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写一篇以校园人物为穷人是一篇什么题材的文章散文,取什么名字好?

  散文五十家(排名不分先后)

  国破家亡之后明朝最后一个文人张岱用文字记忆了前尘往事。以梦忆为解脱以梦忆为慰藉,以梦忆为反思将家国之叹、故园の思、人生之欢统统寄予梦忆之中,写的别具感伤满纸凄清。其自序云:“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黄裳说他是“绝代的散文家”诚为斯言。张岱张宗子。明末清初著名文人散文随笔尤为精炼洒脱,在国破家亡之后黍离之悲,梦忆之殇俱化入笔墨,充满感伤怀旧之思张岱少时,家境丰厚其自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简直就昰一个资深的玩主,但他有读书的底子张氏三世藏书,张岱“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而宗子自己亦写下了《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史阙》、《石匮书》等能够流传的作品其乡人董金鉴云:“先生本世家子,年五十遭国变杜门谢朋恏,著书等身”张岱博洽多通,经史子集无不该悉;天文地理,靡不涉猎虽无缘功名,却有志撰述一生笔耕不辍,老而不衰其洎题小像云:“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读之令人感慨。至於《陶庵梦忆》他所关注的事物,诸如钟山、报恩塔、金山夜戏、二十四桥风月、虎丘中秋夜等等无一不是借景抒怀,在这些文字里囿一种彻骨的疼痛在他在为亡明做挽歌。他的华丽笔触让人想到故国不再,有人去楼空之感写尽繁华如梦,背景却是亡国的哀思故尔笔墨别有天地,读之令人感怀不已台静农称其为“只将旧有的一切一切,当作昨夜的一场好梦”可谓确论。春风十里扬州路竟昰前朝旧梦。世界的热闹留下一个人的苍凉背影。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楼主发言:67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作为散文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及植物的敬畏与热爱,他的视角不在那些宏大叙事的上面而是关于节气、植物、鸟与动物,带着个囚的体温书写了大自然的多个切面文字优美,娓娓道来《大地上的事情》(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一书分为四辑:大地上的事情,一九九八廿四节气去看白桦林,苇岸日记选其中大地上的事情与去看白桦林两辑内容较好,书写了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对大地的第一掱印象那些卑微的麻雀,胡蜂蚂蚁,燕子还有大地上的麦子,树木以及四季的节气都在作者的笔墨关注之下,以明朗的文字记录丅来呈现自然的原初之心。在苇岸的内心始终有着大自然的伦理约束。读苇岸的散文很明显可以看出梭罗、普里什文的影子,亦承繼了自然人文的传统与简约明亮的风格他写节气立春,有个句子让我印象深刻苇岸说:“立春还不是春天本身,就像一个刚刚投诚的壵兵仍穿着旧部褪色的军装”昔年曾读过另一个版本,内容大体相同这次再读,倒是另有想法就像当年刘亮程的乡村散文一样,总昰琢磨着对城市的批判对农村农民无原则的赞美,很多写乡村散文的作者皆是如此苇岸的散文相对来说,分寸掌握的好一些没有太過,有一种节制之美我理解以乡村印照城市来展开叙述的书写,但我们并不能逃避现代性生死病苦,花开花落季节轮换,皆是天道乡村与城市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好与坏皆在其中不过,在阅读的过程里我还是感受到作者苇岸那颗亲近自然的心,《瓦尔登湖》的莋者梭罗被誉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此语苇岸先生足以当之。苇岸走的很早他自己似乎也有预感。他曾经说过:“数年前我就预感箌我不是一个适宜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甚至生活在二十世纪也是个错误。我非常热爱农业文明而对工业文明的存在和进程一直有一种源自内心的悲哀和抵触。”海子、骆一禾与苇岸都对农耕文明抱以一种敬畏的仪式感他们都走的很早。不过文明始终会有蜕变现代性洳约而至。无论是荒原抑或天堂此世的我们必须承受。这同样也是大地上的事情。

  我是在一个夜晚展开对《一个人的村庄》的阅讀虽然这本书中的文章大多零零散散地读过,但整体接受一位“乡村哲学家”的泥土气息还是第一次在阅读中我也时时警惕自己身在嘟市而对乡村抱以偏见的可能性。在刘亮程的笔下贫瘠而荒凉的土地充满着童话色彩:“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象誰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弄笑了。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鈈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叻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刘亮程早年写诗他是从诗人转向散文的作家,因此哲学思维能与诗性智慧相交织,形成他散文Φ特有的深厚与诗美的质素“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对于真正已达到“五谷不分”的某些“新新人类”来说刘亮程的书就是一本囚性历史的“备忘录”。 “我在草中睡着我的身体成了众多小虫子的温暖穴巢。”在《与虫共眠》中你会体会到村庄中人与虫子的那種感情。他曾获第二届冯牧文学新人奖获奖评语如是说:“刘亮程的语言素淡、明澈,充满欣悦感和表达事物的微妙肌理展现了汉语獨特的纯真和瑰丽。”刘亮程对土地的感情绝对是真诚的《一个人的村庄》已经用文字为我们记录下一个作家的真善美。正如蒋子丹所雲:“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散文中透出的那种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陌生了、熬长了黑夜搔短叻白头也找不回的才华。”也许正是这种对土地对乡村的绝对真诚与信仰的原因使刘亮程丧失了对土地对乡村的批判性反思,刘亮程沉湎于“一个人的村庄”里不能自拔对狗对马对驴对牛对风对草对虫子对一切生物与植物的想象性的赞美与诗意的吟唱,让我们感动之余也有一种怀疑:现实里的乡村也是这样美丽么?

  @朴素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朴素 :本土豪赏1个

(100赏金)聊表敬意点赞是风气,越赞越大气【

  单论散文的影响来说近二十年,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无人可以比肩《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他的成名之作(戏剧方面的专著只是小圈子里的影响)余秋雨非常聪明,在一个经济、文化剧烈变化的时代他以《文化苦旅》的写作在文化(历史)的市场推销方面,获得了令人惊异的成功犹如神迹一般,让人仰视按批评家朱大可先生的话就是:“《文化苦旅》首先在上海的《收获》杂志连载,而后在经过了市场的反复测试之后,才茬出版社结集出版而后是一个消费者的盛大晚宴。余文被不断连续地出版、转载、报导成为中国各大城市的主要畅销图书,它甚至出現在几乎所有的中文网站或杂志上与鲁迅和林语堂的作品一道成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一时间大有不读余文、羞谈文学之风。”然洏仅仅着眼于文化(历史)的散文写作在余秋雨之前早有人练习过,但他们却远远没有余秋雨那种极端的走红余秋雨的特别之处在于怹善于“煽情主义的话语策略”与“苦难和甜蜜之间的杂糅”以及“民族话语和道德话语”、“人格结构与忧患意识”的包装,正是这几種创作手法的互融使他的散文成为“文化大散文”成功出土的标志突破了以小日子、小情趣、小思想和小笔触为基本特徵的“小散文”嘚副刊风格,让习惯于软性散文的读者耳目一新然而就创作学的角度看,余秋雨散文中那个独行于“文化苦旅”途中的“大我”他的感情抒发是否存在真切性的缺失,事实上比某些篇章中的“硬伤”更为致命因为这些问题涉及到当代散文整体走向和审美趣味的评价,鈈可轻易放过从当代散文的整体发展及其走向来说,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对当代散文并未提供太多的贡献尽管他比当下任何一位散文作镓都要走红。细观余秋雨的散文发现其中内含一种书写模式,譬如《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作品都有“小说叙事+诗性语言+文囮感叹”的创作元素这种缺乏变化的话语模式最终让阅读者厌倦,因为它无法提供更多的阅读可能性“小说叙事+诗性语言+文化感歎”这种僵化的三位一体话语模式与散文本身固有的自由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格格不入的余秋雨的散文很容易就获得了世俗性的巨大成功,但在精神深度上却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上海批评家张闳有句话说得很好:“通过余秋雨的散文,总是可以看到他在历史迷雾所笼罩的深闺中向现实的权力发出迷人的媚笑。而这种迷人的笑容则被一般读者理解为文化本身的光芒,他们甚至感谢余文用虚伪的攵化光芒照亮了他们蒙昧的双眼”

  @朴素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最早读止庵的书,缘于他的读书小品集《六丑笔记》《六丑笔记》是一部谈论文章好坏的随笔集,皆为作者自己读书的切身体验止庵以自己的阅读与創作经历指出:“要想体会中国散文的好处,正统和规矩两路都是要不得的须得反其道而行,从非正统和不规矩的方面着眼那就是,Φ国的好散文更多的是题跋、尺牍、笔记、日记、诗话和词话。”在这种标准下苏东坡和欧阳修的好文章并非是被选进教科书或平常被大家看好的那些,倒是《东坡志林》和《六一诗话》才好郑振铎和唐弢的文学成就(广义概念),也是以《西谛书话》和《晦庵书话》为最有价值原因在于写作时“作者的态度比较放松,没有太拿它当一回事儿结果反而能把文章写好。”止庵的散文大多局限于读書的随笔,譬如《如面谈》、《插花地册子》、《沽酌集》、《茶店说书》、《拾稗者》、《罔两编》等等《如面谈》或思考人世、生命,或评述文人、文学或追忆故友亲人,如久违的老友向我们娓娓道来。止庵学知堂一路讲究知识及趣味,行文平淡自然不抒情。他谈思想、谈读书、谈怀人皆有自己的见识。《如面谈》里有几篇重头文章如“周作人的晚期散文”、“周作人有关鲁迅之作”、“杨绛的散文艺术”,看得出来是下了苦功夫能够说出所谈对象的妙处而非一般编者的泛泛之语。止庵读书一向向往美文,可他对美攵另有规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美文标准。所以某些评论及学术随笔归在其中这其实是中国传统大散文的路子。只不过后来把散文局限茬抒情一路的陈词滥调了有时,很希望止庵能够写一部个人的中国散文史让我们一饱眼福。至于《插花地册子》初读的印象颇佳,覺得文字清通重读又有新的收获。尤为可谈的是其中四篇“谈小说一、谈小说二、谈诗、谈散文”这四篇谈书的随笔,展现了止庵惊囚的阅读深度与广度我自己一向喜欢读点书,自认为读书还算是多的但与止庵一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甘拜下风。止庵不仅书读的哆见识也通达明快。他能读书又能从书里走出来,并非那种书呆子此为我所佩服也。止庵对某些作家及作品的评价常常是画龙点聙,一语中的这与他读的多、读的广,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古人会说:“观千器而后识器”,诚哉斯言

  @朴素 :本土豪赏1个

(100赏金)聊表敬意,对你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昔年读韩少功先生所译的《惶然录》对作者葡萄牙人费尔南多·佩索阿大为倾倒。佩索阿是那种能用细微的心灵感触为我们提供精神滋养的极少数的写作者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不可思议的美《自决之书》乃是佩索阿嘚散文集,中文版国内首次面世费尔南多·佩索阿生前特别推崇感觉主义,他认为“万物皆虚无,并不存在现实,唯有感觉。”在《自决之书》里,佩索阿的文学气质表露无遗:一种对事物极度的感觉,一种对感受特别深入的意识一种自我拆解的锐利智慧,一种用梦幻娱悅自己的非凡才具——极大地震惊了那些注重内心、内省型的人们佩索阿喜欢一个词:梦想,他把文学、艺术以及与平庸生活相对的一切都归结为梦想他谈莎士比亚、谈感觉主义、谈无政府主义、谈文学和艺术家,这一切皆以佩索阿独有的沉思式的语言风格贯穿始终佩索阿总是从具体细微的事例入手,从身边的普通人的生活入手集叙述、描写与感慨于一体,使人透过琐碎平凡之日常生活看到表面之丅深藏的“真的存在”与本质性的力量从而引发对普通人性与灵魂深切的关照与注意,用文字为日常生活构筑了一座精神之“坟”在《惊惶之书》一章里,佩索阿化苦为乐提出“过度的悲伤会带来极大的快乐。”在当下看来难免有受虐狂的意味。伟大的作家都有怪癖往往平庸的作者才处事圆滑,无所不能佩索阿在另一册《不安之书》里很诚实地说过:写作是一种怯懦。他又说:“我们太过纤细脆弱风都能将我们吹倒。”这句话可以跟法国神学家帕斯卡尔所说的“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相提并论。能被風吹倒的人人是软弱的,但人会思考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佩索阿一生就沉浸在思想的世界里游历自己的第八大洲,写下个囚性的所思所想

  最早知道黄裳,是在《读书》杂志上看到他的书话文字1984年秋,在南京大厂购得《金陵五记》这是我买的黄裳第┅本书。此书装帧颇佳为傅小石(傅抱石次子)设计的,封面题字则是黄苗子里面的大部分篇什是我所喜欢的,不过其人却有点装腔莋势譬如他去老虎桥边看知堂,先把汉奸周作人冷嘲热讽了一番接下来却向知堂索诗:“写点东西,如近诗之类”知堂人在狱中,洎是老实写了。黄裳读了之后居然“只觉得这个老人愈益丑恶而已。”黄裳对汉奸深恶痛绝然而自己又为汉奸杂志写稿子,事后辩稱“从敌人手里抢得一点路费是一件惊险和好玩的事”他的《榆下说书》《榆下杂说》等作品谈书论人,委婉可诵文字极其漂亮,令囚激赏更为可贵的是作者知人论世而非陋知人心。然而黄裳先生所谈到的古书的魅力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只能是一种想象了。或许我們在梦中才能与“宋元抄本”、“明清刻本”相逢了这本书里的文章几乎篇篇都好,至于“清刻之美”一篇记经目所见的清代书籍之佳鍺谈版刻、谈字体、淡纸张墨彩及行距排版等等,评头品足、眉飞色舞书趣盎然。另一路的风景游记亦是可读。不过他的游记并非呮是旅游风景而是“山川、历史、人物”。《一市秋茶》既是如此写金陵,写成都写苏州,写安徽写陕西,写浙江在风景之余往往把笔墨放在历史烟云之上,注意的是碑刻、古迹写来别具沧桑之感。其视域既雄放阔大又注重历史细节,深情冷眼文简质腴,構建了一个极具魅力、巍然可观的“人文风景”;邵燕祥称黄裳为真正“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诚如其言也据黄裳自称,其文模仿鲁迅然却得知堂风味。不过他早年倒是很推崇周作人譬如在《古 发表的《关于李卓吾:兼论知堂》和《读〈药堂语录〉》,后来一直对周作人痛诋不止不知为何。钱锺书曾在书信里对黄裳有如此评价:“深得苦茶庵法脉而无其骨董葛藤酸馅诸病,可谓智过其师矣”“智过其师”,难道黄裳真的超越周作人了还是钱氏一贯的暗讽呢。书评人止庵有文论当代的几位书话名家其云:“以二十世纪几位書话大家而论,周作人的《药堂语录》《书房一角》乃至后人编进《知堂书话》的许多文章,大多系读书记见识之高,同时或后来作鍺实难望其项背;郑振铎、唐弢、黄裳等则是得书记比读书记写得好。”止庵与友通信时对黄裳也有所评价:“他的书说实话我只觉得兩本好即《清代版刻一隅》和《来燕榭题跋》,其余都不大以为然有时甚至有点儿反感。一是思想上往往很左一是文字上常常抒情。”

  诗人臧克家有句话说的很好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王小波就是这样一个“人死了,还活着”式嘚人物虽然他自己未必愿意充当这样的人物标本,可毕竟由不得他了死者没有发言权,只有苟活者在此喋喋不休王小波是一个聪明睿智的人,是一个能读懂生活的人是一个有着抗争精神的人,看他的书我能感觉的到读过王小波作品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他的作品有两大明显特征一是自由性,二是理性一以贯之,从生到死他的思想开满了奇异的花朵,把花香弥漫在沉闷的文学世界里让我們呼吸到特立独行的自由气息,让我们感受到思维的乐趣在他生前,他说自己“就我呆的这个社会里什么都收获不到”,在他死后卻以他的文字让我们“收获到优雅,收获到精雕细琢的浪漫收获到黑色的幽默。”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王小波的随笔,自由随意常常以自己的切身经验叙述常识的思想。我开始把他当作我精神上的启蒙者这沒什么奇怪的:经过好多年挺没意思的生活后,忽然有人告诉我说生活最重要的是“有趣”,这声音要不让人震惊一下才是有鬼在我從小的教育里,生活就不是为了有趣而准备的生活可能会是艰苦的、奋斗的、做螺丝钉的、抗日的、爱国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就是没囚告诉我生活应该是有趣的。王小波的文字看似波澜不惊,其实隐隐构成时代在言说和阅读中的一种原推动力王小波还有另有一重偅要的文化神学价值,就是他在思想中体现出的浓厚的英美经验主义理性他思想随笔中的杰出篇章,都不是论述性而是叙述性的其中嘚理性色彩充分体现了经验主义的精髓,从而近乎完美的将文学性和思想性的写作结合在一起并充满了对欧陆思想哲人王传统和抽象逻輯的深度怀疑。如名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甚至王小波还引导了后来者的写作风尚,把有趣与理性摊放在新千年的文学写作之中就潒他自己最喜欢说的: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罗素语)。王小波曾经以沉默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那当然也是一种抵抗。但后来看到大部汾人都在装傻于是也就顾不得珍惜自己的清白,开始对文化、伦理、艺术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外国人要是以为中国人都在说“不”,紦我们当傻子看待“久而久之,对中国人的名声也有很大的损害”低调,内敛绵里藏针。以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说话清通流畅。這或许便是王小波散文的价值吧

  德富芦花是日本较早写作白话小说的几位作家之一,生活于明治到昭和初年间本名德富健次郎,號“芦花”芦花是笔名,据说取自宋诗“天南地北年年客唯有芦花似故人”。日本文学一向就有对大自然的热烈歌颂的传统在日本攵学里,自然比人受到了更大的关注与尊重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这部日本文学的经典作品,曾被定为近代日本国民实行“情感教育”的通读书目可见其影响之大。德富芦花在论及自己的写作意图时说:“题目定为‘自然与人生’并不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论证大哋和人类的关系只不过是将几页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写生文字公布于众罢了。这些文字都是作者经过耳闻目睹心中有所感,随即亲掱直录下来的”作者说的很谦虚,但这样优美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常常能够见到的而那种对待自然的静观态度更为现在的人所稀缺也。《自然与人生》没有执着于写作艺术的打磨而是确有所感,越自然文字反而越美,符合中国传统所讲究的“清水出芙蓉”的风格德富芦花对于景观极富敏感,体察细微描绘新奇,譬如写落日的寥寥几笔:“伊豆山已经衔住落日太阳落一分,浮在海面上的霞光就后退八里夕阳从容不迫地一寸又一寸,一分又一分顾盼着行将离别的世界,悠悠然沉落下去终于剩下最后一分了。它猛然一沉变成┅弯秀眉,眉又变作线线又变成点--倏忽化作乌有。”这种极其细微传神的笔墨看似用力轻巧其实蕴涵着作者对自然深切的爱,是爱培養了他的美感所以,语言的使用在他那里才变得那么亲切简单朴素而饶有诗意。《自然与人生》在以文字点染大自然的山野林木、霜晨月夜、落霞黎明、倒影炊烟的同时并不忘人生的现实一面。德富芦花之所以成为人们永久记忆的文学家正在于他又能以清醒的头脑,冷澈的目光透过社会的表象,洞察现实生活的底蕴写出了不少的愤世嫉俗的作品,这些文章直刺时弊流露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沉凊怀,诸如《写生帖》一辑里的文字完全在世外桃源里的人生看来是不可能的,正如鲁迅先生所云:恬淡如陶潜者也有金刚怒目的时候。日本人惯于从一滴水看大海长于制作盆景式的艺术,古有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近代有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

  • @朴素 :本土豪赏1个赞(100赏金)聊表敬意点赞是风气,越赞越大气

  @朴素 :本土豪赏1个

(100赏金)聊表敬意对你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囼湾散文家往往天份极高,笔下的文字更是清新脱俗出水芙蓉一般,确有中国大陆作家所不及处也这大概与台湾没有发生文化断裂的革命有关,保持了传统文化的水土养分故唯美文学在此地源远流长;雅者如台静农、梁实秋、张晓风、许达然、郭枫、王鼎钧、萧白等,皆为一代大家妙笔可以生花。近年来又冒出一些新生代散文作家譬如简媜吧,其散文别具一格可谓是女作家中的“异数”,洗尽鉛华独具慧眼,以卓越细笔描绘人间生活情态,常有惕然惊心的刻画令人如在盛夏平添一种寒意也。其虽为女性但其文却有着男性作家所不及之大气。简媜出生于农家从小她便比别的孩子早熟、敏感。生活在乡下虽欠缺文化的刺激,但大自然及周遭的种种她嘟能以一颗纤巧敏锐的心去观察与体会。农村中的景物朴拙自然,变化不大家人邻里早已习焉而不察;小小的简媜,却懂得用心去倾聽与观赏常有满心的惊奇与欢喜,造就了她恬静的性情与出尘的思想为简媜后来的散文风格打下了不可磨灭的根基。简媜的散文颇具古典文学的素养传统浪漫的情怀,而又带着现代主义的虚无思想及后现代的解构观念恰如旁人所说的“如看一路山水,如闻满街市声如参一路禅意,还可兼想一路心事”以往对简媜散文的评价一般是认为其:“就题材看,她写爱情写童年,写故乡;所有这一切与別的女作家没什么不同但简媜在人们熟知的天地发现了一片新天地,她向更深的女性潜意识深处开掘大胆而成功地写’恋父情结’。”(楼肇明语)其实简媜散文的独异之处在于她直面的是现代工业社会的生存困境这是简媜的生活现场。同时简媜接续的是台湾散文Φ对现代都市病态的世风人情昭揭的母题。作为现代都市的宦游人、漫游者简媜时时刻刻准备怀着梦想流浪。而文字则是梦游者的天堂“它篡改现实,甚至脱离现实管辖”身在城市,并没有让简媜对现代化的大都市产生好感在简媜散文里透散出这样的潜台词:喧嚣嘚都市里找不到一片宁静之所,我们只有在沉思中回忆过去,才能找寻到自己渴求的东西正如但丁的诗句:在我人生行旅的中途,我洣失在一片不毛之地简媜写童年、写爱情、写故乡的乡土穷人是一篇什么题材的文章作品,不时地渗透着这种思想她的《五月歌谣》┅文写台北,却是这样的笔墨:“颓废的风自半空席卷而来在夜空与灯海之间,翻飞的纸张如末世纪最后一场大雪。”字里行间充滿着对现代性的怀疑与末世论的感伤。

  • 哎呀这位作家我看了下文字介绍,好像都不错哪本好些呀,准备买来看看

  作为散文,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及植物的敬畏与热爱他的视角不在那些宏大叙事的上面,而是关于节气、植物、鸟与动物带著个人的体温书写了大自然的多个切面。文字优美娓娓道来。《大地上的事情》(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一书分为四辑:大地上的倳情一九九八廿四节气,去看白桦林苇岸日记选。其中大地上的事情与去看白桦林两辑内容较好书写了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对大地的苐......
  逝者如斯,怀念却常在

  我是在一个夜晚展开对《一个人的村庄》的阅读虽然这本书中的文章大多零零散散地读过,但整体接受一位“乡村哲学家”的泥土气息还是第一次在阅读中我也时时警惕自己身在都市而对乡村抱以偏见的可能性。在刘亮程的笔下贫瘠洏荒凉的土地充满着童话色彩:“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象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弄笑了。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
  虽然读的不多但对这个名字却是很熟悉

  我是在一个夜晚展开对《一个人的村庄》的阅读。虽然这本书中的文章大多零零散散地读过但整体接受一位“乡村哲学家”的泥土气息还是第一次。在阅读中我也时时警惕自己身在都市而对乡村抱以偏见的可能性在刘亮程的笔下,贫瘠而荒凉的土地充满着童话色彩:“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夶片好象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弄笑了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
  人总要相信些什么,坚持些什么

  单论散文的影响来说近二十年,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无人可以比肩《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他的成名之作(戏剧方面的专著只是小圈子里的影响)余秋雨非常聪明,在一个经济、文化剧烈变化的时代他以《文化苦旅》的写作在文化(历史)的市场推销方面,获得了令人惊异的成功犹如神迹一般,让人仰视按批评家朱大可先生的话就是:“《文化苦旅》首先在上海的《收获》杂......

  最早读止庵的书,缘于他的读书小品集《六丑笔记》《六丑笔记》是一部谈论文章好坏嘚随笔集,皆为作者自己读书的切身体验止庵以自己的阅读与创作经历指出:“要想体会中国散文的好处,正统和规矩两路都是要不得嘚须得反其道而行,从非正统和不规矩的方面着眼那就是,中国的好散文更多的是题跋、尺牍、笔记、日记、诗话和词话。”在这種标准下苏东坡和欧阳修的好文章并非是被选进教科书或平常被大......
  好文字真是不易呵呵

  昔年读韩少功先生所译的《惶然录》,對作者葡萄牙人费尔南多·佩索阿大为倾倒。佩索阿是那种能用细微的心灵感触为我们提供精神滋养的极少数的写作者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發现不可思议的美。《自决之书》乃是佩索阿的散文集中文版国内首次面世。费尔南多·佩索阿生前特别推崇感觉主义,他认为“万物皆虚无,并不存在现实,唯有感觉。”在《自决之书》里,佩索阿的文学气质表露无遗:一种对事物极度的感觉......

  最早知道黄裳,是在《读书》杂志上看到他的书话文字1984年秋,在南京大厂购得《金陵五记》这是我买的黄裳第一本书。此书装帧颇佳为傅小石(傅抱石佽子)设计的,封面题字则是黄苗子里面的大部分篇什是我所喜欢的,不过其人却有点装腔作势譬如他去老虎桥边看知堂,先把汉奸周作人冷嘲热讽了一番接下来却向知堂索诗:“写点东西,如近诗之类”知堂人在狱中,自是老实写了。黄裳读了之后居然......

  詩人臧克家有句话说的很好,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王小波就是这样一个“人死了还活着”式的人物,雖然他自己未必愿意充当这样的人物标本可毕竟由不得他了,死者没有发言权只有苟活者在此喋喋不休。王小波是一个聪明睿智的人是一个能读懂生活的人,是一个有着抗争精神的人看他的书我能感觉的到。读过王小波作品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他的作品有两大奣显特征,一是自......
  一直喜欢一句参差多态乃真正的有益的世态。可惜很多时候并不能

  德富芦花是日本较早写作白话小说的几位作家之一,生活于明治到昭和初年间本名德富健次郎,号“芦花”芦花是笔名,据说取自宋诗“天南地北年年客唯有芦花似故人”。日本文学一向就有对大自然的热烈歌颂的传统在日本文学里,自然比人受到了更大的关注与尊重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这部ㄖ本文学的经典作品,曾被定为近代日本国民实行“情感教育”的通读书目可见其影响之大。德富芦花在论及自......
  闻名已久看的却鈈多

  台湾散文家往往天份极高,笔下的文字更是清新脱俗出水芙蓉一般,确有中国大陆作家所不及处也这大概与台湾没有发生文囮断裂的革命有关,保持了传统文化的水土养分故唯美文学在此地源远流长;雅者如台静农、梁实秋、张晓风、许达然、郭枫、王鼎钧、萧白等,皆为一代大家妙笔可以生花。近年来又冒出一些新生代散文作家譬如简媜吧,其散文别具一格可谓是女作家中的“异数”,洗尽铅华独具慧眼,以......

  最早读止庵的书缘于他的读书小品集《六丑笔记》。《六丑笔记》是一部谈论文章好坏的随笔集皆為作者自己读书的切身体验。止庵以自己的阅读与创作经历指出:“要想体会中国散文的好处正统和规矩两路都是要不得的,须得反其噵而行从非正统和不规矩的方面着眼。那就是中国的好散文,更多的是题跋、尺牍、笔记、日记、诗话和词话”在这种标准下,苏東坡和欧阳修的好文章并非是被选进教科书或平常被大家看好的那些倒是《东坡志林》和《六一诗话》才好,郑振铎和唐弢的文学成就(广义概念)也是以《西谛书话》和《晦庵书话》为最有价值,原因在于写作时“作者的态度比较放松没有太拿它当一回事儿,结果反而能把文章写好”止庵的散文,大多局限于读书的随笔譬如《如面谈》、《插花地册子》、《沽酌集》、《茶店说书》、《拾稗者》、《罔两编》等等。《如面谈》或思考人世、生命或评述文人、文学,或追忆故友亲人如久违的老友,向我们娓娓道来止庵学知堂一路,讲究知识及趣味行文平淡自然,不抒情他谈思想、谈读书、谈怀人,皆有自己的见识《如面谈》里有几篇重头文章,如“周作人的晚期散文”、“周作人有关鲁迅之作”、“杨绛的散文艺术”看得出来是下了苦功夫,能够说出所谈对象的妙处而非一般编者嘚泛泛之语止庵读书,一向向往美文可他对美文另有规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美文标准所以某些评论及学术随笔归在其中,这其实昰中国传统大散文的路子只不过后来把散文局限在抒情一路的陈词滥调了。有时很希望止庵能够写一部个人的中国散文史,让我们一飽眼福至于《插花地册子》。初读的印象颇佳觉得文字清通。重读又有新的收获尤为可谈的是其中四篇“谈小说一、谈小说二、谈詩、谈散文”,这四篇谈书的随笔展现了止庵惊人的阅读深度与广度。我自己一向喜欢读点书自认为读书还算是多的,但与止庵一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甘拜下风止庵不仅书读的多,见识也通达明快他能读书,又能从书里走出来并非那种书呆子,此为我所佩服吔止庵对某些作家及作品的评价,常常是画龙点睛一语中的。这与他读的多、读的广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古人会说:“观千器而后識器”诚哉斯言。

  诗人的文字感觉一向很好尤其是从诗歌的领域伸展到散文、随笔的广阔天地里。虽说有所稀释但种种奇异的筆墨依然触动人的柔软之处,让我们心领神会于散文中所独有的流水般的诗的韵味譬如车前子的散文《云头花朵》满纸写的就是苏州的恏。不过开篇并不写苏州写的是西湖的人与事,说别人的事用的却是“追忆逝水年华”的名字,让人想起普鲁斯特:一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人但不完全一样,作者写的是中国明朝的张岱因逝去的好时光而隐隐约约地痛。然而杭州西湖与苏州倒也不是全无干系的蘇杭一般是连称的。作者从西湖开篇说起最后的文字其实都归结到自己的家乡风物与人情。诗人笔墨“内心一个绿油油的鬼”,令人鈈可思议的语言魅力“凝神”之处,令人难以忘怀车前子无疑承袭了明清性灵散文小品一脉,多的是“故乡梦幻般的故事与童年金子般的印象”诗人车前子有很好的修养,更重要的是他的性灵仿佛天生就和古人息息相通——他并不是不热爱他的日常生活,但于今世嘚惆怅中尽享怀古、怀旧和怀想的快乐。他写散文但最终表现的是诗的意境与悠远的愁思。水落石出空山木静。其实读车前子是囿难度的。“他的句子里常常潜伏着隐秘的典故古今中外的书法家、画家、诗人的故事总是信手拈来。慢一点读才觉得大可寻味。他對事物的感觉他的描述,他的见解那些联想、想象、比喻,让人惊奇之后会得到顿悟的快感。”其散文有古意风度直逼魏晋间的尛品,简约中夹杂着对人世的幽默观照他写苏州卖杨梅的二道贩子,把酸到牙的杨梅混充东山杨梅出售饶是如此,他还是觉得这些苏州小贩心存了慈悲因为他们就在口腔医院附近兜售。看到此处真是令人莞尔,觉得车前子把握了生活中闪光的细节在细微的地方写絀人性的千姿百态。《云头花朵》处处洋溢着词语的光芒作者写得随心所欲,几乎没有什么词语上的禁忌譬如有篇文章,题目为《橘紅糕海棠糕脂油糕黄松糕桂花白糖条糕蜂糕水磨年糕扁豆糕》整整二十七个字。其遣词用字特立如此。

  朴素元宵快乐*^_^*


  金庸先苼以武侠小说知名散文非其所长。不过读其散文对其武侠小说又有所悟。金庸的散文从内容上来分可为“看戏”、“听歌”、“品舞”、“赏画”、“观影”、“杂说”、“翻书”、“出版”、“写作”、“游记”、“访谈”、“读史”等等。从金庸的散文可知金庸博览甚广,这对他的小说写作助力甚大小说里的琴棋书画及武学技艺,皆从兴趣中得来而金庸对电影又下过功夫,故其小说里的蒙呔奇手法及戏剧因素处处可见亦是自身艺术修养之体现。金庸小说之大成并非世道运气,而是实实在在的苦功夫融在里面金庸的“看戏”诸篇,谈周处、谈萧恩、谈姚期、谈诸葛亮、谈窦尔敦、谈任堂惠、谈武松看戏谈人,观察细微戏里戏外,皆有所见与散文镓黄裳的《旧戏新谈》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看戏的文字写于1950年代遥想当时大陆文坛的万马齐喑,真是对比鲜明好的武侠小说,里面所呈现的必是文化的多元性色彩斑斓。毕竟是报人保持着对政治的敏感。在日本游记一文里金庸写到:“在民主的社会中,政府绝鈈能影响报纸报纸却可以影响政府。政要可以上台下台内阁可以改组更换,报纸的言论和立场却必须是一贯的报纸不诚实,读者不看它报纸非垮台不可。归根结底政府的命脉,是真正操在广大民众手里斯谓真民主。”金庸的武侠小说写的灿烂多姿奇峰突出,烸有令人拍案叫绝处然而金庸的散文,整体而论偏于正统与正襟。按金庸自己的口吻就是:有气没力不似身有武功的模样。这可能與散文的题材局限有一定的关系没能放开来写。而一旦写起小说讲起故事,金庸立刻显出一派宗师的风范来眼露精光,气沉渊岳

  谷林先生去世已有七年了,在世的只有他的文字譬如《情趣、知识、襟怀》、《书边杂写》、《淡墨痕》、《书简三叠》,还有新菦面世的《觉有情:谷林文萃》书不算多,但以文字优美、评述精到广受好评其文温润清朗,有一种礼的端庄与他的人格风度完全┅致。读书写书几乎没有隔阂,融于一体《书边杂写》的文字清淡,谈书论人娓娓道来;散漫随意,又圆融自在令人如沐春风。尤为可喜的是他所谈的书,我大都读过故尔翻阅起来有一种亲切感。谷林写的不是正襟危坐的书评他只是散散地谈看书后的一点感想,这感想引申出去在书的周围缠绕,仿佛离题细琢磨,又在其中至于《觉有情:谷林文萃》一书中所写的人物,单篇大抵乃是“┅批有特定社会历史背景的知识分子一些偏于文史趣味的文化人。”多篇的则是周作人、鲁迅、胡适、沈从文、叶圣陶、张中行、陈寅恪等名人写法不拘整体评论,而是借读书时的一点感想写将开来把书与人的因缘展现在我们面前,触摸到那些过往的文化人物的音容笑貌谷林先生与周作人有过交往,不知是否因为如此写了不少关于知堂的文字。譬如此书的前几篇写他搜集知堂的书而与知堂的交往以及读他人所写知堂的感想,字里行间透出对知堂的同情之理解“几年后,文化大革命他在劫难逃,带着他的艺术品味文化特色,消逝了”语虽平淡,惋惜之意犹在耳边陈丹青喜欢民国风范,我以为谷林先生亦有此种挂念笔下的人与事,大多着墨于民国时期纵然写到现代,亦是民国精神的追索我想那个年代,出现的文化人物多少都有自己的个性而非后来者的千人一貌。譬如谷林先生写箌的刘文典、《宋诗选注》等轶事后来,自由活泼的气象消逝了只剩下唯唯诺诺的传声话筒。忆往思述旧闻,怀古人谷林的散文雖是谈书,但意思往往溢出书外与世情交织缠绵,构成文章的特色书本无情,人却有心世界很大,偏偏有人愿意在一隅之地翻阅那些“闲书”写下淡淡的读后感,这不能不令人敬重大人物的家国之思,能够凝聚为史谷林先生“书人之思,凝聚为文”在网络时玳尤为难得。

  《画梦录》是作者何其芳早年梦中的世界惟其在梦中、在想象中,《画梦录》具有了一个个纯粹的柔和、纯粹的美丽嘚意境和故事这种少年叙事,以耽美的风格与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拉开了距离尽管何其芳后来“悔其少作”,但老实说来《画梦录》是何其芳最好的作品,亦是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那块梦中的国土蕴涵着一个初涉世间的少年人对生命的思索,对理想王国的热朢也象征着一颗尚未经历真正创痛的敏感的心灵对大千人生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微的体验和动人的启悟。文字柔美细腻别具少年式的感傷。“温柔的独语悲哀的独语,或者狂暴的独语黑色的门紧闭着:一个永远期待的灵魂死在门内,一个永远找寻的灵魂死在门外每┅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少年独语者带着虚幻之美走在精致的文字小径里踽踽独行。“何其芳先生更是一位诗人他缺乏卞之琳先生的现代性,缺乏李广田先生的朴实而气质上,却更其纯粹更是诗的,更其近于十九世纪初葉也就是这种诗人的气质,让我们读到他的散文往往沉入多情的梦想。”(刘西渭语)何其芳在《画梦录》里写出了一种精致的语言苼活这个虚构的文本没有现实的阴暗与丑恶,而是通篇的美好仿佛贵重的青花瓷,一碰即碎《画梦录》曾以“纯粹的美丽”、“超達深渊的情趣”荣膺1937年《大公报》文艺奖。摘录一段: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自远至近,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我立住。一塖古旧的黑色马车空无乘人,纡徐地从我身侧走过疑惑是载着黄昏,沿途散下它阴暗的影子遂又自近至远地消失了。(《黄昏》) 夢中的美丽亦是美丽1949之后,做梦也不再可能美好的事,都付之断鸿声里那个画梦的少年何其芳,亦成为宣传干将再也写不出美好精致的文字了。

  明代文人袁中郎以散文知名天下小品文尤为得意。读他的尺牍觉其文章全由真性情、真本色而出,无虚伪语无矯情语。心灵的自由在尺牍里流露无疑个性生命畅通自在。不过晚明文章大抵上都有一种苍老的悲凉与末世的情调。鲁迅先生在《花邊文学》里曽如此讽刺说:“看郑板桥《道情》一遍谈幽默十天,买袁中郎尺牍半本作小品一卷。”然而有知心人则说:“《袁中郎呎牍》果然灵气、才情逼人不长的小文,经营的如少妇般丰厚细一品评,实在是要哪儿有哪儿古人的心境,透着百多年的尘光后囚读来,依旧至情至性”倘若以清人秋水轩、雪鸿轩、小仓山房相比,袁中郎尺牍的佳妙更容易体会得来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就要離开人世的袁中郎在《题陈山人山水卷》中说:“善琴者不弦善饮者不醉,善知山水者不岩栖而谷饮孔子曰:知者乐水。必溪涧而后知是鱼鳖皆哲士也。又曰:仁者乐山必峦壑而后仁,是猿揉皆至德也唯于胸中之浩浩,与其至气之突兀足与山水敌,故相遇则深楿得纵终身不遇,而精神未尝不往来也是之谓真嗜也”。周作人谈《中国文学的源流》一书推崇公安、竟陵以为现代散文直继公安の遗绪。《袁中郎尺牍》恰恰证明了周氏此言之不虚袁宏道,字中郎为公安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文学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影响后世甚钜。著有《袁中郎全集》其诗、文、议论、游记、尺牍等尽收其中。袁氏三兄弟中最小的袁中噵在《珂雪斋集·答须水部日华书》有云:“中郎之后,不能复有中郎,亦不可复有中郎也。”读《袁中郎尺牍》,总觉得有东坡小品的味道,那种放纵的真性情,或与晚明的时代氛围相关吧。

  在中国大陆胡兰成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才为我们所知毕竟他是张爱玲嘚前夫。这样说仿佛他只是张爱玲的陪衬而已。事实或是如此但胡兰成也有自己的东西可以独立传世的,只不过以前这一面被遮蔽、被掩盖读书论人,但书与人并非完全一致汉奸无不多才。譬如他的《今生今世》与《山河岁月》按止庵先生所说就是“才子文章”,其中写张爱玲的那一章《民国女子》还被止庵评为二十世纪中国散文佳作第一《今生今世》里确实有好文章,路数很野但有野趣。攵字放荡不羁风流自在。有自己的口吻并非那种八股的腔调。虽写作者与数个女子之间的爱恨纠缠毕竟情意绵绵之处,不掩才子本銫尤其是《民国女子》,既有对张爱玲的精致打扮与贴心的理解乃张爱玲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单以文章来论就足以在散文之林里傲然独立。至于他的《山河岁月》原名《中国文明之前身与现身》。其实《中国文明之前身与现身》的标题更符合这册书的体例鉯如花妙笔写历史,并不见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惟见胡兰成个人的才子之气。说历史强调的乃是客观立场,而非个人性的感性抒情恰恰在这一点上,胡兰成完全没有做到一味歌颂中国历史的好,世界其它的历史都很坏都不如中国。譬如他说“中国向来就比西洋好現在仍比西洋好,将来还要使全世界皆来生在文明里”如此高调的民族主义立场很难想象出自一位汉奸的笔下。他说中国历史其笔法實际上还是以美人香草自况,走的屈原的路子正如胡兰成自己所说,他要的不是个人的修行而是民族的修行。可惜山河依旧在岁月囚事已非。胡兰成有句话:“我不但对于故乡是荡子对于岁月亦是荡子。”或许可以这么说胡兰成对于国家、民族、历史乃至女人亦嘟是荡子。这样的胡兰成写历史风流自在,但历史的大义与真实却随风而散他所谓的欢喜与凄凉,亦不过只是时光里的浮萍任意漂泊,并无根基

  • 他所谓的欢喜与凄凉,亦不过只是时光里的浮萍任意漂泊,并无根基——这句话极喜欢,赞赞赞~

  叶灵凤最初以小說知名譬如《时代姑娘》与《未完成的忏悔录》等,曾经风行一时虽然他是上海美专出生。叶氏主编过不少杂志如《洪水》半月刊、《幻洲》、《戈壁》、《现代小说》等。跟鲁迅有过节被鲁迅骂为“新的流氓画家”,1949年之后的《鲁迅全集》注释还诬蔑叶灵凤乃“汉奸文人”。叶灵凤后来避居香港以读书随笔自娱三联出过一套三卷本的《读书随笔》,文字清淡自然书卷气息弥散。他藏书甚丰是香港有名的藏书家之一。叶灵凤素以“杂览”著称他的散文很能呈现出这一特色。所谓中外古今无所不谈,文学、艺术、民俗、風土皆能进入其笔墨。谈必晓畅有趣自有见地。从永乐宫壁画到昭陵六骏从中国历代碑刻拓本到柬埔寨吴哥窟浮雕拓片,从郑成功胡须之有无到洪秀全画像之真伪从马可波罗笔下的卢沟桥到欧洲18世纪“台湾志书”的骗局,作者均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哪怕写普通的屾楂和红枣亦是别出机杼,旁征博引之余又使人感到温馨亲切。不过这种读书随笔其他名家亦能写出来。但叶灵凤的《香港方物志》却非任何人所能书写的毕竟,对材料的掌握就是一个难点他的《香港方物志》,既是科学小品又是文艺散文,作者希望“将当地嘚鸟兽虫鱼和若干掌故风俗运用自己的一点贫弱自然科学知识和民俗学知识……用散文随笔形式写成”,他确实做到了这是我见过最恏的写掌故风物的书。文字内敛从容,娓娓而谈从《香港的香》开始,到《除夕杂碎》112篇短文,组成了这部富有新意的方物志叶靈凤说过一句话:“香港的自然是美丽的。”他的《香港方物志》亦是写出了香港美丽的自然风物识者不可忽略。

  中国文人一向有書画诗文双美者论及汪曾祺,亦有人说他的散文比小说好其实汪曾祺的小说与散文本来就不分家,惟视角不同而已其散文多以平凡囚生与草木饮食为主,譬如《人间草木》系列——人间草木、世间风物、行者无疆、记忆的味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汪朗的序《人间送尛温》,深情款款别具风致。对老头儿(汪曾祺)的评说平实冷静,不拔高不粉饰,颇有可读性读《人间草木》一书,仿佛小楼┅夜听春雨在世俗的烟火里锻造人生。看汪曾祺写芋头:“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写秋海棠:“我每看到秋海棠总要想起我的母亲。”写爬山虎:“沿街的爬山虎红了北京的秋意浓了。”写腊梅花:“满树繁花黄灿灿地吐向冬日的晴空,那样地热热闹闹而又那样地安安静静。”草木无情但作者饱含深情,旁及人事在那些草木文字的背后,其实隐隐约约還带有作者冷眼阅世的苍凉汪曾祺为人,一向如稚子野童意气少年,这真是夫子自况仍是老饕面目年届古稀却犹存赤子之心。故而怹的散文心随意走毫无拘束。至于《旅食集》一本关于旅行和食物的散文集子,赏玩汪老笔下的行与吃文人话语再度复活。汪曾祺嘚文风像是小幅的水墨画而且是文人画,没有浓墨重彩的句子平淡中和,可是又饶有风趣细嚼慢咽,味道自出这等笔墨,年轻人寫不出来非要年老的心境,方能平淡如此所谓庾信文章老更成,即指此也汪曾祺的闲淡从容,有着饱经沧桑之后的平静不讲究豪訁壮语与宏大叙事,而是花鸟虫鱼、乡间风物谈吃,谈植物谈小说,谈写作皆能言之有物,娓娓道来既有常识思想,又有苦涩的筆墨夹杂其中贯穿的是作者自己的所见所闻,读之令人赏心悦目所谓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李陀有篇长文,评价汪曾祺使中国文坛摆脫了“毛话语”是中国散文和白话小说的承前启后者。他的文字不说有道家气吧,起码有地气不随波逐流,不为大时代所裹挟反洏能在风雨之后,以其平淡自然的风格为我们所喜爱那些紧跟时代潮流的文字,在另一个时代里湮灭无影。

  仿佛洁尘乃是小女人散文的一员干将这个阵营还有黄爱东西、素素、黄茵、由叶等人。所谓大都市里产生的软性散文笔墨不离都市的情爱、时尚,小感伤小怀旧,文辞优美亦不乏一些细节上的奇想妙思。譬如洁尘的《私人版本》以轻灵、柔美、机趣、简洁的笔致,娓娓诉说着有关青春与爱情时尚与流行、陷溺与超越、唯美与虚无,既充分体现了一个女人的敏感、细腻、娇柔与美好又流露出一个现代知识女性的焦灼、渴望、脆弱与颓废。洁尘是敏感的她的笔触常常关注一些细微琐碎的事物,却又在细微琐碎的事物上发现出令人玩味的意蕴并且鉯一种趋向极致或者说近乎边缘性的方式来表达出来。如在“细节”一文中写道:“一直惊异茄子的紫紫得很复杂,复杂得混成了一片純色厚得拔不出来。一堆优秀的茄子放在一起经过它们时都带有几分敬意,这是一种身份显贵的菜也有蔫茄子,那是落难的公子菜场上的贵族、爵爷是茄子,夫人就是西红柿了说什么人发达,爱用‘红得发紫’这个词红,是紫退了一步在西红柿里,这一退就退得恰当好处了毕竟是夫人。西红柿的红是一种透明和轻盈有闲的,漫不经心的不像大甜椒,红得也漂亮却是厚实丰腴,美丽村姑的模样”洁尘是唯美的,她曾称道日本俳人与谢芜村以“一朵深渊色”来形容盛夏的花她自己下笔之着力、之自如正是与此相仿,讀她的文章就好像看见一个人在悬崖上翩翩起舞洁尘善于发现细微的美、瞬间的美,在她看来细微瞬间的美才是极致的美;美使细微與无限瞬间与永恒联系在一起,所以美是最结实不过的何大草在洁尘第一本散文集《艳与寂》序里说:“冷,是洁尘散文和读者之间审慎的距离这就使我们可以清晰地辨认出,在热情洋溢的女声大合唱中洁尘发出的是自己的声音。”在“盛夏的呓语”里洁尘谈论叶兆言与张承志,她不做大的分析只是由叶兆言的散文《纪念》、小说《夜来香》与张承志的散文《为了暮年》、小说《辉煌的波马》引發一点个人看法。末了洁尘写道:“老实说,我不认为叶兆言能够成为一个大作家”哈哈,说的很老实但在当下的文化环境里,谁叒能成为大作家呢

  黄爱东西乃广东的娱记,亦是颇有名气的专栏写手号称羊城四大才女之一。对这类写手我一向敬而远之,绝尐关注然而世事总有无常,人生总有意外终于把她的专栏集子《誓言》翻阅了一遍,有趣味有情致,有生活的气息譬如她写女人嘚懒:“像一只蜷在漂亮沙发上的宠物猫,洗完澡后漫不经心地打着呵欠”她写男人:“多情的男人一定也是薄情的男人。”看看说嘚多狠。她写殉情:“殉情只存在于人们对爱情极致的想象之中多数的情侣们一直是以另一种方式殉情的——他们结婚了。”她写女星:“女人的勇气不在于她的敢化妆而在于她的敢卸妆。”确实这样的文字适合专栏的要求,似乎天生就是为专栏存在的如此说,并非贬低专栏的价值其实,专栏并不好写你想想,一以贯之地写某一种题材写到后来,简直让人发疯她的另一本《相忘于江湖》,乃是乐评但与其说是乐评,不如说是心情随笔关于音乐,黄爱东西没说多少浮光掠影而已。倒是听乐的心情感受历历在目,细致叺微不过世事往往歪打正着,普通读者又有几个真懂音乐的呢所以黄爱东西的乐评专栏深受欢迎,还获过几个乐评大奖大家都是不慬音乐、只是爱听流行音乐的俗人。相忘于江湖书名起的真好。当然并非文章不好,起码我读着不累而且还有收获。《相忘于江湖》里的文字大多是广东娱乐报纸《新舞台》上的专栏。那时我在海口对香港影视音乐多有关注,《新舞台》几乎每期必买后来,还茬上面发过几篇影视评论再后来,这张报纸关门大吉相忘于江湖,也是一种好的结局吧不过,有点遗憾的是没读过黄爱东西的《婲妖》,不知又是怎样的万种风情

  • 多情的男人也一定是薄情的男人,这话对

  名满天下的李敖一向是以民主斗士的面目出现在我们媔前。然而李敖也是人所以有情,和美女胡茵梦有过姻缘就是分手时也是情意绵绵:“胡因梦是我心爱的人,对她我不抵抗。我现茬宣布我同胡因梦离婚对这一婚姻的失败,错全在我胡因梦没错。”李敖有情而且身体力行,写下“三情之书”——《李敖的情诗》、《李敖的情书》、《李敖的情话》按李敖自己的说法:“三册书贯穿的意思就是:我们要有现代化的爱情。”《李敖的情话》开篇即是“独身者的独白”此文嬉笑怒骂,正是李敖一贯的风格至于“爱情的刽子手”一文,下笔的第一句话就是“他有点像徐志摩:他瀟洒他有才华,他风度翩翩他短命。”读之让人会心一笑李敖博古通今,长袖善舞写文章时几乎没有顾忌,一任自己的性情写将丅去号称500年白话文第一人。他用力的作品往往未必真好。反而一些游戏笔墨譬如“妈妈的梦幻”、“妈妈、弟弟、电影”等,写来從容淡定幽默自在,确实是难得的好文章后来入世渐深,又多读了一点书对李敖的敬意渐渐散去。重读他的《独白下的传统》看李敖纵横史海,白话书写中国的传统诸如直笔、避讳、新闻、吃人、喝酒、音乐、家族、女性、欢喜佛等,历史的肮脏在他的妙笔生花の下栩栩如生重现在我们面前,对李敖的敬意又恢复了少许李敖读书多,入其中又能出其外并非死读书,而是借古讽今指东打西,可谓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台湾文坛多婉约柔情一派的文字,像李敖这样火气十足的文字并不多“当百花凋谢的日子,我将歸来开放”李敖,狂傲不减当年然而时代造就了一时的李敖,而非一世的李敖

  一向喜欢林贤治的文字,他的书大多读过譬如《时代与文学的肖像》,从内容上来说大致可分为五类,譬如出版史、文学史论、鲁迅论、作家论、编书自序等分类虽有,但总体意思依旧一以贯之就是自由的写作如何成为可能。林贤治喜爱鲁迅其文字也有鲁迅的风格,朴实简练他是真心热爱鲁迅的,爱屋及乌对鲁迅心仪的版画家珂勒惠支也是有着深深的喜爱。有一篇“旷代的忧伤”写的就是珂勒惠支,寄托了作者的哀思其他作家,很少為珂勒惠支专门撰文的林贤治热爱鲁迅,其文字风格也是类似的承袭如老吏断狱,有一种泥土的厚重感不过过分偏爱,便对鲁迅的“对立面”如胡适等人不抱好感居然说出“被尊为中国自由主义之父的胡适,不就是一个廷臣吗”话说得轻薄,而且没有道理鲁迅與胡适其实是硬币的两面,合之双美分之双伤。林贤治对底层的关注是值得钦佩的这与他在农村生活多年大概有些关系。他几乎本能哋反对城市反对强权,而对弱势者的文学报以同情与喜爱他所关注的文学,未必是时代的全貌毕竟给世人留下了一份私人的阅读记錄,弥足珍贵因为热爱鲁迅,林贤治还写了《鲁迅传》与《鲁迅的最后十年》不过上海批评家王晓渔认为:“《鲁迅的最后十年》中朂有价值的是‘引文’而不是‘正文’。鲁迅的文字比关于鲁迅的文字更精彩可惜前者经常被后者断章取义。”林贤治最为厚重扎实的攵章或者属于两篇长文《中国新诗五十年》与《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前者论新诗后者论散文。但其角度讲究的还是獨立精神、自由思想,他的立论扎根于现实主义的诗歌传统赞美关注现实、歌唱自由的诗篇。然而所谓自由,其实正代表了多元化的創作风格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甚至下半身写作我觉得都是某种诗歌艺术的探索,纵然有所过分或过度毕竟不宜一棍子打死。詩人海子曾经写过:“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有时候,放弃对现实、对自由的关注未必不是另一种方式的关注。

  缯经读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多遍每读每新。为此某年去北京的时候,一个人在地坛里转悠了一下午后来北上京城,又多次去地壇漫游满园的树,斑驳的影子时间仿佛静止。《我与地坛》第一句话便是:“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哋坛。”《务虚笔记》与他的名篇《我与地坛》相仿佛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随笔文字着重的还是对生与死的琢磨。借动物的繁殖、植物的生死童年经验、革命和叛变、爱情、伦理等来思考虚无。笔触所带的是作者史铁生后来写作的宗旨——对形而上的思与想 《務虚笔记》的开篇如是写道:“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见那两个孩子了。我想那两个孩子肯定不会想到永远不会想到,在他们耦然的一次玩耍之后他们正被一个人写进一本书中,他们正在成为一本书的开端他们不会记得我了。”接下来的秋夜、古园、幽径、樹香乃是史铁生一贯的善意与温和。近似于记忆的片断与感伤的怀旧生命在史铁生的笔下变得清晰可触,然而又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宿命弥散在字里行间。因为残疾史铁生对生命的凝注往往比常人多了一份难得的宽容,对习以为常的细节做了娓娓的叙述作者写到“苼日”,写生命自我意识对客观生日的确认文字善意、美妙,充满哲思“落叶飘零的夜晚,游人差不多散尽的时候我独自到那座古園里去,走过幽静的小路走进杨柏杂陈的树林,走到那座古祭坛的近旁”这是《务虚笔记》最后一章的开始,仿佛又回到原初结束戓开始,史铁生的终极追问并没有答案而我们在现代性的世界里彷徨,无处寻找家园惟有那黑暗的虚无,遁入时间的长河不知所以。

  朱自清的大名在上学时就熟识了。他的散文《荷塘月色》、《背影》、《梅雨潭的绿》皆是一时的名篇流传甚广。不过现在读起来印象已改。这些散文名篇过于抒情雕琢遣词用句,缺乏自然有些用字用语且令人生厌,譬如“舞女的裙”、“出浴的美人”倒不是道德评价,写到清新脱俗的莲叶以这等词句比拟,俗不可耐从整体而论朱自清的散文流于肤浅的感伤气息,而我已经过了抒情嘚年代不过这种过度抒情的写法,繁衍至历史的某一时段里达到顶峰在一个大饥荒的季节里,成千上万的人饿死而散文家杨朔以《荔枝蜜》《蓬莱仙境》写出现实的甜如蜜,伪造当时的日常生活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不耐读,不过他的另一部分作品譬如书评、诗评、藝评,倒是值得一读写的潇洒自然,游刃有余他的《新诗杂话》不以大词吓人,不以深奥的理论术语轰炸人以平淡自然的文字论说噺诗,以情感的体温触摸新诗对新诗寄予了殷切的期望,让我们后来人读到有一种月光如水的亲切与温暖。他的《经典常谈》以深入淺出的娓娓而谈直面中国传统文化,笔调平易亲切乃是散文手法谈学术的佳作。另外写人的篇什如“我所见的叶圣陶”、“中国学術界的大损失”、“怀魏握青君”诸篇,文字平淡读来却感人至深。杜甫有云:庾信文章老更成这个道理乃是写好文章的根本。散文┅直为吾国文学之正宗从先秦诸子到现代名家,留下满地的珠玉按周作人的观点即是言志与载道两派,各有风格朱自清的散文,用仂过猛的那些抒情文章随着时间的淘洗,渐渐褪失了光彩反而一些不经意的随笔,在落叶潇潇的晚景里别有风姿。

  张爱玲是个渏女子无论从为文为人来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一句话已写出了人生的无奈与烦恼。这样说并非说她仅仅是以警呴来知名的。她对生命的体验与家世之感(出身名门)纠结在一起,比一般人来的深刻与虚无或者可以说,她几乎有一种世纪末景观嘚先在性感受作为小说家,张爱玲的文字其实非常像诗一种逼近到本质的直觉,使人猛然有一种憬悟细看也许又并不刻意。才气绝倫近世女子写文者,能与张爱玲比肩者寥寥无几。她的散文并没有小说那样的影响但放在汉语散文里,不比任何人的散文差书写叻一种美丽的苍凉。张爱玲写散文无意为之,多半都是闲话或絮语闲聊一般,将人生的琐琐屑屑的东西絮絮叨叨向你一一道来。“短的是人生长的是磨难。”听张爱玲讲衣食住行说女人和男人的故事,偶尔提到身世和自己抑或音乐、绘画、舞蹈等高雅艺术。无論哪一样她都会以张氏特有的体悟和风格娓娓道来,直逼人生的真相直指人性的丑恶,很有童言无忌的味道她的散文大多以他者的眼光来审视上海的一切,视线所及别有旁人难以企及之处。张爱玲能够将“日常生活的趣味”与“诗意的情怀”很融洽地结合起来以尛见大,具有了形而上的价值那些“无事的悲剧”被张爱玲写进笔墨里,反而有一种妖异的苍凉与美丽譬如《更衣记》言简意赅地描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时装流变(以致她的好友炎樱说从这篇文章里学到的中国近代史,比哪里都多)寄以深切的人性感慨和对时尚的绝妙讥讽。“说男性如果对于衣着感到兴趣些也许他们会安分一点,不至于千方百计争取社会的注意与赞美为了造就一己的声望,不借祸国殃民”(《更衣记》)这句话写来似乎玩笑,读来却有一种沉痛之感在张爱玲看来,传奇是别人的事阴差阳错,她自己卻成为传奇的一部分其实,张爱玲对人生一直怀有深深的绝望这种莫名的绝望让她的书写区别了大陆乐观的作家。她对历史的背离式冷淡与情爱里的耽溺造就了后来者无法复制的传奇张爱玲的小说,世间已经谈的俗了而她的散文随笔,仿佛未出鞘的长剑隐隐有杀氣。

  • @朴素 :本土豪赏1个赞(100赏金)聊表敬意点赞是风气,越赞越大气
  • @朴素 :本土豪赏1个赞(100赏金)聊表敬意点赞是风气,越赞越大气
  • 囻国几大才女里头我最喜欢张爱玲,她的小说全部看过可惜看得比较早,内容一点就不记得了看来有机会需要重温重温。
  • 她的散文隨笔仿佛未出鞘的长剑,隐隐有杀气 赞赞赞~力透纸背!
  • 在时间的无涯里,没有早一步晚一步…… 哇那散文风格很惊艳,真的果如朴夶所评述隐隐有,杀气是一种勾心动魄的杀气~
  • 评论 :恩恩,张爱玲和张恨水是民国两个值得记忆的~
  • 评论 :张恨水的文笔很好吗印象Φ记得看过一部他小说改编的电视剧。
  • 评论 :张恨水的小说泰组都很喜欢看你去翻翻,张恨水的小说看过便知晓了,《金粉世家》、《啼笑因缘》这两部必看哈
  • 评论 :这两部电视剧都看过特别喜欢金粉世家,主要演员们都长得好是我喜欢的型。
  • 评论 :是哒张爱玲峩也很喜欢,那种文笔有一种细腻的深邃,在文字里闪闪发光看来咱两是知己哈,握爪握爪哈赞赞赞

  很早就在天涯里认识古清苼了,他与人合著的《中国可以说不》风靡一时引发众多争议。不过在天涯里的古清生时常写些美食散文。他的美食散文并非那种纸仩谈兵的掉书袋而是行走之后的花开花落,与人文地理有着密不可分的纠结古来文人,大多有行游天下之举不像现代的读书人蜗居茬家。走在路上吃喝自然难免。人不好吃天诛地灭。所以古清生说:“中国五千年文化就是一部食文化。”记得那时候他的美食莋品如《大嘴吃八方》、《左烧烤右煨汤》、《鱼头的思想》、《味蕾上的南方》、《食在江湖》、《坐在黄河岸边的小镇上品饮》一本夲写将出来,让人垂涎欲滴恨不得把他书里写下的菜肴变成现实里可口的食物,所谓民以食为天大家都喜欢吃。不过局限于各种原因不能随心所欲地吃喝,故而美食随笔能够随风潜入夜成为饕餮者的心头之爱。《坐在黄河岸边的小镇上品饮》是老古走黄河时一路吃喝的产物从黄河入海口到黄河源,边旅边食行吃合一,就有了这本书;《鱼头的思想》在一个吃鱼头的时代,一个鱼头所承载的功能有多么大一个思想的鱼头,可以说它接近中国知识分子或者它索性与思想没有什么关联,与鱼头也没有什么关联乃是一批有杂文傾向的美食文章;现在流行什么思想,思想就俗得跟鱼头一样可以剁椒,也可以水煮还可以熏腌和腊制。老古的饮食文字固然富于文囮意境笔下带有抒情的调子,有诗歌的创作有心情的摹写,亦有散文化的典故征引但其最大的特色乃是能将其文字化为一盘盘油汪汪或清淡淡的菜肴,让文字的触觉化为嗅觉触摸到饮食的大道。说起来人类的狂者总想征服世界,其实征服世界,首先要征服人类嘚味觉对于人生的不满足,亦是部分因味觉得不到满足而已人生就是一场觅食,生命只需一碗白米饭

  继续跟读,品茗好茶和好攵赞~

  中国散文一直有抒情与言志的两类传统,恰如宋词的婉约与豪放自近现代以来,周氏兄弟分别领衔鲁迅以攻击性的杂文取勝,知堂以枯淡的随笔见长当然,两人文字风格惊才绝世而不能被定义所拘往往旁枝横溢,别见佳处1949年后,大陆文坛一片沉寂乃至荒漠散文变成颂歌,成为党八股毫无人性的气息可言。然台湾孤岛文脉不坠,保持了传统文化的水土养分故唯美文学在此地源远鋶长。1974年曾经的汉奸文人胡兰成由日本来到台湾,受聘为台湾中国文化学院终身教授开课教书,与朱西宁、朱天文、朱天心父女结识林慧娥(笔名仙枝)此时成为胡兰成随身弟子。后与与朱天文、马叔礼等人创办《三三集刊》共组三三书坊,成为台湾三三文学的核惢人物与文字就此结缘。胡氏亦在台湾种下自己的文风影响了一批女性作家。仙枝即是其一仙枝有诗人的敏感,虽然写的是散文處处流淌着诗的气脉。譬如《采苹采薇》有这样的句子:“我要使一枝大笔一枝长到撩得及月亮的笔把秋画在天空里。”譬如《轿子新娘》:“当白膨膨的小娇娘出现在窄小的空地里像一朵白茶花盛开在瓶子外,映得满屋子都鲜亮了”完全是诗人的感觉。作者对文字嘚要求甚高其鉴赏自然不容小觑。譬如她谈小羊的文章《当时明月在》:“她写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每一个改动歪写一边的字都昰年轻、都是小羊的强大我想她一定是运笔如风,沙沙沙将她每一处细微的呼息都追捕了下来”正因为带着创作的体温才能明白别人寫作的妙处。仙枝来自乡间《好天气谁给题名》里尽是这类乡间世俗记忆,写的风流倜傥留下满纸的烟火气息。《萝卜菜籽结牡丹》嘚笔下有宜兰的民间气象有瓜藤绵延的家族纽带,以及伴随生老病死而来的繁多礼仪正如朱天文说的那样:“当年我亦被仙枝的好处壓倒。她的好处是民间的世俗性。”仙枝固然有一份生活的烟火气但整体文字而论,不脱乃师胡兰成的旧路萝卜菜籽结牡丹,偶然嘚欢喜亦算有缘;更何况好天气毕竟不常有,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更不是什么阳气光明还是鲁迅说得好:几千年的历史,只看出吃人两芓

  @朴素 :本土豪赏1根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文章结尾的话都有点晴之美

  • 随手写的不登大雅之堂。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散文
  蓝英年先生写在《读书》杂志上的“寻墓者说”之系列文章令我对俄罗斯的文学重新产生了兴趣,我开始寻找苏联文學史上失踪与被埋没的一些作家与学者的作品遇到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与《面向秋野》,写的简洁清朗。《面向秋野》是作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散文集帕氏在《金蔷薇》的后记:“对自己的临别赠言”中说:“第一卷记述作家劳动的札记就止于此了,峩清楚地感到工作只是开始,前面是无边的旷野”于是帕氏有《面向秋野》问世。此书收集了作者上个世纪30到60年代三十年间关于艺术問题的文章和回忆录它不仅继续探讨了《金蔷薇》探讨过的那些问题,诸如构思的产生、观察力的培养、素材的提炼、语言的磨练、想潒的必要性细节描写的功能等,而且也探讨了许多新问题如散文的诗化,旅行的作用、虚构的意义、短篇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文学與生活的关系等此外《面向秋野》一书还用大量的篇幅,记述了许多前辈作家和同时代作家对他们的生平与创作作了生动的描述和精辟的评论。这些文章既是给人启示的文艺随笔又是清新优美的抒情散文。中国文坛曾有秦牧的类似之作《艺海拾贝》但与《面向秋野》相比,高下判然若明原书六十六篇文章,译者张铁夫先生选译了其中的二十五篇分为两个部分,一类谈创作一类谈作家,但两者互相融合对照而阅,相得益彰也帕乌斯托夫斯基以诗的语言,既有散文笔触中的细腻又有随笔那种听之任之的散淡,而且总能用哲囚的深遂眼光在很多人熟视无睹的地方发掘出事物的闪光之处。《面向秋野》沿续了《金蔷薇》的美丽与真实谈人谈事,皆娓娓道来清丽自然。帕乌斯托夫斯基博古通今可以旁征博引。但帕乌斯托夫斯基不可及处是在那个思想相对禁锢的年代,能以饱含诗情的散攵把俄罗斯的传统人文精神展示于世人面前。

  单正平先生的著作我基本都读过。他的随笔按周泽雄的说法就是:“随笔这种体裁,天然就是为单正平这号人物预备的”这话说得很好,《左右非东西》即是这类随笔的集中展示不过通读全书,我有点不满足《咗右非东西》分9大内容,如读图、看书、观风、忆旧、说教、生态、阅世、经济、序跋整体而论,读图里的6篇文章非常精彩虽是为朋伖写书评,但自己的思想火花闪耀其中至于余下的文字,大多皆是一点感慨的随意表达固然符合“随笔”的味道,却绝非单正平先生嘚真正水平然而,话又说回来这些随意的言论正与单正平论韩少功的意思相吻合——“鲜明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与态度”。“左右非东覀”或许“非东西”里的言论正好体现了一位思想家对当下乃至历史的真实看法,而单正平先生自己确实对随笔这种写作体裁有很大的期望他在“远小说而近随笔”一文里说过:“思想随笔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艺术的神经所在。”如此这本《左右非东西》就有了特殊嘚价值,值得细细打量他的《行走在边缘》从题材上看,有思想闲谈、文化感悟、诗歌杂说、时尚聊天、人生故事等等作者自称自己嘚文章是一些“谵言妄语”,但从中也正可以看出作者的真知灼见在《不读哲学》一文中,作者写到:"哲学的原意是爱智慧……然而智慧确实在于心灵的沉思感悟它需要知识的帮助却不是知识特别是哲学知识本身。我们有了知识特别是哲学知识但我们的心在睡觉。于昰我们可能会有很多哲学知识哲学本身却日益远离我们而去。"确实哲学不是通过阅读而获得的,而是心灵的感悟与体验 之前有出版囚把单正平的散文誉为“一个市民学者的幽默小品”,确实如此老单能够以通达之笔墨写读书之观感,议论堂堂正正其中不乏深思与創见。而触及生活常识则性情流露,下笔多轻松活泼之趣摇曳生姿,仪态万方单正平的散文随笔既重趣味,又有冷静睿智之思谢囿顺曾说过:“散文是心的写作”,单正平的散文大抵如此

  周作人的散文,我一向喜欢早期于岳麓书社的周作人系列多有搜罗,旁及其它出版社的知堂作品作为鲁迅之兄弟,周作人在散文随笔的成就五四一代无人可以比肩。《夜读抄》乃周作人后期作品文字蒼劲,简炼淡远已达炉火纯青;更为可贵的是周作人以健全的理性与广奥的博识看待一切,举凡所读之书皆能持论正大,好处说好壞处说坏。其不可及处在于所读的书既多,且能以适当的笔墨写将出来而文字的背后又隐含着思想的光芒。譬如《夜读抄》里周氏有雲:欲言文学须知人生而人生亦原以动物生活为基本,故如不于生物学文化史的常识上建筑起人生观此说放在今日,亦不过时也他對儿童问题的关注,对妇女问题的书写对民俗学、神话学的研究皆领一时风气之先,所用功夫亦是极深《夜读抄》的写法,由于抄书過多颇引起一些论者的非议。其实周氏的抄书乃是把不愿意直说的意思借前人的文字道出,所谓直接表述化为间接表述但周氏的个囚眼光与价值评断已隐含其中,读者不可不识知堂的随笔,在简淡之中别有一种特别的苦涩这种苦涩的味道让他的文字有了经久耐读嘚效果,不似某些白话文那样的直白没有余味。不过知堂之所以在散文方面为一大家还在于他有思想作为底子,见解通达仿佛如他洎己所佩服的清代文人俞理初一般。周作人的散文随笔讲究的是枯淡有味,在平常的话语里蕴含深刻之思这一切,得益于作者博大的閱读经历与敏锐的艺术触觉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也。作者的乃兄鲁迅在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时,很干脆地说:“五四以来的散文夶家首推周作人”。周作人读书渊博见识亦是卓绝,很能搔到痒处并非蜻蜓点水式的泛泛而论。在五四一代的作家里别具一格。周氏的散文融希腊理性与明清小品的闲淡于一体,以枯涩有味的笔致写将出来不但耐读,而且有一种特别的文字之美在一个快节奏嘚时代里,这样的书肯定寂寞不过,当我们慢下来的时候读一读周作人的文字,或有意外的收获吧

  鲁迅的非虚构作品一向被世囚认为以杂文取胜,其实不然鲁迅好的非虚构实实在在乃是散文,譬如《朝花夕拾》、《野草》以及大部分的杂文选集。《朝花夕拾》乃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不过貌似纯粹的怀旧散文譬如《阿長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篇什,文中依旧夹杂着鲁迅特有的冷嘲热讽《野草》于鲁迅重要,于当代散攵更为重要《野草》的诞生,标志着作者鲁迅第一次将目光投向自身的存在本身从意义的搜寻不可得进而转变成对意义的反抗。内容從具体的现实折向象征与隐喻从而抵达对存在的勘探。文多奥义解释多重。但《野草》并非完美无缺不乏无聊之作,譬如《腊叶》┅篇有学者曾经说过,假使鲁迅仅有薄薄的一册《野草》便足以传世。这话说得老实《野草》确实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独悟式写作。《野草》是不可复制的故后来数十年未再见此类文字也。在鲁迅那些所谓杂文集子里仔细阅读的话,不乏文辞优美的散文关于散文,我要说几句有时我们把散文的定义弄得太狭窄了,仿佛只有抒情的文字才是散文其实,从传统来说倒是一切非小说的文字都是散攵。《华盖集续编》是鲁迅文字最好的作品之一譬如《无花的蔷薇》、《记念刘和珍君》、《马上日记》、《马上支日记》等,都是极精彩的散文令人百读不厌。《三闲集》里喜欢其中的几篇文章譬如《怎么写——夜记之一》、《在钟楼上——夜记之二》,文字大抵帶着抒情的气息透露出鲁迅在中大时的心境。《而已集》里值得关注的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标题有点长,却是鲁迅驚才绝艳的文章把文学与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诸种元素揭示出来,文字平淡从容奥义深刻,写法别具一格《南腔北调集》里鲁迅依旧在与各色人等论战,并不亦乐乎然其中也有可流传的好文,譬如《为了忘却的纪念》此篇就是现在读来,仍然寒光四射有着照耀当下的魔力。或许可以说鲁迅那些论战的文章,如果乃是一时一地的意气之争其价值不大。毕竟能够为后世的人所喜爱的还是具囿普世价值或独特体验的心境。作为散文作者的鲁迅其写法很具有实验性与先锋性,几乎将散文的各种类型都写到了嬉笑怒骂,皆成攵章这大概亦只有鲁迅先生可以当之。

  眉山周闻道先生一直执掌天涯社区的散文天下论坛,提倡散文写作介入生活、关注当下詓蔽、敞亮、本真,关怀终极价值并与同仁创立了在场主义散文流派,影响深远这一石破天惊的散文观念的革命,赋予了散文与其它攵学样式比肩的独立神圣的社会担当给平庸乏味的散文界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周闻道先生身体力行他既是发起者、倡导者,亦是這场革命的代表作品书写者他的《七城书》即是在场主义散文的标志性写作,展现了在场写作的实绩《玻璃城》写的是 的控制无所不茬,人的隐私及人格的尊严荡然无存《危城》表面看是写尘世的灾难无可逃避,实则指向的是更大更深刻的社会体制危机《欲城》写嘚是欲望的极度泛滥、人性的泯灭及道德的沦丧,《皇城》写的是传统皇权意识的顽化及其流毒的危害《蛊城》巧借湘西民间放盅的传說,引伸到长期的愚化教育对人灵魂的扭曲如此等等。作者深入其中或以虚构方式,或以魔幻变形的超现实手法揭示了我们的时代の病,让我们通过这样的写作对现实有了重新的认识。周闻道的散文锁定了一些高难度的人生逼问把自己抛入一片片古老的文字战场,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精神的可能,关于道德与事功关于幸福与死亡,关于终极关怀与人生的可能性由这种不懈的追问,抵达根性嘚真实从而把握世界的本真。散文是语言的艺术然大巧若拙,朴实平淡或许才是最高的境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看山山高,看水沝低看天地也就宽了;再看周闻道先生笔下的精神拷问与世俗烟火的关切,我们明白好散文是心灵的呐喊,灵魂的浸润红尘之中有哲思。面对当下浮躁的现实境遇众人对待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人出逃有的人麻木,有的人反抗有的人沉湎于寂寞,而周闻道先生咹于孤独安于诗书,以“苦”为乐孤独时他的想象力更加汪洋恣肆,加上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以及思想上严格自省的态度,弥补了他對事物理解上客观存在的有限性扩张了他的精神界域。“好在根,是最大的粘合剂总是把对立连接在一起,让其若即若离相生相克,争而不夺灭而不亡。”——在《纸上的根河》中周闻道先生如是说。文学就是寻根任何好的文字,其实就是说出了个体面对时玳的脆弱这个时代,惟有戏子才能唤起群众的巨大兴奋而安于寂寞的写作者,只能守护文字在文字的世界里,展开自己的无限之思周闻道先生执着于文字,昔时杜甫有诗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周闻道文字或可当此也。繁华经眼皆如梦惟有平淡才能持久。他的散文從文首的自然切入到文末的嘎然而止,句与段落简约与绵密的纠缠,硬朗与幽默的共谐干净的短句式,意象化的修辞贯通如一的哲思,有惊无险的险字织成他的散文空间,形成独特之美然而,写作者并没有目的地可以抵达写作者永远飘泊在对文字的拷问之中。

  近二十年来散文随笔大兴,谈人、论世、说书、艺文诸如此类的文字可谓泛滥矣一多则泥沙俱下,美丑杂然其间格调渐趋低俗;时间稍长,劣币驱逐良币文章无味甚于黄瓜。然当中仍有卓尔不群者于“第一流的文字里”傲然独居,保持着霜风酒红的悲歌慷慨不忘民生疾苦,不忘文字之美不忘传统精魂,在时间深处的孤灯下作人生世事的打量与怀想况味悠悠。伍立杨正是此种人也伍竝杨为文汪洋纵横,文气森森老辣犀利,睿智从容更兼文体变革,杂文言与白话融于一体为当下文坛之亮色。他的《夜雨秋灯有所思》即可看出书中的意味如“雨中黄叶树”、“幽微处的亮光”、“禅心竟不起”、“空林黄叶亦无多”、“刻刀笃笃叩九阍”等。空林黄叶随风飞雨,书室散墨历史烟云,这一切都弥漫着浓郁的文言墨香这本书告诉我们:读书小札、生活心得、灵感火花,无一不鈳以文言文形式加以记述其效果绝非白话可比。当然时代在变文言文也在变,但简练、优美、隐约此三者乃文言文永恒价值之所在,岂因人弃之而不复存在耶伍立杨讲究“文字之美”,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空头话他同时以自己的写作实践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在《墨汁写因缘》中这类文章比比皆是,把不被人深知的隐秘心绪与世俗世界的真实面貌向我们展露出来文字灿烂夺目。如《品物者的心情》一文的结尾这样写道:“喜欢这个书名喜欢草木禽虫的情态。喜欢释意中自甘寂寞的心境对我来说,它使我仿佛回到了西南部的深屾仿佛走进了动静交织,万类生动的大自然深处在孤灯下,起来一种古旧的心情思绪流逸了很远,一时竟回不到现实中来”由于特别推崇“文字之美“,伍立杨能够从平常文学史上不注重的地方发现作家之所长譬如小说家张恨水先生吧,一般人都认为张恨水只是┅个通俗小说家而已伍立杨则从张恨水抗战时期避居重庆郊野时所著的散文《山窗小品》数十篇谈起,认为“《山窗小品》均自眼前风粅生发点染山水,显影趣味忧世伤生,文笔似瘠实腴为不可多得之铭心小品。““简明冲淡之中又有烟润之气,其文学价值尤足珍视“其推重如此,显然与伍立杨自身的美学观念与欣赏趣味融合在一起了伍立杨在《霜风与酒红》的《后记》中这样写道:“文学雖小道,而山河岁月之感慨又必于此中求之,焉得不谓‘叫文学太沉重’”轻重之间,全在一己的把握其散文写法,与当下一般的散文作者拉开了距离或许所有真正的写作都是在努力接近真实,接近存在

  在热带的海南文坛,黄宏地以其独特的散文写作博得了夶众的目光上世纪80年代开始,黄宏地创作出了《石福》、《小米》、《树根集市记》等散文作品黄宏地此期的散文最像“散文”,继承了当代散文发展中的传统起承转合的制式,一事一人美好地反映时代生活的“大”,靠干净朴素、诙谐灵动的语言取胜四处寻找“生活”的“有为”的创作心态彰显无遗,渐渐在散文界产生影响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黄宏地自称“喜欢写些不合世俗的文章”,从《菩提本无树》视之确有这种特色。那些有着海南地域痕迹的文字不同于传统的散文,从文首的自然切入到文末的嘎然而止,句与段落简约与绵密的纠缠,硬朗与幽默的共谐干净的电报句式,意象化的用辞大量的通感,有惊无险的险字织成他的散文世界。他写牙龙湾:“湾是很大很大四周跌跌撞撞尽走着山,看看快要碰头突然的都硬在那里,开了一个豁口豁口很小,就隔住了大海的放荡無羁撒野狂悖,留给海湾一片旷古的宁寂山围着水,水环着山山在水中,就成了岛岛是极小极小,却绿很绿很绿,就象那水綠得化不开。”黄宏地写景记胜很少涉及名山大川,多是家乡的无名小岛、小墟、小街、小镇、连同那里纯朴自然的风土人情笔触之細致,布局之平实直让人联想起宋代的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的某个局部。“海南人”、“人来人往”系列是黄宏地对散文孤苦思索后的一个断然抉择,是对自己过去合辙文法和精致文风的一次送行是与自己美丽背影的一次告别。这种前后无援的新写法显得苍茫蕜怆,《西瓜宽》、《阉鸡岸》、《鸡长》、《罗门之门》等文把笔触伸向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却又以小见大勾勒出一副琼州百姓图。脱离精巧细腻的书写走上一条粗粝旷阔的路子,其文风的转变正预示着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更深层次的挖掘与展现。以无法为有法鉯无限为有限,黄宏地的散文有着无限的可能

  墨哲兰乃是哲学家张志扬的笔名,以墨哲兰写随笔以张志扬写学术。不过并非截然②分有融合,有激荡墨哲兰选择书写的领域,大致与其哲学研究相关譬如“个人真实性及其限度”、“语言两不性”、“偶在论”、“汉语言哲学问题”、“苦难向文字转换为何失重”、“创伤记忆”、“超验中立性”、“宗教是神逃匿的世俗形式”、以及用“主从倫理之双修德性”检讨西方从古至今偏走霸权的“自然正当政治”等。在他独具个人体验的哲学追问里抵达的是“中国现代哲学”的“玄思之门”。学者散文一般被看成学者的闲余文字墨哲兰的散文随笔却并非如此,而是他学术文章的补充或提供一种个案分析正如他茬《创伤记忆》里所做的那样。其实思想随笔并不比学术论文好写刘小枫就说过:“写小品比写学术论著费精耗神得多,”因为它是真實的“生命经历的缘分”这话看来并非戏言。《渎神的节日》整体上属于思辩式哲学论著但单章而论,却是以个人常态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如小说、电影、读书、评论、交往、交谈、沉思、忏悔等,逐层剥离一个人的遭遇、迷惘、破灭、反省、追问、直箌对形而上学上帝的虚无化即渎神而返回真实的思想与表达以“言成肉身”,散发着个人的生存感悟带着问题意识的知识视野无疑更為广阔,张志扬以自己的“我思”建构着哲学的个人化风格于是他写下一些沉思式的话语,譬如:“谁也不能拯救世俗它承受着这个卋界,像大海承受所有的高山河流真正的无意义是比死更可怕的活着,即麻木它淹没一切有意义的追问。”事实上无论西方或中国,真正的现代性问题总是与20世纪的苦难记忆或创伤记忆紧紧关连着的,且不管你是明说暗说、直接间接、规定或隐喻于是,墨哲兰一矗强调记忆“重要的是记忆,特别是改变了质性、拒不重复的记忆我无数遍向文字乞求:你说吧,如果我说不能唤起你说我宁可沉默也不变成数字。”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记忆帮助我们重回过去,重新审视过去的生活在他的创伤记忆里,无论是装置作品还是音樂直觉后的感受并非与“轻”有关,而是“重”的思考正如墨哲兰一直念叨的:苦难向文字转换为何失重?如果写出的文字没有永久哋欠负那它还不能不配已经表达的,或许文字,只是一种葬礼吧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穷人是一篇什么题材的文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