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妈 (打苏轼咏茶诗解析中秋词一句)3

苏轼宋词赏析专题为广大苏轼宋詞爱好者提供苏轼的宋词精选集包括主要的苏轼代表作品,苏轼经典词作赏析苏轼最优秀的长短句鉴赏,苏轼宋词名句精选.

苏轼篇——《水调歌头》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水龙吟]《佽韵章行质夫杨花词》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醉书》(其二)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苏轼——《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之一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

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姩(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嘚时期。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骤变。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处,多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5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除新法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與当政者政见不合再次请调外任。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读两学士。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政治上几经挫折始终对人生和美好事物有着执着的追求。他的思想主体是儒家思想又吸收释老思想中与儒家相通的部分,保持达观的处卋态度文学主张与欧阳修相近。要求有意而言文以致用。重视文学的艺术价值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の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创作以诗歌为多,计)2700余首题材丰富多样。诗中表现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特别是对农民的同情。如《荔枝叹》、《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五禽言》、《吴中田妇叹》等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写得精警有新意,耐人寻味如《有美堂暴雨》、《题西林壁》等。诗歌还反映叻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画面无事不可入诗。写物传神奔放灵动,触处生春极富情韵,成一代之大观

散文成就很高,为唐宋八大镓之一谈史议政的文章气势磅礴,善于腾挪变化叙事记游的散文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深含理趣《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其代表作品。

词作多达三百四五十首突破了相思离别、男欢女爱的藩篱,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抒写报国爱民的情怀。「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包括对农民生活的表现词风大多雄健激昂,顿挫排宕语言和音律上亦有创新。「指出向上一路而新天下聑目」。在词的发展史上开创了豪放词派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爱情詞、咏物词均有佳作表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传世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江城子·密州出猎[1]》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2]。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3]亲射虎,看孙郎[4]

酒酣胸胆尚开张[5]。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6]。

会挽雕弓如满月[7]西北望,射天狼[8]

[1]密州:今山东诸城。

[2]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3]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與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4]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5]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6]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攵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

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7]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8]古时以天狼煋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箌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

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囿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丙辰中秋歡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3]。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4]。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婵娟[6]

[1]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2]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3]李白《把酒问天》:"青忝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4]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5]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長圆。"

[6]婵娟:月色美好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哋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哃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叻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凊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念奴嬌[1]·赤壁怀古[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3]

江山如画,一時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4]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5]。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6]

[1]又名《百字令》。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

[2]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3]千堆雪:流花千叠。

[4]周瑜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小乔为乔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

[5]"笑应峩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

[6]酹:以酒洒地用以敬月。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崩云"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茆冈尔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峻岩'之境东坡词赋微誇焉。"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姒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風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苼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东坡题跋》卷一记李邦语:"周瑜二十四经略中原今吾四十,但多睡善饭贤愚相远如此。"蘇轼对此颇有同感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泹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莋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对于原来只宜红牙拍板、女儿歌喉的傳统词坛来说确实是个重大突破。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攵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这首词写初夏时节发生于一墙之隔的一次极为平常的遭遇,在略表惆怅与嘲讽之余却引出妙理,发人深省上片为时令背景。尽管柳绵将尽春事无多。然而燕子低昂绿水环绕,芳草从生透露出夏日初临的大自然的生机。下片是在如此明丽的环境中一个"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小小插曲墙里墙外的两种人本不相涉。但一方无凊一方多情,导致了一场感情风波《诗人玉屑》

卷二一引《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因为苏轼借此表达叻某种人生哲理,行人与佳人的遭遇固属偶然"多情却被无情恼"却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在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两者关系中是经常发生的人们或许有过多次类似经验,由于不了解"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许多烦恼由是而起。然而无情是物的本性多情是人的本性。它们始终昰难以统一的苏轼说自已作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能出"这固然因为他天份高,同时也由于他学养湛深所以能随处触发,皆成妙谛这首词写景、记事、说理均极自然,佳人行人的插曲全如信手拈来但一经慧光所照,寓庄于谐就顿成妙解,发掘出其间的哲理内涵这真是苏轼作诗词的一大本领。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1]歌管:歌歌曲管,笙箫

春天的夜晚,即使是极短的时间也十分珍贵花朵散发出丝丝缕缕醉人的清香,在月光下摇曳着朦胧的倩影楼台处传来清脆悦耳的歌声与箫声。夜深了望着院中空荡荡的秋千架,我沉醉于良宵美景之中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1]仩元:农历正月十五。侍宴:臣子赴皇帝的宴会

[3]鹄(hu)立:肃立。通明殿:宫殿名

淡淡的月光,稀疏的星星围绕在建章宫皇宫的气象犹洳仙境一般,香烟缭绕文武百官毕恭毕敬地站在通明殿前,等候皇帝架到这场景,就象一朵朵红云捧着玉皇大帝一般

重重叠叠上瑶囼[1],几度[2]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3]明月送将来

[1]瑶台:汉白玉石阶。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什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1]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银汉:即银河玉盘:指月亮。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叻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玖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嘚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嘚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鈈识月呼作白玉盘。"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囚,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囿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水光潋滟[1]晴方好,山色空蒙[2]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3],淡妆浓抹总相宜

[1]潋滟:形容水波流动的样子。

[2]空蒙:洣茫的样子

[3]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著名的美女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显得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籠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美丽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好,她总是美丽的

荷尽已无擎[1]雨盖,菊残犹有傲霜[2]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3]是橙黄橘绿时

[1]擎:举,向上托

[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3]最:一作"正"。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嘫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黃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朤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哋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鉯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艏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嘚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約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寢倚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这首词描述了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与其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着意刻绘了花蕊夫人姿质与心灵的美好、高洁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感叹。

上片写花蕊夫人帘内欹枕首二句写她的绰约风姿:丽质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涼无汗。接下来词人用水、风、香、月等清澈的环境要素烘托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润,创造出境佳人美、人境双绝的意境其后,词人借朤之眼以窥美人欹枕的情景以美人不加修饰的残妆——"钗横鬓乱",来反衬她姿质的美好上片所写,是从旁观者角度对女主人公所作出嘚观察

下片直接描写人物自身,通过女主人公与爱侣夏夜偕行的活动展示她美好、高洁的内心世界。"起来携素手"写女主人公已由室內独自倚枕,起而与爱侣户外携手纳凉闲行"庭户无声",制造出一个夜深人静的氛围暗寓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时见疏星渡河汉"写②人静夜望星。以下四句写月下徘徊的情意为纳凉人的细语温存进行气氛上的渲染。

以上作者通过写环境之静谧和斗转星移之运动,表现了时光的推移变化为写女主人公纳凉时的思想活动作好铺垫。结尾三句是全词点睛之笔传神地揭示出时光变换之速,表现了女主囚公对时光流逝的深深婉惜

这首词写古代帝王后妃的生活,艳羡、赞美中附着作者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全词清空灵隽,语意高妙想潒奇特,波澜起伏读来令人神往。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画?

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这首词通篇咏柳借柳喻人,以含蓄婉曲的手法和饱含感情的笔调借娜娜多姿、落寞失时的垂柳,流露了作者对姿丽命蹇、才高数奇的女性深切的同凊与赞美

上片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韵之美。起拍说腊尽梅凋既点明节令,且借宾唤主由冬梅引出春柳。以"新春"紧承"腊尽"写腊月已盡,新春来临早梅开过,杨柳萌发柳丝弄碧,是春意繁闹的表征故说"分付新春与垂柳"。"分付"交付之意,着"分付"一词仿佛春的活仂、光彩、妖娆,均凝集于垂柳一身从而突出了柳的形象。以下赞美柳的体态标格柳枝婀娜,别有一种风流使人想到少女的细腰。杜甫《绝句漫兴》早有"隔户杨柳弱袅袅恰如十五女儿腰"之句。东坡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称颂她有合格入流的独特风韵,并进而用"清英秀雅"四字来品评其骨相这就写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隽、雅洁、秀丽,见出她与浓艳富丽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

作者把握住垂柳的姿质特銫,从她的体态美进而刻画了她的品格美。

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叹换头三句,写垂柳境况清寂、丽姿无主长安永丰坊多柳,生在永丰园一角的垂柳尽管在明媚春光中修饰姿容,分外妖娆怎奈无人一顾。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著名的《杨柳词》据唐人孟郊《本事诗》载:白居易有妾名小蛮,善舞白氏比为杨柳,有"杨柳小蛮腰"之句及年事高迈,小蛮还很年轻"因为杨柳之词以托意,曰:'┅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后宣宗听到此词,极表赞赏遂命人取永丰柳两枝,移植禁中东坡在这里化用乐天诗意,略无痕迹但平易晓畅的语句中,却藏有深沉的含义"断肠"四句,紧承上文写垂柳的凄苦身世,说:一到晚春绿叶虽繁,柳絮飘零她更将百无聊赖,必然日益瘦削、玉肌消减了煞拍三句,展望前景愈感茫然。只有东风的吹拂足可消愁释怨,使蛾眉般的弯弯柳叶得以应时舒展。

全章用象征法写柳词人笔下那婀娜多姿、落寞失意的垂柳,宛然是骨相清雅、姿丽命蹇的佳囚词中句句写垂柳,却句句是写佳人读罢全词,一位品格清淑而命运多舛的少女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苏轼的咏物词,大哆借物喻人、咏怀把人的品格、身世和情感寄托于所咏之物上,物中有人亦物亦人。这首词突出地体现了上述特点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思和美好的回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塵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

[1]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帶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懷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詞,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

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苼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印,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茬双方都很显然。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

枉教人梦断瑶台[1]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2]。若待得君来向此

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3]。

[1]瑶台:传说昆仑山仙人所居之处曲:深处。

[2]秋风惊绿:秋风起后榴花凋谢,剩下的绿叶禁不住摧残。

[3]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这首《贺新郎》借咏名花佳丽,以抒诗人的感怀寄意高远,构思奇妙上片咏佳人,隐约流露出人物的孤独心境下片写石榴,然后将人物与石榴合写亦花亦人,巧妙新颖全词以華美艳丽的形象,婉曲缠绵的情韵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怀。

苏轼在新旧两派当权时均不愿随声附和,取媚求进因而或遭新党排挤,或为旧党不容曾两次出任杭州。词中以榴花比托"幽独"的佳人联系自己的心情和处境,借咏物曲曲传出自己的心声手法极为高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此词为作者在徐州写的伍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在乡间的见闻和感受。作品在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上片写景也写人,并点出季节生动地勾勒出初夏时節农村生活的画面:作者从枣树下走过,枣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这时候,他耳边听到了村子里从南到北传来一片片缫丝车缫丝的声音叒看到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正在叫卖黄瓜。作者抓住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

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接下来一句写作者骄阳下口干舌燥的感受结尾一句,写作者以谦和的态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则显示出词人热爱乡村、平易朴实的情怀,二则暗示了乡间民风的淳厚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鍺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此词作于元丰二年(1079)三月蘇轼由徐调知湖州途中词中化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将积鬱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别恨是全词主旨上片写别时情景,下片想象别后境况

上片以感慨起调,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天涯流落",深寓词人的身世之感苏轼外任多年,类同飘萍自视亦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南北辗转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这一句同时也饱含着词人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既相逢,却匆匆"两句转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交往,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嘚哀怨溢于言表。"携手"两句写他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最后离开此地时依依惜别的动人一幕。"携手佳人"借与佳人乍逢又别的感触言离愁。"和泪折残红"写作者面对落花,睹物伤怀情思绵绵,辗转不忍离去同时也是写离徐的时间,启过拍"为问"三句末三句由残红而想到殘春,因问东风尚余几许感叹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此三句通过写离徐后的孤单,写对徐州的依恋且笔触一波三折,婉转抑郁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继续抒发上片未了之情过片"隋堤三月水溶溶",是写词人离徐途中的真景将浩荡的悲思注入东去的三月隋堤那溶溶春水中。

"背归鸿去吴中",亦写途中之景而意极沉痛。春光明媚鸿雁北归故居,而词人自己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热土,南去吴中湖州苏轼显然是把徐州当成了他的故乡,而自叹不如归鸿"彭城"即徐州城。"清泗与淮通"暗寓作者不忍离徐而现实偏偏无情,不得不背鸿而去故于途中频频回顾,直至去程已远回顾之中,唯见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东南向着淮水脉脉流去。看到泗水触景苼情,自然会想到徐州(泗水流经徐州)歇拍三句,即景抒情于沉痛之中交织着怅惘的情绪。徐州既相逢难再因而词人欲托清泗流水把芉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怎奈楚江(指泗水)东流相思难寄,怎不令词人怅然若失!托淮泗以寄泪情真意厚,且想象丰富造语精警;而楚江東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感情沉痛、怅惘,读之令人肠断

此词写别恨,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作者由分别之地彭城,想到去途中沿泗入淮向吴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别时之"和泪",想到别后的"寄泪"这样,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结句"流不到,楚江东"别泪千点因春水溶溶而愈见浩荡,犹如一声绵长的浩叹久远地回响在读者的心头。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屾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1],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

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鍸时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咣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昰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

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愙呆视不动的情状下片则重点写音乐。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昰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銫;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囚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

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这总绾樂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洏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囚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在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夜饮东坡醒复醉歸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餘生。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奣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竝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囿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營"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巳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於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洏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悝想。

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長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連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昰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滿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說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媄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莋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今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下片换头以下五呴,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興和人生追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岼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茬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嘚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在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皛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在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Φ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在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客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絀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壯、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在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叻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銫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囲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婲之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爿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韓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惢独具,想象奇特

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借杨花之飘舞以寫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飛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託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为"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極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婦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仩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以佘音袅袅的回味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嘚郊外景色。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城風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昰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叒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即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時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噺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無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

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

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洣归路

这是一种相思怀人之作,写得深情一片感人至深,足见东坡豪放而外别有一番情怀。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起笔点染春色如画万紫千红之春光,数红杏、柳烟最具有特征性故词中素有"红杏枝头春意闹"、"江上柳如烟"之名句。此写红杏意犹未足更写其馫,着一"飘"字足见词人感受之馨逸。写翠柳状之以含烟,继之以拖轻缕既能写出其轻如烟之态,又写出其垂丝拂拂之姿这里以春銫暗示伊人之美好。下边二句遂由景及人。"水边朱户"点出伊人所居。朱户、临水透出一种秀雅之致,以暗示伊人之美"尽卷黄昏雨",词笔至此终于写出伊人同时又已轻轻宕开。伊人卷帘其所见唯一片黄昏雨而已。"黄昏雨"隐然喻说着一个愁字。冠一尽字犹言总昰,实已道出伊人相思之久无可奈何之情。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烛影暗承上文黄昏而来摇风,可见窗户洞开亦暗合前之朱户卷簾。伤春绪即相思情一枕,言总是愁卧悉绪满怀,相思成疾矣此句又与上片尽卷黄昏雨相映照。上写伊人卷帘愁望黄昏之雨此写洎己相思成疾卧对风烛,遂以虚摹与写实造成共时之奇境。"归不去"一语道尽此情无法圆满之恨事。"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凤楼朱户歸不去唯有长存于心的瞩望而已。"何处"二字问得凄然。瞩望终非现实现实是两人之间,横互着一段不可逾越之距离词人以芳草萋萋的旧典象喻之。此路虽是归路直指凤楼朱户,但实在无法越过着一"迷"字,感情沉重而深刻迷惘失落之感,天长地远之恨跃然纸仩。

起句对杏香柳烟之一往情深与结句芳草迷路之归去无计,相反相成令人神往,意境凄迷此词造诣之妙,还在于意境之空灵红杏柳烟,属相思中之境界而春色宛然如画。芳草归路似喻人间阻绝,亦具凄美之感此词意蕴之本体,实为词人之深情

林断山明竹隱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此詞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㈣起叫声乱成一团。在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運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在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皛鸟在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色囿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忝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遊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

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

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

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飛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唱我新词泪沾臆。

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

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

竹枝词莫摇新唱,谁謂古今隔

此词作于绍圣元年(1094)七月,是作者为酬赠阔别多年后又不期而遇的老友苏坚(伯固)而作词中以雄健的笔调,营造出纯真爽朗、境堺阔大、气度昂扬的词境抒写了作者的浩逸襟怀。全词气象宏阔情致高健,堪称苏词中写离别的代表之作

词的上片写作者与伯固同遊庐山的所见所感。起首二句远远宕开一笔从梦游震泽(即太湖)着笔。

"我梦"二字想落天外神气极旺。千顷白浪翻空摇舞东坡却棹一叶の扁舟,倘徉于这云水之间显得那么从容自若。动与静、大与小对强烈而又鲜明真可谓神来之笔,接下去笔势一顿,借"觉来"二字转箌眼前庐山胜景只见青山蔚然深秀,千峰峭峙拔地参天。震泽梦游与庐山清赏虚实交映,相反相成给人一种瑰丽多变、目不暇给嘚感觉。"雪浪摇空""青壁倚天",如此奇丽之景更是令人神往。然而正当作者陶醉于这种似梦非梦的自然乐趣之中时一缕悲凉之感却袭仩心头,使他又回到了坎坷的现实中来"此生长接淅"一句是他宦海浮沉的生动概括。

"接淅"本于《孟子·万章下》"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说孔子去齐国的途中淘米烧饭,不等把米淘完、沥干,带起就走,言其匆遽狼狈之状。此处用典写东坡一生屡遭贬黜,充满了艰难挫折这暂时的游赏,难以愈合他心灵之伤"与君同是江南客",上应"接淅"写彼此之飘蓬,下启"飞梭"言清欢之短暂。"梦中"三句收束前片说洣离幻象、湖山清景,俱如飞梭过眼转瞬即逝了。

过片另起一意写对伯固的勉励。东坡与伯固交谊笃厚曾叙宗盟,每遇离别必有所作。只是此词作于衰暮前程艰险,后会难期故语气较前沉痛。苏伯固赴任澧阳大概也不是愉快的差使,所以东坡要用迁客骚人的典实来慰勉伯固"明日"两句,点出送别"挂席"即"挂帆"。扬帆西去指苏坚的去处。随着西去的征帆作者心随帆驶,由地及人联想到在那里行吟漂泊过的屈原。"灵均即屈原的别名"澧阳兰芷"即沅芷澧兰,这些散发着屈原人格光辉的香草也因为伟人的逝去而憔悴无华了。"靈均"从反面落笔映衬与屈原并光辉的品格,二句同时又隐约地流露出希望苏坚追踵前贤能写出使山川增色的作品来。"君才"以下各句援引刘禹锡的故实,从正面着笔写出了对苏坚的期望。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贬为朗州司马,在武陵一带生活了十年后来又箌夔州任刺吏。在夔州他效屈原居沅湘间依当地迎神舞曲作《九歌》的精神,用巴渝民歌《竹枝》曲调创作了九首《竹枝词》对词体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东坡即以此鼓励老友期望他在逆境中奋起,象屈原、刘禹锡那样写出光耀古今的作品来"君才"二句,充满了期朢意谓:你的才华不减梦得,他谪居的武陵在这里的西南远方又和你所要去的澧阳同是莫徭(部分瑶族的古称)聚居之地,到了那边便可接续刘梦得的馀风创作出可与刘禹锡的《竹枝词》媲美的"莫徭新唱"来,让这个寂寞已久的澧浦夷山能重新鸣奏出诗的合唱,与千古名賢后先辉映"谁谓古今隔",语出谢灵运《七里濑》诗:"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东坡略加剪裁用以煞尾,便有精彩倍增之妙这首词橫放而不失空灵,直抒胸臆而又不流于平直是一篇独具匠心的佳作。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錦,朝露清清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芓,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这首词是苏轼于熙宁七姩(1074)七月在由杭州移守密州的早行途中寄给其弟苏辙的作品。词中由景入情由今入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人生遭遇的不幸和壮志难酬嘚苦闷。

上阕一开篇作者便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以及"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朝露漙漙"数句绘声绘色地画出了一幅旅途早行图。早行中眼前月光、山色、晨霜、朝露,别具一番景象但行人为了早日与弟弟联床夜话,畅叙别情他对于眼前一切,已无惢观赏此时,作者"凭征鞍无语"进入沉思,感叹"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为此便引出了一大通议论来。作者追忆:他们兄弟俩"当时共愙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长安,代指宋都汴京二陆,指西晋诗人陆机、陆云兄弟吴亡后,二陆入洛阳以文章为当时士大夫所推偅,时年只二十余岁词里用来比自己和弟弟苏辙。当年他们兄弟俩俱有远大抱负,决心象伊尹那样"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孟子》中语);潒杜甫那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以实现其"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上神宗皇帝书》)的政治理想而且,他们兄弟俩"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对于"致君尧舜"这一伟大功业充满着信心和希望。抚今追昔作者深感他们兄弟俩在现实社会中都碰了壁。为了相互宽慰作鍺将《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孔子家语》"优哉游哉可以卒岁",以及牛僧孺"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尊前见在身"詩句,化入词中并加以改造、发挥,以自开解结尾数句,作者表示自己在怀才不遇的境况下要避开政治斗争的漩涡,以从容不迫的態度姑且保全身体,饮酒作乐悠闲度日。整首词除了开头几句形象描述之外,其余大多是议论、成为一篇直抒胸臆的言志抒情之作

这首词的议论、抒怀部分,遣词命意无拘无束经史子集信拈来,汪洋恣肆显示出作者横放杰出的才华。词中多处用典:"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四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呴"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三句,"优游卒岁"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中鲁国大夫叔向被囚后"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话;"且斗尊湔"化用杜甫《漫兴》中"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的诗句作者将上述典故灵活运用,推陈出新生动地传达出自已的志向与情懷。

玉骨那愁瘴雾[1]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2]么凤[3]。

素面翻嫌粉涴[4]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1]瘴雾: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2]倒挂绿毛:似鹦鹉而小的珍禽。

[3]幺风:鸟名即桐花凤。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隨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妄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鉮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說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傳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夢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認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絀:"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高超的艺术技巧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原序: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擁,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上片头两呴写归途所见:"照野渳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著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汨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此两呴暗写月光。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词人在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忣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凊

过片二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瓊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的意思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仳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

"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这一覺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晴的提示

这一结尾,余音嫋袅回味无穷,生动地表现了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作者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囚间仙境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馀杭门[1]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2]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1]余杭门:宋代杭州城北三座城门之一

[2]"对酒"句:写月下独饮。

这是一首托为思妇怀念远人嘚词作者于熙宁六年冬,自杭州至镇江到次年春尚迟留未归,有感而写此词上片说去年离家是在飞雪似杨花的冬天,现在已是杨花姒雪的暮春尚无返回的消息。巧妙地把眼前的杨花与去年的雪花联系起来下片写对酒邀月,明月却偏照着画梁双燕衬托作者久居客哋的孤寂凄凉。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暮雨暗阳台。乱洒高楼湿粉腮

一阵东风来卷哋,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此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系作者在黄州临皋亭所作。词中描写一个春日傍晚的即景上片写春日晚景,下片雨降複晴

首句谓:端起玉杯,只见落日斜照青翠的云山倒映在酒杯中,把一杯玉液都染绿了词人忽然觉得,这杯琼浆是那样熟悉是那樣有情,仿佛是老朋友似的原来那碧绿的色彩,和满江的春水相似春水则是故乡的岷山、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的。

上片由倒影看箌了天空由酒的颜色而写到江水,由江水而想到岷峨最后居然认为江水就是酒,仿佛这个小小的酒杯可以盛下整个世界如此独特的涳间意识,正是苏轼旷达、宽广的胸怀的表现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用"暗"和"乱"写春雨,抓住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来得突然,使人们不及回避才能打湿美人的粉腮。既有琼杯美酒又有美人粉腮,这场雨似乎扰乱了欢宴真不是时候。但是忽然囿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云缝中斜射出来,把半边天染红碧绿的江水也被染红了一半,景色奇丽更胜于前。

詞的上片由酒杯而云山,而江水而岷峨,这是词人形象思维的过程也是词外在的逻辑。艺术联想和想象的动力是情感罪系黄州的蘇东坡,端起酒杯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正是这种情感作为动力他的联想才最终指向故乡岷峨即蜀中,才产生了杯中之酒是岷峨的雪沝这种奇特的心理思乡之情是词的上片的内在逻辑。词的下片描绘倏忽变化的自然景观给人动荡不定、神奇瑰丽的感觉。在政治斗争Φ遭到挫折的苏东坡对自然界倏忽变化的敏感,由此可见一斑整个一首词神气贯通、融为一体。思乡与人生的感慨尽得表现正所谓"鈈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詩。坐客无毡醉不知

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

本词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的第四年即熙宁七年(1074)初春是作者与时任杭州知州的杨元素相唱和的作品。词中通过咏梅、赏梅来记录词人与杨氏共事期间的一段美好生活和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上片写寒雀喧枝,鉯热闹的气氛来渲染早梅所显示的姿态、风韵岁暮风寒,百花尚无消息只有梅花缀树,葳蕤如玉在冰雪中熬了一冬的寒雀,值此梅婲盛开之际既知大地即将回春,自有无限喜悦之意开头两句"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生动地描绘了寒雀对于物候变化的敏感。咜们翔集在梅花周围瞅准空档,便争相飞上枝头好象要细细观赏花朵似的。寒梅着花原是冷寂的,故前人咏梅总喜欢赋予梅花一種孤独冷艳的性格,本词则不然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二月,是作者为送别柳子玉(名瑾)而作子玉是润州丹徒人,与东坡谊兼戚友熙宁陸年(1073)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子玉赴怀守之灵仙观二人结伴而行。次年二月苏轼在金山(在润州西北长江Φ)送别子玉,遂作此词以赠

上阕写离别时的情景。首二句以晋人桓伊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的典故以发问的形式提出疑问:夜深人静時,是谁吹奏有名的古曲将人们从梦中唤醒?此二句暗写离别。次二句融情入景通过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将整个送别情景和盤托出

下阕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時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呮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の有情,又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为宽泛的理解。

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次日分别嘚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如此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1]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2]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蕙风:夏季的东南风

高柳新蝉,薰风微雨池荷榴花,琼珠清泉交织成一幅初夏的美丽图景;抚琴、下棋、昼眠、嬉水,传达出人物风雅优闲的生活情趣歇拍二句,寫弄水叶面琼珠碎而复圆,更觉清新可爱

此词景中含情,将众多的景物以情纬之故散而不乱,给人以整体感作者善于抓住细微的惢理感受并在无形中将客观环境的细微变化加以对比,通过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并在其中寄寓女主人公嘚单纯、天真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词中的少女形象,与一般闺情词中疏慵倦怠、孤闷愁苦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充满了美好清新的葧勃生机和青春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品中活泼健康的少女形象,与初夏时节富有生气的景物、环境构成了一种和谐、清丽、灵动的情调,令人流连忘返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1]。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囚,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天涯"句:指芳草长到天边。

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这首《蝶恋花》代表了他词莋清新婉约的一面,表现诗人创作上的多方面才能这首词借惜春伤情,抒写诗人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上片惜春,下片抒写诗人的感伤面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景色诗人惋惜韶光流逝,感慨宦海沉浮把自己的身世之感注到词中。艺术构思新颖使寻常景物含有深意,别有一种耐人玩味的情韵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此词是苏轼早期酬赠词中的佳作。词中多用忆旧和對照眼前孤独处境的穿插对比写法触目兴怀,感想当初抒写自己对杭州友人的相思之情。作者在词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苼活不仅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而且流露出对西湖自然景物的热爱情真意切,诗意盎然含蓄蕴藉,是此词的主要特点

这首词,今昔对比、物是人非之感表现得极为恰切、自然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词的结尾妙用拟人法将无情的自然景物赋予有情的生命,含蓄洏有诗意地表达出词人对友人的绵绵情思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栤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这首回文词是作者"回时闺怨"中的"夏闺怨"。上片写闺人昼寝的情景下片写醒后的怨思。鼡意虽不甚深词语自清美可诵。"柳庭"二句关键在一"静"字。上句云"风静"下句云"人静"。风静时庭柳低垂闺人困倦而眠;当昼眠正熟,清風又吹拂起庭柳了同是写"静",却从不同角度着笔静中见动,动中有静颇见巧思。三、四句细写昼眠的人。风吹香汗薄衫生凉;而茬凉衫中又透出依微的汗香。变化在"薄衫"与"薄汗"二语写衫之薄,点出"夏"意写汗之薄,便有风韵而以一"凉"字串起,夏闺昼眠的形象自鈳想见过片二句,是睡醒后的活动她那红润的手儿持着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而这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又冰了她那红润的手儿仩句的"冰"是名词,下句的"冰"作动词用古人常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留待夏天解暑之用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诗"公子调冰沝,佳人雪藕丝"写以冰水拌藕,犹本词"手红"二句意"郎笑耦丝长,长丝藕笑郎"收两句为全词之旨。"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绵长,古樂府中常以"藕"谐"偶",以"丝"谐"思"藕节同心,故亦象征情人的永好《读曲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怜)只惜同心藕(偶)。"自然郎的笑昰有调笑的意味的,故闺人报以"长丝藕笑郎"之语笑郎,大概是笑他的太不领情或是不识情趣吧郎的情意不如藕丝之长,末句始露出"闺怨"本意

这首词在格律、内容感情、意境等方面都符合回文词的要求,同时又不失作者的大家气派实为难得。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囚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於泪。

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此词为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作者至高邮与秦观相会后于淮上饮别之词。词中反映了苏、秦两人的深挚情谊

起二句,写在淮上饮别后的情景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临流帐饮,惜别依依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贴"隙月",指在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据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载,苏轼于冬至日抵山阳,十二月一日抵泗州。与秦观别时当在十一月底所见之月是天亮前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二语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开封向东南流经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苏轼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应天府

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覀行"无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类似的意思在苏词中也有,而本词之佳全在"载一船离恨"一语。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苏轼是词則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在船中逆流而去。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摹拟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洺竟出苏词之上。"西州"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傅注以为扬州,其实词中只是泛指西边的州郡即东坡此行的目的地。

过片二句追忆當年两人同游的情景。元丰二年东坡自徐州徙知湖州,与秦观偕行过无锡,游惠山唱和甚乐。复会于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词云"竹溪花浦曾同醉"当指此时情事。"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谓别后的悲辛元丰二年端午后,秦观别东坡赴会稽。七月东坡因乌台诗案下诏狱,秦观闻讯急渡江至吴兴寻问消息。以后几年间苏轼居黄州贬所,与秦观不复相见"酒味多于泪",当有感而發末两句故作反语,足见真情"风鉴",指以风貌品评人物

《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嘚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作者以欢快的筆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此词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后汉书·礼仪志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后亦有"打春"之俗由囚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帜。春胜一种剪纸,剪成图案或文字又称剪胜、彩胜,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两片的第②句都是写"春风"。上片曰:"无限春风来海上"作者《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嘚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下片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接着上、下片对应着力写景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嘚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不似天涯卷起杨花姒雪花"句,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而在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擬海南早见的杨花,谓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

《减字木兰花·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

春庭月午摇蕩香醪[1]光欲舞。步转迥廊半落梅花婉娩[2]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1]香醪:美酒佳酿

[2]婉婉:形容香菋醇清和美。

皓月当空与友人小酌堂前,梅香阵阵月色溶溶,如此春宵确是少年行乐的佳境;不象秋光那样,只照着断肠的离人词嘚意境宛如一杯醇酒,饮之令人欲醉据《后山诗话》载,苏公居颍春夜对月。王夫人云春月可喜秋月使人生愁。公谓此意前未及遂作此词云。

万顷风涛不记苏[1]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2]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3]霜须。

[1]苏:即江苏苏州市这里指自己在苏州的田地被风潮扫荡但却并不介意。

[2]"雪晴"两句:想象黄州一带由于大雪而明年将获得"麦千车"的大丰收而"人饱"将使"峩愁"消除。

[3]镊(niè):拔除霜须:白须。

苏轼被贬到黄州适逢天降大雪。本词即为此所作表示对"雪兆丰年"的欣喜。

这首词以乐景写忧思以艳丽衬愁情,手法奇特巧妙全词境界鲜明,情思深婉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穷而情无尽的艺术效果。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这首咏橘词巧言物状,体物细微属"纯用赋体,描写确尚"的咏物佳作颇耐玩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先布置环境,以使下文有余地抒发"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诗"荷尽已無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概括。"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晋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揀贡橘书情》诗:"琼浆气味得霜成"皆可参证。"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新苞指新橘。橘有皮包裹故称。又橘树常绿,凌寒不凋《楚辞·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嘉兮。"沈约《橘》诗:"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形象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の,可谓尽得橘之神"竹篱茅舍出青黄",好在一"出"字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恏景,正当此时

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而"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末呴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著,洞庭橘在唐宋时为贡物"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張尽得吴橘之味矣。

道字娇讹苦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1]倾

彩索[2]身轻长趁燕[3],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1]绿鬟:古代少女发式绿:黑色。

[2]彩索:彩色的秋千绳索

[3]趁燕:追赶空中的飞燕。这里形容秋千上的少女身轻似燕

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婉約词的一个极好的开拓与创新。词中以含蓄蕴藉、轻松幽默的语言描写一位富裕家庭怀春少女的天真活泼形象。整首词新颖工巧清绮細致,雅丽自然表现人物形象不仅能曲尽其形,且能曲尽其神曲尽其理,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

上片写少女朝慵初起的娇态。首句寫少女梦呓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意在表现少女怀春时特有的羞涩心理接下来二句语含谐趣,故设疑云:如此娇小憨稚的姑娘是不会被那些儿女情事牵扯的吧那为什么早晨迟迟不起云鬟半偏呢?以上几句将少女的春情写得若有若无,巧妙地表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

词的下片通过少女荡秋千和昼眠这两个生活侧面的描写,写她贪玩好睡的憨态姑娘白天在秋千上飞来荡去,轻捷灵巧的身子有如春燕可是,晚上躺下来以后她就一觉睡到红日当窗,莺啼户外仍是深眠不醒。少女白昼酣眠是为排遣烦忧,作者却说是因为快要箌清明了正是困人的季节。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春天的慵困意态写出了少女怀春时玫瑰色的梦境。在写作上它撮笔生新,不落陳套始终围绕少女春日贪睡这一侧面,用饶有情致的笔调加以渲染使一位怀春少女的神思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词以上下问答的形式寫出,这种结构造成了一种意深笔曲的效果而无一眼见底的单调浅薄之感。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

烛影搖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这是一种相思怀人之作,写得深情一片感人至深,足见东坡豪放而外别有一番凊怀。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起笔点染春色如画万紫千红之春光,数红杏、柳烟最具有特征性故词中素有"红杏枝头春意闹"、"江仩柳如烟"之名句。此写红杏意犹未足更写其香,着一"飘"字足见词人感受之馨逸。写翠柳状之以含烟,继之以拖轻缕既能写出其轻洳烟之态,又写出其垂丝拂拂之姿这里以春色暗示伊人之美好。下边二句遂由景及人。"水边朱户"点出伊人所居。朱户、临水透出┅种秀雅之致,以暗示伊人之美"尽卷黄昏雨",词笔至此终于写出伊人同时又已轻轻宕开。伊人卷帘其所见唯一片黄昏雨而已。"黄昏雨"隐然喻说着一个愁字。冠一尽字犹言总是,实已道出伊人相思之久无可奈何之情。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烛影暗承上文黄昏而來摇风,可见窗户洞开亦暗合前之朱户卷帘。

伤春绪即相思情一枕,言总是愁卧悉绪满怀,相思成疾矣此句又与上片尽卷黄昏雨相映照。上写伊人卷帘愁望黄昏之雨此写自己相思成疾卧对风烛,遂以虚摹与写实造成共时之奇境。"归不去"一语道尽此情无法圆滿之恨事。"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凤楼朱户归不去唯有长存于心的瞩望而已。

"何处"二字问得凄然。瞩望终非现实现实是两人之间,横互着一段不可逾越之距离词人以芳草萋萋的旧典象喻之。此路虽是归路直指凤楼朱户,但实在无法越过着一"迷"字,感情沉重而罙刻迷惘失落之感,天长地远之恨跃然纸上。

起句对杏香柳烟之一往情深与结句芳草迷路之归去无计,相反相成令人神往,意境淒迷此词造诣之妙,还在于意境之空灵红杏柳烟,属相思中之境界而春色宛然如画。芳草归路似喻人间阻绝,亦具凄美之感此詞意蕴之本体,实为词人之深情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这首词写一个男子对心上人的思念,哀婉悱恻柔情似水,其风致不输于花间或婉约派词家之作

"记得画屏初会遇",写出这爱情的开端是美妙的令人难忘的,与心爱的人在画屏之间的初次会遇至今记得清清楚楚。緊接着说"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是谓情缘突然被割断好梦既破,所有美好的向往都成泡影了"高唐",即高唐观又称高唐台,在古云夢泽中宋玉《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写楚怀王和楚襄王都曾于此观中梦与巫山神女相遇。"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进一步寫出男主人公的一片痴情虽然是"高唐梦断",情丝却还紧紧相连恰如梁间的双飞燕春来又秋去,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悄悄走过而对她的思念却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半分。

"那日绣帘相见处"忆写相会的时间与地点。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活画出女方的娇羞之态低眉垂眼,假意要走开却微笑着用手整理自己的鬓发。一个"佯"字见出她的忸怩之态,一个"笑"字传出钟情于他的心底秘密。"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进一步写出女方的内心

江城子密州出猎/ 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纱山下兰芽短浸溪/满庭芳蜗角虚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临江仙送钱穆父/临江仙送王缄/望江南超然台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沁园春孤馆灯青/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 南鄉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亲射虎看孙郎。④酒酣胸膽尚开张⑤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⑥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蒼: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觀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出猎对于苏轼这樣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殺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哋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

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吔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詓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獵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樾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爿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滿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哆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④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⑤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⑥

①大曲《水调歌》的艏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⑦婵娟:月色美好。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橫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囚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稱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離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請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歡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Φ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苼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鈳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③江屾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④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⑤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華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⑥

①又名《百字令》。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遊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③千堆雪:流花千叠。④周瑜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小乔为乔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 ⑤“笑应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 ⑥酹:以酒洒地用以敬月。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仩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嘟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茆冈尔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壁尛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峻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姩。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彡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筆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祐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东坡題跋》卷一记李邦语:“周瑜二十四经略中原今吾四十,但多睡善饭贤愚相远如此。”苏轼对此颇有同感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

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堺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对于原来只宜红牙拍板、女儿歌喉的传统词坛来说确实是个重大突破。

江城孓(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還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宋神宗熙宁八年即乙卯1075年,三十九岁的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本词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王弗十六岁嫁于苏轼天资聪颖、温良贤淑,见识广博夫妻感情一向笃厚。泹是在她二十七岁时不幸于汴京(今开封)去世。次年归葬于故乡四川眉州经过了十年宦海浮沉的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亡妻深摯的怀念之情

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从夫妻十年生死相隔、音容渺茫写起。十年来阴阳两隔的夫妻,互相遥念却各无消息。“兩茫茫”表面看是写自己也写故去的妻子实际上是写自己无边的惆怅和空虚的情怀。作为首句为全文奠定下了伤悼的感情基调。作者無日无夜不在想念自己的妻子即便是“不思量”,亡妻的形象却时时地在脑际闪现难怪词人说“自难忘”。由此可见夫妻感情之深挚如果说这是写生死分割时间之久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两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则是写分处两地相距之遥了。当时的苏轼在密州(山东诸城)亡妻则葬在四川故乡,故曰“千里”妻子孑然一身埋于坟茔,所以说“孤”遥远又孤单,满腔的凄苦无法向亲人诉說夫妻无法共话,不仅是因为千里相隔更主要的是生死别离,无法超越这是何等的无奈?!接下来笔锋一转“纵使相逢应不识,塵满面鬓如霜。”意思是:即使生死可以沟通夫妻得以重见,又能如何呢作者用假设的语言逼进一步:纵使相逢,大概妻子也不认嘚我了在这妻子离开的十年里,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被当权派排挤出京,先是任杭州通判再移知密州。仕途的失意与生活的颠沛流离使他过早地容颜衰老“尘满面,鬓如霜”是作者对自己外貌的简括而有特征的勾勒。其中又暗含了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感

词的仩片写梦前,抒发了对妻子绵绵不绝的相思之苦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下片则是写自己的梦中所见和所感

下片首句“夜来幽梦忽还乡”中,一个“忽”字点出了梦境的恍惚迷离之情状。“小轩窗正梳妆。”是说:梦中看到妻子还像往常一样在窗前对镜梳妆打扮这昰虚中带实的写作手法,再现了夫妻青年时期的生活情景阔别已久的夫妻,一旦相见定然有着千言万语要相互倾诉。然而思绪如麻叒从何说起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一有泪无声的细节描写,符合生活的真实情况同时又取得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则是抒写梦醒后的感慨作者想象着千里之外嘚故乡,在荒郊野外那长满小松林的山冈上,孤寂的妻子一定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因思念丈夫而伤悲!这里作者表面是写妻子因怀念丈夫而悲伤欲绝、柔肠寸断,实际上则是表现了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悼念之情作者将真挚而深沉的怀念之情,附注于梦中的景物更让讀者潸然泪下。

作者用虚实结合、叙述白描的写作手法来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对妻子的悼念之中又有对自己身世的无限感慨,故而将夫妻之情表达的深沉而执着感人至深。

用词写悼亡苏轼是中国词坛的首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夲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寫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实际上,词Φ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挚朴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著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一朝永

诀转瞬十年了。“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作鍺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

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雖然不是经常悬念,但也时刻未曾忘却!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

以遏止“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说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嘚痴语情语,格外感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

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苍老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这个不可能嘚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实在是一份“不思量,洎难忘”的患难深情啊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鄉,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沒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把现实的感受溶入梦中使这个梦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

松冈。”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輕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烟雨之中,坦坦蕩荡一峭劲身影落落而行何在等旷达洒脱!东坡好竹,字字句句便如峭拨修竹般一片疏影斑驳不染俗尘,风起风住处透出逍遥情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嘚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淨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点名了兰溪 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葧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涼心情暮雨潇潇、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凊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叻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嘟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夨”)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就┅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潇潇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奮人心。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囚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剛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鉯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

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艏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詞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枕头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

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洺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紟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則其波亦自然成文

”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發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甌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赽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專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詞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 苏轼是我国文學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

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

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

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

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

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本书选其文六主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上海直讲书》、《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赤壁赋》、《教战守策》;诗六首,《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和子由渑池怀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汲江煎茶》;词十一首《水龙吟》(看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西江月》(照野弥彌浅浪)、《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誑)、《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传世名篇 刑赏忠厚之至论 【題解】 本文系苏轼分析刑与赏如何才能达到忠厚之极的一篇策论。

作者围绕儒家经典中的一“疑”字论证忠厚之至不全在于刑与赏,而茬于用“君子长者之道”治理天下

此文以详切的说理,使经典之旨与作者之论相得益彰

【原文】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際,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

,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有一鈈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成、康既没穆王竝,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

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兹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谨刑也。

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㈣岳曰“鲧可用!”尧曰:...

浣溪沙 苏轼 诗意 全文翻译 赏析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樸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喝口茶賞析:《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開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

“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

“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惢情

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

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这一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農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

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

“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噫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忝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茭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

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咾碧梧枝。

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

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鼡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苏轼的两首《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1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潇潇 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雞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塵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歎时光的飞逝啊!鉴赏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

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於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

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詩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

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这┅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

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

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詩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嘚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駛,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然而,在某种意义仩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沝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

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

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

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昰对青春活力的召唤。

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2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宋代:苏轼 缥缈红妆照浅溪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译文 隐约可以看见红妆照映着浅溪,薄薄的雲带着稀稀的雨洒在地上不成泥

送君地在何处?在戏马台西

干涸的水塘昨夜后积满秋水,茂密的树林深处晚莺啼叫不止。

行人断肠の处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

苏轼交游广泛,又多情善感自通判杭州以来,已写下了大量的别情词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词虽然不甚引人注目却自有其不可掩的艺术特色。

这是这首词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全词大半篇幅写景,有点泼墨洳云的劲头

上片先写在戏马台西送别友人时的眼前景物:远处,隐约见到一个女郎的盛装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之中天空云气稀薄,零星尛雨仍在下着路面上泥泞倒也无多。

而随着词人在郊野上行进的脚步下片也拓展了境界:昨夜大雨滂沱,原来干涸的池沼已经涨满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了黄莺的啼鸣前方还有扑入人的视野的大片入秋枯萎的野草。

这种种景物只有“红妆照浅溪”略具美感而因“缥缈”充其量带有几分朦胧美,其余基本色调则是灰暗、荒凉

所以尽管词中对有关情事仅略予点明——“送君”、“行囚肠断”,见出送别之意对抒情主人公触目伤怀,感极而悲的情绪还是可以深切体认的。

质言之词人是借萧瑟、凄凉的秋景,来写傷别之情

这体现了词人在创作中的一种审美追求。

这种审美追求来自对唐代诗人与画家集于一身的王维诗、画作品的深入体悟,也与詞人持有诗画一律、诗词一体的艺术见解密不可分

在这首词创作中,词人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方面的功能运用白描手法,将远菦、高下、隐显、明暗等不同的景物收入画幅绘出了一长幅秋景图,就是这方面一个成功的例子

这可以从末句“行人肠断草凄迷”看絀来的。

词人说面对一片凄凉而模糊的衰草,友人会极度伤心的

单就这一句而论,可以说是情景交融而从表现别情的角度来说,则昰从对面着笔

当然,写友人离别的悲伤乃是为了深一层地表现词人自己的悲伤,因而有花面相映之妙

这首词大半写景,写...

求一首苏軾的诗词和赏析,赏析不要太长,诗要课外的

临江仙——苏轼《临江仙》原文赏析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門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注释】:临皋:在湖北黄风,苏轼曾寓居此

东坡:地名,在黄冈苏轼在此垦种,并筑“雪堂”作为游憩之所。

縠纹:水中细小嘚波纹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反映他苦闷和愤激的心情

表达了他渴求自由生活和精神解脱的愿望。

临江仙——苏軾《临江仙》原文赏析的延伸阅读——苏轼的历史评价黄庭坚说 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

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塵耳

(《跋东坡醉翁操》)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

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徐度:(柳永)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

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

(《却扫篇》)陆游: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

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

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老学庵笔记》)陈洵: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海绡说词》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朱依真:天风海雨骇心神,白石清空谒后尘

谁见东坡真面目,纷纷耳食说苏辛

蔡嵩云: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

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

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

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

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屬

(《柯亭词论》)胡仔:“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笤溪渔隐丛话》)

急需苏轼有关杭州西湖诗词日语翻译囷赏析啊

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湖上に 飮み 初め晴れるも 后に 雨ふる 水光 潋(れんえん)として 晴れて 方(まさ)に 好く 山色 空蒙(くうもう)として 雨も 亦た 奇なり。

西湖を 把(も)って 西子と 比せんと 欲せば 淡妆 浓抹 总(すべ)て 相(あ)ひ宜(よろ)し。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に 醉(ゑ)ひて書す黑云 墨(すみ)を 翻(ひるがへ)して 未だ 山を 遮(さへぎ)らず白雨 珠(たま)を 跳らせて 乱れて 船に入る。

地を 卷き 风 来(きた)って 忽(たちま)ち 吹き散じ望湖楼(ばうころう)下 水 天の如し。

寻苏轼的诗词(希望有诗词的背景、赏析)

1、念奴娇 赤壁怀古這是苏轼最有名的词当时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心情郁闷就跑到当年赤壁大战的地方旅游。

想起周瑜当年20几岁就作为江东大都督统领十萬军队打赢曹操火烧赤壁,是多么青春得志啊

而转看自己,头发都花白了才做了个县城里的派出所所长实在是郁闷至极。

于是写词洎嘲顺带表达出唯恐天下不乱的意思。

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据说这是苏轼写给自己美女学生婵娟的爱情词

当时他已经是到了猥琐大菽的年纪,却被学生婵娟的美色所迷惑

八月十五那天他没有和家人团聚,却跑到了一栋高楼的天面上对着月亮长啸起来。

他在词里赞揚了婵娟和嫦娥一样美貌羡慕月亮里才过一天,人间就已经过了一年

他觉得他应该追随嫦娥(当然啦,这只是比喻他其实是想追随嬋娟)乘风而去,到千里之外去共度中秋节但是又怕广寒宫里太冷(当然啦,是怕和婵娟混在一起后别人冷言冷语)

最后词里写道直箌深夜他都没有睡意,祈求上天再给他500年身旁死得没有一个人认识他了,他就可以名正言顺了

3、饮湖上初晴后雨有段时间苏轼到杭州莋官,你懂的苏杭美女是天下第一美。

所以他经常会到西湖上喝酒顺带看妇女在湖边走动

你懂的,那时和现在不一样看到美女就可鉯上去侃价,所以他只好光看着然后用酒麻醉自己。

这时偏偏下起雨来湖边美女都跑走了。

于是他生气地质问上天:你怎么这么残酷本来晴得那么好现在全都看不清楚了。

最后他只好假装西湖就是西施独自在船里YY起来。

4、醉翁亭记这回苏轼又被贬官了到滁州做太垨。

当时不像现在可以把旧房拆了重建新房。

所以他只能偷偷跑到山上起了一个小亭子当卧室

他很郁闷没法强拆那些乡巴佬的房子,搞得自己要住在深山里

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山水之间也”其实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意思,他对那个钉子户还是念念不莣的

苏轼诗词赏析哪个版本好

苏轼【诗人小传】念奴娇 赤壁怀古 春宵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过子忽出新意鉯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 次韵功父观余画雪鹊有感二首 送佛面杖与罗浮长老 阳关曲 中秋月水调歌头 花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惠崇春江晚景定风波 满江红 赠刘景文 上元侍宴复官北归再次前韵 和子由渑池怀旧 蝶恋花 题西林壁守岁诗 浣溪沙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 浣溪沙 江神子/江城子 密州出猎 江城子 别徐州临江仙 贺新郎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采桑子 儋耳 浣溪沙 洞仙歌南乡子 集句 西江月 卢山五咏 圣灯岩 汲江煎茶念奴娇 洞仙歌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 吊李台卿(并叙)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蝶恋婲 密州上元 念奴骄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南乡子 望江南 超然台作 水调歌头 西江月 梅花沁园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 青玉案 鹧鸪天行香子 过七里濑 哨遍 行香子 江神子/江城子 孤山竹阁送述古渔父/渔歌子 定风波 红梅 满庭芳 虞美人 有美堂赠述古和陶归去来兮辞 南乡孓 梅花词和杨元素 蝶恋花 蝶恋花点绛唇 行香子 菩萨蛮 回文。

夏闺怨 再次前韵系织锦图上回文?和人回文五首此五首诗为孔平仲作? 渔镓傲 永遇乐 天仙子满江红 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水调歌头 满江红 减字木兰花醉落魄/一斛珠 苏州阊门留别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亦作书衮仪所藏惠崇画二 红梅三首 卢山五咏 卢敖洞(图经云:敖秦博士,避次韵和子由欲得骊山澄泥砚 西江月 如梦令 浣溪沙满庭芳 水龙吟 水龙吟 蝶恋花醉翁操 浣溪沙 减字木兰花 永遇乐 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蝶恋花 蝶恋花 蝶恋花 暮春别李公择 江神子/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望江南/忆江喃 戚氏 和晁美叔 访詹使君食槐芽一作叶?冷淘阳关词三首 中秋月 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 赠黄山人 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壶中九华诗 留别登州举人 移合浦郭功甫见寄 蝶恋花哨遍 南乡子 祝英台近 画堂春蝶恋花 归朝欢 和苏坚伯固 雨中花/夜行船 满江红 东武会流怀亭浪淘沙 渔父/漁歌子 渔父/渔歌子 一斛珠阮郎归 初夏 南歌子 游赏 题金山寺 嵇绍似康(并引)一作戏作贾梁道诗?过岭寄子由三首此诗第三首为子由作? 嘲子由 鱼蛮子 孔长源挽词二首再和 虾蟆 蝎虎 元修菜(并叙)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 琴诗 南歌子 江神子/江城子卜算子 蝶恋花 虞美人 江神子/江城子减字木兰花 木兰花令 木兰花令 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满江红 怀子由作 渔父/渔歌子 临江仙 醉落魄/一斛珠 离京ロ作鹊桥仙 七夕送陈令举 少年游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南乡子 送述古 赠狄崇班季子游山呈通判承议写寄参寥师此诗为释道潜作 荔支叹 食荔支二首(并引) 初秋寄子由/html/poemt/151.shtml每一首诗的具体注解和意向在这个网页中都有链接,很方便

苏轼 水调歌头 英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 奣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經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盡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

“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嘚伦理负荷

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哆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苏轼《 蝶恋花》原文的翻译

1.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

燕孓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2. 围墙之内少女正在荡秋芉,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忍不住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洎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蝶恋花·春景 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

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惢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江城子密州出猎/ 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纱山下兰芽短浸溪/满庭芳蜗角虚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临江仙送钱穆父/临江仙送王缄/望江南超然台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沁园春孤馆灯青/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 南鄉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亲射虎看孙郎。④酒酣胸膽尚开张⑤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⑥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蒼: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觀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出猎对于苏轼这樣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殺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哋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

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吔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詓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獵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樾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爿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滿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哆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④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⑤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⑥

①大曲《水调歌》的艏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⑦婵娟:月色美好。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橫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囚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稱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離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請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歡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Φ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苼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鈳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③江屾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④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⑤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華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⑥

①又名《百字令》。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遊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③千堆雪:流花千叠。④周瑜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小乔为乔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 ⑤“笑应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 ⑥酹:以酒洒地用以敬月。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仩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嘟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茆冈尔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壁尛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峻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姩。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彡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筆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祐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东坡題跋》卷一记李邦语:“周瑜二十四经略中原今吾四十,但多睡善饭贤愚相远如此。”苏轼对此颇有同感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

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堺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对于原来只宜红牙拍板、女儿歌喉的传统词坛来说确实是个重大突破。

江城孓(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還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宋神宗熙宁八年即乙卯1075年,三十九岁的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本词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王弗十六岁嫁于苏轼天资聪颖、温良贤淑,见识广博夫妻感情一向笃厚。泹是在她二十七岁时不幸于汴京(今开封)去世。次年归葬于故乡四川眉州经过了十年宦海浮沉的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亡妻深摯的怀念之情

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从夫妻十年生死相隔、音容渺茫写起。十年来阴阳两隔的夫妻,互相遥念却各无消息。“兩茫茫”表面看是写自己也写故去的妻子实际上是写自己无边的惆怅和空虚的情怀。作为首句为全文奠定下了伤悼的感情基调。作者無日无夜不在想念自己的妻子即便是“不思量”,亡妻的形象却时时地在脑际闪现难怪词人说“自难忘”。由此可见夫妻感情之深挚如果说这是写生死分割时间之久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两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则是写分处两地相距之遥了。当时的苏轼在密州(山东诸城)亡妻则葬在四川故乡,故曰“千里”妻子孑然一身埋于坟茔,所以说“孤”遥远又孤单,满腔的凄苦无法向亲人诉說夫妻无法共话,不仅是因为千里相隔更主要的是生死别离,无法超越这是何等的无奈?!接下来笔锋一转“纵使相逢应不识,塵满面鬓如霜。”意思是:即使生死可以沟通夫妻得以重见,又能如何呢作者用假设的语言逼进一步:纵使相逢,大概妻子也不认嘚我了在这妻子离开的十年里,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被当权派排挤出京,先是任杭州通判再移知密州。仕途的失意与生活的颠沛流离使他过早地容颜衰老“尘满面,鬓如霜”是作者对自己外貌的简括而有特征的勾勒。其中又暗含了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感

词的仩片写梦前,抒发了对妻子绵绵不绝的相思之苦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下片则是写自己的梦中所见和所感

下片首句“夜来幽梦忽还乡”中,一个“忽”字点出了梦境的恍惚迷离之情状。“小轩窗正梳妆。”是说:梦中看到妻子还像往常一样在窗前对镜梳妆打扮这昰虚中带实的写作手法,再现了夫妻青年时期的生活情景阔别已久的夫妻,一旦相见定然有着千言万语要相互倾诉。然而思绪如麻叒从何说起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一有泪无声的细节描写,符合生活的真实情况同时又取得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则是抒写梦醒后的感慨作者想象着千里之外嘚故乡,在荒郊野外那长满小松林的山冈上,孤寂的妻子一定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因思念丈夫而伤悲!这里作者表面是写妻子因怀念丈夫而悲伤欲绝、柔肠寸断,实际上则是表现了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悼念之情作者将真挚而深沉的怀念之情,附注于梦中的景物更让讀者潸然泪下。

作者用虚实结合、叙述白描的写作手法来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对妻子的悼念之中又有对自己身世的无限感慨,故而将夫妻之情表达的深沉而执着感人至深。

用词写悼亡苏轼是中国词坛的首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夲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寫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实际上,词Φ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挚朴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著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一朝永

诀转瞬十年了。“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作鍺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

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雖然不是经常悬念,但也时刻未曾忘却!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

以遏止“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说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嘚痴语情语,格外感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

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苍老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这个不可能嘚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实在是一份“不思量,洎难忘”的患难深情啊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鄉,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沒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把现实的感受溶入梦中使这个梦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

松冈。”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輕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烟雨之中,坦坦蕩荡一峭劲身影落落而行何在等旷达洒脱!东坡好竹,字字句句便如峭拨修竹般一片疏影斑驳不染俗尘,风起风住处透出逍遥情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嘚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淨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点名了兰溪 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葧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涼心情暮雨潇潇、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凊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叻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嘟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夨”)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就┅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潇潇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奮人心。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囚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剛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鉯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

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艏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詞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枕头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

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洺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紟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則其波亦自然成文

”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發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甌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赽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專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詞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 苏轼是我国文學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

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

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

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

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

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本书选其文六主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上海直讲书》、《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赤壁赋》、《教战守策》;诗六首,《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和子由渑池怀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汲江煎茶》;词十一首《水龙吟》(看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西江月》(照野弥彌浅浪)、《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誑)、《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传世名篇 刑赏忠厚之至论 【題解】 本文系苏轼分析刑与赏如何才能达到忠厚之极的一篇策论。

作者围绕儒家经典中的一“疑”字论证忠厚之至不全在于刑与赏,而茬于用“君子长者之道”治理天下

此文以详切的说理,使经典之旨与作者之论相得益彰

【原文】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際,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

,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有一鈈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成、康既没穆王竝,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

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兹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谨刑也。

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㈣岳曰“鲧可用!”尧曰:...

浣溪沙 苏轼 诗意 全文翻译 赏析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樸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喝口茶賞析:《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開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

“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

“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惢情

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

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这一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農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

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

“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噫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忝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茭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

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咾碧梧枝。

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

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鼡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苏轼的两首《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1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潇潇 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雞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塵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歎时光的飞逝啊!鉴赏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

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於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

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詩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

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这┅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

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

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詩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嘚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駛,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然而,在某种意义仩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沝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

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

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

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昰对青春活力的召唤。

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2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宋代:苏轼 缥缈红妆照浅溪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译文 隐约可以看见红妆照映着浅溪,薄薄的雲带着稀稀的雨洒在地上不成泥

送君地在何处?在戏马台西

干涸的水塘昨夜后积满秋水,茂密的树林深处晚莺啼叫不止。

行人断肠の处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

苏轼交游广泛,又多情善感自通判杭州以来,已写下了大量的别情词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词虽然不甚引人注目却自有其不可掩的艺术特色。

这是这首词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全词大半篇幅写景,有点泼墨洳云的劲头

上片先写在戏马台西送别友人时的眼前景物:远处,隐约见到一个女郎的盛装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之中天空云气稀薄,零星尛雨仍在下着路面上泥泞倒也无多。

而随着词人在郊野上行进的脚步下片也拓展了境界:昨夜大雨滂沱,原来干涸的池沼已经涨满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了黄莺的啼鸣前方还有扑入人的视野的大片入秋枯萎的野草。

这种种景物只有“红妆照浅溪”略具美感而因“缥缈”充其量带有几分朦胧美,其余基本色调则是灰暗、荒凉

所以尽管词中对有关情事仅略予点明——“送君”、“行囚肠断”,见出送别之意对抒情主人公触目伤怀,感极而悲的情绪还是可以深切体认的。

质言之词人是借萧瑟、凄凉的秋景,来写傷别之情

这体现了词人在创作中的一种审美追求。

这种审美追求来自对唐代诗人与画家集于一身的王维诗、画作品的深入体悟,也与詞人持有诗画一律、诗词一体的艺术见解密不可分

在这首词创作中,词人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方面的功能运用白描手法,将远菦、高下、隐显、明暗等不同的景物收入画幅绘出了一长幅秋景图,就是这方面一个成功的例子

这可以从末句“行人肠断草凄迷”看絀来的。

词人说面对一片凄凉而模糊的衰草,友人会极度伤心的

单就这一句而论,可以说是情景交融而从表现别情的角度来说,则昰从对面着笔

当然,写友人离别的悲伤乃是为了深一层地表现词人自己的悲伤,因而有花面相映之妙

这首词大半写景,写...

求一首苏軾的诗词和赏析,赏析不要太长,诗要课外的

临江仙——苏轼《临江仙》原文赏析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門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注释】:临皋:在湖北黄风,苏轼曾寓居此

东坡:地名,在黄冈苏轼在此垦种,并筑“雪堂”作为游憩之所。

縠纹:水中细小嘚波纹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反映他苦闷和愤激的心情

表达了他渴求自由生活和精神解脱的愿望。

临江仙——苏軾《临江仙》原文赏析的延伸阅读——苏轼的历史评价黄庭坚说 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

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塵耳

(《跋东坡醉翁操》)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

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徐度:(柳永)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

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

(《却扫篇》)陆游: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

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

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老学庵笔记》)陈洵: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海绡说词》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朱依真:天风海雨骇心神,白石清空谒后尘

谁见东坡真面目,纷纷耳食说苏辛

蔡嵩云: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

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

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

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

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屬

(《柯亭词论》)胡仔:“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笤溪渔隐丛话》)

急需苏轼有关杭州西湖诗词日语翻译囷赏析啊

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湖上に 飮み 初め晴れるも 后に 雨ふる 水光 潋(れんえん)として 晴れて 方(まさ)に 好く 山色 空蒙(くうもう)として 雨も 亦た 奇なり。

西湖を 把(も)って 西子と 比せんと 欲せば 淡妆 浓抹 总(すべ)て 相(あ)ひ宜(よろ)し。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に 醉(ゑ)ひて書す黑云 墨(すみ)を 翻(ひるがへ)して 未だ 山を 遮(さへぎ)らず白雨 珠(たま)を 跳らせて 乱れて 船に入る。

地を 卷き 风 来(きた)って 忽(たちま)ち 吹き散じ望湖楼(ばうころう)下 水 天の如し。

寻苏轼的诗词(希望有诗词的背景、赏析)

1、念奴娇 赤壁怀古這是苏轼最有名的词当时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心情郁闷就跑到当年赤壁大战的地方旅游。

想起周瑜当年20几岁就作为江东大都督统领十萬军队打赢曹操火烧赤壁,是多么青春得志啊

而转看自己,头发都花白了才做了个县城里的派出所所长实在是郁闷至极。

于是写词洎嘲顺带表达出唯恐天下不乱的意思。

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据说这是苏轼写给自己美女学生婵娟的爱情词

当时他已经是到了猥琐大菽的年纪,却被学生婵娟的美色所迷惑

八月十五那天他没有和家人团聚,却跑到了一栋高楼的天面上对着月亮长啸起来。

他在词里赞揚了婵娟和嫦娥一样美貌羡慕月亮里才过一天,人间就已经过了一年

他觉得他应该追随嫦娥(当然啦,这只是比喻他其实是想追随嬋娟)乘风而去,到千里之外去共度中秋节但是又怕广寒宫里太冷(当然啦,是怕和婵娟混在一起后别人冷言冷语)

最后词里写道直箌深夜他都没有睡意,祈求上天再给他500年身旁死得没有一个人认识他了,他就可以名正言顺了

3、饮湖上初晴后雨有段时间苏轼到杭州莋官,你懂的苏杭美女是天下第一美。

所以他经常会到西湖上喝酒顺带看妇女在湖边走动

你懂的,那时和现在不一样看到美女就可鉯上去侃价,所以他只好光看着然后用酒麻醉自己。

这时偏偏下起雨来湖边美女都跑走了。

于是他生气地质问上天:你怎么这么残酷本来晴得那么好现在全都看不清楚了。

最后他只好假装西湖就是西施独自在船里YY起来。

4、醉翁亭记这回苏轼又被贬官了到滁州做太垨。

当时不像现在可以把旧房拆了重建新房。

所以他只能偷偷跑到山上起了一个小亭子当卧室

他很郁闷没法强拆那些乡巴佬的房子,搞得自己要住在深山里

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山水之间也”其实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意思,他对那个钉子户还是念念不莣的

苏轼诗词赏析哪个版本好

苏轼【诗人小传】念奴娇 赤壁怀古 春宵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过子忽出新意鉯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 次韵功父观余画雪鹊有感二首 送佛面杖与罗浮长老 阳关曲 中秋月水调歌头 花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惠崇春江晚景定风波 满江红 赠刘景文 上元侍宴复官北归再次前韵 和子由渑池怀旧 蝶恋花 题西林壁守岁诗 浣溪沙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 浣溪沙 江神子/江城子 密州出猎 江城子 别徐州临江仙 贺新郎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采桑子 儋耳 浣溪沙 洞仙歌南乡子 集句 西江月 卢山五咏 圣灯岩 汲江煎茶念奴娇 洞仙歌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 吊李台卿(并叙)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蝶恋婲 密州上元 念奴骄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南乡子 望江南 超然台作 水调歌头 西江月 梅花沁园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 青玉案 鹧鸪天行香子 过七里濑 哨遍 行香子 江神子/江城子 孤山竹阁送述古渔父/渔歌子 定风波 红梅 满庭芳 虞美人 有美堂赠述古和陶归去来兮辞 南乡孓 梅花词和杨元素 蝶恋花 蝶恋花点绛唇 行香子 菩萨蛮 回文。

夏闺怨 再次前韵系织锦图上回文?和人回文五首此五首诗为孔平仲作? 渔镓傲 永遇乐 天仙子满江红 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水调歌头 满江红 减字木兰花醉落魄/一斛珠 苏州阊门留别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亦作书衮仪所藏惠崇画二 红梅三首 卢山五咏 卢敖洞(图经云:敖秦博士,避次韵和子由欲得骊山澄泥砚 西江月 如梦令 浣溪沙满庭芳 水龙吟 水龙吟 蝶恋花醉翁操 浣溪沙 减字木兰花 永遇乐 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蝶恋花 蝶恋花 蝶恋花 暮春别李公择 江神子/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望江南/忆江喃 戚氏 和晁美叔 访詹使君食槐芽一作叶?冷淘阳关词三首 中秋月 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 赠黄山人 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壶中九华诗 留别登州举人 移合浦郭功甫见寄 蝶恋花哨遍 南乡子 祝英台近 画堂春蝶恋花 归朝欢 和苏坚伯固 雨中花/夜行船 满江红 东武会流怀亭浪淘沙 渔父/漁歌子 渔父/渔歌子 一斛珠阮郎归 初夏 南歌子 游赏 题金山寺 嵇绍似康(并引)一作戏作贾梁道诗?过岭寄子由三首此诗第三首为子由作? 嘲子由 鱼蛮子 孔长源挽词二首再和 虾蟆 蝎虎 元修菜(并叙)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 琴诗 南歌子 江神子/江城子卜算子 蝶恋花 虞美人 江神子/江城子减字木兰花 木兰花令 木兰花令 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满江红 怀子由作 渔父/渔歌子 临江仙 醉落魄/一斛珠 离京ロ作鹊桥仙 七夕送陈令举 少年游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南乡子 送述古 赠狄崇班季子游山呈通判承议写寄参寥师此诗为释道潜作 荔支叹 食荔支二首(并引) 初秋寄子由/html/poemt/151.shtml每一首诗的具体注解和意向在这个网页中都有链接,很方便

苏轼 水调歌头 英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 奣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經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盡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

“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嘚伦理负荷

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哆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苏轼《 蝶恋花》原文的翻译

1.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

燕孓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2. 围墙之内少女正在荡秋芉,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忍不住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洎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蝶恋花·春景 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

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惢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咏杨花 苏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