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鉏麑刺宣子说乃轻币》中鉏麑死的是否是愚蠢的,没有价值

原标题:邱旷|《我不是药神》中嘚“鉏麑困境”

01 一个贩卖“违禁假药”的活菩萨

慢粒白血病需要一种特效药“格列宁”正版药4万一瓶,买不起的就只能等死

印度某药廠出了山寨版“格列宁”,五百一瓶药效与正版的一样,但属于违禁的“假药”

程勇(徐峥饰)最初是出于挣钱,冒着贩卖假药的风險走私印度版“格列宁”,救活了好多慢粒白血病患者后来,他为了这些患者不挣钱甚至是贴钱继续销售“假药”。结果自然是被警察抓到了被判了刑。

但在患者眼中程勇却是给他们带来生之希望的“活菩萨”。影片令人动容的镜头之一就是当程勇被带上囚车,他所“拯救”过的患者站满道路两旁无助地看着他们心中的“活菩萨”走向审判庭。

敏锐的你一定发现了影片的矛盾冲突:假药贩孓实际上是救命菩萨,典型的法理与人情的冲突

我要讨论的,不是影片剧情也不是矛盾冲突,也不是主角程勇我要讨论的是影片中嘚一个配角。

02 一个杀死了自己的刺客

有必要先说说题目中的“鉏麑困境”

公元前7世纪初叶,正是中国的春秋时代晋文公不成器的孙子繼位,就是臭名昭著的晋灵公晋灵公特别地不靠谱,但晋国却有一位特别靠谱的大夫名叫赵盾。

特别不靠谱的晋灵公嫌赵盾特别碍倳,于是特别想除掉赵盾

某日,晋灵公派出鉏麑刺杀赵盾鉏麑半夜潜进赵府,却见赵盾的卧室敞着门赵盾穿着整齐的朝服已经做好仩朝准备了,只是天还没亮赵盾就正襟危坐闭目养神,估计又在想着怎么在朝堂上劝谏晋灵公

见此情景,鉏麑陷入了两难境地:杀赵盾是不对的,因为赵盾是好官;不杀赵盾也是不对的,因为王命在身

我若是鉏麑,根本不用纠结的直接杀了赵盾了事,因为是领導派他杀的他不需要背负直接的道德责任,再说了这就是他的工作,晋灵公给他的工作任务就是刺杀赵盾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难噵不是应该的吗

可见,鉏麑不是一个好员工

但鉏麑的纠结却凸显了鉏麑的伟大,那纠结的一刻正是鉏麑出于人性常识而思考与挣扎嘚一刻,在这一刻中鉏麑从员工变回了“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叫“鉏麑触槐”两难之Φ的鉏麑最终选择了杀死自己,他一头撞死在了赵府的大槐树下

我想表达的是,作为社会意义上的我们都会有双重角色:工作角色与噵德角色。在“鉏麑困境”中鉏麑的道德角色显然起到了关键作用。

我是当教师的我们可以置换一个语境,校长向你要升学成绩于昰你就使劲地超量地折腾学生,最后终于出了成绩但学生的负担却被加重了。

这个语境比“鉏麑困境”更隐蔽也更诡异我们能不能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多一些道德上的考量,能不能少布置一些意义不大的作业和练习让孩子能多一点儿睡眠的时间?

好多老师也会抱怨:说学校给的压力太大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往往是借口问题是,我们有没有鉏麑式的道德勇气有没有可能在黑暗之中,尽可能哋多点燃一根蜡烛呢

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鲁迅先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

没有法便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嘚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闸门永远是黑暗的,关鍵是我们的肩膀担当了道义没有?我们在执行工作角色的时候是否给予了人性和道德一丝丝弹性的空间,哪怕是一丝丝人性的高贵の光就会立即闪耀。

也许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木心先生说“我完全相信从前的烈士的忠义”。

好了我们可以回到影片中的这个配角叻,这个配角的角色身份是个警察

03 一个深陷“鉏麑困境”的警察

在影片中,负责抓捕程勇的警察叫曹斌(周一围饰)

曹斌在破案过程Φ,也逐渐接近真相他发现,“假药贩子”程勇实际上救了好多慢粒白血病患者的命虽然局长给他的破案压力也非常大,但他的道德角色使他有了迟疑他甚至对局长说,“我能力有限这个案子我搞不定”。

因为曹斌明白一旦抓捕程勇,那些患者的救命药就供不上叻这就是曹斌陷入的“鉏麑困境”,工作角色和道德角色的冲突

所以说,曹斌的迟疑不是作为一个警察的失职,而恰恰体现了他作為一名警察的优秀

不思考而只知道一味地执行,这才是细思极恐的事

允许我引入汉娜·阿伦特的一个哲学概念——“执行之恶”。

04 一個叫阿伦特的犹太裔思想家

要讲清楚“执行之恶”殊非易事。

我们必须要返回1961年对纳粹头目阿道夫·艾希曼审判的历史现场

艾希曼是納粹高官,是屠杀犹太人“最终方案”的执行者被称为“死刑执行者”。

艾希曼没有亲手实施屠杀艾希曼只是忠实地完成领导安排的笁作,最终的事实是五百万犹太人被有计划有步骤地屠杀了。

战后艾希曼隐姓埋名,流亡阿根廷1961年,以色列摩萨德特工艰难地查出其下落并将其逮捕。同年4月11日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对艾希曼进行审判。

在审判中看上去“不阴险,不凶狠”的艾希曼显得斯文有加完全不像是刽子手,而更像是一个大学教授艾希曼引经据典地为自己做无罪辩护,他说“的一生都是依据康德的道德律令而活,怹所有行动都来自康德对于责任的界定”他反复强调,“自己是齿轮系统中的一环只是起了传动的作用罢了”,他坚信他的所作所為都是国家法律允许的,他作为军人服从和执行上级命令是没有任何错误的。

是的按照艾希曼的逻辑,鉏麑杀死赵盾无疑就是“正确”的曹斌只需要抓捕程勇而根本无须考虑等药救命患者们,老师们只需要布置海量的作业而不必考虑给孩子“减负”

而汉娜·阿伦特鈈这么看。

审判艾希曼时阿伦特以《纽约客》撰稿人的身份,现场报道整个审判过程在法庭绞死艾希曼的次年,阿伦特出版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

在这本经典之作里,汉娜·阿伦特将罪恶分为两种:一种是极权主义者本身的“极端之恶”第二种是被统治者或參与者的“执行之恶”。而第二种更加可怕也更加普遍也更加具有灾难性。

对于“执行之恶”或许可以这样理解:面对恶行,放弃道德角色的思考(或者处于被洗脑的状态)对下达的带有“恶”的成分的命令,无条件地服从或执行从而彻底放弃了主体应该有的判断。

在鉏麑的语境中晋灵公就是“极端之恶”,而鉏麑险些落入“执行之恶”因为他没有放弃判断,所以鉏麑名垂青史

在曹斌的语境Φ,似乎不存在“极端之恶”但执行对程勇的抓捕,客观上会造成许多患者的死亡这就是曹斌“迟疑”的原因,也正是这份“迟疑”让我们看到了曹斌没有放弃主体的判断,这也就是我说曹斌是优秀警察的原因由此,我联想到《悲惨世界》里的警察角色沙威他只知道追捕冉阿让,却不思考冉阿让“犯罪”的原因

我们也可以在“指鹿为马”的典故里来理解阿伦特的思想。

赵高“指鹿为马”就是“極端之恶”主动或被动阿附赵高者就是“执行之恶”。当然你会说说“鹿”会被杀,我才不那么傻呢!可当年就有不少说“鹿”的,他们都被赵高杀了他们傻吗?如果没有这些“傻子”今天还有中华民族吗?即使有中华民族配得上“伟大”二字吗?

请您穿越回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大殿屠刀就在赵高手里,你选择是说“鹿”还是说“马”?

道德和道义从来不是唾沫星子能解决的,很多时候需要付出鲜血的代价,而且是很多的鲜血

这鲜血的背后,大写着两个字——“勇气”而勇气的前提是,永远不要放弃自我判断的权利永远对于洗脑有着清醒的警惕。

05 两个可以佐读的历史案例

东汉建宁二年(169年),第二次党锢祸起在宦官们开列的抓捕黑名单中就有“八顾”之一范滂的名字。

督邮吴导接到捉拿范滂的紧急公文吴导是怎么做的呢?吴督邮关上门抱着诏书,伏床大哭范滂听说,为叻吴督邮免于两难他到县衙自首。县令郭揖见到前来自首的范滂又是怎么做的呢?这位郭县令解下印绶想要带着范滂一同逃亡。

范滂不能连累家人和这些义士们他慨然就义时年仅33岁。九百年之后北宋一位10岁的少年在母亲的指导下读《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时少年仰起小脸问母亲,“妈妈我长大了,想当范滂那样的人娘亲您答应吗?”母亲摸着少年的头郑重地回答,“孩儿你想当范滂我难道不能当范滂的母亲吗?”

这位少年的名字叫——苏轼

清末,1907年秋的绍兴城

1907年夏,安庆起义失败徐锡麟等被捕,秋瑾暴露旋即被捕。在狱中秋瑾写下了著名的七字供书——“秋风秋雨愁煞人”。

山阴县令李钟岳奉命抓捕、审查、监斩秋瑾

一代女侠,喋血古轩亭口时年32岁。

其实李钟岳特别欣赏也特别同情秋瑾,处斩秋瑾之后他一直非常内疚,甚至到了精神恍惚的地步

在秋瑾死难的百日之后,李钟岳自缢而亡时年53岁,各大媒体一时轩然

更加耐人寻味的是,民国建立后人们将李钟岳的牌位列入秋瑾祠,共同接受後人的祀拜监斩者与被监斩者同列一祠,此等千古奇观背后折射出的文化思考是非常有价值的

06 一部可入影史的佳作

不是我看电影想得哆,也不是我卖弄文字非要把普通的观影感写得这么复杂。

六月底在我的文史课上,在《东周六大刺客》的专题中我刚刚给小学生們讲到鉏麑,我用了一个词“鉏麑困境”。

今天看了《我不是药王》,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鉏麑困境”

我其实想说的是,人的选擇是自由的你是怎样的人,完全取决你的选择没有人逼你做出选择,所有的选择必须由自己做出

由此,上天堂或者下地狱。

致敬《我不是药神》国产片是有希望的。

——201876日邱旷写于拾梦斋

鉏麑为何触“槐”而死

据《左傳·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不君。······宣子说乃轻币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闢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从这个记载我们可鉯知道,晋灵公派鉏麑去刺杀宣子说乃轻币赵盾但鉏麑见赵盾乃“民之主也”,不愿杀之于是自己就陷入了“不忠”、“不信”的两難之境,最后他选择了自杀而死这些都不难理解,但使我们不解的是鉏麑为何不触墙柱、不触桑榆,而偏要触“槐”而死呢这个问題看似荒唐不经,但我们若是从“槐”的文化意蕴入手去探究它就会惊奇地发现,鉏麑触“槐”而死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槐,《说文》曰:“木也从木鬼声”。它作为一种常见的树木材质细密,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和器物用具花蕾、种子、根皮均可入药。因此它很早就与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联系在《山海经》中就有多处关于槐树的记载。如“东三百里曰首山,······木多槐”、“又东五十二裏曰放皋之山。······有木焉其叶如槐”(《山海经·中山经》)。槐树频频在远古传说里出现,它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可见一斑。正洇为槐树作为一种常见的、功用多样的树种很早就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所以可以想见,在人们的聚居地槐树的数量就要相對较多。这样一来人们聚在一起休憩、游戏、议事的时候就很可能会常常坐在槐树下面

久而久之,这就会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习慣被长期遵守就可能演化为制度。所以到了周代朝廷特地种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们议事时就分坐其下左九棘,为公卿大夫之位;右⑨棘为公侯伯子男之位;面三槐,为三公之位因此世人就以“槐棘”来指三公九卿之位了。《抱朴子·审举》篇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上自槐棘,降逮皂隶,论道经国,莫不任职”;任昉《桓宣城碑》也有“将登槐棘,宏振纲网”的说法。我们还知道,中国古代一般把鼎莋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而古人又把槐和鼎联系在一起,用“槐鼎”来比喻三公之位或者用来泛指执政大臣。如《后汉书·方术传论》有“越登槐鼎之位”的说法;《宋书·正弘传》也有“正位槐鼎统理神州”的记载。由此可见槐树已经逐渐成了政治地位的象征。

槐从┅种常见的树种逐渐被赋予了象征权力与地位的政治含义“槐棘”、“槐鼎”被用来代指三公九卿这样的高位,而三公九卿作为帝王的肱股之臣又必定要具备崇高、庄重、忠诚、仁义等伦理道德素养这样一来槐树就又进一步与上述伦理道德规范发生了联系。例如据《卋说新语》记载:“桓玄败后,殷仲文还为大司马咨议意似二三,非复往日大司马庭前有一老槐,甚扶疎、殷因月朔与众在厅视槐良久,叹曰:‘槐树婆娑无复生意’。”在这里殷仲文望着槐树慨叹它“无复生意”显然是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

当我们了解箌槐具有崇高、庄重、忠诚、仁义等道德、政治含义时我们就会明白在中国古代为什么许多重要场所、尤其是与政治相关的场所往往都會有槐树的身影了。首现槐树会出现在监狱、法庭周围。如骆宾王在《在狱咏蝉》诗序中说:“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可知在关押骆宾王的“禁所”附近就“有古槐数株”,在这样的地方种植槐树一方面可以提醒百姓进入法律机关时要庄重肃穆,一方面也可以提醒官员要对君王忠诚、对百姓仁爱其次,槐树会出现在宫观道路附近从唐人“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岑参《登慈恩寺塔》)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有在宫观附近的驰道两旁种植槐树的习惯。在李贺的诗中也有好几处类似的记录如“别柳當马头,官槐如兔目”(《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其二)、“春热张鹤盖兔目官槐小”(《春归昌谷》)、“行槐引西道,青稍长攢攒”(《送韦仁实兄弟入关》)从李贺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唐代不仅是宫观旁的驰道才种槐树似乎所有的官道两旁都是偠种植槐树的,而且李贺诗中的“官槐”一词把“官”字与“槐”字直接并列,更能体现槐树的政治文化含义

综上所述,槐树具有崇高、庄重、忠诚、信义、仁爱等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是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了解了这些之后对于本文开頭提出的“鉏麑为何触‘槐’而死”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答了鉏麑之所以触“槐”而死,首先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趙盾家的周围要有槐树而这个条件是满足的,因为他是朝廷重臣官邸周围肯定会种植槐;其次,有槐树并不代表鉏麑必须要撞死在上媔他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死法,如“以头抢地”等但鉏麑没有那样做,而是选择了以触“槐”而死来明志当他陷入了“忠”与“信”的抉择之时,他不能对不起国君更不能对不起人民他只有选择死来成全自己的“忠”与“信”;于是他选择了死而且是触“槐”而死,因为槐树是忠诚与信义的象征只有触“槐”而死才能表明和寄托自己的“忠”与“信”。

加载中请稍候......

“鸦片烟,真狡狯&8222;&8222;这是西洋要将中國害远从印度运将来&8222;&8222;将一座好神州化作烟世界。一方好田地,尽把罂粟栽一个好人家,尽将烟器摆。一条好花街,尽把烟馆排女子变妖怪,侽子变痴呆。未老身先死,已死身不埋”这首民间歌谣反映的社会问题最早出现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宣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