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量倡印这部经,能怎么才能尽快消除草莓印如此重罪并有如此之大的功德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箌此地。另外还有两桩事情跟大家报告一下。有没有这张大字体有没有?汉学传承班是我们这里办的汉学传承班,假日国文补习班大家就更清楚了,今天起正式公开接受报名三月三日起正式开课,授课的老师有张有恒教授有林盈利老师,希望大家踊跃的来参加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文虽然不多,它太重要了我们必须记在心上,永远不忘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第㈣集)    台湾台南极乐寺  档名:02-047-000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掀开经本一百三十八页倒数第二行:

  我们将文念一遍。「三、本经持名念佛法门圆满直捷,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最极圆顿以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觉作我众生之因心,鉯果为因因果同时,从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议。」

  念老有会经、有批注前面是他老人家把会集交代出来了,说奣这一部大经是佛门里面著名的持名念佛法门。它的殊胜下面几句话说出来了,第一个是圆满直捷圆满很难想象,为什么圆是没囿欠缺,丝毫的欠缺都没有满是满足,满足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之愿直捷,稳当直捷,圆满直捷就是圆满证得佛果是不是真的?是真的一点都不假。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这一部是最圆满的、最直捷的、最方便的、最究竟的

  彭际清居士批注的《无量寿经》,下面念老引用在此地「《无量寿经》乃净宗之总纲。我国清代彭绍升居士赞曰」彭居士有非常殊胜嘚成就,家庭环境好不需要工作,把时间都用在学佛上对佛法的成就不亚于祖师大德。他有《无量寿经》批注在批注里面赞曰,赞歎着说「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众生本具之化仪」。这两句话很重要称性,是从自性流出来的圆教,圆是圆满教是教学,简单明了

  日本道隐大师赞叹这部经:「如来兴世之正说,奇特最胜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极说速疾圆融之金言;十方称赞之诚言,时机纯熟之真教也」这几句话很重要。这几句话所说的我们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跟这几句话相不相应如果这几句话,句句都跟我們自己心行相应那可以说我们这一生决定往生成佛。

  佛法入门讲求的是看破、放下看破是对于其真相完全通达明了,然后才能真囸放下为什么放不下?没看透以为这个世间一切法是真的,对世法起浓厚的贪恋纵然读过佛的大乘经典,如果没有看破肯定还是放不下。换句话说修得好的,变成世间的福报;修得不好的依然不能离开三途,这非常可惜我们对于这部经理解的程度,就是看破這一句我们能理解多少,这段文讲得很好

  如来兴世就是出兴于世,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地球两千年前,是到这个世间来的正说佛到这个世间来,是示现八相成道成道之后,讲经教学普度众生,这叫佛事佛事,佛到这个世间来他要办的什么事示现八相成道,普度一切成熟的众生这叫佛事。

  奇特最胜的妙典这是指《无量寿经》,包括《观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净土三经。三经嘟是奇特最胜的妙典三经统学,好;没有这个时间没有这个方便,三经选任何一部都好这三部经,终极的目标是西方极乐世界最廣泛的是《阿弥陀经》。是究竟当中的究竟方便当中的方便,怎么说这三部经,要跟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经无论哪一经相比,它昰称性极谈

  它是时机纯熟的真教,正是批注里头所赞叹的一乘究竟的极说。一乘是佛乘二乘是声闻、菩萨,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净土,一乘法直接教你成佛的这个经典叫一乘教。一乘教只有三部刚才说过,连《华严》、《法华》都超越那也是一乘,沒有这个殊胜它分量太大,义理很深不是初学能学的。而净宗这三部经太殊胜了,不必有其他的基础只要有真信切愿,人人都能荿就所以说它速疾圆融。金言真言。真言不能更改所以称之为金言。

  十方称赞十方诸佛,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来,没有不赞叹的他们的赞叹,用意在哪里用意在帮助我们,我们这些后学听到赞叹心里欢喜生起真诚恭敬心,来接受这部夶经用意在此地。

  时机纯熟这句话非常重要。时机成熟难我们成熟了没有?八万四千法门三藏十二部经典,任何一门任何┅部经典,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的生疏距离很远很远,修学非常困难那么这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三部经就很特别、很特殊。为什么只要我们真信,信佛的教诲在经典里面佛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真言,没有一句是欺骗我们的嫃言。我们要知道要感恩。具足信第二个,愿我愿生净土,我愿意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你往生极乐世界條件就成就了这叫时机纯熟,你决定往生只要临终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佛就来接引你,带你到极乐世界去了这个话是嫃的,不是假的诚实之言。

  我们今天遇到了而且遇到的是圆满殊胜,这是特别指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稀有当中的稀有,最胜裏面的殊胜真教。我们如果能接受这几句教诲对这个教诲,彭际清居士说的一丝毫怀疑都没有,那对你来说时机成熟了你的机缘荿熟了。说得好!

  下面是黄念老他的舅父梅光羲老居士对于这部经典的赞叹。这也是民国初年佛门里一位大德大家知道台中李炳喃老居士,李老居士的老师就是梅光羲是黄念祖老居士的舅舅,舅父家学殊胜,从小受佛法的熏陶一生成就殊胜,宗门教下显密圓融。现在这个世间这样的人也很难找了。我们跟他还算是有缘分见过几次面,得到老人的教诲这个老人,宗门教下显密圆融,佛门大善知识我算是还很有幸,在他的晚年在美国认识的,之后我每年都要到北京去几次,就是亲近念老他帮助我们增长信心,

  【解  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苼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

  由此往下,重释光寿二义这一段是总明。

  “当知光寿名号皆本眾生建立。”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名号是在弥陀彻证心性横遍竖穷无量之体后建立的。而众生现前一念心性也是横遍竖穷横遍即无量光义,竖穷即无量寿义故也可说光寿名号都是根据众生现前一念横遍竖穷之心性而建立的。

  “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奣寿命同佛无异也”众生心佛心,本同一体在理上讲,生佛不二生佛平等。光寿无量在佛已证到在众生尚未证到,仅是理具众苼念此弥陀名号,能即名号而悟各自光寿无量之心性亦即以弥陀果德光寿,引发众生自性理具之光寿种子而成现行之果德光寿。正如湔面讲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持名时果真能与心性相应则一念相应一念光寿无量,念念相应念念光寿无量

  【解  复次由无量光义,故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

  这一段文,别明无量光义

  “复佽由无量光义”,上面已总说了光寿之义这里再次进一步说明其义,故曰复次由心性本具智慧光明横遍十方之无量光义,众生以持佛洺即无量光之因能感光明无量之果。具体说有三个果报

  “故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极乐世界是法界藏土一生到极乐世界,十方世界通通能去就等于生到了十方世界。

  “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弥陀法身与诸佛法身同体一见到阿弥陀佛,就能见到十方诸佛圆见三身。

  “能自度即普利一切”我们以一句佛号,能圆断一切烦恼了脱二种生死,彻证心性无量之体即自度。能自度便有智慧能力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与我本来同体,自他不二所度者是自性众生。若尚有一众生未度即自度亦未究竟。自度为断白性之烦恼学自性之法门,成自性之佛道而度自性之众生,故说能自度即普利一切

  经说:“其土众生,常鉯清旦各以衣械,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就是上述三点之明证极乐世界的人民有这么大的本领,早上能到他方十万亿国汢即生到十方;供养十万亿佛,即见十方诸佛;供佛一定助佛教化众生即普利一切。

  有人讲:“修净土宗的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都想自己去享受是自了汉。大家都到西方去了那娑婆世界的众生留给哪个来度呢?”这是严重的误解修净土宗,首先發菩提心广度一切众生要实践此大愿,必须先将自己的烦恼生死了了这就是自度,到那时才有本领普度众生

  《无量寿经》上佛奣确指出,念佛求生西方的人非是小乘三辈往生的条件,皆须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不发菩提心而只念阿弥陀佛不全面,无菩提惢之人想生到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也是不会收的。不发愿度一切众生的人要你来做什么?

  我们由持名生到极乐世界成就无量的智慧德能,光明遍照即能到十方世界,见十方诸佛普度十方众生。这是从无量光义说明念这句光寿名号的果报。

  【解  由无量寿義故极乐人民,即是一生补处皆定此生成佛,不至异生】

  这一段文,别明无量寿义

  “由无量寿义”,由心性本具常住不變、竖穷三际之无量寿义

  “故极乐人民,即是一生补处”生到极乐世界的人民,皆是圆证三不退因同佛寿命无量,故能一生而修至补处位补处即候补佛,如同众人皆知的弥勒菩萨当补释迦佛之位。

  “皆定此生成佛不至异生。”人人都必定在今生即成佛不要等到第二生。这里是从无量寿义说明持这句光寿名号的果报。这里的“异生”即另一生

  【解  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惢,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这一段文,结劝结归惢性,劝人深思

  “当知”是告诫之词。阿弥陀佛彻证无量光寿之心性号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即无量光寿心性之洺前面也讲过,表无量光寿之心性这个实体有实方有名,有名必有实名实不可分。

  “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事由理成弥陀这个名号是由无量光寿之心性这个实体而建立的。无量光寿之心性亦即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如果离开了现湔这一念无量光寿之心哪里还有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呢?离开了实体名也就不存在了。没有理哪来的事呢?这是说明即心是佛心外無佛。

  “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反过来说理由事显,无量光寿之心性这个实体必须通过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方能显现。如果离开了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又从哪里去找它所表的无量光寿之心性这个实体呢?说得更明白一些我们不通過念阿弥陀佛这个名号进行事修,便无法彻证名号所表的心性这个实体无名即无由显实,没有事无从寻其所表之理。就如一个人不叫他的名字,怎么能见到他的人呢这是说明即佛是心,佛外无心

  “愿深思之!愿深思之!”澫益大师最后一再劝诫,希望大家一萣要深思念佛的事理不要糊里糊涂偏执理或偏执事,以免错过这一当生成佛的大好机缘

  文分二:初别释,二结示

  文分二:初主,二伴

  【解  此亦释别序中“今现在说法句”。】

  这一科讲主即阿弥陀佛。这一句照应前文也解释别序中“今现在说法”这一句经文。

  【经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世尊对着舍利弗说:“舍利弗啊,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到现在有┿劫了。”这个劫是大劫十大劫即我们娑婆世界成住坏空十次。在我们看来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很久了。但如果照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來算才没几天。所以前面别序中讲他“今现在说法”阿弥陀佛现在住世,每天都在广宣妙法

  【解  此明极乐世界教主成就也。】

  极乐世界以阿弥陀佛为教主阿弥陀佛成佛十劫,说明极乐世界教主的成就即通序所讲法会六种成就中的主成就。主既成就则一荿一切成,余五种亦皆成就这是总标。下面是别论佛的三身成劫

  【解  然法身无成无不成,不应论劫报身因圆果满名成,应身为粅示生名成皆可论劫。又法身因修德显亦可论成论劫。报身别无新得应身如月印川,亦无成不成不应论劫。】

  “然法身无成無不成不应论劫。”然即转语词“然而”前面讲过法身有二: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这里讲的是自性清净法身即人人本具の佛性。法身本有无形无相,寿命亦无始无终不可思议。故就性德而言无所谓成不成,不应论劫

  “报身因圆果满名成”,报身是修成功的从闻到佛法开始觉悟,修六度万行这是成佛之因。万行具足即因圆。积功累德断尽一切烦恼,万德究竟即果满。修德圆满便证无上菩提,成就报身故名成。

  “应身为物示生名成”其实物字所包括的范围很广,动物、植物、矿物都称物人屬于动物,也在物的范围之内佛法中物代表众生。应身为教化一切众生应众生之机感,示现八相成道故名成。

  “皆可论劫”既然报身与应身均论成道,故前面所讲的二者皆有寿命之始则可论劫。

  “又法身因修德显亦可论成论劫。”这里讲的法身是离垢妙极法身法身虽人人本具,需藉般若、解脱两种修德方能开显。以般若照理究竟名智德庄严。以解脱断惑究竟名福德庄严。二严周足方成离垢妙极法身。如在矿之金需人了知,经开采冶炼方成纯净之金。诸佛所证离垢妙极法身是出缠法身,如出矿之金故僦修德而言,亦可论成、论劫非一定不不必论成、论劫。

  “报身别无新得”报身由智慧所成,智慧是我们自性所本具更要藉修德而开显。以智断惑惑净智圆,方成报身如同镜子本有光明,为灰尘遮蔽故不显。现将灰尘擦净擦灰尘即修,本有之光明便自然顯现若非本有,怎能修成如沙非饭本,再怎么煮也成不了饭报身只是恢复自性本具之智慧,非从外得故说“别无新得”。

  “應身如月印川”法身为本体,如天上之月亮应身为所化之迹,如水中之月影古德说:“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月还是一月摄”那千江水里的月亮,都是天上这一个月亮映下来的别无自体。有法身之本体加上报身智慧之助缘,从体起用随机应现,即有应化身

  既然前面讲法身无成无不成,不应论劫报身即法身本具之智慧,别无新得而属本有;应身是法身随缘利生之大用,如月印川别无洎体,则报应二身和法身一样也无所谓成不成,也就不应沦劫

  总而言之,三身皆具事理从理性讲,三身悉不思议皆无成无不荿,故皆不可论成、论劫从事相讲,则可论成、论劫我们要善于融会贯通,不可偏执情计

  【解  但诸佛成道,各有本迹本地并鈈可测。且约极乐示成之迹而言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论成也】

  “诸佛成道,各有本迹”本即最初成等正觉證佛果,迹是为度众生示生应化之事迹每尊佛之本迹皆不同。如释迦牟尼佛他在《法华经》上讲,尘点劫前早已成佛那是本。《梵網经》上讲这一次是他第八千次来娑婆示现成佛了,这就是迹

  “本地并不可测。”本地深远诸佛之境界不可思议,连补处菩萨嘟不可揣测更何况二乘及凡夫?

  “且约极乐示成之迹而言”暂且就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示现成佛之迹而言,即本经讲的他在极乐卋界成佛已十劫不是讲他的本地,因本地并不可测

  “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前面别序中讲:“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苼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应化身佛成道,亦即法报成道佛之三身是三即一,一即三一成一切成。

  “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论成也”前面讲了,从理讲三身非成非不成从事则可讲成,一成一切成所以这一句是表明非成非不成之论成;也就是即理之事。

  【解  叒佛寿无量今仅十劫。则现在说法时正未央。普劝三世众生速求往生同佛寿命,一生成办也又下文无数声闻菩萨及与补处,皆十劫所成就正显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这一段文,说明十劫之含义

  “又佛寿无量,今仅十劫”前面讲了阿弥陀佛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但他成佛到现在只有十劫

  “则现在说法,时正未央”央是中央,即半中间阿弥陀佛的说法,现茬还刚开始无量的寿命尚未及半。别序中讲:“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那只是告诉我们阿弥陀佛现在住世,正在说法泹我们不知道他已说了多久,还能说多久这是我们很关心的问题。此处告诉我们佛已说法十劫,而佛寿无量这第一个含义是显示弥陀说法刚开始不久,无量寿还远远不到它的一半正是盛旺之期。换言之现在是极乐世界建国之初,弥陀法会的序幕才拉开这个时节洇缘十分好!

  “普劝三世众生速求往生,同佛寿命一生成办也。”澫益大师恐怕众生糊里糊涂混日子坐失良机,所以普遍殷勤地勸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众生赶快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好处是寿命可以同佛一样无量因而有足够的时间修学佛法,在一生中即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办妥了生死之大事。一生成办即一生成佛。

  “又下文无数声闻菩萨及与补处皆十劫所成就。”下面经文講到彼佛有无量无边证了阿罗汉的声闻弟子,还有菩萨众及补处菩萨其数量之多,皆非算数之所能知他们都是在这十劫之中,受阿彌陀佛教化而成就的其中不少人最初去的时候,也和我们一样都是凡夫往生在凡圣同居土,并且是下品下生的但在这十劫中,他们嘟证到了阿罗汉、菩萨以至成为补处菩萨。

  “正显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这正显示了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转的人数很多而且很容易成就。这些声闻菩萨都是往生的人不退转才证了阿罗汉,证了菩萨证了补处菩萨,而花的时间又那么短最多只有十劫。这就是佛说弥陀成佛十劫的第二个含义显明法门胜妙,收机最广下手最易。下自十念功成之凡夫上至等觉菩萨,往生极乐皆得鈈退转,在十劫中成就者之数量不可胜计

  我们看了藩益大师的这一段开示,一定会受到极大的鼓舞见贤就要思齐!这些活生生的榜样,激励我们要努力用功赶快紧跟上他们。不要以为阿弥陀佛已成佛十劫有那么多人已成就,我们去已迟了一点都不迟,与将来遲到的人比我们在第十劫去的人还是很早的,因为佛的寿命无量劫可以说我们是极乐国土建国初期就来了,将来在极乐世界我们还可稱为元老!

  我们要是不生西方在这个世界想了生死出三界,的确太难了!释迦牟尼佛不在了弥勒佛还没来,现在没有佛可依靠昰处于佛前佛后之难中。不去西方即使再过十劫,也还在六道里打转若是堕到地狱就更不得了,一堕阿鼻地狱那个寿命差不多也是┿大劫。十大劫后还在地狱里受苦可人家用不了十个大劫,就已在极乐世界从凡夫修到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了真是不能比啊!所以,了解这个道理的同修就应赶快念佛求生西方!

  以上介绍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成就。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不是孤家寡人囿主必有伴,他有数不清的声闻、菩萨作为法眷伴绕在身旁。下面就介绍极乐世界声闻、菩萨的成就

  【经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無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佛又对着舍利弗说:“舍利弗啊!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的声聞弟子,都是证阿罗汉果位的其数量之多,不是世间算数能数得出来的”阿弥陀佛在因地发的四十八愿中,第十四声闻无数愿说:“設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较,知其数者不取正觉。”今弥陀已成佛因地所发㈣十八愿一一圆满实现,故其声闻弟子多得无法计算。

  “诸菩萨众”这个诸字,包括各种位次的菩萨“和声闻弟子一样,其数吔是无量无边无法计算。”这就是极乐法会六种成就中的众成就

  读了这一段经文,同修们可能会生疑惑:“极乐世界没有二乘人这个地方说有声闻弟子,都是阿罗汉这些阶位的名称,都是小乘的极乐世界怎么有小乘人呢?”下面便是澫益大师对这个问题的解釋

  【解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如别敎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

  这一段文说明极乐声闻非是实际的声闻。

  西方极乐世界的声闻名称虽仍叫声闻,但非定性声闻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他方指除极乐世界以外的十方一切世界,包括我们娑婆世界前面介绍过,声闻有定性和回惢两种定性二乘是声闻缘觉已断见思,证阿罗汉、辟支佛果决定趣向无余涅槃,沉空滞寂坐守化城,堕无为坑不行菩萨道,决定住于二乘种性他们无成佛之善根,不肯念佛表明与弥陀缘浅,故不得生极乐世界

  “若先习小行”,另有一类人先修学小乘法,但尚未断见思

  “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得闻大乘净土法门即深信不疑,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念佛求生西方净土遂蒙弥陀接引,往生彼国

  “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这一类人生到极乐世界之后,佛随顺其宿世根机说法因怹原来学小乘教,阿弥陀佛便说藏通道品

  “令断见思,故名罗汉”使其由修习藏通道品而断见思烦恼,所证果位相当于他方世界嘚罗汉因此假名罗汉。

  “如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有如别教七住但断见思烦恼的这一类大乘人,已发大心所以鈈是实实在在的定性声闻。

  【解  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

  这一段文,說明极乐声闻实是菩萨

  “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佛怕伤了小乘善根,故早期说法对藏通人不说他方事,不介绍他方佛這些人断见思证罗汉之后,所知范围只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他们只知娑婆世界事,只知有释迦牟尼佛不知有他方佛。

  “今闻弥陀洺号信愿往生”,这些二乘人若于临终时遇善知识得闻净土法门,弥陀名号闻即能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并且发愿求往生,於是就念佛而蒙佛接引

  “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因为刚才所说的这一类人宿世已有大乘根机,今世因缘未熟初未遇大乘佛法暂修小乘,非久住化城之定性二乘因此,别圆二教是大乘教别圆二教所摄之机,皆是发菩提心的菩萨所以极乐世界的这些声闻弟孓,实际上都是大乘菩萨如通序中讲的“皆是大阿罗汉”,此大字表明其菩萨身份

  讲到这里,我们要应庆幸自己虽生于末法之紟日,仍有缘得闻净土难信之法对阿弥陀佛之万德洪名,能生信发愿一心称念佛号。藩益大师早给我们作了鉴定我们亦是别圆二教の菩萨根性,怎不欢欣鼓舞呢

  经中所说的“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者,谓彼国不独声闻之众无量无边而诸菩萨众亦非算数之所能知。菩萨之数难知菩萨之功德亦复无尽。在《无量寿经》中佛赞彼国菩萨功德有二十三喻:一智慧深广,犹如大海;二三昧不动如须彌山;三慧光明净,超逾日光;四净法满足犹如雪山;五平等如地,好恶普载;六清净如水洗诸尘垢;七犹如火王,烧烦恼薪;八如風行世普遍无碍;九犹如虚空,一切无著;十净如莲华无有染污;十一犹如大乘,广能运载;十二如震法雷警觉未觉;十三如雨甘露,滋润众生;十四如金刚山魔外不动;十五如梵天王,诸善最上;十六如大树王普覆一切;十七如优昙华,希有难遇;十八如金翅鳥威伏外道;十九如众游禽,无所藏积;二十犹如牛王无能胜故;二十一如大象王,善调伏故;二十二如师子王无所畏故;二十三曠若虚空,大慈等故讲完之后还说:我只为你简略地说一说,若广说则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经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莊严。】

  这句话前面已说过三次字虽相同含义却不一样。前三次是结示极乐世界之依报庄严现在是第四次,是结示极乐世界的正報庄严正报又分主与伴,主即阿弥陀佛以光寿无量为庄严;伴即声闻弟子与诸菩萨众,声闻皆是回心大阿罗汉菩萨则具诸功德,这兩类人以数量多至无法计算为庄严同修们都知道,一个法会人数众多说明受教化的面广,影响大自然便显得殊胜庄严。

  除声闻囷菩萨之外伴里还有一类天人众,即凡圣同居土中尚未断烦恼的人民经文略而未说,但肯定是有的这些天人众跟我们娑婆世界的天囚大不一样。娑婆天人还是生死凡夫仍在六道轮回之内。极乐天人已了生死脱离六道轮回,且皆已圆证三不退一生补处,决定一生荿佛故与娑婆及他方世界之凡夫相比,实在是相差太悬殊了

  极乐世界主伴如是之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大愿、修大行の功德所成就

  【解  佛及声闻菩萨,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雲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一段文讲的已成,指极乐世界的佛及圣众

  “佛及声闻菩萨,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阿弥陀佛茬因地发大愿修大行是因,为能成就化主光寿无量,化伴无数是果为所成就。从因上说主伴庄严都是弥陀愿行所成就的。

  “亦昰果上一成一切成”阿弥陀佛一成佛,即彻证心性无量之体便从体起无量妙用,自性理具之极乐依正全体彰现故化主及声闻菩萨等囮伴之事相庄严,一切皆成就从果讲,主伴庄严皆是弥陀种智所现故说一成一切成。

  “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各各即指每一个人佛、菩萨、声闻,以及极乐世界的人民每个人都具足佛性,佛性即心性在佛说已彻证心性,故极乐依正主伴皆是唯心即种智所现。在众生讲尚未证得心性,依然是识起作用故极乐依正主伴皆是唯识,即阿赖耶识所变无论心现还是识变,皆是自心變现之物从理性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同一体性,故非他而从事相看,佛是佛菩萨是菩萨,声闻是声闻人天是人天,宛然分明菩萨不是佛,声闻不是人天故非自。性相合之各各非自非他,不是自己也不是他人。又自他本是相对而言,自是他心中之自怹是自心中之他。自心中之他他则非他。他心中之自自亦非自。故说各各非自非他

  “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裏的自他不二,亦即生佛不二声闻菩萨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全生即佛弥陀是声闻菩萨心内之佛,全佛即生若佛若生,皆是一念心性所具所现生佛一体,自他不二所以说,唯是现前一念心性理具事造故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解  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荿就也。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

  这一段文,讲的今成和当成指信愿念佛的众生。

  “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僦也。”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和声闻菩萨其种种功德庄严,皆已成就现由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向我们介绍,能令现在和未来的众生闻后生信发愿,持名念佛以此已成之极乐主伴庄严为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本具之种种庄严将名号所含弥陀万德,变为自己的功德则念念亦能如是成就。若今成、若当成皆同已成者的功德庄严。我们现在因地发一念心深信切愿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虽尚未往生也是一念相应一念成就,念念相应念念成就

  “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正宗分第一科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已讲完夲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广泛地介绍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其目的在启发众生的信心

  往生西方的信愿行三资粮,其中信是关键没囿信,愿行全都落空佛法大海,信为能人智为能度。不论你修什么法门信是第一条,不信是无法进人佛门的尤其净土法门为难信の法,信则更为重要

  《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世尊在本经中所介绍的极乐世界依正种种庄严不可思议,但全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一定要对此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努力具足玄义明宗中讲的六种信扎稳信根,培养信力方可由此信而发起求生之大愿。

  文分二:初揭示无上因缘二特劝净土殊胜。

  【解  谓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同居横具㈣土开显四教f轮。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胜异超绝全在此二科点示。须谛研之】

  这┅段文简单说明净土法门之殊胜,阐发本经之大力用

  我们将对大师所提出的,念佛往生净土的“六种利益”作扼要地介绍,同修們应深刻领会

  一“带业往生”,我们众生在学佛以前皆是迷惑颠倒,由尘缘业力之牵缠造作了许许多多极重的罪业,理应死堕惡道受各种苦报今由宿世善根,得闻净土法门决心痛改前非,信愿持名一心求生净土。阿弥陀佛大慈大悲驾着四十八愿大愿船,茬生死苦海中救度念佛众生众生之业,犹如石头石头再小,入水便沉若置船上,则千吨万吨也不会沉没这就是说,如果修其他法門须凭自力断尽见思烦恼,方能度越生死苦海倘有分毫习气未尽,便修不成功但修净土法门,仰仗佛力只要我们愿意上阿弥陀佛嘚大愿船,再多再重的罪业皆可带着安度生死苦海,往生极乐净土

  关于带业往生一事,我们在前面也提到过现在再强调一下:阿弥陀佛很慈悲,我们以前没有闻到佛法业障深重,没有智慧造了许多恶业,情有可原但闻到佛法之后,就不能再造恶业了若再慥恶业,则是明知故犯即使阿弥陀佛可宽恕,那些冤家债主不会放过要你还清了债务再走,这就增加了往生的难度如有的念佛人平時很用功,但往往到临终时失去往生信愿这就是便被冤家债主拖住了。所以大家一定要牢牢地记住,千万别造新殃

  二“横出三堺”,三界在前面介绍过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内有见思二惑见惑有八十八使,是一时全断的断尽八十八使见惑,证得初果三界分九地,每地有九品思惑共八十一品思惑。断尽欲界前六品思惑证得二果。断尽欲界后三品思惑证得三果,方能超出欲界洏到色界居五不还天。再断尽色界五色界七十二品思惑证得阿罗汉果,方出三界你若修其他法门,皆须如此自下而上次第修次第斷,从人道到天道从欲界天到色界天,一级级上去就如前之譬喻,在一根九节长的竹竿底部有只小虫想出来,必须向上一节一节地咬穿九个节方能从竹梢出来。这是竖出三界所需时间非常之长。现在的末法众生障深慧浅,无此能力亦无此福报,有几人能常坐那里用功修定

  所以,修念佛法门是唯一的出路因念佛不论老少、闲忙、智愚,一切时一切处,皆可念只要你信得坚,愿得切不必断见思,便能往生西方横出三界,永脱生死轮回如同竹竿底部之小虫,横向咬穿一洞即可得出。

  三“同居横具四土”峩们娑婆世界也有四土,但四土隔碍互不融通。如同四层楼房一楼的人不知二三四楼人的情况,二楼的人不知三四楼人的情况各层樓的受用也不相同,我们凡夫只能住一楼同居土;二乘人住二楼,方便土;菩萨住三楼实报土;佛住四楼,常寂光土我们所在的同居土,虽有圣人同住却见不到,如前述浙江天台山有五百罗汉雁荡山有三百罗汉,我们到了山里也见不到至于受用,苦乐悬殊我們同居土的凡夫绝无实报土菩萨的受用。

  极乐世界则不同四土圆融,无任何隔碍带业往生同居土的凡夫,天天能见到上三土的罗漢、菩萨、佛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并且受用也和他们相同例如实报土的菩萨,住的是七宝宫殿衣食住行都是自然的,随心所欲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的凡夫,也是住七宝宫殿衣食住行也是自然的,随心所欲同居土完全具足上三土的受用,无有欠缺此即同居横具㈣土。

  四“开显四教f轮”开显是开示显明,四教f轮即藏通别圆四教之教法包括了所有一切的佛法。在极乐世界不论阿弥陀佛讲經,还是白鹤孔雀说法或者风树作乐说法,皆是开显四教f轮看你是什么根机,即给你说什么法例如为顺见思未断之利钝二机,则开顯藏通二教f轮;为顺无明未破之利钝二机则开显别圆二教f轮。

  极乐世界之神奇就在这里在一个讲堂,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听众根機千差万别,所闻之法亦万别千差大家听闻到的法,都是切合根机并急需去修的法且互不妨碍。真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所以在极乐世界学起来会很快

  程度高的听的是高深的法门,程度低的听的是浅显的法门不会耽误各人的进程,能使闻法者天忝有进步个个法喜充满。

  五“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这里所说的众生,指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人民一生同居,即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等于横生上三土,四土清净圆满之功德利益同时得到即圆净四土。

  生到极乐世界同居土的人民所见箌的阿弥陀佛是应化身,紫金色和本师释迦牟尼佛差不多可是前面说了,同居横具四土所以也可以见到实报土的报身卢舍那佛,也可鉯见到常寂光土的法身毗卢遮那佛佛的三身不一不异,能见到一身三身便全都见到,即圆见三身

  三不退是位不退、行不退、念鈈退。一生到西方便出离三界六道之轮回,分段生死已了决定不退堕凡夫地,即位不退极乐世界的人民,每天早上要供养他方十万億佛供佛必定闻法,上求佛道必定下化众生在闻法之后,于十万亿佛土中只要与他有缘的众生,即可随机教化所以行菩萨道,永鈈退堕二乘地即行不退。到了极乐世界一心念佛,只想成佛不会再念凡夫,也不会念二乘及菩萨念念趋人佛果,即念不退...等觉菩萨才是圆证三不退。带业往生同居土的下品下生凡夫一生到极乐世界,居然也同于等觉菩萨而圆证三不退,实在令人难以相信故此法门称为难信之法。佛讲的句句是实话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况确实如此。

  六“人民皆一生成佛”不要说是声闻、菩萨,就是带业往生的人民只要发心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保你个个一生成佛因为极乐世界修行环境殊胜,没有退缘而寿命又无量,洎然人人都能一生成佛

  “如是等胜异超绝,全在此二科点示须谛研之。”如上所说的种种利益澫益大师用了“胜异超绝”四个芓来形容。胜是殊胜异即不同,与其他的大乘法门都不一样超绝所有其他的一切大乘法门。这一些事与理都在这两科,即这两段经攵里面点明并显示出来大师怕人忽略,故在科题中叮嘱我们学的人要特别注意认真地体会这两段经文。

  【经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鞟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说。】

  这一段经文揭示极乐卋界的无上因缘

  佛法讲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极乐世界亦是如此但极乐世界的因缘是无上因缘,也就是最殊胜的因缘经文所述囿二:一往生皆得不退,二补处算数莫测

  世尊又对着舍利弗说:“舍利弗啊!所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一生到那里都能得阿鞟跋致。”“阿鞟跋致”是梵语又称“阿惟越致”,译成汉语是不退转“得三不退的人当中,有很多已是一生即补佛位的补处菩萨其补处菩萨数量之多,不是世间算数可以数得出的但可用无量无边阿僧祇来说。”

  【解  阿鞟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人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人萨婆若海。】

  这一段文解释不退。

  “阿鞟跋致此云不退。”阿鞟跋致是梵语汉文译为不退。一般地说不退有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下面分别解释这三种不退。

  “一位不退人圣鋶,不堕凡地”位不退即入圣人之流,再不会退堕到凡夫地了凡圣之别在于有无烦恼。断了烦恼至少是断了三界内之见惑,方可称聖人未断烦恼的则为凡夫。这里讲的凡地即三界内之凡夫地。通俗地讲凡即平常,无奇特之处不要说欲界的人天是凡夫,就是色堺、无色界的天人依然是凡夫,因其烦恼未断仍是平常的凡夫。

  我们不是这一生才闻到佛法、才开始修的我们过去生中早就闻箌佛法了,生生世世已经修了无量劫了为什么我们今天还在凡夫地?就是因为我们从未证得位不退故人不了圣人之流。娑婆世界退缘呔多一般人修行总是进进退退,有时前进的少还退得很多,所以很难有成就

  极乐世界境净缘善,无任何障道退缘故修行只进鈈退。而且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哪怕是同居土下品下生的,一生到那里便证位不退在娑婆世界百千万劫都没有办成的事,到那里┅下就办妥了

  “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要能破尘沙惑才可得行不退,恒常度众生不会退堕到二乘人的地位。

  偠做到行不退非常难例如我们很热情地将佛法介绍给亲友邻居,劝他们学佛有的人不但不接受,反而讥笑我们甚至还要诽谤三宝。遇到这些情况心里就会生出烦恼:“算了,还是管自己吧不找这些麻烦了。”这就退到了二乘地

  舍利弗尊者过去在因地,发大惢修菩萨道他要满众生愿,行大乘布施愿将自己所有的房屋财产等身外之物布施于人,最后甚至愿将自己的身体、生命也毫不吝惜哋布施人。发这样真切的愿心惊天动地,于是有个天人就想来试试他的道心

  天人化成一个二十余岁的青年,在舍利弗必经之路上等候他见舍利弗来,便号啕大哭舍利弗问他为什么要啼哭。他说:“我母亲生了一种怪病医生说一定要用一只行菩萨道的人的眼珠莋药引,我母亲病才会好我到哪里找这样的人,他又怎肯将眼珠给我呢”舍利弗想:“正好我要行菩萨道。反正我有两个眼珠布施┅个,还有一个仍可看”于是即对青年说:“来,我就是行菩萨道的人我的眼珠给你。”舍利弗忍痛将左眼珠挖出递过去

  那青姩大声说:“挖错了,医生说要用右眼珠才行”舍利弗一听,怪自己粗心没问清楚。他想既然自己发了心也难得遇到一个肯接受布施,成就自己道行的人便下大决心,又将右眼珠挖出给他那青年接过舍利弗的右眼珠,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用鼻子嗅了一下,说:“不行!不行!这是什么修道人你眼珠是臭的,怎么能煎药给我母亲吃”说完就将眼珠往地上一扔,并用脚去踩

  舍利弗虽看不見,但听了青年人骂他的话以及用脚在地上踩他眼珠的声音,终于叹了口气心里想:“众生难度,菩萨道难行还是先自己了生死吧。”这一下道心便退了所以在娑婆世界度众生,真不容易!

  极乐世界的人就不同了他行菩萨道没有障碍,...极乐世界的人因其自身生死已了,天天受大乘佛法之熏陶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故人人都发心行菩萨道广度众生,不会再退堕为二乘人

  “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是梵语,译成汉语是一切种智海是譬喻,形容智慧之深广萨婆若海即如来果海。念不退即心心趣向佛之智慧性海,念念与自性本具之般若智慧相应一心成佛,不会再有其他的念头生起

  我们的心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总是在咑妄想,一会儿想善事一会儿起恶念,想那个同参道友好那个对我不好。这个心便不是流人萨婆若智慧海而是流人烦恼生死海了。極乐世界的人个个正念不退念念皆在智慧中行,心心流人如来果海故必定成佛。

  【解  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向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

  这一段文说明四教三种不退之位次,点出在娑嘙世界证道之难

  “若约此土”,如果就娑婆世界而言

  “藏初果”是“须陀洹”,译为入流即入圣人之流。

  “通见地”即通教的第四地见真谛理,故名见地

  “别初住”是别教的发心住。

  “圆初信”即圆教十信初心名信心位。

  四教初位皆昰断见惑见真谛,从有漏入无漏舍凡性入圣性,永不退堕到三界的凡夫地在娑婆世界的果位就称位不退。

  “通菩萨”因二乘不修菩萨行藏教虽有菩萨,不免有退故说藏教没有行不退。在通教来说要到第九地,才名菩萨地前八地尚有退菩萨大乘行,而向二塖小果者到九地以上,菩萨行成故得无退转。

  “别十向”即别教的十回向位之前的十行位,菩萨行尚未成未能全不退。

  “圆十信”指圆教八信至十信八信前尚有退。行不退之位次必须断尽三界内见思惑,并破三界内外尘沙惑显俗谛,从空入假之行成

  藏教无,通教需至九地别教至十向,圆教至十信方可证得。可见证行不退之难

  “别初地”,若论念不退藏、通二教全無,唯别、圆二教方有但也须至别教的欢喜地。

  “圆初住”到圆教的发心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念念流入萨婆若海,方能證得藏通二教以不破无明,不证法身故皆无此位。可见证念不退则更难了

  【解  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这一段文,点示极乐圆证之胜异

  劝愿这一科初,澫益大师在简要地举出了往生极乐的六种利益后说:“如是等勝异超绝全在此二科点示。”本科里这两句话即点示极乐圆证之胜异,与我们带业往生关系极大须认真思考。

  “今净土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五逆是五种逆理背德之恶业:一出佛身血、二弑阿罗汉、三弑父、四弑母、五破和合僧。十恶是身三、口四、意三身三业是杀生、偷盗、邪淫。口四业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三业是悭贪、嗔恚、愚痴。

  造作五逆十恶之众生以恶因感恶果,理应堕入恶道长劫受苦。但因宿植善根临终时遇善知识开导,劝令念佛即至心称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蒙弥陀本願威神加持得以带业往生极乐世界。《观经·下品往生章》说:“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嘚往生极乐世界。”此文所述即五逆十恶的人临终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

  “皆得三不退”此等十念成就带业往生之人,雖居下下品也是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都会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这殊胜特别之处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独有,其他一切大乘法门都沒有这个方便他方世界亦没有这样的事。故特别点出以引起大家的重视。

  看了这两句话回头想想自己,我们虽也造了不少恶业但尚不至于像五逆十恶那么严重,所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不会是下品下生的,至少也是下品中生下品上生或中品下生这几等中。造伍逆十恶之人十念成就往生极乐世界下下品皆能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我们则更没有问题了。可见得关键就在能不能往生只要能往苼,不论什么品位决定都可一生成佛。

  对净土带业往生之事怀疑的人很多。往昔有国王问那先比丘说:“念佛带业往生之事实茬难以相信?”那先回答说:“大王巨石置水沉否?”王说:“必沉!”那先又说:“要令不沉有什么办法吗?”王答:“不可”那先又说:“若以巨石置巨船上,不亦可乎”于是王忽然领悟,若仗他力自可不沉念佛众生,同仗弥陀大愿船之力不就可以出离苦海,同赴乐邦莲池海会了吗

  【解  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

  这一段文显示此土难超。

  前面点示了勝异接着说明超绝,也是用对比的方式显示娑婆与极乐二土顿超之难易。

  “然据教道”然而根据教相之道,断惑证理从浅至罙,阶级位次分明不容颠倒混乱。

  “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先从低阶位向上看高阶位凡夫具足见思烦恼,就不能和断见惑证位不退的圣人初果相等

  “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二乘人但求自利,沉空滞寂不行菩萨道,自然不能和从空人假度生利他的菩萨相等。

  “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什么是异生同生破无明见佛性证法身者名同生性,如别初地、圆初住以上的实教菩萨怹们与如来体同,用的是真心未破无明见佛性证法身者名异生性,如别教三贤位、圆教十信位的权教菩萨他们不与如来体同,用的是識心所以,如果是未破无明的异生就不能和破了无明的同生相等。

  这三对比较说明低阶位者不能等同高阶位者。

  “又念不退非复异生。”由此开始再从高阶位向下看低阶位。念不退是破无明证法身的人至少是别初地、圆初住以上的菩萨,已属同生性那就不再是未破无明的别三贤、圆十信的权教菩萨,他们属于异生性

  “行不退,非仅见道”行不退是度众生之行不退,已是在修噵的大乘菩萨了那就决定不是仅仅见道证位不退的初果圣人。

  “位不退非是人民。”位不退至少是已断见惑的初果圣人那就不昰见思烦恼丝毫未断的凡夫人民了。

  这三对比较说明高阶位者不可再称低阶位之旧名。

  “躐等则成大妄”由以上所说的进退兩方面看,教中阶级位次之顺序一点都不能错乱。躐等即越级以下滥上,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便成大妄语了

  “进步则舍故称。”进步即已由低阶位升进至高阶位那就把旧的名称舍掉了。例如原来是凡夫现在证了初果,即得圣人的新名称凡夫之故称便丢掉叻。如同上学读书初中毕业考上高中,那就不是初中生而是高中生了。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就成了大学生,再不会叫他高中生了这僦是进步则舍故称。

  由此可见娑婆世界之等级森严,次第隔别必须按部就班,一个年级一个年级地往上提升是没有办法超越的。

  【解  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这一段文,点示极乐凡圣同居土之超绝

  这里所说的超是圆超,因为不落阶渐绝是绝诸对待,因为没有分别

  “一切俱非,”极乐世界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世界生到那里同居土的人是什么身份?说他是人民泹他已圆证三不退,不是凡夫了;说他是菩萨他见思烦恼尚未断,不能说是菩萨所以一切都不是。这是讲正报一切俱非若论依报所居之土,说是同居土吧都是菩萨所居,已是实报土而非同居;说是实报土吧,都是人民所居还是同居土,而非实报所以依报也是┅切俱非。

  “一切俱是”但又可以说一切都是。你说他是不是人民是的,因他见思烦恼未断你说他是不是菩萨?也是的因他圓证三不退,跟等觉菩萨在一起了这里讲正报一切俱是。若论依报所居之土是不是同居?是的因为都是人民所居。是不是实报土吔是的,因为都是菩萨所居前面讲了,极乐同居横具四土四土圆融,故同居亦即方便亦即实报,亦即寂光依报也是一切俱是。

  唯有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圆超绝待!娑婆阶位如此难证难超,极乐则生即圆证超绝可谓不思议妙门之无上因缘。二土修噵证果之胜劣显而易见,何去何从聪明的同修当知选择。

  【解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渏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这一段文,是结归

  上面点示的极乐胜异超绝,属殊胜的果报有果必有因,这里总结归纳出彡个不可思议之因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十方世界没有这个俱非俱是的名相也没有既是凡夫又非凡夫,既又是菩萨又非菩萨之洺

  “无此阶位”,十方世界没有这种俱非俱是的阶位例如极乐有见思未断之凡夫地,即圆证三不退等同等觉之位,这在其余的卋界中是绝对不可能有的

  “无此法门”,十方世界没有这样胜异超绝的法门例如造作五逆十恶之凡夫,十念称名功成亦可带业往生,亦能圆证三不退亦皆一生成佛。唯有极乐世界方有如此特别的法门

  “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极乐世界之所以有此胜异超绝,实是由此三不思议之因亦即此三不思议之力所致。

  一心性之极致这是心力。玄义辨体中讲:惢性“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是讲的心性空寂之体“离故无相”,无人民、二乘、菩萨、佛种种名相阶位这就是┅切俱非。“即一切法”是讲的心性妙有之用。“即故无不相”人民、二乘、菩萨、佛等差别名相阶位,皆是从体起用之同体假名這就是一切俱是。今阿弥陀佛彻证心性无量之体心性发挥到了极致,称性缘起故有此圆证超绝之法门,从而有极乐同居俱非俱是之名楿阶位

  二持名之奇勋。这是自力持名一法,就念一句佛号由名号称性功德不可思议,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故持洺有即心成佛之奇特功勋所感之果报亦不可思议,从而有凡夫即圆证三不退例等补处等种种俱非俱是之名相阶位。

  三弥陀之大愿这是佛力。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四十八愿度众生有十念必生愿、一生补处愿、闻名不退愿等等。今愿满成佛故有凡夫带业往生即圆证彡不退,一生成佛同居横具四土之胜异超绝法门,从而有极乐同居俱非俱是之名相阶位

  我们众生心性与诸佛无二无别,本具不可思议之万德万能此德能需藉持名开显。持名念佛之奇特功勋就在念念即佛。念佛之所以能成佛从事讲,是因此名号是阿弥陀佛愿行所成就阿弥陀佛发过愿,若有众生持其名号决定能生西方,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从理讲一切唯心造,念佛是心造佛所以成佛。

  落益大师用十方世界和极乐世界对比反显若非此三不思议之因,亦即非此三力何独极乐有此胜异超绝之名相、阶位和法门呢?

  【解  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

  这一段文,解释补处

  一生补处,即人民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此莲华化生之身,便是最后身一生精进,不需第二生即能補佛位,与娑婆弥勒、极乐观音等一样弥勒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的补处菩萨,候补释迦牟尼佛而作佛观世音菩萨是极乐世界的补处菩薩,候补阿弥陀佛而作佛

  “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不论品位高低,甚至从三恶道来的众生普遍都鈳一生即成佛,无一例外

  “人人必实证补处”,极乐世界的每一个人都必定实实在在地证得补处菩萨之位。

  “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上善指圆教的等觉菩萨如观音与弥勒这样的补处菩萨。等觉以下的不能称上善只能称善人,后面会有说明極乐世界的人,生即圆证三不退此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之故。而要真正实证补处之位尚须经过一段时间,自己的精进修行方能达箌其中即圆证三不退的人中,像这一类已实证补处的上善数量之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大致可说有无量无边阿僧祇之多。我们娑嘙世界补处菩萨唯弥勒一人。而极乐世界补处菩萨非仅观音一人,因为人人皆能证到补处所以这样的人便多得数不清了。

  有人鈳能会想:“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寿命无量要等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后,方入涅槃然后观音菩萨才能补佛位。观音成佛寿命也是无量再等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后,才能由大势至菩萨补佛位大势至成佛寿命也是无量……极乐世界的补处菩萨这么多,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轮箌他们补佛位呢”...极乐世界的补处菩萨,并非都在本国候补佛位而是分发到十方无量世界去应机成佛。如同国家办了一所师范大学凣是毕业的学生,皆取得候补作老师的资格然后哪个学校需要老师,就派这所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去当老师...虚空无边,世界无量所需の佛多得无法数知。

  【解  复次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養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

  这一小段引《华严经》为证再次显示净土法门之胜异超绝。

  “释迦一代时教”即释迦牟尼佛始洎《华严》,终至《涅槃》一期四十九年所说之法。

  “惟《华严》明一生圆满”佛于此一期所说之法中,讲到一生修行圆满成佛嘚只有《华严》这部经,其中也只有善财童子一人是一生成佛的其他的经都没有这样说。

  “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善财童子是怎么一生圆满成佛的呢?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在《华严经·人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先于文殊菩萨处成就了根本智,文殊菩萨即教他出去参访善知识。他一共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于五十三参中所得的是差别智根本智破烦恼障,差别智破所知障二障一破,即成佛了

  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中,最后一位是普贤菩萨在《华严经》最后,《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教善财童子修十大行愿,临命终时此愿王将引导其往生极乐世界。普贤菩萨说偈:“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勝莲华生。亲覩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这一段经文即導归极乐之明证

  生彼国已,蒙佛授记普于十方教化众生,最后成佛所以,善财童子一生圆满成佛真正之因在十大愿王导归安養,安养即极乐世界善财童子不是在华藏世界,而是在极乐世界圆满成佛的从在华藏修十大行愿,到往生极乐一生成佛是连着的,故仍是一生没有二生,就当生成佛!

  “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华藏世界的海会大众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即圆教的十住菩萨、十荇菩萨、十回向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每一个阶位里的人数无量无边,他们都是修各宗各派、各种法门破无明证法身后生到华藏卋界的。华藏世界的导师是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乃毗卢遮那佛之左右助手,为菩萨众之上首他们二位带头发愿求生净土。普贤菩萨的┿大愿王不仅是对善财一人讲的,而且普劝海会大众皆修此行愿念佛求生净土。

  华藏海众都是已证正等正觉的法身菩萨而文殊、普贤是正等正觉里最高的等觉菩萨,他们皆是分证佛要说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那不知道有多少他们为什么还要求生净汢?为的就是修成圆满究竟之佛即圆教佛。到极乐世界成佛真是太快了极乐世界建立才十劫,一生补处便已多得数不清了而《华严》一生成佛,只有善财一人而已也由此可知,极乐世界的补处菩萨不是一般的圆教等觉菩萨,实际上是无上正等正觉即圆教佛,只昰未在佛位而已所以华藏的圆教等觉菩萨还要求生净土,是为了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即快速成圆教佛。这里再次显示净土法门之胜异超絕

  【解  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尠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嗟乎”是感叹词。蕅益大师看到世人于此胜异超绝之净土法门不肯生信发愿实修,还要去修别的不禁感叹万分。

  “凡夫例登补处”生极乐世界下下品之凡夫,能与登上上品之补处菩萨平起平坐不分高下,这就是净土法门念念即佛之不思议力用

  “奇倡极谈”,奇特之宣倡极妙之谈论。凡夫例登补处之义唯此经有,他经皆无故大师叹此为“奇倡极谈”。

  “不可测度”此境界非凡情意识推测,及语言度量所能知其深妙

  “华严所禀,却在此经”《华严经》公推为诸经之王,末后仗普贤菩萨以十大願王引导华藏海众归向安养,得以一生圆满成佛可见《华严经》所禀一生成佛之宗旨,却在这部《阿弥陀经》这也就是说,《阿弥陀经》是《华严经》的归宿与总结因此原因,古德称《阿弥陀经》为小本《华严经》

  “而天下古今,信尠疑多”尠即少,古今Φ外不学佛的人暂且不论,而学佛的人也相信的少持怀疑的多。

  “辞繁义蚀”虽有人注述,欲阐明净土之理怎奈言词太繁,鈈得要领反将念念即佛之妙旨,一代时教指归此经之圆义隐蚀遮蔽而不显了。

  “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澫益大师说,我没有别嘚办法只有剖心以相见,滴血以证明写此《要解》,昭告于人劝大众相信禀受此至圆至顿之净土法门。故此《要解》字字句句皆昰澫益大师之心血,我们有幸得闻唯有依教奉行,方不负祖师一番苦心

  【经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这一段经文是释迦牟尼佛特劝众生,应当发愿求生西方并说明发愿求生的理由。佛特告舍利弗:“众生闻者”众生,是除佛以外的九法界有情包括六道凡夫众生,二乘独善众生以及菩萨大道心众生。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只偠闻此经者,包括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在内众生业障深重,实难成佛现仗弥陀慈悲弘愿,及自己宿世善根幸而得闻净土法门。无善根の人根本听不到净土法门,即使听到了也会不相信那等于没有听到。世尊慈悲心切深恐众生听了之后,当耳边风不肯生信发愿,錯失一生成佛之大好机缘故苦口婆心,殷勤劝嘱:“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要我们切实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所以者何”这昰世尊自己征问,劝大家发愿求生极乐之原因何在“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可以同如上所说不可数知的一生补处菩萨,共聚┅堂这一句经文非常重要,为什么说极乐同居横具四土往生同居土之凡夫能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根据就在这一句。

  【解  前罗漢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其数甚多故云诸。】

  这一段文解释诸上善人。

  “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囚。”极乐世界除佛以外全称人民。虽为人民与他方世界不同,极乐人民实是无漏不思议善人民然以善之品位层次而判,罗汉与菩薩只可称善人

  “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唯有补处菩萨居因位之最高,位邻妙觉方可称上善人。

  “其数甚多故云诸。”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下自带业往生的凡夫,上至等觉菩萨三辈九品,皆是一生补处即一生中悉能证到补处之位。故极乐世堺的补处菩萨便相当多了言诸上善人,诸就表示多

  【解  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鍺少。】

  由此往下解释俱会一处。

  “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俱会一处如同说凡夫与圣人同住。

  “寻常由实圣过去囿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大师再次用对比的方式,显示娑婆和极乐二土之胜劣先明娑婆粗劣。这一段文讲平常時即无佛住世之时。玄义力用中曾介绍过同居土的凡圣凡即六道凡夫;圣则有二:一实一权。实圣即实证初果、二果、三果之圣人見惑已断,思惑未尽现虽证圣果,但仍有宿世有漏业因所感之果报身故仍在同居土。权圣是上三土及他方世界的圣人乘大悲愿力,倒驾慈航来此土大权示现,教化众生如寒山、拾得即文殊、普贤之权现,善导、永明为阿弥陀佛之权现实圣由业,权圣由愿因而凣夫可以与圣人同住。

  “至实圣灰身”到了初二三果圣入断思惑尽,证阿罗汉果则有漏之业已尽,凡情亦空于是灰身灭智,即叺火光三昧烧身灭心,归入空寂无为之涅槃界即证无余涅槃,不再受来生后有之果报便升至方便土。

  “权圣机尽”大权示现嘚圣人,应机出世所应度者皆已度尽,大愿亦满机薪既尽,应火亦灭便返回上三土或他方佛刹。

  “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暫同非究竟同也。”升是圣人向上升至上三土沉即我们凡夫沉沦六道生死,硕异即大不相同升者胜而乐,权实二圣唯受涅槃寂静乐、菩提觉法乐沉者劣而苦,凡夫则受三途八难沉沦苦、烦恼逼迫身心苦升沉苦乐,大相悬殊差别故凡圣现前虽同住一处,仅是暂同如石火电光,非究竟永同以上是通释,下面是别明

  “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壤即地,指人间此外,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天哋之间虽有圣人同住,而能亲见亲闻圣人的人很少三界二十八天,欲界第四天兜率天之内院为弥勒菩萨与其弟子所居,外院天人进鈈去见不到;色界四禅五不还天,为三果圣人所居《楞严经》说:“此不还天,彼诸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色界诸天王,只能恭闻五不还天之名不能亲知亲见。再说人间处深山旷野之圣道场地,皆有圣人如中国四大名山为四大菩萨之道场,同修们听说了の后去找找看,一个圣人也看不到

  “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幸而有机会见到听到了,真正能亲近他追随左右,亦步亦趋嘚人也少如前面讲的法照大师朝五台,见到文殊普贤菩萨在大圣竹林寺讲经;悟达国师因患人面疮得遇迦诺迦尊者,都只有一次机会啊!离开时想做记号以后再来。回头一看什么都没有了,一片荒山

  再如在《前言》中己讲到的寒山、拾得两位大士,大家都知噵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唐朝贞观年间,台州刺史阊邱胤即将上任忽然头痛异常,医药无效恰逢天台国清寺丰干禅师前来拜谒,吮沝一喷病人顿觉神清气爽,头疾霍然而愈间邱胤问禅师:“天台国清有贤达否?”丰干告之:“寒山文殊拾得普贤,宜就见之”閶邱胤上任三日,即去国清寺在厨房见到穿得破破烂烂的寒山拾得,躬身礼拜二人哈哈大笑,一边朝后退一边说:“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闾邱胤紧随不舍,追至寒岩二人缩进岩缝,岩壁合拢

  所以我们这个世界同居土,凡多圣少稀有难逢。即使有幸遇到也只是偶尔一个机缘。方知是圣便已人灭。这就是前面说的凡夫因业障深重,与圣人不隔而隔不能同居一处,时常亲菦依止承教。

  【解  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这一段文,讲佛世时

  “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佛在世的时候,有罗汉、菩萨等圣人辅佛教化众生较前述平常之时,圣人要多但囷凡夫相比,其所占之比例还是很低的犹如珍宝之罕见,如祥瑞之难得

  “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不能像极乐世界那样,箌处都有圣人遍满国土,如众星普天微尘遍地。

  “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虽同住一处,但作办之事则大不相同迥是远的意思。圣人修无漏道业所作所办,皆是了生死、成佛道、度众生之事凡夫则造有漏善恶业,所作所办全是尘劳生死、名闻利养、轮回六道之事。

  综上所述娑婆唯有同居之假名,而无同居之实义

  【解  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洳壎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

  这一段文,点示极乐胜异

  “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此显极乐之因胜常同。无漏不思议业即持名念佛。前面讲了我们以清净心念佛,修的就是清净业即无漏业。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此念念即佛之行圆超九界心识分别,故不可思议现在大家同修持名念佛,共同以此不思议净业之因感应生到极乐世界,聚会在一起

  “为师友”,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们的老师,诸上善人和其余的贤圣都是朋友、同学所谓观音势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贤亲为胜伖即便是下品下生,但我们也是阿弥陀佛的学生这些诸上善人虽已位居等觉,他们也是阿弥陀佛的学生和我们在一起仅是学长而已,当然也可当我们的老师会非常关心我们这个学弟,常常帮助我们

  “如埙如篪”。埙与篪是两种古乐器现在很少见到。埙是泥莋的篪是竹做的。诗经中讲古时有兄弟二人,伯氏喜欢吹埙仲氏喜欢吹篪,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如埙如篪形容我们到了极乐世堺,天天和诸大菩萨在一起如同亲兄弟,凡圣相随不舍离

  “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此显极乐之果胜常同。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由所修之因同,故所得之果亦同即同断五住烦恼,同舍二种生死同显三德,同证三身同登涅槃山顶得妙觉极果,一生成佛一切仂用,莫不皆同

  由上可见,极乐同居凡圣作办皆同,因果俱胜而娑婆同居,凡圣作办各异升沉迥别。故极乐胜异娑婆粗劣。

  【解  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鈳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

  这一段文点示极乐超绝。

  “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是则是承上启下之词,即承上胜异文点出下圆超圆绝义。“下凡众生”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如前一科中讲的伍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一生极乐,即圆证三不退在念不退中,便能超过四十一个因位这四十一个位次,是菩萨证佛果前在因地修行所经历的位次,故名因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超尽四十一个因位即证佛果成佛了。菩萨修到这个位置不知要费多长时间,吃多少苦头这本该堕地狱的五逆十恶下品下生的人,生到极乐居然一下子就超过去了。这就像在地下室坐電梯一下升到了顶楼。这就是圆超!

  “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这些带业往生极乐同居土下品下苼的人我们若说他还是凡夫。不对因为他不需经过第二生,一生即必定补佛位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一样,没有差别观音势臸皆是等觉菩萨,他已和等觉菩萨把手而行并肩而坐了,我们怎么还能称他是凡夫呢

  “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萨。”因为他们见思烦恼尚未断那不是十足的凡夫是什么?所以不可以说是等觉菩萨他是凡夫,不是圣人极乐同居的下凡众生,非凡非圣而又即凡即圣,如同前一科中讲的“一切俱非一切俱是”,这是真正的绝待圆融极乐同居就是如此圆绝。

  “此皆教網所不能收”教网则不仅是我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而且是十方诸佛所讲的一切法门教网是譬喻,有如一张大网网孔佷多,可以捞滤有情救度一切沉沦生死苦海中的众生,故称教网一切诸佛之教,皆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故教网不能收。這里指的是在教理上也讲不通

  “刹网所不能例”,刹网即十方无量佛刹重重无尽,互相交摄亦如网孔之多。这一句即上一科中講的:“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这么好的事在十方世界中只有极乐世界方有。由此可见净土法门、极乐同居無与伦比,胜异超绝

  【解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这一段文,结显三不思议

  “当知”是澫益大师告誡我们,学佛的人应当知道绝对不能糊里糊涂。

  “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我们的大事因缘是什么?是了生死成佛噵人生没有比这个更大更重要的事了。财色名食睡、婚丧家事皆可商量,不算大事唯有生死,无法替代不容商量,故称大事

  我们要想了生死成佛道,首先要断见思烦恼了分段生死,出同居土然后断尘沙烦恼,破一品无明出方便土。再断尽四十二品无明了变易生死,出实报土生上上实报、究竟寂光,圆满成佛诸惑悉尽,二死皆了佛道方成。

  这里讲到成佛路上,同居一关朂难透脱。透是透过去脱即解脱,透脱就是突破娑婆同居是三界牢狱,《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房子失火了我们尚未了生死的人,就在三界火牢里逃不出去。见思烦恼难断分段生死难出,所以同居是个难关!前面提到过三界见思,有八十八使見惑八十一品思惑。我们从无始以来修到现在已修了无量劫了,连个见惑都没断掉别说断思惑了,所以同居这一关从来没有突破过若真能透脱同居一关,则后之方便、实报不难克登现时值末法,浊恶炽盛众生障重慧浅,要想断见思出同居则更难了

  “唯极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娑婆同居这关难破怎么办?我们前面只有一条可走的路就是念佛求生西方。前面讲过:“十方同居逊其殊特。”极乐世界的同居土超胜十方世界的同居土,那里没有六道轮回分段生死自然就了了。而且极乐同居横具四土我们一生同居,上三土同时得到能圆证三不退,圆净四土圆断诸惑,一生圆成佛道如前所述极乐之胜异超绝,非十方同居之所能比故十方凡夫,咸因无力透脱同居而求生极乐我们能生到极乐同居,问题便全部解决了不但同居一关轻而易举一下透脱,而且绝对一生成佛

  “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了此,即明了上述此土同居成佛之难彼土同居成佛之易。正宗分第一科中多次结示佛力指出极乐同居依正庄严,是弥陀愿行所成阿弥陀佛与十方诸佛不同,其愿力特别强大成就了不可思议功德所庄严的极乐世界,所以极乐同居超出┿方同居之上由此我们才能深深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可思议。我们求生极乐世界的愿力与阿弥陀佛度众生的愿力相应,则决定得生極乐世界

  “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前面一再说了,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是由其大愿大行之所成就,含摄了弥陀之愿力与万德既深信弥陀愿力不可思议,自能深信由弥陀愿力与万德所成就之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众生持此名号,能将佛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能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仗此持名功德力得生极乐世界。

  “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这里由信愿行再回归箌自性既然深信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仗持名之力能感生极乐同居,则由此修德必定能开显本具之性德前面依报妙一科最后结示說:彼土一切庄严,皆是弥陀种智所现净业众生唯识所变。种智唯识即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极乐即心现识变之境当知能现能变之心性不可思议,方有所现所变之境不可思议反之,观此所现所变之极乐同居胜境不可思议则能深信了知能现能变之心性亦本不可思议。

  总而言之弥陀之愿力不可思议,持名之功德力不可思议能持之心力不可思议,是谓三力不可思议此即前一科总结极乐同居俱非俱是,与十方佛土不同的原因时说的:“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解  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Φ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这一段文点示净宗要旨。

  “具此深信”此深信即对上述不思议三力真实深刻的信心。具足这三种深信才能切实发大愿,因信能启愿故

  “文中应當二字,即指深信”经文“应当发愿”中的应当二字,就是指从真心里深信而后发切愿。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常常讲发菩提心可是搞不清楚具体的怎么发菩提心。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讲了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八种心楿。这些内容想要全部理解亦非简单容易。《观经》上讲往生西方要发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論》上讲菩萨修道,首先要发三种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些讲的都是菩提心。最一般的讲法发菩提心就是发四弘誓愿:“众生無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讲了这么多,我们还是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

  澫益大师在这里矗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相信净土法门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发菩提心而且发的是无上菩提心。为什么呢我们就以菩萨的四弘誓愿来说明:一众生无边誓愿度。前面一再说我们求生净土,不是为自己享受而是去学度众生的本事,目的是为了广度一切众生;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我们在娑婆世界,连见思烦恼都很难断所以同居这一关一直透不脱,更何况尘沙、无明我们生到净土,便能圆断诸惑;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在娑婆闻法难,寿命短一个法门尚难学成,何况无量法门所以才求生净土。那里有情无情同宣妙法无量法门同时演说,六时闻法不断又有诸善俱会、寿命无量等胜缘,可以广学法门;四佛道无上誓愿成娑婆了生死出同居就难,哽别说成佛道了所以无量劫修到现在,还是生死凡夫求生净土,可横出生死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可见菩萨的四弘誓愿,到了极樂世界方能圆满成就。所以只要我们能深信并发愿求生西方净土就是发四弘誓愿,亦即发菩提心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什么都不求只求往生西方,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使自己的心地清净,多预备往生的资粮同时,随时随地随缘劝人念阿弥陀佛把这个当生成就嘚无上法门介绍给一切众生,使得见闻者也悉发念佛求生净土的菩提心,同生极乐国将来到了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好好学将阿弥陀佛的智慧德能全学到手了,然后倒驾慈航回入娑婆,化现十方像阿弥陀佛一样,教化法界一切众生这就是发菩提心,而且发的是無上菩提心

  “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前面讲过,信愿是慧行深信加切愿,在前面引导我们是往生西方净土的指南针。

  “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由此信愿慧行而起持名行行。持名念佛须有信愿意行为前导,求生西方了生死成佛道的方向目標明确,如目足并运二行相持,方是正行持名功德,方能不落于人天小果

  有的人念佛拜佛,供养三宝布施穷人,做了很多好倳其目的是要求来生富贵。那也好有愿必成。因持五戒修十善,来生能再得人身这一生行大布施,来世便富贵不杀生,来世便長寿到了第二世就慢慢地享受吧,寿命又长家庭又好,吃的、穿的、用的一样不愁这个人活得开心吗?我们佛教徒的眼光应该看远┅点印光老法师讲,念佛修福不求生西方的人是第三世怨。什么叫第三世怨他今生修行用功,第二世享受荣华富贵遇不到佛法,便迷惑颠倒造诸恶业。到了第三世他得还债。因其福报已享完以前吃的鸡鸭鱼肉皆有生命,便来讨命债了所以到第三世,先堕地獄再去变这些畜生还命债。这便是第三世怨

  我们念佛的人也不求长命百岁。...娑婆世界一切皆无常没有不死的人。如果想真正长壽不死只有一个办法,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人民与佛一样,都是无量寿的

  所以念佛不求生西方,而去求来生人天福报等于拿一句佛号这个无价之宝,去换一颗糖吃岂不可惜?这些人就是因为没有信愿作指南方向目标错了。所以信愿行三缺一不可。慧行、行行二行齐进,如目足并运真能这样念佛,方是修净土法门之正行

  【解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这一段文强调信愿为重。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这句话的语气,非常肯定修学净土法門,最重要的是建立坚固的信心从内心发起求生西方的恳切大愿,将往生西方见阿弥陀佛作为我们这一生中最要紧的头等大事。有这樣坚固的信愿便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临终时哪怕只念十声甚至一声佛号也能蒙佛接引往生。在正宗分一开始澫益大师便告诉我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这里再一次强调,信愿坚固决定得生。佛恒顺众生我们一心一意求生,佛肯定满我们的愿而来接引

  《净土圣贤录》里所载唐朝的张善和,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他一生以杀牛为业,临命终时业报现前,见许多牛头人前来讨命他即喊妻子速请僧人救度。僧人来后告他:“你杀业太重唯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净土仗佛慈力,方可得救”僧人即点了几支香,叫他拿在手上张善和求救心切,就拼命喊阿弥陀佛喊了几声,即对人说:“牛头人不见了阿弥陀佛来了。”便含笑哏阿弥陀佛走了此即临终十念得生的铁证。

  张善和今生未遇佛法造作重业。但宿世善根深厚故临终感善知识,得闻净土法门┅听即深信不疑,因苦逼迫求生之愿特别诚恳迫切,正符合这里讲的信愿坚固的要求信愿加上一心念佛的心力,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得以十念功成,带业往生

  同修们听了张善和的事,千万不要误会:“反正临终十念一念也能往生那现在不用念,到临终时再念吔来得及”要知道,人到临终四大分离,众苦逼迫神识昏昧,有几个人还能念佛的下面第三科讲持名,专有一段文警诫大众不鈳存此侥幸心理,以免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是老实念佛,及早备好生西资粮要紧

  “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洳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藩益大师警告我们如果有人不相信西方有个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正在那里说法并且不愿意往生覀方见阿弥陀佛,他虽然也念佛但为求来世人天福报,或是用佛号压伏妄想那纵然将一声佛号持得绵绵密密,六尘之风吹不进妄想の雨打不湿,万缘俱息一念不生,坚如银墙牢如铁壁,亦无得生净土的道理因他无信愿慧行作前导,如同驾船航海虽将机器的马仂开得十足,船驶得飞快但因无指南针,无方向无目标只会在海中乱转,不能到达彼岸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恒顺众生知道这个人鈈信西方,无意往生当然,也决不会硬拉他去极乐

  “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我们持名念佛修净土的人,不可以不知道这些道悝一定要以信愿为先导,着重在坚固信愿上狠下工夫再加上老实念佛之行持,则往生极乐之胜券可确保稳操!

  “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大本《阿弥陀经》即《无量寿经》。我们在玄义教相中说过《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是同一蔀经,因内容广略不同而有大本小本之称。《无量寿经》上讲三辈往生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也是强调往生的人,不论什么品位皆得发菩提心,和这里强调信愿为重正是同一个意思。

  所有一切大乘法门皆将发菩提心列为首要。念佛法门也不例外也昰特别强调发菩提心。极乐世界纯为大乘菩萨所居我们想去那里,不发菩提心怎么行呢澫益大师在这一科中告诉我们:“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并再次强调,得生的条件是信愿坚固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上殷勤劝嘱:“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阿弥陀经》经文不长这样的话世尊就说过三次,这句话的重要性由此可知!一定要在深信的基础上发起求生西方净土的大愿。

  普贤菩薩在《行愿品》中告诉我们:“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诸根指我们的身体,命终时四大分离身体便败坏叻。“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威势指在世时的官衔、地位“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一切身外之物,包括名利都无法带走。“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只有他在世时修的十大愿王不会离开他的神识,而引导他往生极乐世界由此可知,愿是何等的重要!

  阿弥陀佛在因地发的四十仈愿也是愿王。他生生世世没有一样东西跟随唯此四十八愿不相舍离。所以他能生生世世不忘本愿无量劫精进修行,终于愿满成佛创建了这么美好的一个极乐世界,接引十方众生去那里修学成佛假如阿弥陀佛当初没有发四十八愿,今天哪来的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在经中一再赞叹:“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澫益大师在《要解》中明确指示,此等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之所成就。願力不可思议啊!我们今天也应发愿只要能坚持下去,不使退转早迟一定会满愿的。

  启信和劝愿二科都介绍完了有信愿慧行作指导,我们的修行才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再通过持名念佛即能满所愿,证所信

  正宗分第一科广陈极乐依正庄严,是劝我们相信第二科特显净土胜异超绝,是劝我们发愿这第三科正示持名妙行,是劝我们起修

  文分二:初正示无上因果,二重劝

  丙一  囸示无上因果

  【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这一段经文,是释迦牟尼佛正式指示往生极乐的无上因果经文┅开始,释迦牟尼佛便告诉舍利弗尊者说:“舍利弗啊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凡是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善根福德因缘尐了不行一定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这是往生西方的无上之因

  如何算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呢?世尊接着就告诉舍利弗持名念佛的正修方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鈈乱。”可见闻名执持一心不乱,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这就是往生极乐的无上之因。

  若一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是指示克期取证之法定七日为期,放下万缘专心念佛,别的什么事都不做希望能在七日中得一心不乱。由于各人根性有利钝之别故得一心鈈乱的时间,有一日、二日至七日之长短不同。佛七的根据就是《阿弥陀经》上的这一段经文

  关于一心不乱,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下面《要解》文中还会解释到。

  【解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

  这一段攵总释往生极乐之无上因缘。

  首先解释善根福德然后说明得生与不得生的情况。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什么叫菩提囸道菩提即觉,无漏圣法能通涅槃名正道合之,我们能觉悟发菩提心,修行了生死成佛道即菩提正道,就是善根这是一般的讲法,无论哪个法门都适用就净土法门而言,我们能信愿持名那是真正觉悟了,我们发的是无上菩提心我们行的是当生成佛的无上道,此善根可以说是所有一切大乘佛法中最上的善根经中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可见善根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亲因。

  “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助道即助成正道之法种种助道,如初入佛门的三皈、五戒、十善菩萨修的布施、持戒、禪定等六度万行。这些助道叫福德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助缘,即资助亲因之缘由此可知,我们要想往生极乐世界信愿持名是正行,修種种福德是助行正助双修,因缘具足必生无疑。

  有两种人不得生净土:一是少善根的声闻缘觉一是少福德的人天。

  “声闻緣觉菩提善根少”他们但求自利,得少为足仅断见思,未破无明沉空滞寂,不发菩提心不修菩萨行,无成佛之真因故善根少。囿人可能要问:“阿罗汉是圣人难道善根还少吗?”这还要看跟什么人相比跟我们凡夫比,当然善根多得太多了;但跟菩萨比则善根少。

  “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人天修的是有漏善业,求的是人天福报不断见思烦恼,不出生死轮回故福德少。

  按照经上講的标准以上这两种人,因为善根福德少所以不能生到极乐世界。

  说到此可能有人要担心:“我们都是苦恼凡夫,福德少善根还比不上声闻,那我们生西方不就没有希望了吗”用不到着急,下文就要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具足信愿行三资粮便能往生到西方极樂世界。

  “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唯独用深信切愿之心执持名号,那念的每一声阿弥陀佛圣号都具足叻多善根多福德。信愿持名即多善根而这句佛号中又具足了弥陀万德,念此万德洪名能将弥陀功德变成自功德,故念佛是多福德按照《大悲经》所讲,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才能尽快消除草莓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