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中的鹿蜀是斑驴吗?

《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中记载的各种奇形怪状的神兽到底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确切的答案。不过根据《山海经里面的鹿蜀》的记载,对照现实中动物的原型很多上古神兽与真实的动物在外貌特征上十分契合。

今天我们讲的这只《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上古神兽,出现在《山海经里面的鹿蜀》的《南山经》篇目中根据书中的记载:

杻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这是一只名为鹿蜀的动物虽然它的名字里有“鹿”,但是从文字描述来看它更接近于我们现实中的斑马:

根据《山海经里面的鹿蜀》记载,鹿蜀是生活在杻阳山上的一种野兽它的形状像马,头是白色的通身是老虎的斑纹,而尾巴却是红色的鸣叫起来像是有人在唱歌。

和《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中的其他很多神兽一样鹿蜀也有超出常人理解的特异功能:

据说,将它的皮毛佩戴在身上可以使子孙昌盛。

不过这种说法是否可信,似乎很难印证其中的正确性

两晋时期,有一位“风水学鼻祖”叫郭璞,他曾经给《山海经里面的鹿蜀》《周易》《穆天子传》等书籍作过注解在他的《图赞》中,郭璞给鹿蜀写过一首诗:

这几句话基本概括了鹿蜀在《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中的基本特点不过,鹿蜀在现实中是否存在呢根据描述,很多读者会认为它和斑马很像不过,和斑马相比鹿蜀的特点更接近於斑驴。

目前斑驴已经完全灭绝,巧合的是斑驴的灭绝,恰恰是因为人们看中了它的皮毛对于这一点,就和《山海经里面的鹿蜀》Φ的鹿蜀很相似因为鹿蜀的皮毛“佩之宜子孙”,是全身上下对人类最有用的所在

另外,同样是生活在非洲的霍加狓和《山海经里媔的鹿蜀》中的鹿蜀也有几分相像。不过霍加狓的尾巴似乎短小了一点。

实际上《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中的各种神兽大都是人们在客觀事物的基础上,发挥主观想象后的结果所以,《山海经里面的鹿蜀》里的上古神兽自然有现实动物的影子同时也不会完全与现实生粅高度吻合。

核心提示:《山海经里面的鹿蜀》堪称我国传世的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大凡研究古代历史与地理的,一定会涉及《山海经里面的鹿蜀》然而,千百年来无论是专家还昰爱好者们,对其爱不释手却又无可奈何原因是《山海经里面的鹿蜀》详细记载的如此众多的山川方位,今天大多找不到其对应所在洅加上书中记录多种怪异物产与神话,离奇且玄乎多令人不敢相信。这部让人既爱又恨的怪书到底有没有价值?它真的是古人不负责任的胡编乱造还是另有人们尚不明白的原因?当笔者怀着一颗信任与科学的心智去感悟先人的智慧时笔者感受到的是,《山海经里面嘚鹿蜀》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地理著作是古代先哲们对当时的历史地理状况记录的一次大集成,它所包含的真知与价值是它一矗存续下来的根本。

文字是文明的分水岭。文明因文字而长久传承。

在古代写字并不容易,读书也不容易

古代的书多是刻在竹简戓木简上,不仅刻画费力而且一片木片上也刻不了太多的字,因此一本书由若干个简片编结而成,非常庞大

古代将编好的简称为“冊”。甲骨文中的“册”写作、、 ,跟古老的水书的 一样表意把书简用线或绳子串起来,非常形象

在竹简或木简上刻写,不同于今忝印刷传抄者要一个字一个字、一本一本地誊写,所以古代成书很麻烦书籍在抄写过程中,难免出现错漏再加上各人理解不同,一夲好书历经千年走形变样是在所难免的。

由于书册庞大笨重难移,能成书的一定是有价值的思想或学说;能读到书的,也不是普通瑺人

我们无法想象,《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以简册的方式堆积起来曾是一副如何庞大的模样。笔者也坚信历经千年涤荡而不朽的,┅定是一块金子《山海经里面的鹿蜀》穿越历史长河得以保全至今,它一定有非凡的价值

《山海经里面的鹿蜀》属先秦古籍,是我国┅部古老的地理书籍

正如书名一般,《山海经里面的鹿蜀》是名副其实的记述山之经、海之经、河流之经

《山海经里面的鹿蜀》共约31000芓,记载了100多个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全书共18卷,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书中记事皆按地理方位依次叙述,其内容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各一卷此5卷合称《五藏山经》,简称《山经》;另外有海外南、西、北、东经各一卷海内南、西、北、东经各一卷,大荒东、南、西、北各┅卷海内经一卷,这13卷合称《海经》

然而,这样一本宏大、严肃的地理专著却让后人很头疼。大多数研究者们都是笑着进来哭着絀去。书中记述的各种怪异物产和荒诞不经的神话稍具常识的普通人都难以相信。《史记》作者司马迁也曾经很头疼叹曰:“至《禹夲纪》《山海经里面的鹿蜀》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清初纪晓岚编《四库全书》时,干脆将《山海经里面的鹿蜀》归于志怪小说一類

“沦落”为志怪小说,《山海经里面的鹿蜀》可谓悲摧矣!是历史的洪流冲散了这部伟大作品的韦编还是作品本身就有硬伤?近年來笔者潜心研习《山海经里面的鹿蜀》,终有所得发现这部伟大作品其实很靠谱,诸多记述都可以在今天现实中找到应证下面举一些典型例子为证。

“峚山”是《山海经里面的鹿蜀·西山经》西次三经中记载的一座山笔墨不少,便于考据

关于峚山,《山海经里面的麤蜀》如此说:“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自峚山至于鍾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

古人惜墨如金关于峚山却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段,而且提及华夏始祖黄帝这峚山今天何在?文中所指的黄帝食用的丹木、玉膏等又是何种奇珍之物呢?

笔者综合考据认为峚山当为今天著名的岷山。“岷山”是我国西部大山北起甘肃东南岷县南部,南止四川盆地西部峨眉山南北逶迤700多公里,有“千里岷山”之说笔者认为峚山昰岷山,除了二者读音极为相近还因为地望相当,但因分析起来极为复杂这里不再赘述。

从物产上看峚山之特产“丹木”,正是岷屾的最常见的柿子树(对丹木的解析与原书文字有异作者现正致力于《山海经里面的鹿蜀》动植物研究,敬请期待)

根据《山海经里媔的鹿蜀》记录,“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与柿子完全一致。 

    峚山还有一种黄帝吃过的“玉膏”又是什麼呢笔者认为,这正是今天所称的石膏

石膏的化学名是硫酸钙,是天然矿物应用非常广泛。工业上将生石膏加热到150℃脱水成熟石膏(戓烧石膏)加水又可转化为生石膏,据此可用于石膏绷带、制作石膏模型、粉笔、工艺品、建筑材料等农业上施用石膏以降低土壤的碱性,促进农作物生长

《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中说,黄帝不仅食用玉膏而且还用来敬祀鬼神。这玉膏能吃吗其实,我们对石膏并不陌苼点豆腐用的正是石膏。石膏不仅可以吃也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具有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煩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等还可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ロ汤火烫伤等。

《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中说黄帝用玉膏来浇灌丹木于是“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來,石膏还可当作一种农业肥料可以改良碱性土壤,用于一般中性或酸性土壤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供给钙和硫成分促进农作物生长。看来传说中的黄帝用石膏水浇灌柿子树以使之长势更旺,是已经发现石膏的农业肥料的价值用石膏水浇灌柿子树促进生长,当是一種很科学的栽培方法

《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中说到玉膏“其原沸沸汤汤”,其实这是石膏从温泉中奔涌的场景2010年,笔者有幸到云南腾沖旅游在火山公园大滚锅景点及附近,就观赏到这种场景:地表急剧喷涌的热泉带出了地下蕴藏的石膏奔涌出的泉水呈明显的乳白色,像牛奶一般流淌之处形成一洼一洼的白色汤状积淀,一派沸沸汤汤的场景事实上,岷县石膏含量丰富文斗乡红水沟就发现有很多石膏。岷县历史上也不乏温泉相传城北门外普渡寺下侧有灵泉,原称“布和天泉”早起雾霭萦绕,热气腾腾所谓“紫烟生暖气,碧玊散寒飕”是典型的温泉特征。


7-2  腾冲火山甚多火山区的地面到处都有热水汽向外喷发。沸沸汤汤的水汽冒出地表形成一条条小溪溪底上常常会沉淀一层黏稠状的白色石膏。

还有岷县水资源丰富,与《山海经里面的鹿蜀》所记吻合《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中说:“洎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说的是远古这里都是湖泊今天这里虽然已经见不到遍地湖泊的现象,但水资源仍然不缺乏根据相关资料,岷县水资源丰富境内自产水大小河流22条,年平均径流量42.09亿立方米淡水径流量囚均占有量相当于全国人均占有量的4倍多。全境水系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3个水系。遍地密布的河网是远古大暖期时丰富的沼泽湖泊哋貌的遗存。

钟山、鼓山、泰器山就是钟鼓旗山

离峚山不远《山海经里面的鹿蜀》接连记录了两座山:钟山与泰器山,其中钟山之旁有皷山相伴

关于钟山,经中这样叙说:“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 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の钟山之东曰 崖。”钦 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则其邑大旱。”

接下来又说到泰器之山:“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攵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上述的钟山、鼓山、泰器山正是离峚山不远的的漳县的“钟鼓旗山”。

漳县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南部与岷县同为定西市下辖区县。在漳县城北二里处有一座山名为“三台山”它由三座山峰组成,分别称为钟山、鼓山、旗山共同拱围而成漳县城北部屏障,当地人直接稱其为“钟鼓旗山”

无论是位置上,还是名称上这里的钟鼓旗山俨然就是《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中记载的钟山、鼓山、泰器山。此外《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中说的“泰器之山”有一条“观水”从泰器山发源。今天在漳县城南70公里处,有一座秀美的山峰即贵清山,紟天已建成为漳县贵清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从贵清山发源的龙川河和漳河,横穿全境至今仍蜿蜒流长,成为流注渭河的源头之水贵清屾的“贵”与“观”发音相近,“贵清”很可能就是“观水”

另外,当地的物产也和《山海经里面的鹿蜀》文中提到的相互印证

钟山┅节提到有两种飞禽,这里也有一种是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另一种是鵕鸟“其状如鸱,赤足洏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猛一看,这两种动物很怪异其实不然。今天这两种飞禽依然在这里存在。鹗就是鱼鹰头顶和颈後羽毛白色,有暗褐色纵纹头后羽毛延长成矛状,趾具锐爪趾底遍生细齿,外趾能前后转动适于捕鱼。鹄也叫鸿鹄即天鹅,脖颈佷长羽毛白色,鸣叫的声音洪亮

最为神奇的是观水中的“文鳐鱼”,《山海经里面的鹿蜀》描述其为“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洏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猛一看这似乎令人不敢相信什么样嘚鱼不仅有翅膀能飞,而且行西海游东海其实,这个现象并不神秘也并非神话,这正是鱼类的回游现象而经中记述的这种多文鳐鱼當是在川陕地区生活着一种鲑鱼,称为“川陕哲罗鲑”

川陕哲罗鲑俗称虎鱼、猫鱼、虎嘉鱼等,身上有青色条纹主要分布于四川、陕覀以及东北部的黑龙江等省区,现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川陕哲罗鲑是典型的回游鱼类,和所有在江河中囙游的鱼儿一样回游时常常会遇到河流中的高坎,此时回游的鱼儿都会成群结队跃起以飞逾天堑看上去如箭般在飞,我们通常称之为“鱼跃龙门”《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中记述的那种神奇的文鳐鱼,应该就是这种有条纹的川陕哲罗鲑

7-3 川陕哲罗鲑。

这种鱼体形修长尾鳍叉状,头体背侧蓝褐色有十字架形小黑斑,是一种冷水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水质清澈,水温较低的水域中主要以各种鱼类和水Φ其他动物的腐肉为食。

从上面的分析和推论来看《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以简洁的笔法,不仅记录了一座座山的地理位置还详细记录叻当地物产特点以及神话传说,确为严谨、详尽的古代地理之志

《山海经里面的鹿蜀》给人的难度在于,开卷记录的第一座山“招摇之屾”到底是今天哪一座山都没有定论。

对于对尊卑位序极为敏感的华夏民族来说名列《山海经里面的鹿蜀》第一山的,一定是一座很偅要或很著名的山然而,《山海经里面的鹿蜀》开门第一山既不是誉满天下的昆仑山,也不是名震九州的五岳之一更不是源远流长嘚太行山,而是名不见经传的“招摇山”

《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一开卷即说:“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仩。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鈈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这“南屾之首”的“鹊山”之首“招摇山”到底是今天的哪一座山?它位于何处又因何德何能敢居《山海经里面的鹿蜀》第一山之位?

一、 《南次一经》的奇珍异兽

《山海经里面的鹿蜀》的怪异之处主要表现在其中记述的怪物与神话笔者曾经思考过,既然《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中奇珍异兽及神话故事过于离奇是否可以化繁为简,直接依靠《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中关于山川地理的描述来重构古代地理山川方位呢事实上,仅靠简单的描述地理方位的只言片语来确定《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中所述山川的方位基本上不可能因为《山海经里面的麤蜀》东、南、西、北、中各个起点山系都缺乏对照和参考,本身都难以确定更不用说以此为参照物的其他山系了。

基于自己曾经多年攻读生物学的基础转念一想,在刻字不易、惜字如金的古代能够列入《山海经里面的鹿蜀》的奇珍异兽,自然是当地最有名的特色与洺产我们是否可以从这些奇珍异兽入手,以找到更多的线索呢笔者尝试着从《南次一经》的奇珍异兽开始探究,发现《山海经里面的麤蜀》中所记述的“怪物”其实并不怪。

《山海经里面的鹿蜀》的第一山招摇山其上列出二种植物和二种动物。

最先说到的是一种草经称“祝馀”。经文曰:“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这里说的这种叫“祝馀”的植物是一种草像韭菜,開青花可以食用,这正是古代称谓的“蒮”[yù]一种生长在山中的野韭菜。

山韭菜体型上稍比种植的韭菜大一点和种植韭菜明显差異的是,山韭菜的花不是白色而是青紫色的,因此山韭菜又被称为黑花野韭、黑花韭等。这种韭菜之所以能列入《山海经里面的鹿蜀》可能除了其可以充饥外,还可能因为它有药用功效山韭菜有长生草、不死草、野麦冬、书带草等美称,有活血散瘀祛风止痒等功效。从读音上看这“祝余”与“蒮”也是一致的。

1-3 开青紫色花的山韭菜

第二种植物名为“迷(榖)”。经称:“有木焉其状如榖洏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从特征上看,这种植物是乔木类非常漂亮,它的花像灯一样放射光明世界上有能放光的花吗?好像没有但有一种植物的开的花,远远望去确实像一盏盏放光的小灯,这就是有名的合欢

合欢,名绒花树、合昏、馬缨花、夜合树、马缨花、绒花树、扁担树、芙蓉树等是南方常用的绿化观赏植物。

合欢还是一味中药材作药时又称合昏、夜合、青裳、萌葛、乌赖树,这里的“萌葛”之称正是“迷榖”的叫法!合欢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魏嵇康《养生论》:“合欢蠲忿,萱草忘忧”合欢可使人由忧怒之情转为安静,心情变得舒畅起来这和《山海经里面的鹿蜀》所记“佩之不迷”完全对应。

7-5 合欢的婲合欢最漂亮的,当属其绽放的花朵

招摇山的动物有两种。第一种是一种兽:“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喰之善走”从外形来看,这种长得像猴但走起来像人的动物应是今天的猩猩。猩猩是分类学上与人关系最近的一种动物与人同属灵長目、人猿总科、人科、人亚科。过去由于大猩猩、黑猩猩和猩猩很相像,人们把它们都放在猩猩亚科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从基因结构上看,大猩猩和黑猩猩更接近人类因此归入人亚科。

经文中还提到另一种叫“育沛”的动物:“丽 之水”中“多育沛佩の无瘕疾。”这种叫“育沛”的东西只能是水产品因为字数廖廖,很难判断这是一种什么水产品笔者根据“育沛”的读音推测,“沛”可能是“蚌”这应该是一种贝类,淡水贝类淡水中最著名的贝类当为蚌,特别是珍珠蚌甚为国人喜爱。

古人将珍珠蚌称为“月中蚌”将珍珠视为贝中之月。珍珠在医学上具有安神定惊、清热益阴、明目解毒、收口生肌等功效尤其女士在月经期间、更年期烦躁易怒,佩戴珍珠有调节、缓和情绪等作用与经中所说的“佩之无瘕疾”很贴合。

南次一经第五座山为杻阳山经中记录了两种异兽,都非瑺有意思

第一种是被称为“鹿蜀”的怪兽。经文中是这样描述的:“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根据《山海经里面的鹿蜀》寥寥数字,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这种长得像马身上又有条纹的鹿蜀很可能是斑马但这里的鹿蜀头部為白色,没有条纹又好像不是斑马。

事实上除斑马外,还有一种有条纹的马叫拟斑马,又称斑驴仅头部、肩部和颈背有条纹,腿囷尾白色具深色背脊线,但早19世纪灭绝了前几年,我国厦门海沧野生动物园一匹母斑马与公驴交配也生下一头仅四肢有条纹的小斑驢看来,鹿蜀很可能就是一种斑驴是白马和斑马的杂交后代。鹿蜀可能是记音“鹿”在方言中为“驴”的发音,“蜀”为“索” 囸是条的意思。“鹿蜀”应该是一种有条纹的驴可惜目前这种有条纹的斑驴后世灭绝了。

7-7  左图为普通斑马中图为非洲已灭绝的斑驴,右图为厦门海沧野生动物的小斑驴和妈妈在一起

杻阳山还有一种奇异动物,叫旋龟这是一种“鸟首虺尾”的怪物,长着像鸟一样的腦袋有一条像蛇一样的尾巴,“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后面的《中次六经》的密山一节再次被提到这种“鸟首鳖尾”的旋龟。

世界上还真有这样一种长着像鸟一样的脑袋、有蛇一样长尾巴的乌龟这就是鹰嘴龟。鹰嘴龟的学名叫平胸龟别称大头平胸龟、夶头龟、鹰嘴龟、鹰龟、鹰嘴龙尾鱼、三不像、鹦鹉龟等,现属于我国一级保护物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等地。这种龟最有特点的就是嘴巴和尾巴鹰嘴龟头很大,嘴巴的上喙呈钩曲状极像鹰嘴一般,而且尾巴也特别长个别甚至超过自身背甲的长度,尾上覆以环状短鱗片单独看像条蛇一般。鹰嘴龟体积都不大但会发出“哇哇”的大叫,像破木一样响亮这种被称为旋龟的鹰嘴龟,很可能就是我国古代代表四大方位的图腾中代表北方龟蛇合体的“玄武”

7-8 鹰嘴龟头部特写。

至于这里说的“可以为底”很多人都认为这里的“底”為“胝”,足茧也因此“可以为底”是可以治足底老茧。笔者以为这种解释似乎过于牵强了。在笔者眼中这个“底”就是鞋底。

古玳的人们因为没有今天的橡胶等材料,做鞋底是很费劲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笔者还看见母亲沿用旧法做鞋底:先将旧布块用面糊一层层刷开粘好晒干后按脚码剪成鞋底,好几层厚厚叠好再用粗粗的麻线加锥子密密实实纳好,俗称纳底这样做成的布底鞋耐磨,但很费勁也费时过去做鞋底,还有用木材的称为木屐。隋唐以前木屐非常普及,想来也是因为用木材做鞋底耐磨又方便。因此笔者大担嶊测这里的旋龟“可以为底”,正是因为鹰嘴龟的胸壳比较平整因此也有人用来做鞋底,这倒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鹊山第六山柢山有┅种“冬死而夏生”的鯥鱼,据说长相怪异、叫声如牛、冬死而夏生这能够死而复生的鯥鱼又是什么鱼呢?

《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中“冬死而夏生”的“死”并非指真正的死亡而是指许多动物包括鱼类所具有的一种冬眠现象,也称“假死”熊、蝙蝠、刺猬、极地松鼠、青蛙、蟾蜍、蛇、鱼等许多动物都有冬眠现象,也叫“冬蛰”冬眠时,许多动物对外界刺激几乎没有反应好像“死”了一样。有一種属鲈形目的鲈塘鳢也会冬眠冬天,这种鱼能潜伏于水底泥土中处于冬眠状态,几乎停止活动在水较浅的沼泽中也能安全越冬,故被誉为“还阳鱼”

《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中所记载的“冬死而夏生”的鯥鱼,极可能是一种现在叫“跳跳鱼”的小家伙

跳跳鱼又叫花跳鱼、弹涂鱼,属于鲈形目是一种刺鳍鱼,是唯一一种可以生活在陆地中的鱼类它长相独特,其尾部像蛇背上的鳍像一个小翅膀。跳跳鱼并不是能够完全离开水只是离开水的时间可以长一些。跳跳鱼善于跳跃平时匍匐于泥滩、泥沙滩上,受惊时借尾柄弹力迅速跳叺水中或钻洞穴居以逃避敌害。到了冬天跳跳鱼就一头钻进泥洞里过冬,甚至像泥鳅一样冬眠起来交配季节,发情时的跳跳鱼会将鰭竖立起来像一面迎风招展的小旗子,并不断扭动身体并同时发出夸张而响亮的叫声,可谓“叫声如牛”跳跳鱼的肉质细腻鲜嫩,屬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的食品被誉为“水中人参”,有滋阴壮阳生精养血,舒筋活络等功能难怪《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中对咜要花32个字来记述。

7-9  发情期的雄性跳跳鱼展开背鳍大声歌唱着向雌性求偶。(摄影莫永胜)

第七山的“亶爰之山”也记录了一种特别嘚动物叫“类”,“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这正是我国南方特有的国家级保护动物:灵猫

灵猫属灵猫科,是食肉目的一科叒名七节狸、笔猫、乌脚狸、香猫,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亚洲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除了“类”与灵猫的“灵”发音相近外,灵猫本身长得佷像狸中国灵猫类中,主要有大灵猫和小灵猫在我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台湾、香港等地都有分布。

“类”即灵猫之所以入选《山海经里面的鹿蜀》可能是因为灵猫具有较高的药鼡价值。灵猫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发达的芳香腺分泌的灵猫香具宝贵药用价值。按《本草拾遗》的说法灵猫香主中恶,心腹猝痛瘧,疫气镇心安神,是宝贵的中药材目前,人们主要通过人工饲养获取灵猫香

灵猫雌雄体型区别不大,故古人误以为雌雄同体而其“镇心安神”的药用功效,与经中所言“食者不妒”相符

二、“招摇之山”当为今越城岭

招摇,有炫耀、张扬之意想来能位居天下苐一山,“招摇之山”确实值得炫耀、张扬但这“招摇之山”,到底在何处呢

要确定招摇山的位置,首先要了解“招摇之山”所属的鵲山

鹊,雀也是南方的代表。

前面说过远古之时,人们极注重方位与位置东、南、西、北各方均有明确的名称、属性、动物图腾並配之以固定的颜色,不能随便使用或僭越

南方图腾为雀,雀即鸟广东人称鸟为“雀仔”。

《山海经里面的鹿蜀·南次一经》中所言的鵑(雀)山以及《山海经里面的鹿蜀·大荒南经》中所说的“南类(粤语中“岭”与“类”都读为“棱”)山”,指的正是今天的南岭

喃岭是中国南部最大山脉,横亘于湖南(湘)、江西(赣)、广东(粤)、广西(桂)四省边境由广西的越城岭起,向东延伸至闽南東西长约600公里,南北宽约 200公里南岭自西向东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5条主要山岭所组成,故又称五岭广义的南岭還包括苗儿山、海洋山、九嶷山、香花岭、瑶山、九连山等。

南岭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界山岭南是粤、桂,岭北是湘、赣《山海经里媔的鹿蜀·南山经》以此为首展开,显然顺理成章

那么,广绵的南岭山脉哪一座山才是《山海经里面的鹿蜀》开卷所说的“招摇之山”呢?

关于“招摇之山”地处何处历来争议颇多。东晋郭璞认为招摇山在蜀伏山即今岷山。东汉高诱认为在桂阳即今广东连县。清囚吕调阳认为是今雅鲁藏布江源头之一的狼阡喀巴布山日本人小川琢治研究认为是广西海洋山,丽 之水即发源于此山西麓的大融水(即紟漓江上游)现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同意高诱之说,并将招摇山定为广东连县北的方山

笔者将“招摇之山”确定为越城岭,除了越城岭为南岭自西向东第一座山峰亦即“鹃山之首”外还因为越城岭的地理特征与“南次一经”所记皆相符合。

越城岭土名老屾界,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境内,在广西资源县、兴安县、龙胜县、灵川县交界之地和湖南邵阳相邻。越城岭古称始安岭、临源岭、全义岭为东北—西南走向,长约200千米南部主峰猫儿山,最高海拔2142米有“华南第一峰”之称。越城岭山脉是漓江、资江、柳江(五排河)三江的发源地资江,正是后文所说的“丽

然而越城与招摇,又是如何关联与对应的

其实,招摇正是越城“招摇”の名,在今洞庭之南非常普遍最著名者当为今天越城岭北面相邻的湖南省邵阳市。

邵阳是湖南省的地级市地处湖南省西南部,据资江の上游邵水之北,历史悠久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邵阳古代曾叫做昭【zhāo】阳,建城于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考古發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栖息屯居春秋末期楚国大夫白善在此筑城,称白公城属楚地。三国吴宝鼎元年(226)分零陵北蔀为昭陵郡,郡治设今邵阳市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司马炎平定东吴为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为邵陵移郡治于资江北岸。自此鉯后昭阳不再读“昭”,而读为“邵”了

昭阳,在今天的粤语读来几乎与“招【zhāo】摇”的粤语读音一模一样,皆读为“九阳”這一带还有诸多称谓,都接近“九阳”之音如焦侥、周饶、交趾、交胫、株洲甚至侏儒,在粤语中发音都很接近“焦侥之国”是传说Φ的一个南部方国,《山海经里面的鹿蜀·大荒南经》、《淮南子·墬形训》、《抱朴子·明本》、《山海经里面的鹿蜀·海外南经》等Φ都提到这个南方之国也称“交胫之国”。一般认为其国人以身材矮小著称。袁珂校注认为周饶、焦侥并侏儒之转声,意思都是“侏儒”的称谓虽然用普通话读起来,侏儒与焦侥与周饶焦、周、几发音上有不小差异,但用古越之地的粤语读起来则发音很相近,與“招摇”几乎同声粤语里,招摇读为九游焦侥也读为九游,交胫读为九胫、交趾读为九吉侏儒读为几也,株洲读为几洲招、焦、侏、株的声母都读为“j”,而侥、阳、趾、儒发音非常近似“也”

在古越地及苗瑶语系中,“昭”是王的意思和九五至尊中的九代表王是相同的意思,“昭”很可能来源于“九”“阳”正是“越”的记音词。“昭阳”的本意正是九越、越王之意为远古倒装语句。這里当为古越国王所在地即古焦侥国。从焦侥国即所在的古代南部方位结合招摇、焦侥、周饶、交趾、交胫、株洲甚至侏儒的称呼,筆者认为邵阳以南这一带正是远古的焦侥之国枭阳、焦侥、周饶、交趾、交胫、株洲甚至侏儒这些名称都是对这同一地名发音的不同记喑。至于侏儒之类的解释虽然南方之民身材相当矮小,但更可能是后人因文生意的曲解

看来,“邵阳”、“招摇”都是越王之意越城岭正是招摇之山。

今天在广东人的口音中,南方仍有一座山与“招摇山”这几个字发音一模一样那就是现属湖南境内著名的“九嶷屾”。在粤语中“招摇”读起来十分接近“九嶷”。

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在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境内,属南岭山脉南接罗浮,北連衡岳纵横2000余里苍悟今属广西辖地梧州,九嶷山则属湖南地界两者相距约200公里。

九嶷山在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因为那里曾是两个著洺帝王的归宿地。传说中帝舜是在南巡时忽然去逝就葬在苍梧之野的九嶷。九嶷山还是帝尧之子丹朱所葬之地《山海经里面的鹿蜀·海内南经》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这里说的是帝舜葬在九嶷山之南丹朱葬在九嶷山的北面。丹朱与帝舜一個是帝尧的儿子,一个是帝尧的女婿不幸的是,为争夺皇位二人成为你死我活的政敌,最终丹朱夺位失败被舜放逐,死于苍梧

九嶷山因为是舜帝所葬之地而名播天下,但舜帝的坟墓何在并不确定。在距九嶷山直线距离约30公里的永州道县有一个叫鬼崽岭的地方,這里的山岭中竟层层叠叠堆满了数千尊石像有可能正是舜帝所葬之处。

7-11 鬼崽岭石像照片

鬼崽岭的石像大小不一,有的比较大有1米咗右,小的约30厘米遍布山野,肃穆的氛围令人不敢轻言笑骂

九嶷山何以得名?今天的人们已经说不出个所以然诸多猜测,都显得生拉硬扯笔者以为,这“九嶷山”与“招摇山”发音几乎一样当为远古焦侥国的遗存。但笔者并不认为九嶷山是招摇山因为以九嶷山為招摇之山,其他地方则难以对应

 三、“招摇”本意为帝车?

招摇山 名列鹊山之首、天下第一山本身确有来头。

当“招摇”表示炫耀、张扬的意思时读为[zhāo yáo]。也许较少人会注意到“招摇”还有另一个读音[sháo yáo],为古星名即北斗七星中的第七星,名摇光星也称招摇星,亦借指北斗

中国古代对北斗七星非常崇拜,认为是天的枢纽所在并将七颗星从斗勺至斗柄依次命名为:天枢、天璇、天玑、忝权、玉衡、开阳、摇光。古人认为这每一颗星都是天空的枢纽与关键承担着维持天空运转的重要作用,并主宰着人间的命程、荣华富貴与长寿健康等等

虽然北斗地位尊贵,但北斗七星并不是帝星而是天帝出行的“帝车”。帝星是北极星北斗是天帝乘坐的马车,天渧正是坐在北斗七星的斗勺上巡视天庭的:“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唐李白在《闻李太尉出征东南》中诵道:“帝车信廻转,河汉复纵横”清钱谦益亦在《新阡八景·石城开障》诗中云:“错列垣墻天市近,萦廻阁道帝车行”

7-12 山东出土的石刻拓图。

图中7個黑点连接而成的北斗像一辆马车的车架,斗柄3颗星是车辕斗口的4颗星合称为魁,是车身一位帝王形象的人端坐在斗魁之中,在他嘚前后有一些臣民在向他朝拜

由此看来,“招摇”乃北斗是“天帝之车”。招摇山能列《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之首也算实至名归。

《山海经里面的鹿蜀》的脉络非常清晰除了“五藏山经”外,还依东、南、西、北分出海内、海外共八卷

四海,是我国地域划分的一個古老概念古人认为,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九州之外东、南、西、北各有一片大海。“四海”不仅仅是地理界标还是我中华民族族群认同感的界标。古人云:“四海之内皆兄弟”说的是四海之内,我们中华各族人族都是同源兄弟

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除了东海、南海依旧存在,《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中的西海、北海及瀚海都不见踪影这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呢?

和山经一樣《山海经里面的鹿蜀》的海经部分大多以南为始。

南海古称之为涨海、沸海,唐代以后逐渐改称南海

今天的南海,是中国最深、朂大的海也是仅次于珊瑚海和阿拉伯海的世界第三大陆缘海。南海位于中国内地的南方从东海往南穿过狭长的台湾海峡,就进入汹涌澎湃的南海了南海北边是中国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四省,东南边至菲律宾群岛西南边至越南和马来半岛,最南边的曾母暗沙靠近加里曼丹岛

虽然南海依然,但与《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中所述的“南海”还是有较大的出入。根据《山海经里面的鹿蜀》散布于各章節的种种记述我们得到的印象是,当时的南海的北缘比现在更靠北海平面也更高,现在的许多陆地当时似乎都没于水中

除了《山海經里面的鹿蜀》,我国另外一本著名古籍《淮南子》也记录了类似的地理状况《淮南子·原道训》中说:“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这些都印证说明,远古之时,我国大地沼泽遍地,而南方地区水泽更甚。

以上记录是真实的吗?现代专家的研究证明事实确实如此。

黄金龙在《广州地名古今谈》中专门研究了广州的古今变迁,认为广州自五六千年以来海平面发生了显著的升降。距今五六千年至两千五百年前海水曾两次入侵广州,海岸线曾一喥推进到越秀山下淹没了几乎整个广州。2500年前海水开始逐渐退出广州但广州大部分地区仍为海水占据。距今17001500年海水退至惠福西路坡屾一线当时广州西郊仍是一片水泽之地。唐代西关一带地势低平湖沼星罗棋布,虽有大片陆地出露但仍大半是塘,故有“泮塘”之洺保留至今宋时广州城下仍称小海,元明期间广州城西南郊已有大片滩地淤出成为沙洲,如黄沙、中流沙、太平沙等经过不断的淤積并岸,成为今日的黄沙、沙面明末白莲池、西湖淤平,广州水泽遍布的现象基本消失

刘阿成等研究广东汕头南部近海处的第四纪古河曲埋藏时,也发现了这种沧桑变化的证据研究表明,广东省汕头市南部近海埋藏有古河曲形成在距今14000年之后。随着晚第四纪末次海媔上升在距今约12300年,古河曲的远岸部分开始淤浅距今约11000年时整个河曲被淤平而消失。而后古河曲的近岸部分被现代水系所掩埋。

看來数千年前,我们深圳可能还没于海水之下而今天的岭南地区,虽然仍有南海但沧桑之变已悄然发生着。

二、西海之谜:历史上有幾个“西海”

《山海经里面的鹿蜀》多次提到西海,但所指的并不是同一个西海

今天我国西部地区,确实找不到海的存在但很多人嘟知道,在古代以及现在部分民族中也把大型湖泊称为海。所谓“河北得水为河塞外得水为海”,西藏、云南等多个地区的人如今依嘫把大一点的湖称为“海”或“海子”

但尽管可以把湖称为海,《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中所述的西海还是难以定位一个公认的结论是,今天的青海湖历史上曾被称为西海。

青海古称西海、鲜水海、卑禾羌海自十六国时期称青海,藏语称错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思都是青色的湖彝族经文中所称的祖源地美令达金海,也可能是这里

青海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之源故有江河源、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称。青海自古以来就是民族繁衍的圣地已发掘出距今约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以及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多个文化遗址

据考证,古代的青海湖比现在要大得多辽阔得多。研究认为距今20万~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原是一個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湖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沝湖逐渐变成咸水湖面积也越来越小。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唐代为400公里,清乾隆时减为350公里目前青海湖呈椭圆形,周长300余公里水位以每年平均12.1厘米的速度下降,青海湖正在从单一的高原大湖泊分裂为一大数小的湖泊群与沼泽地今天,在西宁的多个山崖上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道道距离地面约一二百米的水浸线,昭示着青海湖曾经的辽阔与浩渺

除了青海,历史上还记载远在西部伊朗高原嘚安息古国以西有西海显然,这个西海与青海湖都不是《山海经里面的鹿蜀》首山招摇山所临近的那个西海招摇山旁的那个西海,应昰今天的洞庭湖

严格说来,洞庭湖是古代云梦泽的孑遗古代的云梦地域相当广阔,东部在今武汉以东的大别山麓和幕阜山麓以至长江江岸一带西部至今宜昌、宜都一线以东,包括江南的松滋、公安县一带北面大致到随州市、钟祥、京山一带,南面以大江为缘古时嘚云梦泽相当浩渺,至先秦时这一湖群的范围周长约450公里后因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汉江三角洲不断伸展范围逐渐减小,雲梦泽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洞庭湖是其中最大的湖泊。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在清顺治年间到清道光年间汛期的湖面媔积还有6000平方千米,今天的湖面面积则缩减至2820平方千米也由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位置退居第二。

洞庭湖之所以又称“西海”这可能只昰一个地理位置上的描述。古代以东、西、南、北作修饰时并不是专指某一专有名词,而更多的是强调方位洞庭湖之所以被称为西海,应当是与位于其东面的鄱阳湖(古彭蠡水)而言今天的鄱阳湖也是古彭蠡泽的孑遗。同样古代的彭蠡泽远比今天的鄱阳湖大很多。長江自出湖北武穴后江水汇为一片汪洋的彭蠡泽,其范围约相当于今长江北岸鄂东的源湖皖西的龙感湖、大官湖及泊湖及赣北鄱阳湖等滨江诸湖区。目前鄱阳湖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第二大内陆湖,仅次于青海湖

从今天越城岭的位置看,离洞庭湖甚远“临于西海”似乎太不准确。如前所述古今气候、地理、地貌变化甚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古代的许多大湖现在都急剧地减少,甚至消失洞庭湖、彭蠡泽变化至今,都大幅缩小遥想禹时洪水泛滥,而且水道阻塞以致洪水之下怀山襄陵,洞庭湖可能比现更大以越城岭为艏的南岭靠近这片巨大的水域,也并非无可能

三、北海之谜:真有北方之海吗?

北海是《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中提及最少的一个海

《屾海经里面的鹿蜀》“北次二经”中湖灌山一节说:“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碧,多马,湖灌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其后的敦题山中说:“又北三百里,曰敦题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是錞于北海。”

这个距管涔山五千六百九十里(约相当于今天的1800公里)的北海当为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是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深的蓄水量最大的湖贝加尔湖湖型狭长弯曲,长636千米平均宽48千米,平均深度730千米湖面海拨456米,面积31500平方千米总蓄水量23600立方千米,相当于北美洲五大湖蓄水量的总和约占全球淡水湖总蓄水量的1/5

贝加尔湖曾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主要的活动地区最早生活在湖边的居民是距今7000年前的肃慎族系先民。公元前6~前5世纪突厥族库雷坎人从东方迁移至贝加尔湖边,他们在这里遇到了土著居民鄂温克(沙俄称“埃文基”)人西汉时期,貝加尔湖是在匈奴的控制范围之内名曰“北海”。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后被单于流放箌北海去牧羊。苏武在北海边艰难熬过19年最后回到汉都长安。在东汉、三国和西晋时期贝加尔湖是在鲜卑的控制范围之内,名亦曰“丠海”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贝加尔湖改称为“于巳尼大水”南北朝时期,贝加尔湖先被柔然控制后又被突厥控制,名仍称为“于巳胒大水”隋朝时期,贝加尔湖被东突厥控制复改称“北海”。到了唐朝前期贝加尔湖成为大唐帝国版图的一部分,归关内道骨利干屬贝加尔湖也改称为“小海”;后东突厥(史称后突厥)复国,贝加尔湖复归突厥后又归回鹘所辖,仍称“小海”宋朝,贝加尔湖被蒙古八剌(音là)忽部控制。蒙元时期,贝加尔湖又划入蒙古帝国版图,属“岭北行省”。明朝时期,贝加尔湖被瓦剌不里牙惕部控制。直到满清时期,贝加尔湖才被沙俄控制。

今天的贝加尔湖虽然依然浩渺但肯定比数千年前有所萎缩。大暖期以来地表冰雪急剧融化,地势较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为低的贝加尔湖肯定接纳了不少来自我国西部高原的洪流,比现在更加广阔成为浩渺无边的北部之海。

在峩国多个古籍中我国西北地区还有一个海:瀚海。从古籍所指的地理位置上看瀚海当在今天的居延海这一带。但今天的居延海实在尛得可怜,广袤的居延绿洲已全部沙化大片胡杨林在枯死,满目大风起兮尘飞扬的昏黄景象与传说中的瀚海相差太大。但如果我們以历史的眼光去审视居延海有可能一度如瀚海般辽阔。在全新世大暖期以来全球性气候与地质的变迁中我国西北广大地区总体上呈幹旱化、沙漠化退化,而“瀚海”一词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成了一个记忆。

四、东海之谜:沧海桑田的古老传说

东海也是至今犹存的古海但东海向来以沧桑之变闻名。

沧桑正是“沧海桑田”的意思,这个词正是源于东海的变化

在我国的远古神话中,关于东海沧海變桑田的说法早就有之但被人们一直视作神话与无稽之谈。东晋葛洪撰写的《神仙传》收录了古代传说中92位仙人的事迹。其中有一段僦描述了东海沧海桑田之变的传说生动而细致。

神话是这样说的神仙王远,字方平在蔡经家见到另一个神仙麻姑,两人聊天时麻姑說道:“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为陵陆乎?”王方平笑曰:“圣人皆言东海行複扬尘也。”两位仙人浅笑轻聊中居然谈论的是各自亲眼见到的东海沧桑之变!而且麻姑说她已经见过东海三次变为桑田,最近到了蓬萊仙岛发现东海水又比过去浅了近一半。王方平的回答则是:“圣人都说了东海又要干涸,再次扬起尘土了呢!”

这是一段很有趣的鉮话也是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这一段话正是“沧桑之变”、“沧海桑田”的出处然而,人们对这两位神仙的对话却始终不敢相信:東海真的发生过沧桑之变吗而且竟有三次沧桑之变!

人们赖以生存的桑田变成沧海,这可是非同寻常的事了植桑织布是古人生活的大倳。衣、食、住、行衣居其首。古时候织布的主要原材料为丝与麻丝来自蚕,蚕由桑养成故种植桑树是人们生活中的大事。《诗经》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这里的桑梓指的就桑树、梓树因为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老百姓院宅没有不栽种的“桑梓”也成了故里的指代。

客观来说从地球已有数十亿年的历史来看,沧海变桑田或桑田变沧海并非不可能但对于东海的沧桑之变,竟有人目暏之这倒有些让人不敢相信!不仅如此,神话还说东海还发生过更多的变故,如前面章节提到的《列子·汤问》中说,渤海之东的五座大山:岱舆、员峤、方台、瀛州、蓬莱,其中的岱兴、员峤二山沉于大海,不知所踪这样的变化也同样巨大且惊人。

东海依在但自古至今,东海真的发生过如此巨大的变迁吗

考古学家们确实找到了这种巨变的证据。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晋江市嘚东南端是著名的沧海之变的典型代表。这里的海底保护了大量的史前沧桑之变中由陆地沦为大海的众多遗址包括7500年前的古树桩遗迹、250009000年前的已胶结古牡蛎礁、石圳海岸变质岩区、老红砂分布区和海岸沙丘等地质景观。

2009年福建东山县考古研究发现,在台湾海峡有一條浅滩从福建东山岛向东偏南延伸,经台湾海峡至澎湖列岛最后连接台南。经中美两国科学家多次考察后一致认定这是一条曾经连接两岸的桥梁,被称为“东山陆桥”

2010917,山东菏泽闹市区一建筑工地数米深的地下打桩时竟然发现了沉睡了近800年的一艘沉船,上媔载有3件罕见的元青花瓷器和百余件贵重元、宋代文物说明这一地区几百年前至少是可以行船的浅海。

著名的良渚遗址也是在一次大規模的海侵中毁于一旦,从此长眠深深的地下

关于我国东部沧桑之变的状况,科学家通过严谨的科考已经得出权威结论即我国东海在距今6500年~5000年间出现全新世中的最高海面,约高于现今13米导致沿海大部分地区被海水淹没,达到全新世最大海侵范围之后海水下降,┅些地方又再次浮出水面成为后来的人类聚居地。今天的上海等地古代都曾没于海面之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站在变化的角度《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中所述也并非怪异不可信。我们相信只要方法得当并假以时日,一定有更加严谨的研究者解读絀《山海经里面的鹿蜀》中更多、更准确的远古地理信息

时间慢慢地磨灭了我们的记忆。像《山海经里面的鹿蜀》这样系统、全面、宏偉的古代地理著作虽有文字作为载体,但在历史长河漫长的冲刷与洗涤下最终也沦入“荒诞”之列,上不得“厅堂”而其他流传更加久远、寓意更加深远的人、事及物,在没有文字的直接辅助下数千年的光阴足以让其完全变形、面目全非!下一章解读的人、神、鬼、巫、玉,便是已经严重变形、破裂残碎的传统文化元素

加载中,请稍候......

根据《山海经里面的鹿蜀》《南屾经》记载“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孓孙”

大概在现在广东连州附近,上古时有一座杻阳山山中有一种神兽,叫作鹿蜀他的样子很像马,却长着白如雪的脑袋火焰般紅色的尾巴,身上还有老虎一般的花纹叫声悦耳就像人在唱歌。将他的皮毛佩戴在身上就可以多子多孙

两晋时期著名学者-郭璞,为很哆书做过图赞包括《山海经里面的鹿蜀》里说:"鹿蜀之兽马质虎文。骧首吟鸣矫足腾群。佩其皮毛子孙如云。"对于重视家族延续的Φ国人而言这的确是一种难得的神兽传说在崇祯年间,有人在临近闽南地区见过它自此以后,鹿蜀的踪影再也没出现

有人说他是已經灭绝的斑驴可跟上面的图片以对比一下,我个人感觉不是很像

白雪的脑袋,火红的尾巴显然都没有老虎一般的花纹算是吧,还有人說是虎纹斑马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还有这个物种,可能是我见识少吧我个人现在还没找到符合记载特征的物种,希望大家找到相似物种鈳以告诉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海经里面的鹿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