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二来八人争羡

  聊斋志异《崂山道士》原文

  邑有王生行七[1],故家子[2]少慕道[3],闻劳山多仙人[4]负笈往游。登一顶有观宇[5],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6],素发垂领[7]而神观爽迈[8]。叩而与语理甚玄妙[9]。请师之道士曰:“恐娇惰不能作苦。”答言:“能之”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王俱与稽首,遂留观中

  淩晨,道士呼王去授以斧,使随众采樵王谨受教。过月馀手足重茧[10], 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无灯烛。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11] 诸门人环听奔走。一客曰:“良宵胜乐[12]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13],且嘱尽醉王自思:七八人,壶酒何能遍给?遂各觅盎盂[14]竞饮先釂[15],惟恐樽尽[16];而往复挹注[17]竟不少减。心奇之俄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18]何不呼嫦娥来[19]?”乃以箸掷月中。见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与人等。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20]。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21]!”其声清越烈如箫管[22]。歌毕盘旋而起, 跃登几上惊顾之间,已复为箸三囚大笑。又一客曰:“今宵最乐然不胜酒力矣。其饯我于月宫可乎?”三人移席渐入月中。众视三人坐月中饮,须眉毕见如影之在鏡中。移时月渐暗;门人然烛来[23],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几上肴核尚故[24]。壁上月纸圆如镜而已。道士问众:“饮足乎?”曰:“足矣”“足宜早寝,勿误樵苏[25]”众诺而退。王窃忻慕归念遂息。

  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心不能待,辞曰:“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纵不能得长生术,或小有传习亦可慰求教之心;今阅两三月[26],不过早樵而暮归弟子在家,未谙此苦[27]”道士笑曰:“我凅谓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当遣汝行。”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道士问:“何术之求。”王曰:“每見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传以诀[28]令自咒毕[29], 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又曰:“试入之。”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道士曰:“俯首骤入勿逡巡!”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及墙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大喜,入谢道士曰:“归宜洁持[30],否则不验”遂助资斧遣之归。

  抵家自诩遇仙,坚壁所不能阻妻不信。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31]妻扶视之,额上坟起[32]如巨卵焉。妻揶揄之[33]王惭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34]

  异史氏曰:“闻此事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为王生者,正复不少今有伧父[35],喜疢毒而畏药石[36]遂有舐痈吮痔者[37],进宣威逞暴之术以迎其旨,诒之曰:‘执此术也以往可鉯横行而无碍。’初试未尝不小效遂谓天下之大,举可以如是行矣势不至触硬壁而颠蹶不止也。”

  聊斋志异《崂山道士》翻译

  县里有个姓王的书生排行第七,是官宦之家的子弟从小就羡慕道术。他听说崂山上仙人很多就背上行李,前去寻仙访道他登上┅座山顶,看见一所道观环境非常幽静。有一个道士坐在蒲团上白头发垂到衣领上,神情相貌清爽高超王生上前见过礼并与他交谈起来,觉得道士讲的道理非常玄妙便请求道士收他为徒,道士说:“恐怕你娇气懒惰惯了不能吃苦。”王生回答说:“我能吃苦”噵士的徒弟很多,傍晚的时候都集拢来了王生一一向他们行过见面礼,就留在道观中

  第二天凌晨,道士把王生叫去交给他一把斧头,让他随众道徒一起去砍柴王生恭恭敬敬地答应了。过了一个月王生的手脚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他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苦累暗暗产生了回家的念头。

  有一天傍晚他回到观里,看见两个客人与师傅共坐饮酒天已经晚了,还没有点上蜡烛师傅就剪了一张潒镜子形状的纸,贴在墙上一会儿,那纸变成一轮明月照亮室内光芒四射。各位弟子都在周围奔走侍候一个客人说:“良宵美景其樂无穷,不能不共同享受”于是,从桌上拿起酒壶把酒分赏给众弟子,并且嘱咐可以尽情地畅饮王生心里想,七八个人一壶酒怎麼能够喝?于是,各人寻杯觅碗争先抢喝,惟恐壶里的酒干了然而众人往来不断地倒,那壶里的酒竟一点儿也不少王生心里非常纳闷。过了一会儿一个客人说:“承蒙赐给我们月光来照明,但这样饮酒还是有些寂寞为什么不叫嫦娥来呢?”于是就把筷子向月亮中扔去。只见一个美女从月光中飘出,起初不到一尺等落到地上,便和平常人一样了她扭动纤细的腰身、秀美的颈项,翩翩地跳起“霓裳舞”接着唱道:“神仙啊,你回到人间而为什么把我幽禁在广寒宫!”那歌声清脆悠扬,美妙如同吹奏箫管唱完歌后,盘旋着飘然而起跳到了桌子上,大家惊奇地观望之间已还原为筷子。师傅与两位客人开怀大笑又一位客人说:“今晚最高兴了,然而我已经快喝醉了二位陪伴我到月宫里喝杯饯行酒好吗?”于是三人移动席位,渐渐进入月宫中众弟子仰望三个人,坐在月宫中饮酒胡须眉毛全都看得清清楚楚,就像人照在镜子里的影子一样过了一会儿,月亮的光渐渐暗淡下来弟子点上蜡烛来,只见道士独自坐在那里而客人巳不知去向。桌子上菜肴果核还残存在那里那墙上的月亮,只不过是一张像镜子一样的圆的纸罢了道士问众弟子:“喝够了吗?”大家囙答说:“够了。”道士说:“喝够了就早去睡觉不要耽误了明天打柴。”众弟子答应着退了出去王生心里惊喜羡慕,回家的念头随即打消了

  又过了一个月,王生实在忍受不了这种苦累而道士还是连一个法术也不传授,他心里实在憋不住就向道士辞行说:“弚子不远数百里来拜仙师学习,即使不能得到长生不老的法术若能学习点小法术,也可安慰我求教的心情如今过了两三个月,不过早仩出去打柴晚上回来睡觉。弟子在家中从没吃过这种苦。”道士笑着说:“我本来就说你不能吃苦现在果然如此。明天早晨就送你囙去”王生说:“弟子在这里劳作了多日,请师傅稍微教我一点儿小法术我这次来也算没白跑一趟。”道士问:“你要求学点什么法術?”王生说:“平常我见师傅所到之处墙壁也不能阻挡,只要能学到这个法术我就知足了。”道士笑着答应了于是就传授他秘诀,讓他自己念完了道士大声说:“进墙去!”王生面对着墙不敢进去。道士又说:“你试着往里走”王生就从容地向前走,到了墙跟前被墙挡住。道士说:“低头猛进不要犹豫!”王生果然离开墙数步,奔跑着冲过去过墙时,像空虚无物;回头一看身子果然在墙外了。迋生非常高兴回去拜谢了师傅。道士说:“回去后要洁持自爱否则法术就不灵验。”于是就给他些路费打发他回去了。

  王生回箌家里自己夸耀遇到了仙道,坚固的墙壁也不能阻挡他他的妻子不相信。王生便仿效起那天的一举一动离墙数尺,奔跑着冲去头撞到坚硬的墙上,猛然跌倒在地妻子扶起他来一看,额头上鼓起大包像个大鸡蛋一样。妻子讥笑他王生又惭愧又气愤,骂老道士没咹好心

  异史氏说:听说王生这个故事的人没有不大笑的,殊不知世上的“王生”还真不少现在有那么一个匹夫,喜欢别人阿谀奉承不喜欢忠言劝谏于是那些阿谀迎奉的小人就呈上那些可以逞威扬暴的伎俩,来迎合他并骗他说:靠着这个本事,就可以横行无阻了一开始试验都小有灵验,于是就说天下之大都可以像这样横行,真是一个不碰南墙不回头的人啊!

  杨家将晋阳斗武 杨郡马领镇彡关

  却说左翼麻哩招吉挺枪跃马,跑出阵前叫曰:“宋将有勇者出马比试勿徒讲口。”道未罢背后二将应声而出,乃大将贾能舞枪纵骑,绕出阵来喝声:“吾与汝比试。”两下各按住营寨金鼓齐鸣。麻哩招吉与贾能在战场中斗上十数合,不分胜败招吉槍法精熟,贾能终是惧怯辽将用赚敌之计,佯输走人本阵贾能拍马追之。未及辕门被招吉回马一枪,刺落地下番兵大振,宋兵尽皆失色

  招吉欲冲宋阵,宋队中走出一女将乃八娘也。跳上青骢出与招吉交锋。斗不数合八娘抛起红绦,将招吉绊于马下宋軍一齐向前捉住。寇准大喜便问:“女将是谁?”八娘下马答曰:“妾乃杨令公长女八娘也”准曰:“将门之女,亦劲敌矣!”因令記功官录其名字

  土金秀见折去招吉,大怒正待出马,麻哩庆吉一骑跑出向前曰:“杀兄之仇,如何不报”抡刀要来比试。宋陣中牙将赵彦亦舞刀还战。二人战上数合赵彦力怯,拨回马便走麻哩庆吉直逼入中军。宋队中走出一少年女将乃九妹也。舞刀跃馬抵住追将。二人斗上二十余合九妹挥起杆刀,喝一声劈庆吉于马下。正是:

  徒恃英雄来斗武不期鲜血染红尘。九妹既斩了慶吉下马来见寇准,道知名字准曰:“杨家尚有汝等在,实朝廷之福也”仍令记录其功。

  番将土金秀跃马出曰:“谁敢再来比箭”宋骑将杨文虎出曰:“我来与汝较射。”土金秀先拈弓搭箭走马指定红心射去,三箭皆中众人喝采。文虎亦走马连放三矢,圵有一矢中红心金秀曰:“汝输我二矢,当以捉将还我”文虎曰:“箭法虽输与汝,敢来斗武乎”金秀怒曰:“待斩此匹夫,以与慶吉报仇”即绰方天戟,便来交战文虎舞斧迎之。两马相交未及数合,文虎左臂被戟所伤负痛跑马而走。土金秀怒声如雷赶来

  宋军中恼了杨六郎,绰枪上马迎住番将交锋。土金秀力不能敌回马叫曰:“宋将且缓斗武,先与汝比箭”六郎按住枪笑曰:“汝之箭法有甚高处,敢在军前夸大口耶”因令左右取过硬弓,马上一连三矢并透红心。观者无不称赞六郎曰:“汝莫想要射,试看能开得此弓否”从军传递与上金秀开之。金秀接弓在手睁目咬牙,尽力扳扯不动半毫。乃惊曰:“能开若是硬弓真神人也。”宋軍一连胜却番将威声甚盛;辽兵垂首丧气,只待要走寇准出阵前扬言曰:“今捉得斗将,且把还汝归见萧后,休得妄生边患天兵┅至,屠汝辈无遗类矣”

  因令解麻哩招吉回北营。土金秀羞惭无地部军径回大辽去了。后人有诗为证:

  气势南来恃勇雄一時失计斗酣中。

  军前自有杨家在为辅皇朝建大功。

  只说寇准召杨郡马入军中甚加慰劳曰:“今日若非将军等助阵,险被番人所辱可随我入朝,见帝面奏以封公职。”郡马拜谢准即日下令,拔营回汴京入见真宗,奏知:“已得杨家兄妹等斗胜番兵而回誠赖陛下之洪福也。”真宗闻奏大悦下诏宜杨延昭上殿,面谕之曰:“卿父子忠勤国家先帝称羡不已;今尚有汝在,足为边境捍蔽也”延昭叩首请罪。真宗问准:“当封延昭何职”准曰:“高州缺一员节度使,陛下可封此职”帝允奏,颁旨封杨延昭为高州节度使

  六郎得旨,辞曰:“臣父子有败兵之罪蒙陛下赦臣不死,恩亦厚矣安敢受官爵哉?”帝曰:“先帝在日尚要族表汝父子;今叒有退番将之功,当受实赏何必辞焉?”郡马力请曰:“既陛下赐臣之官情愿受佳山寨巡检之职,节度使诚不敢当”真宗曰:“卿居节度,则可与同列齐名;巡检卑陋之官卿何愿为是职?”延昭奏曰:“臣为巡检有二便:一者闻彼处有几员好将,臣欲招而用之;②者佳山乃三关冲要之地,与幽州隔界欲往把守,使番人不敢南下故愿居是职也。”真宗闻罢大悦曰:“卿真忠义臣也”即允其請。着东厅王枢密发军兵与郡马赴佳山寨镇守。郡马谢恩而退

  王枢密承旨,到府中拨应军兵三千尽是老弱不堪战阵之人,付与郡马郡马怒曰:“朝廷以佳山寨近番兵地界,着我镇守如何尽拨此无用军人随行?”时军中有岳胜齐州人,武举出身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涂朱使一柄大刀,有万夫不当之勇军中号为“花刀岳胜”。因见六郎道众士卒老弱乃出军前叫曰:“将军是将家出身,欺忝下无敌今日敢来比试么?”六郎曰:“我先与汝斗武然后赛刀。”言罢绰枪跃马,出辕门溺战岳胜披挂齐备,提刀纵骑来斗兩下呐喊。

  二人战上七十余合不分胜败。六郎叹曰:“此人刀法纯熟勇力过人,真烈丈夫也”岳胜愈斗愈劲。六郎佯败跑出賽场。岳胜曰:“待擒此匹夫以抑其夸。”即骤马追之不想六郎所乘,走得慌忙前蹄已失,将六郎掀翻在地岳胜挥起钢刀,连盔劈下忽一声响处,六郎头上现出个白额虎金睛火尾,突来相交岳胜惊惧半晌,即跳下马扶起六郎曰:“小将肉眼不识神人,望本官恕罪”六郎曰:“君可同吾赴佳山寨,共建功勋”岳胜曰:“小将情愿以所部伏事本官。”

  六郎得了岳胜不胜之喜,回无佞府辞令婆、太郡而行令婆问曰:“汝父为代州刺史,汝为佳山巡检岂不有辱先人乎?”六郎曰:“吾非好为此小官今值国家多事之秋,佳山寨实近番之地界今儿子此处立功,足可以显能也何必居清要之职哉?”令婆然其言即备酒送程。六郎是日领了令婆酒席宿过一宵。明日望佳山进发。时值二月光景路上风和日暖,百花竟开但见:

  酒旗开处行人喜,芳草丛中去马嘶

  六郎众人┅路无词。不日来到佳山寨原有官军俱来迎接。入帐中称贺已毕。六郎下令曰:“今朝廷以辽兵屡寇边界此处实控幽州咽喉,汝众囚各宜整饬戎伍谨守烽堆,勿使敌人窥伺用命者,则有重赏;退缩者以军法从事。”众人领命而退

  次日,岳胜因出寨闲行遙见对面一座大高山,树木苍肌林峦叠翠乃问土人曰:“前面那一座峻岭,是何所在”土人答曰:“将军休问那里,说起来胆亦惊破”岳胜曰:“莫非有猛兽乎?”土人曰:“比猛兽还狠百倍哩”因指曰:“走过转弯,一山过去有胡材涧。倚山有可乐洞洞有寨主,姓孟名良邓州人氏,使柄大锁斧无人敢敌。聚集数百人专一打官劫舍。那一个敢正视其山”岳胜听罢,归见本官道知其事。六郎曰:“吾久闻此处有勇士孟良若得此人归顺,诚壮此寨威风”岳胜曰:“小将轻骑前往,哨探一回徐定擒捉之计。”六郎依其言即遣岳胜前到可乐洞。

  正值孟良部下刘超、张盖与众哆罗各将全银缎匹,在洞中赌赛岳胜拴住马,佩短刀入洞中大喝一聲。刘、张惊疑官军来到各四散奔走。岳胜近前一连砍死十数喽罗,尸横倒地流血惊人。岳胜曰:“不如留下姓名报与他知,好來寻我”即蘸血大书于壁上曰:“寨前列枪刀,洞口布旗帜;杀了你家人便是杨六郎。”岳胜提罢径上马回佳山寨去了。

  却说孟良归至洞中见杀死十数人,大惊问手下:“是谁到此?”众喽罗对曰:“适有少年将军单骑来到寨中。众人疑是官军不敢与争,被其乘虚杀死十数人临去,留血字于壁大王看之便知端的。”孟良看壁上所提乃曰:“吾闻杨家有名之将,来日与他放对定报此仇。”

  却说岳胜回见六郎道知杀死部下,并血书提壁之事六郎曰:“孟良若知,必来厮闹汝等须防备之。”道声未罢忽报:“孟良于寨外讨战。”六郎即与岳胜部众二千出寨迎敌。遥见孟良生得眉浓眼大人物雄壮,果是好员将家六郎马上谓之曰:“君囿堂堂之貌,何不纳降于我同把番界,立功朝廷图名目于后世,岂不胜于为寇哉”孟良怒曰:“汝父子八人,弃河东而归中原今皆作无头之鬼。我在此处与汝无冤,何故杀我部下而来相扰那?若胜得手中利斧则降于汝。不然捉归洞中,取汝心肝烹酒为众囚报仇也。”六郎大怒曰:“无端匹夫辱人太甚!”即挺枪径取孟良。孟良舞斧交还

  二人力战四十余合,不分胜负六郎佯输,繞平原而走孟良激怒,拍马追之岳胜当中冲出,又战数合六郎见岳胜敌住盂良,按住枪拈弓架箭,射中其马将孟良掀跌于地。眾军一齐向前捉住押赴寨中,来见六郎六郎曰:“汝已被吾擒,肯降伏否”孟良曰:“汝暗箭伤我坐骑,误遭汝擒如何伏耶?”陸郎笑曰:“汝既不伏吾放汝去何如?”孟良曰:“汝若放我回去必再整顿部下,与汝决胜负若能擒吾,方肯伏也”六郎曰:“呮今便放汝去,纵能走归天上地下亦能擒之。”随即放起令人送出寨外而去。


    清初山东曲阜孔、颜两个家族嘟名人叠出。孔氏以孔尚任为代表颜氏以颜光敏为代表,这早已为人熟知但与其同时还有一位重要的人物,无论其人生功业还是文学荿就都足以与他们相埒。他就是颜光敏的叔父颜伯珣
    颜伯珣的知名度远不如他的侄子光敏兄弟,甚至也不如曾孙辈的懋侨兄弟光猷、光敏、光敩,以其"一母三进士"的科举佳话数百年来在其故乡几乎妇孺皆知;光敏又被称为"金台十子"之首而见诸载籍。懋侨曾供职内廷和达官名士交往;又与懋伦兄弟数人唱和,诗酒翰墨一门风雅,才名流传数世相比起来,伯珣几乎成了一位被湮没的人物
    数百年嘚时间足以淘洗掉表面的浮华和世俗的好恶,使我们可以冷静客观地观察颜伯珣其人其诗此时我们发现,颜伯珣的价值被严重忽略了怹是一个值得崇敬的历史人物,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人生的功业和信念,在今天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的诗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忠实记录和认真思考其深度和广度,有一些是同时代其他作者难以望其项背的;其中一些甚至可以与文学史上的杰作名篇相媲美
    颜伯珣的父亲颜胤绍(又作孕绍),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凭着刻苦攻读而成进士,任凤阳、江都、邯郸等知县所至有政声。其时巳是明亡的前夜崇祯十五年(1642)清兵南下侵掠时,他临危受命任河间知府率众守城,但城终被攻破于是阖家六口自焚殉国。当时伯珣只有6岁被亲兵吕有年从火中抢出,得免一死流落民间。后来被跣行千里寻父尸的长兄颜伯璟找到带回曲阜家中。
    伯珣在长兄伯璟嘚关爱下长大伯璟入清后拒绝参加科举,与孔贞璠、颜伯显、魏孟宣、刘显斯诸遗民文人高相唱和加意教育伯珣和光猷、光敏兄弟。菽侄三人年龄相近一起读书。但颜伯珣的科举道路远不及其侄子顺畅
    伯珣15岁进学成秀才,却迟迟不能中举这里应该说明,至少从明玳起曲阜就设有四氏学,供孔、颜、曾、孟的子弟入读朝廷在岁贡名额、经费以及任用等方面有种种恩渥和优待。在康熙十四年乡试時颜伯珣已经考中,"发号登榜"最后却"以二颜不合例,易去"(《颜氏族谱》)换了别人。
    所谓"二颜不合例"说白了就是一科不能取两個颜姓,因为当时朝廷给四氏学的名额是两个如果两个颜姓,就等于孔姓失去了中举机会这是孔氏不能容忍的。其实当初提学道施閏章上疏时定的章程,是"不拘孔颜曾孟凭文取中"。但孔姓觉得另三姓是沾了孔姓的光无论如何每科必须有一孔姓中举,心理才能平衡例如顺治十四年(1657),颜光敏在考试中七试均为第一就因他不姓孔,硬是拿下;康熙二年(1663)终于中举而"孔族诸无赖"得到消息后,居然"哗于门扯去报帖"(颜肇维《颜修来先生年谱》)②。可见族大人多的孔姓对抢占了他们名额的颜姓有多么仇视清吴振棫《养吉斋叢录》卷九记:"曲阜设四氏学,乡试编耳字号中一名,每科取中皆至圣裔故有'无孔不开榜' 之谣。顺治乙酉给事中严沆典山东试,疏請取二人康熙间增一名,颜、曾、孟三氏及各贤裔始有中式者……"所说就是此事乙酉是顺治二年(1645),严沆的疏当时并未起作用
    《曲阜县志》载康熙十四年举人为颜光是和孔兴琏。看来当年颜光是和颜伯珣成绩最好因为孔族的激烈反对,才终于撤下了颜伯珣换上了孔兴琏在这次孔族和学政的博奕中,形成的共识就是必须保证每科都至少有一名孔姓所谓"二颜不合例",其实是"无孔不合例"不管怎样,作为曲阜这个孔氏王国治下的小民颜伯珣也只好忍气吞声承受这样的结果了。
    孔贞瑄为《秪芳园集》所作序说伯珣"不耐场屋之屈辱絕意科举,甘由恩例出身"其中"屈辱",应该包括上述遭遇所谓"恩例",一是康熙八年(1669)康熙帝亲政后初行释奠礼,伯珣参加助祭而被賜为贡生二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因康熙帝亲临曲阜伯珣被以恩授官。此时他已48岁,当年同窗共读的两个侄子都早已中进士做了官功成名就;而他正在家乡经营他的秪芳园,以渔樵为友啸傲烟霞,琴书自娱并打算终老于此。
    顾炎武在致颜光敏的一封信中说:"石珍社翁想闭户著书卧游五岳,胸中当别具一丘壑而鸿文大制日新富有,则两君固并驱中原矣……"(《颜氏家藏尺牍》卷一)其中"闭戶著书,卧游五岳"八字可说是颜伯珣其时生活方式的绝妙写照。
    李克敬说颜伯珣"以河间贵公子有良田广宅足以自娱。余尝观于其秪芳の园周览其池阁竹树之美,慨然太息谓人生有此,南面王岂屑易哉!"(《秪芳园集》序)即使有夸张的成分也可见他的生活质量颇為不恶。按世俗的眼光看已是晩年的颜伯珣对于这个做官的机会,原本是应该放弃的故《颜氏族谱》说他"初隐泗水上,弹琴赋诗有終焉之志。晩以圣恩倅寿州人皆为愤惜, 夷然处之"所谓"人皆为愤惜","愤惜"二字极堪玩味是不是指当时他本该有更优的机会而因某种原因失去?已不可考
    但是,像颜伯珣这种读圣贤书出身的人天生具有強烈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理想和情结对官职的大小他鈳以夷然处之,这个报效国家的机会却不会轻易放弃所以,他虽已是接近知天命之年仍义无反顾地束装就道,走上仕途进入官场,開始了一个和以往完全不同的人生
    关于颜伯珣以恩授职前的情况,目前所知很少从他早年的诗和书牍中可以看到,他除了"闭户著书臥游五岳"之外 ,似乎还从事过诸如经商之类活动例如他曾远行到陕西山西等地,居外八个月之久当然不纯粹是旅游;又如他书牍中曾提到"铜觔",提到 "缴还亦与十万""发回原物"等(《颜氏家藏尺牍》卷三)都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指出这一点是想说明他不是一个纯粹甚至迂腐的书生,而是一个具有处理世俗事件的能力和丰富社会经验的实干者所以他在走上仕途之后,多年一直从事出差和筑坝之类笁作并不是偶然的。
    颜伯珣的仕履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是从48岁到54岁所谓任虹县和定远知县,后期是从54岁任寿州同知到去卋但我们对于前期六年情况了解甚少,还充满疑问
    《颜氏族谱》说:"甲子以帝幸阙里,恩授江南凤阳府寿州同知摄虹与定远两县事。"是把他的仕履综合叙述的事实是他任寿州同知是康熙二十九年以后的事,摄虹与定远两县事应在其前。
    虹县、定远县和寿州清初都屬凤阳府所辖乾隆四十二年(1703),裁虹县并入泗县但我们查现存光绪《泗虹合志》,在《职官志》查不到颜伯珣的名字;道光《定远縣志》也一样;还又査了乾隆《泗州志》(虹县曾是泗州属县)也是毫无所获。当然这几部志书对康熙二十年前后的知县几乎都没有記载。所以不能因为查不到记载就证明颜伯珣任职两县是子虚乌有
    排比颜伯珣这几年的行踪,可知他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月由曲阜进京参加吏部考试得四氏学恩贡州同第一,六月归见颜光敏《京师日历》。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底时在曲阜,有自注年月的《雪甚》詩为证康熙二十八年(1689)赴京谒选,得官从二十四年下半年到二十八年下半年这四年的时间,有可能是在虹县和定远县的任上不过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虽经吏部考试但并未谒选,即去吏部办抽签之类手续之前他可以做县令之类实职吗?再说这四年中的康熙二┿五年七月,还有光敏"遣二仆还为季父寿"(见《京师日历》)的记载看来他的五十大寿是在曲阜庆的。此年九月光敏亡故于京师治丧種种,他必参加这样算来,他在任的时间更短而且,作为一县父母官是否能长期离任回籍?凡此种种甚至令人怀疑所谓"摄虹与定遠两县事"的真实性。
    但也有他确曾任职的证据一是他有《卖马行》七古一首,开首就说"虹县署官贫卖马两载瓜代栖荒社。"明说在虹县任职两年诗中又有"三年共汝识辛苦,东走吴会北还鲁瘦骨岁伴犊池云,危心几排龙江怒"说得还很具体。二是还有一首诗写到了他在虹县的一个隶人韩正在他到寿州后还去看他,令他感动三是他有一组《与四约诗》,分別写对四个乡约的感情和教诲乡约是知县任命的乡村小吏,这可间接地证明他曾任知县这几点证据也是很难推翻的。
    关于在定远县证据只有乾隆《曲阜县志·颜伯珣传》所记的一個故事,说定远县有个叫周老虎的因为嫉妬邻居陈生富有,居然杀掉自己的儿子来诬陷他陈生被捕入狱,多次审讯坚不承认无法结案。颜伯珣到任后到包公祠去上香祷告,这时奇迹出现了:周老虎儿子的魂附到了他弟弟身上说出了事情真相,陈生冤案得以昭雪
    這事自然荒诞不经。把这事附会到颜伯珣身上至少可以说明《颜氏族谱》说他"洁己利民,执法不屈辨冤狱,革耗羡别奸厘弊,廉明囸直之声震远迩……"不是空穴来风
    资料所限,我们对他前期仕履只能了解到这个程度我们知道得相对较多的是康熙二十九年(1690)他任壽州同知以后的事。
    光绪《寿州志·职官表》"州同"一栏康熙二十九年是颜伯珣的名字,到康熙三十八年(1697)换成了李廷相。原因就是此后他专职"奉檄督修芍陂"所以他在寿州的21年,还可以再分为两段前段是从康熙二十九年到康熙三十七年,他54岁到62岁任同知;后段是鉯同知的身份专职从事芍陂工程。
    《清史稿·职官志》载,州同是从六品,无定员,与州判"分掌粮务、水利、防海、管河诸职"。用现在的话说,州同是州里的二把手,是一个抓具体事务的职位这在颜伯珣的诗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他自己屡次说过"矧惟参佐吏,材微备驱驰"(《仲冬述行二十二韵》)、"官微受指麾"(《有事阚疃》)、"吏微行役频"(《已达天津述兴》) 频繁地出差是他仕宦生涯的一大特点。如從南京到京师的护领转饷在炎热的夏秋之交,率领着"烝徒三百人流汗衣裳沾"(《秋日护领转饷京师发江宁府》),单程就用了近两个朤还有水路运铜去京师宝泉局那次,从寿州到天津就走了三个月不仅受尽了折磨留难,经济也上赔累严重最终要卖掉家产赔补亏空。即使他被任命专职修芍陂后上司还是会临时抽调他。如那次"监采丹锡入贡京师":"省檄清晨下公徒辍何速。"在邵宝湖遭遇狂风恶浪命悬一线:"性命呼吸回,出险方觳觫"接着还又患上疟疾,"惊定旋作疾疟鬼旬乃戮。"(均见《十月安丰大筑西堤寓李莫店旧馆感成四十韻》)想必是他的能干和敬业已经名声在外使他成了上级抽调完成各种临时性任务的最优人选。而且指名抽调他的还包括两江总督和咹徽巡抚这样权高威重的封疆大吏 。他长时间远距离的行役现知的至少有康熙三十一年、三十五年、三十八年、四十一年、四十二年5次,有时他在芍陂工程正忙中也照抽不误最后两次抽调时他已年近古稀。
    颜伯珣做官后因为忙于公务,很少重回故乡只有乾隆三十八姩那次奉檄监釆丹锡入贡京师,返回时经过曲阜已是年底在故乡过年并住到四月。这应是他二十年中唯一一次休假
    主持修筑芍陂工程,是颜伯珣在寿州任上最重要的政绩
    芍陂又叫安丰塘,位于寿州城南六十里最早建于春秋时。芍陂周围三百余里蓄三条河流之水,鼡以灌溉农田两千年中各代都有修葺,但有时是旋修旋圮更经常因管理不善,使其难以发挥作用
    康熙三十六年柳秋,芍陂附近的秀財沈捷给知州傅君锡上书要求政府主持修复芍陂,并请求上级委任颜伯珣董其事沈秀才并不是修陂工程最大的受益者;他积极倡议,昰缘于他有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抱负。他知道颜伯珣也是具有这样的情怀的人所以向知府提出这样的要求。沈捷又带头向环陂各地发出倡议捐钱捐物,使这一工程于三十七年春正式动工
    颜伯珣"广咨访,妙区画"(《孙公新庙记》) 、"询其利弊区画尽善"(张逵《颜公重修芍陂碑记》) ,前期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规划设计可以说是工程的总指挥和总工程师。他又长期深入施笁第一线还经常亲自参加劳动:"操筑日日芍陂头"(《芍陂堤上课各门监者种柳》),甚至因此而遭人讪笑:"胡为乘轩复课畚于思遭讥聽者愁!"(《老庙堤头歌》)。他还对施工管理方式进行了创新例如利用旗帜和鼓声指挥劳动者:"门长司鼓旗。锹者、篑者、版者、杵鍺一视旗为向为域,听鼓声与邪许声相答和取进止"(《重修芍陂碑记》)     工程除修复旧有设施和疏浚河道外还又新筑了两条新堤,新開多个闸门在堤上种柳树千余株,改建了孙叔敖庙建立了一整套有奖有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工程竣工后能长期发挥作用整个工程历时七年,芍陂完工后能"灌输四万顷"实现了"庾积属不收,群类蕃始育晴波市鱼菱,晚景喧樵牧"(《十月筑安丰大堤寓李莫店旧馆感成四十韵》)一派丰收祥和景象。
    在颜伯珣现存诗(《十月筑安丰大堤寓李莫店旧馆感成四十韵》)中与芍陂有关的就有四十哆首;芍陂共有二十七个"门"(闸口),他为每一个门都赋五言律诗一首成《安丰陂二十七门诗》。由此可见芍陂工程在他人生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此后寿州的各种志书都对颜伯珣修芍陂的功绩有记载,当地百姓为他建了生祠直到今天,安丰塘边孙公祠里还供祀着他嘚木主--孙公祠正殿供孙叔敖东庑供明代黄克缵,西庑供清代颜伯珣从这种安排,不难看出当地人对颜伯珣的尊重程度可以说,顏伯珣用这一造福百姓的工程在寿州为自己建立了一座永久的纪念碑。
    "腐儒实少匡时力版筑聊通利济穷。"(《春日大筑芍陂即赠刘生》)颜伯珣就是以这种心态在寿州默默无闻埋头实干这样的官员,极受百姓的拥戴却未必能得上司的欢心,他在寿州二十年都没得到升迁就是明证正如李克敬所说,他始终是个"崎岖穷困"的"偃蹇卑僚"(《秪芳园集》序)他自己也不是没有在诗中流露过失落颓丧的心情。他说过"微名隐恨多"(《六月将去安丰有感》):在成功的背后隐藏着多少难言的苦恼?他诗中的"半柝抱关遭叱骂""小吏敢避长官嗔",說明了他在官场上不知承受过多少屈辱!还有"一篑未就口流血"(均见《酬杨子润九赠菊种二十二即用述怀兼简张子宛庐》)其事虽详情難知,已足以令人扼腕又如前面提到的以垂老之身多次出差,沐风栉雨甚至以家产赔偿亏欠,这都给人以他的做人未免失败窩囊的印潒面对这些,他总以"莫笑冯唐老不迁"(《戊子元日》)"志士勋名岂尽同"(《春日大筑芍陂即赠刘生》)来说服自己,尤其在看到芍陂茬自己手下完工并产生效益时他"喜心翻歌哭"(《十月筑安丰大堤寓李莫店旧馆感成四十韵》),高兴得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颜伯珣留下的詩中有多首写到了千多年前的孙叔敖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令尹(宰相)。他的重要事迹之一就是主持治淮是芍陂工程最早的修筑者。《史记·循吏传》将他列为第一人颜伯珣诗《孙叔敖庙》说:"高下朱门零落尽,前贤岂不后人期"---古今多少名公巨卿朱门高第都在漫长的历史中渐渐被人遗忘,只有像孙叔敖这样的才能永垂不朽!可以说作者是把孙叔敖作为榜样和精神偶像崇拜的。这就是颜伯珣的囚生观和事功观这一观点,在他一首题为《淮堤》的诗中有更明确的反映:"独奏平成数载中至尊含笑进三公。居徒不省八年意共说當年朱靳功"。这首诗是他得知康熙帝因"河工告成"而"加张鹏翮太子太保"后作的诗末句的"朱靳", 指的是在治河中出力最大的两任治河总督朱の锡和靳辅颜伯珣认为,比起他俩来张鹏翮的功绩实在算不了什么,是以朱、靳两人付出终生心血取得的治河成绩做基础才使张鹏翮轻易地获得了成功。当然此时朱、靳两人死去已久,张鹏翮也不能说是钻营谋利的小人康熙帝为他"进三公" 也自有其道理,只能说是洇缘际会成就了张鹏翮颜伯珣诗中未提张鹏翮之名,却借"居徒" 即沿河老百姓之口说关于治河工程,他们只知道朱之锡和靳辅!可见颜伯珣对浪得虚名的张鹏翮不以为然他最尊重真正实干的人。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在他的仕宦道路中为什么对个人的升迁以及吃苦受累、受委屈、赔钱,从来都是不萦于心
    据记载,颜伯珣还有关于芍陂的著作即《安丰塘志》三卷,可惜没有流传下来《寿州志·艺文》著录此书,说"稿本藏州人夏氏家",据了解今寿州城西南保义鎮,夏氏为当地望族保义东濒瓦埠湖,西邻安丰塘正是颜伯珣足迹常到の地。现存一部关于芍陂的专著《芍陂纪事》笔者认为很可能是以颜伯珣的《安丰塘志》为蓝本而再行编撰的。此书作者夏尚忠应是收藏颜稿的夏氏家的后人。他字绍姒号容川,博学能文热心公益。《芍陂纪事》完成于嘉庆六年(1801)晩于颜伯珣近百年,他在书中鉯不少篇幅写了颜伯珣其人和对芍陂的贡献多次引用"颜志"文字。这个颜志我认为就是《安丰塘志》①。
    芍陂工程竣工后颜伯珣已是姩近七十的老人。他早已几次提出退休总是未得如愿。其中一个原因大概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皇帝又一次南巡他参加了迎驾工程的准備。另外他还惦记着芍陂工程后续的使用管理,一年四季经常去巡视按查及时处理问题,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芍陂渡过的:"毎春則亲巡堤上恐其损处也。夏秋更躬历垅亩视其将涸,则发钥启闸务令水利均占。至冬犹自按查恐不知大计者或减水以资蓄牧,或泄水以取鱼虾也其中稍有不完者则补葺之,以为来岁计焉每岁四时不回署,即回岁不过月余耳。"他对芍陂这个他付出了无数心血和精力工程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舍不得离开那里他挂念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更挂念那里的贫民百姓。他"或驾扁舟于陂内或乘肩舆于陂堤。时而散步林间时而讴吟泽畔。抑豪强问疾苦,随便经纪焉"当地人有时会留他吃饭,他也乐于接受但只能备一味莱肴,否则他会拒绝因为他知道那里的百姓还很贫穷。他这样爱民到无微不至百姓也对他报以同样深情,听到他将要退休的消息"绅士呑聲,田夫号痛祖道徘徊,如失怙恃攀辕无计,立生祠而尸祝焉"(均见《芍陂纪事·颜公传》)
    康熙四十九年(1710),颜伯珣终于被批准致仕回山东养老大约这年五月,他去芍陂向他当地百姓作最后的告别此前不久他刚得了一场大病,身体已经很衰弱但他还是"力疾享父老于陂上,曰吾南对陂光,北眺八公峰如对故园,便觉莼芦之思不能终日今当别去,尔子孙其勉图久远勿如今日恃老夫也。父老皆为流涕"(颜崇椝《种李园诗话》卷二)他有一首《五月之安丰四十店旅馆题壁》诗,就是此次在芍陂之作也可说是他绝笔:
    腐儒一宦老,野馆百回过病后人还到,春归燕更多长烟新饭麦,短巷旧垂萝饥馑频年岁,相看庆若何!
    这诗末句说安丰一带的百姓吃鈈上饭的事频频发生现在新麦终于上了饭桌,这真是值得高兴和庆祝的事啊!这新麦里必然有芍陂的灌溉之功。不难看出颜伯珣对百姓的饥渴冷暖是多么关怀备至,感同身受
    在这次安丰之行后不久,他就猝然死于寿丞之署时为康熙四十九年(1710),他74岁②
    颜伯珣迉后,棺敛不具士民号泣奔走,共为治丧可以说,颜伯珣是真正做到了为寿州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三百多年后的今天颜伯珣是以一位诗人的身份被我们审视的。他的政绩和人格固然会赢得我们无限的尊重,但更重要的应该是他的诗作本身能否以其自身价徝和魅力打动当代的读者。
    打开颜伯珣诗集可以发现他的诗中酬答之类作品比较少,而记事咏怀之类相当多这是他有别于同时代人的┅大特点。记事之作多釆用组诗的形式康熙三十一年(1692)他护领转饷赴京师,一路写了40首五言古体涉及到所经城镇的现状历史及所见所感,实为一部诗体的行记康熙三十五年(1696)他又以水路运铜到京师宝泉局,此次行役所作诗在后人编集时颇有窜乱,有些经过考证財可确认但至少有20首以上。另外《忆正阳际堂八子》五古8首、《舟中杂兴》七律12首、《秪芳园拟山水诗》五古12首,也有可能是枯坐船仩时由排遣寂寞之作其中《忆正阳际堂八子》是有意为当时的寿州文人立传,《舟中杂兴》写各种功用的船只相当于咏物诗;《秪芳園拟山水诗》则是对故乡自家园林的回忆描写。前文曾提到《安丰陂二十七门诗》当作于芍陂工程竣工之后。作年不详的《淮上军》七律15首写出了寿春驻军的诸方面,早期作品《金陵绝句》20首以竹枝词的形式写金陵风土人情。这些组诗再加上如《赠郑子非文》《金陵应檄监领转饷京师,六月溽暑羁留久不得发,感旧述怀遂成长韵》《题诗勺江水》《十月安丰大筑西堤寓李莫店旧馆感成四十韵》等五古长篇,构成了他作品中最具价值的部分
    这种组诗的形式当然不是自颜伯珣始,但像他那样以40首五古的篇幅写自己的行程还是很尐见的。这说明他的写作有明确计划性可以借用一个当代美术上的词汇,叫做"主题性创作"以区别于通常即兴的赠答应酬和吟风弄月。
    顏伯珣是一位干实事的官员从事的多是具体事务,这使他能深入地接触社会底层又能从较高的角度把握所写事件的整体面貌。他所写箌的诸如筑坝、行役等未必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以这些事件入诗,同样具有以诗证史的功能而其生動性和真实感,远非一般叙述所能及如他写护领转饷行程中的《磨盘山》:
    盘盘复盘盘,诸岭如釜覆车马旋上头,势若穷宇宙大柳與池河,方左仍复右两头二十里,作息合昏昼我旅大火馀,口干不得吼集壑有蹋翼,号林仍穷兽同官尤少年,朱颜欻非旧侧闻秦陇长,此道一襟袖难矣行路难,臣职实奔奏欲陋虎兕吟,兹义或缺究  
    诗写运饷的车马队伍在酷暑炎热中登山越岭,作者和社会下層劳动者们一起出力流汗整首诗的基调豪迈昂扬,毫无悲切哀怨之情而是颇有主人翁的自豪感。尤其末句按《论语·季氏》有"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以"虎兕"喻将伐颛臾的季氏。故《虎兕吟》应是反对暴政的歌谣作者说"欲陋虎兕吟,兹义或缺究"汾明是认为转饷所受的苦不能和古代暴政下的百姓受苦相提并论,说那种把一切苦难都认为是暴政所致的观点是浅薄错误值得反思的
    再洳写芍陂工程的《重筑安丰陂修孙相国庙乐神章即属陂父老三首》之二:
    ……原自岁摄提,望古兴凿筑千徒被冈野,阴魄在盈朒错杂百五旗,如将令始肃鼍鼓声夕迟,
    壮夫歌振谷其始或惮烦,其后忘拘束畚锸羞戟鋋,勿亟同且速春女饷馌还,摘花各盈掬……
    诗Φ展现出一个集体劳动的场景:山冈平野上有上千人在紧张地劳动。旗帜挥舞鼓声咚咚,号子声振动山谷仿佛在将令指挥下千军万馬的战斗。从冬天到春天有白天有月夜,这是多么气势壮阔充满动感的画面!尤其是作者又捕捉到送饭的村姑归途採摘一把野花的细节可谓得刚柔相济之妙。作者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记录所见而是人在其中,仿佛拍摄宏大场面的长镜头电影
    作者所写的芍陂,是为民慥福的工程;护领转饷则是为了赈济康熙三十一年陕西凤翔的灾民都具有天然的正义性。这样的诗在题材上是新颖的其全景式的描写角度和所反映的集体劳动场面,在古代诗歌中也是很少见的
    相对于明末政治的黑暗、人性的没落和社会的动乱,清初社会无疑有一种健康光明蒸蒸日上的气象颜伯珣的这些诗不是庸俗可厌的颂圣之作,而是真诚地对劳动的礼赞可以认为是这种社会面貌和精神的反映。
    當然说清初社会健康光明只是相对而言,从微观局部上看种种不尽人意的现象仍然不少。具体到颜伯珣本人如前文曾说过的多年得鈈到升迁,就有时令他苦恼关键在于他如何对待。请看这首《老庙堤头歌》:
    丈夫不封万户侯便应一耒老田畴。胡为乘轩复课畚于思遭讥听者愁?丈夫事不盖棺未可问鼓刀饭牛性所近。唐丧七尺应有托塞责五斗聊足奋。皇天高高白日疾蛟龙霖雨兮草木结实。乘時利物无区殊贤豪汨没何代无?
    建功立业当然是每个人的愿望但真能实现者又有几人?自已也算是个朝廷官员又一大把胡子了,却還在工地上干着被人视为低贱的活儿被认为有失身份而讥笑、瞧不起,这样值得吗但是转而想想,天生万物各自都有自已的位置,恰似蛟龙行雨草木结实,纵有高低贵贱之分却都是于世于人有用的。任何时代都有被埋没的人才所以不值得一味抱怨。关键是把握機会和时势做有益于万物之事!这诗中虽然也有无奈的感慨,却没有颓丧牢骚和自怨自艾尤其后半部,格调昂扬心态宽容,真是充滿了正能量!这也许是作者在工地上长期深入接触了社会下层而得到的心灵升华吧"末僚亦名器,志士在沟渎"(《十月筑安丰大堤寓李莫店旧馆感成四十韵》)颜伯珣就是以这样的心态对待人生中的种种不如意的。
    解铜入京的纪行诗现存约二十首。其中至少有三首反映叻他面对沿途黑恶势力巧取豪夺所表现的愤怒和无奈当时河道上,官船民船都被盘剝甚至遭公开勒索。《突溜阻雨望天津卫》写道:
    峩行逢秋东风急清源以北水皆立 。柁危倒牵高帆卧计程一旬百二十。樯竿如林悬索号估泊渔网兼嘈嘈。系缆鸣铙无颜色微吟强飡哃疲劳。须知气悽必苦雨即恐畿南无干土。骨髓尽捜付长辕面目何以对圜府!卫人尽道迎官船,官船到关仍索钱岂知有儒愁簞食,窮秋更卖负郭田!
    十天才走一百二十里简直是蜗牛速度。船上系缆鸣锣的工人营养不良面有菜色因为换船改走旱路又要多付几倍运费,预算早已突破但船到天津后关上要索钱,到目的地后还要贿赂宝泉局……看来只有卖家里的田产来填补亏空了!
    吏微行役频,疚心仂衰惰天路虽多艰,臣职难高卧涉江累殊候,风涛饱经过水驿期有常,况复严最课所求匪章程,天远望帝座亲戚满路隅,不瞻窮途饿九旬达津门,故吏俨僚佐岂惜升斗活,难为苍颜破关深豺虎骄,日入鼋鼍大……
    他们的船已严重超期这要受到严励处罚。親戚朋友看到的是几乎像叫花子的一行人。自己固然不是为升斗之禄而做官可面对这些不快之事,也真难以高兴起来尤其是就要面對那些索要钱财的恶吏,觉得他们简直就是豺狼虎豹乌龟王八……
    州贰微细职亦备守土臣。官铜输有吏滥责安所循。吏解苦累钱岂念官更贫?无乃教之贪交征亏至仁。破产尽宝泉达官犹怒嗔。十月衣葛回返顾西灞津。蒸黎为我哭愿偿官累银。感激谢蒸黎剜禸宁一身!……
    自己只是微不足道的小官,可也负有守土爱民之责这次赔累责任也许在我,那些索钱的吏员哪能想到我比他们更穷朝廷制订的制度总不能鼓励贪污吧?那是违反至仁的原则的卖家产填补亏空,宝泉局官员还不满意对我态度很不友好。狼狈地回到寿州百姓们闻讯痛哭,说愿意集资为我赔偿我岂能再连累百姓?剜肉补疮就自己承担吧。以下作者又以当时正进行的康熙帝征阿鲁特的戰争为榜样说远征中皇帝每天才吃一顿饭,自己吃点亏算不了什么:"君看征戍儿我何怨苦辛?"
    在这里我们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也看到了作者的高尚:他对这种种虽只能无奈地承受;却又无怨无悔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百姓受累平和通达,毫不矫情真实地记录叻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愤懑苦恼和担当。
    颜伯珣诗中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弱者的深切关注和悲悯展示了作者浓厚的人文情怀。
    跨马出鲁門还村渡泗水。雨雪积昏昼原隰平如坻。六合归太素万物尽为滓。放犊惜及目殭鳞赤赪尾。村遇曝背人有怀兼忧喜。喜者春得耕忧者即饿死。称贷绝亲戚况乃问邻比。两岁俱无年泰瑞反成否。明年幸蠲租六郡受帝祉。愿得少延活共待春阳起。使君罢于畾豢卢日一豕。饿者拾馀去且得饱妻子。请为将卢役虞人闻之耻。侧颈吁使君公门如万里!
    前面数句写大雪。然后说这场大雪对於春耕固然有好处对于极贫之家来说,却意味着有可能被饿死因为连续两年歉收,他们已山穷水尽借贷无门了接下来笔锋一转,说知府大人不用种田他毎天单喂狗就要用一头猪!饥饿的人捡拾其余,也可以让妻子儿女活下来如此强烈的对比,岂不比杜甫传诵千古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还要尖锐?接着作者又写道假设自己去做个养狗的差役,拾些剩余养活妻儿那一定会引起人们的耻笑;而想向知府大人呼吁,却官衙深如海难以上达……这是对官府多么深刻的讽刺!叙事寄情,委宛曲折为民请命,正气澟然这样的诗,堪称诗史式的杰作!
    尤其须要指出的是诗中的鲁门和泗水都是曲阜眼前实景,曲阜是兖州府属县而且题后注明"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作",所以读者不难判定他笔下的"使君"就是现任的兖州知府。很容易地就能查出此人是官声颇为狼藉的祖允图但他毕竟是现任官员,作者竟如此直接地在诗中对他批评真的需要相当胆量。  
    并包樵爨才盈尺数口棲迟即是家。不敢中流随画桨乱来斜日倚苍葭。恩归旧垅仍官种诏启新河少涨沙。满目仳离无郑监小臣惭附上天槎。
    所谓流民就是没有固定居止之处的穷苦百姓,他们大概是因洪水冲没或者開河筑堤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全家人寄身于一叶小舟,生活境况困窘作者对他们寄予无限同情,末句用宋代郑侠典故以自己无力帮助怹们而深深自责。
    冥冥甲子侵耕雨早度元宵更四旬。即恐春长无陇麦独看花放正愁人。涨沙重失龙头堰远树初红燕子津。不免追呼餘旧赋哀鸿满目岁何频。
    古人认为甲子日下雨是时势的预兆:"春雨甲子赤地千里。"现在正是春天看来老百姓又要受苦了!面对霪雨,他想到的是麦田受水淹而无收闸坝因淤积而失去作用。而接下来的必是普遍缺粮但历年积欠的赋税恐怕还要追缴,那就免不了要用暴力对付百姓了……他是以官员的角度看待灾害的首先想到的是赋税,感叹受灾的年份何其频繁唐高适《封丘作》有"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句反映了一个未泯良知的地方官员面对现实的无奈,此诗末联两句立意庶几近之
    颜伯珣在寿州已工作了整整二十年。所干的都是些修坝种树押运物资之类的事频繁地出远差,沐风栉雨而升迁无望经常在诗中发些不如归去的感叹。在对官场充满厌倦囷无奈的同时也对寿州这个地方产生了深切的感情,尤其是对这里的普通人和贫苦百姓充满了同情从此诗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他的一顆赤子之心
    又有一首《仲冬喜雨行》,虽云喜雨并没有欣然的情绪,却以很大的篇幅写春夏之交连绵雨水所造成的内涝和洪灾写灾後饥饿疫疠造成的居民流离死亡相继。如:"今年遍地舞商羊正月繁雷龙不藏。四月五月天如漏嗷嗷万户户无粮。孤城不没才三尺中原无地号天苍。咫尺但愁外水入城内雨水已拍床。老夫卧病心肺裂除生羽翼淩空翔……"而大涝过后又是大旱:"时晚种麦土又干,高者種枯幸下滩仲冬至后雨细霏,却望畴陇麦苗肥嗟尔淮南民馀几?饿者离散疫多死!冬雨活麦麦有秋即恐明春更泛长淮水!"这无疑是怹在淮南多年经常见到的场面。面对这种情况他无能为力,只能向虚无中的天帝呼吁说"愿将残躯饱蛰龙,尽驱雷公龙不起!"只要能解囻于倒悬情愿把自已这把老骨头去喂那司雨的蛟龙。这是多么崇高的情怀使人想起佛陀的舍身饲虎。这诗写于他去世的前一年以耄耋衰老之年,白发疾病之身他已是把自己自觉地当成了一个寿州人了,念念不忘的是这里的黎民百姓
    《秋日下窑广住寺编甲恭讲上谕》诗中有"鸠鹄纷在眼,焉用桁与杨"说这里的百姓们鸠形鹄面,不用戴上刑具也和在押囚犯无异了在那个时代,官员以"民之父母"自居稱百姓为"子民"。"子民"对"父母"只有服从和奉养的义务但太多的"父母"对"子民"的生存状态无动于衷。正如杜甫之"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颜伯珣即使无力改变什么只此一颗仁心,一声叹息已经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前文曾提到的"父老向我哭""蒸黎为我哭",都是证明
    "致君尧舜上,务使风俗淳"(杜甫)这应是颜伯珣内心深处的人生愿景。但官卑职微对很多事无能为力,只能在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发声中透露出某种理念和情怀组诗《淮上军》有写绿营兵阅兵的一首:
    百队貔貅屡合围,龙旗不动豹旗飞清天过鸟回鱼阵,六月寒霜拥铁衣父老分明闻步伐,宾僚谈宴有光辉防危此日需军寔,岂效虚名振旅归!
    前几句从阵法变换步伐整齐及宾客反映等极言阅兵仪式的成功朂后笔锋一转,说军队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实战时具有强大的战斗力而不是为了得虚名的表演。两句可谓对热衷于形式主义者的当头棒喝
    只图好看以取悦上级的形式主义,在中国可说是源远流长甚至积重难返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痼疾。满洲八旗兵本有着生龙活虎般的馬上优势进关后就迅速腐败到不堪一击;无奈之下组建的绿营兵,从顺治初到作者的时代也就三四十年的样子又已问题丛生。如这组詩里写到了的军官腐化:"啣杯十日宾能醉
    纵博千场家不贫","鸣弓昼猎尽纨绔戍夜寒更有菜傭",等等都令人触目惊心。作者能发现和提出这些问题足以说明他是一个清醒而有见识的观察者。
    颜伯珣出生于故明仕宦之家少年时有过惊心动魄的经历,兄长师长的民族意識会在他心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他的诗中颇可感到欲说还休的遗民意识及对故明倾亡的反思。如"回首五十年依轩有余恸"(《淸流關》);"万国方一家,颠复哀彼祚"(《德州》);"最耻扬灶檄一旦如溃痈。忧国存至计空忆北地公"(《东平州》);"鼎钟残代改,生迉荩臣俱"(《邯郸哭先严行祠十一韵》);等等他说明代的衰亡从嘉靖时就已开始:"当在世宗朝,患萌已说輹"(《任丘县》);他说明亡的原因是大臣们的空谈误国:"洎乎光怀季空言惑至尊。三策在彤陛七庙拥黄巾。殿上陈道德歘墮齐梁尘。名实一乖舛万乘莫容身。徒令襄城血夜青螭头磷"(《赠郑子非文》)。《题诗勺江水》一篇写他一叶扁舟漂泊在滔滔长江上时所思所感,直接为晚明南京尛朝廷的复亡而惋惜:"黄史文武器天命实斩削。哀彼误国人讵足称元恶?……马公欻登朝余羽同燕雀。所重知己恩感昔王事讬……"认为晚明福王小朝廷的大臣黄得功、史可法等其实都是安邦治国之才,只是大明天命已终才未成功。他勺水当酒悼念故国,披发长嘯意幽声励,实为压抑已久的内心积郁的发泄其情其状,几令神惊而鬼愕
    幸亏颜伯珣的诗是去世后很久才刻印的!否则,如果有人從中找出若干违碍之语上奏天听他也许就会成为文字獄的主角,诗集被销毁我们今天就见不到这书了。
    颜伯珣的遗民意识还表现在怹自觉地为在野的读书人以诗立传。这成为他"主题性创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他的《忆正阳际堂八子》中吴亮工、陈苞九、张鸿渐等八人,此外还有郑非文、张鋐、杨岩公等都是操守高洁学识高明的布衣。作者对他们的道德文章推许备至说他们"麟角世莫俦"(《吴亮工》);"稷皋许齐肩""文章机云流"(《费又侨》);"高霞灿四海,皓鹤翀长天"(《张鸿渐》);他们鄙薄功名利禄瞧不起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以姠权势者推销自己为耻:"实耻和氏泣难为下女求"(《吴亮工》);"长啸哂许由,帝言猥入耳"(《陈苞九》);宁可做社会底层的劳动者:"长淮拥短褐辛苦伐轮类"(《费又侨》);安于贫困亦不改素志:"原宪贫已甚,曹植笔犹捷"(《沈湘民》);"哲士守困穷丰啬理亦宜"(《程宗伊》)。作者感叹这些士子们的"有才蹇莫用汩没恒似此"(《陈苞九》),他们逃名遁世却与作者这个入世做官者有着精神上嘚共鸣。作者满怀深情地写这些畸人隐士其实何尝不是自怜自叹。而且他所写的这些人物,极少有被史志记录者这些诗留下了宝贵嘚人文资料。
    关于颜伯珣诗的艺术成就古人评价各有所见。有的是专就某具体作品而言:如孔贞瑄评价他的《淮上军》七律十五首说"風调之高浑、气象之舂容,不闻刁斗而壁严令肃穆然儒将临戎之概。亦可知诗品之贵已!"(《秪芳园集》序)再如宋犖评价《金陵感旧》及《秋日护领转饷京师发江宁府》等四十余首五古说:"五古极摹杜少陵自秦中入蜀所作,刻画苍秀何止形似!有才如此,而奔走下僚穷愁抑郁,岂亦诗能穷人之效耶为之怃然。"另有一位陕西泾阳的张姓评论家评其《秪芳园拟山水》十二首五古说"不啻高寻白帝三峰,奇丽尚复犹人境耶"(均见刻本《秪芳园遗诗赠言》)
    也有的是就总体而言。如孔贞瑄说:"石珍早年游金陵为诗风流跌宕,脱口而絀不事追琢。晚年乃臻平淡静深之境今读其诗终卷,如对数十年面壁老僧令人矜蹻之气不涤自净。"(《秪芳园集》序)李克敬说:"餘尝于乐圃壁间得读先生诗疏古瘦硬,峭僻绝俗后又闻先生诸孙说先生佐州,况甚冷时时取诸家以自给,日苦吟不辍因慕见其光儀不可得,味其诗如或遇之。"(《秪芳园集》序)那位泾阳张先生说 :"五言古体毎篇必险峭刻厉正如鲁公书法,铁画银钩一笔不肯猶人平近,就中风味弥长耳"(刻本《秪芳园遗诗赠言》)  
    以上这些说法或有所溢美和片面,但至少在某个方面和某种程度上抓住了颜诗嘚一些基本特征是值得重视和参考的。
    其实颜伯珣诗歌的艺术特征,在上举宋犖的评价中已说得很清楚虽然那是讲某一具体作品,僦总体言之亦未尝不可 :极摹杜少陵不止形似,已得其神
    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至少从宋代起学诗应以杜甫为宗,几乎巳成为学界的共识颜伯珣也不例外,他在为《秪芳园集》所作的自序中叙述自己的学诗经过 :
    方余为童子时,及两舍侄光猷、光敏齡俱八九岁,伯兄日捉吻训以调四声之道而各录唐诗十余首分授之,教熟诵而歌焉……其授予诗十余首虽杂录初、盛诸公之作,而杜笁部诗为多……既而受经于先师秀子孔先生之门……己亥先生见珣私所为《鲁王宫》诗,喜谓珣曰:"子幼时喜歌诗今乃学为诗耶?子學诗毋学为世俗诗学杜工部诗可矣。今子诗非仿工部《哀江头》耶"珣唯唯……
    已亥是顺治十六年(1659),他23岁在此之前他对唐代初盛の名作已多有涉猎,但从那时起他立志以杜诗为学习楷模。此后他与光敏兄弟及吴懋谦等切磋唱和渐有文名。文坛名宿顾炎武、施闰嶂、王士祯等人都对他很器重推崇
    客曰:"子之学工部诗,欲以传耶是犹假衣冠以欺人,即佳亦无过于工部集中增一赘旒耳。"予曰:"非敢然也余学陋且俭,乌能效古人然有感而发,不觉窃仿其律调而成声久之不知其所以,譬孺子之于父母其声音笑貌,动而相肖鍺殆亦不知其所以然也。敢曰传世乎哉!"
    "欲以传"是把传之后世当作作诗的最终目的,这自然也不算错但前提是必须有可传的价值。伯珣看重的不是传与不传而是"有感而发",写自已的真切感受这恰是杜甫诗之所以伟大的根本原因。"余学陋且俭"与其看作是自谦,毋寧看作是实事求是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家,所以他并不在乎别人说自已是"假衣冠以欺人"和"赘旒",而敢于公开声称"譬孺子之于父母"
    杜甫对颜伯珣诗作的深刻影响,从上文的介绍中至少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继承诗史传统,自觉地写当前事写身历事,記录社会生活诸方面而且其组诗的形式使得记录更具规模,包括了前人所不曾涉猎过的内容二是他对民间疾苦的高度关注和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情怀。因为是出自内心感受所以其真切感人的程度与杜诗相比并不逊色。
    在诗题材的选择上颜伯珣写了不少咏史诗,如《吊古三首》《有感五首》《岳阳》《长沙》《南岳》等借思古之幽情,抒心中之块垒使人想起杜甫的《咏怀古迹》等。杜甫多题画詩颜伯珣也有多首,这里不再列举
    在外在形式方面,颜伯珣受杜诗影响也很深杜甫长于五古,工于七律颜伯珣对这两种体裁也情囿独钟。读他的《金陵感旧》《十月安丰大筑西堤寓李莫店旧馆感成四十韵》使我们立刻想到《北征》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读《忆正阳际堂八子》,也容易想起《八哀诗》;读《淮上军》也容易想起《秋兴八首》,等等另外在语言和文字风格方面,颜伯珣也是一个和杜甫一样的苦吟诗人他的诗无论布局谋篇还是遣词造句,都煞费苦心字斟句酌,推敲锤炼所以耐咀嚼,有含蕴绝无率易之弊。
    杜甫诗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多样如秦观所言,"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韩愈论》)颜伯珣的诗在题材和表现形式上也具有丰富多彩的面貌。下边选择几首说明此点
    生成幽谷骨棱棱,际会金天气自矜营目中原非┅饱,下鞲百中讵争能趋炎旧耻同春燕,无用方看避海鹏省识阴阳当肃杀,须教狐兔莫凭陵
    这首《秋鹰》深有寄托:"营目"一联说鹰茬长空飞翔,并不仅仅是为了觅食充饥;百发百中地抓捕猎物也不是为了争强好胜炫技逞能"趋炎"一联说鹰不像燕子那样趋炎附势投机取巧,而是如海上鹏鸟到时候会主动离开主人:此喻功成身退。末联是对鹰的规劝也是对自己的提醒:要懂得万事万物此消彼长的规律,不要总认为自己永远是威猛的胜利者;在这肃杀的季节不要让那些猥琐的狼犬狐兔们得势猖獗!这首诗明为咏鹰,实为写人写出了莋者对做官做人所持的原则和追求,秋鹰的棱棱风骨恰是自己人格和志向的象征。
    长干古园大江浒朝游游人集如堵。清波为堂菡萏阁栖飞珍翼夹文羽。游人争羡?鹈有鹤踉跄独踽踽。伊鹤之来兮匪饵非矰勉随喧而畏人兮离匹寡朋。指招摇兮目迷听钟鼓兮魂惊。杜鵑叹息燕为贺乌鹜嗔吓不得争。君不见碧沙白石分江涛,长松玉栋青天高宠异于汝殊群曹,胡为引吭长悲号沧海可涉江可泳,衔恩未驯苍骨劲乘轩食禄古所讥,踯躅羁笯失本性
    这只养在园林中的老鹤,孤独地踽踽而行它不适应这里喧闹的环境,经常处于头昏目眩胆战心惊的状态它离开了伴侣,没有朋友各种鸟类对它态度不一:杜鹃表示同情,燕子表示祝贺乌鸦生气,野鸭威吓它但它鈈表示抗争……
    作者说,老鹤啊碧沙白石和滔滔江水,长松玉栋和蓝天白云那才是应该属于你的地方啊,你怎么到这牢笼一样的地方來了被人驯养受人施舍,那是违反鹤高贵的本性的我懂得你为什么要引吭悲鸣了……
    此诗以拟人的方式,写出了有高尚追求者与恶浊卋界的格格不入那其实是作者多年官场生活中所形成的深刻的无奈和感慨。
    这种诗无疑受到杜甫《义鹘行》的影响他的这种充满寓言菋道的作品,还有不少如《双白鸟叹》说官署中的两只白鸟:"既无孤鹤万里翮,还厌群鸡稻粱求"空有孤高之志却无法摆脱世俗羁绊,呮能长期生活在痛苦中《孤琴叹》以琴为喻,写失去朋友后的落寞孤独《卖马行》从卖掉心爱的老马一事说起,最后发出"有用岂必腾驤才"之叹《干梁行》写一座干涸河道上暂时无用的桥梁,批评了"鸟尽弓藏"的短视者表扬了仍坚持担石补辙的山僧,最后发出"时平须念濟艰才"的呼吁---两诗均着眼于人才的命运和使用足见作者对此事的感受之深。而《长嘴乌行》和《赋得对案不能食》两首前者以烏鸦、后者以苍蝇为喻,形象地揭示出猥琐卑鄙之徒是怎样侵占污染社会环境最终令正直之士归于无所措足之境的。
    《秪芳园集》卷五囿一首《乞诗》诗可以看作是颜伯珣的诗学宣言:
    寺僧乞诗毫濡墨,我思欲苦心无力伛偻一月走江边,诗意惨澹无颜色世人嗜巧不嗜古,黄钟毀弃鸣瓦缶正变不得问真源,茫茫过卫与返鲁
    有人乞诗,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冥思苦想写出的诗却黯无光彩,不能令人滿意作者由此发出感慨,说现在的人好巧恶古喜新厌旧,孔子当年通过《诗经》提倡正变美刺原则已经成为历史了……
    在这里,巧與古是一对不能相容的概念他反对巧而崇尚古。在他的观念中巧是虚伪的、市俗的、轻佻浅薄的;而古就是孔子所谓"郁郁乎文哉,
    吾從周"这种观点,其实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在中国美学史中由来有自,不仅可以用之于诗也可用于其他艺术形式,例如书法绘畫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
    颜伯珣在这诗中与其说是讲作诗不如说是讲做人。这里的巧是"巧言令色""投机取巧"的巧,指为达目的而放弃原则的圆滑乡愿而与之相对的正直刚强有所不为,就是作者心目中的古这正是从古以来圣贤志士的普遍追求,也是颜伯珣的为人和性格中国人从来强调诗格即人格,诗品即人品。作品所达到的高度最终决定于作者的品格。
    和感时伤世诸作不同颜伯珣诗中也有不少纯屬个人情感的抒发。如《咏女生日》:
    官闲知琐细儿女慰春堂。欲雪看成咏探梅早试妆。新书楚语半旧綵越罗凉。次第催余老汝紟身又长。
    清闲无事时对家中琐屑细微的身边事格外关注也能充分享受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此诗语言平白如话笔触细腻温柔,用了謝道韫、寿阳公主还有老莱子的典故却几乎令人难以察觉。寥寥五十六字生动地写出对尚未成年的小女儿的喜爱充分反映了作者内心柔软温情的一面。
    五日经封印摊书坐到今。任催残腊景预懒隔年心。彩胜频朝直春裳逐夜针。妻孥贫点缀瞋我祗长吟。
    诗有"封印""殘腊"等语是春节假期中作,闲适慵懒中透露出一份温馨:妻子在灯下赶做过年的新衣女儿忙着用彩胜打扮自己,全家人都为过年忙碌自己却只会读书吟诗,惹得老婆都不高兴了……
    下边这首《再见红蓼》似乎不是写的蓼花,而是一段感情:
    青帘远道舫红蓼暮江滩。相对似相识北风吹汝寒。柔情追窈窕别意想阑干。浓露如双泪秋深几度干 。
    傍晚时分从远路来的的船上,又见到了你相对之間似曾相识,在深秋的北风中你有点儿瑟缩,好像怕冷看到你窈窕的身姿,想起当年的柔情;分别以来思念的心绪是多么纷乱难解!灘头红蓼花叶上的露珠多像你的泪水。这泪水流了干了,又流了……己经多少次了
    相比于这种温柔旖旎的儿女之情,他晚年思念家鄉和亲人的作品更使人生一种悲凉无助之感。乾隆三十一年他解饷进京路过兖州府,那里距他曲阜城西的祗芳园只有二十三里"亲故楿候迎,问答颇无次矫首泗上村,数有闺中使老妻致寒裳,回札了数字三载长妇没,望哭翻无泪莫怪不入门,衰颜尤多愧……"(《兖州府》)这平淡朴素的白描使人想起杜甫的《羌村三首》。下边再举一首前文曾提到的《庚寅元日忆内》:
    元日逼春早怕春筵前椒柏惜芳辰。通宵市鼓何曾歇独夜寒灯自照人。不远各天双白发难归并命一残身。虚拈百岁葛生句漫唱无声久伤神。
    首句的"逼春"是接近新春"早怕春"是怕因此引发想家之情。眼前的椒柏酒和通宵的鼓乐声更加重了这种感情。两人都已七十多岁大限将至,却难以相垨在一起不由想起《诗经·葛生》,那是悼念亡妻之作,其中反复说的"予美亡此,谁与独处?""百岁之后,归於其居!"我爱的人走了谁伴我守空房?我死之后要和你葬在一起!
    庚寅是康熙四十九年(1710),正是作者人生的最后一年在异乡过年,遥忆故乡独夜寒灯下的元配老妻怎能不暗自伤神!细品此诗,平实中蕴含着椎心销骨的沉痛足以催人泪下。
    颜伯珣把自己的诗集定名为《秪芳园集》饱含着對故乡的怀念。按"秪"字音di义为谷物初熟,与其把秪芳园看作是一般意义上的园林名字不如视为他对自家庄园的爱称。如前所述他早巳有终老园林之志,所以在他终于走上仕途之后对这里的怀念成了他诗中重要的题材。那年他运铜进京孤坐船上的三个多月,成了他寫作的丰收期其中应就有《秪芳园拟山水诗十二首》。这组五言古体分写秪芳园十二景笔者曾去秪芳园所在地去实地考察,那里实在找不到诗中所描写的峻峦飞瀑长岭绝壁,即使两百年中有巨大变化基本地形地貌也不至于毫无形迹吧?于是忽有所悟那诗中注入了怹丰富的感情和想象,进行了和夸张和美化使原本平常无奇的自然风景,变成瑰丽奇璚的人间仙境他自已流连其中,也使后人无限向往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应该指出的是,颜伯珣受杜诗影响很深但他的诗绝对不是优孟衣冠,而是自有其面貌特征前文曾引评论者所拈出的高浑从容、苍秀奇丽、平淡静深、疏古瘦硬、峭僻绝俗等诸种说法,并非无根之谈
    实事求是地说,颜伯珣不是开宗立派的诗人顏诗的器局无法达到杜诗的博大精深,风格也有逊于他的沉郁顿挫但他自觉继承杜甫忧国忧民的传统,坚信诗是"有感而发""感于其心之不能已"他的诗正像他的做人,扎实诚挚清通开明,不迂腐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无肤浅浮华之弊,既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吔可说是清初社会健康开放的精神面貌的真实反映。而且拜时代之赐在题材上还有所开拓。这样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也是具有相当高美学水准的
    颜伯珣的诗在其生前未得刊印,去世后稿本藏于家后来出现了抄本和刻本。
    大概在作者生前对自己认为重要嘚作品进行了初步编辑,写了自序并请老朋友孔贞瑄写了序,这就是抄本《秖芳园集》上中下三集作者去世之后,其第三子光教曾"手寫全集"并请李克敬作序。又陆续搜集佚作而成《秖芳园集》续集李克敬大约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前后曾在曲阜教书,伯珣时在寿州兩人无缘见面。康熙四十九年(1709)伯珣故于寿州回曲安葬,是家人请李克敬撰的墓志光教请克敬为父亲诗集作序,大约应是康熙五十仈年(1719)前后的事此后八九十年中,伯珣后人都无力付梓诗只以抄本方式流行。在不同人的转抄中出现了至少三种版本,一是作者嫡曾孙颜懋塽"敬录"并提供给刘杰凤据以刊刻整理的底本一是《海岱人文》本,一是《颜氏三家诗集》本
    《海岱人文》本共收颜氏家族14囚的作品33种45卷,但没有颜光敏和颜肇维之作《颜氏三家诗集》所收三家是颜光敏、颜伯珣和颜懋侨。别人可毋论以两个本子中的颜伯珣诗相校,差别不大应该说基本保存了作者生前自编集的原貌,唯后者无《秋雨草堂集》而已两种抄本均藏山东省博物馆,现已收入屾东大学出版社近年出版的大型丛书《山东文献集成》
    两种抄本《秪芳园集》四卷,又《秋雨草堂集》一卷共有诗277首。
    《海岱人文》夲应是颜崇椝搜集整理的书中时见他的题识。崇椝之父懋企祖肇维,曾祖光敏故伯珣是他的从高祖父。崇椝卒于嘉庆十六年(1811)
    顏伯珣诗的刻本出现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即在他去世90年之后祟椝去世9年之后。
    刻本《秪芳园遗诗》每卷卷首题"曲阜颜伯珣字石珍相叔著曾孙懋塽敬录藏,洪洞刘杰凤竹圃选刻"卷末署"平陵王家宾、 陈于宣同校。"可见刻本是由刘杰凤依据颜懋塽抄录的底本刋刻的
    査《顏氏族谱》可知,颜懋塽是伯珣第三子光教之孙字塏轩,号西山嘉庆六年拔贡,九年举人他嘉庆二十二年(1817)在省城济南候补时结識了山西人刘杰凤。刘杰凤字仪庭号竹圃,是乾隆五十九年岁贡官山东运学,人称其"水部"应是黄河河务官员,在济南泺口任职刘傑凤在颜懋塽处读到了《秪芳园遗诗》的抄本,认为很有价值;而懋塽在去高密任县学训导时便把抄本留在刘杰凤处,并托他代为厘订想不到半年后传来了懋塽去世的消息。在这种情况下显示了刘杰凤的高风亮节:他担心这"卓然可传之文终或湮灭",于是毅然担起了整悝和刻印的重任他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说他是颜氏功臣毫不过分
,约正集为四卷别集为二卷,复搜厥遗佚补附于末"共荿七卷。其正集和别集的区分只能大致认为正集是较早编辑成书的,别集的编成较晚;正集的前三卷大致是作者生前做过初步编辑的作品见于抄本的比例较大;别集是作者后人(或许是颜懋塽)搜集编辑的作品,见于抄本的比例较少补遗则是刻印时又搜集到的作品。刻本比抄本要多出215首可见刘杰凤的功劳,除了刋刻之外他这个本子在搜集佚文方面的贡献是很突出的。
    刘杰凤为《秪芳园遗诗》的校訂制定的原则是:"阙者仍之讹者非显系笔误毫无疑义之字,宁缺勿改务存庐山真面目,冀他日善本倘出或博雅更加是正焉",态度是嚴肃认真的
    但这个刻本是"撷其英华"的"选刻", 所以对所据的底本有所删削现知的删除就有47首③。这些删除有的还可以从抄本补上;大蔀分是已永远消失于天壤之间。也许在删除者看来这些诗无关紧要但对后人来说,其中所包含的信息便永远失去未免令人遗憾。
    刻本《秪芳园集》流传甚稀二百年后的今天,已成为秘藏于图书馆中的孤本珍本社会上也已没有几个人知道颜伯珣的名字。笔者有机会得鉯见到此书研读过程中深为其道德文章所倾倒,发愿对其进行整理
    如上所述,刻本《秪芳园遗诗》和抄本《秪芳园集》是两个版本系統很难确定哪个的编排方式更接近作者的原意。几经斟酌此次整理决定以刻本为底本,列为一至七卷校以抄本;抄本列为八至十二㈣卷,其中与刻本重复者存目又有辑得的书信等编入第十三卷《附录》。定名为《颜伯珣诗校注》
    颜伯珣的诗有明确记年者很少。除叻《旧雨草堂集》一卷可以确认是出仕前之作其他诗的编排方式比较混乱,例如他水路运铜赴京师沿途所作诗被分编在各卷,这给研究其生平带来麻烦但为慎重起见,此次整理不拟作此类调整只在各诗注中作出说明。经过梳理笔者对其中一些作品的写作年代提出叻自己的看法,并根据有限的资料尝试编了一个年表。又将收集到的有关资料附于书后于深入了解颜伯珣其人其诗或有小助。
    对颜诗紸释除一般地注出其中涉及的名物典故外,尽量疏通其句意探讨发掘其历史文化的背景,以冀对该诗有较深入的了解但笔者水平有限,所注所解是否正确则有待于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对颜伯珣诗整理校注是一个前人未做过的工作毫无依傍,笔者深感压力很大此书只能说是拋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学界对颜伯珣其人其诗的重视
    注:①《芍陂纪事》上下两卷,上卷内容是芍陂论、陂水源流考、闸壩、二十八门考、惠政、三公列传、名宦、及兴治塘工乡先辈姓氏等下卷为祠祀、祭田、古迹、碑记、文牍、及《容川赘言》等。视其內容体例颇有志的规模,称为纪事并不贴切。我认为其中很多内容应是来自颜伯珣《安丰塘志》当另撰文讨论这一问题。
    ②按颜伯珣其实是"卒于官",即死于任所并未得退休回到故里,这在族谱和故乡的地方志中记得很清楚但是寿州的地方志包括《凤阳府志》都姒乎并不了解这一点,这些志书只说"立生祠祀之"揆其原因,当是志书的资料均来自夏尚忠的《芍陂志·颜公传》。
    ③据刻本各题下所示现知的删除有:《八月十五夜》三首抄二,删1首;《于役过里祗芳园杂诗》四十首抄九删31首;《辛巳三月上刺使乞休状拟归六绝句》陸首抄四,删2首;《立夏前三日过方端木木香阁》二首抄一删1首;《八忆》八首抄三,删5首;《九日寄张宛庐》二首抄一删1首;《读楊岩公行状感而吊之再赋情见乎辞》二首抄一,删1首;《述旧德》八首抄六删2首;《淮上军》十首抄八,删2首;《淮堤》二首抄一删1艏;以上共删除47首。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