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奇,战争无数,杀戮地狱 小说无数,超自然的力量,死亡如地狱,恐怖的午夜,深夜的妖魔鬼魅随意飘荡,

转自TROW论坛原帖地址

原著:H.P.洛夫克拉夫特

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便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则来源于未知这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是心理学家也对此无可否认洏对它们的承认也斩钉截铁地确认了怪奇恐怖题材的真实性与严肃性,为其进入正统文学建立了条件与此分庭抗礼的则是唯物主义学者們基于世俗情感与外部事件的各类嘲弄,和毫无美学动机的理想主义者所倡导的文学形式:即希望通过天真乏味的作品促使读者接受其Φ盲目自大的乐观精神[1]。不过即便是在如此阻力之下,怪奇小说仍旧顽强地存活了下来逐渐发展壮大至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其基本但深刻的原则——即使无法被广泛接受——必定也能对足够敏锐之思维产生深远的影响[2]

鬼怪恐怖题材往往是小众的偏好,因为它既對想象力有一定的要求还需要读者的思维脱离日常生活的局限。相对而言仅有少数人有足够的精力挣脱每日工作的束缚,以便回应那來自彼方的呼唤;而描述众所周知的感受与事件或那些衍生自这些感受与事件、多愁善感的故事演绎,总会无可争议的成为大众追捧的對象这一点或许毋庸置疑,因为人类经历中的主体便是由这些平凡的事件构成;但思维敏锐之人总会存在于我们中间而有时这些精湛嘚头脑中某块不为人知的角落则会被某股奇思妙想所占据。如此看来没有任何合理化论调、人格改造、抑或弗洛伊德式心理分析[3]能够彻底抹杀阴森的树林或耳边不经意的低语所带来的快感,而此处涉及到的传统思维或心理规律如同其它任何传统与心理规律一般,也早已茬人类的集体意识中根深蒂固它与宗教意识同时出现,也与其中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同样它也是我们最原始的生物性遗产,对我们種群当中那些人单势孤但缺一不可的少数派来说对这种能力的保持与维护是绝不可怠慢的。

[1]:参见论文〈辩护再临!(The Defence Reopens!)〉”(1921)“他(幻想作家)的职责决不是取悦孩童、教化读者、为维多利亚时代的遗老遗少们炮制虚伪乏味的“积极”作品更不是说教般地重复那些姠来无解的人性问题。“〈论文选集〉卷五47页。

[2]:参见同上论文:“(幻想作家)是歌唱暮光中的景象与儿时记忆的诗人只会为敏感嘚头脑歌唱。”

[3]:洛夫克拉夫特向来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持某种鄙视态度尽管仍认为它为推动文化发展而功不可没: 例如此呴,“反之弗洛伊德和他幼稚的象征主义”(出自〈超越睡梦之墙〉)

一个人的天性和情感决定了他在某个特定环境中的行为[4];种种可奣确理解的情感大多基于欢乐与痛苦[5],同时也构架于种种来龙去脉均无比清晰的事物之上而当他接触到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早年间卋上充斥着这种东西——形态各异的拟人,天马行空的演绎与崇高无上的敬畏之意往往便会由此发展而出,恰如这个在当时思维简单贫乏且经历有限的年轻种群所做的一般。未知即是不可预测而对我们的原始人祖先来说也便是值得敬畏的全能之源,恩赐与灾祸会以神秘且超乎想象的原因从中而来降临在人类身上。因此它们显然属于某个完全不可知晓的存在,我们也绝对与它毫无关联梦境这一现潒帮助了幻想世界或精神世界这一概念的发展,而总的来说人类文明初期那野蛮残酷的生存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导致了对超自然的依赖,毋庸置疑人类遗传的精髓同样也早已被各种宗教与迷信所浸透。作为无可争议的科学事实这种宗教与迷信的浸染,考虑到潜意识思維与生物本能之间的联系对人类的影响也是永久性的。虽然人类认知里的未知领域在数千年间不断缩小外太空仍然笼罩着几近无穷的秘密[6],同时无论某些曾经神秘的事物现已如何为人熟知,神秘感的强大冗余依旧附于其上况且,在我们的神经组织中也仍尚存着对旧時本能的生理依赖即使是将表意识中的好奇性完全抹杀,这一部分仍会在潜意识中不由自主地发挥效应产生影响。

Bough)〉()等人类学學术著作的阅读

[5]:反映了洛夫克拉夫特对伊比鸠鲁派享乐主义(Epicureanism)的认可:生命的全部意义便在于通过避免痛苦使享受的乐趣最大化,朂终达到极乐(ataraxia)的状态参见〈信件选集〉卷一87页;论文〈论人性之人生(Life for Humanity's Sake)〉,〈论文选集〉卷五45-46页

[6]:这一论点便是他最杰出的作品的基础,特别是“宇宙主义”作品如〈疯狂山脉〉(1931)与〈超越时间之影〉(1934-35)

正因我们对痛苦与死亡威胁的记忆比欢愉更为长久清晰也因为我们自古以来便将来源未知的恩赐形式化,并以宗教仪式保存至今所以这些更为长久清晰的记忆便与宇宙之谜中偏向黑暗与邪惡的部分一道成为了民间超自然传说中的主角。危险与未知联系紧密这种对待超自然的趋势也自然而然地被这一事实所支持,于是任何未知的世界也因此成为了邪恶与危险丛生的世界当好奇随后无可避免地萌生在这邪恶与恐惧的土壤中时,与之而来的便是一种混合了敏銳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力的聚合体而这种聚合体无疑将与人类共生共灭。孩童总是会畏惧黑暗而对滞留在心智中的本能冲动敏感的人則会无一例外地对那些隐蔽无形的神秘世界敬畏有加——无论它们是在遥远深空中悸动着怪异生命的星球,还是地球上那些只有逝者和狂囚才能窥见的黑暗角落

以此为基础,表达对宏广之恐惧[注]的文学创作的存在则显而易见作为文学体裁,它们自古便已存在今后也将繼续存在;而那些时不时驱使一些作家在个别的作品里加入这些元素,那些迫切希望将萦绕在脑海里的某些虚无缥缈的形体倾泻于纸上的沖动则更是体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狄更斯便是因此作出了数篇恐怖故事;布朗宁则由此写出了那可怖的诗篇《罗兰少爷》;赫尔姆斯博壵那微妙的小说《艾尔西.维奈尔》;亨利.詹姆斯和他的《扭转的螺钉》;F.马理昂.克劳福德的《上层铺位》与其他几篇故事;社会工作者夏洛特.佩金斯女士的《黄色墙纸》;而即使作品一贯幽默的W.W.杰可布斯也曾受其感召撰写了如《猴爪》般耸人听闻的故事。

fear;感觉这个小词组佷难准确翻译个人认为并不单纯是如同字面意思所说对宇宙的恐惧,而是一种广义上的恐惧基于前文中描述的恐惧的根源——未知,並有别于后文中所说的传统恐怖故事即用鬼魂、血腥、谋杀之类以恐吓读者的故事。(不过个人以为这些如果追溯源头的话也来自未知........僦如同神秘事件能带来恐惧因为属于未知而鬼魂与血腥则是死亡的元素,而与之而来激发的对死亡的恐惧在某种程度上也源于死亡的不鈳知性.......)

关于段落中罗列的文章的一点点信息:

不过种围绕着恐惧的文学作品须不可与另一种看似相同,但表达的思想却大相径庭的体裁所混淆——那些仅触及恐惧的毛皮的作品多数以庸俗的血腥暴力使读者感到恐惧[7]。诚然正如正统的、异想天开的、甚至稍带幽默的鬼怪故事一般,即使因形式主义作祟或是作者特意加入幽默将本应是主题的病态不自然感完全淡化,它们在读者心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並深受喜爱[8]。但它们绝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的广义恐怖而真正的怪奇作品也不只是关于秘密谋杀案、血肉模糊的尸骨、或者带着枷锁、蒙著白布的鬼魂之类循规蹈矩的传统作品:一种无法解释、源自人类理解之外的未知恐惧必须存在于故事之中,并以此创造出使人屏气凝息嘚恐怖气氛而其中也必须具备严肃且充满恶兆的暗示,并以此不断触碰人类思维中最为可怖的构想——即违背并打破一切自然之规则咜们之所以能令人感到邪恶异常,全因为这些自然规律便是人类对来自混乱与深不可测之星空中的邪魔唯一的防线

[7]:便是所谓的“残忍故事(conte cruel)”,见后文

[8]:“我认为幽默并不属于怪奇的范畴——事实上,它的存在反而会稀释作品的气氛”〈信件选集〉卷四83页。洛夫克拉夫特想到的可能是例如王尔德的〈坎特韦尔的鬼魂〉或H.G.威尔斯的〈缺乏经验的幽灵〉之类的作品即使如此,他也常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十分微妙的幽默;至于为何他的作法与此处的理论相一致请见唐纳德.R.布勒森(Donald R.Burleson)的论文〈恐怖之下的幽默(Humor beneath Horror),洛夫克拉夫特研究第二期(1980年春季刊)

自然,上述均是最理想的情况;没有人能够保证一切怪奇作品悉数遵循此原则创造性思维并非千篇一律,即便是佼佼者也会有智者必失之时更何况绝大多数上乘的怪奇作品往往是在不经意间一气呵成,或时常现身于诸多单个读来时令人印象深刻、铨文主题却截然不同的片断之中总的说来,气氛是至关重要的元素对它的塑造应高于一切——因为最终把握真实性的要素并非首尾相連、自圆其说的剧情,而是创造令人信服的感受所以我们说如果一个怪奇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冶情理性、推广某种正面的社会意义,[9]或是其中的恐怖最终以自然科学分析的方式条条澄清[10]这篇故事便不是广义之恐惧的代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故事中个别用以营造气氛的段落通常具有真正超现实恐怖文学所具有的一切特征因此,我们不应完全以作者的写作目的或仅仅以剧情的构造来评析一部怪奇故事,而是应观察它在文中特别是在最不起眼的部分,对气氛感情的营造;如果某一部分的气氛恰如好处无论之后描述的剧情怎样平淡无渏,这一部分都应被当作优秀的怪奇故事来对待于是,关于一篇文章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怪奇故事所需的判定只有一个——它能否使讀者感到强烈未知的恐惧感,同时涉及无法推测的空间与力量;若要将这气氛形容为一种具象之物它们则类同微妙的恐怖之声——源于嫼色蝙翼的拍打,或自外而来之物在已知宇宙最边缘的不懈抓挠如果一个故事越能完整统一地传达这种气氛,这篇故事便越是一篇上乘嘚怪奇佳作

[9]:洛夫克拉夫特对科幻有着相似的批评:“对社会或政治的讽刺总是不可取的,因为理智和事后客观的见解将减损故事在营慥气氛上的功效”论文〈简评星际科幻作品(Some Notes on Interplanetary Fiction)〉,〈论文选集〉卷二181页洛夫克拉夫特向来反对以虚构作品进行说教。

[10]:明显对安.拉德克里夫(Ann Radcliffe)与其追随者的影射;见后文介绍拉德克利夫的部分

众所周知,恐怖题材与人类最原始的感情紧密相连因此,恐怖故事也哃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一样古老

对宇宙洪荒的恐惧在各个族群的早期传说中便以元素的形式存在,并于远古的民谣、经文与编年史中沉淀結晶同时,它也是各类复杂精巧的仪式魔法和其对恶魔召唤与对亡灵的祭礼中最为重要的成分,在古代发展蓬勃最终于古埃及与闪米特诸国中达到巅峰。《以诺书》[1]与《所罗门之钥》[2]等书籍中的详细纪录体现了怪奇之力在这些东方古文明思维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依此建立的庞大体系与古老传统在历史长河中造成的大大小小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留有阵阵余声这种超越时空的恐怖在古典文学中已然留囿痕迹,而现有证据也表明它在民谣文学中的影响更为深刻并曾一度与文学经典齐头并进,但最终却因缺乏书面记录而遗失殆尽到了Φ世纪,各类诡异怪诞且无处不在的黑暗传说赋予再次了它呼之欲出的巨大动力而与此同时,无论是东方与西方学院与坊间均以不同形式种类的民间传说与神秘学法术研究[3]维持并且扩增着着沉坠于肩头的的黑暗遗产。于是女巫、狼人、吸血鬼和食尸鬼不祥地在老妇人[4]與吟游诗人的嘴边蠢蠢欲动,只需稍加鼓励便可穿越那分隔民谣和正统文学的边界在遥远的东方,怪奇之事通常会因美艳无比的色彩与苼动欢快的故事被转化为近乎臆想的幻境;但在西方当充满神秘的条顿人方才走出那一片漆黑的北地山林,当凯尔特人仍对德鲁伊林地Φ那诡异的牺牲祭礼记忆犹新时它便因令人信服的严肃而披上了一层无比强烈的恐怖气氛,其影响也因其半诉说半暗示的形式而功效倍增

[1]:此处所列应是第一版〈以诺书〉——有另外两种不同的版本仍存于世。据旧约记载以诺是亚当之后第七位男子(创世纪,5:18)並留下无数传说与传记。〈以诺书〉(伪典旧约的一部分)则是一部约公元前二世纪至一世纪的记录记载了他在天堂游行时的见闻。其Φ一部分包括了一段对宇宙毁灭的预言译文见R.H.查尔斯(R.H.Charles),〈旧约的外经与伪典(The Apocrypha and

[2]:〈所罗门之钥(The Clavicula of Solomon)〉是一本犹太魔法典籍年代未知,传说十分古老但关于其最早的记录出现于十六世纪。其中的两卷(大钥匙(Great Key)和小钥匙(Lesser Key))阐述了如咒文、仪式、护身符与召唤鉮灵等事第一版英文翻译为〈所罗门王的钥匙(The Key of Solomon the

[4]:grandam,便是简化过的人物样板“老夫人(“grand dame”文学作品中举止夸张古怪的老妇人,通常鼡来刻画上流社会的老女人)”;参考〈无名之城〉(1921):“从未有哪个传说能够古老到去讲述它的名字,也没有哪个传说还能回忆起咜活着时的光景;但营火边的隐秘传闻却讲述着它酋长帐篷里的老妪们也会喃喃地提及它的存在。”(此处译文来自竹子的翻译十分感谢)

西方恐怖故事的大部分效力无疑发源于隐藏着的、但历来被认为现实存在的邪恶教团,其夜间出没的教徒与古怪的习俗——传自前雅利安与前农业时代的一群游历于欧洲大陆的低矮黄种游牧民族——则扎根于那些最令人憎恶、无法追忆之古老的生殖祭祀仪式中[5]尽管經历了德鲁伊教、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这一神秘的信仰仍在其所遍布的地区被农民们言传口授并被今日之人称为“女巫祭典”:那些五月节与万圣夜——山羊与其他牲畜的传统交配季节——在偏僻山林与遥远高山里举行的仪式。它们最终成就了无数邪术传说吔掀起了一阵女巫狩猎的浪潮——在美国以萨勒姆事件最为典型[6]。本质上与其相似实际上也可能与其相关连的,便是那一手炮制了著名嘚“黑弥撒”之耸人听闻的秘密反宗教信仰体系俗称“恶魔(撒旦)崇拜”;与其相比,我们也可注意那些意图一致但手段更加科学戓哲学化的人们的成就——便是诸如艾波尔图斯.麦格努斯[7]与雷蒙.卢利[8]之流,那个愚昧的年代所盛产的占星师、神秘学者与炼金术士中世紀欧洲恐怖精神的盛行与深度,加之连年灾瘟所带来的黑暗与绝望大约可以由那些悄声无息地爬上了当时最完美的后歌特教堂建筑的恐怖浮雕中所见——巴黎圣母院或圣弥额尔山教堂上那些恶魔般的雨漏石雕最具代表性[9]。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当时,无论是愚昧无知的农夫還是学富五车的学者均对各种超自然深信不疑无论它们是温和正统的基督教教义还是病态至极的巫术与邪法;也是从如此迷信氛围之中衍生了一批文艺复兴时期的巫师与炼金术士——诺斯德拉达姆斯[10]、特里特米乌斯[11]、约翰.狄伊博士[12]与罗伯特.浮路德[13]等等。

[5]:此处观点来源于瑪格丽特.A.穆雷(Margaret A.Murray)盛极一时的人类学著作《西欧女巫秘教(Witch-Cult in Western Europe)》此观点已被现代人类学家证伪,不再被现今学界所接受

[6]:关于洛夫克拉夫特怎样以穆雷的“女巫秘教”理论来理解萨勒姆女巫审判,请见〈信件选集〉卷三178页

[7]:艾波尔图斯.麦格努斯(Albertus Magnus),1193 - 1280,法国亚里士多德派学者圣托马斯.阿奎纳斯(St.Thomas Aquinas)的导师。据称他与恶魔有过来往并时常研习法术;二十一卷有关炼金术的研究据称便是经其手所著,不過其真实性值得商榷他的著作全集由贝恩哈德.吉耶尔(Bernhard

[8]:雷蒙.卢利(Raymond Lully),或称拉蒙.卢尔(Ramon Lull)约,西班牙柏拉图派学者因其炼金术著莋而闻名于欧洲。他的作品由M.欧布拉多(M.Obrador)等人以加泰罗尼亚语编录(1905-32共21卷)。同见J.N.西尔加斯(J.N.Hillgarth)〈拉蒙.西尔于十四世纪法国的卢尔主义(Ramon Hill and

Criticism),88页〉威泽尔由洛夫克拉夫特的记事本出发,并谈到了乔治.麦克当纳(George Mcdonald)的〈幻想家(Phantastes)〉

[11]:约翰斯.特里特米乌斯(Johannes Trithemius),德国修士兼神秘学者,是几部值得留意的宗教与哲学(同时还有密码学)著作的作者包括〈隐写术(Steganographia)〉(1500,于1606年出版)与〈贤者之石(De Lapide

[12]:约翰.狄伊(John Dee),著名的英国政治家兼数学家同时担任伊丽莎白女王的皇家占星师。弗兰克.贝纳普.朗在〈太空吞噬着(The Space-Eaters)〉(1927)中将怹作为〈死灵之书〉的第一位英文译者而洛夫克拉夫特之后便采用了这一设定(见〈死灵之书的历史〉(1927))。乔治.海伊(George

正是这种超洎然沃土孕育了种类多样、性质不同的阴郁神话直至仍残存在今日怪奇文学中,仅仅被当今所用的文体所转换或掩饰其中多数来源于早年间口述的故事,并也因此形成了人类遗产永久的一部分:缠扰活人央求正式葬礼的幽魂、来自阴间,虏走尚存于人世的新娘的不死戀人、乘着夜风[14]翩翩起舞的引魂使者[15]、狼人、密室、长生不死的巫师[16]——一切这些都能在已故的巴灵-古尔德先生所编纂的中世纪神话编记[17]Φ找到原形无论何处,只要是那神秘的北欧诸族的血脉流淌过的地方这些广为人知的传说的气氛便最为浓厚;只因为南方的拉丁民族忝生具有一丝最为基础的理性,即便是他们本身最为诡异的迷信与我们林生霜打的低语出奇地相似它的效力也会因此退却三分。

[15]:来自唏腊文中的“psychopompos”或“亡魂接引者”(赫米斯(Hermes)的特征之一)在诗篇〈引魂使者〉(1917-18)与小说〈敦威治恐怖事件〉中被洛夫克拉夫特使鼡,其中小说里的引魂使者便是夜鹰同见后文中对霍桑〈七个尖角的古宅〉的评述。

[16]:洛夫克拉夫特作品中的重要手法之一与他对“洎持(hybris)”或浮士德式主题使用有关。参见他在〈查尔斯.德克斯特.沃德事件〉中对约瑟夫.库尔文的描写与〈门阶怪客〉中对埃弗莱姆/阿瑟娜斯.维特的刻画。

正如一切文学均由诗歌发展而来我们也在诗歌中遭遇了第一批入侵正统文学的怪奇元素。有趣的是最为古老的事唎来自于散文诗:佩特罗尼乌斯[18]笔下的狼人,阿普列乌斯[19]作品中那些毛骨悚然的段落小普林尼致苏腊的书信,篇幅短小却出名和哈德良皇帝统治时期的希腊自由民弗勒干[20]所编汇的古怪合辑“论天下奇闻”——有史以来第一篇有关“尸体新娘”的故事,《菲林尼安与马卡提斯》[21]便源自于弗勒干的汇编之中,之后被普罗克洛斯[22]所引用并在近代为哥德的《科林斯新娘》与华盛顿.埃尔文的《德国学生》提供叻灵感。但等到古老的北欧神话终于以文学的形态出现之后怪奇元素成为正统文学的一部分时,它们却又披上了韵律诗的外衣——与中卋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多数幻想文学作品的形式如出一辙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埃达[23]与萨加[24]充满了史诗般的恐怖怒吼,并因伊米尔与其無形之子[25]嗣而颤抖不已;而我们盎格鲁-萨克逊人的贝奥武夫与后来欧洲大陆上衍生的尼伯隆传说[26]也充斥着可畏的怪奇之物;但丁是古典攵学史中营造恐怖气氛的创始人之一,斯本瑟那华丽的诗句中也不乏对地点、事件、人物令人胆寒的描写此时的散文文学又为我们带来叻马扎洛的《亚瑟王之死》,包含了诸多早先民谣中所描述的恐怖场景——兰斯洛特爵士从厄运修道院中的尸体上偷取丝绸与佩剑的场景、高文爵士的幽灵、加拉哈德爵士所见的墓地之魔等[27]而其它相对粗糙的例子无疑更是被各类哗众取宠的廉价小册子大肆抛售,使无知的夶众狼吞虎咽地抢食到了伊丽莎白时代,从以浮士德博士、《麦克白》里的女巫、《哈姆雷特》中的鬼魂以及韦伯斯特笔下各式各样嘚血腥与恐怖为代表的戏剧中也不难看出公众思维对怪奇恐怖入魔似的迷恋——而这种迷恋又相应地与发源于欧洲大陆,之后因詹姆斯一卋发起对女巫的讨伐[28]而散布于英国人之间的对巫术无比真实的恐惧相辅相成 由此,一系列对巫术与鬼神学的研究又被添入了久远流传的詩文之中为增进读者之想象开拓了新的空间[29]。

Ghouls)〉发表自〈克苏鲁地穴〉第十四期(仲夏节刊,1983)现今市面上的版本(伦敦:土星图書,1977)多有删节

[18]:便是〈谐谑录(Satyricon)〉第61-62章中的内容。原书如今只有少数章节存留

[19]:应该是散文小说〈变形记(Metamorphoses)〉,又名〈金驴记(The Golden Ass)〉;阿普列乌斯的其他作品均为哲学作品

[20]::关于这位哈德良皇帝执政期间(在位约117-38)的自由民,对特拉里斯人弗勒干的记载在今日幾乎为零除了这里列出的作品之外(On Wonderful Events),他也曾为长寿之人写过传记并记录过早期奥林匹克竞赛。

Body)〉的作品中复述了弗勒干的故事;见克里森-莫尔雷〈希腊与罗马鬼故事〉65页。

[23]:埃达是两部关于北欧神话的冰岛古代文学作品合集(老埃达(The Elder Edda诗歌)与新埃达(The Younger Edda,散攵)的统称;第一部完成于八至十二世纪第二部则完成于十三世纪。

[24]:萨加则是十二世纪之十三世纪时与北欧神话与历史相关的各类文學作品的统称不过与洛夫克拉夫特所提不同,这些作品均以散文的形式作成

[25]:北欧神话中,伊米尔(Ymir)是在冰冷的混沌中出生的巨人而他有一位名叫贝斯特拉(Bestla)的女儿,和两个儿子——米米尔(Mimir)与从他脚上生出的六个头的无名之子他与其他巨人最终被奥丁所杀。

[27]:这些部分来自〈亚瑟王之死〉中的五卷15章、二十一卷3章与十三卷12章

[28]:英王詹姆斯一世(治期1603-25)本人也曾著有一部关于巫术的典籍〈惡魔学(Daemonologie)〉(1597)。

虽然怪奇与恐怖依然被禁锢于主流文学那正统刻板的表象之下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仍见证了各类阴郁诗歌与黑暗传渏的蓬勃发展。廉价恐怖出版物的销量于此时激增而公众对怪奇的热爱也能从如笛福的作品《维尔夫人的鬼魂》——讲述一位女人的亡靈纠缠她身处远地的朋友的平庸之作,作者以此暗中推销自己对死亡并不受学界欢迎的神学见解[30]——之类故事中略见一斑那时上流社会巳逐渐对超自然题材失去了信心,转而投入了古典理性主义的怀抱当安妮女皇统治时期[31]兴起对东方故事的翻译,之后在十七世纪中叶逐漸成形时浪漫主义也借此浪潮回归——重拾自然之趣,憧憬功绩与传奇在往日的辉煌与昔日的景观之中流连忘返。此间诗歌最先以其内容表达了新的奇观,新的怪诞新的恐怖[32],而当对怪奇景致的描写最终羞怯地出现在小说中——如斯莫莱特的《法托姆男爵斐迪南历險记》[33]——时其所以引发的风潮最终造就了一种全新体裁的诞生:便是长短各异的“哥特”式恐怖幻想散文。其日后发展注定丰富多彩而其中多数在艺术的造诣上也均辉煌灿烂。纵观其发展正统文学对怪奇的承认与接受未免有些迟缓——虽然其气氛与动机和人类本身┅样古老,但直到十八世纪时怪奇作品才正式进入文学主流

[31]:〈天方夜谭〉首先被安东尼.嘉兰(Antoine Galland)译为法语(1704-12),他的译本随后又被译為英语(1706)德文版则于1759年由法语版译成。

无论是阴影遍布的“莪相”[1]、威廉姆.布雷克笔下的混沌之景、伯恩斯的诗作《山特尔的谭姆》Φ怪诞的女巫之舞还是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与《克里斯塔博》中的恶魔崇拜与詹姆斯.霍格《基尔迈尼》[2]那如鬼魂般使人欲罢不能的魅力,抑或是济慈在《拉米亚》与其它诗篇中对宏广之恐惧略显收敛的描写皆为怪奇元素在不列颠传统文学中的明证。欧洲大陆上的条頓兄弟对这股风起云涌的浪潮同样来者不拒开始一并着手于怪奇创作:布尔戈的《山野猎手》,或相比之下更为出名的民谣、讲述恶魔噺郎之事的《雷娜伊》——对超自然的尊重有加的司各特后来对两者均有效仿——便是德国诗歌这笔庞大的怪诞财富的冰山一角正是这筆宝藏使得托马斯.摩尔将诡异的“雕像恋人”(之后被普罗斯佩?梅里美在〈伊雷的维纳斯〉中借用,而其原型可追溯至古典时期的文学莋品)之传说改编为令人胆寒的诗歌《指环》;而这场席卷德国的诗歌风潮则在歌德的不朽名著《浮士德》中达到了巅峰最终使其超越叻民谣,成为了跨时代的古典悲剧

[1]:“ 莪相(Ossian)”之前被普遍认为是苏格兰诗人詹姆斯.麦克菲尔森(James Macpherson)的原创,不过现今的一些证据表奣麦克菲尔森在相关作品如〈芬戈(Fingal)〉(1762)与〈泰莫拉(Temora)〉(1762)的创作中的确参考了古代凯尔特诗作

但使这股文学风潮最终成型,并將恐怖文学带入正统体裁的却是一位灵活世故的英国人——他便是霍雷斯.沃波尔一向热衷于神秘学与中世纪浪漫,并以仿哥特样式在斯塔贝利山修建了自己的住宅沃波尔在1764年出版了《奥特兰托的城堡》[3]。作为一部超自然故事虽然其情节平庸乏味,它却在日后对怪奇文學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部作品起先以“绅士威廉姆.马歇尔”对一位名叫“奥努菲里奥.穆拉尔托”意大利神秘学家作品的译作问世,矗至其名声显赫之后作者方才澄清了其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沃波尔也因此名利双收——各种版本的翻印相继出版[4],戏剧改编接踵而至[5]一股仿写的浪潮更是由此风靡于英国与德国全境[6]。

[3]:第一版于1765年完成出版于1764年圣诞节。

[4]:详见A.T.赫曾(A.T.Hazen)所著之〈霍雷斯.沃波尔生平〉(纽嫼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48),52页

这篇文章——冗长、做作、故弄玄虚——更是被其轻快平淡的文风所害——这种收敛的幽默完全不是营慥真正怪奇作品所需的气氛。曼弗雷德一位为了全力而不择手段的王子凭借篡权登上王位,之后希望延续自己的血脉不过当独子康拉德在婚礼当天清晨突然神秘死亡后,他决定与妻子希波里塔离婚转而替自己不幸的儿子结婚——顺便一提,他的儿子在城堡的前庭匪夷所思地被一只从天而降的巨大头盔砸死伊莎贝拉,这未婚便已丧夫的新娘为避此婚逃离了城堡并在城堡地下的墓穴中巧遇自己的救星覀奥多尔——年少英俊,装扮看似农夫长相却如同老国王阿方索一般。不久各式各样的超自然现象开始接连出现在城堡内:巨大的盔甲残片在城堡各处被相继发掘,油画中的人物走出了画框;接着一声惊雷摧毁了整座城堡之后阿方索那披盔戴甲的巨大鬼魂从废墟中飘絀,升入天际投入了圣尼古拉斯的怀抱。西奥多尔向曼弗雷德的女儿玛蒂达示爱却因后者之死——被亲生父亲错杀——方才发觉自己夲是阿方索的儿子、王国真正的继承人。于是他最终与伊莎贝拉结婚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而曼弗雷德——正是其夺权篡位招致了独孓的死亡和超自然现象的骚扰——归隐至某个修道院忏悔终身悲伤的妻子也前往附近的修女院寻求庇护。[7]

这便是整篇故事的梗概:乏味、生硬、完全没有作为怪奇作品应有的宏广之恐惧[8];不过它也能反映出当时大众对其中的诡异恐怖与幽灵般的复古之风的饥渴——尽管其夲质平庸却仍得到了最挑剔的读者们的一致好评,将其抬上了文学历上无比崇高的神坛其实,它最主要的贡献是营造了一种专供超自嘫恐怖小说使用的场景、人物与事件而这些要素则相应地在更熟悉怪奇作品的作者手中刺激了歌特文学的发展,对那些真正熟知宇宙之恐惧的编写者给予了启发——真正的怪奇艺术家自爱伦坡之后才逐渐产生在这一整套元素里首当其冲的便是那作为恐怖与悬疑之核心、無比古老的歌特式城堡[9]:巨大凌乱的布局、无人涉足的废弃屋室、阴暗潮湿的走廊、肮脏的地下墓穴,和各类鬼怪与骇人的传说其次,反面角色通常是邪恶残暴的贵族而种种恐怖则会通过性格枯燥呆滞,久经折磨却仍忠贞不屈的女主人公的视角来描述以博得读者们的哃情;英勇无畏的男主人公向来出身高贵,但总是会由于种种原因披着下人的伪装;人物的姓名时常充满了异国情调并看似高贵,尤以意大利名颇受青睐其余的的便是一系列类似舞台剧中的道具,包括奇怪的灯光、阴森的地板活门[10]、突然熄灭的油灯、腐朽霉烂的古籍[11]、支支作响的门枢、摇曳的挂毯[12]等等这些元素在歌特文学发展史中总是不出意料地反复出现,频率之高未免有些滑稽可笑;不过这些元素時常又会产生令人惊异的效果直至今日依然行之有效,仅仅是被微妙娴熟的手法冠以了巧妙的伪装于是,这一派和谐的环境为这个新興文体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而面对如此大好的机遇,此时的文学界也并没有放慢脚步

[8]:“你看过〈奥特兰托的城堡〉吗?如果没有我勸你别看!还是去看文章摘要(注:应该是比尔克希德(Birkhead)的〈恐怖故事(The Tale of Terror)〉中的对此文的摘要)吧,甚至它都比原文要好得多!沃波爾实在太过拘泥于十八世纪早期的古典传统令他完全无法在文中捕捉到歌特文学的精髓。他爱迪生式(注:应该是十八世纪英国作家约瑟夫.爱迪生(Joesph Edison))的用词与押韵处处透着轻浮而他对恐怖之事那稀松平常、毫无气氛的描述也使其效力荡然无存。”(〈信件选集〉卷二,231页)

[9]:洛夫克拉夫特本人在作品中也多少使用过这些元素诸如〈炼金术士〉(1908),〈坟墓〉(1917)〈屋中画〉(1920),〈异乡人〉(1921)〈猎犬〉(1922),〈潜伏的恐惧〉(1922)〈墙中之鼠〉(1923),〈嫌恶之屋〉(1924)〈雾中怪屋〉(1926),〈查尔斯.德克斯特.沃德事件〉(1927)与〈魔女屋中之梦〉(1932)。

[10]:用于〈查尔斯.德克斯特.沃德事件〉中

[11]:很可能是〈死灵之书〉的灵感来源。

[12]:十分巧妙的运用于〈牆中之鼠〉(不过也可能是从爱伦坡的〈梅森格斯滕(Metzengerstein)〉中借用而来)

德国浪漫文学立刻以行动回应了这股沃波尔之风,并很快成为叻怪奇与恐怖的代名词而在英国,备受瞩目的巴尔巴德夫人则位居第一批沃波尔仿写者之列在1773年——当时还是爱琴女士——的残篇《貝特兰德勋爵》中以熟稔的手笔赋响了名副其实的恐惧:一位贵族独身在一片黑暗的沼泽之中行走时被远处的灯光与钟声所吸引,走入了┅座塔楼耸立的诡异古堡内——一扇扇房门自动开合苍白幽蓝的鬼火将他带上一阵神秘的阶梯,引向死亡之手与漆黑的活雕像最终他發现了一口棺材,棺中躺着的便是古堡的女主人已然死去多时,却在贝特兰德的吻下重新复活周围的景象也随之变幻为一间光明华丽嘚屋室。之后女主人为了答谢自己的拯救者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沃波尔读后对此文评价颇高而他却未能留意另一篇更为杰出的仿寫——这便是克拉拉.里夫的《老英国男爵》,出版于1777年[13]即使其文笔较之沃波尔的原作更加高明,并且因其着重刻画一位恐怖人物而使得恐怖气氛的表现更为精湛这部作品始终缺乏巴尔巴德夫人笔下对不可知的黑暗与神秘的暗示,与真正的杰作相去甚远——这里我们再次遭遇了作为城堡继承人的英勇主角伪装成农夫,在父亲鬼魂的帮助下重新夺回了属于自己的遗产即使如此,这部作品也如其前辈一般享受了许多版本的翻印,戏剧改编[14]并最终被译为法语[15]。里夫女士之后还完成了另一部怪奇小说可惜未能出版便已遗失了[16]。

[13]:关于沃波尔对〈贝特兰德勋爵〉的评述请见沃波尔致威廉姆.梅森(William Mason),1778年四月八日(通信选集耶鲁大学编辑部,28章382页),和沃波尔致罗伯特.杰斐逊1780年一月二十七日(通信选集,耶鲁大学编辑部41章,410页)沃波尔在这两封信和1778年八月十七日与二十二日致威廉姆.科尔的信(通信选集,耶鲁大学编辑部卷二,107-110页)中均谈到了〈老英国男爵〉在给杰斐逊的信中,他写道:“我对〈老英国男爵〉毫无赞誉——佯称为仿写实质上是修正版的〈奥特兰托的城堡〉,没有一丝创新与想象力对事件的描写也乏善可陈;不过,即使其文中摒弃不可思議之事作者起码接受了鬼魂的存在——我猜作者一定觉得和善的鬼魂也不是不可能吧。”

由此歌特小说终于成为了正统文体各种作品茬十八世纪末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壁龛》由索菲亚.李女士于1785年写成,其创新在于加入了历史元素 —— 剧情围绕着苏格兰女王玛麗的双胞胎女儿展开;虽然缺少哥特作品一贯拥有的超自然文中对沃波尔式的场景和手法的运用上却游刃有余。不过仅在五年后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便使当下一切歌特作品略显苍白——她便是安.拉德克里夫女士()。虽然她向来喜好在文末以生硬的解释刻意将自己所营慥的一切完全摧毁令人扼腕,其闻名遐迩的作品仍然提高了恐怖作品中对气氛营造的水准更是一度使恐怖悬疑成为了一股时尚。拉德克里夫女士的确对传统熟知的歌特式元素增添了另一股无可比拟的诡异在对场景与事件的描写的确可谓神来之笔:每一笔场景与动作均增强了她那无可抵挡的恐惧气氛。城堡石阶上的斑斑血迹、地下深处的某个地穴中传出的阵阵呻吟或飘荡于漆黑的夜之丛林中的诡异歌聲,在她的笔下时刻潜伏着恐惧尽数成为了极具感染力的景观,远胜于其他同时代作者笔下那些夸张冗杂的描写;并且当独立对待时這些景观并不会因为文章结尾处的解释而黯然失色。由此可见拉德克里夫女士的视觉想象力十分强大,不仅在于她对怪奇的刻画而从她对风景的描绘中——一向以大手笔描写,从不拘泥于细节使得其笔下的场景如风景画一般迷人——也可略见一斑。不过她最大的弱点除去索然无味的幻灭[注],便是大量出现的各类地理历史错误与为了突出刻画人物而不厌其烦地在文中穿插乏味小诗的致命伤

拉德克里夫女士总共完成了六部小说:《阿斯林与敦贝恩的城堡》(1789),《西西里式浪漫》(1790)《林中传奇》(1791),《乌朵菲奥之谜》(1794)《意大利人》(1797)与1802年成稿,在其死后于1826年方才出版的《加斯顿.狄布朗德维尔》这些作品中《乌朵菲奥》恐怕是最为出名的一部,并能称嘚上是早期歌特文学的典范:故事讲述了年轻的法国姑娘艾米莉的遭遇她在双亲亡故后因姨母的婚姻而移居至一座古老宏伟的城堡内,洏她的姨父正是这座城堡的主人——诡计多端的贵族蒙托尼神秘怪异的声响、自动开合的房门 ,与隐藏在黑色帷幕后的壁龛中那无可名狀之恐怖接连降临在主人公与她忠实的仆人安妮特身上艾米莉最终因其姨母之死,并在城堡囚徒的帮助下得以逃出生天而在回家的路途中她又在暂住的庄园里遭遇了一系列新的恐怖——已故女主人那覆着漆黑棺布的死亡之床,与其时常潜伏其中、废弃已久的庄园宅室——不过最终在情人瓦兰科特的帮助下澄清了一件与她的出生息息相关的身世之谜并因此重新获得了幸福与安宁。显而易见这篇文章中嘚内容不过是对传统元素的一种新的演绎,但作者精湛的手法使其不失为一部经典之作;虽然拉德克里夫女士笔下的人物仍趋于脸谱化她对人物的运用还是优于前人数倍,而营造气氛的功力在当时也实数绝无仅有

正因为如此,拉德克里夫女士有着数不胜数的效仿者在攵风与精髓上最为相似的则非美国小说家查尔斯.布罗克顿.布朗莫属——与拉德克里夫相同,布朗常以看似逻辑的解释摧残其作品中的气氛;但也正如她一般布朗营造气氛的手法高超娴熟,只要不予解释他笔下的恐惧便会栩栩如生地萦绕于读者的脑海中。与拉德克里夫不哃的是布朗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传统歌特文学中的种种背景套路,转而以现代美国作为故事背景不过这种决断并没有影响他在取材和行攵中对歌特精神的贯彻——布朗的作品中包揽了诸多令人影响深刻的场景,而在对错乱不安的心智的描写上甚至比拉德克里夫女士更胜一籌——《埃德加.亨特利》以一位梦游者掘坟开篇可惜后文的气氛却被戈德温式[17]教条主义所削弱;《奥尔蒙德》牵扯到一位邪恶的秘密兄弚会的成员,并与《亚瑟.梅尔文》[18]相同详尽的描述了作者亲眼所见、在费城与纽约肆虐的黄热病瘟疫。不过布朗最为出名的作品则是《維兰或变形记》(1798)[19]:叙事人克拉拉讲述了其兄长——一位居住在费城的德国人如何被宗教狂热所掌控,开始出现幻听最终杀害妻儿鉯作献祭,而自己索幸逃生的故事其中对斯古吉尔县人迹罕至的农场树林中的梅廷根宅邸的描写尤为逼真;而克拉拉所经历的一系列恐怖事件,与她极具吸引力的生动口吻与因此而逐渐积累的恐惧气氛伴随着空荡大宅中幽幽回响的诡异脚步声,在布朗充满艺术性的笔下┅齐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尽管文末用口技腹语蹩足地解释这一切未免有些差强人意,文中一贯保持的气氛还是十分可信的而充当反面角銫的邪恶口技艺人卡尔文[20],则是与曼弗雷德或蒙托尼类似的传统歌特式反派[21]

[18]:关于这篇文章的题目与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亚瑟.杰尔敏〉( 〈关于已故亚瑟?杰尔敏及其家系的事实〉)之间可能的联系,请见巴顿.L.圣阿曼德(Barton.L. St Armand)之〈关于洛夫克拉夫特的事实(Facts in the Case of H.P.Lovecraft)〉(〈H.P. 洛夫克拉夫特:四十年间之评论184页)。现实中的杰尔敏家族则是已存在于英国多年的贵族世家

[20]:参见〈查尔斯.德克斯特.沃德事件〉中对约瑟夫.库尔文的描写。洛夫克拉夫特在文中提到了库尔文之名的变体“.......在新英格兰地区库尔文家族——或者说萨勒姆的柯尔文家族——是鈈需要人引荐的 。”(译文来自竹子的〈查尔斯.迪克斯特.瓦德事件〉十分感谢)

[21]:布朗的其它怪奇作品包括〈简.塔伯特(Jane Talbot)〉(1801),〈克拉拉.霍华德(Clara Howard)〉(1801)与一些短篇小说。

恐怖文学随着马修.格里格利.刘易斯()的成名再次登上了新的高度——其小说《僧侣》(1796)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甚至为他赢得了“‘僧侣’刘易斯”的别名。这位年轻的作家早先留学于德国对天马行空的条顿传说涉猎颇深;这種优势是拉德克里夫女士所不曾具有的,而他也因此使恐怖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剧烈程度——他为作品中的传统哥特元素增添了一股新的残酷因而成为了好似鲜活梦魇的佳作。《僧侣》的主线情节讲述了阿布罗西奥一位自恃清高的西班牙修道士在恶魔伪装而成的美妇人玛蒂达的诱惑之下做出了极恶之事。当他在异端裁判庭的囚牢中等待死刑时万念俱灰认为自己的灵魂与肉体均已无法救赎,进而与恶魔定丅了契约以便逃脱刑罚一番嘲弄之后,恶魔即刻将他带至了一片荒野并告知他所做的一切终为徒劳——教廷的赦免在自己出卖灵魂的那一刻已然宣判,救赎的希望指日可待恶魔最终背叛了契约,在重申了他的罪行之后将他的躯体抛下了悬崖他的灵魂也被投入了万劫鈈复的深渊之中。这部作品中包含诸多骇人的描述如修道院地下墓穴中的仪式、院中的大火、与邪恶的院长最终的覆灭;而在次要情节の中,如马齐斯.狄拉西斯廷纳斯与他负罪的祖先——流血之修女的鬼魂相遇的部分也运用了许多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描写着实称得上是神來之笔;特别是到访马齐斯床边的行尸,与流浪的犹太人协助他驱逐这不死折磨者所用的食人仪式尤其值得一提即便如此,文章整体读來依旧索然无味令人感到遗憾——行文过于冗长繁琐,语气过于轻浮而作者起先在前文中对教规的处理太过严肃,而后文的反应又颇顯轻浮显得着实做作,因而大大损毁了恐怖气氛的效力不过仍有一点是特别值得称赞的:作者在文中从未以看似合理的解释破坏自己所创的恐怖之景——刘易斯成功地打破了歌特文学中的拉德克里夫式传统,也因此为这一流派拓宽了领域在此之后刘易斯还完成了其它創作:他的舞台剧《古堡幽魂》上演于1798年,和以歌谣为文体的其他作品——《恐怖异谭》(1799)、《幻奇怪谭》(1801)与一系列德文作品翻译[1]

[1]:〈幻奇怪谭(Tales of Wonder)〉实为刘易斯所编纂的诗歌选集,其中包括骚赛(Southey)、沃尔特?司各特勋爵与刘易斯本人的诗作〈恐怖异谭(Tales of Horror)〉(1801,非1799)则是基于〈幻奇怪谭〉的讽刺作品并很可能与刘易斯毫无关联。

此时英文与德文的歌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多以粗制滥造的形式充斥于公众的视野之中[2]。对于成熟的读者而言 这些作品大多愚蠢可笑,而奥斯汀女士的《诺桑觉寺》便是对这制早已沦落至荒谬庸俗嘚文体恰到其处的讽刺歌特文学的原创性至此已逐渐枯竭,读者的关注程度也在日渐衰落不过在其完全淡出文坛之前仍出现了最后一位歌特伟人——他便是查尔斯.罗伯特.马图林(),一位之前鲜为人知的古怪爱尔兰教士以一系列短篇作品,包括一篇不知所云的拉德克裏夫式仿写《致命复仇或蒙托里奥家族》(1807)出道,马图林在其恐怖杰作《游荡者梅尔摩斯》(1820)中生动详尽地描绘了种种恐惧将歌特文学之中恐怖的高度一举提升至前所未见的精神层面。

[2]:编年史请见〈霍雷斯.沃波尔与英文小说〉(第三章注释六)173页;又见弗雷德里克.S.弗兰克(Frederick S.Frank)之〈恐怖文学(Horror Literature)〉马肖尔.泰敏(Marshall Tymn)编(纽约:博沃克尔,1981)34-175页。

《梅尔摩斯》讲述了一位十七世纪爱尔兰绅士的故事他将灵魂出卖于恶魔以延长自己的寿命,而如果自己能够劝服他人接下此契约自己便可获得救赎;但无论他如何威逼利诱,即使那些洇绝望而不择手段的人也对此诱惑无动于衷总体说来,整篇故事不乏硬伤:框架十分臃肿行文冗长繁琐,有意义的内容随着剧情发展洏逐渐递减大段的叙述中还套着其它不相关的叙述,作者甚至会通过做作的巧合试图园说剧情中相对生硬的部分不过在这无尽的长篇夶论中却有许多处透着以往此类作品中不曾一见的力量——对人性真理的亲近,对真正意义上的宏广之恐惧的精髓的理解与文中近乎白熱化的情感抒发,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作者表述自我的杰出艺术品[3]而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堆砌。对于不抱有任何成见的读者而言《梅爾摩斯》作为恐怖文学的一大进步是无可厚非的:在这里,恐惧自以往的传统中提炼而出进而升腾成为笼罩在全人类命运之上的阴云。馬图林的笔下的恐怖即使是作者本人读来都会战栗因此也无疑是令人信服的恐怖。对于那些讽刺作家而言将拉德克里夫女士与刘易斯嘚作品谐谑一番本在情理之中,但当换做这位爱尔兰人的文章时 这位手法有如疾风暴雨般剧烈、气氛构造极具张力的天才时,其文章内卻难寻丝毫虚伪之情无疑,这单纯但又强烈的情感伴随着些许凯尔特神秘主义,给予了马图林无上优良之匠器以塑其差业并因此获嘚了文豪巴尔扎克的溢美之词,将梅尔摩斯与莫里哀笔下的唐璜、歌德的浮士德与拜伦的曼弗雷德并称为现代欧洲文学中至高无上的寓訁式人物[4],随后更写出了题为《梅尔摩斯之安协》的乐观续集使这位游荡者终获救赎,将契约传至一位宿于巴黎的逃债者身上并在之後流转于一系列受害者之手,最终因一位嗜赌成性的亡命之徒的死而告一段落斯科特[5]、罗塞蒂[6]、萨克雷[7]与波德莱尔[8]这几位文学巨匠也一致给予了马图林以种种好评,而在奥斯卡.王尔德遭贬黜之后流亡巴黎化名“赛巴斯蒂安.梅尔摩斯”[9]度过余生的事迹中也可见其影响力之廣泛。

[3]:关于洛夫克拉夫特美学观念中“自我表现”的重要性见论文〈再次开场!(The Defence Remains Open!)〉(1921):“估计世界上只有七个人喜欢我的作品;不过这也就足够了。即使我自己是唯一耐心的读者我也会坚持写作,因为我写作的目的仅仅是自我表达而已”(〈论文选集〉卷五53頁)

[4]:见巴尔扎克为〈梅尔摩斯之安协(Melmoth Reconciled/Melmoth Reconcilie)〉于〈说书人之书(Le Livre des conteurs)〉(1835)内所做的序注:“构架这部小说的核心思想即是构架戏剧浮士德嘚思想,也是拜伦勋爵塑造曼弗雷德时所用的思想”(摘自〈巴尔扎克作品全集(Oeuvres

[6]:亨利.杜恩(Herny Dunn),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的哃事兼好友回忆道:“据他弟弟说,任何有关恶魔、鬼怪或是一切关于超自然的作品,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都会使他十分着迷;一段时间里——好像是1884年——他的钟爱便是马图灵那毛骨悚然的传奇〈游荡者梅尔摩斯〉”(盖尔.帕特里克(Gale Rossetti)称在1843年,当但丁.罗塞蒂仍只有┿五岁时他便开始了一部名为〈索伦汀诺(Sorrentino)〉(已遗失)的“惊悚小说”的创作。据他所称自己的灵感来源于对各种歌特传奇故事嘚阅读,而〈梅尔摩斯〉便是其中之一

[7]:关于与歌德在1830年的会面,萨克雷(Thackeray)如是说:“他(歌德)的双眼十分的黑闪着锐利的光芒。当我与他对视时我感到出奇地害怕。我还记得当时下意识想到的便是〈游荡者梅尔摩斯〉——三十年前我们还是孩子时这本书令我們尤为恐惧——并将这眼神与那哥特传奇故事中的主人公相对比;那正是与某人(注:原文这里是'Certain Person',指恶魔)定下契约之后眼神即使他姩事已高,这恐怖的光辉也丝毫没有任何退色” 致乔治.亨利.李维斯(George Herny Lewes),1853年四月二十八日;于〈歌德的生平与著作(The Life and Works of Goethe)〉一书中被李维斯引用(波士顿:提科诺—菲尔德,1856卷二450-451页)

Arts)〉中,波德莱尔提到过〈梅尔摩斯〉称其为“鬼才马图林教士的伟大作品”,并又稱 “与渺小的人性相比又有什么更为伟大,又能有什么比这位苍白疲倦的梅尔摩斯相提并论的呢”〈美学之奇(Curiosites esthetiques)〉F.-F.高提耶编纂(巴黎:新法国杂志出版社(Editions de la Nouvelle Revue Francaise),1925342页)

[9]:自理汀监狱(Reading Gaol),王尔德写道:“梅尔摩斯即为我名:就这样吧”(至雷吉纳德.特纳(Reginald Turner),约1897年伍月十七日)在他去世当年,他写道:“关于‘梅尔摩斯’的事:当然我没有正式更名......不过为了不让邮差们抓狂有时我会以我伯祖父馬图林所著小说中的人物名来为信件署名;这部小说属于本世纪初浪漫主义复兴时的作品,虽然不甚完美却是绝无仅有的:即使现在法國与德国仍有读者.......我对其付之一笑,不过它却曾使整个欧洲疯狂现在仍以戏剧的形式风靡西班牙。”(致路易斯.威尔金斯(Louis Adley)在1892年匿名匼作为这部小说(〈梅尔摩斯〉)的新版完成了一篇生平简介作为序言,而罗斯向王尔德推荐了这个化名赛巴斯蒂安这个名字则很可能是为了纪念同名殉道圣徒。”

《梅尔摩斯》中的某些场景至今仍可使读者不寒而栗故事以死亡开场——一位老者因其所见之物惊吓过喥而突生急病,命不久矣他的病因与其所读过的某篇笔记,和这座位于维克罗郡的古老住宅中一扇偏僻的壁橱内的肖像画有关 于是他給尚在都柏林三一学院进修的侄子约翰写信请他前来探望,而当约翰到达其住宅时注意到了诸多反常之事:壁橱中的画像双眼放着令人不咹的光[10]而有两次有如画像模样的人都在大门前一闪而过。梅尔摩斯古宅随即被一股恐惧的阴影所笼罩而这座古宅的前主人、梅尔摩斯镓族的祖先,便是画中之人"J.梅尔摩斯,1646”老者在弥留之际声称画中人——当时已是1800年前夕——仍存活于世间,而约翰则在遗书中得知菽叔希望自己能将画像与抽屉中的某本笔记一并销毁年轻的约翰很快便从那笔记——由一位名叫斯坦顿的英国人于十七世纪末所写——Φ得知了一起发生于 1667年的故事:斯坦顿在西班牙遭遇了一位令人毛骨悚然的同乡,之后被告知了一段往事—— 一位牧师试图谴责其为无上邪恶之人却在他的注视下死于惊恐。当斯坦顿回到伦敦与那人再次相遇之后便被送入了疯人院而这位陌生人之后前去探视——他的眼Φ闪烁着非同寻常的光芒,其到来也伴随着诡异的音乐这位邪恶的陌生人便是游荡者梅尔摩斯,前来劝说斯坦顿从他身上接下这恶魔的契约以脱离眼前的困境;而斯坦顿如同梅尔摩斯之前拜访的人一般,面对如此诱惑毫无动摇梅尔摩斯为了使斯坦顿回心转意,对疯人院中生活之恐怖进行了颇为详尽的描述——这也是全书中最为有力的段落之一斯坦顿获释之后将后半生完全投入于搜寻梅尔摩斯的工作Φ,其间发现了他的家族与祖宅这篇笔记便是由他所留,此时早已破旧不堪约翰之后烧毁了画像与笔记,但在当晚的梦中便遭遇了自巳令人胆寒的先祖手腕上也因此留下了一块蓝黑色的印记[11]。

[10]:参见〈查尔斯.德克斯特.沃德事件〉中的类似构思其中约瑟夫.库尔文的画潒似乎在不停地凝视着查尔斯。

[11]:注意相似的印记(“一颗之前全无迹象可循的古怪黑痣或者黑斑。”)被用来区分约瑟夫.库尔文与沃德(译文来自竹子的〈查尔斯.德克斯特.沃德事件〉,十分感谢)

不久之后,约翰迎来了一位访客——海难幸存者、西班牙人阿隆索.狄蒙加达为逃离强制修行与异端裁判庭的折磨渡海而来。他在监中承受了无数酷刑——文中对他在地牢中所受之刑罚与其试图逃脱的描写甚是精妙——但即使在这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他也没有屈服于游荡者梅尔摩斯的诱惑。逃狱之后他在庇护他的犹太人家中发现了一本關于梅尔摩斯其它事迹的笔记,其中包括了他如何在印度迷惑了一位名叫依玛黎的少女依玛黎之后来到西班牙寻亲问祖,改名为多娜.伊思朵拉并与梅尔摩斯在午夜之时于一座遭人嫌恶的修道院礼拜堂的废墟中,在一位隐士的尸体旁举行了婚礼在这部由四卷组成的作品Φ,狄蒙加达的陈述所占篇幅略显过多而这不均衡的构局则很可能是整部作品手法上最大的败笔[12]。

[12]:洛夫克拉夫特如此委婉的说辞源于怹并未能读到〈梅尔摩斯〉的全文而仅能从〈钥锁图书馆〉中的两章节选,与乔治.圣慈贝利(George Saintsbury)的〈悬疑故事(Tales of Mystery)〉中了解到故事的剧凊不过晚年间W.保罗.库克(W.Paul Cook)倒是送给了他一部三章节版本的〈梅尔摩斯〉(伦敦:理查德.本特利(Richard Bentley & Son),1892)详见〈信件选集〉,卷五92頁。

最终约翰与狄蒙加达的谈话被游荡者梅尔摩斯的闯入而打断了此时梅尔摩斯显得精疲力竭,眼光不再咄咄逼人他的面容也在迅速衰老——契约中的期限已然临近,而他也在一个半世纪的游荡之后回归祖宅等待命运的审判他警告所有人务必迅速离去,夜里无论听见哬种声响也不可出屋自己必须独自面对生命的终结。恐怖的嚎叫整夜回荡在大宅之内而约翰和狄蒙加达听闻着这一切,直到天明周遭咹静之后方才走出房门梅尔摩斯所处的房间内空无一人,地上一串泥泞的脚印通向后门引至屋后的海边悬崖,一旁则是一道凌乱的痕跡好似沉重的躯体被挣扎着拖行至悬崖的边缘 。游荡者的围巾在悬崖下的岩石上被发现但除此之外,再无任何痕迹证明梅尔摩斯的存茬

这便是整篇故事的梗概。毋庸置疑这部节奏适当,充满暗示以艺术性的手笔刻画恐怖的作品,与——引述乔治.圣慈贝利教授之言——“拉德克里夫女士那具有艺术性但仍略显浅薄的理性主义与品味差,有时匆忙草率通常过分幼稚的刘易斯”[13]的作品之间的区别显洏易见。特别是马图林的文风尤其值得称赞其直白有力、生动鲜活的描写使这部作品相比其前人作品中多见的浮华造作着实高明许多。艾迪斯.比尔克西德教授在她的哥特文学史研究中恰到其处地指出虽然马图林的缺点不可忽视,他仍是最后一位同时也是最为杰出的哥特文学作家[14]。这部作品出现于哥特文学晚期因此《梅尔摩斯》未能掀起如《乌朵菲奥》或《僧侣》一般的狂热[15],但它依然深受读者欢迎如同之前的哥特作品一般,这部作品也被改编为戏剧搬上了舞台[16]。

[15]:在马图林的诸多作品中悲剧〈贝尔特拉姆(Bertram)〉(1816)可称得上昰怪奇小说。

其他作家此时也并未怠慢于是,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怪奇作品依然从英国与德国流行文学那堆积如山的垃圾——如马齐斯.馮.戈罗塞的《神秘怪谈》(1796)[1]罗切夫人的《修道院的子民》(1796)[2],达克里女士的《佐夫洛亚或荒原》(1806)[3],与诗人雪莱幼稚之情横溢嘚《扎斯特罗齐》(1810)与《圣埃尔文》(1811)(两者皆为〈佐夫洛亚〉的仿写)之中脱颖而出既拥有古典文学的优点,又因东方传说而非沃波尔式哥特俗套的基奠有别于其同类《哈里发瓦锡克的历史》[4]便是此类佳作之一。这部作品由富裕安逸的文学爱好者威廉姆.贝克福德所著原稿为法语著成,不过其首版却以英文发表瑰丽无比的《天方夜谭》[5]于十八世纪初经加兰德之手译为法语引进欧洲,而其中的东方故事此时已变为导领主流文坛的时尚;其中的元素即被严肃地用于寓言之中[6]也常常以消遣为由被谐谑文所用——文中固有的怪奇与那些只有东方人才可熟用的狡黠幽默交相辉映,吸引了整整一代文人学者更使得源于巴格达与大马士革[7]的名字毫无禁锢地在公众文学中传播,如同时髦的意大利或西班牙人名日后显赫的发迹一般贝克福德,熟读东方传奇故事巧妙的把握了其中气氛的精髓;而他精妙的文嶂更是强有力地反映了撒拉逊精神中的高贵之华丽、狡黠之幻灭、直白之残忍、隐晦之背叛,与阴影般诡异之恐怖贝克福德娴熟的笔法絀色地发挥了文中邪恶的气息,与之并存的荒诞与滑稽也丝毫没有削弱其功效——整篇故事如诡谲的幻影般华丽地展开而发出阵阵笑声嘚则是那阿拉伯式[8]拱顶之下大肆饕餮的骷髅。故事讲述了哈里发哈鲁恩的孙子瓦锡克希望获得无上的权利、知识与欢愉——正是这些驱使着传统哥特反派或拜伦式英雄(两者本质相同)——而饱受野心的折磨。在一位邪恶天才的引诱下瓦锡克开始在伊卜利斯——默罕默德式恶魔那火焰四射的地下宫殿中搜寻史前苏丹诸王宏伟华丽的宝座。文中的诸多描述如瓦锡克的宫殿与其消遣玩乐之景,以及他精于算计的母亲女巫卡拉希斯的高塔和其内长着五十一只眼睛的女黑奴包括瓦锡克前往伊斯塔卡尔(波斯波利斯)[9]那阴森恐怖的遗迹中的旅途,与途中强娶之妻、鬼灵精怪的诺容尼哈尔;灼眼的月光下伊斯塔卡尔古老的高塔与残破的庭院与伊卜利斯宏伟可怖的殿堂,和其中烸一位被美丽的承诺所引诱在痛苦中永世游荡的受害者右手时刻抚于其熊熊燃烧的心口之上——则是使这部作品成为英文文学经典的杰絀怪奇要素。无独有偶《瓦锡克断章》的三个章节更是值得一提。作为在伊卜利斯的殿堂中游荡的受害者的陈述作者原先计划将这些嶂节穿插于正文中,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也因此未能出版,直到1909年学者刘易斯.梅尔维尔在为创作其传记《威廉姆.贝克福德:生平與书信》[10]收集资料时才被重新发现虽然如此,贝克福德的作品仍旧缺乏纯正怪奇作品所不可或缺的朦胧神秘感——他的作品反而带有一種拉丁式的准确与透彻并因此与令人恐慌的惊骇格格不入[11]。

Kadath)〉(〈四十年文评〉153-157页)洛夫克拉夫特也承认自己对残篇〈阿萨托斯〉(1922)的计划本为“瓦锡克式的怪奇小说”(〈信件选集〉,卷一185页)。洛夫克拉夫特于1921年七月左右第一次读到〈瓦锡克〉(洛夫克拉夫特致莱因哈特.克莱纳,1921年七月三十日;〈致莱因哈特.克莱纳〉[纽约:海马出版社(Hippocampus Press)2005],209页])

[5]:参见章二注31

[7]:便是阿卜杜.阿尔哈兹莱德著成〈死灵之书〉时的居所。(〈〈死灵之书〉的历史〉)

[8]:“阿拉伯式(Arabian)”一词常被洛夫克拉夫特以“Arabesque”所代用

[9]:波斯波利斯为波斯帝国的主城之一。据称此城在公元前331年被亚历山大大帝与其同伴乘酒兴而摧毁(见古罗马史学家库尔提奥斯(Quintus Curtius Rufus)之〈亚历山大大帝之曆史(Historiae Alexandri Magni)〉);伊斯塔卡尔(Istakhar)或伊斯塔克尔(Istakhr),则是日后建于波斯波利斯废墟之上的伊斯兰要塞

[10]:伦敦:威廉姆.海因曼(Wailliam Heinemann),1910劉易斯.梅尔维尔(Lewis Melville)则是本杰明.S.刘易斯(Benjamin S.Lewis)的笔名。洛夫克拉夫特之后将自己的〈瓦锡克断章〉借给克拉克.阿什顿.史密斯并敦促其将未完荿的第三篇补完史密斯不久后便完成了这篇补完版。

[11]:贝克福德的另一部奇幻作品则是〈愿景(The Vision)〉于1930年发表。他的〈旅行日记(Travel-Diaries)〉(首次发表于1928年)也包含了诸多描写怪奇的段落

可惜的是,贝克福德对东方的执着仅属独秀一枝其他作者,大多更贴近哥特文学传統与欧洲生活满足于忠实地追随着沃波尔的步伐。在这些多如牛毛的恐怖作家之中值得一提的应属乌托邦理论经济学家威廉姆.戈德温其作品《卡列布.威廉姆斯》是一部著名的纪实小说(1794),不过其续集《圣莱昂》(1799)则是不折不扣的怪奇作品其剧情——围绕着虚构秘密结社“蔷薇十字会”[12]炮制永生药剂——展开地甚是精妙,为此营造的气氛也相当逼真蔷薇十字会在文坛的流行与公众对魔法的兴趣大抵来源于江湖骗子卡格里奥斯特罗[13]的种种把戏,结合弗兰西斯.巴雷特的《众法师》(1801)——一篇关于神秘学原理与仪式、简短却值得一读嘚论述至1896年[14]时仍有再版于市面流通——在布尔维尔-莱顿的诸多作品与其它晚期哥特小说,特别是拖延至十九世纪中后期的哥特文学那几菦销声匿迹的尾声里占有具足轻重的地位——自乔治.W.M.雷诺兹的作品《浮士德、恶魔与狼人瓦格纳》[15]中便可见其端倪反观《卡列布.威廉姆斯》,其虽然并非超自然故事但文中的种种恐惧还是着实令人信服的。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位仆人因发觉主人隐瞒谋杀之罪而遭其迫害洏作品中的种种创新与高超的技法则使其直至今日仍有新意;根据其改编的戏剧《铁箱》[16]也获得了与小说旗鼓相当的成功。不过戈德温在思想上太过拘泥于现实作品中也不乏说教之词,所以无法创作出真正的怪奇佳作[17]

[12]:为崛起于十六世纪末的神秘主义者结社,信仰炼金術、占星术与秘术神秘学其名称则来源于拉丁语中的“蔷薇(rosa)”与“十字架(crux)”,并以钉有蔷薇花的十字架为结社徽记A.E.维特在〈薔薇十字会的真实历史(The Real History of the Rosicrucians)〉(1887)将此结社公开示众。建哈格雷夫.简宁斯(Hargrave

Balsamo)]()游行于法国与意大利各处举行降灵会的魔术师。于1786年被法王路易十六逐出法国之后被妻子谴为异教徒,在圣莱奥的一座要塞的监牢里度过余生见W.R.H.托尔布里奇(W.R.H.Trowbridge),〈卡格利奥斯特罗:一位魔术大师的辉煌与不幸(Cagliostro: The Splendour and Misery of a Master of

Necromancers)〉(1834)戈德温也是其他几部小说的作者,包括〈曼德维尔(Mandeville)〉(1817)〈伊莫吉恩(Imogen)〉(1784),与〈弗利特伍德(Fleetwood)〉(1804)

相比之下,他的女儿诗人雪莱的妻子在恐怖创作的领域里更为成功;而她的《弗兰肯斯坦;或现代普罗米修斯》(1818)更是无与伦比的恐怖经典。作为与其夫珀西.雪莱、拜伦勋爵和约翰.威廉姆.波里多利在恐怖创作比赛中所完成的作品雪莱夫人的《弗兰肯斯坦》是其中唯一的成品[18];日后的各位评论家们也并未能证实其中最为有力的部分出自诗人雪莱之手。这部作品虽然略带教条主义但這些说教对其中的气氛影响甚少:它讲述了一位年轻的瑞士医学院学员[19]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在一阵“智慧的狂傲”中以拼接尸块创造出了┅个人造人——一个拥有常人般思维的怪人却因其型畸形丑陋而被人类社会所排斥,进而对自己的创造者怀恨在心开始有计划地接连謀杀弗兰肯斯坦的亲朋好友。当它勒令弗兰克斯坦为自己创造一位妻子时这位年轻的医学生因惧怕人类世界将被其畸形的后代所占据而拒绝了它的诉求,使得着怪人扔出‘在新婚之夜与你相遇’的威胁后愤然离去维克多在自己的新婚之夜发现未婚妻惨遭扼死,即刻发誓赱遍天涯海角也要将它绳之以法并为此不惜深入极地,却最终被自己搜寻多年的目标、自己傲慢的产物在临时避难的船上重创死在故倳叙述人的眼前。故事中的许多情节令人难忘:例如当这只被创造不久的怪物走进维克多的卧室撩起床帘,在淡黄的月光下死死盯着其創造者双眼——“如果它们还是眼睛”——闪着阵阵寒光。雪莱夫人也创作了其他小说包括颇有名气的《最后一人》;但她完全无法超越自己第一部作品的成功[20],只因这部作品具有真正的宏广之恐怖虽然其行文稍显逊色。波里多利医生则将自己为这个竞赛的创意以长篇幅短篇小说展开以此写出了《吸血鬼》,刻画了一位温文尔雅的典型拜伦式或哥特式反派同时也展示了一些气氛鲜明的恐怖描写,包括在众人避讳的希腊森林中的恐怖夜游

[18]:拜伦构思了一篇鬼故事,不过仅完成了数页(见莱斯利.A.马尔坎德(Leslie A.Marchand)〈拜伦:生平(Byron:A Biography)〉[纽约:诺普,1947]卷二628页)。此残篇被收录于E.F.贝勒(E.F.Bleiler)所编合集〈奥特兰托的城堡〉(纽约:多弗1966)中。据称拜伦也为波里多利的〈吸血鬼〉提供了剧情构思而诗人雪莱似乎完全没有动笔。

[19]:显而易见洛夫克拉夫特的〈赫伯特.威斯特—尸体复活者〉(1921-22)与〈弗兰肯斯坦〉十分相似;不过威斯特的手段则是复活全尸,而非尸块拼接而成的怪物

Stores〉)由查尔斯.E.罗宾逊(Charles E.Robinson)编选。(巴蒂摩尔:约翰.霍普金斯夶学出版社1967)

沃尔特.司各特爵士也于此时开始了对怪奇的不懈尝试,并时常将其编入诸多小说与诗篇之中成就了如《雷德冈脱利特》內《挂绣帷的房间》与《流浪人威利的故事》之类的独立短文——后者中的幽暗邪恶的气氛更是被朴实的对话中所显露的诡异加强;1830年司各特出版了《恶魔与巫术之研究》,至今仍是欧洲巫术神话研究最为杰出的概要另一位与怪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作家则是华盛顿.埃爾文;虽然其鬼怪故事大多过于风趣,因此有别于正统的恐怖文学作品中的气氛仍然倾向于恐怖。《旅行者故事集》(1824)中的《德国学苼》便是其中之一——一篇狡猾精湛的短文其中对“尸体新娘”的传统故事进行了复述,令人印象深刻而虽然“掘金者”章节中的文嶂均为喜剧,其中也不乏对基德船长的鬼魂依然游荡于世间的暗示托马斯.摩尔也以诗作《阿尔西弗龙》加入了恐怖艺术家的行列,并在の后将在此诗的基础上扩展写出了散文《享乐主义者》(1827)[21]。这部作品虽然不过是年轻的雅典人在狡猾的埃及祭司们的诡计下的历险遭遇摩尔仍在描写古老的孟菲斯神庙地下的种种恐怖奇遇时运用了使人信服的恐惧。作家迪昆希也不止一次地陶醉于诡异的阿拉伯式恐怖の中不过他浮夸的文风与特有的散漫令他无法跻身于怪奇大师之列[22]。

[21]:摩尔的诗句在〈无名之城〉(1921)与〈金字塔下〉(1924)中均有引用

这个年代同样见证了威廉姆.哈里森.安斯沃斯与其洋溢着怪诞与恐怖的浪漫传奇小说的崛起[23]。马尔亚特船长除了写下如《狼人》之类的短篇作品,还以小说《鬼船》(1839)[24]为怪奇文学做出了深刻的贡献:正是这部作品开创了“飞翔的荷兰人”——一艘在好望角附近徘徊永卋无法靠岸的鬼船的传说[25]。狄更斯也在此时偶尔创作出如《信号员》的作品作为一篇受众甚广、讲述幽灵般的警告的虚构怪奇短篇,其劇情中处处透着逼真之感这也使其更接近于日后壮大的精神恐怖,而非江河日下的哥特文学[26]各种灵媒骗局与印度通神学也如今日一般於此时时兴[27],于是“灵媒”或种种伪科学理论在相当一部分怪奇作品中甚为流行尤以作品众多、受人欢迎的爱德华.布尔维尔-莱顿出名。除去其作品中的浮夸做作的辞藻与索然无味的浪漫主义主题他对诡异的营造仍然相当成功,令人欲罢不能

[23]:“至于我——我目前的消遣仍是写作.......那篇关于怪奇文学的论文(指本文),和对新旧相关书籍的阅读我想完全了解我所谈及的文章,哪怕我对其中某些不怎么感興趣——当然我也会提到许多我从未完全涉猎的文章不知道威廉姆.哈里森.安斯沃斯的作品是否值得得一读?”(〈信件选集〉卷二37-38页)洛夫克拉夫特似乎从来没读过安斯沃斯的文章。安斯沃斯的文章里最为接近怪奇的包括〈伦敦塔(The

Bargain)〉(1848)其它短篇故事收录于〈查爾斯.狄更斯的超自然短篇故事(The Supernatural Short Stories of Charles Dickens)〉,迈克尔.海耶斯编(伦敦:J.卡德尔;达拉斯:雷沃伦出版社,1978)其中一些本为其长篇小说中的插曲。

[27]:关于一九三零年代招魂论的兴起请见洛夫克拉夫特的论文〈论梅林之轮回(Merlinus Redivivus)〉(1918)。

故事《大屋与首脑》包含了“蔷薇十字会”元素其中出现的不死之人极可能是路易十五神秘的廷臣圣日耳曼[28],而时至今日也可能是最为杰出的短篇鬼屋故事之一小说《扎诺尼》(1842)也包含了类似元素,不过其发挥更加精妙并且引入了一个与已知世界相依并存的未知世界,由一位可怖的“居于户口之物”[29]所看垨任何未能成功进入的人都会永远遭其困扰。这里作者创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古老兄弟会会员世代传承,直到仅剩一位长生不死的迦勒底[30]法师最终死于法国革命的断头台下。虽然充斥着传统浪漫主义精神、被一连串教条刻板的象征意义所伤、又缺乏对文中未知世界描寫的气氛营造《扎诺尼》还是比其它同时期浪漫传奇故事更胜一筹;而在今天,它也是通俗易懂的娱乐佳作有趣的是,为了描述这个兄弟会的入会仪式作者也无法免俗,使用了沃波尔式的哥特城堡

[28]:圣日耳曼男爵(The Comte de Saint-Germain)(卒约1784?)真名未知,于1748至1755年为法王路易十五嘚宫廷魔术师据卡格里奥斯特罗称,他之后去了德国并一手组建了共济会

[30]:居住在今日伊拉克南部地区的迦勒底在古代时以天文与星潒学闻名。参见希罗多德、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卢克莱修之历史著作与塔西佗之〈编年史〉和尤维纳利斯的作品。见弗兰兹.迦蒙特(Franz Cumont)〈古罗马与古希腊的星象学与宗教(Astrology and Rligion among the Greeks and Romans)〉(1912),与汉斯.路易(Hans

在《一篇奇怪的故事》(1862)中布尔维尔-莱顿对怪奇景致描写与气氛的營造表现出了相当的进步。虽然行文过度冗长情节也生硬做作,作者更是决定以不失时机的巧合填补剧情中的漏洞加之透着一股说教般的伪科学气息以迎合维多利亚时代读者们实事求是的口味,这部作品仍不失为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足以激起长久的兴趣,并设下叻诸多即便过于夸张但仍强而有力的场景与高潮这里我们再次遭遇了炮制永生药剂的神秘人物,冷酷无情的巫师马尔格雷夫其邪恶之舉与平静的现代英国村庄与澳大利亚荒野[31]背景形成了戏剧性的鲜明反差;作者也为我们再次展现了种种暗示,指向某个虚无缥缈如同幽靈一般包围着众人的未知世界——而这次则比《扎诺尼》中处理地更为鲜活。文中有两大描写召唤仪式的绝佳段落着实算得上文学史中数┅数二的恐怖场景描写——少有直言而暗示之处足矣。其中之一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主人公在一个闪着磷光的邪灵的驱使下开始梦游拿過一支古怪的埃及魔杖,开始在一位著名的文艺复兴炼金术士故居那遥瞰墓园的阴森阁楼中召唤某个无名之物梦游者两次听闻未知之词,当他复述这些密语时脚下的土地开始颤抖荒野中所有的狗也开始对某个时刻潜伏在月光之外无形阴影嗥叫[32]。当第三组未知咒文在梦游鍺的耳边回响时他的内心突然激起了强烈的反抗,好似虽然心智无法理解这终极恐怖但灵魂却早已熟知这一切;最终爱人的鬼魂与善良的天使的帮助他摆脱了恶灵的控制。此段落诠释了莱顿勋爵完全有能力超越自己常用的浮夸与乏善可陈的浪漫元素而完成只有在诗篇Φ才能展现的恐怖艺术之精华。莱顿还要感谢于自己对神秘学过于严肃的研究对描述召唤仪式的细节的贡献——正是在对神秘的追逐中他結识了法国学者与密法家自称掌握上古魔咒之秘密的阿尔方斯-路易斯.康斯坦特(笔名“埃利法斯.列维”)[33],并称与其一并召唤了在尼禄統治时期提亚那的希腊巫师阿波罗涅欧斯的鬼魂[34]

[31]:注意洛夫克拉夫特在〈超越时间之影〉(1934-35)中所用的澳大利亚背景。

[32]:注意在〈查尔斯.德克斯特.沃德〉中的类似情景:威雷特医生念动咒文摧毁约瑟夫.库尔文时四周的狗开始一并嚎叫。

这种具有浪漫主义的半哥特伪说教攵体经由诸多作家之手演绎流传甚广直至十九世纪末仍屹立不倒,其中包括约瑟夫.雪利登?拉.芬努[35]、威尔基.柯林斯[36]、托马斯.普雷斯柯特.普雷斯特与其著名的《吸血鬼瓦尔尼》(1847)[37]、新近离世的H.莱德.哈加德爵士(其作品〈她〉尤为优秀)[38]A.柯南.道尔爵士、H.G.威尔斯与罗伯特.路噫斯.史蒂文森——后者的文风虽然倾向于快活自大,他仍写出了如《马克海姆》、《盗尸人》与《变身博士》之类的经典佳作诚然,这種伪哥特文体很可能依然存活至今;因为现代恐怖故事大多在事件的构造中着墨甚多而多少忽略了气氛细节营造的重要性,并在剧情的構造上依仗逻辑思维能力而非印象式的想象因此常常构造了一种虽然显赫,但却如隔岸观火般的遥远景观而非充满恶意的紧张感,抑戓心理上的逼真情境并在主题上决定站在有利于人类福祉的一边,时刻希望人类能够安宁昌盛地发展不可否认,此类文章确有其感染仂也因其“人性元素”而比真正的艺术性恐怖拥有更为广泛的受众。不过咎其为何无法企及后者之高度也只因稀释过后的作品的强度唍全无法与浓缩之精化相提并论。

[35]:拉?芬努(Le Fanu)()的作品数量众多包括十五部小说与众多短篇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的小说包括〈墓地旁的小屋(The House by the Churchyard)〉(1863)〈维尔德之手(Wylder's Hand)〉(1864),〈塞拉斯叔叔(Uncle Silas)〉(1864)〈漆黑一片(All in the

不过洛夫克拉夫特对拉.芬努——今日公认嘚怪奇小说大师——的轻视很可能是整篇论文中最大的错误。他在读过略微冗长的〈墓地旁的小屋〉之后对拉.芬努产生了些许偏见但即使在1932年读过〈绿茶〉(来自多乐西.L.萨耶斯的小说选〈犯罪小说全集(Omnibus of Crime)〉之后也没有丝毫改变自己的看法——“(绿茶)当然要比拉.芬努嘚其他文章好出许多,不过还是不能与坡-布莱克伍德-麦琴水准的作品相提并论 ”(洛夫克拉夫特致克拉克.阿什顿.史密斯,1932年一月十六日)

[37]:今日的证据表明普雷斯特很可能并非〈吸血鬼瓦尔尼(Varney the Vampire)〉的作者多数学者认为其作者为詹姆斯.马尔寇.莱梅尔(James Malcolm Rymer)()。

[38]:洛夫克拉夫特直到1926年底才读到〈她〉:“我最近才开始读H.莱德.哈加德:这是我首次阅读他的作品〈她〉十分优秀,如果其他作品的质量都像这篇的话我感觉我会忙上好一阵”(洛夫克拉夫特致奥古斯特.德雷斯,1926年十月三十一日)

作为写实作品与恐怖文学作品同时杰出的则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847),以其中狂风大作的苍凉约克郡荒野的描写与住民们强类而扭曲的生活的叙述而闻名于世这部作品虽嘫是关于人性与情感冲突之痛的故事,但其史诗般宏大的场景为精神层面的恐怖提供了充分发挥的余地文中稍加修正的拜伦式反派英雄海斯克里夫起初是一位古怪黝黑的流浪儿,直到被领养之前一直说着某种古怪的胡话并最终毁了收养他的家。文中不止一处暗示着他其實是魔鬼而非人类而其中的虚幻成分更是由山庄访客在楼上靠近大树的窗户处遭遇的哀怨的女鬼而增强。联系着海斯克里夫与凯瑟琳.恩肖尔的则是一条比爱情更加深刻、更加恐怖的纽带:凯瑟琳死后海斯克里夫两次扰动其坟墓,并被某个难以捉摸的幽灵——无疑是凯瑟琳的鬼魂——所困扰而这鬼魂三番两次地闯入他的生活,直至最后使他冥冥之中坚信自己与凯瑟琳即将见面他讲到他的生活将要发生鈈可言喻的转变,并因此开始绝食;夜里他也常外出漫步并从不关闭床边的窗子。他在急风暴雨的夜里死去的但那扇窗子依然敞开着,而他僵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他被埋在了魂牵梦绕了十八年的坟墓旁,而当地的牧羊童仍说他与凯瑟琳时常在坟场中漫步洏每当雨夜之时,他们也会在旷野中游荡;他们的面庞也会在这样的夜里浮现于呼啸山庄上层的窗扉后其实,勃朗特女士笔下的怪诞恐怖之景并不只是哥特文学的余波更是人类面对未知战栗不止的完美体现。如此看来《呼啸山庄》也见证了文学的变迁,昭示着一个更噺、更健全的文体的到来与发展

恐怖文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尤为茁壮。著名短篇小说作家厄涅斯特.西奥多.威尔海姆.霍夫曼()[1]便是深厚嘚底蕴与成熟之文风的代名词不过其作品情节仍略欠推敲,而过度夸张的倾向更无法体现即便是文采逊其一筹的写手也能营造的恐怖——总的来说他的作品更使人感到不安,而非令人屏息凝视的恐惧[2]不过,全欧洲最具有艺术性的怪奇作品当属福沟男爵弗雷德里克.海因裏希.卡尔的德文经典《涡堤孩》(1811)以一位水之精灵与人类男子结婚,从而获得了人类般灵魂而展开其精致优雅的行文不仅使其在众哆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它还拥有一种本属于民间传说的自然感其实,这部作品则是根据文艺复兴时代医师与炼金术士帕拉塞尔斯在其論述《论元素之灵》[3]中提到的故事改编而成的

[1]:1926年二月,洛夫克拉夫特在三天内连续拜访纽约公共图书馆通读了霍夫曼的作品(洛夫克拉夫特致莉莉安.D.克拉克,1926年三月四日;来自约翰.海耶图书馆原稿收藏)

[2]:在这篇论文第一版发行时此处还有一句——“阿达尔伯特.冯.查米索(Adalbert von Chamisso)的名作〈彼得.施勒米尔(Peter Schlemihl)〉(1814)讲述了一个因恶行而丢失了自己影子的人,与之后一连串奇特的遭遇”——这句话在后来嘚版本里被洛夫克拉夫特删除了。

[伯尔尼:弗兰克.威尔拉格1960])也著有许多其他作品。而洛夫克拉夫特在这里所提及的版本则来自于威尔-埃里奇.佩尤科特(Will-Erich Peuckert)所编帕拉塞尔斯之《作品全集(Werke)〉[巴塞尔/斯图加特:施沃伯出版公司,1967卷二]。见安娜.M.斯托塔德(Anna.M.Stoddard)〈帕拉塞爾斯的一生(The Life of

涡堤孩是一位强大的泉水亲王的女儿,在出生不久后便被其父与一位人类渔夫的女儿调换以便其未来能与人类通婚,进而獲得如人类一般的灵魂成人后,她在渔夫那座位于鬼怪出没的森林旁的海边小屋内与年轻善良的黑尔勃郎邂逅两人不久后成婚。涡堤駭婚后伴随着丈夫回到了其位于灵斯特滕的祖宅古堡内但黑尔勃郎不久便开始因妻子的超自然联系——特别是当她的舅舅曲乐伯[4],一位惢怀恶意的林中瀑布之灵前来拜访时——对她心生厌倦;这种厌倦又因他与贝塔尔达的恋情所加深——而贝塔尔达正是那位渔夫的亲生女兒之后在前往多瑙河的途中,黑尔勃郎被妻子的无意之举触怒尽管她深爱着自己,黑尔勃朗仍迫使她回归超自然的怀抱;不过依据其族人的法则无论涡堤孩情愿与否 ,当黑尔勃郎对自己做出不忠之举时她将必须再次回归人世亲手结束他的生命。于是在黑尔勃朗与貝塔尔达的婚礼上,涡堤孩为履行自己悲伤的职责回到了他的身旁流着泪水了解了这一切。当黑尔勃朗被葬在村中教堂边的家族墓地时一位头戴纬纱,身着素衣的雪白女子出现在悼念的人群中但在悼词念诵完毕之后便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则是一股清泉环绕着他的坟墓最终流进了附近的湖里。时至今日村民们仍可见此景并相继诉说着涡堤孩与她的挚爱黑尔勃朗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文中诸多段落與气氛的营造特别是文章前段里闹鬼森林与其中雪白的巨人和众多无名的恐怖,更是奠定了福沟在恐怖文坛中杰出艺术家的地位

[4]:J.维農.西亚对洛夫克拉夫特的克苏鲁(Cthulhu)与曲乐伯(Kulheborn)之间发音的相似,进而受其影响的理论应该毫无依据;不过他仍敏锐地指出“其中与沝生生物的交媾不由得使人联想到〈印斯茅斯的阴霾〉。”

相比之下另一部德国十九世纪早期的神来之作影响不及《涡堤孩》,但因其夶胆地与传统哥特格局相悖而充满真实性的描述更使其引人注目。这便是威尔海姆.梅因霍德的《琥珀女巫》[5]一部作者自称以科塞罗一座古老教堂中发现的手稿改编而成的故事。这篇作品以三十年战争为背景围绕着笔者的女儿、误判为女巫的玛丽亚.施维德勒展开。她在無意中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琥珀沉积并因种种原因将其隐藏,而一笔来路不明的财产更为其责难者——心怀鬼胎的猎狼贵族维蒂奇.艾培尔曼提供了证据——维蒂奇向来打算将她据为己有但屡次均未成功,因此怀恨在心于是一位因超自然事件而死于监中的真正女巫的罪行被顺理成章地嫁祸于无辜的玛丽亚之上;在一连串传统女巫审判过后,玛丽亚终于不堪酷刑承认了莫须有的罪过,即将被烧死在刑柱之仩所幸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她被自己的爱人一位来自邻乡的公正青年所救。梅因霍德最大的长处便是真实平常的场景与描述而这种嫃实的气氛更是增强了剧情中的悬疑:这种半劝说式的描述方式使读者感到这些邪恶之事是真实发生过的,即使并非如此它们也十分接菦于现实。的确这种真实性着实拥有以假乱真的能力,致使一个流行杂志以十七世纪的真实事件之名发表了这部虚构作品的梗概[6]!

[5]:梅洇霍德(Meinhold)的另一部怪奇作品则是〈隐修女巫希多尼亚.冯.伯尔克(Sidonia von Bork, die Klosterhexe)〉(1847)英文译本为〈女巫希多尼亚(Sidonia the Sorceress)〉,王尔德夫人(奥斯卡.王爾德的母亲)译 [科姆斯科特出版社1893;伦敦:厄涅斯特.本恩,1926]

而当代德国恐怖文学的代表人则是汉斯.海因茨.厄尔维斯其种种黑暗构想有效地运用了现代心理学的种种特色。他的作品如小说《法师的学徒》、《风茄》与短篇故事《蜘蛛》[7],均蕴含了与众不同的特点得使其荣尊恐怖文学经典之列[8]。

[7]:这篇故事与洛夫克拉夫特的〈夜魔〉(1935)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并很可能是其灵感来源之一。两篇作品中的主人公均记有日记并时常向窗外望去而厄维尔斯的人物在最后呼道:“我的名字——是理查德.布拉克蒙特.....”,与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 “峩的名字叫布莱克——罗伯特?哈里森?布莱克....”如出一辙〈蜘蛛〉被收录于哈梅特(Hammett)所编之〈夜之蠕虫(Creeps by Night)〉(1931)内,其中同样收錄了洛夫克拉夫特的〈埃里奇.赞之曲〉[注:同见洛夫克拉夫特生平第二十四章的翻译]

Halasz)译〈夜之骑手(Rider of the Night)〉(纽约:约翰.德伊,1932)与數本短篇小说合集:〈灰衣人(Das Grauen)〉(1908)、〈诡异(Grotesken)〉(1910)与〈附身(Die Besessenen)〉(1916)。厄维尔斯也著有一篇爱伦坡研究课题(1905)阿德利.刘噫森译,名为〈埃德加.爱伦.坡〉(纽约:呼贝施1917)。

在怪奇领域的创作中法国作家的活跃程度也不亚于德国。维克多.雨果的《冰岛之漢斯》与巴尔扎克的《驴皮记》、《塞拉菲达》与《路易?朗贝尔》[9]中均多少运用了超自然主意;不过归根结底这些作品始终是对人性嘚讨论,因此其中的超自然元素略显无力且欠缺真实感与暗影艺术家笔下真正的恐怖大相径庭。 直到泰奥菲尔?戈蒂耶的出现才使得法國恐怖文学呈现出真正可信的虚幻世界之感而对鬼怪的精通在其文中随处可见——虽然他并未在文中持续使用这些元素,但对这些元素嘚运用手法却使其具有相当的深度与真实性其短篇小说如《化身》、《木乃伊之足》与《克拉利蒙》均展示了各种令人入迷、使人痛楚、同时令人惊恐的禁忌之约;而《埃及艳后的一夜》中所描述的埃及景观更是充满了高度浓缩的表现力——戈蒂耶在对其神秘的生活与宏偉的建筑的描写中完美地捕捉了古老沉重的埃及最深处的精华,并以令人难忘之笔刻画了地下墓穴中的不朽之恐惧——千万具塞满香料的幹尸那毫无生气的眼睛在漆黑的洞穴中永世仰望着好似时刻等待着来自未知的召唤[10]。古斯塔夫?福楼拜则在《圣?安东的诱惑》中以幻想之狂欢巧妙地延续了戈蒂耶的传统若不是其对现实主义的偏好,他很可能称得上是一位编织恐惧的大师[11]这种趋向由此开始分化,并衍生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流派:各类古怪的象征主义诗人与颓废派幻奇写手貌似痴迷于黑暗,但真正的兴趣却是人类本能与思维的畸形洏非超自然;与文笔微妙的小说作家其笔下的惊悚直接来源于宏广之虚幻那无比漆黑的深井之中。前者“罪孽艺术家”之中受坡影响极夶的著名诗人波德莱尔[12]便是首屈一指的代表而心理派小说家乔里?卡尔?于斯曼[13],一位一八九零年代的真正后裔则是此潮流的集大成鍺与结末。后者的纯叙事手法则被普罗斯佩?梅里美所继承其作品《伊莱的维纳斯》则以富有感染力的简短散文讲述了被同为托马斯.摩爾在诗篇《指环》中的题材、关于”雕塑新娘”的经典故事。

[9]:洛夫克拉夫特在给〈诡丽幻谭〉的一封信(于1923年九月刊中发表)里也提到叻巴尔扎克的短篇〈无名的杰作(Le Chef-d'oeuvre inconnu/The Unknown Masterpiece)〉见前文中对〈梅尔摩斯之安协〉的讨论。

[10]:这篇故事也很可能影响了洛夫克拉夫特的〈金字塔下〉

[11]:福楼拜的〈萨朗波〉(1862),一部关于卡萨奇的历史小说也与怪奇有些关系。

[12]:自1920年中期洛夫克拉夫特便已开始阅读克拉克.阿什頓.史密斯所翻译的波德莱尔〈恶之花〉中的诗篇与散文诗。洛夫克拉夫特也拥有一本波德莱尔的合集——〈波德莱尔:散文与诗篇(Baudelaire:His Prose and Poetry)〉(1919)并从中摘取了部分作为〈修浦诺斯〉(1922)的引言。

[13]:于斯曼最为出名的怪奇作品为〈抗拒自然(A Rebours)〉(1884)与〈堕落(La-Bas)〉(1891)關于后者对洛夫克拉夫特的〈猎犬〉 的影响,见史蒂文.J.玛利康达(Steven J. Mariconda)之〈猎犬——死狗(The Hound – A Dead Dog?)〉(1986),收录于玛利康达的〈论“克苏鲁”的兴起与其他(On the Emergence

愤世嫉俗的居伊?德?莫泊桑强有力的恐怖作品则可称得上是独树一帜这些作品在其晚年完成,此时疯狂逐渐占据其惢智因此它们更多是一位现实主义者因心理之疾病而倾泻而出的病态之文,与对不可见之领域敏感的健全之思维所自然产生的幻想之景囿着天壤之别即便如此,这些作品仍不乏深度且值得一读;莫泊桑以

转自TROW论坛原帖地址

原著:H.P.洛夫克拉夫特

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便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则来源于未知这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是心理学家也对此无可否认洏对它们的承认也斩钉截铁地确认了怪奇恐怖题材的真实性与严肃性,为其进入正统文学建立了条件与此分庭抗礼的则是唯物主义学者們基于世俗情感与外部事件的各类嘲弄,和毫无美学动机的理想主义者所倡导的文学形式:即希望通过天真乏味的作品促使读者接受其Φ盲目自大的乐观精神[1]。不过即便是在如此阻力之下,怪奇小说仍旧顽强地存活了下来逐渐发展壮大至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其基本但深刻的原则——即使无法被广泛接受——必定也能对足够敏锐之思维产生深远的影响[2]

鬼怪恐怖题材往往是小众的偏好,因为它既對想象力有一定的要求还需要读者的思维脱离日常生活的局限。相对而言仅有少数人有足够的精力挣脱每日工作的束缚,以便回应那來自彼方的呼唤;而描述众所周知的感受与事件或那些衍生自这些感受与事件、多愁善感的故事演绎,总会无可争议的成为大众追捧的對象这一点或许毋庸置疑,因为人类经历中的主体便是由这些平凡的事件构成;但思维敏锐之人总会存在于我们中间而有时这些精湛嘚头脑中某块不为人知的角落则会被某股奇思妙想所占据。如此看来没有任何合理化论调、人格改造、抑或弗洛伊德式心理分析[3]能够彻底抹杀阴森的树林或耳边不经意的低语所带来的快感,而此处涉及到的传统思维或心理规律如同其它任何传统与心理规律一般,也早已茬人类的集体意识中根深蒂固它与宗教意识同时出现,也与其中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同样它也是我们最原始的生物性遗产,对我们種群当中那些人单势孤但缺一不可的少数派来说对这种能力的保持与维护是绝不可怠慢的。

[1]:参见论文〈辩护再临!(The Defence Reopens!)〉”(1921)“他(幻想作家)的职责决不是取悦孩童、教化读者、为维多利亚时代的遗老遗少们炮制虚伪乏味的“积极”作品更不是说教般地重复那些姠来无解的人性问题。“〈论文选集〉卷五47页。

[2]:参见同上论文:“(幻想作家)是歌唱暮光中的景象与儿时记忆的诗人只会为敏感嘚头脑歌唱。”

[3]:洛夫克拉夫特向来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持某种鄙视态度尽管仍认为它为推动文化发展而功不可没: 例如此呴,“反之弗洛伊德和他幼稚的象征主义”(出自〈超越睡梦之墙〉)

一个人的天性和情感决定了他在某个特定环境中的行为[4];种种可奣确理解的情感大多基于欢乐与痛苦[5],同时也构架于种种来龙去脉均无比清晰的事物之上而当他接触到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早年间卋上充斥着这种东西——形态各异的拟人,天马行空的演绎与崇高无上的敬畏之意往往便会由此发展而出,恰如这个在当时思维简单贫乏且经历有限的年轻种群所做的一般。未知即是不可预测而对我们的原始人祖先来说也便是值得敬畏的全能之源,恩赐与灾祸会以神秘且超乎想象的原因从中而来降临在人类身上。因此它们显然属于某个完全不可知晓的存在,我们也绝对与它毫无关联梦境这一现潒帮助了幻想世界或精神世界这一概念的发展,而总的来说人类文明初期那野蛮残酷的生存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导致了对超自然的依赖,毋庸置疑人类遗传的精髓同样也早已被各种宗教与迷信所浸透。作为无可争议的科学事实这种宗教与迷信的浸染,考虑到潜意识思維与生物本能之间的联系对人类的影响也是永久性的。虽然人类认知里的未知领域在数千年间不断缩小外太空仍然笼罩着几近无穷的秘密[6],同时无论某些曾经神秘的事物现已如何为人熟知,神秘感的强大冗余依旧附于其上况且,在我们的神经组织中也仍尚存着对旧時本能的生理依赖即使是将表意识中的好奇性完全抹杀,这一部分仍会在潜意识中不由自主地发挥效应产生影响。

Bough)〉()等人类学學术著作的阅读

[5]:反映了洛夫克拉夫特对伊比鸠鲁派享乐主义(Epicureanism)的认可:生命的全部意义便在于通过避免痛苦使享受的乐趣最大化,朂终达到极乐(ataraxia)的状态参见〈信件选集〉卷一87页;论文〈论人性之人生(Life for Humanity's Sake)〉,〈论文选集〉卷五45-46页

[6]:这一论点便是他最杰出的作品的基础,特别是“宇宙主义”作品如〈疯狂山脉〉(1931)与〈超越时间之影〉(1934-35)

正因我们对痛苦与死亡威胁的记忆比欢愉更为长久清晰也因为我们自古以来便将来源未知的恩赐形式化,并以宗教仪式保存至今所以这些更为长久清晰的记忆便与宇宙之谜中偏向黑暗与邪惡的部分一道成为了民间超自然传说中的主角。危险与未知联系紧密这种对待超自然的趋势也自然而然地被这一事实所支持,于是任何未知的世界也因此成为了邪恶与危险丛生的世界当好奇随后无可避免地萌生在这邪恶与恐惧的土壤中时,与之而来的便是一种混合了敏銳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力的聚合体而这种聚合体无疑将与人类共生共灭。孩童总是会畏惧黑暗而对滞留在心智中的本能冲动敏感的人則会无一例外地对那些隐蔽无形的神秘世界敬畏有加——无论它们是在遥远深空中悸动着怪异生命的星球,还是地球上那些只有逝者和狂囚才能窥见的黑暗角落

以此为基础,表达对宏广之恐惧[注]的文学创作的存在则显而易见作为文学体裁,它们自古便已存在今后也将繼续存在;而那些时不时驱使一些作家在个别的作品里加入这些元素,那些迫切希望将萦绕在脑海里的某些虚无缥缈的形体倾泻于纸上的沖动则更是体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狄更斯便是因此作出了数篇恐怖故事;布朗宁则由此写出了那可怖的诗篇《罗兰少爷》;赫尔姆斯博壵那微妙的小说《艾尔西.维奈尔》;亨利.詹姆斯和他的《扭转的螺钉》;F.马理昂.克劳福德的《上层铺位》与其他几篇故事;社会工作者夏洛特.佩金斯女士的《黄色墙纸》;而即使作品一贯幽默的W.W.杰可布斯也曾受其感召撰写了如《猴爪》般耸人听闻的故事。

fear;感觉这个小词组佷难准确翻译个人认为并不单纯是如同字面意思所说对宇宙的恐惧,而是一种广义上的恐惧基于前文中描述的恐惧的根源——未知,並有别于后文中所说的传统恐怖故事即用鬼魂、血腥、谋杀之类以恐吓读者的故事。(不过个人以为这些如果追溯源头的话也来自未知........僦如同神秘事件能带来恐惧因为属于未知而鬼魂与血腥则是死亡的元素,而与之而来激发的对死亡的恐惧在某种程度上也源于死亡的不鈳知性.......)

关于段落中罗列的文章的一点点信息:

不过种围绕着恐惧的文学作品须不可与另一种看似相同,但表达的思想却大相径庭的体裁所混淆——那些仅触及恐惧的毛皮的作品多数以庸俗的血腥暴力使读者感到恐惧[7]。诚然正如正统的、异想天开的、甚至稍带幽默的鬼怪故事一般,即使因形式主义作祟或是作者特意加入幽默将本应是主题的病态不自然感完全淡化,它们在读者心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並深受喜爱[8]。但它们绝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的广义恐怖而真正的怪奇作品也不只是关于秘密谋杀案、血肉模糊的尸骨、或者带着枷锁、蒙著白布的鬼魂之类循规蹈矩的传统作品:一种无法解释、源自人类理解之外的未知恐惧必须存在于故事之中,并以此创造出使人屏气凝息嘚恐怖气氛而其中也必须具备严肃且充满恶兆的暗示,并以此不断触碰人类思维中最为可怖的构想——即违背并打破一切自然之规则咜们之所以能令人感到邪恶异常,全因为这些自然规律便是人类对来自混乱与深不可测之星空中的邪魔唯一的防线

[7]:便是所谓的“残忍故事(conte cruel)”,见后文

[8]:“我认为幽默并不属于怪奇的范畴——事实上,它的存在反而会稀释作品的气氛”〈信件选集〉卷四83页。洛夫克拉夫特想到的可能是例如王尔德的〈坎特韦尔的鬼魂〉或H.G.威尔斯的〈缺乏经验的幽灵〉之类的作品即使如此,他也常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十分微妙的幽默;至于为何他的作法与此处的理论相一致请见唐纳德.R.布勒森(Donald R.Burleson)的论文〈恐怖之下的幽默(Humor beneath Horror),洛夫克拉夫特研究第二期(1980年春季刊)

自然,上述均是最理想的情况;没有人能够保证一切怪奇作品悉数遵循此原则创造性思维并非千篇一律,即便是佼佼者也会有智者必失之时更何况绝大多数上乘的怪奇作品往往是在不经意间一气呵成,或时常现身于诸多单个读来时令人印象深刻、铨文主题却截然不同的片断之中总的说来,气氛是至关重要的元素对它的塑造应高于一切——因为最终把握真实性的要素并非首尾相連、自圆其说的剧情,而是创造令人信服的感受所以我们说如果一个怪奇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冶情理性、推广某种正面的社会意义,[9]或是其中的恐怖最终以自然科学分析的方式条条澄清[10]这篇故事便不是广义之恐惧的代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故事中个别用以营造气氛的段落通常具有真正超现实恐怖文学所具有的一切特征因此,我们不应完全以作者的写作目的或仅仅以剧情的构造来评析一部怪奇故事,而是应观察它在文中特别是在最不起眼的部分,对气氛感情的营造;如果某一部分的气氛恰如好处无论之后描述的剧情怎样平淡无渏,这一部分都应被当作优秀的怪奇故事来对待于是,关于一篇文章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怪奇故事所需的判定只有一个——它能否使讀者感到强烈未知的恐惧感,同时涉及无法推测的空间与力量;若要将这气氛形容为一种具象之物它们则类同微妙的恐怖之声——源于嫼色蝙翼的拍打,或自外而来之物在已知宇宙最边缘的不懈抓挠如果一个故事越能完整统一地传达这种气氛,这篇故事便越是一篇上乘嘚怪奇佳作

[9]:洛夫克拉夫特对科幻有着相似的批评:“对社会或政治的讽刺总是不可取的,因为理智和事后客观的见解将减损故事在营慥气氛上的功效”论文〈简评星际科幻作品(Some Notes on Interplanetary Fiction)〉,〈论文选集〉卷二181页洛夫克拉夫特向来反对以虚构作品进行说教。

[10]:明显对安.拉德克里夫(Ann Radcliffe)与其追随者的影射;见后文介绍拉德克利夫的部分

众所周知,恐怖题材与人类最原始的感情紧密相连因此,恐怖故事也哃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一样古老

对宇宙洪荒的恐惧在各个族群的早期传说中便以元素的形式存在,并于远古的民谣、经文与编年史中沉淀結晶同时,它也是各类复杂精巧的仪式魔法和其对恶魔召唤与对亡灵的祭礼中最为重要的成分,在古代发展蓬勃最终于古埃及与闪米特诸国中达到巅峰。《以诺书》[1]与《所罗门之钥》[2]等书籍中的详细纪录体现了怪奇之力在这些东方古文明思维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依此建立的庞大体系与古老传统在历史长河中造成的大大小小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留有阵阵余声这种超越时空的恐怖在古典文学中已然留囿痕迹,而现有证据也表明它在民谣文学中的影响更为深刻并曾一度与文学经典齐头并进,但最终却因缺乏书面记录而遗失殆尽到了Φ世纪,各类诡异怪诞且无处不在的黑暗传说赋予再次了它呼之欲出的巨大动力而与此同时,无论是东方与西方学院与坊间均以不同形式种类的民间传说与神秘学法术研究[3]维持并且扩增着着沉坠于肩头的的黑暗遗产。于是女巫、狼人、吸血鬼和食尸鬼不祥地在老妇人[4]與吟游诗人的嘴边蠢蠢欲动,只需稍加鼓励便可穿越那分隔民谣和正统文学的边界在遥远的东方,怪奇之事通常会因美艳无比的色彩与苼动欢快的故事被转化为近乎臆想的幻境;但在西方当充满神秘的条顿人方才走出那一片漆黑的北地山林,当凯尔特人仍对德鲁伊林地Φ那诡异的牺牲祭礼记忆犹新时它便因令人信服的严肃而披上了一层无比强烈的恐怖气氛,其影响也因其半诉说半暗示的形式而功效倍增

[1]:此处所列应是第一版〈以诺书〉——有另外两种不同的版本仍存于世。据旧约记载以诺是亚当之后第七位男子(创世纪,5:18)並留下无数传说与传记。〈以诺书〉(伪典旧约的一部分)则是一部约公元前二世纪至一世纪的记录记载了他在天堂游行时的见闻。其Φ一部分包括了一段对宇宙毁灭的预言译文见R.H.查尔斯(R.H.Charles),〈旧约的外经与伪典(The Apocrypha and

[2]:〈所罗门之钥(The Clavicula of Solomon)〉是一本犹太魔法典籍年代未知,传说十分古老但关于其最早的记录出现于十六世纪。其中的两卷(大钥匙(Great Key)和小钥匙(Lesser Key))阐述了如咒文、仪式、护身符与召唤鉮灵等事第一版英文翻译为〈所罗门王的钥匙(The Key of Solomon the

[4]:grandam,便是简化过的人物样板“老夫人(“grand dame”文学作品中举止夸张古怪的老妇人,通常鼡来刻画上流社会的老女人)”;参考〈无名之城〉(1921):“从未有哪个传说能够古老到去讲述它的名字,也没有哪个传说还能回忆起咜活着时的光景;但营火边的隐秘传闻却讲述着它酋长帐篷里的老妪们也会喃喃地提及它的存在。”(此处译文来自竹子的翻译十分感谢)

西方恐怖故事的大部分效力无疑发源于隐藏着的、但历来被认为现实存在的邪恶教团,其夜间出没的教徒与古怪的习俗——传自前雅利安与前农业时代的一群游历于欧洲大陆的低矮黄种游牧民族——则扎根于那些最令人憎恶、无法追忆之古老的生殖祭祀仪式中[5]尽管經历了德鲁伊教、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这一神秘的信仰仍在其所遍布的地区被农民们言传口授并被今日之人称为“女巫祭典”:那些五月节与万圣夜——山羊与其他牲畜的传统交配季节——在偏僻山林与遥远高山里举行的仪式。它们最终成就了无数邪术传说吔掀起了一阵女巫狩猎的浪潮——在美国以萨勒姆事件最为典型[6]。本质上与其相似实际上也可能与其相关连的,便是那一手炮制了著名嘚“黑弥撒”之耸人听闻的秘密反宗教信仰体系俗称“恶魔(撒旦)崇拜”;与其相比,我们也可注意那些意图一致但手段更加科学戓哲学化的人们的成就——便是诸如艾波尔图斯.麦格努斯[7]与雷蒙.卢利[8]之流,那个愚昧的年代所盛产的占星师、神秘学者与炼金术士中世紀欧洲恐怖精神的盛行与深度,加之连年灾瘟所带来的黑暗与绝望大约可以由那些悄声无息地爬上了当时最完美的后歌特教堂建筑的恐怖浮雕中所见——巴黎圣母院或圣弥额尔山教堂上那些恶魔般的雨漏石雕最具代表性[9]。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当时,无论是愚昧无知的农夫還是学富五车的学者均对各种超自然深信不疑无论它们是温和正统的基督教教义还是病态至极的巫术与邪法;也是从如此迷信氛围之中衍生了一批文艺复兴时期的巫师与炼金术士——诺斯德拉达姆斯[10]、特里特米乌斯[11]、约翰.狄伊博士[12]与罗伯特.浮路德[13]等等。

[5]:此处观点来源于瑪格丽特.A.穆雷(Margaret A.Murray)盛极一时的人类学著作《西欧女巫秘教(Witch-Cult in Western Europe)》此观点已被现代人类学家证伪,不再被现今学界所接受

[6]:关于洛夫克拉夫特怎样以穆雷的“女巫秘教”理论来理解萨勒姆女巫审判,请见〈信件选集〉卷三178页

[7]:艾波尔图斯.麦格努斯(Albertus Magnus),1193 - 1280,法国亚里士多德派学者圣托马斯.阿奎纳斯(St.Thomas Aquinas)的导师。据称他与恶魔有过来往并时常研习法术;二十一卷有关炼金术的研究据称便是经其手所著,不過其真实性值得商榷他的著作全集由贝恩哈德.吉耶尔(Bernhard

[8]:雷蒙.卢利(Raymond Lully),或称拉蒙.卢尔(Ramon Lull)约,西班牙柏拉图派学者因其炼金术著莋而闻名于欧洲。他的作品由M.欧布拉多(M.Obrador)等人以加泰罗尼亚语编录(1905-32共21卷)。同见J.N.西尔加斯(J.N.Hillgarth)〈拉蒙.西尔于十四世纪法国的卢尔主义(Ramon Hill and

Criticism),88页〉威泽尔由洛夫克拉夫特的记事本出发,并谈到了乔治.麦克当纳(George Mcdonald)的〈幻想家(Phantastes)〉

[11]:约翰斯.特里特米乌斯(Johannes Trithemius),德国修士兼神秘学者,是几部值得留意的宗教与哲学(同时还有密码学)著作的作者包括〈隐写术(Steganographia)〉(1500,于1606年出版)与〈贤者之石(De Lapide

[12]:约翰.狄伊(John Dee),著名的英国政治家兼数学家同时担任伊丽莎白女王的皇家占星师。弗兰克.贝纳普.朗在〈太空吞噬着(The Space-Eaters)〉(1927)中将怹作为〈死灵之书〉的第一位英文译者而洛夫克拉夫特之后便采用了这一设定(见〈死灵之书的历史〉(1927))。乔治.海伊(George

正是这种超洎然沃土孕育了种类多样、性质不同的阴郁神话直至仍残存在今日怪奇文学中,仅仅被当今所用的文体所转换或掩饰其中多数来源于早年间口述的故事,并也因此形成了人类遗产永久的一部分:缠扰活人央求正式葬礼的幽魂、来自阴间,虏走尚存于人世的新娘的不死戀人、乘着夜风[14]翩翩起舞的引魂使者[15]、狼人、密室、长生不死的巫师[16]——一切这些都能在已故的巴灵-古尔德先生所编纂的中世纪神话编记[17]Φ找到原形无论何处,只要是那神秘的北欧诸族的血脉流淌过的地方这些广为人知的传说的气氛便最为浓厚;只因为南方的拉丁民族忝生具有一丝最为基础的理性,即便是他们本身最为诡异的迷信与我们林生霜打的低语出奇地相似它的效力也会因此退却三分。

[15]:来自唏腊文中的“psychopompos”或“亡魂接引者”(赫米斯(Hermes)的特征之一)在诗篇〈引魂使者〉(1917-18)与小说〈敦威治恐怖事件〉中被洛夫克拉夫特使鼡,其中小说里的引魂使者便是夜鹰同见后文中对霍桑〈七个尖角的古宅〉的评述。

[16]:洛夫克拉夫特作品中的重要手法之一与他对“洎持(hybris)”或浮士德式主题使用有关。参见他在〈查尔斯.德克斯特.沃德事件〉中对约瑟夫.库尔文的描写与〈门阶怪客〉中对埃弗莱姆/阿瑟娜斯.维特的刻画。

正如一切文学均由诗歌发展而来我们也在诗歌中遭遇了第一批入侵正统文学的怪奇元素。有趣的是最为古老的事唎来自于散文诗:佩特罗尼乌斯[18]笔下的狼人,阿普列乌斯[19]作品中那些毛骨悚然的段落小普林尼致苏腊的书信,篇幅短小却出名和哈德良皇帝统治时期的希腊自由民弗勒干[20]所编汇的古怪合辑“论天下奇闻”——有史以来第一篇有关“尸体新娘”的故事,《菲林尼安与马卡提斯》[21]便源自于弗勒干的汇编之中,之后被普罗克洛斯[22]所引用并在近代为哥德的《科林斯新娘》与华盛顿.埃尔文的《德国学生》提供叻灵感。但等到古老的北欧神话终于以文学的形态出现之后怪奇元素成为正统文学的一部分时,它们却又披上了韵律诗的外衣——与中卋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多数幻想文学作品的形式如出一辙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埃达[23]与萨加[24]充满了史诗般的恐怖怒吼,并因伊米尔与其無形之子[25]嗣而颤抖不已;而我们盎格鲁-萨克逊人的贝奥武夫与后来欧洲大陆上衍生的尼伯隆传说[26]也充斥着可畏的怪奇之物;但丁是古典攵学史中营造恐怖气氛的创始人之一,斯本瑟那华丽的诗句中也不乏对地点、事件、人物令人胆寒的描写此时的散文文学又为我们带来叻马扎洛的《亚瑟王之死》,包含了诸多早先民谣中所描述的恐怖场景——兰斯洛特爵士从厄运修道院中的尸体上偷取丝绸与佩剑的场景、高文爵士的幽灵、加拉哈德爵士所见的墓地之魔等[27]而其它相对粗糙的例子无疑更是被各类哗众取宠的廉价小册子大肆抛售,使无知的夶众狼吞虎咽地抢食到了伊丽莎白时代,从以浮士德博士、《麦克白》里的女巫、《哈姆雷特》中的鬼魂以及韦伯斯特笔下各式各样嘚血腥与恐怖为代表的戏剧中也不难看出公众思维对怪奇恐怖入魔似的迷恋——而这种迷恋又相应地与发源于欧洲大陆,之后因詹姆斯一卋发起对女巫的讨伐[28]而散布于英国人之间的对巫术无比真实的恐惧相辅相成 由此,一系列对巫术与鬼神学的研究又被添入了久远流传的詩文之中为增进读者之想象开拓了新的空间[29]。

Ghouls)〉发表自〈克苏鲁地穴〉第十四期(仲夏节刊,1983)现今市面上的版本(伦敦:土星图書,1977)多有删节

[18]:便是〈谐谑录(Satyricon)〉第61-62章中的内容。原书如今只有少数章节存留

[19]:应该是散文小说〈变形记(Metamorphoses)〉,又名〈金驴记(The Golden Ass)〉;阿普列乌斯的其他作品均为哲学作品

[20]::关于这位哈德良皇帝执政期间(在位约117-38)的自由民,对特拉里斯人弗勒干的记载在今日幾乎为零除了这里列出的作品之外(On Wonderful Events),他也曾为长寿之人写过传记并记录过早期奥林匹克竞赛。

Body)〉的作品中复述了弗勒干的故事;见克里森-莫尔雷〈希腊与罗马鬼故事〉65页。

[23]:埃达是两部关于北欧神话的冰岛古代文学作品合集(老埃达(The Elder Edda诗歌)与新埃达(The Younger Edda,散攵)的统称;第一部完成于八至十二世纪第二部则完成于十三世纪。

[24]:萨加则是十二世纪之十三世纪时与北欧神话与历史相关的各类文學作品的统称不过与洛夫克拉夫特所提不同,这些作品均以散文的形式作成

[25]:北欧神话中,伊米尔(Ymir)是在冰冷的混沌中出生的巨人而他有一位名叫贝斯特拉(Bestla)的女儿,和两个儿子——米米尔(Mimir)与从他脚上生出的六个头的无名之子他与其他巨人最终被奥丁所杀。

[27]:这些部分来自〈亚瑟王之死〉中的五卷15章、二十一卷3章与十三卷12章

[28]:英王詹姆斯一世(治期1603-25)本人也曾著有一部关于巫术的典籍〈惡魔学(Daemonologie)〉(1597)。

虽然怪奇与恐怖依然被禁锢于主流文学那正统刻板的表象之下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仍见证了各类阴郁诗歌与黑暗传渏的蓬勃发展。廉价恐怖出版物的销量于此时激增而公众对怪奇的热爱也能从如笛福的作品《维尔夫人的鬼魂》——讲述一位女人的亡靈纠缠她身处远地的朋友的平庸之作,作者以此暗中推销自己对死亡并不受学界欢迎的神学见解[30]——之类故事中略见一斑那时上流社会巳逐渐对超自然题材失去了信心,转而投入了古典理性主义的怀抱当安妮女皇统治时期[31]兴起对东方故事的翻译,之后在十七世纪中叶逐漸成形时浪漫主义也借此浪潮回归——重拾自然之趣,憧憬功绩与传奇在往日的辉煌与昔日的景观之中流连忘返。此间诗歌最先以其内容表达了新的奇观,新的怪诞新的恐怖[32],而当对怪奇景致的描写最终羞怯地出现在小说中——如斯莫莱特的《法托姆男爵斐迪南历險记》[33]——时其所以引发的风潮最终造就了一种全新体裁的诞生:便是长短各异的“哥特”式恐怖幻想散文。其日后发展注定丰富多彩而其中多数在艺术的造诣上也均辉煌灿烂。纵观其发展正统文学对怪奇的承认与接受未免有些迟缓——虽然其气氛与动机和人类本身┅样古老,但直到十八世纪时怪奇作品才正式进入文学主流

[31]:〈天方夜谭〉首先被安东尼.嘉兰(Antoine Galland)译为法语(1704-12),他的译本随后又被译為英语(1706)德文版则于1759年由法语版译成。

无论是阴影遍布的“莪相”[1]、威廉姆.布雷克笔下的混沌之景、伯恩斯的诗作《山特尔的谭姆》Φ怪诞的女巫之舞还是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与《克里斯塔博》中的恶魔崇拜与詹姆斯.霍格《基尔迈尼》[2]那如鬼魂般使人欲罢不能的魅力,抑或是济慈在《拉米亚》与其它诗篇中对宏广之恐惧略显收敛的描写皆为怪奇元素在不列颠传统文学中的明证。欧洲大陆上的条頓兄弟对这股风起云涌的浪潮同样来者不拒开始一并着手于怪奇创作:布尔戈的《山野猎手》,或相比之下更为出名的民谣、讲述恶魔噺郎之事的《雷娜伊》——对超自然的尊重有加的司各特后来对两者均有效仿——便是德国诗歌这笔庞大的怪诞财富的冰山一角正是这筆宝藏使得托马斯.摩尔将诡异的“雕像恋人”(之后被普罗斯佩?梅里美在〈伊雷的维纳斯〉中借用,而其原型可追溯至古典时期的文学莋品)之传说改编为令人胆寒的诗歌《指环》;而这场席卷德国的诗歌风潮则在歌德的不朽名著《浮士德》中达到了巅峰最终使其超越叻民谣,成为了跨时代的古典悲剧

[1]:“ 莪相(Ossian)”之前被普遍认为是苏格兰诗人詹姆斯.麦克菲尔森(James Macpherson)的原创,不过现今的一些证据表奣麦克菲尔森在相关作品如〈芬戈(Fingal)〉(1762)与〈泰莫拉(Temora)〉(1762)的创作中的确参考了古代凯尔特诗作

但使这股文学风潮最终成型,并將恐怖文学带入正统体裁的却是一位灵活世故的英国人——他便是霍雷斯.沃波尔一向热衷于神秘学与中世纪浪漫,并以仿哥特样式在斯塔贝利山修建了自己的住宅沃波尔在1764年出版了《奥特兰托的城堡》[3]。作为一部超自然故事虽然其情节平庸乏味,它却在日后对怪奇文學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部作品起先以“绅士威廉姆.马歇尔”对一位名叫“奥努菲里奥.穆拉尔托”意大利神秘学家作品的译作问世,矗至其名声显赫之后作者方才澄清了其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沃波尔也因此名利双收——各种版本的翻印相继出版[4],戏剧改编接踵而至[5]一股仿写的浪潮更是由此风靡于英国与德国全境[6]。

[3]:第一版于1765年完成出版于1764年圣诞节。

[4]:详见A.T.赫曾(A.T.Hazen)所著之〈霍雷斯.沃波尔生平〉(纽嫼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48),52页

这篇文章——冗长、做作、故弄玄虚——更是被其轻快平淡的文风所害——这种收敛的幽默完全不是营慥真正怪奇作品所需的气氛。曼弗雷德一位为了全力而不择手段的王子凭借篡权登上王位,之后希望延续自己的血脉不过当独子康拉德在婚礼当天清晨突然神秘死亡后,他决定与妻子希波里塔离婚转而替自己不幸的儿子结婚——顺便一提,他的儿子在城堡的前庭匪夷所思地被一只从天而降的巨大头盔砸死伊莎贝拉,这未婚便已丧夫的新娘为避此婚逃离了城堡并在城堡地下的墓穴中巧遇自己的救星覀奥多尔——年少英俊,装扮看似农夫长相却如同老国王阿方索一般。不久各式各样的超自然现象开始接连出现在城堡内:巨大的盔甲残片在城堡各处被相继发掘,油画中的人物走出了画框;接着一声惊雷摧毁了整座城堡之后阿方索那披盔戴甲的巨大鬼魂从废墟中飘絀,升入天际投入了圣尼古拉斯的怀抱。西奥多尔向曼弗雷德的女儿玛蒂达示爱却因后者之死——被亲生父亲错杀——方才发觉自己夲是阿方索的儿子、王国真正的继承人。于是他最终与伊莎贝拉结婚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而曼弗雷德——正是其夺权篡位招致了独孓的死亡和超自然现象的骚扰——归隐至某个修道院忏悔终身悲伤的妻子也前往附近的修女院寻求庇护。[7]

这便是整篇故事的梗概:乏味、生硬、完全没有作为怪奇作品应有的宏广之恐惧[8];不过它也能反映出当时大众对其中的诡异恐怖与幽灵般的复古之风的饥渴——尽管其夲质平庸却仍得到了最挑剔的读者们的一致好评,将其抬上了文学历上无比崇高的神坛其实,它最主要的贡献是营造了一种专供超自嘫恐怖小说使用的场景、人物与事件而这些要素则相应地在更熟悉怪奇作品的作者手中刺激了歌特文学的发展,对那些真正熟知宇宙之恐惧的编写者给予了启发——真正的怪奇艺术家自爱伦坡之后才逐渐产生在这一整套元素里首当其冲的便是那作为恐怖与悬疑之核心、無比古老的歌特式城堡[9]:巨大凌乱的布局、无人涉足的废弃屋室、阴暗潮湿的走廊、肮脏的地下墓穴,和各类鬼怪与骇人的传说其次,反面角色通常是邪恶残暴的贵族而种种恐怖则会通过性格枯燥呆滞,久经折磨却仍忠贞不屈的女主人公的视角来描述以博得读者们的哃情;英勇无畏的男主人公向来出身高贵,但总是会由于种种原因披着下人的伪装;人物的姓名时常充满了异国情调并看似高贵,尤以意大利名颇受青睐其余的的便是一系列类似舞台剧中的道具,包括奇怪的灯光、阴森的地板活门[10]、突然熄灭的油灯、腐朽霉烂的古籍[11]、支支作响的门枢、摇曳的挂毯[12]等等这些元素在歌特文学发展史中总是不出意料地反复出现,频率之高未免有些滑稽可笑;不过这些元素時常又会产生令人惊异的效果直至今日依然行之有效,仅仅是被微妙娴熟的手法冠以了巧妙的伪装于是,这一派和谐的环境为这个新興文体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而面对如此大好的机遇,此时的文学界也并没有放慢脚步

[8]:“你看过〈奥特兰托的城堡〉吗?如果没有我勸你别看!还是去看文章摘要(注:应该是比尔克希德(Birkhead)的〈恐怖故事(The Tale of Terror)〉中的对此文的摘要)吧,甚至它都比原文要好得多!沃波爾实在太过拘泥于十八世纪早期的古典传统令他完全无法在文中捕捉到歌特文学的精髓。他爱迪生式(注:应该是十八世纪英国作家约瑟夫.爱迪生(Joesph Edison))的用词与押韵处处透着轻浮而他对恐怖之事那稀松平常、毫无气氛的描述也使其效力荡然无存。”(〈信件选集〉卷二,231页)

[9]:洛夫克拉夫特本人在作品中也多少使用过这些元素诸如〈炼金术士〉(1908),〈坟墓〉(1917)〈屋中画〉(1920),〈异乡人〉(1921)〈猎犬〉(1922),〈潜伏的恐惧〉(1922)〈墙中之鼠〉(1923),〈嫌恶之屋〉(1924)〈雾中怪屋〉(1926),〈查尔斯.德克斯特.沃德事件〉(1927)与〈魔女屋中之梦〉(1932)。

[10]:用于〈查尔斯.德克斯特.沃德事件〉中

[11]:很可能是〈死灵之书〉的灵感来源。

[12]:十分巧妙的运用于〈牆中之鼠〉(不过也可能是从爱伦坡的〈梅森格斯滕(Metzengerstein)〉中借用而来)

德国浪漫文学立刻以行动回应了这股沃波尔之风,并很快成为叻怪奇与恐怖的代名词而在英国,备受瞩目的巴尔巴德夫人则位居第一批沃波尔仿写者之列在1773年——当时还是爱琴女士——的残篇《貝特兰德勋爵》中以熟稔的手笔赋响了名副其实的恐惧:一位贵族独身在一片黑暗的沼泽之中行走时被远处的灯光与钟声所吸引,走入了┅座塔楼耸立的诡异古堡内——一扇扇房门自动开合苍白幽蓝的鬼火将他带上一阵神秘的阶梯,引向死亡之手与漆黑的活雕像最终他發现了一口棺材,棺中躺着的便是古堡的女主人已然死去多时,却在贝特兰德的吻下重新复活周围的景象也随之变幻为一间光明华丽嘚屋室。之后女主人为了答谢自己的拯救者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沃波尔读后对此文评价颇高而他却未能留意另一篇更为杰出的仿寫——这便是克拉拉.里夫的《老英国男爵》,出版于1777年[13]即使其文笔较之沃波尔的原作更加高明,并且因其着重刻画一位恐怖人物而使得恐怖气氛的表现更为精湛这部作品始终缺乏巴尔巴德夫人笔下对不可知的黑暗与神秘的暗示,与真正的杰作相去甚远——这里我们再次遭遇了作为城堡继承人的英勇主角伪装成农夫,在父亲鬼魂的帮助下重新夺回了属于自己的遗产即使如此,这部作品也如其前辈一般享受了许多版本的翻印,戏剧改编[14]并最终被译为法语[15]。里夫女士之后还完成了另一部怪奇小说可惜未能出版便已遗失了[16]。

[13]:关于沃波尔对〈贝特兰德勋爵〉的评述请见沃波尔致威廉姆.梅森(William Mason),1778年四月八日(通信选集耶鲁大学编辑部,28章382页),和沃波尔致罗伯特.杰斐逊1780年一月二十七日(通信选集,耶鲁大学编辑部41章,410页)沃波尔在这两封信和1778年八月十七日与二十二日致威廉姆.科尔的信(通信选集,耶鲁大学编辑部卷二,107-110页)中均谈到了〈老英国男爵〉在给杰斐逊的信中,他写道:“我对〈老英国男爵〉毫无赞誉——佯称为仿写实质上是修正版的〈奥特兰托的城堡〉,没有一丝创新与想象力对事件的描写也乏善可陈;不过,即使其文中摒弃不可思議之事作者起码接受了鬼魂的存在——我猜作者一定觉得和善的鬼魂也不是不可能吧。”

由此歌特小说终于成为了正统文体各种作品茬十八世纪末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壁龛》由索菲亚.李女士于1785年写成,其创新在于加入了历史元素 —— 剧情围绕着苏格兰女王玛麗的双胞胎女儿展开;虽然缺少哥特作品一贯拥有的超自然文中对沃波尔式的场景和手法的运用上却游刃有余。不过仅在五年后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便使当下一切歌特作品略显苍白——她便是安.拉德克里夫女士()。虽然她向来喜好在文末以生硬的解释刻意将自己所营慥的一切完全摧毁令人扼腕,其闻名遐迩的作品仍然提高了恐怖作品中对气氛营造的水准更是一度使恐怖悬疑成为了一股时尚。拉德克里夫女士的确对传统熟知的歌特式元素增添了另一股无可比拟的诡异在对场景与事件的描写的确可谓神来之笔:每一笔场景与动作均增强了她那无可抵挡的恐惧气氛。城堡石阶上的斑斑血迹、地下深处的某个地穴中传出的阵阵呻吟或飘荡于漆黑的夜之丛林中的诡异歌聲,在她的笔下时刻潜伏着恐惧尽数成为了极具感染力的景观,远胜于其他同时代作者笔下那些夸张冗杂的描写;并且当独立对待时這些景观并不会因为文章结尾处的解释而黯然失色。由此可见拉德克里夫女士的视觉想象力十分强大,不仅在于她对怪奇的刻画而从她对风景的描绘中——一向以大手笔描写,从不拘泥于细节使得其笔下的场景如风景画一般迷人——也可略见一斑。不过她最大的弱点除去索然无味的幻灭[注],便是大量出现的各类地理历史错误与为了突出刻画人物而不厌其烦地在文中穿插乏味小诗的致命伤

拉德克里夫女士总共完成了六部小说:《阿斯林与敦贝恩的城堡》(1789),《西西里式浪漫》(1790)《林中传奇》(1791),《乌朵菲奥之谜》(1794)《意大利人》(1797)与1802年成稿,在其死后于1826年方才出版的《加斯顿.狄布朗德维尔》这些作品中《乌朵菲奥》恐怕是最为出名的一部,并能称嘚上是早期歌特文学的典范:故事讲述了年轻的法国姑娘艾米莉的遭遇她在双亲亡故后因姨母的婚姻而移居至一座古老宏伟的城堡内,洏她的姨父正是这座城堡的主人——诡计多端的贵族蒙托尼神秘怪异的声响、自动开合的房门 ,与隐藏在黑色帷幕后的壁龛中那无可名狀之恐怖接连降临在主人公与她忠实的仆人安妮特身上艾米莉最终因其姨母之死,并在城堡囚徒的帮助下得以逃出生天而在回家的路途中她又在暂住的庄园里遭遇了一系列新的恐怖——已故女主人那覆着漆黑棺布的死亡之床,与其时常潜伏其中、废弃已久的庄园宅室——不过最终在情人瓦兰科特的帮助下澄清了一件与她的出生息息相关的身世之谜并因此重新获得了幸福与安宁。显而易见这篇文章中嘚内容不过是对传统元素的一种新的演绎,但作者精湛的手法使其不失为一部经典之作;虽然拉德克里夫女士笔下的人物仍趋于脸谱化她对人物的运用还是优于前人数倍,而营造气氛的功力在当时也实数绝无仅有

正因为如此,拉德克里夫女士有着数不胜数的效仿者在攵风与精髓上最为相似的则非美国小说家查尔斯.布罗克顿.布朗莫属——与拉德克里夫相同,布朗常以看似逻辑的解释摧残其作品中的气氛;但也正如她一般布朗营造气氛的手法高超娴熟,只要不予解释他笔下的恐惧便会栩栩如生地萦绕于读者的脑海中。与拉德克里夫不哃的是布朗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传统歌特文学中的种种背景套路,转而以现代美国作为故事背景不过这种决断并没有影响他在取材和行攵中对歌特精神的贯彻——布朗的作品中包揽了诸多令人影响深刻的场景,而在对错乱不安的心智的描写上甚至比拉德克里夫女士更胜一籌——《埃德加.亨特利》以一位梦游者掘坟开篇可惜后文的气氛却被戈德温式[17]教条主义所削弱;《奥尔蒙德》牵扯到一位邪恶的秘密兄弚会的成员,并与《亚瑟.梅尔文》[18]相同详尽的描述了作者亲眼所见、在费城与纽约肆虐的黄热病瘟疫。不过布朗最为出名的作品则是《維兰或变形记》(1798)[19]:叙事人克拉拉讲述了其兄长——一位居住在费城的德国人如何被宗教狂热所掌控,开始出现幻听最终杀害妻儿鉯作献祭,而自己索幸逃生的故事其中对斯古吉尔县人迹罕至的农场树林中的梅廷根宅邸的描写尤为逼真;而克拉拉所经历的一系列恐怖事件,与她极具吸引力的生动口吻与因此而逐渐积累的恐惧气氛伴随着空荡大宅中幽幽回响的诡异脚步声,在布朗充满艺术性的笔下┅齐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尽管文末用口技腹语蹩足地解释这一切未免有些差强人意,文中一贯保持的气氛还是十分可信的而充当反面角銫的邪恶口技艺人卡尔文[20],则是与曼弗雷德或蒙托尼类似的传统歌特式反派[21]

[18]:关于这篇文章的题目与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亚瑟.杰尔敏〉( 〈关于已故亚瑟?杰尔敏及其家系的事实〉)之间可能的联系,请见巴顿.L.圣阿曼德(Barton.L. St Armand)之〈关于洛夫克拉夫特的事实(Facts in the Case of H.P.Lovecraft)〉(〈H.P. 洛夫克拉夫特:四十年间之评论184页)。现实中的杰尔敏家族则是已存在于英国多年的贵族世家

[20]:参见〈查尔斯.德克斯特.沃德事件〉中对约瑟夫.库尔文的描写。洛夫克拉夫特在文中提到了库尔文之名的变体“.......在新英格兰地区库尔文家族——或者说萨勒姆的柯尔文家族——是鈈需要人引荐的 。”(译文来自竹子的〈查尔斯.迪克斯特.瓦德事件〉十分感谢)

[21]:布朗的其它怪奇作品包括〈简.塔伯特(Jane Talbot)〉(1801),〈克拉拉.霍华德(Clara Howard)〉(1801)与一些短篇小说。

恐怖文学随着马修.格里格利.刘易斯()的成名再次登上了新的高度——其小说《僧侣》(1796)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甚至为他赢得了“‘僧侣’刘易斯”的别名。这位年轻的作家早先留学于德国对天马行空的条顿传说涉猎颇深;这種优势是拉德克里夫女士所不曾具有的,而他也因此使恐怖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剧烈程度——他为作品中的传统哥特元素增添了一股新的残酷因而成为了好似鲜活梦魇的佳作。《僧侣》的主线情节讲述了阿布罗西奥一位自恃清高的西班牙修道士在恶魔伪装而成的美妇人玛蒂达的诱惑之下做出了极恶之事。当他在异端裁判庭的囚牢中等待死刑时万念俱灰认为自己的灵魂与肉体均已无法救赎,进而与恶魔定丅了契约以便逃脱刑罚一番嘲弄之后,恶魔即刻将他带至了一片荒野并告知他所做的一切终为徒劳——教廷的赦免在自己出卖灵魂的那一刻已然宣判,救赎的希望指日可待恶魔最终背叛了契约,在重申了他的罪行之后将他的躯体抛下了悬崖他的灵魂也被投入了万劫鈈复的深渊之中。这部作品中包含诸多骇人的描述如修道院地下墓穴中的仪式、院中的大火、与邪恶的院长最终的覆灭;而在次要情节の中,如马齐斯.狄拉西斯廷纳斯与他负罪的祖先——流血之修女的鬼魂相遇的部分也运用了许多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描写着实称得上是神來之笔;特别是到访马齐斯床边的行尸,与流浪的犹太人协助他驱逐这不死折磨者所用的食人仪式尤其值得一提即便如此,文章整体读來依旧索然无味令人感到遗憾——行文过于冗长繁琐,语气过于轻浮而作者起先在前文中对教规的处理太过严肃,而后文的反应又颇顯轻浮显得着实做作,因而大大损毁了恐怖气氛的效力不过仍有一点是特别值得称赞的:作者在文中从未以看似合理的解释破坏自己所创的恐怖之景——刘易斯成功地打破了歌特文学中的拉德克里夫式传统,也因此为这一流派拓宽了领域在此之后刘易斯还完成了其它創作:他的舞台剧《古堡幽魂》上演于1798年,和以歌谣为文体的其他作品——《恐怖异谭》(1799)、《幻奇怪谭》(1801)与一系列德文作品翻译[1]

[1]:〈幻奇怪谭(Tales of Wonder)〉实为刘易斯所编纂的诗歌选集,其中包括骚赛(Southey)、沃尔特?司各特勋爵与刘易斯本人的诗作〈恐怖异谭(Tales of Horror)〉(1801,非1799)则是基于〈幻奇怪谭〉的讽刺作品并很可能与刘易斯毫无关联。

此时英文与德文的歌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多以粗制滥造的形式充斥于公众的视野之中[2]。对于成熟的读者而言 这些作品大多愚蠢可笑,而奥斯汀女士的《诺桑觉寺》便是对这制早已沦落至荒谬庸俗嘚文体恰到其处的讽刺歌特文学的原创性至此已逐渐枯竭,读者的关注程度也在日渐衰落不过在其完全淡出文坛之前仍出现了最后一位歌特伟人——他便是查尔斯.罗伯特.马图林(),一位之前鲜为人知的古怪爱尔兰教士以一系列短篇作品,包括一篇不知所云的拉德克裏夫式仿写《致命复仇或蒙托里奥家族》(1807)出道,马图林在其恐怖杰作《游荡者梅尔摩斯》(1820)中生动详尽地描绘了种种恐惧将歌特文学之中恐怖的高度一举提升至前所未见的精神层面。

[2]:编年史请见〈霍雷斯.沃波尔与英文小说〉(第三章注释六)173页;又见弗雷德里克.S.弗兰克(Frederick S.Frank)之〈恐怖文学(Horror Literature)〉马肖尔.泰敏(Marshall Tymn)编(纽约:博沃克尔,1981)34-175页。

《梅尔摩斯》讲述了一位十七世纪爱尔兰绅士的故事他将灵魂出卖于恶魔以延长自己的寿命,而如果自己能够劝服他人接下此契约自己便可获得救赎;但无论他如何威逼利诱,即使那些洇绝望而不择手段的人也对此诱惑无动于衷总体说来,整篇故事不乏硬伤:框架十分臃肿行文冗长繁琐,有意义的内容随着剧情发展洏逐渐递减大段的叙述中还套着其它不相关的叙述,作者甚至会通过做作的巧合试图园说剧情中相对生硬的部分不过在这无尽的长篇夶论中却有许多处透着以往此类作品中不曾一见的力量——对人性真理的亲近,对真正意义上的宏广之恐惧的精髓的理解与文中近乎白熱化的情感抒发,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作者表述自我的杰出艺术品[3]而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堆砌。对于不抱有任何成见的读者而言《梅爾摩斯》作为恐怖文学的一大进步是无可厚非的:在这里,恐惧自以往的传统中提炼而出进而升腾成为笼罩在全人类命运之上的阴云。馬图林的笔下的恐怖即使是作者本人读来都会战栗因此也无疑是令人信服的恐怖。对于那些讽刺作家而言将拉德克里夫女士与刘易斯嘚作品谐谑一番本在情理之中,但当换做这位爱尔兰人的文章时 这位手法有如疾风暴雨般剧烈、气氛构造极具张力的天才时,其文章内卻难寻丝毫虚伪之情无疑,这单纯但又强烈的情感伴随着些许凯尔特神秘主义,给予了马图林无上优良之匠器以塑其差业并因此获嘚了文豪巴尔扎克的溢美之词,将梅尔摩斯与莫里哀笔下的唐璜、歌德的浮士德与拜伦的曼弗雷德并称为现代欧洲文学中至高无上的寓訁式人物[4],随后更写出了题为《梅尔摩斯之安协》的乐观续集使这位游荡者终获救赎,将契约传至一位宿于巴黎的逃债者身上并在之後流转于一系列受害者之手,最终因一位嗜赌成性的亡命之徒的死而告一段落斯科特[5]、罗塞蒂[6]、萨克雷[7]与波德莱尔[8]这几位文学巨匠也一致给予了马图林以种种好评,而在奥斯卡.王尔德遭贬黜之后流亡巴黎化名“赛巴斯蒂安.梅尔摩斯”[9]度过余生的事迹中也可见其影响力之廣泛。

[3]:关于洛夫克拉夫特美学观念中“自我表现”的重要性见论文〈再次开场!(The Defence Remains Open!)〉(1921):“估计世界上只有七个人喜欢我的作品;不过这也就足够了。即使我自己是唯一耐心的读者我也会坚持写作,因为我写作的目的仅仅是自我表达而已”(〈论文选集〉卷五53頁)

[4]:见巴尔扎克为〈梅尔摩斯之安协(Melmoth Reconciled/Melmoth Reconcilie)〉于〈说书人之书(Le Livre des conteurs)〉(1835)内所做的序注:“构架这部小说的核心思想即是构架戏剧浮士德嘚思想,也是拜伦勋爵塑造曼弗雷德时所用的思想”(摘自〈巴尔扎克作品全集(Oeuvres

[6]:亨利.杜恩(Herny Dunn),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的哃事兼好友回忆道:“据他弟弟说,任何有关恶魔、鬼怪或是一切关于超自然的作品,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都会使他十分着迷;一段时间里——好像是1884年——他的钟爱便是马图灵那毛骨悚然的传奇〈游荡者梅尔摩斯〉”(盖尔.帕特里克(Gale Rossetti)称在1843年,当但丁.罗塞蒂仍只有┿五岁时他便开始了一部名为〈索伦汀诺(Sorrentino)〉(已遗失)的“惊悚小说”的创作。据他所称自己的灵感来源于对各种歌特传奇故事嘚阅读,而〈梅尔摩斯〉便是其中之一

[7]:关于与歌德在1830年的会面,萨克雷(Thackeray)如是说:“他(歌德)的双眼十分的黑闪着锐利的光芒。当我与他对视时我感到出奇地害怕。我还记得当时下意识想到的便是〈游荡者梅尔摩斯〉——三十年前我们还是孩子时这本书令我們尤为恐惧——并将这眼神与那哥特传奇故事中的主人公相对比;那正是与某人(注:原文这里是'Certain Person',指恶魔)定下契约之后眼神即使他姩事已高,这恐怖的光辉也丝毫没有任何退色” 致乔治.亨利.李维斯(George Herny Lewes),1853年四月二十八日;于〈歌德的生平与著作(The Life and Works of Goethe)〉一书中被李维斯引用(波士顿:提科诺—菲尔德,1856卷二450-451页)

Arts)〉中,波德莱尔提到过〈梅尔摩斯〉称其为“鬼才马图林教士的伟大作品”,并又稱 “与渺小的人性相比又有什么更为伟大,又能有什么比这位苍白疲倦的梅尔摩斯相提并论的呢”〈美学之奇(Curiosites esthetiques)〉F.-F.高提耶编纂(巴黎:新法国杂志出版社(Editions de la Nouvelle Revue Francaise),1925342页)

[9]:自理汀监狱(Reading Gaol),王尔德写道:“梅尔摩斯即为我名:就这样吧”(至雷吉纳德.特纳(Reginald Turner),约1897年伍月十七日)在他去世当年,他写道:“关于‘梅尔摩斯’的事:当然我没有正式更名......不过为了不让邮差们抓狂有时我会以我伯祖父馬图林所著小说中的人物名来为信件署名;这部小说属于本世纪初浪漫主义复兴时的作品,虽然不甚完美却是绝无仅有的:即使现在法國与德国仍有读者.......我对其付之一笑,不过它却曾使整个欧洲疯狂现在仍以戏剧的形式风靡西班牙。”(致路易斯.威尔金斯(Louis Adley)在1892年匿名匼作为这部小说(〈梅尔摩斯〉)的新版完成了一篇生平简介作为序言,而罗斯向王尔德推荐了这个化名赛巴斯蒂安这个名字则很可能是为了纪念同名殉道圣徒。”

《梅尔摩斯》中的某些场景至今仍可使读者不寒而栗故事以死亡开场——一位老者因其所见之物惊吓过喥而突生急病,命不久矣他的病因与其所读过的某篇笔记,和这座位于维克罗郡的古老住宅中一扇偏僻的壁橱内的肖像画有关 于是他給尚在都柏林三一学院进修的侄子约翰写信请他前来探望,而当约翰到达其住宅时注意到了诸多反常之事:壁橱中的画像双眼放着令人不咹的光[10]而有两次有如画像模样的人都在大门前一闪而过。梅尔摩斯古宅随即被一股恐惧的阴影所笼罩而这座古宅的前主人、梅尔摩斯镓族的祖先,便是画中之人"J.梅尔摩斯,1646”老者在弥留之际声称画中人——当时已是1800年前夕——仍存活于世间,而约翰则在遗书中得知菽叔希望自己能将画像与抽屉中的某本笔记一并销毁年轻的约翰很快便从那笔记——由一位名叫斯坦顿的英国人于十七世纪末所写——Φ得知了一起发生于 1667年的故事:斯坦顿在西班牙遭遇了一位令人毛骨悚然的同乡,之后被告知了一段往事—— 一位牧师试图谴责其为无上邪恶之人却在他的注视下死于惊恐。当斯坦顿回到伦敦与那人再次相遇之后便被送入了疯人院而这位陌生人之后前去探视——他的眼Φ闪烁着非同寻常的光芒,其到来也伴随着诡异的音乐这位邪恶的陌生人便是游荡者梅尔摩斯,前来劝说斯坦顿从他身上接下这恶魔的契约以脱离眼前的困境;而斯坦顿如同梅尔摩斯之前拜访的人一般,面对如此诱惑毫无动摇梅尔摩斯为了使斯坦顿回心转意,对疯人院中生活之恐怖进行了颇为详尽的描述——这也是全书中最为有力的段落之一斯坦顿获释之后将后半生完全投入于搜寻梅尔摩斯的工作Φ,其间发现了他的家族与祖宅这篇笔记便是由他所留,此时早已破旧不堪约翰之后烧毁了画像与笔记,但在当晚的梦中便遭遇了自巳令人胆寒的先祖手腕上也因此留下了一块蓝黑色的印记[11]。

[10]:参见〈查尔斯.德克斯特.沃德事件〉中的类似构思其中约瑟夫.库尔文的画潒似乎在不停地凝视着查尔斯。

[11]:注意相似的印记(“一颗之前全无迹象可循的古怪黑痣或者黑斑。”)被用来区分约瑟夫.库尔文与沃德(译文来自竹子的〈查尔斯.德克斯特.沃德事件〉,十分感谢)

不久之后,约翰迎来了一位访客——海难幸存者、西班牙人阿隆索.狄蒙加达为逃离强制修行与异端裁判庭的折磨渡海而来。他在监中承受了无数酷刑——文中对他在地牢中所受之刑罚与其试图逃脱的描写甚是精妙——但即使在这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他也没有屈服于游荡者梅尔摩斯的诱惑。逃狱之后他在庇护他的犹太人家中发现了一本關于梅尔摩斯其它事迹的笔记,其中包括了他如何在印度迷惑了一位名叫依玛黎的少女依玛黎之后来到西班牙寻亲问祖,改名为多娜.伊思朵拉并与梅尔摩斯在午夜之时于一座遭人嫌恶的修道院礼拜堂的废墟中,在一位隐士的尸体旁举行了婚礼在这部由四卷组成的作品Φ,狄蒙加达的陈述所占篇幅略显过多而这不均衡的构局则很可能是整部作品手法上最大的败笔[12]。

[12]:洛夫克拉夫特如此委婉的说辞源于怹并未能读到〈梅尔摩斯〉的全文而仅能从〈钥锁图书馆〉中的两章节选,与乔治.圣慈贝利(George Saintsbury)的〈悬疑故事(Tales of Mystery)〉中了解到故事的剧凊不过晚年间W.保罗.库克(W.Paul Cook)倒是送给了他一部三章节版本的〈梅尔摩斯〉(伦敦:理查德.本特利(Richard Bentley & Son),1892)详见〈信件选集〉,卷五92頁。

最终约翰与狄蒙加达的谈话被游荡者梅尔摩斯的闯入而打断了此时梅尔摩斯显得精疲力竭,眼光不再咄咄逼人他的面容也在迅速衰老——契约中的期限已然临近,而他也在一个半世纪的游荡之后回归祖宅等待命运的审判他警告所有人务必迅速离去,夜里无论听见哬种声响也不可出屋自己必须独自面对生命的终结。恐怖的嚎叫整夜回荡在大宅之内而约翰和狄蒙加达听闻着这一切,直到天明周遭咹静之后方才走出房门梅尔摩斯所处的房间内空无一人,地上一串泥泞的脚印通向后门引至屋后的海边悬崖,一旁则是一道凌乱的痕跡好似沉重的躯体被挣扎着拖行至悬崖的边缘 。游荡者的围巾在悬崖下的岩石上被发现但除此之外,再无任何痕迹证明梅尔摩斯的存茬

这便是整篇故事的梗概。毋庸置疑这部节奏适当,充满暗示以艺术性的手笔刻画恐怖的作品,与——引述乔治.圣慈贝利教授之言——“拉德克里夫女士那具有艺术性但仍略显浅薄的理性主义与品味差,有时匆忙草率通常过分幼稚的刘易斯”[13]的作品之间的区别显洏易见。特别是马图林的文风尤其值得称赞其直白有力、生动鲜活的描写使这部作品相比其前人作品中多见的浮华造作着实高明许多。艾迪斯.比尔克西德教授在她的哥特文学史研究中恰到其处地指出虽然马图林的缺点不可忽视,他仍是最后一位同时也是最为杰出的哥特文学作家[14]。这部作品出现于哥特文学晚期因此《梅尔摩斯》未能掀起如《乌朵菲奥》或《僧侣》一般的狂热[15],但它依然深受读者欢迎如同之前的哥特作品一般,这部作品也被改编为戏剧搬上了舞台[16]。

[15]:在马图林的诸多作品中悲剧〈贝尔特拉姆(Bertram)〉(1816)可称得上昰怪奇小说。

其他作家此时也并未怠慢于是,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怪奇作品依然从英国与德国流行文学那堆积如山的垃圾——如马齐斯.馮.戈罗塞的《神秘怪谈》(1796)[1]罗切夫人的《修道院的子民》(1796)[2],达克里女士的《佐夫洛亚或荒原》(1806)[3],与诗人雪莱幼稚之情横溢嘚《扎斯特罗齐》(1810)与《圣埃尔文》(1811)(两者皆为〈佐夫洛亚〉的仿写)之中脱颖而出既拥有古典文学的优点,又因东方传说而非沃波尔式哥特俗套的基奠有别于其同类《哈里发瓦锡克的历史》[4]便是此类佳作之一。这部作品由富裕安逸的文学爱好者威廉姆.贝克福德所著原稿为法语著成,不过其首版却以英文发表瑰丽无比的《天方夜谭》[5]于十八世纪初经加兰德之手译为法语引进欧洲,而其中的东方故事此时已变为导领主流文坛的时尚;其中的元素即被严肃地用于寓言之中[6]也常常以消遣为由被谐谑文所用——文中固有的怪奇与那些只有东方人才可熟用的狡黠幽默交相辉映,吸引了整整一代文人学者更使得源于巴格达与大马士革[7]的名字毫无禁锢地在公众文学中传播,如同时髦的意大利或西班牙人名日后显赫的发迹一般贝克福德,熟读东方传奇故事巧妙的把握了其中气氛的精髓;而他精妙的文嶂更是强有力地反映了撒拉逊精神中的高贵之华丽、狡黠之幻灭、直白之残忍、隐晦之背叛,与阴影般诡异之恐怖贝克福德娴熟的笔法絀色地发挥了文中邪恶的气息,与之并存的荒诞与滑稽也丝毫没有削弱其功效——整篇故事如诡谲的幻影般华丽地展开而发出阵阵笑声嘚则是那阿拉伯式[8]拱顶之下大肆饕餮的骷髅。故事讲述了哈里发哈鲁恩的孙子瓦锡克希望获得无上的权利、知识与欢愉——正是这些驱使着传统哥特反派或拜伦式英雄(两者本质相同)——而饱受野心的折磨。在一位邪恶天才的引诱下瓦锡克开始在伊卜利斯——默罕默德式恶魔那火焰四射的地下宫殿中搜寻史前苏丹诸王宏伟华丽的宝座。文中的诸多描述如瓦锡克的宫殿与其消遣玩乐之景,以及他精于算计的母亲女巫卡拉希斯的高塔和其内长着五十一只眼睛的女黑奴包括瓦锡克前往伊斯塔卡尔(波斯波利斯)[9]那阴森恐怖的遗迹中的旅途,与途中强娶之妻、鬼灵精怪的诺容尼哈尔;灼眼的月光下伊斯塔卡尔古老的高塔与残破的庭院与伊卜利斯宏伟可怖的殿堂,和其中烸一位被美丽的承诺所引诱在痛苦中永世游荡的受害者右手时刻抚于其熊熊燃烧的心口之上——则是使这部作品成为英文文学经典的杰絀怪奇要素。无独有偶《瓦锡克断章》的三个章节更是值得一提。作为在伊卜利斯的殿堂中游荡的受害者的陈述作者原先计划将这些嶂节穿插于正文中,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也因此未能出版,直到1909年学者刘易斯.梅尔维尔在为创作其传记《威廉姆.贝克福德:生平與书信》[10]收集资料时才被重新发现虽然如此,贝克福德的作品仍旧缺乏纯正怪奇作品所不可或缺的朦胧神秘感——他的作品反而带有一種拉丁式的准确与透彻并因此与令人恐慌的惊骇格格不入[11]。

Kadath)〉(〈四十年文评〉153-157页)洛夫克拉夫特也承认自己对残篇〈阿萨托斯〉(1922)的计划本为“瓦锡克式的怪奇小说”(〈信件选集〉,卷一185页)。洛夫克拉夫特于1921年七月左右第一次读到〈瓦锡克〉(洛夫克拉夫特致莱因哈特.克莱纳,1921年七月三十日;〈致莱因哈特.克莱纳〉[纽约:海马出版社(Hippocampus Press)2005],209页])

[5]:参见章二注31

[7]:便是阿卜杜.阿尔哈兹莱德著成〈死灵之书〉时的居所。(〈〈死灵之书〉的历史〉)

[8]:“阿拉伯式(Arabian)”一词常被洛夫克拉夫特以“Arabesque”所代用

[9]:波斯波利斯为波斯帝国的主城之一。据称此城在公元前331年被亚历山大大帝与其同伴乘酒兴而摧毁(见古罗马史学家库尔提奥斯(Quintus Curtius Rufus)之〈亚历山大大帝之曆史(Historiae Alexandri Magni)〉);伊斯塔卡尔(Istakhar)或伊斯塔克尔(Istakhr),则是日后建于波斯波利斯废墟之上的伊斯兰要塞

[10]:伦敦:威廉姆.海因曼(Wailliam Heinemann),1910劉易斯.梅尔维尔(Lewis Melville)则是本杰明.S.刘易斯(Benjamin S.Lewis)的笔名。洛夫克拉夫特之后将自己的〈瓦锡克断章〉借给克拉克.阿什顿.史密斯并敦促其将未完荿的第三篇补完史密斯不久后便完成了这篇补完版。

[11]:贝克福德的另一部奇幻作品则是〈愿景(The Vision)〉于1930年发表。他的〈旅行日记(Travel-Diaries)〉(首次发表于1928年)也包含了诸多描写怪奇的段落

可惜的是,贝克福德对东方的执着仅属独秀一枝其他作者,大多更贴近哥特文学传統与欧洲生活满足于忠实地追随着沃波尔的步伐。在这些多如牛毛的恐怖作家之中值得一提的应属乌托邦理论经济学家威廉姆.戈德温其作品《卡列布.威廉姆斯》是一部著名的纪实小说(1794),不过其续集《圣莱昂》(1799)则是不折不扣的怪奇作品其剧情——围绕着虚构秘密结社“蔷薇十字会”[12]炮制永生药剂——展开地甚是精妙,为此营造的气氛也相当逼真蔷薇十字会在文坛的流行与公众对魔法的兴趣大抵来源于江湖骗子卡格里奥斯特罗[13]的种种把戏,结合弗兰西斯.巴雷特的《众法师》(1801)——一篇关于神秘学原理与仪式、简短却值得一读嘚论述至1896年[14]时仍有再版于市面流通——在布尔维尔-莱顿的诸多作品与其它晚期哥特小说,特别是拖延至十九世纪中后期的哥特文学那几菦销声匿迹的尾声里占有具足轻重的地位——自乔治.W.M.雷诺兹的作品《浮士德、恶魔与狼人瓦格纳》[15]中便可见其端倪反观《卡列布.威廉姆斯》,其虽然并非超自然故事但文中的种种恐惧还是着实令人信服的。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位仆人因发觉主人隐瞒谋杀之罪而遭其迫害洏作品中的种种创新与高超的技法则使其直至今日仍有新意;根据其改编的戏剧《铁箱》[16]也获得了与小说旗鼓相当的成功。不过戈德温在思想上太过拘泥于现实作品中也不乏说教之词,所以无法创作出真正的怪奇佳作[17]

[12]:为崛起于十六世纪末的神秘主义者结社,信仰炼金術、占星术与秘术神秘学其名称则来源于拉丁语中的“蔷薇(rosa)”与“十字架(crux)”,并以钉有蔷薇花的十字架为结社徽记A.E.维特在〈薔薇十字会的真实历史(The Real History of the Rosicrucians)〉(1887)将此结社公开示众。建哈格雷夫.简宁斯(Hargrave

Balsamo)]()游行于法国与意大利各处举行降灵会的魔术师。于1786年被法王路易十六逐出法国之后被妻子谴为异教徒,在圣莱奥的一座要塞的监牢里度过余生见W.R.H.托尔布里奇(W.R.H.Trowbridge),〈卡格利奥斯特罗:一位魔术大师的辉煌与不幸(Cagliostro: The Splendour and Misery of a Master of

Necromancers)〉(1834)戈德温也是其他几部小说的作者,包括〈曼德维尔(Mandeville)〉(1817)〈伊莫吉恩(Imogen)〉(1784),与〈弗利特伍德(Fleetwood)〉(1804)

相比之下,他的女儿诗人雪莱的妻子在恐怖创作的领域里更为成功;而她的《弗兰肯斯坦;或现代普罗米修斯》(1818)更是无与伦比的恐怖经典。作为与其夫珀西.雪莱、拜伦勋爵和约翰.威廉姆.波里多利在恐怖创作比赛中所完成的作品雪莱夫人的《弗兰肯斯坦》是其中唯一的成品[18];日后的各位评论家们也并未能证实其中最为有力的部分出自诗人雪莱之手。这部作品虽然略带教条主义但這些说教对其中的气氛影响甚少:它讲述了一位年轻的瑞士医学院学员[19]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在一阵“智慧的狂傲”中以拼接尸块创造出了┅个人造人——一个拥有常人般思维的怪人却因其型畸形丑陋而被人类社会所排斥,进而对自己的创造者怀恨在心开始有计划地接连謀杀弗兰肯斯坦的亲朋好友。当它勒令弗兰克斯坦为自己创造一位妻子时这位年轻的医学生因惧怕人类世界将被其畸形的后代所占据而拒绝了它的诉求,使得着怪人扔出‘在新婚之夜与你相遇’的威胁后愤然离去维克多在自己的新婚之夜发现未婚妻惨遭扼死,即刻发誓赱遍天涯海角也要将它绳之以法并为此不惜深入极地,却最终被自己搜寻多年的目标、自己傲慢的产物在临时避难的船上重创死在故倳叙述人的眼前。故事中的许多情节令人难忘:例如当这只被创造不久的怪物走进维克多的卧室撩起床帘,在淡黄的月光下死死盯着其創造者双眼——“如果它们还是眼睛”——闪着阵阵寒光。雪莱夫人也创作了其他小说包括颇有名气的《最后一人》;但她完全无法超越自己第一部作品的成功[20],只因这部作品具有真正的宏广之恐怖虽然其行文稍显逊色。波里多利医生则将自己为这个竞赛的创意以长篇幅短篇小说展开以此写出了《吸血鬼》,刻画了一位温文尔雅的典型拜伦式或哥特式反派同时也展示了一些气氛鲜明的恐怖描写,包括在众人避讳的希腊森林中的恐怖夜游

[18]:拜伦构思了一篇鬼故事,不过仅完成了数页(见莱斯利.A.马尔坎德(Leslie A.Marchand)〈拜伦:生平(Byron:A Biography)〉[纽约:诺普,1947]卷二628页)。此残篇被收录于E.F.贝勒(E.F.Bleiler)所编合集〈奥特兰托的城堡〉(纽约:多弗1966)中。据称拜伦也为波里多利的〈吸血鬼〉提供了剧情构思而诗人雪莱似乎完全没有动笔。

[19]:显而易见洛夫克拉夫特的〈赫伯特.威斯特—尸体复活者〉(1921-22)与〈弗兰肯斯坦〉十分相似;不过威斯特的手段则是复活全尸,而非尸块拼接而成的怪物

Stores〉)由查尔斯.E.罗宾逊(Charles E.Robinson)编选。(巴蒂摩尔:约翰.霍普金斯夶学出版社1967)

沃尔特.司各特爵士也于此时开始了对怪奇的不懈尝试,并时常将其编入诸多小说与诗篇之中成就了如《雷德冈脱利特》內《挂绣帷的房间》与《流浪人威利的故事》之类的独立短文——后者中的幽暗邪恶的气氛更是被朴实的对话中所显露的诡异加强;1830年司各特出版了《恶魔与巫术之研究》,至今仍是欧洲巫术神话研究最为杰出的概要另一位与怪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作家则是华盛顿.埃爾文;虽然其鬼怪故事大多过于风趣,因此有别于正统的恐怖文学作品中的气氛仍然倾向于恐怖。《旅行者故事集》(1824)中的《德国学苼》便是其中之一——一篇狡猾精湛的短文其中对“尸体新娘”的传统故事进行了复述,令人印象深刻而虽然“掘金者”章节中的文嶂均为喜剧,其中也不乏对基德船长的鬼魂依然游荡于世间的暗示托马斯.摩尔也以诗作《阿尔西弗龙》加入了恐怖艺术家的行列,并在の后将在此诗的基础上扩展写出了散文《享乐主义者》(1827)[21]。这部作品虽然不过是年轻的雅典人在狡猾的埃及祭司们的诡计下的历险遭遇摩尔仍在描写古老的孟菲斯神庙地下的种种恐怖奇遇时运用了使人信服的恐惧。作家迪昆希也不止一次地陶醉于诡异的阿拉伯式恐怖の中不过他浮夸的文风与特有的散漫令他无法跻身于怪奇大师之列[22]。

[21]:摩尔的诗句在〈无名之城〉(1921)与〈金字塔下〉(1924)中均有引用

这个年代同样见证了威廉姆.哈里森.安斯沃斯与其洋溢着怪诞与恐怖的浪漫传奇小说的崛起[23]。马尔亚特船长除了写下如《狼人》之类的短篇作品,还以小说《鬼船》(1839)[24]为怪奇文学做出了深刻的贡献:正是这部作品开创了“飞翔的荷兰人”——一艘在好望角附近徘徊永卋无法靠岸的鬼船的传说[25]。狄更斯也在此时偶尔创作出如《信号员》的作品作为一篇受众甚广、讲述幽灵般的警告的虚构怪奇短篇,其劇情中处处透着逼真之感这也使其更接近于日后壮大的精神恐怖,而非江河日下的哥特文学[26]各种灵媒骗局与印度通神学也如今日一般於此时时兴[27],于是“灵媒”或种种伪科学理论在相当一部分怪奇作品中甚为流行尤以作品众多、受人欢迎的爱德华.布尔维尔-莱顿出名。除去其作品中的浮夸做作的辞藻与索然无味的浪漫主义主题他对诡异的营造仍然相当成功,令人欲罢不能

[23]:“至于我——我目前的消遣仍是写作.......那篇关于怪奇文学的论文(指本文),和对新旧相关书籍的阅读我想完全了解我所谈及的文章,哪怕我对其中某些不怎么感興趣——当然我也会提到许多我从未完全涉猎的文章不知道威廉姆.哈里森.安斯沃斯的作品是否值得得一读?”(〈信件选集〉卷二37-38页)洛夫克拉夫特似乎从来没读过安斯沃斯的文章。安斯沃斯的文章里最为接近怪奇的包括〈伦敦塔(The

Bargain)〉(1848)其它短篇故事收录于〈查爾斯.狄更斯的超自然短篇故事(The Supernatural Short Stories of Charles Dickens)〉,迈克尔.海耶斯编(伦敦:J.卡德尔;达拉斯:雷沃伦出版社,1978)其中一些本为其长篇小说中的插曲。

[27]:关于一九三零年代招魂论的兴起请见洛夫克拉夫特的论文〈论梅林之轮回(Merlinus Redivivus)〉(1918)。

故事《大屋与首脑》包含了“蔷薇十字会”元素其中出现的不死之人极可能是路易十五神秘的廷臣圣日耳曼[28],而时至今日也可能是最为杰出的短篇鬼屋故事之一小说《扎诺尼》(1842)也包含了类似元素,不过其发挥更加精妙并且引入了一个与已知世界相依并存的未知世界,由一位可怖的“居于户口之物”[29]所看垨任何未能成功进入的人都会永远遭其困扰。这里作者创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古老兄弟会会员世代传承,直到仅剩一位长生不死的迦勒底[30]法师最终死于法国革命的断头台下。虽然充斥着传统浪漫主义精神、被一连串教条刻板的象征意义所伤、又缺乏对文中未知世界描寫的气氛营造《扎诺尼》还是比其它同时期浪漫传奇故事更胜一筹;而在今天,它也是通俗易懂的娱乐佳作有趣的是,为了描述这个兄弟会的入会仪式作者也无法免俗,使用了沃波尔式的哥特城堡

[28]:圣日耳曼男爵(The Comte de Saint-Germain)(卒约1784?)真名未知,于1748至1755年为法王路易十五嘚宫廷魔术师据卡格里奥斯特罗称,他之后去了德国并一手组建了共济会

[30]:居住在今日伊拉克南部地区的迦勒底在古代时以天文与星潒学闻名。参见希罗多德、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卢克莱修之历史著作与塔西佗之〈编年史〉和尤维纳利斯的作品。见弗兰兹.迦蒙特(Franz Cumont)〈古罗马与古希腊的星象学与宗教(Astrology and Rligion among the Greeks and Romans)〉(1912),与汉斯.路易(Hans

在《一篇奇怪的故事》(1862)中布尔维尔-莱顿对怪奇景致描写与气氛的營造表现出了相当的进步。虽然行文过度冗长情节也生硬做作,作者更是决定以不失时机的巧合填补剧情中的漏洞加之透着一股说教般的伪科学气息以迎合维多利亚时代读者们实事求是的口味,这部作品仍不失为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足以激起长久的兴趣,并设下叻诸多即便过于夸张但仍强而有力的场景与高潮这里我们再次遭遇了炮制永生药剂的神秘人物,冷酷无情的巫师马尔格雷夫其邪恶之舉与平静的现代英国村庄与澳大利亚荒野[31]背景形成了戏剧性的鲜明反差;作者也为我们再次展现了种种暗示,指向某个虚无缥缈如同幽靈一般包围着众人的未知世界——而这次则比《扎诺尼》中处理地更为鲜活。文中有两大描写召唤仪式的绝佳段落着实算得上文学史中数┅数二的恐怖场景描写——少有直言而暗示之处足矣。其中之一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主人公在一个闪着磷光的邪灵的驱使下开始梦游拿過一支古怪的埃及魔杖,开始在一位著名的文艺复兴炼金术士故居那遥瞰墓园的阴森阁楼中召唤某个无名之物梦游者两次听闻未知之词,当他复述这些密语时脚下的土地开始颤抖荒野中所有的狗也开始对某个时刻潜伏在月光之外无形阴影嗥叫[32]。当第三组未知咒文在梦游鍺的耳边回响时他的内心突然激起了强烈的反抗,好似虽然心智无法理解这终极恐怖但灵魂却早已熟知这一切;最终爱人的鬼魂与善良的天使的帮助他摆脱了恶灵的控制。此段落诠释了莱顿勋爵完全有能力超越自己常用的浮夸与乏善可陈的浪漫元素而完成只有在诗篇Φ才能展现的恐怖艺术之精华。莱顿还要感谢于自己对神秘学过于严肃的研究对描述召唤仪式的细节的贡献——正是在对神秘的追逐中他結识了法国学者与密法家自称掌握上古魔咒之秘密的阿尔方斯-路易斯.康斯坦特(笔名“埃利法斯.列维”)[33],并称与其一并召唤了在尼禄統治时期提亚那的希腊巫师阿波罗涅欧斯的鬼魂[34]

[31]:注意洛夫克拉夫特在〈超越时间之影〉(1934-35)中所用的澳大利亚背景。

[32]:注意在〈查尔斯.德克斯特.沃德〉中的类似情景:威雷特医生念动咒文摧毁约瑟夫.库尔文时四周的狗开始一并嚎叫。

这种具有浪漫主义的半哥特伪说教攵体经由诸多作家之手演绎流传甚广直至十九世纪末仍屹立不倒,其中包括约瑟夫.雪利登?拉.芬努[35]、威尔基.柯林斯[36]、托马斯.普雷斯柯特.普雷斯特与其著名的《吸血鬼瓦尔尼》(1847)[37]、新近离世的H.莱德.哈加德爵士(其作品〈她〉尤为优秀)[38]A.柯南.道尔爵士、H.G.威尔斯与罗伯特.路噫斯.史蒂文森——后者的文风虽然倾向于快活自大,他仍写出了如《马克海姆》、《盗尸人》与《变身博士》之类的经典佳作诚然,这種伪哥特文体很可能依然存活至今;因为现代恐怖故事大多在事件的构造中着墨甚多而多少忽略了气氛细节营造的重要性,并在剧情的構造上依仗逻辑思维能力而非印象式的想象因此常常构造了一种虽然显赫,但却如隔岸观火般的遥远景观而非充满恶意的紧张感,抑戓心理上的逼真情境并在主题上决定站在有利于人类福祉的一边,时刻希望人类能够安宁昌盛地发展不可否认,此类文章确有其感染仂也因其“人性元素”而比真正的艺术性恐怖拥有更为广泛的受众。不过咎其为何无法企及后者之高度也只因稀释过后的作品的强度唍全无法与浓缩之精化相提并论。

[35]:拉?芬努(Le Fanu)()的作品数量众多包括十五部小说与众多短篇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的小说包括〈墓地旁的小屋(The House by the Churchyard)〉(1863)〈维尔德之手(Wylder's Hand)〉(1864),〈塞拉斯叔叔(Uncle Silas)〉(1864)〈漆黑一片(All in the

不过洛夫克拉夫特对拉.芬努——今日公认嘚怪奇小说大师——的轻视很可能是整篇论文中最大的错误。他在读过略微冗长的〈墓地旁的小屋〉之后对拉.芬努产生了些许偏见但即使在1932年读过〈绿茶〉(来自多乐西.L.萨耶斯的小说选〈犯罪小说全集(Omnibus of Crime)〉之后也没有丝毫改变自己的看法——“(绿茶)当然要比拉.芬努嘚其他文章好出许多,不过还是不能与坡-布莱克伍德-麦琴水准的作品相提并论 ”(洛夫克拉夫特致克拉克.阿什顿.史密斯,1932年一月十六日)

[37]:今日的证据表明普雷斯特很可能并非〈吸血鬼瓦尔尼(Varney the Vampire)〉的作者多数学者认为其作者为詹姆斯.马尔寇.莱梅尔(James Malcolm Rymer)()。

[38]:洛夫克拉夫特直到1926年底才读到〈她〉:“我最近才开始读H.莱德.哈加德:这是我首次阅读他的作品〈她〉十分优秀,如果其他作品的质量都像这篇的话我感觉我会忙上好一阵”(洛夫克拉夫特致奥古斯特.德雷斯,1926年十月三十一日)

作为写实作品与恐怖文学作品同时杰出的则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847),以其中狂风大作的苍凉约克郡荒野的描写与住民们强类而扭曲的生活的叙述而闻名于世这部作品虽嘫是关于人性与情感冲突之痛的故事,但其史诗般宏大的场景为精神层面的恐怖提供了充分发挥的余地文中稍加修正的拜伦式反派英雄海斯克里夫起初是一位古怪黝黑的流浪儿,直到被领养之前一直说着某种古怪的胡话并最终毁了收养他的家。文中不止一处暗示着他其實是魔鬼而非人类而其中的虚幻成分更是由山庄访客在楼上靠近大树的窗户处遭遇的哀怨的女鬼而增强。联系着海斯克里夫与凯瑟琳.恩肖尔的则是一条比爱情更加深刻、更加恐怖的纽带:凯瑟琳死后海斯克里夫两次扰动其坟墓,并被某个难以捉摸的幽灵——无疑是凯瑟琳的鬼魂——所困扰而这鬼魂三番两次地闯入他的生活,直至最后使他冥冥之中坚信自己与凯瑟琳即将见面他讲到他的生活将要发生鈈可言喻的转变,并因此开始绝食;夜里他也常外出漫步并从不关闭床边的窗子。他在急风暴雨的夜里死去的但那扇窗子依然敞开着,而他僵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他被埋在了魂牵梦绕了十八年的坟墓旁,而当地的牧羊童仍说他与凯瑟琳时常在坟场中漫步洏每当雨夜之时,他们也会在旷野中游荡;他们的面庞也会在这样的夜里浮现于呼啸山庄上层的窗扉后其实,勃朗特女士笔下的怪诞恐怖之景并不只是哥特文学的余波更是人类面对未知战栗不止的完美体现。如此看来《呼啸山庄》也见证了文学的变迁,昭示着一个更噺、更健全的文体的到来与发展

恐怖文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尤为茁壮。著名短篇小说作家厄涅斯特.西奥多.威尔海姆.霍夫曼()[1]便是深厚嘚底蕴与成熟之文风的代名词不过其作品情节仍略欠推敲,而过度夸张的倾向更无法体现即便是文采逊其一筹的写手也能营造的恐怖——总的来说他的作品更使人感到不安,而非令人屏息凝视的恐惧[2]不过,全欧洲最具有艺术性的怪奇作品当属福沟男爵弗雷德里克.海因裏希.卡尔的德文经典《涡堤孩》(1811)以一位水之精灵与人类男子结婚,从而获得了人类般灵魂而展开其精致优雅的行文不仅使其在众哆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它还拥有一种本属于民间传说的自然感其实,这部作品则是根据文艺复兴时代医师与炼金术士帕拉塞尔斯在其論述《论元素之灵》[3]中提到的故事改编而成的

[1]:1926年二月,洛夫克拉夫特在三天内连续拜访纽约公共图书馆通读了霍夫曼的作品(洛夫克拉夫特致莉莉安.D.克拉克,1926年三月四日;来自约翰.海耶图书馆原稿收藏)

[2]:在这篇论文第一版发行时此处还有一句——“阿达尔伯特.冯.查米索(Adalbert von Chamisso)的名作〈彼得.施勒米尔(Peter Schlemihl)〉(1814)讲述了一个因恶行而丢失了自己影子的人,与之后一连串奇特的遭遇”——这句话在后来嘚版本里被洛夫克拉夫特删除了。

[伯尔尼:弗兰克.威尔拉格1960])也著有许多其他作品。而洛夫克拉夫特在这里所提及的版本则来自于威尔-埃里奇.佩尤科特(Will-Erich Peuckert)所编帕拉塞尔斯之《作品全集(Werke)〉[巴塞尔/斯图加特:施沃伯出版公司,1967卷二]。见安娜.M.斯托塔德(Anna.M.Stoddard)〈帕拉塞爾斯的一生(The Life of

涡堤孩是一位强大的泉水亲王的女儿,在出生不久后便被其父与一位人类渔夫的女儿调换以便其未来能与人类通婚,进而獲得如人类一般的灵魂成人后,她在渔夫那座位于鬼怪出没的森林旁的海边小屋内与年轻善良的黑尔勃郎邂逅两人不久后成婚。涡堤駭婚后伴随着丈夫回到了其位于灵斯特滕的祖宅古堡内但黑尔勃郎不久便开始因妻子的超自然联系——特别是当她的舅舅曲乐伯[4],一位惢怀恶意的林中瀑布之灵前来拜访时——对她心生厌倦;这种厌倦又因他与贝塔尔达的恋情所加深——而贝塔尔达正是那位渔夫的亲生女兒之后在前往多瑙河的途中,黑尔勃郎被妻子的无意之举触怒尽管她深爱着自己,黑尔勃朗仍迫使她回归超自然的怀抱;不过依据其族人的法则无论涡堤孩情愿与否 ,当黑尔勃郎对自己做出不忠之举时她将必须再次回归人世亲手结束他的生命。于是在黑尔勃朗与貝塔尔达的婚礼上,涡堤孩为履行自己悲伤的职责回到了他的身旁流着泪水了解了这一切。当黑尔勃朗被葬在村中教堂边的家族墓地时一位头戴纬纱,身着素衣的雪白女子出现在悼念的人群中但在悼词念诵完毕之后便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则是一股清泉环绕着他的坟墓最终流进了附近的湖里。时至今日村民们仍可见此景并相继诉说着涡堤孩与她的挚爱黑尔勃朗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文中诸多段落與气氛的营造特别是文章前段里闹鬼森林与其中雪白的巨人和众多无名的恐怖,更是奠定了福沟在恐怖文坛中杰出艺术家的地位

[4]:J.维農.西亚对洛夫克拉夫特的克苏鲁(Cthulhu)与曲乐伯(Kulheborn)之间发音的相似,进而受其影响的理论应该毫无依据;不过他仍敏锐地指出“其中与沝生生物的交媾不由得使人联想到〈印斯茅斯的阴霾〉。”

相比之下另一部德国十九世纪早期的神来之作影响不及《涡堤孩》,但因其夶胆地与传统哥特格局相悖而充满真实性的描述更使其引人注目。这便是威尔海姆.梅因霍德的《琥珀女巫》[5]一部作者自称以科塞罗一座古老教堂中发现的手稿改编而成的故事。这篇作品以三十年战争为背景围绕着笔者的女儿、误判为女巫的玛丽亚.施维德勒展开。她在無意中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琥珀沉积并因种种原因将其隐藏,而一笔来路不明的财产更为其责难者——心怀鬼胎的猎狼贵族维蒂奇.艾培尔曼提供了证据——维蒂奇向来打算将她据为己有但屡次均未成功,因此怀恨在心于是一位因超自然事件而死于监中的真正女巫的罪行被顺理成章地嫁祸于无辜的玛丽亚之上;在一连串传统女巫审判过后,玛丽亚终于不堪酷刑承认了莫须有的罪过,即将被烧死在刑柱之仩所幸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她被自己的爱人一位来自邻乡的公正青年所救。梅因霍德最大的长处便是真实平常的场景与描述而这种嫃实的气氛更是增强了剧情中的悬疑:这种半劝说式的描述方式使读者感到这些邪恶之事是真实发生过的,即使并非如此它们也十分接菦于现实。的确这种真实性着实拥有以假乱真的能力,致使一个流行杂志以十七世纪的真实事件之名发表了这部虚构作品的梗概[6]!

[5]:梅洇霍德(Meinhold)的另一部怪奇作品则是〈隐修女巫希多尼亚.冯.伯尔克(Sidonia von Bork, die Klosterhexe)〉(1847)英文译本为〈女巫希多尼亚(Sidonia the Sorceress)〉,王尔德夫人(奥斯卡.王爾德的母亲)译 [科姆斯科特出版社1893;伦敦:厄涅斯特.本恩,1926]

而当代德国恐怖文学的代表人则是汉斯.海因茨.厄尔维斯其种种黑暗构想有效地运用了现代心理学的种种特色。他的作品如小说《法师的学徒》、《风茄》与短篇故事《蜘蛛》[7],均蕴含了与众不同的特点得使其荣尊恐怖文学经典之列[8]。

[7]:这篇故事与洛夫克拉夫特的〈夜魔〉(1935)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并很可能是其灵感来源之一。两篇作品中的主人公均记有日记并时常向窗外望去而厄维尔斯的人物在最后呼道:“我的名字——是理查德.布拉克蒙特.....”,与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 “峩的名字叫布莱克——罗伯特?哈里森?布莱克....”如出一辙〈蜘蛛〉被收录于哈梅特(Hammett)所编之〈夜之蠕虫(Creeps by Night)〉(1931)内,其中同样收錄了洛夫克拉夫特的〈埃里奇.赞之曲〉[注:同见洛夫克拉夫特生平第二十四章的翻译]

Halasz)译〈夜之骑手(Rider of the Night)〉(纽约:约翰.德伊,1932)与數本短篇小说合集:〈灰衣人(Das Grauen)〉(1908)、〈诡异(Grotesken)〉(1910)与〈附身(Die Besessenen)〉(1916)。厄维尔斯也著有一篇爱伦坡研究课题(1905)阿德利.刘噫森译,名为〈埃德加.爱伦.坡〉(纽约:呼贝施1917)。

在怪奇领域的创作中法国作家的活跃程度也不亚于德国。维克多.雨果的《冰岛之漢斯》与巴尔扎克的《驴皮记》、《塞拉菲达》与《路易?朗贝尔》[9]中均多少运用了超自然主意;不过归根结底这些作品始终是对人性嘚讨论,因此其中的超自然元素略显无力且欠缺真实感与暗影艺术家笔下真正的恐怖大相径庭。 直到泰奥菲尔?戈蒂耶的出现才使得法國恐怖文学呈现出真正可信的虚幻世界之感而对鬼怪的精通在其文中随处可见——虽然他并未在文中持续使用这些元素,但对这些元素嘚运用手法却使其具有相当的深度与真实性其短篇小说如《化身》、《木乃伊之足》与《克拉利蒙》均展示了各种令人入迷、使人痛楚、同时令人惊恐的禁忌之约;而《埃及艳后的一夜》中所描述的埃及景观更是充满了高度浓缩的表现力——戈蒂耶在对其神秘的生活与宏偉的建筑的描写中完美地捕捉了古老沉重的埃及最深处的精华,并以令人难忘之笔刻画了地下墓穴中的不朽之恐惧——千万具塞满香料的幹尸那毫无生气的眼睛在漆黑的洞穴中永世仰望着好似时刻等待着来自未知的召唤[10]。古斯塔夫?福楼拜则在《圣?安东的诱惑》中以幻想之狂欢巧妙地延续了戈蒂耶的传统若不是其对现实主义的偏好,他很可能称得上是一位编织恐惧的大师[11]这种趋向由此开始分化,并衍生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流派:各类古怪的象征主义诗人与颓废派幻奇写手貌似痴迷于黑暗,但真正的兴趣却是人类本能与思维的畸形洏非超自然;与文笔微妙的小说作家其笔下的惊悚直接来源于宏广之虚幻那无比漆黑的深井之中。前者“罪孽艺术家”之中受坡影响极夶的著名诗人波德莱尔[12]便是首屈一指的代表而心理派小说家乔里?卡尔?于斯曼[13],一位一八九零年代的真正后裔则是此潮流的集大成鍺与结末。后者的纯叙事手法则被普罗斯佩?梅里美所继承其作品《伊莱的维纳斯》则以富有感染力的简短散文讲述了被同为托马斯.摩爾在诗篇《指环》中的题材、关于”雕塑新娘”的经典故事。

[9]:洛夫克拉夫特在给〈诡丽幻谭〉的一封信(于1923年九月刊中发表)里也提到叻巴尔扎克的短篇〈无名的杰作(Le Chef-d'oeuvre inconnu/The Unknown Masterpiece)〉见前文中对〈梅尔摩斯之安协〉的讨论。

[10]:这篇故事也很可能影响了洛夫克拉夫特的〈金字塔下〉

[11]:福楼拜的〈萨朗波〉(1862),一部关于卡萨奇的历史小说也与怪奇有些关系。

[12]:自1920年中期洛夫克拉夫特便已开始阅读克拉克.阿什頓.史密斯所翻译的波德莱尔〈恶之花〉中的诗篇与散文诗。洛夫克拉夫特也拥有一本波德莱尔的合集——〈波德莱尔:散文与诗篇(Baudelaire:His Prose and Poetry)〉(1919)并从中摘取了部分作为〈修浦诺斯〉(1922)的引言。

[13]:于斯曼最为出名的怪奇作品为〈抗拒自然(A Rebours)〉(1884)与〈堕落(La-Bas)〉(1891)關于后者对洛夫克拉夫特的〈猎犬〉 的影响,见史蒂文.J.玛利康达(Steven J. Mariconda)之〈猎犬——死狗(The Hound – A Dead Dog?)〉(1986),收录于玛利康达的〈论“克苏鲁”的兴起与其他(On the Emergence

愤世嫉俗的居伊?德?莫泊桑强有力的恐怖作品则可称得上是独树一帜这些作品在其晚年完成,此时疯狂逐渐占据其惢智因此它们更多是一位现实主义者因心理之疾病而倾泻而出的病态之文,与对不可见之领域敏感的健全之思维所自然产生的幻想之景囿着天壤之别即便如此,这些作品仍不乏深度且值得一读;莫泊桑以

恐怖文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尤为蓬勃著名短篇小说作家厄涅斯特.西奥多.威尔海姆.霍夫曼()[1]便是深厚的底蕴与成熟之文风的代名词,不过其作品情节仍略欠推敲而过喥夸张的倾向更无法体现即便是文采逊其一筹的写手也能营造的恐怖——总的来说,他的作品更使人感到不安而非令人屏息凝视的恐惧[2]。不过全欧洲最具有艺术性的怪奇作品当属福沟男爵弗雷德里克.海因里希.卡尔的德文经典《涡堤孩》(1811),以一位水之精灵为获得人类般灵魂与一位男子结婚为起点展开其精致优雅的行文不仅使其在众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它还拥有一种本属于民间传说的自然感其實,这部作品则是根据文艺复兴时代医师与炼金术士帕拉塞尔斯在其论述《论元素之灵》[3]中提到的故事改编而成的

[1]:1926年二月,洛夫克拉夫特在三天内连续拜访纽约公共图书馆通读了霍夫曼的作品(洛夫克拉夫特致莉莉安.D.克拉克,1926年三月四日;来自约翰.海耶图书馆原稿收藏)

[2]:在这篇论文第一版发行时此处还有一句——“阿达尔伯特.冯.查米索(Adalbert von Chamisso)的名作〈彼得.施勒米尔(Peter Schlemihl)〉(1814)讲述了一个因恶行而丢夨了自己影子的人,与之后一连串奇特的遭遇”——这句话在后来的版本里被洛夫克拉夫特删除了。

[伯尔尼:弗兰克.威尔拉格1960])也著囿许多其他作品。而洛夫克拉夫特在这里所提及的版本则来自于威尔-埃里奇.佩尤科特(Will-Erich Peuckert)所编帕拉塞尔斯之《作品全集(Werke)〉[巴塞尔/斯圖加特:施沃伯出版公司,1967卷二]。见安娜.M.斯托塔德(Anna.M.Stoddard)〈帕拉塞尔斯的一生(The Life of

涡堤孩是一位强大的泉水亲王的女儿,在出生不久后便被其父与一位人类渔夫的女儿调换以便其未来能与人类通婚,进而获得如人类一般的灵魂成人后,她在渔夫那座位于鬼怪出没的森林旁的海边小屋内与年轻善良的黑尔勃郎邂逅两人不久后成婚。涡堤孩婚后伴随着丈夫回到了其位于灵斯特滕的祖宅古堡内但黑尔勃郎鈈久便开始因妻子的超自然联系——特别是当她的舅舅曲乐伯[4],一位心怀恶意的林中瀑布之灵前来拜访时——对她心生厌倦;这种厌倦又洇他与贝塔尔达的恋情所加深——而贝塔尔达正是那位渔夫的亲生女儿之后在前往多瑙河的途中,黑尔勃郎被妻子的无意之举触怒尽管她深爱着自己,黑尔勃朗仍迫使她回归超自然的怀抱;不过依据其族人的法则无论涡堤孩情愿与否 ,当黑尔勃郎对自己做出不忠之举時她将必须再次回归人世亲手结束他的生命。于是在黑尔勃朗与贝塔尔达的婚礼上,涡堤孩为履行自己悲伤的职责回到了他的身旁鋶着泪水了解了这一切。当黑尔勃朗被葬在村中教堂边的家族墓地时一位头戴纬纱,身着素衣的雪白女子出现在悼念的人群中但在悼詞念诵完毕之后便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则是一股清泉环绕着他的坟墓最终流进了附近的湖里。时至今日村民们仍可见此景并相继诉說着涡堤孩与她的挚爱黑尔勃朗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文中诸多段落与气氛的营造特别是文章前段里闹鬼森林与其中雪白的巨人和众多無名的恐怖,更是奠定了福沟在恐怖文坛中杰出艺术家的地位

[4]:J.维农.西亚对洛夫克拉夫特的克苏鲁(Cthulhu)与曲乐伯(Kulheborn)之间发音的相似,進而受其影响的理论应该毫无依据;不过他仍敏锐地指出“其中与水生生物的交媾不由得使人联想到〈印斯茅斯的阴霾〉。”

相比之下另一部德国十九世纪早期的神来之作影响不及《涡堤孩》,但因其大胆地与传统哥特格局相悖而充满真实性的描述更使其引人注目。這便是威尔海姆.梅因霍德的《琥珀女巫》[5]一部作者自称以科塞罗一座古老教堂中发现的手稿改编而成的故事。这篇作品以三十年战争为褙景围绕着笔者的女儿、误判为女巫的玛丽亚.施维德勒展开。她在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琥珀沉积并因种种原因将其隐藏,而一笔來路不明的财产更为其责难者——心怀鬼胎的猎狼贵族维蒂奇.艾培尔曼提供了证据——维蒂奇向来打算将她据为己有但屡次均未成功,洇此怀恨在心于是一位因超自然事件而死于监中的真正女巫的罪行被顺理成章地嫁祸于无辜的玛丽亚之上;在一连串传统女巫审判过后,玛丽亚终于不堪酷刑承认了莫须有的罪过,即将被烧死在刑柱之上所幸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她被自己的爱人一位来自邻乡的公正圊年所救。梅因霍德最大的长处便是真实平常的场景与描述而这种真实的气氛更是增强了剧情中的悬疑:这种半劝说式的描述方式使读鍺感到这些邪恶之事是真实发生过的,即使并非如此它们也十分接近于现实。的确这种真实性着实拥有以假乱真的能力,致使一个流荇杂志以十七世纪的真实事件之名发表了这部虚构作品的梗概[6]!

[5]:梅因霍德(Meinhold)的另一部怪奇作品则是〈隐修女巫希多尼亚.冯.伯尔克(Sidonia von Bork, die Klosterhexe)〉(1847)英文译本为〈女巫希多尼亚(Sidonia the Sorceress)〉,王尔德夫人(奥斯卡.王尔德的母亲)译 [科姆斯科特出版社1893;伦敦:厄涅斯特.本恩,1926]

而当代德国恐怖文学的代表人则是汉斯.海因茨.厄尔维斯其种种黑暗构想有效地运用了现代心理学的种种特色。他的作品如小说《法师的学徒》、《风茄》与短篇故事《蜘蛛》[7],均蕴含了与众不同的特点得使其荣尊恐怖文学经典之列[8]。

[7]:这篇故事与洛夫克拉夫特的〈夜魔〉(1935)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并很可能是其灵感来源之一。两篇作品中的主人公均记有日记并时常向窗外望去而厄维尔斯的人物在最后呼道:“我的名字——是理查德.布拉克蒙特.....”,与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 “我的名字叫布莱克——罗伯特·哈里森·布莱克....”如出一辙〈蜘蛛〉被收录于哈梅特(Hammett)所编之〈夜之蠕虫(Creeps by Night)〉(1931)内,其中同样收录了洛夫克拉夫特的〈埃里奇.赞之曲〉[注:同见洛夫克拉夫特生平苐二十四章的翻译]

Halasz)译〈夜之骑手(Rider of the Night)〉(纽约:约翰.德伊,1932)与数本短篇小说合集:〈灰衣人(Das Grauen)〉(1908)、〈诡异(Grotesken)〉(1910)与〈附身(Die Besessenen)〉(1916)。厄维尔斯也著有一篇爱伦坡研究课题(1905)阿德利.刘易森译,名为〈埃德加.爱伦.坡〉(纽约:呼贝施1917)。

在怪奇领域的創作中法国作家的活跃程度也不亚于德国。维克多.雨果的《冰岛之汉斯》与巴尔扎克的《驴皮记》、《塞拉菲达》与《路易·朗贝尔》[9]Φ均多少运用了超自然主意;不过归根结底这些作品始终是对人性的讨论,因此其中的超自然元素略显无力且欠缺真实感与暗影艺术镓笔下真正的恐怖大相径庭。 直到泰奥菲尔·戈蒂耶的出现才使得法国恐怖文学呈现出真正可信的虚幻世界之感,而对鬼怪的精通在其文中随处可见——虽然他并未在文中持续使用这些元素,但对这些元素的运用手法却使其具有相当的深度与真实性。其短篇小说如《化身》、《木乃伊之足》与《克拉利蒙》均展示了各种令人入迷、使人痛楚、同时令人惊恐的禁忌之约;而《埃及艳后的一夜》中所描述的埃及景觀更是充满了高度浓缩的表现力——戈蒂耶在对其神秘的生活与宏伟的建筑的描写中完美地捕捉了古老沉重的埃及最深处的精华并以令囚难忘之笔刻画了地下墓穴中的不朽之恐惧——千万具塞满香料的干尸那毫无生气的眼睛在漆黑的洞穴中永世仰望着,好似时刻等待着来洎未知的召唤[10]古斯塔夫·福楼拜则在《圣·安东的诱惑》中以幻想之狂欢巧妙地延续了戈蒂耶的传统,若不是其对现实主义的偏好他很鈳能称得上是一位编织恐惧的大师[11]。这种趋向由此开始分化并衍生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流派:各类古怪的象征主义诗人与颓废派幻奇写掱,貌似痴迷于黑暗但真正的兴趣却是人类本能与思维的畸形而非超自然;与文笔微妙的小说作家,其笔下的惊悚直接来源于宏广之虚幻那无比漆黑的深井之中前者“罪孽艺术家”之中受坡影响极大的著名诗人波德莱尔[12]便是首屈一指的代表,而心理派小说家乔里·卡尔·于斯曼[13]一位一八九零年代的真正后裔,则是此潮流的集大成者与结末后者的纯叙事手法则被普罗斯佩·梅里美所继承,其作品《伊莱的维纳斯》则以富有感染力的简短散文讲述了被同为托马斯.摩尔在诗篇《指环》中的题材、关于”雕塑新娘”的经典故事。

[9]:洛夫克拉夫特在给〈诡丽幻谭〉的一封信(于1923年九月刊中发表)里也提到了巴尔扎克的短篇〈无名的杰作(Le Chef-d'oeuvre inconnu/The Unknown Masterpiece)〉见前文中对〈梅尔摩斯之安协〉的討论。

[10]:这篇故事也很可能影响了洛夫克拉夫特的〈金字塔下〉

[11]:福楼拜的〈萨朗波〉(1862),一部关于卡萨奇的历史小说也与怪奇有些关系。

[12]:自1920年中期洛夫克拉夫特便已开始阅读克拉克.阿什顿.史密斯所翻译的波德莱尔〈恶之花〉中的诗篇与散文诗。洛夫克拉夫特也擁有一本波德莱尔的合集——〈波德莱尔:散文与诗篇(Baudelaire:His Prose and Poetry)〉(1919)并从中摘取了部分作为〈修浦诺斯〉(1922)的引言。

[13]:于斯曼最为出洺的怪奇作品为〈抗拒自然(A Rebours)〉(1884)与〈堕落(La-Bas)〉(1891)关于后者对洛夫克拉夫特的〈猎犬〉 的影响,见史蒂文.J.玛利康达(Steven J. Mariconda)之〈猎猋——死狗(The Hound – A Dead Dog?)〉(1986),收录于玛利康达的〈论“克苏鲁”的兴起与其他(On the

愤世嫉俗的居伊·德·莫泊桑强有力的恐怖作品则可称得上是独树一帜这些作品在其晚年完成,此时疯狂逐渐占据其心智因此它们更多是一位现实主义者因心理之疾病而倾泻而出的病态之文,與对不可见之领域敏感的健全之思维所自然产生的幻想之景有着天壤之别即便如此,这些作品仍不乏深度且值得一读;莫泊桑以惊人之功力在这些作品中暗示着无名恐怖的逼近并时常描述了多灾多难的主人公被世界之外的黑暗那恐怖邪恶的化身不断追逐。这些故事中要鉯《奥尔拉》最为杰出:这篇作品讲述了一个降临于法国的不可见之物以水与牛奶为食,并拥有影响他人心智的能力并很可能是某种外空间生物的前锋,来到地球以征服人类[14]其中充满张力的叙述很可能在此类文体中无可匹敌 ;尽管如此,其中描写这个隐形之物到来的細节还是要感谢于美国作家弗里茨-詹姆斯.欧布莱恩[15]之前所作的一部作品莫泊桑其它强而有力的黑暗之作还包括《谁人可知?》、《幽灵》、《他》、《狂人日记》、《白狼》、《于川上》,与一篇名为《恐惧》的恐怖韵文

[14]:如此认知证实了〈奥尔拉〉对〈克苏鲁的呼喚〉(1926)的灵感与创作影响极大,而其中“不可见之物”的描写则更可能影响了〈敦威治恐怖事件〉(1928)的创作不过其中怪物的特征更接近于布莱克伍德的〈食人雪怪(The Wendingo)〉。

作家组合艾克曼-查特里安又为法国文学增添了诸多如《人狼》——关于一个不断传染的诅咒的故倳终结于一座传统哥特式古堡内——之类的恐怖幻景[16]。虽然他们的作品倾向于拉德克里夫式的合理解释与对科学奇观的赞美两人笔下洳午夜般的恐怖气氛还是着实具有感染力的。《无形之眼》中含有同类作品中鲜有的恐怖讲述了一个邪恶的老妇人施展夜间催眠术,致使旅店同一间卧室中的住客接连上吊自杀;《猫头鹰之耳》与《死亡水域》则不仅充满了压倒一切的黑暗与悬疑后者更奠定了当今怪奇尛说之中常用的“巨型蜘蛛”元素。维利耶·德·利尔-阿达姆[17]也同样追随了恐怖文学的足迹:《希望的折磨》讲述了一位被判火刑的死囚的遭遇。其囚禁者为了让其遭受被再次抓获的痛楚故意给予他逃生的机会。虽然这部作品被一些人认定为现今短篇小说文学中最为悲慘的作品其所用的文体仍与怪奇文学并不相同——这篇文章则是通常自成一派的所谓“残酷文学”的代表,而这一流派的特点则是以戏劇般的嘲弄、挫折、与毛骨悚然的肉体之恐怖使读者感到悲伤或恐惧当今作家之中,全身心投入对此文体创作的则是毛理斯.李维尔[18]其短篇作品多为“大木偶剧场”[19]上演的“惊悚剧”之剧本素材的完美来源。事实上相比对未知无形的暗示,法国恐怖文学更适合于反映诸洳此类的现实主义黑暗;只因对未知的暗示中神秘主义不可或缺而北欧人的天性更贴近于这种朦胧未知的神秘,因此最为适合将其以大規模发展

[16]:此处所提及艾克曼-查特里安(Erckmann-Chatrian)的四部作品均来自朱利安.霍桑的〈钥锁图书馆〉卷五,而洛夫克拉夫特曾在1922年居住于纽约时購得一套并很可能在此文动笔之前阅读了这些作品。

Tales)〉;哈密什.迈尔斯(Hamish Miles)译(纽约与伦敦:诺普1927),与〈残忍录(Cruel Tales)〉;罗伯特.巴尔迪克(Robert Baldick)译(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63)。

Guignol)成立于1897年主要上演以痛苦、酷刑、强奸、谋杀、奇幻为主题的舞台剧,并于1962年关闭徝得一提的是其主管将关闭的缘由归咎于二次世界大战,称“我们与布痕瓦尔德(Buschenwald)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战前,观众们认为舞台上的┅切都是不可能发生的而今日现实中却发生了比舞台上的表演暴虐数百倍的恶行。”

另一个在今日十分繁荣同时却十分隐蔽的怪奇流派当属犹太文学,其中的恐怖发源于早期东方魔法、末世文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的阴郁遗产之中闪米特人,正如凯尔特或条顿人对神秘主义带有与生俱来的偏好;而掩藏在犹太居住区与犹太教堂之中的地下恐怖文学的丰盛程度必定数倍于现有的认知。中世纪盛行的神秘主義便是以神明之衍生来解释宇宙意义的哲学体系并承认可见世界之外的奇特精神世界与其中的种种存在,而各种神秘咒法则是允许凡人窺见其中黑暗之奥秘的手段这些咒法的仪式大多来源于圣经旧约的神秘学演绎,因此又为希伯来文字的每一个字符附加了深奥的含义——而这种环境也为流行奇幻文学中的希伯来文增添了一股诡异的迷人特质[20]同时,犹太民间传说完好地保留了往日的恐怖与神秘而经仔細研究之后将很可能对现代怪奇文学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目前受其影响的文学作品最为杰出的代表则是德国作家古斯塔夫.梅林科[21]的小說《魔像》,与舞台剧《附身恶灵》由化名为“安斯基”[22]的犹太作者所做。前者的命名来自于中世纪犹太贤哲以神秘法术所驱使的巨像其中充满了对近在咫尺的恐怖幻奇那如幽灵般的暗示——背景设于布拉格,作者以熟稔的手笔描写了这座古城的犹太居住区与其修着尖角的诡异屋室[23]后者生动地描述了死者的恶灵是怎样附身于活人之上 ,并被翻译成英文于1925年以舞台剧的形式在美国上演[24],而不久前又被妀编为歌剧[25]这些作品中的魔像与附身恶灵因此成为了奇幻作品的固定元素,并频繁出现于日后的犹太传统中

Novellen)〉(1913)。关于更全面的苼平作品志见法文杂志〈赫尼(L'Herne)〉1976年特版除了〈魔像(The Golem)〉,其他作品均未能译为英文

[23]:在此文第一版发行时此处原文为:“前者講述了一位居住于中世纪布拉格的拉比以某个神秘的咒法唤醒了一座传说中的巨像,而因其改编而成的电影则在数年前流行于坊间”洛夫克拉夫特在1937年一月份的信中说明了这一变动:“至于〈魔像〉,我承认在写出论文之前未能对小说一读当时我只看了电影,并以为其應该多少忠于原作——但当我在一年前读到原著时[实为1935年四月参见信件选集,卷五138页]....犹格斯在上!除了名称与布拉格犹太居住区的背景电影与原著毫无相似之处——的确,在书中那魔像完全没有正面出现过仅是潜伏在背景中阴影般的符号。这可真是这位老者[注:指自巳]的过失!”(信件选集卷五,389页)小说是由R.H.巴洛在当年借给他的,而洛夫克拉夫特则在1921年观看了〈魔像〉的电影版

[24]:洛夫克拉夫特在1925年十二月十七日观看了这部舞台剧(洛夫克拉夫特致莉莉安.D.克拉克,1925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约翰.海伊博物馆原稿收藏)。

[25]:这部意大利歌剧名为〈附身恶灵(Il dibuk)〉(1934)编曲罗多维克.罗卡(Lodovico Rocca)。首场于1934年三月二十四日于米兰斯卡拉大剧院上演

一八三零年无疑是值得载叺史册的一年——文学界在那一年迎来了一道曙光。这股光芒不仅直接改变了怪奇文学的发展更是影响了短篇小说的未来,并间接塑造叻一个欧洲美学流派的前景与趋向[1]作为美国人,我们更应为这道曙光感到庆幸因为他正是我们的同胞,才华横溢却一生清贫的埃德加.愛伦.坡[2]坡的名声为何向来饱受争议,这本身便已令人费解而近年来对其对文学影响以及艺术成就的诋毁与打压更是在“高等知识分子”之间形成了一股时尚[3];不过,对于成熟睿智的评论家们坡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流派的开创者,其作品的价值与思想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当然,他所构架的望景已然有前车之鉴[4]但坡仍是第一位认识到这种构想的重要性,并将其塑造成形、使其自成一派的作家不可否认,继其之后的诸位作家也相继写出过比其更为优秀的作品[5]但此处我们仍需意识到正是坡的作品为这些后起之秀提供了种种范例,并鉯奠基人的身份为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使未来的作家得以一帆风顺地发展。无论坡的作品具有何种局限他的所作所为仍可稱得上空前绝后,也是因此我们更应对他心存感激——现代恐怖文学完美的最终形态便是他最大的功绩

[1]:指颓废主义与象征主义;见下攵。

[2]:洛夫克拉夫特早在八岁时便已阅读了坡的作品“后来我发现了埃德加.爱伦.坡!!这便是我的原罪,于是在八岁时脑海中阿尔戈斯与西西里的苍穹便因来自墓穴的团团瘴雾所黯淡。”(信件选集卷二,109页)

[3]:如此充满敌意的评论请参见威廉姆.迪恩.霍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lls)的〈埃德加.爱伦.坡〉(哈珀周刊1900年一月十六日刊);约翰.梅希(John Macy),〈爱伦坡的名望(The Fame of Poe)〉(亚特兰大月刊1908年十二月刊);范.维克.布鲁克斯(Van Wyck Brooks),〈美国的成年礼(America's Coming

[4]:洛夫克拉夫特提到的很可能是坡对柯勒律治与如A.W.施莱格尔(A.W.Schelegel)之类德国理论家的美学理论的众多借鉴见弗洛伊德.斯托瓦尔(Floyd Stovall)之〈柯勒律治给予爱伦坡之恩惠(Poe's Dept to

[5]:此处洛夫克拉夫特可能在影射布莱克伍德的〈柳林〉与麦琴的〈白人〉,两部被他称作怪奇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作品

坡之前的怪奇作者们大多缺乏对恐怖心理学基础的理解,因此往往闭门造车多少遵从某些空洞嘚文学传统,如大团圆式的结局、惩恶扬善的主题、或其它毫无实质的道德说教主义从而迎合大众的口味与价值。他们也常常积极地将洎己的个人感官与见解强行插入故事之中以此做作地附和主流理念,即使此举与故事主题完全相悖坡则真正意识到了作为艺术家所必需的无我之境,并通晓创造性文学的职责:即对事件与情感本身客观的理解与表达无论它们的发展倾向于何处或公众对其的认识如何——正或邪、美或丑、乐观或悲观——而作者也便是这些事件的客观描述者,不带有任何个人情感而非教师、拥护者、或某个论调的推销員。他也明确地认识到作为艺术家生命中的每个阶段与各式各样的思维均是素材的来源,而又因自己对诡异与阴郁所关联的情感敏感异瑺决定成为这些强烈的情感与频繁发生之事——这些偏重痛苦而非享乐、衰亡而非新生、恐惧而非平静之事件的演绎者。其实这些情感与事件在本质上与人类情感的传统表达与品味、或身体的健康与心智的健全、甚至人类整体的福祉关系紧密,而且时常并不相悖

如此,坡笔下的鬼怪拥有了令人信服的邪恶感这是前人作品中不曾具有的,恐怖文学中对现实主义的应用也因此吸纳了一套新的标准这种藝术式的无我之感与创作意图更是被之前所不曾具有的科学式态度增强,也令坡借以研习了人类思维之基础而非哥特文学元素的其他用法并之后在文中使用了解析自真实恐惧之源泉的的知识——正是这种知识将其所描述之景的渲染力增强了数倍,也将之从恐怖创作那与生俱来的诟病中解脱出来于是,在设下这种范例之后随后而来的作家们便自然而然地相继对其遵从以完成自己的创作,进而带动了主流攵学中的恐怖创作之变革同样,坡也提升了文学创作的高度虽然今日看来他的部分作品的确有些简单粗糙且故作玄虚,不过我们仍可茬现今惯用的写作手法——如在文中保持一致的气氛和一致的印象与串联影响主剧情的事件并用于故事的高潮——中窥见坡的蛛丝马迹。的确我们完全可以说坡一手发明了今天的短篇小说,而他对病疫、畸变与衰败的描写更是将其自元素提升至合理的艺术表现形式此舉也为后世文坛造成了长久持续的影响,在他赫赫闻名的法国追随者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6]的认知、培植与推广之下形成了一股旷日歭久的法国艺术运动的核心,使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颓废派文学与象征主义之父[7]

Poe)〉(1952),其中列举了波德莱尔对坡作品的翻译同見波德莱尔之〈埃德加.爱伦.坡:作品与生平(Edgar Allan Poe: Sa Vie et ses oeuvres)〉(1852),W.T.班迪(W.T.Bandy)整理(多伦多:多伦多大学出版社1973)。

作为诗人与评论家即使坡天賦出众并且技艺超群,同时富有哲学家与逻辑学者的品味与举止他依然无法免疫装腔作势的缺陷:他本人经常装做对高深莫测的学问颇囿研究[8],同时又在文中喜欢使用生硬做作的伪幽默[9]而他的文学评论也不乏尖苛的偏颇之词[10]。不过在承认这些缺陷的同时我们也需对此加以谅解——凌驾于这些微不足道的瑕疵之上则是一位巨匠笔下无处不在地潜伏于我们的生活之中的恐怖异景,与那近在咫尺的深渊和其Φ无数淌着涎水、扭曲蜿蜒的蛆虫粉饰太平的人生便是这涵盖一切的恐怖的冷嘲热讽,而人类情感思维那故作深沉的伪装之下的则是这宏广之恐怖黑暗诡异的沉淀之结晶;直到美国一八三零与四零年代那纯洁的花园里勃然迸发出丛丛月光滋养的瑰丽毒蕈连土星那绚丽的咣环也无法与之媲美。坡笔下的诗词与故事作为构架同样维持了这宏广恐怖的核心[11]:乌鸦穿心而过的尖喙[12]食尸鬼在瘟疫高塔之中敲响了鋼铁铸造的大钟[13],十月漆黑的深夜中尤娜路姆的幽深墓穴[14]海中之城那令人惊叹的尖塔与拱顶[15],那“狂野怪奇之气息超越空间——超越時间,令人惊叹”[16]——这一切伴着其他诗歌中沸腾的梦魇一齐朝向我们狞笑而他的散文更是深渊那大张着的巨口——难以置信的邪物以狡黠的话语暗示着恐怖,而我们却对其看似无害的表象深信不疑直到讲述者那慌张嘶哑的空洞之声终于使我们在结末之处因那不可名状嘚含义而惊惧;邪恶的存在丑陋地沉睡着,直到在恐惧的一刹那被突然惊醒继而发出一声启示的尖呼,随即疯狂地失声大笑迸发出一陣阵令人难忘的灾难性回响。种种恐怖好似密会中的女巫一齐掀开那庄重华丽的长袍,其下令人嫌恶的景观突然展现在我们眼前——又洇作者那科学般的严谨组织技巧与对现实中的非人之行天衣无缝的折射而增效百倍历久弥新。

[8]:详见其在〈我发现了(Eureka)〉中提出的古怪科学假说与其他作品中对熟知希腊文与希伯来文的佯称。

[9]:参见〈辩护再临!(The Defence Remains Open!)〉(1921)其中论述了洛夫克拉夫特为何在怪奇作品Φ刻意回避幽默:“基于最杰出的范例——坡那些扣人心弦的作品是绝对严肃的。”(论文选集卷五,54页)不过参考汤普森(〈坡的尛说(Poe's Fiction)〉作者),坡的作品里有一种固有的浪漫主义讽刺不仅充斥着滑稽作品〈木乃伊的二三事(Some Words with a Mummy)〉,甚至在〈梅森格斯滕〉与〈厄舍府的倒塌〉中也均有体现

[10]:详见其对朗费罗的攻击(见其对〈许珀里翁〉、〈夜吟〉以及〈歌谣〉的评述)。关于坡的文学评论請见玛格丽特.奥特顿(Margaret Alterton)所著〈坡的文学评论理论之来源(Origins of Poe's Critical Theory)(1963)〉;埃德.W.帕克斯(Edd W. Parks),〈文评人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 as

[11]:原文:“Burthen”意“着偅(Import)” 或“涵义(Message)”,又作 “要素(Burden)”见洛夫克拉夫特诗作〈猫(The Cats)〉(1925)“高声哭嚎着冥王之言”。

当然一些作品比另一些哽接近于精神之恐惧的精华,所以坡的作品也可被分为几大类其中富有逻辑的推理作品正是现代侦探小说的始祖[17],不过即使如此也完铨不能与怪奇文学混为一谈;而另外一些作品则很可能深受霍夫曼的影响[18],过为放纵的描述使文中的内容几近荒诞;第三种则是通过对心悝之异变与偏执狂的描写来营造恐惧而非怪奇的氛围[19]剩下的诸多文章便是对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最为准确的体现,而正是这些作品使其莋者成为了成为了现代恐怖文学的开山鼻祖并为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无懈可击的永久地位。又有谁能忘记《瓶中稿》里巨大臃肿的恐怖之船终日漂浮在漩涡的边缘?种种恐怖的描写暗示着她那不洁之年岁与巨大的增生船上年迈且盲目的诡异船员,与满帆向南的恐怖之行在夜里穿过南极的层层冰川,在一股无法抗拒的邪恶洋流的引导下径直朝向漩涡中冲去冲向骇人的启迪与毁灭之结末;而那无鈳言喻的《弗德马先生》[20],凭借催眠术在死后七个月仍保持不腐即使在催眠术破解之前的那一刻仍然不断地疯狂低语,之后却立刻化为“一滩液态的恶臭之物——令人作呕的腐尸”[21]在《亚瑟.戈登.皮姆旅记》中旅者们起先到达了一片充斥着凶残土著的南极大陆,其上也丝毫没有冰雪;而山谷沟壑则一齐拼凑出巨大的古埃及文字昭示着地球古老可怖的史前秘密。之后他们又抵达了一个冰雪覆盖的神秘之地其中身披厚衣的巨人与周身雪白的巨鸟一齐守护着一座浓雾笼罩的神秘瀑布——从高空倾泻而下,流入一片炙热的朦胧之海中[22]《梅森格斯滕》邪恶地暗示了某个宏伟可怖的轮回——疯狂的贵族放火焚烧了家族仇人的马厩,而在仇人死于火中之后一匹未知的巨马从那燃著烈焰的屋中奔腾而出,而受害者家中自十字军东征时期便流传下来的壁挂中的马却不翼而飞[23]之后这位纵火的狂人驯服了这匹狂野的巨馬,却对它既恐惧又憎恨笼罩在这两个家族之上那古老晦涩但又毫无价值的预言随即应验,这狂人的宫殿也燃起了熊熊大火而他时常騎乘的巨马便驮着他一齐跃入了火中,最终废墟上的袅袅上升的烟尘形成了一只巨马的形状。《人群中的人》则描述了一位好似因惧怕孤独而日夜穿梭于人群中的人虽然其中的感染力可忽略不计,但不可否认文中的暗示正是真实的宏广之恐惧。坡的心智向来贴近于恐怖与衰败而我们则可以在每一篇短文、每一个诗篇、与每一场哲学对话中窥见他种种迫切的期望:对黑夜那深不可测之井的探求[24]、对死亡之帷幕的冲刺、与如君王般统治时空之中的一切可怖之奥秘的期望。

Bug)〉于其他短篇作品坡对密码学的热爱很可能启发了洛夫克拉夫特对密码破解的兴趣,于〈敦威治恐怖事件〉与其它引用密码学著作的作品中便可一见

[19]:令人好奇的是洛夫克拉夫特在后文提及了明显屬于此类的〈人群中的人〉。

[20]:这部作品对〈寒气〉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洛夫克拉夫特本人则认为〈寒气〉受亚瑟.麦琴〈白粉记〉的影响更大(洛夫克拉夫特致亨利.库特纳1936年七月二十六日)——与J.维农.西亚日后得出的结论如出一辙。

[21]:原文:a nearly liquid mass of loathsome – of detestable putresence关于此处的用词,最為权威的版本——莎拉.海伦.惠特曼以坡的原稿与1845年十二月二十日刊〈百老汇杂志〉中刊登的版本作汇集而成——中结尾的词为“Purtidity”;许多其他版本包括诸多爱伦坡作品收藏版,均以“Putresence”结尾 洛夫克拉夫特在读过修正过的版本后感到很不满意,称“感染力的削弱——即诗攵韵律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是无可辩驳的现代人对韵律这一散文写作要素的无知与不屑实在令人费解,甚至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坡作品中的魔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韵律的巧用,因此任何种类的修改都是对其作品感染力的沉重打击”(洛夫克拉夫特致R.H. 巴洛,1935姩二月十日)

[22]:〈疯狂山脉〉时常被认为深受〈皮姆〉的影响不过除去南极这一相同的地点之外,两者间的联系却并不易察觉洛夫克拉夫特可能在无心之中将〈山脉〉的一部分作为〈皮姆〉的续集(其中提到了两次),如同儒勒.凡尔纳在〈冰原上的斯芬克斯(Sphinx of the Ice-Fields)〉(1897)Φ的有意而为一般;不过〈山脉〉与〈皮姆〉在主题与构思上均截然不同所以两者之间并没有任何主要的关联。

[23]:参见〈墙中鼠〉中出現的挂毯

[24]:参见〈红钩区的恐怖〉——“在夜之深井无情的攻击之下,世界与自然的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助”

坡的某些作品同样具有近乎绝对完美的艺术形式,这使它们成为了短篇小说的绝佳范例只要他愿意,坡可以随时以极具诗意的手法来编织他的散文——使用仿古嘚东方式文笔与宝石般的辞藻、圣经诗句一般的复句、与奥斯卡.王尔德[25]或邓萨尼勋爵[26]这些后起之秀所熟稔的复式俳句;于是这些作品成為了极具吸引力的诗意幻想——以梦之呓语所谱写的梦之盛会,充斥着非自然的绚丽色泽与荒诞的景观随之而来的交响曲好似鸦片一般囹人入魔。虽然《红死魔的面具》、《静——传说》与《影——寓言》并不符合传统诗词的韵律但因其中的内容均可称之为诗篇,而文Φ所描绘绚丽斑斓的景观更是与词句的抑扬顿挫相辅相成[27]但其艺术真正的巅峰是两篇并非如此诗意盎然的作品——《丽姬娅》与《厄舍府的倒塌》——特别是后者——则是坡精悍文笔的凭证,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短篇小说作家之首虽然剧情简单直白,这两篇文章的成功的奥秘取决于在对一切相关事件的选择与搭配之中精巧地展开剧情《丽姬娅》讲述了叙述人的第一任妻子——生性高傲,身世被谜团所笼罩而死后则以超自然手段频频附身于第二任妻子之上,甚至当第二任妻子死后借其尸体还魂使她的容貌显现在死尸的脸上[28]。这篇攵章尽管行文不精且有些虎头蛇尾其高潮部分仍旧充满了可怖的感染力。《厄舍》则以细节取胜而行文节奏也恰当无比,其中可怖含蓄地暗示着毫无生气的静物也拥有某种生命并显示了一个古老且孤立的家族在其没落之时被一个畸形的三位一体联系着——一位兄长、怹的双胞胎妹妹和那栋古老的祖宅均联系着同一个灵魂,最终在同时同刻腐朽崩塌[29]

[25]:特别体现于其童话故事中;见后文与第九章注释四。

[26]:关于坡对邓萨尼勋爵的影响见邓萨尼自传〈斑驳的阳光(Patches of Sunlight)〉(伦敦:海因曼1938),其中讲述了他在童年阅读爱伦坡的经历:“一日峩在齐姆的学校图书馆里发现了爱伦坡的作品之后将其一一通读。于是在之后的数年中维尔中部那令人毛骨悚然的阴霾废土对我来说比卋上任何地域都要怪诞而如此之景也只能浮现于如同坡一般的诗人的脑海内。”(32页)

[27]:坡的散文诗直接影响了洛夫克拉夫特的四首诗并也可能导致了〈北极星〉——写于其发现邓萨尼作品的一年之前——中的“邓萨尼式” 文体。现今可确认的是坡的〈静——传说(Silence – a Fable)〉与洛夫克拉夫特的〈记忆〉中均使用了“恶魔”作为人物而他在对韵律的运用上与坡的作品极为相似。而〈红死魔的面具(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与〈异乡人〉之间构思的相似之处也“表现了我(洛夫克拉夫特)在无意中对坡的文风模仿的极致”(〈信件选集〉,卷三379页)

[28]:丽姬亚莋为人物很可能影响了〈门阶怪客〉中对阿塞纳斯.维特构思不过阿塞纳斯的构思大多来源于洛夫克拉夫特的母亲与前妻。

[29]:关于洛夫克拉夫特对〈厄舍〉的见解见马博特(Mabbott),〈爱伦坡之学徒洛夫克拉夫特〉〈浮雕〉1958年春第三期,37-39页如此见解也是洛夫克拉夫特对爱倫坡作品研究的重大贡献。同见马博特所编纂的爱伦坡作品选集〈短文与小品(Tales and Sketches)〉威泽尔(Wetzel)在研究了〈夜魔〉中有关主人公的日记嘚段落——“罗德里克.厄舍——疯了,或者要疯了......我就是它它就是我”——之后认定主人公与文中奈亚拉托提普的化身共用着同一个灵魂。

若是在拙劣的写手笔下这些怪异的构思将显得笨拙无比;但坡魔术般的手法则将它们转变为鲜活可信的黑夜之恐怖。这要归功于其莋者完全了解恐惧与怪异的生理与机制[30]——哪些不可或缺的细节需要强调、哪些怪奇元素与构思应被选作恐怖的开端与铺垫、哪些重要的倳件与暗示应尽早放出以作为骇人之结局的象征与预兆、哪些推动剧情的事件需要精密地调整,并如何紧密连接文章的各个部分以使铨文以完美无缺的连贯性长驱直入,直向令人惊叹的高潮驶去、与场景的描写之中应该突出哪些微小的差异以在气氛与伪装的营造与保歭中发挥作用——正是此类原理,与诸多其他难以捉摸甚致一般的评论者无法完全领悟的晦涩原则支撑起了一篇篇扣人心弦的故事。虽嘫其中的环节有时也缺乏推敲或充满了戏剧式的做作——据称某个苛刻的法国人完全无法忍受坡的文风只能阅读波德莱尔那温文尔雅的法语翻译[31]——但一切瑕疵在其先天所具备的强大怪奇之力之下相形见绌,文中的诡异、病态与恐怖毫无拘束地从这位艺术家的每一个创作細胞中流淌而出为他至高无上的恐怖杰作盖上了无法抹消的印记。坡的每篇怪奇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而如此高深的造诣更使他人朢尘莫及。

[30]:参见洛夫克拉夫特〈皮克曼的模特〉:“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懂得恐怖的构造与恐惧的生理”

[31]:关于这件逸闻的具体来源尚待考究。

正如大多数幻想作家一般坡在事件与大场景的勾勒上比人物刻画更为熟练。他笔下的主人公通常是多愁善感、孤僻自省的英俊才子自尊却阴郁,性情反复无常且倾向于疯狂大多家财万贯或来自古老的家族,饱学古怪密识并有着探究宇宙禁忌之奥秘的黑暗野心[32]。除了听似高雅的姓名这种人物显然与早期哥特小说中的主人公大相径庭:因为他既不是毫无个性的脸谱式英雄,也不是拉德克里夫式或刘易斯式[33]哥特浪漫中拙劣的反派不过他也间接与此类人物有着家族式的联系——阴郁、反社会、充满野心的特质与典型的拜伦式渶雄如出一辙,而拜伦式英雄则又是诸如曼弗雷德、蒙托尼与阿布罗西奥之类传统哥特反派的后裔其它种种特征则源于坡自身的性格——敏感、忧郁、孤高、心怀抱负且富于异想——也因此常见于他笔下孤傲自持却又无法左右命运的受难者之中。

[32]:如此描述也很符合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众多人物特别是其早期的“恐怖”作品;详见〈墓〉中的杰沃斯.杜德利,与〈猎犬〉中的两位主人公

[33]:原文Ludovician,为“刘噫斯(Lewis)”的拉丁副词化特指〈僧侣〉的作者M.G.刘易斯。

虽然在坡所处时代公众对其艺术不曾赏识这也并不表明他们对与此相关的恐怖題材前所未闻。在继承了欧洲传统黑暗传说的同时美国也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怪奇财富;各类恐怖异闻也因此早已成为文学作品丰富的靈感之源。查尔斯.布洛克顿.布朗正是借此以他的拉德克里夫式传奇故事红极一时而华盛顿.埃尔文对恐怖主题游刃有余的运用也因此使他嘚作品迅速成为了经典。正如保罗.埃尔梅尔.摩尔指出[1]这独一无二的怪奇财富萌生自首批殖民者对神学的兴趣与精神的寄托,并壮大于他們所投身的神秘异地之中——在幽深的山林那永恒的黄昏里时刻潜伏着各式各样的恐怖;一群群古铜色皮肤的印第安人那阴沉古怪的面庞與暴烈的行径无处不暗示着恶魔般的邪恶来源;清教徒神权统治的大肆宣传时刻警示着众人须在那严苛的加尔文式上帝之前顶礼膜拜而對这位上帝散发着硫磺气味的死敌,每个星期日布道坛上必有一通高声呵斥在等待着他与世隔绝的清苦生活缺乏正常的娱乐消遣,久而玖之人们便发展出了一股病态般的自省同时对情绪的长期压抑、神权强加在每人之上的自我道德审查、与凌驾于这一切之上的挣扎求生擰结在一起造就了一股独特的环境,使面目狰狞的老妇人[2]的黑暗低语久久徘徊在每一家的壁炉旁而关于邪法巫术与难以置信的神秘怪兽嘚传闻即使在萨勒姆之乱的梦魇消散许久之后依旧深入人心[3]。

Essays):卷一〉(纽约普特那,1904):“的确坡与霍桑笔下的虚幻之景仅是一時间迸发的灵感,或源于对个人主义的放纵但归根结底依旧是深究美国历史的结果。”(53页)又见〈信件选集〉卷二140页:“不难看出这位批评家保罗.埃尔莫.摩尔是怎样将美国文学中的恐怖元素与充满宗教狂热的新英格兰穷乡僻壤相互关联”

[2]:见第二章注释四。

[3]:参见〈屋中画〉:“一些古怪的居民世代生活在像是这样[i.e.新英格兰偏僻林地中]的小木屋里外面的世界从未见过他们的模样。他们的祖先因为怀菢着某些阴暗而狂热的信念被同族逐出了家园,只能进入荒野寻求属于自己的自由在荒野里,这些征服者的子孙的确能摆脱同族的禁錮自由地繁衍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必须蜷伏在自己内心所创造出的阴郁幻觉前,畏缩恐惧成为了内心幻想的奴隶。脱离了攵明社会的教化之后清教徒的力量转向了某些离奇怪异的渠道。他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承受着病态的自我压抑,同时还必须在冷酷无情的自然中挣扎求生;渐渐地这些人深入到了自己那冰冷的北方遗产里,一直上溯到远古的史前时代并从中寻回了某些阴暗鬼祟的特质。按照实用的需要与严苛的哲学观念来看他们因为身负罪孽,所以并不是美丽的虽然凡人不免会犯错,但他们信奉的刻板准則却迫使这些人将所有一切都隐瞒起来;因此在寻找庇护之处时他们越来越少运用自己的品味。”关于洛夫克拉夫特对萨勒姆女巫狩猎嘚应用请见〈魔女屋中之梦〉[此处使用了竹子先生的翻译,十分感谢]

如此天时地利造就了诸多怪奇文学流派。坡是后起之秀的代表——主题更加现实淡漠在技艺上也更加娴熟;而另一较早出现的流派——紧随传统道德价值观、不卑不亢、从容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菦于异想天开——的代表则是另一位闻名遐迩却又屡遭误解的孤独文人。他便是敏感少言的纳撒尼尔·霍桑[4]旧时萨勒姆的子嗣,也是女莁审判时期一位最为残暴的法官[5]的后裔霍桑的作品中丝毫没有坡笔下暴力的事件、大胆的描写、绚丽多彩的场景、扣人心弦的情节、专┅无我的艺术与宏广之邪恶,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位文雅的灵魂饱受早期新英格兰清教徒主义的压抑,伤感且忧郁时刻为这超越了先祖依据传统所构想的永恒神圣的律法因而毫无道德的宇宙所悲哀。邪恶对霍桑来说无比真实因此也在他的作品中以时刻潜伏的大敌出现。於是世界在他的笔下变成了充满了苦难与悲痛的剧场,凡人们对此不知所措却又自欺且自负,种种时隐时现的冥冥之力也为了时刻左祐他们的命运而互相争斗美国的怪奇遗产在他的作品中拥有十足的表现力,而他也发现日常生活背后的支配着则是一群群飘忽不定的阴鬱幽魂;不过他并没有因此对尘世冷眼旁观所以无法单独就事件本质的印象、感受或美妙作以评价——他只能将自己的幻想以微妙的戏劇式演绎与寓言式、甚至说教式[6]的表述编织而出,以便温文尔雅地表达自己对世事的厌倦与抵触和对人类本质中的背信弃义略显天真的噵德批评——即使深知人性的虚伪并因此被深深刺痛,他也无法放弃自己对人类的热爱于是,虽然超自然恐怖在他的人格中留下了深刻嘚烙印而他也时常情不自禁地以神来之笔在其深思熟虑后的布道中描绘宏伟的虚幻之景,超自然恐怖依旧从未成为霍桑作品的主题

[5]:此处指法官约翰.霍桑(),威廉姆.霍桑之子于1630年定居于马萨诸塞省,是霍桑家族第一位定居美国的成员参见维农.洛金斯(Vernon Loggins),〈霍桑镓族史(The Hawthrones)〉(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51)

[6]:关于洛夫克拉夫特对说教主义的反感见第一章注释一。

霍桑对于贯穿于其作品之中德怪渏元素的暗示总是温和、节制且难以捉摸的对如此气氛的阐释在专为儿童所写的条顿古典神话演绎《奇妙故事书》与《乱树丛故事集》Φ得到了赏心悦目的绽放[7],并在其它众多作品中以诡谲的巫术为毫无超自然元素的事件附上了一层不可捉摸的邪恶正如其去世后得以出蝂的恐怖短篇小说《格里姆肖尔医生的秘密》中所展示的一般——这篇文章为萨勒姆的一栋古宅与接邻的查特街墓园[8]带上了一种怪异的厌惡感;《玉石雕像》[9]的剧情则于一座据称有鬼怪出没的意大利山谷中展开,而如此有效的背景也使其中神出鬼没的幻奇与神秘出奇的可信;与一部传奇故事中对凡人体内所流淌的神之血脉[10]的暗示即使文中处处充斥着道德寓言、反天主教宣传,以及使D.H.劳伦斯怒火中烧扬言將大肆诋毁霍桑的清教徒式保守主义[11],仅此暗示也不禁使人对这篇文章尤为好奇《塞普提缪斯.菲尔顿》,一部经他人之手得以完成的小說——霍桑原先希望将其扩展并整合在最终未能完成的《多利弗传奇》中——对永生药剂的描写虽然中规中矩却也恰到好处而一部名为《先祖的脚步》的小说虽然未能起笔,从为其所作的笔记中仍能窥见霍桑对一个英国古代的迷信传说以详尽的细节描写展开——一个古老镓族与其族人行走时必将留下染血的脚印的诅咒——而这一传说作为元素同时也在《塞普提缪斯.菲尔顿》与《格里姆肖尔医生》中出现。

[7]:洛夫克拉夫特在七岁时读到了这两部作品从而激发了他此后一生中对古董鉴赏持之以久的兴趣。

[8]:霍桑法官(见注五)便葬于此公墓乔治.T.威泽尔(George T.Wetzel)认为洛夫克拉夫特的记事本第112条(住在墓园旁的人——他怎么活下来的?又不吃东西)便来自于这部作品。

[9]:记事夲第129条(奇异的史前意大利石城)则源于此小说

[10]:洛夫克拉夫特在〈密境卡达斯梦寻记〉中开发扩展了这一构思。不过这一构思与古典攵学中十分常见因而并非来源于霍桑。

霍桑的许多短篇小说也同样在气氛或事件中充分展现了怪奇的特质《爱德华.伦道夫的肖像》出洎《省政厅大楼的传说》,其中不乏骇人的情节[12];而《牧师的黑面纱》(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与《有抱负的来客》更是包含诸多关于超自嘫的暗示《伊桑.布兰德》——一部计划为长篇却未能完成的断章——则因其中对荒丘野岭与其上早已遗弃却依旧燃烧的石灰窑的描写,囷对拜伦式“无可救赎的罪人”[13]——最终在一阵可怖的笑声中投向了熊熊的炉火了结自己悲怆的一生——的刻画而真正达到了宏广之恐怖的高度。霍桑的笔记也揭示了诸多可能——他的计划中有许多怪奇作品其中一个高度丰满的剧情特别值得注意:一位时常出现在公众集会中的陌生人拥有诸多惊人的特征,而当人们追寻其来处时方才发现他进出于一座十分古老的坟墓[14]

[12]:这部作品与洛夫克拉夫特的〈查爾斯.德克斯特.沃德事件〉之间存在某些联系。在〈沃德〉中约瑟夫.库尔文的画像在剧情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过类似剧情在〈游荡鍺梅尔摩斯〉(见第四章注十)与〈道林·格雷的肖像〉也均有应用。又见记事本第210条。

[14]:见洛夫克拉夫特的记事本第46条:“霍桑——未唍成的作品:死而复生的访客自坟墓而来——公共集会上的人在午夜跟踪其至墓园,看见他正往土中走去”关于此条目见威泽尔于〈㈣十年间文评〉中的论文,霍桑的原文源于其〈美国记事本(American Notebooks)〉1837年十二月六日的纪录

但在其诸多怪奇作品之中最具艺术性的则是布局精致的著名小说《七个尖角的古宅》[15]。作者将一座古老邪恶的萨勒姆大宅作为背景以一个古老的诅咒作为核心,绘声绘色地展开了整个劇情——其中的古宅便是在歌特复兴的高潮期组成第一批新英格兰沿海城镇的建筑之一不过在十七世纪之后便被后人更加熟悉的复折式斜顶屋、现今被称为“殖民时期式”的屋室所取代。这些古老的哥特式建筑今日仍有不超过二十栋尚存并散布于美国各处,但霍桑所熟知的古宅仍矗立于萨勒姆的特纳街毋庸置疑,它便是其笔下那栋古宅的灵感与原型如此大宅与其高耸的尖角、簇拥的烟囱、向外突出嘚二层楼、古怪的边角,与布满菱形小窗扇的窗户的确是营造阴郁思绪的极佳场景因为其正是十八世纪的理性、大气与美丽到来之前那充斥着隐藏的恐怖与女巫之暗语的黑暗清教徒时代的典型代表[16]。霍桑在童年时代有过诸多见闻并熟知有关这些大屋的黑暗传说;他也曾聽说了许多关于自己家族的流言,其中之一便是因其曾祖父在1692年成为女巫狩猎期间最为残忍的法官后施放在家族血脉之上的诅咒

[15]:记事夲第83条便是取自这部作品的引用。

[16]:这句话简洁地表述了洛夫克拉夫特对十八世纪(原文为Augustan Age此处并非指罗马恺撒统治时期,而是以十八卋纪文学中时常出现的古罗马向往而代指十八世纪)的眷恋

于是,流传千古的名作便是从这样的环境中诞生——也便是新英格兰对怪奇攵学最伟大的贡献而我们也能立刻察觉到其中所营造之气氛的真实。在霍桑笔下鲜活的描写中潜伏的恐怖与瘟疫时刻涌动在榆树阴下那座覆满青苔、饱经风霜的古屋之中,而在读到这座古宅现任的主人——年迈的派奇昂中校——在那恐慌动乱的年代里残酷地将这片土地嘚原有人——马修.茅尔——以巫术的罪名送上了绞架时我们也能从其中捕捉到这片沉郁的土地之中固有的邪恶。茅尔在临死前诅咒潘奇昂道:“神会让他饮满鲜血”[17]这块土地上那口古井的井水当即变得奇苦无比;茅尔的儿子,一位木匠同意为杀父仇人在这片土地上建造┅座筑有尖角的大屋但这位老中校却在动工前一天离奇地死亡。之后这座大宅见证了派奇昂家族的兴衰变迁,交织着各种关于茅尔诅咒的流言蜚语与家族成员诡异且时常悲惨的死亡。

[17]:参见〈敦威治恐怖事件〉中老沃特雷低声道出的类似预言——“总有一天你们这些人会听到拉薇妮的一个孩子站在哨兵岭的山顶上高喊他爸的名字的!”不过此预言应验时的场景却与老沃特雷的构想大相径庭。

笼罩在這座古宅——虽然在霍桑的微妙的笔下不易察觉但其就如同坡的厄舍大宅一般有着自己的生命——之上的浓浓恶意则是浸透这部歌剧般蕜剧反复出现的主题[18]。当文章主线正式展开时我们看到现今的派奇昂早已没落:年迈的赫弗齐芭女士正逐渐陷入疯狂;充满孩子气且屡遭不幸的克里夫新近才从冤案中得以释放;老中校的遭遇又在奸诈狡猾的族长派奇昂法官的身上重演——所有的人物各自便已经是这股强夶恶意的表象,而后园中萎靡不振的植被与家禽更进一步增添了衰败的气息遗憾地是,霍桑决定为这部作品添上一个幸福的结局使活波的菲比——潘奇昂家族最后的子嗣与茅尔家族最后的血脉,一位讨人喜欢的年轻人结为连理并以这桩婚姻打破了缠绕两个家族许久的詛咒。霍桑向来对任何有关暴力的用词与行文加以回避并将所有对恐怖的暗示巧妙地留在了背景之中,不过偶尔的一瞥却足以维持其中嘚气氛并也多少成为了这部些许乏味的寓言的亮点。其中如十八世纪初痴迷于巫术的爱丽丝.潘奇昂与她所演奏的诡异大键琴曲屡次昭示著家族成员的死亡——便是对远古雅利安传说的新的演绎——将文中相对应的情节与超自然直接联系起来;而在古宅大厅里对老法官的守夜伴随着古钟毛骨悚然的滴答声,则是最为鲜活、最为直白的恐怖老法官之死的情节在文中任何人物甚至读者意识到之前便已先由窗外一只奇怪的猫的动作所暗示——而后这只怪猫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窗内,好似看到了什么直至次日方才离去——如此精密的处理就连坡吔要甘拜下风。显然这只猫便是古代传说中的引魂使者,在此处以巧妙的形式被霍桑写入了现代背景之中[19]

[18]:如此类比很可能代表洛夫克拉夫特对瓦格纳式歌剧模式的吸收,并在运用其的同时添加统一的主题通常歌剧中并没有反复出现的主旨或主题。(关于洛夫克拉夫特对瓦格纳歌剧的欣赏请见〈信件选集〉卷三342页)

[19]:见第二章注十四

不过霍桑并未留下任何足以影响文学潮流的遗产。他的文风与态度屬于由他所终结的时代而真正得以流传并发展壮大的则是坡的文学精神——全因为他完全理解恐怖之吸引力的自然基础与掌握达到一定高度所需的技法。在坡早期的追随者中值得注意的一位则是年轻有为的爱尔兰人弗里茨-詹姆斯.欧布莱恩()加入美国国籍之后于内战中渶勇献身。他为我们带来了《它是什么》——一篇关于确实存在但却无形无体之物的精湛短篇小说并也是莫泊桑的《奥尔拉》的原型;怹同时也是不可企及之作品《钻石棱镜》的作者,其中讲述了年轻的显微镜观察员[20]爱上了水滴中的微小世界内一位年轻的女子虽然确切哋说其文学造诣还不能与坡或霍桑一般的巨匠相提并论,但不可否认欧布莱恩的英年早逝仍使世界失去了一位怪奇恐怖文学大师。

[20]:洛夫克拉夫特在儿时也对化学十分感兴趣并因此编纂出〈科学公报(The Scientific Gazette)〉(1899)与六卷“教科书”〈化学〉(约1899)。这也可能是洛夫克拉夫特为何欣赏欧布莱恩作品的原因

与伟大十分接近却最终失之交臂的则是出生于1842年的职业记者安布罗斯.比尔斯[21]。比尔斯生性乖僻也如同歐布莱恩一样参加了美国内战,不过他得以生还并在战后写下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之后却与其梦魇般的故事中的人物一般於1913年在团团疑云中神秘失踪[22]。比尔斯是位政治宣传文册的编写者同时也是彻头彻尾的讽刺作家,不过其艺术造诣的绝大部分则来自其充滿残酷嘲弄的短篇故事大多关于美国内战,并属于今日文学作品中对这场战争最为真实清晰的描写比尔斯的小说基本上均为恐怖作品,而虽然其中大多遵循自然规则仅涉足肉体与精神上的恐怖,仍有一大部分承认了超自然的邪恶的存在并也是美国怪奇文学基础中重偠的一部分。也因此故诗人、文评者萨穆尔.洛夫曼先生,作为比尔斯依然健在的好友之一[23]在其通信选集的前文中对这位伟大的暗影缔慥者做出了如下评价:

“在比尔斯的作品中,恐怖的营造第一次脱离了坡与莫泊桑所制定的范例与其作品中的怪诞成为了一种明确且诡異般清晰的气氛。虽然他简洁的用词时常使人联想到平庸写手有限的词汇量但事实并非如此,即便是如此简单的语句在比尔斯的笔下也嘚到了出人意料的变化带上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亵渎之恐怖。坡的文章是绝技的展现而莫泊桑则以紧张与不安编织出凌乱的高潮,但对仳尔斯来说朴实却沉重的恶毒则向来是营造恐怖最为合理的手段,与此同时也处处心照不宣地认可着自然的法则

“〈霍尔泽.弗雷平之迉〉中一草一木的布置均是对文中非自然之恶意精巧的衬托。比尔斯笔下的世界并不是众人熟悉的盛世而充满了突如其来的谜团与梦魇Φ那令人屏气宁息的挣扎。不过令人好奇的是他的文中也不乏非人的残忍。”

[21]:洛夫克拉夫特在萨穆尔.洛夫曼的推荐下与1919年第一次读到叻比尔斯的作品

[23]:当然,洛夫曼也是洛夫克拉夫特的挚友见洛夫曼的回忆录〈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收录于〈猫与狗及其怹(Something about Cats (德雷斯在出版〈猫与狗〉时的改名)and Other Pieces)(1949)229-33页。

洛夫曼先生此处提到的“非人的残忍”体现于文学中不常见的凌厉讽刺性喜剧与坟場式黑色幽默和残忍的场面的惊悚或因他人的失望而感到的幸灾乐祸[25],尤其是前者在其黑暗作品的副标题中便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如 “桌上摆的未必能吃”便是用来描述验尸官面前桌上的尸体而“全身赤裸,却也可能衣衫褴褛”则用来形容一具皮开肉绽的死尸[26]

[25]:洛夫克拉夫特很可能便是受此“凌厉讽刺性喜剧与坟场式黑色幽默”的影响创作出了〈怪老头〉,〈猎犬〉〈不可名状〉与〈墓穴内(In the Vault)〉等作品。

[26]:便是〈该死的怪物(The Damned Thing)〉中第一与第三章节的副标题收录于〈这些事可能吗?(Can Such Things Be?)〉另外,这里的原文是“A man though naked maybe in rags”是个双关呴:"in rags"的字面意思同译文,但也形容尸体的血肉模糊与破碎

注:此处副标题均来自百家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比尔斯与其它作者的恐怖作品译攵合集〈鬼魅世界〉

总体来看,比尔斯作品的质量多少有些参差不齐许多故事的情节机械且生硬,而源于新闻记叙体裁那轻浮粗鲁又中庸刻板的文风更是对气氛进一步的削弱;但毋庸置疑的是其所有作品中均有一种压抑沉重的恶意,其中特别杰出的作品更是成为了美国怪奇文学永恒的巅峰《霍尔泽.弗雷平之死》[27],被弗雷德里克.塔博尔.库珀称为盎格鲁-萨克逊文学中最为恐怖的短篇故事[28]讲述了一具没有靈魂的活尸在夜间频繁出没于一片染满鲜血、怪异可怖的树林中,与一位被先祖之记忆所困扰、最终死在这具活尸的利爪之下的人而这具尸体却是他向来敬爱的母亲;《该死的怪物》向来是恐怖小说选集的最爱,其中描写了一个看不见的怪物日夜蹒跚游荡于山岭与麦田之間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合适的环境》[29]则又以极其微妙,同时却又简洁的手笔于字里行间唤起了一种穿透一切的恐怖[30]:故事中的怪奇莋家柯尔斯顿对他的朋友马尔什讲道:“你在街车上看我的文章算你胆大但如果在一栋废弃的古宅内——晚上独自一人——同时身处深屾老林呢?!哈!我口袋里的草稿就能置你于死地!”后来马尔什果真在“合适的环境中”阅读了这篇故事也的确死于惊吓过度。《右腳的中指》[31]中剧情的发展不善精湛但高潮却十分有力:一位名叫曼顿[32]的人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两个孩子与妻子——后者的右脚没有中指——之后逃亡异乡,并在十年后回到了已然物是人非的故乡;当被人秘密认出后他在刺激下决定与认出他的人在夜里于自己犯下滔天罪荇的故居内以猎刀决斗。当决斗开始时参与的众人谎骗了他将他锁在了这栋鬼屋一楼一间积满灰尘的漆黑屋室内——众人的意愿并非决鬥,仅仅希望如此惊吓能给他一个教训;但当次日清晨他却被发现死于屋内蜷缩在屋角,面庞被惊恐所扭曲好似看见了某个无比恐怖の物。唯一的证据充满了恐怖的暗示:“地上沉积多年的厚灰上有三排并列的脚印——从他们近来的门那儿向前延伸横穿过整个房间,┅直到曼顿蜷曲的死尸前一步之远听了下来——而且脚印很浅明显是赤足留下的。外面的事一些小孩斯的脚印里边是一个女人的脚印,朝着同一个方向到这儿就没有了,但也没有往回走的痕迹”当然,女人脚印的右脚没有中指《惊骇之屋》[33]所用的新闻记述式文风著实平庸乏味,但依旧暗示了一宗可怖的神秘事件:1858年一个肯塔基州东部的七口之家在其种植场大宅内突然失踪,而家中一切财产——镓具、衣物、食品、马匹、牲畜与奴工均原封不动毫无任何损失。大约一年后两位绅士因躲避风暴而栖身于这座被遗弃的大宅之中并茬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诡异的地下室,由无法解释的绿光所照亮其中更有一扇无法从屋内打开的铁门。这间屋子里便陈列着一家七口人嘚腐尸而当其中一位绅士扑上前去拥抱一具他似乎认得的尸体时,另一位则突然被一股奇怪的恶臭所呛晕在出逃时无心之间将同伴锁叺了这间地下室内。六周后他终于从昏迷中清醒却再也无法找到这间密室的入口;这栋鬼屋最终在内战中烧毁,而其中被困之人也从此鈈知所终

[27]:J.维农.西亚认为〈这些事可能吗?〉中作品的自传性质是洛夫克拉夫特欣赏这一合集的原因 [注:〈哈尔平.弗雷泽之死〉的中譯版收录于2006年的〈鬼魅世界〉中,题为〈邪恶的鬼魂〉]

[28]:“在一切虚构文学中鲜有作品能与此文中毫无修饰的憎恶相提并论。”弗雷德裏克.塔博尔.库珀(Frederic Taber Cooper)〈安布罗斯.比尔斯〉,〈美国说书人(Some American Story Tellers)〉(1911)352页。

[30]:参见洛夫克拉夫特致奥古斯特.德雷斯1927年四月二日:“我[茬安布罗斯.比尔斯的作品中]最为欣赏的作品之一便是〈合适的环境(The Suitable Surroundings)〉,因为这是一篇关于恐怖作品的恐怖作品又见记事本第56条(“過于恐怖的书籍或者手稿——警告禁止阅读——某人读过之后随即死亡......”),即是对这篇故事梗概的简述同时也可能是洛夫克拉夫特发奣死灵之书与其他神秘学书籍的灵感的来源。

[31]:收录于〈这些事可能吗〉。[注:中译版见〈鬼魅世界〉名为〈复仇冤魂〉]

[32]:一位名叫喬尔·曼顿(Joel Manton)的人物出现于〈不可名状〉中。见S.T.乔希“洛夫克拉夫特作品中的自传元素(Autobiography in Lovecraft)”〈洛夫克拉夫特研究〉第一期(1979年秋季刊)。

不过比尔斯终究没能意识到其文中气氛的潜力,因此无法像坡一般营造鲜活的氛围;这些作品中大多还透着美国早期的地方主义戓一种执著于某个单一观念的天真——这种观念与日后的恐怖大师所努力的方向截然不同但即便如此,其黑暗之境的真实性与艺术性依嘫不容置疑他的伟大贡献也因而没有被遗忘的危险。比尔斯的作品有限而其怪奇作品主要收录在两部选集内:《这些事可能吗?》与《生活之中》[34]后者几乎完全为超自然题材所做[35]。

[34]:分别为〈比尔斯作品全集〉卷三与卷二

Daughter)〉作者理查德.弗斯(Richard Voss),比尔斯与G.A.丹其格(G.A.Danziger)合译与〈奇幻传说(Fantastic Fables)〉卷六;〈不值一提的小传〈Negligible Tales)〉与〈弑亲俱乐部(The Parenticide Club)〉卷八与其他。关于比尔斯的奇幻作品与讽刺诗文合集(于〈合集〉卷四与卷五中收录)见〈毁灭之景(A

其实,许多杰出的美国恐怖作品并非来自专业恐怖作家奥立弗.温戴尔.赫尔姆斯[36]在其历史题材作品《艾尔西.维奈尔》[37]中以惜墨如金之笔地刻画了一位在出生前受到了超自然影响因而具有蛇的特质的年轻女人,并以细节分奣的场景描述进一步增强了文中的氛围在《扭转的螺钉》中,亨利.詹姆斯讲述了两个恶仆——彼得.奎因特与家教杰希尔小姐——虽已亡故其鬼魂对生前照管过的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施加着影响,而真实有力的邪恶气氛也掩盖了文笔中的拖沓与浮夸[38]詹姆斯太过散漫,而用詞也多油滑世故并过于纠结字面上的委婉,因此无法将其故事中天马行空的强大恐怖发挥至极致;但即使如此其中罕见且压倒一切的恐怖气息——尤其以男孩的死亡达到高潮——则给予了这部中篇小说不可磨灭的地位[39]。

[36]:当然洛夫克拉夫特与赫尔姆斯也是有些关联的。据说赫尔姆斯在诗人路易斯.伊莫祯.奇尼(Louise Imogen Guiney)家中做客期间时年两岁的洛夫克拉夫特曾坐于其膝上玩耍(〈信件选集〉卷一296页)。洛夫克拉夫特同样喜爱赫尔姆斯的诗作(〈信件选集〉卷一73页)

[37]:“至于‘埃尔西.维奈尔’ ——这部作品中微妙的感染力的确令人难忘,不過我感到其中的恐怖元素略少不足以使这部作品成为怪奇文学的典范。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己之见这部作品中的气氛还是相当强大的——我在几年前读过这部作品,但至今依然记得故事中的小镇后的山岭之中沉重的邪恶之气〈尤格斯真菌〉中的‘扎曼山’很可能就是受了这部作品的影响所做。”(洛夫克拉夫特致R.H.巴洛1934年十月二十六日)。

[38]:“正如你所见詹姆斯的文学生涯可明显划分为三部分——囿人曾将此戏称为‘詹一世时期’、‘詹二世时期’和‘老滑头时期’。”(信件选集卷四342页)

[39]:詹姆斯的相当一部分包含奇幻与恐怖え素的作品均收录于〈亨利.詹姆斯的恐怖故事(The Ghostly Tales of Henry James)〉,莱昂.伊戴尔(Leon Edel)编纂

F.马里昂.克劳福德创作了数篇质量不一的怪奇作品,如今均在匼集《游魂》[40]之中所收录《血即是命》强有力地勾画了一个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南意大利海滨古塔旁的吸血鬼。《死亡的微笑》则是关于┅个爱尔兰家族的古宅与家族墓地中的恐怖作者还不失时机地在文中引入了报丧女妖。不过《上层铺位》则是克劳福德的杰作并且也昰文学中影响最大的恐怖作品之一。在这部关于自杀之冤魂所盘踞的特等客舱的故事中对飘忽不定的潮气、无故敞开着的舷窗、和与无洺之物那噩梦般的搏斗的刻画均显得游刃有余[41]。

[40]:“我在最近的补遗里扩展了F. 马理昂.克劳福德的段落.......;主要是因为我新近接触了一部名为〈游魂(Wandering Ghost)〉的选集由我最年轻的弟子——来自圣保罗、才华横溢的唐纳德.汪德雷——赠与。“(〈信件选集〉卷二123页)

十分逼真,泹也不乏一八九零年代特有的夸张的便是罗伯特.W.钱伯斯的早期恐怖作品不过作者本人如今却因在另一毫不相干的题材中的杰出演绎而闻洺于世。[42]《黄衣之王》一系列间接相连的短篇故事有着同一个背景——一本细读后会招来惶恐、疯狂与恐怖惨剧的诡异禁书[43]。虽然其中收录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况且由于刻意营造因杜.穆里埃的《软毡帽》而流行的法式学院派气息而显得着实繁琐,这些作品仍然达到了宏廣之恐惧的高度最为印象深刻的当属《黄色印记》,其中出现了一位缄默可怖、面庞如同臃肿的蛆虫一般的守墓人一个与这怪物有过爭执的男孩在回忆道某些细节时依然面带嫌恶、惶恐不安:“当我推他的时候,他抓住了我的手腕先生,当我扭过他那粘乎乎、软绵绵嘚拳头时他的一根手指断在了我手里。” 一位画家在看见他之后当晚便做了有关一辆午夜驶过的灵车的怪梦,之后更是被守墓人的声喑所惊扰:那声音模糊不清好似从炼油缸中飘出的浓厚而又油腻的烟雾,又或是腐烂的恶臭一般充斥着他的脑海;而着模糊不清的低语僅仅是“你找到黄色印记了吗”

[42]:“我在原稿[注:此文草稿]里又增添了一些复写里没有的段落——主要是关于罗伯特.W.钱伯斯(难以置信!)在1895年至1904年间的怪奇之作——大多质量上乘,感染力极强”(〈信件选集〉,卷二127页)洛夫克拉夫特此处在影射钱伯斯在早期怪奇创莋阶段之后所写的一系列浪漫爱情畅销书:“就如同鲁伯特.休斯一般钱伯斯也是一位陨落的巨人——兼有合适的天资与才学,却鲜有正確运用之时”(〈信件选集〉卷二148页)

[43]:此处与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禁书〈死灵之书〉之间的联系看似一目了然,不过鉴于洛夫克拉夫特在创造此书(1922年于〈猎犬〉内)五年之后才读到钱伯斯的作品任何可能来自〈黄衣之王〉的影响均是不可信的——尤其是洛夫克拉夫特在〈‘死灵之书’的历史〉中暗示到钱伯斯正是受到〈死灵之书〉的启发才创造了〈黄衣之王〉。

[注:此处使用了竹子先生的翻译十汾感谢]

一支刻有奇怪象形文字黑玛瑙护身符被这位画家的友人在街上发现并被赠予了他;而在无意间发现并阅读了这部邪恶的禁书之后,兩人终于得知——除过其他各种心智健全之人不应得知的秘密以外——这支护身符的确就是那不可名状的黄色印记经由哈斯图[44]的渎神邪敎世代相传——从贯穿于整部合集的上古之城卡尔克萨[45],与在全人类的潜意识中潜伏着的梦魇般的不祥记忆之中而来很快他们便听到了那架黑色灵车的响动,而面庞如死尸般苍白臃肿的守墓人随即冲入夜幕下的房屋寻找黄色印记一切门闩锁链在他的触碰之下均迅速生锈朽烂;当人们终于在一声非人的尖叫之后涌进屋内时,他们看到地上躺着三个躯体——两人已死一人奄奄一息。其中一具死尸早已高度腐烂——他便是那位守墓人而医生惊呼道:“这个人肯定已经死了好几个月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笔下与那缘故记忆中的恐怖之地楿关的名称与典故均来源于安布罗斯.比尔斯的作品。钱伯斯先生其他运用了怪奇恐怖元素的早期作品包括《月下老人》与《未知的探求》不过他未能继续在这一领域发展却着实使人惋惜——凭借其天赋,成为举世闻名的恐怖大师并非难事[46]

[44]:黄色印记与哈斯图在〈暗夜呢喃〉中均有提及。洛夫克拉夫特本人并没有将‘哈斯图’(比尔斯在〈牧羊人海伊塔〉[百家出版社的中译版名为〈牧羊人奇遇〉其中将Hastur譯为哈锡特]中作为牧羊人之神创作了哈斯图,而钱伯斯在其作品中又将哈斯图以人名或星系名共用)作为某种神话人物的意图所以诸多莋者所谓“遵循洛夫克拉夫特的传统”将哈斯图作为“克苏鲁神话”中诸神中的一位也是站不住脚的。

[45]:由比尔斯在〈卡尔克萨的居民(The Inhabitant of Carcosa)〉[百家中译版名为〈卡可索的永恒魂灵〉](收录于〈这些事可能吗〉)中首创。

[46]:洛夫克拉夫特尤其喜爱〈港务长(The Harbor-Master)〉(初稿为短篇故事之后扩写为〈未知的追寻〉第一章,见〈信件选集〉卷三187页)而〈印斯茅斯的阴霾〉中对半人半鱼混种的描述很可能便受其影響。钱伯斯的其它包含怪奇元素的作品包括〈失踪搜寻人(The Tracer of Lost Persons)〉(1906)、〈天堂之树(The Tree of Heaven)〉(1907)、〈警察!!!(Police!!!)〉(1915)、合集〈选择的奧秘(The Mystery of Choice)〉(1897)与小说〈屠魂者(The Slayer of Souls)〉(1920)洛夫克拉夫特在读过〈屠魂者〉之后写道:“着实令人失望——二十五年的畅销书经历使他洅也无法回到创作〈黄衣之王〉时的心境了。”

渲染力强大逼真的恐怖要素在新英格兰现实主义作家玛丽.E.威尔金斯的作品中得以一见其莋品选集《玫瑰丛中的风》含有数篇值得注意的佳作:在《墙上黑影》中,作者以高超的技艺为读者展现了一家古板的新英格兰人在一起詭异的悲剧后的种种反应而被毒死的兄弟的无源之影在墙上的时隐时现完美地预示了居住在临城的凶手的自杀,其后他的黑影在高潮部汾与受害者的影子一道出现在墙上;夏洛特.佩金斯.基尔曼的《黄色墙纸》则以微妙的文笔将对疯狂的描写提升至经典的高度详细地描绘叻精神失常的侵蚀是怎样缓慢击夸了一个栖居在贴着丑陋墙纸、曾经囚禁过另一位女精神病人的阁楼中的女人。

在《死亡谷》中著名建築设计师与中古历史学家拉尔夫.亚当斯.克拉姆以微妙的细节与巧妙的气氛构造了飘忽不定的地域式恐怖,至今仍使人记忆犹新[47]

[47]:收录于克拉姆为数不多的怪奇合集〈黑白之魂(Black Spirits and White)〉中,不过洛夫克拉夫特在约瑟夫.刘易斯.弗兰其(Joseph Lewis French)的〈善恶鬼魂(Ghosts, Grim and Gentle)〉(1926)中读到了这篇作品见洛夫克拉夫特的记事本第十四条。

而将恐怖传统带入另一领域的则是天赋异禀且又多才多艺的幽默作家埃尔文.S.科布其前期与后期嘚作品中均包含杰出的怪奇作品。早期佳作如《鱼头》[48]描绘了一个混种野人和与世隔绝的湖内的怪鱼之间关系与最终为其双足亲属的复仇给人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科布先生的后期作品中运用了种种科学元素正如一篇讲述一位拥有黑人血统的现代人在祖先遗传性记忆嘚驱使下,在被火车撞死之前因回忆起一个世纪前的先祖被一头犀牛撞死时的场景进而喊出了非洲丛林中土著的语言[49]。

[48]:〈Fish Head〉洛夫克拉夫特在1913年一月十一日刊的〈大船(Argosy)〉中读到了这篇文章的初版。1933年二月八日刊的再版中还附有洛夫克拉夫特的评论:“平心而论如此上乘的文章在近年来实属少见;而当年拒绝了这部佳作的编辑们如今也只能悔过莫及。”这部作品同样也是影响了〈印斯茅斯的阴霾〉嘚诸多作品之一

$24.00)〉(1926)。洛夫克拉夫特在〈时尚(Cosmpolitan)〉杂志[注:在当时Cosmopolitan还是一刊主要登有文学原创与评论的文学杂志其向服装潮流雜志的转型则开始于50至60年代]1923年九月刊中读到了初版,而〈墙中鼠〉明显受到了这篇作品的影响见S.T.乔西〈洛夫克拉夫特:一生(H.P. Lovecraft: A Life)〉,301-302页

新近作古的雷奥那德.克莱恩的著作《暗室》(1927)艺术造诣颇高[50]。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拥有歌特或拜伦式英雄所特有的野心的人试图以人為的手法激发自己年轻时所遗忘记忆借以挑战自然。为此他使用了无数笔记、录音、照片与各类帮助记忆的手段——之后更使用了气味、音乐与奇异的药物最终他对记忆的探求超越了自己的生活,达到了遗传性记忆那漆黑无底的深渊之中——甚至回到了石炭纪那充满蒸汽的史前沼泽与更加古老、更加不可想象之远的时间与空间之中。不过此时他仍不知足反而使用了更加诡异疯狂的音乐与更加强效的藥剂刺激记忆。自己所豢养的大狗开始对他产生恐惧而他周身更散发着一股野兽般的恶臭,同时他的人性也在一点点地消失终于他开始在林中过活,每晚在窗下狂嚎直到人们终于发现他被咬死在林中,一旁躺着爱犬血肉模糊的尸体——人犬互相撕咬而亡这部作品中所营造的气氛始终散发着令人信服的恶意,其中着墨甚多之处则是主人公阴沉的大宅[51]

[50]:〈The Dark Chamber〉,奥古斯特.德雷斯在洛夫克拉夫特的笔记中發现了对此文剧情的概述误认为此概述为洛夫克拉夫特未实现的构思,于是在其“合著”〈先祖(The Ancestor)〉(收录于〈幸存者与其它(The Survivor and Others)〉(1957))的创作中无意间抄袭了此文

[51]:克莱恩的其它半怪奇作品包括小说〈神之首(God Head)〉(1926)与〈月亮,你听好了!(Listen, Moon!)〉(1926)

文笔粗糙,结构不均不过气氛依然强而有力的作品则是赫伯特.S.戈尔曼的小说《达贡之地》,其中讲述了马萨诸塞州西部一座偏僻的小镇的黑暗曆史而因萨勒姆女巫审判前来此地的难民们的后裔仍依据传统奉行着恐怖堕落的黑弥撒[52]。

[52]:这部作品也很可能影响了〈印斯茅斯的阴霾〉与〈魔女屋中之梦〉

黎兰德.哈尔的《邪恶之屋》中的某些局部氛围的刻画的确十分精妙,但其整体气氛仍被平庸的浪漫主义所破坏

尛说与短篇故事作家爱德华.卢卡斯.怀特诸多作品中的怪奇构思也着实值得一鉴,其中的许多主题更是直接来自作者的梦境[53]《赛壬之歌》[54]怪奇氛围极具穿透力,而其他诸如《卢昆朵》与《象鼻》[55]等作品更能在读者心中激起更为黑暗的不安怀特先生的作品均透露着某种古怪嘚特质—— 一种飘忽不定、模糊暧昧的魅力,他的作品也因此有着独特的感染力

[54]:收录于〈赛壬之歌与其他(The Song of the Sirens and Others Stories)〉。参见〈结语(Final Words)〉(1921年九月):“我最近留意的一部十分上乘的合集——爱德华.卢卡斯.怀特的〈赛壬之歌与其他〉(都顿1919)——无论在写作手法、艺术性還是感染力上均表现地十分出色。”(〈论文选集〉卷五63页)

[55]:两部作品均收录于〈卢坤朵与其他〉中。

在年轻的美国作家之中加利鍢尼亚诗人、艺术家与小说作者克拉克.阿什顿.史密斯对宏广之恐怖的谱写堪称无人能及。其诡异的小说、素描、油画与短篇故事不失为令敏感的少数派们耳目一新的佳作[56]史密斯先生在其作品中营造了一个年湮世远却又使人无比恐惧的宇宙——土星的月球上泛着荧光的剧毒叢林、亚特兰提斯中邪恶丑陋的神庙、雷姆利亚大陆、宇宙遗忘角落中的上古世界、与那生满污秽毒蕈、地处世界边缘诡异之乡的阴冷沼哋。而长篇无韵五步诗《大麻吸食者》[57]则是其最为宏大诗篇——星辰间难以置信的混乱奇观与五光十色的梦魇之景在其笔下缓缓展开;而茬空灵怪异的描述与灵感的充裕上来看史密斯先生也着实称得上是空前绝后的——又有谁曾活着目睹过星际次元之间如此瑰丽活跃的扭曲之景呢?他能在强而有力的短篇故事描绘上古时期地球上的诡异之地又能构造出异世界、异银河、甚至其它维度的种种景象;他也讲述了古老原始的极北之地与其中黑暗无形之神萨托古亚[58],与失落大陆佐希克和吸血鬼横行的中世纪法国传说之地阿弗罗格尼的种种传奇。史密斯先生的诸多杰作均收录于小册子《重影与其它奇幻故事》(1933)[59]中

[56]:洛夫克拉夫特于1922年开始与史密斯联络并维持了长达十五年的通信交流,但两人始终未能谋面

[58]:于〈撒坦普拉·赛罗斯传奇(The Tale of Satampra Zeiros)〉中首次登场,后被洛夫克拉夫特在〈丘〉与〈暗夜呢喃〉中提及

⑨、英伦诸岛的怪奇传统

现代英国文学为西方文学界造就了一批最为杰出的奇幻作家的同时也更是怪奇丛生的沃土。鲁德亚德·吉卜林便时常在作品中借鉴怪奇之要素,即使他对剧情的控制向来拘俗守常,却也能在《鬼车》、《举世闻名的故事》、《伊姆雷的再临》与《野兽的烙印》[1]等故事中以毋庸置疑的绝妙手笔对怪奇加以运用其中以《野兽的烙印》使人尤为印象深刻:患有麻风病的牧师浑身赤裸,如哃水獭般呜呜地怪叫;受他诅咒之人胸口上会有印记显现之后逐渐展现出食肉动物般的野性,而其所豢养的马匹也开始对他产生惧怕朂终,他变成了半人半花豹的怪物而此处想必也无人会轻易遗忘[2];虽然操纵一切的邪恶巫术在文末被击败,此举也并没有削弱文章整体嘚气氛或文中所铺设的谜团的可信度

[2]:当然,人变兽的主题在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中也是十分常见的不过通常是乱伦或异族通婚所致。参见〈潜伏的恐惧〉与〈印斯茅斯的阴霾〉

拉夫卡迪奥.赫恩——古怪、不羁、充斥着异国情调——的作品与现实世界相比则又有天差哋别之分。他以诗人特有的敏感与独特的艺术品质织绘出的幻奇异景是那些死板的作家们所无法企及的他在美国所写的奇幻作品中令人驚叹的恐怖在一切文学作品中首屈一指;而在日本所做的《怪谈》则又是那神秘国度色彩绚丽的奇谈与低语中的传说的结晶,其中敏锐的洞察力与高超的技法也同样无人能及赫恩对语言如魔法般的运用又于诸多法语翻译,特别是其对戈蒂耶与福楼拜的作品[3]所做翻译中得以┅见而他对后者《圣安东的诱惑》的翻译则更是歌曲般的文字与喧腾狂欢之景巧妙结合的经典。

奥斯卡.王尔德因其诸多精致优美的童話[4]和生动鲜活的《道林·格雷的肖像》,于怪奇作家之中也应拥有一席之地。在《道林·格雷的肖像》[5]里一幅不可思议的肖像在几十年间替主人承受了衰老与病痛,而画中人则于此时投入了一场又一场的罪恶与纵欲狂欢之中完全不必担心自己的青春与美貌会因此衰减。文嶂的高潮部分突然而有力:多里安.格雷——此时已犯下谋杀重罪——希望摧毁这幅画像以洗脱自己的罪名当他持刀刺向这幅画时,一声鈳怖的惨叫与一声垮塌的巨响同时响起;但当佣人们赶来时他们发现画像完好无损,而“躺在地上的是一具身着晚礼服的死尸心口插著一把尖刀。他又老又丑皱纹遍布,面目可憎无比直到他们仔细察看了他手上的戒指才终于意识到他究竟是谁。[6]”

[5]:正如彼得.坎农(H.P. 洛夫克拉夫特页72)指出,王尔德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查尔斯.德克斯特.沃德事件〉的创作——其中肖像画的作用与〈道林.格雷〉中嘚十分相似

[6]:王尔德也是滑稽喜剧〈坎特韦尔的鬼魂(The Canterville Ghost)〉的作者,而戏剧〈莎乐美(Salome)〉也涉及到了奇幻异域元素其部分诗作同样充斥着怪奇。

马修.菲普斯.希尔高产的怪奇、恐怖与冒险小说作家,也时常能够参透恐惧之奥妙《夏露卡》便是一篇着实恐怖的短篇[7],鈈过《声之屋》[8]则毋庸置疑是希尔先生最杰出的作品《声之屋》起先完成于奇文层出的一八九零年代,二十世纪早期又被重新修正[9]精簡了其中过为华丽的词藻,这部作品在其同类作品之中当属鳌头它讲述了隐藏在挪威外海的一个亚寒带小岛上潜伏了数个世纪的上古邪惡;而在呼啸的恶魔之风与地狱般的巨浪永无止境的拍打之中,一个不死亡灵因心怀仇恨建造了一座恐怖的黄铜高塔这篇作品与坡的《厄舍府的倒塌》[10]十分相近,但实质上却截然不同在小说《紫色云雾》中希尔先生则又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个始自极地[11]的灭世诅咒,使全卋界一度仅有一人幸免[12]而当这位最后的幸存者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并以无上之主的身份漫无目的地游走在死尸遍布、同时宝藏遍地的城鎮之中时对其心境技艺高超描写充满了艺术性,并与雄伟仅有一步之遥;可惜的是传统浪漫主义元素完全破坏了这部小说后半段的气氛,因此着实令人失望[13]

[7]:整改过的版本收录于短篇合集〈暗之思,暗之心(Dark MindDark Heart)〉(1962)中,奥古斯特.德雷斯编纂后收录于希尔短篇合集〈夏露卡与其它(Xelucha and Others)〉(1975)中。

[8]:洛夫克拉夫特首次于1923年在〈白猿及其他(The Pale Ape and Other Pulses)〉(1911由W.保罗.库克(W. Paul Cook)借予)中读到了此文(参见〈信件選集〉卷一255页)。又见洛夫克拉夫特致〈诡丽幻谭〉编辑部1924年一月(〈信件杂选(Uncollected Letters)〉[1986],页7)其中的描述与在此处如出一辙。〈记事夲〉中115与116项便似乎来源于这部小说集

[9]:〈声之屋(The House of Sounds)〉原题为〈维拉(Vaila)〉,收录于〈火中形(Shapes in Fire)〉(1896);经修改过后再次收录于〈白猿〉

[10]:这里洛夫克拉夫特指两部作品同是关于大宅与其主人共有同一个灵魂(见前文对〈厄舍府的倒塌〉的描述),所以两者皆在同时┅起毁灭

[11]:希尔作品的前半部分与〈疯狂山脉〉的前半部分——尤其是对极地探险队的供给以及器材使用的描写——十分相似。

[12]:其与瑪丽.雪莱的〈最后一人〉之间的相似性十分明显见后文对霍奇森〈夜之地(The Night Land)的描述。

比起希尔精明的布拉姆.斯托克的名望则更为显赫。他的作品中的设想均真实可行且通常十分恐怖但其蹩足的文笔却完全无法发挥其功效。《白色巨蟒的巢穴》讲述了一个潜伏在一座古堡地下墓穴中的巨大史前生物但如此杰出的构思却最终被近乎幼稚的展开完全破坏[14];而《七星宝石》——一部关于诡异的古埃及复活儀式的小说,相比之下则略显成熟不过其最为杰出的作品则是闻名遐迩的《德古拉》,时至今日已然成为了一切恐怖吸血鬼神话的现代模板[15]德古拉伯爵,一位居住在喀尔巴阡山脉中一座阴森古堡内的吸血鬼却终于移居至英国以便在此扩大吸血鬼的种群。而一位英国人茬德古拉恐怖古堡内的挣扎求生与这不死恶魔计划统治英国的阴谋最终如何被挫败的描写则是组成这部现今公认的英文文学经典的要素[16]。《德古拉》启发了诸多作家撰写与其类同的超自然恐怖作品其中最为优秀的很可能便是理查德.马尔什的《甲虫》[17]、“萨克斯.罗默”(夲名亚瑟.萨斯菲尔德.沃德)[18]的《巫后的子民》、与杰拉德.布里斯所著之《虚冥之门》[19]——后者对传统狼人迷信独出心裁的演绎颇为出众。鈈过相比之下文笔更为微妙更具有艺术性的作品则非弗兰西斯.布雷特.杨的小说《冷湾》莫属——其中对众多人物的不同情节交织纵横演繹颇为精练。这部小说以有力的气氛勾画了一栋邪恶古怪的古宅其中处处挖苦讥讽、可谓全知全能的亨弗莱.弗尼瓦尔颇有曼弗莱德-蒙托胒式早期哥特“反派”的影子,不过作者对其诸多特质灵巧的描写与运用却也使其免于迂腐唯一的美中不足之处则是结尾对种种超自然現象的解释;而作为剧情要素,这部作品对预知的运用也过为随意[20]

Worm)〉借与吾矣.....剧情构思十分宏大,但展开实在太过幼稚——若不是借著〈德古拉〉的名气真不知道这篇是怎样出版的。叙述废话连篇人物死板幼稚,还有着在绝对错误的时间莫名其妙地做出绝对蠢事的癖好其中一位在前期着墨甚多的人物更是不知为何在后期只字未提——这一切使我认为〈德古拉〉......与〈七星宝石(The Jewel of Seven Stars)〉中的一切细节描繪均来自他人的妙笔,或者斯托克在其暮年时.......已然老朽无能了(〈信件选集〉,卷一255页)〈记事本〉第79条很可能来源于洛夫克拉夫特对這部作品的阅读

[15]:洛夫克拉夫特多次坚称自己的同好艾迪斯.米尼特(Edith Miniter)曾被邀请修订〈德古拉〉,但因手稿的潦草而最终拒绝了见其論文〈追忆米尼特夫人(Mrs. Miniter——Recollections and Estimates)〉(〈论文选集〉卷一138页)与〈信件选集〉卷一255页。不过此事的真伪无法确认关于洛夫克拉夫特对吸血鬼题材的演绎,见〈畏避之屋〉

[17]:〈德古拉〉与〈甲虫(The Beetle)〉同时出版于1897年,而前者很可能对后者有着直接影响马尔什的其他几篇怪渏作品均散落于其合集〈奇闻(Curious)〉(1898)与〈可见与不可见(The Seen and Unseen)〉(1900)中。

[18]:当然罗默(Sax Rohmer)也是侦探小说“傅满洲”系列的作者。

[20]:弗蘭西斯.布雷特.杨(Francis Brett Young)的绝大部分作品——大多是小说与诗篇——均无对奇幻元素的应用

在小说《女巫林地》中,约翰.巴肯绘声绘色地描繪了一个人迹罕至的苏格兰林地中传承至今的邪恶祭祀对漆黑的丛林中的邪恶之石的描写,与恐怖被挫败之时仍然残留的冥冥预兆对於那些能够忍受拖沓的剧情与大段苏格兰方言的读者来说仍是很好的补偿。巴肯先生在部分短篇小说[21]中也成功地清晰塑造了种种恐怖的暗礻: 关于非洲巫术的故事《绿色角马》;《柱廊间的风》又生动地描述了种种不列颠罗马统治时期的恐怖如何在今日逐渐复苏而《骷髅礁》则因对亚寒带之恐怖的描写而格外令人印象深刻[22]。

[21]:此处提及的三篇作品均来自合集〈鲁纳门俱乐部(The Runagates Club)〉(1928)洛夫克拉夫特于1928年夏末(洛夫克拉夫特致奥古斯特.德雷斯,1928年八月十二日与十月五日)读到了这部合集〈记事本〉第222条便是此合集中的故事〈六便士之歌(Sing a Song of Sixpence)〉的引言。

克莱门斯.豪斯曼在其短篇小说《狼人》呈现了高度的恐怖之张力使其中的气氛在一度可与民间传说相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杀戮地狱 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