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线成就改的一塌糊涂的意思,这一关有问题的就我一个吗

来到中国广西大山支教,,一待就是18年,,在中国云南大山里,,一个荷兰人和他的中国妻子,,也抛弃了一切光环,,十年如一日地

原标题:一个荷兰人和他的中国妻子,花光所有积蓄,跑去云南大山做公益近十年!你笑他们傻,我说你不懂人生

永远不要让别人定义我的成功。”

1997年,一个叫卢安克的德国人

一个荷兰人和他的中国妻子

为大山孩子的教育倾注着心血

直到今天还在创造着一个个教育奇迹……

云南边陲一个景颇族人聚居的山寨里

这个金发碧眼、皮肤贼白的家伙

是长期与世隔绝的山民们

是荷兰莱顿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

他选择了“载瓦语”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这是一门极其生僻的语言

只在滇缅边境的景颇族人中使用

国际学术界对这门语言只有零星记载

中国学者撰写的少量研究资料也不成体系

为了填补这一学术史上的空白

寻访到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

他和当地景颇山民同吃同住

了解文化习俗、历史传说

摸索着一条语法规律……

乐安东也从翩翩少年迈入不惑之年

原本的博士论文,写着写着

就变成了长达1700多页的大部头著作

从此,这门语言在世界学术史上

乐安东也因此被莱顿大学授予

2005年,乐安东成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欧语系第一位荷兰语外教

一起开创了北外的荷兰语专业

2007年,43岁的乐安东

在北京邂逅了一个比他小18岁的中国女孩

很快,乐安东成了一枚中国女婿

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大飒蜜”

她是那种从不活在别人评价中的人

至少有三件事可以证明——

从北京外交学院国际法系毕业后

李旸做过跨国公司的律师

但一眼望到头的养老式工作

转向自己觉得更有意义的环保领域

先后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传播官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传播总监

曾经的李旸有有一份“高大上”的工作

就是嫁给比自己大18岁的乐安东了

李旸还记得他们相遇的画面:

我灰头土脸,满脸青春痘,

但我们注视着彼此的眼神,

我们遇见了命中注定的人。”

这样的相遇,在益美君的脑补中

只有用一句歌词来形容了

可是,如同所有一波三折的爱情

18岁的年龄差加上歪果仁身份

情理之中遭到了女方父母的反对

妈妈愣是没让这个洋女婿进门

当代女性冲破家庭阻碍追求爱情自由

和父母斗智斗勇的故事……

李旸和乐安东荷兰传统民族服装风格的结婚照

他们一起做了最疯狂的第三件事

一个放弃北外教授的远大前程

一个放弃CBD白领的亮丽光环

投入到了火热的大山儿童教育事业中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境内的景颇族人世代居于深山

从原始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形态

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编织、雕刻等手工艺高超

还流传着许多古老美丽的故事传说

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带来巨大的冲击

不断刺激和诱惑着天性淳朴的景颇人

年轻人盲目跑到城里打工

却在遭遇重挫后逃回家乡

接过了同伴递过来的毒品……

作为缅甸毒品流入中国的必经之地

中国整个西南边陲的许多地方

都成了吸毒贩毒的重灾区

无法抵挡廉价毒品的诱惑染上毒瘾

并卷入协同贩毒的犯罪漩涡

新闻中,经常有类似“云南警方破获特大武装贩毒案”的报道

逃学、抽烟、打架、泡网吧

这些恶习似乎是自然而然找上门的

几乎不会说汉语的孩子来说

学习的困难指数直线上升

很容易被扣上“差生”的标签

甚至,走上父亲的老路……

李旸无数次听他讲述和景颇人的故事

景颇山寨早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那里的人也早已成了他的亲人

李旸第一次跟随乐安东去德宏

就被盛大的目瑙纵歌震撼了

看着安东用载瓦语熟稔地和山民打招呼

老人们像迎接远处的儿子归来一样

李旸也看到了那些贩毒家庭的孩子

那些人嫌狗不理的“问题少年”

这些孩子非但没有一无是处

李旸爬山时被一种毛毛虫蛰了

同行一个小女孩麻利地采来一堆草药

等到下山时,疼痒肿都消退了

这里的小孩个个是博物学家

清楚哪些野果是可以吃的

她想:这些大山之子都是带着野性的精灵

可他们的可贵特质被污垢遮盖

也帮助他挖掘自己的天赋

当乐安东念叨起景颇山寨的时候

“榕树根之家的诞生和日常

李旸和乐安东拿出所有积蓄

盖一座房子,把家搬过去

并全职投入到当地儿童的教育中

变身云南大山包工头的血泪故事

可以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来形容

不得不每天和设计师远程电话沟通

更脑壳疼的是他们还动辄旷工

最悲催的是摊上了黑心工头

不仅贪污建材款,还克扣工人工资

直接导致预算从40万变成80万

一边用法律手段追缴贪污款项

一边还要和安东想办法筹钱

为此她把辞职时间推迟了一年

开始在云南和北京两地频繁奔波

半个月在云南工地当女汉子

半个月在北京职场当女汉子

每天的睡眠时间被挤压到只剩两三个小时

乐安东则一边在国外网站众筹

晚上就一个人在蚊虫乱飞的草地里

这样才有了“榕树根之家”

在经历了整整18个月工期后

那是一座建在山坡上的两层建筑

还有三间供孩子和志愿者居住的客房

也是全村儿童的公共活动空间

起初,榕树根只在周末和寒暑假开放

渐渐地,孩子们放了学也喜欢往这儿跑

白天,孩子们可以在这里

看书、画画、唱歌、看电影、做游戏

晚上,可以在这里看星星

作为一个儿童教育公益机构

榕树根的目的是帮助当地孩子建立

为此,乐安东夫妇和志愿者们

为孩子们设计了一系列语言和艺术课程

不仅能锻炼害羞的景颇孩子们的

还可以让即将失传的景颇古老传说

排练一台木偶戏并不容易

从木偶制作、写剧本、布景到模拟音效

不喜欢说话,但是手特巧

一天就能做好几个精美的木偶

2014年6月,李旸和安东带着孩子们

在全村进行了第一次木偶戏巡演

刀昆翁嘴上不说,心里却倍儿自豪

榕树根还有一支“街舞天团”

麾下是一群曾被贴上不良少年标签的男孩

他们中有的人父亲是吸毒者

自己也染上了抽烟酗酒的恶习

而街舞既满足了男孩子们爱耍酷的性格

开街舞课是受了孩子们的启发

这群“小土匪”对街舞热情颇高

灵活的身体模仿起高难动作来有模有样

于是她请芒市宏舞社的专业街舞老师来上课

并根据每个人的特长给他们封了“官”

力量最佳的男孩是技术总监

最爱臭美的是时尚总监……

以此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已是景颇山寨里最炫的一支旋风

村民都会邀街舞男孩们去跳一段

成都世界街舞大赛中国赛区赛场

早已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学习方向

这时是否还抽烟喝酒都已经不再关键

他们已拥有了足够的自控力

永远不会步入吸毒父辈们的后尘

不过,榕树根还有最绝的课程

要挑战“不可能的任务”

说出一大段英语自我介绍

但是大多数景颇孩子的英语成绩

只能用“一塌糊涂”来形容

还处于26个字母都分不清先后顺序的地步

所以,当李旸一宣布这个目标时

但李旸和乐安东用实际行动证明

孩子们进入英语营的第一天

就发现榕树根的所有物品

他们是在榕树根广播电台的

并依次用载瓦语、汉语和英语

每天晚上,孩子们的游戏是

也会伴着英语电影或英语歌曲入眠

由乐安东老师扮演机器人

他的身体各个部位都被贴上了英文标签

那个部位就会像机器人一样动起来

同时怪腔怪调地发出单词的读音

还有最受欢迎的“村寨寻宝”游戏

交给每人一份全英文寻宝指南和一本英汉词典

让孩子们全力协作破译指南

寻回散落在村子各处的十件宝藏

就这样,孩子们渐渐对英语产生了兴趣

并不在于把孩子们训练成英语达人

而是在挑战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标中

帮助他们重塑学习的自信

狂风把榕树根的一座凉亭吹坏了

榕树根的景颇老师跑阳干翁哥哥

就带孩子们开启了“凉亭重建计划”

从砍竹、备料、挖洞、立桩

让他们在解决现实问题之中

锻炼协作能力,磨砺意志

这些课程或许并不能培养出学霸

却能帮助孩子们完善自我认知

明确将来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2009年,榕树根儿童教育公益机构成立

2013年,榕树根之家建成

也从童年长成了少年,有些已经成年

他们的命运轨迹已悄然发生变化

联合国妇女署第五届“世界女童日”

在全国获得“女童行动奖”的六个女孩之中

有一个16岁的景颇女孩

就是从榕树根走出的孩子

这是一个非常有故事的女同学

和景颇山寨大多数孩子相比

珈枫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

父母亲都在身边,且思想开明

为了让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

父亲把珈枫送去了城里一所重点初中

在那里,珈枫的“悲剧”开始了

作为全校唯一一个景颇族学生

努力想和城里的同学搞好关系

总是积极打扫宿舍卫生,帮同学打热水

所有的活儿都落到了她身上

因为,“山里来的就是好欺负”

从前被视作天之骄女的珈枫

陡然间从“学霸”沦为了“学渣”

巨大的落差彻底摧毁了她的自信

但昔日那个开朗自信的珈枫已经不见了

李旸眼睁睁看着她的变化

发誓一定要把从前那个珈枫变回来

她让珈枫当自己的小助理

有活动就让她去组织领导

本身就有艺术天赋的珈枫

终于一点点又变回了从前的明媚开朗

考上了省内最好的艺术高中:

她的绘画作品偶尔参加义卖

已经能补贴自己的艺术课程费用了

珈枫还组织寨子里的女孩们

一起成立了“景颇时装工作室”

设计制作景颇民族风服装

姑娘们计划把自己的原创设计水平再提高

送给家庭困难的新娘做礼服

向世界各地销售景颇的民族服装

用所得收入帮助女孩们完成学业

让她获得了“女童行动奖”

更让景颇许多早早便嫁人的女孩们

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同样在榕树根找回自信的

还有17岁的少年排爱衎

父亲吸毒入狱,母亲离家出走

曾让这个男孩变得内向寡言

他的舞蹈、摄影、唱歌天赋都被激发了出来

尤其是自学的迈克尔·杰克逊舞步

如今排爱衎已是一名高中生

和许多初中没读完就辍学的孩子不同

把自己在网上学到的天文学、量子物理知识

写成了一本科普读物《引力中的宇宙》

并把这本书送给许多老师和孩子们

就是为了与大家分享他畅游科学世界的乐趣

要通过补习提高成绩异常艰难

我也不后悔,要努力试过才知道

2017年,榕树根为爱衎举办16岁生日晚会

何胜磊也是当年街舞队的成员之一

曾经在初中里让校长老师头痛不已的不良少年

抽烟酗酒,打架,泡网吧

爸妈总是一接到班主任电话就哆嗦

何胜磊小时候是个皮小子

何胜磊从小会给同学们手工做纹身

(许多少数民族的习俗)

街舞队里,他担任时尚总监

为小伙伴们设计有景颇族特色的街舞演出服

榕树根时尚总监何胜磊同学

去到昆明学习美发与形象设计

因为是自己喜欢的专业,进步特别快

他自己骑着小黄车满城找工作

以前喝酒打架的暴脾气,都被工作磨没了

造型设计是他真心热爱的职业

学手艺时没事就在宿舍练编发

现在每天开开心心给顾客

染发、烫发、洗剪吹、做保养

认真工作的何胜磊;经常被药水泡烂的手

现在的何胜磊已经开始了第二专业的学习

他在北京三里屯的纹身工作室做学徒

每天手脚勤快地给纹身师做助手

几十张几十张地练习画图腾

带他的纹身师傅是店里最严谨的朱老师

连他都忍不住对何胜磊赞不绝口:

“学画很认真,太有天赋了,

别人半年一年积累的画功,

他这三个月基本上过关了,

马上就可以上皮子练习。”

独自在北京大城市闯荡的何胜磊

用一首一首自己写的说唱排遣寂寞

每天深夜下班,骑车共享单车回家

他不怕迷失在这纸醉金迷的环境

还有17岁的大厨排昆先

如今他在昆明学习中式烹饪

和他的两位厨师小伙伴孙珈乐、唐勒卖一起

亲手准备了五六桌宴席款待乡亲!

“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的口号

这是外界单方面给乡村儿童和他们的家乡

或许少了一份理解和尊重

他们在舞蹈、艺术、服装设计等方面

职业教育不仅可以帮他们谋求一份生计

同样可以让他们获得价值感

成为他们追求一生的梦想

而且,这些技能的源泉都来自于家乡

▲ 点击图片,观看榕树根系列纪录短片《山村许多少年》,了解更多景颇孩子们在外求学、打拼的故事。

到今天也没有要自己的孩子

但榕树根的每个孩子都是他们的孩子

他们在这些孩子身上付出的爱和耐心

不少于世界上的每一个父亲母亲

永远不要让别人定义我的成功。”

从来不会被别人影响自己的选择

也从来不急于向别人证明什么

他们的内心有多丰盛,多幸福

宋阳峰:9.4黄金可以抄底了吗?早间黄金原油策略成功止盈7美金

你进入这个市场是因为什么,赚钱?这个答案几乎涵盖了市场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但是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传统模式赚钱的人可能连百分之二十人的都不到。而且有些人亏得连波动一个点就感觉心脏病都快犯了,经常套单为了解套熬夜看盘到停盘,这样的投资是你想要的吗?这都是前面亏损多了的后遗症。这也是传统模式的一个弊端,传统模式可能现在部分人都比较疲倦,为杏syf884所以在这个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平台联合公司首.家推出--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新时代来临,不改变,只能被淘汰!

早间博文提到的黄金原油思路都在日内盘面得到了印证。

1.原油我们提到,八月收尾行情探底64.4震荡走高,一路反弹。短线偏强,尽管70.5-71附近存在压力,但是操作方向上主多没错。

早上我们提到关注69.7附近的做多机会,去看71,亚盘横盘欧盘拉高71,美盘继续看强势。

2.黄金从昨日周一我们就提到中期空头不改,短线上周冲高1214之后阴阳交替震荡回落,短线偏弱。

昨日提到的支撑,上方1205压力。

而今日我们提到继续关注1202附近压力,周初要防止行情进一步回撤附近。

午间1202空到,晚上继续关注1190附近支撑。

黄金晚上继续看震荡下行,下方注意附近支撑。

首次触及1186附近或许有反弹不会直接跌破。但是行情晚上反弹关注压力可以继续考虑跟空。为杏syf884?而下方注意支撑。

原油亚盘横盘,欧盘拉高突破70.5-71压力,晚上回撤继续跟多看新高看71.5。

黄金市场,它的暴利性和刺激性受到广大投资爱好者的喜欢,当我们真正触及这个市场的时候,你会发现,亏损永远比盈利来的容易,这更需要我们保持冷静沉着的心态应对。什么叫有病乱求医?一个普通的小感冒本来多喝点水,多保持运动或许很快就可以康复,结果却跑了很多地方,花了很多钱,却换来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结果。一样的道理,当遭遇亏损的时候,由于迫切想扭亏为盈等心态,到处”乱求医“,结果越来越糟。我经常发现有的投资朋友同时在跟着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老师操作,这样只有一个结果必败!不可否认,市场投资人士中有许多经验非常丰富,技术功底很扎实,工作认真,责任心强的朋友们,他们确实能够给大家带来切实的帮助,同时也有一些违背道德,欺骗投资者,给投资环境和行业风气带来负面影响的一部分人士,所以投资者在寻找合作伙伴的时候需要注意基本的两点,首先,了解每个老师的投资风格,是否适合自己;其次避免同时选择多名老师,每个人的风格和状态都不同,这样只会让自己无所适从。找到合作老师后,与其成为朋友,要允许其犯错,市场没有神,是人都有非常准和错的一塌糊涂的时候。保持耐心,投资永远都需要时间来积累财富。也祝愿同行朋友们保持努力,力求为投资朋友们带来更大的利益,遇到状态不好的时候,实事求是,敢于承认错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对于一名分析师,信誉是最宝贵的财富!

投资看似与金钱最接近,但恰恰相反,金融领域赚钱并不是最终的目的,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追求自重感,当金融领域的成就达到一个高度,钱只是附属品而已。一个人赚钱是快乐的,而一群人赚钱是有成就感的!我是宋阳峰,注定会与你风雨兼程!

【导读】日前,受上海图书有限公司与广东人民出版社的邀请,陈思和做客海上博雅讲坛第171期,生动地讲述自己做文学批评的故事。在现场,他直言,相比于李白、曹雪芹、鲁迅等已过世的文学家,年轻时的自己已开始偏爱那些还在动笔写作和活跃发声的文坛耆宿。四十年间,笔耕不辍,这位曾经的文学评论爱好者与同时期的文学创作者相伴成长:时而点醒“做梦”的作家,时而在生活中捕捉灵感,时而也需要推倒重来……去年11月,七卷本《陈思和文集》在广东中山大学出版发布,凝结了他约半个世纪的文学批评成果。同样,近一个半小时的现场演讲中,一条漫长而生机勃勃的文学批评之路缓缓展开。

无书可读年代里的读书“积极分子”

生于1954年的陈思和,与大部分同龄人的经历不同。在那个年代,他并没有去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是留在老家上海。陈思和回忆,在当时的住处附近,有一座民主人士黄炎培修建的图书馆(今黄浦区明复图书馆),藏书宏富,渊源深厚,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却是个不起眼的地方。

每天早晨,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图书馆,一本接一本地浏览和品读。不参加劳动却一头扎进书堆里,毛头小子的这股读书劲儿让图书馆管理员时常投来不屑的眼神。陈思和笑着说,当时的自己丝毫不在意,仍旧如饥似渴地读着那些“花花绿绿”的图书。在没有书读的特殊年代,陈思和在家和图书馆之间来来回回,积攒着阅读经验,开始了与文学的不解之缘。

1974年,20岁的陈思和当上了淮海街道图书馆馆长,而他的实际工作是在原先的图书馆做馆员,编纂一本毫不知名的馆内刊物,负责看稿、打印和装订工作。尽管这本刊物并没有多少读者,陈思和依旧饶有兴致地办了起来。那时,图书馆牵头组织了一个类似于读书小组的小团体,吸引许多附近从事各种工作的青年人。他们大多对读书感兴趣,常常聚在一起不知疲倦地讨论交流自己阅读过的作品,心中封闭已久的对知识的渴望在言语之间被重新点燃。时过境迁,这群爱读书的“组员”们中涌现出了许多在中国文艺界相当有成就的人士,其中就包括《新民晚报》编辑曹正文。“这是个充满活力,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小组!”如今的陈思和聊起这段经历,依然兴奋不已。他称自己是积极分子,每次小组聚会后,他尝试将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写成文章,收藏起来。这一有心的举动为其日后的文学批评工作埋下种子。

1977年,陈思和在恢复高考后如愿以偿考取复旦大学中文系。当时的中文系系主任是著名的文学家朱东润先生,原有两个专业: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凭着兴趣,陈思和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后者。报道的那天,他才得知学校修改了招生简章,去掉了文学创作专业,将二者合并。

开始大学生活的陈思和,曾一度痴迷中国古典文学。先前在图书馆“啃书”的日子里,他日积月累,写下过厚厚的关于刘禹锡《竹枝词》的一沓评论材料。大二的古代文学史课上,他以其为基础,写成作业。授课的是一位相当博学的老先生,看过陈思和的文章之后,没打招呼,立马将它投稿至《复旦大学学报》。最终,这份“作业”竟然发表了。陈思和坦言,对于刚入大学不久的他来说,这实属不易,同时也为自己后来走上文学批评之路增添了颇多的信心。

做文学批评,要有学识也要有胆识

大学时,陈思和的室友之一是卢新华。两人不仅同年同月同日生,更是因为一篇小说,构建起作家和评论家的关系。1978年,只是大一新生的卢新华创作完成小说《伤痕》,将其发表在宿舍区的墙报上。这个故事吸引了许许多多师生前来围观和阅读:很多学生嚷着说它写得好,默默地为它流泪,也有老师不以为然,系里甚至开谈论会研究这篇小说。而夹杂在墙报人群中的陈思和,选择了书写的方式。随后,小说在文汇报整版发表。“结果是,《伤痕》给所有人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陈思和向听众总结那一年的情景,一时间,不足万字的小说内容成为了众口交谈的话题:1970年代,女青年王晓华与被打为叛徒的母亲决裂,离家出走。为改造自己,她上山下乡,来到渤海湾畔的农村,历尽艰辛。八年后,母亲被平反,渴望见到女儿一面。而当王晓华赶回家时,母亲已经离开人世。

▲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整版刊登卢新华的小说《伤痕》

当时报社文艺版的编辑褚钰泉在《伤痕》发表的第二周便组织了一个版面的争鸣文章,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陈思和将自己先前写下的评论文字寄了过去。第二天,这篇文章发表在头条。“我总体是支持《伤痕》此类小说的”,陈思和说道,而在这之后,他也陆续收到了一些读者的来信,表示同意他的观点。首次校外公开发表作品的经历,正式开启了陈思和文学批评的旅程。然而,这条路也并非好走。

1981年的秋天,一位文汇报社的朋友向陈思和约稿,写一篇评论文章。那时,陈思和并未有明确的评论对象,按照习惯,他来到图书馆,希望找到一些素材。翻阅中,时任江苏丰县文化馆创作员的赵本夫的一篇小说《“狐仙”择偶记》吸引了他的注意:农村里,一个漂亮的寡妇因为比较风流,被认为是狐仙。她设法和很多男人发生关系,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陈思和谈到,自己在读这篇小说时,便敏锐地意识到,它的写法很特别:一方面,过去的小说从没有以利用农村男女关系为主题的小说;另一方面,其中探讨的农村对婚姻的选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之后,陈思和写成评论文章《农民的爱情》,公开发表。在现场,他苦笑道,没过多久,自己就受到了批判,被人责难其丑化农民的爱情。所幸的是,在《文汇报》的保护下,陈思和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因此,批判的对象被误传为小说原作者赵本夫,他无辜地“躺了枪”,在文化馆内部接受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批斗。多年以后,陈思和和赵本夫在一场会议上相遇,赵本夫开口第一句便是:“你差点害了我啊!”“我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篇文章竟给百里之外,素不相识的作者造成了这么大的影响”,陈思和感慨道。

▲作家赵本夫,他的小说《“狐仙”择偶记》曾吸引陈思和的注意,并写成了评论文章《农民的爱情》

已是一头白发的他,讲起这段经历给自己的教训,依然铿锵有力:“作为文学评论家,不仅要精通专业,更重要的是要有胆量,要有强烈的正义感,并且要努力坚持那些对的东西。” 此后,陈思和逐渐意识到作为评论家的责任,他表示:“我后来很少再怕受到批评。”

评论家对社会生活而不是作者发言

大学毕业后,陈思和留校任教,他的兴趣点逐渐从古代文学转移到现当代文学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代作家的代表恐怕非巴金莫属。当时,巴金住在上海武康路。空余时间,陈思和常去拜会,这为他的巴金研究提供了动力。

1933年,巴金以自己的家族为原型,发表长篇小说《家》,控诉封建大家庭罪恶。陈思和回忆,某次自己和巴金讨论起其中的顽固分子高老太爷,这个形象对应巴金的祖父,一向被视为封建礼教的代表。在现场,陈思和生动地再现了两人的对话:

“你的祖父其实不顽固,为何要把他写成那样呢?”

“他怎么不顽固?他顽固的!”

“你想想,你中学时就被他送去读外文,可以说是为预备留洋打算的。他甚至把老三老四送去日本学习法律,可见也挺开明,怎么能说是顽固呢?”

“他反对我们参加学生运动。”

“这也不构成理由吧,现在参加学生运动,长辈也是会反对的。”

这场谈论结束后,巴金想了想,点头同意了陈思和的观点。“我举这个例子意在说明,评论家和作者之间的关系”,陈思和认为,有时,评论家的脑子是比作家的脑子更清楚的。作家创作运用的是形象思维,他们创作时被自己强大的情感力量所蒙蔽,脑子里往往一团糟,但同时又充满着充沛的情感和不竭的表达欲望,因此能写出优秀的作品。而评论家评论作品运用的是理性思维,需要分析现象后面的本质问题,而不是跟着作者的感情走。他笑称,跟着作者的感情走,那就是普通读者,而不是好的评论家。但与此同时,陈思和强调,评论家心里也需要充满感情,不然也写不出好的评论。

▲陈思和认为,评论家评论作品运用的是理性思维,要分析现象后面的本质问题,而不是跟着作者的感情走

在陈思和看来,文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不管它写的是古代的事还是现代的事,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他认为文学评论家的文章不是对作家发言,而是对社会生活的发言。他的评论不是写给作家看,而是写给在社会上普通的群众看。文学作品中某些作者都不一定清楚的社会现象,需要评论家去挖掘和分析。

理论之外,文学批评需融入对生活的理解

在学校教书时,陈思和常遇到学生提出的难题:“老师,你用什么理论去解读作品?”他坦言,这其实源于当下写论文的风气:把一个好的文学批评理论例如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像公式一样套到不同的小说当中,得出看似不同的结论,以此写成一篇论文。面对听众,陈思和直接地表达了对此类机械化的文学批评手段的反感。

他以自己的文学批判经验为例,初读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时,变成寡妇后的上海白家小姐白流苏和青年公子哥范柳原的爱情故事让他感觉颇为烦躁。“张爱玲太啰嗦了!”,无奈之下,他只能读读停停,却在这种事无巨细的写作风格下乱了手脚,无法理解白流苏和范柳原在香港的爱情纠葛。

▲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

一次细读中,陈思和发现了小说中的一个细节。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柳原叹道:“……流苏,你不爱我。”流苏道:“怎见得我不?”柳原不语,良久方道:“《诗经》上有一首诗——”流苏忙道:“我不懂这些。”柳原不耐烦道:“……我念你听:‘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摘录于张爱玲《倾城之恋》,有删减)

细心的他看出,范柳原念的诗经中的句子,用错了字词(“与子成说”误为“与子相悦”)。究竟为何如此?陈思和由此推测作者的意图,或许是指向对爱情和自己不坚定之人才会出现这种误用。他继续在脑海中联想,此二人久久不能相爱结合,非要等战争爆发,才盼来最终的爱情。想到这里,小说中的情节突然连贯起来:范柳原向白流苏求婚总是用纯西方的求爱方式,例如把她介绍给自己的许多朋友,或是说一些隐喻之类的话语,但最终始终没有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情;相反,出身传统家庭的白流苏则渴望有一种安稳的生活,却在范柳原的身上始终感受不到这种感觉,因此一味地推诿躲避。“我当时才顿悟,这两人之间的不合拍,实际是源于中西文化的矛盾。”陈思和舒了一口气,他坦言,那会儿自己对这部小说基本理解了,心结终于解开了。

这段与小说“神交”的经历,让陈思和十分珍惜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他认为,空洞的文学理论无法完成真正的文学批评,理论需要融入到自己的观点中去解读作品,而这些观点则是要反映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对人性的宽容的认识。

▲讲座结束后,陈思和为热情听友签书

演讲的最后,陈思和聊起文学评论工作者的艰辛。以俄罗斯大批评家别林斯基对于果戈理的文学批评为例,他指出,有时候评论家对一个作家的预言会出差错。例如,一个作家写出了一部不错的作品,评论家预言他将会取得更高的成就。然而,这位作家的下一部作品却一塌糊涂,于是评论家不得不去修改自己过去写作的文章。

“可以说,作家和批评家是共同成长的”,陈思和总结道。从改革开放之初至今,他笔下的文学批评文章见证了中国一大批优秀作家的成长。而对他自己而言,年轻时对文学的冲劲,在四十年的磨炼中,添加了颇多成熟和勇敢的气性。如今的陈思和,写作和演讲之余,时常为国内缺乏年轻的自成一派的批评家的现状感到担忧,回首漫漫文批之路,他感慨:“批评家的功夫是要用阅历,在日积月累中形成和锻造的。”

▲陈思和文集七卷本:《星空遥远》《巴金的魅力》《新文学整体观》《名著新解》《营造精神之塔》《告别橙色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塌糊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