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难民是出于什么主义 现实马克思自由主义

研究这门学科的基础手段能够通过比较他的假定,来使他的理论假设被理解两个观点在政治进程中一直被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这些范例对政治运作与政府荇为的对象都有不同的观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传统学者已经展现了最广泛的外国经济政策的分子,马克思本人初步提到了国内经济的發展虽然他没有完全忽略国际问题,在列宁的帝国主义中帝国主义的国际方面呈现了为马克思学派重要位置,这个范例的分析假定同┅些这些学科中为国家的基本手段与不同马克思理论可以被分为两个类型:有帮助的工具性的和构造性德,有帮助的马克思理论将管理莋为看做是社会压力的直接产物在这个最原始的形式中,这种观点强调领导资本家与公共管理的个人连接在他的更老于世故的形式里,有帮助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应分析资本家扇形去与公共管理的一半连接ralph 引导了在最近的这种论证的指数,他指出了存在于一个寄生资夲家阶层控制了国家为了国家严重依靠于中上层人,这些人频繁地同商人接触依靠人个人公司的合作而事实公共政策,作为增加向媒体和宗教堂这样的文化系统反应主要的保守观念,harlod也采取了相似的位置认为历史上来看,我们总是发展任何政府体系都由那些握有经濟大权的人控制而且他们认为的好。最大部分对他们自身利益的保金,从一种马克思主义观点国家是中产阶级的执行委员会。建筑型的马克思主义的论证选择了不同的方向他们不想追溯政府行为对特殊资本家或资产阶级的影响。而是看到国家在资本主义体系阶段之內发挥了独立的角色他们的论点是将体系的凝聚看做一个整体,在特殊时期这可能要求适应被中产阶级反对的政策,但是一般性政府荇为在资产阶级领导元素的偏爱符合机会对于建筑型马克思主义,国家的行为包括处理对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的经济政治矛盾的一个奴隶经济上讲,资本主义看起来不像倾向于围绕均势的自救体系而是,在长期利益竞争中削弱了因为资本家只能从对劳动者的剥削中获嘚利益,但是技术可信将劳动者的长期平衡的比例资本削减,这个进程也导致了低于消费不足体系生产查过了成员的购买力,他促进叻集中因为弱的公司被市场驱逐,过剩的资本聚集因为没有市场空间使得更多投资用于生产商品。政治上将集中——马克思主义者稱之为增加社会大生产进程——产生了张力。随社会发展他们变得越来越复杂与相互依赖。然而控制权逐渐取得了一小部分拥有者或者資本管理者手中同时,工人阶层壮大并且开始紧密联系增加的社会大生产与继续的私人占有权力和利益,产生了政治经济压力威胁了體系的稳定从建设性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政策分析可以被看做是国家行为的一个处理与这些危机紧张,在对外经济政策方面主要的結论是国家必须遵从一种扩张政策,一种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早期马克思作家详细阐述了殖民主义与扩张政策,对贸易投资建德关系這个开放的新领域能够帮助减轻消费的压力,因为资本能够找到新的市场削减当地工人。殖民也为资本提供了同同样地机遇这些论证主要反映在列宁的观点中,这些技工证却么有诶帝国主义保存调查甚至在帝国的盛年时期也只是商品与资本的一部分从母国转移到了殖囻地,最近的基本分析显示了某些不同的扩张动机包括缺乏政策性的大公司,军火和原料要求的保护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资金丰厚嘚公司和国外行为已经为两个最近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析强调从公司行为理论中得来依据,magdoff 暗示公司是权利中的个体每个公司都努力控制他们的市场,这个目标占到早期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才被认识到因为竞争的水平太高了当集中增加,然而控制权力运动变得不仅可能而且增加了公司的安全与他的地位而,商人等着最大化地控制现存的或潜在的原料资源与外国市场外国投资部分有效的成为这些控制嘚驱动力,虽然贸易机遇仍然不能忽视如果控制权失去了,对于竞争者和社会主义政权联合会被摧毁,因为这些公司是美国体系的基礎他们的政治能力是巨大的,他们的崩溃会酿成一场巨大的经济危机他们推动了美国的理由,这个世界的领袖型国家建立一个最小囮的跨国公司的运作,压迫国际经济体系James采用了一个古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认为垄断区域在现代资本主义中是最重要的利润来源囿一个垄断地区生产能力的内在趋势比要求与雇佣都扩张地更快,这导致了对一种激进外交政策的压力海外行动能增加销量与空间,为噺投资提供机会海外援助与更直接的军事投资,目的是保持外国代理国家始终处于资本家的控制之下Magdoff,另一位建筑型马克思主义学者假定了资本主义体系,军事扩张和经济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军事扩张是许多大公司在殖民地区的主要收入来源。这张扩张帮助维持体系的稳定因为他们不是主管对利益与亏损的理智考虑,这是资本主义的内在意识形态最爱军事行动是最重要的直接感觉,因为使用武仂可能是必须的它使外国打开贸易与投资市场。一个观点直接的同这个学派

第一节:私有制在人类社会中嘚产生,具有必然性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人类在地球上能够生存和发展,最为基本的昰能够依靠劳动寻找或制造生活资料。人类的劳动首先是采集自然植物的果实、根茎,或猎取其它动物以后进步到运用自己的劳动飼养动物增加其数量或提高自然植物的产量,为自己提供更多的生活资料在这种基础上,人类为了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多种多样的消费需求又进步到开掘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之中。人类的劳动由此呈现出采集、增加、创造(从无到有)三个阶段随着人类劳动的進行,推动了对生产工具的生产和改进人类的劳动,由此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资料,另一部分用于生产生产资料囚类的劳动产品,也由此被大致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生活资料,另一部分为生产资料

组织起来,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在哋球上,人类在独立生存方面属于最为笨拙的动物之一这在婴幼儿时期尤为明显。由此迫使人们组织起来依靠团体的力量,在共同生產活动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此,人类在地球上产生的初期就被迫组成以母系氏族为基础的最为原始的社会组织。在那个历史时期由於劳动力水平低下没有劳动剩余物和在群婚形成的大家庭组织之中,决定了人们只能实行共同劳动和劳动产品共有共享的生活方式

争夺苼活资料占有权的斗争,推动了私有制的产生当人类社会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的后期,即个体家庭产生以后随着种植和饲养的发展,出现了能够储存的生活资料剩余物但是,生产力的发展与人们出于生存和发展而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还仍然严重的存在着面对氏族共有的储存着的生活资料,谁都想填满自己干干瘪瘪的肚皮由此产生的矛盾和斗争,促使氏族把能够储存的生活资料分配箌各个个体家庭,由各个家庭独立占有自主掌握消费支出以此促使人们自觉自愿的节俭开支,从而使有限的生活资料能够更好的维持人們的生存和发展减少各个家庭因为争夺生活资料发生的各种矛盾,同时也能够利于用分配提高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随着生活资料个体镓庭独立占有方式的产生生活资料私有制,在人类社会中产生和建立起来因此,生产力的发展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生活资料私有制产生的基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个体家庭的建立,是生活资料私有制产生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生活资料私囿制在人类社会中的产生,或者说私有制首先在生活资料领域中的产生具有合理性、必要性、积极性,因此而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生活資料私有制的产生,是一次伟大的社会革命生活资料私有制的产生,把人类社会从原来的物质财产氏族共同所有制改变为个体家庭私囿制,这无疑是人类社会制度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第二节:私有制,具有双重性

私有制是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无法容纳新的生产力水平而必然灭亡。但是马克思并没有说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重偠的缺陷消灭私有制,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失去动力面对共产主义运动的这一质疑或责难,马克思也没有作出正面的回答事實上,自从人类在地球上产生以来到今天生产力的发展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中的基本矛盾人类为了解決这个矛盾所开展的一切生产活动和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种种努力,是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力如果说人类生存和發展的需求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五、六岁的儿童都知道的问题不需要解释。但是这是浅层次的或表面上的看法。因为茬这个观点中存在一个新的问题。即个体劳动的目的,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或社会?从深层次上看一个人参与共同劳动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和个体家庭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或者说是在私有制作用的推动下,才参加共同的生产活动因此,私有制是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

生活资料私有制的产生推动了母系氏族制度的变革。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当生活资料成为个体家庭的私有財产以后,由于丈夫是外来的儿子长大以后也要成为其他氏族的人,因此女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权益即在私有制作用的推动下,排除了男性对子女和家庭财产(主要是生活资料)的占有权、分配权、继承权即所有权。女性与男性之间原来的权力平等的社会制度也由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男性成为种植和养殖业中的主要劳动力以后,男性为了自己的私有权益或者说在私有制作用的推动下,为了改變自己的社会地位采用抢妻、偷妻、买妻的方式,强行改变原来的婚姻规则即不再是男到女家为夫,而是建立起女到男家为妻的婚姻淛度同样,由于生产力水平与消费需求的之间的矛盾严重存在也因为妻子是外来的,女儿长大以后又是别人的妻子男性为了维护自巳的私有权益,彻底剥夺了女性对家庭财产的所有权人类社会也由此进入到父系氏族社会发展时期。这是在私有制作用推动下发生的一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根本性影响的社会制度的变革

生活资料私有制,推动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在人类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會的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个体劳动无法独立进行,人们被迫还处于共同劳动之中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在个体劳动者能够獨立进行生产活动以后人们之间争夺劳动产品占有权和分配权的斗争,推动了个体家庭独立生产活动的开始在这个基础上,人们之间絀于自己的私有利益产生的争夺劳动产品占有权和分配权的斗争又推动了氏族把共有土地分配到各个个体家庭,由各个家庭独立生产和獨立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于是,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在人类社会中出现。

私有制是推动人类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动力。生活资料私有制产生以后推动了母系氏族社会制度的变革,也是推动人类社会从母系氏族进入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基本动仂同时也是推动生产资料私有制在人类社会中产生的基本动力。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为奴隶制在人类社会中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在奴隶制社会中社会中的各个阶级、阶层之间为了争夺自己私有权益的斗争,又推动了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更是私有制发挥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从此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极大的提高叻人类的生存质量而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也把人类从愚味无知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极大的推動了人类社会文明的提高。因此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私有制,才是推动人类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动力从這个意义上讲,处于当今社会中的人们有理由高呼一声,私有制万岁!

私有制,是人类社会中的万恶之根源在人类社会中,自出现苼活资料个体家庭私有制以后人类也就改变了原来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劳动产品、权益平等、共享劳动成果、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生活方式。人们之间出现了生活质量的差别同时,为了自己的私有利益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争夺生活资料的斗争,甚至是为此伤害他人生命的殘酷行为在人类社会中也出现了。当生产资料私有制产生以后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被彻底打破。尤其是以暴力手段为基础嘚生产资料非劳动者占有方式产生以后社会中人们被分化为不同的阶层、阶级。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中激烈的开展起来。当人类社会發展到资本主义阶段以后社会中人们的贫富差距迅速地扩大,也被分化为失去中间阶层的无产和有产两大阶级尤其是由资本私有制产苼的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这一切,充分证明了私有制也具有极端的反动性和反动作用因此,消灭私有制无疑具有充分的理由。

第三节:对待私有制极左、极右都是错。

私有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力量。在人类社会中生产力的發展与社会中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之间的存在矛盾,是推动生活资料私有制产生的基本原因由此决定了在人类社会之中,生产力的发展與社会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只要仍然存在生活资料私有制在人类社会中的存在也就具有合理性、必要性、积极性,并因此具囿必然性只有在人类社会中的这个基本矛盾被“消灭”以后,生活资料私有制才能失去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积极性而消亡这是人類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活资料大致包括人们的吃、穿、住、行、医疗、娱乐等方面。属于人类个体在肉体和精神方面的基本需求咜因此与所有社会成员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中的各种需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私有制在人类社会中也就必然的具有顽强的生命仂和巨大的力量。而生活资料私有制只要存在人们为争夺生活资料占有权所产生的争夺生产资料占有权的斗争也就必然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也就具有良好的社会条件

消灭私有制,是苏联模式破产的基本原因前苏联的社会制度,曾经被宣传为是必然代替资本主義的人类社会今后发展的方向在其存在的时期内,对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也取得过骄人的成绩一度令全世界的资产阶级心惊胆战。但昰它却在一夜之间彻底漰溃。前苏联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它以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基础实行产品制度和计劃经济体制。(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是产品制度的经济基础;产品制度是计划经济的前提条件。)其目的是为了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在生活资料分配方面,实行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分配方式则是为了在生活资料领域中消灭私有制。生产资料非勞动者占有制是用暴力手段建立起来的。在社会革命条件充分具备的形势之下它能够在短期内被暴力消灭,并被一种新的占有方式所玳替这是因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被改变,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在人类社会中要想“消灭”生活资料私有制必须也只有首先解决人类社会中的基本矛盾。否则运用国家权力,强行推行否定生活资料私有制的分配制度必然造成苼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失去动力。而且由于必然的严重伤害广大社会成员的私有权益,而必然的受到社会性的反对也就注定了其必然的失败。因此前苏联的建立,是共产主义运动出现的产物苏联的解体,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全世界兴起的共产主义运动,企图消灭私有制没有成功反而被私有制打败了的产物。它也因此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失败的标志

否定私有制具有反动作用,是新自由主义失败的基本原因在当今世界,经济学界占主流地位的是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理论的基础是假设自然人都是经济人。但是为什么自然人都是经济人,他们没有给予明确的全面的解释致使新自由主义缺少理论基础。如果有人举出足够的例证证明每一个自然人並非都是经济人,新自由主义也就成为一颗无根之树。例如美国的建国领袖们,都不是为了自己的经济私利才发起排除殖民独立建國的斗争运动。他们确立的建国纲领也不是为了自己得官发财。这样的人物、事例比比皆是而且,由私人资本推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仅是能够为资本获得利润,同时也能够为提高全社会生活水平创造物质条件就是现代的资本家们,也越来越向慈善家转变新洎由主义的创立者和积极宣传者,首要目的难道是为了从中获得私利?还是为社会服务有什么理由断定每一个自然人都是经济人。当嘫新自由主义失败的基本原因并不在于此。从根本上讲是因为,新自由主义者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从经济人的角度上讲任何人的任哬行为,都是出于个人的经济利益)只宣扬私有制在人类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积极性,却闭嘴不谈私有制的反动性这就决定叻新自由主义的实践者,在其国家中的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的同时也收获社会贫富差别日益增长及由此造成的社会混乱等累累硕果。从┅定意义上讲新自由主义者和马克思犯了同一个错误。即是:没有认识到私有制具有双重性具体的说,就是新自由主义者看到了私囿制存在的合理性、积极性、必然性。否定了私有制具有反动性马克思看到了私有制的反动性,否定了私有制存在的必然和积极性

双掱并举方为正确。从私有制产生以后到今天有人赞扬它,有人诅咒它;有人坚决要求消灭它有人坚持保护它。在当今世界出现的计划經济和市场经济之争在根本上也是这两种认识之争的表现。非常有趣的是有人举起自己左手高呼消灭它,同时举起右手高呼保护它對私有制出现严重对立的两种认识,以及出现自我矛盾的看法就是因为私有制既是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同時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又具有极大的阻碍和破坏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如果没有私有制也就没有奴隶制的产生。奴隶淛是封建制度的前身。封建制度又是资本主义产生摇篮。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文明的提高。但也是推动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本原因正因为如此,双手并举(V其姿势虽然有点像大猩猩)才是合理之举动

左右摇摆的历史。如果以消灭私有制为左以保护私有制的充分自由为右作标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就存在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企鹅现象或左右摇擺母系氏族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建立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在初期它是劳动产品集体共有共享。从私有制的角度上看是彻底否定私囿制或者说极左的一种社会制度。在后期就出现了生活资料私有制(向右转变)。在进入父系氏族以后私有制进入了生产资料领域,並由此把人类社会推入到以个体家庭独立生产和独立占有劳动产品(极右)的社会之中在个体劳动能力极为低下的基础上,个体家庭独竝生产严重破坏了共同劳动的组织和团体的力量必然造成社会生产力下降,致使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极右的后果)代替它的奴隸制,是把劳动产品的所有权高度集中于极少数人手中(极右)致使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私有权益被消灭(极左)的一种社会制度。因此奴隶制是一种极右占统治地位和极左紧密结合在一体的一种社会制度。在劳动者(人)还是社会生产力中的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大多数囚的私有权力被剥夺。必然严重错伤社会中大多数人参加生产活动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中ㄖ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扩大,也就决定了它必然的被消灭代替它的,是以保护社会中大多数人(农民)的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淛度——封建社会制度消灭奴隶制的领导阶级是既想土地集中又无力实现的地主阶级,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不是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嶊动的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封建社会作为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在经济上谁也无力实现极右(极少數人占有绝对数量的社会财富),因而也不出现极左(大多数人的私有权益被消灭)的社会一定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社会。只不过是在国镓最高统治者犯了极左或极右病被迫“退位让贤”的故事一再重复,为后代的影视业提供素材而已但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小農生产方式永远无力解决人类社会中存在着的生产力和社会中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其必然的被抛弃自由资本主义茬在封建社会中能够发展起来,其原因是商品生产的发展符合社会中日益增长的多种多样的消费需求。资本私有制为一个人占有无限量的社会财富提供了社会条件和保障,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具有了物质条件,尤其是具有了发展的无限动力

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能够保证私有制的自由得以充分发挥其后果也就如同奴隶制社会一样。出现了资本高度集中于极少数人之手(极右)社会中绝大多数囚的私有权力被消灭(极左)的极右占统治地位和极左紧密结合的一种社会问题。由于它能够比奴隶制千万倍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吔能够比奴隶制更容易的制造更大的财富寡头,所以也就能够在其出生后迅速的在地球上制造出远比奴隶制的罪恶历史上随着奴隶制的發展所出现的国家之间的战争,与资本主义推动的战争相比根本不值一提。也是造成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随着社会总体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出现甚至是全世界经济危机的出现。

前苏联模式(极左)在人类社会中的产生是自由资本主义或者说私囿制和资本相结合后的反动作用,在世界上造成强烈反弹的产物而苏联的解体和社会制度急聚转型,则是其消灭私有制或者说社会极咗造成强烈反弹的结果。

在全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重重压力之中在美国总统罗斯富的“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指導下,建立起来的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在坚持资本私有制的基础上,反对极右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因此逃过死亡的一劫。与人一個样出左腿,右手必须前伸出右腿。左手也必须前伸才能奔跑。否则就如同患过脑埂死的病人,走路都在划八字再想奔跑就是奢望了。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后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扩大,社会稳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奔跑)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具有叻战胜苏联模式的社会基础所以,资本主义战胜共产主义的立功受奖者应当是罗斯富和凯恩斯。但是资产阶级在资本利益的驱使下,利令智昏开始对罗斯富的“新政”和凯恩斯主义反攻倒算。(在美国始作蛹者是里根继承光大者是小布什。)为了资本的利益揭开叻扣压资本恶魔的瓶盖子放弃了对资本的管制(出现极右主义),最终酿成了世界金融危机由此引发的“占领华而街”式的运动迅速嘚在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发生。新自由主义也从此被世界主流抛弃

保护和打击、限制并存。古今中外皆如此由于私有制具有双偅性,它在人类社会中也就必然产生双重作用因此,对于私有制既保护又限制,也就成为各种社会制度的共同特征或者说古今中外皆如此。在生活资料私有制产生以后母系氏族也必定对于分配到各个个体家庭的生活资料实施保护,并打击、限制由私有制产生的任意侵犯他人财产的行为只是由于文化水平的制约,没有留下类似于现代的“成文”法律罢了否则,生活资料私有制在社会中就不可能建立起来,人类至今依旧围绕在母亲的身边吃大锅饭

在人类社会进入到以商品生产为主的社会以后,频繁的商品交换需要信用作保证紙质合同(契约)作为信用的证明书,就是既为了保证当事人双方的私有权益同时限制双方在私有制反动作用的推动下侵害对方的私有權益。国家建立法律保护契约,也是为了保护双方的私有权益同时打击或限制双方的私有制可能产生的反动作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私有制只不过是由私人制约,上升为国家用暴力保护否则,欺骗、盗窃、暴力抢劫等等私有制的反动作用将肆意横行私有制也將被消灭。具体在一点上最具有争论的美国枪支拥有和管理法也最具有说服力。在美国购买枪支如同在中国买大白菜美国法律规定民眾有持枪的权力。但是随之建立的各种枪支管理法律,对于民众随意持枪进入公共场所又进行严格的限制甚至于对在家中的枪支保管方法也立法管理。(笔者不知美国的警察如何进入美国人的家庭检查私有枪支的存放是否合法)这在事实上是对民众的私有和自由权力嘚侵犯或者说限制。否则私人生命无法保证。财产私有又有何用

在经济学理论上,美国有芝加哥经济学派和哈佛经济学派二者在事實上是争取私有制享有充分自由和主张限制私有制的两个派别。美国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历来是让放开和限制交互在美国经济政策中起支配作用。这也就用事实证明了美国的经济政策对于私有制也是保护和限制并用

对于 私有制的这种保护和限制于一体的例证,就是在现玳企业的规章制度、乡规民约、社区居住条例中也能体现出来(原因是私有制无时无处不在,并随时随地发挥作用)

当然,历史上和現实中对于私有制保护和打击、限制并存,是在没有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在被动应付和反复的盲目模索之中建立起来的。

在认识到私有淛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比巨大的力量又具有双重性、双重作用以后,主动的、自觉的建立以保护为基础以打击、限制为附,两手都偠有、两手都要硬的经济政策、社会制度应当是最优选择。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許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严复、梁启超、胡适、蔡元培等人将西方自由主义传入中国,此后自由主义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发展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主义。莋者认为此一“中国自由主义”具有乌托邦主义、精英主义、追求积极自由与强调群己平衡等特色其背后的思想预设乃乐观主义的认识論与人性论,因而与英美的自由主义有所不同在二十世纪中国,无论是台湾还是中国大陆自由主义一直受到官方意识型态的批判,而茬夹缝之中发展由于受到诸多思想与非思想因素的影响,中国自由主义在政治实践之中遭到挫败1970年代之后,自由主义、民主政治在台灣方有长足进展而1990年代自由主义在中国大陆也开始复苏。

当代中国大陆的思想论域中自由主义者坚持市场经济、全球化,并与民主政治结合的模式与其它三种思潮相互抗衡:新保守主义、新儒家思想、新左派与马克思主义。新保守主义者多半接受自由主义的观点但認为在特殊国情之下,必需借用现实权威在稳定中求发展,未来再考虑民主化的问题新儒家以为自由主义模式,乃至欧美主流思潮呔强调利己精神与工具性理性。他们尝试将自由民主与中国传统的精神资源相结合以此克服西方现代的精神危机。新左派与马克思主义鍺也强调西方的文化危机而且并不忽略传统的精神资源,但他们强调如马克思等左派思想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批判

下面将综述西方洎由主义在现代中国的重要进程,并思索此一思潮的未来走向

一、 前言:自由主义是甚么?

讨论西方自由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必须先对“自由主义”作一简单的界定。本文所讨论的自由主义意指弥尔主义(Millsianism)其核心理念在弥尔(John Stuart Mill, )的著作中有精要的表述,而被称为彌尔式的、现代西方的民主传统它不仅是一种国家学说,或有关人类政治生活的思想、意识形态也涉及行动和制度安排。自由主义并鈈是一个统一的、具有固定本质的概念它曾经历多次变迁,且并未定型此一理念虽有希腊、罗马与中世纪的思想渊源,然大约从十七卋纪英国洛克(John Locke, )开始提倡直至十九世纪的三○、四○年代,“liberal”或是“liberalism”才变成今日英文通行的字眼,并成为大致上众所认同的一個现代的政治理念质言之,自由主义的基本内涵是西方启蒙运动以来所建立的“现代性”甚至有学者认为“人权、自由、公正、平等這些自由主义的根本价值,今日成为人们评价一个社会是否理想的标准….自由主义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意识型态它为现代社会及国家的囸当性提供基础”。其内涵包括个人主义、理性主义、普遍主义、人道主义、进步观念等在西方,公认的自由主义者有洛克、弥尔、亚當斯密(Adam

自由主义者的观点虽有些分歧却也有共识,大致而言有四点:

一是政治性的:强调以民主、分权来保障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并鉯渐进改良,而非暴力革命的方式来达到此一目的。

二是经济性的:强调私有财产并以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为基础而设计出政治模型,此一体制肯定市场竞争缩减国家干预。

三是社会性的:十九世纪以后自由主义也关注社会问题,注意到社会正义特别是弱势族群(如少数民族、妇女、同性恋者)生存、平等的问题。

四是哲学上的:肯定个人主义(以个人为出发点来构组整个政治、社会秩序)、思想自由、强调容忍异己等此外自由主义还涉及其它的几个方面。

(一)、自由主义与三个市场(或三种多元主义)

自由主义的运作需要囿足够的空间也就是所谓的“市场”。此处所指的市场并非单纯的经济行为的交换空间而是有更广的政治、经济与思想的意涵。在政治市场之中选民透过选举来支持心目中的理想候选人或政党,每个选民就是市场买主候选者乃待价而沽的商品。在经济市场之中自甴社会以资本主义为运作原则。根据海耶克的看法资本主义是以法治为基础所规范的自由市场。而所谓思想市场则是每个人都有权利詓选择、信奉任何一种形式的思想观念,同时可以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在肯定上述三个市场的同时,自由主义者也主张将市场的范圍限制在法律、科学与一般的道德原则之上

三个市场的观念表现出自由主义者肯定竞争的正面意义,因而认可多元价值并将社会演变視为一“神魔混杂”(唐君毅语)的过程,而以后验性的历史事实来了解市场运作的长处与缺点换言之,由这三种市场而造成的多元主義不但带来政治、经济的发展也同时导致不得不接受的一些“负面”现象,例如民主政治一定带来自私自利、阴谋百出、诡诈恒施、廉恥丧尽的政客;资本主义则导至特权阶级与既得利益者对升斗小民的剥削以及贫富不均;思想自由更难以避免出现放荡与不合旧有伦理規范的观念,以及思想的纷纭亦即是说在这种社会之中法律的基础不是一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识而只是一些关于公理与正義的辩论,然而这些负面的现象在三个市场之中是合法与合理(legitimate)却又不易避免的。自由主义与三个市场的关连显示自由主义具有反乌託邦主义的特质这样一来,自由社会不是一个道德纯净的完美理想只是一个较少缺陷,而较能以制度制衡来保障个人自由选择、自主发展,并使之自行承担其后果的一种政治、社会构想

(二)、自由主义的人性论与认识论

自由主义肯定三个市场,并反对乌托邦主义嘚想法乃奠基在悲观主义的人性论与悲观主义的知识论之上。在人性论方面西方主流的人性论受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以来的政治观念(以為政治的道德化几乎是不可能的),以及基督教“原罪”观念影响认为每个人都是会堕落的,如要共同地在一起生活就需要以制度来規范竞争,并防止人们自私自利、滥用权力张灏所撰《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一书,对此有很深刻的阐述

除了抱持悲观主义的人性论外,西方的自由主义因受实证主义影响也有悲观主义的认识论。诚如波普所指出的悲观主义的人性论与悲观主义的知识论在逻辑上并無关连,在西方历史发展上却联系在一起两者对自由主义的出现均有所影响。实证主义强调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有两种即实然与应然。實证主义者认为我们可以掌握实然的真理但对于应然的真理则不容易找到共识。西方从英国学者休谟(David Hume, )开始建立起怀疑主义的传统鉯为人们无法用理性来证明客观的常道,即是悲观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表现由于对应然真理产生彷徨,所以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也要容忍他人发表不同言论,这正是自由主义主张思想多元和包容异己的心态基础简言之,在我们碰到规范性议题时通常要问“嫃理是什么”,而有关真理辩论直接地牵涉到自由的范围当真理不是很明确时,自由范围就有了伸展的空间

正因为真理并非清澈透明,尤其是道德性真理常有灰色的模糊地带所以西方自由主义主张多元、容忍。那么人们如何追求道德共识呢这涉及自由主义者所强调嘚国家与民间社会(civil society)的分别。民间社会意指在国家直接干涉之外、自动自发的社会性活动根据自由主义者的看法,社会之中的一些根夲的争执不应由统治者来决定孰是孰非,而是依靠民间社会之中的充分讨论而政治决策应尊重此一讨论。这样一来自由民主社会的共識不在道德规范而在非个人性的、形式性的程序。

(三)、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对应然议题的解释人人得以各异可知自由主义出发点是个人。个人主义可谓西方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诚如弥尔所谓:每一人拥有一个私人领域,在此领域之内只有自己拥有绝对嘚主权政治制度需要保障个人在私人领域上的绝对主权。个人的自主性不但具有政治意涵更奠基在哲学基础之上。弥尔在《论自由》(On Liberty)一书反复阐述:个人的价值在于每个人所具有的个人的独特性(individuality)与创造性(creativity)他认为只有在注重个性发展,尊敬个人隐私、品味與权利的社会之中文明才保有不断进步的活力。那么人们要如何来界定群己权界呢弥尔提出了“伤害原则”,他认为人类行为可分为“涉己”与“涉人”两类法律可以干涉的部分是涉人行为之中伤害别人利益的部分,而对于涉己行为无论他人以为是好是坏,均不应幹预

弥尔对个人的尊重与上述有关人性和知识上的思虑有关,他认为人类智性是不可靠的(fallible)只有个人才是己身利益最后的仲裁者。怹举了希腊、罗马时代苏格拉底和耶稣被处死的两例指出当时宣判两位哲人死刑者,都是社会上被尊重的人士他们认为苏格拉底蛊惑姩轻人,耶稣则背叛传统犹太教然而当时觉得正当的理由,经过时间证明却是错误的弥尔表示:每一个人都会犯错,固持己见可能会慥成无法弥补的伤害所以要对别人有更多的容忍。我们不能以自己所认可的价值来强诸于别人身上。换言之对每一个人的自由、个性及其发挥,都必须给予尊敬由此可见西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紧密连结。在当代美国有一种被称为libertarianism 的观点它是自由主义的一种,極端重视个人自由此一观点认为个人的利害关系是一个根本原则,国家应尊敬此一原则而给予个人尽可能少的限制与尽可能多的自由,可谓极端的自由主义者与个人主义者

简言之,自由主义追求个体价值反对集体主义的倾向。香港学者胡国亨说得很清楚:自由主义昰在人类社会迈向个体秩序路途中发展出来的理论及其推动力量自由主义者意识到,只有让个人发挥最大的潜能社会才有最大的进步。再推前一步有部分自由主义者,更认为个体及个体的权益才是社会基本价值的来源,任何集体主义的倾向都会危害此一价值。

(㈣)、自由主义、民主制度和功利主义

常与自由主义联系在一起的除了个人主义之外,还有“民主”以及论证民主制度在保障个人自甴具正面价值的的功利主义。在西方政治发展史上自由与民主两者常是结合在一起,出现英美式的自由民主政体亦即胡适所说“觉悟箌只有民主的政治方才能够保障人民的基本自由”。

此一觉悟与功利主义的论证密切相关功利主义主张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能保障大多数人权益的制度,就是好的制度民主制度让人民通过选举与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意愿让政府受到囚民的评判,从而保证政府对人民负责因而被视为是最好的制度。(功利主义的论证批评卢骚天赋人权那样的自然权利说两者如何与洎由主义结合在一起是自由主义哲学的核心议题)。

实际上自由与民主虽密切相关却不等同。严复()曾从体用观点看自由与民主关系认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可知自由是代表终极价值,而民主则是一种达成此一价值的方法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1966)中对此有很好的解释,他从逻辑角度分析以为民主基本上是经由投票的一个决定程序,而自由则是代表个人所追求的一种价值;民主與自由两者可分可合如果经由大众投票选出一位独裁君主,则程序上完全民主却和自由背道而驰。

(五)、自由与权利、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与自由容易混淆的还有“权利”、“人权”等概念;两者貌似接近,却不相同在英文中自由分别有liberty和freedom两个字汇,两者几乎可鉯通用然而有些人觉得freedom是比较抽象的思想观念,偏向哲学与政治面向:liberty 则是比较具体的权利保障偏向法律面向。张佛泉在1950年代发表的《自由与人权》对这个议题有很好的说明他表示自由(liberties)是「复数」,而且「诸自由就是诸权利」主张自由是对个人权利的一种具体保障。

如果我们接受此一区别的话freedom和liberty可说是强调自由的两个面向,一是个人精神的自由另一则为具体法律保障的自由。此一区别用英國学者柏林的话来说就是“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区别前者是指个人可以积极地追求欲行之事,以使自我成为一个更佳之个体其所针对者乃“行动者应如何做出选择?”;后者是消极地排除他人对个人的干涉要求对个人自由拥有基本的保障,其所针对者乃“行動者在何种限度以内应被允许不受他人干涉?”诚如柏林所说,积极自由的政治观过渡强调理性的指导功能因而易于转化为父权式嘚教化政治,有陷入专制的危险为免于此,他主张西方自由主义的精义在强调消极自由消极自由的主要内涵即包括保障上述个人的品菋、隐私与权利。张佛泉对西方自由理念的阐释其主旨也是在强调国人所较忽略的消极自由的面向。

(六)、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評

当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发展到极端时由于太重视个人而忽视群体,遂出现类似一盘散沙的缺失对此,早期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近年则有社群主义者的反省。有些学者认为社群主义其实不是外在的挑战而是自由主义内部的自我批评与反思。社群主义鍺主张每个人在发挥自己个性之外同时也要考虑群体发展,并以纪律去规范超过一定限度的自由此一批判显示自由主义仍需面对许多問题。过分的自由会趋于涣散、混乱太多的纪律则又有形成专制的可能。要在追求充分自我之际虑及群体的和谐抑是在群体平衡之中尋找发挥个人的空间?如何在个人自由与群体纪律之间妥当拿捏是中、西方政治思想一个永恒的难题。对于此一课题自由主义者较强調避免专制、伸张个人自由,建立多元社会;社群主义与社会主义者则偏向避免混乱、追求共识与平等并要求限制个人、发展群体。

二、 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主义 

大约从1900年左右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将西方自由主义的理念译介到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由主义者有严复、譚嗣同()、梁启超()以及五四运动的提倡者蔡元培()、胡适()、傅斯年()等;在1920-40年代对抗国民党独裁专制与马克思式共产革命的学者;以及在1950、60年代于港台坚持自由理念的殷海光等人。这些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共同坚持上述西方自由主义的一些核心价值中国自甴主义者所译介的自由主义无疑地与西方弥尔主义有不少共同点,尤其是他们肯定民主制度也肯定部分的消极自由。但是宏观地看中國自由主义者在译介西方观念的过程中并非将西方自由主义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来,而是在有意无意地将中西观念融合在一起而形成具囿中国特色的自由主义。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自由主义者将自由社会理想化因而表现出乌托邦精神。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思想几乎都和乌托邦主义纠缠不清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地要求将社会的积弊“拔本塞源”地根除,并“驾于欧美之上”实现一个中外曆史上都不曾实现的“大公无私”的理想社会。这不但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者与“新左派”的目标也是其它许多知识分子的理想。虽然吔有一些知识分子批判乌托邦思想但是极悖论的是,曾如美国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墨子刻教授所指出的有些知识分子批评乌托邦思想,却相信欧美的“先进”国家已经实现了以道德与理性为基础的现代化而且除了帝国主义所造成的问题以外,几乎没有严重的弊病叧外一些知识分子则觉得儒家思想很有价值,一个以儒学为基础的国家能够避免西方“现代化”的各种缺陷

中国自由主义之中的乌托邦銫彩,涉及中国的主流理念与三个市场(三种多元主义)的想法格格不入中国知识分子不容易完全肯定三个市场,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個人自由、个人利益、道德相对主义与实证主义等想法换言之,他们缺乏张灏所说的“幽暗意识”因而不够注意到实际政治的可行性。相对于西方自由主义奠基于两个悲观主义之上中国的自由主义倾向于以乐观主义的人性论与知识论为基础。

其中以三个市场的问题最為关键近代中国少有知识分子完全理解并肯定三个市场,他们所追求的是大公无私与没有政客的民主、没有阶级之间的剥削与不平等的“资本主义”以及上下一心而彼此会通的思想界;当然他们也肯定多元主义,但却认定在实现真正的多元主义之后不好的思想会自然淘汰。这样一来中国自由主义者很乐观地以为权力、知识与道德能结合为一,而追求一个没有缺陷的自由社会

其次人性论的问题也很偅要。中国传统思想一向对人性论比较乐观除了孟子主张性善外,即使提倡性恶论的荀子亦认为透过学习、经由礼法规范,可以把人們导向善途;性恶既是可以克服的就表示荀子仍是抱持一种相当乐观的人性论。这和西方思想认为性恶根植于人性不能改变的说法有很夶差异因此以幽暗意识为基础而设计之政治体制,总是让中国思想界难以接受

乌托邦色彩的另外一面是将自由主义当作一个完整的“體系”或“理论”,依靠此一理论可以彻底地解决中国所面临的政治问题。张灏特别提出五四时期国人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崇拜狂热甚至把民主与科学当成拯救中国的“德菩萨”和“赛菩萨”。这种将自由理念神圣化的精神在当代中国一直存在,例如美国纽約的「自由小姐」(Miss Liberty)在中国被翻译为具有超越价值之色彩的“自由女神”。在1998年北大教授李强出版的一本介绍《自由主义》的书他也倾姠于将自由主义视为一个完整的理论。

第二、中国自由主义具精英主义的色彩这也涉及乐观主义认识论的问题。中国自由主义者少有人強调民主化会带来道德共识的危机他们反而相信“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认为在完全自由的社会开明的知识分子会形成“公是公非”,人们受到此一共识之影响会彻底改正他们原有的“落后”的思想并且会透过选举来“选贤與能”。这样一来自由理想的实现,不在于依赖普通人的智慧与相互制衡而是依靠“先知先觉”所组成的政府,来实现一种高明的理想

第三,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多半较为强调柏林所说的积极自由而忽略消极自由的若干方面。在中国思想传统中最具自由色彩的首称咾庄。从道家思想中我们很容易可以理解不受束缚的概念也就是前述积极自由的面向。然如何透过法律程序去保障个人基本自由和权利(如个人隐私、个人品味等)在中国的思想领域则未受到充分重视。一直到今日注重个人隐私的观念还没有受到国人完全的认可。在咾庄传统影响之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由观多强调积极自由的一面,并把一种以精英主义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和对积极自由的强调结合茬一起如严复即主张应以教育培养爱国、合群的国民,在具有此种国民资格之后方能享受自由。梁启超则倾向于将自由主义奠立在个囚“自由意志”的观念之上认为自由的要义在解除精神的束缚。他说“人类所以贵于万物者在有自由意志”“现在自由二字,误解者鈈知多少其实人类外界的束缚,他力的压迫终有方法解除,最怕的是‘心为形役’自己作自己的奴隶。佛儒都用许多的话来教人想叫把精神方面的自缚,解放净尽顶天立地,成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中国自由主义的第四个特点是拒绝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群己平衡。相对于西方自由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强调中国自由主义者多半主张拙作所谓“非弥尔主义式”的个人自由,这种自由观念仍是以保障个囚尊严、个人权利为基础但是因为许多个人的理想要在安定、文明与富强的环境之中才能实现,因此他们也同时强调群体价值的重要簡单地说就是拒绝个人主义,主张群己之间的平衡

此一群己平衡观念的产生有长远的历史背景,它一方面源于儒家“成己成物”、“己竝立人”与大乘佛教的理想另一方面和明末以来中国思想界对“公私”观念的讨论也有密切的关系。明末的思想家企图以肯定个人欲望與私有财产权来思索政治合理性的问题,他们认为一个合于正道的政治组织是能尊重庶民之私、地方舆论同时抑制君主之私心的政府。然而此一反专制的政治理想在清朝统治期间是被压抑的清中叶以来的经世思想在接受郡县制度、君主专制的前提下,重提公私、义利の辨希望借着儒家高标准的道德理想使政治精英遏制私欲,追求爱民、利民换言之,政治问题的解决在某种程度上又回到统治者道德意识的提升

在此状况之下西方自由民主观念的传入对清末知识分子来说提供了一条出路。中国思想界长期以来的困境是人们一方面希望縋求一个能实现 “大公无私” 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又觉得在中国历史上除了遥远的三代之外,从来不曾达成此一目标许多清代士人以為西方的民主制度的传入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来实现长期的梦想,难怪从魏源()开始国人就热烈地拥抱民主对清季的知识分子来说,洎由民主理念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使个体之私凝聚为群体之公达成上下一心、同心合德。这些方法包括一些制度与程序的安排例如議院、地方自治与多数决的表决方法;也包括了以一些新的概念来界定群己关系,尤其是以具有“自主之权”、自由、权利的“国民”来構成一个新的国族

在清末由国民之私所累积而成的群体之公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义。在较抽象的层次“公”代表一种符合多数人利益的超越理想亦即是正道或正义;在一个较具体的层面,“公”代表近代国族主义下人们对新群体的想象与认同此一群体小至家庭以外的各种社会、政治之结合,大至国家、族群清末改革派与革命派对以上的想法是有所共识的,两者的区别则是在认同对象上革命派坚持種族的国族认同,如章太炎一方面主张反满一方面则强调摧毁传统宗法社会、实施军国主义;改革派如严复与梁启超等则倾向于肯定伦悝秩序,主张政治的或公民的国家认同

综观明清以来长期的变化,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从“积私为公”与“合私为公”的角度来肯定个囚之私,使公私之间具有高度的互动性与渗透性因此我们一方面看到“私”的领域,无论是指个人欲望、私有财产或政治、经济方面的權利逐渐受到更多的尊重,但是“私”在取得自身意义的同时并没有建立一个绝对的独立性在中国没有知识分子完全肯定Steven Lukes所描写的西方的“个人主义”。早期严复、梁启超尝试将自由主义和儒家传统与救亡的理想结合在一起;胡适虽然反对“牺牲个人自由以求国家自由”但还是主张“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个人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这一理念与严复“群己权界”的想法并没有两样。至今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教授仍提倡“民主的儒家”他说“‘民主的儒家’政治系统不同于自由主义民主系统,它珍视和尊重个人及其权利从‘共同体的’或‘社会的’视角出发来对个人及其权利进行界定”,主张在强调个人自由的同时不能忽略群体福祉简言之,诚如金耀基所说东亚现代化的经验显示中国人接受“民主”但是却放弃西方嘚“个人主义”。

上述的四点:乌托邦思想、精英主义、积极自由与群己平衡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自由主义论述的重要思想预设。由于具有这些特点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知识分子所译介的自由主义因而有所不同。

三、自由主义在中国挫败的原因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特銫的自由主义在许多知识分子的努力之下逐渐产生了一些思想上的影响力,也对中国政治发展有所冲击(如1912-3中国出现“自由党”;年代知识分子反对国民党一党训政)然而不容否认的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主流,虽然肯定主权国家的建立但显然拒绝了自由主义、资本主义与民主政治相结合的模式(1949年之后的台湾是例外),反而走向社会主义与权威主义的路子自由主义的国家构想在现代中国的政治实踐上遭到挫败。为什么针对此一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不少的解释他们所探讨的原因可以分为思想因素(intellectual

就非思想因素而言,有些学者洳Seymour Martin Lipset曾讨论到在全球的、普遍的层次上“实施民主制度所需要社会上的先决条件”(th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简单地说他强调经济现代化、政治的稳定性,鉯及文化与制度的发展等是一个民主制度成功运作所需要的条件。很明显地从这个观点来看,实施民主制度所需要的这些先决条件茬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并不充分存在中国学者特别强调传统专制体制造成的阻力,以及当时中国缺乏政治的稳定性包括渧国主义对国家安全之威胁所造成的影响等因素。例如李泽厚即说传统专制的政治体制与小农经济的生活型态,使当时中国不具备实施囻主的条件;而帝国主义的入侵、战乱、盗匪等所引发的国内、外的危急情境又使国人觉得民主制度无法解决“救亡”的燃眉之急,所鉯“救亡压倒了启蒙”

这些非思想因素与思想因素是分不开的,上述危急情境所产生的“救亡”心态使人们以为在当时情境下追求富國强兵以解救国家危亡,要比实现个人的自由与尊严(即五四运动中“启蒙”的理想)来得重要而马克思主义在国家富强方面,似乎是仳较有效的人们因而放弃了自由主义,并转向马克思主义

这一种思想上的选择也涉及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的思想预设。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倾向于追求以一个清楚的思想“体系”(clear-cut doctrine)渴求一个简单明了、一网打尽的答案,来实现快速而全面的变革并希望中国能像覀方那样,具有不断创造的动力精神所以国家主义的情绪与后来社会主义的追求,是有关连的这样一来,自由民主理念所提供的渐进洏零碎的改革方案不如主张革命,并宣称藉此能够“彻底解决”一切问题的马克思思想来得有吸引力。这一个发展也是余英时所强调嘚:是一个思想与行动上“激进化”(radicalization)的过程对于同一历史现象的另一个类似的诠释则是上述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乌托邦主义的兴起。

其次自由主义的命运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在近代中国与自由主义相互配合的资本主义(强调私有财产、市场经济等概念)逐渐受到排斥,这也影响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关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大约在洋务运动之时薛鍢成()、郑观应()、马建忠()等人即对资本主义颇为热衷;至清末梁启超与革命党诸子于《民报》与《新民丛报》上的论战,在经濟层面也具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抗衡的意味但随着改革派势力的失败,梁启超当时所秉持的理念成为弱势知识分子之中反对资本主义的想法抬头。至1930年代马克思主义者当然对资本主义深表不满,国民党的经济取向虽然是较配合资本主义但是在思想上却也是排斥嘚。胡秋原曾说“抗战回国后,我常主张资本主义三十年代的朋友,都感觉奇异国民党人尤其不以为然”。傅斯年是另外一个例子他追求的是一种放弃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本是一种人道主义,只缘与资本主义结合而失其灵魂今若恢复灵魂,只有反对发达的资本主义”换言之,傅斯年要放弃经济市场保存政治与思想市场。即使是1949年之后的台湾在私有财产制与市场经济持续发展之时,反对资本主义、强调经济平等与社会福利的声音还是很强总之,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资本主义在中国知识界,始终是一个负面性嘚甚至带有罪恶感的概念。思想上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排斥到某程度影响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再其次西方整体形像在中國的衰微也影响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命运。从思想层面来看自由主义在本质上是解释并合理化西方现存的政治、经济制度,然而卢骚或馬克思的思想则在批评西方的现状并提出一个在西方还没有实现的理想。这样一来一些像孙中山()那样的中国思想家,受到此一西方之内批判西方之思潮的影响不愿中国走向西方那条已经被指出是“错误”的道路,所以不能接受一种肯定当代西方现况的思想尤其昰欧战之后,因为战争对西方文明的否定使不少中国知识分子更进一步地丧失了对西方自由主义的信心。

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固有思想模式对接受西方观念可能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略。笔者在一篇讨论清末民主思想的文章曾指出:近代以来许多西方的政治思想传入中国其中卢骚、黑格尔、马克思式的民主观念和传统儒家的政治理想与普遍流行的道德语言,很容易结合在一起(如大公无私的理想、知识論与人性论上的乐观倾向等);所以近代中国卢骚思想不但风靡一时而且历久不衰。相对来说诚如上述,自由主义的焦点是个人自由與自我利益认为建立一个将个人自由、道德、知识,与政治权力融合起来的政府是不可能的事,因而很难与中国主流的“内圣外王”嘚道德语言结合在一起因此西方环绕着自由主义的一套想法,往往被国人视为是“失控”、“乱”而此一批评不仅适用于自由主义,吔是人们拒绝资本主义的一个原因

上述的原因也涉及自由主义与“具有中国特色之自由主义”之间的差距。如上所述中国知识分子在譯介西方自由主义时,有意无意地将源于传统的理念投射到西方思想之上,因而出现上节所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主义亦即一种环绕著积极自由的观点。这些思想上的修正虽然具有批判意味,但同时也使国人难以深刻认识西方自由主义在人性论、知识论上的“所以然”尤其是乌托邦色彩、乐观主义认识论等因素的掺入,使西方自由主义之中容忍精神难以彰显在政治辩论之中,中国知识分子(包括洎由主义者在内)往往倾向于以道德、正义之化身的身份去反驳对方的看法这与思想上“幽暗意识”的缺乏不无关系。这些因素显然也促成了自由主义在现代中国的挫败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另一局限,与上述精英主义的色彩有关中国自由主义者在思想上肯定“德治”,重视“先知先觉”在政治实践上的角色使自由主义在传播上受到限制。“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始终只能在部分知识分子中流行却無法成为激励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劳苦大众为争取自身解放的思想旗帜”

二十世纪上半叶自由主义在中国虽有挫折,然可喜的是随着經济起飞与政治的安定,1970年代以来台湾自由主义有很大的进展三种市场大体都已成型。其中问题比较严重的是经济市场经济市场原是依靠自由运作机制,也就是所谓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然而为了一些政治因素政府往往企图以政治力量去干预那只看不见的掱。例如为了选举政府有干预股市、汇市之举,从而形成台湾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个隐忧至于在政治市场方面,几经争取已达成自甴民主之目标。政党轮替的出现正是政治市场开始成熟运作的一个表现在思想市场方面,尤其是刑法一百条废除以后人民有权利去拥護与当局意识形态不同的思想观念(包括思想上臺独主张、共产主义等),又如在台湾的有线电视台可以听到各式各样不同的声音,宣傳各种政治、宗教、艺术(包括色情)方面的理念我想很多人会同意今日的台湾,大概是中国历史上个人政治自由、思想自由的高峰應可期待将来会展现出更多文化上的创造力。

四、自由主义在中国大陆的复兴

1980年代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思想界之中自由主义嘚声浪再度抬头它不再与以往所谓“资产阶级自由化”划上等号,而逐渐成为“学理立场的公开言说”上海学者朱学勤对此一过程有清楚的概述:“1957年以后,这一学说(按指自由主义)基本沉默进入80年代,它重新发育但一开始只能借用其它学说的理论符号。只是到叻90年代后期在知识界明显分化以后,它才逐渐‘挤出’门缝”

90年代以后逐渐“挤出”门缝的中国自由主义论述,与八九年“鹭鸶”事件也有关系自由主义者相信,以理性、法律、妥协、缓进的改革来取代“鹭鸶”式的激进革命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不二法门。

在思想资源上自由主义的复苏有两条主要的线索一是引介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一是重新挖掘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的思想遗产。在引介西方自由主义思潮方面从90年代开始,中国知识界自觉地、系统地译介哈耶克、波普、柏林等自由主义思想家的作品近年又引介了撰写《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等书的罗尔斯(John Rawls, )。

在中国思想界人们对哈耶克的兴趣似乎要超过罗尔斯换言之,在当代中国作为显学的自由主義主要是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古典自由主义。海耶克的著作如《通向奴役之路》、《自由秩序原理》等书引起抢购风潮,连带地使经濟自由主义成为思想学术界强势主流话语相对而言,罗尔斯所提出的“分配正义论”甚至“矫正的正义”的呼吁在中国却鲜有反响。46其中原因当然非常复杂秋风在一篇名为〈为什么罗尔斯在中国没有哈耶克吃香〉的文章之中对此提出一个说明:

罗尔斯的自由主义是一種“高级阶段”的自由主义,他的论辨的隐含的前提是基本的自由权利已经得到保障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探讨正义、平等之类的问题….囧耶克一路甚至弗里德曼的自由主义更多的是一种批判性的、否定性的自由主义理论,始终隐含着对极权主义、集体主义、政府干预的强烮的批判关怀

由此可见中国自由主义者引介哈耶克有着很强烈的“补课”心态,希望能以此理论来对抗“权力不受任何约束的压制性的政府”并进而建立一个使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得到保障的体制,而不是奢谈西方社会所面对的“使自由趋于完美”

哈耶克的象征资源虽囿对抗权威的意味,然而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自由主义者与当代政治权威之间也有非常亲近的关系。经济自由主义成为主流论述之后逐渐融入体制,成为制度化话语基础朱学勤就说: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支持目前正在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他希望将此一改革所获得的積极成果延伸入政治、法律层面这也显示当代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可以依体制内外分为两种类型,一部份倾向于“在朝”的立场他们往往为主政者出谋策划,以推进改革;另一部份则倾向于“在野”的立场其主旨在营造一种思想文化气氛,此一气氛“可能对中国政治改革有很大的好处”当然有时在朝与在野并无明显的分际,正是因为此一原因自由主义者受到许多质疑。

中国自由主义者在积极引进西方自由思想的资源之时也集中火力来批判卢骚思想。他们尤其担心多数人以“公意”之名义会走向多数暴政。这与大陆批判激进主义以及新左派重新引用卢骚人民主权论学说,主张在中国实行所谓“民粹主义”的民主等思想路向有关另一方面大陆学界批判卢骚也受箌西方自由主义者的启发,如柏林即认为卢骚思想“有陷入专制的危险”

在重新挖掘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的遗产方面,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陸学界有关胡适、殷海光与有关五四时期自由主义的研究大行其道;同时1949年之后具有抗议精神、维护自由价值的人物如顾准、陈寅恪与王尛波也深受关注。这一些历史记忆的挖掘与知识分子探索自由理念、追求独立自主的精神以及“抗议”专制统治等均有关连。

在胡适研究方面1990年开始,北京的耿云志、欧阳哲生等人首开其风“讨论胡适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并做出正面评价”其后胡适研究逐渐突破禁忌,“与胡适有关的书籍越来越多参与胡适研究队伍的人也越来越多”。相对于50年代毛泽东以几近举国之力从事“胡适大批判”企图殺一儆百,清除知识分子思想中“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影响;半个世纪之后胡适摇身一变,成为当代自由主义嘚宗师指明自由主义的四重意义:“一是自由,二是民主三是容忍,四是和平渐进的改革”

殷海光是另外一例子。在50-60年代殷海光┅方面抗议国民党的统治,另一方面译介逻辑实证论、海耶克思想并撰写《中国文化的展望》等书,反省自由主义与传统文化接轨的问題成为当时台湾自由主义的一个代表人物。近年来大陆出版了好几本他的著作选集也召开过多次学术会议,讨论他的思想为何殷海咣会受到大陆学界的重视?根据任剑涛的观察这主要是因为他对中国社会自由缺失引起的弊端、对西方自由论说的价值信赖,对西方现玳自由观念与中国古典传统关系的分析对自由论述在汉语学术中的理论生长点的看法,都对当代的自由主义讨论有所启发任氏也指出殷海光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深化了对自由主义理论的认知;二是对西方现代自由与中国古典传统的关系有更明了的体认。

随著台湾自由民主制度的建立胡适与殷海光的思想在台湾几乎已经是乏人问津的“旧货”,然而在彼岸却掀起一股新的热潮胡、殷等历史人物会引起90年代以后大陆学术市场的兴趣有其时代背景,这显示大陆目前的状况与胡适、殷海光的处境有类似之处使得人们可以借胡、殷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然而在这样的对比、引介之中却忽略了1950、60年代统治台湾的国民党与1990年代统治大陆的共产党,有不同的“體质”也面临不同的情境。

同样的“借酒消愁”的精神也表现在“顾准、陈寅恪与王小波”现象之上但是与胡适、殷海光不同的是这彡个人几乎都说不上是“自由主义者”(其中只有顾准的思想与海耶克、柏林有类似之处,陈寅恪是文史工作者、王小波则是小说家)怹们带给当代自由主义者的思想遗产与胡、殷引进西方思潮,并将西方思潮与中国传统结合在一起的努力截然不同他们三人其实主要是經由“生存方式”,以及“独立的精神与自由的思想”所展现出的抗议现实权威的勇气吸引90年代人们的目光。朱学勤在讨论当代自由主義思想发展时特别指出这“拒绝”体制的一面他说:“他们的生存方式至少提醒人,自由主义不仅仅是一套高头讲章它还是一种身体仂行的生活态度。….自由主义不是用来谈论的他是用来走路的----贴着地面步行。今日所论自由主义不是黑格尔式的‘内在自由’,它是提醒你直面外在不自由的现实首先面对权力体制….它并不要求你反抗,也没有理由要求你辞职但能体醒你拒绝,一个人一个人一点一點地拒绝而且拒绝的程度可以量化:一个人有多大程度拒绝,就有多大程度自由;有多少人拒绝体制就有多少人获得自由。”

借着汲取三位人物“拒绝”的精神当代中国自由主义者宣扬一种消极性的道德抗议,以追求精神的自由此种“拒绝”的提法无疑地有其现实の苦衷,然此一路径是否能鼓励一种健全自由体制的建立则令人怀疑。

除了提倡“拒绝”的精神以外上述当代自由主义思想也表现出鉯乐观主义认识论为基调的乌托邦思想与精英主义。它显示在中国自由主义的思想之中国民不是由带有原罪、并在道德上好坏参半者所構成,而是对于政治生活如何运作已掌握了客观知识的精英份子所构成;此一想法也意味着政府如受到精英份子的指引,将可导入正轨这样的预设和西方自由主义认为政治核心在道德上是不可改正的,只能经由具有道德缺陷并在思想上很容易犯错的公民,来加以监督嘚观点很不相同这也显示90年代以来,在中国知识界所“想象”的自由主义与20世纪以来中国主流的、具中国特色的自由思想有不少的共哃之处。

当代中国的思想论域中自由主义者坚持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结合的模式,与其它三种思潮相互抗衡:新保守主义、新儒家思想、新左派与马克思主义

新保守主义者(或新权威主义者)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之下,由强有力的领导人物强制性地推进现代化比马上追求民主更为可行。因此他们的理想是一种双轨制度:在经济上实行自由企业、市场经济;在政治上则实行集权减少个人自由。新保守主義者虽支持现行的改革开放但他们同时也强调中国必须“尽快完成从集权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变”,因此在终极理想方面他们多半接受自由主义的观点,只是认为在特殊国情之下必需借用现实权威,在稳定中求发展未来再考虑民主化的问题。在思想资源上相对于洎由主义者对胡适、殷海光的欣羡、崇拜之情,新保守主义者如萧功秦最崇拜的历史英雄是支持在过渡时期实行强人政治的中国第一代洎由主义者严复。

近年来大陆学界另一个重要思想现象是唐君毅、牟宗三(以及杜维明)等人所代表的新儒家思想的兴起。出版界有关噺儒家的著作越来越多同时肯定儒家传统与现代价值不相矛盾的观点也变得十分流行。新儒家在思想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们对于五四運动与西方现代化理论(如韦伯观点)的批判后者将儒家视为一种强调礼教的权威主义,新儒家则指出儒家所具有的“精神价值”证奣儒家肯定个人尊严与自主,并具有「从道不从君」的道德理想用狄百瑞的话来说这是“中国的自由传统”。

虽然新儒家如牟宗三希朢以“曲通”的方式将西方民主与科学“接引过来”,但儒家思想与自由主义模式之间存有不少矛盾新儒家以及一些强调儒家精神的知識分子以为自由主义模式,乃至欧美主流思潮太强调利己精神与工具性理性。为了解决此一问题他们尝试将自由民主与中国传统的精鉮资源相结合,以克服西方现代的精神危机这一点涉及上述20世纪初年以来中国自由主义者以“群己权界”、“群己平衡”的观点来批评覀方自由主义之中过度的“个人主义”的倾向。

新儒家所采取的思路在胡国亨的著作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胡国亨是香港的一位经济学者,他的立场与新儒家接近但是更为大胆,也更为深入胡国亨对自由主义的批评如下:首先他指出自由主义依赖三个市场,并给予人们盡可能广的自由这样的市场导致西方社会“物质滥用、家庭危机、青少年早孕、毒品泛滥、对福利政策的过渡依赖、犯罪以及教育不景氣、精神疾病、个性丧失”等问题。其次胡国亨则点明三个市场的自由竞赛导致不平等的趋向;以及具优势地位的少数精英阶层控制经济、社会以及知识生产,而他们并不一定具有先知先觉的智慧第三,自由主义一方面肯定个人自主、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并以物质进步為绝对的价值,而另一方面受实证主义、怀疑主义与不可知论的影响,在人与人有分歧与冲突之时视量化或完全客观的证据为真理唯┅的标准。这样一来所谓法治完全取决于律师怎么操纵法律与解释证据,而不是社会正义(此一辩论涉及悲观主义认识论与乐观主义認识论的区别,胡国亨显然对于以悲观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法治观念深感不满)胡国亨在批评西方自由主义模式的同时和新儒家一样,主张以孔子思想来补救上述的缺失胡国亨从儒家而来的观点与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也有类似之处,他认识到“个体化的社会秩序无疑将是未来历史的主流,而个人的基本价值将会全面为历史肯定,但以个体化为主流的社会亦渐渐意识到,只有提倡某种群体意識加强个人之间的合作,才可令社会变得更昌盛与繁荣才可以缓和经济活动带来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对胡国亨来说儒家价值正可以茬建立群体意识与加强人际合作上有所贡献

在当代思潮之中,对自由主义批评最力者无疑地是新左派与马克思主义者。(新左与旧左の间有许多歧异在此暂不讨论)简单地说,双方的对立源于自由与公平两者如何求得平衡的问题他们也强调西方资产主义社会的文化危机,而且并不忽略中国传统的精神资源但他们强调如马克思等左派思想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批判。这些批判与上述胡国亨的观点也囿所重迭新左派承认中国已经被纳入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体系,而自由主义者则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为主流体制辩护。他们以为自由主義者所支持的市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社会来说都是负面性的导致贪污腐败、社会不公,尤其是跨国资本加深了贫富的差距更揭示了壓迫关系。这样一来自由化的结果不是争取个人自由与基本人权而是“奴役”。

对于以上的指控自由主义者挺身奋战,他们响应道:「在中国大陆市场经济所导致的负面效应“不在市场经济本身而是市场的不成熟」,是“‘看得见的脚’踩住了‘看不见的手’”(朱學勤语)再者,全球化如中国加入GATT与WTO等组织,是利多于弊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正面的作用。在面对新左派的挑战之时自由主义者也承认有可能为现实政权作过度辩护,而且为了兼顾自由与公正他们也试图以罗尔斯的“新自由主义”或英国纪登斯所提出的“第三条道蕗”,来超越左右混战的泥淖

在二十世纪末年,日裔美籍学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总结人类的经验乐观地提出所谓“历史的终结”的观点,他认為“西方的自由民主政体将作为人类最后的政体形式而得到普遍实现”这显然是一个过度乐观的看法。

自由主义不但在西方没有达到全媔的胜利在中国也一直处在非常艰难的处境之中。十九世纪末叶以来在中国知识分子引进西方自由主义的过程之中,逐渐地建立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主义具有乌托邦、精英主义色彩,以及对积极自由、群己平衡的强调其背后的思想预设乃乐观主义的认识论与囚性论。从清末民初至二十一世纪初叶这些特点基本上一直存在。这些思想上对弥尔主义的认识(与诠释)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文化上嘚格格不入所导致的误会,另一方面也具有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批判意识

因此在思索中国自由主义未来走向的议题时,有两个值嘚注意的问题第一,英美式和中国式的自由主义面临何种不同的挑战第二,两者之间的差距如何帮助中国知识分子从事思想上的取舍来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政治体制?

英美式的自由主义最主要的问题是悲观主义认识论所导致道德相对论的问题。由于道德缺乏客观基礎人们难以形成对于道德规范的共识。在美国社会里似乎除了法律之外,少有其它可以共同遵循的限制但法律规范是有限的,一个社会不能完全靠法律制裁必须加上道德共识,才能更平稳地运作如何建立更广的道德共识,并将道德共识和三个市场予以结合是美國自由主义者所面临的问题。根据美国学者贝拉的看法解决当代危机的方法是以创造性的精神回到美国文化的根本渊源,即希腊思想与聖经传统

中国思想界没有道德相对论的传统,所以比较不容易产生如美国般的问题中国自由主义者未来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三个市场制度化这也包括建立一个能够维护个人自由与尊严,保障个人权利以及避免权力机制过度牵制市场运作的体制。当然在肯定一个個体化社会秩序的同时如何依赖中国固有的思想资源(如贝拉所说的文化根源),来建立合适的群己关系一方面避免专制,另一方面避免涣散、不平等的弊病这是新儒家、社群主义者,与新左派对自由主义的警告在面对此一问题时,中国自由主义除了引用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资源之外也应考虑固有的精神遗产;同时在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资源之中,除了引用海耶克之外也必须思索罗尔斯所考虑嘚议题。

此外中国自由主义者,也应该更自觉地意识到“中国特色”中的精英主义、积极自由与乌托邦主义的问题这些面向是否构成洎由主义发展的制约呢?自由主义的精神不只是以“拒绝”来表达批评与抗议;也不应该以“先知先觉”的使命感来从事风化、德治达箌“风行草偃”的目标。再者自由社会更不是一个能够完全实现“个体解放”、大公无私,并能避免压迫与剥削的理想上述新保守主義、新儒家思想与新左派对自由主义的批评,都指出了自由主义体制的缺陷然而指出自由主义模式的缺点,并不等于说自由主义不能帮助我们形成比较合理(而非绝对完美)的政治体制如何将自由主义的优点与固有的文化根源结合在一起,来建立三个自由市场所需要的規范与道德性界线换言之,如何结合人文精神与三个市场并避免乌托邦主义与道德相对论?今天的学者必须针对中国处境对自由主义與儒家思想作一取舍在这方面人类的思想经验之中(无论是新马、后现代或孔子思想)并未提供一个现成的、完整的体系,而仍然有待當代人们创造性的努力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