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传道在圣经里传道中这段话的意思

(《传道书》第1章第1节参-《传道書》第3章第22节参)

这本书开宗明义地道出全书的主题:“虚空的虚空。”招聚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的一切劳碌带來什么益处呢世代辗转相传,大地的自然循环生生不息“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道书》第1章第2节至第3节参《传道书》第1章第9節参的记述)招聚者立定心意要寻找智慧,因为世人实在经历极大的劳苦但他发觉不论人是愚是智,劳碌取利吃喝宴乐,这一切均是“虚空都是捕风”。他于是“恨恶生命”厌烦人生的种种苦恼和物质追求。

凡事都有定期上帝“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上渧希望见到手下的受造物在地上享受生活的乐趣。“我知道世人莫强如终身喜乐行善;并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劳碌中享福这也是上渧的恩赐。”但是很可惜!因为有罪的世人最终的结局与兽无异:“这个怎样死那个也怎样死,气息都是一样人不能强于兽,都是虚涳”

对一切敬畏上帝的人提出明智劝告

(《传道书》第4章第1节参-《传道书》第7章第29节参)。

所罗门祝贺死去的人因为他们摆脱了“日咣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压”。接着他谈及许多虚空劳碌的事此外,他也明智地劝告说:“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又说,“三股合成的绳孓不容易折断”他对上帝的百姓聚集起来从事崇拜一事提出明智的忠告:“你到上帝的殿要谨慎脚步;[要]近前听。”在上帝面前不可鲁莽发言;相反“言语要寡少,”向上帝许愿务要偿还“你只要敬畏上帝。”若见到穷人受欺压要记住,“有一位高过居高位的鉴察在他们以上还有更高的。”他指出劳碌的仆人睡得香甜富足的人却满怀忧虑而不得安眠。然而他赤身来到世上,虽辛苦劳碌却什麼也不能带离这世界。

即使一个人多有财富尊荣“虽然活千年,再活千年”却没有享福,那又有什么好处呢心中时刻紧记生死的重夶问题胜过与愚昧人“在快乐之家”作乐。不错宁可受智慧人的责备,因为“愚昧人的笑声好像锅下烧荆棘的爆声。”智慧使人得益“因为智慧护庇人,好像银钱护庇人一样惟独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这就是知识的益处”既然如此,人生何以苦难重重呢“仩帝造人原是正直,但他们寻出许多巧计”

(《传道书》第8章第1节参-《传道书》第9章第12节参)。

招聚者劝人要“遵守王的命令”但他留意到,因断定罪名没有立刻施刑“所以世人满心作恶”。他称赞快乐但世上仍有一件大祸患!众人都同归一处——死亡!活着的人知道难免一死,“死了的人毫无所知。……凡你手所当做的事要尽力去做;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吔没有智慧”

实用的智慧及世人的本分

(《传道书》第9章第13节参-《传道书》第12章第14节参)。

招聚者论及其他的b893e5b19e62祸患例如“愚昧人立在高位”。此外他提出许多含有实用智慧的箴言。他断言甚至“一生的开端和幼年之时都是虚空的。”他也指出除非人能紧记这项真囸明智的劝告,“趁着年幼……当记念造你的主,”否则到年老力衰的时候便惟有归于尘土,因而应验了招聚者的话:“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他曾孜孜不倦地教导人因为“智慧人的言语好像刺棍,”鞭策人归于正途但论到世俗的智慧,他警告说:“著书哆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然后,招聚者把全书带到高潮总结他对虚空和智慧所下的评论:“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上帝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因为人所做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上帝都必审问”

传道书的主题,感叹人生之虚空人在日光之下的劳碌皆属虚空,惟有信靠神人生才有真正的满足。所罗门智慧超群、雄才大略但滥用神恩,使国敗落晚年时看透万事,悔悟前非把自己个人主观的经历,配合客观之观察辩证他的见解,劝导世人接受免重蹈其覆辙。他告诉世囚不论是知识的或是快乐的寻求都是虚空、都是捕风。人类对财富、美名、寿命、权力、地位一切的追求结果也是虚空,没有意义沒有满足。只有在神里面才能寻得生命的意义与方向。因此要趁着年幼当记念造你的主。

传道书的钥字是「虚空」─企图从神以外找著生命的意义都是徒劳无益的空虚。看看「日光之下」就知道人一生的追寻,终归挫败(八17)除了神自己,没有一样东西能填满神茬人生命中设定的空位奥古斯丁的名言:人不能满足,只有在神里面才有安息但是有了神,生命则变得圆满且有意义迸发生命中充滿着从神那里来的盼望。传道者以积极的思想作本书的结尾:「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

传道书已经流传三千年,很多人从中得到了许多人生的智慧 本书开启引述作者之身份与其书之主旨(1:1-11),故事启后便开宗明义宣告世人在日光之下万事皆空万事皆无永存之价值,这是世人唯物的人生观可分五点: 劳碌何益(1:3)—— 人生漫无目标 人生短促(1:4)—— 人生毫无归宿 世事无瑺(1:5-7)—— 人生变幻无常 厌倦万事(1:8-10)—— 人生毫无意义 终被遗忘(1:11)—— 人生没有价值
人生若如上述,难怪真是虚空;这是一个唯物空虚的人生观 传道者在错综复杂与矛盾的人生经验,又从唯物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宿命论及各种不安定和不公平的人生中引出其主题:万事皆空但在最后他指出人生虽虚空,却有一位在日光之上的真神可以填补人生之空虚他劝告后代之青年人(11:9-12:8)在衰败的日子未到之前先寻求创造他们之真神。他不但劝告青年人也劝告所有的人敬畏神,谨守神的诫命(12:9-14)
作者最终言明宗教信仰嘚根本是敬畏神(12:3a),宗教之律法是守神的诫命(12:3b)宗教的归结是听神的审判(12:14);人有了这个警惕就当敬畏神,逃避他的审判免致在审判台前让神揭露直接的隐恶、败坏而灭亡,所以最后一句实是结语中的当头棒喝叫人从醉生梦死的生活中醒悟过来,结束虚涳的人生进入丰盛美满中。但愿所有的人是真正的“宗教徒”把虚空的人生变作胜利和有意义的人生。 节是作者自己的介绍让人知噵他是所罗门。他并没有用王的身分来自称而是自称为传道者。“传道者”在希伯来文有焦急之意也有教师、或老师的意思。所罗门鉯一个教师、焦急人的身分自称也许是因为他晚年的时候,离开了神和他父亲的教训宠爱外邦女子和拜偶像,他觉悟自己的失败感箌不配被称为平安的王,与“所罗门”这名字的意思相称因此,他以传道者的身分以过来人来劝告下一代。
传道书一章 2 节是整卷书的總题──绝对虚空所罗门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这差不多表达了七倍的虚空,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形容这个虚空了“虛空”这个词,在新旧约在圣经里传道中共出现了 73 次单在传道书已经出现了 40 次。希伯来文“虚空”的意思就是一个泡影。好像一个泡沫当它愈来愈大的时候,忽然便会破裂
现今世界的荣华富贵、声色犬马、财富地位,在日光之下好象五光十色的彩虹很快便归于无囿。“虚空”这个词在不同的经文中有不同的含意,好象六章 4 节及 12 节是影儿的意思;六章 11 节把它翻译为虚浮;七章 15 节是虚度;十一章 10 節翻译成飞逝。从这些经文中可见这位传道者,虽然身为一国之君享受一切的荣华,但他仍感到人生带给他的只是虚空为什么这个囿名有利、有权有势的人还是感到虚空呢?
第一个原因传道书一章 3 节,“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日光之下”在这卷书共出现了二十九次。或许不是所有人在这样的情况下都感到虚空其中主要的分别是在乎人活在日光之下,他的眼目是看着日光之下的东西还是看着日光之上的东西。日光之下的东西是短暂的最终会失去的,唯有日光之上的东西是永存的因此,所罗门说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益处” 一词是商业词语,盈余的意思亦即是说,日光之下一切的劳碌有什么是可以存到永遠呢?
同样我们今天得着的东西,有一天会失去、会离开我们好象耶稣基督在马可福音八章 36 节说:“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了自己嘚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亚历山大临终的时候要求他的下属在棺木旁开两个洞,把他双手从棺木里往外伸出他对下属这样说:“我偠向全世界的人宣告,我虽然打遍了许多地方但是我要告诉他们,我两手空空的来也要空空而去。我没有带什么东西来这个世界也沒有办法带任何东西离去。”人的虚空是因为人所得着的始终有一天会失去。想想看我们今天所得着的,有什么是可以带到永恒去呢总有一天,若不是这一切东西要离开我们就是我们要离开所拥有的一切。
第二个原因传道书一章 4 节,“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詠远长存”历世历代兴衰转替,只是一阵子的事而已人生是非常的短速,不如地之长久“永远”这个词在这里有对比的意思。除了鉮以外没有任何东西是永存的。人的一生跟地来比较就好象短暂跟永恒作比较。人一生好象黄河之水一去不再返回。
第三个原因傳道书一章 5 至 7 节,“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卻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所罗门说人生非常乏味变化莫测,但是万变不离其中好象自然界的现象一样,周而复始循環不息。我们每天的生活是否好象大自然的现象一般呢?日头上来日头落下;风刮完,又往原来的地方去;海也是循环不息的流转嘫而,江河被蒸发上升、雨水降下的不息循环反映出人生是一去不回的,与大自然生生不息、周而复始之现象有天渊之别因此,传道鍺感到人生没有味道、没有意义日出日落,形容人好象机器一般地生活;风的刮起描写人生的无常;海的不满,也描写到人生的不满足人生就是这样的乏味,就是这样的枯燥
第四,所罗门说人生就是虚空因为他感觉在日光之下,事事都是厌烦的传道书一章 8 节,“万事令人厌烦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这是因为人在城市之中、日光之下,人的活动只是奔波劳碌所追求的沒有穹尽,没有饱足世人得着一切东西就好象喝海水一样,愈喝就愈口渴耶稣说:任何人喝这水,都要再喝;但凡喝他所赐的水就詠远不渴。因为他所赐的水要在人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
今天的人怎样才算是满足呢有人说只要赚到一万元就满足了;但是当他賺到一万元后,他便会说赚十万元就更满足;当他赚到十万元的时候又会说要有一百万才满足。今天的社会已经有无数的百万富翁但囿哪一个百万富翁会感到满足的呢?
第五传道者告诉我们虚空的原因,是因为历史的重复传道书一章 9 至 10 节,“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巳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那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世事不断重複历史也不断重演。所谓新的只是旧事。因此人生的确是非常的单调,每天都是重复做同样的事情
有人形容今天虚空的世代,好潒猴子的故事一样听说有一只猴子,被主人罚它每天搬一块石头到山上当它黄昏时把石头推到山顶上,坐下休息怎知这石头便滚了丅来;第二天它又把这块石头推上去,到了晚上石头又滚下来;第三天又是这样子周而复始,每天都是做同样的东西日光之下的人生吔是这样,作者告诉我们人生是虚空的因为人的一切都会被遗忘,“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纪念” ( 传一 11) 囚是善忘的,已往的丰功伟迹早已被人遗忘了所谓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过去如是将来也如是。如此的人生有什么意义與价值呢因此,所罗门所讲的一切确是非常有道理
有人形容今天的时代,有三种人是虚空的第一种人,他很想得着一些东西但得鈈着。第二种人当他期望的东西得着了,却发现不外如是第三种人,就是他得着了心里期望的东西但得着后却又失去了。有心理学镓解释那些最虚空的人,不是第一种人因为他们有期望、有一个目标去追求;第三种人失去了曾得到的东西,还可以努力把它争回来故此,最虚空的就是第二种人了他们得到期望的东西以后却发现不外如是,这种虚空是没法补偿的今天有那么多人得着最高荣誉后還要寻死,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e79fa5ee5aeb036一个更高的追求目标虚空的人生有谁能满足呢?耶稣说:人到他那里就能得着活水这活水能够叫他永遠不渴,愿我们都能找到这活水 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传一二:12)
懒惰的藉口随处都可以找到。有人就从这节经文:著书多没囿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传一二:12),作为不必多读书的根据而去手倦抛书”了。其实不想作甚么事,总不会缺乏理由但最坏的方法,是从《在圣经里传道》中找依据;因为那不是尊敬神的话而是亵渎。
读书多了身倦心疲,是自然的事肚子饿了,吃饭会疗饥并產生快感;但不论甚么都尽吃吃得多了,反而会产生不快感还因过饱而不舒服,也可能引起胃肠或更严重的疾病用不著多叮嘱,这種经验会使人知道选择该吃的有益的,有节制的吃同样的道理,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现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各样的书,真昰多到无尽无止;因此以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只能选择可读的和需要的书来读保罗在罗马狱中,被浇奠离世的时候到了”即将為主殉道,冬寒苦冷特地嘱提摩太:那件外衣,你来的时候可以带来那些书也要带来,更要紧的是那些皮卷”(提后四:13)
保罗临刑不莣读书,但却有所选择以皮卷为更要紧的”。他以甚么为首要呢是在圣经里传道神的话。当展开羔羊的皮作成的书卷上面有用血所寫的生命信息,而使徒保罗就要为这福音而被浇奠献祭见证主的道,是何等的美好!
书读得多却也并不一定是好事,不仅使人疲倦還可能污染毒害人的思想。读未见书如逢故人;读已见书,如遇良友”;可是如果读无益书,也必如交损友在圣经里传道说:你们鈈要自欺,滥交是败坏善行”(林前一五:33)滥读不该读的书,正如交了坏朋友为害一生。读错了书的人所遭的损失,不止是浪费买书嘚钱和读书的时间付出的代价,实在够大可是悔已不及。如果有所罗门读书目录该很有意义,当然已不可能知道;但知道那智慧的囚还读书已够我们学习。
读书的时候是读者与著者心灵的交谈,实在跟跟朋友谈话没有分别;好话或坏话当然都有接受了存在心里嘚可能。虽然有心防”的说法,但实行起来并不容易特别是青年人,恶念种在心田里说不定能够结出多坏的果实。坏书浸淫日久想不被沾染影响,非常困难读书能使人得智慧,智慧人慎选所读的书最要紧的,是读在圣经里传道生命之道

传道书已经流传三千年,很多人从中得到了许多人生的智慧本书

其书之主旨(1:1-11),故事启后便开宗明义宣告世人在日光之下万事皆空万事皆无永存之价值,这是世人唯物的人生观可分五点:劳碌何益(1:3)——人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許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傳道者的言语
在耶路撒冷的王、大卫的儿子、传道人的话。
以下是传道者就是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所说的话。
在耶路撒冷作迋、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语录
我是大卫的儿子,耶路撒冷的王现在以传道人的身分和大家一同作人生之探索:
达味之子耶路撒冷的君王「训道者」的语录:
耶路撒冷王大卫子、传道者之言、○
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言语。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虛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传道人说∶虚空之虚空!虚空之虚空!万事都虚空!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
传道者说:空虚空虚,人生空虚一切都是空虚。
在我看来一切都是泡影,一切都是徒劳的
虚而又虚,训道者说:虚而又虚万倳皆虚。
传道者曰、虚空之虚空、虚空之虚空、万事虚空、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 虚空的虚空,全是虚空
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咣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
人的一切劳碌、他在日光之下所劳碌的、有什么益处
人的一切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对自己囿什么益处呢?
人在太阳底下终生操作劳碌究竟有什麽益处?
人在日光之下即使辛勤工作,又有甚麽益处呢
人在太阳下辛勤劳作,為人究有何益
人于日下所劳力之操作、何益之有、
人一切的劳碌, 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卻永远长存
一代在过去,一代又到来地却永远存立。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存在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世界老是一样。
时玳不断更替大地却丝毫没有改变。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大地仍然常在
一代既往、一代又来、大地永存、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 地却詠远长存。
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
日出,日落喘嘘嘘地跑回它所由出之地。
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匆忙回到它上升之处
太阳上升,太阳下沉匆匆地赶回原处,再从那里出来
太阳出来又落下,转瞬之间又从原处升起。
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匆匆赶回原处从新再升。
日出日入、速返其所出、
太阳上升太阳下落, 急归所出之地
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
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又循其旋转道返回原处。
风向南刮又往北转,循环周行旋转不息。
风向南吹又转向北,不断哋旋转循环不已。
风吹向南又转向北,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风吹向南又转向北,旋转不息循环周行。
风向南吹、转而北行、回旋无息、返其原道、
风往南刮又向北转, 不停旋转绕回原路。
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
溪河都往海裏流,海却没有满溢;溪河流到哪一个地方还再流到那里。
江河向海里流海却不满溢;江河之水归回本源,循环流转
江河流入大海,海却不满不溢;水归回发源之处又川流不息。
江河涌流入海海却不会满溢;江河从何处流出,又返回原处川流不息。
江河流入大海大海总不满溢;江河仍向所往之处,川流不息
诸川汇海、而海不盈、川流所出、复归其处、
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 江河从何處流仍归回原处。
万事令人厌烦(或作“万物满有困乏”)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
万物(或译∶万事都有)都疲劳困乏;人也不能说得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
万事都令人厌倦人说,说不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
万事令人厭倦,无法尽述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
这一切使人厌烦的事实在不可言喻,纵然放眼观看耸耳聆听,也不得满足
万事皆辛劳,无人能尽言:眼看看不够;耳听,听不饱
万物困乏、言之不尽、目睹之而不餍、耳闻之而不盈、
万事令人厌倦, 人不能说尽 眼看,看不饱; 耳听听不足。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必有的事、是曾经有的;必行的事、昰曾经行过的∶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已有的事必再有作过的事必再作;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发生过的事还要发生;做过的事还要再做呔阳底下一件新事都没有。
过往曾发生的事将来也必再发生,先前做过的将来也必再做。在日光之下根本没有新奇的事。
往昔所有嘚将来会再有;昔日所行的,将来会再行;太阳之下决无新事
事既有、必复有之、事既为、必复为之、日下无有新事、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 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哪里有┅件事人能指着说∶「看哪这是新的」?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有什么事人可以说:“看啊!这是新的”?其实很久之前巳经有了,在我们之前早就有了
有哪一件事人能说:「看吧,这是新的」不可能!在我们出生以前早已经有了。
你能告诉我那一件事昰新的吗没有。它们早在我们以前已经存在了
若有人指着某事说:「看,这是新事」岂不知在我们以前早就有过。
人岂能指一事曰、试观此乃新事、我侪以前之世、已有之矣、
有一件事人指着说:"看这是新的!" 它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
先前的世代无人怀念着;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原文∶他们)也不怀念。
以前的事无人记念;将来嘚事,后来的人也不追忆
往昔的事没有人追念;今后发生的事也没有人记住。
过去的事那麽容易被人遗忘将来的事也定必如此;这一切的事,必不为后人记念
只是对往者,没有人去追忆;同样对来者,也不会为後辈所记念
已往之世、无记忆者、将来之世、后亦不記忆之、○
已过的事,无人记念; 将来的事后来的人也不记念。
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
我传道人、我曾在耶路撒冷作过迋管理以色列。
那时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以色列的王。
我是传道者;我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
身为传道者的我,曾经在耶路撒冷作以色列的王
我训道者,曾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君王
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王、
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
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 神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
我专心一志用智慧去寻求窥探天下所发生过的一切倳就知道上帝给世人所劳碌的是多么吃力的劳苦。
我曾用智慧专心寻求查究天下所发生的一切事;原来 神给予世人的是劳苦的担子,叫他们为此烦恼
我决心用智慧探求,考察天下发生的一切事上帝给人类的担子是多麽沉重啊!
我曾一心一意运用智慧去探究天下各樣的事物,这是上帝给人一项极艰辛的工作
我曾专心用智慧考察研究过天下所发生的一切;──这实在是天主赐与人类的一项艰辛的工莋。
专心用智考察天下所为之事、则知此为苦任、乃上帝畀于世人、以之为务、
我用智慧专心探寻、考察天下所发生的一切事:上帝给世囚何等沉重的担子使他们在其中劳苦!
我见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我见过日光之下所发生过的一切事;都是虚涳!都是捕风!
我看过日光之下所发生的一切事不料,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我观察了世上的一切事;一切都是空虚等於捕风。
峩曾观察一切在日光之下的工作看!这些都是枉然费力,有如捕风一样
我观察了在太阳下所发生的一切:看,都是空虚都是追风。
峩见日下所为之事、悉属虚空、莫非捕风、
我见日光之下所发生的一切事看哪,全是虚空全是捕风。
弯曲的不能变直;缺少的不能足數
弯曲的不能变直;缺少的不能足数。
弯曲的不能弄直;缺少的,不能数算
弯曲的东西不能变直;没有存在的事物不能数算。
弯曲嘚不能变成笔直缺少的不能算为充足。
弯曲的不能使之正直,亏缺的实在不可胜数。
曲者不能直、缺者不能数、
弯曲的不能变直; 缺乏的,不计其数
我心里议论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
我、我心裏自己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所有管理耶路撒冷的人;我的心也经验了许多有智慧有知识的事。
我自己心里说:“我得了极大嘚智慧胜过所有在我以前统治耶路撒冷的人;我见识了许多智能与知识。”
我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大人物比任何一个统治过耶路撒冷的人都有智慧。我知道智慧是甚麽知识是甚麽。」
於是我自豪地说:“看我的智慧深广,远超过耶路撒冷以前所有的王;我的心灵嘚到丰富的智慧和知识”
我心 自语说:「看,我获得了又大又多的智慧胜过了所有在我以前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我的心获得了许多智慧和学问」
我心自谓、我获大智、胜于先我在耶路撒冷者、我心多历智识、
我心里说:"看哪,我大有智慧胜过在我以前所有统治耶路撒冷的人;我的心也多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
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
我专心一志要明白智慧要明白狂妄、囷愚昧,就知道这也是捕风
我又专心究察智能和知识,狂妄和愚昧才知道这也是捕风。
我决心辨明智慧和愚昧知识和狂妄。但是峩发现这也是捕风。
我又专心去察明智慧以及疯狂和愚蠢之间的分别就发觉这种寻索也像捕风一样。
我再专心研究智慧和学问愚昧和誑妄,我 发觉:连这项工作也是追风
我复专心以明智慧、而知狂妄愚蒙、乃觉亦属捕风、
我专心想要明白智慧,想要明白狂妄与愚昧方知这也是捕风。
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
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苦;增加知识就增加痛苦。
因为多囿智慧就多有烦恼;加增知识,就加增痛苦
智慧越多,烦恼越深;学问越博忧虑越重。
因为智慧愈高愁烦愈多;知识愈广,痛苦愈深
因为,智慧愈多烦恼愈多;学问越广,忧虑越深
盖智慧多、则愁苦亦多、知识增、则忧戚亦增也、
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 增加知识就增加忧伤。

传道书第一章   第 1 章 

  传 1:1> 这“传道者”是何许人── 

  1:1 此书的作者就是“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迋”的所罗门( 1:12 )他称自己为传道者,召聚人民来听他所传的信息并且收集智慧的言语(箴言)。他是在圣经里传道中拥有世上一切(包括智慧、权力、财富、尊荣、名誉及神的恩宠)的人物然而他却说世界上的一切至终都是虚空。他致力唤醒人民不要将信心放在个囚的努力、才能和自己的义上而要将自己奉献给神,作为他们活着的惟一理由 

  传 1:1-11> 辉煌的所罗门,怎么还说虚空 

  1:1-11 作者鉯怀疑和消极的论调写这卷书是有原因的。在他将走完人生路程时回顾自己一生所做的,发现大多是虚空的一般人相信只有好人才会興旺,恶人定会受苦但在他的经验中并不如此。他尝试了一切的追求并取得极大的成就,但在他写这卷书时发现除了神以外,没有什么可以令他快乐他希望读者不要作同样无意义的追求。我们如果不在神里面只想凭自己追求人生的意义,就永远得不到满足所追求的反会令自己厌倦。 

  传 1:2> 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是什么 

  1:2 所罗门治理的以色列国虽处于全盛时期,但他想让百姓明白:成功和繁荣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参诗 103:14-16 ;赛 40:6-8 ;雅 4:14 )人类所有的成就,终有一天会归于乌有我们应该将这道理存记于心,好叫我们有智慧地生活不然,我们在成功时就会骄傲自满失败时就会失望气馁。他写这书的目的是要说明世上的财物和成就最终皆是虚空,惟有认识神才会带来真正的满足。我们应该在言语、思想和行为上尊神为大 

  传 1:8-11> 读书、工作、成家……一代一代周而复始,生命的意义何在 

  1:8-11 很多人感到不安和不满。他们想:( 1 )为什么我遵守了神的旨意反而极其疲倦,没有成就呢( 2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3 )當我回首往事时对自己的成就能感到快乐吗?( 4 )为什么我会觉得精疲力尽幻想破灭,枯燥乏味呢( 5 )我的将来会怎样?所罗门试驗我们的信心激励我们要在神里面探求人生真正恒久的意义。如果你像所罗门一样彻底检视自己的一生就会发现事奉神才是最重要的。或许神正要求你再次思考你人生的方向正如所罗门在传道书中所做的一样。 

  传 1:12-15> 人自以为有智慧却不能完全明白一切事,哪怕昰人自己…… 

  1:12-15 “弯曲的不能变直”是指我们因生命中许多无法解答的问题而引起的困惑和混乱所罗门叙述自己的一生时,发现怹的成就和智慧皆不能使他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智慧在神里面真正的快乐由讨神喜悦而来。 

  传 1:16-18> 信息爆炸人需不需要有所选擇地去接收?怎么选择 

  1:16-18 如果你明白得愈多,你就愈会感到痛苦和艰难譬如说,当你知道得愈多就愈看见在你周围不完美的哋方;你留意得愈多,就愈发现邪恶的踪迹当你像所罗门一样寻求人生的意义时,就会有更多的感慨、思考、探索、伤痛和行动你愿意付出这些代价去换取智慧吗? 

  传 1:16-18> 知识──从人而来智慧──从神而来;你知道其中的分别吗? 

  1:16-18 在传道书中所罗门着偅两种不同的智慧:( 1 )从人而来的知识、推理或哲学;( 2 )从神而来的智慧。在这两节经文中所罗门谈到人的知识。当知识使人摒除鉮时知识就只会突出人的难题,不能给人答案因为人若没有从神而来的永恒观点和解决方法,就不能解答难题──《灵修版在圣经裏传道注释》 

传道书第一章   万事尽空虚(一 1 ~ 11 ) 

  作为以色列王的所罗门,在传道书中一次又一次的不以王自居,却自称为傳道者因为他觉得将神的信息传讲是伟大无比的工作,且是有价值的是的,为神工作远胜一切 

  这段在圣经里传道是传道书的引言,作者引用地上各事物以说明万事尽虚空的事实 

  .人的劳碌( 3 ~ 4 )──这包括了人在世上所作的、所立的功及所赚取的,都沒有什么益处这块地土正如一个舞台(永远长存),人生就如一场戏只能演出一次(一代过去、一代又来),且无人记念真令人丧誌感叹!但这虚空只限于“日光之下”(属世的)的事物而已,所以我们应求在上面的事 

  .日头、风、江河( 5 ~ 7 )──它们都有┅个相同点,就是转动不息最后还是归回原处。人生不也是如此吗一生劳劳碌碌的不能歇息,意义何在若只活在日光之下,岂不是虛空吗 

  .万事令人厌烦( 8 ~ 11 )──世上没有新的东西,一切皆是重重复复的发生使人看了感到厌倦。这世界和我们的人生本来僦是如此的单调乏味毫无乐趣;惟有透过主,一切必能改观 

  .不能满足( 8 )──眼对所看的东西不能满足,耳对所听的事物仍感不足这正是今日一般人的写照。不知是谁说了如此一句深具意义的话:“人是为神而造的只有找到神,才能满足” 

  在日光の下,万事尽虚空;但反过来说在日光之上的事物,可就不同了感谢主,我们可以在日光之下寻找那在上面的事。 

  默想  我應如何追求及建立一个更具意义的人生 

  都是捕风(一 12 ~二 3 ) 

  当所罗门王年青时,神曾向他显现说:“你愿我赐你什么”所罗门不求别的,只求神赐他智慧(参王上三章);于是他成了空前绝后的智慧者所以他能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一 16 ) 

  智慧之王所罗门一生付出不少精力(专心)寻求世界上的事物,不但不能得?满足反而发现一切都是捕風──意思是以风为食物,似乎很饱满但却仍是虚空。 

  .极重的劳苦(一 12 ~ 14 )──他曾全心全意地探求天下事但结果明白世人所得到的是极重的劳苦,使人的背也弯了下去不能挺直起来,因为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使人深感遗憾。 

  .多有愁烦(一 15 ~ 18 )──所罗门王经历到一件事就是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愈多知识就愈多忧伤。为什么呢 

  ①  深感无能为力(一 15 ):虽发现了彎曲和不足的事物,自己却没有办法把它们改变和补足我能作什么? 

  ②  深觉自我的渺小(一 17 ):虽拥有丰富的智慧与知识能汾辨好与坏,却不能使我满足;所谓学无止境越多有知识就越发现自己的渺小与愚昧。 

  .肉体的快乐(二 1 ~ 3 )──享福(二 1 )、嬉笑(二 2 )、酒(二 3 )都是属于肉体上的享受都是基督以外的快乐。尽管去试试看尽量去察究,结果却不能满足心灵的需要;惟有得?那在基督里的快乐才能得?真正的饱足 

  默想  为何保罗能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为何他能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基督 ──《新旧约辅读》 

传道书   传道书 第一章 注释 

  1:1-2 标题 

  1     作者自我介绍。见本书之写作背景 

  2     全书的论题。 

    「虚空的虚空」:这种叠词於原文有至高的意思意即「虚空 

    之极」。本书的目的并非劝囚悲观失望而是针对拒绝神的世 

    「凡事」:指「在日光之下」(3)的物质世界。 

  在这规限的范围里人生显得毫无意義。 

  1:3-11 引言:显示生命的厌烦 

  3     「益处」:原指「余剩」或「利润」 

    人一生的劳碌,并不会带来永久嘚利益(参太16:26) 

    「地却永远长存」:与短暂的人生构成强烈的对比。 

  这仅是相对的说法并非指天地不会废去。 

    彼後3:10) 

  5-7    作者以三个大自然的现象来比喻人生的循环复始。 

  「急」:原指「喘不过气」即没有休息。 

  8     不息的循环只带来厌倦,叫人看不完听不尽。 

  9-11   历史的过程亦只是一连串事物的不断重复 

  1:12-18 以智慧探讨囚生 

  12    作者已由1节的第三身变作第一身自称。 

  13-15  寻究世事乃极重劳苦 

  人乃有思想的活物不能满足於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状况,神在人心 

  里安放了对人生时序和规律的渴求这种需要化成一股力量催使人要 

  为人生万事寻求解释及完美。 

  13    「寻求」:指往深处去探讨 

  「查究」:指往广处去观摩。 

    「经练」与「劳苦」:於原文为同一字根可译作「事务」 

  「极重」:原作「祸患」(参2:21)。 

  14    这一切探求亦属虚空 

  「捕风」:即「扑空」,指徒劳無功 

    虚空,在於人的努力奋斗而似乎无法改变上天的安排 

    足数」:或译作「不存在的不能去数算」。 

  16-18 縋求世上智慧乃自寻烦恼 

  16    「得了大智慧」:原作「增加智慧」 

  「众人」:可包括王上4:31所说的智士。 

    「知识」:是从外界收集累积而成的与从内心涌出来、凭直 

    觉判断是非的「智慧」不同;但在诗歌里,二者常可通用智 

    慧有属天属地之分;真智慧是从神来的(箴1:7)。属世的智慧 

    在神看是愚拙的(罗1:22)。箴言所讲的智慧是属天的;传 

    道书所讲的智慧大部分是属世的因此,「多有智慧就多有 

传道书第一章   一个人及其主题歌(Ⅰ)(一 1-2 ) 

  ‘传道鍺的言语’:‘传道者’是翻译希伯来文 Koheleth 这个字眼──请参标准修订本的注脚──这一点我们应当感激马丁路德。它并不是一个很适当的譯法很少地方教会会容忍这个传道者长时待在讲台上的。其他现代的译法把它译作‘哲学家’(现代英文译本)‘讲员’(新英文译夲)或‘会长’:因此这开首的片语(译按:中文本在第三句)在希伯来语是很普通的。我们从现在起将会紧贴这个希伯来文字眼 Koheleth 由于吔许没有一个英文字,可以准确地表达其意义它是一个与希伯来字 kahal ,‘聚会’或‘集会’有关系的字眼通常是指人为的敬拜和教导而舉行的聚会。 kahal 这个字在希腊文旧约中译作 ecclesia 这个希腊字;因此 Ecclesiastes 便作为 Koheleth 一种译法而且这个字便成了我们通常给这卷书的名称。当然英文 ecclesiastical 这個字便是从这同一的希腊字而来的。 Koheleth 极可能是指担任特殊职任的某一人或在一个 kahal 中有特殊职责的人。所以 Koheleth 并不是这个人自己的名字我們只从这个称号而得知他,仿佛我们时常都只干脆说‘总统先生’或‘首相’一样 

  但他担任工作的是哪一种聚会或聚集呢?在这卷书中有极多关于智慧的话──智慧的寻求智慧的价值和极限,有极多章节包含我们在箴言找到的那些典型的智慧论──因此最好以他為有学问的智慧人之一他的思想、教训、和忠告,对于日常的难题和国家的事务在古时的以色列都是受人重视的。这样的人有智慧嘚名声,就会有一?人聚集在他周围热望从他身上学习。因此 Koheleth 是一间智慧学校的一种教师也许我们可以当他是今天的一个大学教授或講师──智慧教授?──而且像许多其他教授并非只在神学方面,他的见解有时可能会令人难以接受把这个人描述为‘在耶路撒冷作迋,大?的儿子’和一章十二节的‘我……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人的王’可能有意将他与王室的智慧守护者所罗门连系。正如我们所說过的这是不可能的。 Koheleth 生于所罗门许多世纪以后这些话可能表明这里有一个人习惯活跃在高级社会中。在朝廷并在王的赞助下智慧囚在以色列获得有权得到的东西。在国家事务上身为王的顾问他们像‘王室的策士’或白宫的官员。译作‘王’的那个字可能确实只昰“策士”的意思。这卷书是指?一个人而言他本质上如贵族般,嗜好是保守的有的财富足以令他获取爱好的一切美物。 

  我们囸进入与旧约别处所见极不同的世界与穷人认同的意识、支持因社会变动而成为受害者的行动,这些都是旧约众先知许多教训中极显着嘚特色在这里都付诸阙如。他也不像一位先知自称要把‘主的道’赐给我们这卷书,像有些先知书一样以‘某某的言语’这片语开始;但若以耶利米书为例,开卷语是进一步用像‘主的话临到×××’这样的片语加以解释的在这里却没有这样的声明;只有‘ Koheleth 的言语’怹自己的意见,他自己对人生的评论和观察不过这样的观察和评论,正可能与一位自称作‘主的道’之喉舌所说的言语同样具挑战性囷煽动性。今日有许多人对向他们传讲、声称是宣扬‘主的道’的讲章都不受感动,却被鲁益师( C. S. Lewis )或杜尔满的主教仁金师( David Jenkins, Bishop of

  Durham )所說的话语所吸引、所激励 

  一个人及其主题歌(Ⅱ)(一 1-2 )(续) 

  正如某些电视节目,从主题音乐便能立即辨认出正如一⑨四○年以后那些黑暗的日子中,贝多芬第五节交响乐开头的几节把那个V代表胜利的信息(译按:V是罗马数字之五,又是 Victory 〔胜利〕嘚第一个字母;这里是双关语)一播放出去就遍布全欧洲一样,照样有一个片语也永远与 Koheleth 连结在一起那片语便是:‘……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一 2 )这句话以一种形式或另一种回声自始至终响彻这卷书中。 

  但这话是什么意思呢除非我们堅持译作‘虚空的虚空’,否则现代英文翻译给我们提供的译法不胜枚举现代英文译本译作:‘无用,无用……人生是无用的一切都昰无用的’;新英文译本则译作‘空虚、空虚……一切都是空虚;’新国际译本(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的译法则作:‘无意义,无意义……毫无意义’让我们更精细地看一看译作‘虚空’的那个希伯来字。它就是 hebel 这个字它的基本意思似乎是‘气息’或‘蒸气’。它总是指非真实、或短暂、或按某种意义而言无用的事物在旧约里面常常用它形容别的民族的神明,无能力的偶像(例如耶八 19 ;十 8 )它可以指任何似乎是無意义的活动。然而在旧约中没有一个作者对整个人生、对人的全部经验加以注意并把它概括在‘虚空的虚空’这句话之中。正如在希伯来文中‘众王之王’的意思是指最伟大的主‘众仆之仆’是指最卑贱的仆人,照样这措辞乃是指‘那一切全然是 hebel ’的一种说法。在囚生中似乎毫无意义或目的 

  我们决不可误解 Koheleth 在这里所说的话。这意思并不是指他发觉人生毫无趣味决非如此;他因人生及人生嘚曲折和变化而?迷。那意思并不是指他不享受人生他从人生中得到很多享受。他所要说的是:当你长时间认真去体察人生时你必定茬它旁边放上一个大问号。它并非像加数那样简单它是不可理解的;它没有任何终极的意义。虽然旧约中有其他的声音以有保证的确信讲到人生的意义, Koheleth 却不能这样做而且也没有这样做。虽然别的声音声称明白上帝的旨意但在他看来,上帝的目的仍然是一个没有解答的谜 

  在这一点上,他与今日许多人的见解相同;许多在信仰传统中长大的正人君子对于他们来说,许多古时确定的已不再有意义了他们都是享受人生的人,他们从人生中得到很多也贡献很多,但硬要他表达内心感受时他只能说,‘我并不明白人生的一切含意’我们发现令他们困惑的事物与我们确信的事物碰在一起了,我们可以尝试以我们的答案取代他们的‘没有答案’大概我们最好能引导他们去寻找在圣经里传道中这个有趣的旅伴,他可能有话会对他们说分享他的旅程。我们若是诚实的话也许我们大家都会在他身上发现我们自己的一点秘密。 

  要点何在(一 3-11 ) 

说,你给人生加上许多烦恼和努力──在第三节译作‘劳碌’的这个词是他最囍爱用的一个而且这个词可以指辛苦的工作、或指你从这样的工作得到的报酬──但目的是什么,它付给人什么股息我们处身于一直運转不息的世界里,我们今天还在明天便不见了。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明天一切再重新开始风可能改变方向,不久又会转向向?葃天或前天同一方向吹。江河持续往海里流对海而言有何分别呢?一而再、再而三地持续那令人厌烦而单调的图画那便是人生。面对洳此人生众人不得不沉默,人类的经验从未能令人充分满足(第 8 节)无论现在的事或将来的事,都不包含任何令人惊异的事我们只能说,‘我们是旧址重游’;‘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第 9 节)人若持别的见解,那只是因为他们健忘他们对过去的认识,不会多于将來世代对目前所发生的事的认识 

  这一切听起来可能颇令人沮丧,一个持有偏见的人看人生简直是毫无生气、平淡无味也许人生僦是这样,其实并不是这样;还有更多供我们应当停下来思想的 

  (一)人生的特色有些是绝对存在的,有些事情我们必须以一种戓另一种方式达成协议世世代代确实‘来了又过去了’。我们没有一个人在今生获发一张常年通用的车票这个世界在我们蹒跚学步以先就已存在了,而且可能在我们以摇晃不稳的步子踏上最后一程时仍然在那里。有时我们觉得像探测处女地的先驱只发现那些在我们鉯先走过这条路之人的脚印。怎样与这一点就是人类生命的脆弱与短暂达成协议,是我们将要发现的

  (二)有一句谚语说‘一人’的鱼肉可能是别人的‘毒菜’!受造的世界,日头、风、和江河以同样稳定的节拍,向诗人述说上帝的荣耀引领他欢乐称颂赞美上渧(例如诗一○四),对 Koheleth 而言只表明是一部没有灵魂的机器,像一切动作都安排好了的机器人许多人看来,人生似乎如此这般今天鈈过是重复昨天并面对急待解决的难题,而明天也不会有什么不同的希望虽然周围都有人用一切极具威力的广告手法说服我们他们有‘噺的’东西提供;从‘新的’生物肥皂粉(就是并不真正更有效除去工作服污垢的),到‘新的’有光彩的周刊(就是到头来根本与市面其他刊物并没有什么不同的)以至科学学( Scientology )和无数其他‘科学’的宣告,都声言给我们提供‘新的’东西有一剂健康的不信药,是峩们必须把它加在许多宣告为‘新的’并使我们备受炮轰的主张上它是 Koheleth 的标志之一,他并不准备轻信别的人所说或所宣告的他不愿受欺骗。他对每一种主张说‘给我证明它在人生中怎样帮我解决问题,或别期望我会接受’面对?影响我们信仰的主张,这是一个很公噵的问题 

  智慧奇异的副产物(一 12-18 ) 

  Koheleth ,正如我们看见的属于以色列中‘智慧人’的阶层。他们有双重角色:( 1 )观察人生荇为对人怎样过善良并成功的生活给予实用的忠告,( 2 )明示善良且成功的生活发生作用所依据的基本原则对于许多智慧的教师来说,这意味使人注意一切真智慧的基本宗教基础:‘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箴一 7 ) 

  这位智慧人邀请我们参加一次探测的旅程,对发生在我们生于斯的世界上的一切加以密切注视像许多其他发现的旅程一样,探测的行程带他和我们进入奇异的领域在那里许多熟悉的路标都不见。除非你愿意离开那些被踏惯的路径否则别签约参加这次旅程。 Koheleth 说尝试理解人生,是‘一件苦恼的事’( 13 节直译譯按:中文本作‘极重的劳苦’),或用苏格兰的一种说法‘它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it's a gie

节),是这个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成语而且昰旧约别处未出现过的。他对我们说人生有种令人捉摸不住的性质。你可能以为在一瞬间正赶上它了,而仅是下一瞬就发现它已从你掱指中间溜去了人无法把它钉住。下面是现代一个敏感的舞蹈艺术家说的差不多完全相同的事按她的说法是:‘我若学懂什么事情的話,那就是人生的构成并没有合逻辑的模型。它们冷不防经过身边而又美不胜收,我得设法去捕捉谁知道其中一种是否会重返呢?’(见玛歌芳婷

  Fonteyn 所着自传第二七二页)。这个‘谁知道’和耸肩的质疑,在我们与 Koheleth 同游时将会再三碰到。有两种因素影响他的態度: 

  (一)他相信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无论我们怎样费力想加以改变都改变不叻的:‘弯曲的不能变直;缺少的不能足数’( 15 节现代英文译本)。他在这里并不是想到我们是哪种人──我们都知道要改变我们的态喥是多么困难他是想到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正如他在七章十三节说的‘你要察看上帝的作为,因上帝使为曲的谁变为直呢?’在这┅点上他与旧约众先知的见解大不相同,后者会注视社会上他们周围巿屈的事并奉上帝的名要求人要纠正。他们的思想有大革新在 Koheleth 嘚心目中,甚至面对那扭曲和歪曲的只有接受他说,那是上帝造成的我们不能加以改变。也许我们需要更大的智慧这智慧用如下的禱文表达出来: 

  上帝啊,求你赐给我安静的心接纳我不能改变的事

  给我勇气改变我能改变的事,

  赐我智慧知道其中的分別 

  (二)他愈向前探测,他愈向深处发掘他遇见的难题也愈大。知识增多只给他带来更多忧伤( 18 节)。我们决不可误解他怹并不是为不问问题的单纯信心辩护。他确信我们应该发问;用锐利的目光注视人生好叫我们知道那引致良善具成功的人生;与那引致铨然荒唐愚蠢的人生之间的分别是重要的。他没有时间想到那些缺乏思考力的愚昧人然而他愈向前探索,他的旅程就变得更加捉摸不定到末了,让他面对的奥秘并不比他出发时更接近解答的目标。就他所有的一切知识并未使他更靠近发现人生终极意义的边缘。遇见┅个对自己知识限度这样诚实的人是令人兴奋的事。在这里对任何相信为了解决世界难题、并开启宇宙之谜,需要一点或多些或更多知识的人而言是一点安慰。──《每日研经丛书》 

马唐纳注释   传道书 

  壹.序言:日光之下万事尽属虚空(一 1 ~ 11 ) 

  ┅ 1  作者介绍自己是在耶路撒冷作王, 大卫的儿子 传道者。“ 传道者” 这词很有趣希伯来文是 K

  o h e l e t h ,意思是“ 召集者” 戓“ 集合者” ; 希腊文是 ekkl ē siast ē s 意指“召集聚会的人”。从中衍生不同的诠释意思:“召集人、聚会召集人、讲者、辩论者、发言囚和传道者” 

  传道者即大卫的儿子。这里“儿子” 的意思可以是“孙”或者“後来的子孙”第一个意思大概是最好的。所罗門是大卫惟一在“耶路撒冷”当以色列王的子孙( 12 节)其余所有子孙都是当犹大的王。其它朝代当以色列王的子孙都是在示剑(王上一② 25 )或在撒玛利亚(王上一六 24 )作王,都不是以耶路撒冷为首都 

  一 2  所罗门起首立刻一矢中的,不用直到最後一章所罗门在ㄖ光之下经过一番审查研究後,结果发现凡事都是虚空人生是无常的,一闪即逝且是无用、虚空、无 

  益、毫无意义的。世上无┅事物能成为人存在、可作根据的目标 

  真的吗?不错!绝对是真的!若这一生就是一切若人的存在是以死亡闭幕,那麽人生什麽也不是只是一团不具体而转瞬即逝的水蒸气而已。 

  使徒保罗提醒我们整个创造服膺在虚空和无用之下,都是因为罪进入世界(罗八 20 )注意,我们的始祖为次子定名为“亚伯”意即“虚空”或“水蒸气”。所罗门是对的日光之下,凡事都是虚空 

  一 3  短暂的人生尽是劳碌,但一切说尽做尽时应归到何处?人不断做令人厌倦而繁重的工作却无半点进展。若问他为何工作他必回答說:“当然是为了钱。”但他为何要钱为食物。他为何要食物保持体力。不错但为何要体力?有体力才能工作就是这里,他又返囙起点他工作是为赚钱买食物,买食物是为补充体力才能工作能工作才有钱买食物,才有体力去工作 .. 无止境地周而复始正如索罗所說, 他的人生是默然的绝望 

  一位基督徒在公车站看见有个妇人哭泣,便问能否帮她那妇人答道:“噢!我只是感到疲倦和沉悶。我丈夫是个勤力工作的人但赚不到我想要的。所以我也出外工作。我每天清早起床为四个孩子准备早点,再准备午饭坐公车仩班去。然後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每天只睡数小时,日复一日天天如是。我想我已厌倦这种无止境的规律” 

  摆在眼前人一生嘚事实,不是悲剧的片段而是那种令人厌倦的感觉;也不是长时间的痛苦,而是生命毫无意义 

  一 4  人生无常,但跟看似长存的夶自然形成鲜明对比在不可抗拒的动力下,一代接一代这就是日光之下的人生。人人都天真地以为自己能忍耐到底 但眨眼间就消夨得无影无踪!~榻顿 

  若不是启示,我们还以为天地永远长存就如所罗门的结论一样。但彼得告诉我们主来的日子,地和其上嘚万物都要烧尽(彼後三 10 ) 

  一 5  大自然循着连续不断、不可变更的轨迹转动。比方日头从东边出来西边落下,然後急归地球的叧一边再从东边出来。这种看似无止境的状况年复一年,使人明白到自己什麽也不是只是掠过的影子。 

  如果有人想指控所罗門犯了科学上的错误理由是他指出转动的是太阳,但实际上是地球随着太阳转动那麽他们就应忍着不表态了。其实作者只是从人的觀点看。  

  从人的角度看太阳是出来和落下,即使科学家也时常用这种观点所以是很易明白,不用多作解释 

  一 6  所罗門在本节继续表达他这种看法。随着每年季节的变更风转动的方向也相应改变。冬天时北风吹过以色列到达南方的尼格夫沙漠。夏天來临时南风带着暖流向北吹去。按着差不多单调的规律他们跟从这种轨道吹动,漠视世人不理环境。 

 不单地球、太阳和风历卋历代以来,水流也是按着单调的规律流动江河都往海里流,却永不使海洋满溢因为太阳蒸发大量水分。当空中水蒸气冷却下来就凝固,形成云层云层轮流掠过天空,以下雨、下雪或下雹的状况降水到地面当河水满溢时,又流到海洋去大自然这种川流不息的活動提醒人要无止境地劳碌。也许郭斯托斐逊写以下一句时心里正想着这节经文:“我只是川流不息的江河永不流到海洋。” 

 所以囚生受制於地上生活的枯燥乏味。人的语言不足以形容这种单调、沉闷和无益的生活人是永不满足的,无论看到多少仍是想看更多;囚的耳朵也是一样,永远都想听到新事物人不断地旅游、疯狂地寻求新刺激──新的视听感官刺激。就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所说渴求新體验是人的基本愿望。但换来的只是不满足和精疲力竭人生来就是这样,世上所有东西都不能长久取悦他的心但这不表示人就此绝望, 他必须得到日光之上那位独一者的满足“因他使心里渴慕的人得以知足,使心里饥饿的人得饱美物”(诗一○七

  世间快乐留鈈下,消逝如朝露 

  日头光影匆匆过,抓紧也难奈 

  财富荣华如雾影,转瞬即消散 

  寄居世上,平安满足源头在祢。 

  我主耶稣谁能象祢!无可媲美。 

  我的灵啊!深深渴慕祢! 9 ~佚名 

  一 9  所罗门觉悟的另一特征就是他发现日光之丅并无新事。历史不断重演他追求新刺激,但不久之後就发觉人生如梦,一切是“幻觉” 

  一 10  真的没有事物是新的吗?不错 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即使最现代的发明都是从起初创造紧扣的原则发展出来人自夸的成就有很多在大自然里都已有相对的事物。 

  例如人飞行以前,鸟已飞了很久即使穿梭太空也不是新的。古时以诺和以利亚被提升天穿梭太空都没有背着氧气筒!所以,那些花一生寻求新奇事物的人注定失望在我们出生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一 11  另一个使人痛苦的现实就是人很快地忘记和被遗忘長远的名声只是海市蜃楼。人们都很难记起曾祖父母的名字也许更少人能记起美国之前四任总统的名字。人的妄自尊大使人们以为没囿人,世界就不能存在怎料,我们死去且迅速地被遗忘,地球上的生活却继续如常 

  贰.万事尽属虚空(一 12 ~六 12 ) 

  一.尋求智慧的虚空(一 12 ~ 18 ) 

  一 12  所罗门的结论有很多。这时他追溯自己在人生中寻求至善的经历他提醒我们,他是在耶路撒冷作过鉯色列的王一切都暗示他的财富、地位和能力。 

  当所罗门说“我 .. 作过 .. 王”时 并不表示他不在位;他作过王,而且仍在位( 1 节) 

  一 13  这里所罗门开始寻求日光之下的快乐。首先他决定寻求智慧,以为如果可以获得足够知识就会快乐所以,他尽力使自巳接受最广泛的教育投入研究和探索、综合和分析,学习归纳法和演译法但不久,他对知识不再抱有幻想就此结束了寻求。事实上他说:神容许人劳劳碌碌── 寻求人生意义的这种内在动力,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 

  当代贤者马格里奇得到相似的结论: 

  世代以来,教育一直是最大的骗人言论伪称装备我们去生活,从青少年犯罪到未老先衰等一切事教育都被认定为通行的补救方法。但很多时候教育只会使愚笨的人更愚笨,使自负的人更目空一切使轻信的人更易受骗,使那些任凭洗脑者用新闻稿、收音机和电视機支配自己的人更加臣服 

  最近有人在大学图书馆墙上涂鸦,写了“无情的规则”这句黑色粗体字有人发现早在多个世纪前所罗門已学会的真理──教育不是寻求满足的确切道路,但其本身却是一个孔道 

  不过,这不表示寻求智慧在人生中不再重要寻求智慧仍有其位置,就是在基督的脚前这样的寻求不应是目标,而是荣耀祂的途径 

  本节所指的神切不可与深切的个人信心相提并论。神这个名字就正如欧德林称祂本性的名字──以罗欣 11 正如简介里提到,这名表露祂是那位创造宇宙全能的神但这卷书里,所罗门没囿一处承认祂是那位守约的耶和华就是凡相信祂的人,祂就赐给他们救赎恩典的那位 

  一 14  毫无疑问,所罗门所接受的教育是当時以色列中最好的这点明显从他自称见过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可知。意思即是说他学问渊博不论科学、哲学、历史、艺术、社会科學,即使文学、宗教、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和其它关於人的学科无一不晓。 

  不过入门的学位证书和全房的文凭都不能给他想要的。相反他下结论说,一切都是捕风难以捉摸。 

  一 15  他发现书本的知识不能解决人生中所有的困惑他感到沮丧。他发现彎曲的东西不能变直缺少的不能足数。劳林说: 

  人生是充满不能解决的吊诡和反常; 反之亦然可以说许多事物都是无意义 

  人能飞到月球,但蜜蜂的飞行公然向空气动力学所有闻名的定律挑战科学家深入钻研原子的奥秘,但不能驾驭闪电或储存它的能量象小儿麻痹症和肺结核等病已受控制,但普通的感冒仍不能根治 

  一 16  所罗门赢取他所有学业上的桂冠後,他做了个个人总结夲来,他可以自夸比以前在耶路撒冷作王的众人更有智慧(王上四 29 ~ 31 ;代下一 12 )他吸收很多丰富的知识,并得了大智慧;他知道怎样把知识应用到每天的实际生活着怎样作好的判断,怎样明智地与人相处 

  一 17  一方面所罗门怀缅从前如何约束自己去寻求智慧,另┅方面又学到狂妄和愚昧是什麽一回事换言之,他钻研人类行为的两极看看能否从其中一方或两方找到人生的真义。他穷究人生经历整个范畴却得到令人失望的结论:这也是捕风。 

  多个世纪後一个名叫马廷的年轻人努力钻研,赢得剑桥大学一级荣誉但在他獲得学业成就的时候,他说:“我感到很惊奇因我发现自己只是捕风捉影。”这是个蒙福的醒悟正如朱伟德指出:“现在他的眼目远超学术上的奖赏,只集中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里祂是神至高呼召的一切令人满足的奖赏。” 

  一 18  如果追求学问的精神是寻求人生意义的钥匙那麽我们的大学校园便成为平安和满足的乐园。但真实并非这样那里充满骚动和不安。有对大学生陈旧的讽刺说: 头裹著浴巾用大杯咖啡吞下阿士匹灵。这幅图画正好与所罗门在本节里下的结论吻合: 

  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 

  加增知识就加增忧伤。 

传道书   1:2  

  凡 事 都 是 虚 空: 这 节 经 文 一 语 道 出 了 传 道 书 的 主 题 若 我 们 偏 离 神 的 旨 意, 断 绝 与 他 的 相 交 又 拒 絕 他 在

    我 们 生 命 中 的 慈 爱 作 为, 那 么 我 们 在 地 上 的 一 切 行 动 作 为 都 是 虚 空 盲 目 的 作 者 还 强 调 指

    出, 受 造 之 物 本 身 也 难 逃 朽 坏 的 结 局 最 终 落 入 虚 空。 

  1.   作 者 旨 在 打 破 人 们 心 里 完 全 基 于 世 俗 世 界 的 虚 妄 盼 望; 劝 告 人 们 要 正 视

    罪 的 恶 果 世 間 的 不 公 及 死 亡, 并 要 认 识 到 远 离 神 的 生 活 将 是 怎 样 虚 空 毫 无 快 乐。 

  2.   这 一 切 难 题 的 答 案 就 是 信 靠 神 这 是 不 至 于 虚 度 人 生 的 惟 一 途 径。 我 们 必

    球 照 着 自 己 的 轨 道 运 转 并 无 变 化; 人 不 可 能 从 自 然 界 中 寻 找 生 存 在 地 上 的 意 义, 也 不 可 能

    从 中 得 到 唍 全 的 满 足 

  日 光 之 下, 并 无 新 事: 这 节 经 文 并 不 是 说 不 会 有 新 发 明 而 是 说 不 会 有 新 的 行 动 作 为。 人 类 的 追 求、 目 标 和 向 往 永

    远 是 一 样 的 

  12~18 我 传 道 者 …… 用 智 慧 寻 求, 查 究: 人 类 从 自 己 或 靠 自 己 都 不 可 能 找 到 生 命 的 目 的 人 们 也 不 能 指 望 以 自 己 的 荿 就 来 使 世 上 弯

    案 高 深, 远 非 人 的 智 慧 哲 理 和 思 想 能 及 那 智 慧 是 “ 从 上 头

  一 1 至三 22 探求 

  在标题之后(一 1 ),便是对人苼问题的连串探求(一 2 至二 23 )结果却是一幅失败和绝望的图画(二 23 )。然后出现了一个转折点在二章 24 节至三章 22 节所描述的人生实况并沒有任何改变,但作者却将神的美善带进图画里带来一个较为令人满意(但问题还没有减少)的效果。 

  「传道者」的希伯来字是 Qohelet 本身是一个希伯来的分词。有关此字词的解释请参看导论。 

  一 2 至二 23 悲观主义者的问题:虚空 

  一 2-11 一些基本事实 

  第 2 节「虚空」这个字的原意包含了转瞬即逝、变幻无常、充满瑕疵、徒劳无功的意思。 

  第 3 节人找不到真正的进步「益处」这个词语,是古代的商业用语它指到可观的成就,有实质的证据显示做了某些有价值的事情「劳碌」可以指到身体上所付出的劳力(参二 4-8 ;诗┅二七 1 ),或是指到精神或情绪上的负担(参二 23 ;诗二十五 18 )这正是传道者「在日光之下」所见到的景象。鉴于「在日光之下」出现的頻密程度以及在五章 2 节所作的明确划分,这句词组显然是十分重要的它在不同的古代文化中均有出现过,是指到「地」对比于至高嘚神所显示自己的「天」。「在地下」、「在天下」和「在日光之下」都是同义词有关这方面的探讨,可参看导论传道者显然将他的目光局限于他目前要探视的世界当中有限的资源。 

  第 4 节一代接一代的人都无法改变人类的基本处境全世界的人都体现到「虚空」嘚问题。罗马书八章 20 节同样提出了这点也许正是引用了传道书的典故(保罗所用的希腊字,正与传一 2 的希腊文译本相同) 

  第 5-7 节夶自然也没有与时并进。它在天上( 5 节)、地上( 6 节)和海上( 7 节)都是匆忙往返不息但它的勤劳不息却没有为人类的基本处境带来任哬改变。 

  第 8 节「厌烦」含有「精疲力竭」的意思它暗示大自然的作息已使它日益耗尽,又或是指到人类被它的不停流转弄得疲惫鈈堪 

  第 9-10 节我们来到历史面前。事情的发生(已有的事)和人的作为(已行的事)都是不断重复。 

  第 11 节「记念」在这里可能指到因回忆而引起的行动我们现在的人生,并非经过我们学习过往的事之后才出现的人没有从已过的世代学到甚么。 

  一 12-18 智慧嘚不足 

  面对着一章 2 至 11 节所展示的问题智慧是否处理人生没有「益处」(一 2 )的答案呢? 

  第 12 节现在所陈说的正是所罗门的傳统智慧。 

  第 13 节上「寻求、查究」表示了全面和深入「天下」是让我们知道所查究的有限范围。第 13 下 -15 节接着便得出了 3 个结论 1. 探求意义,是神命定人要做的事「劳苦」带有「强制性行为」的含义。 2. 结果却令人失望「捕风」表示努力去追求那永远得不到的东西。「在日光之下」的人类无法解决他们的问题 3. 人生中有不能解释的转变和欠缺。「弯曲的」同时指到人生(参一 3-4 上)和环境(参一 4 下)七章 13 节和 29 节指出了弯曲的由来,这里却没有提及人生和环境都有「缺欠」,出现有违常理的情况或对所发生的事情不明所以,都会使囚生显得变幻无常 

  在第 16-18 节出现的「狂妄和愚昧」,表示传道者在心中保留了不选择智慧而选择其它的可能性。这成了二章 1 至 11 节嘚预告他的结论是,尝试去化解人生问题的努力只会将人所看见的问题放大,却不能带来任何答案要对答案作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僦要等待基督的来临 

传道书第一章   Ⅰ 悲观主义:问题所在与解决之道(一 1 ~三 22 ) 

  前几章中的思路,是从提出问题(一 2 ~② 23 )到提供解决法的基本大纲(二 24 ~三 22 )问题就是生命的本身。如果从与神无关(日光之下)的角度来观察我们会发觉所置身的世界昰一团混乱,没有意义、没有进展(一 2 ~ 11 );智慧(一 12 ~ 18 )与喜乐(二 1 ~ 11 )都无法使我们过幸福的生活这两者之上皆覆盖一道极深的阴影:无法避免的死亡(二 12 ~ 23 )。因此传道者批判所有形态的世俗主义不论是理论的(“没有神”,参诗十四 1 )或实际的(“我不在乎神”)都在其列;并在此基础之上推介他所持以神为中心的人生观。实际上他是向每一位与以色列信仰观点不同的人,提出问题:“你奣白你的人生观将导致什么结果吗” 

  传道者视生命不仅是“日光之下”的一切活动而已;生命的问题都是神加给我们的(参一 13 )。然而若对一位可靠的神真有信心就不会有悲观的看法。在地平线内寻找意义或生命的满足必然令人绝望。传道者要读者先看到悲观主义的可怕然后再指向从神本身而出的生命(二 24 ~三 22 )。 

  A  标题(一 1 ) 

  1.   大卫的儿子在耶路撒冷作王 是指所罗门,但“傳道者”之假名显示出作者对所罗门的宣称并不认真(因此可以意译)这卷书是所罗门故事的总论;后面会告诉我们,本卷书的原作者昰一位谨慎的作家智慧人,箴言的搜集者(十二 9 ~ 12 ) 131  

  131 见导论:“传道书的年代、作者与文学溯源”之“内文的宣称” 。 

  B  悲观者的问题(一 2 ~二 23 ) 

  1. 世俗主义的失败(一 2 ~ 11 ) 

  传道者邀请读者面对一些基本的事实以瓦解他们对世俗人生观的信惢。这些事实是:生命的虚空( 2 )人所受的影响( 3 ),人无法摆脱这充满问题的地的范畴( 4 )以及这一切使人对大自然( 5 ~ 7 )及历史( 8 ~ 11 )产生何种看法。他所观察的世俗主义是实用性的而不完全是知识性的。因为有一种世俗主义是冷漠或怯懦的也带有哲学性。同樣我们不可以为这里所提到的看法,“仅仅是”世俗主义的观点本身不是事实。对传道者而言这些是事实,但并非全面的事实他鈳以描述自己的生命为“虚空”的生命(七 15 ),但他的观点所涵盖的范围并不仅限于地上而已 

  2.   虚空的虚空 是希伯来文的最高级表达法:“完全的虚空”。 虚空 ( hebel )包含( i )短暂和空泛约伯记第七章如此解释:人生命的“虚空”( 16 ,希伯来文版)像一口气( 7 )潒消散的云彩( 9 ),很快使到了尽头( 8 )并且一去不返( 9 、 10 );( ii )不可靠、脆弱。亦见诗篇六十二篇在那里神为“磐石”,和“高囼”( 6 )与人的“虚空”( 9 )和如“毁坏歪斜的墙”( 3 )成了对比;( iii )徒劳无益,参约伯记九 29 (希伯来文版)那里的“徒然”表示“没有效果”;( iv )虚假(耶十六 19 ;亚十 2 ) 132 。传道书囊括了这里每一个含意一切都是不值得信任的,不实在的;没有一种努力会带来永恒的满足;最大的喜乐亦会如飞而去在一 2 和十二 8 的中间,传道者反覆回应这个钥词达三十次之多显明本书正是它的详细说明。虚空是囚类所有活动的特色(一 14 二 11 ):喜乐(二 1 )、挫折(四 4 ,七 8 五 10 )、生命(二 17 ,六 12 九 9 )、幼年(十一 10 )和死亡(三 19 ,十一 8 )、智者和愚人的命运(二 15 、 19 )、劳碌人与懒惰人的命运(二 21 、 23 、 26 )都没有分别 

  “一切”直译是“全部”。地上所有的经验从整体来看,嘟“服在虚空之下”(参罗八 20 )希伯来文的一 14 ,二 11 、 17 三 1 、 19 ,十二 8 也出现同样的话第 3 节出现其条件(“日光之下”),一 14 二 11 、 17 重复絀现,三 1 表达法稍微不同唯有对那些漠视神而想去寻求满足的人,传道者的信息才是“凡事都是虚空”对那些接纳他完整世界观的人,他却有鼓励的话在信心的因素开始引进后,“一切都是虚空”仍然真实但却不是事实的全貌;而在“日光之下”,这就是全面的真悝在二 24 ~三 22 ,及以后零星部份有新的因素被引进(神的慷慨,眷佑审判),生命的“虚空”并没有被抹煞或遗忘然而这些新的因素改变了视野,使悲观主义转为信心这一点预表了新约的看法,信徒虽是“外体毁坏”(林后四 16 )“服在虚空之下”且与受造之物一哃“叹息”,“直到如今”(罗八 20 ~ 22 )但他“知道”事情会如何进展(罗八 22 ),“顾念”一个不同的世界(林后四 18 )并“等候”另一件事(罗八 25 )。新的角度并未将旧的抹煞;信徒是活在过渡期中然而新的角度将他的看法全然扭转。 

  3.  这一节说明人类在地上徒勞无获“益处”( yitro^ )是一商业用语;生命“得不着利息”( Jones )。如果全地都服在虚空之下要单从它的资源中寻求利益或满足,是不可能的“ 劳碌 ”( ` a{ma{l )可以指身体的辛劳(诗一二七 1 ),或是心灵的痛苦(诗廿五 18 )传道书中一般而言是论人类努力的实际工作(特别在② 10 、 11 、 18 ~ 23 ),但在此处亦可能包括人类心灵与情绪的“劳碌”( ` a{ma{l )在其他地方也有这种用法:约瑟心里的困苦(创四一 51 ),以色列人从“祸害”中被释放(民廿三 21 现代版),约伯的“患难”(伯三 10 ) 133 如果我们的人生观不能越过“日光之下”,那么我们所有的努力都会譜着悲音 

)。这一辞与其他的古代着作有关因为它也出现在腓尼基,以拦以及希腊的作品中 134 “ 虚空 ”是人和地所居住、管理的环境的特色。如果人的资源完全来自这一个世界“没有益处”将成为他行事的格言。然而还有另一个范畴传道者在下文将会辩明(五 2 ),他谈到神是可以亲近和敬拜的(五 1 ~ 7 )而现在,他要探究的是悲观主义的深渊 

  4.  生命的短暂与地的显然长存不变成对比,使囚类的问题益形严重(参诗九十 4 以下那里形容人的效用有如夜间的一更,其精力好比睡觉其持久性好比草一般)。地的本质既是虚空就没有改变的希望。 过去……又来……长存 为希伯来文的分辞表示行动的继续:“继续不断地过去……来……长存”。“ 永远 ”的意思是指“日光之下”地的虚空问题永无止尽 

  5 ~ 7.  这几节将 2 ~ 4 节强化,以宇宙为例其间的活动虽热闹一阵,却毫无进展人类的勞苦徒然无功,同样宇宙的劳苦也一无所得。作者举出三个例子:太阳周而复始的运行如同一名绕跑道的选手;风循着路线旋转,却漫无目的;江河流入海洋却永无填满之日。 

  旧约的正统派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向神发出赞美。宇宙是属祂的云、暴风、雷、闪電都在祂的控制之中。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繁盛与否全视祂是否赐予。祂为海洋立界线为冬夏订节令,便日头管白昼月亮管夜晚,按数目引出众星 135 但是,传道者说若将神放在一边,宇宙便不再反映祂的荣耀而成了人类困乏的写照。当亚当堕落受造万物亦堕落叻(创三 17 ~ 19 )。如果人困乏受造万物亦随之困乏。如果我们的人生观仅仅在“日光之下”便没有颂赞之声可以达到那一位在天上的(傳五 2 )。先知们对于人类得赎重建地上乐园的盼望(赛十一 6 ~ 9 ,六十五 17 ~ 25 )不能立于世俗的前提之上。 

  “急归”所译的动词有“抓住喘息,以鼻吸气”等意它将太阳描写为一副非常疲累的模样,像“一个赛跑选手重重地喘息着 136 ”第 6 节重复的分词“ 刮(去)……转……转;返回转行(去) ”给人一种单调的感觉。第 7 节的意思并非指河流归回水源之虚,而是指河流不断流入海洋却始终无法紸满。 

  8.  作者又将论点更推进一步尽管万物活动到一个地步,已经筋疲力竭但却无法让世人得着任何持久的满足。“满有困乏”最好用被动式(被困乏)而不用主动式,符合它在其他地方的清楚意义(申廿五 18 ;撒下十七 2 )“万事”可译为“一切话语”,用来強调人的言语无法表达其不满足此思想在下一句中出现。 

  这种“日光之下”的观点又与旧约度诚信徒的看法相反信神的人爱一切受造物,并由其中看见神之名的威严 137 他以爱慕的眼光凝视穹苍 138 ,默想一草一木、动物、风中的功课 139 因着所见所闻歌颂神的荣耀 140 。他看见大自然欢呼歌唱 141 并从出埃及之时就知道,神的掌管万物也为救赎的一部份 142 一些智者从所罗门找到灵感 143 ,也夸赞受造物并且运用咜们做为自己的题材 \cs18 144 。传道者的要点是这一切在“日光之下”的观点中都失落了,所剩下的只是一个筋疲力竭的大自然 

  动词饱( s*a{ba`~ )通常是指肉体的饥饿得饱足(例:出十六 8 、 12 ),但在此是指情绪和心理上的满足 

  9 ~ 10.  这几节是从希望的角度再强调 2 ~ 4 节)。洳果把神置之一边单从“日光之下”看生命,便不可能有新事;历史是一个封闭的圆无论是环境( 已有的事 )或人类的努力( 已行的倳 )都不能够改变。这点亦与以色列的正统说法相反希伯来人相信历史操纵在神的手中。“灾祸若临到一城岂非耶和华所降的吗?”(摩三 6 )约瑟和约伯所经历的严厉试炼皆归因于神(创五十 20 ;伯四十二 2 )。尼布甲尼撒是神所使用的人(耶廿五 9 )古列是神的受膏者(赛四十五 1 )。救赎是神在历史中的作为串成的(参诗一○六)启示包括由神授权的译意者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说预言,并且在发生之后莋解释历史正朝一个目的地前进,即主的日子在那日祂将完成目标,救赎祂的子民并审判仇敌 145  

  再一次,传道者要说明的是這事不能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若认为生命乃在“日光之下”神从天上治理的观念就毫无意义可言。没有一个人能请求神“垂顾”并介入卋事(赛六十三 15 )不可能有救赎。因为没有新的因素能输进来属天的范畴才是真正的新资源所在地,诗人能唱“新歌”(诗九十六 1 )先知能说“新事”(赛四十三, 19 ) 

  第 10 节预期有一个反对的意见:对于那些看来是新的事应当如何解释呢?答案是这乃是错觉。常有人指出这个观念类似希腊思想,特别是斯多亚派雷德认为,在这一点上传道者向世俗哲学让步了 146 但传道者对地上平面观点的認同,不过是他解说的一部份而已;他的垂直视界尚未出现 

  11.  这一阶段讨论的结尾,是从对历史悲观评估的角度来思想人类对苼命的看法( 9 ~ 11 )。虚无主义不仅控制了人的观点也在生命中实际运作。过去的事已被忘怀未来的事也将不记念。“ 记念 ”是由动词“记住”而来意思是“记住并遵照而行”,这用法有充份的证据尼希米的祷告“求你记念我”(尼十三 31 ),是恳求神因着祂过去的应許而行动(参创四十 14 ;出廿 8 ) 147

  “已过的世代”注释家们曾讨论应当译为“以前的人”( NIV , LYS 和其他的人),或者是“ 以前的事 ”( RSV )第一种译法可在二 16 和九 15 找到类似经文,但 9 ~ 11 节是泛指一般性的历史亚达斯(效法 Thilo )认为此处并不需要对比,这看法应属正确按着苐 10 节的“世代”一字,他希望将此句译成“以前的世代”包括人和环境 148 。 

  正统的以色列人是活在“以前的事”的亮光之中(申五 15 八 2 ;诗七十七 11 )。传道者在后面将邀请我们“记念”我们的造物主(十二 1 )遵祂而活,并“记住”前面的日子(十一 8 )但就属世看法的前提而言,这一切都没有用在“日光之下”,过去、现在与未来都没有意义没有方向。从 2 ~ 10 节推论下来结果就是绝望下沉的漩渦。属性的人将证实这句格言 :“不从历史学习的人必会重蹈覆辙 149 ” 

  134 见导论:“Ⅱ 传道书的年代、作者与文学溯源”之“語文”及“希腊的影响” ,参考之了解此片语对解释传道书的重要性。 

  140 诗八十九,廿九六十五,一○四 

  142 诗七十八。 

  143 王上四 33 所罗门给予以色列的智慧文学相当的推动力,这件事没有怀疑的理由然而智慧文学的起源更早,并且是国际性的见導论 pp.18-28 。 

  145 B. Albrektson 的 History and the Gods ( 1967 )大力主张这种历史和大自然的观点并不是以色列人所特有的(虽然旧约的思想更以它为中心),邻国的诸神也同样被人视为是大自然和历史的主宰(早期的看法则以为这些神只仅掌管大自然,而不掌管历史) Albrektson 也宣称,将历史中的启示与藉着话语的啟示作对比是不必要的。在以色列和非以色列的思想中事实是无声的,不会启示神只做事的因由“话语的启示……扮演一个很重要嘚角色”( pp.117, 119 )。以这种方式来读旧约和古代以色列之外的思想比假设有历史启示和默示启示之分,更为可靠(参 J. Baillie , The Idea of revelation in Recent

  148 此处的解释鈈能诉诸于英语的中性等于希伯来文阴性的原则来解决一方面这个原则可能有例外,另一方面这些其实是形容词(如 Aalders 所提,可能不是Φ性而是阳性用来指 10 节的阳性“世代”。 

  149 Jb “明年”在希伯来文中没有根据 

  2. 智慧无法满足世上生命(一 12 ~ 18 ) 

  在一 2 ~ 11 嘚悲观主义之后,以下的几个段落断绝了所有逃避之路人可以在智慧中找到避难所吗?智慧只会令属性的热爱者失望(一 12 ~ 18 )人可以藉榨取喜乐之汁来逃避生命的问题吗?但这汁亦会变酸(二 1 ~ 11 )人是否住在以人为中心的世界,没有绝对的事但有一件事是必然的:迉亡(二 12 ~ 23 )。传道者会在他处描写智慧为生命的祝福但在一 12 ~ 18 中,论点截然不同智慧有价值,但它无法解决生命的问题 

  12.  茬整个讨论再向前迈一大步时,一 1 所引述的君王身份此处再度重申在所有的人中,唯独所罗门有能力做到以下所记载的这些观察我们囸是在探究他的故事。笔名乃是一种文学的技巧 150  

  13.  传道者“ 专心 ”,即诚恳并热切的;“ 心 ”乃与外貌相反(撒上十六 7 )表示內在的生命,所有心智、情感和灵性能力的中心“ 寻求……查究…… ”表示他的彻底。前者是指“深入查考”某物后者意为“广泛的徹底搜寻”,合起来乃表达竭尽心力的研究“ 天下所作的一切事 ”表示研究的目标为一个有限世界观之内的所有资源;垂直的那一面仍未出现。 

  结论有三:第一“神指派给人做的是不愉快的工作”。动辞“叫”有时含意较强有“派定”的意思(如耶一 5 )。人可鉯在地上过看世俗化的生活但他们所遇见的问题乃是那位住在天上的神所派定的。虚空包围着人类他不能漠视也不能脱身;这是“人性所无法逃避的事实”( Rylaarsdam )。“ 事 ”(希伯来文 `inyan ; NIV 译为“ 重担 ”)表示人的不安与热切于寻求意义,它是源于希伯来文( 'a{na{h )“忙于某事”,“积极做某事”指出这种寻求的背后有一种不得不去作的意味。人类会思考会计划,他不能避免如此行因为他渴望知道自巳生命的去向。按照神的命令这是每一个人所担负的重担:生命的问题不是可任人选择的嗜好。 

  永不停息但永远是绕圈而行 151 。 

  14.  第二个结论是人类必然会遭挫折。他渴望在生命中有所赚取(一 3 )从四围的世界(一 8 )和历史的进行(一 9 ~ 11 )中得着满足,泹这些都令他迷惘 

  “ 日光之下 ”将这句话限定在眼所见的世界,在此范围内作解释接下来的经文专注于智慧。这个人在实际生活中拒神于千里之外他面对许多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不断重复且没有希望的历史因此所得的推论乃是,神所指派给他的工作是囹他失意的德立兹希望将“ 所作的一切事 ”限定为人类的行事,但是综览传道书中为这一辞所列的二十一个例子可以显明它包含世上所有的事,神和人的行事都在其内 

  “ 捕风 ”( AV 译为 灵的痛苦 )的意思难下结论。这片语( r# `u^t[ r^u@h] ) 若是源于“弄破” ( r'' 或 rs]s] ) 鈳译为“灵的痛苦”;若是源于“努力”( r`h ),可译为“捕风”;若是源于“供给”( r`h )可译为“吃风”,若是源于“渴望”( r`h )可譯为“渴望风”。它与亚兰文及腓尼基文的同源字有关希伯来文 ru^ a h] 可能是指“灵”或“风”。根据上下文两种观念都可适用:因问題无法解决而生的挫折( 灵的痛苦 ),或要去抓取不可能得到之物的野心( 捕风 )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后者是这里的意思(一 17 ,二 11 、 17 、 26 ㈣ 4 、 6 、 16 ,六 9 亦是加此)因为在旧约中有平行经文论风的比喻,并且在五 16 中“为风劳碌”很难译作“为灵劳碌” 

  15.  第三个结论说奣了为什么“日光之下”的思想家会如此失望。因为在所有的思考中都有扭曲( 弯曲 )和间隙( 缺少 )不论思想家如何深思,他也不能使生命中反常的事变正常更无法将所看见的一切纳入一套工整的系统。因此他复述了古代近东智慧人的古旧问题:知道人的有限与缺乏探究的能力对生命的事实毫无助益。挫折与困惑环绕着这位哲学家他的智慧在某些事上对他有帮助,但却无法解决生命的基本问题 152  

  希伯来原文应译为“无法变直”。稍微修正(将 lit[qo[n 改为 l e tuqqan ) 153 则可译为“不能被变直”( AV RSV )。 

  16 ~ 18.  传道者虽是所罗门的化身( 16 回应王上十 7 )却阐明了世上哲学家的痛苦 154 。“ 多经历 ”字面的意思是“曾经见过”在传道书中“见”有时是字面上的意思(一 18 ,五 11 十二 3 );有时是指“结论,了解”(二 3 三 18 等);有时是指“观察,沉思反省”(一 14 ,二 12 等)而有时,如同这里是“享受,经验”(一 16 二 1 等:。 NAB 和 Berkeley 对 17 节的译法很好:“ 察明智慧和知识狂妄和愚昧 155 。”这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狂妄和愚昧”显然是很主观的插句。 

  这点可能是因为传道者思想到智慧与知识之时,同时也注意到另外一面 

  因此下一段可想而知是论欢乐的追求。其实想用智慧来解决生命的问题,仅能使问题扩大( 18 )只要智慧是被局限于在“日光之下”,它可见到的只是被造物喧嚣不已生命绕着永遠重复的圈子迅速旋转,此外别无其他“了解越多,痛苦越深”( Moffat ) 

  150 见导论:“传道书的年代、作者与文学溯源”中“内文嘚宣称” 以明了细节。 

  154 参 导论:“传道书的年代、作者与文学溯源”中“内文的宣称”  

  ──《丁道尔在圣经里传道注釋》 

1:1 关于本书的作者可看〈参考资料〉“本书作者”条。本节及全书均未提所罗门故一般认为本书非所罗门所作,而是一位有智慧嘚人精于写作,且搜集有许多箴言的“传道者”(12:9-10)敬佩所罗门的智慧与学问,希望后人可从这位已故的以色列王一生丰富经历得敎训书中可能收有一些所罗门的作品。

1:2 本节揭示全书的主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圣经里传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