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有什么样的寓意?春联才是好春联

神的话就是真理,我们借着这真理得到了那永远的生命。而作为主啊门徒,我们要宣扬这真理,高举这真理,把神的话写成对联贴在我们的门楣和门框上,以此来记念神对我们的拯救和带领。

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你们也就是我的门徒了。

对于愿意张贴春联的家庭来说,春联是最好的福音宣传页。通过主内春联,我们不仅让其他人知道了我们是基督徒,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受到主的博爱。

而我们看到的很多春联,都难以彰显福音中心和十架中心,大多都只是流于道德的教训,又混同于世俗的福气。

那么,基督徒挑选春联的时候,如何才能选到最合适的春联呢?

首先要注意不要贴和迷信、财神有关的对子,也不要贴那些追求升官发财、功名利禄的对联,因为这些不是我们基督徒所追求的。非信徒家门口贴的春联,无非都是求飞黄腾达、求财运连连的。而我们所追求的,是属灵的真理。

基督家庭的对联不但要祥和押韵,还要具有圣经内涵与属天韵味。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

耶和华吩咐以色列人说,要把神的话语贴在门楣上或者门框上,以此提醒自己或者教导自己的儿女。因此,我们的春联上,要写上神所吩咐我们的话语。

马上就要过年了,让我们借着这一幅幅对联、一句句神的话来记念神对我们的看顾、保守和恩典;借着这一幅幅对联来宣扬神的福音;也借着贴这对联的家庭来彰显神的荣耀,使更多的人能够进入神的真理,享受神的恩典与预备。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

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

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叫

,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

。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

》),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清代名将对联(通翰斋)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

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

》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

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

》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

》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中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

。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

”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

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卡车”与“吉普”,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

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

、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

,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

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

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

,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

,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

,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

。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

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

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春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

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

。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对联主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

”)《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

,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

,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

》,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

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

、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如:“

。”(《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郑风·山有扶苏》)《

》其中对偶句亦多。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仲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中国骈文史》如:“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

。”(二十二章) 再看

。”(《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述而》)等等。辞赋兴起于

,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

》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

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

;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组织,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对偶名句。这种对偶句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

、用典,此其一。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

,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

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

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

,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这就是标准的律偶。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首诗的颌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

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墨’字上部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分为‘白’字。各属于颜色的一种,且词义相反。

两个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又都属于五行之一。

同“黑”、"白"相对,且“土”、“木”都为五行。

独角兽(对)比目鱼(比翼鸟)

春回大地(对)福满人间

棣华罨映(对)荪馤绵延(上联复词“罨映”双声,下联复词“绵延”叠韵,故此联又为双声叠韵对)

对联“东户田民乐;南山席客多。”

翱翔一万里(对)来去几千年。

半浸中华岸(对)旁通异域船。

苞蔵成别岛(对)沿浊致清涟。

云无心以出岫(对)鸟倦飞而知还。

岂能尽如人意(对)但求无愧我心。

既闻山石无假色(对)亦知草木有真香。

万里秋风吹锦水(对)九重春色醉仙桃。

千秋笔墨惊天地(对)万里云山入画图。

松叶竹叶叶叶翠(对)秋声雁声声声寒。

点灯登阁各攻书(对)移椅倚桐同玩月。

福无双至今朝至(对)祸不单行昨夜行。

丝竹同清当天合曲(对) 山水齐朗映日生文。

麓秀川明,歌飞杨柳岸(对)物开民振,派重凤凰山。

放鹤留云,思幽人显客(对)旌门勒石,念仁士义官。

祖邦今崛起,正需作气(对)人世敢担当,不问出身。

,时成尔事(对)修文乐,讲

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mò)墨(对)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对)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1上联 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下联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许对古人言诗

2上联 春暮偶登楼,上下鱼龙,应惜满湖绿水

下联 酒醉休说梦,关山戎马,未如一枕黄梁

1 上联 不夜灯光,便是玲珑世界

下联通宵月色,无非圆满乾坤

2 上联 时际上元,玉烛长调千户乐;

下联 月当五夜,花灯遍照万家春

3 上联 春夜灯花,几处笙歌腾朗月;

下联 良宵美景,万家箫管乐丰年

4上联 一曲笙歌春似海;

5上联 一帘春色门垂柳;

1 迎春迎喜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

2 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

3 盛世和谐添锦绣,伟业腾飞更辉煌

4 鸿运当头迎百福,吉星高照纳千祥

5 发财地八方进宝,开福门四季平安

6 吉祥平安天赐福,荣华富贵地生财

1 上联 龙舟竞渡凭吊屈子怀古恨

下联 赤县雄飞喜谱今朝爱国篇

2 上联 艾可驱邪,处处庆天中令节

下联 粽能益智,家家逢地腊祥光

3 上联 箬叶飘香 一粽尝来千古事

下联 龙舟逐水 百桡划出四时情

1 上联 海屋添筹古来稀者今来盛

下联 华筵庆衍福有五兮祝有三

2 上联 精神矍铄似东海云鹤

下联 身份老健如南山劲松

3 上联 爱日伫期颐兰阶早酿十年酒

下联 慈云周海岳莱彩犹载一昙花

在中国,宅第亭阁、寺庙观庵、名山胜景等古迹都有对联,古迹孕育、催生了对联,古迹又存活于对联中。

“兴废总关情,睹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何如”,这是江西滕王阁的对联。写景、咏史、抒情、议论,对联之妙,存乎其中。

“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烟霞笼别墅,莺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这是

湖心亭的对联,对联中的一“漫”一“笼”,更兼“柳浪莲房”、“莺歌蛙鼓”,西湖的美景怎能不叫人流连忘返呢?让人老远就能闻到酒气的是山西杏花村牌楼对联:“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对联把酒写得神乎其神了,飞鸟闻香化凤,游鱼得味成龙,那么,人喝了这酒,岂不赛过神仙?

也有长联,长得如一首词。如昆明大观园大观楼的对联,全联180字,是清乾隆年间昆明寒士

(本文作者系全国著名作家

的《中国楹联特征论略》则把楹联的特征概括为五个对立统一:

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

”,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

”,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

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

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宋胡仔《

》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

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

”,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

。”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

》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

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

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

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诗尚典雅蕴藉,如“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只能称之为“

”。一般人是不敢问津诗词的,怕写成打油诗。而楹联,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长篇巨制者则更是

,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

平阳“益智高等女学校”门联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文学、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

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有严肃性创作,也有性的。比如,开办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的浙江平阳“益智高等女学校”门联“德张

炳耀风”,其风格是高雅而严肃的。清末有个叫

题了一联。此联就属于严肃性的。联云: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用兵四川的特点,又总览了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借此提出自己关于正反、宽严、

、文武诸方面的政见,极富哲理,蕴含深刻的辩证法,发人深思。和历史任何优秀的

相比,它都毫不示弱。此联问世以来,好评如潮。人们“看中”的,正是此联深刻性和严肃性。毛泽东1958年参观

时,对此联看得很细,予以高度评价。

3.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4.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5.挽联:哀悼死者用。

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6.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8.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9.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

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3.哀挽联:又简称

,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

  5.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

6.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

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联等若干子类。

7.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
  8.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这种学术性质指的是在内容和用途上不属于上述几大类的某种专业性质。其内容往往比较专门,带有某种学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联、佛教联、道教联等。从对联的运用范围及发展空间而言,有必要将学术联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如作者所撰写的《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一书,就以对联的方式将许多佛教人物与佛教义理比较系统地写成了一部学术专著。推而广之,也可将许多科学知识或其他学问道理用对联的方式加以撰写,并且在内容上突出其学术或专业性质。
  9.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

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

)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

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

》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

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

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

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

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所以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

、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

(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

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

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湖南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

”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

  “五湖”与“四海”同指广阔的地域,“传”与“送”意思相似,“喜讯”与“佳音”更是同义词。这样的对联即便是其它方面再怎么好,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就没意义了。

  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

  两个世字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

  【三忌失对欠平衡】

  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

  此联中用“辉煌”对“精神”属于词性失对,即形容词对名词。

  【第四失替应留意】


也是语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给交替、有规律的出现才对。上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该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联第2第4第6个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

  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

  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这就违背了上仄下平的规律,读起来很别扭,是因为乱脚,就不符合联律了。

  孤平是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都是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可取。

  【第七切记三平尾】

  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对联的大忌,在撰联时很容易被忽视,不管几言联,只要尾部连三仄或连三平,都是对联所忌讳的。

  “迎新春”三字都是平声,这就犯了三平尾。你不觉得读起来很别扭吗?这也就是对联为什么要求联律,没律的句子就不能给人美感,没有昂扬顿错的节奏,就不能算对联了。

  【八忌上重下边轻】

  我们知道,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而下联写得气势软弱(轻),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上重下轻,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之一。

  听铁马声声关山入梦;

  看银钩笔笔书画萦心。

  此联立意,可以用“银钩笔笔”对“铁马声声”,“书画萦心”对“关山入梦”气势上就大大减弱,明显的气势不足,有损整副对联的美感。

  如果上联的气势很低,用下联来补倒是可行的。

  上联就没一点气势,如果下联不能补上,就很尴尬。

  【九忌初学用癖典】

  对联用典会增加对联的可观性,使对联显得更高雅。但是若用癖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就不好了,你不能每人都去解释一遍吧?特别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弄清所用典故的来龙去脉,不然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对于对联爱好者来说,只要认真避免以上九忌,就不愁对不出好的对联!

中对意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字词。联眼在联句中可能是一个单独的字,也可能是一个词组,或复合词组。茶联的集大成者《

》原创作者在天首创“联眼”单词,并在“在天联评”中首次采用。

,嫉恨李白的才华,心里很不服,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

两猿伐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一马隐身泥里,看畜生如何出蹄!

“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三步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河南洛阳人。相传在他年轻时,穷困潦倒,对

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

怪联贴出后,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他们先是莫名其妙,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快。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1924年,岁在甲子,60年一遇,甚为难得,

纳西族秀才和文华特作一上联,张贴在街口征对,并说,谁能对出下联,愿以

相酬。这上联是个串“花”对:

花灯悬挂杏花天,桃花开红,李花开白,头戴花,步生花,花上加花,百花香透花马国;

和秀才以为这是难对,非十天半月不会有人对得上。殊不知,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门来,原来举人

在这一夜之间便对出了串“甲”的下联:

甲箓翻看灵甲目,麟甲呈吉,龟甲

,龙现甲,鳖展甲,甲中添甲,万甲光腾甲子年。

和秀才一定要送酬礼,王举人坚决不受,一时传为佳话。

苏轼一天遇见佛印,正巧河边的狗在啃骨头,便出了上联:

佛印听见便不爽,把带有苏轼诗的扇子丢在河中,又出了下联:

百福呈祥、纳福呈祥、迎祥接福、满门福祥、五福呈祥、新春呈祥、祥福大地、福祥安康、福地呈祥、福祥和气、喜庆祥福、门臻百福、户纳千祥、祥云东来、纳福迎祥、万福呈祥。

上联:春夏秋冬季季呈祥

下联:四面八方处处得福

上联:门迎春夏秋冬福;

上联:三祥日照平安宅;

下联:五福星临吉庆门。

上联:福祥福寿福气满堂,

下联:喜运喜事喜气洋洋,

祥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年年顺景财源广 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一年好运随春到 四季财源顺意来 横批:万事如意

  丹凤呈祥龙献瑞 红桃贺岁杏迎春 横批:福满人间

  花发锦城春 莺啼杨柳风 横批:莺迁金谷晓

  处处春光好 家家气象新 横批:雪映丰收果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横批:春暖风和日丽

  莺歌绿柳楼前 第丰物阜民欢 横批:春到碧桃树上

  春草满庭吐秀 百花遍地飘香 横批:冬去山明水秀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年年顺景财源广 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一年好运随春到 四季财源顺意来 横批:万事如意

  丹凤呈祥龙献瑞 红桃贺岁杏迎春 横批:福满人间

  五更分两年年年称心 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横批:恭贺新春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 横批:莺歌燕舞

上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下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此联为【明】徐渭所作。上联指年少时好(hǎo)读书却不爱好(hào)读书,年老时爱好读书不好读书。

上联:闲人免进贤人进。

新联:捞者莫来劳者来。

此联为【明】担山和尚所作。

上联:此木是柴山山出。

下联:因火成烟夕夕多。

此联展现一幅恬静的田园生活气息,同时将

的博大精深演绎到极致,可谓绝妙。

上联:庙小无僧风扫地。

下联:天高有佛月点灯。

此联为一寺庙楹联,细细品味实乃千古佳作。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此联的妙处在于上联急读如音阶:‘多来米发索拉西’。下联为方言读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联:暑鼠凉梁,提笔描猫惊暑鼠。

古对:渴鹤汲漈,令奴响枪击渴鹤。

此联又作‘暑鼠量梁’。

上联:暑鼠凉梁,笔璧描猫暑鼠惊竟沿檐,撞桩斯死,老猫食尸。

原对:饥鸡盗稻,同童拾石饥鸡逸亦飞扉,碰棚彼毙,矢石落箩。

上联:士农工(宫)商角徴羽。

下联:寒热温凉(良)恭俭让。

此联也是一奇联。上联分两部分:

;宫商角徴羽。前为四业,后为五音,而有一个字重复,一个字谐音。

上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落西湖,惜乎锡壶。

下联:做边幅,捉蝙蝠,蝙蝠撞边幅, 贬负蝙蝠。(现有神人对出下联:听物理,如雾里,雾里看物理,勿理物理。)

原对:古对: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遇甲子,佳姿家子。

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下联: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今联:过南平,买蓝瓶,蓝瓶得南平,难得蓝瓶。

此联谐音‘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长’。

此联为嘲一和尚犯法所作。

上联:禾花何如荷花美。

下联:莓子每比梅子酸。

上联:画庙庙画妙化庙。

下联:名园园名圆明园。

上联: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子莫颜回。

之岳父下雨时挽留女婿的话,看似平常,实则用心良苦,绝妙异常。因为它巧用谐音双关的

,全联皆是古代人名。为:夏

:【夏】王名;孔仲尼:

字仲尼;姬旦:【周】武王之弟,西伯候

的第四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唐】诗人;子莫颜回:孔子学生。

下联:伤足跟,俱侵身,无医、没药、安期生,君须时珍。

商祖庚:【商】王名;姬寝生:【春秋】郑庄公名;

:【三国】蜀将;梅爻:封神榜里人物;安期生:【汉】仙人;君锡:【宋】

上联:下大雨麦子灌种。

下联:旱高地田禾必干。

【春秋】诸子(麦、墨古同音);

:【春秋】人物;汉高帝:【汉】高祖刘邦;

:【汉初】《易》学大师;

上联:思南女子铜仁去。

下联:上蔡厨师会理来。

三所对。其友出此上联指一位思南地方的女子到铜仁那里去,谐音:思男女子同人去;进三指着上菜的厨师而对,原来此厨师祖籍上蔡,后住会理,经常在两地来往,谐音:上菜厨师烩鲤来。

上联:近世进士尽是近视,京师禁试进士,进士襟湿,巾拭。

下联:是时肆市始失史诗,仕识世失时势,实似石狮,誓蚀。

此联为一日东坡和佛印乘船游玩,看见一条狗在啃河岸上的骨头,东坡出此上联,谐音:狗啃和尚骨。佛印立刻把

写的诗丢进水里,对此下联,谐音:水漂东坡尸。

上联:佛印水边寻蚌吃。

下联:东坡河上带家来。

此联为一日东坡带家眷出去游玩,遇到佛印在水边挖蚌吃,于是出此上联。谐音:佛印水边寻‘棒’吃。佛印一听,以东坡带家眷而来而对,谐音:东坡河上带‘枷’来。

上联:扬子江头渡杨子。

上联:空中一朵白莲花,风捧奉佛。

下联:峡里几枝黄栗树,月远怨猿。

上联:玉澜堂,玉兰蕾茂方逾栏,欲拦余览。

下联:清宴舫,清艳荷香引轻燕,情湮晴烟。

此联反复快读,即成绕口。玉澜堂:在

,为当年光绪帝寝宫。清宴舫:一名石舫,在颐和园万寿山西麓岸边,为园中著名水上建筑。

进退一身关社稷 英灵千古镇湖山

福州西湖开化寺 桑柘几家湖上社

芙蓉十里水边城 福州乌山琵琶亭

一弹流水一弹月 半入江风半入云

谐趣联用途广泛。它或褒扬、或鞭挞;或讽刺、或赞美;或鼓励、或自勉……现撷取一二:

1.清末政治腐败,卖官鬻爵成风。某城中一中药商人花巨款买了个四品官,穿上了青天褂,时人不齿,作无情对讽之曰:“四品青天褂,六味地黄丸。”

2.近人何颜生,清末任甘肃

时,有留学归来一唐姓翰林在给他的信函中误将“秋辇”写成“秋辈”,又将“追究”的“究”错为“宄”。何即以一联嘲讽:“辇辈同车,夫夫竟作

想。究宄异穴,九九难将八八除。”

3.黑白难分,教我怎知南北;

这里有则故事。一位富秀才与一个穷秀才是朋友,一天富秀才晚上到院中散步,外面

,伸手不见五指。于是随口吟出上联,但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了。此时,穷秀才前来敲门,说道:“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富秀才一听,忙说“这个好说,你先把我的上联对出来。”说完,穷秀才说“小弟进门时不是对出来了吗?”富秀才一想,果然是这样,于是乐得哈哈大笑!

清朝有个小学童叫史致俨[yǎn] ,他九岁那年去县里参加考试?考官 叫他试试对对子,出的上联是:

“闲”,是“闲”的繁体字。是说,坐在院里,悠闲地从院门里看着那 亮晶晶的月亮。这还是个拆字联,“闲”字可以拆成“门”[门]和“月”, “月”正好在“门”里。上联从意思到文字技巧,都挺不错。

史致俨稍微一琢磨,马上对了一句:思耕心上田

6.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格)亮。

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8.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9.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扔;

由上向下读左传,书往右翻。

10.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对联的十大艺术格调,从体裁的角度来看,对联的格调大致可分为以下10种:

最初,对联多以五、七言为多,它是对联格调的主流,这种诗歌式的对联,仍占大多数。如

联: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2.词格调 到了宋朝,宋词逐渐兴盛,同时也丰富了对联艺术。如

的故居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小院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3.民歌格调 有的对联很像民歌,语言通俗朴素,形式生动活泼,很有民歌情调。解缙联: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

4.散文格调 以文人联,有人说自

始,如清末文人俞樾的自挽联: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苦苦著二百五十卷书,流传人间,是亦足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荡荡历半生三十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5.戏文格调 有的联从表情断句、

上看,很有戏文的味道,例如: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者有之。再如:莺莺燕燕,翠翠绿绿,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

6.曲格调 曲的格调表现在语言质朴自然,新鲜泼辣,形象生动、诙谐。此类对联具有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风格。例如,棺材铺联:这买卖稀奇,人人怕照顾我,要照顾我;那东西古怪,个个见不得它,离不得它。

7.成语格调 有的对联为成语嵌成。如林则徐撰联:海纳百川,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如:屋北鹿独宿,溪西鸡齐啼。再如:烟沿檐,湮燕眼。

9.谜面格调 有的像一则谜面。如: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上联喻油灯,下联喻秤。

写成的文章称为骈文,骈文讲究词句整齐、对偶、声韵和谐,辞藻华美。汉、南北朝后,骈文风行,它后来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对联同样受其影响,骈文格调的对联在清代的

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种格调在清代以前出现得并不多,清末民国初期,对联越写越长,从此,骈文格调便有了充分发挥的余地。如李联芬写的武汉黄鹤楼联: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凤凰孤岫,鹦鹉

,黄鹄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

题诗,青莲搁笔;一乃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斜阳,洞庭远涨,

,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情,仅留下苍烟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此联不仅用了大量的骈名,如“凤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鹤渔矶,晴川杰阁”,“汉口夕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等等,把人带入旷远、舒展的诗情画意之中,而且用词典雅、清丽、极富文采,边叙边议,挟眼前景物、历史风云铺成一幅壮美的画卷,文辞激扬,如栏外涛声,从远而近,不绝于耳。

  • 1. .联谊报电子版[引用日期]
  • .光明网[引用日期]
  • .中共桂东县委、桂东县人民政府主办 中共桂东县委宣传部承办的桂东新闻网.2014年3月3日[引用日期]

还有一星期,就要过!年!了!家家都要贴春联,贴春联最简单的方式当然是在超市或路边摊随手买回家,但俗气的内容、千篇一律的字体,实在有些无聊,让这一极具特色的民俗少了不少本应有的丰富内涵。

可能,有些朋友要问了那什么样的春联在你黑土眼里就不俗呢?

自己作幅春联就不俗啊,独一无二。

春联有哪些规矩?要怎么写?

春联既是对联中的一种,撰写时就得遵守写对联的一般性规律。若是随便写上那么两条往上一贴,难免被人称为外行。其实,这些规律不多,也不难学。一般性的只有四条:

一、上下两条称为上联、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合成一副。春联一般不署上下款,所以要特别注意:别贴倒了。为防止倒贴,春联的尾字总是上联为仄声,下联为平声。

二、从修辞学角度看,构成对联必备条件的是对偶辞格。也就是说,上下联要用语言结构相同或类似的词语句式,两两相对。对联就是相对的上下两联。可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作对,在作对联的不成文规矩中是不允许的,行话称为“合掌”。这一点,创作春联时却是经常要注意的。吉祥话就是那几句,说来说去就说到一块儿去了。如“兴伟业”对“展宏图”等等,多少都犯这个毛病。这是撰写春联的一大忌,切应避免。

三、从音韵学角度看,上下联必须调平仄。上下联相对处的各个字,一般来说,最好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说,上联是平声字,下联一般要用仄声字来对。这里面有许多讲究,限于篇幅,不能详细谈了。可是有两点一定要说明的:一是两个尾字一定要上联仄声下联平声;二是如果作不到每组相对的字都能平仄调谐,至少也得大致过得去。

四、春联中常用的字,有的古今平仄不同,切宜注意:如“福”字,当代普通话读阳平,属平声;可古代读入声,属仄声。“住宅”的“宅”字,与此读法相同,在古代也读入声。“发财”的“发”字古代也是入声字。这样古今平仄不同的字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随时注意,遇有疑问,就翻阅《词源》、《汉语大词典》等注明古代平仄的辞书可也。

春联的作法,经过近几百年的经验积累,也已形成定式。从内涵上要求,一定要写出开春的喜气洋洋,吉祥如意,兴旺发达。还应点明春节时令。作法呢,历史上形成的,主要也有这么几种:镶嵌法,即景称颂法,结合时事法。下面分述。

镶嵌法又称嵌字法。就是把本年或结合上一年的干支、属相(生肖)、公元数字等嵌入上下联中。一般的对联作法之类的书籍对此常列有专篇。还有编成专书的,如梁石编的《十二生肖新春联》等便是。作这类嵌字联,需要注意的是:

1.由于所嵌的字一般非对嵌不可,而这些字有时偏偏是两个平声或两个仄声,造成作对的困难。补救办法是:甲、除了不能更动的嵌字外,其他自由选用的词语,尽量作到平仄调谐。乙、切忌把平仄不调的嵌字用在句尾。特别是在上下联中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时,有的作者就忘记各分句的相对尾字也要调谐了。聪明的办法是在开头先把要嵌的字给使了,下面就灵活方便了。

2.生肖中,有的给人的印象不佳。如鼠和蛇最难办,狗和猪也不好办。办法是尽量避免在字面上出现,或用地支取代,或用相关典故。作好了,常能败中取胜,颇见巧思。

下面列举的都是用嵌字法作的春联样联例。有的是我们作的,现皆加以分析说明。

先举出白化文和李鼎霞作的春联应征稿件,供读者一粲:

白化文作的“甲戌”年春联:

[说明]甲蔬,鲜嫩的蔬菜。春盘,据《燕山夜话》中“今年的春节”一条云:“什么是春盘呢?它是用芹菜、韭菜、竹笋等组成的,表示勤劳、长久、蓬勃的意思。”上日:农历年初一。李鼎霞作的“乙亥”年春联:

[说明]乙夜:古代计时法,以二更时分为乙夜,约相当于现代计时法的22时。金马署:西汉时国家藏书处。《〈两都赋〉序》:“内设金马、石渠之署。”此处借指国家级大图书馆,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木兰桥:据晋时习凿齿所著《襄阳耆旧传》载:“木兰桥者,今之猪兰桥是也。刘和季以此桥近获,有蕺菜,于桥东大养猪。”

本联首嵌“乙亥”。上下联的第三字嵌“春联”。合为“乙亥春联”。

李鼎霞作的“丙子”年春联:

塞北雪光莹,丙明五色辉元日

●●●○○ ●○●●○○●

江南春意动,子夜清歌唱四时

○○○●● ●●○○●●○

[说明]雪光:杨万里《晓泊兰溪》:“日光雪光两相射。”丙明:扬雄《太玄·从中至增》:“盛哉日乎,丙明离章,五色淳光。”范望注:“丙,炳也;……言日炳然明朗。”元日:正月初一。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子夜四时歌》创自南朝,盛行于江南。其《春歌》之四:“温风入南牗,织妇怀春意。”

[说明]这是一副嵌“丁丑”两字的春联。其中词语典故含义是:丁方:四方。桃版:桃符。《燕京岁时记》:“春联者,即桃符也。”丑地:东北偏北方位。《鸡肋编》卷上:“季冬之月,立土牛六头于国都郡县城外丑地,以送大寒。”此土牛又名“春牛”。《东京梦华录》:“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

以下所举各联作者,凡我们查到的,都注明了。

[说明]1984年全国迎春征联一等奖。要求在四个分句的开头嵌入“一九八四”四字。

一市九衢,辛盘璀璨重光岁

●●●○ ○○●●○○●

九瀛一统,未雨绸缪两岸心

●○●● ●●○○●●○

[说明]这是白化文为北京电视台“金色时光”栏目所作的1991年新春征联示范。兼嵌“一九九一”、“辛未”六字,还要在上下联中相对。辛年别称“重光”。“九瀛”,古代指中国大陆九州与环绕其外的瀛海,此处借喻中国大陆与台湾和南海诸岛等大小岛屿。“未雨绸缪”用的是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此信是那一年所写。

下一例春联为1997年北京迎春征联获一等奖联:

[说明]1981年《羊城晚报》迎春征联一等奖,作者童璞。

又一例为白化文所作暗藏生肖春联:

[说明]据《西京杂记》载:茂陵少年李亨好驰逐,鹰犬皆制佳名。狗有白望、青曹等号。首祚是大年初一。

所嵌的字,一般都是出对者提出的。参加京酒谜联大赛征联。要求:鹤顶格,嵌“京,酒”二字:

更有要求特殊的:保险公司要一副春联,特为老年夫妇而写的,要嵌入“老年保险”四个字。这就难了。因为春联中最忌讳使用不吉利的字眼,“险”字就是个不吉祥的字。白化文用“诗钟”作“碎联格”的办法,即把要求嵌入的四个字字序不限地分别嵌人上下联中,勉强完成了这一任务:

[说明]这副春联中的字,可以组成“老年保险”、“新年”、“新婚”、“福年”、“福婚”、“年帖”等词语。据段宝林、武振江所编《世界民俗大观》载,结婚七十周年称为“福婚”。这个词生僻些,可是“金婚”、“银婚”虽习用,“金”、“银”却是平声字,不宜与“年”字对仗,所以只能忍痛割爱了。宋朝,由翰林或其他文人写作以庆贺新春为内容的短诗(多为近体诗七绝、五绝),进呈宫中。到立春那天剪贴于门帐上,称为“春端帖子”,简称“春帖”。李清照就曾干过这差使。明朝宫廷有类似的作法,改称“年帖”,从年初就开始使用。“险韵”是生僻少用难押的诗韵。李清照《念奴娇》词云:“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真有点如释重负的悠然感觉。写罢一副这样的嵌字春联,又何尝不如是呢!

可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嵌入“险”字很难,弄得不好就会出现不吉利的字里字面,所以我作完了样联以后,就再利用工具书检索能和此字上下关联的词语,看是否能有个好结果。结果是,适应范围太窄,能这样作出的联语不会很多。大家也看不懂,需要加注释说明。就连我自己,也是查工具书才作出来的呀!因此,我劝告主办者,放弃这种作法。这一联就作废了,未能嘤鸣求友焉。

即景称颂法,就是展望将要到来的阳春丽景,或以瑞雪红梅的冬景作陪衬,再加上吉祥字样,形成发皇气象。

1996年北京市新春征联获奖联:

1997年北京市迎春征联一等奖,作者戴兰斋:

此联巧用“紫荆红”点明香港回归,既即景又双关时事。

郭沫若集毛主席诗句,有一联似用作春联:

旧联语中,经常结合的春节风物是梅花与爆竹,但平庸之作多。兹将别出新意的两联列举如下:

此联为道观春联。对仗工整,平仄调谐,具有世外人气息。

相传左宗棠于除夕微行,看见一户人家正往大门门框上贴春联,当时匆匆走过,只见上联。回衙门后,想想上联够“冷”的,作为春联,下联怎能“热”起来,很成问题。于是派人去抄录。所得下联如上所录。这下联真是“逆挽”得好,把春节气氛给找回来了。一问,这是一位候补多年的官员所写,赶紧给他派差使。

现在许多大城市禁止放爆竹,拿什么来和梅花相配,就得另行开动脑筋喽。

结合的应是吉祥喜庆大小时事。就是采用上一年发生的或预料本年度将要发生的喜庆的事作内容,大至国际国内,近至家庭个人,都可以写。要显示出向前看和前程大好的洋洋喜气来。

现举李鼎霞所作1997年春节应征春联为例:

[说明]寰中:指中国国内。唐代王勃《拜南郊颂序》:“寰中殊域,奉三灵之康泰。”殊域则指国外。大议:指党的十五中全会。《汉书·循吏传·黄霸传》颜师古注:“大议,总会议也。”旗鼓:军中号令。《左传·成公二年》:“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重(chóng)规:本义为日月同圆。晋魏问间人成公绥《天地赋》:“星辰焕列,日月重规。”引申义有:a.两代国家领导人功业相继;b.重新规划;c.谐音“重归”。斗牛:二十八宿间之斗宿与牛宿。斗牛之间经常为天际之中,与地面世界寰中地域相当。又,1997年为牛年。

撰写春联时一些应注意之处

必须提请注意的是:旧社会一些不得志的人,常借写春联发牢骚骂人,对联书籍中也有记载。在我们新社会中,这种写法不可取。大过年的,何必自己找不济呢。下举表面上尚不明显,实则内含怨气的数例:

《楹联丛话》卷十二载有清代朱彝尊在北京罢官前后脍炙人口的春联两副:

除夕署门联云:“且将酪酊酬佳节;未有涓埃答圣朝。”脱尽名士习气,而未尝不传诵于时,所谓言以人重也。又罢官后,集句为门联云:“圣朝无弃物;馀事作诗人。”其实,“诗人”二字,尚不足以尽先生耳。

这两联都是集句。“且将”句,出自杜牧《九日》诗,“且”字在大多数版本中作“但”;“未有”句,出自杜甫《野望》诗;“圣朝”句,出自杜甫《客亭》诗;“馀事”句,出自韩愈《和席八夔十二韵》。

朱氏的怨气还是很委婉地表达出来的,所谓“怨而不怒”。而且用集句,便于向古人推卸责任,手法很聪明。

《楹联丛话》同卷又载有引用《柳南随笔》(按:此书为清代王应奎撰)的一段话:

昆山归元恭先生,狂士也。家贫甚,扉破至不可阖,椅败至不可移,则俱以纬萧缚之。遂书一扁曰“结绳而治”。又除夕署其门楹云:“一枪戳出穷鬼去;双钩搭进富神来。”

《楹联丛话》又引宋小茗《耐冷谈》中一则:

同里王扶九年老,就幕粤西,为某县延征比一席。除夕戏书楹帖云:“白发萧然,看他人儿女夫妻,千般恩爱;黄金尽矣,数此日油盐酱醋,百计安排。”诘朝主人入馆贺岁,见之恻然,赠以千金并舟车之费,送其归里。寿终于其家。

这一则的结果可算是最好的了。

以上所举,大体上属于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类型。至于旧社会中文人常写的嬉笑怒骂文章,就不再列举了。我们是新社会中人,要有欣欣向荣的发皇气象,不可无病呻吟,自找无趣。

硬笔速成:第一讲 毛笔第1讲:点的写法

硬笔速成:第二讲 毛笔第2讲:横的写法

硬笔速成:第三讲 毛笔第3讲:竖的写法

硬笔速成:第四讲 毛笔第4讲:撇的写法

硬笔速成:第五讲 毛笔第5讲:捺的写法

硬笔速成:第六讲 毛笔第6讲:钩的写法

硬笔速成:第七讲 毛笔第7讲:折的写法

硬笔楷书5000常用字 毛笔第8讲:提的写法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联有什么样的寓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