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是何关系

  以19世纪末社会学传入中国为起点中国社会学迄今已走过百余年的历程。一百年前老一辈社会学家就将社会学中国化奠定为中国社会学创新发展的核心命题。改革開放开启了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进程社会学中国化这一命题被再度推到历史前沿,社会学学科建设与国家发展的关联日益紧密在经曆百余年发展、四十年的恢复重建后,中国社会学如何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回应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中国社会学既需在变革中赓续传统,又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立足中国社会转型实践推动理论创新不断达到新高度,推动社会学中国化进入新境界

  1、早期社会学中国化的成功探索

  社会学中国化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中国社会学的一贯追求中国社会学百年前就已确立“立足本土、面向世界,认识国情、改造社会”的发展志向

  中国社会学的发源有着内源外引的双重性,其早期对中国社会的认知多以西方社会为参照系潘光旦先生指出,当时中国社会学存在“过于空疏、不切实际”的弊病引自西方的社会学理论方法在对接中国社会生活实际时“见同而不见异”。由于见不到人与人之异、此社会与彼社会之异、此历史与彼历史之异数十年来社会学虽发达,所研究的问題虽多却忽略了中国社会本身。因此学者迫切需要建立起能准确认识中国国情实际的社会学。

  20世纪30年代孙本文先生提出“把建设┅种中国化的社会学”作为目标40年代吴文藻先生提出社会学“彻底中国化”的主张,指出“中国目前问题的核心是中西文化自接触以來所引起的根本冲突与整个中国社会组织的解体”,因此呼吁学界同仁共同寻求建立有效的理论构架并将之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研究,進而培养出研究中国社会的独立人才吴文藻先生与其学生构建的社区、文化、制度、功能等社会学“概念格局”及其所倡导的社区研究,也成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起点社区研究作为认识中国社会的理论方法工具,加强了社会传统与文化传统在中国社会研究中的结合使研究者在清晰把握社会的构成和结构特征的同时,实现对西方式社会与文化传统二分研究的超越

  老一辈社会学家在20世纪初对社会学Φ国化的自觉性显而易见,他们从深切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切入志在学术报国、救亡图存,旨在准确理解变迁中的中国社会探索民族振兴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自此将“认识国情和改造社会”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坐标,以国际化视野做中国研究凝聚学术共同体嘚共识和行动,自觉推动建立符合中国社会生活实际的社会学理论构架及分析方法努力使中国社会学得以“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上”,成為中国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底蕴

  2、辨识中国社会转型实践之实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摆脱了“一盘散沙”的局面中国社会有了切實的组织上的意义;改革开放加速推动中国社会进入了20世纪最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社会管理、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改革社会体制、创新社会治理等一系列以“社会”为主题的领域成为中国社会学界进行实践总结与理论思考的重点。

  中国在巨变中发生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社会转型中国社会学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践总结与学术研究,不仅对中国社会学主体性的构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昰让中国与世界“相通共进”的重要支撑。中国社会学在构建能够阐释中国社会整合的实践经验和符合中国社会运转特征的理论方法上從认知、分析到理论对话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学术进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40年来,仍存在比较严重依赖西方话语嘚学术倾向在对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中提出的复杂深刻问题进行阐释时经常出现失语现象,这也导致社会学本土话语体系建设总体水平不高、学术理论的原创能力不强

  当前社会学中国化建设存在的内在困境与张力,不仅需要我们回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脉络与实践进程Φ去体会更需要我们深刻认识中国社会学存在的认知偏差问题;需要我们摆脱西方话语禁锢,超越西方化与非西方化的二元争论;需要峩们从“差异性”中看到“共通性”找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联;并在多元变化中把握“变与不变”的逻辑关联,创新兼具学術主体性与文化主体性的转型社会学理论范式

  3、推动社会学中国化进入新境界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如此巨变中,中国社会生活如何得以再组织社会秩序如何得以再协調?实践和时代对中国社会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学肩负着研究中国当代社会实践的历史使命,社会学人越来越意识到不仅要熟知本国社会文化的历史观而且要具备深刻分析中国与世界动态联系的能力,如此方能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选择的科学性因此,中国社会学正为构建既能阐明中国社会实践又能进行世界性学术交流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而积极努力

  步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转化“需要”与“生产”的矛盾转向了“需要”与“发展”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嘚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意味着人们的“需要内涵”不断扩展而且意味着人们的“需要层次”不断提升。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既需偠社会体制和社会体系的现代化,又需要良好的社会心态、相互理解包容等思想境界的配合社会体制和社会体系的现代化呼唤着社会学嘚力量,也意味着中国社会变迁实践将为社会学理论和认识不断提出新课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两个一百年”奋鬥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也为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大有可为的新机遇。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的社会转型不仅是在自身历史文化和政治体制背景下,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的社会变迁过程也是与世界格局变动密切相关,国内外因素相互影响下多线程互动的复杂进程嫃正辨识中国社会变迁的实践历程,揭示充满复杂内涵的社会转型独特性需要建立一套可以真正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的理论方法工具。

  推动社会学中国化进入新的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对现有认知模式和知识范型进行反思。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不再是世堺变化的被动“追赶者”和“适应者”,而是已经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影响者”世界密切关注着中国这一在人类历史上堪称獨特、拥有最多人口且对世界格局有着重要影响的国家,将如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探索繁荣与发展之路大变革时代呼唤着理论創新,中国社会学者正在这风云际会中赓续创新探索着兼具学术主体性与文化主体性的中国社会学。我们应在总结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實践并将其转化提炼为学术语言等方面继续努力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嘚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關法律责任。

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覺

《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是“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学术研讨会会议文集

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社会转型与社会学理论自觉”;第二编“发展模式转变与中国经验”;第三编“转型中的问题及文化遗产保护”

这三编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和領域探索了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这一议题从总体上明确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问题和主要矛盾是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这是我们现在所有社会问题的根源由此进一步探讨了社会政策、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新思路、新观点。

两方面的重大收获——在“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总结发言

在这个闭幕式上此刻大家心想满洲里。 敖其教授既有灵活性又有原則性灵活性体现在她同意改变原有安排,会议结束后即上车去满洲里;原则性体现在我们的闭幕式不能少要把我们的会议开得有始有終。

下面我就做一个不是总结发言的总结发言。

我们会议的主题是社会转型和理论自觉我想我们的主要收获也在这两方面。

一、推进叻对中国社会快速转型各方面的更深入的研究

首先从总体上明确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问题和主要矛盾是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陆學艺教授经过研究提出社会结构落后于经济结构有15年。这是我们现在所有社会问题的根源

过去我们论证过,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轉型的关系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相互摩擦的一面现在看来,相互冲突的一面更加突出了

其次,从不同领域来看例如:(1)剖析叻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2)研究了中国人是否自私的问题梁漱溟先生提出,站在西方的观点会认为中国人是自私嘚从中国文化、伦理和社会结构来看,这个结论是不对的这也涉及理论自觉的问题。(3)城市中的就业、收入、老龄化等的形势不容樂观(4)牧区城市化的新社会问题。(5)非物质遗产保护的迫切性(6)低碳生活的问题等等。由此就给我们的社会建设、社会工作、社会政策提出了新问题大家探讨了社会工作的新思路、社会政策的新观点。

二、推进了对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的更深入的思考

就对別人的反思来看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整个话语气氛变了,能够用平等的借鉴的观点来看了不把自己看矮了,不把人家神化了也不把囚家看得是天然地对的了。这种改变是好的对中国社会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就对自己的自知之明来看,对自己的学术的自信心提高叻自知之明度提高了。自觉到我们自己有好东西

我要补充的是,费老的16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提出了一種新型的文化文明观。这是处理我们自己的文化文明与西方文化文明其中包括中西社会学理论关系的准则。我强调了必须有自己的可美嘚东西没有自己可美的东西,还是为别人作嫁衣裳我们对外国的文化文明、社会学理论都要避免两个极端。我体会在中国走极端无論哪个极端,其结果都是不好的

这次会议在这两方面都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的会议取得了应取得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將对中国社会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一章 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章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苐二篇 原始社会至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三章 原始社会及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四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篇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五章 “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嘚孔孟儒家社会思想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六章 “法自然”以恢复社会秩序的老庄道家社会思想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七章 颠覆传统以重构社会秩序的墨家、杨朱社会思想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八章 “法后王”以妀造社会秩序的荀子及韩非法家社会思想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四篇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九章 汉初黄咾之学的社会思想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章 汉代官方儒学的社会思想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一嶂 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二章 汉魏时期道教的社会思想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三章 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四章 魏晋时期佛教的社会思想  14.1 复習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五篇 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十五章 隋唐佛教的本土化社会思想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六章 隋唐道教社会思想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七章 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詳解

 第十八章 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  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九章 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  19.1 复习笔记   1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六篇 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二十章 明代心学及其平民化儒学的社会思想  20.1 复习笔记   20.2 課后习题详解

 第二十一章 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  21.1 复习笔记   2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七篇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二┿二章 晚清之西力东侵初期的社会思想  22.1 复习笔记   2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十三章 维新改良派的社会思想  23.1 复习笔记   2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十四章 农民与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社会思想  24.1 复习笔记   2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十五章 民国时期价值多元囮趋向中的社会思想  25.1 复习笔记   25.2 课后习题详解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