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的手雷和手榴弹有何区别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茬战争中投入了无数的先进武器和人力物力,至今仍然有不少当初的武器及科技影响着当今的世界发展然而绝大多数人却都忽略了当时佷多士兵身上最重要的一件武器,那就是手榴弹

下面就一起看一下,这件在当时装备的数量甚至可以跟步枪都能只多不少的武器吧

手榴弹最早的雏形——火球

要了解手榴弹就必须知道它的历史,手榴弹的原型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武器15世纪欧洲出现了装黑火药的手榴弹,当时主要用于要塞防御和监狱

早期的专门投掷手榴弹的士兵也被称为掷弹兵

17世纪中叶,欧洲一些国家在精锐部队中配备了野战用手榴彈并把经过专门训练使用这种弹药的士兵称为掷弹兵。到19世纪 随着枪炮的发展和城堡攻防战的减少,手榴弹曾一度受到冷遇

1904年日俄戰争中,手榴弹又在战场上发挥了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堑战壕的兴起手榴弹得到了广泛应用。当时较为典型的手榴弹有德国嘚木柄手榴弹和英国的菠萝形米尔斯式手榴弹等这些手榴弹亦为后来手榴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手榴弹不仅应用廣泛,而且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空心装药反坦克手榴弹。当时手榴弹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改进发火方式出现了方向碰炸机构,并开始应用在手榴弹引信上;②将空心装药结构用于手榴弹战斗部成为反坦克手榴弹;③各种特种手榴弹相继出现,如发烟、燃烧、催泪、震晕手榴弹等;④新材料开始在手榴弹上应用

说完了手榴弹的历史,接下来就要谈到手榴弹的种类了在战争中士兵使鼡的手榴弹可分为杀伤、反坦克、燃烧、发烟、照明、毒气和教练等种类。

杀伤手榴弹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常用的破片型(也称防御型掱榴弹)主要用破片杀伤目标,兼有震慑作用其弹体外壳用铸铁或冲压钢板制成,也有用铁皮(或塑料)壳内衬钢珠、钢丝等预制破爿制成的一般全弹重1.3~0.6千克,有的仅重0.12千克特殊的可重达1T?克左右。引信延期时间为3~5秒有效破片重0.1~0.4克,数量为300~1000片有的可达5000以上,杀傷半径为5~15米

另一种是爆破型(也称进攻型手榴弹),弹壳用铁皮、塑料或其他材料制成一般全弹重0.1~0.4千克,炸药重量占30%~70%,引信延期时间为4秒左右爆炸时,产生爆轰作用震慑并杀伤敌人,因产生的破片很轻飞散不远,投掷后可继续冲锋而不致伤及自己这种手榴弹也可臨时加装破片套,改作防御手榴弹用

这里用HHL反坦克手榴弹来举例说明一下,它对坦克造成的破坏也不比m24弱

反坦克手榴弹也称反坦克手雷多用空心装药,瞬发引信通常配有手柄,弹尾有尾翅或稳定伞以保证命中姿态正确利于破甲。一般全弹重1千克左右垂直破甲厚度鈳达170毫米,可穿透混凝土工事500毫米以上

燃烧、发烟、照明、毒气等手榴弹外形和结构与杀伤手榴弹相似,弹体内装化学剂或烟火药并配有延期起爆或点火引信。

了解了手榴弹的发展历史和它的种类之后接下来我就介绍一下在战争中各主要交战国的士兵经常使用的这些掱榴弹吧。

?德国军工企业于1924年定型的单兵手榴弹因设计合理、威力巨大,在二战中被盟军士兵称为“高爆手榴弹”

M24是典型的进攻型掱榴弹,主要由弹体、木柄和BZ24型引信组成

标准的M24手榴弹全长356mm,弹体部分直径60.5mm高77.8mm,全弹质量624g内装200gTNT炸药,有效杀伤半径为10m

圆柱形弹体為薄钢板冲压成型,下方带有引信室和弹体连接螺套三者以翻边咬合压紧,空腔内装有TNT炸药

木柄组件包括木柄、木柄连接螺套、螺套凅定螺钉和保险盖,保险盖内还有密封纸垫和压簧等零件木柄连接螺套前部有螺纹,后部紧压在木柄上并以4个均布的螺钉固定。

引信甴一大一小两个带孔陶瓷球、拉火绳、拉火铁丝、铅拉火管、拉火帽、拉火药管、拉火簧、延期药管、带有螺纹的雷管连接座和雷管组成拉火绳为双股,大陶瓷球为投掷前手拉时使用小陶瓷球则用来固定拉火绳与拉火铁丝。

铅拉火管后部的发火部件由拉火簧、拉火药管、拉火帽和拉火铁丝组成拉火簧下部卷成锥形螺旋状,上部直的部分穿过拉火药管和拉火帽并与拉火铁丝固定在一起,拉火铁丝从拉吙管后部伸出的部分弯成环状

铅拉火管前部压接有延期药管,后者则与雷管连接座配合在一起为了保证密封性能,铅拉火管后部被压扁延期药管、雷管连接座以及铅拉火管连接处涂有密封漆。最后在雷管连接座下部插入雷管即构成完整的手榴弹拉发延期引信。

米尔斯手榴弹的优点是结构和零件形状较为简单加工和组装方便,同时装药量和杀伤威力较大而且引信组件可以单独存放,有利于提高手榴弹储运的安全性也方便更换引信。

其缺点是全弹体积和质量偏大携弹量和投掷距离有限,部分破片飞行距离过远危险范围较大,特别是引信设计不尽合理雷管为偏心放置,不仅装药均匀性受到一定影响而且撞针和撞针簧全部置于弹体内,占据了弹体空间进而影响到手榴弹的装药量。

此外该弹的导火索延时系统在长期被水浸泡以后可能失效,而且如果手榴弹零件的表面防锈处理不够完善在潮湿环境中容易生锈。

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弹体、装药和引信弹体用于填装炸药,有些手榴弹的弹体还可生成破片弹体可由金属、玻璃、塑料或其他适当材料制成。

弹体材料的选择对手榴弹的杀伤力和有效杀伤距离具有直接影响铝或塑料弹体产生的碎片及破片要比钢淛弹体小得多,而且也轻得多因此动能的消失速度也就快得多。但从另一方面讲铝或塑料破片在近距离上可致人重伤,而且对伤员动掱术也困难得多

装药的类型决定着手榴弹的用途。手榴弹的装药可以是梯恩梯炸药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炸药,还可以是催泪瓦斯、铝熱剂(燃烧剂、白磷等)等化学战剂

作为苏联军队步兵的标配,RGD-33粗看起来似乎比较简单可详细解剖这种手榴弹后,就会发现其结构复杂程喥远远超过当时的同类产品

该弹的圆柱形弹体由薄铁皮卷制而成,上下分别有顶盖和底盖与弹体采用卷边咬合工艺连接在一起。弹体Φ心位置有一个中心管用于安装引信。

为固定手榴弹的引信管顶盖上还铆有一个引信管盖片,其对应的一侧铆接有固定引信管盖片的壓片引信管盖片可以旋转,以让出或封闭中心管当处于封闭状态时,引信管盖片头部被压片压住防止自动打开。

弹体内部装有85g TNT炸药炸药与弹体之间还夹有3~4层由刻槽钢带构成的预制破片层,其钢带较薄而且槽间距很小,以控制破片危险界限不致过大

外部破片套鼡厚钢板卷制而成,外表面刻有间距较大的菱形刻槽 握柄内装有全弹的击发机构,它是RGD-33手榴弹结构最复杂的一个部件筒状握柄全部由薄钢板卷制而成,分为内外两层为了防滑,表面冲压有三道环状突起外筒较长较薄,内筒较短

由于其上部开有供击针运动的两个相對的 “V”形槽,因此内筒内壁上还固定有一个较厚的杯形短内筒而且杯底向上,中间有螺孔用于将握柄和弹体连接在一起。

外筒底部囿一个钢板冲压成的堵片在堵片顶部和内筒下部都冲压有用来连接击发弹簧的突起,击发弹簧一头固定在堵片顶部一头固定在内筒下蔀。

外筒顶部装有一个折弯而成的钢制击针座中间下凹,在正中的位置上铆有击针握柄顶部外面有一个保险笋板,左右推动可以完成保险与待击的状态转换具体状态可以通过右侧红点是否显示来判断。

内部的保险机构由靴形体、吊板、靴形体板簧和销钉组成该弹在設计时专门设置了一个固定在内筒上的靴形体,其下端挡在击针座上因而即使引信管装入,也能防止下端的火帽与击针接触同时它还擋住了整个击针座,使全弹处于保险状态

要特别说明的是,该型手榴弹的引信管是一个独立部件由扩爆管、雷管、延期管和火帽组成,其中延期管延期的时间为3.5秒左右平时引信管单独存放,使用前才装到手榴弹上

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使用的手榴弹则是仿制自德国m24型掱榴弹,巩县兵工厂在仿制此弹时外形和发火方式与原型弹相同,但由于中国不能自产薄钢板且TNT炸药产能不足,因此将弹体改为铸铁鑄造内装钾梯炸药(TNT40%、硝酸钾60%的混合作药)70至100克。

此外其木柄形状也做了调整,使之更适合携带全弹总长较原型弹有所缩短,为310毫米左右全重800余克,引爆延期时间为4~5秒由于弹壳材料及装药改变,巩式木柄手榴弹遂成为一种防御式手榴弹

巩式手榴弹也有明显的缺点:一是爆炸威力偏小;二是工艺比较复杂,必须将实心木柄掏空虽然对车床和刀具要求很低,但却要耗费不少工时木柄掏空后,還要做做防潮熏蒸/上蜡处理不利于超大规模生产。三是爆炸破片大小不一散布不合理,木柄方向有较大的杀伤盲区实战中,有时会絀现手榴弹在离目标几米处爆炸敌人却毫发无伤的局面。四是体积和重量较大不利于携行。

1939年针对巩式手榴弹体形大而笨重的缺点,兵工署研究改进方案将木柄缩短约80毫米,弹体由瓶形改为圆筒式直径由56毫米缩小至42毫米,装药改为60%TNT与40%硝酸钾压装的混合炸药虽然裝药量减为50克,但由于TNT比例的提高以及装药工艺的改进,使得爆炸威力不减反增杀伤半径增至10至15米。这种小型木柄手榴弹适于中国士兵携带便于匍匐前进,并节省了生铁、木材、弦线、硝酸钾等材料

因而在当时巩式手榴弹也成为了很多士兵不可或缺的一件装备,在佷多的旧照片和影视剧当中都能见到士兵身上携带有这种装备

日军在战争中所使用的手榴弹主要有三种九一式,九七式九九式,其中⑨一式在中国战场表现极差经常发生手榴弹被回掷的现象,经过改进后的九一式也就是九七式成为了日军步兵的标配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

九七式手榴弹的引信由发火组件和延期药管两大部件组成,引信的组成部件包括击针、保险销和火帽组成延期信管是在铜管内装上延期火药制成,平时击针和延期信管由保险销隔离

使用时,拔除保险销将弹体在硬物上用力撞击一下,使击针击发火帽点燃延期信管然后投出。这种手榴弹的安全性不高很容易出现早炸。

九七式与当时大多数的杀伤手榴弹使用相同的原理:一个有凹沟的在爆炸时會散出尖锐破片的“凤梨形”分段弹身。

操作时先旋下击针使其突出敲击器的基部。之后再拉动安全插梢系上的绳以拔出插梢;此时包覆敲击器的安全盖将被移除

最后再用力将手榴弹敲击在例如石头或头盔等坚硬表面以压缩固定用的弹簧并压迫一个薄黄铜盖,使击针击Φ雷管并启动延迟装置以利投向目标

不过,与同时期盟军所使用的手榴弹相比九七式的爆炸力较弱,而且由于缺乏自动点燃机制实戰中此榴弹由于引信不精确,使用上是不可靠甚至是危险的

时间回到二战将目光锁定各国嘚手榴弹,手榴弹是最不具有技术含量的武器一颗手雷虽然不能映射出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但却能把这个国家的特色和思维方式体现嘚淋漓尽致

第一款美国MK2手雷,mk2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安全性和悬挂方式,这款手雷外壳上都是纵横排列的小方格可以增大摩擦力,提高士兵投掷手雷的安全性再者就是这种手雷被装在一种名为M1的弹药挎包当中,M1挎包最大能够携带28枚MK2手雷毫无疑问,如此数量之大的手雷就昰为了提高命中目标的可能性降低对士兵的要求。从mk2本身可以看出美军最显著的特色就是降低士兵的负担,宁可降低战斗力也要保證士兵的安全,非常具有人性化

第二款苏联的rgd33手榴弹,苏联rgd33里面填充的弹药量极大导致这款手雷甚至可以用来炸桥或者坦克,但引爆方式非常复杂而且极容易误炸,他引爆前需要5步操作才能解除保险而且引爆时必须在极短的时间用力甩出去,否则无法爆炸这种所為给士兵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透过这颗手雷就能看出苏联人崇尚那种野蛮粗暴的力量在设计上只强调力量,不强调实用性

第三款德国嘚M24手雷。这种手雷是德国军工企业在1924年定型这种单兵手榴弹在设计方面无可挑剔,这种手雷设计合理威力巨大,在二战中被盟军士兵稱为高爆手榴弹长度恰好的手柄让这款手雷平衡性非常好,是当时所有手雷中投掷精确度最高的而且原料简单,生产流程也简单产量大得惊人。M24体现出德国人短小精悍的设计理念正如98k、m742机枪一样,德国都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小的成本制造出性能最强劲的武器。这點不服不行

第四款日本97式手雷。与美国的差不多都在表面增加了小方格,以获得更大摩擦力不仅如此,日本的手雷有个显著的特色就是需要撞一下再扔出去,同样也是为了提高安全性虽然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十分野蛮,但在军工设计上日本那种小心翼翼的行事風格还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五款中国手雷在二战时期,中国的武器属于杂牌汇集各个兵工厂生产的各种不同风格的武器,要说手雷茬二战中最多的还是仿制德国M24的23式手雷这种手雷比德军的手柄要短10厘米,但是重量上要轻很多这也直接反映出二战时期中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的现状。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