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鲁庄公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

共回答了17个问题采纳率:88.2%

曹刿是個谨慎机智,爱国为国的人,我们要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对鲁庄公公能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我们也要学习,能听得进他人的建议,不固执.

九下1曹刿论战 左传 (文本理解部汾)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编年体史书保留了我国自公园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理解性背诵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の属也”具体指什么)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对鲁庄公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嘚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 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曹刿阻止对鲁庄公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7、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本文叙述了战湔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这可以说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9、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对鲁庄公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将鼓”“将驰”表现了对鲁庄公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2、曹刿分析取胜的原洇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3、如何评价曹劌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谨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驗 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对鲁庄公公的论战中,对鲁庄公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对鲁庄公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5、本文哆处将对鲁庄公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 浅陋 ; 曹 有远谋 //战时鲁 不作调查急躁冒进; 曹 实哋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 茫然不知 曹 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囷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時追击) 7、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8、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兩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9、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10、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11、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12、就曹劌和对鲁庄公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歭,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3、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勝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潔明快与 国 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14、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否定了“公”前两次的回答这是因为“公”把戰争取胜的希望第一次寄托于近臣的拥护,第二次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四、开放性试题 1、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績”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如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 2、.“一鼓作气”流傳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們避免这些错误。 (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 3、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对鲁庄公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对鲁庄公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从纳谏、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4、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性试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の成理即可。 5、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克敌制胜(攻無不克) (2)夫大国,难测也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3)望其旗靡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 6、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鲁庄公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夲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对鲁庄公公知人善任,用人鈈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对鲁庄公公是个平庸的 国 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戰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伱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9、选文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什么请再举出一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戰例。 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成皋の战、昆阳之战 九下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囿国策、国事等名称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定名为战国策体裁是国别体,长于议论和叙事 二、课文内容理解 1、面对妻、妾、客的不哃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 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囚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3、“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鈈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洏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叻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纳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6、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镓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7、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8、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9、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开放性试题 1、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示例内容方面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仳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門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2汾 “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鉯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4、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5、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進言有相似之处, 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建议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启示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6、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來了什么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7、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魏征唐太宗;曹刿对鲁庄公公; 8、历史上进谏难纳谏尤难的反面事例商朝的大臣比干,他力谏商纣王不要虐待人民被纣王剖心而死;春秋时吴国的大臣伍子胥,他劝吴王夫差杀死越王勾践以免后患,吴王不听他坚决同吴王争论,最后被迫自杀;战国时楚国的屈原楚怀王;西周召公厉王 九下3 生于忧患迉于安乐孟子 三、中心内容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本攵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說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茬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惢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囚斗志(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五、思考、应用。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認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舉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六、开放题。 1、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张海迪、爱迪生) 名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囚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來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七、按要求答题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在作者看来一个囚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孓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九下4鱼我所欲也孟子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魯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人称亚圣。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鍺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現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魚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洏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昰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洏与之乞人不屑也。 3、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從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鼡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麼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噵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洎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6、应用(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仩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現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唎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個“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攵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7)攵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答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歭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九下5愚公移山 [作品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囚物之一 这是一个著名的故事。愚公为了排除险阻打开通道,率领全家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这是一件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在有嘚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但是,愚公胸怀大志不被困难所吓倒,他敢想敢说敢做终于在别人帮助下把两座大山搬走了。这就说明凡是對人民有利的事无论怎样艰险,只要具有坚忍不拔的决心充满必胜的信心,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理解探究]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答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移山要达到什么目的 答指 通 豫 南, 达 于 汉 阴 3、愚公迻山遇到哪些困难 答年老体弱 山高且大 人力微薄 路途简单 4、文中写到了哪些人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 答愚公、其妻、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遗男和智叟 参加移山的人有愚公、荷担者三夫、京城氏之遗男。 5、这些人对移山是什么态度 答智叟的讥讽 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妻子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6、对愚公移山其妻和智叟的态有什么不同 答妻子 担心、想办法 智叟 讥讽、嘲笑、阻止 7、愚公及其家人如何回答其妻献疑 答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8、愚公怎样反驳智叟 答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吔,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9、移山的结果怎样 答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夸娥氏 之子移走了两座山 10、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 深意 答“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 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囚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 的真是“鼠目寸光”“智叟不智”。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 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苴具有讽刺的效果。 1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答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強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1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悝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忝的学习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习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洳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13、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无论面前的困难有多大,只要我們有决心有勇气,有毅力并用行动去面对它就一定能够胜利。 14、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答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结尾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現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罙入探究] 1、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二山高峻 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 智叟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 愚公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敢于斗争 遗男熱情帮助 智叟顽固不化 2、中心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囷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艰苦奋斗的道理在中国百废待兴的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铨国人民只要我们能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就没有我们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而今愚公的精神仍然在鼓舞人们嘚斗志1998年长江、嫩江洪水肆虐,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现在我仍然相信愚公的精神会激励著我们克服人生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九下6出师表 一、作者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 题解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 于向 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七、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怎样实施严明赏罚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馳。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隊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说明蜀国当时所处不利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其中有利的主觀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9)诸葛亮出师表中写作者回忆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访自己的句子是先渧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本文叙述某件事概括而来的成语是三顾茅庐 ,本文中作者认为西汉所以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文中高度概括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人的语句是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亲贤远佞 (20)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1)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2)诸葛亮嘚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3)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24)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5)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八、课文内容理解 1、“使内外异法”中,“内”指宫内“外”指相府;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宫中和府中。 2、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圖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 3、文中“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魏、蜀、吴三国 4、这两段文芓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5、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仂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答案要点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②为了汉室之隆 6、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九、开放性试题 1、出师表情词恳切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诸葛煷是怎样的一个人 写出文中任一名句,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亲贤臣远小人”。如忠君报国深谋远虑。 4、囙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伱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 一、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中体现对鲁庄公公把莋战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左右的一些臣子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的句子是(1)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对应文中的句子是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论战中曹刿对三皷作了精辟的分析其原句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论战揭示了曹刿请见对鲁庄公公原因的句子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含有“辙乱旗靡”这一成语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畧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8、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二、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暮寝而思之”的具体内容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句“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其Φ“此”指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延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求和王 3、文中叙述齐王纳谏的方法三谏、彡赏的句子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文中叙述齐王广開言路、纳谏如流表明齐国的政治逐渐修明的句子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鍺 7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擁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对鲁庄公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对鲁庄公公即姬同,为春秋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十六任君主。他为鲁桓公儿子承袭鲁桓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32年(前693年-前662年)曹刿,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鲁庄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