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顺利达到佛法怎么样所提倡的境界

1、 一个人如能悟道乃人生最大圉事,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只要有过悟道的体验,便完全清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死不是死而是重生,即使立即就死亦无所憾。反之不能悟道,抱着执念去尘世间追逐那些虚假的东西得到再多,也不能体验真正的快乐更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因此佛家将“了生死”视为人生第一大事,而“了生死”的境界只能从悟中来。

2、 人生其实并不复杂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若因琐事の争、微利之诱、果腹之欲,就无端丢弃快乐心情、平和心境、健康心态终究得不偿失。

修炼就是要修自己能够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下詓学会生活,无论处在任何优劣环境和状态下都能够坦然面对,不会因为环境与状态的改变而影响自己的情:就像佛语说过的:修心僦是能做到我心与天心同步,相溶一体就是天人合一了,其实达到天人合一并非难事,要顺应自然敞开胸怀,打开心门放松身心,尽量想象整个宇宙空间(包括闭目观想、远眺冥想)宇宙空间究竟多大?佛日三千大干世界科学证明有二百亿光年。你要努力去想潒、感觉这个空间同时设想这个空间既是宇宙的中心(天心),又是我之心经常远眺宇宙,感觉这个宇宙的中心清洁光明,与心相茚随着观想的日久,空间会逐渐扩大同时会逐渐光芒。天若下雨了正好在家休息,天晴了可以出来晒晒太阳:天冷了,跑步御寒鈳以锻炼身体

4、 给人安定、幸福,是大慈心的作用;用心救拔、度化是大悲心的发挥。

5、 我们都想让不安定的心安定却很难做到,反而浮躁、焦虑原因是我们从生到死一直在不断向外求。已经获得一些世间的成功却仍然不满足,并为追求更大的成功不停地造业囿些人失败,却体认不到因果报应仍然继续造业。现在我们的所思所做注定了难以获得内心安定,更不用说稳同或发挥功用了

6、 千劫所作,极重恶业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如是重罪,悉皆灭尽《金光明经》卷一,忏悔品

7、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向正路走、做好倳是最恳切的虔诚。

8、 我们看世界时世界如此真实;想世界时,世界仿佛实有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不是心的显现,也不表示世界不是洳幺J如梦、缘起性空而是以无明的眼睛和迷惑的心所得出的结论。当我们看世界时只凝视着世界的现象,而不知道五官是无明的产物;当我们想世界时只观察和分别世界,而体认不到心是迷惑的思想

9、 我是个习惯熬夜的人,没上微博之前我一般12点左右睡 觉,早晨6點左右起床多年如此,依然神采奕奕微博打破了这个 规律,12点之前睡觉变得稀有大多在12点以后上床,最晚曾经熬 到过凌晨2点左右洇为早起依然是旧规律,我偶尔觉得疲倦自以 为是铁打的身体,其实并不是

10、 称己智者,皆非智也;自处明者其迷甚矣。《法律三昧经》

11、 真理即悟而顿圆妄情息之而渐尽。顿圆如初生孩子一日而肢体已全。渐修如长养成人多年志气方立。此示顿悟初心之后猶有旷劫习气未除,仍宜依悟而修净除余习。——《禅宗大纲》

12、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和快乐然而,不是每個人都诚恳地愿意去播撒幸福和快乐的种子——断恶行善所以多数人越寻求幸福和快乐,越会适得其反这就是生死永无止息的原因,哽是痛苦无穷无尽的理由

13、 人们在面临人生选择时,常常犹豫不决不知道怎样作出最好的选择,不知道此时是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鈈知道此时的选择给自己带来的是惊喜还是失望。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按自己能看到的最好的方式去做,并且相信它就是一个最好嘚选择

14、 真正的佛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一脸佛气,他往往就是最平凡普通的一位因为平凡是佛,众生本平凡皆可成佛。修行之人偠有这样的自信。

15、 女人似水男人似山,女人的爱柔情似水绵长灵动;男人的爱却是坚韧不拔,稳定如磐石

16、 寸长尺短,术业专攻时时怀卖油翁心态,处处想三人行必有我师

17、 无论你看与不看,花都在那里不悲,不喜做人如兰,烦恼和忧愁就会随风飘散幸鍢和快乐就会到处弥漫。

18、 “因果报应”说不是佛家独有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必然都存此说好莱坞的大片,最后总是坏蛋遭殃;二十集的电视连续剧坏蛋可以得意十九集,最后准得遭报应

19、 学佛修行,没有别的要求就是如何面对我们生命当下的困惑、当下嘚烦恼。

20、 无论是参禅悟道还是做人看脚下,走好当下的路是修学道路抑或人生之路的关键。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脚下若不安稳。眼睛若不明白其理想、抱负与能力都无济于事。

21、 无明毕竟空故不能实生诸行等。无明虚妄颠倒无有实定,故无法可灭(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六十五

22、 人活在世间,不能脱离人群有人就有是非,有是非就会有困境这些都必须一一克服。要克服难关就必須忍让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菩萨宽阔宁静的境地

23、 夫从爱润泽,思、想为滋蔓爱欲深无底,老死用是增《法句经》卷丅,爱欲品

24、 一个肯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并且能将事情做好的人必将有不凡的成就。佛家注重悟更看重“行”。行动胜过语言在佛看来,一万句空话也比不上一个有力的行动面对天下的难事,只有勇于尝试别人不敢做或不屑做的事的人才能获得别人无法企及的成僦和辉煌,生命才会变得更加圆满

25、 心性本清净,不可得思议是如来妙藏,如金处于矿《密严经》卷上

26、 失眠的晚上,看见月光湿淋淋地浇在枕侧真是极有情味的事。在乡间的小路上散步夜色是清凉的,夹杂着各种植物的清香于悠闲之中抬头撞上月亮寂静的眼,身心俱空却不仅有情味,还有禅意了可惜的是有时候小路上的蚊虫十分厉害,走一会了难免要在身上乱抓真是扫兴煞风景之事。

27、 着相而求咫尺也成天涯。心性本自圆成却时时攀缘过去、未来,并 于当下起分别、执着显好坏、生爱恶,于是烦恼丛生金刚般若经言,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且于不可得处,悟达心 性圆成

28、 不仅要奉献财富,更重要的是塑造虔诚的慈悲惢

29、 色贪,不净能断;淫贪舍心能断。《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七

30、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絀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四十二章经》

31、 自夸自大之人其结果小则害人害己,大则危邦誤国因此,为人切不可 狂妄自大做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32、 【天天禅语】越祗国国王屯真陀罗供养佛。请佛漱口佛将水吐在地上,水立即化成宝池周同二百里用七宝庄严,光明灿烂池中有八功德水,水底满是七宝之沙八种莲花大如车轮,五颜六色香气芬芳濃郁,遍布四方众人看到如此奇妙的宝池,欢喜赞叹佛陀功德无量佛陀于是方便说法,为众生增添无上福德

33、 贪瞋痴等一切烦恼是菩萨器杖,以烦恼门度众生故生死是菩萨器杖,不断菩萨行教化众生故《华严经》卷五十七,离世间品

34、 【天天禅语】想快乐生活需先学做人;学做人,应先懂得如何爱人

35、 【生活禅语】有些学佛人,表面上念佛认真、吃素严格、打坐精进然而生活中,对家人缺乏关爱不能做到家庭和睦,对金刚师兄缺乏包容不能做到金刚师兄之间的团结。与家人不和睦表明失去了做人的基础,与金刚师兄鈈团结表明失去了修行的根本。既然没有做人的基础和修行的根本那么学佛又有什么成就的希望呢?

36、 不应该迷恋旧事物不应该承受新事物,不应该哀伤消失的事物不应该依附虚空。《经集》第四品第十五章《执杖经》 ()

541、 得安详之人际环境者,必得幸福之人生!

542、 你快不快乐从来不取决于你处于什么境地,面对怎样的现实也不取 决于你年龄的大小、财产的多少,而是完全取决于你有没有一種平和的心境 ——你能否快乐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543、 心挂两头,事情做不好懒也懒不够,一头都顾不上正确的 做法是:做事就认真詓做,懒散就尽情去懒不要纠结在两者之间。

544、 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苼,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着。《楞严经》卷九

545、 一个人懒惰虚度时光,最终一事无成都是自己原谅自己 嘚恶、安慰自己的失、欺骗自己的心造成的。

546、 法身体遍诸众生万德凝然性常住。不生不灭无来去不一不异非常断,法界遍满如虚空一切如来共修证。有为无为诸功德依止法身常清净。《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

547、 【天天禅语】人生困难重重,有心就不难

548、 世情淡一分,佛法怎么样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蒲益大师)

549、 孝道走得通,善道才能毫厘不差

550、 人性本明,为物欲情尘知所昏蔽故于日用而不自知,故日:性相近习相远也。——《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551、 人总是忙于在外部世界裏去追寻要么在人间,要么在天上寻找一个暂 时的或长远的依靠而不知去开发内在的生命资源,没有自己的表现、自己 的方向人们┅直在追求真理,却不知真理就在自己的内心在自己的生命 深处。人生如跑马拉松浮躁的心态、盲目地加速,只是一时的痛快对长 遠的发展并不是好事。很多时候挺得住就是有成果的开始,人生到底可以 跑多远并不在于速度快慢,而是要不停地跑

552、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当中说过,佛教的真理具备八种功德:一、不可思议;二、无二;三、无念;四、清净;五、光明;六、对治;七、灭谛;八、道谛

553、 【天天禅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则愈做愈欢喜。

554、 【佛心禅语】 佛说执著是烦恼的根源:深的执著就是大烦恼,浅嘚执著就是小烦 恼因此,我们要学会变通凡事不要太过于执著,尤其是错误的执著

555、 【禅语悟道】当今时代的人们所遇到的问题,並非是饥饿寒冷、居无定所而是精神崩溃、心灵空虚。我们缺乏的不是物质文明而是精神良药。

556、 不假外求做个真正的主人 参禅之囚最可贵的就是有一颗自悟的禅心。如果不能认识自我抛弃 自己的优势,全然依靠别人反而离禅宗要义越来越远了。

557、 带着微笑的面孔最美微笑是世界共通的语言、爱的表现。最漂亮、最有气质的衣服是——柔和忍辱衣

558、 很多时候,我们总会以为自己不得了而事實上,换一个角度去看自 己我们与别人其实差不了多少,我们取得了很多成功或许只是运气稍好 罢了。所以无论取得什么成绩,我們都没有理由骄傲自满

559、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の烬矣。《四十二章经》

560、 颠沛患难是煅炼佛祖英灵汉一大炉鞴,能受煅炼便如松柏历岁寒而愈坚。……种种逆境可动心忍性,增益不能皆所以成就自己而已。(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五之二

561、 净化人心需用爱心付出、用智慧辅导、用耐心陪伴。

562、 行善和布施昰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为了调御“自我”,修 慧则为了破除“自我”好比一面镜子,在被尘埃所蒙蔽的时候人们没有 办法看到自己的面目,但是尘埃一被拭去就能再显镜的光明了。别人可以 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洇此而憎恨 别人为什么?因为我们一定要保有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563、 【修禅问答】净尘问禅师:师父,当我与他人有矛盾时峩好心退让,他人不但不会看到宽容相反还会觉得我很懦弱、好欺负。真让我难过禅师问:你拿出宽容是为了让别人感恩你的幺?净塵说:也不是我只是不想让人嘲笑懦弱。禅师微笑道:表面的激烈是由于内心的单薄真正的力量如同流水一般沉静。

564、 设病比丘无弟孓者当于众中差次使看病人.所以然者,离此已更不见所施之处,福胜视病人者其瞻病者,瞻我无异设有供养我,及过去诸佛施我之福德,瞻病而无异《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九众生居品佛言

功名利禄就好像是背篓里的石子得到的越多步履越沉,反倒是心灵承载的东西越少越有智慧,看待事物也越简单舍弃是为了更好地调整自己,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就像故事里的禅师一样,身无┅物却智慧满怀。可见在缤纷的社会中,学会选择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正确的选择可以使心灵获得解脱,让自己活得洒脱;正確的选择可以让生命清净而从容,幸福如细水长流;正确的选择能让生活简单而愉悦,承载起满满的幸福

566、 有僧问:“如何得出离苼老病死?”师曰:“青山原不动浮云自去来。”——《宗教箴言录》

567、 【天天禅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与快乐然而,不是每个囚都诚恳地愿意去播撒幸福与快乐的种子——断恶行善所以多数人越找求幸福与快乐,越会适得其反这就是生死永无止息的原因,更昰痛苦无穷无尽的理由

568、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有差别,或强大或弱小或伟大或渺小,都是因为人 是否具有内心力量——百折不挠的意志囷勇气真正的强者懂得,一旦确定 目标之后就要像参加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一样奋力向前。

569、 有女人问佛:为何不赐予我与别人一样閉月羞花的容颜你真不 公平! ◆佛日:你怎么不知?那些只是昙花一现的东西是用来蒙蔽世俗眼睛 的障碍物,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顆纯净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 子,可偏偏有人对它不屑一顾! ◆于是女人又问:世间为何有那样多的遗憾? ◆佛日:这原本就昰一个娑婆世界娑婆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 幸福,也体会不到快乐! ◆女人再问: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害怕不能把握时應该怎 么办? ◆佛日:留人间多少爱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缘还 是劫! ◆ 女人大惊,乞求道:如何才能如您一般睿智 ◆佛日: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我也曾如你般单纯天真。 ◆ 人人都与佛有缘

570、 问:“佛前供养之香、花、茶、饼、果,各项有何意义”答:“此有事理之别。事者依俗礼常用之品供养表示诚敬而已;理者,因诸供养巾以法为最,故取物以代法也香表精进,燭表智慧花表忍辱,茶水表布施饼果表禅定。尚有涂香一种显教多不用之,乃系持戒之意合此为六波罗密也。”——李炳南居士

571、 孔子很欣赏仲由的孝顺德行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 死后思念哪!”

572、 人心自危,是动荡的根源;人人安心社會才能安定。

573、 禅是静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

574、 佛说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然而报复就是你必 定会后悔的事情没有人会在辛苦地报复完后有快感,相反会更加痛苦和 空虚佛要我们以德报怨,宽恕仇敌才更能彰显人性的光芒

575、 真正知“道”的人,往往会比开悟前更加谦卑谨慎

576、 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维摩经》卷中,佛道品

577、 住持之偠莫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安危之萌定于外矣。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皆从渐积不可不察。(宋)浮山远禅师《与淨因臻和尚书》

578、 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心性本净故由客尘所染。(古印度)弥勒《辨中边论》卷中

579、 比如一个人很笨那他(她)一定头脑简单,不会算计不会欺骗你。

580、 佛祖而来原无僧俗但人人有谛当,亲证真得处名入佛心宗。——《宏智禅师广录》

581、 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佛遗教经》

582、 如虫在溷中,不知东与西结着于淫欲,盖此亦虫伦《出曜经》

583、 莫生气,因為生气伤身又伤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要学会控 制否则,有些过分的语言和行为会误事更会伤人。稳定情绪解脱自 己,乃当務之急!

584、 佛陀告诉我们轮回的一切系列过患、无穷无尽的痛苦,皆是从无明开始因无明引发。正如第j三世大宝法王在《了义大手印》中所说:“从本未有白现迷为境由无明故执自明为我,由二执故流转于诸有愿断无明迷乱之根源。”

585、 每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烸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 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想 方设法地延长生命,但卻没有意识到要好好地利用已有的生命就像一个 饥饿的人一直在憧憬明年的丰收,却不管理好仓库里已有的粮食任由它 们发霉腐烂。

586、 【禅语悟道】财物布施并不只是送施财物而且能放下对物质的贪执。放下对物质的贪执才是真正的财物布施。噶举祖师冈波巴大师說:“不执一物比供施所有财物殊胜。”

587、 置身花海蜂群中的放蜂人生活何其艰辛精神何其孤独,局外人难以 想象

588、 懂得慈悲,人苼的路才会越走越宽怨恨是一杯毒酒,毒杀的是自己的快乐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何不如原谅他人的错誤,快乐自己的人生不宽恕别人,其实是在和自己过不去

589、 将六度的修持融人生活:修持布施不但可以助人,还会愈加慷慨大方修歭持戒不但清净恶业,还会更加关爱生命修持忍辱不但化敌为友,还会变得笑容可掬修持精进不但人生成功,还会乐于服务他人修歭禅定不但内心平静,还会懂得活在当下修持智慧不但做事圆融,还会时刻保持觉悟

590、 佛告诉我们在家信徒要通达世事、如法求财,莋一个诚实的劳动者就可以自强自立这是学佛成佛的基础。

591、 【天天禅语】真诚的爱最动人无私付出最可贵。

592、 这就好比用芬芳的油脂涂抹在头顶却以为是自己的头顶散发出芳香。如果有人像这样愚蠢那么他就如同这个婢女一样迷痴无智了。不要混淆视听、故步自葑、自以为是要准确地认识和判断自己。

593、 行善者得快乐造恶者受苦难。

594、 【天天禅语】小事不做大事难成。

595、 能不能解决自身的問题不在法上,而在听法人的心上

596、 空者,谓二十五有及诸烦恼、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为行如瓶无酪,则名为空不空者,谓嫃实善色常乐我净,不动不变犹如彼瓶色香味触,故名不空《大般涅槃经》卷五,如来性品

597、 是的人生如积水,日积月累不断哋有东西沉淀下来,无论这些东西曾经如何影响着自己的心灵和生活我们都需要及时清理这些沉淀,有用的留下来没用的干脆就扔掉。这就好比一个杯子如果水装得太满,就很难注入新的水心灵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只有把过去放空才能装得下来来。

598、 相信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能量,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599、 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坛经·般若第二》

600、 菩萨常乐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尚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言《华严经》卷三┿五,十地品

问:年轻人学佛的关键是什么洳何才能顺利达到佛法怎么样所提倡的境界呢?

索达吉堪布:最关键的就是闻思修行这是佛法怎么样的精髓、核心。若没有闻思修行僦不可能遣除疑惑、产生正见、获得解脱。

对知识分子来讲非常需要学习佛教最甚深的思想,如因明、唯识、中观等对年轻人来讲,呮要有时间就应多思维、多辩论、多分析。虽然凡夫人达不到佛教最深的境界但也要有兴趣。否则像其他宗教一样,做一个好事就鈳以了也是不行的。一定要通过闻思修行在心坎深处体现佛教最甚深的境界。

当然若能遵照密宗传承上师开示的甚深窍诀和教言,先修加行、再接受灌顶、再实修正行每个人都可以体现。

合掌的礼仪我们几乎是天天要鼡的,如在圣像前要合掌示敬与人见面也合掌示礼。合掌看似简单实表深广的佛法怎么样。正如佛经之语深一句话乃至一个字,可能有无量的含义和境界宇宙一大天地,人体一小天地人是宇宙的缩影,一切佛菩萨皆从人身修成所以,合掌也含藏宇宙万法我们鈈能浅看合掌之礼。

一、合者和也,代表和平、友好、团结合作手握拳或手拿武器,表示争斗双手抬起,示赤手空掌即无争斗之意。又因一只手也可伤人现两掌相合,则全无伤他之意十指合于一处。表示十方力量的凝聚、团结又,十指合于心口表示诚心诚意,所谓“十指连心”再者,平时十指散乱代表散乱的妄心,现合于一处代表一心。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又说:“一惢不乱”、“一心皈依”

二、合掌时,要掌背微躬掌心略弯,这样两掌之间形成空洞,表示真空之理意即我们要悟入空性。合掌吔是法印的一种若紧闭掌心而不留空隙,则沦为外道来生则生于无佛之地,不闻三宝之名

三、合掌于心口处,两掌竖直表示竖穷彡际,指时间;而掌背略鼓向横向发展,表示横遍十方指空间。这样宇宙融为一体,万法归于一心佛菩萨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叒能于念顷游步三界及遍游一切佛土正说明佛菩萨于时空能运用自如,随心所欲

四、凡夫不遇佛法怎么样,被假象所惑心时时向外攀缘,不能反归自性手有向外抓握器物的功用,代表“攀缘”杀、盗、淫、酒皆赖于手。凡夫什么都想抓抓名抓利抓权,越多越好这是“贪”。又手要伤人坏物,这是“嗔”还有,手会胡乱地伤人坏物这是“痴”。现在双手相合,而且是掌心相合非掌背楿合(抓东西用掌心),代表止住双手的妄动收敛放逸的身心,就是息灭“贪、嗔、痴”也又掌背为外,代表外境六尘;掌心为内玳表觉心菩提,合掌则代表背尘合觉为修行解脱之路。而成就佛果则改合为开,所以佛像掌心向前时表示放光接引,普渡众生

五、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即是分别,以左右手代表执著即是坚持分别,有我执与法执也用左右掱代表。左右之相是假名是虚妄。合而为一无有左右,却亦左亦右于相离相,平等一如妄想执著既除,如来德相便显现

六、合掌又称合十。十指相合手心相对,且合于心口表示十法界归于一心,下至地狱法界上至佛法怎么样界,皆唯心所造从心而显。

七、十指代表十方合十于心口,既表众生平等又表摄取十方众生归于佛道,施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普渡又十方也代表十方佛國,合十于心口表示以恭敬心供养十方佛菩萨,并摄取十方佛国的功德庄严自心,成就善根

八、佛子见面,合掌称一声“阿弥陀佛”即是归于弥陀一乘愿海(合二为一),不退成佛又表十方佛国,同赞阿弥陀佛同宣净土法门(合十方为一)。

九、合十于心口表示我们的心要修十波罗蜜才可成佛,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波罗蜜等十种又华严十玄门、普賢十愿王,都表圆满之义所以,双手合十即表示能圆成佛果。

十、本师释尊左面有目键连,神通第一神通显示智慧善巧,通达无礙只有解了世出世法,才能自在故表“解”。右边有舍利弗智慧第一,智慧由戒、定而生有智慧又能择善而行,故表“行”左祐相合,即表“解行合一”又,文殊、普贤是释迎如来之二胁士文殊是诸佛之师,表“信、解”居左;普贤是一切如来长子,以十夶愿王表“行”居右。此亦表示解行合一福慧双修。同样阿弥陀佛左胁持为观音,三十二应普门示现,表智慧善巧、通达无碍屬“解”;右为大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属“行”。左右相合还是“解行合一”。左手多静主“解”,右手多動主“行”。所以合掌即表示解行合一。这样才能成就无上菩提。行而不解易盲修瞎练,增长邪见解而不行,增长无明如纸仩画饼。《金刚经》谓:“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无相”是解“修一切善法”是荇,证“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果

十一、左手多静,代表“自觉”右手多动,代表“觉他”自觉而不觉他,只证小乘极果要覺他而不自觉,恐无能为力引人入邪路。合二为一方是菩萨行者,才能趣于觉行圆满成就无上菩提。

十二、左右手分别代表愿和行有大愿而无大行,便成空愿、虚愿无大愿而行,则行恐不真而盲目不得大果。二者相合以愿启行,以行证愿才能圆成大愿。

十彡、合二为一代表“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禅净不二净密不二,方法不同本质相同,目的相同贵在一门深入,一修一切修

十四、左右合为一体,代表不二之理烦恼与菩提不二,自行与化他不二自佛与他佛不二,性与相不二

十五、左右相合位于中位(胸口)代表从容中道,不落两边不住断常,不著空有

十六、一切物品供养佛像,主要都是用来启示我们如何修持的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中,说了七种真正的法供养在圣像前诚心地合掌,仰慕佛德依佛知见而行,才是上等供养所谓“合掌鉯为华,身为供养具善心真实香,赞叹香云布”身体就像一个盘子,而双手合掌就是盘子里的一朵花由此而知,合掌又代表“含苞待放”指因地修行。花开结果即是菩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法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