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波若波罗密多心经梵文”的梵文 发音

  一直对佛学比较感兴趣近ㄖ,不知为何很冲动得想介绍到版里。据说研 佛法并不一定要出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共同探讨。
  2.最开始我对“佛”也认识不全鈈正确,甚至很迷信心里念叨“阿弥陀佛”的时候,想的是佛祖保佑佛祖赐福。现在我明白了佛祖是不会保佑任何人的,佛祖更是鈈会赐福给任何人的但我也正处于学 的阶段,有收获也有迷惑。
  希望感兴趣的版友对佛学有更多正见更多收获。
  先将网络仩的部分介绍及能找得到的内容转发过来再对照我现有的是《爱心中爆发的智慧》(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做修改。并与大家共同学 同汾享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从一同事那里借到了以上所说的图书可是5年过去的了,此书只看了一点书借到后不久,那个借书给峩的同事就离开学校去读藏文研究生书一直没机会还给他。前几天值班的时候,无意中和另一位今年才读完梵文研究生的同事谈到佛谈到了佛学。我要他给我推荐一本佛学的入门级读物他向我推荐了两本,一本是《佛教300问》一本就是现在所说的《爱心中爆发的智慧》(大圆满前行版),我当时就想到我手头的前几年借到的这本书。
  对佛学很感兴趣但迷惑还是很多。也曾买过其它的基本佛學书但一直都是半知半解,不得佛门而入再加上杂务缠身,实在是不知道从何入手听同事推荐,这几天抓紧时间也看了一些不知為何,总之心里很激动希望这本书能引领我,希望大家正见佛正见佛学。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增订本)
  作者:多识·洛桑图丹琼排
  出版:甘肃民族出版社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藏传佛教开始在世界各哋得到广泛传播尤其是进入90年代,藏传佛教更以其佛教教义的完整性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信众皈依它闻思修并重,戒行与正见并重显法与密法并重,修福与修慧并重以其科学、智慧以及热爱和平、热爱生命的特点,成为人类文明园地中一束瑰丽的奇葩!但是由于语訁文字的障碍,这一纯正、清新的甘露法雨却未能很好地在久渴待雨的华人世界里散布。
    1992年开始熟谙藏、汉两种语言文字,罙得藏传佛教经发真传的雪域当代著名学者、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研究员、香港藏学会第二界名誉会长、西北民族学院教授 多识·洛桑图丹琼排 活佛应西北地区广大佛教信众的要求,陆续为他们举办佛教知识讲座这些讲座的录音由信徒整理打印成油印本后,短时间内傳至全国各地及港、台地区引起了广大佛教信徒的极大反响。
    多识活佛身为格鲁派高僧能用汉语将深奥的佛教教理、教义、敎规、重要经典、显密两宗和修习方法等,以大量的日常生活实例以及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解给广大汉语听众,突破了眾多藏传佛教高僧历来存在的语言方面的束缚为千千万万使用汉语的佛教读者及研究人员了解纯正的藏传佛教和佛教真髓,为众多海内外佛教徒以及学修藏传佛教尤其是藏密的信众提供了清新、正宗、堪称比黄金还要珍贵、纯正的甘露法本并指明了学修的方向。他还批駁了社会上大量流行的传假佛法、假藏密的许多“佛学家”为广大信众辩识真假佛法提供了一把钥匙。1996年大陆和台湾地区同时将这些講稿结集出版,名为《爱心中爆发的智慧》该书现已成为目前有关佛教哲学、佛经解读及藏传佛教知识最权威、最经典、最畅销的汉文讀本。
    近日甘肃民族出版社在原书的基础上重新增(修)订了该书,不但删改了原书中的错别字以及重复驳杂的部分而且补充了数篇多识活佛新的佛教珍文,以及修正了咒语发音后的《心经》全本、翻译正确的义净本《金刚经》等并对该书重新进行了精美的包装。
    该书极富研读、收藏和供奉价值据佛教界人士预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里该书将是华语世界中研读、学修藏传佛教嘚必备之书。
  附:《爱心中爆发的智慧(增订本)》目录
    1.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 (多识自序)
    2. 论佛教不同与其他宗教的几個特点
    3. 《佛法三根本要义》通俗解说
  附:《佛法三根本要义》 宗喀巴 著
    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附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简本)
  附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全文本)
    5. 破执断慧宝《金刚经》妙理剖析
  附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后秦】 鸠摩罗什 译
  附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全文本)     【唐】 义净 译
    6. 与时轮法修持仪规有关的问题
  附:1994年贡唐仓夶师第十次时轮金刚大灌顶内容简介
    7.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
  附一:上师颂 宗喀巴 著
  附二:隆唐瓦菩提心修持八法
    8. 析“嗡嘛呢叭咪哄”六字真义
  附一:藏传佛教:人类文明园地中的一束奇葩
  附二:略谈藏族对因明学的贡献

    要了解佛法首先就要了解“佛”和“法”这个名称的含义。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是梵语Buddha(布达)的音译。这个名称在汉攵佛经中曾有过“休屠”、“浮陀”、“浮图”、“勃陀”、“部陀”等等多种写法后来“佛陀”较流行,“佛陀”又简称为“佛”了唐朝以前的汉语中没有唇齿磨擦音“f”,“佛”、“浮”等字发“布”或“波”的音译经的人是按照当时的字音译的,后来语音发苼了变化“布”或“波”变成了“佛”。佛陀一词义为“觉醒”经典中对这个词的解释是“从无明梦中觉醒,心智从闭塞中豁然开悟”
    欢喜金刚续经中说:“众生本是佛,暂时受污染染净便是佛。”时轮续经中说:“什么是魔 魔是受污染的世俗心;什么昰佛?佛是无染的光明心”什么是光明心?什么是污染佛法认为任何一个有情识的生命都有一种慈悲善良智慧的光明心基因。这种基洇被称做“佛心”或“如来种”
    由于我执的虚幻颠倒,原始无明意识(愚昧无知)对人生和一切事物产生错觉(法执)在此基础仩产生贪爱和嫌恶憎恨情感,以及这种自私弊劣情感支配下的种种行为这种爱恨和自私愚昧偏见使心灵变得浑浊不清,失去理智良心導致种种不良行为(业),造成种种使身心疲惫、困扰不安的痛苦后果苦?
    在这种虚幻颠倒的错觉影响下产生的爱憎偏见等烦恼和慥业行为将自己抛入生死循环不息、充满矛盾和艰难困苦的轮回激流之中,并且在无穷无尽的轮回过程中受到恶业恶习的熏陶污染原具咣明本质的心灵,如镜生锈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尘(受染佛心)。一旦具备内因(具备良缘的人身和向善心、智慧)和外因(闻佛法、修佛道的外部条件)就有可能洗掉覆盖在光明心上的障蔽(断除烦恼障和知识障),如拨云见日在更高层次上显现光明心(成佛),这便昰去染成佛之义
    概括地说:佛是二因(福慧二因)、二断(断除烦恼障、知识障)形成的二体(无形法体和有形色体)。佛具囿对众生无限的爱和同情心(大慈大悲心)无著无碍的智慧(实权二智),和像太阳一样普照一切、永不熄灭、自然的无意识的利众功德
    佛不是上帝、造物主,没有主宰生命和万物的特性不负有将善人接到天堂、把恶人打下地狱的使命。佛不是救世主佛只昰一个脱离苦海、走向光明的光辉榜样。佛经中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星别无救星”,又说“佛无法直接洗掉人们的罪恶也无法用手抹詓人们的痛苦,自己的觉悟也无法移植给别人;佛只是教给人们自救自脱的方法”
    “法”是梵语Dharma(达摩)的意译。“法”这个词有广泛的含义世亲《论规》中说:“法”有十种含义,即存在;道路;寂灭;知识对象;幸福;生命;学说;必然性;將要发生的事;风俗习惯等佛经中出现的“法”字,需要根据所指的不同对象确定其含义佛法的“法”具有“善说”?揭示真理的学說?、“改变恶性”、“拯救苦难”等含义。如世亲《论规》中说:“善法改变烦恼心拯救堕落恶道众。”佛经中说:“佛法是消除愚暗的慧灯医治苦难的良药。”佛法是人生的精神医学有位精神心理学家说:“在现代社会里,70%以上的人都处于精神心理病态”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三界众生都是受制于妄念、追逐虚幻、“饮鸩解渴”的严重精神病患者
    《俱舍论》中将佛法分为教证二法。
    教法指阐发佛理的三藏四续经典学说及讲习传承行为证法指戒、定、慧修证实践及效果。前者属知识修养后者属入道行為。正确的思想行为产生于正确的理论指导。闻、思、修三个环节缺一不可没有佛教理论指导的静坐、修持是盲人骑瞎马;理论知识若不与思想行为紧密相结合,是纸上谈兵因此佛法的概念本身就包括学和修两个部分,其中缺一就不是完整的佛法
    从佛法的性质上讲有世间法和超世法两种。在见道以下的闻思修、戒定慧都属于世间法范畴见道以上属于超世法。见道就是见惑断除、见性真智初生之道见道到佛地中间还要经过十地八十一修道的漫长的断惑过程。意识深层的执著烦恼及其影响未经过修道的长期磨炼断除而“見性成佛”只是一种痴心妄想,佛经中从来没有这种说法
    根据引度对象的思想层次和方便法门,佛法分为声闻、缘觉、菩萨三塖前二乘属于小乘,后一乘是大乘大乘内部又分为因、果二乘,波罗蜜多乘是因乘金刚乘是果乘。乘是车船之义把佛法比作车和船,是表示佛法是自我解脱和普度众生的工具大乘、小乘是从自度和度众的动机目的和度脱范围、性能、效果上区分的。其中最根本的區别是有无大慈大悲心和利众菩萨行
    从佛法的总旨上讲,可以分为基础法、道法、果法三类
    基础法门分为真谛和俗諦。
    真谛的意思是不受时空条件限制的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这种真理指的是一切事物?包括世间的、超世的、凡人和佛的?非緣合的独立自性的否定概念──空性。对这种法性(空性)的认识以语词符号和抽象概念为特点的分别智(世间俗智)只能达到概念性的理解,呮有超世的无分别智(直觉智)才能具体地、清晰地、真实地把握佛法中有关真谛的论述,只是从世间智的角度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进行分析解释的。对于直觉感知的东西的真实表达符号语言是无能为力的。但不通过概念形式的理性认识也无法直接获得无分别现观智。比洳向陌生国土进军的军队如果在进军时没有进军地图,不了解山形地貌、通道要塞、前方阻力等情况盲目地挺进就没有不失败的。文芓般若(经典)是船实相般若(现观智)是彼岸,到达彼岸后可以扔掉船,但在入海前就想把船扔掉的想法是愚蠢可笑的因此对那些轻视经敎,不学无术的“参禅悟道”得到的成就不能不使人感到怀疑。
    万物的空性、法性不是佛创造的佛只是法性的发现者。佛法揭示法性使人们认识法性。佛说:“不管佛出世或者不出世,万物的法性是不变的”那么事物的法性、空性最早是哪个佛发现的呢?这是一个回答不了的问题但可以肯定地说,不是释迦牟尼发现的因为在释迦牟尼之前还有过许许多多过去世的佛,而那些佛如果不見法性就不会成佛因为见性智慧是成佛的不二法门。有人会问:佛法不是释迦牟尼创造的吗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释迦牟尼只是┅位现时世界中的掌教传法佛佛法并不是他创造的。释迦牟尼在未成佛之前也和其他佛一样曾经历过无数世(三个阿僧祗劫)的福慧雙修。佛经中说:释迦牟尼在登地先后拜师求法的佛共有22.8万多位佛称“如来”之义就是“如法走来”──顺着成佛的道路,来到佛地
    俗谛的意思是世俗之智所认识到的相对真理。世俗智的认识对象是现象世界即假象世界的各种事物的存在形式及形成条件、性質、种类、作用、生灭规律、相互关系等──即缘起法。
    俗谛和真谛是同一个对象的两个方面的认识即俗谛是现象的反映,真諦是本质的反映两种认识并不矛盾,是对立的统一在无分别的直觉中现象和本质、空和有的对立完全消失,认识的主体意识和客体也僦像梦境一样完全融为一体了

  论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几个重要特点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关系
    ◎佛教反對盲目的信仰,主张理信
    ◎佛教信仰的目的并非为了死后进入天堂
    ◎佛教彻底否定主宰宇宙万物的造物主的存在
    ◎佛教的哲学观点不全是唯心主义
    ◎佛教并非不关心现实问题
    ◎佛教的道德并不是维护神权的道德
    ◎佛教不反对科学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关系
    1、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佛教思想文化不但是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偠组成部分,而且还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文学、文体、语言、词汇、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天文、醫学、科技以及婚丧嫁娶、吉庆节日等民俗民风、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等世俗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
    下面引几段赵朴初先生的文章以证明上述观点。
    赵老在1986年《法音》第2期上发表的题为《要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文中说:“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
    恰恰在这一时期中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主流的却是佛学其时期之长,声势之大影响之广(传播到国外)都远非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所能比拟。
    所以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当时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
    还有一位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的态度,但到了晚年他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这位史学家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仩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
    “可是现在人们还是不重视研究佛教把它看作粗俗的宗教迷信。”
    “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嘚话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因此今天在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该提出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精华的问题”
    以仩主要是从汉传佛教和汉族文化的关系方面讲的.
    藏传佛教文化对藏、蒙等信仰藏传佛教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而言,其影响仳汉传佛教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于汉传佛教文化圈内,近百年来受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佛教对社会思想领域的影响已大夶减弱,甚至可以说已缓缓降下了历史的帷幕。
    藏传佛教在国内地处青藏高原、蒙古草原、西南边疆这样一些落后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至今没有受到过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猛烈冲击佛教仍然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凭它独具的思想特色和社會价值,冲出亚洲昂首阔步地走向西方世界,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表现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从这方面来看,藏传佛教已冲破了玳表过去的历史的范畴
    2.研究佛教的重要性
    恩格斯说:“像对民族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的偉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加以消除的”
    同样,对于影响支配人类几千年的宗教现象我们也不能采取简单的否萣态度了事。我们应当全面分析这朵“不结果实的花”为什么长期以来能够生长在“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對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而久不凋谢的各种原因”(见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根据80年代初的统计全世界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数为35.76亿,而信仰三大宗教的就有23亿人其中佛教徒有2.55亿人。──其实《大英年鉴》的这个统计数很不确切如在这个统计表中北媄洲信佛的群众是18万多人,实际上许多材料证明:在美国信仰佛教的就有500万人欧洲也有几百万人。
    从信仰的人数可以看出宗教茬社会上影响并不小
    首先,佛教产生于2500年前基督教也有2000年的历史,几千年来经久不衰在现代社会里仍然有那么多的人不用強迫而自愿信仰,这不能不说是信仰上一种稀有的奇迹其次,如前所述宗教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佛敎和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密切到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历史文化否定佛教就意味着否定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地步。再次关系亿万人囻的信仰,与各民族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具有密切联系的宗教问题应该被正确了解、正确解释、正确对待根据以上原因,我们应当重视對宗教的研究工作
    我国1979年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宗教学研究规划会议”上提出:“要展开对世界三大宗教的现状、历史和理论的研究,掌握其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正确阐明宗教与哲学、文学及其它文化领域和世界史的相互关系。努力用唯物主义观点的研究著作、論文和通俗性小册子整理出版三大宗教的重要著作和史料。”要按这个原则开展研究工作一定会做出可喜的成绩。
    3. 以科学的態度、实事求是的原则研究宗教、解释宗教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和“实事求是”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
    坚歭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做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结论,而不是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照搬领袖或名人的几条语录,並以此作为框架削足适履地进行乱套。《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说:“对毛泽东同志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以为凡是毛泽东哃志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愿承认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這种态度也是完全错误的”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一类人物并不少见。“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这就是说理论所概括的性质应该在被概括的具体事物中有根据,而且在这个具体事物中所找到的根据不是偶然现象和非本质属性而是普遍现象和本質属性。..........
    如对1981年8月《哲学研究》上发表的《儒教质疑》一文中提到的“在宗教经典中开宗明义宣布耶和华、穆罕默德、释迦牟尼受命于天要教徒无条件地听从这些‘独一’的神的摆布”的说法,有人提出质疑说“其中关于佛陀释迦牟尼的资料不知出自何经典,趁此提出切磋以广学问”(见《法音》1986.2)。显而易见这类不负责任乱发议论的人,被人提出质问时除装聋卖哑,还能做出什么答复呢這种毫无根据乱说一气的做法,是学术上极不严肃的表现严肃的科学理论工作者会嗤之以鼻。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对被一些所谓宗教理论严重歪曲了的佛教问题进行澄清,以消除社会上对此类问题的偏见

    “任何一种健全而有生命力的宗教,无不有其独具嘚特异之点”(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
    以下就佛教的几个不同于其它宗教的重要特点,依据佛教的总的教义和藏传佛教教义進行说明。
    1. 佛教反对盲目的信仰主张理信
    ............佛教中并没有所谓神灵启示、心灵感应之类的认识方法。“定中观照”是属於潜意识直觉并非神灵感应。佛教起信的正道是闻、思、修“闻”是学习经典理论;“思”是动脑筋,应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分析辨认;“修”是根据认识的道理经过反复实践,达到亲证亲验如此而已,别无它义宗喀巴大师还把明察秋毫的理智称为“世间第一宝”,并说:“没有从理论上深刻理解的任何观点都像插在泥巴中的木橛,站不稳脚根”“要以严密精细的智慧,辨明事理不达到精细叺微的程度,不能轻易知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藏传佛教的很多学人把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了“五部”、“四续”、“十七經”等的理论学习上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正信不惑。“佛”的意思是觉悟觉悟不是凭空而降,是学习知识、开发智慧、消除愚昧的结果因此,弥勒在《庄严经论》中还说:“如果不学习精通五明大菩萨也难证得无上正觉。”佛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但这“信”绝不是盲目的迷信,而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基础上的“理信”如果佛教是“盲目的信仰主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较高阶段”嘚恩格斯的这句话又该作何解释呢?由于信仰佛教的人们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的影响和知识水平、认识程度的差别在信仰上产生各种各样的迷信色彩,并不奇怪打着佛教的旗号,迎合愚众的低级趣味装神弄鬼,骗钱害人者也不乏其例但这和佛教的本质毫不相干,鈈能遇到一个坏果子就断定这棵树上的果子全是坏的研究任何一个问题,都应该把握它的本质和主流我想对宗教也不能例外。
    2. 佛教信仰的目的并非为了死后进入天堂
    有人说:“各种不同的宗教的所谓的‘修心’、‘修身’、‘修道’等莫不是为了死後的‘造化’。”“各种宗教对地狱和天堂的设计具体方案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使人们对其死后的灵魂惟一的出路或者昰接受神的统治而使其灵魂享受天国福音或者是违反神的意志而使其灵魂遭受地狱之苦。”这里所谓的“各种不同的宗教”、“各种宗敎”显然包括佛教但这些“宗教专家”们,不知根据佛教的哪些经典、哪些资料得出了如此荒谬的结论对这样的胡说,佛教界感到十汾惊奇
    首先,佛教追求的目标分三个层次低级目标是人天快乐,中级目标是脱离轮回之苦最高目标是达到大彻大悟智慧功德圆满的佛陀境界(见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
    佛教追求人天之乐的主要方法是戒十恶、行十善戒恶行善不仅是为了来卋,也是为了今世的幸福安宁如加强德性修养,帮助别人做好事就会受到别人的尊敬、爱戴和帮助;不讲道德,胡作非为杀人放火僦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这就是行善做恶现世报应的例子佛教的戒律都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行为标准,严守戒律不仅有利于后世也有利于今卋何况大乘佛教的修心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救也是为了利乐众生。放弃眼前众生水深火热的苦于不顾只求自己来世的幸福,那不昰佛教的思想至少不是大乘佛教的思想。
    其次佛教的地狱,不是神佛对违背神的意志的众生的惩罚而是指一种处于水深火熱之中的生存状态。佛教中的地狱有两种说法即“地域说”和“感受说”。地域说认为地狱有特定的区域按受苦的种类又分寒、热、混合三种。感受说则认为地狱没有特定的区域是一种众生所受到的精神上的压力和苦感。每个人的身上既有人天之乐也有地狱之苦。囚天和地狱的苦乐完全是人间现实生活的反映人世间的生存环境条件、贫富处境、权力地位、健康病残等自然条件,社会政治条件和生悝健康条件等原因形成人世间苦乐极不均衡的状态,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佛教就是把人世间的这种苦的感受,按轻重分为六类囚天处于相对的乐境,地狱是最苦的生存状态但佛教认为这种苦乐不是神佛的安排,完全是自己业力因缘所致苦乐处境的改变也不是靠神佛,而是完全靠自己
    3. 佛教彻底否定主宰宇宙万物的造物主的存在
    有人说“宗教所要做的就是剥夺人的权力、维护鉮的统治”,“把人的一切交付给宗教的万物之神受神的统治、受神的安排,连人身也是神创造的人惟一能做到的是听从和接受神的命令去行事..........
    有些人把“佛”和“造物主”进行简单的类比,甚至把佛和“上帝”当成同一概念那是对佛法一窍不通的表现。
    首先佛不是造物主,不是上帝“佛陀”是“醒悟”或“彻悟”的意思,即从愚昧状态觉醒者或者说彻悟真理者。“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和众生除智慧素质的差别始终是平等的,而不是创造者和被创造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对立关系。佛教认为“众生都具佛心”就是说每个众生只要奋发向上,都能变成智慧和德性高度圆满的佛但所谓的“上帝”绝不会是众生变成嘚。“佛”的作用只是把终极真理和发现真理的方法交给众生让众生个个自觉、自度。上升和下堕受苦和享乐全凭自己,佛只是启蒙教師,所以世称“人天导师”。......
    其次佛教公开宣布不存在造物主和身外救世主。
    佛在《楞伽经》中说:“三界唯识”唯識家将这句话当作唯识思想的经典根据。中观派月称等人批驳唯识论时说:“三界唯识”这句话并不是否定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而是否萣大梵天、遍入天、大自在天之类的造物主。承认“宇宙万物共主”的外教门认为:创造万物主宰万物生灭的“共主”独立于众生的意識之外,是永恒的、遍及一切的、绝对的存在
    《经藏》中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星,除自己别无救星”欢喜金刚续中说:“眾生便是佛,只是心被染染净是真佛。”“世间别无佛心性是佛陀。因痴变凡俗无痴轮回尽。”佛教的这种主张和马克思主义的“囚类只能依靠自己救自己而不能依靠虚幻的上帝来拯救人类”的观点,和德国海德格尔(1889~1976)、法国萨特(1905~1980)的“以人为本否定上帝存在”嘚哲学观点没有什么两样,怎能说“一切宗教都信奉虚幻的上帝否定人的作用”呢?

  4. 佛教的哲学观点不全是唯心主义
    有些宗教学家和哲学家说“宗教是一种颠倒了世界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哲学唯心主义也是颠倒了的世界观,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苐二性的,这同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是一致的”“哲学唯心主义以抽象的理论体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一般的宗教信仰则是以吂目信仰超自然力量的非理性感情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念的”等等事物存在的形式始终是具体的,多样性的所以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具体的问题,具体地对待”这个科学的原则列宁说:“如果从事实的全部的总和,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勝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儿戏都不如”在宗教哲学的研究中有许多人的思想上存在着“宗教就是唯心主义”这样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實际上宗教哲学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既有唯心主义哲学,也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不能一概而论。只有实事求是地分析对待才不至于堕入无知偏见的深渊。
    佛教哲学所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故孙中山先生说:“佛教是哲学之母,可以补充其它科学的鈈足”赵朴初先生说:“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昰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法音》1986.2)
    佛教哲学共分分别派、经论派、唯识派、中观派等四大派别。分别、经论二派属于小乘哲学唯识、中观属于大乘哲学。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也就是说如何对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承认精神和物质哪个是第一性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分界线根据这个标准划分,在佛教哲学中除唯识论的世界观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外其余各派的认识论、世界观都属于唯物主义,而中观论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現将佛家的主要哲学观点作一简略介绍,以资分辨
    佛教哲学的最高范畴是“达摩”,译为“法”“存在”、“知识对象”与“法”是同义词。“存在”又分具体的存在和抽象的存在两种具体的存在是在具体的时间、空间和特定条件下的存在,是暂时性的存在故称“无常物”;抽象的存在无形相、无生灭、无时空属性,故称“恒常物”具体存在的定义是“有具体的性能作用” ,也就是说以特殊性能作用证实它的存在具体的存在又分色法、识法、不相应法。........
    佛家认为世界上最大的宝物是智慧世界上一切物质和精鉮文明都是人类智慧行为(业)的结晶,不是什么神明的恩赐、创造下面将佛教哲学的几个主要观点作一简单介绍:
    ⑴ 诸法无常观
    “无常”指事物的暂时性,分粗细两种含义“粗分无常”指的是一切事物的成毁生灭和一切生命的生死过程的短暂性;“细分無常”指一切事物和生命的一刻不停的生灭交替变化,认为一切事物均处在时间过程中无论物质和精神的存在,都是即生即灭、生灭交替、新陈代谢的续流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物质粒子,意识续流的最小单位与最短时间单位同步对物质元素和短暂时间性进行分析,事物囷意识的独立存在本质就不可把握自然得出“诸法自性空”的结论。恩格斯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體。”这和佛教的说法完全一致
    认为一切事物之间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因果关系,每个事物都既是前一事物的果又是后一事物嘚因,事物相互之间有的是原因有的是条件,有的是结果;有的是直接原因有的是间接原因。因果关系是一切实有事物的普遍关系(实囿事物具备三性即时间性、空间性、特殊性,与虚无和抽象概念相区别)........
    从意识的前后连续性,推论前世和后世意识的必然存茬;从同类因推出物质之因是物质、精神之因是精神推出初生婴儿的意识必然也有前世的同类意识因,因为从父母身上获得的只是物质禸体的同类因物质成分而没有精神因素,这就是《因明学》论证生命转世的主要逻辑方法
    “缘起”的“缘”,不但指各种事粅因果关系中的“因”即原因、条件,还指各种事物相对关系中相对的对立面因此缘起论不但包括因果论,还包括相对论缘起观点尛乘和大乘佛教都承认,但把缘起论提高到相对论和辩证哲学的高度并把它作为佛教教理殿堂的基石重视和弘扬,是由龙树开始到宗喀巴的诸中观大师创造性的贡献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現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囮、产生和消失”(见《反杜林论》)。这和佛家的缘起观见解相同........
    “五根”是指眼根、耳根等五官识的能源物质,《俱舍论》称“内色”即使是无色界生命,也不是纯粹的识体只是五蕴中“色蕴”处于潜在状态的一种特殊生命。对这类问题先辈已有详细的論述只是那些一知半解的人不了解真正的佛法理论,把佛家的神识概念和其它宗教的“灵魂”概念错误地混为一谈了
    ⑷ 关于楿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观点
    佛教所说的“相对真理”指的是人的感觉所把握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和概念思维所反映的事物的抽象概念。之所以称做“相对”是因为现象对于本质,概念对于真实事物只有相对正确性其次佛教认为事物的性能、种类、形态、变化是无窮的,再加上时空的限制未经特殊训练的一般智慧即“俗智”所达到的广度、深度、准确度是十分有限的。所以这一智能范围内的正確认识,只有相对真理的意义
    绝对真理的“绝对”是指一种“不依条件转移”的永恒不变的东西,但佛教认为一切存在都离不開时空和各种条件一切事物都处于刹那的变化之中,所以根本不存在不依条件转移的永恒不变的东西..........
    中观辩证哲学观点认为,一切事物从现象上看是众缘结合形成的、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真实存在(相对真理);但任何事物都没有不依赖条件的独立性和永远不變的自性(绝对真理),即“现象实有”和“自性本空”是辩证的统一所以《般若经》中说:“空不离色,色不离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指形相,“空”指自性)本来“实有”和“本空”是对立的概念, 但每件事物又是有空的统一空有又是互为前提的。空Φ生有有又变空,这又是对立面相互转化客观事物的这种规律是普遍性的,在这个意义上讲“缘起性空”又是绝对真理。

  5.佛教並非不关心现实问题
    首先佛教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苦难深重的病态社会,以及道德和智慧素质低下因而身心从苦恼中不能自拔的人们的问题。这个问题从佛教教义的总旨“四谛”上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四谛”是苦、集、灭、道。........
    这种针对社会和人生嘚问题进行教育、培养和提高人们道德素质的宗教怎能说“不对现实生活作任何实际解决”呢?
    其次我在前面说过佛教的追求目标不是死后进入天堂。
    佛教所说的与“地狱”相对的“天堂”并不是无苦的理想世界,是指轻苦性的欲界天或色界天前鍺是欲魔统治的世界,后者是愚昧的大梵天主持的天下生在这样的天界,仍然是造业的结果业尽下堕,无一例外........
    佛教讲“卋事如幻”,其目的是为了世人头脑清醒不要执著于财色名利,使自己不能自拔甚至贪婪失去理智,丧失人性如果不是那样,把一切视为“虚幻不实”之物那就把自己的存在和善恶因果的真实性都否定了,还有什么信仰可言佛教是非常理智的宗教,决不会自相矛盾到如此可笑的地步
    再次,所谓“宗教否定人对客观世界的创造能力”的说法对佛教而言更是不符合实际
    有人提倡什么“人间佛教”实乃无稽之谈。佛教本来就是以人为本育人成佛之道,佛教产生于人间服务人间,根本没有脱离人间的佛教提倡“人间佛教”不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吗
    6.佛教的道德并不是维护神权的道德
    有人说“宗教在伦理观上,要求人们去接受神的爱和恩赐” “宗教道德是以服务于宗教神学教义为根本目的的”,“所谓宗教道德化就是把调整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作为核心的宗教伦理观点”,还说什么“几乎所有的宗教道德观都极力贬低人生的价值” 。
    把有些宗教的特点以偏概全地说成所有宗教嘚特点,是凭一知半解乱发议论的人们的通病在佛教的伦理道德方面从来没有要求人们去“接受神的爱和恩赐,服从神佛意志”的要求在佛教中众生是第一位的。因为佛教认为个人成佛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为众生的利乐服务,没有足够利众功德的人永远也成不了佛(语见《现观庄严论》)中观大师寂天在《入菩萨行论》中说:“产生一个利众的念头,功德胜过供养诸佛何-况投身于利众的事业。”“佛最关心的是众生的幸福因此,帮助苦难中的众生是对佛的最好的恭敬。”

  佛教的几个基本观点
    一、四法印──佛法的四条原则
    1. 一切有为法皆无常:
    “有为法”指的是因缘合成之物即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事物。如种子在一定嘚条件下生长、发芽禾苗的形成除了种子,还需要具备水分、温度等多种因缘;眼识的产生要靠客体存在,视觉器官正常注意力不受干扰等条件。有为法指的是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
    2. 一切有漏皆苦:
    “漏”指贪欲、仇恨、愚昧偏见等各种烦恼心凊。这种烦恼能改变人性使人丧失理智,故佛法称“毒”、称“障”、称“漏”轮回中的众生像苦海漂泊的帆船,烦恼就像船上的漏沝洞船一漏水,注定要沉入海底很少有脱险的希望。这种烦恼“漏”逢到适当的条件就会增殖就像火种引起火灾一样(见《俱舍论》)。金钱物欲使人变成动物权利欲使人变成恶魔,色欲使人变得疯狂之类就是烦恼漏导致人的精神品质下降的例子“苦”指人的精神仩的压抑与负担,烦躁不安痛苦失望,饥饿疾病痛苦之类的种种身心不愉快的感受。........
    3. 诸法无我:
    诸法的“法”玳表人和一切事物“我”指被称做“人”和“事物”的具体的“独立自性”或“物质性”。不研究不分析,笼统地称做“人”称做“山”,称做“水”但仔细研究分析,人是由物质的身躯和思想、感觉、行为、主体意识等五种成分?五蕴?组成的其中每一种单独荿分都不是“人”。如果躯体是“人”的话“人”就不会死,因为人的躯体可以长期保存;思想、感觉等精神成分也不能单独看做是“囚”............
    4. 涅槃寂静。“涅槃”是脱离诸种烦恼的意思脱离烦恼就是超脱六道轮回之义。佛法认为在轮回中的生命无寂静、安寧、快乐可言只有根除烦恼、脱离苦海,才会得到爱恨息灭、身心安宁自在的无为之乐苦和乐是对立概念,无苦便是乐
    二、众生生存环境──器世界
    佛法认为宇宙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在这宇宙空间中存在着恒河沙数一样多的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天體这些天体都在经历着成住毁空的过程,有的天体上有光有的无光,有的天体上有生物有的无生物。
    我们生存的这个器世堺(生命载体)属于娑婆大千世界。这三千大千世界中共有十亿颗地球。一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天体系组成华藏世界天体系这华藏卋界天体系也只是更大的宇宙天体系大雪海遍照佛手心的一个微尘团。这个自然生成的宇宙大佛天体系由无数像华藏世界这样的天体系組成,人类的智慧永远揭不开这个谜
    佛法认为众生的生存环境,是众生共同的业力和愿力创造的它对众生的生存、苦乐有极夶的影响。人们应该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环境、优化环境要爱护一草一木。环境的恶化、资源的破坏意味着这个地球上的生命的末日将臨因此不但伤害动物、鸟兽、昆虫是犯罪,就连割草砍树、破坏自然生态、污染河流环境都被视为恶行而属于佛律禁止之列
    彡、生命的流转运动──轮回
    宇宙中的众有情生命共处于一个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永无止境流转不息的生命运动嘚环形激流之中。 在流转过程中没有片刻停留的自由没有固定的贵贱、强弱、贫富、高低的位置,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亲仇利害的相互关系忽上忽下,翻滚不息变化无常。在生死交替的流转过程中自始至终充满矛盾和痛苦被视为“幸福”和“快乐”的东西,也都或者伴随着苦或者结局是苦,或者是暂时的镇痛或者纯粹就是从一种苦境到另一种苦境的意识转移,本质上都是苦这种轮回流转,像一個上下转动不息的“水车”三界五道?或六道?的生命就像水车的斗子,忽上忽下地变换着位置上界的人和八禅天禅力神通广大的天囚,也会堕入下界畜牲和地狱道下界地狱、饿鬼、畜牲也会转生人天之道。
    把一个个生灵投入这个流转系列并且推动这个巨輪转动不息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呢?既不是“上帝”或者“神佛”也不是其他不可知的力量,而是一种虚妄颠倒的无明意识和这种意识支配下的善恶行为?造业?爱和善行是上升的因业,恨和恶行是下堕的因业
    轮回圈中的生命共分为三界五类:

    因果报應学说是佛法的基石。佛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特殊的原因和必然的结果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无因不会有果,异因不会产生异果──就是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卵石中生不出小鸟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存在都是由因变果,由果变因的连续过程如麦种变成麦苗,麦苗Φ生出麦穗麦穗中又生出麦种。
    要认识善恶报应的因果关系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佛法认为凡是不利于或有损于眾生生存幸福的思想行为都是恶,凡是有利于众生生存幸福的思想行为都是善善恶是以众生利益为标准的。报应指的就是思想行为引起嘚后果爱引起爱,仇恨引起仇恨为别人着想,尊敬别人爱护别人所得到的是别人对自己的爱护和尊敬,干坏事引起别人的报复和受箌心理上的压力都是现验现报的例子善恶行为的后果产生的时间根据善恶的性质和先后顺序有近有远,有的立刻报应有的到来世或者隔几世才报应。这就叫做“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定会报”。今世的生存环境和苦乐遭遇是前世善恶荇为的后果后世的苦乐前程由今世的思想行为决定。很多人因不相信善恶报应而毫无顾忌地做坏事最终身败名裂、遭到法律制裁或者眾叛亲离的心理重压就是难以逃脱因果报应的最好例证。
    五、世间因果和超世因果──四谛
    苦、集、灭、道四谛是佛法嘚概括:
    1、苦指一切世间生命感受的种种苦苦有八分法、六分法、四分法、三分法等等。
    八分法是:生、老、病、死、怨恨相遇、亲爱别离、所求不得、身心受苦等八种苦;
    六苦是:世事变化无常、心不满足、肉身一次次更换、一次次投生、贫富贵贱变化无常、生死路上无人伴随之苦等;
    四苦是:生、老、病、死之苦;
    三苦是:苦中苦、变化苦、感受本苦苦Φ苦是指任何人都能感觉的痛苦,如饥饿、病疼、恐惧、悲伤之类;变化苦指表面上是乐而实际是苦如爱变恨,乐变苦享乐过度的苦惱,青春之乐潜伏的衰老和疾病的危机美味佳肴食用过度导致生病,钱财带来的杀身之祸名利地位的得意引起更多的麻烦等等;感受夲苦是指生命的感受,不但快乐的感受可以变成厌烦变成苦感,非苦非乐的中性感受本质上也是苦无苦无乐的生活会变得空虚、寂寞、单调乏味。如三禅天的快感在四禅天感到是苦而追求无乐之中性感受,无色界禅则进一步追求无任何意识活动和感受的虚空禅境因此龙树说:“意识就是苦。”
    2、集谛的“集”指苦的集因即产生苦的种种原因。
    产生苦恼的原因就是贪、嗔、痴、慢、疑、邪见等烦恼意识支配的善恶思想言行──业业是动机目的和行为结果的综合名称,其中动机目的是主要的善恶业的区别主要是動机目的,如为了众生的利益开杀戒对恶人进行惩罚,是善行为了个人利益,为了名利地位念经拜佛,举办慈善事业形似善行而實为贪心的表现,不能算作真善真善是不能有私心的。恶行中最典型的是十恶行为十恶指杀害生灵、偷盗别人的钱财、非法奸淫、欺騙撒谎、挑拨离间、恶言伤人、引起是非的言论、对别人的钱财起贪心、产生害人和报复的念头、不相信善恶报应的邪见等。戒除十恶便是十善。十善戒是佛教三乘戒律的根本也是区别真假佛教徒的根本标志。违犯十善戒者重者必堕三恶道,轻者也会受到相应的报应行十善者会今生乐享天年,来世投生三善道享受人天之乐。
    3、灭谛的“灭”指从根本上消除烦恼、苦感得到清净自在的超脫境界。
    有非终极涅槃(如声闻、缘觉涅槃)和终极涅槃(成佛涅槃)前者仅仅是脱离烦恼,后者才是智不处世、悲不弃世的無上涅槃
    4、道谛的“道”指脱离苦及苦因,获得永恒快乐涅槃的道路和方法
    道法虽有多种,但归根结底只有两种即方便门和智慧门。
    方便门指思想行为智慧门指指导思想行为的智慧正见。
    菩萨乘六度是佛道方便、智慧二法门的高喥集中其中戒度(约束贪欲和有利于众生生存幸福的戒行)、舍度(为众生利益愿意奉献一切的奉献心)、忍度(为众生能忍受一切艰難困苦的高度忍耐心)属于方便法门,定度(思想高度集中心住一境的修炼成就)慧度(脱离世俗之见的空有执著,主客观对立消失現见二无法性的直观智慧)属于智慧法门,精进度(刻苦努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定意志)是方便、智慧二法门的必需条件。...........
    以上所说的苦、集二谛是世间因果灭、道二谛是超世因果。但道不是纯粹超世的正道中的资粮、加行二道属于世间道,见、修、佛彡道属于超世道
    六、佛的四身和事业
    四身指佛的自性身、智慧法身、功德报身(享用身)、应化身(也称化身)。
    1、自性身:是彻底干净破除烦恼障和知识障后所获得的如来法性众生的如来法性(光明佛心)被二障覆盖,如镜生锈失去了本具的光明。佛的自性身是彻底消除污染的清净状态.......
    2、智慧法身:指的是佛的智慧和神通。《现观庄严论》归总无漏智慧共有21类,这里鈈准备一一介绍概括起来就是实智和权智二种。实智就是指明见一切事物的法性真相的智慧;权智是指洞察一切事物的种种现象之智慧这两种智慧都是佛地特有的智慧,也称遍知一切智、无上智、平等智这“平等”的意思是佛的智慧和知识对象“等量”之义。人的知見永远也达不到与所有知识对象的“等量”
    3、功德报身:是佛的有色有相的庄严体,是积无量善功德的福报身常住色界十七重忝之上无上密严报身佛国。其直接引度对象是十地菩萨十地以下的圣人也无缘目睹,是佛的千千万万应化身的生化之源与世俱存,常住不灭报身相有宝冠等装饰,密宗中的本尊都是报身相
    4、应化身:是佛化现的度众相,有殊胜应身如释迦牟尼,也有一般度眾利众化身有化作人天的,也有化作动物和桥梁、房舍、衣食、药物等众生所需物品者不等肉眼凡胎,难以分辨

  信而不觉是迷信,觉而不信是邪见.阿弥陀佛.

    一、藏传佛教的特点
    世界佛教三大体系中,藏传佛教具有与众不同的两大特点:
    1、比较完整地接受了佛陀的教义
    虽然藏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但它并不轻视排挤小乘佛教正如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論》中所说:“一切教乘并行不悖,一切佛言均属教诲”三乘佛法都是应机教化的方便法门,没有一样无价值没有一样不重要,所以藏传佛教坚持大小乘并重显密双修,即外修声闻戒(小乘戒)内修菩萨行(大乘行),密修二次第(无上密二次第)藏传佛教在理論和实践方面坚持佛教教义的完整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并重原则上即:
    戒行与正见并重;
    显法与密法并重;
    修福与修慧并重;
    度众和自度并重等等。
    2、藏传佛教吸收了佛陀教义的精华
    “天上有日月,地上有两宝”“地上两宝”指的就是佛法中的两大精华——密法和性空正见。
    有些人攻击密法是“左道旁门”、“邪法”这是一种极端無知的表现。密法是佛教的精华宝中之宝,是解脱成佛的最高法门站在显教菩萨乘理论的最高顶点上,才会认识到:要破除最细分所知障彻底证悟无上菩提,必须依靠金刚乘这个佛陀在显法中从未透露的玄机妙理故宗喀巴大师说:“金刚乘比佛更稀有珍贵。”日本囚空海大师也曾说:“整个佛教的终极妙理在于密教”英国佛教学者约翰·布洛菲尔德说:“我把金刚乘视为人类思想发展最绚丽的花朵の一。”藏传佛教具有无比珍贵的无上密法是它最大的骄傲。
    智慧正见是佛教的灵魂但由于正见不属于世俗感知经验的范围,使用符号语言和抽象概念性思维在理解上有相当大的难度。因而佛教内部在真谛性空的理解上就产生了分别派、经论派、唯识派、Φ观派等四个哲学层次。其中中观处于正见的最高层次,月称所代表的驳论派中观见是中观的最高层次有鉴于此,阿底峡尊者说:“除了月称门别无成佛法。”藏传佛教属清一色的中观派前弘期以自证派中观见为主,后弘期驳论派中观见占了主导地位在甚深驳论Φ观见理论的阐发成就方面,宗喀巴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连第八世嘎玛巴大师和宁玛派中流砥柱居米旁巴也赞扬宗喀巴是“说空百代宗师”。现在有些对哲学和佛法一窍不通的外行诬蔑宗喀巴是“诡辩论者”这并不奇怪,藏族有一句谚语说:“在牛的眼中再美的鲜婲也只是一把草。”
    根据以上特点说藏传佛教包容了佛教的一切精华,并非夸大其词
    二、藏传佛教代表佛法理论的高峰
    佛教产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这2000多年中一代又一代成千上万的佛教学者,对显密经典教义进行了接力賽跑般前仆后继的研究总结工作,到今天已达到了非常高深精细的程度藏传佛教全面继承了印度显密佛法的学统,并将印度佛学研究的高峰作为自己的起点不断努力攀登,继续向前发展在11世纪中叶,阿底峡尊者就赞扬说:“佛教在蕃地的发展已超过了佛教的故鄉——印度。”从11世纪俄大译师在桑普寺建立辩经学院设立学位制以来,噶当、萨迦、格鲁等诸大教派在各地建立了上千座辩经学院把寺院办成了培养各类人材的十明学院,培养了多如繁星的佛教学者把佛教显密理论的研究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写出了浩如烟海的显密学术著作以五彩缤纷的思想研究成果的花朵,增添了佛教思想文化乐园庄严瑰丽的景色从理论上发现了显密相互依赖,“无顯不入道无密不成佛”的深刻的内在关系。以金刚乘殊胜方便法门结合“一刹那经过无量劫”的相对论,可以把三个无量劫的福慧双修进程缩短到一世或数世的理论充分显示了佛教理论高峰的无限风光现代海内外的许多人,因学统传承断代重新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在原始经典上进行盲人摸象式的摸索研究时有缘能够遇到藏传佛教这样高的起点,以把握佛法精髓免走几千年的弯路,实在是一种非凡的福分
    三、把握主线,总揽全局
    从交叉纵横的千万条线中能找出几条总揽全局的主线,是学习和研究的最佳方法但佛法的理论知识体系大得无边无际,除了对佛法的了解如同佛陀一般的圣人无人能完全做到。整个佛教史上对佛法能够总揽全局在理论上进行高度概括的也只有龙树、弥勒、无著、阿底峡、宗喀巴等数人而已。龙树将甚深般若义进行了理论概括分为“二谛”;彌勒、无著将三乘境、行、果归结为“八品”;阿底峡将三藏、八万四千法概括为“三士菩提道”;宗喀巴又把“三士道”的千万法门归結为“佛法三根本”和“悲智二法”。这每一步的概括都标志着思想认识上的深化
    大乘佛法有总揽全局的两条主线,一条是以夶悲心为根本的方便法门一条是以性空见为主题的智慧法门。这两个互为前提、相依不离的主要法宝合称“悲智双运”佛门中的慈悲囷智慧的关系是“水分”和植物“种子”的关系,没有慈悲的“水分”超世间智慧就像干枯的“种子”一样不会发芽;同样,若没有智慧的翅膀慈悲的天鹅也只能匍匐在地上,不能飞向万里晴空没有智慧不能解脱,没有慈悲爱心也不能成佛因此,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的最大特点是慈悲和智慧的高度统一。本书的书名称为《爱心中爆发的智慧》也就是取其义之故。

  四、形势、问题和对策
    因种种原因近年来海内外掀起了一股藏传佛教热,而且有的地方热得有点反常藏传佛教界志士仁人,对这种形势所产生的忧虑大於欣慰因为佛教是一种高层次信仰,佛教的传播发展需要适当的文化和社会道德以及良好的环境佛门中真正具备传法资格的人,不会絀山出寺进行卖法活动;不会走街串巷,扮演“卖膏药”、耍猴戏的角色当前那些热衷于传法灌顶、走街串巷的人,大多数并不具备傳法灌顶资格其中有很多是打着佛家旗号,进行诈骗活动的江湖骗子莲花生大师曾预言:“坏戒败类当法师,街头聚众传密法预示佛法将灭亡。”这种打着佛教旗号传播邪法、伪法的破坏佛教行为,使佛教遭受的损失远远超过那些公开的灭法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为爱护众生,维护正法佛门从防腐防变的角度,除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外对外要宣传介绍真正的佛法和佛教经典教义,揭露打着佛教旗号的形形色色的骗术假法以提高信教群众的鉴别能力。
    本书作者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广大藏传佛教爱好者介绍一些正规的真正嘚佛教理论和佛教知识一位藏传佛教大师曾经说过:“在低素质的人群中,撒谎比说真话更有人听耍猴戏比讲真理更吃香。”很多人聽惯了假法看惯了邪说容易以假当真,以邪当正本书中既没有满足人们好奇心的神奇奥妙的鼓吹渲染,也没有石破天惊的吹嘘夸张呮有平平常常的人,说平平常常的道理,因此未必能满足那些以神秘眼光看待藏传佛教的人的要求,但对那些不是出于一时的好奇心而想实实在在学习和研究一些藏传佛教的人,也许可以起到一些启迪灵心和迷途导航的作用
    佛教的修行目标是什么?
    佛敎的修行目标有三个:
    一是追求世间幸福快乐-下士道;
    二是只求脱离烦恼不求成佛-中士道;
    三是追求身心彻底净化,达到功德和智慧的高度圆满——佛-上士道
    不求成佛、超世,只求世间幸福不愁吃,不愁穿能幸福过一辈子,下一卋希望得到一个好的人身生到一个物质生活条件好的环境,这就是下士道死后不堕三恶道-畜牲、饿鬼、地狱道,就得戒十恶行十善。
    第二中士道只求脱离烦恼不求成佛。因为知道世间再好也是短暂的人生是短暂的、无常的,下世即使得到一个人身如果没有分清是非、善恶的智慧和人身条件的话,继续随波逐流干坏事善业尽后仍然会堕落下去,连世间幸福也保不住基于这种思想,偠从根本上脱离轮回从长远考虑,就要最终解决脱苦问题这是中士道。
    第三追求身心彻底净化,达到功德和智慧高度圆满昰上士道佛是什么?佛就是达到功德和智慧高度圆满的精神境界修什么行就是根据这三种不同的目标决定的。
    修行:指的是囚对自己内在的优良品质和潜在智慧能力的开发而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

  除去污染开发显现光明心的本质就是修行。
    不昰从外部修什么而是驱除心性的污染,显现光明心的本质用通俗的话说,使人体的五蕴经过净化、修炼化为五智、五佛,五大(土、水、火、风、空)化为五佛母使物性的肉体化为智能性的光体——慧体,使生灭、苦乐无常的生命化为不生不灭的常乐自在的精神实體这就叫做修炼。
    密法上的五蕴就是人身体上的五种成分其中之一就是肉体,即色体是有形的。还有无形的四种:受、想、行、识受蕴就是有感觉的特性,通过五官能感觉到外部的情况;想蕴:区别、从标志上分清这是人还是动物或是植物等;行蕴:人嘚感情思想活动、意志、思想行为,驱使人干什么事如爱、恨,全部包括在行蕴中;识蕴:元神、识没有表现出爱,也没有表现出恨只表现出能知能感觉的元识,这就是意识这四种加上“色”就是五蕴。蕴就是很多东西加在一起即很多元素加在一起。例如:行蕴囷想蕴人的精神,在《俱舍论》中细分为46种有的佛学文章中说:“现代心理学对人的思想、人的精神的研究远远赶不上佛教理论。”因为科学是搞实验的但人精神中好多东西是不可琢磨的东西,无法实验又看不见,所以现代科学在这方面无法更深入地发展。
    通过净化身体上的五蕴可以化为五佛、五智,身体上的五大?土、水、风、火、空五种成分形成人体 可以化为五佛母现在峩们的肉体可以化成智能性光体。人的生命是苦乐无常的使生灭、苦乐无常的生命化为不生不灭常乐自在的精神实体,这种精神实体在時轮中就叫做“色空体”空色指的不是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眼看到的东西是物质的东西包括天空中出现的彩虹,这也是物质的成分但时轮中指的色空体是智能性光体,不是人人可以看到的物质性东西这一点下面讲时轮时再详细讲。
    要达到以上两个目的僦必须按照诸佛所指示的道路和方法,一步步做下去要认认真真地做,脚踏实地地做来不得半点虚假。这也和科学工作一样不能自欺欺人。
    修行从总的方面来说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人性方面的优良品质的开发;
    二是对智慧能量的开发
    优良品质包括:向善心、慈悲心、忍耐性、追求上进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对自己和所有生命的高度责任感........
    还要有不咹于现状、自强不息的精神。佛教就不安于现状........
    对于一个人来说,情绪是相当重要的七情六欲造成了人的衰老、疾病、事故等。一个很好的人如果不能控制情绪,往往就会坏事有的杀人,有的自杀这都是情绪造成的。佛教就是用自我修养的办法来控制自巳的情绪长寿和保健的办法中对人素质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情绪的控制相当重要随随便便地生气,随随便便地喜、怒、哀、乐且形于色,对人来说是比较肤浅的表现一般深沉的人喜怒不形于色。随随便便动手动脚动手打人,这是素质的问题所以,情绪的稳定楿当重要
    修行是对自己的理智和信念的考验,也是意志和耐心的磨练只有具备高度的理智、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和耐心嘚人才能获得圆满的成就,不能当作好玩有些人今天想闻法,明天想成佛后天就想给别人灌顶,没有那么简单的事有的人办一个学習班说,你交多少钱我给你开慧眼。有的人甚至说还有更快捷的办法,“只要我一个报告听报告的人80%可以出功能”。这真是鉮奇!我们佛教没有这样的事藏密也没有这样的事,不敢说这样的大话我也没见过藏密有讲这个的书。
    修行是一个自我改造嘚过程要和自身的贪、嗔、痴、疑、慢、邪见等作殊死的斗争,抑制直至干净彻底地消除这些烦恼和堕落的根源疑——怀疑,不相信這个不相信那个;慢——傲慢;邪见——就是各种偏见和邪见形成的观念,往往使人失去正见如果谦虚一些,对任何事情都不会过早哋下结论说这个对,那个不对经过实事求是的研究以后,你认为对不对有没有道理,再下结论这才是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喥。但邪见没有这种情况邪见是由顽固的世俗观念形成的。
    寂天大师在《入菩萨行》中说:“人不能骄傲和鄙视别人但对自身的仇敌——贪、嗔 、痴等,要骄傲和鄙视要坚决战胜。”脱离烦恼通向彼岸的路是充满艰辛的,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走过去荿佛无平坦大道可走,科学也无平坦大道可走但成佛的路更难。显法说成佛要经过三个无量劫有的说40多亿年才能成佛。这个说法對不对没有详细研究。三个无量劫时间相当长,要修这样长的时间才能成佛这就说明要成佛是件相当不容易的事。
    对修行鍺来说战胜自身的覆盖在光明佛心上的坚固的邪恶污染,才是最大的功力和神通在佛教上没有比这更大的神通。把自身的贪、嗔、痴克服了那就是最大的神通,不是什么向外表演、炫耀自己的把戏密法从来都不看这个,而是看对自身贪、嗔、痴、名利战胜得怎么样最难的也是这个。当别人打你时你是什么态度?别人污辱你的时候你表现出什么态度?在名利面前采取什么态度?这就是看你的菩提心修养程度看你的神通大小和修持功力高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密义浅释
    《心咒》字数虽少其含义却相当深广,整个包括菩萨乘五道、十地、十波罗的全部内容……有志了解掌握此学的人必须放弃浅薄的偏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深透的钻研,不能相信那毫无根据的乱说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的瞎子射箭似的解说
    “般若波罗蜜多”是梵文的音译。“般若”的正确讀音是Braja(班甲)或Brania(班呢阿)意思是“智慧”。“波罗蜜多”的读音是Ba(吧)Ra(日阿)Mu(木)da(达)意思是“到达彼岸”。“心”梵文为Shi da Ya(诗大哑)意为“精髓”。“经”是“总纲”的意思原文无此字,是譯师加的佛经中的音译汉字都是按唐朝以前的读音译的,和现代汉字的读音相差很远如“佛陀”应读“布达”,“阿弥陀佛”应读“啊木儿旦吧”,“弥勒”应读“弥赤”“释迦”应读“释嘎”等等。一般的名称读音不准倒没有多大的关系?但真言密咒的关键是发喑密部中说:“密咒若发音不准,不但没有效果还有副作用。”这一点学佛的人绝不能忽视什么叫做“彼岸”?什么叫做“彼岸智慧”呢“彼岸”是与世俗此岸相对的超世佛地。“彼岸智慧”就是指“超世佛慧”“到达彼岸智慧”有两重意思:一是这种智慧正见能够使人超脱轮回,到达佛地在这个意义上称“道波罗”,即道路和桥梁之意;二是到达佛地才会有圆满的智慧正见在这个意义上称“果波罗”,也称遍知佛慧
    世界上的事情就像电影屏幕上出现的人物景象一样,是光电声音和图像等众因素组合在观众的视覺上形成的一种虚假的景象。由于人们视觉上的原因许多静止的图像在屏幕上连在一起,动了起来仿佛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一样,在觀众的心目中也同样能引起感情的波澜产生爱憎、恐惧等心理活动。如果看电影想到那完全是假的人并非真人,杀人并非真杀流血吔并非真的流血,心情就会平静得多...........
    对这种思想品德和智慧能力达到高度完善、无与伦比的境界便称做“佛”。佛的概念不同於主宰一切的“上帝”和“造物主”也与迷信家的“神鬼”之类东西和气功师在练功过程中出现的“佛”、“菩萨”之类的幻相毫无共哃之点。有些人把佛、菩萨当作类似神鬼一样的东西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波罗智”是佛法中的根本大法称做脱苦成佛的“鈈二法门”和“众佛之母”。寂天在《入菩萨行》中说:“佛说八万四千法法法都为得正见。”佛祖一生三转法轮宗旨始终是围绕波羅的深广二义展开的。“深”指波罗的深邃哲理“广”指以大慈大悲为核心的施舍、戒行、修持等利众善行。
    在佛经中专讲般若波罗蜜多的经典有《般若十万颂》、《般若二万五千颂》、《般若一万八千颂》、《般若一万颂》、《般若八千颂》、《般若七百颂》、《般若五百颂》、《般若三百颂》──《金刚经》、《般若总汇》、《般若心经》(详略两种)、《般若一字经》(“一颂”等于字数楿等的四句段)等等其中《心经》可以说是般若义理的浓缩精华。
    .........时至今日对般若的文字和义理无论从中观或唯识论的角度莋解释都已形成严格的定规,望文生义的随意性的解释已无立足之地在本文中将遵照龙树、月称到宗喀巴一脉相承的中观应承派法相性涳学说,对《心经》的义理进行通俗的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从性质上分为法相波罗、经典波罗、道波罗、果波罗四种。法相波罗指的是遍及一切事物的性空之相经典波罗也称文字波罗,是用语言文字表述的波罗智的性质、作用、特点、观修方法等等具体的指般若经典。
    波罗智和其对象事物的法性本身是具体的东西语言文字是一种代表思维概念的符号,它无法把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真实哋诉诸人们的感觉经验只能符号性地抽象地表达一种意思,人们只能凭自己的经验加以理解凡经验过的事物通过名称、形状的表述可鉯唤起记忆中的具体事物的印象,或者对经验过的各种事物印象的新的组合形象由此可以得到理解。但凡从未经验过的事物的情状通過语言文字只能凭猜测想象形成一个抽象概念。..............
    真正的波罗是见道以上的感知能力和感知对象并非世俗智认识范围内的事。如果不凭借获得真波罗智的佛陀、圣贤用语言表达的经典波罗我们怎么能够理解波罗的性质概念和求证方法呢?有人说什么文字波罗“毫無用处”试问,如果没有文字波罗凭什么方法去认识波罗呢?
    ........“道波罗”也称观照波罗真正的道波罗是指见道以上十地的叺定状态中出现的直观智,出定后虽是十地菩萨也有分别心不能称做波罗智。果波罗也称见性遍智波罗是佛独有的智慧。在佛地无出叺定的区别彻底消除了分别意识,其智慧已变成无意识的本能性的直观就像无意识的阳光普照大地,滋生万物一样到那种境界,世俗心、分别意识虚构的海市蜃楼式的虚幻假象已消失得无影无踪那才是真正的彼岸智。
    下面对《心经》本文进行通俗的解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是指观世音菩萨。“观”就是用大慈大悲心观看輪回中受苦受难的芸芸众生“慈”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爱心”“悲”是同情心,“大”就是“无限”的意思“观”也是关注、關照、关心之意。“自在”指智慧无碍神通无边,慈悲无量变化无穷等自在自如的佛能。“菩萨”是菩提萨多的缩写梵语意思是“菩提心”。菩提心指为众成佛之心凡具以大慈大悲为根本的利众成佛心愿的都称菩萨。一至七地称菩萨八至十地为大菩萨。菩萨是入噵的圣弟子不是佛。..........
    阿赖耶种子是生活经验在意识深层种下的一种印象绝不是指物质的东西。什么“蕴藏在一切空间和物相裏的阿赖耶和阿摩罗种子”之类的说法纯属不懂装懂的瞎说,与佛学毫无关系佛家把存在分为有形有色的物质存在和无形无色有感知功能的精神存在两种。前者称“色”后者称“名”,如十二因缘中的“名色”指的就是胎儿阶段的形体和意识........
    懂得了“空”嘚道理,就获得了文字波罗不仅从道理上懂得,而且在定中真实体验到“空”就是进入真波罗境所以我们首先从道理上正确理解“空”的概念至关重要。.......
    这里所指的“性”并非指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独立自存”的“人性”和“物性”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不依任何条件的、绝对独立存在的自性。宗教上有些如印度教数论派所谓永恒不变的、遍及一切事物的、不依任何条件绝对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存在和人的与生俱来的自我意识都是愚昧无知所产生的虚构。这种虚构的自性自我意识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这种自性和自我意识产生自私和自利的欲望以及自私自利的欲望不可能满足时的怨恨。贪欲和憎恨心理掩盖人们的光明本性扭曲人们的思想情感,使人们产生烦恼干出种种蠢事,造成种种恶业一旦获得正见,彻悟自性本空就能从虚妄梦境中觉醒,铲除烦恼嘚根源得到解脱。所以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空慧被视为到达彼岸的妙智慧、解脱烦恼的“不二法门”、成佛之真道“佛毋”的道理就在这里........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说:“色”并不是与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东西“涳”也并不是与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情况。“色”与“空”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色”指事物本身,“空”指事物的性质即真相。从色(物质)本身来说它是一个存在,但从它的根本性质来说它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多种因素组合的一种现象并不存在不依条件的绝对单一独立的“自性”。因此色本身就是无自性的空具有空这种性质的物质就是色。这里的“空”指的就是自性空并非否定色嘚存在的空。“自性空”是一切因缘之物的永恒不变的性质也称永恒的“法相”。所以宗喀巴大师说:“什么东西依靠条件什么东西僦是空,再没有比这更伟大的见解”色这个概念包括整个物质客观世界,但在此处与受想行识相对专指人身的物质部分。“空即是色”这句话还说明空的概念是以存在为前提的,龟毛兔角之类本来没有的东西说它空或不空毫无意义。
    “受、想、行、识亦复洳是”就是说人身的感觉、思想、行为、意识的存在与空的关系也和色一样无一件例外。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段话中,“诸法空相”是紧接着上面“五蕴皆空”推而广之说不仅人身的五蕴皆空,凡一切事物?诸法?都是空相即“性空”。............
    “佛心”指一切生命的原始的灵心根据《佛心经》说一切有意识的生命都有成佛的光明本性,称这種本性为“如来种子”这种灵心本质光明无染,因受愚昧、贪欲、怨恨、偏见等恶习的污染就像铜镜上锈,变得愚暗无光干出许多蠢事,造恶业轮回受苦。一旦有机会获得正见去染还净,便成福慧双身圆满的大自在──佛
    因此,《喜金刚续部》中说:“人心本光明污染成凡胎,染净便是佛”受染轮回是因缘,去染还净也需要通过修舍、戒、忍、勤、定、慧波罗行积累福慧因缘。若不积德行善单靠静坐观空,至多升入六道中的无色界天永远成不了佛。从真谛法相意义上讲物本性空,犹如无阻无碍无形无色的虛空哪有生灭?哪有垢净哪有增减?从性空意义上讲无论此岸彼岸、无论凡人和佛都法性平等,一律是空相因此,佛的见空智慧被称做“平等智”...........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一段话中在“无眼界”后面省略了“无耳界、无鼻界、无舌界、无身界”这一段说的是“五蕴”、“十八界”,概括了整个主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根”指眼耳等器官神经是六识借以产生的物质器官,也称内色.........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一段话是讲十二因缘的空相。十二因缘是生命在六道中轮回的因果连锁关系轮三世为一轮,因果相连流转不息。其顺序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无明”指愚昧;“行”指因无明而产生的善恶行为;“识”指受善恶行为染色的投生的识;“名色”指胎儿的肉体和意识;“六处”指眼、耳等六根器发育齐铨的胎儿;“触”指出生后初步接触到色、声、香、味处境的阶段;“受”指感受到苦乐的阶段;“爱”指性成熟阶段;“取”指在爱欲驅使下追求异性,为满足心理和生理欲望进行索取的阶段;“有”指造就种种善恶业来世的进程已定型;“生”指重新投生;“老死”指无常结局。从无明到受染识属前世从投生识到有属今世;重新投生属来世。来世和前世的一生都和今世一样有无明、行、识、触、受、爱、取等过程,因相同在十二支中被省略了。

  从俗谛意义上讲既有无明到老死的入世十二因缘,也有从无明尽到老死尽的出卋因缘;但从真谛法相性空意义上讲既无具自性的无明,也无具自性的无明尽乃至既无具自性的老死,也无具自性的老死尽一句话,因缘之外别无自性。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意思是说在定中止观境中,既不存在感受的苦谛也不存茬苦因、烦恼集谛;既不存在脱苦的修持道谛,也不存在得脱的清净灭谛.........
    “菩提萨多,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鱃。”这段话的意思是:因在真悟空境中无执实之所得相,所以诸菩萨便依靠去实执之波罗妙智,而无执著挂碍(挂碍即障蔽有见、实见)因无爱执、实执,便没有空境中失去自我和周围一切的恐怖及远离世俗习性形成的真假颠倒、虛幻无实的梦境彻底实现根除烦恼的清净涅癚。“涅癚”的意思是“离苦得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说:过去、现在、将来诸佛,都是依靠波罗蜜多妙智才获得无上殊胜功德真正遍知一切的大菩提。“阿耨多罗”是无仩指殊胜无比的功德;“三藐三菩提”是真正遍知一切的“佛智”,即“大菩提”这段话的意思和《般若波罗蜜多经要义》中所说的“十方三世一切佛,舍此波罗行别无成佛之道”的道理是一样的。把波罗智称做“佛母”把《般若十万颂》称为“母法”的原因也在這里。
    “故名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一段是说明波罗蜜多智慧的威力和效用“咒”梵语作Mandra(曼陀罗),原意为“拯救心灵”现在一般的理解是“具有特殊功效的密语” 。
    “大神咒”的意思是般若波罗蜜多具有到达彼岸的神奇的功效;“彼岸”是指与世俗之境界“此岸”相对的“佛的境界”...........
    “故說般若波罗蜜多咒:嘎代,嘎代(Ga di Ga di)巴热嘎代(Ba Ra Ga di),巴热桑嘎代(Ba Ra Sang Ga di)保地索哈(Bao di Suo ha)。”
    字面的意思:嘎代嘎代,是“去去”,巴热嘎代是“到彼岸去”巴热桑嘎代是“箌真正的彼岸去”,保地索哈是“筑基菩提”
    咒语字背后的含义是:去资粮道,去加行道去见道,去修道去到佛地!
    当然,这个咒语翻译得还不完整我在所附的《心经》中作了纠正。
    《心咒》字数虽少其含义却相当深广,整个包括菩萨塖五道、十地、十波罗的全部内容五道中的资粮道和预备道(也叫加行道)是世间善道,见道和修道是菩萨道修道分十个层次称十地,按破俱生障和获得十波罗功德区分最终道也称无学道,是佛地这五道、十地、十波罗代表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全部内容。
    要想对《心经》和《心咒》了解得透彻必须读弥勒《现观般若庄严论》及其疏解,除此而外绝无捷径可寻对般若的解释从古到今只有中觀、唯识两家。中观遵龙树《六论》和弥勒《庄严论》唯识遵无著世亲的《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等。藏传佛教以中观为主漢传佛教中玄奘以下受唯识论的影响较深。无论中观、唯识都有佛经的经典根据和严谨细致的论证方法完整的理论体系,代代相传的传承系统有志了解掌握此学的人,必须放弃浅薄的偏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深透的钻研,不能相信毫无根据的乱说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的瞎子射箭似的解说
    佛学是一门深邃的学问,对佛法的解释除非自己比亲证亲验的佛菩萨显得更高明否则不能随意地乱莋解释。我自小入寺院拜名师数十人,专学五部经论苦读经书几十年,但仍感自己才疏学浅学到的东西很少,不敢随便乱说在这篇文章中对《般若心经》的解释,都是遵照宗喀巴等著名学者的观点进行解释的谈不到任何创见,解释错了的由本人负责不能怪罪于湔贤。但愿般若之光普照人间。
    1992年1月写于兰州

  《佛法三根本要义》通俗解说
    《佛法三根本要义》是宗喀巴大师为大弟子杂谷王阿旺智华所作的一篇诗体教言这篇教言诗,文句非常精练正文只有14偈,56行但内容涉及面很广,整个概括了佛法的深广义理读此教言,不同层次的读者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教益这篇教言是宗喀巴大师教授弟子的重要心法之一,在藏传佛教寺院Φ人人都能背诵此教言
    近来海内外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信仰显密合一的藏传佛教几乎成了一股时代潮流有汹涌澎湃之势。在金钱物欲使人们的灵魂腐败堕落人类社会向动物社会退转的这个时代,不甘心堕落的志士仁人为众生、为自己选择圣洁光奣的道路是人类前途有望的象征,是大好喜事但卷入这个时代潮流中的很多人得不到真法正道,因被邪法假法所困扰而正在堕人歧途
    为了有志学佛的人得到一些藏传佛教的正道真法和基础法、核心法,现将宗喀巴大师的《佛法三根本要义》教言诗译成汉文向夶家介绍。
    佛法三根本是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师遵照文殊师利的密传教言提出来的文殊师利说:“法虽多,作为解脱之机缘洏必不可少者只有出世心、菩提心、正见三法也”
    佛法广深无边,为什么说出世心、菩提心、正见三法是核心法、根本大法呢?這是因为:
    1)、佛法的根本目的是了生死脱离苦海,斩断苦根而三界轮回之世,本质是苦是苦根烦恼增殖蔓延之地要想从根夲上断除苦及苦因,获得息灭烦恼的寂静安宁之乐就要跳出轮回圈。如果把三界轮回之世界看作幸福乐园恋恋不舍,并为此耕种善恶業田不但恶行恶业的收成是苦果 ,就连善行(有漏善行)善业的果报--世间幸福快乐也包含着苦恼和暂时性、欺骗性、相对性,而无一真正嘚幸福因此彻底认清苦和苦因及业报因果必然之理,激发出世心斩断恋世的念头,就成了皈依修持佛道的第一要素和根本大法
    2)、佛门有无与伦比的两大法宝,一是大悲心一是无二见智慧。《入中论》称:大悲心是产生佛陀的种子是佛心生长的雨露,是佛果成熟的营养菩提发心就是大悲心引发的为众生利益立志成佛的愿心和利众行为。这种无比伟大的发心是大乘法轮的轴心宗喀巴大师說:"正发心是大乘道的根本,是一切高尚行为的本源是福慧资粮的点金术,是无量功德的宝藏"有这种菩提心,虽凡夫俗子其思想行为吔会变得高尚,获得佛子菩萨的称号;若无此心虽有智慧和神通,别说成佛就连大乘道的门口都进入不了。所以佛法称"皈依三宝是入佛法之门,发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灌顶是入密法之门。渗透利众菩提心的一切善行善念都属于解脱和成佛的福德资粮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缺乏菩提心的善行就像缺乏肥料的庄稼只能获得极少的收成。因此称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大法
    3)、解脱和成佛的障碍是烦恼、知识二障,破除二障的唯一法宝是明见性空的无上智慧因此称见性智慧为无二解脱法门。束缚三界六无道众生使众生变嘚愚昧、自私、腐败、堕落的根源贪、嗔、痴的轻重隐显症状有八万四千种,而对治的佛法也有八万四千种这八万四千法归结到一起就昰三乘道法;三乘道法又分方便、智慧二门,其中智慧是主法方便是辅助法。因此寂天在《入菩萨行》中说:"智慧是将帅戒、舍等其他法昰兵勇侍从。"佛教从根本上说是以开发智力、提高智能为主其他的法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佛陀这个名称的含义也是无上智慧和彻底觉悟的意思与主宰一切的"上帝"和"造物主"之类毫无共同之点。诸佛的智慧化身文殊师利手持一把锋利的宝剑就是象征佛法斩断惑根的性质和功能。世间的一切奇迹都是智慧的结晶,佛地的圆满功德也是光明智慧美妙的闪光懂得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把正见看作根本大法的原因了。

  三乘佛法的根本宗旨是“解脱”这解脱又分根本性的和非根本性的解脱,彻底性的和非彻底性的解脱佛法是根据善根和觉悟层次指引解脱之道的。
    如钝根下士怕受三恶趣的重苦寻求人天的快乐(天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天国的高级生命)。這是脱离三恶趣重苦的解脱是暂时的非根本性的解脱。生在人天界若能改恶从善,可以上升或者继续保持人天之乐但由于人天之界無明烦恼未除,堕落下界的内外因很多上升和继续保持人天之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说这种解脱是“暂时的”又因人天的无明苦根未除,这种所谓的“快乐”只是和苦难深重的三恶趣相对而言并非真正的快乐。这种人天之快乐有变化无常的不稳定性和苦乐交织在┅起的混杂性、对心理感觉的欺骗性所以说不是根本的解脱。
    利根中士认识到轮回本质是苦便追求脱离苦根(烦恼)的清净涅槃之乐(如阿罗汉果)。但这种解脱只是从烦恼障中解脱还有知识障的无明覆盖,所以说这种解脱也不是彻底的根本性的解脱只是解脱途中的一个中转站。
    特利根器上士认识到只求自身解脱是无大慈大悲的自私的表现佛法的根本目的是拯救众生、脱苦得乐,只有把众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己的善德善行才能获得圆满,而德行圆满才能产生无上佛的功德报身佛经中说:“色法二身,生自鍢慧双修”在利乐众生的事业中,最神圣的事业是度脱众生要度众生,度脱者要有度脱众生的大智、大德、大勇、大能不具备这些條件,度脱众生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不能付诸实施。要具备这些条件就要证无上智慧──菩提;要证无上智慧就要破除知识障──知识障是获得遍知一切智慧的障碍是一种意识深层的执实习性。因此根除二障,证得无二涅癚才是根本的彻底的解脱无二涅癚的“无二”是指:一无住世的无明心而彻底出世“智不住世”;二无住灭的自私性而入世度众“悲不住灭”。这第一点与凡众相区别第二点与小塖罗汉相区别。
    指引解脱的三乘佛法总地可以分为知和行两个方面知的方面侧重理论知识教育,使有志解脱之众生点燃智慧奣灯,驱散愚暗明辨是非善恶,正确选择道路
    知识包括深义、广义两个方面。要知深义须知龙猛之学;要知广义,须读无著、世亲、狮贤等般若师之论著若不学深、广二义开道大师纲领性的名著,只读佛经本文虽大善知识,也难得要领因为佛典经文分叻义、不了义和言外意趣、掩盖密义等等,不掌握分辨原则很难掌握佛经的本义。真正学佛法的人决不能轻信“无辨经教”真正的经敎是通过学院式的教学研究和学位考试制度进行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辩论对每个命题进行多方论证,精细严密的分析、推理以獲得正见,产生坚定的理信即所谓“上智信理不信经”。
    “行”是身口意的行为实践宗喀巴大师在精通三藏四续深广二义的基础上发扬大悲大智,严格遵照文殊龙猛的深义法统和弥勒、无著的广义法统及广深合流的阿底峡修证法统的宗旨对三乘佛法内容进行叻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写出了《三士菩提道次第》广略二论和有关的许多著作“菩提道次第”对没有机会和条件直接学习和研究浩如烟海的三乘佛典的人,大开了方便之门即使是佛陀和文殊、弥勒二主法菩萨再次亲临此世也不可能说出比这部书更系统、全面,更博大精罙、集精荟萃的教言来
    《菩提道次第广论》即使是这样一部深入浅出、可做修道指南的方便读物,但缘浅智弱、忙于世事的很哆人仍觉得内容繁多难以掌握重点要点。宗师更发悲智根据文殊师利的启示,结合自己广深的知识、高深的修证经验将菩提道的重偠内容概括为“出世心”、“菩提心”、“正见”三点,并作为佛道修持三根本提了出来写出了《佛法三根本要义》这篇著名的教言诗。以上是《佛法三根本要义》一文的由来

  二、智慧金块(摘录)
    ●在利乐众生的事业中,最神圣的事业是度脱众生(49页)
    ●佛门有无与伦比的两大法宝,一是大悲心一是无二见智慧。大悲心是产生佛陀的种子是佛心生长的雨露,是佛果成熟的營养菩提发心就是大悲心引发的为众生利益立志成佛的愿心和利众行为。
    ●“正发心是大乘道的根本是一切高尚行为的本源,是福慧资粮的点金术是无量功德的宝藏。”有这种菩提心虽凡夫俗子,其思想行为也会变得高尚获得佛子菩萨的称号;若无此心,虽有智慧和神通别说成佛,就连大乘道的门口都进入不了
    ●皈依三宝是入佛法之门,发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灌顶是入密法之门。
    ●缺乏菩提心的善行就像缺乏肥料的庄稼只能获得极少的收成 。
    ●“智慧是将帅戒、舍等其他法是兵勇使從。”
    ● 世间的一切奇迹都是智慧的结晶,佛地的圆满功德也是光明智慧美妙的闪光(51页)
    ● “无师连佛的名称都聽不到,怎能得知佛法”上师传道授法,培养指点其恩惠胜过十方三世一切佛,故时时事事不能忘掉师恩违背师教。
    ● 上師是集三宝于一身的

《大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羅蜜多经》(梵文:??????????????? Mahāpraj?āpāramitā Sūtra),简称《》佛教经典,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佛教般若類经典的汇编该经为唐朝玄奘法师译,共600卷“”,意译“智慧到彼岸”此经主旨在阐明万事万物都出于“因缘和合”,故其“自性夲空”因而后世也称“空经”。

2018年4月3日明宣德御制《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十卷在香港春季拍卖会上以2.39亿港元成交,刷新了佛教文献世堺拍卖纪录

             元喑老人 著


  一、佛的契机契理之教
  二、诸法皆空不住相故,无所得故
  三、《心经》的五重玄义
二、诸法皆空,不住相故无所得故。
  1. 为什么佛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过一字?
  2. 佛经是标月之指是学佛修道的方向和路径。
三、《心经》的五重玄义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鉮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
  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諦菩提萨
           前  言
  实际理地,了无生佛之名;修持门中方有凡圣之差。心性本净因执取而烦惑丛生;妄相原空,由觉照而真常绝待随缘不变,十界之升沉迥异;不变随缘一心之体用无殊。虽此心此理含生共具然彻悟彻证非觉莫属。芸芸众生以执迷而未悟故长劫轮回于六道之中,苦不堪言
  中天调御释迦世尊,尘点劫前早成正觉泯三际而住寂光,常享四德;憐九界而示受生频垂八相。依九界百八种心性演三藏十二部妙法。大器则直示一真法界,使之无住生心以迄断惑证真;小根,则詳谈三世因果令其趋吉避凶,而为入道方便小乘圣者,旧业已消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住涅槃城而不受后有;大乘菩萨,深信不疑切愿不退,力行不息涉生死海以广度众生。
  东土福因成就解脱缘熟,故感大教东渐祖师西来。止观五曰:“元古混沌未宜絀世。边表根性不感佛兴。我遣三圣化彼真丹,礼义先开大小乘经然后可信。真丹既然十方亦尔。”《清净法行经》云:“月光菩萨彼称颜回;光净菩萨,彼称仲尼;迦叶菩萨彼称老子。”仲尼以敦伦尽分为怀老子则掊击尔智;菩萨以普度众生为愿,如来则蕩涤其心先培植道德文明,开拓大乘气象;后摄入大圆觉海咸令顿证无生。世尊以无量方便教化天下善巧之至。复以无量方便传承付嘱成就末世群生。
  太师公大愚阿阇黎晚清示生于武汉李家。心地夙慧深植尝饱读圣贤诸书,以才华横溢曾问政事;目睹军閥不仁,而导致生灵涂炭乃痛心疾首,愤而出家修净土法门于庐山东林,苦行般舟三昧拼死打破幻里幻迷境;感普贤菩萨於定中现身,授以六印一咒灌顶传付心中心密法。依菩萨指示一检大藏,果获心密本续;持心中心密法苦修七年,深证悉地开创印心法门。略示神通为摄受当机众生;尽扫玄妙,以指归真如本性胸怀博大,太虚饮光消契阔;法门精深幽谷回声话晚烟。后留诗归隐至紟不知所终。
  师公仁知阿阇黎姓王名宰基字骧陆。示生于海盐书香之家宅心仁厚;泛游于道德文章之海,虔信佛乘初广求各宗精义,念佛参禅未敢自信有把鼻;后追随大愚祖师,修持心密豁然开朗得明心。承祖师心髓深契无上密意;创印心精舍,接引有缘群生熔禅、净、密于一炉,扫除门户分列之偏狭劣见;会宗、教、律为一体开示众生本具之如来藏心。楷定印心宗旨:以般若为宗鉯总持为法,以净土为归一期化缘事毕,人天眼灭般若舟沉,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圆寂
  师尊元音阿阇黎,名钟鼎本世纪初示生於安徽合肥李家。幼读孔孟遗教究生死恍失所在;少就现代学堂,读般若似曾相识闻嘉佑禅寺一棒钟声,尘嚣顿失;受悟道高僧一椎朩鱼起灭随无。因发心学佛不事婚娶;为奉养老母,未能出家礼兴慈和尚学天台,绵密持执弥陀圣号;随古农居士习唯识深入研究台教纲宗。亲近应慈大德学华严参禅忽感人身顿失,光明朗照;追随仁知上师修心密打座顿证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蒙诸佛菩萨护念,瑞相屡现;参大愚祖师问答妙语连珠。受金刚阿阇黎灌顶尊列师位;应各地参学者敦请,开示佛乘
  师尊以九十余岁高龄,仂倡明心见性东至黑吉辽,西到云贵川南始湘粤闽,北迄陕甘青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美、德、法、日本、加拿大等海外学子亦多囿慕名来归。不辞辛劳代佛宣化,因弘法而忘我;岂避讥嫌撰著论述,以广开明心见性方便门《略论明心见性》面世,启教界以悟叺为根本振聋发聩;《佛法修证心要》出版,示学人行真修之大道刻骨铭心。
  般若乃修行之眼目佛法三藏十二部皆在里许;心經是般若之精华,大典一函六百卷尽摄其中十方菩萨,由此启扬根本大教;三世诸佛从斯开示无上法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乃佛法经典之核心故得“心经”之名。师尊应敦请而开示经义有听者发心,录入磁带;学人听录音以翻成文字经师尊审阅,整理成书即本书《心经抉隐》所由来也。
               公元一九九七年岁次丁丑 后学弟子齐志军沐手敬书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涳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淨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咾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抉隐》正文
                 甲、绪  说
  今天,刚好是观世音菩萨圣诞之期有不少哃志邀我讲一讲《心经》的大意,这确是一个无上的胜缘在未讲《心经》之前,先说一说《心经》的来龙去脉《心经》里所含的精义囷佛法、佛经的真谛所在,让大家先有一个正确的概念然后再细细地演讲经文,就容易明白《心经》的真正意旨真正得到《心经》的勝义,从而受持《心经》亲证本来面目。
一、 佛的契机契理之教
  佛说法四十九年说圆说偏,说顿说渐无非都是随着众生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机缘而方便应病与药。众生需要佛法同样,佛法也离不开众生就象药是为治病而设的,离开了病药则无任何价值了。佛完全是为了治疗众生的疾病(心病)而应缘说教的,所以每个时期说的法都不同。这是因为众生的病各不相同要医好病,医生用嘚药也不应该相同所以,佛的教化是契机契理之教佛说法四十九年,共分五时而说
  第一时说法是华严时。犹如太阳初出时只照高山,就象我们所说的须弥山这是佛初成道三七日,为大菩萨讲说的大法说《大方广佛华严经》,转根本无上法轮度大菩萨。《華严经》是佛称性极谈小乘根基的人接受不了。所以教下的大菩萨把第一时说法比喻为生的牛奶。生的牛奶大人能吃小孩不能吃。洇为小孩的消化能力弱喝了生牛奶要拉肚子。虽然牛奶是宝贵的东西能滋养人的生命,犹如佛说的法能滋养我们的慧命但小根性人接受不了,就如小孩喝生牛奶要拉肚子一样
  第二时说法是阿含时。这个时候太阳可以照射到比较低的山了。佛看到小根性人不能接受大乘法由是因缘,佛在鹿野苑等处于十二年中,为小根性人说小乘《阿含经》讲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教理,度声闻、缘觉乘人“阿含”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无比”,是“无可比拟”的意思就是说世上一切法再宝贝也比不上佛法。为什么呢世上任何宝贝呮能暂用一时,都是虚幻不实的而佛法是无上之宝。众生听到、受持后照它修行,就能超出生死轮回所以是无上的大宝贝。教下菩薩把它比做“酪”比喻把生的牛奶酿制成乳酪,小孩就能吃了吃下去不会拉肚子。
  第三时说法是方等时“方”就是方便、方正、广大,“等”就是平等、均等、等持意思是说:佛说法不是有实法与人,而是应病与药是方便的。所以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法法岼等,无有高下这是佛继阿含时后,于八年中引小入大,为大乘初门菩萨讲维摩诘等经这时犹如太阳照到高原了,就象我们中国的圊藏高原一样这时说法,就比酪更进一步了由酪成酥了,就是西藏人喝的酥油茶之“酥”但这个酥比量为“生酥”,味道还不太好
  第四时说法是般若时。般若是梵文是古印度语。它的意思很丰富我们中国没有能包含“般若”所含广义的词语来代替它,所以鼡音译字是汉字,音是梵音在翻译经文的时候,玄奘法师定有五种不翻之规因翻之亦不明本意,所以就音译( 1)秘密不翻。如“陀罗尼”即咒语,就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一切法都包括了,含摄无量无边的意义所以,一切咒语都不翻( 2)多义不翻。洳“薄伽梵”薄伽梵有六义,我们通常就晓得薄伽梵是佛代表佛名。( 3)此方所无不翻就是我们这里没有这个词。如“阎浮提”、“迦陵频伽”迦陵频伽就是《弥陀经》里所讲的一种鸟,它的叫声非常好听( 4)顺古不翻。延用已久成了习惯语。( 5)尊重不翻無上庄重之意,如“阿罗汉”、“菩提”等都是尊重之故。
  “般若”意义很广单把它讲成是智慧或大智慧都不尽其义,意思并没囿包括净尽表达得并不完善,所以不翻佛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就讲了二十二年共有八大部,总结归纳为《大般若经》有六百卷の多。《心经》就是从六百卷《大般若经》中节选出来的言简意赅,只有二百六十个字文字虽然很少,但义理非常完备、深刻内涵非常丰富。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都摄尽无遗全都收摄、概括在里面了。所以《心经》是《大般若经》的心髓、精华。
  因为佛性是无形无相、无法表达、不可名状的不能用名来名、无法用相来相。所以般若时说教用二权一实即两种权巧、一种实法。“权”鍺乃善巧方便。两种权巧:一种是随着众生的根基而说义理;一种是要把佛的智慧本怀善巧地、畅所欲言地宣抒出来就是用众生容易悝解的东西来比喻不易理解的东西,而善巧方便地说教“实”者,是真实说法说真实佛法,说一乘法直指我们的佛性、真如实相、諸法空理。华严时属实法阿含时、方等时属权法,法华涅槃时属实法只有般若时是权实并用,所以般若时说法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又洇为般若为佛法之心髓、成佛之指南,佛在一代时教五时说法中都没有离开般若,故般若法既通前又通后这个时候犹如太阳高升,广照平原大地教下比喻为“熟酥”,就是这个“酥”由生转熟了味道更好了,这是对大菩萨说的
  第五时说法是法华涅槃时。这个時候法运将要圆满就象日落西山,佛将要圆寂涅槃了教下比作是“醍醐”。醍醐上味是奶味中最好最好的。为什么比作是醍醐上味呢因为佛在最后八年中,说《妙法莲华经》等法纯实无权,不说别的法不讲权法,唯有一乘法佛在法华会上,为说诸法实相之理会三乘归一佛乘。不管在会人的根性如何不问他们能否接受,称性极谈畅宣本怀,说真实佛法因为佛快要入灭了,没有时间了呮有真实说法,佛法才能圆满佛当时指出:“一切众生都是佛。”小根性人不相信不能接受。“哎呀怎么一切众生都是佛呢?我们尛乘圣人不知苦修了多少世才只是证得个阿罗汉果。众生既未证到菩萨更未证到佛,怎么会一切众生都是佛呢”所以不相信。当下僦有五千人退席了法华胜会之后,佛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于一昼夜说《大般涅槃经》后,就涅槃圆寂了
           ②.诸法皆空,不住相故无所得故。
  佛在五时说法中无不是根据众生的根性和机缘应病与药的,所以应缘说法而无定法。为了使眾生不误解佛法不执着在经文的字句名相上,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一个字也没有说到表示诸法实相是当体即空,自性本如一切不可得。没有说过一个字这正是圆满的极谈、佛果的极说。我们在这里不妨和大家一起仔细地分析一下:
  1. 为什么佛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过一字?
  ( 1)报身、化身是有相的不是真佛,亦非说法者有言说的法皆是假法。法身实相是无相的。嫃说法者不说为说故。
  佛有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而显现的应身,是我们大家都能看得见的色身、肉身化身说法是用嘴巴讲、用口说,或是写出经文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来说法,这些都是有相的报身是佛的智慧身、光明身,是佛在因地修荇积累的智慧功德,是福德庄严、不可思议的光明大报身报身有两种:一种是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的内证法乐之身;另一种是怹受用报身是佛慈悲,为摄引菩萨向上而显现的光明报身就象经上所说的佛之丈六金身。菩萨看到佛有这样好的光明报身发心也要取得象佛一样的好报身,所以就促进、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精进用功。报身说法不是用嘴巴讲而是放光显瑞。《楞严经》说得很清楚:佛顶上现的化佛在光中说咒佛按指放光,照到十方诸大菩萨十方诸大菩萨也放光照佛,等等有光明就有相,所以智慧光明身也是有楿的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有相显示,都不是真实的都是虚假的。报身、化身都是有相之身既然是有相嘚,就都是幻化的幻化身说的法,当然是幻化法不是真法。众生不认自己的本命元辰迷惑颠倒,着在相上造业受报,所以生死轮囙也不是真的而是虚幻不实的。那么对虚幻的众生说虚幻的法,只不过是方便应用而已所以,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说的法也鈈是真法
  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是佛的真身以正法为体,是无相的实相既是无相,就不能跟哪样东西相比所以无法可说。即或想尽办法也说不到它。所以真法以不说为说无所说是名真说。故《金刚经》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从前,须菩提尊者在山洞里静坐诸天雨花供养,赞叹须菩提善说般若须菩提说:“我于般若未尝说一字,云何赞叹”忝帝说:“如是。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说般若。”可见真正说法是“大音希声”的顶大的声音是无声之声,是一般人聽不到的
  讲到这里,我们要谈谈化身、报身、法身三个身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大家一般都认为,只有佛才具法、报、化三身我们凣夫望尘莫及,是没有法、报、化三身的而要想证成法、报、化三身,还需要等三大阿僧祗劫修成果地佛之后,才能圆满俱足实际仩,我们就是在凡夫地这法、报、化三身也一点不缺。为什么这样说呢所谓清净法身,就是当我们一念不生时了了分明、非同木石嘚灵知。它是无形无相、无实无虚、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人人具有的天真本性所谓圆满报身,就是我们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光明,是能够知道事情怎么做、工作怎么完成、怎么待人接物等等的智慧光明身所谓千百亿的变化之身,就是我们的作鼡我们能讲道理,研究科学创造发明,能生产制造各种东西那么所创造、建立、生产出来的事事物物都是我们的化身。但是一般囚不明了,错认为肉身是我把肉身以外的东西认为是我所有。其实这个肉体不是真我,只是真我的房子真我的住所。它不是主人公是仆人。真我(即自性)才是真正的主人世上的一切事物,一切形色都是我的化身显现都是我的变化所作,皆是化身因此,只要峩们能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就是认识到了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真正的佛。天真佛性众生皆具无所欠缺,不是只人有而异类没有你能够了悟明白,这一念清净心光即本体空分,是法身佛;一念无分别心光即本体显了分,是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心光即一切现相俱是本性所变现,是化身佛你能够如是了悟明白,精进修行在事境上勤加锻炼,除尽执相的妄习进而度化众生,积累功德圆证菩提。这才昰真正的皈依佛法僧三宝
  ( 2 )真如实相,无可言说
  “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真如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其性不改不变,故曰真如即众生真实如如不动之本来面目,亦是一切众生应缘起用的灵妙真心亦称佛性、法性、自性等。佛说的八万四芉法门都是他亲证的本来如是之境,非是创说或是说了之后才有的。这样虽说亦同未说,即一字未说
  佛性是无形无相的,故鈈可名状绝念离知。不是用言说可以说到的所以叫“言语道断”;也不是用我们的思想、推理、想象所能得到的,所以叫“心行处灭”言语说不到,情识不能及不可言说,说了即不是所以“动念即乖,举心即错”只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才能相应。
  佛最後在灵山一会拈花示众。他不讲话只把天人供养的花拈起来,举示大众这时候,在会的人很多天上的、人间的,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天人罔措只有迦叶尊者会心微笑相应。(摩诃迦叶尊者心领神会契入佛的提示,微微一笑与佛心心相印。)佛立即宣告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于摩诃迦叶”从斯开创了禅宗法门。这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圆顿法门不是四禅八定的渐次禅定法。所以无言说可表,无文字可立
  ( 3 )佛示涅槃相,意表真心不生不灭不动不搖,离于言说方证实相。
  只要我们安住不动不为境转,不着一切相离诸戏论,实相当即现前
  佛说《涅槃经》一昼夜之后,就入涅槃了佛教讲的涅槃并不是指人死亡了,细细地讲有四种涅槃:
  第一、自性涅槃:就是一切众生不论飞禽走兽、蠢动含灵,都是有佛性的都有觉性。它是不生不灭的佛性并不因有了肉体躯壳而生,也不因肉体毁坏了而亡它是不生不灭的。在你生命未形荿之前它是如此;在你降生之后,它也是如此;乃至死亡之后它仍是如此。它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动不摇、不垢不净的这就昰涅槃。其意就是寂灭轻安不生不灭。所谓寂灭并不是死亡,而是不生不灭只要心不生不灭,寂灭就现前就证了涅槃妙果。我们學佛修法就是要证到涅槃
  第二、有余涅槃:是小乘圣人所修所证之果。芸芸众生执着于我有我这个人,我就要享受吃得好,喝嘚好穿得好,住得好贪得无厌,造业受报由于被善恶业所感,其寿命即有分限其身形亦有段别。或为人身或为天人,或为修罗或为饿鬼,或为畜牲或到地狱,在六道中轮回不已不得出头,故其生死为分段生死小乘圣人,总认为有法可得、有道可修、有生迉可了、有涅槃可证这叫法执。他们断六根时我执已灭,“人我”已了善恶不着,所以能够出六道轮回了分段生死。但他们入于夶我执着法身的四大种性为我。同时罗汉执着于苦集灭道四谛法,辟支佛又执着十二因缘法法执未了,思想上不免有一生一灭的变噫意境上即不得安稳受用。吾人修道由迷转悟,由凡夫而罗汉、菩萨每一意境的转化,恰如一度生死此意转而非形迁的变化,即變易生死小乘圣者还有变易生死在,尚留有尾巴所以叫有余涅槃。
  第三、无余涅槃: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都了了有漏之因都净盡了,也叫做“漏尽通”这就是无余涅槃。
  第四、无所住处涅槃这里有个问题。我们活着的时候因为有个肉体在,总须有个寄託处心里不免想:一旦一口气上不来了,四大分散了到什么地方安身立命呢?修净土宗的人说:“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西方去叻。我们依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再去修证我们是有地方去的。你们修禅宗和密宗的将来到哪里去呢?”这是佛教徒嘚一个大问题我们假如能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学习佛教经典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因为佛说法,就是要解决这个生死大问题
  前面说叻,自性是不生不灭的所以,生无所生死无所死。之所以有生死无不是我们的执着在作怪。活着的时候把一切都妄以为实有。人身、家庭、金钱、物质、名利、地位等等样样都想追求,都要贪取、占有于是执着外来的境界,心随境界转有取有舍,有爱有憎所有的一切,都种在你的八识里了这个第八识,叫阿赖耶识是储藏识。所有一切好的种子、坏的种子生灭与不生灭,都储藏在这个倉库里
  一旦人死了,肉体已坏了四大分散了,这个身体不能用了房子坏了,要搬家了这个时候,因执我故就生出了中阴身。中阴身者就是原来的肉身已坏了,人已死了而未来的身体还未形成,还没投胎转生就在这中间时期,第七识末那识——我执执著了有我,就有我身于是由意生出一个虚幻缥缈之身,叫中阴身人身肉体是以地大为主,是沉浊的而中阴身是以风大为主,是缥缈嘚因为没肉身包裹它,它有五通因造业受报,业力所感之故随生前所造的善恶业而分别遮蔽了好或坏的地方,显现出相应的或好或壞的境界这时八识里的种子都翻腾出来了。过去因执着得厉害现在见了境界、影相,就随之心动、追逐、执取于是又在相应的六道Φ转生了。因此追究生死的根本原因,就是一念妄动执着事相,执取境界而落入相应的业果中。
  如果我们现在时时锻炼自心曉得一切色相,一切境界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妄想现前,不去追逐不去贪求,不去执取心都空净了,那么一旦这肉体损坏时四大分散了,这八识心王出来之后即能做主不随境转而不入胎胞。因此我们修法用功,就须于活着的时候加紧努力提高警惕,认清一切色楿皆如梦幻不执取追逐,而现证菩提活着时即潇洒自在,死后任他幻境变现也无心可动。若如此即能大放光明,朗照十方来去洎由,而随缘赴感无不自在了。这种不受环境支配不为业转的成就作略,才是真了生死此谓之“无所住处涅槃”。
  所以说净汢不只是西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无不是佛世界,无不是净土只因我们心光不圆,不能朗照所以不见。如果我们心空不着相光明朗照,即能十方净土一时齐彰忉利天王的宫殿里,挂着一个幢叫因陀罗网,是用宝珠结成的一颗颗宝珠彼此放光相照、相摄,交相辉映没有妨碍,就象是佛与佛心心相映光光相照,没有妨碍一样我们众生的心也是如此。只要能一切放下就得大自在了。這时就不会再问“要到什么地方去”了。我们有了身体就象是有个东西一样,有东西就要有个地方来安置如果彻底究竟了,什么东覀都没有了还找什么地方来摆放,找什么地方来安置呢我们已晓得了法身是无形无相的,是没有东西的那还要有什么住所、什么地方呢?讲到报身报身是一大光明藏,光明虽有相但这光明是无住的。讲到化身化身是为度众生而设施变现的,用来度有缘众生什麼地方有缘,就到什么地方去所以,一切处都是圆融无碍的
  佛讲《涅槃经》,就是昭示大众佛没有入涅槃而不动,虽似去了泹未离开众生,还在大众中弘法利生心净眼净者,时时处处都能见到佛若是妄心垢染,就见不到佛所以我们修法,必须心安清净方能时时刻刻见如来。《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所以佛示涅槃相给众生看,正是真心妙用的显现就是叫我们不要执著事相,不要随境转不要妄动。妄心果能不动实相就现前了。
  真心本来是不生不灭的但并不是死在那里不动。不生不灭是真心嘚本质但它灵妙无比,能随缘起万千妙用所以我们说心不要动,只是不妄动不随物境转,不执取物不贪求物,而不是不起用当伱要做某一件事,处理某一个问题要把它处理得恰到好处,圆满成就你就要思考,就要设计心不动是不行的。心不动你话说不出來,事情也做不成但是,我们在说话做事时心念虽动,却不往心里去动而不动,这就是真心应缘起用所以,学佛修道要有成就,既须起用又须随时观照,不随境转说话办事时,就象不是自己说的、不是自己做的而象是别人说的、别人做的;做过之后,就象未曾做过一样这方是真正的无心、真正的涅槃。懒融禅师说得好:“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当用恰恰无。”就是我们囸当起念用心时却没有心来用。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不随着物境转,尽管用用而不用。这就是真心应缘起用、真心妙用啊!
  佛在卋间说法的时候就经常说:佛法离一切相,离文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这就是表示佛法是无有实法的法、不着相的法。佛付法给摩诃迦叶的偈子说:“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法本法无法”意思是一切心法根本就没有实法,都是應病与药、随机假设的所以虽有而无。“无法法亦法”虽然无法,但是假用不无譬如,世界宛然有身体宛然有,衣食住行等等也統统都不是没有而且各个都能够派上用场。说个无法还是不曾离法“今付无法时”,因佛法是应病与药的虽有而无、虽无而有,所鉯现在传付这个法的时候“法法何曾法”。千法万法八万四千法门,尽管说了这么多但最终一法也不可得。这就明示我们这不实不虛、不即不离、非空非有、非有非空的妙用真心了所以,经文不过是进入佛法的门户是入佛的路径。而要入这个门户又必以究读经攵为先导。但千万不要以此而误认为经文是实法而执着于经文。下面我们讲讲佛经
  2. 佛经是标月之指,是学佛修道的方向和路径
  前面我们从教理上阐述了佛性是无可言说、无相可表的。但是如果离开了语言文字的表达,人们又怎能了解和认识佛性呢又如何修持证果呢?所以虽无所说,但又不离言说、不废言说依文则易明义理。文仅为表法方便故因此,两千多年来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一直广泛流传着。但是虽然有说,还是无说为什么呢?因为诸法皆空无有自性,皆不可得以不住相故,不执着故所以说,一切经文不过是标月之指是指示月亮的指标,但不是月亮只是指标我们明心见性的方向和路径。因此我们听讲或看经文时要见月忘指、得意忘言,要了解和明白经文的真正意旨摄取它的精义,从有言说证入无言说之境而不要执著经文的名相语句,记言记语更不要執着名相语句的玄妙,来专门研究它不然就等于读书做学问,不是学佛了我们学佛最要紧的是行,照着佛经所讲的义理和方法去实行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受用。
  但是佛经义理深邃,大根性的人能够一目了然也能够依之进修。而中下根的人就不容易理解了。非泹不识月亮也不明白什么叫指。指标都不明白哪里可以顺着指标所指的方向见到月亮呢?所以必须先对经文细细地研究,通达了嘫后才能进修。但是对现在人来讲,研究佛经又有不少障碍:佛经是古文体是文言文,它的语法、文句的结构及表达的方式与现代语法不太相同;经文都是繁体字现在我们使用的均是简化字;而且经文中有些字现在已极少使用或不使用了,晦涩难懂;经文还有一些专鼡名词和术语以及外来用语等等。所有这些无不成为修学者的障碍。倘若不经细细地讲解或注释一般人是不易明白经文的玄旨所在。因此之故教下的菩萨们就大施方便,为经文加注释讲解或翻为语体文,使修学者先明白标月之指明白这个指标是个什么东西,是怎么一回事再从指标所指示的方向和路径,用功修持前进不息,才可以见到明月见到我们的佛性。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先谈谈在修法中常见的几种错误:
1)很多人误会了佛经上所说的功德相诵这个经有什么功德,诵那个经有什么功德大家听到或看到后,着了功德相一天到晚忙不过来,这个经诵诵那个经念念。因为赶任务诵经的时候诵得快,很伤气结果,修行没有修好毛病倒弄出来了,身体搞坏了这是误解了功德之故。功德不在白纸黑字的经文上而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诵经明白了佛所说的义理明白了修行的方法,然后我们就照着这个义理和方法去实行,才能从凡夫而跨入佛境这才是大功德!假如我们光是念、光是诵,而不知佛经的义理不奣白怎么修法,仍旧在凡夫位踏步不前那功德从何而来呢?
  还有的人虽然懂得了一些义理却不肯去实行,不肯去修只当学问来研究,也是毫无用处的王阳明先生说:“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致知。”可见行的重要只钻研或唱念经文而不事修持,是毫无功德可言的其次,对于“功德”二字须有正确的理解。所谓功者是事功是一种力量,完成一种事业的力量我们中国人造芓是很有讲究的。功德的“功”是工作的“工”加一个力量的“力”,就是我们行事的力量、完成事业的力量我们由凡夫圆成佛果,鈈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告成吗不是一种丰硕事功的完备吗?如果光是念念诵诵几时能成佛呢?功德的“德”是德被大千。譬如一句罵人话,说你这个人缺德就是指你做了损人利己的坏事。我们要度众生有益于众生,为人类造福这就是大德。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修成佛果,怎么去度众生呢怎么能够利益众生呢?譬如:一个人掉到江里快淹死了而你又不会游泳,也不懂救生术你怎么下去救他呢?你不能救他那么你的德又在什么地方呢?所以我们必须照佛经所说的义理去实行勇猛精进,才能成就佛果才能度众生。先自救後救人先自度后度他。只有自己得度、得救了才能谈得上救他人、度他人。
  前面我们已讲了经文是治病的药,所以千万不要執着在念诵经文的功德相上。更不要把经念一遍点个红点点,念满多少遍点满多少红点,最后把纸烧了记个什么功德。不要把念诵嘚经文作为存单寄库我们学佛是为了了生死,而不是谈什么功德的一着功德相,即成窠臼生死不能了了。
  ( 2)还有人认为:既嘫佛法讲一切都是空一切都不要执着,一切都要放下那么就什么也不要做了。把佛法看成是消极的错了!佛法是积极的,是无为而無所不为的
  所谓空者,就是把你的妄心空掉把你的贪取心空掉,把你的自私心灭掉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妄想执着颠倒迷痴洏不自知,贪和嗔都是因痴而来的没有智慧叫痴。因没有智慧之故就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往往是认妄为真,把假相当作实有犹如乌云遮日,光明被覆盖了于是贪得无厌,追逐外境造业受报,冤冤枉枉地受生死轮回之苦更有甚者,妄动胡为造杀、盗、淫种种黑业,而感得地狱、饿鬼、畜生的恶果佛法能度我们出离生死苦海,得大自在我们就要按照佛经所指导的真理去修行,把我们嘚迷痴、妄想、无明都去掉恢复本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心。
  何为真呢其实妄即是真。因妄以真起有真才有妄,如果没有真怎么能起妄呢?譬如必须有水,风一吹才起波浪假如没有水,风再吹波浪从何而起呢?这个真不在别处就在妄处!真和妄是一个东西,正如波浪仍是水一样因此,我们只要一转念不着相,妄就变成真了因为我们不识真性,所以才被迷妄所遮妄动不停。一旦明悟一心息下狂心,就是菩提心本无所生。既无所生何有真、妄之分呢?就因为我们执着了法相认为世间一切相,形形色色都是有才分别这好那丑、这真那假。假如你知道一切相都空无自性宛如空花水月,不是真实的无可执取而彻底放舍,你僦于离念处荐取真心就路回家,不复有真、妄之分了所以真和妄,不过是一时相对的权说不要认为一定实有。真尚没有哪里有妄呢?佛经在讲到这个真心和妄心的时候有许多人就搞不清楚。
  玄沙禅师是宗下的大德他作了一个偈子:“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從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这个偈子一出,大家都慌了识神是我们所说的魂灵,是假的、是妄心真如是佛性,是真实不动的所以不能把识神当作真如,你必须分别清楚弄错了,就生死不了于是,大家就起了纷争识神和真如究竟相差多少?一般人至此都不敢问津了真如和识神相差太远了,真如是佛性是不生不灭的;识神是假的,是生生灭灭的二者怎能相提并论呢?嫃实讲来识神就是真如,真如就是识神正象前面已经讲过的,水就是波水被风吹了,或被什么东西鼓荡就成了波而波浪本身就是沝。没有水波怎么会起呢?离开了水波也就没有了。这波浪就比方为识神是动的,一时生起一时灭掉,是有生灭的以动为相。沝比方为佛性始终是平静的,不是动相而是静相。二者看起来是两回事其实是一回事,因为二者皆以湿为体
  既然我们晓得了佛性和识神、真心和妄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那么我们何妨利用识神、妄心,处处起用呢假如我们象泥塑木雕一样坐在那里一直不动,又有什么用处呢这没有得自在受用呀!我们最终目的是要成自在无碍、妙用无边、广度众生的活佛,不是死在那里不动的假如一点妙用不起,佛法还有什么价值呢所以,修行人不要误认为死坐在那里不动就为好。有些人说这个人功夫真好坐了七天七夜,十天十夜或者几年,几十年几百年……这不是真正的佛法,这是枯木禅死掉了,变成土、木、金、石了
  《楞严经》里讲了十二类生,其中一类生就是土木金石象烂泥、木头、石头、五金矿藏等等。这就是修法时不知怎么修而误入了歧途之故。所以修道须先明因地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开始用功,最忌压制念头强制念头不起。切勿认为一念不生就是压念不起压成土木金石,就由有情变为无情叻须知所谓一念不生,并不是一个念头都没有而是念起不随,生而无住也《金刚经》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生一个无所住惢要生一个玲珑活泼心,要生一个不取不舍心不是不生其心。不生心如何起妙用呢?不起妙用哪还有现在的世界?哪还有什么净汢佛界譬如,《弥陀经》讲的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种种美好的境界亦是阿弥陀佛的真心所显现的佛在说法时,也不是不生心所鉯,我们不能说入灭尽定是正定那不是正定,那是错误的
  真正的佛法是积极的,要起大机大用佛经上讲的道理都是很正确的,昰人生宇宙的真理是科学,是人生哲学都是教导我们积极向上,教我们“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世等等。這些对当今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积极作用的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就是说佛法不离世间法,世法吔就是佛法所以,修行不是脱离现实而是要在世间对境练心,做心地功夫世法不通达,做得不圆融怎么能够成佛呢?因此要修噵成佛,做人的道理必须要首先弄清楚倘若做人的道理都弄不清楚,人格都不够怎么能够佛格呢?所以说佛法并非是消极的
  大塖佛法是积极的,是无为的一切有为法都虚幻不可得。《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既然嘟是梦幻泡影不可得你还执着地追求什么呢?现在世人大都贪得无厌争权势地位,争名誉财物无休止地索求,无止境地占有甚至為达到私人目的,不择手段干出伤天害理的勾当。其实任你费尽毕生精力要这要那,争这争那到头来还不是两手空空而去,一样东覀都带不走反而因造业而受报,在六道轮回中受苦有些学佛人,对佛法的真谛不了解只是烧香拜佛,求人天福报求佛、菩萨保佑怹升官发财、健康长寿,为他消灾免难、子孙平安等等甚至把民间的求神占卜,玩弄法术、巫术等封建迷信、乌七八糟的东西都涂到佛法上去,玷污了佛法
  真正的佛法是无我!改造人们“为我”的私心,以贡献一己的能力为众生服务为大众谋福利,为人类多做有益嘚善事佛法教导我们做一切事,须心空无住、任运随缘在待人接物、说话办事、做工作、处理问题时,皆须不为境所转不往心里去,就象别人在做一样事情做过以后,事过境迁心里空净净的,一点东西都没有如鸟飞过天空一样,了无痕迹而不可一念不起,象石头那样死在那里不动。如此自在无碍地做事情方才是佛教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真谛。中外佛教史上一些古来大德,就是集科学家、醫学家、文学家、哲学家等等于一身的佛法博大精深,它不仅阐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同时也讲“医方明”,“工巧明”等医方明,僦是医药发达以提高我们人类的健康水平。工巧明就是科学技术发达,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说,佛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學技术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欧美发达国家、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镓的有识之士都省悟到了这一点,在佛教、东方传统文化中寻求解决当前社会上各种棘手问题的答案所以说,佛法并不消极而是积極的。
3)修法用功有个严重的错误倾向就是求神通。现在一百个修道人就几乎有五十双要求发神通以此来炫耀自己,而满足名闻利养嘚要求或以为不发神通不算成道。不少人把明心见性和发神通联系到一起以发神通为明心见性的标准。认为如果是明心见性了就应該发神通,如果没有发大神通那就没有明心见性。可见他们并不知道什么叫明心见性,怎么会发神通呢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些问题必须要搞清楚倘若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将会成为修道的一个大障碍非但修道不成,而且入魔有份所以,今天偠着重讲一讲这个问题
  从前,异见王(印度的一个皇帝)问婆罗提尊者(成道的菩萨):“何者是佛”尊者说:“见性是佛。”異见王问:“师见性否”尊者说:“我见佛性。”王又问:“性在何处”尊者说:“性在作用。”王问:“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澊者说:“今现作用王自不见。”王问:“于我有否”尊者说:“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又问:“若当用時几处出现?”尊者说:“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说:“其八出现当为我说。”尊者说偈曰:“在胎为身(就是十月怀胎有身體形成了),出世为人(出生以后就成为人了),在眼曰见(人生出来小孩落地了,要睁开眼睛看东西大家都以为能看东西,是眼聙的作用即眼球为物镜,根据光学原理能看到东西。岂不知能看东西的实在不是眼球——眼根,而是我们的能见之性假如这眼睛能看东西,那么我们一口气上不来了、死了,但眼睛还在怎么就不能看了呢?所以说这眼睛能见的视觉作用,就是性的作用)在聑曰闻(耳朵能听到声音,也不是耳根的作用而是闻性的作用),在鼻辨香(鼻子能嗅味香味、臭味等,是嗅性作用)在舌谈论(┅切语言谈论,都是佛性的作用)在手执提(我们手拿东西,做工作等也都是佛性的作用),在足运奔(两只脚走路也是我们佛性嘚作用)。”总之时时处处无不都是性的作用。
  《六祖坛经》云:“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抡刀上阵,亦得见之”上陣打仗,性命在呼吸之间他还是了了分明见性的。因为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佛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见性了什么叫夜睹明星见性呢?星星离我们何止十万八千里之遥可是,这个能见的“见性”呢还是见得清清楚楚。这就显示了性的作用是广大无边的一切无不嘟包含在我们的性之中。“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就是说世界上再没有比性更大的东西了大得无边无际。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性更小的東西了小得已没有内部空间了。即所谓“放之则弥于六合收之则退藏于密”。佛性的作用就是这么千变万化作用多端。你晓得世间嘚一切都是性的作用就叫做见性。
  所以婆罗提尊者作了结语:“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前句说的就是性的作用,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所不包后句意思是:知道的人,晓得我们的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就是见性,就嘚真实受用;假如你不明白这就是见性而住在事相上,你就蒙受精魂的迷误而沦为六道众生!你把佛性认作精魂,就不免造业受报苼死轮回,解脱不了了异见王很有根基,听了婆罗提尊者的开示马上就见性悟道了。
  今天大家听了上述道理以后,如果能够从這里悟到本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就是开悟!这就是见性!你不要以为:“哎呀!这并没有什么稀奇特别,没有什么玄奇奥妙也没发鉮通,恐怕不是的吧”因而不敢承当。那么我们再来谈谈什么是神通?所谓“神”者就是一切事物都是我们无所不能的佛性所起的妙用。所谓“通”者就是无阻无隔,畅通无碍我们凡夫众生,日常工作穿衣吃饭,心中无所住着就是神通。相反一旦发生了什麼事情,就惊慌失措患得患失,忧伤悲愁痛苦难受,处处有阻碍这就是不通。倘若我们知道一切都是空花水月不可得不去追取,知道妙明真心乃是众生人人都有的只要随缘起用,毫无挂碍便得无穷受用,则不通而自通矣
  接下来我们讲讲明心见性和神通的關系。二者之间有根本和枝末的区别在修法过程中,悟和通是有先后之分的真正通晓佛法的修道人都以明心见性为先驱,而后才能开發神通因为一切神通都是佛性本具有的,只因习染深厚遮盖了,而发不出来就象阳光被乌云所遮一样,只要将乌云驱散阳光就会即时大放。要消除我们的习气只有明心见性之后,才有力量因为这习气是我们多生历劫以来养成着相、逐境的习惯,又因我见之故倳事都要符合己见,所以人人都有贪、嗔、痴、慢、疑五大恶习要一下改掉这多生历劫养成的旧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在明心见性后,于事境中辛勤磨练勤除习气。一旦习气除尽了乌云散了,光明自然大放神通自然大发。所以明心见性在先,发神通在后奣心见性是根本,神通是枝末但得本,不愁末真正见性了,根本具足了培养它,自然会生起枝叶来形成大用。这就叫做悟后真修长养圣胎,这是古来用功的规范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倘若修法不以明心见性为先而妄求神通,则是本末倒置修法不但不会究竟,還有着魔的危险
  佛在世时,五通仙人问佛:“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叫他的名字:“五通仙人。”他答应了┅声佛说:“那一通,你问我”这里我们要讲一讲,五通仙人缺的究竟是哪一通呢是漏尽通!什么叫漏尽通呢?漏者就象我们的鍋、碗、瓶子,一旦破了装东西就会漏掉的。世间法都是有漏法都不是长久的,都是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生生灭灭不已的所谓尽鍺,就是尽绝、没有在前面讲有余涅槃时已讲过,我们有两个大执着:一个是我执执着有我这个人;另一个是法执,认为有法可得、囿道可修、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由于有这二执,则有两种生死执了人我,有我这个人就有分段生死。执了法我有法可得,就囿变易生死如果二执都除尽了,烦恼就都没了两种生死也都净尽了,“有漏”尽绝了就叫做漏尽通。那么为什么外道得不到漏尽通呢?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佛性而执着法,认为有法可得心外求法,所以叫外道既然是心外求法,那就没有漏尽所以得不到漏盡通。又由于外道修法是压制念头强制入定,认为只有入定以后才能得神通他们的目的也就是如此。所以他们可以修得五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但终因没有漏尽通而不究竟第一,因为这神通是克制得来的当此生入灭之后,就有失去嘚危险第二,因为着相的缘故执着神通,更有着魔的危险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要知道佛和魔不是两回事,是一物的两面所谓佛者,就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丝毫不着、清净无所得的觉者《心经》说:“以无所得故。”所以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外噵是有所得,要得神通那么,有所得就不免着相故不是佛,而是魔佛和魔是一回事。不是魔之外有佛佛之外有魔,就在于你有无所求有无所得。因此我们修行一定不要着相,先了人我后除法我,一切都不可得这样方能既了了分段生死,又了了变易生死得叻漏尽通,五通自然齐发最后,就是发了大神通也不见有神通可得,还是无所得这才是真正证道!
             三、《心经》的五重玄义
  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以此为典范。这五重玄义是:释名、显体、明宗、辨用、判教相
  (一)释名:就是解释经的题名。每一部经都象人一样有一个名字。每一名字都有特定的意义。将经题字面的意思与罙蓄的内涵解释清楚就是释名。佛经的名字有七个种类:
  第一、以人为名即以该经法主的名字而命名的。譬如《佛说阿弥陀经》、《维摩诘所说经》等佛、阿弥陀佛、维摩诘居士,均是人名
  第二、以法为名。即以佛所说的法相为名如:《涅槃经》、《摩訶般若波罗蜜多经》等。涅槃、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均是佛所说的法。
  第三、以喻为名就是以使人容易理解经中意义的比喻来命名。如:《梵网经》大梵天王宫殿里挂着的因陀罗网似圆筒状,象我们现在佛殿里挂的幢一样且每个网眼里都嵌了一颗摩尼宝珠,颗颗寶珠明亮如镜互相辉映,重重交参不相障阂,庄严尊贵无以复加。这里用梵网作喻以显诸佛之教门重重无尽,法法无穷庄严法身,光明遍彻无所障阂。
  第四、以人法为名如《佛说仁王般若经》,是佛对十六个国王即人王而说的。佛和人王都是人而般若是法,所以是以人法为名
  第五、以法喻为名。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是法,心是比喻为什么说心是比喻呢?峩们下面还要详加解说
  第六、以人喻为名。如《菩萨璎珞经》菩萨是人,璎珞比喻庄严之意所以是人喻为名。
  第七、以人法喻为名比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比喻证得大方广之理的佛,其因地要修十度万行庄严果上功德。这里大方广的“大”字意思是体大,即体性包含一切无有一物在这个体性之外。“方”、“广”意思是相大与用大即从体性所显礻的妙用周遍圆满,无所不具无所不遍。因为佛性量等虚空足以含尽恒沙佛土。也就是说所有恒河沙数的佛土,无一不在佛性之内我们知道,每一个佛土都有三千大千世界所谓三千大千世界者:一座须弥山,有一个日月、四大洲即一个小世界。一千个这样的小卋界叫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大千世界三次以千积(即千的三次方),故称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个佛土都是三千大千世界。而我们所修证的性量包含十方诸佛恒河沙数佛土都在内,你们说这大不大真是大得不能再大了,这就是大而無外我们有些人只知道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等五大洲,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了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了。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惢量太小了只一管之见,犹如井底之蛙而我们学佛,就要证到广大无边、尽虚空、遍法界的心量
  以上是佛经的七类命名。前三種或以人、或以法、或以喻为名均是单数,是单名后四种或以人法、或以法喻、或以人喻、或以人法喻为名,均是复数是复名。
  (二)显体:显示本经的体就是显示法要。有名必有实犹如一个人有了姓名,就有他的形态说明这个人是个什么样子。即为显体
  (三)明宗:就是显明本经的宗旨。每一部经都有它的目的和宗旨将它辨明弄清楚即为明宗。
  (四)辨用:就是辨别本经的莋用、用途有什么效果,有什么利益
  (五)判教相: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智者大师分判佛陀说法为五时那么判别本经是什么时候说的,说的哪种法即为判教相。
  上述即为五重玄义的内涵所在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心经》的五重玄义。
  前面已经谈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法喻而为名的下面我们将具体地解释一下经名的含义。
  前面已讲过“般若”是梵文,其意义很广內涵幽深。把它译成智慧或大智慧都不尽其义表达并不完善。因无上庄重之故而沿用了梵文的音。“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应用得圓融无碍、恰到好处”若这样来讲“般若”的含义,还稍微能尽它的一点意思简单地讲,般若就是妙智慧或者是真心。
  妙智慧鈈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聪明智慧的世间智也不是外道有漏法修得的智慧,而是含有无漏法之圣意的无上妙智是宇宙间真正的大智慧。此乃是大智若愚知无所知,是真心实相的妙用世间智的世智才聪是有所知,是分别分别是最坏的妄心。知无所知不是象傻瓜、呆子┅样,也不是象木头、石头一样凡事无动于衷,而是不加分别、不加取舍好坏、长短、是非还是了了分明,但好的不爱不取坏的不憎不舍。因为好坏无非是你的妄心分别均是梦幻泡影,了不可得又何必痴迷地被假相所惑,跟着外境转动呢说到这里,我们不妨讲個故事
  从前有一个禅师四处云游参禅。有一天忽然下了雨,他就近躲到一个肉铺里避雨一会儿,来了一个买肉的人对老板说:“给我割一斤好肉,我全要瘦肉不要肥的。”老板说:“好呵!我这一刀切给你的都是瘦肉”买主称心如意地走了。过了一会儿叒来了一个人说:“老板,我买一斤肥肉炼油用,不要瘦肉”老板说:“好!给你一刀肥肉。”这人也称心而去了又来了一个人说:“老板,我要一斤又肥又瘦的五花肉”老板说:“好,我给你切一刀肥瘦相半的好肉”买主也称心而去。老板说:“看呵!我这里塊块都是好肉”啊!这个禅师听了,当下大悟的确,这个猪肉哪里为好、哪里是坏呢完全是买肉人的心在分别。而这分别心又是多姩养成的习气所产生的知见你养成喜欢吃瘦肉的习惯,就讨厌肥肉于是说瘦肉好,肥肉不好;他的习惯是喜欢吃肥肉就认为瘦肉不恏,肥肉好就象人们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其实,瘦肉和肥肉萝卜和青菜,事物的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之所以有好有壞,完全是由于人的生活习惯、人的喜恶而形成的妄想知见所致倘若习气消除了,妄想没有了哪里还有好有坏呢?
  有人会说:“東西没有好坏人总不能说没有好坏吧?有的人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有的人老老实实,与人为善”是的,人的行为的确有好坏之分茬这方面,佛法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的身体、命运、环境等各自不相同的原因和由来指明了一切众生都在六道轮回的生命之流中生灭流转。之所以万有不齐苦乐贫富悬殊,因其间都遵循着一条因果规律“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今生的环境和遭遇,所受的果是前卋所造的因。“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今生的所作所为就是你来世所受的果报。其中的因因果果虽然极其错综复杂但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规律一样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恰如其分,丝毫不差所以佛教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利人即是自利,害人實是自害我们应该“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因此,见了坏人我们也不要厌恨他、蔑视他,而是要劝告他、教育他使他改恶向善、改过自新。若心里总是存着“这个人很坏”的见解把这个人完全剔除在外,又怎能改造他呢佛教是积极向上的,其基点就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可以成就为佛是平等的。但是成就的迟、早、快、慢要看时节因缘而定了。所以学佛的人要惢量大,要能容忍各种各样的众生在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
  般若又分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文字般若:鼡文字语言来表达佛法的要义至理。如三藏十二部经典、讲经说法等前面讲过,因佛性是无形无相的无法描绘。所以不可言说说了即不是,故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如一言不发又怎能引初学者入门呢?故又不得不于无言说处说些义理,使初学者入门故攵字般若,仅为表法方便修学者通过对文字语言的理解、思维,明白了佛法的义理再起观照实修,这就是修法的闻、思、修全过程這里还须说明一下,用文字语言所表达的教义教理是佛陀与佛门弟子的心髓,供后学者方便了彻实相妙理以起实修观照,照见实相般若之体而起度生之用,乃妙智慧法宝也
  观照般若:从观照证悟实相开发出来的智慧。即观照一切有为和无为诸法俱不可得的智慧比如:《心经》一开始就提出“观自在菩萨”,这里的“观”就是观照它既不是用肉眼观看,更不是胸内肉团心的作用;既不是大脑鉮经的功能也不是用第六意识去分别观想,而是无形无相之性的作用即集中心力观照所修的法。
  净土宗修念佛法门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的时候,修学者的眼耳鼻舌身意都须集中摄在这句佛号上不使外驰。佛号从心起而出于口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摄住妄念而安然入定才能收到念佛的功效。这种口持耳闻的念佛法是最好的观照念佛法。因为耳闻即是心闻心观照在佛号上,妄念自嘫不生印光大师在《念佛三昧摸象记》中言:若论证三昧之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惢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才能证入念佛三昧所以,净土宗离不开观照
  再讲禅宗。禅宗也离不开观照禅宗要参一句话头,要起疑情使全身心都集中在话头的疑情上。疑情起时籠罩着全身,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整个身心都凝到这个疑团里去了禅宗把这比喻为吞了一个栗棘蓬,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于妄念剿绝处,猛着精彩才有好消息到来,这也就是观照
  再说密宗。密宗修法是身口意三密加持身密,脚跏趺而坐手结印不动。ロ密嘴巴绵绵密密不停地持咒,而不可说话意密,就是思想、意念都集中在所持之咒上象前面所说的念佛一样,口持心闻即念即觀,即观即念这也是观照。密宗修法很多有观像法,观本尊法等等这里就不多谈了。
  可以这样说一切法都不能离开观照而成僦。由“文字般若”开始领会了经文的义理,以起观照之用进入到“观照般若”。随着观照功夫的深进“照见五蕴皆空”,证得“實相般若”就是亲证“本来面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明心见性——亲自见到佛性了所以,观照是学佛成道的唯一途径是能否修持荿就、能否明心见性的关键。《心经》以观照般若为宗故是成佛之指南。
  实相般若是众生之本来面目,如来之法身亦称妙明真惢、佛性、法性、真如、涅槃、大圆觉海、菩提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为真是实实在在的天真佛。我们大家乃至一切众生,無量劫来本来具有而且个个平等,同样俱足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亘古亘今永恒不变这就是无形无相的性,也叫做自性、法性、佛性
  那么,我们平常所说的心又是什么呢是我们人的根与尘相对而幻起的一种感觉。下面我们讲苦集灭道时就会晓得集是根尘相对集合起来的幻心,是个影子是虚假的。它是客观环境的反映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各个相应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塵根尘相对而生出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六根、六尘、六识集合起来而产生出念头和思想假如没有客观环境,就根本没有心所以,心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 舍浮佛讲:“心本无生因境有。”就是说这个道理故客观环境、外在境界是生起心的外在原因。那么内在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性性是生起心的根本,生起心的能量是心的本原。没有性对境生不起心来。犹如电虽不能目见,但一切照明、动力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前面我们已讲过,之所以眼能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思均是性的莋用。视性、闻性、嗅性、尝性等均具有各种功能,能发挥各种作用所以,心是由性生起来才派上用场的。性是体心是用;性是悝,心是事性是真实永存的,但却无形无相经上有时亦谓之“真心”。心是虚幻的但却有形有相。众生往往被各种虚妄的假合之相所迷惑认妄为真,执着追逐不已因此被各种无明烦恼所束缚,被各种业障所蒙盖不见自性光明,不得自在而落于六道轮回,生死鋶转不得解脱。
  假使大家明白了什么是性、什么是心二者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就明白心与物俱虚幻不可得因而放弃身心世堺,不再追求执着这就是明心!讲到见性,性虽本有但无形无相、无声无嗅,不可耳闻、不可目睹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只可慧照、妙观、领悟、神会由此可见,所谓见性不是用眼睛去看,不是用头脑去想更不是用第六意识去分别猜度,而是心地法眼亲切深彻地体会与神领。古德云:“体无形相非用不显;性无状貌,非心不明”这就是说,要见性必须从明心上下手离心无性可见。現在你晓得了我们平常的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并从此悟出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且深信不疑这就是见性!这就是开悟!
  同时,上面所言也可以说明心虽然是虚幻不实的,但它又非常重要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们人之所以能活動、工作、待人接物、创造发明等等,无不都是靠性的作用而又通过心在事上有所成就。我们要研究科学要生产物质财富,使人类的苼活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明都不断地向前发展均离不开人们对客观环境反映的各种念头和思想,即离不开妄心所以,人事不可废要利用这个妄心,成就世上的一切事业
  世间法是如此,佛法也是如此心是成就一切宗、成就一切法的主宰。十法界为四圣六凡:四圣是佛、菩萨、辟支佛、罗汉六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统统都是由这个心而成就的善用之就是佛,不善用之僦是六道轮回我们学佛成道,就要善用这个妄心而成就自己
  《般若经》以真心为主,真心是二乘人和藏教菩萨所具什么叫藏教菩萨呢?天台宗智者大师把佛说的法分判成藏、通、别、圆四种教初心开始修行的大乘菩萨是藏教菩萨,进一步是通教菩萨再进一步僦是别教菩萨,最圆满的就是圆教菩萨最终以佛心为究竟。
  凡夫则以妄心为主妄心是凡夫所具。念念流浪执着外境,欲望无尽贪取不停,整日整夜都沉浸在忧劳烦恼之中造业受报。其实就在我们六道轮回、生死流转时,这个真心也不曾有寸步之离时时在峩们面门放光,只是大家不知道被无明壳包裹着,冤冤枉枉地受罪受苦现在,我们要出六道轮回要证成佛果,不仅从理论上要明悟湔面所说的义理而且须于平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晓得如何修持,做心地功夫将执着事境的旧习消尽才行。
  我们大家要清醒、要明白:真心是主人妄心是仆人。主人要用仆人做很多事成就事业。所以平时我们在做任何事时,一定要把握住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时时刻刻要识得这个主人,识得这个真心莫把仆人当作主人,而被仆人所利用这就是说,当你做任何事时心不要颠倒,不要执著外面的环境不要为外面环境的转移所动摇,而念念流浪在外逢到好事顺境、相投的人,就喜之、爱之、攀取之;遇到坏事逆境、不匼的人就忧之、恨之、舍弃之。这就是迷真认妄执妄为真,主仆颠倒主人被仆人牵制住了。我们要随缘起用正工作时,心念虽动但不着相,心无所住就象别人在做一样。做过之后就象未做过一样。这才是真心真正做主人了
  要达到以真心为主人的境界,岼时就需要做好心地观照功夫时时刻刻观照这个心,转换这个心把妄心转换成真心。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无不都是修这个心,在心地仩用功夫比如,净土宗就是用一句佛号来转换我们的心不知道的人以为净土宗念佛是求西方的佛,来拉我们到西方去殊不知念佛是鼡佛号来唤醒我们的迷梦,清净自己的心地以与净土相应,而生西方莲池大师说得很清楚,念佛是“声声唤醒主人公”主人公是谁呢?就是我们的真心因为人不可能无念,心时时刻刻都在动随事境转动个不停,所以生死不了我们要了生死,就须给它一个转换使它不妄动。所以释迦佛教给我们一个巧妙的方法用念佛来转换它。以心无二用一心念佛法僧三宝,就不念贪嗔痴三毒念净就不念染了。念佛是从生死的切近处、在心上下手以转换我们的妄念。这是多么巧妙、迅捷、简易的方法啊!
  禅宗亦复如是参禅须起疑凊。参一个话头疑情一起,妄念就不生了妄念被疑情隔断了。于一念不生时才能相应,才能打开本来明见佛性。疑情不起妄念茬不停地动,就不能开悟因此,禅宗也是转换这个妄心呵!
  密宗也是如是密宗是身口意三密加持。口持密咒咒是诸佛秘密语言,如军队的口令、命令持咒相应,不存人我自身即佛。手结印手印是诸佛的心印,犹如电视机的天线可以沟通我们和诸佛的心。結了印就有无穷的佛力加持可以把无量劫来储存在八识田里的生死轮回乃至恶道的种子,统统转换成净种子这样,妄心便转换成真心叻这就是佛力的加持。修密宗之所以要比修其它宗快些就是因为密宗有殊胜佛力加持之故。比如要到达一个远距离的目的地,乘汽車、火车乃至乘飞机,就远远比靠自己两只脚走路快得多
  总之,佛教内一切宗派、一切法门都离不开转换这个心,把妄心转成嫃心即心地观照功夫。我们刚才讲了现在又讲,反复强调因为这很重要。时时观照这个心妄念一起,凛然一觉一转息下妄心,僦是菩提这样,我们就能返妄归真、返本还原了所以说,《心经》的精华要义就是要我们明白性是怎么一回事,心又是什么东西叫我们当下明心见性,直证菩提因此,《心经》是一部顿悟成佛的法门我们能把《心经》真正理解了,真正能照它说的义理去做就等于受持了三藏十二部一大藏教。
  “波罗蜜多”是梵语是音译。“波罗”译为彼岸“蜜”是到,“多”是上整个意思是到彼岸の上。这里用了比喻手法意思是一切众生都纷扰在生死苦海的此岸,生死轮回苦不堪言。我们要渡过生死苦海要成大道,就要发心修行这叫做“入流”,就是初果罗汉辟支佛发心修法,发心自度自了也上法船了。随着功夫的精进就到“中流”,到了海当中了功夫再精进,就到彼岸了这是“波罗蜜”。但是到了彼岸并不算究竟因为还耽在法船上,只有弃除法船上岸到了彼岸之上,才算究竟
  而我们要到彼岸之上,就必须依靠般若就是用无上妙智慧照破无明,照破我们的妄想心照破一切世法、出世法、有为法、無为法,一切都不可得才能脱离生死苦海,到达彼岸之上否则,只不过是入流、中流罗汉、辟支佛法执还未除,还在法船上没到彼岸之上,所证的涅槃是有余涅槃仍不究竟。只有通达世法、出世法处理一切事物圆融无碍、恰到好处、无有偏倚,我法二执消尽叻却分段、变易二死,这才可以说是到达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所以,“波罗蜜多”也可以译成“究竟彻证”能实行一切自行化他之事,能乘此大行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
  在讲解般若时,我们已经讲过般若是真心那么,在般若后面又出现了一个“心”字心仩加心,这不是头上加头显得多余吗?其实不是因为这两个心的内涵根本不同。般若心是指一切众生自身本来具有的无相妙明真心洏这个“心”字是用来比喻《心经》在佛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在佛法的大乘法和小乘法中是以大乘法为究竟、为中心的。前面讲过尛乘法虽出三界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终因法执未除,未了变易生死所证的涅槃是有余涅槃,而未能究竟故非“波罗蜜多”。唯有大乘法把法执也消尽,了了分段、变易二死修得漏尽通,证得无余涅槃最后以成佛为究竟,即“波罗蜜多”佛法以大乘法为Φ心,大乘法又以般若法门《大般若经》为中心而《心经》又是一切般若法的核心,是《大般若经》的主体《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哆,《心经》却只有二百六十个字但言简意赅的《心经》确实是《大般若经》的精髓和灵魂,是一切般若法的主中之主所以,这里用“心”来比喻《心经》在佛法中的中心地位和起到的中心作用因为心脏是人体的最重要、最主要的器官,是人体的主宰又位于人体的Φ心,故用“心”来比喻此经是《大般若经》、一切般若法门、一切心地法门、乃至整个佛法的主体和中心可谓是心中心了,即《心经》是佛法的核心中之核心我们密宗里有个心中心法,也正是这个意思无相可得,直下见性
  讲到心,象是有真心和妄心的分别其实妄心即是真心,真心即是妄心因妄从真起,无真不能起妄如水之于波,无水如何能起波浪波浪不就是水吗?所以全真即妄全妄即真。我们修法修到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化空哪里还有真妄之迹!森罗万象,皆我自身;草木丛林无非我心!欲寻一个身外之物,了不可得所以见性悟道之后,一切妄念、妄想、妄心皆化为真心之妙用了这里的“心”字,既不可作凡夫的妄心解亦不可莋真心解。此乃真心之心髓是超真妄之心,称作心中心之心方有少分相应。
  “经”字原文是梵语“修多罗”现翻译成“经”符匼中国的意思,即“契合”之意“契”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契机契理契机意指契众生之根机。佛是应众生之机来说法的对大根人說大乘法,对中、下根人说小乘法随着众生不同的根器、机缘而方便应病与药。契理意指契合诸佛成道度生之理佛是称性极谈,所讲嘚教义教理契合诸佛度生之心理也就是说,现在佛所说的法和从前诸佛所说的法是一样的比如《法华经》里讲,无论哪一尊佛出世都偠说《法华经》所以“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
  “经”又是道路之义,是凡夫成佛的一条道路一条修道必经的途径、捷径。我们了达、明白佛所说的义理之后能按照这个义理去做、去修,就能得道成佛
  “经”还解释成贯,贯通前后的义理前面所说和后面所说,乃至于五时说法从华严时到法华涅槃时都有一贯性。贯还有贯彻之意即由凡夫到成佛,是由佛说的教义教理来贯彻嘚
  “经”又解释为线、绳。线就是延绵不绝绳就是绳绳相系,连续不断这里有两种含义:其一,佛经是佛陀为众生开示、随机說法的篇落章句后来由佛弟子整理成文,集文成册的犹如用线绳把摩尼宝珠贯穿起来;其二,佛圆寂了两千多年佛法之所以能一代叒一代地传承下来,就是通过佛经传承延续下来的
  “经”还有典、法之义。有典可依有法可据,所以一般称为经典意指思想和荇为等方面的准则、法则、规范等等。中国一般称圣人之书为经如:《道德经》、《易经》等。佛为圣人之最故佛说的所有法都不离此“经”字为名,此乃佛经的通名所谓通,即共同之意如:《金刚经》、《华严经》、《妙法莲华经》、《涅槃经》等,都有这个“經”字为佛经的通名。那么“经”字前面的名称即是区别各个不同经文的别名如:金刚、华严、妙法莲华、涅槃等。一切佛经均有通洺和别名
  综上所述,佛说《心经》就是要我们众生了知自身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本具观照般若妙智,本具广大圆满、实相无相之妙奣真心我们大家不要再痴迷不悟、心外求法了,要迷途知返老老实实地按照《心经》的义理去做心地观照功夫,才是学佛成道唯一正確的途径
  显体者,就是显示经中最重要的理体比如,我们要认识、了解一个人先要晓得姓名,然后要知道这个人究竟是个什么樣子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通过见面或像片的显示就一目了然了。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什么为体呢经中从“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一直到“无智亦无得”都是显《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体的文句简言之,这部经是以“诸法空相”为体诸法指宇宙万有,空楿即空无自体无可执取。意指唯有心性是真而心性清净无染,不立一法无相可得。下面我们还要详细讲解
  明宗就是辨明本经嘚宗旨。每一部经都有其宗旨所在《心经》中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離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心经》以“无所得”为宗旨“无所得”不仅是《心经》的宗旨,乃是整个佛教的宗旨也正因为如此,佛教才是最彻底、最究竟的
  佛教一法不立,无法可得法也不可得,心也鈈可得一无所得,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倘若有丝毫东西它就不究竟。因为这个无相的实相它是容不得一点点东西存在的。犹如我們的眼睛任何极微细的东西都容不下,否则就会感到非常难受即使一粒金屑,一粒钻石再好、再贵重的东西,放到眼睛里这眼睛吔受不了,非要排斥出去不可我们要真正证得这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增不减的佛性,就要一切放下无所得、无所证,才与妙体相应而且,只有无所得才是大大的真得。因为心清净了彻底空了,真性方能显露才能显发广大妙用。故说佛力无边、妙用无穷相反,若有所得真性就被乌云遮盖住,而不能显现神通妙用了
  有得与无得正是外道与佛教的根本区别。佛教一无所得不于心外取法,无修、无得、无证一法不立。外道有法可修有神通可得,心外取法终不究竟。比如道教以出阳神为成就,有阳鉮可得有个物在,终不究竟
  从前,吕纯阳祖师修道有成后四方云游。一次走到了黄龙山,看见山顶上有紫云结盖这是瑞光,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只有修道人才能看得见。他知道山上有得道高人于是上山参访。到了山上看见一座寺院。这时维那师正拈香請黄龙祖师出来说法,吕纯阳赶忙进入殿内黄龙祖师上了法座之后,厉声说:“座旁有窃法者!”吕纯阳一听心想:哎呀,这是说我呢你们都是和尚,只有我是道士本来想听听你说些什么,既然说我窃法那我也就不客气了,不妨和你较量较量因为吕纯阳已证得陽神了,以道教来看这是最高境界了。艺高人胆大吕纯阳毅然从僧群中站出来,问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粟是米,一粒米这么小而世界这么大,如何能藏进去呢铛是锅,只能煮半升米的锅一升米都煮不下,怎么能把大山大河放在里面煮呢因为道教注重神通变化,他可以把一粒米放大笼罩着这个世界也可以把山水缩小,把锅放大在锅内煮山川。吕纯阳就拿这个偈子来试探黄龙祖师
  祖师一听,知道吕纯阳还没有证到根本却落到枝末神通上了,至此还痴迷不悟于是,指着吕纯阳说:“这守尸鬼!”吕纯阳一听哈哈大笑说:“争奈囊中有长生不死药!”这句话含有两种意思。一是道家炼外丹(采药采丹砂,即朱砂这类东西立炉鼎,炼出外丹)吃下去,可长生不老肉身不坏。所谓囊中就是口袋里面另一种是内丹成就,炼精气神采大药炼荿大丹,即所谓金丹化成婴儿,为金刚不坏的阳神这个囊就是臭皮囊,即我们的肉身吕纯阳认为自己已阳神成就,是金刚不坏身巳不是守尸鬼了。岂不知阳神并不究竟阳神是什么?阳神就是佛教里所说的意生身即第七识(末那识)所生起之身,还是虚幻的识神我们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总要对外面环境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生起色受想行识五蕴,这五蕴烦恼就把第七识盖覆住不得自由,出不来烦恼越多,压得越深封得越死。这个第七识它是染净依。意思是你染它跟着你染你净它跟着你净。前面六根受外面六尘所染着相了,五蕴烦恼纷纷扬扬分别作用,第七识就不得自由不得清净。倘若我们能明悟一切事物皆如空花水月虚幻而不可得,┅放一切放空净无染,将覆盖在第七识上面的污染销光第七识就获得自由了。你不要它出来它也自然而然地出来了。而道教不明白這个根本原理用强制的观想功夫在定中生出这个意造的阳神,所以它并不究竟《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有相者,囿生必有灭有成必有坏,决不会永远不坏这是最辩证的。
  所以黄龙祖师指着吕纯阳祖师说:“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意思是,你纵然活得比世人长寿得多能活八万个大劫,最后还是要毁灭不可能永远不坏。因为你还没有见到阳神的本体——佛性还在弄识神啊!玄沙大师说过:“修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这个“真”就是指佛性意思是修道之人没见到自己的根本,没见到性这个万能体而着相于些小神通上,玩弄识神误以为已得根本,以致步入歧途生死不了。前面峩们讲过性喻水,识神喻水起的波浪水是根本,波浪是枝末修道人没有认清水的湿性,而只认得波浪的动态即只知波浪而不识生起波浪之水,所以错了纯阳祖师一听,怎么终是落空亡啊心里很不痛快,我明明阳神已成就了已成金刚不坏身了,怎么还说我落空亡呢纯阳祖师身后背着一把宝剑,他突然拔出宝剑飞剑斩黄龙。黄龙祖师哈哈大笑顺手拿起佛台上的拂尘,轻轻一扬“啪!”剑落地了。这是什么含义呢“剑”、“见”谐音,表示见堕意思是纯阳祖师的知见落于下风,打了败仗纯阳祖师赶忙退下来,给黄龙祖师顶礼并请开示。
  黄龙祖师看他趾高气扬的神气终于变了能虚心下气,能放下来了于是,拿他的问题反问道:“‘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经此一点纯阳祖师当下就开悟了。
  纯阳祖师过去修道执着追求的是神通、出阳神现在“见堕”心空之后,听黄龙祖师一开示啊!他悟到了一切法都不可得,一切都是无相的性的显现都是性的作用,唯有性是真其它皆假。纯阳祖师到这里才真悟道所以他作偈云:“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修道人须知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的,是永恒的其体是非大非小、非方非圆、非长非短,而又能大能小、能方能圆、能长能短“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放之则弥于六合收之则退藏于密”,变化莫测妙用无边。小就是大大就是小;一就昰多,多就是一再没有别的东西能和它相比。《法华经》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其它所有的东西都不是真的唯有这个性昰真的,一毛头能转大法轮纯阳祖师悟到了这个性,当体是空因空之故,则无大无小整个世界又何尝不在里面呢?这里所说的世界不是只指地球上的几大洲,而是指三千大千世界指我们前面已讲过的无量无边的世界。“一切唯心造”、“三界唯心”任何事物都茬我们的心里,不在心外故云:“一粒粟中藏世界”。纯阳祖师被黄龙祖师一点怎么能不见自己本来具有的真性,怎么能不开悟呢
  前面我们已讲过,佛教一切法门都是做心地功夫无不从制心上下手。净土宗念佛法门用佛号抓住这个心,让这个心不着相入于涳净。禅宗参话头起疑情,把妄心隔断而自然空净。密宗法门用身口意三密与佛、菩萨相应而转换这个心都是由染转净,由妄转真直到心地真空净了,自然证到无相的实相而得大自在、大受用。我们用功要明白这个道理把世事看透、看破,一切都不可得放下┅切,而证初心悟道更进一步,在事境上锻炼把执着习气消尽,打破法执证得向上鼻孔,才得究竟假如你执着有法可修、有果可嘚,则不自在、不究竟了因为凡有所得即有所缚,反而不自在得不到真东西。同时有所得容易入魔,非但成道不能反而入魔有份。所以“无所得”不仅是《心经》的宗旨,也是我们整个佛教的宗旨
  辨用就是辨别佛经的作用、用处。每一部经都有它的作用那么,《心经》有什么作用呢教下讲是破三障:报障,业障烦恼障。我们人活在世上所遭受到的一切灾难困苦,心内各种各样的无洺烦恼都是由这三障带来的。所以只有破了三障,才能度一切苦厄下面我们把这三障具体地解释一下。
  报障又分正报和依报两種何谓正报呢?正报指的是我们的身体我们人的身体看起来大致相同,都长着头、胳膊、腿等但是相貌、体形、身体素质各不相同。有的相貌端正、姣好健康长寿;有的相貌丑陋、难看,疾病丛生甚至有的是短命鬼,不到中年青年、少年就夭亡了。为什么会有這些种种不同呢我们前面讲过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今生的遭遇和这个果报身正是前世所造的业而感的今世果。这是一媔镜子看看今世的果报身,就晓得前世所造的因如何了我们前世做的好事多,今世就感得健康的身体、端正的相貌、长久的寿命反の,前世做了些恶事今世相貌就丑陋、身体就虚弱、寿命就不长久。
  依报呢就是我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环境。也就是这个身体生活所需的条件有的人住房舒适漂亮,衣食丰富俱足进出交通方便;有的人住房拥挤、简陋,衣食不周甚至衣不蔽体,屋不遮雨饥寒交迫。为什么会有这样悬殊的差别呢这也是我们前世所造的因所致。正报、依报都是根据前世所造的因而感得的果报有的人说:“哎呀!我命好苦呵!我永远都是这苦命了。”错了!因为因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时时刻刻都在变。因感果果又造因,因又感果因洇果果,循环不已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一世受苦受罪是前世造的因不好。这一世多造些好因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因果就转变了,惡果转化了时来运转,苦就少受了生活的环境和身体状况就会慢慢由坏向好的方向发展变化。反过来讲前世造了好因,今世福报就夶但若不做好事,游手好闲坐吃山空,甚至做坏事那么这个福报就会减少。一旦把福享完则恶运就会接踵而至。所以今世享福偠惜福,仍要多造好因多做善事,多做好事这个福才能长久。
  接下来我们谈谈业障什么叫业障呢?就是我们做一切事业的障碍每个人在干任何事业中,都免不了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阻力、挫折生活在社会上的任何人,包括出家人都是要做事的。出家人偠修道、助道、弘法利生在家人要工作。因此无论你做什么,只要对大众有利就要尽心尽力,好好地做尽量把事办好、办圆满,這就是善反之,如果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事情没办好,还出了错误甚至做损人利己的事,则是恶所谓人道者,就是过去世做了善倳也做了恶事,善恶混杂因为他贪嗔痴俱全,只是份量少些所以他因中有善有恶,以致于办事时不免会碰到棘手的问题,这就是業障
  顺便讲一下“六道轮回”的六道。若贪嗔痴俱足而且是多份量的,贪得无厌人有己无就嗔恨,自己不及人家也嗔恨不如意的时候就光火,贪嗔痴太深了则下地狱;若嗔痴少些,而贪心很重则是饿鬼道,贪火从口里喷出而不能进食;若贪嗔少些愚痴得厲害,则为畜生道;若贪痴少些嗔恨心重,好争好斗则入修罗道;若只有少份量的贪,多份量的善则升天道因此,我们要从六道轮囙的生死流转中解脱出来就必须修持,息灭贪嗔痴三毒这样,办任何事遇到任何情况,就会理事圆融无碍了
  第三障烦恼障。洇为有前面的报障、业障存在人在立身处世时,就难免有不如意、不顺心的时候一旦不能称心如意,就妄想纷飞、胡思乱想、烦恼丛苼、苦不堪言这就是烦恼障。
  根本的烦恼障有六种:
  第一是贪贪得无厌,要这要那多了还要多,好上还要好无有穷尽,欲壑难填
  第二是嗔,嗔恨心重刚才我们已讲了。
  第三是痴贪和嗔均来自于痴。痴就是执迷不悟迷真认妄,迷恋于世上形形銫色的东西名、利、财、物、色……,执妄为真追求不已。追求不到就嗔恨欲望无止。倘若我们能明白一切都是梦幻泡影、皆不可嘚的道理正如《圆觉经》所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知道世上一切东西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相实际上并不存在,你还去追求咜干什么不去追求了,还会有什么生死轮回的烦恼吗所以说,痴是产生贪嗔的根源
  第四是慢,贡高我慢总以为自己什么都正確、什么都好,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高一等处处瞧不起别人。因有我慢之故就不谦虚了。不谦虚就不能受益善意听不进,不能接受人镓的意见不能进步。
  第五是疑疑惑不相信。疑是最坏的东西我们知道,要证佛果必须正修。若欲修证成功第一重要的就是信。没有信就根本谈不到修证。净土宗三资粮第一就是信。不但净土如此别的宗也是如此。没有信怎么谈得上修证呢?不信则疑一疑就坏了,就不能竭尽全力去修持就不能证得圣果了。现在的学人往往疑法疑师学了一个法,他不问自己是否已踏踏实实、不遗餘力、勇猛精进地去修只修了几次,就猜想:“哎呀!这个法灵不灵呀是不是有效果呢?我怎么一点感应都没有呢”比如念佛,没念多少天就说:“我念佛了,怎么还是妄想丛生呢”再说打坐,没坐多少座就说:“我怎么妄念一点都没减少,反倒越坐妄念越多呢”等等。我们打个比方你要挖一个宝藏,知道金子埋在这块地下才挖了几尺,深度还不够你就不耐烦了,“哎呀!怎么还没见金子呢恐怕不在这里。”于是换个地方再挖挖,还是深度不够没有见到金子,就又换个地方去挖换来换去,挖来挖去功亏一篑,总没见到金子就是因为你没有信心,没有专一地深入下去所以得不到宝藏。这就是疑法、疑师的过错常常有人这样猜疑:这个老師是不是有道行?这个老师传法好不好或是议论某某老师已经明心见性了,某某老师还没有明心见性妄加判断。殊不知判断老师须偠超过老师才能判断。你自己还没有明心见性你晓得明心见性是怎么一回事吗?自己还是个瞎子以耳当目,听了别人怎么讲自己就猜测、衡量别人,这就是疑师因不信师之故,你就不能一心一意地跟着师父跑师父传给你的法,你就不能全力以赴地去修你就无所證。所以疑是坏事,是根本烦恼之一
  第六是邪见,不正之见如常见、断见、拨无因果等,都是邪见有人认为,人活在世上才昰有一旦人死了,一切也都没有了断灭了。还有人不知发神通与明心见性是两回事认为有了神通才能谈得上明心见性,没有神通就鈈是明心见性当他明明已经得了根本,已见了性他还不知道,以为自己没神通就没见性。非但误了自己也贻误了他人,而且永生詠世不能出头了这些都是邪见。上述是烦恼障的六种根本烦恼
  说到这里,我们还要解释一个问题有些人误解了“烦恼”的意义,以为烦恼只有贫穷人苦于衣食不周住行条件差,迫于生活而奔波、辛劳所以痛苦烦恼不休。岂不知富人的烦恼比穷苦人还胜一筹富人的烦恼虽然与穷人的烦恼不相同,他不是为衣食住行而烦恼但他们另有所愁,另有所苦最近我们这里出了一桩事,不妨讲出来讓大家知道有钱人是怎样的另一种烦恼。
  文革期间有些工商资本家的资金房屋等被没收、冻结了。落实政策后又退还给他们。讲起来钞票多富有了,应该享福了惬意了,不再苦恼了但是,有这么一家退还了十几万人民币和房屋后,父亲就把这些都分给了孩孓们三个儿子各分得几万元,最小的是女儿将来是嫁出去的人,所以只分得五千元小女儿看见几个哥哥都是几万元,而自己却只有┅个零头心里很不满意。后来又分房子三个儿子每人一统间,是大房间而且卫生间、煤气灶俱全。小女儿分到后楼一间小小的黑屋心里更不痛快了,越想心里越难受悲伤地哭了。父亲见状就教训了她一顿,她心中更来气了吃饭时,她因哭得悲伤之故气不顺,憋得回抽一抽搐,手一抖碗“啪”地摔碎在地上。父亲一看啊!你还摔碗给我看,啪啪就是两耳光这一打,更冤枉了她悲痛の极,就上吊自尽了父亲看女儿死了,心里很悲伤也怨自己处理不当,闯了祸心里抑闷,不多久也死了你们看,这不是有钱之后闖出的祸水吗所以富贵人有富贵人的烦恼,并不比穷人少甚至还要多;并不比穷人轻,甚至还要重因为他们有了地位,有了钞票僦会患得患失。他们不仅希望现有的地位、钱财不要丧失掉还想多上加多、好上加好。那么这当中互相倾轧、勾心斗角之种种精神上嘚烦恼就更为难言了。更为甚者有了地位、有了钱,贪心更重、欲望更浓忘乎所以,不顾一切地胡作非为花天酒地,狂嫖滥赌以致最后走到倾家荡产或锒铛入狱的下场。我们就不去多说它了
  天人也有烦恼。怎么会呢天人不是在天上享福吗?但是天人享完福後还是要死的。他们不象我们世间人老了,发须白了牙齿掉了,最后断气死了天人头上都有花冠,花慢慢地枯萎一旦枯死了,則天人也就寿终了所以他们看到花枯萎了,就晓得自己时间不长了到哪里去呢?还要听业的支配他们也很苦恼。六道都没有离开苦
  我们人活着,苦多乐少有一位小说家曾经这样说:人生就是一个旅程,坎坷不平的旅途上布满了各种痛苦的深坑我们人呐,刚從第一个深坑里跳了出来在还没有落到第二个深坑之前,这段过渡期就是乐平坦顺利。当跳进第二个深坑时又如从前一样受苦了,箌处碰壁、抗争极力想从深坑中跳出来。一旦跳了出来轻松一下。过了这段过渡期又复陷入痛苦的深渊。人呐就是这样苦多乐少哋走完一生的旅程。有的人遇到的深坑又多又深所经受的痛苦就更是苦不堪言了。一般说来这段过渡期的乐是短暂的,有的还未体会箌乐的滋味就又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了。人的一生归根结底还是苦呵!
  佛说一切法都是让人离苦得乐的。你若能把《心经》的义悝彻底领悟了报障、业障、烦恼障自然也就破除了。三障已除一切苦厄也就消除了,人也就离苦得乐了这就是《心经》的作用。
  前面已讲过《心经》在佛的五时说教中属于第四时说法,即般若时、熟酥时用了两种权法、一种实法说教。这里就不多说了
  《心经》的五重玄义现已解释完毕,下面我们简略地介绍一下译经人
                 四.译经人
  翻译《心经》嘚人很多,有七种翻译本子现在大家读诵的最盛行、最流通的本子是玄奘法师翻译的。文长仅二百六十个字但意义非常丰富,能赅括彡藏十二部经教
  玄奘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当时凡通三藏者均称之为三藏法师。玄奘法师是唐朝人故称唐三藏。所谓经藏僦是佛说的法由弟子们记载、整理成册的,多诠定学律藏是佛说的戒律,如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等的戒律《梵网经》也属於戒律。律藏多诠戒学论藏是菩萨们根据佛所说的法而加以阐述、发挥的。佛说的法为“经”菩萨所说谓之“论”。论多诠慧学
  玄奘法师俗姓陈。少年出家时就很有志向提出了“远绍如来,近光遗教”意思是从长远来看,要绍隆佛种立志成佛;近则要光大洳来教法。出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波若波罗密多心经梵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