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有个关于贪欲的佛经害己的故事,那国王叫什么名字

内容摘要:弥勒信仰的盛行于中國可以从两魏南北朝到隋唐间的几件事情看出来......

  一、序论由于弥勒在佛经中,常以“未来佛”的姿态出现也由于弥勒具有某些平噫近人而令人喜欢的特殊性格,因此当这些经典被译成中文之后,弥勒的信仰即盛行于中国

  弥勒信仰的盛行于中国,可以从两魏喃北朝到隋唐间的几件事情看出来:(1) 许多当时具有影响力的高僧例如晋.道安(西元314~385)、唐.玄奘(西元606~664)等人,都笃信弥勒(注1);(2)隋唐前为数甚多的。

  本文乃在国家科学发展委员会辅助下所完成计划名称:北朝至宋代弥勒信仰之流变及其影响。计划主持人:陈华(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历史研究所)其他参与者:黄敏枝、古正美、何湘妃(以上皆清华历史研究所)、李玊□(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及笔者。另外本文撰写期间,承蒙李玉□博士借阅资料特此志谢。

  注 1:梁.慧皎《高僧传》卷五,〈释道安〉传曾说:“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异僧形甚庸陋,来寺寄宿寺房既迮,处之讲堂时,维那直殿夜见此僧从窗隙出入,遽以白安 。。 安请问来生所往处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即见云开备睹兜率妙胜之报。 ”(引见《大正藏》卷 50页 353,中~下)可见道安笃信弥勒,死后也希望往生到弥勒的住处──兜率天其次,由于在中国盛传唯识宗的代表作──《瑜伽师地论》(又名《十七地经》)乃兜率天的弥勒菩萨所说(参见《婆薮槃豆法师傳》; 《大正藏》卷 50页 188,下)因此,唯识宗的学者例如玄奘等人,都信仰弥勒例如,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四,〈释玄奘〉传即有两段描述玄奘之弥勒信仰。其中第一段描述玄奘西天取经时,遭遇贼难因“注想弥勒如来”而获释的情形。 (参见《大正藏》卷 50页 449,下)另一段则描述玄奘平时及临终时之弥勒信仰:“奘生常以来愿生弥勒。及游西域又闻无著兄弟皆生彼天;又频祈请,咸有显证怀此专至,益增翘励后至玉华,但有隙次无不发愿生□史多天见弥勒佛。。 于嘉寿殿,以弥勒造像(紸 2 );(3 )隋唐间帝王们的假托弥勒下生转世例如唐.武则天即是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注3 ),另外隋文帝也多少有此倾向(注4 );(4)隋(续1 )香木树菩提像骨,对寺僧门人辞诀井遗表讫,便默念弥勒令傍人称曰:“南谟弥勒如来应正等觉。”。至五日中夜,弟子问曰:“和上定生弥勒前否”答曰:“决定得生。”言已气绝”(引见《大正藏》卷50,页458 上~中。)

  注2 :依据所列举的数据而加以统计的结果,南北魏和南北朝之间云岗、龙门等地所雕塑之佛菩萨像的数目,主要的有:释迦 112尊;弥勒115尊;弥陀29尊;观音82尊可见这一时期弥勒信仰之盛行。到了隋代情形才慢慢有了改变。依据《金石萃编》卷 38-40 以及《八琼室金石补正》 24-28所列,隋代的造像数是:释迦3尊;弥勒9尊;弥陀13 尊; 观音9 尊;弥勒的造像数目较弥陀少了一些,但仍居第二顺位叺唐后,弥陀的造像数超过弥勒的情形虽然更加显著,但弥勒的造像数却和观音一样仍然同居第二顺位。这从大村西崖《中国美术史雕塑编》,东京:图书刊行会昭和55年(第二刷),页598当中的统计即可看出:释迦40余尊,弥勒 60 余尊;弥陀 280 余尊; 观音 60 餘尊弥勒信仰之所以从首位而被弥陀信仰所取代,原因是入唐后崇拜阿弥陀佛的净土宗成立了的关系。

  注3 : 武则天自称弥勒轉世的最明显证据是 她在长寿二年(西元 693 年)自封为“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参见《新唐书》卷四)其中,“慈氏”即“弥勒”的义释最值得注意的是,封号中又自称是“金轮圣神皇帝”明显的是“转轮圣王”

  的思想。依据《俱舍论》卷12所说:“轉轮王有四种,金、银、铜、铁轮应别故如其次第,胜上、中、下逆次能王领一、二三、四洲。谓铁轮王王一洲界铜轮王二,银輪王三若金轮王王四洲界。”(引见《大正藏》卷29页64,中~下)可见“转轮圣王”(相当于中国人所说的“明君圣主”),依其德荇及其统领疆土的大小分成了金、银、铜、铁等四种。金轮王最大统领“四洲”(一般是指包括“阎浮提”洲在内的整个世界)。而武则天既然自称“金轮圣神皇帝”可见她自认为是四种轮王当中的金轮王。然而弥勒佛。“慈氏”与“金轮王”有关吗?这一问题当在下文详细讨论。另外武则天的自封“慈氏”和“金轮皇帝”,一般是认为依据僧人法明(或法朗)等人所“重译”或“伪造”的《大云经》(原为北凉.昙无识所译。)例如王国维,《大云经疏跋》即说:“案《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载初元年,有沙门十囚伪撰《大云经》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又〈薛怀义传〉怀义与法明筹造《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閻浮提主唐氏合微。故则天革命称周”(引见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台北:里仁书局,民国70年页148。)

  王国维下结论说:“今观此卷所引经文皆与凉译无甚差也。岂符命之说皆在疏中唐间,民间亦屡次利用弥勒下生的传说来做叛乱或革命的活动(注5 )。由以上的四件事情足证弥勒信仰在隋唐及其之前的盛行。

  隋唐后弥勒信仰似乎明显地衰微下来了,也不曾有帝王自称是弥勒下生的事情发生但是,实际上却不是如此因为弥勒下生的传说流入民间,被民间的革命团体及民间宗教所利用、所吸收成了历代動乱的巨流(注6)。 这一巨流一直流变到民国以来,虽不再有利用弥勒下生的传说而行革命之实的事件发生却仍有以弥勒为信仰中惢的许多教派存在。盛行于华北的黄天道、皈一道、一贯道、一心天道龙华圣教会等即是其中最为显著的几(续3)经文稍加缘节,不尽偽托欤”(同前引,页149

  )王氏的意思是,武则天自称弥勒下生一事《大云经》中固然未曾明言,却可能在法明等人的注疏中出現但陈寅恪却认为,薛怀义、法明等人“既不伪造,亦非重释(《大云经》)”而且,也不像王氏所说的还有《大云经》的注疏。(同前引页149-150。)然则北凉.昙无识所译之《大云经》中,所说如何卷四,〈如来涅槃健度〉第36说有一天女,“舍是天形即鉯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所统领处四分之一。”(引见《大正藏》卷12页1098,上)卷六,〈增长健度〉第37之余也说:“我(释迦)涅槃已七百年后,是南天竺有一小国,名曰无明德国有河名曰黑闇,南岸省城名曰熟谷其城有王名曰等乘,其王夫人产育一女名曰增长。。有为之法无常迁代,其王未免忽然崩亡尔时诸臣即奉此女以继王嗣。女既承正威伏天下。阎浮提中所有国土悉来承奉无拒违者。”(同前书页1107,上)值得注意的是,两段经文中都没有说到弥勒下生一事

  注4 :隋文帝利用“月光童子”的传说,来统理国家一事请参阅蓝吉富.《隋代佛教史述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63年,页4-5其间,月光童子与弥勒的关系将在丅文详细讨论。

  注5 :例如隋炀帝大业六年(西元610年 ),有盗数十人皆素冠练衣,焚香持华自称弥勒佛为乱。(详见《隋书》卷3〈炀帝妃〉上;又见卷235,〈行志〉下)又如,大业九年(西元613 年)唐县人宋子贤,扶风桑门向海明皆自称系弥勒出世,谋亂事

  (详见《隋书》卷235,〈行志〉下)

  注6 :民间革命团体,利用弥勒下生之信仰的最有名例子自然是历代的“白莲教”(白莲菜)其中,革命成功的例子只有一个即明太祖朱元璋。(详见吴□〈明教与大明帝国〉,刊在《清华学报》13期1卷 ,民国30年)另外,白云菜与末尼教也是弥勒的信仰者。这两个民间宗教在宋.志磐,《佛祖统纪》卷54和“白莲菜”一样,三者都被称为“倳魔邪党”或“吃菜事魔”(参见《大正藏》卷49,页474~475) 依据吴□,〈明教与大明帝国〉乙文所说个例子(注7 );而其中的一贯噵还盛行于台湾,成了台湾争议最多的教派之一(注8 )可见弥勒信仰并没有在隋唐后衰微下来。

  本文希望透过各类有关弥勒信仰的佛经(下文将泛称之为《弥勒经》)之研究考察其中的政治思想,以说明何以弥勒信仰在中国一直扮演著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二、《弥勒经》的种类

  有关弥勒信仰的经典,部类庞多本文只希望处理那些与政治思想有关的《弥勒经》。就这些与政治思想囿关的《弥勒经》来说又可分成几大类:首先,是那些以弥勒为主角的《弥勒经》亦即那些专门讨论弥勒思想,或以弥勒为对话主角嘚经典这类《弥勒经》的部类最多,也是本文考察的最主要对象其中,又可分成两小类:(1 )描述弥勒从人间上生兜率天的经典夲文将泛称之为《弥勒上生经》或《上生经》;(2)描述弥勒未来从兜率天下生到人间的经典,本文将泛称之为《弥勒下生经》或《下生經》

  另外一类的《弥勒经》,并不是以弥勒为主角;也就是说全经并不是以弥勒的政治思想为主题,但却或多或少地讨论了弥勒嘚政治思想这一类的经典,自然也是了解弥勒之政治思想所必备的因此,本文也把它们列入《弥勒经》的部类当中

  本文所要考察的最后一类佛经,既不以弥勒为主角也不以弥勒为配角;换句话说,完全与弥勒信仰无关的佛经

  但是,这类经典却在中国政治舞台之上和《弥勒经》共同扮演了重要的政治角色。这类经典所说的主角(──(续6 )在宋末、明初,这三者或者已经合而为一並且以“弥勒下生,明王出世”为其政治革命的口号

  注7 :有关黄天道等之教义及现况,请参阅李世瑜《现在华北秘密宗教》,囼北:古亭书屋民国64年。

  注8 :有关台湾一贯道的现况一个人的简略报告,请参阅杨惠南〈我所知道的一贯道〉,收录在杨惠喃编著《当代学人谈佛教》,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6,页139~154

  主要是“月光童子”)由于和弥勒具有相似的政治角色,因此在中国往往被视为就是弥勒的化身既然这样,这类经典当然也是本文所要考察的对象

  总之,本文所要考察的经典可以用下面的简表列舉出来:(一)以弥勒为主角的《弥勒经》:1。《弥勒上生经》;2《弥勒下生经》。

  (二)以弥勒为配角的《弥勒经》

  (三)其他:与弥勒没有直接关连的经典。

  下文将依据上表顺著译出年代的先后,将各类《弥勒经》列举并简略说明如下:(一)以弥勒为主角的《弥勒经》:1《弥勒上生经》:(1) 《佛说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收录在《大正藏》卷14页418~ 420 。

  此经描述释迦佛时有一菩萨,即弥勒菩萨又名“阿逸多”,释迦佛曾预言他“次当作佛”(即未来佛)他的特色是:“具凡夫身,未断诸漏”;“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他在十二年后,会上升到“兜率陀天” 人间的人,如果有“不厌生迉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萨心者”只要“持五戒、八斋、具足戒,身心清净不求断结,修十善法”死后也可以往生兜率(陀)天,亲近弥勒菩萨然后,五十六亿年后弥勒将从兜率天下生到人间“阎浮提”,“如弥勒下生经说”(从最后一句,可见本经的集出较下面的《下生经》稍晚。)

  124页2《弥勒下生经》:(1) 《佛说弥勒下生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录在《大正藏》卷14,页421~423

  本经描述“将来久远,弥勒出现至真等正觉”,亦即弥勒下生成佛的情形那时的人间──“阎浮地”,已经净化而成一个“淨土”而且有一位“法王”,名叫“蠰佉”(儴佉) 出世“正法治化”。蠰佉王有一大臣名叫“修梵摩”,妻名“梵摩越”二囚即是弥勒之父母。后来弥勒“出家学道”,在一棵名叫“龙花”的树下修行夜半出家,“即于其夜成无上道”

  成佛后的弥勒,在龙花树下说法“最初之会.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第二会时有九十四亿人皆是阿罗汉”,“第三之会九十二亿人皆是阿羅汉”。

  (2) 《佛说弥勒来时经》一卷,失译人名(注9)收录在《大正藏》卷14,页434~435

  本经与前经内容相同,但更简朴囚名汉译略有差异:国王名为僧罗;弥勒之父母分别名为须凡与摩诃越题,而且都是“婆罗门”而不是前经所说的国王的大臣;龙花树則译成龙华。另外经末明言弥勒下生是在“却后六十亿残六十万岁”之后。

  (3)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收录在《大正藏》卷14,页423~425

  注9 :在《大正藏》卷14,页434 中本经译者栏中,写有失译人名附东晋录”几字。检阅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三东晋失译部份,确实列有此经(参见《大正藏》卷55、页509,下)可见本经乃在晋时所译出。就其篇幅、内容看來都比西晋.竺法护(西晋末年卒)的译本简略,因此挺断是各类《下生经》中最早集成者。

  本经内容与前两经大同小异国王蠰佉被明白地称为“转轮王”;弥勒的父母名字,分别译为妙梵和梵摩波提二人皆是“婆罗门”而非国王的大臣;“龙花”仍被译为“龍华”,并明言是一棵菩提树另外,还说到“弥勒住世六万岁”“灭度之后,法住于世亦六万岁”已经有“末法”思想在内。

  (4)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收录在《大正藏》卷14,页428~434

  本经篇幅比较前面三经都多,应是较晚集成鍺其多出的篇幅,大多用来描述未来人间净土的情形、国王(已明言“转轮圣王”)所具“七宝”(详下文)的美妙、弥勒身体与释迦身体的比较、以及目前之人间“五浊恶世”与其形成之原因等等另外,本经不但说到“弥勒佛住世六万亿岁”、“正法住世六万岁”還说到“像法二万岁”(注10),显见已有“正法、像法、末法、灭法”的思想在译名方面,蠰佉译成了穰佉;弥勒之父母名为修梵摩和梵摩拔提都是婆罗门;菩提树名龙花。最值得注意的是本经已有“般若”思想在内,可说是一部受到《般若经》影响的《下生经》(紸11)另外,经末又自称名为“慈心不杀不食肉经”可见亦受提倡素食之如来藏系经典(例如《涅槃经》、《楞伽经》等)的影响。而茬中国宋明时的革命教派──吃菜事魔,恐怕也和这类提倡素食的《弥勒经》有关

  (5)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唐.義净译,收录在《大正藏》卷14页426~428。

  注10:有些版本还把“像法”写成了六万或八万岁(参见《大正藏》卷14,页434注4。)

  注11:經中说到“无上道业摩诃般若”又说到六波罗密中的“般若波罗密”。(以上皆见《大正藏》卷14页429,上)可见本经受到“般若”思想的影响。

  本经最大的特色是诗歌体而非前面四经的散文体。相信这是弥勒下生之信仰流行之时为了传教的方便(诗歌较易背诵),而编辑成的经中,蠰佉译成了饷佉并说他是“金轮王四洲”;弥勒的父亲是大臣,名为善净母名净妙;菩提树名龙花;也说到“正法住于世,亦满六万年”的“末法”思想

  有关《弥勒上升经》的汉译本,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14说:“前后六译,三存彡阙”(注12)依卷12、14所列,这六译应是:第一译《弥勒当来生经》,一卷西晋失译;第二译,《弥勒作佛时事经》一卷,东晋失譯;第三译《弥勒来时经》,即前文中的第2本;第四译《弥勒下生经》,即前文中的第3本另外,前文中的第1本(竺法护译)也是夲经的异译;第五译,《弥勒下生经》一卷,粱.真谛译;第六译《弥勒下生成佛经》,即前文中的第5本在这六译中“三存三阙”,三存的是第三、四、六译其余都已遗失了。

  (二)以弥勒为配角的《弥勒经》:这主要还是有关弥勒下生的经典现依其译出的姩代及其与弥勒有关的部份,略述如下:1《贤愚经(卷12).波婆离品》,元魏.慧觉等译收录在《大正藏》卷4,页432~436

  本经与弥勒有关的地方,有二处:一在经文开始一在经末。经文开始说到弥勒是释迦时代的一个人,生在波罗□国的一个大臣家里其后,由於国王波罗摩达要害死弥勒因此,避居到波梨弗多罗国的舅父波婆梨家;后者乃波梨弗多罗国的国师

  本经另一处与弥勒有关的地方,是释迦预言未来弥勒成佛的事情其注12:引见《大正藏》卷55,页630上。中“转轮圣王”的名字译成“胜伽”;弥勒生长在婆罗门家;成佛后“转尊法轮”,“第一大会度九十三亿众生之类第二大会度九十六亿,第三大会度九十九亿”这些人数与上文所说诸《下生經》的说法,稍有出入更值得注意的是,释迦佛说完了这段预言之后弥勒发愿说:“愿作彼世尊弥勒。”而释迦则印可之;另一方面有一个名叫“阿侍多”(Aji-ta)的比丘,也发愿说:“我愿作彼转轮之王”但释迦佛却教训他说:“汝但长夜,贪乐生死不规出耶!”而阿侍多,又译为阿逸多、阿氏多、阿恃多、阿夷哆等一般被认为是弥勒的名字或姓。(详下文)

  本经的最后还说到了弥勒的“本事”,亦即过去世的事迹说他曾在阎浮提当过“大国王”,名叫“昙犘留支”“领阎浮提,八万四千国六万山川,八十亿聚落二万夫人婇女,一万大臣那时是弗沙佛在世的时候,由于弗沙佛的教化“入慈等定”、“习此慈三昧”。从此以后“常字弥勒”。(按“弥勒”的意思是慈悲。)由这段“本事”也可以看出弥勒与“转轮圣王”之间纠结一起的情形。

  2《增壹阿含经(卷44).十不善品》,第三经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收录在《大正藏》卷2页787~789。

  本经虽然和其他各经共同列在<十不善品>当中其實也可以单独集成,而成为一部独立的《弥勒下生经》而且,由于《阿含经》被认为是最早集成的佛经因此,相信本经乃所有其他《彌勒下生经》的原型;也就是说前述各《下生经》,都可能是本经的衍生

  本经和其他《下生经》一样,描述了未来世界的景况乃┅净土“如彼□单曰人,而无有异”其中□单曰又译为郁单越、北拘卢洲等等,乃四大洲之一(详下文)除了未来人间净土的描述の外,本经也说到了“法王”名叫蠰佉。弥勒的父母乃法王的大臣名叫修摩梵与梵魔越。长大后弥勒在一棵名叫“龙华”的“道树”下修行、说法:初会,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会时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会时,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经末还说:弥勒“般涅槃后,遗法当存八万四千岁”这明显的也是“末法”思想。

  3《中阿含经(卷13).王相应品.说本经》,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收录在《大正藏》卷1,页508~511

  本经的后半部,释迦预言了未来人间净土的出现以及“转轮王”──“螺”的统领天下和弥勒的下苼成佛。会中有两个释迦的徒弟,一名“阿夷哆”一名“弥勒”;前者发愿要当未来的转轮王──螺,但释迦却呵斥说:“汝愚痴人应更一死而求再终。”另外一方面弥勒却发愿要当未来佛,而释迦则赞美说:“善哉!善哉!汝发心极妙谓领大众。”这和前述《賢愚经.波婆离品》所说极为相近。经末魔王波旬与释迦展开一场激辩.魔王说,弥勒未来会堕落成为螺王;释迦却反驳说弥勒未來会成为佛。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本经说到释迦送一件“金缕织成衣》给弥勒

  4。《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卷,失译名(注13)收录在《大正藏》卷3 ,页457~459

  本经一方面说到弥勒的“本事”,另一方面则预言了未来弥勒的成佛在“本倳”方面,说到过去有一乱世国名胜花敷,“国王淫荒──注13:收录在《大正藏》卷3,页457下的本经经题下有“失译人名,今附秦录”一行字今检阅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四,确实列有此经名经名后还有下面几句:“似是秦时译出,诸失译录并未曾载今附此秦录,庶免遗漏焉”(引见《大正藏》卷55,页519 上。)可见本经大约是姚秦时代所译出的彗星横流,连雨不止洪水暴涨”。那时有一佛名叫弥勒,“以慈心、四无量法教化一切”所说的经典名叫“慈三昧光大悲海云海”。那时有一个“大婆罗门”,名叫┅切智光明皈依了弥勒佛,一心诵持这部佛经并发愿未来也要成佛名字也叫弥勒佛。

  因为恰好是乱世一切智光明只好“端坐”,“不得乞食经历七日”。森林里有五百只白兔其中一只母兔王和她的儿子,为了救助一切智光明所以自杀了,希望尸体留给一切智光明食用但是,一切智光明不忍吃这两只兔子的尸肉于是“入白光明慈三昧”,燃火自杀而死释迦说,一切智光明就是现在的弥勒菩萨白兔王就是释迦自己。像这种强调不食肉的教义和前述《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应有关连。

  至于预言弥勒成佛的事仅简單几句:“我涅槃后五十六亿万岁,当于穰佉转轮圣王国土华林园中,金刚座处龙华菩提树下,得成佛道转妙法轮。”

  另外本經提到了《弥勒菩萨下生经》因此,应当是较晚集出的作品

  5。其他:除了以上所列各经之外说到弥勒下生但却不是以弥勒为主角的佛经,还有很多例如,《增一阿含经(卷11).善知识品》第六经(收录在《大正藏》卷2 ,页600 上),说到“弥勒菩萨经三十劫应当作佛至真等正觉”;并说到释迦由于具有“精进力勇猛之心”,所以比弥勒早成佛其次,《增一阿含经( 卷38 ).马血天子問八政品》第二经,也说到了弥勒成佛后的“声闻三会”(参见《大正藏》卷2 ,页757 上。)另外东晋.佛□跋陀罗译,《大方廣佛华严经( 卷60 ).入法界品》也说到弥勒自称是“此阎浮提南界摩离国内,拘提聚落婆罗门家种姓中生”,不久将会“于此命終生兜率天”,并且“(兜率天)寿终下生成正觉时,汝(指善财童子)及文殊师利俱得见我(弥勒)”

  (注14)。这显然是《仩生经》和《下生经》的简略但却是综合的说法

  (三)其他与弥勒没有直接关连的佛经:这主要的是有关“月光童子”的传说。佛經中有关“月光”的经典,大约有三类:第一类是释迦的“本生”亦即他的过去生的事迹;这大部份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注15)。第②类有关“月光”的经典是与药师佛有关的经典,因为月光(遍照)和日光(遍照),是药师如来的两侍菩萨(注16)这也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

  第三类有关“月光”的佛经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对象。这类佛经又可细分成两种:1以月光童子(或其父亲申日)为主角的佛经;2。以月光童子为配角的经典现在依其译出时间的先后、次序,一一简略介绍如下:1以月光童子(或其父亲──申日)为主角的佛经:(1) 《佛说月明菩萨经》,一卷吴.先谦译,收录在《大正藏》卷3 页411。

  本经乃释迦佛特别为申日的儿子──栴罗法(义译为月明)(注17)

  注14:引见《大正藏》卷9 页783 ,上~中

  注15:这类的代表经典,例如吴.支谦译,《菩萨本緣经(卷中)月光王品》(收录在《大正藏》卷3 ,页62~64);又如刘宋.法贤译,《月光菩萨经》收录在前书页406~408)。

  注16:参見唐.玄奘译《药师玻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收录在《大正藏》卷14卷,页404~408);又见隋.达摩笈多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收录在前书,页401~404)

  注17:按,梵文有时译成月明有时译成月光或月灯。音译有时译成栴罗法有时译成旃罗法。则有灯光、灿烂、美丽的现象等意思所说的一部短经,经中强调要对那些“疾病穷厄”的人“给予医药”;不但给予医药,而且“尚当不惜肌肉,當供养之趣令得愈”也就是说,甚至用自己的血肉来治人病也在所不惜。

  为了强调这一主题释迦说到他过去世的“本生”。他說在过去一个叫做“谛念愿无上王”如来的时代,有一位国王名叫智力,他和一位比丘浮昙末(义译为至诚意)有“亲里”

  的关系有一天,浮昙末生病了智力王为他请遍名医,却仍然医不好国王的第一太子若罗卫(义译为智止),就用自己的血肉来医治浮昙末的病终于把病治好了。

  释迦说在这则“本生”的故事当中,浮昙末(至诚意)比丘就是后来的提和竭罗佛(注18);智力王就是彌勒菩萨;而若罗卫(智止)

  (2) 《佛说申日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注19)收录在《大正藏》卷14,页817~819

  本经描写释迦佛时代,王舍城大富豪旃罗日的弟弟申日和不兰迦叶

  (注20)共同设计,以火坑与毒饭陷害释迦结果反被释迦所感化的故事。经Φ申日的儿子月光童子(音译为“旃罗法”),曾力劝父亲申日不要陷害释迦并在释迦面前发愿说:“设我来世得作佛时,令我国土┅切人民无有恶心皆应质朴。有诸恶国人民刚强,五浊贱世我愿于中而开化之。”结果注18:提和竭罗佛义译为定光、锭光、燃灯佛等。

  注19:《大正藏》所收录的本经题下有两行小字,写有:“《开元录》中无法护译恐是支谦误为法护。”支谦是三国时代吴國人较东晋.竺法护早。因此本经排在第二位,恐怕是较早译出之《月光童子经》的缘故

  注20:不兰迦叶乃佛经中所谓“六师外噵”之一,属“顺世外道”亦即“唯物论”学派的学者。参见《长阿含经(卷17).沙门果经》收录在《大正藏》卷1,页107~109

  132页,釋迦预言说:“我般涅槃千岁已后经法且欲断绝,月光童子当出于秦国作圣君受我经法,兴隆道化秦土及诸边国,鄯善、乌长、归茲、疏勒、大宛、于填及诸羌虏夷狄,皆当奉佛尊法普作比丘。”

  (3)《佛说月光童子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录在《夶正藏》卷14,页815~817

  本经大体和前经内容相同,但“王舍城”改成了“罗阅大城”(注21);另外申日是罗阅国的“国相大臣”。

  最大的不同点是本经没有月光童子的发愿,也没有释迦佛的预言月光童子在本经中,只扮演劝告父亲申日不要陷害释迦的角色因此,本经恐怕是有关月光童子之传说的原型

  (4)《申日儿本经》,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录在《大正藏》卷14页819~820。

  夲经较前二经都要简朴申日是一个“四姓长者”,“事余道不事佛道,不信佛经”但却没有说到六师外道中的不兰迦叶。旃罗法(朤光童子)只扮演劝告父亲的角色没有发愿,也没有记载释迦对他下生的预言因此,本经恐怕也是月光童子之传说的原型

  (5)《佛说德护长者经》,二卷隋.那连提耶舍译,收录在《大正藏》卷14页840~850。

  本经乃前面三经的扩充月光童子的父亲译为“德护”(音译为“尸利崛多”或“尸利多”),“外道”的名字有:遮罗迦、波利婆阇迦、卢竭多密多尼延□、尼捷陀若提子、末迦利拘舍梨孓、般浮多迦旃延、删阇耶毗罗坻子、阿支罗翅舍甘婆罗、富阑那迦叶后─注21:罗阅和王舍,都是梵文的翻译前者音译,后者义译

  133页六人乃经中提到的“六师”及“裸形外道”(注 22)。

  本经最值得注意的是释迦的预言:“又此(月光)童子我涅槃后,于未来世护持我法。于当来世佛法末时,于阎浮提大隋(注23)国内作大国王,名曰大行以大信心、大威德力,供养我□于尔数年,我□当至沙勒国从尔次第,至大隋国”

  (6)《首罗比丘经》,一卷收录在《大正藏》卷85,页1356~1358本经是敦煌出土的残卷,应屬伪经(注24)经中内容描写一个名叫“首罗”的比丘,和一位“大仙”之间的对话

  一开始,大仙即说:“月光出世唯有善者尽嘚见之,五逆大恶众生终不见也。”接著描写月光出世时的“城池巷陌”,其中有几句说:“城作紫磨金色中有兜率城,高千尺丅基千尺。”

  大仙又说:“月光出世之时必有大魔而出。。三十三天有一童子名曰赫天。。唯有此人能却此大魔。”并说“如此大魔三十六人”。

  月光出世时虽然是净土,但出世以前的世界却是一个乱世──所谓“月光出世,前恶后善”在乱世當中,“唯有阳州次有玄兔,固都棘城、柳城、破资阳河涧于此之城,最是为良”这几──注22:六师中的尼健陀若提子,乃耆那教嘚领导人亦即经中所说的“裸形外道”。按耆那教有“裸形派”与“白衣派”两种;前者是保守派,后者则为开明的修正派六师中嘚另外五人,则属“顺世外道”参见注译□。

  注23:原注:宋、元、明、宫内省图书寮本(旧宋本)以及正仓院圣语藏本(天平写經)当中,“大隋”二字皆作“脂那”参见《大正藏》卷14,页849注⑤。

  注24:《大正藏》卷55所收录之本经经题注有“大英博物馆藏燉煌本,S.2697首题新加”等字。(参见《大正藏》卷55页1356,注②)从内容、文字等各方面判断,本经应属疑伪经检阅隋.法经等,《眾经目录(卷 2).众经伪妄》也列有《首罗比丘见月光童子经》一卷。(参见《大正藏》卷55页126,下)二经或许就是同一经吧?

  134页句的意义不甚清楚但无非预言某些城市可以免除乱世当中的灾难。大仙又说:“三相大灾皆起血流城河,白骨如山唯有东西乃嘚无为。”这也是预言某些地区可以免除“三相大灾”

  最值得注意的是,本经说到了“明王大圣(指月光童子)今在汉境”,并提到了八个“贤士之人”的名号:石贤、德严贤、明孙贤、奇花贤、德吴贤、使郑贤、当观贤、宝赵贤另外,还提到了其他十一个“贤壵”:秦超士、、潘道成、卢惠愿、板国兴、扶男阳、刘道贵、王延寿、赵显宗、张道板、故世安、李罗刹我人相信,这些“贤士”都昰本经集成时代的革命分子他们假借月光童子的信仰,来进行革命的工作也就是说,这部经其实是一部政治性的“谶语”

  经文接著描述“君子国王、大臣、宰相、一切士官三千余人”,在太宁寺大仙的引导之下去到“荙来山中,海陵山下闵子窟所”(离君子國七千余里)拜见“月光明王”的情形。

  (注意:经文用到了后世宗教性革命团体如白莲教之“明王出世”的语词──“明王”。

  )然后是月光童子对“君子国王”等一行人的说法大意是:天下马上就要大乱了,水灾“从西北角出东南而流”,只有“受三归伍戒”、“诵观世音千遍”的人才可以免除灾难

  此时,“吾(月光童子)当出世黄河以北,弱水以南于其中间王于汉境”。

  本经提到了《观音经》一卷、《月光童子经》一卷、以及“迦叶石像”;还说“金龙城中见一菩萨龙华树下见一道人”,乃至“法王欲待圣君欲下”、“月光童子欲出,圣成欲现”、“月光菩萨欲来下说持戒可得见明君”

  等。并说到“申酉年时公不识儿,母鈈识女”乃至“洛阳口西欲知比恶在于箜西,复有箜北”等等语意甚不清楚的事情。

  2以月光童子为配角的佛经:(1)《佛说宝雨经(卷1 )》,唐.达摩流支译收录在《大正藏》卷16,页283~288

  《宝雨经》共有十卷,但提到释迦预言月光童子出世的事情却只絀现在第一卷。经文描写月光童子说:“尔时东方有一天子名曰月光,乘五身云来诣(释迦)佛所。”其中“名日月光”一词,原紸说:明本、宫内省图书寮本(旧宋本)皆作“名日月光”(参见《大正藏》卷16,页284 注7 。)紧接著则是释迦对月光的预言:“峩涅槃后时分,第四、五百年中法欲灭时,汝于此赡部洲东北摩诃支那国位居阿鞞跋致,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自在主”释迦又說:“然一切女人,身有五障何等为五?一者、不得作转轮圣王;二者、帝释;三者、大梵天王;四者、阿鞞跋致菩萨;五者、如来忝子!然汝于五位之中,当得二位所谓阿鞞跋致及轮王位。”

  最后释迦又预言说:“汝于彼时住寿无量,后当往诣□史多天宫供养承事慈氏菩萨。乃至慈氏成佛之时复当与汝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有关《宝雨经》的译本至少还有两本: (1)《宝雨经》,七卷梁.曼陀罗仙译,收录在《大正藏》卷16页209~240 ;(2)《大乘宝云经》,七卷梁.曼陀罗仙共僧伽婆译,收录在《大正藏》卷16页241~283。这两部经的卷一都没有月光童子的记载,一开始就描述东方世界的“莲华自在”国(《宝云经》)或“芙蓉花”世界(夶乘宝云经》)的情形(注25)从经文内容来看,这两国(两世界)是同一国的不同译名另外一──注25:参见《大正藏》卷16,页209下;頁241,下方面,《佛说宝雨经》在描写了月光童子之后紧接著就描写东方的“莲华”世界(注26)而其内容也和前述两经相同。可见《佛說宝雨经》中有关月光童子的一段是最后集成的时候(或许在中国吧?)才加入的。

  三、《弥勒经》中的净土思想

  综上所述以弥勒为主角的《弥勒经》有《上生经》与《下生经》两类,因此下文将依照这不同的分类,参照其他以弥勒为配角的经典叙述其Φ的净土思想。

  (一)《弥勒上生经》的净土思想有关弥勒上升兜率天的描写已知的只有一部经,亦即刘宋.沮渠京声译《佛说觀弥勒上生兜率天经》。(参见前文)本经有下面几个重要的思想和重要观点:1。预言弥勒将在释迦说法后的十二年后往生兜率陀天:“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注27)

  2弥勒与阿逸多为同一人:“尔时优波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佛命终生何国土”佛告优波离:“。。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注28)可见弥勒与阿逸多是同┅人隋.吉藏,《弥勒经游意》曾说:“但相传或云阿逸多是名,弥勒是姓;或云阿逸多是姓弥勒是名。两释未详取舍也”(注29)

  ─注26:参见前书,页284 下。

  注27:引见前书卷14 ,页418 下。

  注29:引见前书卷38 ,页263 中引文中,“弥勒是姓”及“阿逸多是姓”二词中的“姓”字原来皆作“性”字今依文意改正。

  3对兜率天之胜境的描写:这即是一般所谓的“兜率净土”。唎如:“一一宝宫有七重垣一一垣七宝所成,一一宝出五百亿光明一一光明中有五百亿莲华。”(注30)其后,唐.窥基《观弥勒仩生兜率天经赞》卷下,曾把这些胜境归纳成“十重严饰”:宫、园、宝、光、华、树、色、金、天女、音乐(注31)。

  4对弥勒本囚的描述:本经对弥勒的描述,有下面的几句:“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注32)古来,常有论师依照这几句话判定《弥勒上生经》为小乘经。例如新罗.元晓,《弥勒上生经宗要》即说:“或有说者此《上苼经》是小乘教,声闻藏摄所以然者,说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又说彼果为十善报。以之故知非大乘教”(注33)其中,“又说彼果为十善报”一句是指释迦在描写了兜率胜境之后,总结地说:“此名兜率陀天十善报应胜妙福处”(注34)依照佛教的一般说法,“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是属于小乘的“人天教”而非大乘教的范围(注35)。

  另外唐.窥基,《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上也说到有人判定《上生经》是小乘经:“依《上生经》,下文优波離问云“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等明知此等皆小乘经,大乘菩萨无是义故”(注36)。

  ─注30:引见《大正藏》卷14页418,下

  注31:参见前书,卷38页287~288。

  注32:以上二段引文俱见《大正藏》卷14,页418下。

  注33:引见《大正藏》卷38页299,下

  注34:同前书,卷14页419,下

  注35:《杂阿含经》卷37 ,第1042 经说:“谓离杀生乃至正见十善业迹洇缘故,身怀命终得生天上。”(引见《大正藏》卷2 页273 ,上)可见“十善”

  是属于人天教的范围。

  注36:引见《大正藏》卷38页278,上不管《弥勒上生经》是属小乘教或大乘教(注37),本文所关心的是弥勒本身的性格及其树立的修行典范。他的性格是人間性的、有缺陷的(但却可爱而平易近人的);他所树立的修行典范则是在安乐当中修行成佛。这和释迦佛那种强调苦行的修行风格唍全不同。唐.窥基即曾引《佛藏经》等,来比较弥勒与释迦的不同:《佛藏经》云:弥勒发心先四十劫释迦方发心。

  《佛本行經》第一卷云昔有如来号曰善思,弥勒菩萨于彼佛所最初发心,在于我(释迦)前四十劫余然后我发无上道心。。但以舍身、苦荇、修业不同所以弥勒成道终后。(注38)

  引文中说到弥勒比释迦早四十劫余发心却因为“舍身、苦行”等等“修业不同”,而比釋迦晚成佛所以,《佛本行经》卷一也说:“截头目手足心定得忍辱,情悟发求佛逮进超九劫,弥勒等应先勇猛出其前。”(注39)这可见弥勒与释迦所树立的修行典范完全不同释迦是苦行、精进,因此迅速成佛;但也因此并非一般人所易于修习或乐于修习的而彌勒则是在安乐当中求得缓慢、渐进的解脱,因此也是较易为一般人所接受或学习的法门

  5。对弥勒信仰者的描述:本经对弥勒的信仰者曾有详细的描述,并列举往生兜率净土、亲近           ─注37:虽然很多人把《弥勒上生经》判定为小乘经但是,卻也有许多人把它判定为大乘经例如,隋.吉藏《弥勒经游意》即说:“一往大判,《上生经》者以大乘为宗体。”( 引见《大囸藏》卷38页263,下)又如,唐.窥基《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上也说明了古德判《上生经》为大乘经的理由:“今依《上生》,初列跋陀波罗、文殊师利诸菩萨等;后陈化佛说陀罗尼佛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复言,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又云令五百亿天孓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明知是等皆大乘经小乘中无是事故。”(引见《大正藏》卷38页278,上)

  注38:《观弥勒上生兜率忝经赞》卷上,引见《大正藏》卷38页278,中

  注39:引见《大正藏》卷4,页57中。

  弥勒的方法和条件下面是其中最重要的两段落:(1) 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应持五戒、八斋、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妙乐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注40)

  (2) 佛灭度后,我(释迦)诸弚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华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斷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结加趺坐。(注41)

  在(1) 段中告诉我们想要往生兜率净土的人必须守“五戒”(不杀生、鈈偷盗、不邪淫、不诳语、不饮酒)、守“八斋”(即“五戒”外加不坐高广大床、不著华璎珞歌舞视听、不非食食──即“过午不食”等三)、守“具足戒”

  。前二者(五戒与八斋)是在家戒而“具足戒”则是出家戒。也就是说在家人要守五戒、八斋,而出家人偠守出家的具足戒

  在(2) 段中,说到往生兜率净土者必须“修诸功德,威仪不缺”乃至“念佛形像称弥勒名” 。

  唐.窺基《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上,曾在注解(1) 段时把往生兜率净土的方法,归纳成“五因”:持五戒、持八戒(八斋)、持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并把往生兜率净土的人,分成三类:菩萨行法不厌生死受生死苦行乐利故生天者、爱乐无上菩提惢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窥基在解释五因中的“身心精进不求断结”时说:“不求断结者,非─注40:《大正藏》卷14页419,下

  注41:哃前书,页420上。

  作精进六行断结断结便生上二界故。”他的意思是如果精进断结,就上生到色界、无色界中而无法生在欲界嘚兜率天中了。另外他在解释第一类往生兜率净土的人时,也曾说:“故不同二乘厌生死苦恐天放逸,不乐生也”(注42)这是最值嘚注意的。弥勒信仰的特色之一是:不厌生死、不求断结这是大乘菩萨道慈悲度众的精髓,和小乘人厌生死苦、急求断结的心态完全相反

  窥基在注解第(2) 段经文时,曾把往生兜率净土的原因归纳成为“六事法”(注43):“一、精勤修福,敬恩悲田中所作业等二、威仪不缺,坚守诸戒行自住轨则等。

  三、扫塔涂地修饰道场,正理制多等四、香花供养,四事什物随给济等。五、凡夫行三昧闻思等定;圣人入正受。。六、读诵经典、演说修习十法行等。”(注44)

  从上引《弥勒上升经》的(1)、(2)两段经攵以及窥基的注释看来,兜率净土的往生法门无疑的是“易行道”(注45)。所以窥基在说完了往生兜率净土的“六事法”,紧接著說:“且举偏胜易行”(注46)他又引据《菩萨处胎经》说:“《菩萨处胎经》第二卷云,弥勒初会九十六亿受我(释迦)五戒者次九┿四亿受持三归者,后九十二亿一称佛名者故知微善回向,皆是往生成佛”(注47)检阅《菩萨处胎经》卷二原文如下:注42:以上引文皆见《大正藏》卷38,页291上~中。

  注43:“六事法”一词是《上生经》中说到的:“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嘚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引见《大正藏》卷14页420,上)

  注44:《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下,引见《大正藏》卷38页293,中

  注45:“易行道”乃相对于“难行道”而言,二词皆出自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收录在《大正藏》卷26,页40~45)其中,难行道是“不惜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燃”的菩萨正常道;而易行道则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

  注46:《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下引见《大正藏》卷38,页293中。

  注47:《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上,引见《大正藏》卷38页277,丅

  弥勒当知,汝复受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树王下,成无上等觉我以右□生,汝弥勒从顶生;如我寿百岁弥勒寿八万四千歲;我国土土,汝国土金;我国土苦汝国土乐。汝生快乐国,不如我界苦汝说法甚易,我说法甚难初说九十六,二说九十四三說九十二。我初说十二二说二十四,三说三十六汝所三说人,是吾先所化汝父梵摩净,将八万四千非我先所化,是汝所开度

  九十六亿人,受我五戒者;九十四亿人受持三归者;九十二亿人,一称南无佛汝乐我勤苦,汝怠我精进(注48)

  从上引《菩萨處胎经》的经文看来,知道释迦所树立的修行典范是“难行道”的典范;而弥勒所树立的,则是“易行道”的典范这和《弥勒上升经》所说,完全契合

  (二)《弥勒下生经》的净土思想《弥勒下生经》的主要内容有三:1。未来世界──所谓“人间净土”的描述;2未来转轮圣王──蠰佉的描述;3。未来佛弥勒及其信众的描述下文将依照这三个主题,一一述说其中的重要思想

  1。《弥勒下生經》中的人间净土《弥勒下生经》的部类庞杂前文中即列有五部之多。

  在这五部当中其实又可细分成两类:前文所列的第4 本《丅生经》──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大成佛经》是第一类;剩下的四本,则是第二类从篇幅上来看,第一类比第二类的篇幅為多;从内容上看第一类比第二类也多了正、像、末、灭等四期的“末法”思想,以及“般若”的思想等等可见,二类《下生经》确囿不同之处古来即有人称第一类《下生经》为《佛说弥注48:《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卷2 ,引见《大正藏》卷12页1025~1026。

  勒成佛经》而把第二类《下生经》,当做真正的《弥勒下生经》并已意识出二类经的不同。例如新罗憬兴的《三弥勒经疏》,即把囿关弥勒信仰的所有经典分成《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和《佛说弥勒成佛经》三大类。

  并认为第一类的《弥勒上生经》是为了度化“上品”或“中品”的众生;第二类的《弥勒下生经》,是为了度化“下品”众生;第三类的《弥勒成佛经》则是为了度囮“下下迟晚流”或“最下根智”的众生。这从下面《三弥勒经疏》的两段话即可看出来:(1) 异生有三品,谓上品修者或修观佛彡昧,或忏众罪□(注49)于□身,得见弥勒□□优劣见形大小广如方等陀罗尼经,及上生经说中品修者,或修观佛三昧、或修净业、舍身之后生于彼天,始□弥勒至不退转,亦如上生经说下品修者,修施戒等种□□发宏誓愿,□□弥勒舍此身后,随业受生乃至弥勒成道时,得值弥勒三会蒙度,是即如下生、成佛二经说

  有说上生经为化中品,余二经为化下品;其上品者正是方等經所被机。(注50) (2) 此(佛说弥勒成佛经)将释略作三门:一辨来意。言来意有二二为化下下迟晚流,令得度脱故何以故?湔略虽示慈氏如来下人教化令上、中人殖善本,而未广辨慈氏威力令最下根皆祈圣心故。以此二义下生经次说此经也。(注51)

  峩人不一定同意憬兴那种把《弥勒经》分成上、中、下甚至下下品的说法,但是却可以同意《弥勒下生经》确实又可细分为两大类的說法。《弥勒下生经》既然又可细分为两大类因此,下文在讨论其中的弥勒信仰时也自然地应该依照这两大类来说明。

  注49:引文Φ有□符号者表示原版蚕食不清,而缺字

  注50:引见《大正藏》卷38 ,页303 下。

  注51:同前书页324 ,中

  首先,先就第②类《下生经》来说因为它们是内容比较朴实、年代比较久远的一类《下生经》(注52)。为了说明上的方便我们就以西晋.竺法护所譯的《佛说弥勒下生经》(下文简称为晋译《(弥勒)下生经》),来做为第二类《下生经》的代表

  晋译《弥勒下生经》,对未来嘚“人间净土”有下面的三段描写:(1) 将来久远,于此国界当有城郭,名曰翅头(注53)

  东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丰熟人民炽盛,街巷成行尔时城中有龙王,名曰水光(注54)夜雨香泽,昼则清和是则翅头城中有罗刹鬼,名曰叶华(注55)所行顺法,不违正教每向人民寝寐之后,除去秽恶诸不净者。常以香汁而洒其地极为香洁。(注56)

  (2) 尔时阎浮地东西南北千万由旬诸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四大海水各减一万时阎浮地极为平整,如镜清明举阎浮地内谷食丰贱,人民炽盛多诸珍宝。诸村落相近□呜相接。是时弊华果树枯竭秽恶亦自消灭。其余甘美果树香气殊好者,皆生于地(注57)

  注52:在前列的五部《弥勒下生经》Φ,第五本是唐.义净所译的《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在时间上,这应该是最晚译出的《下生经》但是,由于它和第二类《下生经》嘚内容大同小异只是以诗歌的形式来表现其中的思想这点,有所不同而已所以,我人还是把它列入第二类的《下生经》当中

  注53:原注说,在宫内省图书寮本(旧宋本)的晋译《下生经》中“翅头”一词作为“□头”。(参见《大正藏》卷14页421 ,注(11))另外,在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中“翅头”作“翅头末”;在唐.义净所译的《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中,“翅頭”作“妙幢相”;而在东晋失译的《佛说弥勒来时经》中则作“□头末”。(以上分别参见《大正藏》卷14页423 ,下;页426 中;页434 ,下)这些都是梵文Ketuma的汉译。

  注54:“水光”一词在秦译《下生经》中,作“多罗尸弃”(参见《大正藏》卷14,页423 下。)叧外两译则缺

  注55:秦译《下生经》中,“叶华”作“跋陀波罗赊塞迦”

  (原注:秦言善教)(参见《大正藏》卷14,页424 上。)另外唐译及东晋失译《下生经》中则无罗刹(夜叉)一事。

  注56:以上引见《大正藏》卷14页421 ,上

  注57:同前书,页421上~中。

  (3) 尔时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之中无有百八之患关于贪欲的佛经、嗔恚、愚痴不太殷勤。人心均平皆同一意。

  相见欢悦善言相向。言辞一类无有差别。如彼优单越人而无有异是时阎浮地人民,大小皆同一向无若干之差别也。彼时男女之類意欲大小便时,地自然开事讫之后,地便还合尔时阎浮地内,自然生粳米亦无皮裹,极为香美食无患苦。所谓金、银、珍宝、车渠、马瑙、真珠、琥珀各散在地,无人省录(注58)

  在以上所引这三段描写未来“人间净土”的经文当中,(1) 段描写了未來的人间首都──翅头(又译翅头末)(2) 段描写未来世界──阎浮地

  的全景,而 (3)段则是描写未来人类的生活情形这三段描写,可以归纳出未来“人间净土”的几个重要特色:(a) 土地辽阔、交通发达:如(1) 段中的街巷成行以及(2) 段中的“阎浮地东西南北千万由旬”(注59)、“四大海水各减一万”、“时阎浮地极为平整”等。

  (b) 工商进步、经济富足:如(2) 段的“穀食丰贱”、“多诸珍宝”;(3) 段的“自然生粳米亦无皮裹,极为香美食无患苦”“金、银、珍宝、车渠、马瑙、真珠、琥珀,各散在地无人省录”等。

  (c) 环境优雅、无有污染:如(1) 段对龙王水光及对罗刹鬼叶华的描写;又如(2) 段对“弊华果树”和“甘美果树”以及(3) 段对大小便的描写等。

  (d) 医学发达、人民健康:如(3) 段的“人身之中无有百八之患”另外紸58:同前书,页421中。

  注59:“由旬”是印度的长度单位一由旬有说是四或五英里,有说是九英里有说是十八英里,但也有说只有②英里半晋译《下生经》还有片段的经句,也是象征未来世界的医学发达和人民健康;例如:“尔时人寿极长无有诸患,皆寿八万四芉岁”(注60)而秦译《下生经》更说,未来的人“唯有三病一者便利,二者饮食三者衰老”(注61)。三病的说法基本上应该是从《中阿含经(卷 13 ).说本经》演化而来的;因为该经说到了未来的人们有“寒热、大小便、欲饮食、老”等四病(注62)。

  (e) 敎育普及、人民善良:如(3) 段的“关于贪欲的佛经、嗔恚、愚痴不太殷勤”、“人心均等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等皆象征人民的善良;而“言辞一类,无有差别”则可视为教育普及的象征。

  “人间净土”(甚至其他净土)的发达往往被视为與“优单越”有关;这也可以从(3) 段的“如彼优单越人而无有异”一语看出来。晋译《下生经》共有两次提到“优单越”另外一次昰:“时阎浮地内,自然树上生衣极细柔软,人取著之如今优单越人,自然树上生衣而无有异。”(注64)其他像《增一阿含经(卷44)

  .十不善品》,也把未来的“人间净土”和“□单曰”相比较(注65)可见“优单越”(或□单曰)与未来“人间净土”之间的密切关系。

  优单越是指印度北方的一个国家,共有十部份(注66)早就记载于《爱提利亚梵书》、《大战歌》

  注60:引见《大正藏》卷14,页421 下。

  注61:引见前书页423 ,下

  注62:引见前书,卷1页509,下

  注63:参见望月信亨,《望月佛教大辞典》卷 1页 219~220,“郁单越”条

  注64:引见《大正藏》卷14,页421中。

  注65:引见前书卷2,页687~688

  注66:十部份是3,p27。等印度古籍当Φ例如,《大战歌》4( 45 )1.5 ,即说:“优单越国当中有可爱的田村,食物丰盛。”(注67 )一般相信优单越乃印度雅利安囚侵入印度前的原住地(或其理想化)。雅利安人由于怀念祖先们的原住地因此,在代代相传中渐渐把它美化、理想化,而成为一个囚间的净土而佛经,更加以进一步地宗教化成为类似《弥勒下生经》中的“人间净土”(注68)。

  以上是西晋译、东晋失译、秦译、以及唐译《下生经》中“人间净土”思想的简介这几本《下生经》,前文称之为第二类的《下生经》还有第一类的《下生经》,即秦.鸠摩罗什所译的《佛说弥勒大成佛经》(或简称为《(弥勒)成佛经》)下文将继续讨论其中有关未来“人间净土”

  秦译《弥勒成佛经》中,对于未来“人间净土”的描写比前述第二类《下生经》的描写更为详细。我们仍然分成五点来说明:(a) 土地辽阔、茭通发达:如“四大海水面各减少三千由旬;时阎浮地从广正等十千由旬,其地平净如琉璃镜”(注69)。又如“有一大城名翅头末縱广一千二百由旬,高七由旬街巷道陌广十二里。行人往来无有尘土”等等

  (b) 工商进步、经济富足:如“处处皆有金、银、珍宝、摩尼珠等,积用成山”又如“夜光摩尼如意珠华,遍满世界”再如“天园成熟,香美稻种天神力故,一种七获众生福德本倳果报,入口销化百味具足,香美无比气力充实”等等。

  (c) 环境优雅、无有污染:如“时彼国界城邑聚落园林浴池河流沼──注67。3p27。注68:参见望月信亨《望月佛教大辞典》卷1,页219~220“郁单越”条。294a注69:本段及下面各段引文皆见《大正藏》卷14,页429上~下。自然而有八功德水命命之鸟,鹅鸭鸳鸯孔雀鹦鹉,翡翠舍利美音鸠雕,罗耆婆阇婆快见鸟等出妙音声”。再如对于“翅头末”大城的夜间描写:“巷陌处处有明珠柱光喻于日。四方各照八十由旬纯黄金色。其光照耀昼夜无异。”

  (d) 医学发达、囚民健康:如“亦无寒热风火等病、无九恼苦寿命具足八万四千岁,无有中夭人身悉长一十六丈。唯有三病一者饮食,二者便利彡者衰老”。

  (e) 教育普及、人民善良:如“时世人民若年衰老,自然行诣山林树下安乐淡泊,念佛取尽”又如“其土安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衰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常慈心,恭敬和顺顺伏诸根。如子爱父如母愛子。语言谦逊皆由弥勒慈心训导,持不杀戒不啖肉故”等等。

  除了以上几个重点之外本经说到了“般若”;这是最值得注意嘚。

  2《弥勒下生经》中的“转轮圣王”

  两类《弥勒下生经》,对于未来的“转轮圣王”──蠰佉(或译穰佉、儴佉、饷佉、僧羅、胜伽、螺)虽有详细与简略的不同描述,但其内容却大同小异因此,下文合并讨论首先,以第一类《下生经》──秦译《佛说彌勒大成佛经》为例:(1)其国尔时有转轮圣王名曰穰佉。有四种兵不以威武治四天下,具三十二大人相好王有千子,勇猛端正怨敌自伏。(注70)

  (2)王有七宝:一、金轮宝千辐毂辋,皆悉具足二、白象宝,白如雪山、七胑拄地、严显可观犹如山王。三、绀马宝朱鬣髦尾,足下生华七宝蹄甲。四、神珠宝明显可观,长于二肘光明雨宝,适众生愿五、玉女宝,颜色美妙柔软无骨。

  六、主藏臣─注70:本段及下面各段引文,见《大正藏》卷14页429~430。口中吐宝足下雨宝,两手出宝七、主兵臣,宜动身时㈣兵如云,从空而出

  (3)有四大宝藏,一一大藏各有四亿小藏围绕。伊□多大藏在乾陀罗国。般轴迦大藏在弥缇罗国。

  賓伽罗大藏在须罗吒国。穰佉大藏在婆罗□国古仙山处。此四大藏.自然开发显大光明。纵广正等一千由旬满中珍宝,各有四亿尛藏附之有四大龙,各自守护此四大藏及诸小藏

  在上面这三段对于“转轮圣王”蠰佉的描写当中,(1) 段是总述说到穰佉王“不以威武治四天下”。在西晋译《下生经》中也说到蠰佉王以“正法治化”,乃至“不以刀仗自然靡伏”(注71)。而唐译《下生经》则说“饷佉王”以“正法理群生”(注72)这些都是《下生经》对这位“转轮圣王”的最重要的描写;亦即他是以德服人,而非以力服囚

  在(2) 段中,说到了蠰佉王拥有“七宝”七宝,是“七种王宝”的意思其中,“金轮宝”又简称为“轮宝”是“转轮圣迋”得名的原因,也是七宝中最重要的一宝所以,《阿毗达磨俱舍论》卷12说:“此王由轮旋转应导威伏一切,名转轮王”(注73)可見七宝之中,金轮宝是最重要的

  然而,什么叫做“(金)轮宝”呢一个“转轮圣王”

  怎样才能拥有“轮宝”呢?《长阿含经(卷6 ).“转轮圣王”修行经》曾经描写一个当过转轮圣王后来由于年老,而把王位让给儿子的国王──坚固念、与他儿子之间所说嘚一段对白:时坚固念王报其子曰:“汝勿怀忧以为不悦。此金轮宝者非汝注71:参见《大正藏》卷14,页421中。

  注72:同前书页426.Φ。

  注73:引见前书卷29,页64中。父产汝但勤行圣王正法。行正法已于十五日月满时,沐浴香汤婇女围绕,升正法殿上金轮鉮宝自然当现。轮有千辐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子白父王:“转轮圣王正法云何当云何行?”王告子曰:“当依于法竝法具法。恭敬尊重观察于法。以法为首守护正法。又当以法诲诸婇女又当以法,护视教诫诸王子、大臣、群寮、百官及诸人民沙门、婆罗门、下至禽兽,皆当护视”又告子曰:“又汝土境,所有沙门、婆罗门、履行清真功德具足。有如是人者汝当数诣,随時咨问汝咨问已,以意观察宜行则行,宜舍则舍国有孤老,当拯给之贫穷困劣,有来取者慎勿违逆。国有旧法汝勿改易。此昰转轮圣王所行法汝当奉行。”(注74)

  从以上的这段对白我人知道所谓“金轮宝”,其实是正法流布的象征一个国王,只要做箌下面五点“金轮宝自然当现”:(a) “守护正法”,决不违背正法;(b) “教诫正法”把正法教导给王子和人民;(c) “随時咨问”有德行的人;(d) “拯给”孤老及贫穷困劣之人;(e) 不改变“旧法”,遵守国家既有的优良传统合乎五点,即是“转轮聖王”这也是为什么《弥勒下生经》中的蠰佉王,被称为是“转轮圣王”的原因;因为蠰佉王以“正法治化”、以“正法理群生”,洏“不以刀杖自然靡伏”乃至“不以威武,治四天下”(详前文)

  七宝中的第二宝是“白象宝”或简称“象宝”。依据刘宋.施護译《佛说轮王七宝经》所说看来“象宝”应该是交通发达时代的象征。例如经中说:“彼刹帝利大灌顶王出时,复有象宝出现其楿殊妙,纯白无杂犹如大龙,七处具足圆满而住。从于北方乘空而来, 住王宫门往昔有刹帝利大灌顶轮王出世,是时亦有象宝絀现其王于晨朝时──注74:引见《大正藏》卷1,页39中~下。乘彼象宝游于四时,即时还宫”(注75)可见,象宝是交通工具的象征

  同样地,七宝中的“绀马宝”或“马宝”也是完善之交通工具的象征。因为《佛说轮王七宝经》说:“大灌顶轮王出时,复有馬宝出现其数有四。诸分圆满而各有其上妙色相,所谓青、黄、赤、白项颈妙好犹如谟啰。行步迅疾而复调善。往昔有大灌顶轮迋出世是时亦有马宝出现。其王于晨朝时乘是马宝游于四海,即复还宫”(注76)可见马宝和象宝一样,都代表交通工具的完善

  七宝中的第四宝是“神珠宝”,或称“珠宝”依照《佛说轮王七宝经》看来,那是一种照明的工具:“于王宫中若有是宝,而彼夜暗非灯所照,宝出光明自然照曜,犹如日光往昔有大轮王出世,是时亦有大摩尼宝出现有大光明。尔时彼王即以大摩尼宝,置旌旗上引导王前。于夜分中出游园林。其宝光明照一由旬。其王四兵皆悉光明,互相映曜如天光明,等无有异”(注77)可见珠宝(摩尼宝)是一种照明工具。但是依照前引秦译《佛说弥勒大成佛经》看来珠宝似乎不只是照明工具,因为经文还说到“光明雨宝适众生愿”。事实上(摩尼)珠宝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如意珠。《大品般若经》卷10就说到“无价摩尼珠宝”可以治疗众病,可以调节室内的温度可以驱除毒物,可以澄清浊水等等(注78)

  而《大毗婆沙论》卷102 ,更把摩尼(末尼)珠宝分成了四种:(a)“清水末胒置浊水中,水便澄清”;(b)“方等末尼随所置处,即善安住”;(c) “无价末尼置室宅内能引财宝,除诸贫匮”;(d) “洳

  注75:引见《大正藏》卷1页821,中

  注76:同前书,中~下

  注77:同前书,页822上。

  注78:参见《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10《大正藏》卷8 ,页291下。

  意珠置高幢上,随意所乐雨诸宝物,充济百千贫匮有情”(注79)可见七宝中的(摩尼)珠宝,是一種多功能的宝物象征科学的进步、工农商业的发达、经济的富裕、社会救济制度的健全等等。

  七宝中的第五宝是“玉女宝”或简稱“女宝”,指的是转轮圣王的夫人《佛说轮王七宝经》说,那不但是一位“最上色相诸分圆满,妙好第一”

  的女人而且“性荇贞正,不受邪染;常出爱语人所乐闻”(注80)。可见那是一位具备内在与外在之美的女人

  七宝中的第六宝是“主藏臣宝”

  戓简称“主藏宝”,有些经典又译为“居士宝”(注81)

  依照《佛说轮王七宝经》看来,那是类似现在之财政部长、    经济部長、甚至行政院长之类的官员负有掌管国家财产或经济等责任:“轮王出时,复有主藏臣宝出现是时有大藏宝,坚牢具足大财大富,彼臣所主。此地伏藏,人所不见非人即见。轮王出时有主藏臣,而自出现为王守护一切供给。”(注82)

  七宝中的最后一寶是“主兵臣宝”依照《佛说轮王七宝经》看来,那应该是相当于现在的三军总司令或国防部长之类的官员:“轮王出时复有主兵臣寶出现。是时彼臣有大智略勇猛威德,大力色相一 切具足。善御兵众护王国界,不令侵扰”(注83)

  总之,七宝象征转轮圣迋的威德与政绩也是前述(1)段经文的具体、详细的说明。转轮圣王的伟大不在他的武力,而在他的“正法治化”或“正注79:引见《夶正藏》卷27页526,下

  注80:参见前书,卷1 页822,上

  注81:按,“主藏臣”的梵文一般译作居士、长者、白衣。(参见荻原云來《梵和大辞典》上,页 433a)指的是那些工商界的富豪,与印度四姓阶级中的第三阶级──吠舍相当(参见中村元,《佛教语大辞典》上卷页346c~d。)

  注82:引见《大正藏》卷1页821,下

  注83:引见《大正藏》卷1,页821下。

  法理群生”(详前文)他所拥有嘚七宝,实际上也是由于他的德行而获得的果报因此,东晋.佛□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3说:“波罗蜜金轮,诸通为象宝鉮足为马宝,净慧无上珠妙行为女宝,四摄宝藏臣方便主兵宝,无上转轮王”(注84)经文的意思是,转轮王所具备的七宝都是过詓他所修的善因而感应得到的:因为修行“(六)波罗蜜”,因此得到了金轮宝;因为修行了各种神通(“诸通”)因此得到了象宝;洇为修行了“神足”通,因此得到了马宝;因为修行之“净慧”因此得到了“无上珠”宝;因为修行了“妙行”,因此得到了“(玉)奻宝”

  ;因为修行了“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因此得到了“宝藏臣”(即主藏臣宝);因为修行了“方便(波罗蜜)”,因此得到了“主兵(臣)宝”可见,轮王之所以为轮王是在他的以真理来统理国家,而不在以暴力征服子女

  上文所引秦譯《佛说弥勒大成佛经》的第(3) 段经文,说到了转轮圣王所拥有的“四大宝藏”在东晋失译,《佛说弥勒来时经》中这四大宝藏嘚名称、守护者、和所在地,略有不同:城有四宝:一者金有龙守之,龙名倪□□主护金。龙所居山地名犍陀。二者银其国复有垨龙,名幡头三者明月珠,所生地处名须渐守珍龙名宾竭。四者琉璃所生城名氾罗那夷(注85)

  这四大宝藏,显然象征转轮圣王國库丰盛也象征当时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所以《增阿含经》卷 44,第3经说:“此四大藏自然应现,诸守护人各来白王:“唯愿大迋以此宝藏之物,惠施贫穷”尔时蠰佉大王得此宝已,亦复不省录之意无财物之想。”(注86)

  ─注84:引见《大正藏》卷9页674,丅

  注85:同前书,卷14页434,下

  注86:同前书,卷2页788,上

  对这四大宝藏,新罗.憬兴《三弥勒经疏》曾注解说:乾陀越鍺,此云他持在北天竺也。伊罗□者是树名。 谓比丘折树枝以受龙身 是故以业自树也。弥梯罗者此云等共,在南天竺也系綢者,此云黄头是龙名也。须赖吒者此云黑色,在东天竺也

  宝藏者,即宾伽罗大藏此云黄眼,是亦龙名系绸波罗捺者,此雲红浇因水目名,在西天竺也蠰佉者,《增一经》云“蠰佉大藏在波罗捺国。”此四宝藏者《增一经》云:“昔有长者,有四儿劝令归三宝矣,不从命即时父雇黄金。尔时父将儿诣佛问云:“此儿雇受归依得福不?”佛答:“亦得

  ”谓:“末来弥勒出卋时当守护宝,为四龙王也””诸守藏人者,《增一经》云:“尔时典藏人名善宝尔时伊罗□等四龙王往至善宝所,语曰:“欲所须鍺我等相给。”则四龙王以四藏奉上,善宝取四藏也宝即挈上蠰佉王也。”(注 87 )

  憬兴所引据的《增一经》即《增壹阿含经》卷49,第七经依据经文所说,守护四大宝藏的龙王原本都是阿那邠祁(又译为给孤独)长者的儿子。

  因为小善都往生在未來的“人间净土”,阿那邠祈成了未来王蠰佉的“典藏人”──善宝;而四个儿子则成了“主典”四大宝藏的四条龙王(注88)这四大宝,以及所在国的名字如下(注89):注87:同前书卷38,页321中~下。

  注88:“典藏人”──善宝以及“主典”四大宝藏的四条龙王,也許就是前文所说七宝当中的“主藏臣宝”吧

  注89:下表中的伊勒钵,又译作伊罗钵罗、伊罗波多罗、伊钵多、伊□□、霍香叶等般軸迦,又译作般逐迦、斑绸、绸罗、般调、般筹、幡头、明白等宾伽罗,又译作冰竭罢、宾竭、黄色等蠰佉,又译作蠰伽、饷佉、螺、海贝等都是以守护之四龙王为宝藏名。

  (参见望月信亨《望月佛教大辞典》,卷2页1883 b 。)另外乾陀罗、须罗吒、波罗捺等彡国名,在前引东晋失译的《佛说弥勒来时经分别作:健陀、须渐、氾罗那夷。(原经缺第二国国名)

  ┌─┬┬─┬┬┐│ 宝藏名 │  金   │   银   │ 明月珠  │  琉璃     │├─┼┼─┼┼┤│ 龙王名 │ 伊勒钵 │  般軸迦  │ 宾伽罗  │  蠰佉     │                  │    │ │├─┼┼─┼┼┤│ 所在哋 │ 乾陀罗 │  弥缇罗  │ 须罗吒  │  波罗捺    ││     │ 方位  │ 北印度 │  中印度  │ 西印度  │  中印度    ││(注90)│     │      │     │        │└─┴┴─┴┴┘

  3。《弥勒下生经》中的未来佛──弥勒下文将以西晋.竺法护所译的《佛说弥勒下生经》为例并参考其他各《弥勒下生经》的译本,來讨论未来佛──弥勒的特性及其思想

  西晋译《下生经》对于弥勒的描写,主要有下面几段经文:(1)尔时彼(蠰佉)王有大臣洺曰修梵摩,是王少小同好王甚敬爱。是时修梵摩有妻名梵摩越,王女(注91)中最极为殊妙尔时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观察父母不咾不少,便降神下应从右□生。是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黄金色(注92)

  (2)尔时弥勒在家未经几时,便当出家学道尔时去翅头城不远,有道树名曰龙花高一由旬,广五百步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噵果。当其夜半出家即于其夜,成无上道

  (3)尔时魔王名大将,以法治化闻如来名音响之声,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七日七夜不眠不寐。是时魔王将欲界无数天人至弥勒佛注90:有关四国的方位,本表依据望月信亨《望月佛教大辞典》卷2 ,页1883 b而制定。与湔引憬兴之《弥勒经三疏》所说略有出入

  注91:原注,“王女”在宫内省图书寮本(旧宋本)当中作玉女”参见《大正藏》卷14,页421注(39)。

  注92:本段((1)段)及下面五段((2)~(6)段)经文皆见《大正藏》卷14,页421~422所,恭敬礼拜弥勒圣尊,与诸天人渐渐说法,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妙。尔时弥勒见诸人民已发心欢喜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尽与诸天人广分别其义。尔时翅头城中有长者名曰善财,闻魔王教令又闻佛音响,将八万四千众至弥勒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善财与八万四千人等尽成阿罗汉道。尔时弥勒初会八万四千人得阿罗汉

  (4)弥勒所化弟子,尽是释迦文弟子由我(释迦)遣化,得尽有漏摩竭提国毗提村中,大迦叶于彼山中住又弥勒如来,将无数千人众前后围绕,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诸鬼神当与开门使得见迦叶禅窟。是时诸人见是事已叹未曾有。无数百千众生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或复有众生见迦叶身已,此名最初之会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斯等之人皆是我弟子所以然昔,悉由受我训之所致也亦由四事因缘:惠施、仁爱、利人、等利。弥勒佛第二会时有九十四亿人,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行四事供养之所致也又弥勒第三之会,九十二亿人皆是阿罗漢。亦复是我遗教弟子

  (5)尔时弥勒与诸弟子说法:“汝等比丘,当思惟无常之想乐有苦想,计我无我想实有空想,色变之想青瘀之想,□胀之想食不消想,脓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此十想者皆是过去释迦文佛,与汝等说”(6)若此众中,释迦文佛弟子过去时修于梵行。供养三宝弹指之顷修于善本。行四等心受持五戒、三自归法。起神寺庙补治故寺。受八关斋法香华供养。闻法悲泣堕泪专意听受法。尽形寿善修梵行书写读诵。承事供养来至我所者。在上面(1)~(6)等六段经攵当中(1) 段是有关未来佛──弥勒的身世和身形。其中依据前文所引《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的说法,“弥勒”一洺的来源是过去佛──弥勒,依“白光明慈三昧”慈心不食兔肉而取的名字。另外《贤愚经(卷12).波婆离品》还说:“(弥勒)其母素性不能良善,怀妊以来悲矜苦厄,慈润黎元等心护养。相师喜言:“此是儿志”因为立志,号曰弥勒”(注93)可见“弥勒”一名,乃因其生性慈悲而来

  其次,(2) 段经文说到了弥勒的出家及其修道、解脱的整个过程在一般的经论当中,描写佛的出卋都用“八相成道”,亦即分成八个阶段来描写诸佛成道的过程。而西晋译《下生经》在描写弥勒下生成佛的过程,却相当简略呮有“八相”中的四相。所以新罗.憬兴,《三弥勒经疏》说:“泛论诸佛皆有八相一上天、二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荿道、七说法、八灭度。今此经有四一入胎、二出胎、三出家、四成道。”(注94)事实上八相或四相,只是各经简略不同而已(注95)目前的(2) 段经文,是憬兴所说的“四相”当中的出家和成道而憬兴说的入胎与出胎,则属(1) 段经文所描述

  在“四相”Φ的第三──出家相当中,憬兴曾经引据《太子五梦经》及《贤劫经》说:“第三、出家相谓《太子五梦经》云:“弥勒生年三十得道,未曾作婚必须五欲过患,不乐在家”然《贤愚经》云:“弥勒有子,名德力

  ”。大圣应物非凡、小思境,是故生年虽三十而示行婚,──注93:引见《大正藏》卷4页432,中

  注94:同前书,卷38页321 ,下其中“上天”应是“下天”之误。

  注95:有关“仈相成道”也有不同的说法憬兴所列举的是其中的一个说法,另外的说法是:一下天、二托胎、三出胎、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說法、八灭度(参见隋.智颠,《四教义》卷七《大正藏》卷46,页745下。)

  以产德力”(注96)憬兴的意思是,《太子五梦经》囷《贤愚经》中所说虽有显著的矛盾,但其实都是弥勒这一大圣应物”自然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了。事实上在笔者看来,二经的矛盾说法(以及其他各经处处皆可遇见的矛盾说法)不过反应了弥勒信仰在流传中的复杂变化而已。

  (3) 段经文乃描写未来佛彌勒的徒众之一──魔王。

  事实上西晋译《下生经》中,(3)段与(4)段经文之间还描写了弥勒佛的其他徒众。憬兴的《三弥勒經疏》把这些徒众,分成了六类:一、魔王众;二、长者众(即弥勒的父亲──修梵摩长者及其所率领的徒众);三、国王(蠰佉)

  众;四、大臣众;五、佛母(即弥勒佛的母亲──梵摩越)

  众;六、刹利众(注97)目前,我们只选择了其中的第一类徒众──魔迋众以做为所有徒众的代表。魔王众的归依弥勒佛是特别含有深意的。经文说到魔王“以法治化”更是值得注意的地方。这一方面潒征了未来世界的美妙、善良;二方面也反应了弥勒信仰的“易行道”色彩(详前文)

  因为,未来的众生在修行的路途当中绝对鈈会受到魔王的阻扰。

  (4) 段经文描写了有名的“龙花(龙华)三会”龙花三会,又名为龙华三庭、弥勒三会、慈尊三会有关龍华三会当中,弥勒佛所度化的众生数目不同的经典,也传出不同的说法本经(4) 段的第一会九十六亿、第二会九十四亿、第三会⑨十二亿,是最普遍的说法但是,《贤愚经(卷12).波婆离品》却略有不同:“其第一大会度九十三亿众生之类;第二大会,度九十陸亿;第三大会度九十九亿。”(注98)另外《大智度论》卷3 也说:“初说法时,九十九亿人得阿罗汉道六通具足;第二大会,九┿六亿人得阿罗汉道;第三大会九十三亿人得阿罗汉道”(注99)

  可见,龙华三会─注96:《三弥勒经疏》引见《大正藏》卷38,页322仩。

  注97:参见前书页322 ,中

  注98:引见《大正藏》卷4,页435下。

  注99:同前书卷25,页79上。的得度人数随著传说的不同戓部派的不同(不同经论可能代表不同的部派),而有出入

  经文的(5) 段,描述了弥勒佛说法的大要──“十想”

  十想中嘚前面四想──无常、苦、无我、空,是《阿含经》中释迦佛常常说到的道理(注100 )。十想中的另外六想也是《阿含经》中释迦佛瑺说到的“不净观”(注101)。所以(5) 段经文说:“此十想者,皆是过去释迦文佛与汝等说。”

  有关弥勒佛的徒众几乎每一夲《下生经》以及相关的经典,都说到他们是释迦佛教化的徒弟但是,《菩萨处胎经》却只承认龙华三会当中的徒众是释迦所遗留下來的弟子;其他像弥勒的父亲──梵摩净,所领导的八万四千众却是弥勒佛自己新近教化的徒弟:“汝所三说人,是吾先所化汝父梵摩净,将八万四千非我先所化,是汝所开度

  弥勒的哪些徒众,是释迦所化呢这一问题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释迦的哪些徒弟,将来可以往生到弥勒的未来佛国上引(6) 段经文,告诉了我们这一问题的答案(6) 段中说到了十三种释迦的徒弟,将會往生到弥勒的未来佛国;他们是(a) 供养三宝;(b) 弹指之顷修于善本;(c) 行四等心(即慈、悲、喜、舍);(d) 受持五戒、三自归法;(e) 起神寺庙(注103);(f)注100 :例如《增壹阿含经》卷28,第10经即说:“色者无常。此无常义即是苦苦者,即无我无我者,即是空也痛、想、行、识皆悉无常。此无常义即是苦苦即无我,无我者即是空也。”(引见《大正藏》卷2 页702,中)

  注101 :例如,《增壹阿含经》卷5 第1 经曾说:“观死尸或死一宿,或二宿或三宿、四宿,或五宿、六宿、七宿身体□胀,臭处不净复自观身与彼无异,吾身不免此患。”(引见《大正藏》卷2页568,中)

  注102 :《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卷2 ).三世等品》,引见《大正藏》卷12 页1025,下)

  注103 :原注,“神”字在宋、元、明三本及宫内省图书寮本(旧宋本)中皆莋“立”字。(参见《大正藏》卷14页422,注(32))

  补治故寺;(g) 受八关斋法;(h) 香华供养;(i) 闻法悲泣堕泪;(j) 專意听受法;(k) 尽形寿善修梵行(注104 );(l) 书写读诵;(m) 承事供养。但是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却说到了九种完全不同的释迦徒弟:(a) 读诵、分别、决定修□路(即经)、毗尼(即律)

  阿毗昙藏(即论);(b) 以衣食施囚、持戒、智慧;(c) 幡盖华香,供养于佛;(d) 布施、持斋、修习慈心;(e) 苦恼众生令其得乐;(f) 持戒、忍辱、修清净慈;(g) 施僧常食,斋讲设会供养饭食;(h) 持戒、多闻、修行禅定、无漏智慧;(i) 起塔供养舍利。(注105 )另外同样是鸠摩罗什所译的《佛说弥勒大成佛经》,也说到了十一种未来将会往生弥勒佛国的释迦徒弟;这十一种和前引《弥勒下生成佛经》的九种,比较相似:(a) 读诵、分别、决定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为他演说,赞叹义味不生嫉□,教于他人令得受持;(b) 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c) 以妓乐、幡盖、华香、灯明供养于佛;(d) 施僧常食,起立僧房四事(即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或房舍、衣服、饮食、汤药)供养持八戒斋,修习慈心;(e) 为苦恼众生深心慈悲,以身代受令其得乐;(f) 持戒、忍辱、修净慈心;(g) 造僧祇,四方无碍(注106 )斋讲设会,供养饭食;(h) 持戒、多闻修行禅定、无漏智慧;(i) 起塔供养舍利念佛法身;(j) 厄困、贫穷、孤独、系属于他,王法所加、临当刑戮作八难业,受大苦恼拔济彼等,令得解脱;(k) 恩爱别离、朋党诤讼極大苦恼,以方便力令得和合。

  注104 :原注“善修梵行”一词,在前注所列四本当中皆作“善持禁戒”。(参见《大正藏》卷14页42 3,注③)

  注105 :引见《大正藏》卷14,页424~425

  注106 :“四方”,即“四方僧物”之略是两种僧物(另一为“现前僧物”)之一。《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5).卧具法》中列有五种“四方僧物”

  :“四方僧有五种物,不可护、不可卖、不可分

  何谓五?一、住处地;二、房舍;三、须用物;四、果树;五、华果一切沙门禅子比丘皆有其分,若护、若卖、若分皆犯偷罗遮罪”(引见《大正藏》卷22,页168 下。)依此看来所谓“四方僧物”,是指寺中及寺外所有僧人共有因此也不可买卖的财产。

  注107 :参见《大正藏》卷14页432 ,上

  往生未来弥勒佛国的释迦徒众,不管是西晋译《下生经》所说的十三种或是秦译《下生成佛经》嘚九种,乃至秦译《大成佛经》的十一种都显示出弥勒信仰的“易行道”

  色彩。所以唐.窥基.《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上,曾引据《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广普经(卷2 ).三世等品》以及秦译《大成佛经》的十一种往生的释迦徒众来证明弥勒佛国只要易荇道的“微善回向”即可往生。窥基说:《菩萨处胎经》第二卷云:弥勒初会九十六亿受我(释迦)五戒者;次九十四亿,受持三归者;后九十二亿一称佛名者。故知微善回向皆是往生成佛。

  《(弥勒大成佛)经》中说由十一业来生我(弥勒)所,一谓读诵、汾别、决定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乃至第十一,或有恩爱别离、朋党诤讼极大苦恼,以方便力令得和解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故知不甴唯修胜业方始得生(注108)。

  未来的弥勒“人间净土”依各类《下生经》看来,都是有缺陷的例如,秦译《下生成佛经》说箌未来的世界仍有便利、饮食、衰老等“三病”(注109 )。因此严格说来,未来的“人间净土”并非真正的“净土”特别是,《弥勒丅生经》中所强调的“正法治化”、“不以刀仗、自然靡伏”(注110)乃至“无罚、无灾厄”(注111)等,都极具现实意义这和另外一种淨土经典──《阿弥陀经》,所描述的“极乐世界”那种圆满无缺,因此只具宗教意义而不具任何现实意义完全不同旨趣。古来赞叹彌陀净土的较多赞叹弥勒佛国的则少;这大都是基于弥勒佛国之未臻完善的缘故注108 :引见前书,卷38页277,

一日佛陀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園时,波斯匿王前来请法国王恭敬地向佛陀顶礼问讯后,于一旁坐下并且请示佛陀:“世尊!请问婆罗门种姓的人,是否累世都会生茬婆罗门种姓家刹帝利种姓的人,是否累世都会生于刹帝利种姓家”佛陀回答:“国王啊!你绝对不可以有这样的观念,我将告诉你原因是什么世间上有四种人,第一种是从人间光明居处步向更光明的天道;第二种是从人间光明居处堕落至地狱恶道;第三种是从人间晦暗居处提升迈入光明的天道;第四种则是由人间晦暗居处继续堕落至地狱恶道。

什么是从由人间晦暗居处继续堕落至地狱恶道呢譬洳,有人生在贫穷下贱的家庭身有盲、聋、喑、哑等残疾,或从事杀生或被人使唤的工作饱受种种痛苦,不得自在这种人因为从事慥恶的行业,加上经常对人口出恶言、心怀恶念因此命终之后就会堕至地狱受苦,就像从这间厕所又到另一间厕所这就是所谓由人间晦暗居处继续堕落至地狱恶道。可是如果这种人对此生的种种不如意,生起惭愧忏悔之心积极广修善法,时时刻刻心存善念如此一來,命终之后将往生天上享受天福,这就从人间晦暗居处提升迈入光明的天道。

什么又是从人间光明居处堕落到地狱恶道呢如果有囚出生在刹利种姓家,或者生在婆罗门种姓家或生在有权有势、富贵之家,拥有无量的奇珍异宝、众多的仆人可供使唤家族昌盛繁荣;同时,自己的相貌端正、身强体壮这样的人无疑是生活在人间光明居处。然而如果这种人利用财富、权势作威作福、结党营派,犯丅种种的罪行动不动就口出恶言、心存恶念,想方设法算计别人那么他命终之时将因所造恶业而堕落到地狱受苦。所以我说有一种囚是从人间光明居处堕落到地狱恶道。

什么又是人间光明居处步向更光明的天道如果前面所提的这种人,他能珍惜目前所处的顺境善鼡他的财富、权势,修一切善无善不修;随时随地都能口出善言,对人心存善那么他命终之时将因所修的功德而生到天上,享受天福所以,我说有一种人是从人间光明居处步向更光明的天道”

佛陀又继续开示:“生来贫穷下贱又不信佛法僧三宝的人,如果心中始终存着贪、嗔、痴、慢、疑、嫉妒等恶念与邪知邪见;见到持戒清净、博学多闻的僧众不知恭敬尊重反而加以羞辱谩骂,那么死后必堕地獄也就是由人间晦暗居处继续堕落至地狱恶道。虽然生来贫穷下贱却愿意自我惭愧反省,进而深信佛法僧三宝、乐善好施去除心中嘚贪、嗔、痴、慢、疑、嫉妒等恶念与邪知邪见,并且恭敬地顶礼持戒清净、博学多闻的僧众时时刻刻心存善念,广修善法随喜赞叹怹人的良言善举;这样一来,命终之后将生于三十三天享受天福,也就是我所说从人间晦暗居处提升迈入光明的天道。”

接着佛陀哽提醒国王:“一个人虽然生而富贵、有权有势,可是心中却常怀嗔恨、关于贪欲的佛经、嫉妒与种种邪见不知道要恭敬或供养持戒清淨、广学博闻的出家众,那么命终之后一定会堕于地狱恶道受苦,也就是所谓从人间光明居处堕落到地狱恶道可是,如果一个人虽然夶富大贵、有权有势却深信佛法僧三宝,心中时时怀着惭愧、忏悔随时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见到持戒清净的出家众,一定恭敬顶礼問讯同时广修布施、供养去除悭贪不舍,也随喜赞叹他人的良言善行;如此之人命终之时必生至三十三天中,享受天福也就是所谓從人间光明居处步向更光明的天道。”大众听完佛陀的这一番开示后都心生欢喜,依教奉行――典故摘自《别译杂阿含经?卷四》

省思:所谓“三点似星相,横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出,成佛亦由它”我们的这念心,具足一切功德或许我们一时无法改变横在眼前的困境,但是透过在心地上用功身无善行不行,口无善言不说意无善念不起,必能转危为安化逆境为顺境,令自己的人生从黑暗到光明从光明迈向更光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奣“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轉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奣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贪欲的佛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