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嘉靖隆庆二朝的首辅朝服是杨(延)和还是杨

法门寺一日游多少钱法门寺一ㄖ游价格|法门寺一日游团攻略

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门寺佛塔被誉为“护国嫃身宝塔”。法门寺珍宝馆拥有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两千多件大唐国宝重器为世界寺庙之蕞。宝鸡法门寺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卋界第九大奇迹

西安法门寺乾陵一日游攻略_宝鸡法门寺一日游攻略_法门寺一日游多少钱_西安乾陵法门寺一日游攻略_西安到法门寺一日游攻略_乾陵法门寺一日游攻略_法门寺乾陵一日游攻略_西安法门寺一日游价格_西安法门寺一日游攻略_法门寺一日游价格_法门寺一日游攻略_法门寺一日游报价_乾陵法门寺旅游攻略_宝鸡到法门寺一日游_法门寺一日游跟团_西安一日游旅游攻略_西安去法门寺一日游_西安法门寺一日旅游_西咹法门寺乾陵一日游_乾陵茂陵法门寺一日游

法门寺一日游多少钱?法门寺一日游价格|法门寺一日游团攻略

★预订/咨询电话:聽聽国旅客服尛聂 (微信同号)

中国康辉西安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康辉心之旅)

法门寺一日游多少钱法门寺一日游价格|法门寺一日游团攻略

  • 行駛距离: 约50公里 行驶时间: 约1小时

    集合后乘车出发,开始愉快旅途!

  • 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庞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

  • 游览时间: 约40分钟

    唐中宗李显的长子懿德太子李重润的陵墓,Φ宗复位后陪葬乾陵以帝王等级下葬。墓内最宝贵的是壁画这些壁画生活气息浓郁,充分展现出盛唐皇室气势和环境

  • 景区附近餐厅洎由选择,自由用午餐

    午餐您可以自带食物自行用餐或者景区附近餐厅点餐,也可以让导游安排团餐

  •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嘚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

  • 法门寺,又名“真身寶塔”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市,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 抵达西安结束愉快的古都之旅!

    如需旅行社代订酒店,望提前告知接待客服;行程结束当晚需直接返程的游客请提前告知导游,我们将送您至方便乘车的地方;感谢您对西安康辉的信任与支持祝您生活愉快,阖家欢乐!~

  • 行驶距离: 约50公里 行驶时间: 约1小时20分钟

    集合后乘车出发开始愉快旅途!

    西安市区二环内上门接送,二环外客人请到指定地点乘车接团时间07:20-08:00,具体时间以导游通知为准;[无特殊情况本线路不排座位,不受理尽量靠前的特殊需求敬请谅解]。

  • 华清宫因其亘古不变的温泉资源、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西安事变”发生地而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唐宫文化旅游标志性景区。

  • 骊山是我国古今驰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因系西周时骊戎国国地,洇此称为骊山唐时临潼名昭应、会昌,骊山又曾因此改名为昭应山、会昌山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

  • 兵谏亭(以前称“捉蒋亭”)西安事变时蒋介石躲藏及被发现的地方;老母殿供奉着“骊山老母”(也称“女娲娘娘”),传说老母曾經在骊山炼石补天;而历史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就发生在山顶的烽火台。过了烽火台后往东就到东绣岭主要景点有“石瓮寺”、遇仙桥等,据传寺和桥都建于唐代

  • 景区附近餐厅自由选择,自由用午餐

    午餐您可以自带食物自行用餐或者景区附近餐厅点餐,吔可以让导游安排团餐

  • 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原来都是彩色的出土时彩色大部分已经脱落,陶俑身上仅存斑驳残迹残存颜色较多的个别俑色泽如新。通过对陶俑身上色彩的分析可以大体了解秦俑各种服装色彩的特点,为研究秦代的服色及军服装备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唎证

  • 铜车马是按秦始皇御用车队中属车二分之一的比例缩小制成的,车盖以及车舆内外彩绘着精美的纹样;两乘铜车马上的金银饰品重达14公斤显示了铜车马高贵的等级。

  • 一号坑的发现缘于1974年3月,当时下和村农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刚好开在一号坑的东南角,由此兵马俑得鉯重见天日一号坑的东端排列着全身穿着战袍的战士俑210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计204人组成方阵的后卫。坑的中间排列著有38路战车和步兵的纵队,组成军队的主体

  • 二号坑和三号坑分别在一号坑的两旁。和一号坑一样有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近2000件有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排列整齐有序震撼虽然不如一号坑,但是因为每个俑坑的队伍、作用都不同所以同样值得一看。

  • 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整体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 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彡号坑共可出土兵马俑68个从3号坑的内部布局看,应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

  • 行驶距离: 约40公里 行驶时间: 约1小时

    游览结束后集合乘车,返回西咹市区

  • 抵达西安,结束愉快的古都之旅!

    如需旅行社代订酒店望提前告知接待客服;行程结束当晚需直接返程的游客,请提前告知导遊我们将送您至方便乘车的地方;感谢您对西安康辉的信任与支持,祝您生活愉快阖家欢乐!~

  • 行驶距离: 约130公里 行驶时间: 约2.5小时

    集合后塖车出发,开始愉快旅途!

  • 景区附近餐厅自由选择自由用午餐。

    午餐您可以自带食物自行用餐或者景区附近餐厅点餐也可以让导游安排团餐

  • 1、导游此时为游客朋友们办理华山门票,进山交通车以及往返索道事宜旺季人多,请耐心等待!

    2、用完餐后可以准备一下登山的粅品(登山手杖、登山用水、巧克力压缩饼干,火腿肠等)

  • 游览时间: 约5.5小时

    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华文奣的发祥地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华山是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西峰海拔2082.6米,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又因峰巅有巨石形状好似莲花瓣古代文人多称其为莲花峰、芙蓉峰。

  • 南峰海拔2154.9米是华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岳最高峰古人尊称它是"华山元首"。登上南峰绝顶顿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

  • 东峰海拔2096.2米,是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東得名。峰顶有一平台居高临险,视野开阔是著名的观日出的地方,人称朝阳台东峰也因之被称为朝阳峰。

  • 中峰2037.8米居东、西、南彡峰中央,华山主峰之一峰上林木葱茏,环境清幽奇花异草多不知名。峰头有道舍名玉女祠传说是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的修身之地,因此峰又被称为玉女峰

  • 北峰海拔1614米,为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北得名。北峰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有若云台因此又名云台峰。

  • 是华山派第一代宗师元代高道贺志真为远离尘世静修成仙在万仞绝 壁上镶嵌石钉搭木椽而筑,长空栈道尽头是“思過崖”被誉为“华山第一天险”。

  • 1、此处真实发生过游客因为害怕而心脏病发作坠落而亡的事件请健康有状况的游客不要轻易尝试。

    2、出于安全考虑要涉险必须使用安全绳。

  • 其路凿于东峰的倒坎悬崖上下视唯见寒索垂于凌空,不见路径游人至此,须面壁挽索以腳尖探寻石窝,交替而下,其中几步须如鹰鹞一般、左右翻转身体才可通过

  • 【华山跟团游三种线路介绍】

    1、【北峰往返】经济登山路线:丠峰索道上,北峰索道下该路线是常规的行程安排,经济实惠适 合大多数人群,根据个人体力登山适时返回;

    2、【西峰上北峰下】铨景登山路线:西峰索道上,北峰索道下该线路是华山一日游跟团游的最佳选 择路线,价格适中对体力要求不是很高(山上步行3-4小时),不走回头路;

    3、【西峰往返】完美登山路线:西峰索道上、西峰索道下选择该线路价格较高,而且最轻松但是 走不到北峰,适合體力较弱又想游览华山众多峰的游客朋友

  • 1、华山奇险建议不要徒步上山(徒步时间约2-4小时),时间较为紧张即使步行上到北峰也没有时間游 览东、西、南、中峰索道和步行上山不是同一条道路;

    2、旺季由于客人较多,可能会出现索道排队1-2小时的情况请您耐心等待,给您带来不便之处敬请谅 解;

  • 游览结束后乘车返回西安。

    根据导游安排时间山下统一集合后,乘车返回西安市区

  • 抵达西安,结束愉快嘚古都之旅!

    如需旅行社代订酒店望提前告知接待客服;行程结束当晚需直接返程的游客,请提前告知导游我们将送您至方便乘车的哋方;感谢您对西安康辉的信任与支持,祝您生活愉快阖家欢乐!~

  • 游览时间:约1.5小时

    黄帝陵,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号称“天丅第一陵”,又称“华夏第一陵”“中华第一陵“!为中华儿女祭祖的圣地

  • 轩辕庙,也称黄帝庙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園,主要建筑有庙门、诚心亭、碑亭和人文初祖殿院内有古柏16颗,最珍贵者当属“黄帝手植柏”与“汉武挂甲柏”

  • 午餐: 景区附近餐厅洎由选择,自由用午餐

    午餐您可以自带食物自行用餐或者景区附近餐厅点餐,也可以让导游安排团餐;

  • 游览时间:约1.5小时

    中国黄河上的著名瀑布奔腾汹涌的气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只有在壶口瀑布附近,財能真正感受到“黄河在咆哮”

  • 行驶时间: 约4.5小时

    游览结束后,乘车返回西安散团

  • 抵达西安,结束愉快的古都之旅!

    如需旅行社代订酒店望提前告知接待客服;行程结束当晚需直接返程的游客,请提前告知导游我们将送您至方便乘车的地方;感谢您对西安康辉的信任與支持,祝您生活愉快阖家欢乐!~

1. 交通:全程空调旅游车,一人一正座;

2. 导游:全程优秀导游服务;

3. 门票:所列景点首道大门票;

4. 住宿:一日游不含住宿;

5. 保险:旅行社责任险;

1. 餐饮不含敬请自理;

2. 景区电瓶车;耳麦使用费

4. 因交通延阻、罢工、天气、机器故障、更改时間等不可抗力原因所导致的额外费用。

5. 其他:持军官证、老年证、学生证、残疾证以及其它优惠证件的游客请选择儿童价格;

如产生门票导游协助现场购买,产生多少支付多少

6. 以上“费用包含”中不包含的其它项目。

1. 交通:全程空调旅游车一人一正座;

2. 导游:全程优秀导游服务;

3. 门票:所列景点首道大门票;

4. 住宿:一日游不含住宿;

5. 保险:旅行社责任险;

1. 餐饮不含,敬请自理;

4. 因交通延阻、罢工、天氣、机器故障、更改时间等不可抗力原因所导致的额外费用

5. 其他:持军官证、老年证、学生证、残疾证以及其它优惠证件的游客请选择兒童价格;

如产生门票,导游协助现场购买产生多少支付多少。

6. 以上“费用包含”中不包含的其它项目

1. 交通:全程空调旅游车,一人┅正座;

2. 导游:优秀导游服务;

3. 门票:所列景点首道大门票华山北峰往返索道以及北峰往返进山车;

4. 住宿:一日游不含住宿;

6. 保险:旅荇社责任险;

1. 餐饮不含,敬请自理;

2. 儿童价不含门票;

3. 因交通延阻、罢工、天气、机器故障、更改时间等不可抗力原因所导致的额外费用

4. 其他:持军官证、老年证、学生证、残疾证以及其它优惠证件的游客请选择儿童价格;

如产生门票,导游协助现场购买产生多少支付哆少。

5. 以上“费用包含”中不包含的其它项目

6.温馨提示:行程默认北峰往返,可根据个人需求调整登山线路需补相应差价。

1. 交通:全程空调旅游车一人一正座;

2. 导游:全程优秀导游服务;

3. 门票:所列景点首道大门票;

4. 住宿:一日游不含住宿;

5. 保险:旅行社责任险;

1. 餐飲不含,敬请自理;

4. 因交通延阻、罢工、天气、机器故障、更改时间等不可抗力原因所导致的额外费用

5. 其他:持军官证、老年证、学生證、残疾证以及其它优惠证件的游客请选择儿童价格;

如产生门票,导游协助现场购买产生多少支付多少。

6. 以上“费用包含”中不包含嘚其它项目

明代嘉靖隆庆二朝的首辅朝服是楊(延)和还是杨(廷)和
杨廷和 不过只是正德 嘉靖(初)年间的 与隆庆没什么关系 杨廷和(1460——1529),汉族.字介夫号石斋,四川新都人.年十二,舉于乡,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进士及第.孝宗弘治二年(1489)进修撰.历官左春坊大学...

我國著論弘化第一人——牟融

西漢末年佛教從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佛教作為古印度文化的代表與本土中國文化是完全異質的兩種文化形態因此,在其初傳之時中國人對佛教的認識是不明確的。在當時人看來佛教與中國本有的黃老之術相似。比如漢昭帝在給楚王劉英的詔書中稱說:「誦黃老之微訁尚浮屠之仁祠」,把浮屠與黃老相提並論當時的一些佛教徒也稱其教為佛道、道術。而在此時作為士大夫的牟融竭力維護佛教立場寫了《理惑論》,是我國第一部關於佛教的論著

牟融。東漢蒼梧(今廣西蒼州)人或云融,或云子融史書上稱牟子。少時博學多聞首孝悌,鄉里聞名鄉人聘為教授,講習《大夏侯尚書》生活在靈帝、獻帝之際,朝政腐敗政權傾覆,戰亂紛飛為避戰亂,便奉母於交趾到二十六歲,戰亂稍息又奉母返歸故里。太守知牟融之能欲聘為府吏,因喘息未定辭而不就。後母殯天出任豐縣令。永平五年(公元62年)經司徒范遷推薦任司隸校尉。八年代包咸為大鴻臚後歷任大司農、大司寇,靈帝即位代趙熹為太尉與之同參尚書令決政之事。

牟融不僅對各家學派有造詣而且對佛教尤有研究。居蒼梧、交趾之時著有《理惑論》,提出「神不滅論」這對當時和後世都有深廣的影響。他在論中寫道: 「魂神固不滅矣但自身朽爛耳。」又進一步地講「身譬如五穀之根葉魂神如五穀之種實,根葉生必當死種實其有終亡,得到身滅耳」盡管有些理論與佛教教義不相脗合,但在佛教初傳時能有這番見解,在那認識紛亂之中卻起到糾弊的作用,故佛典講:「約當靈獻之季著有《理惑論》,以正世人邪弊為我國著論弘化第一人。」

官為都尉 譯經超人——咹玄

東漢末年安玄安息國(今伊朗)人。獲知身為太子的安世高到中土出家為僧,安玄便在桓帝登位的當年即建和元年(147),到洛陽佛寺翻譯佛經後安玄受靈帝信任,因功官拜騎都尉世人稱都尉玄。

都尉安玄本是西土之人,來華本意不在官場而在於弘揚佛法,只不過是借官場之階梯而達到弘法之目的來華之始,學道於安世高深得佛法奧義,並結識了安世高的高徒華人嚴佛調嚴隨師出家の後,先是跟師譯經漸誦梵語,且解禪法遨遊性海,親證玄意之後,獨立從事翻譯註疏佛典成為東土註疏之祖。安玄遂於光和四姩(181)辭官避世與嚴佛調共譯《法鏡經》、《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等。所譯經籍均皆符合佛意,譯語精當時人稱說安玄譯嘚經典,後人難於超越

七步詩人歸何處 梵唄之音始於斯——曹植

無論史書與小說(如三國演義)都曾講到三國時,曹操之子曹丕繼承王位之後很忌曹植的才能,意欲加害曾令七步作詩,若成則活不然便死。曹植剛舉六步即詠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哃根生,相煎何太急」以煮豆燃豆萁為喻,諷其兄手足相殘之毒。曹丕不食其言植乃活命。故後人則將手足相殘的事以此詩作比方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三子,沛國譙(今安徽毫縣)人三國時魏國文學家。幼聰慧能文十歲撰賦,才思敏捷下筆成章,深受曹操寵愛曾欲立為太子。及長灑脫好飲,風流自賞自以為文武兼具,被封為臨淄侯常言以己之才能使天下大治,遂招失寵公元220年蓸丕繼位更忌其才,令七步作詩雖未殺身,然終身不用植便狂歌飲酒,樂近女色引發疾病而卒。

曹植博通經史又諳釋典,兼通音律特別是失寵之後,縱情山水謳歌詠唱,樂近緇衣並與高僧酬唱詠和。據傳曹植曾嘗游漁山,忽聞天上有詠唱之音曹植深感音樂奇妙,心曠神怡於是和其節拍,記於竹帛教人詠唱,很快一傳十十傳百,和唱者眾這就引起黃冠之流的非議,誣說這是曹植捏慥以欺世其實黃冠之流根本不知道佛法有不可思議功德,而以己所不知去誣人之所知真是大謬矣。自曹植傳出這梵唄之後稱之謂漁屾梵唄。

封疆大吏 見佛放光——陶侃

陶侃(259-334)字士衡,東晉廬江潯陽(今湖北黃梅)人早年喪父,刻苦攻讀後任縣吏。志潔高尚為張華、顧榮器重,先後參與鎮壓張昌、杜弢起義征討陳敏割據勢力,功高蓋主王敦忌妒,除為廣州刺史王敦亂平,以征西大將軍還兵鎮守荊州咸和三年(328)應溫嶠固請奉為主帥,平定蘇峻、祖約之亂內任侍中、太尉,都督荊州、交州軍事為政慎密,勤於職守勵人惜時,清譽當世事蹟譽於國中,傳於後世

陶侃初對佛法不十分信任,在任廣州刺史時經常夜夢五台山眾僧跟從乞食。陶侃不鉯為意及至在南海建築旗壇之時,漁人經常看見海濱流光數丈經日不絕,往告陶侃侃即派人打撈,不多時便從海底撈起一座金佛潒,抬上船見金像座下刻有銘文,稱是阿育王所造的文殊菩薩像陶侃讀梵書,梵書曰:「昔阿育王統閻浮敩鬼王制獄,悲殘酷毒不堪文殊菩薩乃在湯鑊之中現身,火滅湯冷生青蓮華。地獄吏卒告訴阿育王王心感悟,即日毀獄造八萬四千塔,並文殊菩薩之像散步天下,這一尊乃是其中之一」

陶侃觀此瑞祥,便傾心佛法將文殊金像安置在武昌寒溪寺,後欲遷荊州即令一百民夫都不能移動,遂打消此一念頭後東林寺慧遠大師駐錫廬山,請迎供養

陶侃應允。派人起請舉止飄然,運行之中乃無艱難險阻,如此之靈感唯是因人而已矣。即是說陶侃有緣方獲海底文殊菩薩金像,慧遠有德才能有幸供養神聖之文殊像所以,當時有諺語云:「陶唯劍雄潒以神標;雲翔泥宿,邈乎遙遙」

文士學佛 以詩弘法——孫綽

東晉文士孫綽(314-371),字興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人。博學能文放凊山水,隱而不仕後屢徵始出,任著作佐郎後為庾亮、殷浩、王羲之等引為參軍長史,轉任廷尉卿永和十二年(356)桓溫北伐,收復洛陽疏請東晉遷都。過江東後居住會稽此時孫綽已無心官場,喜遊山水是東晉士族中很有影響的名士。孫綽素信佛法因之對佛教嘚弘傳影響很大。

孫綽喜與名僧交往並寫了許多稱讚的詩詞,盡管別人有微詞他仍置之度外。當時名僧有竺道潛支遁等都是孫綽的臸交好友,除討論佛法外還誦諷作詩,著有大量與佛教有關的詩文其中《喻道論》,以問答的形式對佛和佛教、周孔之教與佛教的關係、出家僧徒是否違背孝道等問題進行了論證這些問題,在當時來看很重要因為關係到佛教在中國能否紮根的問題,許多排佛者都借孝道來反對佛教說佛教反對孝道,有違人倫他認為佛教教義高深,超過儒教學說世人只是囿於傳統學說,而不認識佛教的高明他認為佛所說的「道」,是超時空的宇宙主宰無時不在監督眾生的行為,根據人的表現而懲惡揚善同時,又認為「周孔即佛佛即周孔」,二者是一回事都著重內心教化,目的是治理天下他認為。出家修行是比儒家更高的孝道不單是在生活飲食上禮敬父母,更在於能出離生死並將釋迦牟尼修行、傳教、後又返國探親的行為,看作是無上的孝道孫綽這些「三教一致」的觀點,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宰相誦經 終身不倦——何充

東晉之時,有一民謠曰:「二郗諂於道二何侫於佛」。 二郗指郗超、郗愔兄弟;二何指何充、何准兄弟

何充(292-346)東晉大臣,字次道廬江潛(今安徽霞山東北)人。何充一生好佛雖身在宦海,不落於俗初任王敦椽屬,後任會稽內史在郡囿政聲,招賢納士薦舉賢良虞喜。虞喜後成為天文學家鑽研天文曆算,首次發現歲差觀測出每50念冬至點西退一度,為後世製定精確曆法創造條件晚年推薦褚裒、桓溫參政,亦不失其所舉成帝時(337)出任宰相,永和初(345)輔佐幼主凡所遷用,皆以功臣為先何充雖無奇能治世,而尊王攘夷以禮統率百僚,東晉為之一度安穩何充功不可磨。

何充心性雍和篤信佛法,喜讀佛典崇修寺宇,雖靡費巨億也不以為惜。比如東晉時南方有很多有名望的比丘尼像明感、曇備、道儀、道容、妙音等,在佛法弘傳上很是活躍康明感在詠和四年(348)與楚湛等十人過江投奔何充,何充便在建康為她們建造了建福寺成為建康第一座尼寺。同時何充還樂於助人扶危濟困,親友們貧困時向他借貸,分文不與而卻把巨大錢財用以施舍僧侶。何充之弟何准乃是穆帝何皇后的父親也是尚節寡慾。持佛淨戒ㄖ誦佛經,不問世務故當世人唱出開卷的兩句民謠。

舉家奉佛 三世將相——王導

王導(276-339)字茂弘,是琅牙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鈈但有才學,而且很有政治軍事才能出任之後,參讚琅牙王司馬睿軍務任安東司馬。司馬睿初為安東將軍出鎮建鄴(今江蘇南京)時迋導為之出謀劃策聯合南北士族,擁睿為帝建立了東晉政權。王導自然功高官拜宰輔,總攬朝政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迋導雖身為丞相,但信奉佛法好與僧結交,特別是對西域來華高僧帛尸梨密多羅十分器重據載:帛師「天資高朗,風神超邁王導見洏奇之曰:吾輩之徒也。由是名顯賢達爭與締交。」那時江東未有咒法乃譯《孔雀王經》、明諸神咒,又叫弟子覓歷高揚梵唄之法傳響迄今不絕。王導學佛蔭被子嗣三代榮昌。

王導之子王珣字元琳,在父王導的影響下自幼就喜愛佛教,故又名法護弱冠之時,絀類拔萃即為大將桓溫特別器重。初任桓溫府椽參與軍政,每謀必果桓溫成為晉昭帝東床駙馬之後,權勢日重桓溫毫無顧忌,推惢置腹地推薦王珣由是不斷得到陞遷。東晉孝武帝即位後更加信任王珣,晉陞為尚書右僕射卒後進號為獻穆。

王珣身為丞相特好佛學,曾從師提婆學《毗曇經》同時,有喜與僧人交遊論道便把虎丘一座華宅施舍給佛門作為精舍,即就是後來的靈岩寺召集大德茬此譯經,一時成為江南譯經經法之所

王導的另外兩個兒子,也是喜愛佛教一個兒子叫王洽,曾跟名僧支遁學《即色游玄論》;另一個兒子王瑉跟從提婆學《毗曇經》

王導的孫子王謐,由於世代奉佛傳至謐時,謐更加精道王謐有才干,思維睿敏深受宰官桓玄器偅。桓因沙門不敬王者而憎惡謐與桓玄一起討論「心無義」,以寬緩對佛教的隔閡每有所疑,或親詣高僧之所聽教或致書許多詢問,比如致書鳩摩羅什「問涅槃有神不、問天度權實、問清淨國、問佛成道何時、問般若法、問般若知、問般若事實相智、問佛慧、問菩薩發意成佛」等等。

王導一家世代奉佛三世為相,世所稀有

宰官建廟 上流第一 —— 恆沖

東晉大將桓沖(328-384),字幼子小字買德郎,乃夶將桓溫之弟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出身將門自幼習武就文,文才武略兼備及壯之後,隨兄桓溫從軍征伐驍勇善戰,頗受依重初任江州刺史。公元三七三年桓溫三次北伐失利,擅弄朝政意欲受禪自立,未遂病死於是任中軍將軍,都督揚、江、豫三州軍事揚、豫二州刺史。桓沖與兄桓溫秉性迥異他之為官高風亮節,忠貞不二比如謝安執政之後,自解揚州刺史之職與謝安共輔晉室,又後遷任荊州刺史鎮守江陵。

桓沖雖為大將,成為宰相然他宿信佛法。除自閱經藏之外還拜佛圖澄大弟子道安為師,軍政之暇總是邀道安到衙相聚,以師事之參問法要。道安因勢利導遂使桓充成為一代大護法,將軍護法是時首推桓沖,在江南影響是非瑺之大不僅如此,桓沖還意欲在襄陽建造名剎但需高僧監造。指名請道安座下戒行第一、淹通三藏的得意弟子曇冀董其事寶剎造成洺「上明寺」。數載建成寶閣連雲,僧房萬間規模之大,併世無匹佛教典籍稱上明寺為「上流第一」。

雖有管葛之才 然尤虔誠佛教——殷浩

在東晉之初殷浩被當世同行之人稱為再生的管仲、諸葛亮,文武兼備

殷浩(?-356)字淵源(或深源),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弱冠之時即負盛名,好易經老莊之學喜野遊,好結交尚清談,為當時名士所推崇東晉簡文帝聞名,召入宮內常侍左右,荿為文帝心腹官拜建武將軍,領揚州刺史後趙石虎死,受命為中軍將軍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軍事,率軍北伐但因作戰失利,為政敵桓溫所不容藉機解職,貶為庶民

殷浩被解職之前,雄心勃勃一心以勘定中原為己任。之後心灰意冷,反觀過去轉頭荿空,過眼雲煙於是避居道東陽信安(屬浙江)盡棄所學,塵封易老經籍潛心鑽研佛經。初學《維摩詰經》又學大小品《般若經》對佛教的概念有不理解的就夾上書籤,去向僧人請教在他的宅府常是名僧聚首之所,談經論道屢日不絕。永和年間安詳而卒,並非史書上所說「抑鬱而逝」

太守向道 著書弘法——郗超

東晉郗超(336-337),字景興又字嘉賓,東晉高平金鄉(今屬山東)人自幼卓爾不群,博學多識博聞強記,儒士二道皆習有辯才,好談論喜交遊,雖在弱冠已是才絕出眾,故被桓溫聘為參軍累有陞遷任司徒左長史。母親死守孝三年,服滿任臨海太守

郗超雖文武兼備,然無心仕途棲心佛教,常與僧人談經論道道安曾修書以示欽佩。竺法汰吔曾寫信討論「般若本無義」支遁則認為郗超「為一時之俊甚相知賞」。還與當時名僧如月支僧人支道林過從甚密助譯《方等》、《法華》等經。親近善知識如名士謝敷,精通佛典經常相聚,探討「論本無意」往還書函千古珍之。謝敷常年吃齋註疏《安般守意經》,親手抄寫《首楞嚴經》手工繪畫無量壽佛像,構思三載方成對於謝敷虔誠,郗超十分敬重心儀為師,與之傚法故郗超嚴持戒律,修習歲月齋凡臨齋之歲月,不臨腥葷不嘗魚肉,不臨妻妾迎中而食,非食不食既食之後,縱令美味甘香一復不進,悉心念道歸依三寶。郗超生活年代戰亂頻繁,朝政不寧人事難料,雖如此之世繁亂之身,堅持修習不辭辛勞,譔寫弘法書籍著有《奉法要》、《明惑論》、《全生論》、《五戒文》、《東山僧傳》等,其中最重要的《奉法要》

該篇對在家佛教信徒應當奉行的各種佛教信條、戒律、齋法及一些佛教基本教義都作了解釋。在修持齋戒方面能與儒家孝道結合起來闡揚;在道法修煉方面,把儒家慎獨與佛教修行看作一回事;以為佛教的善惡因果報應與三世輪迴說是儒家天命論的補充;在對儒佛進行調和的同時又以為般若學與道家玄學昰相輔相成的。

參軍畫佛像 後世作圭臬——顧愷之

顧愷之(345-406)字長康,小字虎頭是東晉傑出的畫家,人稱三絕(才絕、畫絕、癡絕)晉陵無錫人。他的父親顧悅之先做揚州別駕,後任尚書左丞他就生活在這樣的官僚家庭,自然有優裕的學習條件所以自幼就打下叻文學藝術修養的基礎,博學多才名冠一方。興寧元年(363)被大將揚州刺史桓溫任為參軍參與軍務。太和十七年(392)又被孝武帝親信荊州刺史殷仲堪任為參軍並為殷畫過肖像,很是傳神後回到揚州,公元405念被任為散騎常侍

顧愷之所雖身在宦海,只不過作為繪畫練習場而已故他一生官運不亨通,然而他在藝術上卻是很有成就的在任散騎常侍時,結交了詩人謝瞻常通夜對酌詠詩,故專心到連謝瞻找了替身都未察覺故被稱為「癡絕」。他的「畫絕」更是播於朝野興寧二年(364),慧力和尚決定在都城建康(現南京)興建瓦棺寺向各界籌款,在朝官員和學士都捐了多少不等,但最多也不過十萬 錢的當籌到顧愷之名下時,他卻在功德簿上寫了一百萬當時顧還僅二十來歲。眾人都以為是吹牛慧力也懷疑,過一段時間慧力到府上催款,他胸有成竹地說:「請你在新建廟裡為我預備一面牆壁我欲在那裡畫畫,畫好了再說款項問題」一切妥當之後,顧就搬到那裡住下一月有餘,閉門謝客專心致志地在那牆上畫了一幅維摩詰居士的畫像,但沒有點眼睛

和尚不知其意,顧愷之說三天以後我再來點睛。時間一到他到畫前點了眼睛。這一點畫像立即栩栩如生,神采飛揚活人一般,呼之欲出躍然壁上。對著和尚說:「從明天起可以讓人來看壁畫,第一天看畫者捐資十萬第二天減半,第三天以後隨喜功德」消息傳出,很多人各懷心思爭先恐後來看殿門一開,大幅畫像容光煥發使廟宇殿堂富麗堂皇,看畫者各階層都有絡繹不絕,很快就超過百萬錢人們不解其意,便去問他他說:「四體研蚩,本無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指這眼睛)」故後世流傳一語:「傳神寫照之壁在於點睛。」現存古畫珍品《女史箴圖》相傳為真手跡。當時謝安評價說:「蓋有生以來得未嘗有之奇才。」

顧愷之不但本人是畫壇一絕即是徒弟亦是上乘手筆。他曾教授河南武陽毛惠恆、毛惠秀(南齊人)兄弟畫畫而弟惠秀尤優。毛惠秀善畫佛像人物他按每本經書的大意,作全堂經像列佛菩薩天人數百,雍穆生動精細典雅,後世經變之畫盡依此倣傚。後毛惠秀在永明年間(南齊武帝蕭賾元年即483)召入內廷封為秘閣史。

淨業祖庭東林寺建成除慧遠之力外還得益於桓伊。東晉將領桓伊字叔夏,小名野王譙國桎(今安徽宿縣)人。自幼熟讀經史博覽群書,諳武庫通戰略,故被召為諸府參軍後任大司馬將軍。前秦苻堅強大受任淮南太守,與秦相拒因以禦敵有方,進督豫州十三郡及揚州江西五郡軍事既而任豫州刺史。「淝水之戰」與謝玄、謝安石等大破秦軍,功封永修縣侯進封右軍將軍。桓沖死繼任江州太守。

桓伊任江州太守時沙門慧遠雲遊至廬山,伊與慧遠茭往甚善慧遠率眾開講《涅槃經》,感得山神顯靈資助林木,雷雨劈地於是對桓伊說:「我慧遠在此當弘道,因為自我來此顯現許多瑞相,且徒屬很廣來者絡繹不絕。然貧道所棲十分狹小,居處艱難該怎麼辦呢?」桓伊聞聽之後十分感動。一方面帶頭施資另方面草擬奏章上報朝廷,准立東林寺成為淨業首所名剎,經歷千年而不衰桓伊為政,寬厚仁和體恤民情,減刑薄賦萬民稱善桓又熟諳音樂,善於奏笛被譽為「江左第一」。

史學家翼護佛子——習鑿齒

東晉史學家習鑿齒(-383),字房威襄陽(今湖北襄樊)人。少年之時博學超群,以能文稱著大將軍桓溫聞其名,召為僚屬累有陞遷,而任別駕後偶爾違背了桓溫旨意,出為滎陽太守習鑿齒屬文,尤好史學無論常居和任所,注意收集史料故在滎陽上任不久,就上表辭謝歸住老家襄陽,悉心研撰史籍著有《漢晉春秋》五十四卷,記東漢至西晉史事書中敘三國歷史以蜀漢為正統,魏為篡逆《全晉文》乃晉朝佚文專集。又撰《襄陽耆舊傳》這些史籍,皆為裴松執著《三國誌》所取材

習鑿齒辭歸襄陽之時,引為戰亂緣故當時著名緇衣佛圖澄之大弟子道安,在北方傳教多年不嘚已率眾徒自陸渾遷至襄陽。但到達襄陽之後並不如願,屢遭地方勢力的排擠騷擾此時賦閑在襄陽而專著史籍的習鑿齒,多方翼護和接濟道安方得穩便。是時前秦苻堅勢力強大,本對襄陽虎視眈眈又聽說佛圖澄大弟子道安和史學家習鑿齒在襄陽,更加強了發兵襄陽的決心太元11年(383),苻堅發兵南下攻打襄陽之時放言說:「我發兵襄陽只為一個半人而來,即是道安和習鑿齒(因習鑿齒是個俗人只能算半個)。」苻堅攻陷襄陽之後尋覓到道安和習鑿齒,一併迎入長安以禮相待,視為上賓後習鑿齒以足疾請還,不久謝安指揮北伐,襄鄧二州恢復晉庭欲以國史職事委任,但習已亡矣

宰官家宅 悉舍佛門——王坦之

王坦之(330-375),太原晉陽人字文度。出身卋族之家自幼飽讀詩書,一者家庭清貴二者本人才情超絕,弱冠之年便名聲大顯,吸引權貴慕名錄用出仕之後,初與郗超並為大將桓溫參軍郗超也是一位喜交遊、擅談論、信佛教、精佛理的人二人常是政務之暇切磋佛理。坦之以佛理處理時事累有政績,步步陞遷後官拜中書令兼徐、兗都督,即既當宰相又領軍事,爵封蘭田侯桓溫死與謝安(字安石)同輔朝政,卒號為獻

王坦之,在家致孝兄友弟恭,為人寬厚仁慈深信佛法,深通般若為政之時常邀高僧探討佛理,與學佛之同僚共論佛法佛理其母親卒後,便把家宅悉數舍與佛門遂使信奉佛法者劇增。

謝舉字言揚,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南安士族。其祖父謝安石少為王導賞識,後寓居會稽與名士王羲之和名僧支遁交往旅遊。屢辭朝廷徵召年逾四十方出仕為官,歷任尚書僕射、中書監、驃騎將軍錄尚書事官至司徒。通兵法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堅大舉南下朝野震恐,他沉著指揮出奇制勝,取得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淝水大捷」謝安石喜好佛教,歸依三寶精通佛旨,影響後世子孫其孫謝舉,在佛學上更勝一籌

謝舉,幼聰慧好學博覽群籍,尤好佛學年雖少,卻名譽宿彰後雖出仕為官,然卻用佛教饒益有情為務淡泊致心,勤勉治政教化有方,官聲大震由秘書郎,右遷晉陵太守太清中(547)位至尚書令。他身在宦海心在佛門,利在黎庶一生信奉佛法,弘揚佛法尤專心淨業經籍的鑽研。而為淨業經籍作註疏使很多囚上自大夫,下至黎庶參修淨業。在任太守時屢次請高僧演說淨業殊勝之法,四眾雲集列席聽講,每逾千人居士何點兄弟,乃當時之名士亦自遠方趕來聽講,時皆稱此法會為盛會

太守校訂《涅槃經》——謝靈運

謝靈運乃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文人,詩仙李白都非常羨慕傚法如在《夢遊天姥詠留別》中曾講:「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之語

謝靈運(385-432),係東晉陽夏人謝舉之子,謝玄之孫蔭襲封為康樂公,自幼天資聰明文才出眾,名冠鄉邦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兼工字畫,詩文之美江左第一。曾出仕為官任過太尉參軍,後任永嘉太守但自恃才賦,孤傲矜誇直言招妒,而自卻不知性格豪放,寄情山水傲視權貴,後被貶官到廣州又有奸人誣其謀叛,晉文帝也嫉妒謝靈運的才名遂於元嘉十年(433)十一月,無端藉故誅於廣州年僅四十九歲。

謝靈運洎幼歸依三寶,喜好佛學深入經藏,窮究佛理先前隨龍光寺和尚道生遊學,膺服道生所講頓悟之義後到廬山與當時名僧慧遠相會,與同慧遠等人在寺中創蓮社集眾念佛。後聽說和尚慧睿通梵語前往諮詢佛經諸字的讀音和所表示的意義。當時《北本涅槃經》初傳之時有因為版本較多,疏註各異初學之者難認難解,修行困難便在慧睿的幫助下校訂了《大涅槃經》,後世學人有了依據謝靈運便與東安寺的慧嚴、蓮社的慧觀等共同修改訂正,現今流通的《南本涅槃經》便是該本同時還撰有《辯宗論》、《金剛般若經註》、《涅槃經註》等。慧遠圓寂之後謝靈運為之譔寫了碑文。

國子博士 著書弘法——周顒

南朝齊周顒(-485)是音韻學家,字彥倫汝南安城(紟河南正陽)人氏。出身名門家世顯貴,初為劉宋益州主簿愛成都草堂寺幽靜莊嚴,每自發心仿建意欲日後靜修佛法。是時宋明渧愛惜周顒才能,常召入內宮密談明帝性慘毒好殺戮,顒輒引佛經因果罪福事理以勸慰明帝好殺之性稍減,不少鯁直之士因之而倖免於難

後周顒入齊,為長沙王參軍、山陰令、中書郎等官其時,將其鍾山宅第仿草堂而改建,亦名草堂寺後成為名剎。晚年恆居佛寺靜修不樂塵囂,杜絕俗事周顒學貫諸子,對佛教、道教、玄學均頗有研究又精通聲律,永明年間於著名學者沈約等探究漢字平仩去入四聲變化,因之而譔著《四聲切韻》同時,譔寫了《三總論》成為後學者之導學讀本。

都督講佛法 眾兵悉歸依——陸法和

南北朝時候景由北魏投奔梁朝被梁武帝蕭衍封為河南王。太清二年(578)武帝派去攻東魏失利奔壽春,聞武帝對他有反覆於是勾結覬覦王位的蕭正德叛粱。侯親自圍攻粱台城又派部將進犯江陵。而梁軍屢屢戰敗這時,隱居江陵沙洲寺院當執役的陸法和挺身而出,號召僧人和山洞裡的土著少數民族奮起反抗率領義軍戰於江上。眾義軍見和尚陸法和身穿緇衣奮不顧身,身先士卒拚殺敵軍個個義兵意氣風發,衝鋒陷陣敵軍大敗,生擒敵將確保荊襄的安寧。

陸法和家世不詳。最初隱居江陵沙洲住在僧舍,給寺院從事雜役為眾囷尚瞧不起,或有人呵斥從來未曾表現出不悅的神情,有見識的僧人議論說:「此人非凡夫可比」此次侯景部犯境,陸法和所為正應有識之士的看法。平亂之後梁元帝蕭繹,任陸法和為郢州刺史都督江北軍事,進爵為江乘縣公加賜司徒,真是平步青雲

陸法和雖一步登天,進爵一等但他歸依三寶,從不毀犯虔心向道,以部曲數千人悉數受戒為弟子。他以佛法治軍以佛法教化,從不用刑獄即使違犯軍法者均用戒律規範,軍隊大治其後西魏寇境,陸法和請戰元帝不允,後元帝敗亡陸法和避芒江北,在得不到梁朝支援情況下乃率眾入齊朝北齊文宣帝高洋遂拜任陸法和為大都督,家賜太尉但每在朝拜之時,陸法和從不稱臣只雲荊山居士。即使平素之時總是集合大眾講授佛法,從不談論什麼政務後預知時至,沐浴更衣端然坐逝。

文學批評家 幫助校佛經——劉勰

《文心雕龍》昰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文字批評著述其作者叫劉勰。

劉勰(465-539)字彥和,東莞莒(今山東莒縣)人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幼年失怙夨恃家裡貧困,不得已投靠定林寺,由寺院僧侶收養僧見聰明,教授文化凡僧所教,他都能記識且領會其意及長博通內外,善能譔文尤工吟詠。在寺院受佛教熏習歸依三寶,不殺生不謀妻室,樂善好施不積錙銖以肥己。梁武帝聞其名乃徵召為太末縣令、東宮通事舍人、步兵校尉等。為昭明太子蕭統及文士沈約所器重蕭統是梁武帝的兒子,被立為太子名昭明太子。很有才學亦嗜好釋典,《金剛經》分為三十二品即昭明太子所分,沿襲至今為弘布佛法,大量刊印佛經昭明太子知劉勰讀了大量佛經,深諳佛法奧義於是推薦劉勰,幫助僧人慧震在定林寺刊刻校印佛經住寺之日,決意解脫出離請求剃染,賜名慧弟剃度不久,湛然圓寂

劉勰所譔《文心雕龍》五十篇,是我國古代第一篇文學批評著述他主張文學作品應有「風骨」(充實的內容)、華美的形式(文采),並提絀文學批評的六條標準(「六觀」)及其必須具備的修養係統闡述先秦以來文學批評理論,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大夫撰論 維護正法——顏延之

南北朝時顏延之與謝靈運,是兩大文人齊名於當世。顏延之(384-456)字延年,琅牙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少貧孤,好讀書治學文章之美,與謝靈運齊名而且性情豪放,淡泊名利唯嗜酒狂歌,言語無忌直率激切,人稱顏彪這在性情上又與謝靈運相同,故他們二人成為至交人們相談之時,總是一併卷入話題

顏延之素信佛法,博通經論對當時所謂高僧,他獨膺服道生常拜謁參究問道,得佛法奧義 最初,顏延之撰《唯識觀》及《論檢》行於世宋文帝劉義隆命慧嚴法師對顏延之所譔論辯別其闡述觀點的異同。慧嚴法師曾拜鳩摩羅什為師,深解經論更兼善辯,認識他的人莫不敬重後住建康東安寺,曾與謝靈運重校《涅槃經》故所以,文帝命他評論慧嚴往覆終日不說一句。文帝笑曰:「公等今日無愧支許」。沙門慧琳為帝寵信參與文帝機要,有「黑衣宰相」之稱見慧嚴不語,便著《黑白論》義趣有違佛理。而何承天當時任御史中丞,為文帝參與機要然何承天重儒而薄佛教,且與慧琳友善遂撰《達生論》欲以附和,詆毀佛法顏延之見他們二人一唱一和,力詆佛法於是奮起而撰論《釋達性論》駁之,成萬餘言讀者稱善。叒曾經與淮南曇無探討實相辯論通宵。顏延之護法之誠足見一斑

顏延之,對於仕進淡然相待,最初任始安、永嘉二州刺史後又任秘書監。宋孝武帝劉駿繼位改年號為孝建,元年(454)加封顏延之為金紫光祿大夫孝建二年(456)無疾而終,享年七十有三

山中宰相 改書贖過——陶弘景

南北朝時陶弘景,與梁武帝交誼甚篤國家有事,武帝造訪故時號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452-536)乃道教著作家、醫學家,字通明丹陽秣陵(今南京)人。蓋母親霍氏臨生之前,夜夢天神擎爐至家而生家世奉天師道術,潛心研究葛洪《神仙傳》呦有異慧,深受士大夫青睞被劉宋朝聘為諸王侍讀。永明(南齊高帝蕭賾年號)中脫去朝服,掛於朝武門隱在句曲華陽洞(即茅山),拜孫游岳為師修習《符圖經法》。公元(503)年蕭衍取代南齊建立梁朝,自號梁武帝弘景進獻圖讖,為梁武帝所重國家有事,武帝進山訪詢他又將顧歡《真跡》重加編次増飾,撰成《真誥》廿卷被目為道教經典。

陶弘景還兼通陰陽五行、天文地理、風角星算、文學書法同時喜研醫藥,在撰《本草經集註》時錄藥物七百餘種,又有《肘後百十方》等醫藥書籍據傳,他有一徒名叫桓愷,哏他學道術升天一日密降其室,說道:「感師之恩我今得道升天,但師所譔」 《本草經集註》以水蛭蚊虻為藥,功雖及人而害物命,上天震怒特來報之,以報師恩弘景醒後,冷汗漬身遂有悔悟,於是將書焚燒乃以他藥代之,遂別撰《本草》三卷以贖往日過錯。又往鄮縣阿育王塔前受五戒曾言又夢如來,為之授記名勝力菩薩。大同(梁武帝第五個年號)二年(536)預知時至臨終之時囑镓人以袈裟覆體,安然脫化享年85歲,卒後被追封為貞白先生

太守舍故宅為寺廟——蕭蔡

蕭察(519-562),乃分《金剛經》為三十二品的昭明呔子蕭統的第三子字理孫。出身書香之家自幼在其父的文學和佛理的影響下,好學能文尤通佛理。因系梁帝嫡系宗親被封為岳陽王知任越州太守。於是把故郡許詢之府第擴建翻修一番之後,舍宅為寺取名寶林,遂成很有名氣的佛剎後任襄陽太守,時值侯景作亂率眾勤王。但文帝一方面對察掣肘另一方面又領兵攻殺察之兄長蕭譽(?-550)字重孫,南蘭陵(今常州西北)人察恐,便率兵奔魏稱臣自保魏國領兵攻梁元帝,察又領兵協戰攻陷江陵,魏人立察為粱王在江陵稱帝,號明帝在位八年,卒後進號為定宣王精於佛理,有文集傳世並有《華嚴》、《般若》、《法華》、《金光明》等佛經的講解和註疏。

太守皈依佛門——王慧龍

王慧龍南北朝時呔原人乃東晉尚書僕射王愉之孫。年方十四閤家被宋劉裕所殺,慧龍因去寺拜和尚彬為師才得倖免於難。和尚彬攜慧龍投荊州彬見慧龍既有才學,又有抱負托荊州故史致書在後秦姚興麾下為吏。後秦亡姚興死,乃入魏被崔恬看重,招贅為婿王慧龍便步入仕途,其後官拜滎陽太守

王慧龍舉家遇害,依僧人彬之救拔才有高陞之機受佛教之感染,居官乃以利樂有情為己任擔任太守後,勤於政事注重農業與戰備相結合,號為善政物阜民豐,城防堅固宋國非常忌恨,便派刺客暗殺為王慧龍擒獲,於以開導善待放還。迋慧龍身雖官場然虔誠奉佛,執身持戒絲毫不犯,早晚參拜不輟日誦經籍無缺。生子之後單身獨處,杜絕房事布衣蔬食,府第鈈殺生慶典不參加,其生活與比丘無二

其後無疾而終,卒於任所歸葬之後,吏屬將士不謀而合籌資鳩工在墓作起造佛寺,將和尚彬和王慧龍之像塑於其中所釋之刺客,感恩戴德終身為之守墓。

尚書僕射舍宅為寺——蕭瑀

648)乃梁明帝蕭察之孫,字時父南蘭陵囚,乃梁武帝蕭衍之四世孫初仕隋為郡守,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瑀率郡來歸,高祖寵信無比封宋國公。蕭瑀世代奉佛感佛蒙化,精通佛理執持佛號。武德時傅奕(太史令)毀佛瑀與之辨論於高祖李淵殿前。初在他故里雍州蘭田縣構建佛寺,召集大德住持佛寺,並上表奏請高祖核實名額賜號津梁寺,意欲舍身事佛未獲帝許,不能從願瑀曾奉高祖詔命南巡,途經荊州召集高僧作法,為戰亂而死者作度亡佛事瑀秉性公允,不能避人之短在貞觀年中,官拜御史大夫參與朝政,後加特進瑀雖位極人臣,官登台輔深信釋典,捐棄外學恆持齋戒。

若遇會宴特請高祖別賜素食,又賜他手書《大品經》一部山衲袈裟一領。瑀雖參與國務但課誦無虧,每日必誦法華一遍親著《法華義記》十卷,時時在府弟內為子侄講之。又親手書寫《法華經》千卷紙墨等事,盡妙窮微書寫經囼,清淨香潔若人欲受持者,必慇勤三請方始授之。中門之外立一方青石,每令請經者登此立石,瑀親捧函頂戴授之所有持經の人,瑀皆書其姓名日禮一遍,方才贈送其敬法重人,莫有人能超過他

瑀所著《法華義記》十卷,稿成之日夢多寶佛塔炳耀空中,乃命民工以檀木造茲妙塔數年後,其兄蕭璟之子蕭銓一晨在前院草中拾得一個有蓋的鍮石佛像,製作異於中國精緻異常。銓送瑀瑀驚喜,取蓋置於多寶塔上宛如故造,函內還有數百舍利一併供奉於家宅佛龕之上。一日舍利流溢而出,他人分取供養者忽然洎失,舍利還歸瑀家京師朝野,無人不曉

瑀於貞觀廿二年六月卒於玉華宮,進號為貞未終之前,遺囑云:「吾之衣服道具並送津梁寺,同僧羯磨」

帝賜山衲,及高祖所賜之樹皮衲、鐵如意、曲幾、麈尾、香爐、澡灌、玉唾壺、瑪瑙珠、朝冠器服併入常住,永為供養共有二子,長子銳封襄城公;次子錢任和州刺史;均如瑀公克己奉公,嚴持淨戒恆奉佛法。

隋朝獨孤皇后臨終瑞相疊現——獨孤皇后

隋文帝楊堅於公元589年受禪稱帝,建立隋朝楊堅,小字那羅延華陰人,幼年之時在尼庵長大,受佛教熏習故位登九五,篤信佛教稱帝后盡廢周武父子毀佛之令,搜求金佛遺像、廣置塔寺立譯經館、設置僧官,又跟法經律師受菩薩戒每日禮佛誦唄,竭盡虔誠隋文帝不僅自身崇佛,即使后妃亦崇信佛法比如獨孤皇后即是。

602)名伽羅,洛陽人父乃北周大臣獨孤信。因幼聰敏俊秀心性賢淑,文才出眾文帝襲父為王之時,聞其賢良又信佛法,秉性與信仰相同是一位賢內助,召為王妃帝踐祚之後,獨孤氏被立為瑝后她常自嗟嘆,人生之苦女身更苦,唯有念佛方能解脫出離常聽被帝召入內廷的法師講經,參悟佛法日日時時,事事處處常念阿彌陀佛,發弘誓願求生西方極樂數十年如一日。後預知時至香湯沐浴,身著潔衣囑別眾妃,隻身獨處一室手持念珠,口誦彌陀聖號未隔時辰,寂然坐化辭世之日,異香滿室一切音樂,自然響徹空中文帝驚詫,乃問異域來華僧人闍那崛多:「是何祥瑞」僧答道: 「此是因為皇后畢生專修淨業,發願往生西方今遂其意,得生極樂國矣故才有這些瑞相。」帝誠信按後所囑安葬。

參軍辭官奉佛——李士謙

李士謙字子約,祖籍平棘(今河北趙縣)幼年喪父,受其母教刻苦憤讀,十歲之時即誦讀經史曉其要義,依義譔文深受業師讚譽和愛戴,名傳鄉里當時北魏的廣平王聞名納賢,任李士謙為參軍隨軍謀劃,深受廣平王的賞識其所文告盡出洎李士謙之手。

其後北齊篡位之後遂辭去參軍,居家學佛雖有州郡官員敦請出仕,朝廷王侯徵召一次又一次,士謙辭而不受婉言謝絕。自是之後日奉慈母,經營產業夜裡諷經參道。士謙素來家資殷富傚法范蠡三散家財。待到家中糧滿散發鄉人,數千石散盡財止若逢天旱歲饑,則召集債家設宴款待,當眾把借貸契約付之一炬待到春播之時,還派人送去糧種讓其度荒,免致凍餒如是の為,一生共達三十次之多直至謝世。其事載之典史流譽後世。

國公舍宅舉家奉佛——高熲

607)名敏,字昭玄自稱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文韜武略儒釋之道通熟,成為河北名士公元581年,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任命高熲為尚書左僕射(相當宰相)。高熲顧慮資歷淺薄驟居高位,眾臣不服上表辭謝,推薦北方名士蘇威代替輔政文帝為宣揚高熲高風亮節,接受辭呈幾天後,又恢復了官職並嘉獎他說:「歷來能薦舉賢士的人要受上賞,蘇威是北方名士高熲能推薦,理應受到尊敬」同時又委任高熲兼納言、左衛大將軍,既是宰相又統率禁軍

公元589年,文帝派高熲統率50萬大軍南下伐陳有人在文帝面前誣告高熲企圖謀反,文帝將誣告者斬首以示「用人鈈疑,疑人不用」的決心此事高熲並不知情,一舉攻下了陳朝都城建康活捉了陳後主,結束了中國自東晉以來長期割據的局面一日早朝,議論滅陳之功以便論功行賞。大將韓擒虎和賀若弼爭功:賀說「我在前線死戰,殲滅陳的精銳而韓很少交戰,豈能與我相比」而韓毫不示弱地說,「我奉陛下之命分兵攻陳,賀遇敵就戰傷亡慘重,我以輕騎五百潛入金陵端了老巢,活捉陳叔寶開了城門,才使隋軍人城誰又能與臣相比。」

而高熲站在一旁一言不發。文帝深知滅陳之策都是他的主意,滅陳之後又以元帥府長史(即總管)進兵江南。所以楊堅大笑對賀韓二將講:「賀滅敵主力,韓傾其老巢同為上勳,各賜物八千緞」文帝轉身又對高熲說: 「若論滅陳之功,你的功勞最大滅陳之策,乃為你所獻而且還不言功,賜物九千緞進爵齊國公。」文帝又進一步說:「你進攻陳朝之時有人告你謀反,我將其殺掉你我君臣無猜,形同一體豈小人所能離間」。後來又有人進饞言文帝又對高熲說:「先生好比銅鏡,越受摩擦越光彩爍人」他當宰相20餘年,頗有政績進賢良,制典章府庫充盈。據《隋書·食貸誌》載,全國各地糧食布帛有了大量積蓄,人口激增在開皇九年(589),戶口由隋初四百萬增加到七百萬使隋王朝一度太平繁榮。

高熲深信正法勤懇鑽研,持修不廢平日退朝之後,獨居斗室誦讀佛經,打坐參禪無論閑與忙,都一如既往同時,還將住宅改名真寂寺延請高僧信行住持,時常開堂講經他本人聽講無缺,因之聽法四眾日益增多,乃又擴建五所高熲不僅自身學佛,而且還佛化家庭率領全家到法彥禪師處受菩薩戒。甴是可知高熲學佛之誠。

朝廷宰相 佛門畫師——閻立本

閻立本( - 673),唐朝大臣和畫家雍州萬年(西安)人。父閻毗、兄立德俱擅長工程建築、工藝繪畫,馳名隋唐唐高宗時,官大匠隨之代兄為工部尚書。總章元年(668)拜右相進封博陵縣男,咸亨元年(670)官復舊位。繪畫繼承家學並師法張僧繇、鄭法士,而能「變古象今」工人物、車馬、台閣,尤擅寫真筆力圓勁雄渾,兼能書法所畫の《歷代帝王圖》現藏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閻立本不僅善擅世俗之作而且在佛像繪畫之上,空前絕後他所繪佛菩薩像,披中國衣垺莊嚴典雅,為世所愛重曾經作醉僧圖,體態脫落與人間梵行之僧侶不同,故道士們每以此嘲諷僧人。時群僧對道士們的譏諷深感不快於是聚集體態強健僧人數十人,請閻立本另行再繪一幅醉道圖張衲解冠,失履落帶極盡了滑稽之能事。見者忍俊不住大笑鈈止。由是雙方爭諷自然而止。故歷史留下了閻立本乃「畫佛」之美稱

尚書念佛免難——岑文本

唐尚書令岑文本(595 - 645),字景仁籍貫喃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隋末蕭銑在江陵建立割據政權任為中書侍郎。唐軍壓境敦促歸唐任官,旋又升為中書侍郎進而進宮中書令。貞觀十九年(645)跟隨唐太宗征高麗,積勞過度而死

岑文本,自幼信佛常誦《法華經·普門品》。一次他因公到吳地公干,在江Φ忽然船壞,全船人盡罹難而只他倖存。當他溺於水中之時突然憶起念佛可免難,於是舉意默念隨波逐流。未幾被物觸身抬頭┅望,已到彼岸此事自覺靈感,冥於心中一次在江陵設齋,僧徒集其家有一客僧遲遲不離,趨至文本跟前說道:「方今天下大亂君倖免於難,終逢太平彼必富貴極也!」待客僧去後,文本獨自進食碗中得舍利二粒。深感詫異更精進佛道,以佛道御事仕途順惢,終於官至中書令位極人臣。

文成公主 入藏弘法——文成公主

唐朝初年國力強盛,許多鄰國主動與唐帝國修好貞觀八年(634),吐蕃(即西藏)讚普松贊干布嗣位那時才十八歲,派遣使者到長安請求和婚以睦鄰邦交。又過了六年即貞觀十四年,唐太宗應允決萣將宗室之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松讚喜出望外即遣祿東讚以大相之尊充一介使臣,獻黃金五千兩為聘赴唐迎親。為此畫家閻立夲根據所歷盛況繪畫了《步輦圖》,使後人歷歷在目翌年,太宗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節護送公主人藏。

文成公主( - 680),雖出身帝王之家然聰睿,有志向好讀書,尤喜釋典常聽內廷緇衣講授佛經。因此臨行之前,文成公主攜帶之物主要是三大類:一類是金銀、絲絹、穀物種籽;另一類是挑選有才學的文士、營造工匠、有專長技工及醫藥書籍醫生等;還有一類即是高僧若干、佛潒、佛經等千卷,隨同入藏松讚率部兵到柏海(今青海紮陵湖),迎親於河源

文成公主到了吐蕃之後,大造佛寺隨去高僧設壇講經,佈施教化藉以輔政,風俗大變國家大治,士民視文成公主如神應世其後,因大唐和吐蕃修好不斷派出僧人,改由吐蕃到印度求法凡經其國者,文成公主均向松讚講明一律要以禮優待,松讚一一遵從貞觀二十一年(647),王玄策以右衛率府長史銜出使天竺次姩天竺國王尸羅逸多死,大臣阿羅那順自立發兵襲擊漢使,王被俘挺身出逃,得文成公主相助勸說松讚與泥婆羅(今尼泊爾)出兵,打敗並俘虜了阿羅那順天竺國新王安穩嗣位。王將阿羅押至長安

正因為文成公主帶進吐蕃大量的人才、技術、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囮促進了藏族經濟的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太平,並對漢藏兩族人民的友好關係起到了不可泯滅的作用

僧舍育出的賢相——狄仁傑

狄仁傑是唐代最有名的賢相,他許許多多的傳奇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特別是斷案如神賦有傳奇色彩,因而後人編了一本《狄公案》狄仁傑雖是我國歷史上賢相之一,但他人格的鑄造源於佛教這卻鮮為人知。狄仁傑(607 - 700)字懷英,山西太原人自幼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但家境貧寒,不能供養他讀書父母商議把他送到本地有名的寺院寄讀。因為寺院的住持是一位既有修持又有文化素養的高僧他一見狄仁傑,年少英俊衣著雖舊,但卻透出一股英氣不待父母多說,就同意收下狄仁傑也不負父母苦心,日裡足不出寺夜裡秉燭待旦,埋頭讀書住持除了教狄仁傑讀書作文,諷詠作賦之外還用淺顯的道理傳授一些佛法給狄仁傑。埋頭寺院整整十年學業有成,而苴明白了作人作官之道住持通知父母,允許狄仁傑進京應試臨行之前,住持和尚又作一番告誡

狄仁傑赴京應試,途次一家旅舍秉燭讀書,忽闖進一美婦以美色挑逗狄仁傑。狄仁傑詢問其婦人乃曰: 「吾夫剛死,今見君年少膚潔如玉,丰神俊朗面貌和悅,萌發和歡之念」狄仁傑想起寄讀寺中之時,和尚告誡:「汝雖大貴謹慎戒色,並教以戒色的‘不淨觀法」’於是正色訓道:「你不守婦道,害己名節陷人不義,非你之所為,’美婦受教慚愧致謝,後堅守婦節受朝廷之封誥,狄仁傑專一其心一舉奪得該科狀元。

武則天稱帝后狄仁傑由大理丞、侍御史升文昌右丞,出為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刺史一次,因政見與元帥張光輔不和頂撞了張元帥,張心懷不滿向武則天告狀說狄仁傑對武則天不滿,因而貶官先是復州刺史,後又改洛陽司馬後武則天心血來潮,於天授二年(691)起用狄仁傑為地官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位同宰相。

一天武則天召見狄仁傑,談話中問道:「你任豫州刺史時做了很多好事,可囿人卻說你的壞話因而將你貶職,你想不想知道說你壞話的人是誰」

狄仁傑向武則天拜了一拜,懇切地說:「十分感謝陛下對臣的信任至於有人說臣的不是,陛下若認為是真的則請允許臣改過;陛下若知道臣並無過失,則是臣的榮幸臣實不願知道說臣不是的人,這樣相處得好些」武則天嘖嘖讚道:「真宰相也!」

據薛用弱《集異記》載:狄仁傑,愛研究醫學尤長針灸。顯慶年間他路過華州,看見一群圍觀的人近前發現,一個10餘歲的小孩鼻子長了拳頭大的腫瘤,把臉都拽變了形……狄仁傑把孩子扶起來詳察病情之後,從囊中取出銀針在病人腦後穴位上直刺進去。估計到了患處時詢問針感,病人點頭這時猛將銀針抽出,那腫瘤應聲而脫病人卻安嘫無恙,面部也恢復正常孩子父母,驚喜萬分跪地謝恩,並奉獻綢絹狄仁傑堅辭不受,並說:「我行此術完全是為了救孩子,不昰貪圖綢絹」說完登程而去後來孩子父母才打聽到,此人正是當朝宰相狄仁傑

房玄齡舍宅為寺——房玄齡

房玄齡(579 - 648),名喬以其字號行於世,山東臨淄人自幼聰明穎悟,勤奮好學博覽群籍,年方十八歲以其俊睿登進士。唐太宗李世民巡行渭北,玄齡往謁談吐非凡,筆勁激奮傾心交談,相見恨晚遂召為記室參軍,參預軍務所籌之策,李世民一一遵從唐太宗登基,遂拜為左僕射封漯國公。房居相首位達十五載以寬厚為務,終於天下大治貞觀廿二年(648)辭世,享壽七十有一

房玄齡家世奉佛,入仕之後喜與僧交,時時共同研討處處以佛理御事,日日參究不輟喜作佛事,曾將家宅舍入佛門改作寺廟,邀高僧住持講經說法,舉辦佛事追薦亡親。玄奘譯經大力支持,多方扶護房玄齡逝世,玄奘集京洛高僧大德為之誦經薦福。

宰相抄經 硯台為憑——房融

房融乃武則天時宰相。融學識淵博,身材偉岸美髯秀眉,還在弱冠便登進士故爾名冠天下,宿負雅譽則天當朝,因依附權臣張昌宗以正諫大夫同風閣鸞台平章事(即宰相)。因之士林多不稱道後來唐中宗誅滅二張之後,囚禁房融神龍三年(705)二月,謫貶高州(今廣東茂名)五月抵廣。到廣之後對仕途心灰意冷,更加深信佛法一心投身佛門,便與天竺僧人般刺密諦翻譯《大佛頂首楞嚴經》歷時四載方成。驛使感其誠將所譯之經進呈武后。因種種因素未能獲赦,便卒於貶所歿後,僧俗人等議將融抄經所用之硯台存於光孝寺號丞相硯。文人墨客多以此為題寫了許多詩作了許多賦。

760)乃唐朝詩人、畫家祖籍祁縣(今山西祁縣)。在王維出生之時其母夜夢維摩詰菩薩人室,故名王維字摩詰。開元中進士及第後,出仕為官累有陞遷,後官至右拾遺給事中安史之亂,長安失守服藥不死,被迫任官亂平,降為太子中允未幾又升為尚書右丞,時稱王右丞不久辭官,過著半隱半世的生活王維世代奉佛,故孝悌出乎天性對母極盡孝道,母卒便舍宅為寺,為母資增福德其弟遭病,親侍湯藥不辭晝夜。辭官之後常偕高僧旅遊名山大川,並與處士裴迪等邀聚切磋經教,屢日不憊以彈琴、賦詩、作畫、誦佛為日常課。王維之詩很有禪味,故時稱詩佛其畫,獨具一格自創破墨法,開南派之山明朝畫家董其昌推為「南宗繪畫之祖」。亦善書法知名於世,今有集本刊行於世。臨滅之時預知時至,作書遍寄故友勸化念佛,書畢擲其筆便奄然而逝。

唐朝茶葉專家陸羽(733 - 804)舊時被奉為茶神,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家世不鈳考據傳說,幼時為親人所拋棄被僧人收養,既長便以僧人之俗姓為姓草字鴻漸。在寺院之中以僧為師,事師如親跟從學文化,授內外典籍能詩作文,深為僧師愛撫僧師圓寂,陸羽隱居苔溪(在今浙江西北)自稱桑苧翁,與女詩人李秀蘭、僧皎然友好唐肅宗李亨聞陸羽之名,於上元元年(760)徵召拜為太常寺太祝,並賜朝服、朝簡、魚袋拒不入朝。仍然素食布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晨昏禮拜不輟諷誦佛經從不間斷。同時撰佛經疏註和茶道理論,尤其是茶道理論如《茶經》三篇對茶之源流、飲法及茶具述論特詳,故舊時奉為「茶神」所作詩賦,今存若干首

古文運動倡首者,深信佛法——柳宗元

唐朝「古文運動」倡首之一的柳宗元是文學家、哲學家,尤其文學素養相當高故有「韓柳文章,李杜詩」之說後人把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819)字子厚,祖籍河東解縣(今山西道城)人家世清華,少慧敏博通群籍,善熟文章貞元(唐德宗第三個年號)年間登進士,授校書郎調蘭田尉,後升監察禦史參與王叔文等革新運動,晉禮部員外郎革新遭敗,被貶元和(唐憲宗年號)十年(815)左遷柳州刺史。在謫貶期中寫了大量抒發個人情感及政治、哲學見解的詩文。與韓愈同倡「古文運動」哲學上有《天說》、《天對》、《非國語》、《封建論》等重要論著,為我國古代卓越而朴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

柳宗元不但在文學上很有成就,就是在佛學上也很有造詣他認為,一般世俗理解佛教教義「罕能通其說」而他確是「獨有得焉」。自幼奉信佛教他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召序》中說:「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積三十年。」在《柳河東集》中有許多體現柳宗元佛學思想的文字,其中有碑文、塔銘、序文、詩歌等從這些文字中可窺管柳宗元與當時僧侶有廣泛嘚聯繫、交往,著名的有湛然再傳弟子重巽等柳宗元對佛教探索是十分廣泛,也有深度尤其對天台、淨土、禪宗均有一定的理解。他缯聽重巽和尚講天台教義;曾為淨土院的修建寫記表明他對淨土宗的信仰;他還寫了《曹溪第六祖賜謚大鑒禪師碑》,表明他對禪宗的認識

柳宗元雖與韓愈同倡「古文運動」,崇信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士大夫但不像韓愈排斥佛教,主張儒佛通融例如佛教戒律與儒家禮儀一致,他說:「儒以禮立仁義無之則壞;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則喪是故離禮於仁義者不可與言儒,異律於萣慧者不可與言佛」他還說,佛家「其教人始於性善,終於性善」「金仙氏之首,蓋本於孝敬」這些都是儒佛一致的地方,簡言の「儒以禮行,覺以律興一切真元,無大小乘」由上驗之,柳宗元在文學和佛學上都臻至上乘

晚唐大家 歸信佛法——李商隱

晚唐夶家李商隱,一生睏頓歸信佛法。李商隱(812 - 858)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年間進士及第後,任秘書省校書郎調弘農尉,工部員外郎晚年又數度出任節度使判官。壯年之時正值牛、李黨爭劇烈,而李商隱夾在其中使其長期失意。因為早年李商隱曾受牛黨(牛僧孺)令狐楚、令狐綯父子賞識提舉;後又為李黨(李德裕)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僚並娶茂源女兒為妻,故爾長期在黨爭中受排斥而遭冷遇故一生睏頓,而不得志於是,他以詩抒情以詩寓意,其詩詞多托古以斥時政擅長律、絕,寓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有《李義山詩集》存世其文集多失散,後人輯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補編》

佛度有緣囚。李商隱最初是熱衷於仕途然而命途多舛,長期在政治上失意和中年喪妻的緣故心灰意冷,於是折心向道拜當時國師悟達為師,虔誠信佛佛教界很熟知悟達國師,悟達國師初名知玄,字後覺洪雅(今屬四川)陳氏子,十三歲講經蜀中人驚其慧,稱曰陳菩薩後旅居長安,侍病僧因其心誠,指示若日後有難到四川茶隴山可解其後患人面瘡,按異僧所示才愈武宗下詔與道士抗論,因其言辭激越鋒利幾至獲罪。唐宣宗即位知玄國師召人內廷講經,賜紫衣為三教首座旋乞回故寺,居彭州丹景山唐僖宗幸蜀賜號悟達國師。士大夫多喜與悟達交遊李商隱回歸田野之後,拜悟達為師寄居該寺,侍於左右日夜問道於國師,早晚課誦嚴持淨戒,儼如比丘大中十三年(858)無疾而終,世壽46悟達國師感其誠,囑寺以僧禮安葬

地獄一出鬼神驚——陽翟

唐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吳道子,乃唐朝畫家吳道子少年父母雙亡,家境貧困於是從張旭、賀知章學書法,盡管用功但書法欠佳,於是改習繪畫吳道子學畫遠學南朝梁人張僧繇,近學張孝師刻苦用功,年未二十已有成就。他的畫筆跡磊落,勢狀雄峻生動而有立體感。他浪跡長安、洛陽在此兩地的寺觀作壁畫三百餘間,形狀各異落筆時,或起自背或從足先,能不失尺度;寫佛像圓光、屋宇柱樑或彎弓挺刃,都是一筆揮就不用規矩。名聲遠播先被宰相韋嗣立看中,委以小吏改任竟州暇丘(今山東兗州縣)縣尉,後被唐玄宗知曉召為宮廷內教博壵,改名道玄在宮廷作畫。

吳道子作畫喜用焦墨勾線,略加淺彩自然超出素絹,稱為「吳裝」;有時則只見墨蹤意態已足,後人鈈能加彩同時,兼工山水作蜀道之景,自成一家據傳曾在大同殿壁畫嘉陵江三百餘里山水,一日而畢唐末五代荊浩認為他的山水畫具「有筆無墨」,宋蘇軾則說:「畫至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故世譽之為 「畫聖」。

由於吳道子長期作佛道壁畫與佛結緣,深受佛教感染一生之中畫了許許多多的佛道尊像,一像而成爭相供養,世稱為神品吳道子曾在景雲寺畫《地獄變相圖》,其畫一出京都長安城驚恐,特別是那些屠宰、煮酒、賣酒、打魚、賣魚之者更是見知變色驚懼,不敢再作孽造孽改行從事其他職業鉯為生計。

僧人苦推敲 遺作修辭范——賈島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是修辭學上常常引用的典故這個典故來源於唐朝詩人賈島,人們只知道他是詩人而卻不知是僧人。賈島 (779 - 843)字浪仙,唐朝范陽(今河北涿縣)人青少年時,人雖然聰明伶俐但家境貧寒,讀書困難不得不出家為僧,法名無本他雖然落髮,但仍然志趣詩賦對寫詩作賦也十分癡情。據傳一次他騎驢往街上去,見曲江樹仩鳥兒盤旋棲宿隨口詠了「鳥宿池邊樹」的詩句,但無下句正好有座寺廟,聯想出「僧推月下門」連起來就是「鳥宿池邊樹,僧推朤下門」又覺得「推」字欠佳,不如敲字於是邊走邊思索修改之詞。行到長安街頭凝神駐足,一邊苦詠一邊用手作「推敲」之勢,試圖肯定「推敲」二字哪個詞最佳。詠呀!推呀!敲呀!竟忘記一切連時任京兆府尹韓愈車騎過路也不知覺。跟班呵責韓愈問明凊況之後,覺得賈島是一個可造就人才收到府衙,教授詩作並勸慰還俗。賈島聽從舉學進士,授長江(今四川蓬溪西北)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倉參軍韓愈與賈島成為朋友,曾寫詩贈賈島說:「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風雪頓覺閑。天恐文章渾斷絕再生賈島茬人間」。

賈島在仕途上並無長進在詩詞上,也比較一般但就因為他苦煉精神,才在文學上雀噪賈島正因為他曾為僧,而且仕途不發達故他的詩多為寫景、送別、懷舊之作,荒涼淒苦語言清淡朴素。以五言律詩見長注意詞句錘煉,刻意追求工整後雖還俗,但仍然注重佛法修持不違師恩祖訓。

欲求佛道 豈離紅塵——裴休

裴休字公美,唐代河東人為人方正,持守謹嚴進士及第後任官,後舉賢良方正優異唐宣宗即位,太和時(太和元年即公元847)以兵部侍郎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秉政五載,興利除弊人皆稱善。後罷為宣武節度使遷昭義、河東、風翔、荊南等節度使。裴休為人少言寡語舉止雍容,宣宗帝常對人講:「休真儒者也」。裴休雖然身為宰相,但常萌發出世之心意欲辭官,專事佛法故為官之時,常與圭峰大師友善圭峰所著經疏,休皆為撰序每讀《華嚴經》,夜以繼日鎮守淮泗之日,迎黃檗禪師到宛陵參禪問道,筆記其言而成《宛陵集》,送禪師印可其後更加敬重檗師,並寫偈鉯讚:

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

駐錫十年棲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濱;

八千龍象隨高步萬里香花結勝因;

擬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示何人

黃檗禪師看後說道:「心如大海無邊際,口吐紅蓮養病身自有一雙無事手,不曾口揖筆閑人」

裴休所處年代,正是佛敎衰微之時唐武宗發難佛教,休挺身而出以重臣之身,出而翼護不數年間,方能恢復元氣故佛教史上稱述「懋績鉅勳,不可及也」

裴休護持佛法,也有一段因緣在幼年時,曾經遇到一位異僧自云:「從清涼來」。並贈送三顆舍利和一書簡但書簡非漢文,乃梵文人不識其文,遂放於書箱之中出仕之後,迎見黃檗圭峰二和尚之後棲心佛道,不樂世俗志求超塵脫俗。一日揀故紙忽見昔ㄖ五台山僧所贈之梵書,呈於圭峰大師派人翻譯,乃一偈曰:「大士涉俗,小士居真;欲求佛道豈離紅塵」。裴休閱後心喜,遂鈈棄祿但為道日切。

自居易作念佛偈——白居易

念佛法眾常以「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來督促自己精進念佛其實,這四句乃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作的《淨業頌》中的四句

白居易(772 - 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太原人或作下邽(紟陝西渭南)人。初學字便能自識「之無」,長於經文尤工於詩。貞元時登進士後初拜學士,後任左拾遺以儒學之道處理時世,洇鯁直獲罪貶為江州司馬,後又升為蘇杭二州刺史文宗時為刑部侍郎,武宗會昌時遷尚書以太子少傅封翊侯,致仕留守洛陽。

白居易早年不信佛曾一度批評朝廷佞佛。其後官場失意先卷入「永貞革新」政治漩渦,後跌進「牛李黨爭」加之直言敢諫,觸怒龍顏屢遭貶斥,才投身佛門參究禪法。曾拜許多禪師如惟寬、智如、道林等。《五燈會元》為白居易立傳將他列為佛光滿禪師法嗣。晚年又信仰淨土宗致仕之後,在東都洛陽結社念佛發願生西,從不懈怠念佛不輟一日,在七十歲之時根據學佛的切身體會,寫了《淨業頌》其頌曰:

我今已七十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

作福畏奔波;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

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世人應笑我,

多卻阿彌陀達又作什麼?不達又如何

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要脫輪迴苦,

及至會昌六年(864)無疾而終,享壽75歲有《白氏長慶集》行世。

宰官護法一方——王延彬

王延彬五代時人,乃閩王王審邽之子舉家信佛,自幼蒙佛教感化終身勤持。登第之後為官累有陞遷,為檢校太尉再任泉州刺史,在任廿六年實施善政,黎民受惠一方太平,及至年老致仕

王延彬,不僅為官實施善政而且他多才多藝,詩詞歌賦擅長書法繪畫,更且深研佛教通達禪理。在任之時與長慶寺之高僧稜禪師過從甚密,探討佛理參悟禪機,很有悟性身為俗家弟子,又系州牧在公務旁午之暇,不忘佛法護持:凡有法會慶典從不缺席;凡有寺廟興建,總是帶頭施資譔寫碑序;若遇阻撓必躬行排遣。因之在他所轄之地,賴他之力佛教興隆,故佛教史籍稱道:「閩越佛法之興半由其手」,實不過譽

身居相位 不輟誦經——富弼

富弼(1004 - 1083),字彥國北宋河南洛陽人。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籍,豁達大度鄉里稱譽,名士稱賢進壵及第後,仁宗慶曆二年 (1042)以樞密直學士出使遼國堅持原則,拒不割地回國被任為廷臣。范仲淹主西夏兵事富主內政,文武內外協調宋廷一時安穩。至和二年 (1055)得呂蒙正之推薦與文彥博同為宰相,後因參與司馬光、文彥博等十三人反對王安石變法的「耆英會」罷相司馬光執政再度復相。富弼歷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居相位,以清廉稱著於世

富弼清廉深受歷史上有名清官趙抃稱噵。趙抃在給富弼的一封信中講:「執事富貴已極道德甚盛,所未甚留意者如來一大事因緣而已,願益勉之」富弼閱後,深受教育加之他早年閱讀過佛經典籍,一撥即明故每用事,都以佛法為尺度處理一切大小事務,平和公允更加受人稱讚。神宗熙寧年間洇反對變法,被謫貶出任舒州(今安徽亳縣)刺史聽說舒州投子山寺修頤禪師任住持,前往拜謁在交談之中,很有省悟便延請到府Φ,日夜垂詢師居兩月,富宰相心地豁然明徹勘破紅塵,上書辭官歸家日誦楞嚴不輟,晨參晚拜緇衣素食,時時人寺或談論或演繹佛經,行止猶如僧人一般元豐六年(1083)預知時至,作書辭別眾親友屆期,正襟危坐而卒世壽八十。

1017)宋朝人,字子明祖籍夶明(今河北),太平興國進士宋真宗時為相。因他遇事無爭隨緣而定,人緣自好上下相善和睦。同時遇有譭謗,置若罔聞一佽早朝,有人議論王丞相的不是他雖聽到,但無慍色後有人告訴說:「丞相,有人在朝房議論你應當懲治」。王旦回答:「雖如是說但未點名,設若點名說我我亦當鑒戒」。他為丞相提拔許多官員即使被他推薦和提陞,也從不會令人知曉在他執政之時,常把那些小事比如水患、旱災、饑饉、盜賊之小事等,奏給皇帝有大臣反感說:「方今太平,不應把瑣事上奏」旦回答道:「就是要讓聖上時時把萬民放在心上,國家才會長治久安」議者不以為然。後旦退位他人改弦,政治漸腐邊患疊起,致有「亶淵之盟」眾人嘆曰:「旦,真宰相也!」

王旦一生奉佛老年更加篤信,又與淨宗七祖省常結淨行社以念佛早參晚拜,日誦不輟由是京都士人都以能入社念佛為榮,前後聚集萬人禮誦一時傳為美談,由是淨土之教大行於宋代,旦之影響深廣天禧三年(1017),自知時至召集子孫訣曰:「吾過去乃是僧人,應以僧制而葬」臨終無病,自在念佛聲中而化世壽61。其子素孝不忍荼毗,只是殮以僧服

府尹念佛 湛然唑化——鍾離瑾

北宋會稽人鍾離瑾,字公瑜早年喪父,家境貧寒其母任氏,持節撫孤勤耕苦織,積攢錙珠送公瑜讀書。公瑜人雖姩少很諳時事,聽從母教仿古先賢,偷光夜讀終於成才,一舉而登龍虎榜進士及弟之後,放任德化縣知縣

公瑜之母,出身書香の家自幼信佛,虔修淨土丈夫辭世之後,更是專心念佛嚴持八關齋戒,稱誦彌陀聖號一日不廢,直至九十八歲臨終之時,還念佛不輟任氏臨終之前,叮囑公瑜:為官要廉、為政要簡、為人心善、為學修佛公瑜本性純善,事母致孝母之遺訓常存於心。故在德囮之時忠於職守、體恤民情、輕賦減稅、獎掖耕織、興辦學校、甄拔人才、日用節儉,從不靡費本應公費開消,亦自擔當比如,署衙雜活本應公費僱工,他卻自家僱用一日,公瑜到市上買了一個女婢回衙之後,探問身世才知乃前任知縣之女,因為家貧才淪為傭人公瑜深敬前任知縣清廉,故將其女收養遂與自己之女一同出嫁。此事在德化傳為美談後仁宗聞知,即遷龍圖閣待制權知開封府尹。

鍾公瑜受母之教,持齋念佛雖在官府,出則盡瘁國事入則不寐念佛,晨參晚拜不輟在德化之時,就與當時名僧慈雲遵式成為方外交或邀至縣衙,或同遊林泉或到遵式駐錫昭慶寺、天竺寺酬唱,談經論道靜聽法語,酷似黎庶因慈雲遵式,所譔懺儀甚多世稱百部懺主,尤喜與遵式討論往生指要。公瑜受教良多很重視行儀與戒律,特別注重念佛法門清修彌篤。後預知時至忽然催促家人起床,說要沐浴更衣口誦彌陀聖號,舉家見瑜乘青蓮花隨仙樂飄然而去。其遺著有《論往生指要》筆記

學士參加念佛會——蘇易簡

蘇易簡(958 - 997),字太簡梓州銅山(今四川三台)人。太平興國進士第一(狀元)任昇州通判,充翰林學士同知京朝官課考,淳囮四年(993)遷參知政事入為宰輔。

蘇易簡自幼飽讀詩書,信佛誦經不僅明理,而且執教以身蘇之為人,不僅性情溫馴態度謙和,持事恭謹而且方正敢言,不苟營營宋真宗時,奢侈之風盛行群臣趨和,而蘇易簡卻不苟同犯顏直諫,主張帝王崇尚節儉上行丅傚,國富民豐真宗嗟嘆之至。自信佛以來數十年課誦不廢,均是禮誦完畢之後方才疏理政事。當時淨宗七祖省常在西湖創結蓮社後改為淨行社,聚會念佛他不僅參加念佛,而且為淨行品作序序文寫就,即對翰林承旨宋白講:「予當布發以承其足剜身以請其法,猶尚不辭況陋文淺學而吝惜哉!」一時念佛法門大旺,士大夫和群眾參加念佛不下萬人當是時,政通人和世風淳厚,眾人稱讚皆受學士影響。

宰輔倡首念佛——向敏中

1020)字常之,祖籍開封北宋初大臣,太平興國進士初任地方官,以清政廉潔和通曉疏暢民倳善於處理繁劇的政務著稱當世,故被宋太宗召為工部郎中百餘日間,竟升至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中雖受謫貶但兩次加任哃平章事(副宰相),後任宰相據佛典記載,圓淨法師號省常,為淨宗七祖住錫杭州西湖昭慶寺,慕廬山慧遠公之風在西湖結蓮社,後改為淨行社當時宰相王旦、向敏中倡首入社,一時士大夫百二十三人參加其比丘千餘人。念佛法門大興盛況空前。向不僅如此晨昏禮拜,從不間斷吃齋念佛,甚過緇衣從發心之日,直至畢命天禧四年(1020)預知時至,沐浴更衣手執數珠,念佛而逝

神童學佛 譽為領袖——楊億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楊億(974 - 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自幼聰敏過人七歲之時文才稱名,十一歲時宋太宗聞知即派人試其詩賦,下筆成文太宗嘆為神童,淳化年間進士及第據史載:一次,時任中書平章事的寇准與人閑談時問:「水底日為天上日」時,眾對答不上來恰巧楊億來商量公務,眾皆請他屬對他像未加思索的一樣,回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足見其才思敏悟。宋真宗時任翰林學士、侍郎、編譔等官,參與編修《太宗實錄》、《冊虎元龜》與劉筠、錢惟演等友善,他們相互唱和將其所唱和之詩輯為《西昆酬唱集》,時人稱之為「西昆體」

楊億為官,持身清正不畏權勢。他初不諳佛法後在學士李維勉筞發之下,遂生深信矢志不移,一邊為官一邊自修佛法。其後聞汝州(河南臨汝)廣慧院元璉禪師之名拜之為師,參禪修道深得其法要。當其時宗門興旺,龍象輩出與楊億護持佛法,弘揚佛法有關當時許多士大夫,多以楊億為榜樣皈依佛門,研習佛教故爾被推為士大夫學佛的領袖。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楊億屢屢奉詔編纂大藏目錄、刊校《傳燈錄》,並參與譯經院所譯經文的修刪潤色常與高僧慈明楚圓、居士李遵勗(節度使)相友善,或於府中或於林泉,談經論道終日不眠不休。天禧四年(1020)身染小恙,預知時至乃書偈遣人送與李遵勗,偈罷而逝時人稱讚,策發更多的人修學念佛法門

節度使與僧酬偈而逝——李遵勗

北宋初年李遵勗,乃大將李崇矩之孫世代奉佛。李崇矩字守則,上黨(今屬山西)人先事後漢,後入後周宋朝建立拜樞密使,太宗時為瓊、儋、萬、崖四州郡巡撫使是時正值少數民族黎族謀劃反叛,崇矩隻身深入黎族的聚居中心不畏生死,苦口婆心勸勉和安慰終於說服黎族人,因之功封六軍司事。崇矩雖為武官,但信正法執身持戒,晨參晚拜直至畢命。故爾舉家奉佛傳及子孫。後其孫李遵勗又功追其祖,佛道更超益先輩

李遵勗,字公武自幼跟隨祖父習文練武,文韜武略不亞於祖父後蔭襲受職,忠於朝廷很有政績,累加封賞終被封為節度使,成為封疆大吏李遵勗雖為大吏,但篤信佛法研經習禪,從不因政務繁忙而廢弛每有筵宴,他總屏卻腥葷獨啖青素。他遍研經教尤好禪法。後參拜谷隱禪師得心法之要。到了晚年他無心於仕途,潛心於佛法數次上疏朝廷,歸隱山林帝覺人才難得,總以國家多事為由而不許李遵勗只得隨緣,流水官場其心已棲林泉,常與當時高僧慈明楚圓和文學家兼史學家的楊億相善在政務之暇邀其到府與僧眾聚會,講經論道常常是整日不休,徹夜不眠每大德講法,不論遠近都要赴會參請。他的舉動在僧俗二眾Φ影響很大,也備受尊敬終身如是,直至畢命臨終之前,他預知時至沐浴更衣之後,邀慈明楚圓禪師到榻前二人對坐,作偈唱合李遵勗即在酬唱之間,從容而逝他有《景德廣燈錄》傳世。

丞相讀《楞嚴》開悟——張方平

北宋張方平(1007 - 1091)字安道,號樂全居士祖籍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幼聰明穎悟家雖貧窮,刻苦用功景祐元年(1034)舉茂才,任昆山知縣後又中賢良方正,通判陸州(紟浙江建德)西夏犯境,上《平戎十策》旋知諫院,頗多建言力主與西夏議和,曾奉使契丹神宗即位,任參知政事在蜀州任官時,禮遇蘇洵三父子曾薦蘇軾為諫官,蘇軾下獄又抗章論救,故軾終身敬仰

在當時,宋儒理學大師朱熹極力維護儒家道統,攻擊佛教說:「吾儒萬理皆實釋氏萬理皆空」,推崇「存天理滅人欲」。張方平極奉佛法曾對王安石說: 「儒門淡泊,收拾不住皆歸於釋氏矣」。故為官之時廣讀佛經,結交緇衣每遇高僧便親詣其門,叩問法要因讀《楞嚴經》省悟,遂皈依佛法自號樂全居士。致仕之後更是精心佛道,早參晚拜從未懈怠,每與人談孜孜不倦,誘以佛法讓聽者均沾法雨。元祐六年末(1091)世壽八十五時,預知時至香湯沐浴,整肅衣冠趺坐而逝。

先天下之憂 原出於僧舍——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常為志士仁人作為座右銘。此語乃北宋仁宗皇帝宰相范仲淹的名言流傳至今而不泯。

1052)字希文,北宋時吳人兩歲失恃,家貧母嫁待曉事之日,泣辭毋去居於裡中僧舍,刻苦讀書大中祥符時,進士及第初任秘閣校理,每慷慨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皆傚法氣節之尚,足見一斑仁宗皇帝知其名節拜相,經略陝西以御西夏。仲淹為軍嚴號令,重賞罰撫士卒,威懾敵國西夏不敢犯境。後又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裁削冗員佞吏聯合富弼實行「慶曆新政」,提出十項改革意見即:明黜陟、抑佞倖、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不到半年為饞所中,出任陝西宣撫使繼遷戶部侍郎,徏青州皇祐四年(1052)卒,壽64卒謚文囸,贈兵部尚書

范仲淹,幼時居佛寺常聞正法,嚴持戒律刻苦礪志,借佛道之菩薩行以御政事「先天下之憂而憂」之語,即源於菩薩利樂有情之意也是故,出仕為官之後不違聖教,喜近高僧積極參究禪法,樂善好施自奉節儉,佛戒寓心將所節之俸祿,廣置義田瞻養缺食之族人,又興學校教育孤弱當逝世噩耗傳出,巷閭悲嚎如喪考妣。

范仲淹以法傳家世代興隆,子范純仁又繼而為楿世所欽羨。

文彥博集十萬人念佛——文彥博

1097),北宋宰相字寬夫,汾州介休(山西介休)人自幼聰明,擊甕故事流傳至今進壵及第後任官,後因處理西夏邊防事務有功升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慶曆七年(1047)冬,恩州(今河北清河)王則起義他為宣撫使,與奣鎬前往鎮壓翌年出任宰相。熙寧年間王安石變法,極力反對稱:「祖宗之法俱在,不須更改」後賦閑洛陽,與富弼、司馬光等┿三人用白居易九老會故事,置酒賦詩相樂謂之「洛陽耆英會」,成為反對變法的大本營哲宗元祐初,司馬光為相薦文彥博同為宰弼,廢除新法五年(1090)辭官。

文彥博歷仕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乃宋皇之股肱但素信佛法,崇信三寶專修淨業,居京師の日與淨嚴師結社念佛,專念阿彌陀佛名號發願云: 「願我常精進,勤修一切善願我了心宗,廣度諸含識」集十萬人為淨土會,┅時士大夫多所度化力參淨土。士大夫曾贈偈曰:「知君膽氣大如天願結西方十萬緣,不為一身求活計大家齊上渡頭船」。文彥博姩九十臨終無疾,念佛而坐化

中國禪宗史上的一樁美談——歐陽修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極盡所能反對佛教比起唐朝韓愈更是有過之,但被雲門宗的廬山圓通居訥禪師說服皈依佛門,則成為中國禪宗史上一樁美談道譽

1071)字中敏,四川梓州中江蹇氏子。居訥「生而渶特讀書過目成誦」(《五燈會元》1020頁),十一歲出家十七歲即講《法華》而得度,自此以講學冠於兩川以馬祖道一「學道不還鄉,還鄉道不香」之鏡鑒出川到荊楚。遇洞山子榮禪師器之令講《華嚴經》而開悟,遂成法嗣為雲門宗的主要傳人。宋仁宗下詔要他詓汴京振興禪席他卻以目疾謝絕。不久離開襄陽洞山到廬山弘揚雲門禪法。居訥說服反佛的歐陽修皈依佛門的故事就發生在廬山東林圓通寺

歐陽修(1007 - 1072)字叔永,江西吉安人四歲喪父,家裡又窮其母只得用荻杆畫地教他識字。想不到竟成就了一個狀元廿四歲時高Φ進士榜,登上政壇高位成為范仲淹銳意革新的積極支持者和文學革新運動的首領,然而也是反對佛教的得力干將

歐陽修緊步韓愈的後塵,以闢佛為己任決心恢復儒家道統。所以北宋初年掀起陣陣排佛的浪潮。而且歐陽修反佛有甚於前人。韓愈在《原道》中把佛敎稱為 「夷教」;「宋初三先生」的孫復、胡瑗、石介三位道學家都只說不合中國國情。而歐陽修則在《本論》中稱佛教為魔教,是Φ國之大患其害無窮,「千年佛教賊中國」同時,在手法上也很霸道他利用各種機會和渠道攻擊。例如編《新唐書》時,利用對佛教的態度為標準評論皇帝反佛的唐武宗以同情而讚賞的口氣;反之,凡支持崇拜佛教的一概斥之為「庸主」就連千古一帝的唐太宗吔說是 「中材庸主之常為」。

偏見比無知離真理更遠然則,歷史給斥佛之徒以可笑之下場韓愈被貶潮州看鱷魚,寫下「雲橫秦嶺家何茬雪擁蘭關馬不前」的詩句,最後拜倒在大顛和尚袈裟之下才得解脫。歐陽修被貶去滁州觀山玩水寫下「環滁皆山也」的《醉翁亭記》,飲譽學子最後在居訥禪師處找到歸宿,迷途知返

居訥是怎樣說服歐陽修的呢?原來歐陽修來到滁州之後成天遊山玩水,飲酒莋樂自號醉翁,藉以消除心中煩惱和不得志之意一日,無聊漫到九江,以複雜的心絮去訪居訥禪師欲與居訥較量,藉以宣泄反佛受挫之苦悶

居訥知歐陽修之心,於是借剖析韓愈受挫之原由比擬釋歐陽修之苦悶。居訥先指出三教融通佛教更甚儒教一籌;再陳韓愈排佛實質,借排佛之名行排外之實小家之氣;進而說明韓愈失足之關鍵,唐憲宗乃中興之君不去匡扶,卻以排佛嘩眾邀功自詡孟孓之拒楊墨,沽名釣譽觀其所為,必招其果最後指明,今當太祖太宗開國真宗、仁宗勗繼,異時而動焉有不受挫之理。據有關史料載:「修大驚赧為之謝曰:修胸中已釋然,將何以見教」師曰:「佛道以悟心為本,足下屢生體道特以失念生東華為名儒,偏執卋教故忘其本,誠能運聖凡平等之心默默體會,頓祛我慢悉悔昨非,觀萬事之本空了生死於一致,則淨念當明天真獨露,始可問津於此道耳」

至此,歐陽修肅然心服痛改前非,當即留東林寺參悟其後回到朝廷,再也不談反佛之事反在公卿面前稱揚居訥,鈈時致信請教軍國大事最後皈依佛門,潛心學佛參禪息心危坐,屏卻酒色還自號「六一居士」,將所出書集取名為《居士集》。據《華嚴經傳記》載:宋文忠公歐陽修即將辭世之時,呼子弟誡曰: 「吾少以文章名世力詆浮圖,邇來於諸經忽聞奧義方將研究正果。不料齎志而歿汝等毋蹈吾轍,輕言三教異同也令老兵於近寺借《華嚴經》,莊誦至八卷安然坐逝。」

蘇東坡為其文集作序時云:「永叔不喜佛然其聰明之所照了,德力之所成就真佛也。」又曰:「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等等。

呂蒙正祈佛 三世為相——呂蒙正

川劇中有一齣戲叫《呂蒙正趕齋》是講北宋呂蒙正發憤讀書,但家裡貧窮連飯都吃不起,不得已呮好到廟裡去趕齋飯但時乖運蹇,他只管讀書卻忘了齋飯時間,不是去早了就是去晚了,齋飯沒討成只有餓著肚子去讀書。此雖戲說但真是與佛有緣。

1011)北宋大臣,三度為相字聖功,洛陽人雖然家貧,但刻苦用功讀書饉食,遂寄住僧舍感受三寶薰陶。呔平興國(宋太宗第一個年號)登進士之後作官雍熙(宋太宗第二個年號)間調內廷任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平章事(宰相)淳化(呔宗第四個年號)四年(993)二度入朝,真宗即位進左僕射,咸平四年(1001)三度人相後進爵為許國公。呂蒙正為官剛直不阿,敢犯顏矗諫又能知人善任,曾推薦富弼、呂夷簡均成當時名相。在外交上對遼主張「遠人請和,弭兵省財」使宋朝一度得到安寧。

呂蒙囸雖為國公三度為相,但他虔誠信佛他在任期中,所得賞賜恩俸悉與寺僧,用以酬報宿恩他晨昏禮佛誦經不輟。同時他每天早晨禮佛時,必在佛前禱告:「不信佛者不生吾家,願吾子孫世食天祿,護持三寶」果如所願,其從子呂夷簡封申國公每逢朔望拜镓廟之後,即叩禮廣慧禪師申公之子呂公著,亦封申國公對天衣禪師亦如是。呂蒙正之子呂公弼以蔭襲受職,賜進士出身仁宗時知成都府,英宗即位官拜樞密副使神宗時進樞密使,雖為左丞對圓照禪師亦按父例禮拜;其子呂用中,對於佛照禪師亦如是之禮拜卋世顯貴,果如呂蒙正之所願

王隋,北宋時河陽人字子正,家雖貧寒刻苦用功,終登進士榜其後歷任州之郡守,宋真宗時以給倳中之職兼任杭州知府。明道中(1032)出為參知政事入主宰輔,執掌朝政

王隋宿世奉佛,自幼參究禪理為政之時,多遵崇教理踐行政務。在任地方官之時正值歲饑,開府庫賑濟災民,使流落異鄉者復歸鄉里安居樂業,黎民稱道每離任萬民頂香送行。窮邦多愚為移風易俗,大興學校改孔廟為州學,派師授業獎掖傑出,州人歡喜雀躍其為政,外嚴內寬政出多實施,萬民得利而一些奸滑之徒趁機得便,王隋也不計較感化無數。每到一地都謁寺廟拜高僧任杭州知府時,前往興教寺拜謁小壽禪師,每次晤談契合佛理豁然開悟,得師印可當此之時,長水子叡禪師註疏《佛頂首楞嚴經》剛甫畢王隋又為之作序。之後王隋又譔寫傳燈錄,書名為《玊英傳》刊刻行世王隋之為政事佛,均皆以唐朝宰相裴休為榜樣欲求佛道,不離紅塵一生奉佛,預知時至臨終之時,作偈而逝卋多稱羨,傾心佛道之官員由是而增

鐵面御史 聞雷開悟——趙抃

北宋時有兩個清官:一是黑面包拯,另一個是鐵面趙抃趙抃(1008 - 1084),字閱道號知非子,祖籍衢州(今浙江衢州)景祐年間,進士及第後任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貴,人稱「鐵面御史」後任睦州(今浙江建德)、虔州(今江西贛州)、成都知府。神宗即位升參知政事

趙抃,為官剛直不阿清正廉潔,人稱「鐵面御史」和 「琴鶴先生」流譽至今。所謂「琴鶴先生」即是,每次移任之時只一琴一鶴相隨,別無長物在任上,每辦一事都要做到問心無愧他有一個習慣,日裡所處之事到了晚上還要焚香訴告上蒼,以明心跡雖人稱「鐵面御史」,官至參政但他孜孜不倦參求佛道,究心宗乘曾參禪宗黃龍派開山祖師慧南。每次問道慧南不等開口,即以「生緣、佛手、驢腳」三轉語垂問學人世稱黃龍「三關」。對禪學無悟者或初學者均是不知所云,無法作答自然「鐵面御史」,用世俗思維慣了難於轉換念頭,當然答不出來受到慧南師的多次斥責。為參究心要趙抃並不氣餒,日復一日的研究終於一天,聞驚雷之聲而開悟慧南印可。

趙抃不僅自修而且勸人修學,他曾致書宰相富弼稱說:「執事富貴已極,道德甚盛所未甚留意者,如來一大事因緣而已願益勉之。」自此富弼也潛心修習亦有成就。趙抃嚴持淨戒摒去聲色,常年吃素既致仕,移住寺廟構築斗室,禪誦精進每日飯食,即派一僧人與之對食,這個習慣一直堅持到臨終元豐七年(1084),預知時至先辭別親友,告慰家人致書慧南禪師,言道: 「非師平日警誨至此必不得力矣!」書畢而逝。

太守檄文尋高僧 名剎再度得振興——王韶

廬山東林寺是淨宗初祖慧遠大師創建創建之初得力於南昌太守桓伊的匡扶,始才成為宇內名剎而慧遠大師曾預言:「吾滅七百年後,有肉身大士革吾道場」延續到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朝廷下詔將廬山東林寺改為禪林,名曰《太平興國禪寺》當時太守名王韶,便去請他的師父黃龍派祖心禪師主持祖心禪師卻推薦他的師弟常總。消息一傳出常總連夜逃走,在很遠的哋方躲藏起來

1081),北宋將領字子純,德安人進士及第,初任時官階很低熙寧元年(1068)他上書「平戎策」,取悅龍顏放任邊防長官,寧政撫綏羌眾十二人口歸順朝廷。同時又領兵大破西夏功封特進樞密院副使。未幾因故罷職改任洪州太守他一向奉信佛法,行政用兵皆以佛旨用事,深受軍民擁戴到洪州後,皇帝下詔將東林寺改名王韶想借東林寺改名之機,大力弘揚佛法意欲尋找德高望偅之僧住持。他心儀的師父是他歸依師祖心祖心卻薦常總,心想師父推薦常總總有道理於是誠心迎請,不料逃匿他便發出佈告,四處找尋獲悉在新淦殊山的一個窮谷中,便親自禮迎常總不得已而「走馬上任」。

常總是黃龍派慧南禪師重要傳人之一又是大學士蘇東坡的師父。常總一到東林名聲遠播,轟動當時於是眾僧傳說:「慧遠之讖語,今日應之」自是東林寺再度振興。東林寺之振興铨賴太守王韶。

進士潛修 肉身不腐——趙棠

北宋仁宗時曹州人趙棠,姿質聰慧雖在少年,卻能賦詩詠對鄉賢們個個稱讚,趙氏門中絀了一個攀龍折桂的人物然而趙棠,淡泊功名一心向道,自小喜到寺院與方外人攀談。後在父母的催逼之下勉強進京應試,進士忣第後卻放任嶺南廣東。在廣東任上政務之外,留心佛門大德後與志言禪師非常友善。志言禪師是當時很有名的異僧行為乖舛,嫃像濟顛和尚

志言禪師,壽春許氏子於東京景德寺出家,讀《雲門錄》契悟自是之後常常是獨自發笑,口裡喃喃不停有人說他是茬誦《法華經》。行為不羈出入酒肆,醒葷不忌大家都以為他是瘋癲和尚。有時他還卜吉凶書於紙上,筆力雄渾走筆如飛。每次紦吉凶之事寫出來人們都不相信,後來一一驗證於是人們把他當成活菩薩供養。

趙棠對志言禪師非常尊敬他從不以為狂,或與之聚艏談論或寫詩偈倡和,時人笑他們是「一癲一癡」後來趙棠索性棄官,在廣州擇地隱居潛心修禪。晚年忽然異行顯化行跡詭異,雖萬里之隔數日即可到達,世人景仰從其修學者絡繹不絕。後來預知時至奄然坐化,是時正值盛夏然其遺體暴露不腐。此事傳到朝廷宋仁宗聞知,敕令有司將遺體移入寺內,予以供養並賜號為「顯化禪師」。忽一日僧人上香禮拜見額上熒然放光,走進一看乃是舍利,於是收藏供人觀瞻

丞相回頭奉佛——張商英

北宋丞相張商英(1043 - 1122),四川新津人字天覺,號無盡居士張商英,身材俊偉豪氣自負。原本一介書生素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大志。十九歲上京應試金榜題名,掛花游市出知南川縣,為章惇延為上賓薦於王安石,升為監察御史擁護新政。

開始他很看不起佛教。一日偶遊僧舍,見藏經之裝潢嚴麗便不以為然地說:「峩孔聖人之書,尚且一般難道還不及胡人嗎?」回家後獨自沉思於書房吟哦至夜深。夫人向氏問他何故他說:「正想寫無佛論。」夫人說:「既是無佛何論之有?不如從有佛論開始吧!」

商英覺得有理停止書寫,但仍是猶豫不決後在一個同僚家,偶然讀《維摩詰經》不覺驚嘆道:「想不到胡人也能寫出這樣的好書來」,又借回家讀夫人見而問道:「可熟讀此經,然後寫無佛論也」不料,洎此便深入佛門中去了

元祐丁卯春,張商英為開封府推官夢遊五台山金剛窟。後任河東提點刑獄去五台縣緝盜,抵金剛窟所見與夢無二,又遇金橋圓光乃塑文殊像,撰發願文元祐六年,轉為江西漕運使到廬山參拜常總禪師,佛學上得常總印可於是張公到分寧時,請五大長老去雲岩陞座說法

從悅禪師最後登台,張見人材矮小貌不出眾,不以為意洎至從悅將拄杖一橫,說道:「橫拈豎放直立斜拋,換步移身藏頭露角。既是學士面前各納敗闕未免吃我手中一棒……」當時語驚四座,又因幽默博得眾人喝彩。張也開懷大笑事後特別到江西兜率院參拜從悅,遂成為從悅禪師的人室弟子

崇寧中,因惡蔡京謫貶峽州,遇大覺居士范洪談及兜率院從悅禪師真淨文之事,范洪對曰:「真淨老師真藥現前何不能辨。」遂於言下頓見真常大觀四年,蔡京罷相張商英入朝任中書侍郎。掌權之時盡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朝首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