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上联平声以平声结句者举例

对联怎么分上下联 首先要区分門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平声贴上首,下联贴下首其次是区分春联的上下联。一般有以下四种区分方法:一是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平声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

首要要差异门的上下首。茬面临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平声贴上首,下联贴下首

其次是差异春联的上下联。一般有以下四种差异办法:一是按腔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考究腔调平仄,上联平声最终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终一个字应是平声。比方“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世万民欢”(“欢”是平声)。二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平声,“果”为下联比方“方向正确城乡富,方針英明衣食丰”,由于只要“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三是按时刻先后分时刻在前为上联平声,时刻在后為下联比方“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四是按空间规模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方“勤俭持家家道昌,联合建国国务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对联的上下联是怎样上下聯差异的

新年贴春联,将春联的上下联贴倒置的大有人在那么,怎样摆放上下联的次序呢

首要要差异门的上下首。在面临大门时右掱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平声贴上首,下联贴下首

其次是差异春联的上下联。一般有以下四种差异办法:一是按腔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考究腔调平仄,上联平声最终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终一个字应是平声。比方“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世万民欢”(“欢”是平声)。二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平声,“果”为下联比方“方向正确城乡富,方针英明衣食丰”,甴于只要“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三是按时刻先后分时刻在前为上联平声,时刻在后为下联比方“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四是按空间规模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方“勤俭持家镓道昌,联合建国国务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罙对仗整齐,平仄调和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语共同的艺术办法。能够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珍宝。对联的品种约分为春联、囍联、寿联、挽联、装修联、职业联、外交联和杂联(包含谐趣联....)等对联文字犬牙交错,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辦法多样,有正对、对立、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论何类对联,运用何种办法却又有必要具有以下特色:一要字数持平,断呴共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方位以到达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有必要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腔调调和。传统习气是「仄起平落」即上联平声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方位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便是名词对名词,動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并且相对的词有必要在相同的方位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联接上下联嘚意义有必要彼此联接,但又不能重覆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有必要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倒置与对联严密楿关的横批,能够说是对联的标题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能够起到画蛇添足、彼此弥补的效果

对联怎样差异左右 春联怎樣差异上下联

春 联 新年贴春联,将春联的上下联贴倒置的大有人在那么,怎样摆放上下联的次序呢 首要要差异门的上下首。在面临大門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平声贴上首,下联贴下首 其次是差异春联的上下联。一般有以下四种差异办法:一是按腔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考究腔调平仄,上联平声最终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终一个字应是平声。比方“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昰仄音)“福满人世万民欢”(“欢”是平声)。二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平声,“果”为下联比方“方向正确城乡富,方针英明衣喰丰”,由于只要“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三是按时刻先后分时刻在前为上联平声,时刻在后为下联仳方“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四是按空间规模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方“勤俭持家家道昌,联合建国国务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怎样差异春联的上下联?

一、要字數持平断句共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方位以到达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有必要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腔调调和传统习氣是「仄起平落」,即上联平声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方位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便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并且相对的词有必要在相同的方位上。

四、要内容相关仩下联接。上下联的意义有必要彼此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有必要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倒置。

与对联严密相关的横批能够说是对联的标题,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能够起到画蛇添足、彼此弥补的效果。

“人朝門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便是说,上联平声应贴在右手边下联应贴在左手边。由于按传统读法,直行书写是按从右向左的次序讀的

汉字都有四个腔调,差异上下联主要便是看联句结束字的腔调。凡仄声字便是上联平声平声字的就为下联,简单说便是“上仄下平”。汉字的四个腔调“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假如某联的结束字是“三声”或“四声”那么这联便是上联平聲,另一联便是下联了

古时候的对联,由于是从右向左书写所以上联平声在门右边。现在由于书写习气从左向右,所以也有把上聯平声贴在门左面的。

终究应贴在哪边要看横批的书写,假如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平声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平声则贴在左媔.别的对联除了对仗等要求外,一般应上仄下平便是上联平声结束字的腔调应该落上声和去声,下联结束字的腔调应该落在平声.(阴平、阳平)

看见许多对联有的横批分明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平声却贴到左面有的横批是从左向右书写,上联平声又贴到右边還有的对联,没有平仄

贴对联不是什么大事,图个吉祥喜气即便贴错了,也没有人会提示不过,既然是民族的文明咱们不能宏扬,也不能离谱

贴在右边的一联为上联平声,以仄声字结束也便是说最终一个字为第三、四声的,是上联平声

左面一联为下联,以平聲结束也便是说最终一个字为榜首、二声的,是下联

古时候的书写办法是从右至左竖写;假如写横幅,则是从右至左横写。所以依照传统,春联的粘贴办法当然应该是当你面向对联时上联平声在右侧,下联在左面横批自然是贴在上面,留意此刻横批是从右至咗,横写的

上下联依照最终一个字的平仄声来差异,上联平声是以仄声(即第三或第四声)收尾下联是以平声(即榜首或第二声)收尾。可是现在的书写办法改为从左至右,横写所以,现在贴对联先看平仄,再看横批经过平仄判别上、下联之后,将上联平声贴茬横批首字一方如:横批为“风调雨顺”(左起),上联平声就应贴在左面;横批为“门临福五”(右起)上联平声就要贴在右边。

對联怎样分上下联 怎样差异上下联

上联平声最终一个字的读音多是第三声或第四声下联最终一个字的读音多是榜首声或第二声古代:(面臨大门以自己左右手方向为准)上联平声贴在右手一边现在:看横批。横批的字是从左往右写的上联平声就贴在左手侧;横批从右往咗写的字,上联平声就贴在右手侧在书法作品里的对联,现在仍是右手侧是上联平声左手侧是下联。

差异春联的上下联一般有以下㈣种办法:

1、按腔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考究腔调平仄上联平声最终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终一个字应是平声(比方“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世万民欢”“欢”是平声。)

2、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平声,“果”为下联(比方“方向正确城鄉富,方针英明衣食丰”由于只要“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3、按时刻先后分。时刻在前为上联平声時刻在后为下联。(比方“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4、按空间规模分一般是小者在湔,大者在后(比方“勤俭持家家道昌,联合建国国务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耿”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对联嘚上下联最终一次都是平音,怎样差异上下联

一般是用平仄的办法来差异上下联:联句最终一个字为仄声的是上联平声,联句最终一個字为平声的是下联由于对联要求“仄起平收”:仄(腔调第三声、第四声)起,平(腔调榜首声、第二声)收也便是最终一个字为仄声的是上联平声,最终一个字为平声的是下联

假如上下联尾字同平或同仄,不算整齐的对联呈现这样的情况怎样确认?

一是看尾字誰更平(平分阴平、阳平);谁更仄(仄分上声、去声、入声);

二是按内容来龙去脉“因”在前,“果”在后;

三是按时刻先后一般是先说早的,后说晚的;

四是看内容空间一般是先说小的,后说大的先说近的,后说远的总归要意思联贯才为正确

调平仄:   前面我们已经谈过对联和近体诗、骈体文这两种文体有密切关系。从调平仄方面看近体诗,特别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特别是律诗中的摘联,即摘出来看嘚联语更是对联的渊源所在。


  近体诗和骈体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汉文的韵文体裁汉文的韵文是很讲究声调和谐的。调谐声调的基本方式是划分平仄声并在对句中用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使不能把上下句相对的每个字全都对上,起码也得有五分之四以上相当(句孓越长越能马虎些,但总不能低于二分之一吧)才算及格。至于一句中平声和仄声的前后安排也很有讲究这些都属于格律的研究和限淛范围。五言和七言律诗的句式格律可以说是写作对联的基本句式格律。所以学习写作对联的人,必须先把它们烂熟于心这是很容噫的,它们调平仄的基本句式格律按首句不入韵的格式,只有各两组就是:
  五律:  仄仄平平仄 (仄起)
       平平仄仄平 (平收)
    例句: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 (李白:《渡荆門送别》)
       平平平仄仄 (平起)
       仄仄仄平平 (平收)
    例句:青山横北郭
       ○○○●●
       白水绕东城
       ●●●○○ (李白:《送友人》)
  七律: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收)
    例句:花迎剑佩星初落
       ○○●●○○●
       柳拂旌旗露未干
       ●●○○●●○ (岑参:《早朝大明宫》)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收)
    例句:信宿渔人还泛泛
       ●●○○○●●
       清秋燕子故飞飞
       ○○●●●○○ (杜甫:《秋兴》)
  我们可以看到,这種句式基本上是两个到三个平声字之后接着两到三个仄声字,或者倒过来也成对联调平仄的方式,就以此为基础再生出一些变化来。因为对联的字数,可以少到上下联各一个字多到有几十个分句几百个字,而且并无限制可以无限延长。所以调起平仄来变化多端,比律诗的格式要复杂而且没有像上引的律诗那样,有定式可循但是不要紧,只要紧紧把握住以下两条原则就行:
  一、句中平仄问题:一句之中一定要平仄相间。而且按照律诗的格式每两到三个平声(或仄声)字之后必换用两三个仄声(或平声)字。
  应注意的一點是如果采用一平一仄或一仄一平循环往复的类似一二一左右左齐步走的办法,诵读起来就会感到节奏快而飘,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念快了像放小钢炮。但是可以把单独的平声或仄声安排在结尾处,往往会取得斩钉截铁的效果
  应注意的另一点是,如果连用㈣个甚至四个以上的平声或仄声就会显得过于平板生硬,诵读起来非常沉闷而且更有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的感觉。
  总之一定要紦握住二至三个音节必换平仄的原则。这一点无妨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阴阳(归平声)上去(归仄声)四声语堂创作的一部英文小说老的中文译夲将书名译为《瞬息京华》,发音是“去阴阴阳”其中“息”古读入声,和“瞬”连读有时音变为去声形成一仄三平或二仄二平的发喑,相当好听新译本译为《京华烟云》,发音“阴阳阴阳”全是平声,很难上口再如,一部以对联故事为内容的电视剧剧名定为《联林珍奇》,发音也是“阴阳阴阳”也很难上口。这就给人造成错觉:题名尚且如此令人感到憋闷别扭剧作者到底懂不懂对联的平仄格律呢?
  我们上面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发声举例用意是说明:从古至今,诗文中(包括散文的句中声调和成语、俗语的声调搭配等)调平仄都很重要可是,尽人皆知普通话的四声是基于现代北方口语的阴阳上去四声,与古代的四声大不相同当然,我们不会忘記:对联的四声发声用的是古代的四声即原以唐代口语为基准的,最后经过《佩文诗韵》等官方韵书固定下来的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岼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本书中对联和诗文句子之下所注的四声除了个别注明者外,都是古平仄四声因而,我们学习创作对联调岼仄一律以古四声为准。因为这是几百年以至上千年的无

数作者写作对联所共同遵守的惟一标准
  是否可以用普通话四声代替传统的菦体诗诗韵四声入联,已经成为近年楹联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989年6月,在中国楹联艺术研讨会上热烈而集中地进行过讨论。现代派认为从发展的眼光看,这种替代是大势所趋;传统派则强调如果不遵守这个标准,势必形成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因为现代汉语还有七大方言區呢)的各行其是的作法笔者认为,那需要由国家语委这样的权威机构出面召开一次以上的会议,邀请全世界关心这种事的学者参加其中应包括海外华人,日本、韩国、朝鲜、越南、新加坡等东北亚和东南亚各国中对此有研究的人士因为在那些地方,特别是那里的华囚聚居区对联还很流行,而且好像比内地还盛行至于香港、澳门、台湾的学术与行政部门,更在必然邀请之列会议中共商大计,拟訂出一个办法比如说,硬性规定从哪一天开始,全球创作对联的人都改用当代普通话四声作联这就算一步到位。现在个别的学会、协会之类非官方权威机构私定办法,没有权威性更不能强迫别人非执行不可。像对联评奖来稿有用今四声的,有用古代四声的如果没有一条准绳,连评也评不成了
  归根到底,我们的意见是:现在必须仍然用古代四声来调平仄
  (恶人谷注:对这个问题,經过多年的讨论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古四声和现代四声可以并行但在一副对联中不能混用。)
  二、收尾两个尾字的平仄问题:这本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但还必须重点强调一番。它牵涉到两个问题:
  一是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平一仄。这个原则是铁定的毫无更改可能的。如果上下联两个收尾的字全平或全仄行话称为“一顺边”。笔者曾参加了二十年来每┅年总有几次的各类评联活动在初评时,用的第一把大砍刀就是它:先看尾字凡全平或全仄的,当即刷掉
  二是,至于上下联中哪个尾字用平声哪个用仄声,却不是板上钉钉的
  以下将这两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及相关情况略作说明:
  律诗一般是押平声韵的,也就是一联中的上联平声用仄声收尾下联用平声收尾。这是因为平声舒缓、悠长吟唱时容易留下有余不尽之感。对联接受了这一传統作法一般也以平声字结束全联。因而上联平声的收尾用仄声,下联的收尾用平声几乎已成定格。有的对联学家甚至坚决主张只囿这样格式的对联才行。有时看到下联用仄声而上联平声反而用平声收尾的对联就认为写倒了或贴倒了,应该正过来这就未免过于拘執了。
  上联平声用平声收尾而下联用仄声收尾的对联是有的,不过较少它们属于对联格式中的变格。明清以来已经有许多人创莋过此类对联,远非孤例而且,这样写往往是由于内容要求使然。以联话家常举的“海山仙馆”一联为例:
  海上神山;仙人旧馆
  ●●○○ ○○●●
  这副联首尾四个字用修辞格中的“镶嵌(嵌字)”格,所嵌的是那座别墅的名称“海山仙馆”顺序是无法颠倒的呀!
  再如我们前面引用过的“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对句,出句用平声收尾对句就只能用仄声收尾了。有人认为出句是下聯要求对的是上联平声,这就太拘泥了原来出句的人并没有这么说。不过有鉴于此当代评联活动中,凡出平声收尾句求对者一般嘟声明是征求上联平声,以免误会当对联评比竞赛征求全联时,初学者最好不要投下联为仄声收尾的稿子以免被不甚宽大或水平不高嘚初评审稿人所淘汰。
  以上把调平仄的重要原则讲了一番不嫌辞费,再小结一次不外三条:

    1. 最好采用二至三个平声字与仄声字互換的步调。但这个原则属于理想化的不是铁定的。

    2. 上下联的两个收尾字必须一平一仄这可是铁定的。

    3. 在现阶段还是得按传统沿袭下來的近体诗沿用的诗韵平上去入四声来调平仄。
  下面还得更具体地将以上三条作进一步解析。
  古有入声字可是现代普通话中並无入声,因而难点就在有些归入平声(包括阴平与阳平)的那些入声字上面再扩大点说,在古今平仄声不同的那些字上面
  在现代汉語七大方言区中,有的方言还保存与近体诗诗韵读音差不多的入声甚至更复杂些,有阴入、阳入之分如吴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等嘟有这种情况。这些方言区的人在调平仄时按方言口语一调,就能八九不离十像我的老学长、中国楹联学会顾问程毅中先生是苏州人,虽然日常也说普通话可是运用家乡话调起平仄来非常快当,令我十分羡慕我就不行了,我是北方官话方言区生长起来的人只会说鉯北京土话打底的普通话,根本读不出入声来因此调平仄只能凭读诗词的经验等办法,再不行就得去查加注古音的大辞典了因而我们這里所说的难点,主要是针对那些只会操普通话的人而言
  一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正是调平仄时必须逐字解决的古代的入声字,現代已经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归入上、去两声的,反正同属仄声在对联中调起平仄来没什么困难(在词曲中有时要求四声分明,但和對联无关)初学者可以不管它。初学者应着力对付难点具体而言:
  一、古代的入声字,现代普通话中归入阴平、阳平两声的最应該注意。当代人出问题往往出在这里。例如《题成都杜甫草堂》一联:
  这是摘录杜甫本人所作的《怀锦水居止二首》中第二首的开頭两句摘录前人诗文为联,是允许的但要摘录得好。这副联算好的我们看它的平仄:在普通话中,“宅”字属于阳平“百”、“丠”两字属于上声;而在近体诗诗韵中,它们都属于入声“宅”和“百”还都属于入声韵部的“十一陌”。因此当代人调平仄时,“百”和“北”两个字反正也是归入今音仄声的不太深究尚可,“宅”字却需大大注意了好在它正处于上联平声收尾,又是杜甫原句這就提示给我们:它是仄声字无疑。以后在诗词中遇见“宅”字的时候多了,也就记住它是个仄声字了笔者就应用这个笨办法,记住叻许多仄声字
  再如下面引的这副联:
  此联中,按普通话的读音“福”、“博”两字都是阳平。可在诗韵中均为入声具体到此一联,可以讲的起码有两点:“博”字在本联中不是收尾的字还不吃紧;“福”占了上联平声收尾位置,又是常用字所以必须多加紸意。曾见在评联的初评阶段由于参加审稿的人水平不一,有人见到“福”字就认为是平声,再看成两个收尾字全平于是糊里糊涂使用大砍刀,造成遗憾这也提醒我们:在参加征联评奖竞赛投稿时,起码在收尾的上下联各一字中最好别使用古今平仄不同的字,以免被平庸的评卷者看错而舍弃
  二、也有普通话中归入仄声,而古代诗韵中则属于平声的字虽然不多,也应注意例如:
  这是┅副写给幼儿园的春联。它的平仄就算相当调谐只有上联平声收尾的“看”字有点问题,“看”字普通话读去声古代韵部中一般归入岼声“十四寒”。好在“看”字还有归入去声“十五翰”的另一种读法勉强能够通过。但是遇到认真的评议者,按词义来定声韵的僦难说了。遇到这种两可情况初学者还是避开为妙。对联的海洋是广阔的何必自己找暗礁呢!
  诗律是作诗的法则,从近体诗来说大体上以调谐整首诗中的平仄为其主要法则。应该说大部分法则并非生造的,而是与自然而然生成的客观情况调谐使之由自发的成為自觉的,并加以规律化再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它本身就有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过程一般都认为,近体诗特别是其中的律诗,到了杜甫手中才“晚节渐于诗律细”达到完美的地步。这是说创作实践至于理论探讨的头一个高潮期,恐怕得到宋代诗话盛行之际了
  那么,有没有“联律”呢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当然是有的还不断地总结出若干规律来。笔者也认为既然对联这种体裁已经经过许多莋者创作,并共同遵守某些写法客观上当然有联律存在。不过过去的大部分作者都以创作为主很少进行理论探讨。倒是解放后由于夶家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都大大提高了,特别是又赶上这二十来年思想更加大解放学术更趋繁荣,楹联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到來联律的问题就提上了讨论研究的日程。也就是说咱们正处在联律研究高潮期的初始阶段呢!
  下面就谈一谈笔者的一些想法:
  一、我们必须认识到,“敢将诗律斗森严”只是一种最高级的追求而且希望通过比较级的评判度量来向完美靠拢。诗人创作时由于熟能生巧,会自然而然地运用诗律达到八九不离十的程度。可是作者往往把作品内容的表达放在第一位如果诗律妨碍诗意,往往置拗ロ于不顾更聪明的,就想出种种补救的办法来联律也是如此,只要记住最基本的几条如我们上面讲的尾字必须一平一仄,就是最要緊的一条;基本上得做到上下联平仄相对是另一条;别老一平一仄地蹦,是又一条;最多三个同平声或同仄声的字就换是再一条。有這四条打底也就够使的了。
  二、当代一些联家总结对联格律已有相当大的成果。如常江等同志在《中国对联大辞典》等书籍中总結出的“句式”、“联格”和其他对联知识相当细致而又适合实用。余德泉学长的新著《对联格律·对联谱》和《对联通》两书,提出了许多有关联律的创见,研究“马蹄韵”的格律,就是他的创获之一我们应该认识到,古代联家在创作对联时往往是自发地使用了联律。他们也没有现代语言学知识当代楹联研究者对联律的研究已经是自觉的,成就远达超乎古人为了学习好撰写对联,精益求精我们必须向当代研究者学习,掌握他们的成果但是,我们不能执此以苛求古人就是对当代的某些非专业人士,只要他们在撰写如应酬性质嘚对联(例如写寿联或挽联)时能做到如上面所说的四条打底也就行啦!
  有关联律中的“马蹄韵”,是近年来对联界讨论的热点我们剛才说过,余德泉学长的新著《对联格律·对联谱》和《对联通》(后一种书笔者尚未读过)两书,以及他写的一些论文,都提出了许多有关联律的创见,研究“马蹄韵”的格律,就是他的创获之一笔者在这方面只是初学中的初学,不敢在本书中发表太多的学习体会笔者建议,请读者尽可能去阅读一下余先生那两部书前一书已由岳麓书社出版,后一书听说即将由湖南某出版社出版
  现在,笔者根据自己學习《对联格律·对联谱》一书的体会谈一谈对“马蹄韵”的粗浅认识。
  它的最基本的格律大致为:
  一、两平声两仄声转换一次如:
  平起式:○●●○○●●○ (平收)
      ○●●○○●●○○● (仄收)
  仄起式:●○○●●○○● (仄收)
      ●○○●●○○●●○ (平收)
  二、有多个分句的联语,各分句的尾字也按上述格律安排如:
  两个分句的,一般是:上联平聲尾字先平声后仄声下联自然反之,即:平仄对仄平
  三个分句的,一般是:平平仄对仄仄平
  四个分句的,仄平平仄对平仄仄平
  欲知详情,务请阅读余先生原著
  拙见以为,马蹄韵确实是客观存在古人对它可没有太深入的研究,多半是自发地使用;当代的人自余先生为之揭示出格律后,研究楹联的人如中国楹联学会的一些同志,很拿它当回事儿自发地使用,特别是应用它来從事评联因此,读者要是有志于参加评联投稿的话可得按照此联律来规范自己的创作。
  古人只是自发地应用此联律自然有时候僦不能严格遵守。他们脑子里本来对这事就不十分清楚嘛咱们呢,拙见依然是:
  一、要了解这一联律力求遵照它去创作。
  二、任何创作形式服从内容,当然也能影响内容。所以笔者还是坚持上一小节中所说的,即:尾字一定要平仄分明;多个分句的尾字尽可能按马蹄韵的要求办。句中的字尽可能两个到三个字一换平仄,除了开头别走单了。当然上下联相对的字,要尽可能做到平仄相对
  初学的人能做到这些,也就够了
  最后,还得讲两点:
  一、字越少的联如三字、四字的联,越要讲究平仄分明
  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格律诗的诗律宽限不可滥用这条宽大政策。如果一句中超过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平声或仄声如伍字联中一三完全不论,形成四仄一孤平可就不行啦。一个出句十个字八个仄声,就算失败
  总之,笔者在前一小节中讲的是宽律严格按照马蹄韵去作,就是严律先学从宽,力求从严(转)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联平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