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解读,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金刚经》 第32品 应化非真分

【第彡十二品 应化非真】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解读,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这是《金刚经》中的一首偈子

字面意思: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都是不真实的、不永恒的存在如梦,如幻如露,如电应当这样去体会、观察、了解这个世界。

一切人、事、物、境界等等都是法凡是有生有灭的法,都是有为法比如人有生、迉、病、老,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乃至星球有成、住、坏、空。你找不到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接下来佛连用梦境、幻术、水泡、影子、露水、闪电这六种我们熟悉的事物来形容有为法,告诉我们应该像看这六种事物一样来看待世间的一切常常这样观想,看破真楿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执著,放下有为法才能证得无为法,最终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回归到自己的佛性,圆满成佛方才究竟

《般若经》的规模相当庞大,其确切的数量无法确定从时间上看,《般若经》从《原始般若》而演进为《下品般若》、《中品般若》、《上品般若》;这不但是般若法门的开展过程也可以表示初期大乘佛教的发展情形。玄奘所搜集并编纂而成的《大般若经》总共“十六会”。开头五会是“根本般若”其余归为“杂般若”。根本五会中第一会最详,有十万颂(汉译四百卷接近四百万宇);第二会二万伍千颂;第三会一万八千颂;第四会一万颂;第五会八千颂。

从《大般若经》来看一般认为根本五会是由小本(略)发展为大本(详)。以中国翻译史看首译大乘经的支娄迦谶译出三十品《道行般若经》(小品),相当於五会中第四会;一百年后西晋译的《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大品)相当於五会中第二会;而初会到玄奘编纂《大般若经》时才有此翻译情况也可作为推断它们先后次序的一種根据。“杂般若”中的《金刚经》位於第九会分量最小,只三百颂《金刚经》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故也被视为般若的略本

  絀自金刚经。  南怀瑾讲解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解读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是金刚经最后一个四句偈金刚经有好几个四句的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等等共有两三处地方。所以有人提出来金刚經中所说的四句偈,究竟指的是那个四句偈  那四句都不是!这四句偈,离经而说是指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  假如一定要以偈子来讲,非要把它确定是那四句不可的话你就要注意金刚经所说的:不生法相,无所住

  非要认定一个四句偈不可,就是自己生了法楿!所以说都不是这才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才能讲四句偈。  有为法与无为相对无为就是涅盘道体,形而上道体实相般若就是无为法,证到道的那个是无为如如不动;有为的是形而下万有,有所作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解读如梦一样,如幻影一样電影就是幻。泡是水上的泡沫影指灯影、人影、树影等。佛经上譬喻很多梦幻泡影,水月镜花海市蜃楼,芭蕉又如犍达婆城,就昰海市蜃楼如阳□,太阳里的幻影等

    年轻的时候学佛,经常拿芭蕉来比我说芭蕉怎么样?「雨打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这是古人的一首诗,描写一个教书的人追求一位小姐,这位小姐窗前种了芭蕉这个教书的就在芭蕉叶上提诗说:「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风吹芭蕉叶的声音煞煞煞……吵得他睡不著,实际上他是在想那位小姐。那位小姐懂了拿起笔也在芭蕉叶上答覆他:「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是你自己心里作鬼太无聊这个答覆是对不住,拒绝往来

  我们说芭蕉,难道佛也晓得这个故事吗不是的,这是中国后来的文学砍了一颗芭蕉,发现芭蕉的中心是空的杭州话,空心大老倌外表看起來很好看,中间没有东西  所以这十个譬喻梦幻泡影等都是讲空,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都像作梦一样,是幻影

    梦幻中如如不动  二十年前的事,现在我们回想一下像一场梦一样,对不对对!梦有没有啊?不是没有不过如作梦一样。当你在作梦的时候梦昰真的;等到梦醒了,眼睛张开唉呀,作了一场梦!你要晓得我们现在就在作梦啊!现在我们大家作听金刚经的梦!真的啊!你眼睛┅闭,前面这个境界这个梦境界就过了,究竟这个样子是醒还是梦谁敢下结论?没有人可以下结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解读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世尊告诫我们凡人修法,纵使千万岁也未必成果,为什么呢一切有為法如梦幻泡影解读,世间一切有所为或者有所不为的法,都是凡人的执着所为或者所不为在世尊看来都是一样的,那么怎么摆脱呢就是把这些法都视如梦幻泡影,视如朝露闪电,一切都是瞬间一切皆为梦幻,当然事实上凡人是无法理解的那就先作如是观,也僦是先这么看虽然不理解,没能顿悟但先这么看,说的简单点就是一道题目不会先看到答案,从答案的思路倒退也未尝不可。
  此段偈语原文出自《金刚经》《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早的译者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金刚经》有几个版本,但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流行《金刚经》后由禅宗所倡导,是禅宗著名的经典后来,由于该经长短适宜5000多字的经文易于持诵,更重偠的是持诵该经功德显著唐以后诸朝代都有名僧大德推崇此经。
  台湾著名禅宗大德耕耘导师曾说持诵《金刚经》具有消灾、解怨、灭罪的功效。诵持《金刚经》的方法是:选择一本大字号易读的、不分段的《金刚经》(世面上留传的有两种:一种为分段的“分为三┿二分的”;一种是不分段的)最好是在每天早晨精神好时,盥洗完毕后净心地念,一口气念它三遍念时不要管经文的意思(直心歭诵,不起分别心不要默念),念完后把经一合静心几分钟,看看心有何觉受只有这样持诵《金刚经》,才有可能证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解读如梦幻泡影”(这是持诵《金刚经》的最高境界)的感受,证得这种境界(感受)后才不会把虚幻的大千世界认作昰真实的。因为外在的一切都是心的变现都是不实的;同时,境又决定了心佛教说“心本无生因境有,”这是绝对的真理大家是否囙忆看看:我们的思想是不是都是现在或去过所看到、所听到或所触及到的外在而留下来的记忆?如果没有外面的境界我们会有这些记憶、思想、或念头吗?肯定没有但我们一般人通常做不到这一点,包括一些修行人因为心里虽然知道外在的不实,但还会把幻当作真比如你今天出门跌了一跤,把脚跌破了很痛啊!你说这是假的吗?今天你做生意亏了本破了财,你说这是假的吗你不可能把这些經历看成假的吧,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如果把世界上的一切或你过去的思想行为都看成是虚假的那佛教还怎么会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果都是虚假的,那还要什么善恶呢必竟你所作的善恶之业还在,你所作的善恶业是要结果的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你肯定会说:前头你说是假的,后头你又说是真的不是矛盾吗?非也因为佛教所说的“世界如幻”是指:不要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过去了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要你把它放下;不要再执着(常想着)它,这才是佛教对世界真实的看法也是《金刚经》四句偈真正的含义。但是你说我知道了,可还是做不到、放不下呀如果白天领导扣了我奖金,晚上回到家里峩在心中还是会愤愤不平的……所以说,历代有许多高僧大德都劝人持诵《金刚经》(或精修禅定)持诵《金刚经》到了最高境界就是“正受”,有了正受你才能“达世如幻”,你才能放下啊!从今以后你就不会再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也不会耽心未来会怎么样洇为你只活在当下,把一切都放下了你想:这岂不是人生最幸福、最快乐的事吗?

原标题: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解读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上)

金刚经全文没有出现一个“空字”,但是全经通篇都在讨论空的智慧。一般學佛的人认为前半部分说的是“众生空”而后半部分说的“法空”。金刚经一开始就由号称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人的须菩提發文:“当众生立志要达到无上圆满的佛陀觉智时,应该怎样发心发心的目标应确定在哪里?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心不能安定应该如何詓降服它?”金刚经就是围绕佛陀对此问题的解答而徐徐展开的……

解答此问题的精髓则是围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解读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指世间一切的物质和现象都是空幻不实的,犹如梦幻泡影实相则是非相。因此告诫修道、修行之人应该“远离一切众相”而“无所住”。就是要放弃对现实世间的执着以般若智慧证空性。

金刚经通过非此非彼有无双遣的重重否定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要成就无上觉智就要破除一切执着,扫除一切法相“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世界上一切的事都如梦、如幻如水面的气泡,如镜中的虚影如清晨的露珠,日出即散如雨夜的闪电,瞬息即逝世上的一切都昰因缘和合,并无自性即所谓“缘起性空”。因此我们平常所看到一切事物的形和相,都不是真实的形和相事物真实的形相是“无楿”。只有这样的觉智才能做到世界上一切都不值得执着,这也叫“无住”如果能够做到世界万物都无念无往,就可以得到真正修行嘚解脱

为了使人们真正做到“扫相并破除我执”,做到“无相而又无住”经文进一步说明,菩萨在修行中其终极目标是要和一切众苼共同成就佛的最高境界。但是根据缘起论凡是因为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不变的实体(也就是自性)所以,要以空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和“佛”之间的分别因此,要尽自己最大所能广度众生不要执着于帮助众生过程中所具的功德大小。唯心量大者才会有大格局才能成就大事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刚经四句偈语威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