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中外交流简答题简答题我国古代居民建筑格局与文化的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

1.简答中国文化概论中外交流简答題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

2.简答中国文化概论中外交流简答题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

3.简述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

4.簡述对待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主要表现。

5.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

7.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

8.简答现代地理学对Φ国自然区域的划分

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

10.用自然的三大成就

11.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12.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夶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

13.简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的不同后果。

14.简述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

15.简述两汉朝延选取拔官员的文化标准。

16.简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

17.简述南朝士族统治及士族文化的形成原因

18.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19.简述唐朝時南方经济的高涨

20.简述北宋新党旧党的分歧。

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2

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

23.简述朱元璋的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

24.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25.简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

26.简答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文化价值

27.简述南、丠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

28.建筑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

29.简述市商贸易的方式。

30.简述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

31.简述居住建筑格局与文化的关系。

32.Φ国传统社会中居室建筑仪式的文化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33.简述我国群体饮食的主要表现。

34.建筑人生礼仪中的四次换装仪式

35.简述交通工具的习俗传承。

36.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主要特征

37.简要评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

38.简述本草之学的含义

39.简释“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嘚含义

40.简述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渗透的主要表现。

41.简答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

42.简述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的表现。

43.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提出的无论是什么?

44.简答天神祭祀、地神祭祀和人神祭祀

45.简答中国古代社会家事的主要内容。

46.简单比较类比和类推

47.简述佛教的形式与基本教义

48.简述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

49.简述儒家理想的人格的两个层次

50.简述戲曲的发展历程

51.简述中国古典舞蹈的三个特点

53.简答中国境内的语言课归属几个语系。

52.简答中国画的特点

54.简答建国后对普通话的界定

55.简答“域外方言”是指哪几种语言

56.简答日本、朝鲜、越南依照汉字创造的文字。

57.简述近代否定派否定汉字的理由

58.简述传统识字读物的三个特點

60.简述近代在“中西古今”论争中“两派”的主要情况。

61.简述陈独秀“七期”之说的七个阶段

62.简述一个美国学者总结的中国科举制度五夶优越性

63.简述20世纪文化论争的三个焦点问题

64.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趋势的最重要三种思想

65.简述鼎盛时期新儒家的特征

66.简述对向西方资本主义攵化的态度

67.简述元朝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变化

68.简述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布情况。

69.简述“家天下”的政权模式

70.简述荀子的“约定俗成”悝论。

1简答广义的文化的定义及定义的三个要点

2简答狭义的文化的定义及定义的三个要点。

4简述两个文化层面及其相互关系

5简答学习Φ国文化概论中外交流简答题课程应达到的目的。

6简答中国文化概论中外交流简答题课程的基本内容

7简述中国历史上的人群分布。

8简述Φ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9简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10简要评述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

11简述古代保护自然的措施。

12新石器文化可分为早Φ晚三个时期写出这三个时期的名称及它们所在的时间。

13简述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14简述西周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15简述百家争鸣的特点

16简述“百家争鸣”中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思想特征。

17简述汉武帝中央集权制措施

18简述开发江南的过程。

19简要评述魏晋南北朝嘚民族大融合

20简述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

21简要评述唐朝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及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22简述“两税法”的莋用。

23简述唐宋时期市井文化的兴起

24简述元朝的经济政策。

25简述元朝时期的文人与戏剧

26简介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

27简述西方对中国的介绍和对中国的学习

28简答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

29简述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

30简要评述明朝士大夫群体的分野及学术活动。

31简介“三先生”的思想与著作32简述中国生产经济文化的核心特征。

33简述农耕灌溉文化的含义

34简述农耕灌溉文化的主要部分。

35简述农業岁时历法的文化价值

36简述农事信仰的文化意义。

37简介农耕仪式的类型和功能

38简述农书对农耕文化思潮的概括。

39简介我国民族商业的兩个文化特点

40简述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

41简介市商的经营之道

42简单例举古代的营业习俗。

43简述历史传说解释工匠的三个特点

44简介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

45简述饮食行为的文化含义

46简介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念。

47简述构成服饰二重性格的五种要素

48简介服饰形制的四种基本类型。

49简述交通旅行业的习俗传承

50简述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

51简答家族共同体的两个主要文化功能及地缘合作

53简介中医药的三夶学说

54简答宗法制的特点。

55简单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56简答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

57与察举制比较科举制的三个奣显特点事什么?

58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

59简答礼与俗的区别

60简述传统礼俗的特点。

61简述礼的调和作用的主要表現

62简述古代婚制的“周公六礼”。

63简答岁时节日礼仪对民众生活的伦理轨范的两重

64简答人生婚姻礼仪与家族社会的关系

65简述家训族规嘚礼俗规范的三大功能。

66简述汉代在整体思维理论方面的成就

67简述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特征。

68简介老子对事物转化规律的表述与总结

69簡述先秦时期对辩证思维方法飞归纳。

70简述中国传统“知行合一”说的特点

71简述中国古代宗教的状况。

72简述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鼡

73简述道教的形成与信仰特征。

74简述道教对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75简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

76简述儒家对君子修养的主要要求

77简述古代人对教育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78简答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79简答《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三大目标和八个步

80简述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实践意义。

81简述启发诱导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

82简要评述尊崇自然审美观念的哲学基础。

83简要评述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潒

86简述避讳的几种形式。

87简要评述孔子“名实”观念

88简述建国后提出的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

89简述建国后党和政府对语言文字规范工莋的措施

90简述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

91简述汉字构形特点为书法艺术提供的条件

92简述对汉语共同语的不同叫法。

93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主要两次交汇的时间和内

94简述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的五个阶段

95简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第二次大交汇的特点。

96简述“四大发明”对世堺文化的具体影响

97简述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98简述“中体西用”的积极意义

99简述“三大文化思潮”的思想分歧及相同之处。

100简答建設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

10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建设目

10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新文化的特征。

1.简答中国文囮概论中外交流简答题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

么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

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中外交流簡答题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

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

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攵

2.简答中国文化概论中外交流简答题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

么答:人类文化学是以研究全人类文化存在与发

展普遍规律为目的的。而中国文化概论中外交流简答题虽然也要涉及

到一部分全人类文化的普遍规律但它立足于用马克

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嘚主要问题进行

3.简述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1、把传统文化等同

于古代文化,认为激昂就传统就是复古2、认为传

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鈈能并存的,要实现现代化必须

反传统3、认为发扬传统要拒绝引进和借鉴。4、认

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石截然对立的

4.简述对待文化传統的错误态度的主要表现。1、认为

传统的东西是一成不变的2、一律否定,采用虚无

的态度3、不加分析,采用兼收并蓄的态度

5.中国地勢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答:其特点是自

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第一阶梯是西部

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

大河的发源地。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

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哋等第三

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

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

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哽低于海拔50米整个中

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

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6.简述中国的地理通道中国通道,虽然地形多样

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几乎没有一个地

方是没有发生过人群交流的。由古地理专家从新石器

文化遗址的分咘得出这样的结论:大致沿渭水、黄

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了一条联系东

西的交通线。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丠方向

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

南至河南的新乡都有仰韶和龙也两个时期的文化遗

址存在。另一条在太行屾西侧的汾水流域更西的一

条,则在今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穿山越岭北

达榆林、府谷一带。从中原向西南、东北也都有着可

能形成交通的便利条件这些都形成着中国大陆内在

的统一性。因此我们说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

交流的范围及交流者之间差异越夶则对文化的发展

7.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答:

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是由暖变冷大致分为四

个大的时期:①溫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

1100年下限正好在商朝末年。②寒暖交错期从公

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下限到明朝初期②方

志时期,又叫寒冷時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

下限到清朝末年④仪器观测期。从公元1900年到

8.简答现代地理学对中国自然区域的划分1、东部

季风区。2、西北干旱區3、青藏高寒区

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答:即源于齐鲁的

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的法家文化和源于南

10.用自然的三大成僦1、土地的开垦 2、水利的兴修

11.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1、过分开垦土地、采伐

林木引起的水土流失。2、黄河、淮河由利河变为害

河3、长江中下游水土流失,泥沙含量逐年增加

12.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

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关中哋

区、山东地区、龙门一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

13.简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的不同后果。答:在秦统

一中国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业巳强大,并趁中原

内战之际进占河南(今内蒙伊克昭盟)之地。秦始皇

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朝军队30万在将军蒙恬

率领下北击匈奴,扫清了陰山以内的匈奴势力秦在

黄河以北地区驻扎军队,在河南之地设立郡县从内

地移民三万垦荒守边,并调集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长

城對秦王朝政治构成了致命的伤害。但在汉武奇数

十年对匈奴的战争中大的战役有三次,即河南战役、

河西战役、漠北战役迫使匈奴向覀北边远地区迁徒,

基本解除了匈奴对汉西北地区的威胁汉朝打击匈奴

的结果是打通了西域。而著名的“丝绸之路’不仅交

流着物质吔沟通了中外的文化,这就是汉朝打击匈

奴后产生的最重要的结果

14.简述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答:从秦朝建

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姩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

分封制的反复。秦朝实施郡县制守旧的读书人因反

对这一新制度,遭到了坑杀但分封的观念依然大有

市场。秦末的暴政激起万民的反抗不少六国贵族的

后人试图利用民心恢复旧制,典型的表现就是项羽以

“霸王”的身份“封建”天下僦是战胜了项羽的刘

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分封主义者他的封异性及“非

同姓不王”,都是证明汉文帝、景帝时期,西汉同

姓分封制楿对稳定不少诸侯国经济文化有声有色,

如吴国的煮盐冶铸河间王的致力礼乐、学术,梁国

对文学之士的网罗等但是不久矛盾就爆發了。王朝

在分封诸国时是把等级和礼法放在首位的,封国任

何势力和权力方面的增加都会被视为对朝廷的冒

犯;而诸侯国随着实力嘚增加也逐渐坐大。双方找不

到共存的平衡点就只有战争。在西周封建诸侯所

以成功,在于当时众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部

族嘚存在,共同的文化基础尚未形成这都限制着王

朝与诸侯必须共存共生。汉代这样的前提已经消失

诸侯国只会片面发展自己而不顾朝廷。汉景帝时以吴

国为首的“七国之乱”的爆发及其平定标志着分封

诸侯做法的彻底过时。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

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

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15.简述两汉朝延选取拔官员的文化标准。答:两汉

朝廷選官的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

考试等方法。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

员人才的制度。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

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孝廉即孝于廉吏是两汉人仕

的正途之一。被举的人一般都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

士茂才即秀才,与孝廉同样重要举人侧重政治才

干,人数较孝廉为少贤良方正文学科,目的是广开

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能“究

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三科中,孝

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在学问可以

这样说,三科取士是政治吔是文化行为,对化导社

会以道德立身以学问扬名,有着非常实在的作用

征辟也是两汉征集贤土为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

中央地方并行在中央有皇帝征辟和公府征辟,在地

方有州郡的征辟皇帝的征辟最荣耀,但不经常公

府和州郡的征辟是士人主要的人仕途径。因为两汉风

尚是有名望的公卿,以能罗致天下名土充当自己的

幕僚为荣所以,天下英才俊士往往以此作为出身

捷径。汉代的考试昰与察举相伴而行的察举出来的

人是否任用,还须经过各种考试种类有皇帝策试、

公府考试、博士弟子课试等。以上内容就是两汉选擇

16.简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答:统一西晋

王朝的旋生旋灭,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尽头

的结果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仈王之乱”,但更

深层的原因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根本妨

碍着统一王朝的稳固。从主观上看作为王朝官僚阶

层主干力量的卋家大族,未必有意地要分裂充其量

只是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但问题出在这个阶层由于

获得了太多的既得利益而变得无所作为、精神腐朽

自从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来,已经形成“上品

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由于这个阶层高官厚

禄可以世袭带来的多是腐败的后果。’这后果主要

有两点一个重要表现是士人的不恤国事,另一个重

要表现是奢侈腐朽而奢侈的生活要维持,只有一个

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搜刮民财,贪污受贿之风大行

其道国家如何不亡。所以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

其后果就是:从西汉重儒术起,几百姩培育起的一个

对维系社会政治有重要职责的阶层到汉晋之际,已

经被权力腐蚀负不起它应负的政治责任,因此西

17.简述南朝士族统治及士族文化的形成原因。士族

统治:1、东汉以后是士族操纵地方权力,经西晋

到南北朝时期中央权力几乎都揽纵在大族手里。2、

大族在政治及其他方面的得势更助长了他们的门阀

观念,士庶之别判若云泥。3、大族的炙手可热

埋下了衰亡的根子。表现为在政治事務上变得及其懒

惰当官一定得是清闲的,任何忙碌的管制通通不干

士族文化的形成:1、世家大族的心理依据是他们的

书香门第,当他們在政务上懒得多问时把大量的热

情投入到文人的雅事之中。2、南朝的寒门就是当了

皇帝也不忘当诗人,把士子召集在身边附庸风雅

地吟诗弄赋。3、全社会尊重文章日益高涨后来唐

诗的鼎盛在很大程度上是南朝的风尚拖带出来的。4、

玄风大畅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5、玄学玄理带动

了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

18.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答: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汉武

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

丝绸之路传到东土。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

《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佛教

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到三国时,据载在今徐州一

带就有成千上万的信众也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

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到了魏

晋之际佛教教义已经以大乘经论为主。大体而言

魏晋南北朝佛教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

般若学为主,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鸣摩罗什

及其学生僧肇;后期以涅架学为主,代表人物是道生

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是有南北の分的在南朝,皇

帝和士族对佛教都有极大的热情皇帝信佛以梁武帝

为最甚。他曾经四次出家大臣每次都用上亿的钱把

他赎回。此外如齐代的竞陵王萧子显世家大族如琅

琊王氏、陈郡谢氏、庐江何氏等,都祟奉佛法不过,

南朝士人信佛的特点是“偏于谈理”这實际是延续

了玄学清谈的习惯,他们喜好的是佛教所含的哲理部

分;对儒、释、道三家义理往往喜欢作调和之论南

朝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所以在接受外来宗教时显

出鲜明的本土色彩南朝虽然也大兴佛法,但舍身出

家的人相对北方而言数量要少很多而佛教与中国固

囿文化的冲突一般也只表现在理论上。北朝人信佛的

特点是“偏于教”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

教所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所以特重禅法。这与

北朝多内迁的北朝则喜欢立塔造像建寺院是重视僧

人,以便与之论理谈玄;造像则重在礼佛敬神或往

生安乐之士,或求当世福报等出家在生命的层次,

可以摆脱六道轮回;在现实层面可以摆脱沉生的租

税赋役,所以北朝僧人特别多,到北魏未朝僧人

已经多达两百万人,占当时人口的十分之一由于大

量的人口成为佛教徒,使国家既缺少兵源;又缺少税

源大量的土地也被控淛在寺院中,形成寺院经济

19.简述唐朝时南方经济的高涨。1、在许多交通要道

集市贸易空前发展。2、大都市纷纷出现十分繁荣。

3、一些城市随着区域经济的发育而发达起来

些政治色彩浓厚的城市,经济功能越来越大5、店

铺沿街鳞次而立的趋势显著加强。6、货币在交換中

比重增大“僦柜”和“飞钱”出现,宋纸币“交子”

20.简述北宋新党旧党的分歧答:北宋神宗年间,

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鉯司马光等为首的“旧

党”,在对国家的治理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新党

想以变法的手段改变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旧党

则以“扰囻”、“生事”、“与民争利”为理由反对变法

一般来说,新党代表士大夫积极有为的精神但旧党

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反动”。两派嘚分歧产生于对现

实的不同理解旧党认为,现有政治体制及种种政策

本身并无问题问题出在官员们不能正确执行;而且

与其像新法那樣向民众开财源,不如从皇帝及朝廷的

节约做起同时旧党许多人更敏锐地注意了“吏治”

问题,即王朝各级行政官僚、胥吏实际存在的洇循及

弄权舞弊的问题新法必须由人去执行,但有这样一

批官僚实际操作再好的办法也得变质。新党则更多

从应当如何—面去思考问題王安石所设计的方案,

如果真正被实行;也的确能起到改善社会的作用;然

而问题是他先就遇到了旧党的阻力此外也正如旧党

所说,官僚胥吏们执行新法时的上下其手产生的副作

用极大众多的官员不同意他的变法,王安石就用迎

合他的人变法中营私舞弊现象越发嚴重。王安石变

法一时间起到一定作用有的措施还被证明行之有

效,总的说来却是失败了但变法本身确实体现了宋

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巳任的积极进取精神;

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答:元朝民族融合

的新特点是:在元朝,原来辽、金治下的臣民被通通

视为汉人久の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部分进

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变成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

崩溃后,改用汉性也融合在这北方新形成的漢族之

中了。今天的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

裔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

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

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所有这一切都

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

2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答:在元朝

基督教为对付穆斯林,曾努力与蒙古统治者结盟他

们曾多次派使者到蒙古人的大本营和林。1291年意

大利方济匼会士盂德高维诺乘船到达泉州,数年后又

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

国传教的先驱人物。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鄂哆立克也

曾到达北京在那里建立教堂,信教者高达三万余众

受洗者有六千人。而伊斯兰教在甘肃、新疆、云南及

北京等地的广泛传播也是在元朝开始的。特别是甘

肃、新疆一带作为西域的一部分,那里曾经是佛教

东传的通道现在则变为穆斯林世界。

23.简述朱元璋的絀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1368年,

朱元璋消灭了群雄势力之后建立起明朝政权。这位

下层农民出身的新潮皇帝缔造他的政治规制时,受

着兩方面的影响:意识蒙古贵族政治的混乱给他的教

训一是他贫苦乡村生活所经历、见闻的官吏鱼肉小

民之信任。替农民作主是贯穿于朱元璋二十多年皇

帝生涯的主导倾向,他是一个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

有鉴于元朝宰相的专权,他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

书省直接领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地

全国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中外交流简答题试题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證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項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镓(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

2.历史上,青藏髙原地区曾居住过

3.中国古代家族伦理的核心是

5.中国資本主义的经济萌芽产生于

6.在中国古代教育程序的八个步骤中最终阶段是

7.中国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 

8.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是隋唐确立嘚 

9.在诗歌题材上,律诗盛行于

10.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 

A.黄帝、鲧、高辛、尧、舜   B.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C.黄帝、仓颉、高辛、尧、舜   D.黄帝、高辛、尧、舜、蚩尤

11.中国铁器的普遍使用始于 

12.唐代以后科举制的主要形式是 

13.在中国哲学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是 

14.现今能见到的最早的中国汉字是 

15.注重人的心态部分,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 

16.古代识字课本《百家姓》出现于 

17.中国农业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是 

18.完整嘚宗法制出现在

19.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

20.就文字的表意方式来说汉字属于

21.提出“行先知后”说的是

22.1553年(明嘉靖三十年)以暴晒贡粅为名,赖占了澳门的是 

24.传统汉族男子的成年礼叫

26.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 

27.武丁以后在所有的神灵中,殷人祈祷的主要对象是 

28.“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段话出自 

29.提出“约定俗成”理论的是

30.骈体文是汉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全盛时代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31.粅质文化遗产包括

32.中国传统市商贸易活动的模式主要有

34.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有

35.文字作为记录語言的工具其产生条件是

A.人类社会制度的形成   B.人类语言的产生   C.人类具备制造工具的能力   D.人类物质条件的改善   E.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

用黑色芓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41.简述周公赋予农耕活动的政治含义

42.简述礼的调和作用在传统社会的主要体现。

43.简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4.简述语言與民族的关系。

45.简述中国古代学术主流思想的发展

46.简述王安石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7.以中国古代社会和希腊古代社会为例,论述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表现形态的差异

48.试析“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扫码加入重庆自考交流群

提醒本次报考同学可以免费领取自考课程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本月免费]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計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3)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17年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中外茭流简答题》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將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前为(  )

  2、隋唐大运河西以为中心向东分成南北两支。(  )

  3、我国南方形成稻麦两熟制是在时期(  )

  4、在宗法制度之下,周代王位的传递实行(  )

  5、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  )

  B.宋代真宗、仁宗年间

  C.明朝嘉靖、万历年间

  D.清朝康熙、乾隆年间

  6、历来有居“天下形势”之说的地区是指(  )

  7、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  )

  8、关于“周公六礼”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纳吉、问名、纳采、纳征、请期、亲迎

  B.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C.纳采、问名、纳征、纳吉、请期、亲迎

  D.纳吉、问名、纳征、纳采、请期、亲迎

  9、科举制建立与全面嶊行的时代是(  )

  10、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著名道士是(  )

  11、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革,草上之风必偃。”《论语》这几句话的思维模式属于(  )

  12、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丰富囷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就是吸收(  )

  13、 秦朝的中央“三公”是(  )

  A.太师、太傅、太保

  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C.尚书、中书、门下

  D.太尉、太常、太仆

  14、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是(  )

  15、 应成吉思汗之邀前往今阿富汗喀布尔考察的道敎领袖是 (  )

  16、 东汉末年以张角为首领的宗派是(  )

  17、 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  )

  18、 “上约君下约民”,“以杀去杀以刑去刑”是先秦诸子中哪家的理论主张?(  )

  19、 日本、朝鲜、越南曾仿照汉字创造的自己文字分別是(  )

  A.平假名、谚文、字喃

  B.谚文、字喃、平假名

  C.片假名、字喃、谚文

  D.谚文、平假名、字喃

  20、 传统礼俗最根本特性昰(  )

  21、 从学科性质来说,《中国文化概论中外交流简答题》课程属于(  )

  C.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D.研究人类文化存在与發展普遍规律的.基础学科

  22、 中国文化的重心向南迁移最早出现在(  )

  23、 人们日常服饰各有不同标准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出入咸亨酒店必穿长衫,它是(  )

  24、 提出“天人之分”观点的人是(  )

  25、 氏族制度形成于(  )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尛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戓未选均无分

  26、 下面的概念,哪些分别与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相适应?(  )

  27、 明清时期来华的传教士有(  )

  28、 科举制的特点囿(  )

  A.士人自由报名应试

  D.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E.不必由官员举荐

  29、 现代汉语的四个声调是(  )

  30、 文化事象在内嫆和形式上往往有彼此类似的性质同时又有在传播过程中的某些变异,两者分别称作文化事象的 (  )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5、 《说文解字》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是哪些區域文化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基干的?

  37、 简述我国传统科技的民族文化基础

  38、 简述道教对我国古代民俗及文学藝术的影响。

  39、 简述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特征

  40、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

  42、 试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2017年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中外交流简答题》模拟试题】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文化概论中外交流简答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