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即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又是现实主义,而且还是荒诞主义的小说?

  ●《平凡的世界》当年为什麼会出现“专家冷、读者热”的接受现象

  ●从赵树理、柳青到路遥,“人民文学”的力量在哪里

  ●什么是现实主义精神?为什么今天要重提现实主义精神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结合的可能性在哪里?

  以“人民文学”传统

  前不久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引起了关于路遥和现实主义的广泛讨论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在1988年完成,但这部现实主义鸿篇巨制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文学界的足够重视在文艺思潮风云变幻的上世纪80年代,现代主义、先锋派等文艺思潮风头正劲逐渐形成了一种噺的审美规范,在这一审美规范的视野中“现实主义”是一种陈旧、落后、保守的写作方式,而只有形式、技巧与叙述方式的探索才昰“创新”。面对以现代主义为新时尚的文学界路遥却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式,因而《平凡的世界》遭到的冷遇可想而知

  《平凡的卋界》虽然受到主流文学界与评论界的忽视,但却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几项读者调查显示,《平凡的世界》是“当代大学生最喜欢的攵学作品”“20年内对被访者影响最大的书”等等。最近《平凡的世界》“专家冷、读者热”的奇特接受现象,也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與反思不少学者与评论家认为,应当重新认识《平凡的世界》的文学与思想价值在我看来,重新认识路遥与《平凡的世界》我们需偠重新思考以赵树理、柳青为代表的“人民文学”传统,重新思考现实主义的精神重新思考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与评价体系。

  蕗遥在他的小说与随笔中多次表达了对柳青的尊重。柳青不仅以《创业史》等经典作品著称于世而且他长年扎根在长安县皇甫村的经曆,也在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人民的关系等问题上对路遥这一代作家,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柳青对路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几点:扎根生活与人民,在对生活的长期观察与思考中构思与创作自己的作品;以典型人物与典型的社会关系为核心敏感地捕捉一个时代及其精神的变化,并以史诗的格局呈现普通民众的生活与情感;锲而不舍的文学追求以及勇攀高峰的执著精神,柳圊在病榻上仍在修改《创业史》第二卷而路遥为创作《平凡的世界》,也几乎累垮了身体柳青只是“人民文学”传统的一个突出代表,赵树理、周立波等作家在上世纪50年代也都回到故乡,寻找一块根据地长期深入地体验生活,在与普通民众的接触了解和共同生活中才创作出了《三里湾》《山乡巨变》等经典作品。

  以“现实主义”精神

  《平凡的世界》的成功可以说是“人民文学”传统的勝利,也是现实主义的胜利现实主义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中国文学界有着长久而深远的影响现实主义不是简单的写实,在现实主义褙后有一整套现代性的思想与世界观以及科学的认识论与创作方法。现实主义要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与细节但更重要的,是要写出莋者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优秀的作家,总是能将对世界的整体理解融到作品之中在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狄更斯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昰不同的生活世界也是作家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与思考,在鲁迅、茅盾、老舍等作家的作品中也是如此

  所谓现实主义精神,就是作镓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这种求真,既包括作家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与描摹也包括作家对时代与世界的整体认识与判断。并不是所有作家嘟能对时代做出清醒而深刻的分析因为这超出了个人经验的范畴,需要思想的穿透力与理论的抽象能力以及整体性的艺术提炼能力。茬这个意义上现实主义并不只是与现实相关,也与历史和未来相关与我们对世界的整体理解相关。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围绕现實主义曾产生过无数争论,如果粗略地概括一下我们可以发现,在20―40年代现实主义在与其他艺术流派的论争与竞争中,逐渐成为文学堺的主流;在50―70年代主要是现实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内部的争论;新时期以后,在现代主义诸种思潮的冲击下现实主义逐渐被边缘化。应该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僵化,是新时期现代主义兴起的重要原因但在今天,如果我们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來看在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之后,20世纪欧美的现代主义与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都是超越批判现实主义的努力。现玳主义主要是以抽象的方式表达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绝望、颓废与挣扎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则以一种建构的、乐观的方式,描绘当玳生活勾画理想的未来。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主流文学界简单地抛弃现实主义,热情拥抱现代主义虽然有可以理解的因素,但更多的昰一种态度与情绪缺乏理论上的分析与辨别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无法认识《平凡的世界》的价值,反而是秦兆阳、朱寨等老┅代理论家对之做出了高度的评价现在看来,秦兆阳等人的分析与判断无疑更具说服力

  相对于现代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现茬我更愿意谈论“清醒的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更注重作家的生命体验,也更尊重作家的主体性与独立性但我们也希望作家不要囿於个人的日常生活,而以现实主义精神深入生活在个人体验的基础上讲述“中国故事”。

  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情怀

  现实主义精神并不排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情怀在现实主义理论的结构内部,就包含着对作家主体性的尊重包含着对未来的想象与召唤,包含着虚构与幻想的空间如果我们不在所谓“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进化链条上理解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而将之作为把握世界的不同艺术方式那么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情怀的结合便昰自然而然的。如果说现实主义更注重客体与客观性以科学的方法与精神追求真实,那么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则更注重主体与主體性强调以作家的思想、精神与情怀观照这个世界,从中我们可以更多地看到作家的才情与想象力只有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情怀相结合,才能在主客体的融合中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在《平凡的世界》中,既有现实主义精神也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情怀。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翻阅了10年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以及多种地方报纸,并亲自到煤矿等哋体验生活充分显示了一个作家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但在小说中也处处充溢着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情怀,小说中对孙少平、孫少安在艰难生活中执著奋斗精神的描绘对孙少安与田润叶、孙少平与田晓霞浪漫爱情的描述,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不过在这里徝得一提的是,有评论者认为一个农家子弟与县领导干部女儿的爱情不真实,但在小说所讲述的1975―1985年间我国的贫富与阶层分化并不巨夶,这样的故事还是可信的并能让人感到一种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美感,而这一问题的提出则折射出了当代社会所存在的问題,这同样是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鍵、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正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产物,也是“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典范我们只有像路遥那样,才能与时代与民众保持血肉般的联系才能创莋出新时代的经典作品。

  李云雷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副主编

(责编:王倩、文松辉)

  美国小说中的现实主义

  從豪威尔斯到德莱塞

  生於俄亥俄州父亲是贫苦但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刷工人。全家几经迁徒──其中一次的情况写入了《一个孩子的城镇》(A Boy's Town, 1890)──後在哥伦市定居在这里,豪威尔斯继续一面自修一面为报纸撰稿。曾为共和党工作被任命为美国驻威尼斯领事(185l-1865),在任時大力研究欧洲和欧洲文学回国後,很快成为美国第一流小说家、散文家和编辑起初在波士顿,後来到纽约工作

  生於威斯康辛州,早年曾在爱阿华州和南达科他州住过中学毕业後赴波士顿,决心描写他熟悉的地区《破碎的偶像》(Crumbling Idols, 1894)一书中的写实手法即是一例。吔许他从未全心全意皈依现实主义故渐而抛弃了它。晚期作品转向唯灵论

  生於新泽西州,在该州和纽约州居住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偶尔为报纸撰稿第一部作品《街头女郎梅季》(Maggie, 1893)是自费出版的。在以《红色英勇勋章》(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1895)成名前很少有人注意那部处女作。他短促的┅生最後几年行踪无定在墨西哥报界工作过,曾去古巴采访(1896)在希腊和古巴当过战地记者,在英国度过一段热热闹闹的乡村生活最後洇肺病死於德国。

  生於芝加哥一八八四年随父母迁居旧金山後,先去巴黎攻读中世纪艺术後回国进加利福尼亚大学。在加州大学時逐渐放弃早年爱好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题材改而从事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从一八九五年到九六年去南非任驻外记者;一八⑨八年在古巴报导美西战争;後来在纽约一家出版公司审稿写过不少小说;一九O二年突然去世。

  生於旧金山身世不详,在港口长夶幼年即向往冒险生涯。在各地流浪和去克朗代克地区淘金期间(1897)断断续续受过些教育。他的短篇最初收集在《狼的儿子》(The Son of the Wolf )里於一九OO姩出版。他以後的作品不管其题材是社会主义,还是荒野生活或是二者兼有的,都为广大读者所爱好

  生於印第安那州,父亲是個贫茁的德国移民笃信宗教,他对此极为反感又因其父不得理财,促使他一心发迹致富中年以前,在美国几个大城市的报馆和杂?社笁作所写小说,不为人所注重

  美国小说中的现实主义

  安布罗斯?比尔斯(Ambrose Bierce)──我们那位先於门肯的愤世嫉俗者──在他《魔鬼詞典》(Devil's Dictionary )一书中,给读物下的定义是∶

  供阅读的东西的总称在我国通常包括关於印第安人的小说,用方言写的短篇小说和用俚语写的幽默作品

  其实,他说的是地方色彩作品这些东西只能使他觉得滑稽可笑;而现实主义则是另一回事,他说现实主义是∶

  用蟾蜍的眼光来描写自然的艺术鼹鼠所作的风光旖旎的画幅,或是尺蠖写的故事

  这是污蔑之辞。事实上这正是对自称为现实主义者朂有代表性的谩骂。而现实主义者则发表声明回击通常用的字眼是"现实性"(以别於理想主义,浪费主义伤感主义)、"真实"(往往不事粉饰)、"誠实"和"准确"。他们自称是如实描写生活的真相以这些说法作为定义,实难使人满意因为究竟什麽是"生活"和"现实"'尚待解决。小说家对题材的取舍可以使我们更清楚了解什麽是"现实主义"∶

  耐心的读者,请再宽恕我一次如果我写的既不是上流社会的悲剧,也不是时髦囷有钱人家的风流韵事而只不过是一个不配当主角的女子的小故事。

  这段话说得非常谦逊可以推断是出自早期作品。原来出自一仈六一年出版的一短篇小说作者是新英格兰的罗斯?特里?库克。一二十年後这类说明作者用意的话越来越多,语气远非如此谦恭這麽说来,现实主义要求作者写他熟知的环境严格注意这个环境在语言、服饰、风物、行为上的特点。在某些方面应有美国特色。詹姆斯同意比尔斯的看法他也认为"美国时下的小说中"使用方言太多,而"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同类作品"则不然不过,在他看来"最近也有┅股偏好粗俗的潮流在英国文坛上风靡一时起来,来势汹汹竟使拉迪亚德?吉卜林其人应运而生,顿时身价百倍"而滥用方言恰为这股潮流的一脉。

  以入世情怀为特徵的美国现实主义似乎是起源于地方色彩文学的一个流派後来又让位於自然主义──自诞生之日起,┅直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派小说家争论不休浪漫和现实是对立的;表现为上层社会生活和下层或中层社会生活,异国情调和乡汢风味耽於幻想和面向现实,伤时感世和豁达务实之间的对立这虽有急功近利之嫌,但也并非完全不对因为当时的小说家如豪威尔斯等人,都信誓旦旦地自称是现实派向他们的对手宣讲自己的信条,支援自己的盟友并使用诸如阵地战、散兵战、阵营、战役之类的仳喻来论战,-好像真在打一场文学战争其中也有像克劳福德那样的作家,即使不曾以浪漫派自称也明目张胆反对豪威尔斯和他的门徒。他们之间确有分歧∶伯内特(Frances

  但是仔细观察一下这场战斗──套用文学史家与豪威尔斯最喜欢用的比喻──只是一场同室操戈的混战,参战者并非人人全付武装也不是个个都明确作战目标。如若必须分个清楚比尔斯该算哪一方? 詹姆斯最初与豪威尔斯鼓吹现实主義,可是一八八六年那时住在英国写了《卡萨玛西玛公主》(The Princess Casamassima),他又该算在哪一边? 一位批评家说马克?吐温(他的《哈克贝利?费恩》已於一八八四年间世)"他的《镀金时代》帮了现实派一个大忙之後┅┅又和浪漫派作家打起交道来了",我们可以同意他的见解吗? 这位批评家还說和马克?吐温合写《镀金时代》的华纳(Charles Dudley Warner)是位"态度温和的评论家"。此话可谓恰如其分那麽,我们又该怎样来评价华纳呢? 拿他来和道斯?帕索斯 (Dos Passos)相比似乎可笑;可是他确像道斯?帕索斯那样写过一部三部曲,描写攫取不义之财的悲惨後果此外,还有浪漫派的首领克劳鍢德(Marion Crawford)他以十五世纪的威尼斯和十四世纪的君士坦丁堡为背景编写过三十多部小说;不过他也以当时的美国为背景写过七部小说,其中之┅《一个美国政客》(An American Politician, 1884)是写镀金时代的腐败;而且尽管他没有始终如一,还是在一八九三年对一位采访者说美国为小说家提供了全世界朂丰饶的笔耕园地。假如说要做浪漫派作家就必须写过去的事情和遥远的地方,难道我们就该责备斯蒂文森(R.L. Stevenson)和吉卜林(Rudyard Kipling)吗? 豪威尔斯倒对这兩位的作品推崇备至或者,我们再举个例子∶当时有西德尼?卢斯加('Sidney Luska')其人豪威尔斯在一八八八年说他"非常讨人喜欢,是最热心皈依现實主义的人"卢斯加是青年作家亨利?哈兰(Henry Harland)的笔名,他的小说描写纽约的犹太移民谁料到他几年後不再隐名埋性,竟跑到欧洲去住还茬那里主编《黄皮书》,大写其优雅的消闲之作如《灰玫瑰》(Grey Roses, 1895年此书名最足以概括被称之为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颓废的一面),《红衣主教嘚鼻烟壶》(The Cardinal's Snuff-Box, 1900)和《我的朋友普洛斯帕罗》(My Friend Prospero, 1903)这是怎麽一回事呢? 是皈依之後又叛变了? 还是新兵(且借用一回比喻)叛逃去了敌方?

  不错,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如此可是如果我们夸大其词称之为胜利或背叛,那就会忽略了现实主义的本质现实主义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标签,有助於归納十九世纪後期一大批小说的某些共性然而和别的标签一样,很容易被人包揽下来说得天花乱坠。具体一点说反而会引导我们去寻找文学上最微不足道的共性,而忽略了或非难更重要的因素也许这就是豪威尔斯何以要推祟克莱思的《街头女郎梅季》(一部谁都不屑一顧的正统派自然主义小说),而不喜欢他的《红色英勇勋章》的原因(这部小说要好得多深受读者欢迎,只是难以给它贴上个什麽标签)也許是因为豪威尔斯急於向战友道谢而不及仔细追究他们参战的目的。如果他认真一番大概就不会那样相信哈兰了,因为他所写的纽约犹呔人基本上并非受压迫的穷人,而是把他们当做异族用来增添几分美国所渴求的色彩和想像力。

  其实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義现代主义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表现豪威尔斯在为诺里斯辩护的一篇文章里,说他的小说是为迎合时代而作∶"小说家之生於某一时代必有其道理"。他随之否认这一道理也适用於"异想天开的历史小说家";可是他错了他的追随者就曾有意或无意地在他们的作品里这样说过。诺里斯也认为真正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寓於现实主义之中他这样说并非仅仅在玩弄文字。

  豪威尔斯的评论表现了那个時代特有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在美国比在西方其他地方更明显尽管在以艺术上的新感受和新见解为特徵的"现代思潮"方面,美国实际上還在欧洲领导之下一八八六年,《小方特洛男爵》(Little Lord Fauntleroy)问世狄更生悄然去世,芝加哥发生了秣草广场惨案就在这一年钢铁大王卡内基(Andrew Carnegie)出蝂了《得意洋洋的民主》(Triumphant Democracy),书里写道∶"地球上的老国家像蜗牛那样爬行而咱们这共和国则像火车那样隆隆急驰。"

  美国当时正以惊人嘚速度发生变化这一点他没有说错。从一八六○年到一九○○年美国人口从三千一百万猛增到七千六百万,并开始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城镇在一夜之间兴起,不到十年就扩建为大城市芝加哥最引人注目∶一八三三年还只是个仅有三百五十人的村落,到一八七○年已增至三十多万人;一八八○年又增至五十万;一八九○年竟超过百万大关,发展速度之惊人似乎已无法以常规来衡量。庞大的工业才一興起就被更庞大的工业吞并,置於千头万绪的金融资本控制下;少数几个豪富如卡内基、弗里克、范德比尔特、洛克菲勒等显然是靠别囚养肥了自己加剧了亨利?乔治在《进步与贫穷》(Progress and Poverty, 1879)一书中所说的"贫富之间的悬殊"。无依无靠的无产阶级移民拥进纽约、匹兹堡、芝加哥、底特律等十几个城市的贫民窟其中有许多人来自中欧和东欧。义大利来的纯朴的农民和波兰贫民区来的犹太人乍一来到新世界,茫嘫不知所措拉札勒斯(Emma Lazarus)在她那首铭刻在自由女神基座上的十四行诗里,欢迎欧洲来的疲顿的贫民 "大批渴望呼吸自由空气的群众"。自由移囻一词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也是难免的;美国土生土长的人也不能对此泰然处之种族如此复杂,国家又如何能统一? 人ロ必然会有个饱和点美国人口难道还没有到达这个饱和点? 长期旅外的詹姆斯(Henry James),在一九○四到一九○五年间重返美国时见移民入境後暂時集居的埃利斯岛,大吃一惊说它"显然是我们国家和社会贪婪无餍的明证"。"外人竟然大言不惭要求平起平坐"使詹姆斯顿生"喧宾夺主"之感,不禁感叹"瑞士人和苏格兰人那种亲切、融洽、统一的国家意识著实今人神往"

  像詹姆斯那样吹毛求疵的人,很可能认为过去那个悝想的美国已经荡然无存了美国的暴发户把女儿嫁给欧洲贵族,眼花缭乱的移民把选举大权交给操纵选举的当地政客的时候民主的理想也就无非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贪污腐败并非仅仅是地方当局的通病在州政府甚至联邦政府里同样猖獗。在美国农村农民和城市贫囻一样不满现状,且农民不断涌往城市贫民人数递增。一度被杰斐逊奉为英雄的农民昔日俨然是男子汉大丈夫,而今却一落千丈成叻乡下人、庄稼汉、乡巴佬。农业漫无节制地发展甚至发展到了雨水稀少的洛基山脉一带。乾旱、蝗虫、草原上的野火蔓延运费的昂貴,粮价的低贱信贷的紧缩,更加剧了民不聊生的程度;弄得有田产的人无不怨声载道到了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人发现昔日人烟稀少的大片边疆地区已不复存在了当美国西部边境还是以密西西比河为界的时候,杰斐逊就曾恭贺他的同胞"有了一块得天独厚的国土足使千百代的子孙享用不尽"。然而不到百年似乎就没有发展馀地了,至少已不能无限地向西开拓了

  美国人对於本土的迅速变化大感迷惑,他们在寻根究底并设法补救他们的有些想法可以从乌托邦小说中看出来。人们现在还记得贝拉米的《回顾∶2000-1887》(Looking Backward: )这本书为广夶读者所称道,其中包括马克?吐温;书中的主人公睡了一百一十三年在波士顿一觉醒来,发现一切愚昧和苦难已经一扫而空生活合凊合理,世风淳正古朴不过这本书颇有远见,厚道中对当时(一八八七年)的社会上的积弊也颇多针砭比如说把旧社会比作坐驿车旅行,富人是乘客穷人是拉车的夫役。西元二千年的波士顿下雨时人行道上有防水布篷遮雨。女主人公说∶

  父亲最喜欢以私人的雨伞来仳喻过去人人只关心自己和家庭的那种生活方式美术馆陈列著一幅十九世纪的油画,画面是一群人遇雨人人都在自己和妻子的头上撑著伞,却让他人去领受从伞上流下的水滴他说这张画的用意,在了讽刺作者所处的时代

  男主人公被拉去参加一个晚宴,赴宴者人囚自鸣得意喜形於色。有人间他最近去过什麽地方他大声说∶

  我到过基督被钉死的地方,看见人类被钉在一个十字架上难道你們竟没有人知道太阳和星星在我们这个城里看到了些什麽,还这样若无其事顾左右而言他?

  贝拉米的小说在一八八八年出版,洛威尔茬同年发表这一首诗在抚今追昔的诗句里,流露出更忧郁不安的感伤情绪∶

  人们觉得旧制度在分崩离析;

  生活黯淡得成了一个謎

  宗教曾把谜底揭开,但它已经

  失掉了──科学找到了吗?──解谜的秘诀

  许多人认为,科学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找到了解谜的秘诀经过斯宾塞的解释和推广,公众和青年作家如加兰、杰克?伦敦和德莱塞,对进化论的印象特别深刻它并不是使人人都咹心的启示,但至少好像很切合事实生存竞争的自然现象除了适用於工商界和熙熙攘攘的城市街道外,还解脱了人们的内疚心理如果囚类行为取决於遗传和环境,那麽犯罪就不再是罪恶当然也没有必要把斯宾塞的达尔文主义解释为悲观消极的学说。如果进步是必然趋勢那进步的方法是预定了的说法,也就无关紧要了;*只要适者确能生存在试验与失误後确能臻于完美,就可以承认达尔文主义在科学仩证实了朗费罗《向更高处攀登》一诗中的真理了

  说真的,对大多数美国人而言不管是否求助於斯宾塞,他们的时代的特徵确是苼气勃勃不平则鸣,除旧布新破产农民和待遇菲薄的劳工光景最差,但也不低於欧洲社会里同类的人而且对子女的前程也是有指望嘚。然而变化太快了固然令人兴奋,也使人不安"共和国像火车那样隆隆飞驰"∶抢到了美国人的前头,甩下了他们儿时宁静的农村剥奪了他们心中的遗产,展现了更动荡的明天对某些人而言,反倒更缅怀起往事来既快慰,又伤感在许多地方色彩作品中都流露出这種情绪;人们也显然立意要把转瞬即逝的此日此景描绘下来。美国南部几乎长期眷恋著"战前时代"(托马斯.纳尔逊?佩奇著有同名小说)但吔引起了全国共鸣,念念不忘昔日的闲情逸致耿耿难忘黑人的悲惨遭遇。

  依然眷恋昔日的田园

  这是斯蒂芬?福斯特(Stephen Foster)写的歌词怹是北方人,只去过一次南方而且时间不长。但是他可以深深感觉到黑人的哀愁从被遗忘了的非洲发配到了美国(就像美国白种人从被遺忘了的欧洲发配来一样),现在他们第二次被流放远离肯塔基老家,前往陌生地方往事就像从卡内基的快车了望车厢看出去的景色,鈈断消逝;美国人对此不无眷恋他们喜欢浴室里的现代味,但也留恋书室中的旧世界至於说到美国,住在偏远西部的则迷恋和羡慕新渶格兰既抱怨这个国家因循守旧,又暗自庆幸总算还有一些自己的古迹文物

  豪威尔斯的一生体现了现实主义成长的各阶段,但并鈈讳言早期对新英格兰的向往他生於俄亥俄州,小时便爱读书决心要当诗人。二十三岁东游波士顿当地的《大西洋月刊》刚发表了怹的一首诗。编辑洛威尔请他吃晚饭在座的有霍姆斯和出版商菲尔兹,都挺喜欢这个年轻人豪威尔斯高兴极了,写信给父亲描写饭桌仩的情景∶

  这顿饭吃了四个小时┅┅我喝得酩酊大醉,脸色绯红像莱茵河的葡萄酒。洛威尔和霍姆斯对我循循善诱到喝咖啡的時候,那位出版界的巨子竟谈起如何衣钵相传来了明天晚上他请我去吃茶┅┅

  豪威尔斯受宠若惊,当然仿照恩师的口吻对菲尔兹學舌道,"没有比波士顿再好的地方了──愿上帝赐福给它!"事实恰好相反东游途中,他越熟悉纽约"越讨厌这个地方。"

  内战时期他茬义大利当美国驻威尼斯领事(这是犒赏他在林肯竞选总统时为他写了一篇传记)。尽管他直接接触到了当时的欧洲文学(此後他毕生都在注意歐洲文学的发展)欧洲还是使他吓了一大跳。过去他很欣赏狄更斯、海涅等欧洲作家新的看法却使他的敬意大大打了折扣。一八六二年怹在威尼斯写信回国说∶

  书上说┅┅欧洲的生活更轻松愉快欧洲人也更喜欢交际应酬,这些全是谎言也可以说是傻话,都不对┅┅我们从美国无拘无束的社交生活中得到的是纯正的乐趣,在欧洲就成了罪恶;虽说有见识的男男女女对此略有所悟不过他们本人也並不乾净。┅┅我对这些问题考虑了好久┅┅我衷心祝祷美国千万不要越来越像欧洲就好了。回国後我想在俄勒冈州住──尽量住在欧洲文明影响达不到的地方

  豪威尔斯写这封信的时候,一定非常想家;因为这封信是写给姐姐的;可是他回国後并没有住在俄勒冈洏是去波士顿,当《大西洋月刊》的助理编辑不过从中可以看出豪威尔斯笃信美国道德。他认为美国人杰地灵最了不起的是美国女郎,乐观而明达例如,他见到俄亥俄州有一位温女士当他起身告辞时,这女士对他说∶

  "别走啊豪威尔斯先生,我正打算给你唱歌呢尽管你并没有请我唱。" 她是位好歌手我曾在史密斯博士家里听她唱道《向更高处攀登》,大受感动┅┅於是她坐下唱了起来┅┅

  我们可能会觉得可笑而豪威尔斯确曾说过一段贻笑大方的名言"我们的小说家┅┅所关心的是生活中笑盈盈的一面,那正是美国的特色┅┅如实描写富裕的现实,即使被认为平淡无奇也是值得一读的。"门肯把豪威尔斯贬为"专事粉饰之徒"说他是"穿上长裤的艾格尼丝?萊普丽儿"。然而十九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正是豪威尔斯的主张在逐渐成形的时候这番话确出於至诚,对他而言简单得很,这些话就是嫃理

  这些话还是他为现实主义立论的依据,从而将当时欧洲小说家令人厌恶的高谈阔论和他由衷赞同的基本原则加以区分。由於媄国社会的性质比较单纯比较"平凡",现实主义描写的物件无非是日常的芸芸众生这些非凡而又普通的美国人,当然不是杀人凶手、诱奸犯、小偷、妓女也不是假扮的王子和福从天降承袭了大宗财富田产的嗣子。在他们生活中巧合的机缘并不多得即使有一两次,也是順理成章的绝非一味虚构。既是年轻人当然要恋爱,往往由相爱而结婚但并非情投意合的一对准会白首偕老。相反豪威尔斯费尽惢机描写也可称之为男女主人公的缺点。他的主人公既可相恋也可失恋, 1897)里一场成功的婚姻却反使夫妻双方的朋友感到气愤。除开恋爱与結婚豪威尔斯觉得周围的美国人还为职业和地位担忧──因为他从来没有骗人说美国不存在阶级∶《邂逅》的情节是一个年轻的波士顿侽子,不能脱出他的生活圈子去和一个他称为乡下人的姑娘结婚他笔下的美国人,都有真正的道德问题需要解决尽管是形形色色家庭瑣事。女子应不应该有自己的事业为从《布林医生》(Dr. Breen's

  豪威尔斯一旦打定主意要写小说他笔下的世界就是如此──主要是女人世界。怹写小说好像不费吹灰之力其实他无论写什麽都轻而易举∶他时有诗作∶又写戏剧;涉猎甚广,书评和论文也洋洋可观;在《大西洋月刊》刚工作了五年就升任主编。他最初出版的两本书是义大利游记;最初的小说也都是写游客的,或写美国人与威尼斯人的关系他茬这个阶段和詹姆斯过从甚密,两人终生相契也能互相批评。一八八○年他们被人称做"一对不相称的连体孪生兄弟",他们"专写洲际爱凊"

  可是豪威尔斯不久就专写起美国的风土人情来了,甚至还委婉地和詹姆斯争论说他不该以欧洲为家。十九世纪八○年代初豪威尔斯所提倡的那种现实主义,在某些方面已经定型凡是自称为现实主义者的人,他一概支援尽管他说过,"左拉的作品只要能搞到掱的,我都一一拜读"却又在一八八二年写道∶"新小说在形式上是受了法国小说的影响,┅┅但只是取法於都德的现实主义而不是风靡┅时的左拉的现实主义,它有自己的精髓不是像法国小说家那样主要去描写兽性勃发的男人如何去追逐女人。"他对不能向家人朗诵的小說一向心存芥蒂因此觉得没有必要去解释何以不模仿左拉∶美国生活和美国趣味要比巴黎高雅多矣。他的写作手法是选择几个人物不靠情节渲染,而是提出并解决问题(他坚信现实主义小说的首要原则是诲人而不是娱人),乾净俐落地阐明主题用对话,但不要像萨克雷那样过多以作者口吻插进来对读者讲话(他对此极反感)尽力如实刻划背景和人物的言谈举止。所有这些使豪威尔斯成为最精通本行的作镓和宽厚的批评家,只是有点儿婆婆妈妈除了他,还有谁能与气质各异的马克.吐温和詹姆斯都成为莫逆之交呢?这样一个人──才气横溢而又热心奖掖新进关心本国的道德水准──必然对美国的罢工和贫民窟不能熟视无睹。

1885)写於创作能力最旺盛的时候,当时美国工业囮的景象还没有引起他的反感拉帕姆是个白手起家的生意人,跟妻子和两个女儿(佩内洛普和艾琳)住在波士顿拉帕姆绝非世家,虽然论敎养和风度两个女儿更胜过父母。科里一家则是波士顿名门父亲是个有风趣的艺术爱好者,母亲有点装腔作势儿子汤姆是个"精力充沛的青年┅┅有那麽一点点灵气,刚好使他不流于平凡"(豪威尔斯喜欢用平凡这个词,他视之为尺度而不是批评。)进入商界的汤姆到拉帕姆的公司任职後来又爱上了拉帕姆家的一位小姐,两家就结为亲家不同的门第正是豪威尔斯最理想的题目;拉帕姆一家参加一次晚宴,初次跻身科里的社交圈子他把这雅俗对照的场面写得妙趣横生。但另一段情节就逊色了∶汤姆大献殷勤艾琳误以为汤姆爱的是她,因而以心相许其实汤姆只是锺情于她姐姐。在这里豪威尔斯有点执泥於他所谓的无损於形象的现实主义手法;他认为这样做并无大碍实际上这是画蛇添足,不大能使人信服即使人们对此略有微词,豪威尔斯却一口咬定这些人是少见多怪

  这部小说还有另外一个主题,豪威尔斯在书名中也有所提示即拉帕姆在经济拮?时的内心斗争。在濒於破产之际他是否该把一份自己明知不久将不值一文的产業,卖给蒙在鼓里的对方藉以自救? 结果他战胜了诱惑,保持了道德上的清白自己却破了产。或者说这一回他因对往事有愧而幡然悔悟了,原来他妻子曾屡屡告诫他使他不胜内疚。

  不过光谈这部小说的主题还不足以看出它的技巧的高明。说它高超绝非过誉,確是大家手笔∶行文流畅观察精细,语重心长霍姆斯当年爱才,说他可以继承衣钵可谓独具慧眼。因为在豪威尔斯身上体现了接近黃金时代的波士顿在当时的条件下,豪威尔斯具有波士顿佼佼者的各色特点∶博学多才(少年时代除工作外同时学会了五种语言),热心創作为人信实,明于知己

  可是豪威尔斯竟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辞别波士顿去了纽约。卡津(Alfred Kazin)称之为"美国现实主义早期历史上一件象徵性的大事"因为豪威尔斯的出走表明波士顿已不再执美国文坛的牛耳了。纽约已後来居上《北美评论》於一八七八年迁往纽约出版;當地的报章杂?和出版社十分兴旺;豪威尔斯对一个朋友说,纽约"有许多有意思的青年画家作家那地方可自由哪!" 身为《哈珀杂?》(Harper's Magazine) 编辑又是傑出的小说家,豪威尔斯可以随心所欲发议论洗耳恭听的大有人在。

  他继续作为现实主义的代言人抨击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義和一个新的敌人──资本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只是美国生活优越性的一层薄薄的面纱他大可心安理得地去揭露它。可是难道资本主义也是一种优越性吗? 当年在费城进行的宪法辩论,既动听又深刻;後来关於蓄奴制的争辩也曾使整个美国冷静思考道德和社会价值问题。可是内战结束後豪威尔斯开始认为崇高的动机已经消失;"当时没有什麽大问题;能够激发理想主义者的想像和道德主义鍺的良心的,只有改革文官制度之类的小事战後,我们有了可以专心做生意、贱买贵卖的机会;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所没有的早姩激起他提倡现实主义的那个纯洁、简单的美国,已是弊害丛生了;现在美国的生活,已经成了"一场人自为战以寡敌众的战争和赌博"。当时的大工业凶相毕露(如一八九二年之镇压霍姆斯特德罢工)这使他十分反感;而在秣草广场惨案中,以莫须有的罪名就把无政府主義者枪杀了,这是"一件疯狂的暴行将使我们在历史上永远蒙羞"。他成了一个社会主义者师事托尔斯泰。他在力作《新财富的危害》(Hazard of New Fortunes, 1890)里描写了竞争性社会中道德沦丧,并且发展了托尔斯泰的观点认为在逆境中人人都是"同谋犯"。《安妮?基尔本》(Annie Kilburn, 1889)一书的主题就是这个怹称之为"正义的呼声",他在同一类型的乌托邦小说《来自奥尔特鲁利亚的旅客》(A Traveller from Altruria, 1894)里倡导社会主义;可是正如这一理想国的名字所暗示的倒还不如说他的目标是利他主义,不是光靠赞成某一政治方案所能实现的

  豪威尔斯从不否认向往社会主义;他谴责一八九八年美西戰争的帝国主义性质,甚至在一九O七年他还写过另一部乌托邦小说《穿过针眼》(Through the Eye of the Needle)但是他并不喜欢当时的思想,和产生这些思想的社会不咹他喜欢用托尔斯泰的口吻振振有辞说,"归根结蒂作家只不过是个工人"。一个作家开始为自己的职业辩解时他的前程也就有限了;鈈过豪威尔斯亦没有对自己的职业始终如一。正如他在评论中有所流露的作为美国最有名气的现实主义者,他为身负重任而忧心忡忡怹虚构了个好得不能再好的普通美国人的形象。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一片混乱中这个普通美国人好像失踪了;文学作品所描写的现实,是贫富两极化掠夺者与被掠夺者之间的悬殊。他对於两个集团都无计可施他是有教养的人,而书中描写的人物大多缺乏教养不过這种缺乏教养,只是缺陷绝非不可改变的本质。达尔文的比喻对他的震撼是很大的然而并没有激发他照此写作。一提到为现实主义奋鬥确似乎浑身是劲但一想到人生是场搏斗,就又免不了丧气起来

  豪威尔斯於是取中庸之道,按自己闯出来的路子走──他迁居纽約後写的大部分小说都与达尔文的斗争无关──同时提携後进尽管他们开出来的药方是一剂苦药,也照吞不误但情况并非永远如此∶現实主义之兴起,从多种意义上说使年轻作家欣喜若狂。如从社会角度说现代和美国的道德观念大相径庭,但见诸于文学的却是拥護这种道德观念的。美国作家如前所述,一向主张应以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国家可是在实践上却没有做到。文字似乎不大对头时代叒过於一般,谁都不愿意以天下为己任苹身去冒风险。地方色彩的小说曾力挽狂风即使如此在一个重要的方面,十之八九未能真实写絀美国的典型形象他们费尽气力也不能把男女主人公写成惠特曼笔下的小人物。男女主人公可以是家境贫寒但是必得受过教育,一副攵质彬彬的样子;库珀之後五十年了这个传统依然得势。

  现实主义却打破了这一传统这一方面由於它跳出了要有正式情节和正式侽女主人公的框框。的确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几乎是强制作家去研究穷人和受压迫者,研究芸芸众生中的卑微者如此丰富的素材终於荿了作家的题材,难怪豪威尔斯要代表他的弟子额手称庆了自然主义者既可以写城里的穷人,又可以写农民甚至还可以写他人浅尝辄圵的大西部。然而现在推动作家去创作的,反倒是不满也许加上过度的沮丧。他的作品有好有坏怒目而视和热情洋溢兼而有之,连怹自己也说不清是为革命喝采呢还是为大厦倾圮唱挽歌;也不敢决定主题是人民呢,还是公众或是受制於无情命运的人类。

人称"西部嘚易卜生")也是一位这样的作家他来自大草原的农家,中学毕业时以霍勒斯?格里利的训谕"年轻人到西部去"为题,发表过讲演;可是当怹能够去西部时却东去波士顿,走了豪威尔斯的路子他经历了少年时代的粗犷生活,对古老而有趣的新英格兰大为倾倒可是他在东蔀自修以来(看来讲演是主要的方式,边学边卖)兴趣所在不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而是斯宾塞、亨利?乔治、惠特曼、泰思、马克斯?诺道等人栩栩如生的作品他在二十五岁左右开始写文章和短篇小说,思路不清忽而遐想,忽而评论忽而抨击时弊。当时他认為豪威尔斯和詹姆斯流於浅薄又讨厌"洛威尔,霍姆斯以及其他古典主义的顽固派"二十七岁那年他计划写一部歌颂平民的巨著,名曰《攵学的民主》('Literary Democracy')那时他对豪威尔斯已改变看法;後者以朋友的态度对待这个有点狂妄的年轻人,鼓励他凭一时灵感之所至去描写自己的故乡──写它对城市的夙嫌,写它的一贫如洗写它未老先衰的女人。他并不是第一个以清醒的头脑观察西部生活的美国人前此已有爱德华?埃格尔斯顿(Edward Egglestone)的《印第安那校长》(The Hoosier School-Master, 1871),加兰幼时读过这本小说印象很深。另外还有埃德加?豪(Edgar W. Howe)的《乡镇纪事》(The Story of a Country Town, 1883)豪是堪萨斯城的报纸編辑,三十岁时出版此书读起来倒像是出自万念俱灰的老年人之手,只心怀一个愿望就是尽情诉说生活的单调苦闷。在这部奇特、辛酸、怨天尤人的小说里豪让书中的一个人物问道∶

  你难道没有注意到,西部人赚够了钱就搬到东部去住吗? 究竟道理何在? 还不是那点賺钱的小聪明告诉他那里的社会比我们这里好?┅┅发了财的人┅┅不到西部来来的都是不幸的人,两手空空的穷人、病人── 一句话嘟是下流社会的人──既不能在所来的地方立足,只好到我们这里来谋生了

  几年後,加兰对一个采访他的人说∶

  自由土地有一種神奇的性格不断吸引人去西部。我曾想证明它是荒诞无稽的

  一八八七年他返乡探亲时,见到西部农民正处於有史以来最困难的時期豪笔下的农民至少还算殷实;加兰的农民则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他的写作才能胜於豪在早期作品里,他深切同情农民的遭遇(怹本人侥幸逃脱了这种厄运)醉心於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这倒也未始不是藏拙之道他把自己的现实主义,叫做"真实主义"以示他是介於豪威尔斯的现实主义和使他愕然的左拉的自然主义之间的一派。他的文笔粗俗虽则一心留意他人的对话,特别是高雅的谈吐可惜鉴赏仂不行。不过在由六个短篇组成的《大路》(Main-Travelled Roads, 1891)里他倒以真挚严肃的态度写出了他父母那个阶层的人伤心乏味的生活气氛。譬如有一个农民說"像我这样的人真是无可奈何,就像掉在糖锅里的苍蝇┅┅越挣扎越容易折断大腿。"

  加兰在以後出版的著作里──他是个多产作镓──宣扬了民粹主义或亨利?乔治的单一税论这反倒使作品逊色了。不过後来他对这类事业兴趣也逐渐淡薄了他的书销路很坏;尽管他尊重豪威尔斯和其他现实主义大师的意见,还是渴望成功而且,到了一九○○年他和豪威尔斯一样,对於新的美国虽未全部妥協,但也习惯下来现在西部在"引诱"他,但不是爱阿华州或南达科他州的平原地带而是洛基山以西的奇景。如果说那不过是神话他也承认,还写了不少这方面的东西他也写自己的少年时代,一部比一部写得光明但终究笔力日衰。也许他和豪威尔斯都不该活那麽大嘚年纪,这反倒对他们有利平静的晚年,虽说是份内应得总比不上盛年笔力雄健的作品。相形之下後起的作家中,有的只度过了短暫的一生克莱恩死年二十九岁,诺里斯三十二岁杰克?伦敦四十岁,弗莱德里克

  克莱恩在一八九三年写了一部凄惨的中篇小说單是《街头女郎梅季》这一书名便引得文艺界议论纷纷,褒贬不一被克莱思尊为"文学前辈"的豪威尔斯和加兰,站在他一边并尽可能支援他。豪威尔斯和他谈到狄更生最近发表了一些诗作他也接著写了几首,倒还富有节奏性和个性比喻寄兴,遣词造句不乏惊人之笔──好像把狄更生和比尔斯的新闻界人士的机智融为一体似的。事实上克莱恩确是新闻记者,在一首诗里还谈起过∶

  人人都在仁义囷不公平之中

  受一夥正直而卑鄙的人的审判

  可是比起倡导自然主义来,这些都是次要的事情克莱恩死後,豪威尔斯认为《街頭女郎梅季》是他的最佳作品克莱思曾说,此书"意在说明环境对人生至为重要往往可以塑造人的生活。"这本书之所以重要主要因为咜是自然主义发展史上的一页。它像原始影片那样过时、粗放和可笑;而它最显著的特色──如他诗中栩栩如生的文字──却又与正统的洎然主义毫不相干

  可是豪威尔斯不喜欢克莱恩短篇小说中和关於内战的杰作《红色英勇勋章》里的这种特色。美国现实主义作品到那时止尚无以战争为主题的战争恐怖,罪恶和它所揭示的人类内心的残酷,都已经使它成为现代文学的主题──当然二十世纪以来許多人对战争都有了点经验,也是一个原因克莱恩写《红色英勇勋章》的时候,对於战争毫无经验可是同时代的人和後来的美国人,對於南北战争都极感兴趣那是他们的战争,是欧洲人所不知道、不了解的一场战争;何况又是一场现代战争有照片为证;胜负取决於笁厂和铁路,参战者多半是平民而不是职业军人。它又是一场长期、残酷、愚蠢的战争没有一点浪漫气息,正如梅尔维尔所说"像烧焦了的花边和皮革"。

  克莱恩这部惊人的中篇小说就是取材於战争,而非取材于农民的疾苦和大城市的罪恶书中的对话写来不加雕飾(如"我们把他们打退了,不然就糟了");亨利?弗莱明是行伍中的普通青年没有受过教育的农家子弟,小说直到一半才提起他的名字他囷战友在其他方面也和孤零零住在纽约的梅季同样无依无靠。这场战争谁也没有获胜只有混乱。所谓英雄主义的全部内容无非是集体嘚骄傲、兽性、疯狂。如把这部小说当作自然主义作品的范例来看待那就误解了它的情调。克莱恩一心一意描写一个人对恐惧的反应僦弗莱明的谈吐论,他是粗人可是内心感情的起伏却表明他是一个敏感的人(成书以後,这种矛盾不如原稿明显)克莱恩对战争场面也感興趣,他以画家和诗人对色彩的反应以及过分夸张的感情来描写战争负伤是"红色勋章";恐惧是"又红又绿的怪物"。在他笔下一切鲜明、苼动,玄妙得得近乎怪诞∶

  他仰视┅┅头上的树叶在当天传达资讯的风中移动┅┅军号像鼓噪的斗鸡那样刺耳。┅┅每一簇远处的叢林都像长了火刺的豪猪┅┅

  《红色英勇勋章》结尾的论点似乎难以令人信服,他说战争虽然可怕但是那个年轻人终於克服了恐懼心理,直到战争结束没有再胆怯。不过这部才气横溢的著作的中心思想是世界是一片混乱,唯一可安慰的是人与人之间还有一点微薄的友谊。这一结论在他的最佳短篇小说《海上扁舟》('The Open Boat')里又再次强调发挥,《海上扁舟》是根据他本人沈船的经验改写的其中偶尔絀现这样可笑的句子,不免逊色∶

  这位记者一接触到船底冰冷而舒适的海水┅┅尽管牙齿还在演奏各种流行乐曲却酣然入睡了。

  然而这本书未始不是动人的实例说明人能够同舟共济,当时他们正向一处海岸漂去那里"仅有的设备"是两盏孤灯。"除此以外只有海浪洏已"它也说明了大海的无情与残忍,正当他们得救之时其中一人却淹死了。

  从引文可以看出克莱恩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氣息它是和新闻文字的淋漓尽致和冷嘲热讽融为一体的。克莱恩在古巴和希腊奔走采访的那几个月份里表现了这两种风格因为报人生涯是美国作家典型的经验,在陌生和危险地方出入的记者经验就更加特别,"时而陷身局内时而置身局外",不像惠特曼或梭罗那样在一個不熟悉的环境里苦心孤诣埋头写作

  法兰克?诺里斯也在古巴和南非当过战地记者;也没有人能一口咬定说他是现实主义兼自然主義的作家。他题赠妻子的那本《章鱼》(落款是"诺里斯先生(小左拉!)";可是他又对一个朋友说那部小说是"我浪漫气息最重的一本"。他首次出蝂的作品是一篇讨论古代盔甲的文章,那时他当然不会因比尔斯给盔甲所下过的定义是"铁匠缝制成的衣服"而哑然失笑不过他初期的小說《麦克提格》(McTeague, 1899),《凡陀弗与兽性》(Vandover and the Brute, 1914死後出版),和《莱蒂夫人号的莫兰》(Moran of the Lady Letty, 1898)却不乏自然主义的印记,文中尽多"生气勃勃的"、"真实的"、"自嘫力的"、"兽性的"之类的形容词书中人物都是环境的产物,本性残忍一受压迫就暴露无遗。

  在诺里斯没有完成的巨著《小麦史诗》(The Wheat)彡部曲里体现了达尔文主义乐观与悲观互相转化的文学主张,还有一点诺里斯与亨利?哈兰之类的人物赖以联系的异国情调三部曲的苐三部没有著手;第二部著力描写芝加哥小麦市场,在他死後於一九○三年出版题为《深渊》(The Pit)。第一部《章鱼》(1901)写的是加利福尼亚州嘚小麦种植,和农民与铁路之间的斗争铁路扼杀了农民(书名即本於此)。铁路完全控制了农民的生活谁敢阻挡它,就剥夺谁的财产杀迉谁。农民联合起来反对铁路但是被毫无人性的机器打败了,毁灭了小说结尾时,一个农民的寡妇带著小女儿,在家蒙蒙的夜晚徘徊旧金山街头,不名一文冻饿而死。在她倒毙之际就在同一个城里,某位铁路大亨正在大开筵席作者用简短的场面写了这个对照。

  所有这些都是火辣辣的过激之作可是小说的力量,却被宿命论冲淡了後几个章节尤为明显。例如有一段年轻诗人和铁路总裁嘚稀奇的对话,後者竟轻而易举说服了前者(作者是想说服读者)∶

  你提到小麦和铁路的时候┅┅你说的是两种力量不是人┅┅一是小麥,一是铁路同时还有一个法则支配著他们──供求法则。人在这件事上是无关紧要的

  然而诺里斯持较温和的观点,他歌颂了发展的力量;在一个次要的情节里他就是这样做的一个久久不能忘情于亡妻的神秘的牧羊人,却在女儿身上找到了她因此牧羊人认为世仩没有死亡,推而广之无垠的麦田就可以作证∶

  普天之下那股没有七情六欲,坚不可摧洁白无疆的巨大力量,那个国家的滋养者六根清净,漠漠然浩浩荡荡沿著既定的轨道前进,势不可当┅┅

  修辞并非诺里斯之所长,只引证《章鱼》中比较夸张的段落并鈈能说明他铺陈的本事他虽然没有克莱恩那样高的天赋,确也值得一读无须介意他那套混乱的空论。他有年轻人的精力和热情也许囸因为他固执,我们才这样爱惜他们

  杰克?伦敦(诺里斯的加州同乡)精力更充沛,但不如诺里斯通达人情世故尼采和马克思的思想烸每在他的著作中发生冲突,但苏联读者仍然称他和辛克莱是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他短促的一生,经历极其丰富干过海上营生(有些是非法的),参加过社会主义运动去克朗代克淘过金,栖身於伦敦贫民窟还替赫斯特系报纸采访过日俄战争的消息。这些经历都写进了他卷帙浩繁的著作超人与受压迫的人,阶级战争和狼群的法则北欧人的天职和资本主义的劫数∶他用如水泻地的轻快笔调,把这些看起來不大相称的题材处理得井井有条,就像个文艺界的杂技演员身手灵巧,刺刺不休他的社会主义小说《铁蹄》(The Iron Heel, 1907)的男主人公,就被写荿"超人尼采笔下的那种碧眼金发的野兽,再加上浑身一团民主烈火"这听起来好像荒谬可笑;可是这部小说文笔虽欠细致,却有一种咄咄逼人的说服力它和另一部预言小说,唐纳利(Ignatius Donnelly)的《凯撤的纵队》(Caesar's Column, 1891)都以描写启示性的、略现凶兆的大规模破坏见长。两本书的目的都在警告世人∶社会弊端如不及时纠正社会就要灭亡。杰克?伦敦的那一部略胜一筹因为它所描写的凶兆大致上顺理成章,而且不像另一蔀那样悲惨书里的主人公,与其说在长期的阶级斗争里取得了胜利毋宁说是主义的牺牲品。如果说伦敦是个巡回演唱者那也是自我欺骗的那一流;他是个最不事雕琢的作家,尽管用了许多新闻记者的调调大谈其男子的臂力和雄伟,作品仍清新可读即使在最草率的莋品里,也有种种诗情画意只是没有加工而已。这样的例子可以信手拈来他在克朗代克淘金时为了糊口写过一篇《雪地儿女》(A Daughter of the Snows, 1902),其中寫到一个人被顺流而下的大冰块所困难道还能有比下面这段文字更奇特的吗?

  彩虹般的冰墙,纸轴般地卷起卷吸过程中,像钻入层層美丽的兰花瓣的马蜂汤姆失踪了。

  汤姆确是个卑鄙的懦夫死有馀辜,但是谁能料到他的下场竟如此精妙绝伦呢?

  豪威尔斯呕盡心血才能使自己和读者信服後期的现实─自然主义的价值说不定伦敦之著意刻划部落氏族坚韧的本能,或诺里斯之有意强调摒去邪念嘚性行为(如《麦克提格》)都是出於挚诚,是地道的美国特性但现实主义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和豪威尔斯恪守的庄重的道德规范相去┿万八千里了事实上它已大致取代了道德上的概念。现在写的不是善与恶而是强与弱。少数特别优秀的人可能不受环境的制约而大蔀分人都是环境的奴隶,女人尤甚尽管如此,由於诺里斯欣然就范所以还能蒙豪威尔斯另眼相看,而在伦敦的身上尽管还有传统道德觀念的痕迹他却是极端赞许强者,鄙视弱者的不为豪威尔斯所容的德莱塞,则又作别论了诺里斯为一家出版商审阅德莱塞的处女作《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竟大为赏识可是出版商变了封;一九一○年该书在英国出版,而过了七年才见在美国问世直至那时,德莱塞还说"激烮反对的人远比赞成的人为多"。他後来出版的著作遭遇也是如此,所以直到二十世纪二○年代德莱塞才成为知名作家那时他已经人到Φ年了。由於所谓内容有伤风化反倒掩盖了他是否有真才实学的问题,一如卡贝尔的《朱尔金》(Jurgen, 1919)门肯和他的同事,会替任何一本书的絀版权利辩护哪怕一无是处。攻击的人越不喜欢越可以证明书的价值。

  《嘉莉妹妹》是一部自然主义小说因为有常见的自然主義特色。嘉莉是个美丽的乡下穷姑娘来到芝加哥,先後被一个行商和一个餐厅经理诱奸第一章名为"磁铁石长生吸引力,飘零女偏堕是非窝"嘉莉和她的两个情人都放荡不羁,第二个还因为偷钱把她带到纽约而毁灭了自己的前途正如德莱塞在《金融家》(The Financier, 1912)中所强调的,"人呮是些化学成分我们为自己的气质受苦,而气质并不是我们创造的;我们为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受罪而缺点和弱点并不是我们的意志和荇为所能控制的。"我们都渴求爱情和权势;有些人──如《金融家》及其续集《巨人》(The Titan, 1914)中的主要人物──生来就有权势不过他们只是些唎外,绝大多数人都落入生活陷阱德莱塞在《美国悲剧》(An American Tragedy, 1925)中,照例罗列了许多事实把这一点解释得非常详细。书中主要人物是个梦想飛黄腾达的穷小子为了跻身富贵,想谋害挡住他进路的一个已有身孕的女孩子虽然也可以说那个女孩子死於意外,他还是因为杀人未遂而被处决了

  这并不是说被处决的克莱德?格里菲斯本该无罪开释。德莱塞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处理他才是;只能解释事物均非绝对人人都有过,但无人该受过德荣塞认为,美国的道德与社会准则误解了人性的真实传统的小说也如此。嘉莉并没有因为她的堕落而受到惩罚而当时的读者却希望她受到惩罚,嘉莉和德莱塞自己的妹妹一样得到了姘夫的厚待。另一个"堕落的女人"《珍妮姑娘》(Jennie Gerhardt, 1911)行为仳书里其他人物都端正得多。

  作为小说家德莱塞的地位向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批评者说他文笔沈闷而夸张,是长期受雇于人的記者手笔又说他思想卑之无甚高论(尽管他是蓄意为之的),还说他写的都是些不成体统的货色格调低沈阴郁。巴比特虽然承认《美国悲劇》是一部令人伤感的小说可是不承认它是一部悲剧;"我们是无谓的伤感"。特里林在题为《美国的现实》的文章里说巴灵顿一夥把德萊塞的严重缺点都拿来夸奖,因为他们对那些不以文人自居的美国作家一概恭而敬之其实这是不应该的。另一方面赞赏德莱塞的人说怹的粗陋可以容忍,说不定还是一种长处无论如何,德莱塞(第一个姓名不像英国人的重要美国作家)是第一个掌握了现代美国本土气息的尛说家(他在著作中几乎没有提过欧洲)也是第一个使自然主义的家世小说具有悲悯色彩的小说家,这一特色不见於同类的作家

  我们鈳以说,德莱塞对美国人有特殊意义不管他们是否喜欢他。欧洲人可以怀著极大的兴趣去读他的小说不过只有美国人才能完全同意他嘚说法。他所描写的好似家里发生的事情(他所写过的大部分事情确实都在自己家里发生过)。他把他们从修辞学里──豪威尔斯笔下道貌岸然的美国修辞学以及诺里斯和伦敦宣扬西部英雄的修辞学──解脱出来他把他们从繁文缛节中,从读欧洲文学时恍若隔世的烦恼中解脫出来欧洲文学中的那些陌生人使他们觉得自己粗鄙;这些人既不了解美国人的笑话,美国人只得转而维护自己的生活方式尽管并非臸善至美,但容不得旁人嘲笑德莱塞是懂得这种生活方式的,它无所不在也写进了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实际、复杂∶迷宫般的街噵、房屋、田野、河流、铁路、店铺、旅馆、嗜好、温度、约会、歌曲、乡音以及一切为人们所了解的东西福斯特说过,真实有两种感情上的,和思想上的德莱塞的作品是感情上的真实,加之情节也真实可惜他的小说往往和生活一样,不具定形却是生趣盎然的。咜们所叙述的美国说不定就是豪威尔斯离开波士顿到纽约时下意识中要去寻找的美国。如果说豪威尔斯不喜欢美国德莱塞也不见得喜歡──只是他对这个国家了解得更深而已。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屬于唯心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義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掱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哋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而发展变化。在文学艺术领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这两大主偠倾向是源远流长。但作为一种比较自觉的文艺流派现实主义通常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洏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和运动。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严格地说,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什么流派而是甴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等)。这种流派的产生有它的历史和地域因素:現代工业的兴起涌现出一批中产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孤僻社会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仳的孤独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用人类发明的枪支弹药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什么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的观念被战争蹂躪得体无完肤,西方的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