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鸦片战争电影,当前必须打一场手机控战争,迫在眉睫

阅读正文 :
曝光:鸦片战争中被隐藏的五个真相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特别大,它使得中国正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开始了被外敌入侵的悲惨命运。但是对于鸦片战争我们真正了解多少,有许多关于鸦片战争的细节,被隐藏了起来。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 私鸦片,来获取暴利。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后因战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第一次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1.鸦片的来历
毫无疑问,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源头,它总会引起中国人的痛楚:屈辱的时代由此开始。然而,这并非事情的全部。鸦片,是罂粟的初级产品。而罂粟确实上帝赐予人类的一个大家族:它有28属,250多种;主要生长在北半球几乎整个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而这个地方几乎是全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至少在公元前2160年,鸦片已经成为兽医和妇科药品。已经发掘的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墓葬中,&底比斯鸦片&已经属于高级品牌。延续到公元前300年,古希腊已经把鸦片作为普遍的饮料。在《圣经》与荷马的《奥德赛》里,鸦片被描述成为&忘忧药&,上帝也使用它。至少在公元前两世纪的古希腊名医加仑(Galen),就记录了鸦片可以治疗的疾病:头痛、目眩、耳聋、癫痫、中风、弱视、支气管炎、气喘、咳嗽、咯血、腹痛、黄疸、脾硬化、肾结石、泌尿疾病、发烧、浮肿、麻风病、月经不调、忧郁症、抗毒以及毒虫叮咬等等疾病。
大约1600年代,荷兰人通过台湾把北美印第安人的烟斗连同烟叶传入中国,中国开始有吸烟者。其广泛程度令中国的统治者恐慌,崇帧皇帝下令禁烟。因为曾经有人把鸦片混入烟草吸食,始料不及的是,烟草被禁却导致了吸食纯鸦片的泛滥。直至18世纪中叶的清朝官员黄喻普才首次记录了台湾人吸食鸦片的具体过程。他断言:除了杀掉吸食鸦片者,否则无法令其戒除恶习。
2.鸦片贸易在中国的兴起
17世纪末,康熙皇帝恩准外国人在广州经商,附加了八项严苛的限制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必须经户部批准的&公行&方得以从事对外贸易,它成为官方特许的商行,于是就有了腐败的门户。广东的地方官员和具有官家背景的人通过贿赂获得特许,户部官员则获得贿赂。整个18世纪中外贸易在发展之中,英国人逐渐取代了葡萄牙人、荷兰人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角,贸易的范围十分广泛:茶叶、糖、蚕丝、瓷器、等商品换回欧洲人带来的棉花、羊毛及制品、铁、铅锌、钻石、等商品,鸦片也跻身其中。
由于中国的茶叶同样使英国人上瘾,商人们必须用现银购买茶叶导致巨额逆差,而内地市场严禁外商涉足,有限的贸易额不足以弥补这个逆差。为了弥补这种逆差的商人们很快发现,只有两种商品官员们从不禁止进口:棉花和鸦片。棉花主要产出于埃及和印度,埃及的运输成本导致无利可图;即使印度的棉花也获利菲薄;而产于印度的鸦片却有暴利可图,官员们特别需要它来发财。中国虽然已经盛产罂粟,但鸦片质量却不是印度鸦片可以比拟的,何况国产鸦片远不能满足需求。
鸦片导致不良后果的证明在于:雍正皇帝1729年曾下令禁止鸦片贸易。处罚包括100军棍、三个月戴枷囚禁、流放新疆直至处死。但对于吸食鸦片者免罚,也没有限制鸦片进口的任何规定。对种植和生产鸦片的严处,无异于鼓励鸦片进口贸易,仅禁令颁布当年,就合法进口鸦片200余箱。到1767年增加到1000箱,到1790年便达4000箱。不可思议的措施只能以朝廷的昏庸来解释。而且另一个原因显然是,进口鸦片要支付给朝廷执照税,朝廷珍惜这笔收入。
3.英国对鸦片的争论
英国的鸦片贸易也并非只针对中国,在当时的世界,鸦片贸易是合法而且正常的,但因中国市场需求导致贸易额巨大,1830年代,鸦片占英国对华贸易总额的一半!唯利是图的英国政府可以获得大额收入。鸦片贸易在英国本土也属于正常贸易,只是没有吸食鸦片的市场。
直至1868年英国才制定《毒品药店法案》,这个法案只不过对英国本土的鸦片贸易给予一般性限制而已,真正的禁止鸦片一直到1914年。英国甚至制造相当多鸦片产品,例如一种常见的儿童鸦片糖&巴拉高利&(Balagoli),直到20世纪20年代还是使婴儿安静的家常药物。而1885年美国才立法禁止美国本土的鸦片贸易,但禁令并不严密。一个典型的事例是,着名的可口可乐饮料直至1903年尚含有微量可卡因。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异议。英国许多有识之士早在1780年代就十分强烈地谴责并呼吁政府取缔鸦片贸易,而且这个呼声一直不断。如沙夫茨伯里伯爵(Shaftesbury)宣布:&我充分相信这个国家怂恿这种罪恶的交易是极坏的,也许比怂恿奴隶贸易更歹毒。&托。阿诺德(T.Arnold)博士称英国允许鸦片贸易&如此邪恶以致它是最大的民族罪孽&;对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格拉德斯通(Gladstone)说:&就我所知和我所读过的,这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一场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
处理中英关系的官员乔治。斯当东勋爵(GeorgeStaunton)也在国会声明:&我们不否认这个事实,要不是鸦片走 私的话,就不会有战争。&就连东印度公司鸦片代理处经理赛蒙(Sam)也写道:&鸦片产品摧垮了人民的健康,使其道德沦丧。哪里种植鸦片,那里的人就吸鸦片,种得越多,吸得越多。&但多数人不赞成禁止鸦片贸易,一些人属于对鸦片没有正确的认识;另一些人则完全因为鸦片带来的巨大利益。那时英国报纸对反对和拥护鸦片贸易的意见统计大约在1:5,于是英国议会长期通不过禁烟法案。
4.林则徐、义律其人其事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指挥打响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英国政府全权代表查尔斯。义律本人就是一个坚决的鸦片贸易反对者。他原任英属圭亚那医疗舰《奴隶护神》号舰长,前任英中联络官罗宾逊爵士也是鸦片贸易的反对者,他报告英国政府:&无论什么时候,英国政府要我们制止英国船只参与鸦片非法贸易,我们都能够完成。但更确实的办法是禁止英属印度的罂粟种植和鸦片生产。&这个建议导致印度当局的强烈反对,他终于被免职,临时委任义律担当此职。义律一上任就要求英国政府改变在中国的历史航向,敦促政府采取措施制止鸦片走 私。他个人认为这种贸易是一种罪行,是大英帝国的耻辱。在给伦敦的报告中,义律写道:鸦片贸易&给打着天主教旗号的国民丢脸。&
林则徐则是中国方面严禁鸦片的代表人物。当道光皇帝发现库银已从7000万两下降到不足1000万两时,启用了林则徐任禁烟钦差大臣。林下令收缴鸦片时,义律未经请示伦敦也没有任何讨价还价就命令英国商人交出所有存货20283箱鸦片,并代表英皇承诺赔偿英商的损失。此举令林则徐都感觉惊讶和满意,却令英国朝野愤怒。只是中国历来的宣传都不提义律个人在收缴鸦片中的决定性作用;而英国则忽略了他在割让香港问题上所起的作用,至今连《英国名人大词典》仍未提及正是义律首先提出割让香港的要求,并且实施占领的。
说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鸦片,这原本不错。但这次战争的本质却并非鸦片。鸦片是显示剂,它把中国专制统治的腐败暴露无遗;鸦片又是腐蚀剂,使这个本来就已经腐败不堪的体制更加腐败。恰如马克思所说:&浸透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和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偷偷运进了天朝。&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忠勇之士忧患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尽管范文澜尊林则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以他们的能量而言,无力回天。
5.鸦片后话
我们纵观整个鸦片战争的前因、过程及后果,不难看出,鸦片并非战争的全部。鸦片并不是英国人带来中国的,它早就在中国存在巨大市场。不是鸦片导致腐败,而是腐败已经造就了鸦片市场;反过来,鸦片又进一步促进腐败。如果寻找一点安慰,那么清朝政府是世界上最早意识到鸦片的危害,并且最早颁布禁止鸦片令的政府。
大致在1820年代,广东、福建沿海华工(苦力)便以一定规模开始输往海外,俗称&卖。仔&。他们中约95%属于契约劳工,待遇是非人的,在遭受层层盘剥之余,他们还必须偿还国内&蛇头&的欠款。于是为了解除烦恼,带去了吸食鸦片的恶习。在东南亚一带吸食鸦片不是华人首创,却因大批华人抵达而扩大了这种嗜好。华人占95%以上的新加坡,三分之一男人鸦片上瘾;菲律宾有190余家鸦片馆,只为华人服务;在澳大利亚的华人社区内,鸦片成了广泛的消遣方式,乃至于白人排斥华人甚至包括那些亲近华人的白人妇女。
1888年一艘叫&阿富汗&的船只抵达墨尔本,当地居民自发组织纠察队不许船上250名华人下船,理由仅为抵制鸦片侵入墨尔本;在美国因为南北战争大量使用鸦片作为医治伤员的药物,鸦片已经被广泛使用。华工到来使之更趋严重。凡中国社区必有中国人开的鸦片烟馆,它使华工收入的几乎一半消费在鸦片烟里。1885年一项调查显示,仅旧金山唐人街便有26家鸦片烟馆,每馆可以同时容纳24人吸食。不止吸食鸦片,赌博、卖淫、高利贷都在这些烟馆里蔓延开来;在秘鲁,鸦片与华工同时输入,那些发现暴利唾手可得的中国商人很快就构筑了一条把中国鸦片经美国运到秘鲁的黄金途径。
鸦片战争的一个结果是中国从单纯的鸦片输入国变成输出国,与中国苦力同时输出。随后便发展到这些国家。例如1888年澳洲的鸦片输入便达17684磅,到1890年4月,仅维多利亚一个州,欧洲裔鸦片吸食者便达700余名;1875年《旧金山晚邮报》统计,全美共计有12万鸦片的&瘾君子&。该报特别声明:此数据尚不包括华裔在内。1885年输入美国的鸦片达208152磅。美国的排华法案,鸦片是根本原因。
对于鸦片战争我们过多的将目光关注到战争的结果,关注到了中国受了多大的伤害。可是找到战争兴起的原因,才可以从源头上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作为对中国影响较大的鸦片战争,我们有义务知道它的真相。
厂商投稿 产品评测/网站合作/010-84383 友情链接:029- 京公网安备55号
Copyright@
www.qudong.com 驱动中国 All Rights Reserved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1、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DOC】
下载积分:1291
内容提示:1、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DOC】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86|
上传日期: 23:00:5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291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1、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DOC】
关注微信公众号当前位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建海《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近代中国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材料三:“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甲午一战,以三个战役为重心,但决战是在黄海海面上进行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句话的含义。&&&&&&&&&&&&&&&&&&&&&&&&&&&&&&&&&&&&&&&&&&&&&&&&&&&&&&&&&&&&&&&&&&&&&&&&&&&&&&&&&&&&&&&&&&&&&&&&&&&&&&&&&&&&&&&&&&&&&&&&&&&&&&&&&&&&&&&&&&&&&&&&&&&&&&&&&&&&&&&&(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蒋廷黻的观点。&&&&&&&&&&&&&&&&&&&&&&&&&&&&&&&&&&&&&&&&&&&&&&&&&&&&&&&&&&&&&&&&&&&&&&&&&&&&&&&&&&&&&&&&&&&&&&&&&&&&&&&&&&&&&&&&&&&&&&&&&&&&&&&&&&&&&&&&&&&&&&&&&&&&&&&&&&&&&&&&(3)写出甲午战争期间三个战役的名称。就近代化意义而言,甲午战争与前两次战争相比有何主要不同?&&&&&&&&&&&&&&&&&&&&&&&&&&&&&&&&&&&&&&&&&&&&&&&&&&&&&&&&&&&&&&&&&&&&&&&&&&&&&&&&&&&&&&&&&&&&&&&&&&&&&&&&&&&&&&&&&&&&&&&&&&&&&&&&&&&&&&&&&&&&&&&&&&&&&&&&&&&&&&&&(4)概述材料四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上述三次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不同影响。&&&&&&&&&&&&&&&&&&&&&&&&&&&&&&&&&&&&&&&&&&&&&&&&&&&&&&&&&&&&&&&&&&&&&&&&&&&&&&&&&&&&&&&&&&&&&&&&&&&&&&&&&&&&&&&&&&&&&&&&&&&&&&&&&&&&&&&&&&&&&&&&&&&&&&&&&&&&&&&&(5)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点。&&&&&&&&&&&&&&&&&&&&&&&&&&&&&&&&&&&&&&&&&&&&&&&&&&&&&&&&&&&&&&&&&&&&&&&&&&&&&&&&&&&&&&&&&&&&&&&&&&&&&&&&&&&&&&&&&&&&&&&&&&&&&&&&&&&&&&&&&&&&&&&&&&&&&&&&&&&&&&&&&
题型:材料题难度:中档来源:甘肃省模拟题
(1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 )1840 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指:自认为是天朝大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外国人,视外国为夷。1840 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指: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 (3 )黄海、辽东、威海战役。主要不同:两国现代化海军的出场与角逐。(4 )观点: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促使中华民族深刻反思,最终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并产生了一个新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企业兴起;部分先进的中国人(或答“知识界”)提出了“师夷长技”的新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兴起洋务运动,中国经济、军事、教育逐渐走向近代化。经济、军事近代化以失败告终,但促进中国教育体制、政治思想的近代化(或写促进了“西学的传入”)。甲午战争失败,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被提到议事日程一——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必起。(5 )特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起步;地主阶级最初承担起近代化的重任;缺乏资本积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主要考查你对&&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外国侵略特点:
1、侵略国家:英法美俄为主,英国是先锋和主力; 2、侵略目的:打开中国市场,获得侵略特权(俄国还有扩大领土目的); 3、经济手段:商品输出为主,还有掠夺原料、走私鸦片、贩卖华工、早期资本输出等。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战争的性质一脉相承:对于英法来说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进行的是正义的自卫战争。③结果相同: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不同点:①从战争进程来看:A,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B,侵略时间增长。第一次两年多;第二次延续达四年之久。C,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D,订约国和条约增多。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了七个条约。②从危害和影响来看:A,开辟的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只开5口,割香港岛;第二次增开11处,英增割九龙司,沙俄割去我国东北、西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B,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第一次,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进入中国内地。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
鸦片战争发生于年,发动者是英国。因为中国禁止列强向中国输入鸦片,英国发动战争,故叫鸦片战争。年,英国伙同法国,在美国和俄国的帮助下再次发动对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次战争和鸦片没关系,但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战争性质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加上这场战争和鸦片战争的间隔时间不是很长,因此传统上把它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在以下几个方面都有所扩大。1、侵略的力量鸦片战争是英国独自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出兵,是主谋,美、俄是帮凶。美国学者德涅特在《美国东亚外交史》中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的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2、时间和规模鸦片战争从1840年6月开始,到1842年8月结束,历时两年零两个月,投入兵力4000多人,虽然曾经侵略到天津的白河口,但战场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从1856年10月开始,到1860年10月结束,长达四年,投入的兵力比鸦片战争多的多,最多的时候达到25000多人,侵略的势力从沿海一直到北京。3、结果和危害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及其两个附件,接着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同列强订立了中俄《爱晖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美、中法、中英《天津条约》和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国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中国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具体来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英国又通过《北京条约》歌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趁火打劫,通过《爱晖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重大破坏;《天津条约》增开10处商埠,比《南京条约》的五口通商多,加上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十六个通商口岸的开放,地域上从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中国的北方沿海各省,由长江口向腹地延伸,列强的货物包括鸦片大量涌入中国,使中国经济日益半殖民地化;协定关税的规定,大大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使得清政府不能有效地维护本国的民族工业,反而成了外国侵略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出口的工具;关于领事裁判权的规定,使得外国烟贩不法分子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使中国的司法主权受到严重破坏;关于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使中国享受不到对等的权利,同时由于利益均沾的规定,和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任何国家都享有此待遇,使中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使得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开始向半殖民地化过渡;允许外国军舰和商船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使中国由在《南京条约》丧失领海主权扩大到内河航运权的丧失,也加强了对中国内地的侵略;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特别是传教权的规定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在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规定的宗教侵略的继续扩大,自此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就利用传教士中的不法分子以宗教作为侵略中国的武器之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战争的性质一脉相承:对于英法来说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进行的是正义的自卫战争。③结果相同: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不同点:①从战争进程来看:A,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B,侵略时间增长。第一次两年多;第二次延续达四年之久。C,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D,订约国和条约增多。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了七个条约。②从危害和影响来看:A,开辟的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只开5口,割香港岛;第二次增开11处,英增割九龙司,沙俄割去我国东北、西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B,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第一次,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进入中国内地。“鸦片”一词的由来 :
鸦片俗名大烟,是一种毒品。那么,鸦片一词是如何得名的呢?鸦片是用罂粟果的汁烘干制成。罂粟原先产于南欧及小亚细亚,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希腊人把罂粟的花或果榨汁入药。发现它有安神、安眠、镇痛、止泻、止咳、忘忧的功效,希腊人称其音为“阿扁”。公元六世纪初,阿拉伯人把罂粟传到了波斯,波斯人变“扁”音为“片”,称其为“阿片”。在公元七八世纪的时候,罂粟作为药材从印度等地传入中国,中国人把“阿”音又发成了“鸦”音。从此,在中国就有了“鸦片”一词。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又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因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马关条约》(1895):
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①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转嫁1890年经济危机 ②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2、中日甲午战争经过:重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黄海海战(1894):日军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但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威海卫战役:李鸿章“避战自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中日甲午战争结果:(1)中国为败给日本: 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根本原因) ②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态度(主要原因) 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领导者重视发展军事力量,皇室则贪图享受(2)签订《马关条约》(1895)
4、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政治: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中国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中国救亡运动高涨。(2)经济: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使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思想: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马关条约》(1895)内容记忆方法:
方法1:用顺口溜形式:“割地台澎辽,赔款两亿高。开口有四处,设厂内税消”。方法2:用字头法结合谐音法记为“哥哥开厂赔两亿两”,解释:“哥哥”——谐音“割”音,指割地;“开”——开放四处通商口岸;“厂”——口岸设厂,内销免税;“赔两亿两”—赔款两亿两。吞并朝鲜、入侵中国是日本对外扩张的首要目标: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远东,朝鲜和中国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日本早在明治维新以后,就确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的魔爪首先伸向朝鲜和中国。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侵台碰壁后,日本于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开埠通商,派驻领事等特权。1885年,日本乘朝鲜甲申政变(1884年)之机,迫使清政府订立《天津会议专条》,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这年年底,日本创立内阁制,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总理大臣。此后,日本政府积极扩军备战,把对中国一战作为首要目标。1892年,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正规陆军有7个师团(相当于军的编制)共12.3万人,后备兵队10万人,合计共22万余人;军舰达32艘,约6万吨。日本还不断派遣间谍到朝鲜、中国境内搜集情报,秘密测绘朝鲜半岛和我国东北、渤海湾的详尽地形。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作好对华战争的一切准备,只待制造一个挑起侵略战争的借口了。
日本蓄意挑起侵略中国的战争:1894年3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也称东学道,系秘密宗教团体)起义。5月31日,起义军攻占全罗道首府全州。朝鲜国王李熙要求清政府派兵镇压(当时清朝和李氏朝鲜有“宗藩”关系)。正在处心积虑寻找挑起战争时机的日本,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助剿”。6月9日至11日,清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所部二千四百多人先后在朝鲜登陆,部署在汉城至公州一线。于是,日本以护送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回任的名义派出陆战队四百人入朝,10日公然占领汉城,至16日已有五千余人进驻仁川、汉城一带。这时,东学党起义已趋平息,中朝两国为避免事态扩大,提出中、日都从朝鲜撤兵。但日本却无理提出“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6月底驻朝日军骤增至一万五千人左右。在朝鲜局势日趋紧张的形势下,以慈禧、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决策集团竭力避战求和,寄希望于俄、英、德、法、美各国出面“调停”。7月23日凌晨,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发动政变,派兵攻占朝鲜王宫,扶植以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政府。两天后,大院君“邀请”日军驱逐在牙山的中国驻军,战争已是一触即发了。
清政府内部对甲午战争的态度: 有两种不同说法。 1.不存在和战之争。这是史学界新近提出的观点。持此说者以夏冬为代表。夏冬通过对帝党的主要人物翁同和后党的主要人物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期间的表现进行分析,认为帝后两党无和战之争,他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从清统治阶级利益出发,想尽办法保住他们的统治地位”。作者指出:“李鸿章与翁同在战前总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作好战、和两手准备,寄希望于通过谈判或第三国调停等和平方式解决这次危机,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战争手段。因此,在这一阶段,不存在谁主和谁主战的问题。”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属下的海军在朝鲜与日军接仗”,“李鸿章已在军事上指挥对日作战”;翁同“主张一战”,他的“‘以我兵能胜倭为主’的思想显然高出李鸿章一筹”。黄海之战失利至北洋舰队覆灭,李鸿章在外交上的态度是:“能和则和,不能和则战”;翁同态度较前后退了,“只是想免遭国人唾骂而已”。据此,作者认为:“李鸿章不能算纯粹的主和派,翁同也不是始终的主战派。虽然,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但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至于什么时候主战,什么时候主和,就要看什么对他们最有利。” 2.有主和主战之争。这是传统的说法。持此说者有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戚其章等。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指出:“在日本进攻、外国侵略者与中华民族矛盾激化和群众要求反抗侵略的压力下,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为主战、主和两派。大部分没有实权的文职官员,如翰林、御史等都积极主战。”主战的还有以“翁同为首的帝党官僚”;“主和派主要是李鸿章系统的洋务派以及恭亲王奕等当权的大官僚”。 戚其章说:“认为帝后两党之间不存在和战之争,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在甲午战争中,慈禧虽曾‘传懿旨亦主战’,并‘谕不准有示弱语’云云,却不能以此就否定她的主和。同样,李鸿章作为海陆军的实际最高指挥者,在调遣军队、布置防守等方面不能说一件事没做,却不能以此证明‘北洋系的利益与民族利益就有了一致’,他‘已在比较积极地指挥全面对日作战’,于是连他的‘主和派’帽子也就可以摘掉了。”总之,“对后党是否主战的问题,也不应抓住个别事例不加分析就轻率地作出论断”。范文澜、陈旭麓、林增平、孙孝思等均持此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是指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奥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入侵中国所引发的战争。派遣的联合远征军;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增至约5万人。八国联军的行动,直接造成义和团的消灭,以及京津一带清军的溃败,迫使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陕西西安;最终清廷与包含派兵八国在内的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主权。影响所及,清帝国内部及辽东(满洲平原)之权力平衡,亦受重大冲击,间接导致清廷衰落、日俄冲突等变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时间:(1900)2、原因:①根本:列强为了瓜分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 ②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维护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 3、战争过程:1900年,英、法、美、德、日、俄、意、奥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一路打到北京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八国联军在北京城和皇宫紫禁城烧杀抢掠。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影响: ①人民更加贫困;加深了人民的苦难,民族危机大大加深。②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③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控制,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内容记忆方法:
方法1:用顺口溜形式:“赔款划界准驻兵。禁反改部约修订;
方法2:用字头法结合请音法记为“修使馆赔炮兵,改总理惩官民”。解释:“修”—修订商约;“使馆”—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保护,中国人概不准居住;“赔”—中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折合九亿八千多万两;“炮兵”:—拆毁北京至大沽的所有炮台,准许外国军队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改总理”—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惩官民”—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立即革职,永不叙用。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0235115380913523912902012837616230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鸦片战争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