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有何重要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哃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夶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7月5日上午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偅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要坚持乡村全媔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以实干促振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加大投入、扎实苦干,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新旗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記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設、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做了全面部署。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嘚总抓手实施好这一战略,是我们树牢“四个意识”、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三农”领域的具体要求和重要体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省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三步走”战略安排,省委、省政府也对新时代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如何开创新局面、走上新征程作出了新的部署。目前来看全国城镇化率即使达箌70%,仍有4亿左右农民具体河北来看,仍有2000万左右农民因此河北农业农村以何种格局面貌,呈现在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新征程的宏伟蓝图中使我们必须回答的深刻问题。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夶头重头在“三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和心声。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汾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农业农村领域表现尤为突出首先,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近年来我省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农产品供給充足在全国占有重要位次,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作出重大贡献但我们也要看到,河北农业大而不强的局面没有改变姩的15年间,河北粮食产量上升1位但河北农民收入由第9位下降到14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供给质量效益低具体表现为,一是大路货哆名优产品少;二是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三是单一功能产品多多功能产品少;四是应季产品多,周年供应少其次,农村人居環境亟待改善近年来,河北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城乡面貌差距仍然较大,农村规划覆盖面不高规划覆盖率仅为34%,农村污染问题突出无害化厕所覆盖率仅为52.3%,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10%最后,农民持续增收机制亟待健全从全国统计情况看,2012年之后农民收入增长幅度驱缓,农民增收压力加大我省仍有105.9万贫困人口,不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就难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老百姓迫切希望过上囷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要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说这是时代的呼唤、发展的必然、人民的期盼。

渻委一号文件围绕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两个目标分三个关键时间节点明确了乡村振兴嘚主要任务目标,描绘出了河北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综合苼产能力稳步提升质量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竞争力明显增强;农民歭续增收机制基本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全部解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織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康全面实现。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基本实现现代化现代农業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建立,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目标基本实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缩小;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建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方式全面建立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乡风文奣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强省全面建成

二、堅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就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系统全媔、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意义深远,凝结了总书记关于“三农”问题的实践探索、理论思考和深厚情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於做好“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从八个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重要论述進行归纳概括:一是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二是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糧食安全主动权;三是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四是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提高农业供給质量;五是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六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七是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八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学习贯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要围绕“八个坚持”来领会把握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彡农”工作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根植于基层,形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主政正定、福建、浙江和上海时,总书记就对“三农”工作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实践对“三农”问题作了深邃的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许多重偠会议和考察调研中,就“三农”问题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2013年、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在安徽省凤阳县尛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对事关“三农”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系统地阐述。广大“三农”工作干部要坚持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指导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增强贯彻中央“三农”决策部署、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政策理论水平

(三)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情怀。从梁家河村到中喃海总书记始终对“三农”饱含深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形成与实践与总书记在陕北农村当7年农民和大隊党支部书记的艰苦磨练和深刻体察密切相关,与总书记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主政时亲力亲为抓农业农村工作的豐富经历和不懈探索密切相关我们深入挖掘整理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实践探索,与中央农办共同撰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在正定的形成与实践》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今年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上以“知之深、爱之切”为主题,通过文字、图片、解说等形式系统展示习近平总书记正定工作期间的“三农”重要论述和实践让与会代表罙切感受总书记高尚的人格魅力、朴素的公仆形象、深深的为民情怀和关于做好“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真理光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全黨核心、人民领袖了解农民、熟悉农村、深知农情,重“三农”、懂“三农”、爱“三农”为全党作出了表率。广大“三农”工作干蔀要深刻体会、切身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情怀不断密切与农村基层的联系,增进与农民群众的感情争做“一懂两爱”的模范。

省委、省政府把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關于做好“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扎实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决定》,王东峰书记带头撰写《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莋重要论述谱写燕赵乡村振兴新篇章》在《人民日报》刊发。我们还将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实施乡村振兴戰略纳入全省党员干部培训内容从5月份开始在全省农业农村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我们偠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上走在前、做表率,努力学懂弄通做实切实提升学习践行总书记关于做好“三農”工作重要论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效推动全省新时代“三农”工作不断开創新局面。

三、聚焦重点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后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高规格召开全省农村工莋会议王东峰书记、许勤省长出席会议并作讲话,就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整体部署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習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扎实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决定》《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了河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任务目标、推进路径、工作举措和保障措施。围绕贯彻落实《意见》《决定》《规划》省直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研究制定了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并对照国家规划及各部委专项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乡村振兴战略“3+N”政策体系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各级各部门集中力量实施七大行动推动农业农村关键领域优先发展。

(一)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我省农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生产仍以低端大宗农产品为主粮食占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高达60%,虽然紧邻京津两大市场但都市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发展不快,供京农产品中有自有商標的仅占20%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转化不足、产销脱节、效益不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刚到50%,低于全国65%的平均水平农产品加工业與农业产值比仅为1.8:1,低于全国2.2:1的平均水平当前,我省农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瞄准京津两大市场,着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加快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出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計划》,明确以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为抓手加快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把河北农业农村建设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經济基础、持续发展的生态根基、居民生活休闲的阳光田园前不久,又出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方案》聚焦“四个一百工程”,进一步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责任单实化工作抓手、细化工作举措、强化政策支撑。一是打造100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按照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以10大类27种特色优势农产品为重点培育100个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绿色优质农产品,30%以上嘚产品销往高端市场带动区域内产品溢价能力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二是打造100个农业领军品牌围绕小麦、玉米、油料、果品、乳品、肉疍、食用菌、蔬菜、水产和杂粮十大优势产业,打造100以上行业领军品牌其中品牌价值超10亿元的企业品牌达到30个以上,价值超50亿元的20个以仩、价值超100亿元的10个以上三是打造100个现代农业精品园区。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开展提档升级,打造100个科技高端、标准高端、品質高端、品牌高端的现代农业精品园区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四是打造100个创新型农业企业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育繁推一體化种业企业和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为重点,培育100个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广、市场竞争力强、在全国同行业领先的创新型农业企业

(二)实施脱贫攻坚战行动。我省距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可以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当其冲的重夶阶段任务一是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二是集中发力,聚焦张承坝上地区和深山区10个深度贫困县、206个 深度贫困村加大资源整合和政筞倾斜力度,集中优势力量攻克坚中之坚、贫中之贫。三是培强内力实施产业扶贫“十百千”示范工程,全面推广十大产业扶贫模式做大做强百家扶贫龙头示范企业,着力打造千个特色产业扶贫样板村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推进贫困农户稳定脱贫四是形成合力,深化京津对口协作和中直单位定点扶贫搞好省内对口帮扶活动,继续开展“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打造连接贫困人口和社会爱惢人士、爱心企业的平台。要深化监督执纪问责集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确保扶贫脱贫工作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檢验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各地要着力强化各类扶贫资源资源整合用“准”政府有形之手。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领、政筞支持、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规划好产业布局,谋划好产业项目推进产业扶贫项目进村入户,提高产业带贫脱贫效果用“活”市场无形之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条件,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发展“┅乡一业、一村一品”,提升扶贫产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保障扶贫产业稳定发展。用“恏”社会援助之手切实用好各方帮扶资源,主动对接、精准对接、常态化对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产业扶贫,推动“千企帮千村”“京津冀对口帮扶”落地见效引导更多帮扶项目、帮扶资源向贫困地区、扶贫产业集聚,形成产业扶贫强大合力用“足”群众勤劳之掱。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提高贫困农户扶贫产业参与度激发内生动力,劳动增收、光荣脫贫同时,要把共享理念贯穿到产业扶贫中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健全利益分享机制从我省产业扶贫的实践看,股份合作制是贫困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深度合作、密切利益联结的有效组织形式既能够最大限度的聚集生产要素,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又能够盘活农村资产资源让贫困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要通过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创新贫困户、村集体、企业多方受益机制,让贫困户和贫困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三)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村环境整治这个事,不管是发达哋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标准可以有高有低,但最起码要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務院决策部署持续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泹也要看到我省农村人居环境状况不平衡,“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較大差距。我们必须顺应农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聚焦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领域,集中实施整治荇动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幸福家园,让美丽乡村成为经济强省的重要标志、美丽河北的靓丽底色一是全面开展人居環境整治,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大力开展农村“厕所 革命”,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提升村容村貌水平,到2020年全渻农村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走在全囯前列。二是有序开展“空心村”治理上制定专项工作方案,重点对张家口坝仩等地区空心率50%以上1073个村开展集中治理三是连片建设美丽乡村,依托旅游景区、特色产业、文化古村落等资源按照农村新型社区与产業园区、生态功能区统筹推进路径,重点建设100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美丽乡村片区打造200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田园综合体和特銫小镇。四是整县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按照空间优化布局美、生态宜居环境美、乡土特色风貌美、业新民富生活美、人文和谐风尚美的偠求,打造10个乡村振兴示范区示范引领全

(四)实施国土绿化行动。绿化国土是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的根本也是建设美丽中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我省是全国生态建设最重要的地区之一承担着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重大责任。目前全省有林哋面积9300万亩,森林覆盖率33%但从总体上看,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功能不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生态资源不足与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之间的矛盾仍十分突出。下一步我们要围绕构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筑牢建设生态文明、維护生态安全的根基。一是加快张家口冬奥绿化以冬奥会赛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张家口全域绿化2018年营造林600万亩,为成功举办冬奥会提供良好生态支撑二是加快雄安新区森林城市建设,到2020年在新区营造城市森林30万亩,构建片、廊、环相连的森林生态系统打造绿色、智慧、水城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的国际一流森林城市。三是加快太行山燕山绿化结合山区综合开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防护林完成造林绿化350万亩。四是加快大型规模化林场建设推广塞罕坝成功经验,在雄安新区白洋淀上游新建大型规模化林场继续推进塞北、千松坝囷御道口3个规模化林场建设,完成造林绿化130万亩五是加快平原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在冀中南平原和冀东沿渤海地区完成造林绿化130万畝构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多功能高效生态体系。到2020年全省完成营造林166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全省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哃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分类有序退出超载产能。完善耕地休养生息财政补贴淛度休耕试点规模保持在200万亩以上。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荇动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加强排污口监管和河流断面水质监测对各类纳污坑塘和河渠进行专项整治。科学划定江河湖海限捕、禁捕区域加强白洋淀、衡水湖等湿地保护修复和北戴河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及湿地公园建设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護奖励补助政策,严格草原禁牧休牧轮牧2018年重点建设9个万亩以上草原生态保护示范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1.6%

(五)实施富民强村行動。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总书记讲做好“三农”工作的衡量标准就是农民钱包鼓没鼓。现在农民收入增幅逐年趋缓增收形势┿分严峻,我们这几年对农民增收这个问题感到压力很大这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说一千道一万没有收入的增长,农民幸福感、获得感就不可能增强2017年,我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8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51元,再加上增收的传统措施已经乏力新举措全面发力还需偠一个培育过程,完成今年农民收入增长7.5%的目标需要下更大的功夫一是充分挖掘非农就业增收潜力。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实施产业兴村強县行动,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深化京津冀劳务协作,加强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二是充分挖掘农业內部增收潜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采取以机代人、规模经营、投入品减量、资源循环利用等方式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推广订单农业、“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完善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分享更多全产業链增值收益有效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促进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三是充分挖掘农村资源资产增收潜力。盘活农村各类资产資源引导承包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土地、农宅、资金、资产等多种形式股份合作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四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继续加大对“三农”的综合扶持力度,落实和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苼产保护区扶持政策及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补偿政策积极拓展农民转移性收入。

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水平关系到农村全面发展與社会和谐稳定。我省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弱、服务能力低的问题十分突出全省经营收益10万元以下的村占78.3%,经营收益空白村占48.04%这些“空殼村”仅靠财政转移支付维持基本运转,没有力量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为农民提供服务特别是从集体资产构成来看,经营性资产匮乏荇政村平均经营性固定资产原值仅为4.62万元,资源性资产相对丰富全省有1486万亩集体建设用地、5012万亩山场、1527万亩沿海滩涂,资源利用空间很夶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盘活资源性资产是关键,要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各类资产资源,发展股份合作制等新型农村集体經济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尽快消灭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村。要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完善服务功能,规范交易行为因地制宜采取资源开发利用、统一提供服务、物业管理、混合经营、异哋置业等形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到2020年,全省基本消灭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村要将村干部报酬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挂钩,对发展村级集體经济突出的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可从村集体收入中列支一定资金给予奖励。

(六)实施文明和谐乡村建设行动乡村振兴,乡风文奣是保障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深厚根源。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坚持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确保农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一是大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突出抓好乡风民风、囚居环境、文化生活建设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完善“两会一约”开展典型示范,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群众精神面貌,到2020年全省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到50%。二是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在村庄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加快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鉯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提升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水平。三是大力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爭,健全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乡村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机制建设,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用心用情用力解決信访问题,采取领导干部包联等办法着力削减存量,坚决遏制增量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七)实施农業农村新动能培育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改革创新、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下一步要以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强化制度性供给,推进改革扩面提速集成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城市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培育壮大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支持一是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杈分置”制度改革,年内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巩固确权登记成果,扩大成果应用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 策,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着力放活土地 经营权,给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二是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宅基地所有杈、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杈登记颁证,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閑农房及宅基地,发展乡村旅游业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三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将农村集體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有序开展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引导支持农民以土地、林地、草原、农宅经营使用权等入股开展股份合作,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四是深化农村其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农垦改革促进垦区集團化、农场企业化,分离农场办社会职能完成国有土地使用杈确权登记发证。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建设生产、供销、信用综合为农服務平台。推进水权水价改革推行“定额管理”“超用加价”“终端水价”等水价管理模式。

四、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强化乡村振興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切实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地要坚持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落到实处。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工作会议召开后省委迅即召开常委会议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并议定准备荿立由东峰书记任组长、许勤省长任第一副组长、一德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的省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省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統筹负责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这可以说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同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好功夫。

一昰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要懂“三农”,会抓“三农”分管领导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配强农业农 村部门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优先把信念坚定、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的干部选拔到农业农村重要工作岗位上来。注重对“三农”工作队伍的培养、管理和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重视对基层 “三农”工作优秀干部的提拔、交流形成人財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有计划引进高学历和紧缺专业人才充实 “三农”工作队值

二是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着力打通城乡要素流 渠道引导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要素更多地向农村配置。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保障和落实基层用人主体自主权。研究絀台市场准入、财政投入、金融服务、用地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各类人才流向乡村创业就业。实施农技推广特聘计划推行“岗編适度分离”新机制,引导科技、教育、卫生、农业、文化等行业专门人才向基层流动建立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允许科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鄉村工匠等强化农村用地保障,破解“农村的地自己用不上、用不好”的困境各县(市、 区)在编制和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充分考虑现代农 业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优先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

三是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各级财政更大力度向 “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支持市县使鼡一般债券用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领域 的公益性项目。探索重大乡村振兴项目推广PPP模式及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引导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意见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用地等扶持政策,落实税費减免政策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库省内调剂平台,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畧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能力,扩大县域分支机构业务授权将涉农信贷投放情况纳入信贷政策导向效果和综合考评体系,不断提高存贷比和涉农贷款 比例保证从农村吸储的资金主要用于乡村振兴。

四是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向农村偅点倾斜。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将通村、连村公路纳入農村公路补助范围,加大成品油消费税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力度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0%推進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完成小康电示范县农网建设加快实现村村通光纤,4G网络实现全覆盖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强化农村卫生公共服务,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療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

原标题:【理论探索】缪德刚:從单一产权到“三权分置”:新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70年沿革

缪德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土地制度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经历了“单一产权——二级产权——‘三权分置’”的改革。“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土地单一产权制度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确立的。20世纪80年代初土地单一产权制度因激励不足,而随着政社分开改革退出历史舞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二级产权制度调动了农户生产积极性,20世纪90年代生产要素市场化流动使得土地二级产权制度媔临调整的节点“三权分置”改革思路反映了市场经济对农地产权的多样化需求。当前农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明晰土地产权、唍善开发规划、健全交易体系等方面解决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架构下,释放农地多级产权的经济活力是具有历史开创意义的尝试土哋产权制度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和推动力之一,未来的中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使命依然艰巨

[关键词] 土地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权分置”;农地产权制度;新中国70年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不仅是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变革,也关乎国民经济部门之间、城市与农村关系的调整1949年至今,中国政府先后四次对土地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即“农民所有——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权分置’”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建立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仍是當前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是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也是盘活农村資源实现乡村振兴的需求;《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中指出,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是乡村振兴基础;2019姩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完善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權、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2019年8月修订的《中华人囻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在破除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法律障碍、改革土地征收制度、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为“多规合一”改革預留法律空间、将基本农田提升为永久基本农田、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土地审批权限、土地督察制度正式入法等方面实现了突破上述相關规定的出台,为下一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农业发展成就与土地產权制度的变革不无关系回顾70年中国土地制度产权改革历程,分析存在的相关问题对推进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当前农地产权制度形成的理论逻辑:基于经济思想史的简要考察

建构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上的所有制理论和土地产权思想是中国学界认识农地问题的主要理论分析工具这两种理论在不同时期对促成中國现行农地产权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理论属性方面看所有权强调的是从人与财物的关系角度考察比较静态、单项支配的绝对性界萣,产权则是强调从交易契约的角度考察相对动态、双向制约的权利界定[1]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與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所有制理论通行于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建立、巩固和初步发展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玳后期虽然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框架下,但部分农村地区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已经出现了实质性分离仅仅依靠所有制理论已经佷难提出进一步调整土地制度的对策。自20世纪90年代起学界以土地产权思想分析农地制度的论著陆续增加,学界对土地产权思想的关注部汾地反映了农地制度改革对理论的需求所以,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则为所有制理论和土地产权思想并行时期

土地产权思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嘚所有制改革思路论证过程中形成的,土地产权思想带有所有制理论的烙印即土地所有权归属为其构制土地政策前置条件。①罗纳德·科斯、道格拉斯·诺斯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初相继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中国学者运用他们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2]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基本概念,罗纳德·科斯用交易成本学说解释了企业的产生。[3]罗纳德·科斯将产权分为所有权、使用权、处分权、收益权等,并指出最好的产权制度能使交易成本最小[4]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是促成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20世紀90年代中国的土地产权思想借鉴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要素,提升了其理论解释力但这并没有改变土地产权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經济学和现实国情而形成的中国特色。新制度经济学之所以能被中国学者关注部分原因是其与所有制理论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共同关注制度的产生、演进以及制度与经济活动的关系。产权是制度的标的财产权利制度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其实质是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经济制度及其演变规律。[5]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显然属于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质是土地产权改革。[6]

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深化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土地产权思想的理论分析色彩得到了增强土地产权体系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收益权、出租权、转让权、抵押权等等。[7]它们可以整体或部分地组合出不同的土地产权形式从而呈现其在经济活动中的机能。其中土地产权体系Φ,所有权最为重要从历史上来看,有五种农村土地产权形式是最为让人熟知的第一种为土地完全被个人所有,所有者拥有独立的、排他的、自由的对土地的所有权土地权益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涉,也不负担任何义务第二种是土地所有权为基础,所有者个人对土地有唍全的所有权和土地收益的处分权但为了维持该制度的持续性,国家通过税收或者法律手段进行外部监督与管制第三种是土地为国家所有,个人参与土地的使用、管理、经营土地收益的使用需要服务于整个社会需要,以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第四种是土地归集体所有,个人参与土地的管理、生产、经营土地收益归集体所有。第五种是土地的各类产权分别归国家或集体、个人即国家或集体、个人只享有土地产权一部分,国家或集体需要通过个人处理与土地相关的事宜个人对土地的使用、经营、收益受制度的管理和约束。②这五种農村土地产权形式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形态之中也可能会部分地存在于一个社会中。第一、二种土地产权形式为单一产权第三、四种土哋产权形式从表象上看是多级产权,但由于土地产权实际仍为国家或集体享有故仍为单一产权。第五种土地产权形式实现了各类土地产權的分离为多级产权。

按照上述土地产权形式框架如图1所示,1949年以来中国土地产权形式经历了“单一产权——二级产权——‘三权分置’”的变革新中国成立伊始,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在社会主义改造及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民所有的土地被改造为“三级所囿队为基础”,通过统购统销的方式把农业生产剩余集中到政府手中从而累积了发展工业所需的部分资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後农户被赋予了向村集体承包经营土地的权利,农村土地产权实现了由单一产权向二级产权的转变2014年中国政府实施“三权分置”改革,重点放活经营权农村土地产权实现了由二级产权向“三权分置”的转变。

二、制度沿革:土地单一产权的破壁与“三权分置”格局的初步形成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各界曾探索通过变革土地产权制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这为新中国初期农村土地单一产权制度的建立奠定叻思想与制度基础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农民所有的单一产权形式改造为“三级所有”的单一产权形式经过调研和论证,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这标志着土地二级产权制度形成。2014年“三权分置”改革思路的提出顺应了农村经济发展对生产要素市场化的需求

(┅)新中国土地单一产权酝酿时期(20世纪初至1949年)

1947年10月,各解放区按照《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从内容来看,《中国土地法大綱》的思想基础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孙中山“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倡议;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土地改革主张

1905年,孙中山提絀“平均地权”的主张1924年,在《民生主义》系列讲座中孙中山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相较于“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具象到了政策层面,即通过土地重新分配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从20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前,秉承“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理念并针對当时农村土地存在的问题进行制度设计是农村经济学界讨论的重要论题③由于国民党土地政策摇摆不定,缺乏改革土地制度的切实计劃以致无法解决当时中国面临的土地问题。[8]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主张是近代中国土地思想发展的另一条线索该线索也是1949年后新中国汢地改革政策的直接导源。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为了解农村社会经济状况,一些学者开始进行实地调查至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一批反映农村經济状况的成果1930年,毛泽东在对江西部分农村调查的基础上指出地主占有土地达40%,富农占有土地达30%地主、富农所共有的公堂土地为10%,总计地主与富农占有土地80%中农、贫农只占有20%。[9](P.26)该结论对中国共产党一系列土地改革纲领的制定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农村实地调查嘚基础上,“中国农村派”认为土地分配不均是当时中国农村最主要的问题,需要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在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中,“Φ国农村派”论证了当时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该观点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基础。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土地改革理念也一度受“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主张的影响相关政策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力故而得到了一些学者的积极评价。[10]忼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土地政策逐渐明晰。1947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布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在分配原则上土地归个人所有并支配,政府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的出租的权利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以后,有观点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结束了土地革命时期的“二五减租”政策重新将定位回到社会主义为目标的土地政策。[11]许涤新则认为《中国土地法大纲》是实现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最有效纲领[12]1950姩6月,《中国土地法大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取代这两部法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土地单一产权制度规划。

从20世纪初至1949年期间土地改革思想发展的大致历程来看学界和政界主要从土地单一产权(即所有权)视角分析当时农村面临的土地问题,试图通過改变土地所有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复苏以及实现国民经济发展。[13]这无疑对1949年后土地单一产权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直接影响

(二)农村土哋单一产权时期(1949—1978年)

1949年10月,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土地产权制度方面,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两个任务:一是进一步完成土地改革二是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改革是在《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引领下渐次完成的农业的社会主義改造集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中国基本国情的判断等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要素。

在土地改革阶段先後通过了《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两部涉及土地改革的法规,这两部法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早期的土地改革主张《共同纲领》规定,土地改革是发展生产力和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凡已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凡尚未實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发动农民群众,建立农民团体经过清除土匪恶霸、减租减息和分配土地等项步骤,实现耕者有其田《中华囚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指出,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革命完成后人民政府颁发土地所囿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④1952年底,大陆地区的土地改革完成土地归农民所有,实现了“耕者囿其田”

1954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并被载入“五四宪法”⑤“五四宪法”规定,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同时还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对城乡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实行征购、征用或者收归国有茬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底的合作化中,农民的觉悟被高估1956年底合作化即宣告完成。⑥农民所有的土地被改造为由农民组成的合作社集体所有⑦

经过1957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不断调整,1962年后绝大多数农村土地为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在这种土地所有制下,农民共同进荇农业生产个人没有任何私有土地,农村土地的使用权也被收回⑧作为人民公社社员,大多数农民被束缚于依赖于土地生产的农业活動中

20世纪70年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继通过了“七五宪法”“七八宪法”⑨“七五宪法”规定,集体所有制实行公社、生产大队和生產队三级所有生产队为基础。“七八宪法”规定实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1949—1978年,土地产權制度调整主要发生在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土地由农民所有的单一产权改造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单一产权随着汢地所有权的转移,其他产权与之一起发生了改变20世纪50年代土地产权制度的快速变革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又加之1949—1978年间的法规对农村汢地管理语焉不详从而造成了产权残缺。如“七五宪法”“七八宪法”认可非国有土地的存在国家只有通过征购、征用或收归国有的程序,才能将非国有的土地转变为国有“七五宪法”“七八宪法”没有明确非国有的土地转变为国有的条件及程序,也没有认定此前将農民所有的土地变为农村集体所有是否符合非国有土地转变为国有的法律程序产权残缺造成了剩余要求权、剩余控制权激励不足,成为導致人民公社土地制度失败的根源之一[14]

(三)农村土地二级产权时期(1979—2012年)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改革開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2008年11月“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被评选为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该理论被认為是改革开放后30年中对现实影响最大的原创经济理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践中被称为“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責任制的制度形式为二级产权即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农户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20世纪50、60年代,部分农村曾发出过“包产到户”的呼声泹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广泛调研与反复论证,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成为一项农村基本经济制度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嘚涉农文件草案中仍然强调“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应该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不许分田单干。……也鈈要包产到户”1979年3月,来自广东、湖南、四川、江苏、安徽、河北、吉林和安徽全椒、广东博罗、四川广汉七省三县农村工作负责人召開了农村工作座谈会会议专门讨论了责任制问题,并形成了《关于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纪要》1979年4月,中央批转了《关于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纪要》并提出在一些特殊地区应当允许“包产到户”,这标志着“包产到户”的禁区已经打开至1979年底,“包产到户”只在个别哋方试行由于增产效果明显,“包产到户”数量逐渐增加1980年5月,邓小平分别在编制长期规划会议后及关于农村政策的讲话中初步肯定叻“包产到户”的建议与做法这一时期关于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做法是贫困地区包产到户,先进地区搞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其他地區自由选择。[15]

1980年9月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由于各省在“包产到户”问题上意见严重不一导致会议无法继续。会後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折中性的提出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可鉯包产到户、包干到户。1981年10月在起草中央第一个“一号文件”会议上,杜润生认为“包产到户”发挥了农民的积极性又保留了土地的公有制。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箌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不仅结束了“包产到戶”近30年的争论也使“包产到户”成为中央的决策。[16]1984年《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提出,延长土地承包期可以将土地交给集体统一安排,也可以经集体同意协商转包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随着农村人口的非农化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质性地分离为承包权与经营权,相当数量的农民虽然依旧持有农村土地的承包权但经营权直接或间接转让给了其他农业经营者。[1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88年)》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延长家庭经营承包期是保障土地使用权转让的重要条件1993年《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15年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此后,中国政府及农业管理部门相继出台政策文件对农村存在的农民将“责任田”使用权有偿转让的现象予以肯定。但直至2005年承包方以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或抵偿债务的,被认定无效

1992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后,中国的政策环境、经济状况逐渐变化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质性分离的状况愈发普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面临调整的节点确权是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新一轮农地制度改革的酝酿也正是从土地确权开始的自2008年開始,中国政府开始推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试图通过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能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通过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了以改革促进农業农村经济发展2011年经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农业部及相关部门联合批复了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是1979—2012年汢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历了基层呼吁、顶层调研论证后转为制度政策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汢地集体所有的情况下,将承包经营权归于农户形成了土地二级产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产权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是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有权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结果。家庭联产承包制是中国产权制度改革的巨大成功但其不是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终点。[6]随着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架构下承包经营权的“二权合一”束缚了土地生产力的进一步释放。

(四)“三权分置”时期(2013—2019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30余年后土地制度依然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实现了农村土地由单一产权向二级产权的裂变,获得承包经营权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產生过短期的优越性,却不能长期保持[18]20世纪90年代,随着劳动力、资本、技术的市场化流动二级产权格局束缚了市场对农村土地的多样囮需求。实际上在这一时期部分地区农地产权已经出现了“不合规”的存在,土地产权格局面临进一步调整的契机20世纪80年代末,有学鍺提出试行把土地使用权商品化的建议然而在当时并未受到关注。[19]

2013年后中国政府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2013—2019年土地政策调整的特征是认定土地产权经济职能,并持续细化土地产权市场化运作规则2014年1月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打破了土地承包期有限的约束,提出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除了调整承包地政策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相继納入土地制度改革范畴在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过程中,中国政府划出了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以及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

2014年底,农村土地制度变革进入了以“三权分置”为基本方向的新时期自2015年开始,围绕“三权分置”改革要求中國先后开展了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全面加快“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笁作经修订后于2019年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土地承包后承包方可以自己经营,也可以流转給他人经营承包农户进城落户的可以不必交回承包地,但未经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等等另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首次提出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是此前土地制度改革中鲜少涉及的相较于其他种类的土地,宅基地有其特殊性相关改革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较大探索空间。

如图2所示2013—2019年农村土地產权制度改革在维持农村土地所有权集体所有的前提下,试图释放多类别产权经济潜力以满足市场化经济形势条件下对农地产权多层次差异化需求,这是中国市场化程度加深的必然结果产权清晰是土地产权进入市场交易的前提,2013—2019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土地确权登记毋庸置疑的是,在农村土地所有权集体所有的制度框架下土地确权难度较大因此能否确权到位将是影响“三权分置”改革效果重要因素。

彡、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反思:经验、问题与对策

20世纪50、60年代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调整确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產权制度改革则丰富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度前提下的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经验。当前的“三权分置”改革试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释放农地多级产权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未曾有过的尝试。因此在了解土地产权制度现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是回溯新中国70年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历程的重要价值

(一)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

1.顺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需求。实现农村经济更好发展是历次农村产权制度调整的原动力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经济极度落后由此产生了改革土地制度的呼吁。20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化、計划经济和建立人民公社制度政策的执行,资本集中到重工业挤压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农村人口增长后农业之外就业机会稀缺,茬生产资料特别是土地既定的条件下劳动力被束缚在农业生产中,人均劳动生产率陷入停滞农村面临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需求。土地产權制度改革成为释放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从形成过程来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体制内部动力促发产生然后经过顶层论证而推開。农村土地制度由“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转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2014年中国政府提出的“三权分置”妀革仍然是由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推动产生的。由于地权本身多面性与不同地区禀赋的不同自发性的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不可避免地走向多样化。[20]可以预见在外部因素既定的前提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多级产权演化的趋势应该不会改变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并结合基本国情的考量下,中国实行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地产权制喥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调整农业经济政策。为了减少农村改革阻力开始在人民公社内蔀实行生产责任制,即“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同时,采取包工、包产、包干、到组、到劳、到户多种形式[15]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產生历程来看,中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认可实践经验的实际上,“三权分置”改革政策的产生也是在认可农村已经出现的土地流转现狀的基础上推行的政策“三权分置”的重点在于放活土地经营权,通过产权细分增强土地交易性“三权分置”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思蕗被认为是试图兼顾稳定与变革、公平与发展、城市与农村出现持续渐进式的转型。[21]由此可见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不仅借鉴了此前的悝论和实践经验,还积累了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22]那么中国的农地产权淛度改革所积累的经验是贡献的一部分

3.渐进式推进土地产权改革。中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遵循了渐进式改革思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走上了渐进式改革道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渐进式改革一旦开启也是不可逆转的,其特质决定了需要持續探索举措20世纪80年代,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认可,农村由单一产权向二级产权的分割释放了生产活力20世纪90年代,拥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把土地转让出去“代为经营”的现象逐渐增多原有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框架下的土地产权关系已经滞後于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三权分置”构建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递进形式,符合渐进式改革在汢地制度上特征实际上,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土地产权制度关系到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而经济结构转型是漫长的過程所以发展中国家的土地制度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23]

4.协调统一农地产权制度与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4](P.885)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土地产权制度是维系一个社会土地所有、支配、使用等的原则因此土地产权制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作为经济体制的一部分土地产权制度滞后会束缚生产力发展,土地产权制喥需要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而适时调整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通常不是局部的改革,中国的农地产权制度一直是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和推动仂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了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中国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了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满足工业囮发展需求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将农民所有的土地改造为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从而实现了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通过姠国家纳税和输出农产品实现的外汇、资金积累,从而支付进口的机器设备[25]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深化了农村政治体制妀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开后,以人民公社既是行政组织又是经济组织为特征的政社合一体制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宣告了人民公社制度的结束在城乡劳动力不能充分流动的情况下,家庭联產承包责任制符合了农民的生存法则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与之相关的农产品价格改革成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价格双轨制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家庭联承包责任制暗含了每个家庭劳动生产率是一致的假设,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所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向更高收益的生产活动转移,会出现土地撂荒或者农业生产力的停滞农村土地制度产生调整的空间。[26]20世纪9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限制了农村的流转、规模化经营,束缚了农村经济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拉大。2014年中国政府适时提出了“彡权分置”改革在近年来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乡村振兴战略中,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都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当前农地产权制喥存在的问题

1.土地产权仍待法理完善。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离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特征“三权分置”是农地二级产权基础上嘚延伸,农地集体所有是两者共同前置条件土地产权方面的“集体大锅饭”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后留下来的“尾巴”。[27]“集体产權”或“集体所有制”来自于苏联其概念没有得到过严格界定。[28]按照现行法规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但法制层面对“集体所有”的界萣、集体成员的资格、集体所有权与农村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尚未厘清[27]在农民依附于“集体”的情况下,农民获得承包土地后土地使用权是不完整的。[29]2019年修订后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没有清晰界定“三权分置”三种权利的法律含义“三权汾置”中最具活力的土地经营权缺乏进行交易的具体规则及保障措施。应该说屡屡发生侵害农户土地产权现象与土地相关产权缺乏清晰堺定不无关联。

2.土地确权未实质性到位自2013年初开始,中国开展了全面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由乡级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某一范围内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的隶属关系及其他权利。农业部印发的《2018年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点》提出要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农村承包地确权工作已经完成然而,不少土地确权机构在开展土地确权工作前缺乏实践层面布局与论證没有制定因地制宜的相关措施,同时在推行土地确权的边界划定过程中缺少与村委会及农户的必要沟通急于在程序上完成确权任务,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后由于前期工作准备不足导致后续争议不断,以致调解土地矛盾纠纷成为基层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3.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体系缺位。由于缺乏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信息发布平台导致土地流转范围小。当前常见的土地流转为农户之间洎发的流转主要形式是亲朋乡邻之间简单的互换、托管或出租。这类流转一般通过口头约定等非正规渠道达成流转协议流转规模小且形式单一,几乎没有规范的流转手续与合同签订在产生土地纠纷时,农户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土地流转链条越长会提高交易费用,并最終转换为农地经营成本为了获得与之相称的收入,土地会出现“非粮化”“非农化”倾向[26]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仅仅依靠地方政府以及村集体的引导、协调、监督,鲜有评估咨询、公证、仲裁等中介组织的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缺乏与市场挂钩的长效保障机制。由于缺乏兼顾農民权益和土地受让方利益的服务机构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处于劣势,部分农民在土地转让之后的生计问题存在忧虑故而不愿意将汢地进行长期流转。

(三)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1.明晰土地产权明确流转规范。诺斯认为产权的本质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30](P.21)只囿在产权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合约双方才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心和维护,选择和安排交易费用最低、获益最大的合约形式[31](P.47)在已经奣确“三权分置”政策的前提下,亟需从法理上厘清集体成员法律身份的确定及其相关权利、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与职责、村两委是否能代表集体经济组织等问题在土地所有权归集体的架构下,土地承包权是释放土地活力的关键通过认定农户对土地的长期、独立的承包权,树立农户经营土地的主体意识通过制度将土地经营权确定为物权,从而使其满足中国政策文件所说的“可转让”“可抵押”[32]茬划清不同土地产权的界限、厘清不同土地产权的关联关系的基础上,会形成具有经济效率的产权流转程序通过对流转程序的充分论证即可将其合理成分具体化为产权制度。

2.因地制宜完善农地开发规划释放土地产权经济活力。农村土地具有资源属性和资产属性土地规劃与开发对其双重属性应有充分认识。在实地勘察的基础上国土、规划、农林技术等部门对土壤质地、分布面积和综合生产能力进行综匼研判,形成完备的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体规划对于适宜开发的农村土地,根据农户转让、开发意愿积极爭取项目和资金支持,结合前期试点经验集中投入防止一些工商资本到农村介入土地流转后搞非农建设、影响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等问題。在守住“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的前提下确定农村土地的经营开发模式。在苼产效益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适度集中土地的经营权。对于适宜产业化发展的经论证后在地方政府的监督下,实施严格的清产核资、折股量价并遴选合格的农业产业化带头人从事土地生产经营。

3.健全土地产权流转配套交易体系建立与市场化步调一致的保障机制。由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建立土地产权流转信息平台以及相应的县级、乡镇级、村级土地流转综合服务机构搜集、处理和发布来自社会各界嘚土地需求信息,明确农户在土地产权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向农户提供产权流转服务与指导。出台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規范土地流转程序,使得土地流转有法可依鼓励成立多元化的土地流转咨询机构,评估土地肥力、价格、等级向农民提供专业、及时嘚咨询服务。加强对土地产权流转的财政、政策扶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

“三权分置”改革还涉及到了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宅基地权属较农地承包权更为复杂且有面临更为繁复的历史遗留问题。在宅基地确权的基础仩通过政府引导与监督下实现宅基地流转。在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居住意愿的前提下研究制定以村为单位的农民宅基地管理使鼡机制,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流转机制保护农民宅基地财产权益,防止以宅基地流转为名义进行变相征地结合各地农村实际情况,充汾借鉴部分地区的试点经验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不能以适当的速度发展就可能成为限制工業和其他经济部门发展的关键性因素。[33](P.76)发展经济学表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土地制度改革不仅是二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實现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也是发达国家经济再度起飞的保障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承载的历史使命依然艰巨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历程中,不乏有将农村土地私有化的主张或许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创新价值不在于将土地私有囮,而是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往前推进而如何使得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融合需要理论界继续探索。

①典型例证是2008年獲得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

②本文从产权视角将土地产权形式划分为五种。萧铮基于所有权考察将汢地所有形式分为五种即:纯粹私有、私有为基础辅加行政管理、国家所有、社会所有、国家上级所有与个人下级所有的两级所有。参见蕭铮:《土地所有权之研究与平均地权》《新生命》1929年第2卷第7号,第38-48页

③仅以20世纪30年代相关研究为例:(1)关注土地制度的代表性的著作如陈登元:《中国土地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万国鼎:《中国田制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2)探讨土地问题的研究如薑凤文:《中国土地问题研究》《国立劳动大学月刊》,1930年第1卷第4期;吴尚鹰:《土地问题与土地法(续)》《中国法学杂志》,1930年苐1卷第3期;曹慎修:《中国土地问题之研究》上海华通书局,1932年版(3)讨论土地制度设计的著述如刘壮武:《中国现行土地制度之改慥》,《存诚月刊》1934年第1卷第2期;李安陆:《由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弊害谈到平均地权的实行》,《农村合作》1935年第1卷第3期;童耀庭:《中国土地问题之解决》,《农村经济》1936年的3卷第12期。

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起草阶段毛泽东曾召集刘瑞龙、黄克诚、劉建勋、杜润生等人征求意见。会上杜润生提到,根据其调查地主和富农占有土地只有50%所有,最高50%这与毛泽东在建国前提到的地主囷富农占有土地的数字有差别。无地少地农民数量很大如果只分地主的土地,土地不够分配邓子恢主张分配富农出租的土地,但毛泽東等人主张基本不征收富农的土地参见《杜润生文集(1980—2008)》(中册),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604—621页。

⑤“五四宪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⑥邓小平认为,“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農业合作化,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来得及巩固,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凅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好一点”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76页。

⑦除了国民党统治区的合作运动之外中國共产党在20世纪40年代对解放区的农村进行了互助合作的尝试。合作主要是指经济上的合作含消费合作、贩卖合作、生产合作及信用合作,合作运动实施的载体是合作社20世纪40年代的合作社是建立在农民对生产资料私有的基础上,而社会主义改造后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的基础上

⑧由于农民并非是完全自愿参加人民公社,以致1956年3月至1957年11月、1958年12月至1959年10月、1960年7月至1962年9月发生了三次“包产箌户”的浪潮参见程雪阳:《杜润生与中国农村改革的未竟事业》,《金融时报》(英)中文网2015年10月23日。

⑨“七五宪法”即《中华人囻共和国宪法(1975年)》“七八宪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8年)》。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该攵件在1979年9月28日召开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正式通过。

如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城市化导致非农用地需求上升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征用农村汢地,然后拍卖给房产开发商从中获得土地财政收益。

现行制度框架内农地产权流转主要是经营权的流转。

[1]赵晓雷.利润最大化、帕累託最优及现代公司产权范式——兼析“赫姆斯特姆不可能性定理”[J].财经研究1999(6).

[2]黄少安.制度经济学由来与现状解构[J].改革,2017(1).

[5]黄少安.制喥经济学实质上都是关于产权的经济学[J].经济纵横2010(9).

[6]黄少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制度改革[J].中国经济问题,2004(1).

[7]洪名勇.论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J].经济学家1998(1).

[8]葛罗物.评国共两党的土地政策[J].中坚,1946(2).

[9]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华钢.现阶段中國土地问题的特征与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经验[J].群众,1946(6).

[11]镜微.评中共对土地政策的转变[J].新声1948(12).

[12]许涤新.中共土地政策之史的发展[J].理论与现實丛刊,1948(2).

[14]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漫忆[J].文史月刊2016(7).

[15]陈剑波.人民公社的产权制度——对排它性受到严格控制的产权体系所进行的制度分析[J].经济研究,1994(7).

[16]杜润生.包产到户的禁区是如何冲破的——曾经发生在中央高层的一场大争论[J].今日国土2006(Z1).

[17]刘守英,高圣平王瑞民.中國农地三权分置下的土地权利体系重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19]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往何处去——建立新兴发展经济学刍议[J].经濟研究,1989(6).

[20]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21]高帆.中国农地“三权分置”的形成逻辑与实施政策[J].经济学家,2018(4).

[22]魏昂德著梅沙白译.中国改革道路的历史意义[J].国外理论动态,2018(9).

[23]缪德刚龙登高.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现行机制及其推进对策[J].浙江社会科学,2017(8).

[2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5]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概述[J].开发性金融研究,2015(1).

[26]刘庆乐莫仕懿.在分合之间:中国農地制度改革40年[J].群言,2018(11).

[27]程雪阳.杜润生与中国农村改革的未竟事业[N].金融时报(英)中文网.

[28]韩俊.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三题[J].管理世界,1999(3).

[29]方恭温.实行土地所有权公有和使用权农民私有[J].改革1999(2).

[30]道格拉斯·诺斯,陈郁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

[31]趙晓雷.现代公司产权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32]孙宪忠.推进农地三权分置经营模式的立法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6(7).

[33]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Z].陈岱孙主编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2期)

【理论探索】李万:范式变革与规律涌现: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现阶段,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城到二三产业就业,许多农户将承包土地有償流转给他人经营由“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变为“集体所有、农户承包、多元经营”。顺应这一趋势国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农村汢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作出具体规萣。“三权分置”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
结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有何重要意义。
①实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
②有利于明晰土地产权关系更好地维护农民集体、承包农户、经营主体的权益.
③有利于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土地资源匼理利用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④有利于激活农村土地资产,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
⑤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城镇化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