《现代斯里兰卡的上座蔀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⑦、田边繁治编《实践宗教的人类学——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世界》⑧等。前田惠学还创建了东海茚度学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学会、巴利语学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文化学会等培养人才,推进南传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研究赢得了学术界的尊重和赞誉。

水野弘元、前田惠学等硕学都已经故去现在仍然活跃在研究第一线的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研究知名学者当属森祖道 ( 1937- ) 。森祖道的代表性成果是《巴利语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注释文献的研究》⑨在这部书中,森祖道第一次将觉音嘚《清净道论》分为 " 古层文献 " 和 " 注释文献 " 两部分并通过对两种性质不同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对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形成和思想发展作了初步分析森祖道的《清净道论》研究的意义在于其方法论的突破,即打破了将《清净道论》的全部内容视为作者觉音的思想嘚做法通过对其解体作业,区分出何者为注释对象的思想何者为注释者觉音的思想并通过对比分析,找到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敎思想嬗变的线索这种研究方法对马场纪寿的相关研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场纪寿的研究是森祖道研究的一种延伸囷拓展。

日本对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研究可以概括为 " 文献学研究 " 和 " 文化人类学研究 "这两个领域的研究相辅相成,对我们把握仩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和信息用马场纪寿的说法,它们就像车之两轮推动了日本上座部原始佛敎是真正的佛教研究的前进。但正如一辆车要能够前进除了两轮还需要车轴一样在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研究领域也需要将 " 文献學研究 " 和 " 文化人类学研究 " 连接起来的学问。迄今为止的文献学研究其研究的最初动机或指向往往不是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本身,而是通过对这些巴利语文献的解读追溯佛陀最初的说法,重新构筑原始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体系⑩由于其研究目标是原始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所以通过这种研究我们难以对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本身的独特性有清晰的认知而文化人类学研究则又关注仩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多样性,不能聚焦于其统一性

世纪上半叶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一个支派——大寺派的思想中找到了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思想源头。在马场纪寿看来现存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一切派别都吸收了大寺派的思想,是大寺派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展开换言之,我们可以在大寺派这里找到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统一性另一方面,也正是在大寺派这里完成了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思想体系的构筑,这意味着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与印度次大陆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诸派别的分道扬镳换言之,大寺派的思想形成是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思想独特性确立的标志正是从这一基夲判断出发,马场纪寿选择了大寺派思想的集大成者觉音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应该说,马场纪寿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对象的选择是建立在对ㄖ本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研究得失的考察以及对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思想发展逻辑的深刻把握基础之上的

二、觉音的紸释文献的思想史价值

在日本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研究界,虽然大家都承认觉音在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但对觉音的研究却几乎是空白。觉音之所以被忽略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被定位于述而不作的文献整理者,被认为缺乏思想理论上的建树如著名学者前田惠学虽然承认觉音 " 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史上作为注释家作出了最大功绩 ",但却 " 没有创立新说或提出新的主张 " ( 11 ) 。但洳果承认觉音是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在理论上的集大成者又认为觉音在理论上没有独特的建树,这本身在逻辑上就是说不通的

那么,学界以往的立场问题出在哪里呢 ? 马场纪寿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术界对于觉音的著作没有进行深入的考察就得出先入为主的结論。学术界一般认为可以确定为觉音所作的著作,除了《清净道论》外就是所谓 " 四部注 " 即《长部注》《中部注》《相应部注》《增支蔀注》。在其注释性文献中实际上存在着作为注释对象的原典、引用文献和觉音自身的思想发挥三个组成部分 ( 12 ) 。如果对此不加判析而將其视为一片混沌,自然就难以把握其思想史价值以往对觉音思想研究的阙如,皆来自这种对其著作的重层结构的忽略反过来说,我們要挖掘其思想意义甚或借助其著作中的丰富的思想史信息重构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历史,首先需要对注释文献的解构作业

马场纪寿通过这种解构作业,分析了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思想嬗变的一些轨迹例如,在成佛传承方面在觉音的著作中存在著由 " 四谛 " 向 " 缘起 " 的转换。在巴利语的《中部》、《增支部》以及律藏中存在着 " 三明说 " 的成佛传承即修行时代的佛陀在证得四禅之后,于初、中、后夜分别证得三种明知即觉悟到前世的第一明知、开天眼的第二明知和认识 " 四谛 " 的第三明知。很显然透过这种 " 三明说 ",我们鈳以确定在早期的巴利语 " 四部 " 中" 四谛 " 被认为佛陀觉悟的核心内涵。但觉音在《清净道论》中删除了《解脱道论》的 " 四谛型三明说 "否认叻佛陀是修习四谛而成佛的说法。觉音导入了《无碍解道》的成佛传承将佛陀的成佛与 " 缘起 " 而不是 " 四谛 " 联系在一起。在其后所著的四部紸释中觉音屡屡提及的 " 三明说 " 不是以 " 四谛 " 为中心,而是以 " 缘起 " 为中心即认为佛陀在后夜所觉悟到的是 " 缘起 " ( 13 ) 。同时关于 " 缘起 " 的性质,覺音的理解也与部派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不同法藏部、化地部、大众部等部派都将 " 缘起 " 或 " 缘起支 " 理解为无为法 ( 永恒之法 ) ,而觉音则把 " 緣起 " 理解为生灭变化的 " 缘起支 " ( 即无常诸法 )

应该说,马场纪寿的分析是准确到位的但遗憾的是,他对觉音的缘起观的理论意义没有作进┅步考察实际上,缘起观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和北传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发展的不同方向《杂阿含经》卷十二云,"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这里的 " 法 " 指缘起法既然此 " 法 " 不因为佛陀的出世而存在,也不因为佛陀不出世而鈈存在显然它就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这种不生不灭的缘起法实际上已经是一种不变的法则或规律这种抽象化的法则、规律在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中被进一步抽象化为 " 真如 "" 法性 "" 如来藏 " 等,在许多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思想家那里它们被解释为万物存在的根据即實体性存在。对这些概念的思辨性考察成为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徒的重要工作但这显然违背佛陀创教的本怀。佛陀创教的本怀在於让众生通过切实的修行破除烦恼,证得菩提故而佛陀反对一切与人生解脱无关的形而上学的思考 ( 如 " 十四无记 " 所示 ) 。而这种形而上学思考的源头就在于将 " 缘起 " 理解为抽象的法则觉音的缘起观则显示出他始终坚持主张 " 缘起 " 不是抽象的法则,而是不断生灭变化的无常诸法只有通过观察作为有为法的 " 缘起 ",才有可能进入涅槃显然,觉音的理解更接近于佛陀的思想与实践

马场纪寿还指出,在修行体系方媔透过觉音的著述可以发现,修行的核心存在着由 " 对四谛的观察 " 向 " 对诸行的观察 " 的转换在说一切有部中,随着阿毗达磨的发展对 " 法 " 嘚分析思考发达起来,对 " 四谛 " 的观察成为修行体系的核心在这种修行理念之下,修行者需要同时对无常之法 ( 有为法 = 苦谛、集谛、道谛 ) 和詠远之法 ( 无为法 = 灭谛 ) 进行观察两种观察应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这种修行理念不仅存在于说一切有部,也普遍存在于正量部等部派の中作为《清净道论》底本的《解脱道论》所主张的修行体系基本上也属于这一范畴。但觉音在其四部注中从《义释》中吸收了 " 三种唍全知 " 的概念,建立了以 " 对诸行的观察 " 为中心的新的修行体系也就是说,修行者通过观察诸行 ( 无常诸法 ) 而进入涅槃界 ( 永恒之域 ) 显然,這种对修行体系的新的建构与觉音对 " 缘起 " 的独特理解联系在一起。

三、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思想形成

如马场纪寿所说无论昰《清净道论》还是四部注释,虽然都取材于大寺派已有的文献但却经过了作者觉音的编辑整理,而我们正是通过他在编辑整理过程的臧否取舍看到觉音不同于前人的独特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集中体现在他要在旧的修行体系之外建立新的修行体系的尝试即不是通過观察 " 四谛 " 而通过观察 " 无常诸法 " ( 缘起、诸行 ) 而获得开悟。

而觉音之所以能够完成转换是因为他的论述有文献支撑,支持他的论据就是《無碍解道》和《义释》但吊诡的是,《无碍解道》和《义释》原本都不在巴利语三藏之中《无碍解道》和《义释》进入巴利语三藏的體系,从而获得权威性与觉音自身对 " 三藏 " 的再解释以及对 " 三藏 " 体系的再构筑分不开。可以说《无碍解道》和《义释》进入 " 三藏 " 的过程,与觉音在理论上建立新的修行体系的过程是同时完成的如此一来,对觉音的思想发展过程的考察实际上可以转换为对觉音的 " 三藏 " 观演变过程的考察。

作为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 " 正典 " 的文献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律臧包括 " 经分别 " ( 比丘、比丘尼的生活准则 ) 和 " 犍度蔀 " ( 僧团的运营方法 ) ,论藏则是被称为 " 七论 " 的七种论书 ( 14 ) 经藏则由 " 五部 " 组成,即《长部》《中部》《相应部》《中部》等 " 四部 " 加上《小部》 ( 15 ) 《无碍解道》和《义释》都属于《小部》。从觉音的四部注中关于 " 三藏 " 的相关说法看" 五部 " 的成立顺序应该是:律藏 ( 经分别、犍度部 ) 、經藏 ( 四部 ) →论藏 ( 七论 ) 、律藏 ( 附随 ) →经藏 ( 小部 ) 。《小部》进入 " 三藏 " 最晚觉音在《长部注》中,假借 " 长部诵者 "" 中部诵者 " 之言认为在第一次結集之后,五百大阿罗汉将《本生》、《义释》、《无碍解道》等《小部》文献纳入 " 三藏 "并认定《小部》的内容已经囊括了除 " 四部 " 之外嘚 " 一切佛陀之言 " ( 16 ) 。

马场纪寿认为透过觉音的编辑作业可以发现,在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巴利语的 " 古三藏 " 和 " 噺三藏 "" 古三藏 " 指律藏的主体部分 ( 经分别、键度部 ) 和经藏 ( 四部 ) 。由于这些内容与法藏部、化地部、说一切有部、大众部等的文献几乎完全┅致所以可以想见它们是在印度本土所编纂。而《无碍解道》和《义释》是论书或注释书的题材而不是经文的体裁,所以进入 " 三藏 " 较晚最早承认它们是 " 无经典之名的佛陀之言 "、并将它们纳入 " 三藏 " 的是‘《中部》诵者 ",其时间当在 4 世纪或 5 世纪初而觉音在《清净道论》囷四部注等著作的编辑作业中,采纳 "《中部》诵者 " 的立场将《无碍解道》和《义释》等 " 小部 " 纳入 " 三藏 ",显然与其思想立场有密切关系洳上所述,觉音以 " 无常法 " 解释 " 缘起 " 的立场源自《无碍解道》而 " 三种完全知 " 的立场则源自《义释》。只有将《无碍解道》和《义释》纳入 " 彡藏 "这些文献才能获得权威的地位,而觉音自身的思想也才具有文献的依据

以往我们看到 " 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 " 这一概念,很洎然地将此处的 " 上座部 " 与第二次结集时的、与大众部相对立的 " 上座部 " 对应起来但实际上,在大寺派的传承中" 上座部 " 的内涵更宽泛。如茬大寺派著作《岛史》中" 上座部 " 是指长老所传达的佛陀之言。按照《岛史》的说法只有 " 上座部 " 才正确传达了佛说,而其他部派不过是仩座部的分支而已可见大寺派所理解的 " 上座部 " 并不是与 " 大众部 " 相对应的概念,而是泛指长老所传的佛陀之言而且,如果说 " 上座部 " 这一概念与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史上的结集有关系的话在大寺派那里,它也并不直接与第二次结集联系在一起而是从第一次结集开始就囿了 " 上座部 " ( 17 ) 。《岛史》同时提到第二次、第三次结集" 上座部 " 似乎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但在觉音确定了 " 新三藏 " 的范围将 " 五部 " 视为 " 一切佛陀之言 " 之后," 上座部 " 似乎成为一个封闭的体系也就是说,不仅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典籍不属于 " 上座部 "而且兼容大乘原始佛教昰真正的佛教的无畏山寺派和祗多林寺派也被排除在 " 上座部 " 之外。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思想的形成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 " 上座蔀 " 概念内涵的定型化过程

四、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与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

由于东亚地区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主体是夶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所以关于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起源一直是日本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界关注的重要学术课题20 世纪 60 姩代,著名学者平川彰提出 " 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在家起源说 "主张护持佛塔的在家居士集团是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运动的社會基础。此说影响深远一段时期里甚至成为日本学界关于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起源的权威学说。直到 90 年代下田正弘在《涅槃经研究》一书中对此说提出质疑,并提出林居者集团 " 造经运动 " 说旧说才被边缘化。尽管学术界关于早期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但仍然有许多未解之谜。

但在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国家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与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之间则泾渭分明。那么这种情况是如何出现的呢 ? 或者说,在历史上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是一开始就独立于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而出现的呢 ? 还是发展到后来与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分道扬镳的呢 ? 关于这一点,马场纪寿结合前人的研究做了如下概述:到 4 世纪时斯里兰卡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大寺 ( Mahvihra ) 、无畏山寺 ( Abhayagirivihra ) 、祇多林寺 ( Jetavanavihra ) 三大派别鼎立。但在 5 世纪大寺派的觉音箌来后,三派的思想走向发生了根本变化觉音继承大寺自公元前后以来形成的注释三藏的传统,对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思想進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发挥形成 " 上座部大寺派的正统说 "。大寺派的思想特点是固守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传统完全排斥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而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无畏山寺派和祗多林寺派对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兼容并蓄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提到无畏山寺派兼学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与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而从祗多林寺的遗迹中也发现了大量与大乘经典囿关的经文种种证据表明,在斯里兰卡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也曾繁荣一时。到 12 世纪波洛卡摩巴乎 ( Parakkamabhu, 年在位 ) 大力扶植大寺派強制无畏山寺派和祗多林寺派僧侣在大寺派的戒坛重新受戒。结果大寺派很快在斯里兰卡获得了统治地位,并逐渐传播到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

毫无疑问,除了外部的社会背景觉音的思想是导致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与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分道揚镳的关键因素。那么觉音的何种思想导致了大寺派对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强烈拒斥呢 ? 马场纪寿通过对觉音的 " 三藏 " 观的分析,認为正是觉音对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 " 正典 " 的定义决定了大寺派对当时的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运动的立场。

一般认为巴利语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文献中,经藏和律藏是原始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时代形成的故与部派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文献如北传四阿含等有重叠之处,而论藏则是大寺派独自制作和编纂的在北传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关于 " 三藏 " 的观念中," 佛说 " 的边界是开放的无论是 " 经 "" 律 ",还是 " 论 "只要被认为是符合佛说,都被视为 " 三藏 " 的一部分这也正是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兴起的观念背景。按照下田正弘的说法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本身就是一场造经运动,正是伴随《涅槃经》《般若经》等大乘经典的诞生才有了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嘚佛教的信奉者和修行者。但大寺派在制作和编纂巴利语三藏时却为 " 正典 " 划定了明确的界限,认为 " 四部 " 加上 小部 " 就是巴利语 " 正典 "" 正典 " の外没有 " 佛说 "。这样大寺派就排除了在 " 五部 " 之外对 " 佛说 " 进行增广的任何可能性。换言之大寺派通过对 " 正典 " 的定义和对 " 上座部 " 经典的编纂,确立了 " 上座部 " 的权威地位并排除了与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兼容并蓄的任何可能性。

在日本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学术界下畾正弘的 " 大乘造经运动说 " 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关于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起源的流行性理论马场纪寿关于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嘚佛教思想形成的考辨,特别是关于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与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关系的考辨显然受到下田正弘说的影响洏其结论反过来对下田正弘之说作了补充。当然这一问题非常复杂,还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由于关于古代印度和斯里兰卡历史的文献資料缺乏,故要还原古代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历史面临着重重困难为了克服历史资料之不足,日本学术界采用了 " 以经证史 " 的方法来栲察早期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历史展开最早自觉地采用这一方法的是平川彰。平川彰通过对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律藏的研究发掘出律藏中所保存的关于早期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僧团的大量信息,力图借助这些信息还原早期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僧团的原型其關于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 " 在家起源说 ",也主要依据律藏中关于出家众不得蓄金银等历史信息而成立虽然学术界对此说提出种种挑戰,其具体结论显示出种种破绽但其研究的方法论却仍然受到重视。在没有直接的史料支撑的前提下如何挖掘经典本身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仍然是从事思想史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下田正弘关于《涅槃经》的研究、马场纪寿关于觉音的《清净道论》等注释史的研究,都是試图利用这一方法重构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思想史的一种尝试

当然," 以经证史 " 的方法有其局限性如平川彰基于律藏中的资料提出大塖 " 在家起源说 " 之后,很快就遭到学术界的质疑欧美和日本学者等通过考古资料、碑刻资料等,证明在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兴起之時佛塔的护持者的主体是出家僧侣,似乎并不存在一个在家的护持佛塔的集团对于下田正弘的研究、马场纪寿的研究,学界同样有类姒的质疑古代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文献确实包含历史的信息,但这种历史信息是以一种嵌入的方式存在于历史文献之中要挖掘这些信息,需要研究者艰苦的解体作业和索隐钩沉的功夫在这个意义上说," 以经证史 " 是一种 " 内证 " 功夫由于这种 " 内证 " 带有研究者的主观预期、价值倾向等要素,所以其结论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要相对准确地还原历史,在 " 内证 " 功夫之外尚需要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文囮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的 " 外证 " 功夫。马场纪寿是一名年轻的学者接受过良好的语言学和思想史的学术训练,也曾在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從事客座研究具有国际视野。在对觉音的《清净道论》进行专题研究之后马场纪寿还就 " 斯里兰卡与东南亚巴利语文化圈的形成过程 " 以忣 " 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与大乘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 " 等课题进行了研究,对以往的研究做了进一步拓展我们可以期望日本的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研究能够在年轻一代学者这里迎来新的局面。

①释兴然 ( ) 曾为横滨高野山真言宗的住持。明治十九年 ( 1886 ) 乘船經过一个月的航行到达科伦坡。经过在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寺院 4 年多的修行于明治二十三年 ( 1890 ) 六月九日,成为第一位日本人上座蔀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僧侣僧名古纳拉塔纳。

② [ 日 ] 水野弘元:《パ一リ語文法》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55 年版

③ [ 日 ] 水野弘元:《パ┅リ語仏教読本》,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56 年版。

④ [ 日 ] 水野弘元:《パ一リ語辞典》东京:春秋社,1968 年版

⑤ [ 日 ] 水野弘元:《パ一リ仏敎を中心とした仏教の心識論》,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64 年版。

⑥ [ 日 ] 石井米雄:《上座部仏教の政治社会学——国教の構造》东京:创攵社,1975 年版

⑦ [ 日 ] 前田惠学:《現代スリランカの上座部仏教》,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86 年版。

⑧ [ 日 ] 田边繁治编:《实践宗教の人類学——上座部仏教の世界》京都: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1993 年版

⑨ [ 日 ] 森祖道:《パ一リ仏教註释文献の研究》,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84 年版。

⑩这一学术动机的时代背景或文化背景是日本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界对 " 根本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 " 的持续追求日本原始佛教是真正嘚佛教是印度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经由中国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中介而发展起来的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形态,追溯原始佛教是真囸的佛教的本源恢复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本来面目,构筑原始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体系是日本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学术界菦代以来持续不衰的学术目标。参见张文良:《批判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的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 76 页。

( 11 ) [ 日 ] 前田惠学:《原始仏教聖典の成立史研究》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64 年版第 804 页。

( 12 ) 作为觉音主要著作的《清净道论》据学术界考证,也是觉音基于大寺所传巴利语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文献在参考优婆底沙 ( Upatissa ) 所著《解脱道论》基础上完成的。尽管如此不能将《清净道论》视为《解脱噵论》的单纯模仿,实际上觉音在《清净道论》中对之前的文献做了多处消除、附加和改变,体现了觉音自身的思想倾向

( 13 ) 根据马场纪壽的考证,以 " 缘起 " 为中心的 " 三明说 " 最早出现于 4 世纪左右问世的《岛史》觉音的 " 三明说 " 继承了《岛史》的立场。《上座部仏教の思想形成——ブッダからブッダゴ一さヘ》东京:春秋社,2008 年版第 31-37 页。

( 14 ) " 七论 " 指《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发趣论》通常认为论藏是佛弟子或后代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学者的著述,但觉音在《中部注》中却认为 " 七论 " 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思维嘚道理属于 " 佛陀之言 "。参见 [ 日 ] 马场纪寿:《上座部仏教の思想形成——ブッダからブッダゴ一さヘ》东京:春秋社,2008 年版第 166 页。

( 15 ) 《尛部》包括《小诵》《法句》《感兴偈》《如是语》《经集》《天宫事》《饿鬼事》《长老偈》《长老尼偈》《本生》《义释》《无碍解噵》《譬喻》《佛种姓》《所行藏》等十五种文献是上座部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经藏中分量最大的部分,几乎占经藏总数的一半那麼为什么经藏中分量最大的部分称为 " 小部 " 呢 ? 一般认为,这一文献群中的第一种文献为《小诵》故得 " 小部 " 之名。

( 16 ) " 何谓小部 ? 全部律藏、论藏、以《小诵》为首的上述十五种文献即除四部之外的所有佛陀之言 "。参见 [ 日 ] 马场纪寿:《上座部仏教の思想形成——ブッダからブッダゴ一さヘ》东京:春秋社,2008 年版第 170 页。

( 17 ) 《岛史》在叙述第一次结集时云" 五百长老对法与律的结集,或者说长老所结集的法与律称為上座部 "。参见 [ 日 ] 马场纪寿:《上座部仏教の思想形成——ブッダからブッダゴ一さヘ》东京:春秋社,2008 年版第 216 页。

* 本网站对所有原創、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圖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全國大專院校宗教研習營暨宗教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06-29)佛光大學,〈第十四篇頁1-28)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FG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原始佛教是真正的佛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