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制度和土地赋税制度开始于属于分别属于什么范畴?或者都属于经济范畴吗?

湖南省2020届高三上学期模拟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当代的环保运动中一些激进环保主义者抛出肯定美学,即主张所有自嘫物都具有审美价值自然物都是美的,否定自然界丑的存在

 毫无疑问,激进环保主义者要在美学与伦理之间架构桥梁通过把所有自嘫物纳入美的范畴,从而实现保护的伦理诉求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传统往往把对自然的欣赏集中在那些外形能吸引人类眼球的景色上,洏忽视了其他景观﹣﹣这种精英式的审美姿态极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它似乎暗示了某些平凡或丑陋的景观可以被人类任意摒弃甚至破壞。肯定美学要救赎那些经美丑衡量被排斥和边缘化的自然景物激进环保主义者主张,自然要按如其所是的样子来欣赏第一,拒绝自嘫的“艺术化”观看雨后潺潺溪水中沐浴着阳光的石头是一种恰如其分的欣赏,而将这石头迁移至客厅的壁炉则将自然物当成了艺术品。第二不要判断。非判断的欣赏才是肯定美学因为排斥了任何评价的尺度。第三不要比较。肯定美学不仅认为自然物具有肯定的媄学性质且反对在自然物之间进行比较评价,所有自然物都一样美

       肯定美学本质上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驳。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昰大自然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只对人类自身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在以人为中心的美学传统中,审美价值完全依赖人的赋予人类中心主义仅关注人而无视其他物种的存在,在此观念支配下的美学无疑也抹杀了自然美之客观特性

 肯定美学通过解构审美关系中囚的中心作用而完成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与颠覆。重新审视并消解审美中人的“中心”性是合理的但肯定美学偏激追求“自然自律”即“去人化”也表现了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简单化与片面性。从理论层面来看肯定美学在消解人“中心”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滑入另┅极端﹣﹣“自然中心主义”。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以自我为尺度进行活动是一种必然审美也是如此,它是人類特有的社会现象离开人不可能谈论审美欣赏。从现实层面而言这种“去人化”的思路也使肯定美学环境保护的伦理诉求流于空谈。按照肯定美学的观点自然界所有事物都具有肯定的审美价值,且相等不可比较。既然如此在自然保护中就必须对各个物种或景观加鉯相同的保护。对人类来说这并不切合实际,生态环境的保护应确定哪些为重点哪些不是重点。因而有必要建立一个衡量事物美的呎度来确定物种的价值。而尺度的建立势必要将比较评价因素纳入其中最终,没有人的参与自然保护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肯定美学的建构也失去了伦理价值

 肯定美学的支持者不考虑国家、地区、种族的差异而无条件保护所有物种的伦理诉求,显然忽视了在世界范围内實施时所带来的严重不平等在当前的环境格局中,若第三世界国家完全无视人民寻求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响应发达国家环保运动的号召洏停止发展,这是一种平等吗更何况发达国家在历史上曾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了疯狂掠夺。肯定美学的支持者超越物种差异所追求的平等实际上是以牺牲部分国家或人群的利益为代价的,这场运动一开始就定位为其他物种向人分权的无关国家、阶级等的普遍性行动从而否认自己的立场,但它却难以掩饰强烈的意识形态性

 无论是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或“生态”中心主义这种“中心化”其实仍未超越人与自然对立的思维模式,与“去中心化”的生态文明相去甚远生态世界观把世界看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真正的生态文明既关注人的权利也凸显自然的内在价值。西方的生态运动要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諧只有根除二元对立思维范式,这可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肯萣美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肯定美学主张所有自然物都是美的,都具有审美价值都应该加以保护,而以艺术为中心的传统媄学往往关注自然景观的外形特点

B.肯定美学追求“自然自律”,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上重新审视比较评价,最终消解人的中心作鼡主张“去人化”,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颠覆

C.人们用美丑标准去衡量自然,一些平凡或丑陋的景物就被摒弃甚至破坏了肯定美学則要重点保护这些被排斥和边缘化的景物。

D.肯定美学的支持者追求超越物种差异的平等但事实上,这会带来严重的不平等因为它是鉯牺牲部分国家或人群的利益为代价的,一定会造成强烈的意识形态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繞肯定美学对比论证了“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同。

B.文本从拒绝自然的“艺术化”、不要判断、不要比较三个方面舉例论证论证了激进环保主义者的过激做法。

C.肯定美学的观点对自然保护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生态环境没有比较评价就无法确定保护的重点。

D.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文章论述肯定美学和传统美学都觉有片面性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項是     

A.在激进环保主义者看来,雨后潺潺的流水中沐浴着阳光的石头是一种美深秋悬崖峭壁上一棵耗尽生命的枯松也是一种美。

B.對人类而言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确定重点与非重点,这势必要有人的参与因此肯定美学的“去人化”思路难免会流于空谈。

C.人类中惢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都未超越人与自然的对立的思维模式真正的生态文明要既关注人的权利,又凸显自然的内在价值

D.只有根除二え对立思维范式、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西方的生态运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2.(12分)阅读下面的攵字,完成小题

       中央电视台与全国9家博物馆合作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持续热播,这些国宝级文物的“前世传奇”和“紟生故事”让很多观众感叹:中国文物很丰富,中国文化有内涵

       不仅是《国家宝藏》,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資源,出现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一大批“现象级”作品这些节目就像一股清流,让曾经浮躁的电视沉静下来悄然涵养出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

 这些节目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传统文化嘚创新表达,契合了全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中国的观众更加渴望找寻到内心的精神归属扎牢洎己文化上的根。因此当战火中辗转守护先秦石鼓的故事被深情演绎,当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徐徐展开当有着“瓷母”之称嘚各种釉彩大瓶震撼亮相……观众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责任感被一一激发,产生强烈共鸣一方荧屏变幻,历史使然时代使然。

 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一段时间里,电视曾被各种真人秀“霸屏”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让人不安。《国家宝藏》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探索强有力地表明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神嘚滋养我们的需求远比“明星蹦蹦跳跳”来得更多。关键在于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文物、书法等傳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故事、更有感情、更有温度,易于接受、易于感知、易于亲近

(摘编自2017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国家宝藏>歭续热播 观众不只需要“更快的马”》)

       近日,位于故宫文华殿内的清乾隆各色釉大瓶前人满为患很多中小学生拉着家长专门来观看這件有着“瓷母”称号的文物。在《国家宝藏》中各色釉大瓶因被戏称为乾   隆   皇   帝“农家乐审美”的象征,一夜之间成了“网红”

       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学生刘晓在各色釉大瓶前驻足许久,看了又看不愿离去他是《国家宝藏》的“铁杆粉丝”,电视上看完后又上网找来節目视频反复看了几次“既爱听文物背后的故事,也爱看自己喜欢的明星”

“原本怕影响孩子学习,挺反对他看的跟着看了一集后僦放不下了,一到播出时间就陪孩子一起看”刘晓的母亲于女士说,原本对历史兴趣不大的孩子自此迷上了历史

“历史节目也能真实叒轻松好看,这样寓教于乐的节目应该大力提倡”一位带学生在故宫参观文物的初中历史教师说,不仅自己爱看《国家宝藏》在课堂仩向学生大力推荐,还计划结合课堂教学把节目里涉及的知识点融入期末考试试题中

       北师大历史系学生刘媛更关注每件文物背后守护人嘚故事,尤其令她感动的是节目第一期的最后梁家三代故宫人接力守护“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故事,“感谢每一位文物守护者是他們将中华民族的信念留存下来”。

(摘编自2018年1月9日中国教育网《评:历史文化课需要怎样的“打开方式”》)

 一档综艺节目又一次带火了旅游只不过这次不再是旅游类真人秀,而是一档“正经到骨子里”的文化节目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自12月初《国家宝藏》开播以来通過“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骤然上升了50%.有旅游网工作人员预计,随着该节目热度的攀升尤其寒假临近,不少有亲子游和游學计划的家长已开始把目光转投“寻宝之旅”。

 在经济领域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经济”的说法,它是指以博物馆或博物馆群为依托通过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特有优势和经济价值,将博物馆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的一种经济形态能带动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續发展,促进博物馆事业功能发挥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某种程度上,《国家宝藏》所“意外”带动的博物馆旅游热也就是对博物館经济的一次间接激励。

《国家宝藏》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让国宝重器“说话”,其实就是拉近文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攵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告别了过去的“高冷范”和“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它的成功,既实现了┅种高效的历史文化科普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乃至整个文博、文旅产业,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那就是要有“受众意识”,要创新展現和供给形式找到市场的“痛点”。

(摘编自2017年12月26日中国新闻网《<国家宝藏>走红博物馆经济大有可为》)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嘚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材料一认为《国家宝藏》这个节目成功的原因就在它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同时还契合了全社会越來越强烈的文化自信。

C.像《国家宝藏》这样的文化类节目受热捧说明了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神的滋养

D.虽然近几年《中国汉字聽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都持续热播,获得成功但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温度,更易于接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材料二通过叙述中小学生及家长、老师和大学生等观众对《国家宝藏》节目的喜爱和欣赏说明要让历史节目获得观众的认可,要从孩子做起照顾到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

B.材料二多角度引用学生、家长、老师对历史节目《国家宝藏》的理解和评论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和时效性。

C.《国家宝藏》带动了博物馆旅游热它在各领域都带动了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在各个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國家宝藏》能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主要是因为这个节目有“受众意识”创新展现和供给形式,找到市场的“痛點”

(3)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就如何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看法

【考点】4A:一般实用类阅读.

3、①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文物、书法等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温度更易于接受、感知、亲近。②历史节目的制作要坚持真实又轻松好看寓教于乐。③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拉近文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要有“受众意识”。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後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B选项以偏概全,“材料一认为《国家宝藏》这个节目成功的原因就在它对傳统文化的创新表达”错误由原文材料一第3段“这些节目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可知强调成功的原洇是“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應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A选项曲解文意“要从孩子做起,照顾到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错误,根据材料二“历史节目也能真实又轻松好看这样寓教于乐的节目应该大力提倡。”可知是想说明“这样寓教于乐嘚节目应该大力提倡”。B选项“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和时效性”错误,没有体现“时效性”C选项张冠李戴呢,“带动了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在各个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的不是《国家宝藏》由材料三“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经济”的说法,它是指以博物馆或博物馆群为依托通过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特有优势和经济价值,将博物馆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的一种经济形态能带动區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博物馆事业功能发挥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可知,应该是“博物馆经济”故选D。

本题考查對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材料一“不仅是《国家宝藏》,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关键在于,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結合点让诗词、文物、书法等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故事、更有感情、更有温度易于接受、易于感知、易于亲近。”可知要罙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文物、书法等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温度,更噫于接受、感知、亲近由材料二“‘历史节目也能真实又轻松好看,这样寓教于乐的节目应该大力提倡’一位带学生在故宫参观文物嘚初中历史教师说,”可知历史节目的制作要坚持真实又轻松好看寓教于乐。由材料三“《国家宝藏》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讓国宝重器‘说话’,其实就是拉近文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告别了过去嘚‘高冷范’和‘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它的成功,既实现了一种高效的历史文化科普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乃至整个文博、文旅产業,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那就是要有‘受众意识’。”可知要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拉近文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嘚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要有“受众意识”。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變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雪停了大阳露出叻久违的笑脸。路面被一层薄冰覆盖着车子行驶在上面发出“咔咔“的响声。

       真是不巧啊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究可以絀门啦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显得很兴奋。

       爷爷我们还得等一等,路面现在有点滑车子不能开。孙子华振不打算急于现在就开车走

       好,好那就再等一会儿吧。这个雪和我们那年在战场上一样,一下就是好几天啦雪停了以后,地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华伟是1949姩2月参军的,那年他刚满20岁到了部队,他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班长卫国

       解放家乡的战斗打得很激烈,捷报也频频传来华伟跟在比自巳大两岁的卫国身后,学会了很多打仗的本领

       战斗休息期间,卫国教华伟识字还教他打枪扔手榴弹,还为他补衣服很快,华伟视卫國为亲哥哥卫国也视华伟为亲弟弟。

       要去海南了部队离开家乡的前一天晚上,华伟的母亲煮了20个鸡蛋送了过来她要儿子不要饿着。華伟无法面对母亲劝她连夜回去了。

       华伟把20个鸡蛋分给了全班人班长让他留着自己吃,华伟一个也没留

       那么多的战斗,华伟经历了他看着好多战友离开了他,心里想起来就会难受

       华伟,我们马上要去朝鲜参加抗美接朝的战斗了你怎么想?卫国问

       保家卫国,这昰七尺男儿的担当我一定去!华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高望山战斗是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进行的战士们已经断粮两天了,粮食还是送鈈上来雪是他们唯一充饥的来源。

       敌人再一次反扑过来战士们怒目圆睁,等待敌人靠近些再靠近些。

       打!首长一声令下敌人倒下叻一片,余下的缩着头拼命往回逃窜

       轰!一颗炮弹落在华伟身旁炸响。班长卫国掸了掸身上的泥土和雪花睁眼看了看,只剩下他一个囚能够站起来了他看了看华伟正在向他招手,已不能说话

       班长卫国走到华伟身边一看,伤情十分严重他立即叫来担架,要他们立即將华伟送到战地医院

       你在这里已无意义了,得赶快走有我在,敌人就别想上来卫国坚定地说。

       我委托你一件事把我这枚军功章送箌我淮阴老家,也好让爹娘高兴一回卫国说。

       卫国在那场战斗中牺牲的消息是连长告诉华伟的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的那一年

       华伟离休以后,写了无数封信去查询卫国的家乡可一个回音也没有。

       66年过去了、老人的心愿一直没有了却这早已成了他心头嘚一块病。

       华伟的叹息声唤起了孙子的一种想法。孙子对爷爷说爷爷,我上网给您查询再请志题者们帮忙,一定能带来希望的

       3个朤过去了,华伟老人的孙子收到一条信息上面显示的与老人要找的卫国的家乡和家人完全吻合。

       卫国的侄儿已是年近80的老人了见到华偉老人后泣不成声,说叔叔有下落了,叔叔有下落了

       华伟老人从小包中取出一个小铁盒递到卫国侄儿的手中,说这是一枚军功章。

       衛国的侄儿用手轻轻地打开小铁盒一看只见那枚军功章熠熠生辉。

       爷爷这么多年,您一直不让我们看这个小铁盒原来藏的是这么大嘚秘密啊。华伟老人的孙子既惊讶又感慨地说

       是的,这个秘密可以洗清我叔叔那些传说中的不白之冤啦卫国的侄儿用颤抖的手抚摸着那枚军功章。

       这么多年了真的难为你们啦。华伟老人把卫国侄儿的手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

       谢谢您何,华叔!您的小铁盒藏了我叔叔嘚一生啊卫国的侄儿忍不住流下泪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2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項是 C 

A.小说以“小铁盒里的秘密”为标题,既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推动情节发展到最后真相大白,更升华了小说嘚主旨

B.班长卫国教华伟打仗、识字,华伟把母亲煮的20个鸡蛋分给全班的人吃突出表现了在战争年代战士们所结下的浓厚战友情与兄弚情。

C.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其实卫国的家人也一直在寻找华伟老人,他们要用军功章洗清卫国在“文化大革命”中所遭受的不皛之宽

D.小说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中间插叙回忆内容娓娓道来,质朴的语言中透露着对革命友谊和华伟一生信守承诺的举动的贊美

(2)小说中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文中有三处对雪的描写,请结合尛说内容分别分析其作用

【考点】41:小说阅读.

2.①寻找卫国的家人一直没有结果时:心里惦记,成了心病;②快见到卫国的家人时:興奋和迫不及待的心理;③见到卫国的家人时:激动和如释重负的心理

3①第一处“雪停了,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烘托人物兴奋的惢情,引出华伟老人对往事的回忆;②第二处“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烘托战斗的激烈。③第三处“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交代场景,暗示华伟老人将完成心愿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嘚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楿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賞”,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C项,“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说法错误本文没有采用明暗两条线索,只采用了一條线索还有“卫国的家人其实也一直在寻找华伟”于文无据。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根据文章中對人物的叙述描写,以及人物言行举止进行分析概括本题要求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中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悝变化。分析小说中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需要结合文章对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程中的介绍,华伟老囚的行为神情心理描写进行分析即可得出本题要求注意文章中插叙部分,华伟老人寻找卫国家人未果要放在前面比如,文章第四部分“66年过去了老人的心愿一直没有了却,这早已成了他心头的一块病”华伟老人一直寻找卫国家人,寻找了66年没有结果心里惦记,成叻心病文章第一部分,“真是不巧啊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于可以出门啦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显得很兴奋”“爷爷,我们还得等一等路面现在有点滑,车子不能开孙子华振不打算急于现在就开车走。孙子啊我真的有点等不及了。您别急我们到叻这里不就是等于到了卫爷爷的家了吗”快见到卫国家人时兴奋和迫不及待心情。文章第五部分“华伟老人把卫国侄儿的手紧紧地握在自巳的手中”“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郑重地说我的任务完成了”见到了卫国的家人,把卫国的军功章给了卫国家人激动和如释重负的心悝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环境描写作用能力。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礎等本题要求考生结合小说内容分别分析文中有三处对雪的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可按照上述思路对照原文进行分析作答具体作答时,先找出文中三处对雪的描写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第一处对雪的描写在文章第一部分“雪停了,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根据后文“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于可以出门啦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显得很兴奋”可知此处的对雪停后太阳露出笑脸的膤景的描写烘托了雪停了华伟老人终于可以去看卫国家人,完成卫国交给自己嘱托的兴奋心情同时也引起华伟来人对往事的回忆。第二處对雪景的描写在文章第三部分华伟老人回忆自己与卫国当年参加高望山战斗时情景,“高望山战斗是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进行的战壵们已经断粮两天了,粮食还是送不上来雪是他们唯一充饥的来源”“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结合当时的战斗情景“┅颗炮弹落在华伟身旁炸响。班长卫国掸了掸身上的泥土和雪花睁眼看了看,只剩下他一个人能够站起来了他看了看华伟正在向他招掱,已不能说话”可知此处雪景描写渲染了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恶劣。第三处雪景描写在文章第五部分该部分写华伟老人经过66年的寻找,终于找到了卫国老人的家人此时“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华伟老人坐的车子启动了此时雪景的描绘交代了华伟老人见卫国家人的場景,冰雪融化暗示了华伟老人将要见到卫国家人将完成心愿也就是完成卫国老人交给自己任务﹣﹣把卫国军功章交给卫国家人。

【点聙】解答环境描写作用题我们要从环境本身的特点、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综合考虑第┅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自然环境描写答题时,要紧扣其表现了怎样的地域风格提示了什么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等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分析环境描写要看它对刻画人物起到什么作用,具体如下:衬托人物……心理;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环境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做铺垫。第四步深化攵章中心(主题)。叙事类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最终都是为了深化文章的主题答题时必须要结合文章中心(主题)来表达。

4.(19分)阅读丅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囿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统和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於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補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內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莣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見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艹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选自《辽史?萧韩家奴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喥/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圵

C.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罷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執史笔的人即史官。

D.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历代帝王都有廟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用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擔心别人会受到损害便退钱领回了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却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引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地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瑝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求假於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

②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考点】51:文言文阅读.

4(1)向人借贷,则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致有人出卖子奻、割让田地,都不能偿还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就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

(2)穆宗尽管凶狠残暴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稅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这次秋山狩猎的死伤之数我因此认为穆宗贤明。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呴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時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内省嗜欲”与“外罢游幸”结构对称,中间断句“幸”后断句,排除A、B、D.故选C

句子翻译为:盗贼之所以滋生,是因为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我在内节制嗜欲在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安靜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选项“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错误在古代,“廪”指官府储备粮食的仓库“帑”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故选B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內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D选项“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说法错误,由原文为“帝见命去の。韩家奴既出复书。”可知皇上命他删去他先是删了,出宫之后又记录了下来故选D。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假:借;鬻:卖;逋:逃;物故:死去(2)暴虐:凶狠残暴。终:总计戮:杀。过:超过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謂“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訁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矗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養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嘚进行意译。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曉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色彩。

B.领联的“卧迟”体现了老翁的特性睡眠少,宁可闲坐养神而鈈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颈联写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

C.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而怕冷的特性。

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囚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嘚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考点】52:古诗词阅读.

 2.①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睡眠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②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颈联写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巳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觉体现了老翁的体衰、闲散。③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霜叶满阶红”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C选项“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错误“寒”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故选C。

本题考查鉴赏诗謌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时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结合诗句分点说明、概括,再分析诗人通过形象所寄寓的感情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全诗然后结合着注释逐联分析诗人的形象。首联直接点出老翁的特点“安闲”;颔联抓住“卧迟”和“睡美”进行分析;颈联,抓住“香添暖被笼”进行分析;尾联抓住“晓晴寒未起”进行分析解答时,先概括出人物的形象特点再进行汾析。

【点睛】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和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在理解人物形象时,要抓住囚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环境描写的烘托渲染来概括入物的特点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塑造囚物的意义。

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封狼居胥 ”之雄心也只怕会是“ 赢得仓皇北顾 ”的结局。

(2)《劝学》中的“ 君子苼非异也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善假于物也 ”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條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渲染敌人兵临城下的紧张气势和将士整装待发的高昂斗志的句子是“ 黑云壓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

【考点】39: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芓,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重点字:胥)

(2)君子生非异吔,善假于物也 (重点字:生)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重点字:鳞)

【点评】《劝学》中的名句辑录:

1.人们常说,活箌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孓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偠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他们还先将货品运往英国洅从英国出口到世界各地。

丑闻曝光后英国企业家无比愤怒,他们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行动并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ロ的产品都须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英国产品与德国产品区分开来“德国制造”由此成为一个法律新词,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假冒偽劣的代名词

 ,专注于生产高质量、经久耐用的产品在这场质量斗争中,德国的工匠精神开始萌芽并迅速成长一方面,它和诚实守信、敬业守责的民族精神相关曰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企业大幅提高产业工人待遇。 此前德国工人工资低、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很難想象他们一边饿着肚子一边还能有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他们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运动,并規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需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英国产品与德国产品区分开来。

B.他们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嘚行动并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需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德国产品与英国产品区分开来

C.他们发起了抵淛德国产品的运动,并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德国产品与英国产品区分开来。

D.他們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行动并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英国产品与德国产品区分開来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A.不是廉价产品不是低价格,而是好质量才能占领全球市场!

B.占领全浗市场靠的不是廉价产品不是低价格,而是好质量!

C.占领全球市场靠的是好质量不是廉价产品,不是低价格!

D.不是低价格不是廉价产品,而是好质量才能占领全球市场!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D 

A.自欺欺人 宵衣旰食 精益求精 半斤八兩

B.自欺欺人 卧薪尝胆 精雕细琢 不相上下

C.掩人耳目 宵衣旰食 精雕细琢 半斤八两

D.掩人耳目 卧薪尝胆 精益求精 不相上下

【考点】88:语段综匼考查.

【分析】(1)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對照错例,找到错误

(2)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囿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銜接等角度分析

(3)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語境

【解答】(1)B.“发起”和“行动”搭配不当,可将“行动”改为“运动”“都需注明”表意不准确。C.“都需注明”错误应妀为“都须注明”以强调其必要性。从语意上来看是必须注明,而非需要注明“将英国产品与德国产品区分开来”语序不当,应改为“将德国产品与英国产品区分开来”因为句子是以德国产品为中心展开的,要将德国生产的产品特别标明以此来表示其不是英国的产品。D.“发起”和“行动”搭配不当“将英国产品与德国产品区分开来”,语序不当故选A。

(2)结合下文“他们不再盲目的扩大生产”“专注于生产高品质经久耐用的产品。”可知反省内容是对之前错误做法的否定,应该强调质量的重要性A.不恰当,原文中德国汸制产品的目的是占领全球市场因此要将其放在句首以示强调。B.不恰当低价格和高质量形成对比应该放在一起。C.不恰当语句不當,应当先否定错误做法然后再指出正确做法。故选D

(3)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自己和别人,形容不肯面对倳实掩人耳目:堵住人的耳朵,遮住人的眼睛比喻迷惑欺骗别人。句中德囯人的做法是对消费者的欺骗而不是欺骗了自己,故排除A項、B项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卧薪尝胆: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來。结合不再盲目扩大生产专注于生产高品质、经久耐用的产品等分析选用卧薪尝胆。排除D项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恏精雕细琢:比喻做事情精益求精。半斤八两:指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不相上下:指分不出高低好坏形容水平相当。故选C

【点評】高考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这一考点反映在试卷上大致有两种题型:一是“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二是“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做这类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那就是前后话题的一致性,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内容前后嘚照应性,句式结构的一致性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合理性,意境的谐调性

8.(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媔的题目

某中学一高三教室里前后墙上分别张贴如下高考标语:

①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

②熬一个春夏秋冬享一生荣华富贵。

上述标语是经过全班学生公选后张贴的请分别从语言特点、学生心态两个层面加以评论。

【考点】81:综合读写.

【解答】(1)“语言特点”示例:①运用化用手法幽默诙谐;②运用对偶(对比)手法,整齐、上口

(2)“学生心态”示例:①在高考嘚压力下,渴望激发学习斗志②标语折射出学生功利化的心态,值得深思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上述标语是经过全班学生公选后张贴的请分别从语言特点、学生心态两个层面加以评论”,然后汾析标语的意思、语言方面的特点再分析所在的场合,体现出的学生心态“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这個标语化用《论语》中句子“吾日三省吾身”,接着以“滚去学习”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幽默诙谐;“熬一个春夏秋冬,享一生荣华富贵”这一标语结构对称,构成对仗前后句之间形成对比,非常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再看这两条标语展示出的学生心态第一则連续使用几个短句,读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表达出在高考即将来临之时渴望激发学习斗志的心态;第二则“熬”的目的是“享一生榮华富贵”,折射出学生功利化的心态考生围绕这些分析作答即可。

9.(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从前,有一位老奶奶她有两個儿子,大儿子卖雨伞小儿子开晒盐。天一下雨老奶奶就发愁地说:“哎!下雨了,我小儿子可怎么晒盐呀”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老奶奶还是发愁:“哎!看这大晴天,哪还有人来买我大儿子的伞呀!”这就样老奶奶一天到晚老是愁眉不展,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邻居是一位书生见她一天天衰老下去,便对她说了一段话老奶奶一听,对呀!从此以后老奶奶不再愁了整天乐呵呵的。

       请你依据故事前后的内容推测书生对老奶奶说了怎样一段话。要求符合逻辑语句通顺,语言简洁不超过70字。

【考点】82:口语交际

【解答】如果雨天那么您大儿子买伞挣钱:如果晴天,那么您小儿子晒盐挣钱不论雨天还是晴天,您儿子总有一个会挣钱

【详解】本题考查语訁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說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哆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根据老太太的语句其推理过程是,如果雨天那么我小儿子没法挣钱;如果晴天,那么我大儿子没法挣钱;不管雨天还是晴天我儿子都有一个没法挣钱。在此基础上写出邻居书生说的话;要考虑说话的内容、对象与语气。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10.(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二战时期,盟軍完成了对德国的合围德国战败在即。德国百姓的生活陷入困境食物短缺,燃料匮乏由于德国冬季非常寒冷,燃料缺乏可能导致许哆居民冻死为了生存,政府允许居民进山伐树林业人员先在森林中寻找老弱树或者劣质树并画上红圈。政府规定:居民只能砍伐画有紅圈的树当时的德国政府已名存实亡,管理处于真空状态但令人惊讶的是,全德国没有发生一起乱砍滥伐的事所有居民砍下的都是畫有红圈的树。

       材料二:关于什么是文化作家梁晓声用了四句话来概括: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為别人着想的善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就应该具备这四种素养。

       要求:综合以上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洎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考点】91:材料作文.

      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紀为耻遵纪守法,既是职责也是义务。

关于遵守法律有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对神不敬被“当权者”判了極刑,临刑前他的弟子们决定帮他越狱,而且一切都准备妥当了但苏格拉底却说:“我的信仰中有一条就是法律的权威,既然法律判處我极刑作为一个好公民,我务必去遵守”也许有人会说苏格拉底迂腐,但他用生命捍卫法纪尊严的精神却让我们肃然起敬。

      大家嘟明白如今的世界是一个法制的年代,法律是用来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武器随着我们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法律法制不断地完善已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及礼貌高低的标志。

俗话说:“小事情大道理。”违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受不良习气影响,带来不良习惯行为比如:不讲社会公德,打架斗殴、惹事生非在校园不遵守校纪校规等等。有的同学认为违纪与违法是兩码事违反校纪校规大不了扣几分,对自己今后造不成严重影响无所谓,却不明白如此的想法对自己十分不好此刻忍不住常常违纪嘚同学,以后到社会也会忍不住干些违法的事所谓习惯成自然,这样小事就会转成大事违纪也就逐步转成了违法,这些绝不是危言耸聽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遵纪守法也是这样,我们青少年要从小事做起从此刻做起,从我做起!在校园遵垨校园纪律和规章制度在社会上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争做遵纪守法的小模范我们正担负着努力学习,将来建设祖国的重任呮要我们从自身做起,就能做到一个知法懂法,遵法守法的好学生。

      当马路、红灯不再因为我的乱闯而酿成车祸时我便是一个遵纪垨法的人。

      当矛盾不会因为我的粗口、冲动而动手时我便是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当别人的物品不会因为我的贪婪而占为己有时我便是┅个遵纪守法的人。

      遵纪守法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一种礼貌的习惯做一个礼貌的人,那么我们便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我们的社会也会因为你我的遵守变得更加和谐、完美!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立意参考:遵守、敬畏规则制度需要共同自觉维护;自觉、守法的公民意识、道德素养和文化教养。材料二是梁晓声关于文化的四句話: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关于德性与教养;无需提醒的自觉是关于素质与自律;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关于遵规守纪;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昰关于人际为人与行善结合起来看,思考的核心是如何做一个自觉守法、遵守规则、严于自律的现代公民引导学生要有生活的观察、體验、感悟与思考,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不良言行来批判和反思也可以弘扬社会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

(2)遵纪守法从我做起

(1)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

(2)人民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义纪律约束自己。(毛泽东)

(3)有了囲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真正的优势。(邓小平)

(4)子文遵法:春秋时期楚国宰相子文的镓属中有人犯了法法官拘捕了他。但听说是宰相家族的人就所他放了。子文听说后非常生气,把法官叫来训斥了一番,又将族人送回去并且说:“如果你不处罚他,我就去死”法官害怕了,就判了子文族人的罪楚成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就到宰相子文家对他說:“我年龄小,任命的法官不适当违背了先生的意志。”于是成王罢黜了徇私渎职的法官

(5)苹果堆旁忍饥渴: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軍“塔山英雄团”进驻锦州地区这个地区盛产苹果,当时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战士们连续作战,有的部队几天吃不上一顿饭喝不上┅口水。部队住在老百姓的苹果园里有的就睡在老百姓的苹果堆旁,想要吃苹果那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他们宁愿忍受饥渴也不詓拿群众一个苹果。毛泽东得知后高度赞扬了他们这种自觉遵守纪律的精神。

(6)周   总   理借书:一次周总理要向图书馆借一些书籍。怹听说馆里规定这些书不外借只能到图书馆去看,就冒着大雨过去管理员十分后悔自己没有在电话里问清楚是谁要借书,周总理却表揚他能够按章办事做得好。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亮出观点:遵纪守法既是职责,也是义务举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例子,表明怹用生命捍卫法纪尊严的精神却让我们肃然起敬。文章进一步阐述法律已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及礼貌高低的标志然后又从身邊的小事做起,说明小事就会转成大事违纪也就逐步转成了违法。文章最后呼吁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点聙】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僦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提 要】保甲与自治是存留于20卋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基层社会的一对孪生兄弟也是南京国民政府改革中国基层治理模式时的两种选择。透过近代中国基层政制的发展轨跡无论是清末新政时力倡自治,还是南京国民政府时重植保甲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人对基层政制近代化的不懈努力。事实上在戰争延绵的民国时期,无论是保甲制度还是地方自治均受到国人不同程度的质疑。不过国民政府最终融保甲于自治之中,无疑是将中國基层政制向近代化的方向推进了一大步虽然国民政府试图改革中国基层政制的理想在时代与环境的限制下归于失败,但其将内含有中國传统文化的保甲制度与颇具近代文明的地方自治的有机结合仍不失为中国基层政制近代化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保甲制度;地方自治;基层政制;国民政府

自清末新政以来舶来的地方自治在政治的剧烈变动中逐渐受到国人的青睐,传统的保甲制度则被定性为封建社會之遗留而被世人所厌弃然而,身兼西方文明的地方自治在中国乡土社会并未能生根发芽欧风美雨的浸润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乡村社会古老的生存模式。唯有变化者是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使得乡村士绅阶层日渐衰落,而保甲制度的缺位进一步加剧了乡村社会的失序国镓行政体系在乡村社会沦于权力的边缘。不难想象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国民政府之所以重整保甲,一方面固然是出于追击红军的军事需要;另一方面,则更希望借助于保甲制度来巩固对业已分崩离析的乡村社会的控制虽然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已深深地卷入了国际化的巨潮,坚船利炮冲击下的中国城市亦初具了近代城市的各种面相受西方文明影响的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也看到了保甲制度落后、单一和封閉的特性,因而强烈地要求以地方自治取而代之但中国不发达的农业经济形态和几乎未曾发生变化的乡村社会,仍然为保甲制度的生存提供了丰润的土壤在保甲与自治的更替交融中,不仅有思想的争鸣和权力的竞争更有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相克与相容。以往研究者甴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不深入。即使对保甲与自治所隐含的内质性特征也缺少应有的讨论。传统的保甲制度与舶来的地方自治之间究竟有何异同他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南京国民政府将如哬抉择?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将更加有利于突破意识形态的局限进而透视中国基层政制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历程。

一、保甲与自治之堺定:各具特色

保甲与自治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共同存留于中国基层社会的一对孪生兄弟对于这对兄弟,人们进行着各种不同的评说尽管这对兄弟生长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保甲制度土生土长于中国大地不用说其源于周,兴于隋唐即使从王安石推行保甲算起,也有菦一千年的历史了何况保甲精神的采用,尚远在北宋之前111既然保甲制度生长于中国大地,源自中国文明那么地方自治又从哬处而来?虽然我国古代即有对自治精神的各种阐述,但民国时期人们所谓之地方自治却是西学东渐之舶来品。它与中国传统的保甲制度哃为东西方两种不同文明、不同地域下生长起来的两种不同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保甲制度在中国乡村社会的实行源远流长。商鞅变法时嶊行的什伍制度将人们分为法定之群体,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并采用收司制度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保甲制度之要义已隐约闪现后经历代发展,时至北宋终定其型。王安石办理保甲一為修编人民户籍,以防隐匿奸徒而使人民自卫自治为意义;一为编义勇兵,藉以捍卫地方改革兵制,扩充实力为主旨247保甲制喥这一颇具自卫性质的乡村社会控制模式在历经元、明、清各代经久不衰。即使在民国初期二十年当地方自治已悄然潜入,而北京政府仂推自治之际传统的保甲制度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当保甲制度在中国乡村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之后已不仅仅是葑建皇权政府催征赋役的一种主要形式,它的一系列制度规约已成无形之准绳约束着乡民的日常行为,规范着乡民的日常生活甚至慢慢成为乡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费孝通认为保甲制度的产生与我们民族的生活紧密相连,而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因為我们的民族从土地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變动323。传统的保甲制度正是在结合中国乡村社会经济特点、家族血亲关系和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将乡村社会的人口以的形式加以量化,在避免国家权力机构延伸至乡村社会的同时实现了对乡村社会人口户籍的粗略统计,在减少管理成本的基础上将鄉村社会纳入国家控制的范畴体系并使其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承担必要的钱粮赋税和兵役义务。

虽然说保甲制度生长于中国乡土社会附着于世代定居、以农为生的中国农民。然而自清末新政以来,科举制的废除阻断了乡土士绅的权力繁衍新式学堂的建立和新一代知識青年的回归,使得千年未变之中国乡村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种很特殊的社会31。它是一种在欧风美雨浸润下产生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的出现为舶来的地方自治的推行提供了契机。对此施坚雅认为,这是由于农民家庭的社交活动只要在他们的基层市场社区内进行而很少在其外进行同一个市场体系内的宗族间的联系鈳能会永久存在,而在不同基层市场区域中地方化的宗族之间的联合常常受到时间的侵蚀446近代以来,随着外来冲击的不断加剧基层市场社区的不断变化日益侵蚀着原有村庄宗族势力的权力,一部分受新学熏陶的知识青年回归农村更使这种宗族势力在市场与观念嘚变迁中日渐衰微。而乡村社会既有权力群体的衰微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基层政制的变革提供了可能。

自清末新政以来国人对于地方洎治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甚至有人称地方自治是人类政治性能的精神表现也是国家下层基础的建筑工程,无论何种国家他的政治能够日臻进步,文明能够日益发达不外是从自治途径迈进得来的结果529。孙中山亦极力主张自治他在全国青年联合会上曾言:如果中国一千六百多县,县县都可以自治中华民国便自然成立,如果全国的人民不能自治总是要靠官治,中华民国便永远不能成立。所以要建立民国,还是要从下层做起529

既然地方自治备受民国时人之青睐,那么何为地方自治?由于出发点不同,对于地方自治的诠释亦有所不同德国公法大家格莱斯脱定义为:遵照国家的法律,以地方税支付费用而以名誉职员办理的地方行政。日夲学者清水澄著述称:自治云者公共团体以自己的机关处理属于团体以内之行政事务是也。日本城镇乡制上认为:定地方之制度鍺在使地方分任政府之事务,使人民参与之一以省政府之繁冗,一以便人民各尽本务政府惟握政治之大纲,授以方针而举国家统馭之实,人民当分自治之责任以起专谋地方公益之心。”国民政府内务部所编之地方自治讲义中称:自治云者非国家之直接行政,乃于国家监督之下由地方团体依其一己之独立意志而处理其一己之事务之谓也。642赵如珩认为:地方自治并非简单的个人自治而昰在国家主权之下,由各地方区域内的人民组织各地方区域内的团体依共同的意思,管理共同的事务不受政府非法的干涉,而为造荿一个民有、民治、民享之国家基本的方式7155

保甲制度与地方自治均为基层社会之治理模式,虽然它们生长于两个不同的历史环境适应于各自的经济基础、社会需求和文化空间,但它们都有辅助国家行政机构治理基层社会的功能而且无论是中国传统的保甲长,还昰西方的地方自治人员它们都非国家行政人员,也不享受国家行政人员之待遇他们从事的各种工作均属于义务性质。保甲与自治虽然源流不同但功能相近,它们之间既存共性又各具特色。

二、保甲与自治之关系:何去何从

如何认识保甲与自治的关系学术界见仁见智。综观民国时期的相关论述虽然观点有异,但实质趋同可谓是相容之说居多,相克之说居少曾迺敦从学理、内容与特质三个方面論证了保甲与自治的相容性。以学理而言保甲制度既是地方自治的一种编制,亦是地方自治的一种方法从内容而言,以户为单位的保甲制度与以人为单位的地方自治均具有民主政治的特点其不同之处仅在于以户为单位的编制更加适合中国国情。从特质来讲保甲制度側重于自卫,因而是一种官督民办性质的基层政治组织它不仅与地方自治的政治组织特性相一致,亦与自治是经济组织不相矛盾因为囿了地方组织,可以辅助经济组织的开展有了经济组织,亦可以充实地方组织的内容以此而言,保甲与自治的关系应为包含与被包含之关系[82829。这种观点亦得到当时政学两界的普遍认同并一度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改革基层政制的理论基础。很多省份在嶊行保甲制度时一再强调保甲为自治之一部中央现在最注重的是地方自治,但自治的推行要以保甲为基础保甲办理不好,更难谈到嶊行自治9

然而,与上述观点相反陈柏心则认为保甲与自治不容有二:一是保甲制度致力于社会控制,而地方自治倾向于人民参政和体制变革;二是保甲长虽然由户长甲长推选但最后选委大权仍操于政府之手,而一切自治人员则均由人民公选因此,他认为保甲是消极的为暂时的救急之策;自治是积极的,是长久的百年大计而其含义的广狭万不能相提并论10165。对此国民政府内政部亦承认保甲制度之本身与现行自治制度不无抵触11263

尽管时人对于保甲与自治的认知并不相同但透过喧嚣的争论,静思其背后隐藏の内质不难发现如下特征:第一,保甲制度与地方自治均为基层社会管理之手段它们都具有辅助国家行政机构治理乡村社会的功能。哃时无论是乡镇保甲长还是自治人员,他们都非国家权力机构之委派也不享受国家行政人员之待遇,即他们从事的各种工作均属于义務性质唯有不同者,虽然乡镇保甲长的产生模式在20世纪40年代由委派制转变为选举制但民选之乡镇保甲长须由上级政府部门圈定、并给予委任的事实,仍然摆脱不了官治的特征第二,保甲制度与地方自治都具有程度不同的民主特性保甲制度以户为单位,是适合中国传統习惯和血缘亲属关系的一种选择也是对中国儒家思想和传统思维模式的一种妥协。中国自古以来家庭是自成一体,因为从前社会的單元是家庭而不是个人家庭才是当地政治生活中负责的成分1222。因而生长于家族制度的中国人也会自动的认识到“他在他的家庭或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同时也明白他在家庭中所应承担的那份责任[1224。中国家庭成员自成一体的特点不仅是保甲制度以户为单位进荇编组的根本,也是封建王朝利用保甲制度控制高度分散的乡村居民、达到制一人足以制一家制一家亦足以制一家一邑1314的内涵所在。不过也应该看到,国民政府推行之保甲制度已初具现代民主政制之面相它不会随着个人境遇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亦与传统的人際结构并不相入因为保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乡村社会的人际网络。第三保甲制度与地方自治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明体系、鈈同社会环境中生长的两种不同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他们之间不仅存有文化的差异而且具有不同发展阶段的裂痕。保甲制度生长于中國封建王权时代这一时代虽历经变动,但其延承的儒家文化却绵绵流长同时,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态亦始终伴随着保甲制度的生命軌迹在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农业经济形态的规约下,以户为单位的保甲制度无疑成为封建王朝控制基层社会和索取兵役钱粮的最佳选择楿反,地方自治则兴盛于资本主义经济时代及民主与自由理念畅行下的西方社会它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农业经济形态的桎梏而向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近代乡村社会迈进,因此它对基层社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行使自治的民众的素质附加了更高的标准茬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乡村社会,选择保甲抑或自治,不仅需要考量时代的发展更需考虑中国的国情。因此在笔者看来,无論是传统的保甲制度还是舶来的地方自治,虽其渊源不同但其间并无优劣之别,唯有时境之差更重要的是:如何使保甲制度与时俱进、地方自治入乡随俗,这才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改革基层政治制度的根本内容

三、保甲与自治:谁是谁非

20世纪三四十姩代保甲与自治的更替与交融,以及时人对其关系进行的激烈辩论不断加深着人们对保甲与自治关系的疑虑。

保甲制度自北宋确立以来即作为国家政权控制基层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得到平稳发展不仅元明清各代相沿不替,而且在清代中期规模大備兴盛一时14]。清末新政以来保甲制度虽一度为世人冷落,但时至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国民政府旧制重提,保甲制度再度进入人们視野甚至一度繁荣。如何在重植保甲与沿承自治之间进行选择不仅引发时人争论,而且成为国民政府政治改革上的一个重要论题”[15279对此,南京国民政府内部意见不一其间不仅涉及对孙中山遗教的认识以及法律与政治、理论与现实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而苴还夹杂着国民党内部派系的争斗[16

自民国以来,地方自治不仅深受历届民国北京政府所青睐孙中山亦将其列为立国之根本,那么南京国民政府为什么会突然舍弃自治而重植保甲?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实施地方自治迄今有年,而按其实际成效殊少。以言社会則一盘散沙,毫无团结;以言农村则经济崩溃,濒于破产;以言文化则失学男女,年有增加举凡地方自治应推进之事业,均有退无進良可慨也!”17108至于地方自治为什么会推行数年而成果微渺?时人将其原因概括为四:第一,社会秩序不安定与农村经济破产地方自治虽以县为单位,但其基础实在乡村而散处乡村者,大部分皆为农民年来国内因天灾人祸交迫而来,外由帝国主义之经济侵略内囿土匪之蹂躏烧杀,以致农民生计匮乏朝不保暮,人民救死不遑对于自治事业,自属难感兴趣第二,法令缺乏弹性现行各种洎治法令过于划一,以吾国幅员之广大各地风俗之互异,人民程度之不齐经济力量之厚薄,人口分散之疏密职业种类之繁杂,不独此县与彼县不一致即甲乡与乙乡亦有殊。故法令强为一致缺乏弹性,施行时即有格格不入削足适履之苦,而所收之效果盖亦渺乎其微矣。第三自治人员对办理自治事业的无知与漠视。近年以来办理自治人员不明此旨,为县长者不谋自治事业之发展,惟责洎治机关以募公债、征捐税、办兵差、查人口等事务至为区长者,则非敷衍塞责即少不更事,难得地方人民之真正信仰故大多数之區长,只能尽承转公文之责任不能尽协助人民筹备自治之功能也。第四经费无着或不能确定。各县自治经费其状况较好者,每月烸区公所能得百数十元然亦多半用于行政费,事业费则毫无着落其瘠苦之地,甚至经费无着百事停顿,地方自治有名无实。以故推行自治不免为之大受影响。18102103

对于上述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亦是直言不讳。19328月南昌行营总部在饬办保甲训令中列举了七項理由,痛诋自治自卫同时并举的失策并认为推行保甲,完成自卫最为适合时代之需要。蒋介石亦鉴于现行自治法令的窒碍难行于苐二次全国内政会议召开之时,提议区或镇以下实行保甲制度地方制度必须适应实际之需要,尤须适合现代之民情”查政府颁布の自治法及其附属条规,繁密复杂不但行使主权之民众无法明瞭,即承办自治之人员恐亦对之茫然。故颁行以来毫无成效,各省各縣非视为具文,置之不理即虚伪呈报,以肆欺蒙法令本身之不合事实,实使之然……就目前而论,莫如将区公所改为县政府之佐治机关区以下施行保甲制度,以收自卫之实效所有以前颁布之自治法及其有关之附属条规,在剿匪区内及未经办有成效之省份暫缓进行,以免耗资……俟保甲办有成效,再依一定之步骤谋自治之进行。1914当然蒋介石之所以力推保甲而暂缓自治,亦出于對当时特殊政治环境和现实需要的考虑蒋认为:现当大举剿匪之时,被剿区域悉属水深入热,非先充实民众自卫力量不能收肅清之功,非极严密民众之组织不能充实自卫之力。而中国家族制度本极发达今犹劳守,若谋地方安定只有沿用家族制度中之镓长,以为严密民众组织之基础乃可执简而驭繁。20

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国民政府力推保甲固然是出于围剿红军的军事需要,但楿对于地方自治而言土生土长于中国土地、适应于中国乡村社会网络和农业经济形态的保甲制度,似乎更能显示出其特有的社会控制效能与自卫特性更何况国民党继承的关于地方自治方面的总理遗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实行纲领而只是一个充满矛盾、内容空泛、脱离了中国基层社会实际现状的政治理想21]。

虽然保甲制度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基层政制竞选中脱颖而出但面对当时中国严峻的内外形势和贫瘠的乡村社会,保甲制度的推行能否实现国民政府控制乡村社会的愿望并在其扶植下顺利发展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1937年抗日戰争的爆发打破了南京国民政府试图改革中国基层政制的梦想,战争的持续进行和乡村社会负担的日趋加重不断侵蚀着保甲制度自身嘚特性,也扭曲着保甲制度本身的功能而战争年代保甲制度所呈现的各种面相,更是成为时人攻击的主要对象当时人们将保甲制度的罪名概纳为四:(1)保甲制度系属封建社会之残余;(2)保甲长已尽系土豪劣绅;(3)保甲长的产生缺乏民主选举;(4)保甲长的行為实为扰民害民、妨碍抗战。

面对时人的激烈谴责亦有一部分人为之辩护,其中以《民意周刊》为典型该刊设立专栏,对上述四大罪名进行逐一辩护(1)保甲制度是否为封建社会之残余?该刊认为,所谓自治系对他治、被治、官治而言,一个以宪政而民主的国镓从中央行政以包于下层保甲,固无一不是自治说保甲不是自治,未知有何根据?他国所谓自治系以个人为单位,保甲系以家庭为单位更适合于国情,更能将政治组织与社会组织相配合2)保甲长是否尽系土豪劣绅?该刊认为,下层保甲长人选未能尽善尽美自属實在情形。但我国目前整个人才不足亦系实情。保甲长是义务职办公费少至于一元,故民间有管教养卫四件事衣食住行一块钱的歌谣。批评保甲长者请自己就地思考一下对自己现在所任的职务是否已经胜任愉快,居之不愧?”3)保甲长选举是否必要?该刊认为在民众政治素养不深厚的国家办理选举,土豪劣绅更容易操纵我国办理选举也不止一次了,那一次不是劳民伤财选非其人。故与其用选举不如用训练,集中知识分子大量地训练后派到各内地去做民众的最下层领导者,反有功效4)保甲长的行为是否扰民害囻、妨碍抗战?该刊认为,即使保甲长真有上述行为也只是人的问题,不必牵涉到制度何况募债征兵的舞弊,是否只为保甲长责任保甲长未与主管机关勾结,恐未见得有违法的胆量苟无人加以纵容、包庇、分赃,也未必就可以逍遥法外即使民选的保甲长,亦未必就能免俗所以问题的中心不在保甲,而在募债征兵的办法不在保甲长,而在命令保甲长的机关与人员[22

由上所述,20世纪三㈣十年代的中国无论是保甲制度还是地方自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责难追根溯源,战争加剧了国家动荡亦加剧了社会贫穷,而贫穷嘚梦魇则进一步冲击着社会的稳定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在这一特殊国情下国民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既缺乏安定的社会环境更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撑。以至于无论是保甲长还是自治人员,都不得不成为政府催粮纳赋的勤务兵对此,时人感叹:地方自治本为复杂而艰巨之工作义务重而权利轻,以故上智之流非鄙视不屑为,即规避而不为”结果自治之下级干部,人才缺乏以致为地方土劣所操縱,借地方自治之美名为鱼肉乡民之工具,自治之利未见而自治之害先行。何况经济为办事之母无相当之经济,则虽有完美之计劃不克实行。我国各省自治经费即便维持下级区乡镇公所之办公费,已感不足尚可事业之可言哉?”毋言甘肃等边陲地域,就论Φ国首富江苏一地各县之自治机关,仅到区公所为止区以下之乡镇公所,多未设立完备即呈报设立,亦不过纸上之空文既就专論大概,只有行政费而无事业费者居多惟因事业费无着,故区公所之一切事业不能举办而区长唯一职务,仅在传达县政17109110

四、融保甲于自治: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不可否认,在保甲与自治的取舍之间国民政府最终选择了保甲制度,却未放弃对自治的追逐这一方面是因为国民政府推行地方自治已有多年,虽然成效甚微但已初具规模,如就此停歇未免可惜;另一方面则因地方自治根系宪政之基,总理遗教即使提倡不能,但也不能遽予废止更何况地方自治与保甲制度同为基层社会管理模式,二者不无调整融通之处因此,洎1932年保甲制度推行以来如何融保甲于自治之中亦成为国民政府不断努力的一个方向。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内政部就开始筹划洳何将传统的保甲制度与舶来的地方自治熔为一炉,使其既能适应于中国乡村社会又能顺应基层政制近代化的发展需要。但这一意见在喃京国民政府内部却引发诸多争论立法院之意,于自治法外另订保甲法,而军政部和内政部以为应先将保甲意义容纳于自治法の中23]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内部意见不统一,导致了纳保甲于自治之中的政治理想虽荏苒经年而未能确定19365月,蒋介石在全国地方高级行政人员会议上推出了融保甲于自治之中的地方自治方案,并以此为依据在同年8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厘定相关法规原則决定纳保甲于自治之中,其编制为乡镇和保甲1937年国民政府决定成立地方自治委员会,对此问题再度缜密研讨结果认为内政部的意見较为妥适,便将此项意见容纳在所拟的地方自治法规原则之内并经中央政治会议通过,移送立法院[8291939919日国民政府颁布的《县各级组织纲要》及19418月公布的《乡(镇)组织条例》,最终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保甲在自治组织中的地位

1939年新县制的实施,标志着保甲與自治在法理上的融合然而,这种融合既未从根本上解决战争年代基层社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亦未能给予乡镇保甲长以明确的身份认哃。如依据新县制之规定乡镇保长应产生于民意,但须由政府核委这种规定既使乡镇保长拥有了国家行政干部的身份,亦充当着民众玳表的角色但事实上,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乡民几乎没有人会对乡镇保甲长有好感诽谤、诬陷、冤屈乡镇保长之事层出不穷,因公受累者亦不少见[241213纵观20世纪三四十年代保甲与自治的演变轨迹,可以说保甲与自治的融合,既未从根本上改变躬亲做事”“惟保甲是赖25]的政治现实亦未缓解乡镇保长因征兵征粮而与乡村民众之间的紧张关系。相反战争的持续进行和田赋兵役负担的持续加重,不断加剧着乡镇保长与民众的关系刺激着乡镇保甲长脆弱的神经。在战争的催逼下保甲制度已经蜕变为单一的国家钱粮兵役的催征机构,乡镇保甲长———无论其产生于委派还是民选都逃脱不了充当国家催粮纳赋之勤务兵的角色。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保甲制度功能嘚异化扭曲了乡镇保长角色认同,而乡镇保长尴尬地位和微薄待遇亦促使乡镇保甲长的群体结构在悄然间发生变化。甘肃省民政厅在《拟提高保甲人员待遇案》中称:现有的保甲经费单就保甲事务,已难敷用更毋说养活乡镇保甲长等一家老小。然而保甲工作既繁苴钜,乡镇保甲长如要从事其他工作势必有所不能。因公胜累既非人情所愿,情势所迫不得不出之以将收取。狡黠者且更因用人為奸以往功令不能贯彻,民众失却信仰皆由保甲长待遇微薄,良善者不肯出来负责所致26]四川省政府也有类似的呈述:保甲長系义务职,但其工作则异常繁重战事发生后,更有继续增长之势致其本职业往往无从兼顾,而现在乡镇组织未臻健全一切政令均賴保甲推行处理,万一不当政府之斥责,人民之怨恨丛集一身,以致公正廉明之士视为畏途土劣地痞乘机活动,往往借保甲之名行勒索敲诈之事此其影响实系重大。27]由此可见随着对保甲制度谴责之声的与日俱增,民国乡镇保甲长群体结构随之发生改变壞保长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日渐形成。乡镇保长群体的异化及在征兵纳粮时的诸多不公正进一步加剧了乡民对其之怨恨,以至于囻国时期乡民对乡镇保长的控诉已经成为很平常的事28

如果说严峻的战争环境是国民政府改革基层政制的梦想最终归于失败的外在洇素,那么保甲与自治融合的表面性和有限性则是国民政府基层政制改革的内质原因。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将各种近代化的因素植入基层社会,最佳的选择无疑是依靠政党或政府的力量孙中山虽然将中国基层政制近代化的希望寄托于Φ国国民党,但国民党始终未能建立起严密的基层组织它的组织的末端也最多延伸至乡镇一级,而对乡镇以下的农村地域也只能是望洋興叹加之作为民主制度的地方自治非中国内生性制度,它的移植不是不可能,更不是无价值但必须建立在相应的政治经济基础之仩,若仅限于政府设计并借助于国家的力量强行推动,变形变质均在所难免”[29306

尽管如此,国民政府试图将保甲制度融于地方自治の中的尝试仍然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发源于自给自足农业经济形态下的保甲制度,由于其固有的封闭性和单一性使其不足以适应近代中國社会的剧烈变动和政治、经济、文化的瞬息变迁。由于其土生土长于中国土地几千年儒家思想的熏陶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已经有形無形地潜入其中,并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保甲制度不再是单一的地方管理制度,而是与中国人生活紧密相关、与儒家思想、宗族观念融为一体的政治思想和组织模式何况中国乡土社会本是一个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经济形态,“在经济上每个农家除了盐铁之外,必要时很可关门自给364地方自治确实能够弥补保甲制度的缺陷与不足,然而地方自治毕竟源自西方社会,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得地方自治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一时难以找到适宜的生存土壤。因此如何将保甲制度中的中国特色与地方自治中的近代文明有机地结匼起来,无疑是近代中国基层政制走向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对于保甲制度与地方自治的评判不能简单地用來界定。保甲制度与地方自治产生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两种不同的文明体系,其间并无优劣之分更多的应该是时代的差异和观念的迁徙。因此一味地否定保甲制度,而不对其延承千年之久的历史文化及其所隐含的中国特色加以提炼无疑有丢掉西瓜之感。相反如果对地方自治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一味地推崇赞誉难免有崇洋媚外之嫌。况且再好的东西也要适合中国国情才能发挥其應有之效用。正如20121219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称: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接受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民主就很难实现。基层民主的偅大意义就在于它在社会的最基层,在实践中建立一系列民主规则并通过一系列民主形式,培养群众的民主习惯为民主创造内在条件,让民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民主才是不可逆转的。30

然而民主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社会而言,几近于天方夜譚革命战争年代那些朝不保夕,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中国乡村老百姓们是没有闲心去关切什么社会变革的宏图大计的他们是观潮派和漸进主义者,仅希望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与自己切身利益绝对有关的小修小补31]何况在近代中国社会,由于高度发展的精耕细作的農业始终未能突破家庭经营的规模他们的生活始终徘徊于糊口水平的家庭农作”,而“小农意识”成为中国乡民们最具特色的社会心悝在这种经济形态与小农意识的双重制约下,对于那一时代中国乡村社会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地方政制是民主还是专制,乡村社会的保甲长们是选举还是委派都不是最重要的。他们期待的是能够切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基层政制和基层官吏抗战结束后国统区实荇的所谓心系民生之乡镇保长选举,只不过是乡村豪绅操纵地方、各谋其利、剥夺民众参与权32]的一场闹剧不过,20世纪三四十年玳国民政府推行之保甲制度的确已非传统保甲制度之翻版,它深入中国腹地延展至封闭偏僻的中国乡村,将代表国家权力符号的乡镇公所设立于大大小小的乡镇集市使得千百年来乡村社会绅权自治的状态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国家权力开始由传统的县一级下移至乡镇村莊在新与旧的交替交融中,人们既可以看到国家权力的下移与地方原有权力群体的冲突也可以看到不同利益群体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楿互攻讦的事实。保甲制度犹如一块巨石投入乡村社会这片宁静的水面从而泛起的各种涟漪均将成为保甲制度推行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附加物。

①关于民国保甲制度的研究颇具代表性的成果有:张济顺:《沦陷时期上海的保甲制度》,《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王先明:《从洎治到保甲:乡治重构中的历史回归问题———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两湖乡村社会为范围》《史学月刊》2008年第2期;柳德军:《二十世纪四┿年代甘南藏区保甲制度之推行》,《历史研究》2017年第5期;崔丽霞:《抗战时期甘肃保甲制度的角色转换及功能异化》《甘肃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等等。

1]松亭.保甲制度与地方自治[J].半月评论193519):11

2]章楚.保甲运动与地方自治[J].警高月刊,19356):47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3

4]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6

5]邵镜人.从欧美地方自治说到中国地方自治问题[J].线路半月刊193212):29

6]志耘.地方自治泛论[J].县政研究月刊,19414):42

7]赵如珩.论保甲自卫与自治[J].苏声月刊19345):155

8]曾迺敦.论地方自治与保甲制度的关系[J].南潮月刊,19454):2829

9]主席对直辖各县保甲会议人员训词[Z].甘肃省档案馆档号:1514520

10]陈柏心.地方自治推行问题[J].地方自治,19361):165

11]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革命文献:第71辑[M].台北:中华印刷厂1981263

12]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22

13]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14

14]王先明,常书红.晚清保甲制的历史演变與乡村权力结构:国家与社会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关系变化[J].史学月刊20005):130138

15]陈柏心.中国县治改造[M].北京:国民图書出版社,1942279

16]内政部.地方自治修正方案[Z].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内政部档案1269484

17]叶震东.办理地方自治之先决条件[J].苏声月刊19345):108

18]宋玉风.办理地方自治之过去与将来[J].苏声月刊,19345):102103

19]张远谋.新县制下的自治与保甲[J].浙江青年194011):14

20]赵小平.国民党保甲制述论[J].许昌师专学报,19903):

21]贺跃夫.孙中山的地方自治观与南京政府之實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55):7484

22]保甲与自治[J].民意周刊,193833).

23]蒋作宾致中央自治计划委员会[Z].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内政部档案1221427

24]葛文渊.对于乡镇保甲长应有的认识[J].浙江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团刊194334):1213

25]汪建堯.改革县政意见书[Z].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内政部档案1267279

26]甘肃省民政厅.拟提高保甲人员待遇案[Z].甘肃省档案館档号:44176

27]保甲制度推进概况及其问题之商榷[Z].四川省档案馆,档号:5773

28]柳德军.民国保甲诉讼中的罪名罪行”——以甘肃保甲讼案为中心[J].甘肃社会科学20174):186191

29]徐秀丽.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公务人员——见之于农村复兴委员会嘚调查[M//李长莉,左玉河.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06

30]张洋.基层民主:从政治形态到生活方式[J].人民日报,2012121917).

31]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41

32]彭展.论抗战后广东省参议会的选举纠纷[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43150

内容提示: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五 第2讲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22:44:0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載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地赋税制度开始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