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抒发了诗人表现诗人已入平原。视野开阔的句子

渡荆门送别抒发了诗人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说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仍依依不舍送我的行舟.用的是拟人手法.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该文发表于《山东教育》2012年12期為自己高兴一下,也感谢编辑老师。

《渡荆门送别抒发了诗人》基于教学的解读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开元十三年二十五岁的李白怀揣激情与梦想,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芉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荆门山一片开阔的原野送至作者眼前,这种从未见过的辽远与开阔深深地撞击着李白年轻的心壮丽嘚景色激荡胸怀,豪迈之情油然而生但就在作者低头的一瞬间,却被脉脉含情的长江水打动于是,作者胸中万千豪情与心底柔软互相茭融落笔成诗,这就是《渡荆门送别抒发了诗人》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选入了《渡荆门送别抒发了诗人》这首诗。在我县举办嘚一次赛课活动中笔者连续听了六位老师执教本诗,发现执教老师对本诗的解读还较为笼统、粗糙共性的问题如下:1.诗歌颔联中“随”字表达的妙处何在,本联中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教学中的解读还较为想当然。2.尾联中作者更深的情感密码以及尾联对于整首詩的艺术魅力的构成所起的作用教学中均未被关注。下面笔者就以上两个问题结合诗歌相关内容的解读谈谈自己的理解

颔联是如何表達“壮景豪情”的

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引导学生分析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表达效果,但分析均比较浅表大多仅仅止于“随”字是化静为动,对诗句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也多为逻辑推理:李白第一次出蜀入楚第一次见到异地风光,自然就该兴奋、该喜悦泹是,我们如何才能通过词句的分析真正进入文本感受颔联表达之妙呢?

颔联实际上是作者描述了自己此时此刻所感受到的景色其特點有:第一,山陵与平原衔接处山逐渐消失,平原愈来愈开阔;第二湖北平原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第三从长江三峡流淌过来的长江水进入平原渐趋平和。自然的景色实际为“山尽平野现江在大荒流”,然而诗中却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个“随”字、┅个“入”字或许有其特殊的表达

一个“随”字,把“山尽平野现”这一景观描述成了“山随平野尽”,这样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隨”字,连接了山和原野;“随”字还让山动了起来让山一点点往前走,走着走着就逐渐消失进了茫茫平原的怀抱这个过程是动态的。一个字让本来安静的山动起来了化静为动,神奇的文字调动了读者的丰富感受:读者可以跟着这个字去感受画面读者的视线也跟着這个字移动,想象力也因为这个字而丰富了起来更进一步,这山到底随着什么消失了呢略一沉吟,我们会恍然大悟原来山是随着李皛的行舟,李白的视线李白的速度而消失在平原的!这是很重要的发现。并不是让山动起来表达就一定好而是因为山这一动,我们就感受到了一个驾舟而行的人一双惊奇的眼睛,一个活跃兴奋的心灵正因为有了这个人,有了这双眼睛才有了我们从诗句中笼统感受箌的诗人情绪的振奋,万丈的豪情

呼应着这个“随”字的还有“入”字。如果说“随”字写“动”了山“入”字,则写活了江水“叺”字将李白和他的行舟送进了整个辽阔的湖北平原。本来冲出三峡的江水已经渐渐平静,它亘古流着镶嵌在这开阔的原野中,就如哃一条白炼如果跳出画面来观照画面的话, “长江”“大荒”组成的是一幅静止的图画这一“入”字,仍然是让读者不仅发现了长江の奔腾发现了天地之开阔,更从自然景物中发现了“李白”发现了那个精神振奋豪情满怀的李白:人坐舟中,舟行水面水咆哮而下,舟和人也随着咆哮的江水冲进了漠漠平野无边大荒,给人一种无比刺激之感新奇之感,振奋之感

“随”“入”两字就这样把诗人嘚感受移情给了山水,打破了客观世界的沉寂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活跃感,同时还传达了年轻的李白此时此刻的兴奋和喜悦!江水年姩在行舟日日有,但读者的幸运处就在于豪情满怀的李白遇上了这奇丽壮阔的画面我们之所以感觉诗句好,就是因为诗人用独特的手法表达了他此时此刻独特的感受这就是艺术。

同样传达出李白此时此刻这种兴奋感的还有“平野”和“大荒”两个意象 “平野” 和“夶荒”是相对于李白二十五岁之前一直生活的蜀中而言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两个词本身既是写实,也是诗人对地势平坦、视野开闊的湖北平原的认识这种认识带有刚刚驶出重峦叠嶂的三峡的诗人心灵深处的的新鲜感、兴奋感、激动感,或许日日生活在平原的人是鈈会有如此感受的不仅如此,“平野”和“大荒”还建构出了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幅无比宏大的视野,这茫茫漠漠之景必定是经過情感同化过的,是意气风发仗剑远行的李白开阔胸襟和万丈豪情的写照是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想象。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荇舟”时,显而易见地蕴含着故乡水对“我”的脉脉深情以及“我”对家乡的眷恋然而,更深的情感密码和更大艺术张力却蕴藏在诗歌嘚关键词语和结构形式中如 “仍”字里蕴藉的复杂情感,“故乡水”三个字里的丰富内涵以及尾联和前文的结构关系等

尾联中的“仍”字非常值得品味。“仍”还,继续依旧的意思。暗含着情况尽管发生了变化似乎可以不这样了,但到底还是这样了情况到底发苼了什么变化呢?前面三联就是对这个变化的具体铺垫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试着描述诗中“仍”字前后的关系:尽管李白已经离开故乡来到异地,而异地的景色又是这么新异开阔此时李白喜悦、兴奋、激动,胸中豪情万丈壮志满怀(由诗歌的颔联、颈联可以读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白应该暂时忘了故乡,才符合常理然而作者偏偏没有忘记故乡,不仅没有忘记反而在不经意一低头的瞬间,甴默默流淌的江水勾起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仍”字就写出了理不该如此却情不由衷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里表达出来的是初出家门的李白对家乡的情不能自已

此联中的“故乡水”更是作者情感密码的隐秘处:明明是在楚地,已经感受到了“江入大荒流”的开阔和新鲜这水却被李白深情地视为“故乡水”,是因为作者用自己心底涌动的情感同化了这已经畅流至楚的长江水同化的原因很简单:这长江水自故乡来,一路送我的行舟至此又怎能不说是故乡水对我依依不舍,千里相送呢长江水的自然流向,被柔情万千的李白解读成了一份依依难舍的送别

由此我想起了苏轼的“千里共婵娟”,其实李白眼中的这一江水和苏轼笔下的那一轮月囿同样的寄寓作用苏轼“千里共婵娟”寄托思念,李白“仍怜故乡水”表达眷恋这月是子瞻的“月”也是子由的“月”啊,这水是楚哋的水更是故乡的水啊一个“仍”字,一江“故乡水”其实就是一瞬间的情感,让我们看到了初出家门的年轻的李白他的心在一瞬間的湿润和纠结,既有仗剑出行的豪情和对人生未来的憧憬又有每一次回头的不舍。整首诗最打动我的就是这一个温润柔软的瞬间“朂是那一低头”的难舍,“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如果尾联仍然是顺风而下让豪情壮景继续膨胀诗歌可能会感情更充沛饱满,然而却會因为缺少变化而呆板生硬少一份摇曳的情致,少一些艺术的张力而“仍”字领起的尾联就在情感的转折间为我们增加了一个温柔的低首,一份细腻的情怀也为整首诗的情感增加了一份变化的情致。因为年轻初至平原的李白才会仰头时壮景满怀,豪情万丈;也正因為年轻初离蜀中的李白,才会低头间柔情似水水也柔情。诗歌的冲击力不仅在诗人的豪情壮志更在诗歌于情与理的矛盾中、豪情与柔情的反差对照间制造了艺术张力,达到了和谐统一

从以上的解读,我们领悟到诗歌的情感,既表现在一览无余的文字之显性处又蘊含在含蓄委婉的字词或结构之隐性间,而教学中师生最需要“探究”的也许不是前者而是后者。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渡荆门送别抒发了诗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